益气养阴化痰法(通用6篇)
益气养阴化痰法 篇1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意一项异常, 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轻者给患者带来痛苦, 严重时危及生命, 临床上多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副作用大, 远期疗效差。我们依据中医理论用益气养阴化痰法, 并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随证加减治疗心律失常, 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为2007年3月—2010年3月我科门诊就诊病例。所有纳入病例均做心电图检查, 部分患者兼做24 h心电监测, 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 男14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4.72±3.12) 岁;对照组31例, 男15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55.20±3.45) 岁。2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乙胺碘呋酮, 0.2 g/次, 3次/d, 1周后减至0.2 g/次, 2次/d, 后减为0.2 g/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同时, 给予益气养阴化痰方, 基本方:党参、黄精、灵芝各15 g, 远志12 g, 琥珀、三七各3 g (研冲) , 甘松9 g.根据辨证随证加减:若见心悸气短, 神疲自汗, 头晕目眩, 失眠多梦, 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质淡, 脉细弱等, 可酌加黄芪15~30 g, 白术、当归各15 g, 龙眼肉、茯神各12 g, 酸枣仁30 g, 炙甘草9 g, 大枣5枚等益气补血, 养心安神;若心律失常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 时有胸痛, 痛如针刺, 或向后背、上肢放射痛, 唇甲紫绀, 舌质有瘀点或瘀斑, 脉涩或有结代等, 证属心脉痹阻、心失所养, 酌加丹参、川芎各15 g, 泽兰、郁金各12 g, 理气活血, 通脉安神;若见心悸不宁, 心中烦热, 失眠梦多, 头晕耳鸣, 面赤咽干, 腰酸盗汗, 小便短黄, 舌质红, 苔薄黄, 脉细数等, 可选加生地15 g, 元参、天冬、麦冬各12 g, 五味子9 g滋阴降火, 养心安神;若心律失常患者表现为多梦易醒, 善惊易恐, 坐立不安, 畏风自汗, 情绪不宁, 恶闻喧哗吵闹, 舌淡, 脉细弱等, 可选用茯神、石菖蒲各15 g, 柏子仁12 g, 酸枣仁30 g, 龙骨牡蛎各30 g等养心镇惊安神。水煎服1剂/d, 早晚分服, 10 d为1个疗程, 连服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证候消失或改善, 早搏消失或较原来次数减少75%以上;有效:证候改善, 早搏较原来减少50%~75%;无效:早搏无变化或较前增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χ2=4.29, P<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体会
心律失常是一个常见的疑难病症, 原因很多, 情况也较复杂。西药常用的药物是乙胺碘呋酮, 对心脏特殊传导系统有全面抑制作用, 能延长心房与心室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 延长房室结的传导时间, 抑制预激综合征的旁路传导, 可用于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但不能针对病因, 并且副作用多, 如:间质性肺炎、甲状腺功能改变、眼部疾病等。此外, 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 因此,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必须谨慎。
中医学上并没有“心律失常”这个病名, 但从临床表现看, 属于“心悸”、“怔忡”、“胸痹”、“虚劳”、“结代脉”等范畴。病情复杂多变, 甚至数型证候共见, 故临床必须认真分析, 斟酌疾病缓急,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掌握辨证重点, 治时可数法结合, 以提高疗效。益气养阴化痰方中党参、黄精、灵芝性甘平, 益气养阴, 健脾化源;远志性辛苦温, 怯痰, 安神定志;琥珀性甘平, 活血利水, 宁心复脉;甘松、三七性甘温, 理气化瘀, 开郁醒脾。全方合用, 可以养心阴、补心血、益心气、化痰瘀, 使心阴得充, 痰去络通, 气血流畅, 诸证自除。与乙胺碘呋酮合用起效快, 维持时间长, 副作用少, 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因本类疾病患者大多为久病患者, 虚多实少, 治宜攻补兼施, 扶正与祛邪并重。处方时宜注意气血阴阳兼顾, 伐邪而不伤正, 补正而不恋邪, 且多数患者病程较长, 需医患密切合作, 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生活中避免精神紧张及疲劳, 保持起居有常, 精神乐观, 情绪稳定, 对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有重要意义。七情内伤, 气郁化火, 可直接损伤心气, 气机逆乱而发病。如《素问·举痛论》有“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可见古人对七情内伤作为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有深刻的认识。膏粱厚味, 饮食无度, 可劳伤脾胃, 积湿生痰, 痰火扰心阻抑心窍而发病, 故《丹溪心法·惊悸怔忡》篇有“惊悸怔忡, 时作时止, 痰因火动”的论述。嗜食肥甘, 多可化火生热, 灼伤阴液, 气阴两虚或炼液成痰, 蓄积中焦, 上犯心窍, 导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出现心脉不和等证候。故以益气养阴化痰为基础, 加以辨证并随证加减治疗心律失常多可符合病机, 经临床见证, 无论异位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 采用中医药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 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 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 对照组为74.2%,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益气养阴化痰法
益气养阴化痰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6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1.1±9.5)岁;稳定型心绞痛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1.6±9.9)岁;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布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
1.1.1 诊断及辨证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参考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心绞痛轻重分级标准,按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1.2 纳入标准
符合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有心绞痛症状和(或)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显著狭窄(>50%)。行PCI术成功的病人。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或者兼夹痰瘀互结辨证标准。
1.1.3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感染、全身免疫性疾病、中度以上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手术、创伤、外周血管病,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病病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拒服中药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积极降压、降糖、扩冠、他汀类调脂、抗血小板。治疗组加用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提供)冲服。药物组方:党参20g,黄芪20g,黄精20g,丹参20g,瓜蒌30g,川芎15g。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两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变化;介入治疗前后心绞痛严重程度变化;介入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介入治疗前后冠脉TIMI帧数计数(CTFC)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1.4.2 心绞痛疗效
显效:原有症状消失,总计分减少80%以上;有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总计分减少40%~79%;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好转,总计分减少小于40%;加重:原有症状治疗后加重,总计分较治疗前增加超过10%。
1.4.3 心电图疗效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ST段压低,比治疗前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善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ST段较治疗前压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
两组总有效率经过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有统计学意义(U=2.16,P<0.05)。提示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例(%)
2.2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经过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有统计学意义(U=2.14,P<0.05)。提示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例(%)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无统计学意义(U=0.77,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方面相近。详见表3。
2.4 两组冠脉TIMI帧数计数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LAD、LCX、RCA三支血管TIMI帧数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LAD冠脉TIMI帧数较治疗前下降(P<0.05),RCA、LCX冠脉TIMI帧数较治疗前有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LAD、LCX、RCA三支血管TIMI帧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CX、LAD、RCA冠脉TIMI帧数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的降低(P<0.05)。详见表4。
例(%)
3 讨论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伴发糖尿病是冠心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肌梗死是2型糖尿病病人的首要致死因素,与非糖尿病病人比较,这类病人多为多支病变、缺血范围较大,远期生存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的心肌梗死病人。而临床对于接受冠脉血运重建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的观察发现,这类病人临床疗效相对较差,其远期死亡、心肌梗死以及再次血运重建几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倍,原因可能有几方面: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多为小血管病变,再狭窄率高,或有微血管病变,虽然大血管开通,但心肌水平灌注不足;②多支血管病变或弥漫性病变,难于完全血运重建;③糖尿病是早期支架内血栓的独立预测因素,虽然有充分的抗血小板药物,仍不可避免支架内血栓的发生[1]。因此,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PCI术后如何改善冠脉血运,提高心肌水平灌注,改善临床症状以及远期预后,传统中医药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一定的优势。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型研究可进一步指导本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刘志龙等[2]收集20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中医四诊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上常见证型分为气虚痰瘀、气阴两虚夹瘀、阳虚血瘀3个证型,其中以气虚痰瘀为最常见,瘀证贯穿整个病程。梁国庆等[3]观察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40例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中医证型的特征。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冠脉病变程度较非糖尿病病人严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中医证型复杂,在气虚、血瘀基础上,多有阴虚、痰浊。因此,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当中以气阴两虚、血瘀、痰浊较多见,故应多以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之法治之。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由党参、黄芪、黄精、丹参、瓜蒌、川芎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PCI术后,证见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的病人。方中党参性味甘、平。归脾、肺经。具有补脾肺气,补血,生津。用于肺脾气虚,气血两虚,气津两伤证,为君药。黄芪甘、温。归脾、肺经,也具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与党参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黄精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与党参配伍能补益脾气,又具有养脾阴,二者共为臣药。丹参性味苦,微寒。归心包、肝经,具有活血,祛瘀止痛,善能通行血脉作用。瓜蒌性味苦,微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效,二者共为佐药。川芎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辛散温通攻效,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具通达气血功效,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党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降低家兔体外形成的血栓长度、湿重和干重,使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电泳值、全血黏度和血浆比黏度下降[4];黄芪可改善心肌缺血、清除氧自由基,具有强心作用,实验证实其能显著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电图各时间点ST段的抬高[5];黄精能降低动脉硬化指数,对全血黏度、血沉有降低作用,并能提高血细胞比容[6];丹参、瓜蒌与川芎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中药广泛应用临床,具有抗血小板,防治血栓,扩张冠脉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功效。笔者应用该方干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观察到该方具有改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的中医证候,且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对于心绞痛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治疗后两组心电图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年来CT-FC作为一个更客观、敏感、容易量化的指标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认为CTFC与冠脉血流量及远端平均峰流速有良好的相关性[7]。CTFC不仅是成功PCI术后病人短期预后的预测指标,而且在评估远期预后方面亦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发现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明显缩短冠脉TIMI帧数计数,且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
本研究显示了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临床疗效确切。今后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的作用机制,继续开展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的临床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作为基础治疗,另治疗组给予益气养阴、化痰通络颗粒剂。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冠脉TIMI帧数计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vs 75%,P<0.05);治疗组心绞痛疗效优于对照组(97%vs 70%,P<0.05);治疗后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5%vs 40%,P>0.05);治疗组冠脉TIMI帧数计数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的中医证候、心绞痛症状,缩短冠脉TIMI帧数计数。
关键词:冠心病,2型糖尿病,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1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1.
[2]刘志龙,汪晓娟.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辨证分型研究[J].新中医,2013,9(45):96-98.
[3]梁国庆,戴小华,邵正斌,等.4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中医证型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6(29):18-20.
[4]黄娅.党参文献研究学[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4):105-106.
[5]何勇.黄芪提取物对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2):100-102.
[6]何慧明.黄精降脂方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学院,2000.
益气养阴化痰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择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 ,男女比例37:25,年龄53~76岁之间 ,平均年龄 (62±5.14)岁 ;再选择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2例 ,作为治疗组 ,男女比例36:26,年龄57~80岁之间,平均年龄(64±6.18)岁。两组患者入院后经过相关检查, 均符合2型糖尿病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且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62例患者只行常规西医治疗: 口服盐酸二甲双胍0.25 g/次 ,3次/d,或有糖尿病较严重者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冠心病用药首选依那普利10 mg/次,1次/d,若患者伴有咳嗽等不良反应,可改用美托洛尔12.5 mg/d,2次/d,或是应用缬沙坦80 mg/次,1次/d。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等患者,还需给予原发病药物长期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均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同时加强健康教育、运动指导,以促进治疗效果。
治疗组62例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辩证原则,给予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丹参、黄芪各25 g,瓜蒌20 g,半夏、桂枝、茯苓各15 g,水蛭、川芎、赤芍、薤白、灸甘草各10 g,麦冬、五味子、人参、三七各6 g上述药物均以水煎服,每天服用1剂,分早晚服用,连续治疗2个月后观察效果[1,2]。
1.3 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指标进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为: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内,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30%且<70%,血糖有明显降低,心电图中降低的ST段上升至0.05 m V以上;无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30%,治疗前后血糖下降不明显,心电图亦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4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组例数×100%。
2.2 两组血糖及血脂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糖指标进行统计比较,对照组空腹血糖(8.8±0.86)mmol/L,餐后2 h血糖 (11.4±1.35)mmol/L, 治疗组空腹血糖(8.1±0.57)mmol/L,餐后2 h血糖 (10.6±1.08)mmol/L,治疗组血糖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再对两组血脂指标进行比较, 治疗组TC、TG、HDL-C、LDL-C等指标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s),mmol/L]
3 讨论
如上分析可见,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若单独应用西医药物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临床疗效及患者症状指标改善情况仍非十分理想。基于这种形势,该院决定在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益气活血化痰法。根据中医辩证理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属于中医“消渴”、“胸痹”的范畴,病理表现为气虚血滞、四肢懈怠、神倦乏力,长此以往,便会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引起津液失调,聚而为痰[3]。基于患者的病理特征 ,便可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给予益气、活血、化痰的药物进行治疗。该研究中所用益气活血化痰法,主要由丹参、半夏、黄芪、茯苓、川芎等中药所组成,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供氧供血等功效,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之功,再加以西医对症药物,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 资料选择该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同期再选择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2例,作为治疗组,在西医对症基础上联用中医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临床疗效确切,症状改善明显,可推广应用。
益气养阴化痰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87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91例, 男69例, 女22例;年龄35岁~72岁 (62.31岁±11.04岁) ;病程3 d~15 d 26例, 16 d~30 d 30例, 31 d~90 d 22例, 91 d~180 d 13例;伴高血压病58例, 冠心病26例, 糖尿病26例, 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96例, 男例女例年龄岁岁岁岁病程3 d~15 d 28例, 15 d~30 d 32例, 31 d~90 d 20例, 91 d~180 d 16例;伴高血压病54例, 冠心病15例, 糖尿病28例, 高脂血症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1]进行脑梗死病例选择。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符合西医脑梗死的诊断、发病6个月以内, 年龄在35岁以上, 80岁以下者。
1.2.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激性溃疡;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脑血管畸形、代谢障碍、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妊娠或哺育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严重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应用溶栓、抗血小板、降纤、脑保护剂等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化痰活血益气汤, 方药组成:黄芪30 g, 茯苓15 g, 石菖蒲10 g, 僵蚕10 g, 胆南星12g, 川芎15 g, 赤芍15 g, 地龙15 g, 水蛭6 g, 桃仁15 g, 红花15g, 全虫4 g。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1剂/日, 水煎服。治疗2个月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制定, 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和病残程度为依据分为4级。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级~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同时观察各项检验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SAS6.12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91例, 基本治愈25例, 显著进步33例, 进步30例, 无变化3例, 总有效率96.7%;对照组96例, 基本治愈18例, 显著进步25例, 进步47例, 无变化6例, 总有效率93.8%。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分
3 讨论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 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祖国医学认为, 本病是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肝肾阴阳失调, 每致痰、浊、瘀内停, 导致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而发病,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丹溪心法》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痰为先, 次养血行血”。《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淤”。这说明痰、瘀、虚在中风发病前就存在, 是中风的重要病机, 且“痰瘀同源”[3], 瘀血和痰浊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4]。现代医学认为,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由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血瘀。可见“痰瘀互阻、气虚不运”为本病的重要发病基础。现代名老中医王履秋先生总结自己多年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提出中风六要, “化痰应贯穿始终”“治风应首当治血”重调气以祛痰瘀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可谓要言不烦故化痰活血益气汤采用“活血化瘀, 化痰通络, 益气养血”为本病的治疗大法。主要由黄芪、石菖蒲、胆南星、川芎、赤芍、地龙、水蛭等药物组成。黄芪为补气主药, 有“气中血药”之称, 与水蛭、川芎、赤芍等活血药配伍, 有相辅相成之用, 而川芎为“血中气药”, 活血兼行气, 两者配伍可通脑络, 行四肢利经脉。全蝎、僵蚕、地龙、胆南星熄风通络, 开启孔窍, 兼有化痰之功, 而地龙、全蝎、僵蚕等虫类药皆为血肉有情之品, 还兼具填精补髓和祛瘀生新的作用, 尤其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可以长期服用并能有效防止复发[5]。故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效, 使患者的各项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现代药理学研究, 黄芪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提高脑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6]。水蛭有抗凝血, 解除毛细血管痉挛, 加速纤维蛋白原溶解, 降低血黏度作用[7]。地龙药理研究证实其有溶血栓作用, 单味黄芪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配伍地龙则可得到弥补[8]。全虫通过抑制血管中枢, 扩张血管, 降低血液黏稠度, 从而抑制血栓形成[9]。石菖蒲、胆南星等化痰之品, 能降低血液的黏滞度, 增加脑血流量。制胆南星还有抑制血栓形成和延长纤维蛋白形成时间, 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10]。
本研究结果表明, 化痰活血益气汤与西药相结合治疗脑梗死,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从而明显地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 将18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1例,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益气汤治疗, 对照组96例,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 对照组总有效率93.8%;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 (P<0.05) 。结论 化痰活血益气汤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化痰活血益气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26 (10) :94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陈银玲.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J].内蒙古中医药, 1994, 2:33-34.
[4]杨利, 黄燕, 蔡业峰, 等.1 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6) :459.
[5]琚坚, 詹文涛, 李青.中医药配合治疗脑梗塞及其后遗症68例[J].陕西中医, 2003, 24 (2) :128.
[6]季宇彬.中药活血化瘀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J].第1版.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10;406.
[7]高纪里.水蛭对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的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J].中医杂志, 1993, 34 (5) :261.
[8]杨明.益气活血治法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5 (1) :14-16.
[9]周本宏.蜈蚣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J].中医药信息, 1991, 3 (1) :45.
益气养阴化痰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观察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42例。试验组男26例, 女16例;年龄52~70岁, 平均61岁;合并高血压者16例, 糖尿病者11例, 高脂血症者7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8例;年龄54~74岁, 平均64岁;合并高血压者18例, 糖尿病者12例, 高脂血症者8例。患者均结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脑CT检查确诊。纳入标准: (1) 符合西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2) 发病1个月内; (3) 符合中医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且中医辨证为气虚风痰瘀阻证患者; (4) 年龄45~80岁; (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于等于10分且小于等于36分; (6)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至少有一项大于等于2分, 意识分值小于等于4分。两组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主要为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 静滴高渗氯化钠注射液、20%甘露醇, 使用血管扩张剂, 进行抗凝治疗, 调整血压, 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 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 合理应用抗生素, 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每2小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形成, 被动活动瘫痪肢体。试验组以自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为主方结合病史进行辨证治疗, 具体为: (1) 方药。应用以赤芍、法半夏、茯苓、枳实、竹沥、胆南星、僵蚕、全蝎、地龙、鸡血藤、甘草、葛根、仙灵脾、桑寄生、杜仲、水蛭、红景天、石菖蒲、郁金、当归为主方,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各服1次, 10 d为1个疗程, 共5个疗程。 (2) 随症加减。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上肢偏瘫者加桑枝、片姜黄;下肢萎软乏力者加牛膝、续断、大便秘结加玄参、火麻仁;言语蹇涩或不语者加石菖蒲、炙远志;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加防风、熟地、白术、秦艽、羌活、茯苓;头晕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重用生黄芪, 加地龙、水蛭、桃仁、红花。
1.3 疗效评定
对患者跟踪评定, 8周后进行统计。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显效, 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 症状有所改善, 但仍对患者生活有影响;无效, 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显效22例, 有效16例, 有效率为90.5%, 伤残率为4.7% (2例) ;对照组显效16例, 有效12例, 有效率为66.7%, 伤残率为16.7% (7例) 。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伤残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中医学上称之为“中风”,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年老体衰、内风动越、肝肾阴虚、痰阻脉络、气机失调、血液瘀滞相关[2]。此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病机是本虚标实, 在本为肝肾不足, 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 痰湿壅盛, 气血瘀阻。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以往的诊治过程中, 一般采取的是单一的西药治疗手段, 而本组患者我们采用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在临床中联用中医治疗不但有利于急性期患者缓解病情, 还对日后的康复有着良好的收效。我们以自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为主方进行治疗用药。现代中药理论研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用药有深入系统探讨[3]。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气虚、血瘀、痰阻相关, 因而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是治疗的基本思路, 瘀血和痰浊是急性脑梗死主要病理因素, 尽早使用化痰通络法阻止痰、瘀对脑窍的损害, 防止机体气血逆乱的发展, 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现代药理表明, 半夏具有降低全血黏度作用, 地龙、全蝎行气活血、逐瘀通络, 仙灵脾温补升阳可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血瘀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 故活血化瘀法成为治疗脑梗死的基本大法, 血瘀的病理基础又是气虚, 故益气活血法也是防治脑梗死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中医理论看来大多是内风痰痰热引起, 因而在用方过程中多加入一些清热化痰、通腑泄热之药, 通过通腑泻热, 使浊气下降, 清气得升。上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而一些临床研究也发现, TG、LP (a) 是动脉粥样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脂蛋白 (LP) (a)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提示该方能改善脂肪及脂蛋白代谢, 从而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 应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 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及预后,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志慧, 吴明华,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4) :425.
[2]雷蕊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0 (11) :222-234.
益气养阴化痰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参照黄宛主编的第五版临床心电图学[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冠心病中属于气虚痰瘀阻络型者, 临床常表现为心悸、惊慌、胸闷、气短、乏力, 舌质暗红或瘀点、苔腻, 脉结、代、数、细等。
1.2 病例选择
选择2007年l月—2007年12月心内科门诊或住院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年龄20~79岁, 平均40.5岁;病程0.3~15年, 平均2.7年;糖尿病11人, 高血压20人, 高脂血症22人, 频发室性早搏10例, 频发房性早搏14例, 阵发性房颤6例。对照组28例, 男15人, 女15人;年龄20~76岁, 平均44.3岁;病程0.35~18年, 平均3年;糖尿病7人, 高血压16人, 高脂血症18人, 室性早搏8例、房性早搏15例、阵发性房颤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等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治疗, 基本方:黄芪15g、党参10g、黄连6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壳10g、红花10g、川芎10g、甘松15g、丹参15g、甘草6g、酸枣仁15g, 治疗原发病的药物不变;对照组:胺碘酮200mg, 3次/d, 服用1周后, 减为2次/d, 再服1周后, 减为1次/d维持。疗程均为4周, 均于服药后每周复查心电图1次, 4周后复查动态心电图1次, 用药前后分别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心律失常疗效判定标准:早搏判定标准依据1995年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4]。显效:早搏消失或减少>90%;有效:早搏减少50%~90%;无效:早搏减少<50%或无变化。中医症状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新药 (中药) 治疗老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规定进行评定, 以疗效指数作为依据。
2.2 治疗结果
2.2.1 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疗效分析
两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疗效分析, 见表1。
注:由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30例中, 抗心律失常显效率23%, 总有效率76%;对照组30例中, 抗心律失常显效率25%, 总有效率83%;经Ridit分析, 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2 用药前后早搏数量改变的比较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用药前后早搏数量改变的组内和组间比较, 见表2。
2.2.3 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两组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见表3。
[n (%) ]
注:治疗组总有效率83%, 与对照组73%比较, 经χ2检验, P<0.05有显著差异。
2.2.4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及组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及组间比较, 见表4。
注:经t检验, 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2.2.4 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 (NST)
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 (NST) 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比较, 见表5。
注:经t检验, 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5 血脂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分析, 见表6。
注:治疗组治疗后TG、TC、LDL-C均显著降低 (P<0.05) , HDL-C无显著性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在降低TG、TC、LDL-C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6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在服药期间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和心脏内外表现, 对照组曾有2例出现Q-T间期延长, 1例甲状腺功能紊乱及1例房室传导阻滞, 减量后完成疗程,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加重心肌缺血, 并增加猝死的危险性, 因此, 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现实意义。目前, 抗心律失常的西药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而中药抗心律失常却没有这一缺点, 且毒副作用小, 通过临床对比研究已得到证实[6]。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 正常的起搏传导受影响所致。心脏激动和传导异常的病因很多, 机制也很复杂, 而心肌缺血、缺氧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依据中医络病理论,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云:“痰挟瘀血, 遂成窠囊。”《医林改错》云:“元气即虚, …血气无力, 必停留而与瘀”…“乃气虚也, 虚则不能运化而生痰”。气虚痰瘀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脏气亏虚为主, 血瘀痰阻为标, 血脉不通。络虚不荣则心律失养, 络脉瘀阻日久化瘀, 虚火内忧心神, 二者均可导致心神不安, 从而出现心律失常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络虚不荣涵盖了心肌自律性的异常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 通、补、清三法并用, 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发生。黄芪[7]善补胸中大气以治发病之本, 半夏、茯苓、枳壳、陈皮意在健脾化痰, 杜绝生痰之源, 丹参、红花、川芎、甘松活血通络, 佐以黄连清心安神,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清心安神。其中, “甘松”具有抑制心肌细胞钠通道和L-钙通道的作用, 以延长心动作电位[8], 黄连素[9]可延长心肌ADP及ERP, 增加ERP/ADP比值, 这有利于打断折返环并使之不易形成。无论从现代医药研究, 或是中医理论该方具有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改善心肌细胞代谢、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本研究表明, 益气活血化痰定律汤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确切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可改善心功能, 改善心肌缺血, 降低血脂水平等, 至今尚未发现此药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且对患者肝、肾功能及胃肠道无不良影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S].2008:132.
[2]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65-2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 (中药) 治疗老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学报, 1989, 3 (4) :74.
[6]郭汉卿.温胆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1, 15 (1) :44-45.
[7]赵明, 于影, 邵慧杰, 等.黄芪总黄酮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07, 12 (5) :918-919.
[8]唐其柱, 黄峥嵘, 史锡腾, 等.甘松提取物对家兔心室肌细胞钠、钙通道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4, 32 (增刊) :26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