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化瘀汤

2024-07-17

益气养阴化瘀汤(共4篇)

益气养阴化瘀汤 篇1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脂肪肝的发生率正在迅速增加。因此, 寻找有效地防治脂肪肝的药物就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采用疏肝化瘀汤治疗脂肪肝72 例,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所有入选病例均为2010 - 05 ~ 2012 - 05本院门诊患者, 共142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 例中, 男48 例, 女24 例; 年龄22 ~68 岁, 平均46. 5 岁;病程最短3 个月, 最长10 年, 平均28 个月。对照组70 例中, 男47 例, 女23 例; 年龄21 ~69 岁, 平均48 岁; 病程最短4 个月, 最长11 年, 平均26 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参照范建高等主编的《脂肪肝》[1]制定的标准拟定。①症状: 肝区隐痛、胃脘胀满、纳呆、乏力、恶心;②体征: 肝肿大; ③生化: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 AST) 、血脂升高; ④B超检查示脂肪肝: 肝脏增大, 肝内血管显示不清晰或纤细, 肝光点细小密集增多, 肝后缘回声衰减; CT见肝脏密度普遍降低。排除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妊娠性脂肪肝、肝硬化等。

2 方法治疗组: 服用自拟方疏肝化瘀汤, 药用: 柴胡9g、茯苓15g、半夏10g、陈皮6g、茵陈30g、丹参20g、郁金15g、泽泻10g、山楂10g、决明子10g, 每日1 剂, 水煎2 次分服。对照组口服东宝肝泰片 ( 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3 片/次, 3 次/日; 肌苷片, 每次1 片, 每日3 次。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 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 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 1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2]标准。

3. 2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72 例, 显效36 例, 有效31 例, 无效5 例, 总有效率93. 1%; 对照组70 例, 显效22 例, 有效32 例, 无效16 例, 总有效率77. 1%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 <0. 05) 。

3. 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 0. 05, **P < 0. 01; 与对照组治疗后▲P <0. 05 ( 下同)

3. 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见表2。

4 讨论中医学中没有脂肪肝的病名, 但根据其临床表现, 可将其归属“胁痛”、“积聚”等范畴。多因饮酒过度, 嗜食肥甘厚味; 或七情内伤, 调养失常; 或感受湿热疫毒, 壅聚肝脾, 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水谷不能化为精微, 聚湿成痰, 痰阻气机, 最终形成湿浊痰瘀互结, 痹阻肝脏脉络而发为本病。正如张介宾所言: “水谷津液, 若得其正, 则成津液, 化失其正则为痰浊。”《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 “湿气不行, 凝血蕴里而不散, 津液涩渗, 著而不去, 而积皆成矣。”其病变部位在肝, 与胆、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治疗上应以疏肝健脾、祛痰化瘀为主要原则。疏肝化瘀汤中以柴胡、决明子、茯苓、陈皮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茵陈蒿、泽泻、半夏利湿化痰降浊;丹参、郁金、山楂活血化瘀消积。诸药合用以使肝脾调和、湿祛痰化、气血畅达。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明: 柴胡具有保护肝细胞损伤和促进肝脏中脂质代谢的作用, 柴胡皂苷有降低高脂血症动物血清胆固醇作用, 对甘油三酯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 可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上升; 茯苓具有改善肝功能、防止肝细胞坏死作用; 半夏、陈皮能促进脂浊消散, 加速肝内脂肪代谢; 茵陈蒿富含有调节酶活性的Zn、Mn等微量元素, 促进肝细胞再生, 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 丹参中含丹参酮Ⅰ、丹参酮Ⅱ、丹参酮Ⅲ、丹参酸和丹参酚以及维生素E等成分, 对肝内脂肪沉积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且能改善肝脏微循环, 使缺血缺氧的肝细胞代谢障碍减轻, 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 能抗肝纤维化; 郁金有促进胆汁分泌, 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 泽泻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吸收, 影响内源性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合成而抗脂肪肝;山楂能扩张血管, 降低胆固醇, 增加胃液分泌, 促进脂肪消化; 决明子有降低血清胆固醇、β - 脂蛋白及甘油三酯的作用。本临床观察表明, 治疗组疗效及对肝功能和血脂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 P < 0. 05) 。提示疏肝化瘀汤治疗脂肪肝有明显的疗效, 其机制可能与其降血脂、保护肝功能及显著促进肝内脂肪代谢, 抗肝纤维化有关。且使用安全, 副作用小, 深受患者欢迎,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建高, 曾民德.脂肪肝.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第2辑.1995:171.

益气养阴化瘀汤 篇2

【关键词】 清热除湿化瘀汤;慢性盆腔炎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26-02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多发病,常发于育龄期妇女。目前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还没有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主要是以抗生素为主。中医药是通过综合治疗的方式从整体入手进行辨证论治,且中药治疗在各种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均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2008年12月至2012年2月,我们运用清热除湿化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并与妇科千金片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20例病例都来自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患者均为已婚女性,年龄在27岁至48岁。治疗组年龄27至46岁,平均年龄为36士5.06岁,病程最长的8年,最短3个月,平均为3.0士1.68年。对照组年龄27岁至48岁,平均年龄为36士5.3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5个月,平均为3.1士2.51个月。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依据

1.2.1 纳入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中医妇科学》[2](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5版)有关内容拟定。气滞血瘀兼湿热证:主症:①小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次症:①月经量多,或有经期延长;②经色暗红;③月经夹血块;④胸胁或乳房胀痛;⑤经行腹痛加重。舌脉:舌体暗红,或见瘀点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涩。以上证候主症至少具备①+③或②+③,次症至少具备3项,参照舌脉方可诊断。

1.2.2 排除标准 以下情况不做为研究对象:合并有子官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生殖器恶性肿瘤、肝肾、心脑血管、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慢性子宫颈炎、精神病患者及对该药有过敏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60例,服用清热除湿化瘀汤:黄芪20g,当归15g,川穹10g,薏苡仁20g,香附10g,黄柏2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日两次,每日1剂。

1.3.2 对照组60例,服用妇科千金片(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43020027),每次4片,每日3次。

1.3.3 2组患者均服药1个月作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复查。随访1个月。

1.4 观察项目 应用单一症状“d”和总体症状“D”积分方法评价治疗效果。单一症状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订。下腹疼痛3分;低位腰痛3分;性交痛1分;白带量多1分;痛经1分;子宫压痛5分;单侧输卵管增厚5分;双侧输卵管增厚10分。每项症状根据程度:无、轻、中、重,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子宫压痛按无、轻、中、重,分别为0分、1分、3分、5分。总体症状积分(D)=每个单一症状积分(d)的总和。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订。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低位腰痛等症消失,妇科检查正常,总体症状积分和减少≥95%。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低位腰痛等症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明显改善,总体症状积分和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低位腰痛等症状减轻,妇科检查有所改善,总体症状积分和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低位腰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压痛,妇科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有压痛,总体症状积分和减少<3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容易复发的慢性疾病,久病易伤正而入血成瘀,因此湿热瘀阻证型临床最多见,约占55%,故使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成为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3]。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入侵,《医学心悟》云:“大抵此症不外脾虚有湿。脾气壮旺,则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帶;脾气虚弱,则五味之实秀生带而不生气血。”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癖”。《女科撮要》说:“脾胃亏损,阳气下陷……,蕴积而成,故言带也。”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由于饮食不周、劳累、思虑而伤脾,致脾虚;脾虚则运化失调,湿浊内生,而注于下焦,湿邪留于经络,阻滞气机,致使气机失调,血滞不行,冲任损伤所致。蔡玉华[4]认为湿、热、瘀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傅青主指出本证型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故马玉琛教授用黄芪,当归,川穹,薏苡仁,香附,黄柏,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组成“清热除湿化瘀汤”。其中,君黄芪补气,臣当归活血补血、川穹活血祛瘀,使香附理气解郁,形成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之势。佐以黄柏清热燥湿,薏苡仁利水渗湿,白花蛇舌草、败酱草清热解毒,全方在宏观辩证的基础上,体现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特点,共奏养血舒肝、清热燥湿、健脾行水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护重要脏器[5];当归、川穹为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血运和血流变,提高机体代谢,抑菌、抗病毒,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抑制组织异常增殖[6];败酱草、薏苡仁、白花蛇草清热、解毒、利湿,黄柏抗菌、抗炎及增强免疫调节[7];香附具有雌激素样活性,抑制子宫收缩,可提高活血化瘀药及抗炎药物的作用[8]。由此可以看出“清热除湿化瘀汤”组方科学、严谨。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本实验证明清热除湿化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一疗程治疗总有效率就达到90%,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一辑,1993:245-257.

[2] 欧阳惠卿.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第1版:254-255.

[3] 蔡玉华.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治疗[J].北京:家庭中医药,2002年第12期:18-19.

[4] 袁红霞,陈艳春.黄芪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9).

[5] 张焕,王一涛,严灿,等.当归与川穹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比较[J].湖北: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第2期:22-23.

[6] 徐涛.中药黄柏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J].北京: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年12月上第2卷34期:111.

[7] 刘成斌,张少聪,李青天.香附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广东:光明中医,2009年4月24卷第4期:787-788.

益气养阴化瘀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慢性盆腔炎病患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未婚6例、已婚49例,年龄在22岁~45岁间,平均年龄(31.19±4.65)岁。观察组未婚7例、已婚48例,年龄在23岁~46岁间,平均年龄(31.54±4.78)岁。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入选标准:与《妇产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对本次研究药物无禁忌证;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研究,与我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者方能入选。

排除标准: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的病患;排除对本次研究中涉及的药物存在禁忌证的病患;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的病患。出现上述一条者即排除。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取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西安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次0.4 g、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天2次,持续用药1周;然后予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每次0.4 g,每天3次,取甲硝唑片(吉林省东盟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每次0.3 g,每天3次,用药1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温阳化瘀汤治疗。西药给药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中药组方:巴戟天15 g、肉桂6 g(后入)、菟丝子9 g、丹参9 g、鸡血藤10 g、川牛膝15 g、延胡索9 g、山药9 g、白术15 g、炙甘草3 g,每天1剂,用水煎煮后,早晚分2次饭后半小时口服。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流变指标与症状积分。治疗效果评价标准[3]: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治愈:患者经治疗后,腰骶胀痛、下腹疼痛症状彻底消失,经妇科检查未发现异常,症状积分减少超过95%,停止用药时间达1个月后,患者病情无复发;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腰骶胀痛、下腹疼痛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超过70%;有效:患者治疗后的腰骶胀痛、下腹疼痛症状有所改善,症状积分减少超过30%;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无明显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病患数量为52例,总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病患数量为44例,总有效率为80.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的血流变指标分析

观察组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全血比黏度、全血黏度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患者的症状积分分析

观察组治疗后的腰骶部疼痛、带下异常、下腹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的病机认识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患病率较高,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病程长、带下量多、腰骶部坠胀、下腹疼痛等,临床彻底治愈的难度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患者大多表现为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主要病理改变为增生、粘连、炎性渗出;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长期应用后,经常产生耐药,易反复发作,同时还会诱发多种副作用,治疗情况不够理想[4]。

3.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古代文籍无该病的记载,其论述多见于“妇人腹痛”、“带下”、“不孕”等病记载,历代医家都认为本病与肾阳虚有一定关系,如《类经附翼》提出“是命门之乎两肾,而二肾皆属于命门……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再有《校注妇人良方》谓“夫人之生,以肾为本,人之病,多为肾虚所致”。现代中医分析慢性盆腔炎的病机为:病久损伤及肾,导致肾阳虚衰,冲任虚寒,胞宫虚冷,从而引起寒凝,气血不畅,瘀血内阻,血瘀既成,进一步加重肾虚之证,经脉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引发各种临床症状,如带下量多、下腹部坠胀、疼痛等。归结本病的病机包括本虚的一面为肾阳虚,标实的一面为血瘀,同时患者病程日久,多有服用药物损伤脾胃的现象,而且肾阳和脾阳之间有相生相长的关系,肾阳虚弱,脾阳必受影响,所以脾胃虚弱也是本虚的一面。

3.3 方药组成分析

我院抓住本病主要病机采取温阳化瘀为主、健脾为辅的方法,自拟温阳化瘀汤治疗,其中包含巴戟天、菟丝子、肉桂、丹参、鸡血藤、川牛膝、延胡索、山药、白术、炙甘草等中药,该方是在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温胞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来,取其温肾养胞,调理冲任之意,同时加上活血化瘀药治疗标证,辅以健脾和胃顾护后天之本。方中巴戟天,性微温,具有温肾散寒之功,《本草经》谓其“为肾经血分之药,盖补元阳则胃气滋长,诸虚自退”,有补肾要剂的美誉,用于本病甚合病机,既能温肾又可散寒止痛;菟丝子性平,入肝肾经,具有补肾益精之用,用于本病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肉桂性温,有补火助阳,温经散寒止痛功效,又可引火归元,将诸味温阳药引入下焦肾经,增强温阳效果。活血化瘀方面,其中丹参归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功,《千金方》谓其善治妇人经脉不调;鸡血藤性微温,具有通经活络,行血补血之功,治疗本病活血不耗血;延胡索性温,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功效,善治妇人气滞血瘀腹痛,三味活血药合用起到消除瘀血、通畅血脉的功效,对冲任二脉具有调理作用,可促使患者疼痛症状得以缓解[5];再加川牛膝这味引经药,达到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功用。健脾和胃、滋养肾阳方面,选用山药、白术、炙甘草,其中白术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有补中燥湿、止渴生津、健益脾精功效;山药性味甘平,具有健脾胃补虚劳之功,《本草纲目》称其能治诸虚百损;炙甘草一则益气补中,二则调和药性。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阳与肾阳相互资助,相互促进,通过补益后天达到滋养先天作用,体现中医整体观。本方药物组成紧扣病机,配伍合理,治疗本病取得确切、显著的疗效[6]。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彻底治愈的难度大,患者以往单纯给予抗菌治疗,效果并不够理想。观察组加用温阳化瘀汤治疗后,治疗效果良好,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病患的血流变指标、症状积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该方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可促使患者病情改善,能获取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永芬,程玲,王志国.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11):1316-1319.

[2]董焱.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3]张晓磊.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4):112-113.

[4]段小青.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体质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30):25-26.

[5]罗凤莲.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96-97.

益气养阴化瘀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在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 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2]: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 拒按, 经量少, 经色紫暗夹血块, 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 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 伴胸胁乳房胀痛, 痛甚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冷汗淋漓、手足厥冷, 甚至昏厥。舌质紫暗, 有瘀点瘀斑, 苔薄白, 脉弦或弦滑。经检查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排除标准: (1) 60例均经妇科检查B超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肿瘤及内生殖器异常等器质性病变; (2) 妊娠期妇女: (3) 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变, 精神病患者: (4) 不按规定治疗, 无法判定疗效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年龄12岁~33岁, 平均年龄 (23.9±6.55) 岁, 病程4个月~11年, 平均 (7.25±4.59) 年;观察组年龄13岁~33岁, 平均年龄 (24.1±6.42) 岁, 病程3个月~12年, 平均 (6.85±5.01) 年。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肠溶片口服, 每次25 mg, 每天3次, 饭后30 min服, 每次月经前5 d开始服药, 连服7 d, 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观察组: (1) 中药内服处方:香附10 g、柴胡10 g、川芎10 g、乌药10 g、元胡10 g、益母草10 g、当归10 g、三棱10 g、莪术10 g、牛膝10 g、白芍10 g、甘草8 g, 每日1剂, 水煎分2次服。每次月经前5 d开始服药, 连服7 d, 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兼有肝郁化热者加栀子、夏枯草、丹皮、生地;胸闷食少者加白术、砂仁、陈皮;腰膝酸软者加续断、杜仲;畏寒肢冷者加桂枝、吴茱萸、小茴香等。 (2) 针灸取穴[3,4]:气海、中极、足三里 (双) 、三阴交 (双) 、子宫穴。操作:经常规消毒, 用26号2寸毫针在上述穴位进针约1寸左右, 行平补平泻手法出现针感后, 将艾绒搓成团, 裹于针柄上点燃, 灸3~5壮 (约30 min) 后出针。每次月经前5 d开始针灸, 连针7 d, 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也可加用辅助治疗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TDP) 灯或红外线、微波等局部照射理疗, 直接照射盆腔痛处, 每次30 min, 每天1~2次, 经期继续使用 (月经多者除外) 则见效更佳。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痊愈:服药后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连续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显效:腹痛明显减轻, 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 治疗结束后观察3个月经周期未加重。有效:腹痛减轻, 其他症状好转, 治疗结束后症状虽反复, 但较治疗前有所减轻。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1。观察组兼有月经不调15例中, 有9例恢复正常, 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胃肠道反应, 但续服药后消失, 未发现明显毒性及过敏反应。

例 (%)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子宫内膜及经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 子宫平滑肌收缩, 宫腔内压力增高并造成缺血而产生疼痛, 中医属“痛经”范畴。痛经的发生有实有虚, 实者多, 虚者少, 临床以气滞血瘀者常见, 止痛为治疗本病关键, 肝气郁结, 冲任气血瘀滞, 气血流通欠畅, 不通则痛。方用香附、柴胡、川芎、乌药、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其中延胡索为气中血药, 善行活血, 气行则血行, 通则不痛, 为止痛良药;方用益母草、三棱、莪术、牛膝、当归以养血和血, 化瘀止痛;用白芍、甘草以柔肝缓急止痛。诸药配伍共同达到疏肝、理气、通经、止痛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延胡索能降低前列腺素, 香附能抑制平滑肌收缩, 当归、白芍能止痛。因痛经与冲任、肾等经脉有关, 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 故取气海、中极起调理冲任, 补益精血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 又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具有补肾理气活血化瘀之效;足三里是多气多血足阳明胃经之经穴, 具有补益气血、调理经气之功;子宫穴为痛经的病位穴。针刺能疏通经脉、行气活血, 艾条能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 温经止痛, 采用温针灸法, 可达到温通经脉活血祛瘀, 调理冲任, 补肾与防病的保健作用。观察表明疏肝化瘀汤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气滞血瘀型) 疗效确切, 无明显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舒肝化瘀汤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吲哚美辛肠溶片口服, 观察组实施中医综合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舒肝化瘀汤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痛经,气滞血瘀,疏肝化瘀汤,针灸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75-179.

[2]邢章颍.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160例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7 (4) :395.

[3]陈燕.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72例[J].光明中医, 2009, 24 (1) :52.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御下一篇:生态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