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血

2024-11-04

益气养血(精选11篇)

益气养血 篇1

益气养血颗粒是由人参、黄芪、陈皮、淫羊藿等中草药组成, 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 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气短心悸, 面色不华, 体虚乏力。为控制该药品的质量, 本研究对该药中的黄芪、陈皮、淫羊藿3种药材进行了薄层鉴别, 并采用 HPLC法测定陈皮中橙皮苷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安捷伦Agilent-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 ChemStation 色谱工作站, 日本AND GR-202电子分析天平。

1.2 试药

益气养血颗粒及各被检药材的阴性制剂由广西嘉进药业有限公司提供;黄芪甲苷、淫羊藿苷、橙皮苷对照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硅胶G、GF254为化学纯 (青岛海洋化工厂) ;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薄层鉴别

2.1.1 黄芪鉴别

取本品10g, 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 每次20mL, 合并正丁醇液, 用氨试液振摇洗涤3次, 每次20mL, 取正丁醇液蒸干, 残渣加稀乙醇1mL使溶解, 加在中性氧化铝柱 (100~120目, 2g, 内径1.5cm) 上, 用40%乙醇50mL洗脱, 收集洗脱液, 蒸干, 残渣加水1mL使溶解, 通过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 (内径1.5cm, 柱高12cm) 上, 依次用水20mL、40%乙醇30mL洗脱, 弃去洗脱液, 继用70%乙醇50mL洗脱, 收集洗脱液, 蒸干, 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缺黄芪的阴性样品同法制成阴性对照溶液再取黄芪甲苷对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3种对照品溶液各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 以三氯甲烷-甲醇 (13∶5) 为展开剂, 展开, 取出, 晾干, 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 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样品则不显示。见图 1。

1、2、3样品 (sample) ; 4黄芪甲苷对照品 (Astragaloside Ⅳ) ; 5阴性样品 (negative sample

1、3样品 (sample) ;2阴性样品 (negative sample) ;4橙皮苷对照品 (Hesperidin reference substance

2.1.2 陈皮鉴别

取本品细粉10g, 加水20mL使溶解, 置分液漏斗中, 加环己烷振摇洗涤3次, 每次20mL, 水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 每次20mL, 合并乙酸乙酯液, 蒸干, 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缺陈皮的阴性样品同法制成阴性对照溶液, 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 以乙酯乙酯-甲醇-水-吡啶 (100∶17∶13∶5) 为展开剂, 展至约3cm, 取出, 晾干, 再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 (20∶10∶1∶1) 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 展至约8cm, 取出, 晾干, 喷以三氯化铝试液, 置紫外光灯 (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阴性样品则不显示。见图 2。

2.1.3 淫羊藿鉴别

称取本品细粉10g, 加水30mL使熔解, 水液用乙醚振摇提取3次, 每次30mL, 弃去乙醚液, 水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 每次30mL, 蒸干, 残渣加甲醇1mL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缺淫羊藿的阴性样品同法制成阴性对照溶液, 另取淫羊藿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 以乙酸乙酯-甲酸-丁酮-水 (10∶1∶1∶1) 液为展开剂, 展开, 取出, 晾干, 喷以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 晾干, 置紫外光灯 (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阴性样品则不显示。见图 3。

1、2、3样品 (sample) 4淫羊藿苷对照品 (Icariine reference substance) 5阴性样品 (negtive sample)

2.2 含量测定

2.2.1 色谱条件分析

Agilent SB-C18柱 (250 mm×4.6 mm, 5μm) ;乙腈-0.1%磷酸 (20:80) 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3nm。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橙皮苷对照品适量, 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 即得。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约1g置锥形瓶中, 精密称定, 精密加甲醇25mL, 称定重量, 回流1h, 放冷, 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 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 取续滤液, 即得。

2.3.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各 10μL, 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测定峰面积积分值。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 即得。

2.3.5 专属性考察

取缺陈皮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 进样, 测定。图谱表明在该色谱条件下, 阴性对照无干扰, 结果见图4。

2.3.6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分别精密吸取浓度为20.08μg/mL的橙皮苷对照品溶液按正文拟订的色谱条件分别进样分别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1μL、5μL、10μL、20μL、30μL, 注入色谱仪, 测定, 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 (Y) , 橙皮苷对照品进样量 (ng) 为横坐标 (X) 绘制标准曲线, 得回归方程为:

Y=2541.5X +216.2 (r=0.9999)

结果表明:橙皮苷在20.08~602.4ng范围内, 进样量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3.7 精密度实验

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 按上述色谱条件, 连续进样6次, 测定峰面积积分值, RSD为0.58%。

2.3.8 稳定性实验

取同一份样品溶液, 放置0, 2, 4, 6, 8, 10h, 按上述色谱条件, 分别测定峰面积积分值, RSD为0.77%。

2.3.9 重复性实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的样品 6份, 按上述方法试验, 结果平均含量是0. 578mg/g, RSD=1.42%。

2.3.10 加样回收率实验

精密量取已测定含量的益气养血颗粒 (0. 578mg/g) 约0.5 g, 平行取样6份, 精密加入浓度为0.284mg/mL的橙皮苷对照品溶液各1mL, 精密加入甲醇24mL, 按正文拟订的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 计算回收率, 详见表1。

2.3.11 样品含量测定

按拟订的含量测定方法, 测定了本品3批样品中的橙皮苷含量, 结果见表2。

3 讨论

(1) 本文考察了流动相乙腈0.1%磷酸[1]、甲醇-水[2]等条件, 发现乙腈0.1%磷酸所得的峰形, 分离度较好。

(2) 本文对不同的超声时间、不同的回流时间进行了考察, 发现回流1h提取效率最高。

参考文献

[1]杨红侠, 宋逍等.HPLC法测定消石胶囊中橙皮苷的含量[J].现代中医药, 2006, 26 (6) :53-54.

[2]杨国忠, 陈玲.HPLC法测定十昧活血丸中橙皮苷的含量[J].中国药师, 2006, 9 (11) :1030-1031.

益气养血 篇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89-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现代西医内科多采用B族维生素治疗。2002年以来笔者采用自拟益气养血化瘀汤并用针灸治疗该病,效果颇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本次接受调查和实验的病例都符合国家糖尿病协会颁布的诊断标准,并且所有的患者都进行空腹状态下三次血糖的测量,尿糖均为阳性。这些患者都有四肢麻木、头轻脚重的感觉,并且体重低于正常水平,夜间尿多、饮食次数多等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的加重患者反应能力下降,神经系统反应会较慢。中医诊断将上述情况分为:阴虚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3型。

1.2 病例选择 所调查的患者都是在2002年5月——2006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都是神经周围发生突变造成的糖尿病。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共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分别为41例、39例。其中治疗组的男女比例接近一比一,分别是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36-83岁平均58.5岁,糖尿病病程3-26年、平均14.5年;伴周围神经病变6个月-14年、平均6年;伴视网膜病变,肾病,冠心病、白内障等20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36-80岁,平均58岁;糖尿病病程5-16年,平均6.1年;伴周围神经病变6个月-15年,平均6年;伴视网膜病变、肾病、冠心病、白内障18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糖尿病患者需要适当的运动、基本知识的宣传和积极的控制饮食,通过生理、心理的调节促进血糖回归到正常水平,通过活血化瘀的针灸治疗可以将胰岛素水平控制到正常水平,患者除了用胰岛素还要用瑞彤、达美康等药物的联合治疗。

2.1 中医治疗 益气养血化瘀汤以补气养血化瘀通络。组成:生黄芪30克、太子参20克、鸡血藤2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络石藤20克、天麻20克、桑枝15克、秦艽15克、石斛15克、木瓜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14天为一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中药以上述为主,偏阴虚者加生地黄30克、知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偏气虚者加白术10克、人参25克、赤芍15克;偏阳虚者加制附子10克、鹿角10克、忍冬藤15克、淫羊藿15克等。

2.2 针刺治疗 上肢麻木痛主取井穴;少商,商阳,少冲,少泽,关冲,配穴取二间,三间,阳溪,曲池,前谷,后溪,鱼际,大陵;下肢麻痛主取井穴;涌泉,历兑,隐白,足窍阴,大敦,至阴,配穴取然谷,太溪,阴谷,行间,太冲,曲泉,内庭,解溪等。

手足背痛病变以三阳经五输穴为主,手掌足底病变以三阴经五输穴为主。局部消毒,先用三棱针点刺井穴,放血4-6滴;再用毫针刺入所属荥,输,经,合各穴,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同时取胃管下俞(胰俞)脾俞,足三里毫针刺,平补平泻,得气为度,针灸留针时间为30分钟,十天为一个疗程,患者需要坚持4个疗程左右。对照组的患者每日进行肌肉注射,注射液体为0.5毫克的维生素B12,然后口服100毫克维生素B1100,口服三次,疗程和治疗组相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患者肌腱反应能力逐步恢复正常水平,患者肌电图神经传输功能提高,自觉症状逐步消失。有效:患者深浅感觉和肌腱反射等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肌电图传输的速度相比之前有所增加,无效:患者腱反射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善,肌神经传输速度经过治疗并没有发生一定的变化。

3.2 治疗效果 治疗组41例,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0%。对照组39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55.9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为优秀。

4 典型病例

患者金某,男67岁,于2003年5月4日就诊。患糖尿病15年长期服用万苏平,二甲双胍等口服液治疗。于2000年冬季开始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夜间尤甚)发凉感觉异常逐渐加重。查舌质紫暗,脉细涩。双下肢肌肤甲错色暗,靜脉曲张。感觉定量试验显示:右腓总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8.15m/s,38.02m/s,左中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0.32m/s,40.80m/s,空腹血糖11.88nmol/l。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方用:生黄芪30克、鸡血藤30克、太子参3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石斛10克、络石藤10克、天嘛10克、桑枝10克、秦艽15克、木瓜15克、川芎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半月为医疗程,需要坚持两个疗程。用三棱针刺双侧井穴;涌泉、历兑、隐白、足窍阴,大敦,至阴、放血4-6滴;然后毫针刺然谷,太溪,阴谷,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解溪等穴,平补平泻,进行穴位针灸时要留针30分钟,两天进行一次,当两个疗程过去之后患者的症状就有所好装,四肢有力,腱反射逐步恢复正常水平,患者在坚持几个疗程之后,采访人员的跟踪发现并没有复发的迹象。

5 讨 论

益气养血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15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确诊为糖尿病足疾病,并排除合并心肌梗死、脑出血、肾衰竭以及脑梗死等疾病患者。 其中, 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4±10.9)岁; 糖尿病病程0.5~15年,平均病程(6.7±3.9)年;糖尿病足病程1~ 23个月 ,平均病程 (6.1±2.9)个月 ;轻度糖尿病足者43例 ,中度糖尿病足者94例, 重度糖尿病足者1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该组患者常规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益气养血 、温经通络法治疗 。 1药方组成与剂量:芍药、桂枝、赤芍、牛膝、甘草、地龙各10 g, 玄参、天花粉、葛根、姜黄、当归各15 g,黄耆60 g;2用药方法: 煎汤内服,并依据病情随证加减。

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1.3.1观察指标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1.3.2评判标准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 1显效 :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足恢复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足部坏死组织大面积脱落;3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 且观察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5.33%(64/75)和69.33%(52/75);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2所示。

3讨论

糖尿病足是一种足部溃疡、坏疽以及疼痛等病变,它是由糖尿病周围血管与神经发生病变所致[2]。 此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且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发生率的增加而不断上升。 糖尿病足不仅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 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截肢或死亡。 加之,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 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效果已成为当前医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中医学上,糖尿病足属于“脱疽”以及“消渴”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可被归纳为气血亏虚为本,寒瘀阻络为标[3]。 因此,在治疗上应以“益气养血、温经通络”为治疗原则[3]。 该研究中 ,全方以益气养血治其本,温经通络以治其标,是气血得复,瘀血得除,气血流通,筋脉得以濡养,故诸症自除。 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不仅疗效好、见效快,而且副作用小[3]。 故而,对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33%(64/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3%(52/ 7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得出结论 :中医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糖尿病足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50例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该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糖尿病足患者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补肝养血 篇4

补肝养血-姜汁菠菜

【食疗功效】菠菜味甘,性凉,能滋阴润燥、补肝养血、清热泻火,用于阴虚便必,消渴、肝血亏虚、贫血,以及肝阳上亢所至的目赤、头痛,便秘和高血压。老年人食可增进食欲。

【 原 料 】嫩菠菜 500 克,生姜 25 克,精盐、酱油、醋、味精、芝麻油各适量。

【制作方法】菠菜从中剖开,入沸水中断生,捞出沥水,淋芝麻油拌匀,放盘中。将生姜去皮,切成细末入碗中,加盐、酱油、醋,味精调成姜汁。将菠菜、姜计分盘同时上桌,吃时夹菠菜蘸姜汁。

【操作要领】菠菜焯水时间要短,沸水下锅。姜应切得细一些。

补血养心 祛暑益气 篇5

6月5日 农历四月十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为“芒种”节气。农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就是说,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芒种的养生重点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进行调养,以达到身心和谐,通体健康。起居方面应晚睡早起,勤换衣裳。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

饮食方面则应饮食清淡,注重清补。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淡在养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类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须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及大量的维生素。因此,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

菠菜 菠菜性凉,味甘辛,具有补血止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的功效。主治高血压,头痛,目眩,风火赤眼,糖尿病等。个中所含大量植物粗纤维和微量元素物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进身体健康。

芦笋 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其含量均高于一般水果和蔬菜。芦笋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利水的功效。

木耳 木耳味甘、性平,具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凉血等功效;夏天多吃点黑木耳,一方面有利于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凉血、增加食欲之效。炎炎夏日将木耳清炒、凉拌、做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茄子 茄子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茄子味甘、性凉,具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夏天皮肤溃疡、口舌生疮,用茄子食疗有很好的效果。

鲤鱼 夏初的鲤鱼正值产卵季。体内积蓄了很多脂肪和营养成分,身体肥硕而结实,因此肉的味道最鲜美,吃起来香甜可口。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

鸭肉 四季之中,鸭肉特别适合夏季食用。鸭肉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养料,而且能防治疾病。鸭属水禽,性寒凉,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酸萝卜老鸭汤

食材准备

老鸭1800克,酸萝卜900克,老姜一块,花椒四五粒,鲜美酸萝卜老鸭汤(20张)

制作步骤

1、鸭子打整干净,取出内脏后切块;清水冲洗后切片,老姜拍烂待用。

2、将鸭块倒入干锅中翻炒,待水汽收住即可,不用另外加油。

3、水烧开后倒入炒好的鸭块、萝卜,加入备好的老姜、花椒。 用炖锅慢火煨上两个半小时即可。

夏至

6月21日 农历五月初三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人们身体机能下降,身体抵抗力亦变弱,容易中暑、感冒或得肠胃炎。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要格外注意保护阳气,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

夏天气温高,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因此精神调养很关键。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

苦瓜 苦瓜又名凉瓜,具有的特殊苦味有一般蔬菜无法比拟的神奇功效。夏季多食苦瓜可除邪热,可解疲乏,清心聪耳明目,润泽肌肤,强身,使人精力旺盛,不易衰老。

花菜 具有增加食欲、生津止渴、解热毒等功效。有白、绿两种颜色,同时也含丰富的维生素C、B群、胡萝卜素。夏季可以将白花椰菜和绿花椰菜一起做时蔬总烩,口味清淡,清热解毒。

金针菇 可补气养血、清热去湿、解除忧愁愤怒,也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纤维质、钙、磷、铁等营养素,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疗作用,可以补肝,益肠胃,抗癌;主治肝病、胃肠道炎症、溃疡、癌瘤等病症。

豌豆 豌豆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优质蛋白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而豌豆中富含的粗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顺畅,起到清洁大肠的作用。

莴笋 中医认为,莴笋性凉,味苦、甘,具有通利小便、开胸利膈、顺气调中、清热止渴的作用。莴笋可炒、可拌,炒要用大火快炒,拌要放少许精盐稍腌后,挤去汁,再食用。

章鱼 章鱼有补血益气、治痈疽肿毒的作用。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并还富含抗疲劳、抗衰老。一般人都可食用,尤适宜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

苦瓜煲

食材准备

苦瓜500克,五花肉200克,红辣椒适量,蒜头适量,干香菇适量

制作步骤

1.将苦瓜洗净去瓢,切大块,过开水。

2.红辣椒切丝,蒜头去皮,香菇泡发,五花肉切片。

3.热油锅,炒香红辣椒,蒜头,香菇,肉片,放入苦瓜,加盐炒炒。

益气养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 前来我院会诊的39例脑卒中后便秘的患者,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20例, 包括男11例, 女9例, 年龄在48~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6.74±8.23) 岁, 对照组19例, 包括男11例, 女8例, 年龄在45~6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3.18±7.86) 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符合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19例患者采用常规饮食干预治疗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每天进食150 g以上的蔬菜, 100 g以上的水果,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将猪肉、鸡肉等肉类食物作为主食, 而是将米饭、面试及粗粮作为主食, 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 并保证每天1500 m L以上的饮水量, 随访观察6个月。治疗组20例, 采用中药益气养血通便方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养血通便方, 即当归10 g、黄芪20 g、鸡血藤20 g、厚朴10 g、火麻仁15 g、瓜蒌仁12 g、菜菔子12 g、及枳实12 g, 另加核桃仁4份, 黑芝麻炒热打碎1份及适量的蜂蜜。服用方法:中药1天1剂, 水煎2次, 分两次服用。核桃仁和黑芝麻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加入蜂蜜拌匀, 于每天饭前1 h服用, 用量可根据患者的食欲自行决定。应注意的是, 糖尿病患者不要加蜂蜜。服用上述药房直至大便正常, 随访观察6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3]。

治愈:每日大便1次, 且大便成形、质软而润、解时通畅, 半年内没有复发的情况;好转:2~3 d大便1次, 质软成形, 但是排便欠畅;未愈:病状没有任何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 (x-±s) 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比较组间,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效果的比较: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 (21.05%) 及总有效率 (69.9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及复发率比较: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时间为 (3.49±1.56) 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治疗时间 (5.98±1.67) 个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39.0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极难治疗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中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 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便秘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几年来, 脑卒中的发病率达到40%~60%, 发病率很高, 经临床显示, 其中约有50%~72%的患者会出现便秘的情况[4]。相关调查显示, 病情越严重、病程越长的患者出现变比的可能性越大。便秘的主要症状是排便次数少、量小、便硬难以排出[5]。一旦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 就非常有可能导致患者的颅压升高, 再次出血加重病情。脑卒中并发便秘的主要原因是, 脑卒中发病速度快, 难以预料, 使得患者过度紧张、焦躁、压抑、恐慌, 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妄想和幻觉, 从而使得外周自主神经对大肠的支配作用受到了抑制, 进而引起便秘[6]。

中医认为, 便秘的主要机制是腑气不通, 脑卒中会导致患者气血亏虚, 胃失和降, 脾气失运[7]。益气养血通便方所选用的几位中药都具有行气通便的疗效,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 中气下陷、便血崩漏等;当归的主治功能为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鸡血藤可补血润燥;火麻仁及瓜蒌仁具有润肠泻热的功效;厚朴是可用于治疗治疗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枳实、菜菔子有行气除满、消积导滞的辅助作用;核桃仁、黑芝麻及蜂蜜亦可润肠通便[8]。整个药方, 性味温甘, 可通调大便。另外, 黄芪多糖可增强免疫, 枳实、厚朴加强肠胃的收缩能力, 菜菔子能够使得兔离体回肠收缩的节律增强, 当归和鸡藤血能够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元素及氨基酸。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 使用益气养血通便方治疗脑卒中后便秘, 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5.00%明显高于常规饮食干预方法的治愈率 (21.05%) 及总有效率 (69.98%) , 并且显效快, 治疗时间短, 复发率低,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 对益气养血通便方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例脑卒中后便秘患者39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20例患者采用中药益气养血通便方治疗, 对照组19例患者采用常规饮食干预治疗方法治疗, 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69.98%)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治疗时间为 (3.49±1.56) 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治疗时间 (5.98±1.67) 个月,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39.0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常规饮食干预治疗法相比, 益气养血通便方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效果非常明显, 并且显效快、治疗时间短, 复发率小。

关键词:益气养血通便方,脑卒中后便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唐莉莉, 赵杨, 粱艳, 等.卒中后便秘中西医机制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4) :483-485.

[2]胡杭英, 钮萍萍.脑卒中后便秘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调护[J].哈尔滨医药, 2013, 33 (1) :57.

[3]彭爱平, 梁爱媚.双黄散子午流注穴位贴敷解除脑卒中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3, 20 (11A) :71-72.

[4]詹小理, 伊仙琼.腹部经穴按摩联合中药敷脐治疗脑卒中便秘5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3, 20 (5) :560-561.

[5]吴江莹, 曲竹秋.益气养血通便方治疗脑卒中便秘10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6) :486.

[6]张兆蓬.从中医病机角度谈便秘对脑中风患者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2) :134.

[7]侯淑敏, 陈长香.脑卒中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5) :110-112.

益气养血 篇7

中医学认为, 氟中毒为外界环境湿 (毒) 气侵及机体, 伤及肝气肾精, 致肝肾亏虚, 使筋骨受损, 经络阻滞, 血行不畅;日久气滞血瘀, 筋骨失养, 筋脉痹阻不畅而发生关节屈伸不利、行走困难[4]。本研究本着中医扶正祛邪、除痹治标、祛氟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5], 从贵州丰富的中药材中选取黄芪、当归、海风藤、金钱草等组成益气养血、利湿通络中药复方剂, 拟通过动物实验筛选出能治疗亚慢性氟中毒的中药, 并通过其对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药效机制。在我国以辨证论治为指导, 施以补气和血、强筋健骨、疏经通络为主治疗慢性氟中毒的基础上, 探索理想的中药复方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试剂

氟化钠 (NaF) (分析纯, 由成都市联合化工试剂研究所生产) 、蛋白测定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测试盒、谷胧甘肤过氧化物酶 (GSH-Px) 测试盒、过氧化氢酶 (CAT) 测试盒、总抗氧化能力 (T-AOC) 测试盒、丙二醛 (MDA) 测试盒 (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 。

1.1.2 实验药物

中药复方剂的主要成分有黄芪、当归、海风藤、金钱草等 (由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提供) 。

1.1.3 药物制作

将各味药材按处方的40倍称取, 尽量混匀, 加水浸泡30分钟, 煎煮2次。第1次15倍用水量, 煎煮1.5小时, 沸腾前温度调至105℃, 沸腾后保持90℃, 过滤;药渣第2次8倍用水量, 煎煮45分钟, 过滤, 合并2次滤液。将合并滤液于水浴上蒸发浓缩, 再置一般烘箱进一步浓缩和干燥处理后, 粉碎处理成细粉状, 密封保存, 备用。

1.2 实验方法

1.2.1 染毒剂量及分组

本实验采用大鼠自由食用NaF饲料的途径染毒。染毒剂量设计依据查阅的参考文献实验结果, 并参考亚慢性染毒实验要求:通常取受试物LD50的1/20~1/5为最高剂量。参考文献中, NaF对雄性大鼠经口染毒的LD50为250mg/kg, 最后确定本次实验高氟组染氟剂量为100 mg/kg, 中氟组染氟剂量为50 mg/kg。高氟营养不良组染氟剂量为100 mg/kg, 且饲料中蛋白含量及钙含量减半, 即每千克饲料中加入NaF110.5 mg, 氟含量为50 mg/kg;每千克饲料中加入NaF221.1 mg, 氟含量为100 mg/kg。

染毒前适应性喂养一周 (动物室相对湿度50%~60%) 后, 分层随机将442只大鼠分为4组, 正常对照组16只, 中氟组、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各142只, 分别食用不同氟含量的食物, 自由饮用自来水, 每周观察大鼠生长发育状况及牙齿变化情况, 每组分别于180天、210天、240天时随机抽取8只大鼠收集其24小时尿液, 并在180天染毒结束时根据样本量大小, 正常对照组处死8只, 其余每组处死16只。

染毒180天后开始中药治疗, 中药复方剂22.6 g中药干粉相当于每人每天1剂复方的用量。根据《医用实验动物学》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查得, 人与大鼠折算系数 (W) 为6.25, 人标准体重为70 kg, 依照公式:大鼠用药剂量 (mg/kg) =W×人用药剂量 (mg/kg) , 求得中药复方剂大鼠每天剂量为194 mg/100 g。中药干粉用蒸馏水配制成混悬液, 每天1 ml/100 g经口灌服, 每周灌服6天, 连续灌服90天后处死。

中药治疗阶段动物分组及数量为对照组8只;中氟组、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每组再分为1个阳性对照组 (18只) 和中药复方治疗组 (36只) 灌服中药, 其中再分为正常饲料组18只和持续染氟组18只, 分组情况见图1。

1.2.2 实验方法

尿氟含量测定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骨氟含量测定采用高温灰化-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蛋白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 SOD活性测定采用亚硝酸盐法, GSH-Px活力测定采用二硫代双硝基苯甲酸 (DTNB) 直接法, T-AOC水平测定采用比色法。CAT含量测定采用比色法, MDA含量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 荧光法。

1.2.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计量资料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采用LSD或SNK法进行两两比较, 方差不齐采用校正后的方差分析后行TamhaneT2或DunnettT3法进行两两比较。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绘制统计图。

2 结果

2.1 尿样及骨样中氟含量测定 (见表1)

染毒阶段, 各实验组尿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高氟组及高氟营养不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实验组骨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阶段, 各阳性对照组尿氟、骨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240天尿氟含量高于210天尿氟含量。

治疗组中的尿氟含量:中氟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尿氟含量低于中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在240天时尿氟含量也低于高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尿氟含量均低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中的骨氟含量:中氟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骨氟含量低于中氟组阳性对照组, 高氟组中药复方剂组低于高氟组, 高氟营养不良组中中药复方剂组骨氟含量低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复方剂组有一定的排氟作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与中氟组比较, bP<0.05;与高氟组比较, cP<0.05;与高氟营养不良组比较, dP<0.05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P<0.05;与中氟组比较, bP<0.05;与高氟组比较, cP<0.05;与高氟营养不良组比较, dP<0.05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P<0.05;与中氟组比较, bP<0.05;与高氟组比较, cP<0.05;与高氟营养不良组比较, dP<0.05

2.2 肝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见表2)

SOD活性,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和持续染氟组SOD活性均高于中氟组;高氟中药复方剂正常饲料组和持续染氟组高于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和持续染氟组的SOD活性高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GSH-Px活性,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氟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GSH-Px活性介于中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 且高于中氟组;高氟中药复方剂组持续染氟组GSH-Px活性介于高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 且高于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持续染氟组GSH-Px活性介于高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 且高于高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AT含量,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药复方剂组对降低CAT活性无明显作用。

T-AOC水平,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持续染氟组高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DA含量, 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肝脏MDA含量介于高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 且低于高氟组, 有统计学意义,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持续染氟组MDA含量低于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和持续染氟组MDA含量低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肾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见表3)

SOD活性, 中氟组、高氟组SOD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和持续染氟组SOD活性高于高氟组, 且正常饲料组SOD活性高于持续染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GSH-Px活性,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持续染氟组和正常饲料组GSH-Px活性高于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GSH-PX活性高于高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AT含量, 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CAT低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T-AOC水平, 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低于正常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总抗氧化能力高于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中药复方剂组的持续染氟组高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DA含量,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MDA含量低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发现抗氧化作用的单味中药有:黄芪、银杏、淫羊藿、海风藤、红景天、芸香豆、枸杞、五味子、甘草、当归、赤芍、川芎、人参、蛤蚧、生姜、大枣等;中药复方制剂有归脾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人参汤、复方何首乌片、益气活血方、复方丹参汤等[6,7]。研究发现, 这些药物中大多含有酯类、生物碱类、酮类、鞣质类等抗氧化成分, 可清除羟自由基、氧自由基、H2O2、单线态氧等活性氧, 它们对氧化损伤导致的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尿氟和骨氟含量会随染氟时间增长而升高, 经过中药复方剂的治疗, 中药复方剂组尿氟、骨氟含量较各自的阳性对照组低, 说明中药复方剂可减少氟在机体内的蓄积。

本研究提示, 中药复方剂可有效提高肝脏和肾脏抗氧化能力。中药复方剂的主要成分黄芪、当归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和微量元素, 不仅可直接增强抗氧化力, 还为金属酶提供了辅酶, 使其活性提高, 对抗自由基。目前亦有研究发现, 多种抗氧化类中药中微量元素丰富, 其中Fe元素含量较高[8]。

评判抗氧化力的重要指标有SOD和GSH-Px, 其中SOD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金属酶, 能够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 可平衡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所以, 当机体发生氟中毒时, 自由基水平的增高势必会大量消耗SOD, 使之活性降低。另外, 依据金属辅基的不同成分可将SOD分为3类, 第一类含铜和锌, 称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和细胞浆中;第二类含锰, 称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原核细胞中;第三类含铁, 称为铁超氧化物歧化酶, 只存在于原核细胞中[9]。因此, 机体内金属微量元素的减少或失衡会造成SOD活性降低。

GSH-Px是机体内广泛存在的重要的过氧化物分解酶。机体中的自由基或过氧化氢可将GSH-Px中的硒醇离子氧化成硒次磺酸衍生物和羟基化合物, 然后由GSH供氢, 与硒次磺酸衍生物作用后产生酶-底物复合物和水, 酶-底物复合物再与GSH反应, 生成原来的GSH-Px与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 , 从而将自由基或H2O2还原成羟基化合物和H2O, 同时氧化型GSSG再由谷胱甘肽还原酶 (GR) 还原为GSH[10], 所以GR活力的降低, GSSG还原为GSH的能力下降, 会使GSH含量减少[11], 作为供氢体的GSH的减少势必引起GSH-Px活性的下降。

染氟后, AOS的增加可直接消耗SOD和GSH-Px而使其含量下降。中药复方剂有一定降低CAT活性的能力, 并有清除MDA的效果。CAT和MDA都是脂质过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其中MDA可交联蛋白质和磷脂的氨基, 影响膜流动性, 使膜脆性增加, 其含量的变化可间接反映组织中氧自由基含量的变化。所以中药复方剂提高抗氧化力的同时还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抗氧化指标和脂质过氧化指标均显示, 大鼠食用高氟饲料6个月后中药灌胃, 即食高氟饲料的同时实施中药治疗, 亦可改善抗氧化指标, 显示中药复方剂对机体长期处于高氟环境, 体内氟积累达较高程度时, 仍具有抗氧化能力;在正常饲料组中也有明显效果, 说明脱离高氟条件时应用中药仍可加速体内氟的排出。但是由于氟对肝、肾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所以持续染氟组和正常饲料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益气养血、利湿通络中药复方剂能提高肝、肾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 亦能提高T-AOC水平, 同时还可降低MDA含量。

参考文献

[1]汪旸.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研究江苏省地方性氟中毒流行中的应用[D].江苏:东南大学, 2004.

[2]邹华章.泗阳县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987, 2 (5) :316.

[3]朱宪彝.代谢性骨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4]张兆杰, 周卫, 郭培华, 等.中药改善地方性氟骨症患者体征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学, 2009, 28 (7) :524.

[5]刘闻惠.中药治疗氟骨症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1984, 9 (3) :150.

[6]张秋菊.氧化损伤性疾病与抗氧化中药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7, 16 (2) :60~61.

[7]王拥军, 何士大.抗氧化中药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 (5) :312~313.

[8]郑小伟, 李荣群, 郑东升.微量元素在中医药临床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7 (6) :93~94.

[9]郭洪声, 王敏, 邓桂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结构、功能及模拟配合物合成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 1999, 10 (11) :659~662.

[10]马森.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转硫酶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8, 29 (10) :53~56.

益气养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选择

病例来源均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病房及门诊, 经肠镜病理学检查或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结、直肠癌 (分期晚于Ⅱb期) 的患者, 共40例病人。以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联合化疗组 (简称治疗组) 20例, 单纯化疗组 (简称对照组) 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分级分期、治疗前KPS积分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表1和表2) 。

注:χ2=2.93, P>0.05

1.1.2 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1.1.2. 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AJCC癌症分期手册》[1], 见表3。本研究入选病例均经肠镜病理学检查和术后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结合影像学检查 (CT/MR/PET) 进行临床/病理分期诊断:原发肿瘤分期:Tis:原位癌:上皮内或浸润黏膜层;T1:肿瘤浸润黏膜下层;T2:肿瘤浸润肌层;T3:肿瘤穿透肌层至浆膜下或穿透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周组织;T4:肿瘤直接侵犯其他器官和组织或穿透脏层腹膜;区域淋巴结分期:N0:无局部淋巴结侵犯;N1:1~3个淋巴结转移;N2: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期: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1.1.2. 2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结、直肠癌:早期排便习惯改变, 便次增多或减少, 可伴有肛门坠胀。继则发生便血, 色鲜红或暗红, 伴有黏液, 且便次增多。有里急后重感, 或有脓血便。晚期排便困难, 粪便变细变扁, 甚至出现肠梗阻征象。可转移至肝、肺等部位。侵及骶丛时, 可有剧烈疼痛, 全身出现恶病质。肠镜检查, 可见肿块及溃疡。活组织病理检查, 可明确诊断。虚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属中医“虚病-气血亏虚”的范畴, 表现为神疲乏力、眩晕、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易感冒, 舌淡或红、舌边有齿印、脉细等。

1.1.2. 3 入组标准

(1) 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的Ⅰ~Ⅳ期结肠癌患者:进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大肠癌患者;仅能进行改善症状的姑息术后的一线化疗的大肠癌患者;曾进行过根治术±辅助化疗治疗目前复发转移符合一线化疗的大肠癌患者;晚期不能手术的大肠癌患者。 (2) 能接受以草酸铂 (L-OHP) 联合氟尿嘧啶 (5-Fu) 和亚叶酸钙 (LV) 为基础的化疗方案。 (3) 年龄在40~80岁, 性别不限。 (4) 一般情况好, 生存质量评分 (使用Karnofsky评分, 简称KPS评分) ≥70分, 预计生存期≥6个月。

1.1.2. 4 排除标准

(1) 年龄在40岁以下或80岁以上。 (2) 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 (3) 不符合纳入标准, 无法判断疗效, 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4) 治疗期间使用除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Ⅰ) 以外的其他升血小板药物者。

1.2 治疗方案

1.2.1 西医治疗方案

入组患者均以草酸铂 (L-OHP) 联合氟尿嘧啶 (5-Fu) 和亚叶酸钙 (LV) 为基础药物进行化疗, 方案为m FOLFOX6方案, 化疗疗程均以6个疗程 (14天为一周期, 2个周期为1个疗程) 为标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及12次化疗前常规采血1次, 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70×109/L, 均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Ⅰ) 1.5mg, IH, QD×2d, 2d后复查血象, 血小板计数上升至80×109/L, 继续用指定方案化疗。若血小板计数仍≤70×109/L, 重复上述治疗, 连用7d无效者停止化疗用药, 判定为无效病例。若化疗过程中查血小板计数≤10×109/L, 为防止出血, 需预防使用止血药物, 必要时输血治疗。

m OLFOX6方案:L-OHP 85mg/m2, 静脉滴注3h, 第1天;LV200mg/m2, 静脉滴注, 第1天;5-Fu 400mg/m2, 静脉推注, 第1天;5-Fu 2400mg/m2, 静脉泵维持46h。

1.2.2 中药治疗方案

1.2.2. 1 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的组成

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由黄芪、当归、花生衣、牛角腮等7味药物组成。

1.2.2. 2 中药煎煮方法

所有实验所需中药由瑞金中药房统一代煎, 统一分装成袋, 每袋含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煎液约为200m L。

1.2.2. 3 中药给药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进行6个疗程正规化疗, 治疗组在第一次化疗后开始服用中药汤剂-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具体方法是化疗间歇期服医院代煎的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 每人每日2袋, 早晚各服用1袋, 化疗期间停药。对照组化疗间歇期不服用中药。

2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2.1 观察指标

2.1.1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变化的记录, 以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Ⅰ) ) 的用量

观察两组患者第1次化疗前、第2、3、4、5、6次化疗前、第12次化疗前各检测、记录血小板计数, 并记录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后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Ⅰ) ) 的总量及均量, 判断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对百杰依有无协同作用。

2.1.2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化疗前后中医临床症候积分

依据《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症候积分评定, 观察化疗后常见症候, 如乏力、易感冒、口糜、面色、纳差、呕吐、腹泻等, 第1次化疗前、第7次化疗前、第12次化疗前以及化疗后1个月各检测、记录临床症候积分1次 (评分标准见表5) 。

2.1.3 生活质量评价

依据《实用肿瘤内科学》[4]中KPS评分法 (表6) 。对第1次化疗前、第7次化疗前、以及化疗后1个月复诊时KPS评分变化的记录及评价。

2.1.4 安全性评价指标

主要观察肝肾功能、尿常规等, 由瑞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所有病例第1次化疗前、第7次化疗前、第12次化疗后1个月复诊时各观察记录1次。

2.2 疗效评价标准

2.2.1 血小板减减少及相关症状判定标准

(参照WHO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分类标准, 见表4) 。

2.2.2 中医症状分级及记分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3], 见表5) 。

2.2.3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依据《实用肿瘤内科学》KPS评分标准, 见表6) 。

2.2.4 安全性评价

1级:安全, 无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2级:比较安全, 如有不良反应, 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3级:有安全性问题, 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 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或安全性指标检查有轻度异常。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研究。或安全性指标检查有明显异常。

2.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19.3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前后比较以及组间两样本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还用配对四格表χ2检验。

3 结果

3.1 血小板计数评定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 经两样本t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表7) ;两组血小板计数均自第2次化疗前起出现减少;治疗组第6次化疗前血小板计数与本组第1次比较明显减少, 经自身配对t检验,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前几次血小板计数略呈下降趋势, 经自身配对t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对照组第4次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就开始下降, 与本组第1次化疗前比较明显减少, 经自身配对t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组间比较, 对照组同期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治疗组, 经两样本t检验, 两组间第4、6次血小板计数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第12次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组间比较, 第4次、第5次化疗前的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治疗组, 经两样本t检验有差异性变化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第6、12次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表7) 。由此可见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对百杰依的治疗有协同作用。

3.2 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对百杰依用量的影响

对照组疗程中百杰依平均用量均明显大于治疗组, 经两样本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疗程中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Ⅰ) ) 总用量是治疗组的1.76倍 (表8) 。

3.3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

3.3.1 中医症候积分总积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经两样本t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治疗中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比治疗前增加, 经自身配对t检验, 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 而治疗组的临床证候变化差异不显著, 仅在第12次化疗前症候积分较第1次化疗前有差异 (P<0.05) ;二组相比较, 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两样本t检验,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化疗结束后, 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恢复化疗前水平, 经自身配对t检验, 无显著差异 (P>0.05) ;而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仍高于化疗前, 经自身配对t检验,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 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较对照组低, 经两样本t检验,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表9)

注:治疗前后自身配对t检验 (均与第1次数据进行比较) , *P<0.05, **P<0.01

注:治疗前后自身配对t检验 (均与第1次数据进行比较) , *P<0.05, **P<0.01

3.3 KPS疗效评定

治疗前两组KPS积分比较, 经两样本t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治疗中两组患者KPS积分均低于治疗前, 特别是对照组KPS积分, 经自身配对t检验,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组间比较, 经两样本t检验, 提示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差异 (P<0.01)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在化疗后的KPS积分均低于治疗前, 但经自身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提示化疗期间, 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在化疗后, 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下降, 治疗中的KP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 经两样本t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表10) 提示治疗期间对照组未曾服用扶正升血小板方的患者KPS评分较低,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 生活质量评分略有恢复, 较化疗前有差异 (P<0.05) 。由此可见, 服用中药后,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改善。

3.4 安全性评价

观察期间治疗组有1例发生血谷丙转氨酶升高, 无肾脏损害病例;对照组有2例发生血谷丙转氨酶和 (或) 谷草转氨酶升高, 1例有血肌酐升高。两组在用保肝药及化疗结束后复查, 肝、肾功能均转正常。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与使用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有关的肝肾功能损害, 该方是安全低毒的小复方中药方剂。

3 讨论

本次临床观察设定:当患者化疗前血小板计数<70×109/L, 皮下注射百杰依1.5mg/次。因血小板计数<70×109/L, 已属II度骨髓抑制, 一般不主张立刻化疗。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杀伤增殖细胞群, 因为这种杀伤作用大多不具备严格的靶向, 所以不可避免的干扰和杀伤一些代谢较快的细胞与组织, 体现在血液系统中, 为骨髓抑制是化疗中常见毒副反应。骨髓各种造血细胞经化疗后细胞数减少的机会决定于其生命周期的长短[4], 血小板半寿期较短, 分别为5~7d, 因此特别容易发生减少。当血小板下降至60×109/L以下是, 人体就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若要按时完成化疗, 不影响治疗, 必须及时纠正血小板减少倾向。临床上需治疗的患者, 大多术后不久, 气血亏虚。又或者是年纪偏大的患者, 精血本已不足——中医认为年迈之人肾气已虚, 而“肾为水脏, 主藏精而化血” (《侣山堂类辨·辨血》) , “肾藏精, 精者, 血之所成也”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 , 由上观之, 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另外化疗药物一般为细胞毒药物, 大多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出现中医范畴的脾胃运化失常现象。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 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化疗后患者骨髓抑制出现血小板下降等现象时, 往往伴有神疲乏力、头晕、四肢酸软、纳呆等症状, 严重者可伴有皮下出血点, 甚至身体重要脏器出血。因此, 化疗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多属中医的“气血不足”等范畴, 选用党参、黄芪等补气;当归、花生衣等养血, 使气血生化有源;药理研究也证实, 花生衣、牛角腮等有增加外周血小板数目、提高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及促进其伸展伪足, 加速血小板内促凝物质释放的作用[5]。本方经临床使用, 疗效较好, 能有效地提升血小板水平, 有助于减少输注血小板的需求, 降低出血风险。并对患者头晕、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也有明显改善,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血小板的减少, 临床经常使用“白细胞介素-11”予以纠正, 但在临床上发现其起效较慢, 起效期约3-10天, 常常影响了化疗疗程按时进行。本临床观察采用第二代产品百杰依, 其活性成份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Ⅰ) , 辅料为甘氨酸, 起效较快, 起效期约2-5天。本临床观察发现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和百杰依有协同作用。同期两组的血小板计数比较, 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均数均高于对照组, 第4、5、6、12次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0.01) 。第12次化疗前查血提示: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治疗组, 两组计数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比单用百杰依更有疗效, 保证了化疗按时进行。同时通过生活质量评分的观察发现, 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能缓解化疗其他毒副反应, 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KPS评分比较, 经两样本配对t检验, 提示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差异 (P<0.01) 。中医症候总积分的观察发现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明显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候群, 促进化疗后机体的恢复。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联合百杰依可以明显降低该化疗方案所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程度。

由上可见, 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在治疗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尤其是血小板下降方面, 是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显示出中医中药在该领域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于临床上在结直肠癌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 应用导师沈小珩教授临床经验方-中药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防治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每获良效, 我们设计了本次临床观察研究, 试探索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以及中医治疗理论基础, 为结直肠癌治疗中医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摘要:目的 探求中药小复方制剂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对肠癌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作用。方法 临床选择有明确病理学诊断为肠癌的患者40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以草酸铂、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 在化疗的间歇期给予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对照组20例:以草酸铂、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6个疗程及全疗程结束后1个月复查。观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百杰依使用量、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以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 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能延迟大肠癌患者因使用以草酸铂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出现时间;降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促进化疗后血小板的恢复;减少百杰依使用剂量;改善该化疗方案导致血小板减少, 促进化疗后血小板的恢复;改善中医临床症候, 尤以对乏力、头晕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且安全低毒。结论 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是治疗肠癌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有效、安全、低毒中药小复方制剂。

关键词:益气养血升血小板方,百杰依,大肠癌,化疗,血小板减少,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F.L.格林尼、D.L.佩基、I.D.弗莱明、A.G.弗瑞兹, 等.AJCC癌症分期手册[S].6版.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83.

[4]汤钊献.现代肿瘤学[Ml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373.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篇9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甘草、白术、甘温益气、补脾益胃;升麻、柴胡协同参芪以升举清阳, 使下陷之气得以升提;当归补血和营;陈皮调理气机, 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气陷得升。临床应用广泛、投之得当、效果颇著。笔者运用本方获益匪浅, 兹举例如下。

1肾石病

肾石病近属中医砂淋、石淋、尿血、腰痛等范畴, 属下焦湿热阻遏、壅滞日久、积而成石, 肾石病的治疗古今医家多采用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或活血化瘀等法。然而服药时间稍长, 便会出现头晕、眼花、腰酸腿软、乏力纳差等副作用, 老年患者尤为明显。老年患者都具有气虚症状, 多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之证。如:杨某, 男, 70岁, 2007年8月15日诊治, 于两天前, 突然腰绞痛, 小便秘, 每次数滴而涩痛, 尿色微红, 在我院当日B超检查:肾结石, 此属中医淋证, 当以清热利湿通淋为治, 然而患者年过七十, 形体素差, 神疲, 舌淡, 苔白, 脉数无力。证属:中气不足, 正虚邪实。治以补气扶正兼以通淋化石, 乃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党参15g、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各10g、海金沙30g、鸡内金30g、金钱草50g、滑石30g、王不留行10g、牛膝15g, 水煎连服5剂后, 临厕用力, 突由尿道内冲出绿豆大结石一枚, 粟米状结石一枚, 顿感畅然, 其病若失。

按:肾石病, 本例患者年事已高, 多伴气虚, 仲景所论“大气一转, 其气乃散”。气可推动结石、促其排出。治以补中益气汤, 补气扶正, 配以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滑石通淋排石, 牛膝、王不留行引药下行, 诸药直达病所, 药中病机, 故收良效。

2低血压病

李某, 女, 60岁, 2006年7月25日初诊, 素有“消渴”病史, 长期口服降糖类药物, 近年来出现血压低、西医诊断糖尿病Ⅱ型, 伴低血压。予以丹参片、肌苷、ATP、维生素B1治疗半年, 效果不显。主诉:头晕目眩、身倦乏力、动则气喘、心慌汗出、口干、多饮、多尿、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中医眩晕范围。病机为气阴两虚、气不帅血、脑失所养、鼓动无力、血脉不冲, 诸症由生。治宜益气充脉,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 嫩芪30g、当归10g、西洋参10g、升麻5g、柴胡5g、陈皮10g、炙甘草10g、麦冬20g、五味子6g、丹参20g、煎服5剂, 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血压基本恢复正常, 效不更方, 续服10剂, 头晕目眩消失, 未见心慌气短现象, 口干、多饮、多尿减轻, 血压为108mmHg∕68mmHg, 改服补中益气丸1月巩固其效, 随访至今, 血压一直正常。

按:低血压病属于中医虚证范围, 以心、脾、肾虚衰为主, 本案消渴在先, 久则脾胃虚衰, 脾不为胃行其津液, 形成气阴虚之证。方用补中益气汤补脾升清, 使清阳巅顶, 实四肢以治其标, 合生脉散益气养阴治其本, 阴血得充, 清阳得展, 阴阳平衡, 血压复常, 消渴症状随之缓解。

3冠心病心肌缺血

乔某, 男, 73岁, 2007年3月15日就诊, 患者因心悸、胸闷活动后气促, 间歇性心前区疼痛, 与劳累有关。伴头昏、乏力、自汗、四肢欠温、纳谷不香、食后腹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证为胸痹, 系心脾气虚、心脉瘀阻。治宜补脾益气, 行活血化瘀, 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西洋参10g, 升麻、柴胡各5g、当归15g、白术10g、炙甘草10g、丹参30g、桂心6g、田七10g、 (研粉冲服) 山楂20g、瓜壳20g、大枣10g, 1日1剂, 水煎温服, 药进5剂, 心悸、胸闷大减, 效不更方, 继服10剂, 诸症悉除。

想捐血,先养血 篇10

通常在捐血之后,静脉里的血红素和血液里的各种成分的浓度都会降低,但是多数人在第二天就会回到正常的状况。大概“捐血能刺激造血机能”的说法是从这个现象来的。

身体的血液就像企业的资金一样,当企业的资金不足时,会依照各个部门不同的重要性,适当地调整资金的分配。同样的,当身体的主要血管里的血液减少时,由于这部分血液直接影响身体的运行,所以如果血液不足,会立即出现危险。因此,身体会把本来分配在其他器官里的血液紧急调到主要血管中,于是第二天主要血管中的血液浓度就恢复了正常。这种快速恢复的现象,并不代表身体增加了新造的血来弥补捐血的损失,只是身体减少的血液是器官里的血液,不会影响主要血管的浓度,但是身体的总血量确实减少了。

从能量不灭定律来看,血液是身体的能量,捐出去所减少的能量必须有新的补充,才会恢复。身上的血液,仍然必须经过吸收营养,保证规律和良好的睡眠,让身体正常造血,才会产生。

捐血和捐钱都是行善的方式,想捐钱的人,一定得先赚钱或存到足够的钱才能捐。同样,想捐血的人,一定要先明白养血的方法,先养了血再去捐,也可以捐了血之后再养血。养血最重要的就是要早睡,同时注意改善身体对营养的吸收。饮食“细嚼慢咽”加上敲胆经,是增加营养吸收很好的方法。每捐一次血,至少得维持10天至半个月在夜间10点前睡,才有机会把捐出去的血补回来。因此,生活不规律的人,是不适合捐血的,捐血的频率也必须视自己的生活作息和整体状况而调整。

补中益气汤应用新体会 篇11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口疮,哮证,谷劳证,尿血

补中益气汤出自著名医家李东垣《脾胃论》, 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药物组成, 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笔者在临床中活用此方治疗疑难病症, 多获良效, 正所谓“异病同治”, 现将例案报告如下。

1口疮

患者女, 26岁, 2010年2月27日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2年, 常自服复合B族维生素、玄麦甘桔颗粒等治疗, 症状虽可缓解, 但易复发。平素常头晕心悸、乏力肢倦、夜寐多梦。近3 d口疮又复发, 面色无华、脘腹胀满、便溏, 诊见:两颊内侧、舌体下前部边缘可见数个溃疡面, 大小如米粒, 疮面色淡白, 周边淡红微肿, 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沉细弱。证属于脾胃气虚, 中焦湿阻。治宜补脾胃, 益气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 党参20 g, 炙黄芪30 g, 陈皮12 g, 当归20 g, 炒白术10 g, 升麻6 g, 柴胡6 g, 白芨6 g, 熟地20 g, 炙甘草9 g。1剂/d, 水煎服。服上药7剂后, 溃疡面缩小变浅, 头晕心悸、乏力肢倦、夜寐多梦、脘腹胀满、便溏改善。守上方继服7剂溃疡面愈合, 诸症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按: 该患平素纳差, 饮食略有不慎则腹痛泄泻, 口疮反复缠绵不愈, 属脾胃气虚, 脾虚运化失司, 湿阻中焦, 生化乏源, 新肌不生所致。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阴火内生发生口疮。当以辛甘温之剂补中益气汤, 补其中而升其阳, 补脾胃, 生气血, 资化源。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升麻、柴胡升举阳气;甘草温中健脾;白芨收敛疮面, 生肌止痛;诸药合用而获良效。

2哮证

患者女, 34岁, 2009年7月25日初诊。迁入新居1年来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 就诊于多家医院检查可见PEF变异率>20%。经激素等各种治疗均暂时缓解, 常复发。近1周又再次发作喘息, 故来我院就诊。诊见:喘促, 呼多吸少, 气不得续, 动则喘息加剧, 舌苔淡白, 脉沉弱。证属肺脾气虚, 痰湿阻肺。治宜补中益气, 化痰除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15 g, 炙干草5 g, 白术10 g, 当归10 g, 陈皮10 g, 黄芪20 g, 升麻10 g, 柴胡6 g, 干姜9 g, 半夏、紫苏子各10 g, 茯苓15 g。水煎服, 每日1剂, 服上药5剂后喘促明显减轻;又守上方继服10剂, 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消失, 肺部听诊无哮鸣音。随访1年无复发。

按:哮证是一种突发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痰伏于内, 遇感诱发, 痰阻气道, 肺失宣肃。治疗采取发时治标实的原则。痰瘀伏肺为哮证的宿根, “哮证扶正应以扶脾为先”。治疗哮喘以益气温阳护卫、补益宗气为主, 方选补中益气汤“扶正以祛邪”, 迅速改善患者的体质, 增强机体和气道的防御能力, 哮喘发作次数减少, 得到控制。

3谷劳证

患者男, 42岁, 2008年5月9日初诊。近3个月以来倦怠乏力, 懒言欲睡, 餐后尤甚, 约30 min症状缓解, 多次查心电图, 电解质、血糖、血脂等均未发现异常, 西医治疗, 症状无改善。3个月来症状逐渐加重, 消瘦。近1周饥不敢食, 食后四肢无力, 嗜卧, 头晕, 休息约30 min后方能缓解, 故来我院就诊。诊见:神倦疲乏、面黄形瘦、声低语怯, 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无力。证属脾胃气虚, 清阳下陷。治宜补中益气, 升举清阳。方用补中益气汤。药用:人参、白术各15 g, 黄芪30 g, 当归、陈皮各15 g, 升麻、柴胡各9 g, 炙甘草10 g。水煎服, 1剂/d。服药7剂后症状减轻, 进食后困乏, 无嗜睡及头晕。守上方继服7剂, 诸症消失。又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 随访1年未复发。

按: 本病例乃脾胃气虚, 清阳不升所致。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云:“食方已, 即困倦欲卧, 脾气弱不胜食气也”。方中以黄芪甘温益气, 人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 陈皮理气, 当归补血, 升麻、柴胡升提下陷之清阳。诸药合用使脾气健, 化源充, 清阳升, 故病愈。

4尿血

患者女, 23岁, 2008年9月6日就诊。周身浮肿, 面部尤甚3 d, 平素神疲乏力, 面色少华, 脘腹胀满, 食欲不振, 小便色红, 舌质淡白, 脉象沉无力。发病前1周曾感冒发热。化验结果:尿常规:黄混尿, PBD+++。血常规:HGB 120 g/L, WBC 12.3×109/L, W-LCROR 0.81, W-SCR 0.19。血BUN 8.1 mmol/L, Cr 176 mmol/L。证属脾肾气虚, 中气下陷。治宜补益脾肾, 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30 g, 党参20 g, 当归20 g, 陈皮10 g, 升麻6 g, 柴胡12 g, 焦白术15 g, 茜草各15 g, 黄柏9 g, 炙甘草9 g。水煎服, 1剂/d。服上方7剂, 周身浮肿消退, 眼睑肿减轻, 血尿消失, 尿常规正常, 上方去黄柏继服10剂后, 诸症消失, 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该患者平素脾肾之气不足, 肾气亏虚, 封藏失职, 血随尿出。“损者多由于气, 气伤则血无以存”。“虚则补之”, 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摄血, 升益元气, 止血效果显著。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健脾益气;气血同源, 气虚易致血虚, 故用当归补血和血;柴胡、升麻益气升提;佐以茜草止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其效[1]。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设计自己的办公空间下一篇: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