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

2024-06-05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精选8篇)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 篇1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SA) 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 之间的一种状态,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的一种, 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具有发病急, 有一定的危险性及双向转换的特点而日益受到重视, 如何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并转变成稳定状态一直是心血管病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笔者采用自拟益气化痰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住院患者92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 男32例, 女14例;年龄40岁~80岁, 平均67岁;病程3 d至20个月。对照组46例, 男31例, 女15例;年龄41岁~79岁, 平均65岁;病程3 d至1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合并症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标准[1]。中医胸痹心痛诊断及辨证 (气虚痰瘀) 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与指导原则》[2], 主症为胸闷、胸痛, 胀痛彻背, 动则尤甚;次症为心悸, 气短, 脘痞, 纳呆, 神疲乏力, 面色晦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 脉弦滑或涩、结代。凡具备主症一项加次症两项以及相应舌脉象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氟伐他汀等;中、高危心绞痛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相应的降压、降糖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25 g, 当归15 g, 丹参15 g, 川芎15 g, 半夏10 g, 石菖蒲10 g, 瓜蒌12 g, 陈皮10 g, 茯苓10 g, 地龙10 g, 炙甘草6 g。用煎药机浓煎, 每剂取汁约300 mL, 封袋分装, 每袋150 mL, 每次1袋, 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中医证候疗效、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

1.5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3]制定。显效:证候明显改善, 积分减少≥70%;有效:证候有所改善, 积分减少≥30%;无效:证候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积分减少<30%;加重:证候加重, 证候积分增加。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同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 (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3 讨 论

近几年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尤其是不稳定斑块) 破裂、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主要机制。本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金匮要略》云:“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虚也, 今阳虚, 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中医学认为, 本病的病位在心, 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多为素体虚弱, 年老体虚, 劳倦内伤, 情志不良等使心、肝、脾、肾功能失调, 导致气、血、阴、阳亏损, 从而形成痰浊、气滞、血瘀, 引起气血运行不畅, 心脉挛急, 血脉瘀阻而发病。气虚痰浊血瘀是本病的病理基础[4,5]。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虚为主, 标实为痰浊血瘀为主。因而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法。

方中黄芪为君, 大补元气, 益气活血, 脱毒外出, 臣以当归、丹参、川芎, 且黄芪善壮卫气, 当归善入营血, 两者相配又有调和营卫之用, 瓜蒌、半夏、石菖蒲理气化痰而不伤正, 地龙为虫类药, 具有走串搜络通瘀和脉之效, 陈皮、茯苓健脾化痰共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品。全方标本兼顾, 攻补兼施, 调节营卫, 补元气以助血行, 散痰浊化瘀痰以通脉, 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和顺, 经脉通利之效。

本研究表明,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减少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无明显毒副反应, 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结果 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6%,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的减少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2-4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1辑) [S].1993:41-45.

[3]沈绍功, 王承德, 闫希军.中医心病诊断疗效与用药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4.

[4]王东生, 袁肇凯, 黄献平, 等.冠心病痰瘀证的微观辨证研究[J].中医杂志, 2007, 48 (9) :831.

[5]马晓昌.陈可冀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介绍——去浊利湿与活血化瘀并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5) :441.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 篇2

[关键词]肾炎;EGF;FDP

[中图分类号] R69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64-02

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一个威胁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国内慢性肾炎占据肾功能衰竭原因的首位[1]。笔者用益气活血通络中药芪蝼肾炎方治疗该病,疗效确切。为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笔者对其相关指标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肾内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患者62例,并排除继发性肾脏病患者。符合气虚血瘀中医辨证和慢性肾炎蛋白尿(参照2002年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双重诊断标准[2]:24 h尿蛋白定量<3.5 g,血浆白蛋白>30 g/L;肾功能检查血肌酐<177 μmol/L,肾小球滤过率30~80 mL者。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16~54岁,平均(23.6±12.4)岁。病程1~6个月;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3~55岁,平均(25.8±12.5)岁。病程l~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統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自拟芪蝼肾炎方,制丸6 g,2次/d口服;对照组:肾炎康复片(天津同仁堂制药厂,Z10940034),2.4 g,3次/d口服;以上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治疗期间有高血压或其他并发症者,可用降压药拜新同(硝苯地平,浙江泰利森药业有限公司,H33020046),洛汀新(苯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H20030514)等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苦味酸法)、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集法),尿表皮生长因子(EGF)、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ELISA法)的含量,并观察其变化。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2002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①完全缓解:尿蛋白持续阴性,尿红细胞持续减少消失;②显著缓解:尿蛋白持续减少>50%,尿红细胞持续减少>50%;③好转:尿蛋白持续减少>25%,尿红细胞持续减少>25%;④无效:尿蛋白或红细胞无变化或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蛋白尿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n完全缓解显著缓解好转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303146776.7

治疗组328174390.1

2.2 治疗前后两组尿EGF、FDP、血FIB的变化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有所下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在治疗后尿EGF、FDP、血FIB降低,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尿FDP、血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尿蛋白定量与EGF、FDP的关系

治疗组疗程结束后尿蛋白定量与EGF之间做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47(P <0.05),二者呈正相关。治疗组疗程结

表2  治疗前后两组尿EGF、FDP、血FIB的变化()

组别n24 h蛋白定量

(g/L)血浆FIB

(g/L)尿EGF

(μg/L)尿FDP

(μg/mL)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302.10±0.67

1.82±0.63△△5.17±1.25

4.80±0.4788.62±10.28

83.30±12.03△△1.98±0.69

1.82±0.67

治疗组治疗前322.18±0.71

1.14±0.12△△**5.32±0.78

3.86±0.32△△**86.74±10.46

72.53±10.48△△**2.01±0.68

1.03±0.65△△*

治疗后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束后尿蛋白定量与FDP二者之间做相关分析,r=0.59 (P <0.05),二者呈正相关。

3 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血瘀证始终贯穿慢性肾炎发病的全过程。慢性肾炎的高凝高黏状态、纤维蛋白在肾小球内的沉积、毛细血管内血小板聚集、肾静脉微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正是中医“久病入络为血瘀”的内涵[3],这为肾脏病的活血化瘀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芪蝼肾炎方是笔者临床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肾炎患者蛋白尿的有效方剂,且前期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可以降低血脂,减少蛋白尿,上调Nephrin mRNA表达,降低VEGF mRNA表达[4],方中黄芪能调节免疫,减轻免疫复合物对肾小球基底膜的损害,增加肾血流量[5],改善肾脏微循环和消除过氧化脂质作用,从而保护肾组织细胞。而虫类药物的最大特点是动而不居,性善窜透,能深入络脉,搜逐络中伏邪,既走络气,又行络血,从而使血无凝着,气可宣通。方中水蛭可抑制血小板聚集[6],并能阻断凝血酶介导的系膜细胞增殖以及系膜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l蛋白和mRNA的表达,不仅能够防治肾小球内凝血,而且有可能在抗系膜增殖和炎细胞浸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7],僵蚕在以往的研究发现,其提取液在体内外均有较强的抗凝和抗血栓形成作用[8],降低血液凝固性,减少了肾小球微血栓形成,也减少了基底膜和系膜的纤维蛋白沉积,从而减轻炎性改变,控制蛋白尿及血尿,延缓肾小球纤维化和硬化的进程。另外风药通络,即祛风湿药亦可通络,因风与瘀相兼为害,风邪可致血瘀,瘀血又导致风从内生,故治风即是治血。此类药物多为藤类,方中应用青风藤祛风除湿,主要作用于肾病中的风湿之邪。

为进一步探讨芪蝼肾炎方的作用机制,笔者应用此方与对照组(肾炎康复片)进行比较,监测各组患者的尿蛋白定量及尿EGF、FDP的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细胞因子积极参与了肾炎病变过程[9],其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众多重要因子之一,Francois H[10]等通过成功应用EGF受体抑制剂抑制肾血管和肾小球硬化,在肾小球肾炎中EGF对肾小球滤过率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有影响,且肾脏固有细胞和浸润细胞合成和分泌EGF异常[11],又可以随尿排出体外。研究表明:肾小球肾炎时,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继发引起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进一步激活纤溶系统,不仅能将纤维蛋白(原)逐级裂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导致患者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同时它也与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程度及病理损伤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12]。马勇等[13]研究表明FDP与24 h尿蛋白排泄量呈明显正相关(P <0.01),说明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参与蛋白尿时肾损伤过程,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芪蝼肾炎方)尿EGF、FDP及尿蛋白定量减少,且呈正相关,血FIB降低,一方面说明尿FDP的大量产生除与肾脏血管内的高凝和纤溶激活有关,且提示肾脏炎性改变时,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通透性增强,血浆中FIB与蛋白质分子一起从经渗透性增加的肾小球基膜滤出。另一方面说明该药可通过活血通络作用改善肾小球内、外高凝状态;减少肾脏固有细胞和浸润细胞合成和分泌EGF,减轻炎症病变导致的肾小球免疫损伤,从而减少蛋白尿。

[参考文献]

[1] 傅文录,刘宏伟.70位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97,10(11):49.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4-165,581-584.

[3] 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

[4] 郑佳新,张春戬,李莹,等.芪蝼肾炎丸对阿霉素模型肾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 mRNA表达的影响[J].航空和航天医药,2009,(8):22-24.

[5] 刘爱珍,陈荣鸾.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3):172.

[6] 李金垣,李玉环.中药水蛭临床应用[J].天津中医,1993,(6):102.

[7] 陳香美,傅博,叶一舟,等.凝血酶介导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问黏附分子1表达上调及水蛭素的阻断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4):2l1-2l4.

[8] 彭延古,葛金文,付灿云,等.僵蚕抗凝活性成分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4):18.

[9] 阮诗玮,杨爱国,郑弘义,等.慢性肾炎患者尿表皮生长因予的检测及意义[J].福建医药杂志,2000,22(5):8-10.

[10] Francois H,Placier S,Flamant M,et al.Prevention of renal vascular and glomerular fibrosis b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ion[J].FASEB J,2004,l8(7):926-929.

[11] 赵东家,于为民,李荣山.来氟米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3):18-20,23.

[12] 武学成,马晓兰,李利生.尿FDP和ALB在NS和CGN检测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性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3,16(5):289.

[13] 马勇,鹿玲,邓芳,等.儿童紫癜性肾炎血FIB、D-D、FDP水平变化及其与肾损伤的关系[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2):186-188.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6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1.1±9.5)岁;稳定型心绞痛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1.6±9.9)岁;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布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

1.1.1 诊断及辨证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参考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心绞痛轻重分级标准,按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1.2 纳入标准

符合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有心绞痛症状和(或)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显著狭窄(>50%)。行PCI术成功的病人。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或者兼夹痰瘀互结辨证标准。

1.1.3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感染、全身免疫性疾病、中度以上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手术、创伤、外周血管病,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病病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拒服中药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积极降压、降糖、扩冠、他汀类调脂、抗血小板。治疗组加用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中心提供)冲服。药物组方:党参20g,黄芪20g,黄精20g,丹参20g,瓜蒌30g,川芎15g。每日一剂,早晚分服,两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变化;介入治疗前后心绞痛严重程度变化;介入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介入治疗前后冠脉TIMI帧数计数(CTFC)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1.4.2 心绞痛疗效

显效:原有症状消失,总计分减少80%以上;有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总计分减少40%~79%;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好转,总计分减少小于40%;加重:原有症状治疗后加重,总计分较治疗前增加超过10%。

1.4.3 心电图疗效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ST段压低,比治疗前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善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ST段较治疗前压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

两组总有效率经过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有统计学意义(U=2.16,P<0.05)。提示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例(%)

2.2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经过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有统计学意义(U=2.14,P<0.05)。提示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例(%)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无统计学意义(U=0.77,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方面相近。详见表3。

2.4 两组冠脉TIMI帧数计数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LAD、LCX、RCA三支血管TIMI帧数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LAD冠脉TIMI帧数较治疗前下降(P<0.05),RCA、LCX冠脉TIMI帧数较治疗前有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LAD、LCX、RCA三支血管TIMI帧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CX、LAD、RCA冠脉TIMI帧数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的降低(P<0.05)。详见表4。

例(%)

3 讨论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伴发糖尿病是冠心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肌梗死是2型糖尿病病人的首要致死因素,与非糖尿病病人比较,这类病人多为多支病变、缺血范围较大,远期生存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的心肌梗死病人。而临床对于接受冠脉血运重建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的观察发现,这类病人临床疗效相对较差,其远期死亡、心肌梗死以及再次血运重建几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倍,原因可能有几方面: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多为小血管病变,再狭窄率高,或有微血管病变,虽然大血管开通,但心肌水平灌注不足;②多支血管病变或弥漫性病变,难于完全血运重建;③糖尿病是早期支架内血栓的独立预测因素,虽然有充分的抗血小板药物,仍不可避免支架内血栓的发生[1]。因此,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PCI术后如何改善冠脉血运,提高心肌水平灌注,改善临床症状以及远期预后,传统中医药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一定的优势。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证型研究可进一步指导本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刘志龙等[2]收集20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中医四诊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上常见证型分为气虚痰瘀、气阴两虚夹瘀、阳虚血瘀3个证型,其中以气虚痰瘀为最常见,瘀证贯穿整个病程。梁国庆等[3]观察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40例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中医证型的特征。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冠脉病变程度较非糖尿病病人严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中医证型复杂,在气虚、血瘀基础上,多有阴虚、痰浊。因此,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当中以气阴两虚、血瘀、痰浊较多见,故应多以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之法治之。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由党参、黄芪、黄精、丹参、瓜蒌、川芎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PCI术后,证见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的病人。方中党参性味甘、平。归脾、肺经。具有补脾肺气,补血,生津。用于肺脾气虚,气血两虚,气津两伤证,为君药。黄芪甘、温。归脾、肺经,也具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生血之功效,与党参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黄精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与党参配伍能补益脾气,又具有养脾阴,二者共为臣药。丹参性味苦,微寒。归心包、肝经,具有活血,祛瘀止痛,善能通行血脉作用。瓜蒌性味苦,微寒,归肺、胃、大肠经。具有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效,二者共为佐药。川芎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辛散温通攻效,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具通达气血功效,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党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降低家兔体外形成的血栓长度、湿重和干重,使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电泳值、全血黏度和血浆比黏度下降[4];黄芪可改善心肌缺血、清除氧自由基,具有强心作用,实验证实其能显著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电图各时间点ST段的抬高[5];黄精能降低动脉硬化指数,对全血黏度、血沉有降低作用,并能提高血细胞比容[6];丹参、瓜蒌与川芎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中药广泛应用临床,具有抗血小板,防治血栓,扩张冠脉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功效。笔者应用该方干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观察到该方具有改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的中医证候,且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对于心绞痛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治疗后两组心电图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年来CT-FC作为一个更客观、敏感、容易量化的指标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认为CTFC与冠脉血流量及远端平均峰流速有良好的相关性[7]。CTFC不仅是成功PCI术后病人短期预后的预测指标,而且在评估远期预后方面亦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发现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明显缩短冠脉TIMI帧数计数,且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

本研究显示了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对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临床疗效确切。今后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的作用机制,继续开展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的临床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作为基础治疗,另治疗组给予益气养阴、化痰通络颗粒剂。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冠脉TIMI帧数计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vs 75%,P<0.05);治疗组心绞痛疗效优于对照组(97%vs 70%,P<0.05);治疗后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5%vs 40%,P>0.05);治疗组冠脉TIMI帧数计数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PCI术后病人的中医证候、心绞痛症状,缩短冠脉TIMI帧数计数。

关键词:冠心病,2型糖尿病,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1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1.

[2]刘志龙,汪晓娟.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辨证分型研究[J].新中医,2013,9(45):96-98.

[3]梁国庆,戴小华,邵正斌,等.40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中医证型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6(29):18-20.

[4]黄娅.党参文献研究学[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4):105-106.

[5]何勇.黄芪提取物对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2):100-102.

[6]何慧明.黄精降脂方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学院,2000.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为2007年3月—2010年3月我科门诊就诊病例。所有纳入病例均做心电图检查, 部分患者兼做24 h心电监测, 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 男14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4.72±3.12) 岁;对照组31例, 男15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55.20±3.45) 岁。2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乙胺碘呋酮, 0.2 g/次, 3次/d, 1周后减至0.2 g/次, 2次/d, 后减为0.2 g/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同时, 给予益气养阴化痰方, 基本方:党参、黄精、灵芝各15 g, 远志12 g, 琥珀、三七各3 g (研冲) , 甘松9 g.根据辨证随证加减:若见心悸气短, 神疲自汗, 头晕目眩, 失眠多梦, 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质淡, 脉细弱等, 可酌加黄芪15~30 g, 白术、当归各15 g, 龙眼肉、茯神各12 g, 酸枣仁30 g, 炙甘草9 g, 大枣5枚等益气补血, 养心安神;若心律失常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 时有胸痛, 痛如针刺, 或向后背、上肢放射痛, 唇甲紫绀, 舌质有瘀点或瘀斑, 脉涩或有结代等, 证属心脉痹阻、心失所养, 酌加丹参、川芎各15 g, 泽兰、郁金各12 g, 理气活血, 通脉安神;若见心悸不宁, 心中烦热, 失眠梦多, 头晕耳鸣, 面赤咽干, 腰酸盗汗, 小便短黄, 舌质红, 苔薄黄, 脉细数等, 可选加生地15 g, 元参、天冬、麦冬各12 g, 五味子9 g滋阴降火, 养心安神;若心律失常患者表现为多梦易醒, 善惊易恐, 坐立不安, 畏风自汗, 情绪不宁, 恶闻喧哗吵闹, 舌淡, 脉细弱等, 可选用茯神、石菖蒲各15 g, 柏子仁12 g, 酸枣仁30 g, 龙骨牡蛎各30 g等养心镇惊安神。水煎服1剂/d, 早晚分服, 10 d为1个疗程, 连服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证候消失或改善, 早搏消失或较原来次数减少75%以上;有效:证候改善, 早搏较原来减少50%~75%;无效:早搏无变化或较前增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χ2=4.29, P<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体会

心律失常是一个常见的疑难病症, 原因很多, 情况也较复杂。西药常用的药物是乙胺碘呋酮, 对心脏特殊传导系统有全面抑制作用, 能延长心房与心室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 延长房室结的传导时间, 抑制预激综合征的旁路传导, 可用于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但不能针对病因, 并且副作用多, 如:间质性肺炎、甲状腺功能改变、眼部疾病等。此外, 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 因此,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必须谨慎。

中医学上并没有“心律失常”这个病名, 但从临床表现看, 属于“心悸”、“怔忡”、“胸痹”、“虚劳”、“结代脉”等范畴。病情复杂多变, 甚至数型证候共见, 故临床必须认真分析, 斟酌疾病缓急,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掌握辨证重点, 治时可数法结合, 以提高疗效。益气养阴化痰方中党参、黄精、灵芝性甘平, 益气养阴, 健脾化源;远志性辛苦温, 怯痰, 安神定志;琥珀性甘平, 活血利水, 宁心复脉;甘松、三七性甘温, 理气化瘀, 开郁醒脾。全方合用, 可以养心阴、补心血、益心气、化痰瘀, 使心阴得充, 痰去络通, 气血流畅, 诸证自除。与乙胺碘呋酮合用起效快, 维持时间长, 副作用少, 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因本类疾病患者大多为久病患者, 虚多实少, 治宜攻补兼施, 扶正与祛邪并重。处方时宜注意气血阴阳兼顾, 伐邪而不伤正, 补正而不恋邪, 且多数患者病程较长, 需医患密切合作, 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生活中避免精神紧张及疲劳, 保持起居有常, 精神乐观, 情绪稳定, 对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有重要意义。七情内伤, 气郁化火, 可直接损伤心气, 气机逆乱而发病。如《素问·举痛论》有“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可见古人对七情内伤作为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有深刻的认识。膏粱厚味, 饮食无度, 可劳伤脾胃, 积湿生痰, 痰火扰心阻抑心窍而发病, 故《丹溪心法·惊悸怔忡》篇有“惊悸怔忡, 时作时止, 痰因火动”的论述。嗜食肥甘, 多可化火生热, 灼伤阴液, 气阴两虚或炼液成痰, 蓄积中焦, 上犯心窍, 导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出现心脉不和等证候。故以益气养阴化痰为基础, 加以辨证并随证加减治疗心律失常多可符合病机, 经临床见证, 无论异位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 采用中医药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 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 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 对照组为74.2%,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表2所示。

1.2 中医辨证标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2002年版本为标准。其中既往或新发现的有口渴、易饥饿、尿多且甜,有形体消瘦症状,有肢端发凉、疼痛、麻木、坏疽、皮肤破溃可以诊断。其中肢体麻木、刺痛,皮肤有蚁行感觉、四肢末梢凉,有疲倦乏力,有口干易渴,舌体检查有齿痕,有瘀斑和脉沉细弱为气虚血瘀证。

1.3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WHO颁布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对糖尿病进行诊断;根据《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患者有明确诊断的糖尿病病史,足部有缺血情况,有溃疡或坏疽,有腹肌外露,有感觉或痛觉减退等神经病变,有皮肤和皮下组织萎缩,同时结合超声及生化检查方法。

患者分级标准采用Wagner's分级方法[3],见表3所示。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和西医的糖尿病足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者;③Wagner分级中属0-2级者;④已签有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5岁者;②按Wagner分级属3级或3级以上者;③精神病患者;④不合作者或未按规定用药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对中药过敏者;⑦有严重的骨质缺损、骨质破坏和骨髓炎,出现假性关节等;⑧近3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⑨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有严重原发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合理的运动,配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为患者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法、或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处理创面、预防感染,外用碘伏消毒。同时对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采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蛋白摄入和对症治疗。

2.2 药物治疗

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标准外科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给予外科标准治疗方法,包括清创、消毒、引流、换药等[4]。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治疗,120mL/次,2次/d,早晚饭后温服,每剂服用2 d。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4~6个疗程。

3 疗效判定标准

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根据《糖尿病足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痊愈:患者的足部肢端肤色恢复正常,且肢端的感觉恢复正常,有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及白蛋白检查结果正常。显效:患者的创面均愈合,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明显。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创面红肿等减轻,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有下降。无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的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甚至升高。如有截肢和死亡病例排除。

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

5 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1.3%,对照组为69.6%,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6 讨论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血痹”、“脉痹”、“脱疽”等范畴。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虚阴亏燥热,日久则燥热煎灼阴血而致血瘀,气虚日久无力鼓动血行形成瘀血,瘀血阻滞脉络,气虚日久,运化失司,气化功能失常,易生痰、湿、瘀、热等邪。气属阳,气虚必伴阳气虚损,阳气不能通达温煦四末,致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则发为糖尿病足。故治疗原则为扶正通络、化痰祛瘀。临床表现为下肢皮肤凉,呈紫褐色,伴有麻木、疼痛,或有感觉异常等。方药组成为:黄芪、当归、赤芍、牛膝、丹参、地龙、防风、天麻、络石藤、鹿角胶、三七、白芥子、连翘、鸡血藤。方中黄芪益气扶正,三七活血散瘀、消肿定痛,天麻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脉开窍,三者合用扶正通络、化瘀止痛,为君。当归补血活血止痛,丹参活血化瘀消痈止痛,地龙通经活络,白芥子化痰消肿、通络止痛,四药共助君药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消肿止痛,为臣。赤芍化瘀止痛、凉血消肿,防风祛风胜湿止痛,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鹿角胶补肾阳、益精血、托疮生肌,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牛膝补肝肾、逐瘀通经、引药下行,诸药合用补益精血、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共为佐使。以上诸药合用共奏扶正通络、化痰祛瘀之功。

该研究表明,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结合基础治疗治疗糖尿病足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既经济实惠又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4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标准外科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汤剂口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1.3%,对照组为6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关键词:扶正通络化痰祛瘀法,糖尿病足,治疗

参考文献

[1]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M].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44.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8.

[3]Wager FW.The dysvascular foot:asystem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Foot Ankle,1981,2(2):64-122.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门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80例, 辨证为痰阻血瘀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0例患者中,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 (47±7) 岁;对照组40例患者中,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 (46±7)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010年修订版) 》中的诊断标准制定[1]。凡完全具备下列第1~5项中的条件, 或具备第6、7项中的任意一项即可诊断。 (1) 存在易患因素:如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 (2) 无饮酒史; (3) 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 病、全胃肠外营养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4) 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 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 可伴肝脾增大; (5) 血清转氨酶可升高, 并以丙氨酸转氨酶 (ALT) 为主, 可伴有γ-谷氨酰转肽酶 (γ-GGT) 、铁蛋白和尿酸等增高; (6) 肝脏组织学有典型表现; (7) 有影像学诊断依据。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试行) 》中的诊断标准制定[2]。痰阻血瘀证:胁肋胀痛, 纳呆, 恶心, 口苦, 厌食油腻, 腹胀, 舌红而暗, 苔黄腻, 脉弦滑。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化痰祛瘀通络方, 配方颗粒 (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组方:半夏15 g、陈皮10 g、茯苓10 g、甘草10 g、柴胡15 g、桃仁10 g、红花10 g、枳壳10 g、赤芍10 g, 1剂/d, 早晚各150 ml冲服。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德国安万特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40112) , 3次/d, 2粒/次。两组均治疗60 d,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有关脂肪肝治疗的中西药物, 同时配以加强体育锻炼、纠正不良生活行为和不健康饮食习惯的行为矫正疗法。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ALT、谷草转氨酶 (AST) 、γ-GGT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疗后消失或基本消失, ALT、AST、r-GGT及TG在疗后全部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疗后明显好转, 肝功能除γ-GGT可轻度升高 (<100 U) 外, 其余在治疗后均应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疗后均无好转或加重, 肝功能、血脂均无改善。总有效率= (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 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肝功能、血脂比较

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治疗前后测定比较, 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属于祖国传统中医学“肝痞”、“胁痛”范畴, 可由湿热蕴蒸, 日久痰浊内生、血脉瘀阻, 停于胁下而生成本病, 痰阻血瘀为病因病机之关键, 故化痰祛瘀通络为之治疗大法。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西医尚无特效药物, 而祖国传统中医学在辨证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且临床疗效确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的80.0%, 且治疗组患者在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化痰祛瘀通络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治疗组40例患者给予化痰祛瘀通络方口服,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血脂治疗前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化痰祛瘀通络法,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2010年修订版) [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0, 18 (3) :167-170.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集中2011年10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4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 男性12例、女性8例, 年龄在50~76岁, 平均年龄 (53±4.3) 岁, 对照组20例, 男性11例, 女性9例, 年龄在53~75岁, 平均年龄 (53±4.7) 岁。均为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中风后抑郁症, 且符合肝气郁结、风痰阻络证候者, 汉密尔顿抑郁量化表评分值均不小于17, 意识清楚且智力无障碍, 交流正常可完成评定量表。两组PSD患者一般资料经由统计学处理后,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 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的聚集、营养神经剂及调整血压、降血糖等。斟酌患者病情选用抗凝、降糖等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可以给与阿司匹林口服0.l qn;对于血压高患者可给与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苏或钙离子拮抗剂络活喜降压;对于血糖升高的患者选用胰岛素降血糖, 使血糖、血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采用全威凯络欣在静脉给药时来营养神经, 采用晴尔来抗血小板聚集。与此同时, 要对患者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可采用中药制剂如唯新、血塞通等。

除此之外, 依据理气开郁、祛风化痰通络法, 本项研究自拟中风解郁汤加减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于观察组治疗。中风解郁汤加减药物组成为醋柴胡68 g、制香附110 g、炒白芍110 g、广郁金108 g、合欢花68 g、绿梅花70 g、石葛蒲110 g、川芍110 g、天麻110 g、炙僵蚕108 g、炙全蝎40 g。500 m L水煎至200 m L, 后取300 m L水复煎至200 m L, 分早晚各200 m L分服。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服用百忧解, 20毫克/次, 一天4次。疗程20 d。

1.2.2 疗效标准:

依据汉密尔顿抑郁评分表来判定疗效,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降分率, 降分率≥75%判定为痊愈;降分率≥50%判定为显效;降分率≥25%判定为有效;降分率<25%则为无效。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0例患者中有4例痊愈, 显效有11例, 有效为3例, 总有效率90%;对照组20例患者中, 无痊愈患者, 显效6例, 有效8例, 有6例无治疗效果。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结论

采用理气开郁、祛风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临床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该法在临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 讨论

中风后抑郁症 (PSD) 多在中风急性期发病, 恢复期也有少数发病, PSD发病率在20%~79%, PSD是目前中风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及引发自杀的原因之一[1]。多数认为病后两年内为危险期。PSD患者除情感方面有阻碍外, 在认知、行为方面都会受到恢复阻碍。PSD对中风患者的康复、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目前西医对PSD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 治疗多以抗抑郁为主忽略了其继发性的特点、原发性的治疗。一般抗抑郁药分三大类:三环类, 例如阿米替林;四环类, 例如马普替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例如吗氯贝胺。次三类在治疗PSD上优劣势并存。目前应用的抗抑郁药应对PSD, 忽略了其继发性特征, 针对PSD目前无特异治疗性药物。

抑郁在中医学范畴中被认为是情志不舒, 气机郁滞, 脏腑功能失调所引发的一类病症。在不同时期, 对于抑郁的认识亦不同。在中医学中无“抑郁症”的病名, 在确古籍中多见“郁证、脏灶、百合病”等。对近些年用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情况分析来看,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种, 如辨证论治、针灸配合治疗等, 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 充分体现出中医药在中风后抑郁症治疗方面具有其优势和潜力。同时还需改善和提高诊疗标准、整形辩证[2]。PSD本身病程长且难治愈, 采用单一疗法或单方入药治疗, 短期内很难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对PSD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可体现明显疗效。在中医传统治疗中针药并用是主要的治疗形式, 其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充分证明。治疗时当以缓解症状为首要, 其次在症状得到缓解之余巩固疗效。若严重的抑郁症较难治愈时, 可适当加入西药的治疗, 从而可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本次研究针对PSD的病因及病理特点, 针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采用理气开郁、祛风化痰通络法来治疗, 临床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临床治疗PSD开辟新的思路、提供新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栾光一.王健教授从疏肝理气、活血化痰论治脑卒中后抑郁的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2 (24) :476-477.

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法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15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确诊为糖尿病足疾病,并排除合并心肌梗死、脑出血、肾衰竭以及脑梗死等疾病患者。 其中, 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4±10.9)岁; 糖尿病病程0.5~15年,平均病程(6.7±3.9)年;糖尿病足病程1~ 23个月 ,平均病程 (6.1±2.9)个月 ;轻度糖尿病足者43例 ,中度糖尿病足者94例, 重度糖尿病足者1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该组患者常规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益气养血 、温经通络法治疗 。 1药方组成与剂量:芍药、桂枝、赤芍、牛膝、甘草、地龙各10 g, 玄参、天花粉、葛根、姜黄、当归各15 g,黄耆60 g;2用药方法: 煎汤内服,并依据病情随证加减。

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1.3.1观察指标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1.3.2评判标准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 1显效 :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足恢复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足部坏死组织大面积脱落;3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 且观察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5.33%(64/75)和69.33%(52/75);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2所示。

3讨论

糖尿病足是一种足部溃疡、坏疽以及疼痛等病变,它是由糖尿病周围血管与神经发生病变所致[2]。 此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且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发生率的增加而不断上升。 糖尿病足不仅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 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截肢或死亡。 加之,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 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效果已成为当前医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中医学上,糖尿病足属于“脱疽”以及“消渴”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可被归纳为气血亏虚为本,寒瘀阻络为标[3]。 因此,在治疗上应以“益气养血、温经通络”为治疗原则[3]。 该研究中 ,全方以益气养血治其本,温经通络以治其标,是气血得复,瘀血得除,气血流通,筋脉得以濡养,故诸症自除。 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不仅疗效好、见效快,而且副作用小[3]。 故而,对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33%(64/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3%(52/ 7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得出结论 :中医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糖尿病足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50例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该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糖尿病足患者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上一篇:五关注下一篇:增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