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法

2024-07-23

补中益气法(共11篇)

补中益气法 篇1

痞满是常见肠胃疾病, 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轻瘫、胃下垂等疾病多以痞满为主要临床表现[1]。因其无明显阳性体征, 只是患者自觉症状, 往往被临床医生所忽视, 但因痞满而影响饮食摄入, 影响身心健康, 患者自我感觉痛苦, 影响生活质量[2]。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可将痞满分为胃阴不足、脾虚气陷、脾虚胃热、肝胃郁热及气虚血瘀等, 本文主要针对脾虚气陷型患者进行研究。

资料与方法

2012-2014年收治脾虚气陷型痞满患者70例, 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诊断[3], 其中男39例, 女31例;年龄25~67岁;病程2个月~5年。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5例, 两组在临床病症表现、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体倦乏力, 少气懒言, 纳减, 胃脘部饱胀, 胀满不适, 反复发作>2个月, 舌质淡, 舌体胖, 或有齿痕, 苔薄白, 脉细弱。

病情轻重分级标准: (1) (+) :进食后偶有胃部饱胀不适感, 持续时间<0.5 h, 胃部无压痛, 食量如常且食之有味, 嗳气次数<3次/d。 (2) (++) :每日进食后觉胃部饱胀不适, 持续时间0.5~1 h, 胃部无压痛, 食量未减但食之觉不香, 嗳气次数4~6次/d, 大便稍硬或稍溏, 但次数无增减。 (3) (+++) :每日进食后觉胃部饱胀不适, 持续时间1~3 h, 胃部按之轻痛, 食量减少1/3以上, 嗳气次数7~9次/d, 大便次数增多1~2次/d, 或2~3 d排便1次。 (4) (++++) :不论进食与否均觉胃部胀满, 甚至胀痛, 须宽衣松裤, 胃部按痛明显, 食量减少1/2以上, 嗳气次数>10次/d, 大便>3次/d, 或3 d以上解大便1次。

方法:治疗组: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基本药物组成:党参、黄芪、炒白术各24 g, 当归、陈皮各12 g, 北柴胡、升麻各6 g, 炙甘草9 g。加减: (1) 伴疼痛者加川楝子、元胡。 (2) 气滞者加香附、枳实。 (3) 吐酸嘈杂者加吴茱萸、黄连、海螵蛸。 (4) 伴呃逆嗳气者加法半夏。以上药剂, 1剂/d, 水煎2次, 共取药液400 m L, 分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口服, 3次/d, 1片/次, 1个月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治愈:有关检查指标基本上达到正常, 痞满症状消失。 (2) 显效:有关检查明显好转, 痞满症状减轻 (++) 。 (3) 有效:有关检查有好转, 痞满症状减轻+。 (4) 无效:有关检查无好转, 痞满症状减轻不及 (+) 。

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AS 8.2软件,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729, P=0.019) , 见表1。

讨论

“痞”通“否”, 作为病名, 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备化之纪, 气协天休, 德流四政, 五化齐修, 其气平, 其性顺……其病否。”张志聪注:“脾病于中, 而上下之气不交也。”汉·张仲景对痞满证的症状病机做了阐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因作痞也”[4]。脾胃的运化功能使食物在机体内的消化吸收为中医学观点, 脾胃位于中焦, 主运化、升清和统血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受纳与腐熟水谷是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胃主通降, 以降为和。脾胃升降功能失常, 是发生痞的病机关键。平素脾胃不健, 中气久虚, 或过用寒冷克伐之品, 重耗脾胃之气, 或大病后胃气未复, 导致胃纳呆钝, 脾运失健, 出现痞满之征。

补中益气汤系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制, 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是临床常用的健脾益气方剂。其中, 黄芪性味甘微温, 入肺、脾二经, 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之功, 重用为君;炒白术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党参味甘, 性平, 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与黄芪同用, 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当归味甘而重, 其轻而辛, 能补血行血, 补而不滞, 乃血中之要药;陈皮作为常用理气药, 味辛, 温, 主热逆气, 利水谷;柴胡和解少阳、升阳举陷;升麻主升举阳气、解毒发表;炙甘草作为常用使药, 温补脾胃, 调和诸药。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 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诸药合用, 使气虚得补, 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党参有增强胃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及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被现代医学研究所认可[5]。有研究表明[6], 胃肠运动可被大剂量白术水煎剂促进。脾虚气陷型痞满的根本病机被补中益气汤所掌握, 且组方严谨, 标本兼治, 因此是治疗脾虚气陷型痞满的有效方剂。

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法治疗脾虚气陷型痞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脾虚气陷型患者70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补中益气法汤药口服;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口服。结果:治疗组痊愈12例, 显效15例, 有效7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治愈4例, 显效8例, 有效14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4.2%。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补中益气法治疗脾虚气陷型痞满确切有效, 能减少患者痛苦, 且方法简便易行。

关键词:补中益气法,脾虚气陷型,痞满

参考文献

[1]柯美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痞满85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2 (9) :736-737.

[2]张建艳, 刘长生.辨证治疗痞满临床心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17) :86-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Z].1993:88-90.

[4]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7.

[5]刘良, 王建华, 侯宁, 等.党参及其有效成分抗胃黏膜损伤作用与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0, 6 (4) :20-23.

[6]马晓松, 邢治善.白术对离体豚鼠回肠收缩的影响[J].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6, 4 (11) :603-604.

补中益气法 篇2

【商品名称】补中益气丸

【拼音全码】BuZhongYiQiWan

【主要成份】黄芪(蜜炙)、党参、甘草(蜜炙)、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辅料为滑石粉。

【性状】补中益气丸为棕黑色的浓缩丸;味微甜、辛。

【适应症/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

【规格型号】200s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10丸,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忌不易消化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对补中益气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补中益气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补中益气丸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补中益气丸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包装】每瓶装200丸。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4

【生产企业】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 篇3

补中益气汤,出自于(宋)金元时代李杲著的《脾胃论》一书。李杲,字东垣。金元时代四大名医之一,与刘完素、张子和、朱丹溪被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他认为治疗疾病应该注意健补脾胃,并创立了“甘温除大热”理论,被后人称为补土派(因为脾胃在五行属土)。而补中益气汤正是反映他学术思想的代表方剂之一。

方药:黄芪15~20克,炙甘草5克,人参(去芦)10克,酒归身(将当归身用酒泡)焙干或晒干10克,橘皮(不去白)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如为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水送下。农缩丸的用法参照说明书。5~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困倦乏力,食少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喘;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胜风寒,寒热头痛者;(2)气虚下陷,久泻脱肛,以及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他脏器下垂。

本方之所以出名,首先是由于它的临床疗效可靠,另外还由于本方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李杲针对“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与“外感风寒,乃伤其形”的本质差异,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提出了“甘温除大热”的理论。而本方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是治疗因脾胃气虚下陷而生寒热行之有效的代表方剂。

方中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可补中益气健脾,当归能活血,陈皮可理气健胃,防补药壅滞,升麻、柴胡能升举阳气,这几种药物共用,共成补中益气升阳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之所以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通过补气升阳,使下陷的中气得以恢复,从而治疗脏器下陷),是因为它对肠管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强子宫肌肉张力,抑制子宫运动,具有抗缺氧、增强体力、改善蛋白质代谢、抗贫血等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免疫机能,降低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

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方在治疗虚热感冒、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气虚发热方面,疗效已经得到肯定。如今,在一般的药房,我们都能买到补中益气汤的成药,例如补中益气丸。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加减,例如,头痛者可酌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眩晕者,可酌加天麻;呕吐者,可酌加半夏、生姜;低血压者,可酌加麦冬、五味子;脏器下垂者,可酌加枳壳。

在本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后,它的适应症得到进一步扩大,可用来治疗低血压、流行性出血热、头痛、失眠、美尼尔氏综合征、眼睑下垂、慢性腹泻、女性尿道综合征、白带过多、产后尿潴留、产后及妇产科手术后尿失禁、前列腺增生、男性不育、术后发热、慢性低热以及化疗毒副反应等等。

补中益气法 篇4

1 材料

1.1 仪器与试药

ZF-90型多功能暗箱式紫外透射仪;硅胶G薄层板为自制, 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对照品与样品

1.2.1 对照品

柴胡对照药材, 批号为120992-200906,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提供。

1.2.2 样品

补中益气丸三个样品为市场上销售产品。样品1为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60g*1瓶, 批号:120901) , 样品2为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 (60g*1瓶, 批号:PF0001) , 样品3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制药厂 (6g*10袋, 批号:12082695) 。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的制备

2.1.1 样品溶液的制备

取样品补中益气丸各5g, 研碎, 加40ml甲醇加热回流1个小时, 滤过, 滤液蒸干, 加水20ml使溶解, 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 每次20ml, 合并提取液, 用氨试液洗涤2次, 每次20ml, 弃去洗涤液, 正丁醇液蒸干, 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 作为供试品溶液。

2.1.2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取柴胡对照药材0.5g, 加水20ml, 加热回流1小时, 放冷, 滤过, 滤液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 每次20ml, 合并提取液, 用氨试液洗涤2次, 每次20ml, 蒸干, 加甲醇1ml使溶解, 作为对照药材溶液。

2.1.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按处方配比模拟标准工艺制成缺柴胡的阴性对照样品, 按 (1) 项下的方法操作, 作为阴性对照溶液。

2.2 薄层色谱鉴别

按照薄层色谱法 (《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VI B) 试验, 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薄层板上, 以乙酸乙酯-乙醇-水 (8:2:1) 为展开剂, 展开, 取出, 晾干, 喷以2%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 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置紫外光灯 (365nm) 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 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而阴性对照品液在相应的位置上无上述主斑点。重复试验, 结果相同。如图1。

薄层色谱图代码:1、2为阴性对照溶液;3为样品1溶液;4为样品2溶液;5为样品3溶液;6、7、8为对照药材溶液。

2.3 结果

经过考查, 以上方法简便易行, 斑点清晰, 结果明确。

3 讨论

本方法采用的乙酸乙酯-甲酸-水 (20:3:1) 展开剂分离效果不是好, 而改用乙酸乙酯-乙醇-水 (8:2:1) 为展开剂分离效果好。

显色剂参考有关文献, 喷2%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2], 在105℃加热后显色, 置日光下检视不是很清晰, 而在紫外光灯 (365nm) 下检视, 荧光斑点明显, 阴性对照没有干扰, 且分离效果较好。

采用薄层色谱法, 进行补中益气丸中柴胡的薄层鉴别, 经实验证明方法可靠, 斑点清晰, 分离效果好, 不失为补中益气丸中柴胡的有效定性鉴别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S].一部, 2010:781.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篇5

【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48-01

1内伤发热

患者,男,45岁,于2004年6月28日因“黑便四天伴发热一天”入院,患者自6月23日出现黑便,每日一到二次,每次量约150~200g,渐见头昏乏力心悸,25日下午又出现发热,半夜后热退,无流涕回痛咳嗽,无腹痛,遂入院诊治,给予奥美拉唑等抑酸止血及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查胃镜示:“十二镜肠球部溃疡”,治疗五天后,患者不便转黄,但仍每日下午发热,体温最高达39.3~39.5℃,半夜后热退,伴头昏乏力,心悸气短,纳少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查体除贫血貌外,余无阳性体征。全胸片:正常;血常规:WBC4.3×109/L,N59.6%,,L38.5%,Hb78g/L,PLT172×109/L;CRP5.8mg/L,诊为“内伤发热”,缘于急性失血,营血大亏,气随血脱,虚阳浮越,阴火上冲。方投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0g,太子参12g、贡白术12g、当归15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2g、山茯12g、生地15g、甘草6g。服一剂后即热退,续以上方减柴胡6g、生地、白芍各10g,7剂后患者余症大减后出院调治。二月后随访患者已恢复正常工作,复查血常规正常。

按:一般急慢性失血者多见低热,似此高热者较少,据其四诊所见,急性失血,气血两亏,尤以脾胃气虚为甚,投归脾汤恐力有不足,故予补中益气汤加味以益气生血,甘温除热,方中重用柴胡退热,而获奇效,笔者以此法已治疗多例失血后非感染性高热均获愈。

2胃下垂

患者,女,60岁,2006年4月16日初诊,宿患哮喘,每遇外感易发。述近二年来反复出现进食后胃脘部坠胀感,曾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B超示:“胃下垂”,配服吗丁啉,多酶片等药,均效不持久,一周来前症加剧,症见:胃脘部坠胀感,得食尤甚,纳少暖气,面黄形瘦,神倦乏力,肠鸣便溏,舌质淡苔白,边有齿印,脉细弱。据症辩为“胃下垂”,乃因宿患肺疾,肺卫不固,久病子盗母气,耗伤脾气,脾虚气陷,故见诸症。投补中益气汤加味:生黄芪40g、柴胡12g、升麻12g、贡白术15g,陈皮10g、太子参20g、甘草9g,当归20g、良姜10g、大枣5枚。服7剂后患者症状大减,连服20剂,诸症悉除,复查B超见胃下垂明显上升。嘱长服补中益气丸调理。随访三年余,述胃疾未发,且偶有外感也无哮喘发作。

按:《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腘坚大者胃厚,肉腘么者胃薄……肉腘不坚者,胃下垂”,可见中医对“胃下垂”早有认识,本病以脘腹痞满,暖气脘痛,形瘦肠鸣等为主症,与西医之“胃下垂”相似,该患者宿患肺疾,肺脾两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投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土实金旺,胃缓得解,且肺疾亦少发作,异病同治,获一箭双雕之效。

3眩晕

患者,女,43岁,2007年9月25日初诊,述三年来每至夏天即发昡晕,劳累后加重,甚则自觉欲晕厥,天气转凉后诸症自解,伴见困倦嗜睡,气短懒言,纳少乏力,肢冷便溏,平素月经经期延长,量中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缓弱,血压10.5/7.5kpa.病属“眩晕”乃因素禀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血弱,清阳不升。方取补益气汤加味:生黄芪25g、炒白术15g、云苓15g、陈皮10g、当归15g、升麻5g、柴胡5g、江虫12g、天麻15g、太子参15g、葛根9g.3剂后眩晕减轻,继服5剂后诸症悉除,血压升至14.5/9.4kpa.

按:该患者素禀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血弱,清阳不升,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气足血生,脑得其荣,诸症自平。

补中益气汤循《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而立,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方中黄芪益气为君,辅以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佐以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阳气,,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即或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又具升举下陷清阳之功,全方温中而不伤阴,甘补而不呆滞。故临证只要辨属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或清阳下陷等病症,均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取效。

补中益气汤应用新体会 篇6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口疮,哮证,谷劳证,尿血

补中益气汤出自著名医家李东垣《脾胃论》, 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药物组成, 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笔者在临床中活用此方治疗疑难病症, 多获良效, 正所谓“异病同治”, 现将例案报告如下。

1口疮

患者女, 26岁, 2010年2月27日初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2年, 常自服复合B族维生素、玄麦甘桔颗粒等治疗, 症状虽可缓解, 但易复发。平素常头晕心悸、乏力肢倦、夜寐多梦。近3 d口疮又复发, 面色无华、脘腹胀满、便溏, 诊见:两颊内侧、舌体下前部边缘可见数个溃疡面, 大小如米粒, 疮面色淡白, 周边淡红微肿, 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沉细弱。证属于脾胃气虚, 中焦湿阻。治宜补脾胃, 益气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 党参20 g, 炙黄芪30 g, 陈皮12 g, 当归20 g, 炒白术10 g, 升麻6 g, 柴胡6 g, 白芨6 g, 熟地20 g, 炙甘草9 g。1剂/d, 水煎服。服上药7剂后, 溃疡面缩小变浅, 头晕心悸、乏力肢倦、夜寐多梦、脘腹胀满、便溏改善。守上方继服7剂溃疡面愈合, 诸症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按: 该患平素纳差, 饮食略有不慎则腹痛泄泻, 口疮反复缠绵不愈, 属脾胃气虚, 脾虚运化失司, 湿阻中焦, 生化乏源, 新肌不生所致。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阴火内生发生口疮。当以辛甘温之剂补中益气汤, 补其中而升其阳, 补脾胃, 生气血, 资化源。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升麻、柴胡升举阳气;甘草温中健脾;白芨收敛疮面, 生肌止痛;诸药合用而获良效。

2哮证

患者女, 34岁, 2009年7月25日初诊。迁入新居1年来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 就诊于多家医院检查可见PEF变异率>20%。经激素等各种治疗均暂时缓解, 常复发。近1周又再次发作喘息, 故来我院就诊。诊见:喘促, 呼多吸少, 气不得续, 动则喘息加剧, 舌苔淡白, 脉沉弱。证属肺脾气虚, 痰湿阻肺。治宜补中益气, 化痰除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党参15 g, 炙干草5 g, 白术10 g, 当归10 g, 陈皮10 g, 黄芪20 g, 升麻10 g, 柴胡6 g, 干姜9 g, 半夏、紫苏子各10 g, 茯苓15 g。水煎服, 每日1剂, 服上药5剂后喘促明显减轻;又守上方继服10剂, 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消失, 肺部听诊无哮鸣音。随访1年无复发。

按:哮证是一种突发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痰伏于内, 遇感诱发, 痰阻气道, 肺失宣肃。治疗采取发时治标实的原则。痰瘀伏肺为哮证的宿根, “哮证扶正应以扶脾为先”。治疗哮喘以益气温阳护卫、补益宗气为主, 方选补中益气汤“扶正以祛邪”, 迅速改善患者的体质, 增强机体和气道的防御能力, 哮喘发作次数减少, 得到控制。

3谷劳证

患者男, 42岁, 2008年5月9日初诊。近3个月以来倦怠乏力, 懒言欲睡, 餐后尤甚, 约30 min症状缓解, 多次查心电图, 电解质、血糖、血脂等均未发现异常, 西医治疗, 症状无改善。3个月来症状逐渐加重, 消瘦。近1周饥不敢食, 食后四肢无力, 嗜卧, 头晕, 休息约30 min后方能缓解, 故来我院就诊。诊见:神倦疲乏、面黄形瘦、声低语怯, 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无力。证属脾胃气虚, 清阳下陷。治宜补中益气, 升举清阳。方用补中益气汤。药用:人参、白术各15 g, 黄芪30 g, 当归、陈皮各15 g, 升麻、柴胡各9 g, 炙甘草10 g。水煎服, 1剂/d。服药7剂后症状减轻, 进食后困乏, 无嗜睡及头晕。守上方继服7剂, 诸症消失。又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 随访1年未复发。

按: 本病例乃脾胃气虚, 清阳不升所致。正如《杂病源流犀烛》云:“食方已, 即困倦欲卧, 脾气弱不胜食气也”。方中以黄芪甘温益气, 人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 陈皮理气, 当归补血, 升麻、柴胡升提下陷之清阳。诸药合用使脾气健, 化源充, 清阳升, 故病愈。

4尿血

患者女, 23岁, 2008年9月6日就诊。周身浮肿, 面部尤甚3 d, 平素神疲乏力, 面色少华, 脘腹胀满, 食欲不振, 小便色红, 舌质淡白, 脉象沉无力。发病前1周曾感冒发热。化验结果:尿常规:黄混尿, PBD+++。血常规:HGB 120 g/L, WBC 12.3×109/L, W-LCROR 0.81, W-SCR 0.19。血BUN 8.1 mmol/L, Cr 176 mmol/L。证属脾肾气虚, 中气下陷。治宜补益脾肾, 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30 g, 党参20 g, 当归20 g, 陈皮10 g, 升麻6 g, 柴胡12 g, 焦白术15 g, 茜草各15 g, 黄柏9 g, 炙甘草9 g。水煎服, 1剂/d。服上方7剂, 周身浮肿消退, 眼睑肿减轻, 血尿消失, 尿常规正常, 上方去黄柏继服10剂后, 诸症消失, 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该患者平素脾肾之气不足, 肾气亏虚, 封藏失职, 血随尿出。“损者多由于气, 气伤则血无以存”。“虚则补之”, 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摄血, 升益元气, 止血效果显著。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健脾益气;气血同源, 气虚易致血虚, 故用当归补血和血;柴胡、升麻益气升提;佐以茜草止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其效[1]。

参考文献

补中益气汤治疗低热临床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1年7-10月收治的低热患者80例, 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9例, 女11例, 年龄22~45岁, 体温平均 (3 7.8±0.2) ℃, 病程1 5~2 5 d。对照组:男2 5例, 女15例, 年龄2 8~4 6岁, 体温平均 (37.9±0.6) ℃, 病程16~21d。两组患者低热原因不明, 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发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水平相似。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退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炙黄芪18g, 人参9g, 炒白术9g, 全当归9g, 广陈皮6g, 柴胡3g, 升麻6g, 炙甘草5g, 水煎服, 取汁200ml, 早饭半小时后温服。所有药物均购自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 离心20 min, 取上清液, -2 0℃保存待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 (I L-1) 、白细胞介素-6 (I L-6) 。

1.3 观察指标

将治疗前平均体温作为基础体温, 观察服药后0.5、1、2h的体温变化, 以及治疗前和服药2h后血清I L-1、I L-6的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变化 (表1)

由表1可见, 治疗后2h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时间点两组体温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 L-1、I L-6变化 (表2)

由表2可见, 治疗前两组IL-1、IL-6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I L-1、I L-6水平均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发热是由外源性致热源或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 导致体温升高。一般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 还有些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中医学认为, 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有外感和内伤, 外感主要是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 内伤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 导致阴阳失调, 气血虚衰所致。西医治疗发热主要有抗感染、退热等方法, 但这些方法容易导致药物依赖、病情反复、预后不可预测等缺点[3]。而中医主要是针对气血阴阳失衡而进行整体调理, 稳定性较好, 无毒副作用。

李东垣《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是著名方剂之一, 系遵《内经》“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之意, 为气虚发热症而设, “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阴火内生”的低热, 治宜“惟当以辛甘温之剂, 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 现在广泛用于临床上低热治疗[3]。方中重用温热黄芪, 补中益气, 健脾止汗, 为君药;人参、甘草、白术甘温和中, 助黄芪健脾补中, 为臣药;当归养血, 陈皮理气, 为佐药;少量柴胡、升麻, 协助益气之品, 升提下陷之中气。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2h体温低于对照组, 与有关研究[4]报道相一致。

IL-l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是重要的炎性递质之一。在临床上, I L-1引起的发热机制可能是充分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抗炎症、肿瘤而引起发热;IL-6是一种糖蛋白, 主要由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 除了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和抗感染防御作用外, 还与自身免疫疾病等有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 IL-6是重要的致热性细胞因子[1]。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IL-1、I 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补中益气汤能更好、更稳定的降低发热机体中致炎因子的水平, 从而起到降温效果。

发热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治疗并不难, 但西药治疗容易耐药和病情复发, 我们选择补中益气汤针对机体的气血阴阳失衡而进行整体调理, 稳定性较好, 且无毒副作用, 退热时间较长;初步探索到补中益气汤可以通过降低血中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达到退热的机制, 至于更深一步的退热机制,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总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低热效果良好且安全、持久。

参考文献

[1]张美玉, 李贻奎, 闫位娟, 等.鱼腥草注射液新制剂抗炎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2010, 19 (9) :776-779.

[2]陈展伟.小儿持续低热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外医疗, 2011, 12 (1) :84.

[3]杨风利, 邵雅斐, 于婧辉.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内伤发热56例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0, l7 (6) :374.

补中益气汤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篇8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肿瘤,研究进展

补中益气汤原载于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被公认为是当代十大名方之一,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组成,其主要功效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神疲食少、乏力、面色无华、腹胀、便溏等症。近年来补中益气汤剂型及剂量灵活变化加减,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屡见报道,现就补中益气汤在治疗肿瘤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1 在肿瘤术后的应用

现在临床上多用外科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肿瘤,并辅以术后化疗,但临床上采用外科切除术联合术后化疗的临床疗效尚不十分理想,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也有较大损害。

1.1 提高术后生存率

孟燕等[1]观察胃癌术后患者100例,发现补中益气汤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的临床疗效较单用化疗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钟天仕[2]选取36例结肠癌术后患者,结果显示补中益气汤联合化疗治疗结肠癌手术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王存丰等[3]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冷循环射频消融(CRFA)配合补中益气丸,取得了满意疗效,术后1年生存率为82.1%,2年生存率为63.2%,3年生存率为4.4%。

1.2 降低术后不良反应

刘学良等[4]研究显示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后盆腔积液有很好疗效,有效改善了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张艳玲等[5]对48例直肠癌术后腹泻患者,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观察补中益气汤联合西药治疗直肠癌术后腹泻疗效,证实采用补中益气汤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对照组,说明补中益气汤联合西药治疗直肠癌术后腹泻效果显著。尹涛等[6]选取大肠癌术后并发腹泻患者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治疗组给予补中益气丸联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结果表明补中益气丸联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治疗大肠癌术后腹泻具有较好疗效。

2 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方式,然而由于化疗毒副作用大并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迫使许多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化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其毒副作用包括:自觉不良症状(腹部不适、恶心、便秘、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疲劳),血细胞减少等。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可以有效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

2.1 减轻自觉不良症状

袁惠芳[7]探讨补中益气汤辅助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采用补中益气汤辅助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治疗晚期肺癌,可明显减轻化疗所致胃肠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王斌[8]观察补中益气汤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治疗组患者在应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辨证加减,使患者食欲、睡眠等有明显改善,呕恶、便秘、腹胀等不适症状有所减轻,体重有所增加,Karnofky评分明显上升。张同兴等[9]在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中成药补中益气颗粒作辅助治疗,使患者食欲改善,体重显著增加,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欧阳明子等[10]实验证明补中益气丸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发挥抗乳腺癌化疗相关性疲劳的作用。

2.2 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陈强松等[11]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在应用化疗药物基础上,治疗组加补中益气汤治疗,对照组应用血宝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白细胞上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补中益气汤具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轻化疗对机体的损伤,改善了骨髓造血功能及临床症状的作用,从而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李华[12]研究结果显示,对肿瘤患者化疗后采用补中益气汤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可有效促进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量恢复,疗效明显。郝新芳[13]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化疗致血细胞减少时,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均较短,提示补中益气汤治疗化疗致血细胞减少的疗效较好。秦晓纲等[14]观察加减补中益气汤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S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证明采用加减补中益气汤治疗晚期胃癌脾胃气虚证患者,能有效减轻患者化疗后的白细胞下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刘明等[15]观察化疗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证明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组可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骨髓抑制的发生率。

3 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

在现代肿瘤的治疗中,放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放疗的电离辐射也会损伤正常组织,发生消化道反应、血象反应等不适。孔嘉欣等[16]选取66例放射性肠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应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药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辨证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补中益气汤辅助治疗放射性肠炎,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高秀飞等[17]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放化疗期口腔溃疡,临床有效率达92.5%,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

4 在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符合目前国际标准的有效手段,但内分泌药物又可导致脂肪变性。袁媛等[18]选取60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导致脂肪肝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补中益气汤随症加减平补气血阴阳,配合口服西药多烯磷脂酰胆碱,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补中益气汤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导致的脂肪肝有较好临床疗效。

5 抗肿瘤作用机制

关于补中益气汤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近年来有诸多报道,相关实验显示,补中益气汤的抗肿瘤机制可能和逆转肿瘤细胞耐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阻滞肿瘤细胞周期有关。

5.1 阻滞细胞周期

Kao等[19]揭示补中益气汤具有抑制肝癌细胞(Hep3B,HepG2和HA22T细胞株)增殖的作用。可以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并能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目的。刘海兴等[20]实验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胃癌细胞株Mg2+-ATP酶和G-6-P酶的活性相关。

5.2 诱导细胞凋亡

王雨等[21,22]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上调凋亡相关信号分子Caspase-9mRNA和蛋白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使Caspase-3、Caspase-9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王淳等[23]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提高A549细胞内ROS水平,激活下游各级激酶,导致Caspase-3依赖的细胞凋亡发生。张文远等[24]用大鼠模型证实补中益气汤不同浓度含药组可使Lewis肺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即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对肺癌细胞体外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这些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补中益气汤抗肿瘤的药理机制。

5.3 逆转肿瘤细胞耐药

井欢等[25,26]实验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从基因及蛋白两个方面有效降低实体瘤中耐药相关酶GST和Topo II的表达及降低MRP mRNA的表达,说明补中益气汤对抗化疗副作用以及改善耐药作用与降低耐药相关酶GST和Topo II的表达和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有关。于丹等[27,28]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能在基因和蛋白层次上抑制LRP表达,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作用于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能降低肺腺癌顺铂耐药细胞株PI3K、AKT、Survivin蛋白的表达,提高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刘亚莉等[29]实验表明,补中益气汤能通过调控PI3K、AK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而干预顺铂的耐药机制,这种干预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5.4 抑制肿瘤细胞

易佳丽等[30]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对A549/DDP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部分逆转A549/DDP细胞耐DDP的作用,补中益气汤联合化疗药物可使肺癌细胞的抑制率增加。井欢等[31]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在体外能阻滞A549/DDP细胞的生长增殖。

5.5 调节机体免疫

孙志彬等[32]研究提示补中益气汤可下调A549荷瘤小鼠脾脏中T细胞Fas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对肺癌细胞的杀伤;Cho等[33]在大鼠模型中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并证实补中益气汤可以提高NK细胞肿瘤杀伤活性,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是补中益气汤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之一。卢海林等[34]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能改善肝癌患者症状,降低PHC患者血清TNF-a、IL-8的含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其抗肿瘤机制与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少全身免疫反应过度有关。米娜[35]实验研究显示,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可使脾虚小鼠TNF、NK活性恢复正常。

6 结语

补中益气汤的异病同治 篇9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脾胃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李东恒在《脾胃论》中的主要方剂, 700 多年来久用不衰, 有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功效[1]。主治劳倦内伤, 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 气虚发热等所致的各种症状[2]。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 疗效显著[3]。现报道如下。

1 实例一

李某某, 女性, 60 岁农民, 该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多年, 经常口服西药保肝药等药物, 效果不满意, 最近由于劳累后两胁及胃脘部胀满疼痛, 嗳气, 少腹有下坠感, 劳累后更甚, 面色萎黄, 纳食不香, 大便溏薄, 小便频而少,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弦无力, 此属肝病传脾, 清阳下陷, 治宜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理肝实脾, 方从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黄芪30 g、党参30 g、当归10 g、白术15 g、白芍10 g、茯苓15 g、山药15 g、柴胡6 g、升麻6 g、陈皮6g、木香6 g、肉豆蔻6 g (后下) 、炙甘草6 g。服7 剂后, 精神转佳, 面色转润, 纳食香, 大小便正常, 效不更方, 连服30 多剂。随访一年未发。

按:金匮云“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患者患乙肝多年, 治疗效果不显, 久病必虚, 再加患者病久体虚, 日久肝病传脾, 导致脾气不足, 清阳下陷, 升运无力, 而致疾病加重诸症起, 故用补中益气汤, 以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理肝实脾, 故收良效。

2 实例二

顾某, 男性46 岁, 该患者有慢性结肠炎病史10 余年, 每天大便3~4 次, 在劳累及进油腻食物后腹泻更甚。证见大便溏薄, 脘闷不舒, 气短汗出, 头晕心慌。检: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腹软, 无压痛, 舌苔薄白, 舌胖有齿痕, 脉沉细无力。治宜补中益气, 健运脾胃,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黄芪30 g、党参30 g、白术10 g、陈皮6 g、升麻6 g、柴胡6 g、炙甘草6 g、山药10 g、肉豆蔻10 g (后下) 、煨诃子10 g、煨木香10 g、谷麦芽各10 g。服7 剂后大便次数减少至2 次, 大便基本成型。效不更方, 连服一个月, 患者大便调, 饮食如常, 体重增加, 面色转润, 精神转佳。随访一年未发。

3 实例三

陈某, 女性60 岁, 患者有耳鸣耳聋病史5~6 年, 时而轻时而重, 劳而更甚, 倦怠无力, 四肢困倦, 大便时溏。检: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心肺正常, 舌苔薄白, 脉虚细无力。治宜补中益气, 温运脾阳,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黄芪30 g、党参30 g、升麻6 g、柴胡6 g、白术10 g、山药10 g、蔓荆子6 g、菖蒲10 g、川芎10 g、白芍15 g、旱莲草30 g。服7 剂后, 耳鸣耳聋减轻, 大便正常, 共口服一月, 耳鸣耳聋基本消失, 改口服补中益气丸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发。

按: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升清, 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输布全身, 以营养全身, 若脾气不升, 水谷精微不能上输, 故耳鸣耳聋, 面色萎黄, 大便时溏, 乏力, 脉细无力等。故投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 温运脾阳, 使清气上升, 浊气下降, 脾胃运化正常, 则耳鸣耳聋等诸证可愈。

4 实例四

王某, 女性9 岁, 患者有小便频数病史半年, 8~10 次/d, 尿量每次50~60 ml, 小便急, 欲小便而不能控制, 色清, 少气懒言, 自汗出。曾在其他医院就诊, 尿常规正常, 诊断为神经性尿频, 口服维生素B1、谷维素等药物, 病情无好转。检:形体偏瘦, 面色萎黄, 全腹软, 无压痛, 舌质淡, 有齿痕, 脉虚细无力, 治宜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固摄小便,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黄芪20 g、党参20 g、柴胡5 g、升麻5 g、白术10 g、陈皮6 g、当归10 g、山药10 g、双螵蛸10 g、益智仁10 g、牡蛎先煎15 g。服4 剂后, 小便次数明显减少, 上方加补骨脂6 g, 续断6 g共口服15 剂, 尿频缓解, 面色转润, 精神佳, 诸症渐愈, 复以补中益气丸缓调之。随访一年未发。

按:小儿乃谓“稚阴稚阳”之体, 禀赋不足, 肾气未充, 气化不及州都, 膀胱约束无力, 气虚下陷, 膀胱失约, 不能固摄, 故而出现尿频数, 尿急, 欲小便而不能控制, 气虚不能固表, 故汗出, 不能充盈于舌脉, 故舌质淡, 齿痕, 脉虚细无力。故投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 固摄小便, 使正气旺盛, 膀胱括约肌收缩有力, 排尿自能控制, 则尿频数可愈。

5 讨论

综上所述, 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 在多种疾病中加减运用, 只要辩证是中气下陷引起的病证, 其本在虚, 均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4]。以上4 个病例可以看出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理论是指导临床辩证论治的基础, 只要辩证正确, 灵活运用, 即可取得临床满意的疗效[5]。

参考文献

[1]张伯纳, 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孙明瑜, 孙琳.补中益气汤妙用治疗疑难杂证四则举隅[J].中医药学刊, 2002, 20 (1) :104-105.

[3]梁大华.补中益气汤新用[J].新中医, 2000, 32 (9) :54.

[4]傅陆.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遗尿35例[J].新中医, 2000, 32 (4) :48.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老年慢性腹泻 篇10

中医认为,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五脏俱虚,首先为脾胃气虚。起病迟缓,慢性久泻,每日大便次数增多,稀薄或不消化食物,病程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难以治愈。中医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是全身脏腑上下交通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年老气衰,脾胃必然受损而伤及中气,病理机制应属本虚标实之证。

根据此理论,本人曾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慢性腹泻,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简介如下,脾胃气虚的老年朋友可以一试。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脾胃论》一书,据其介绍,此方是他在《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原理下制定,主要用于治疗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功效。方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药物组成。黄芪益气为君药;配以人参(亦可用党参)、炙甘草为臣药;李氏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所以用甘温补气药以治气虚身热内伤之火;白术健脾,补中益气,“脾气升则健”;当归补血,气虚则血虚,补气亦须补血;陈皮理气,消除滞气;由于腹泻日久,清阳在下,还佐以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

根据不同症状,一般还可加薏苡仁加强健脾利水渗湿,“利小便而所以实大便”,使水湿从小便而出;加莲子、茯苓健脾涩肠止泻;有食积者加山楂、神曲、莱菔子等。为调和诸药,可适当加甘草。诸药合用共同发挥补中益气、温阳止涩之功效。

现代医学对古方研究也证实,补中益气汤与胃泌素受体结合,有保护胃黏膜作用,能调节胃肠蠕动功能,促进胃酸分泌,维持胃黏膜有效血流量及促进胃组织蛋白质合成,从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和增加其排出量。从笔者使用情况来看,通过辨证施治,补中益气汤结合临床症状加减,只要使用得当,确能改善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引起的慢性腹泻,效果明显,作用持久。

吴金莲,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四十年。擅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头痛,中风后遗症,失眠,更年期综合征(已改称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甲亢,月经失调,妇科炎症,皮肤病等,尤其是相关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丰富。曾作为国家医疗队专家组成员派驻俄罗斯从事医疗工作,深受俄方赞誉。

论《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篇11

1 盗汗

胡某, 男, 38岁, 1998年2月25日初诊。

自述, 患者盗汗2个月, 曾多次医治, 服滋阴敛汗的药, 一时有效, 停用后乃盗汗, 头晕心悸, 食欲不佳。

刻诊:面色白光白, 肢体乏力, 倦怠, 形寒肢冷, 动则气短, 舌质淡, 体胖, 苔白, 脉弱无力。

辨证:中气虚陷, 营卫失和。

治法:健脾益气, 调和营卫, 兼以敛阴。

处方:炙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陈皮6g、升麻6g、当归10g、煅牡蛎20g、桂皮10g、白芍10g、附片6g (另包先煎) 、大枣10g、五味子5g。

服此方2剂后, 大有好转, 续服5剂诸证消失, 随访未再复发。

按:此病脉证合参, 并非阴虚之候, 乃属劳倦伤脾, 中气虚弱, 卫阳不固, 营失内守, 心液随虚阳外泄所致。景岳所谓:“自汗、盗汗而各有阴阳之证,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也”。故前贤认为“自汗日久可伤阴, 盗汗日久能伤阳”。遵循其理, 拟以补中益气汤益气。桂枝汤调和营卫。附片温阳, 五味子牡蛎敛阴。

2 乳汁自溢

陈某, 女, 25岁, 已婚, 2001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自述:怀孕已7个月之余, 乳汁自溢;其质清稀, 乳房无胀满感。

刻诊:面色白光白, 四肢无力, 精神不振, 胸闷不舒, 气短懒言, 舌淡无苔, 脉滑细。

辨证:气血两虚, 摄纳无权。

治法:益气养血, 补气固涩, 敛乳。

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0g、熟地10g、白芍10g、五味子10g、芡实15g、麸炒枳壳10g。

服此方2剂, 乳汁自溢大减, 续服5剂乳汁自溢消失, 精神大振, 诸证悉平。

按:乳房乃属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 乳汁为气血所生化;气血两虚, 气虚失密则统摄无权, 阴血不能内守, 故乳汁外溢, 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本方重用黄芪益气, 党参健脾, 当归、熟地、白芍养血滋阴柔肝;白术、甘草健脾补中, 麸炒枳壳, 宽胸理气;五味子、芡实固精止涩,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固涩敛乳之效。

3 脱肛

罗某, 男, 60岁, 农民, 2003年6月25日初诊。

患者自述:大便时溏时泄已5年, 反复发作, 食油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 近日来, 滑脱不止, 脱肛初可自动收回, 即后, 虽揉按方可收回, 脱出无血, 不红不肿不痛。

刻诊:面白无华, 形体瘦弱, 唇淡, 舌质淡, 脉虚无力。

辨证:脾胃虚寒, 中气下陷。

治法:益气升举, 湿补固涩。

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6g、炙甘草5g、乌梅15g、赤石脂20g。

服本方4剂后, 大有好转续服6剂以善其后。

按:《证治汇补》说:“坐努下脱, 久痢久泄, 里急后重, 窘迫下脱……具有此证”。

本病由于年老体弱, 长期腹泻, 气血不足, 中气下陷, 摄纳无权, 升举无力所致, 故用补中益气举陷, 乌梅, 赤石脂, 涩肠止泻。

4 妊娠小便不通 (转胞)

黄某, 25岁, 农民, 2005年10月21日初诊。

自述怀孕6个月余, 近日来, 因劳累过度, 初感头晕, 四肢无力, 倦怠, 不思饮食。

刻诊:面色白光白, 小便不畅已1d, 终止点滴半日, 少腹坠胀, 牵及腰部, 舌淡, 苔白, 脉缓滑无力。

辨证:脾胃气虚, 胎元不举。

治法:健脾益气。升陷、举胎。

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10g、炙升麻5g、陈皮5g、桔梗6g、柴胡6g、续断10g、桑寄生10g、杜仲10g、黄芩10g。

服药1剂, 小便即畅, 续服1剂, 诸证悉平。

按:《内经》“中气不运, 溲便为之变”。

本病属转胞之证, 乃气虚下陷, 胎压膀胱, 胞系了戾所致。而胎系于脾, 脾胃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则气血不足, 加之劳则耗气, 气虚无力举胎, 脾虚下陷则胎元下坠, 压迫膀胱, 溺不得出, 故以补中溢气汤溢气升阳, 加桔梗助升麻升提举胎;续断、杜仲、寄生, 补肾安胎, 兼以壮腰健脾。本方加黄芩, 以防诸药温燥, 并有安胎的作用。

5 内伤发热

代某, 女, 50岁, 农民, 2006年5月初诊。

自述:经常感冒, 2d前轻微发热, 后因劳累过度, 发热加剧, 头晕乏力, 不思饮食, 便溏。

刻诊:自汗, 气短懒言, 舌边有齿印, 苔薄白, 脉细弱。

辨证:气虚发热。

治法:益气健脾, 甘湿除热, 兼以敛阴。

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炙甘草10g、白术10g、升麻6g、陈皮5g、浮小麦15g、煅牡蛎20g、糯稻根10g、当归10g、柴胡6g。

服此方2剂, 病情大有好转, 续服4剂, 诸证悉除。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之益之”。《金匮翼、劳倦发热》“劳倦发热者, 积劳成倦, 阳气下陷, 则虚热内生”。本例属于气虚发热, 乃因饮食失调, 劳累过度而致脾胃虚弱, 中气不足, 脾虚不能化生阴血, 气血亏虚所致。故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养血活血, 陈皮理气和胃, 升麻、柴胡升举透热, 牡蛎、浮小麦, 糯稻根固表敛汗。此方正如前贤所谓“甘湿除大热”, 殆即此义也。

6 口疮

张某, 男, 10岁, 学生, 2007年6月20日初诊。

其母代述:易患口疮, 1年内必有数发, 每发病几星期不愈, 经西医治疗, 收效甚慢。

刻诊:口腔两颊粘膜发红, 有如绿豆大小的口疮数粒, 自觉灼热疼痛难忍, 嚼咬食物十分困难, 面色萎黄, 精神萎靡, 舌体两侧有齿印, 脉沉弱。

辨证:脾虚气弱, 阴火上炎。

治法:补中益气, 温中除火。

处方:黄芪20g、党参10g、云苓10g、炙甘草6g、肉桂3、土茯苓20g。

服药4剂, 口疮缩小, 续服10剂, 诸证消失, 随访未复发。

按:脾开窍于口, 口舌生疮, 多属心火脾胃之热, 治疗本应清胃泻火, 清心解毒, 但此病因连年复发, 久治不愈, 病久治虚。景岳说:“口疮连年不愈者, 此虚火也”。实为经验之谈, 观其脉证, 确属虚火上炎, 所以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茯苓、淡渗利湿, 土茯苓清热解毒, 肉桂少许, 引火归元。诸药配伍补中益气, 甘湿助阳, 平阴火之上源, 而使口疮消除。

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脾胃虚弱, 中气下陷等症候的疗效。方法分别针对临床症状盗汗, 乳汁自溢, 脱肛, 妊娠小便不通, 内伤发热, 口疮予以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疗效。结论补中益气汤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有很好的良疗效。

上一篇:多变量控制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