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血通络方

2024-06-21

益气养血通络方(共7篇)

益气养血通络方 篇1

氟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氟除惰性气体外, 能与所有元素结合, 氟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源、动植物体内, 人过量摄氟会引起机体内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增多, 但氟致机体自由基升高的机理并不十分清楚。氟是负性极强的元素, 它本身不可能与体内氧形成自由基。但氟可刺激多形核白细胞 (PMN) 发生呼吸爆发, 消耗氧气, 释放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和一氧化氮 (NO) [1]。已有研究证实,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 (ESR) 法检测氟中毒大鼠肾脏自由基含量, 发现染氟组自由基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抗氧化中药组[2]。从治疗上来说, 对氟中毒的治疗原则强调增强机体新陈代谢, 促进氟化物的排泄[3]。

中医学认为, 氟中毒为外界环境湿 (毒) 气侵及机体, 伤及肝气肾精, 致肝肾亏虚, 使筋骨受损, 经络阻滞, 血行不畅;日久气滞血瘀, 筋骨失养, 筋脉痹阻不畅而发生关节屈伸不利、行走困难[4]。本研究本着中医扶正祛邪、除痹治标、祛氟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5], 从贵州丰富的中药材中选取黄芪、当归、海风藤、金钱草等组成益气养血、利湿通络中药复方剂, 拟通过动物实验筛选出能治疗亚慢性氟中毒的中药, 并通过其对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药效机制。在我国以辨证论治为指导, 施以补气和血、强筋健骨、疏经通络为主治疗慢性氟中毒的基础上, 探索理想的中药复方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试剂

氟化钠 (NaF) (分析纯, 由成都市联合化工试剂研究所生产) 、蛋白测定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测试盒、谷胧甘肤过氧化物酶 (GSH-Px) 测试盒、过氧化氢酶 (CAT) 测试盒、总抗氧化能力 (T-AOC) 测试盒、丙二醛 (MDA) 测试盒 (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 。

1.1.2 实验药物

中药复方剂的主要成分有黄芪、当归、海风藤、金钱草等 (由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提供) 。

1.1.3 药物制作

将各味药材按处方的40倍称取, 尽量混匀, 加水浸泡30分钟, 煎煮2次。第1次15倍用水量, 煎煮1.5小时, 沸腾前温度调至105℃, 沸腾后保持90℃, 过滤;药渣第2次8倍用水量, 煎煮45分钟, 过滤, 合并2次滤液。将合并滤液于水浴上蒸发浓缩, 再置一般烘箱进一步浓缩和干燥处理后, 粉碎处理成细粉状, 密封保存, 备用。

1.2 实验方法

1.2.1 染毒剂量及分组

本实验采用大鼠自由食用NaF饲料的途径染毒。染毒剂量设计依据查阅的参考文献实验结果, 并参考亚慢性染毒实验要求:通常取受试物LD50的1/20~1/5为最高剂量。参考文献中, NaF对雄性大鼠经口染毒的LD50为250mg/kg, 最后确定本次实验高氟组染氟剂量为100 mg/kg, 中氟组染氟剂量为50 mg/kg。高氟营养不良组染氟剂量为100 mg/kg, 且饲料中蛋白含量及钙含量减半, 即每千克饲料中加入NaF110.5 mg, 氟含量为50 mg/kg;每千克饲料中加入NaF221.1 mg, 氟含量为100 mg/kg。

染毒前适应性喂养一周 (动物室相对湿度50%~60%) 后, 分层随机将442只大鼠分为4组, 正常对照组16只, 中氟组、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各142只, 分别食用不同氟含量的食物, 自由饮用自来水, 每周观察大鼠生长发育状况及牙齿变化情况, 每组分别于180天、210天、240天时随机抽取8只大鼠收集其24小时尿液, 并在180天染毒结束时根据样本量大小, 正常对照组处死8只, 其余每组处死16只。

染毒180天后开始中药治疗, 中药复方剂22.6 g中药干粉相当于每人每天1剂复方的用量。根据《医用实验动物学》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查得, 人与大鼠折算系数 (W) 为6.25, 人标准体重为70 kg, 依照公式:大鼠用药剂量 (mg/kg) =W×人用药剂量 (mg/kg) , 求得中药复方剂大鼠每天剂量为194 mg/100 g。中药干粉用蒸馏水配制成混悬液, 每天1 ml/100 g经口灌服, 每周灌服6天, 连续灌服90天后处死。

中药治疗阶段动物分组及数量为对照组8只;中氟组、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每组再分为1个阳性对照组 (18只) 和中药复方治疗组 (36只) 灌服中药, 其中再分为正常饲料组18只和持续染氟组18只, 分组情况见图1。

1.2.2 实验方法

尿氟含量测定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骨氟含量测定采用高温灰化-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蛋白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 SOD活性测定采用亚硝酸盐法, GSH-Px活力测定采用二硫代双硝基苯甲酸 (DTNB) 直接法, T-AOC水平测定采用比色法。CAT含量测定采用比色法, MDA含量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 荧光法。

1.2.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计量资料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采用LSD或SNK法进行两两比较, 方差不齐采用校正后的方差分析后行TamhaneT2或DunnettT3法进行两两比较。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绘制统计图。

2 结果

2.1 尿样及骨样中氟含量测定 (见表1)

染毒阶段, 各实验组尿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高氟组及高氟营养不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各实验组骨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阶段, 各阳性对照组尿氟、骨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240天尿氟含量高于210天尿氟含量。

治疗组中的尿氟含量:中氟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尿氟含量低于中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在240天时尿氟含量也低于高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尿氟含量均低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中的骨氟含量:中氟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骨氟含量低于中氟组阳性对照组, 高氟组中药复方剂组低于高氟组, 高氟营养不良组中中药复方剂组骨氟含量低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复方剂组有一定的排氟作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与中氟组比较, bP<0.05;与高氟组比较, cP<0.05;与高氟营养不良组比较, dP<0.05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P<0.05;与中氟组比较, bP<0.05;与高氟组比较, cP<0.05;与高氟营养不良组比较, dP<0.05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P<0.05;与中氟组比较, bP<0.05;与高氟组比较, cP<0.05;与高氟营养不良组比较, dP<0.05

2.2 肝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见表2)

SOD活性,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和持续染氟组SOD活性均高于中氟组;高氟中药复方剂正常饲料组和持续染氟组高于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和持续染氟组的SOD活性高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GSH-Px活性,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氟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GSH-Px活性介于中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 且高于中氟组;高氟中药复方剂组持续染氟组GSH-Px活性介于高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 且高于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持续染氟组GSH-Px活性介于高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 且高于高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AT含量,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药复方剂组对降低CAT活性无明显作用。

T-AOC水平,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持续染氟组高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DA含量, 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肝脏MDA含量介于高氟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 且低于高氟组, 有统计学意义,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持续染氟组MDA含量低于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正常饲料组和持续染氟组MDA含量低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肾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见表3)

SOD活性, 中氟组、高氟组SOD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和持续染氟组SOD活性高于高氟组, 且正常饲料组SOD活性高于持续染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GSH-Px活性,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持续染氟组和正常饲料组GSH-Px活性高于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GSH-PX活性高于高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AT含量, 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CAT低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T-AOC水平, 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低于正常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总抗氧化能力高于高氟组;高氟营养不良组中药复方剂组的持续染氟组高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DA含量, 所有阳性对照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氟营养不良中药复方剂组的正常饲料组MDA含量低于高氟营养不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发现抗氧化作用的单味中药有:黄芪、银杏、淫羊藿、海风藤、红景天、芸香豆、枸杞、五味子、甘草、当归、赤芍、川芎、人参、蛤蚧、生姜、大枣等;中药复方制剂有归脾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人参汤、复方何首乌片、益气活血方、复方丹参汤等[6,7]。研究发现, 这些药物中大多含有酯类、生物碱类、酮类、鞣质类等抗氧化成分, 可清除羟自由基、氧自由基、H2O2、单线态氧等活性氧, 它们对氧化损伤导致的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尿氟和骨氟含量会随染氟时间增长而升高, 经过中药复方剂的治疗, 中药复方剂组尿氟、骨氟含量较各自的阳性对照组低, 说明中药复方剂可减少氟在机体内的蓄积。

本研究提示, 中药复方剂可有效提高肝脏和肾脏抗氧化能力。中药复方剂的主要成分黄芪、当归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和微量元素, 不仅可直接增强抗氧化力, 还为金属酶提供了辅酶, 使其活性提高, 对抗自由基。目前亦有研究发现, 多种抗氧化类中药中微量元素丰富, 其中Fe元素含量较高[8]。

评判抗氧化力的重要指标有SOD和GSH-Px, 其中SOD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金属酶, 能够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 可平衡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所以, 当机体发生氟中毒时, 自由基水平的增高势必会大量消耗SOD, 使之活性降低。另外, 依据金属辅基的不同成分可将SOD分为3类, 第一类含铜和锌, 称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和细胞浆中;第二类含锰, 称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原核细胞中;第三类含铁, 称为铁超氧化物歧化酶, 只存在于原核细胞中[9]。因此, 机体内金属微量元素的减少或失衡会造成SOD活性降低。

GSH-Px是机体内广泛存在的重要的过氧化物分解酶。机体中的自由基或过氧化氢可将GSH-Px中的硒醇离子氧化成硒次磺酸衍生物和羟基化合物, 然后由GSH供氢, 与硒次磺酸衍生物作用后产生酶-底物复合物和水, 酶-底物复合物再与GSH反应, 生成原来的GSH-Px与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 , 从而将自由基或H2O2还原成羟基化合物和H2O, 同时氧化型GSSG再由谷胱甘肽还原酶 (GR) 还原为GSH[10], 所以GR活力的降低, GSSG还原为GSH的能力下降, 会使GSH含量减少[11], 作为供氢体的GSH的减少势必引起GSH-Px活性的下降。

染氟后, AOS的增加可直接消耗SOD和GSH-Px而使其含量下降。中药复方剂有一定降低CAT活性的能力, 并有清除MDA的效果。CAT和MDA都是脂质过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其中MDA可交联蛋白质和磷脂的氨基, 影响膜流动性, 使膜脆性增加, 其含量的变化可间接反映组织中氧自由基含量的变化。所以中药复方剂提高抗氧化力的同时还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抗氧化指标和脂质过氧化指标均显示, 大鼠食用高氟饲料6个月后中药灌胃, 即食高氟饲料的同时实施中药治疗, 亦可改善抗氧化指标, 显示中药复方剂对机体长期处于高氟环境, 体内氟积累达较高程度时, 仍具有抗氧化能力;在正常饲料组中也有明显效果, 说明脱离高氟条件时应用中药仍可加速体内氟的排出。但是由于氟对肝、肾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所以持续染氟组和正常饲料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益气养血、利湿通络中药复方剂能提高肝、肾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 亦能提高T-AOC水平, 同时还可降低MDA含量。

参考文献

[1]汪旸.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研究江苏省地方性氟中毒流行中的应用[D].江苏:东南大学, 2004.

[2]邹华章.泗阳县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1987, 2 (5) :316.

[3]朱宪彝.代谢性骨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4]张兆杰, 周卫, 郭培华, 等.中药改善地方性氟骨症患者体征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学, 2009, 28 (7) :524.

[5]刘闻惠.中药治疗氟骨症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1984, 9 (3) :150.

[6]张秋菊.氧化损伤性疾病与抗氧化中药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7, 16 (2) :60~61.

[7]王拥军, 何士大.抗氧化中药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 (5) :312~313.

[8]郑小伟, 李荣群, 郑东升.微量元素在中医药临床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7 (6) :93~94.

[9]郭洪声, 王敏, 邓桂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结构、功能及模拟配合物合成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 1999, 10 (11) :659~662.

[10]马森.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转硫酶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8, 29 (10) :53~56.

[11]袁晓倩.硒对高氟所致大鼠血液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08.

益气养血通络方 篇2

1立方依据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当病程进展至DPN时, 应归为“痹证”“血痹”范畴。陈师认为, DPN患者皆属本虚标实证候。虚指气阴两虚, 实指痰瘀阻络。消渴病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随着病情发展, 阴损及气致气阴两虚, 气虚阴亏则不能濡养经脉, 导致四肢末节不温而痛。气虚无力行津, 津液停聚为痰;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致血瘀。阴虚火旺, 熬液成痰;阴虚燥热则血液黏稠, 运行不利而致血瘀内成。痰瘀痹阻于肢体经脉, 气血不通不荣, 则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故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 活血化痰, 舒筋通络。

2药物组成

益气活血通络方由黄芪、当归、生地、山茱萸、淮山药、 茯苓、泽泻、丹皮、葛根、怀牛膝、白芥子、桃仁、红花、地龙组成。黄芪为补气之长, 益气生津;当归气温, 可升可降, 阳中之阴, 虽有上下之分, 而补血则一, 合黄芪为当归补血汤, 益气生血而固本, 气血足则荣其肤而柔其筋。生地、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乃六味地黄中熟地易为生地而成, 是治疗肝肾阴虚的基础方, 其中生地滋阴补肾, 生血凉血;山茱萸涩精秘气;丹皮泻君相之伏火, 凉血退蒸; 山药清肺脾虚热, 补脾固肾涩精;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泽泻泻膀胱水邪;此六剂专攻肝肾, 寒温不偏, 而兼补气血。葛根生津止渴、通经止痛, 不仅能降血糖, 还能降低血液黏滞度, 改善微循环[1]。怀牛膝补益肝肾, 强腰膝, 祛瘀血, 引血下行。白芥子豁痰利气, 通络止痛, 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能达行。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善于活血化瘀通络。纵观上方, 既能益气养阴生血以固本, 又能豁痰化瘀通络以除标, 扶正祛邪, 标本同治。

辨证加减:燥热明显加地骨皮、天花粉滋阴清火;湿重加苍术、薏苡仁健脾化湿;肢体疼痛明显加元胡索活血理气止痛;肢体拘急不舒加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 柔筋舒筋;肢体不温, 怕冷明显加淫羊藿、仙茅温阳通络;血糖控制不佳加玉米须、桑叶辅助降糖。

3病案举例

黄某女, 63岁, 2015年1月14日初诊。患2型糖尿病14年,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治疗, 一年来空腹血糖 (FBG) 控制在6.7~8.3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10.8~13.4m mol/L, 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麻木不适, 曾于当地医院就诊, 予甲钴胺 (弥可保) 治疗1个月, 症状无改善, 遂来求诊陈师。刻下:患者左下肢麻木, 针刺样疼痛, 皮温偏低, 神疲乏力, 口干, 二便调, 面色晦暗, 舌暗苔薄白, 舌底静脉曲张明显, 脉细涩。查FBG 7.6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12.1m mol/L, 糖化血红蛋白7.9mmol/L。肌电图示左侧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34.2m/s, 左侧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35. 6m/s。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属中医“痹证”, 病机为气阴两虚, 痰瘀阻络。

予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方:黄芪20g, 当归、生地各15g, 山茱萸10g, 淮山药20g, 茯苓15g, 泽泻、丹皮各10g, 葛根20g, 怀牛膝、白芥子、桃仁、红花、地龙各10g, 玉米须15g, 天花粉20g。连服7剂。并嘱继续服用二甲双胍0.25mg, 瑞格列奈片1.0mg, 每日3次, 于饭前15分钟服用。二诊:患者左下肢麻木减轻, 口干缓解, 舌暗苔薄白, 舌底静脉曲张减轻, 脉细涩, 上方去天花粉, 继服7剂。 三诊:患者左下肢白天已无麻木感, 夜间时现, 精神佳, 无明显乏力感, 面色转亮, 效不更方, 上方再服7剂。四诊: 患者左下肢麻木消失, 精力充沛, 面色明亮, 舌淡苔薄白, 舌底静脉曲张明显减轻, 脉细, 上方连服7剂。五诊:无明显不适, 舌淡苔薄白, 脉细, 复查FBG 5.8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8.7mmol/L, 肌电图示左侧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37.5m/s, 左侧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40.6m/s, 予上方去桃仁、红花巩固治疗, 嘱注意控制饮食, 适当锻炼, 定期复查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

益气养血通络方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60.82±4.31) 岁;观察组中男17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60.60±4.15岁) 。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 (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中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 年龄55~70岁;心绞痛Ⅱ、Ⅲ级;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排除标准:年龄<55岁或>70岁者;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严重心功能衰竭, 重度心律失常者;患有重度肺功能不全, 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治疗药物过敏者;依从性不佳者。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 按照诊断标准中的要求, 根据临床需要给予硝酸醋类、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 观察期12周。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加用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 (党参15g, 黄芪10g, 五味子6g, 沙参30g, 丹参15g, 麦冬15g, 枳壳6g, 玄参10g, 茯苓15g, 全瓜蒌10g, 姜黄6g, 鸡血藤15g) , 1剂/日, 由我院制剂室自动煎药机煎煮装袋, 250ml/袋, 2袋/剂, 每天早晚餐后半小时温服1袋。

疗效判定标准: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中主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1) 轻度心绞痛:显效为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为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以及持续时间显著减轻;无效为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 (2) 中度心绞痛:显效为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为症状减轻至轻度心绞痛的标准;无效为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 (x±s) , 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

结果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19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13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76.6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发作频度以及发作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发作频度以及发作持续时间均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后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两组静息标测心电图ST-T改变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阻塞, 导致心肌缺氧、缺血, 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严重者还可以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危及生命。冠心病的一种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心绞痛, 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憋闷等一组临床综合征。

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范畴属于“胸痹”、“真心痛”及“厥心痛”等, 该疾病在《内经》和《金匾要略》中就已经有记载。胸痹的病因可涉及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方面。病理机制包括虚实两部分, 虚乃脏腑虚损, 气血阴阳不足;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饮阻痹胸中致经脉闭阻、血行不畅而发病[2]。发病过程中与气虚气滞、阴虚血少血瘀、痰浊等密切相关。大量文献分析结果显示, 气阴两虚、血瘀、痰浊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证候要素[3]。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1;与对照组相比, #P<0.01。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以党参、黄芪益气补虚;沙参、麦冬、玄参、五味子滋养心肾之阴;茯苓健脾利湿以消生痰之源;枳壳、全瓜蒌行气散结、豁痰祛瘀;丹参、鸡血藤、姜黄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诸药共凑益气养阴豁痰通络之功, 为临床验方。此次研究表明, 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发作待续时间、静息状态心电图指标等各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益气养阴豁痰通络方治疗稳定性型绞痛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8-72.

[2] 邓悦, 吴宗贵, 陈颖, 等.痰瘀伏络是心血管疾病链的主要机制[J].中医杂志, 2011, 52 (20) :1733-1735.

益气养血通络方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58例,全部患者均根据病毒性肝炎诊断分型标准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排除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以及依从性不佳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28岁~69岁,平均年龄(45±12)岁,病程2年~12年,平均(8.4±7.2)年;对照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27岁~70岁,平均年龄(46±11)岁,病程3年~11年,平均(8.2±7.4)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次,1次/d,空腹服用或餐后2 h服用。

1.2.2 观察组

同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并给予益气解毒通络方,水冲服北京康仁汤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配方颗粒,2次/d,1次1包。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感染是感染科常见疾病,有2.2%左右的概率发展为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癌变发生率在4.8%左右[1]。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持续6个月以后能够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肝功能,但是不会对HBe Ag产生很大影响;而相关研究显示,恩替卡韦联合益气解毒通络方,可以升高HBe Ag。益气解毒通络方中的多种中药成分能够发挥消瘀通络、清湿解毒、补气养血的作用,滋养排毒,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延缓病情发展[2]。

现阶段,国内评价肝脏纤维化的指标主要有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前胶原、Ⅳ型胶原等非创伤性指标,透明质酸与肝硬化的相关性最为显著。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断病毒自我复制,能够缓解患者病情,然而HBe Ag以及HBs Ag转阴不表示治愈,单纯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有限[3]。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纤维化属于正虚血瘀,所以早期治疗应该讲究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兼养肝养血。益气解毒通络方有党参、苦参、陈皮、生黄芷、乌贼骨等十几味中药,扶正祛邪、清湿解毒、理气活血,能够对肝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缓解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增强免疫力,促进细胞修复再生,抑制纤维化[4]。

本次研究中,接受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优于恩替卡韦单用。

综上所述,恩替卡韦联合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严林灿.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96周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8-10.

[2]郎晓琳,吴立海,贾春辉.恩替卡韦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12):1084-1085.

[3]牛亚辉,王见宾,孙晓凤.恩替卡韦联合解毒化瘀散结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54例疗效观察[J].天津药学,2012,24(2):13-15.

益气养血通络方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于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15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确诊为糖尿病足疾病,并排除合并心肌梗死、脑出血、肾衰竭以及脑梗死等疾病患者。 其中, 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4±10.9)岁; 糖尿病病程0.5~15年,平均病程(6.7±3.9)年;糖尿病足病程1~ 23个月 ,平均病程 (6.1±2.9)个月 ;轻度糖尿病足者43例 ,中度糖尿病足者94例, 重度糖尿病足者1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该组患者常规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益气养血 、温经通络法治疗 。 1药方组成与剂量:芍药、桂枝、赤芍、牛膝、甘草、地龙各10 g, 玄参、天花粉、葛根、姜黄、当归各15 g,黄耆60 g;2用药方法: 煎汤内服,并依据病情随证加减。

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1.3.1观察指标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1.3.2评判标准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 1显效 :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足恢复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足部坏死组织大面积脱落;3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 且观察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5.33%(64/75)和69.33%(52/75);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2所示。

3讨论

糖尿病足是一种足部溃疡、坏疽以及疼痛等病变,它是由糖尿病周围血管与神经发生病变所致[2]。 此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且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发生率的增加而不断上升。 糖尿病足不仅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 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截肢或死亡。 加之,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 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效果已成为当前医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中医学上,糖尿病足属于“脱疽”以及“消渴”等范畴。 其发病机制可被归纳为气血亏虚为本,寒瘀阻络为标[3]。 因此,在治疗上应以“益气养血、温经通络”为治疗原则[3]。 该研究中 ,全方以益气养血治其本,温经通络以治其标,是气血得复,瘀血得除,气血流通,筋脉得以濡养,故诸症自除。 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不仅疗效好、见效快,而且副作用小[3]。 故而,对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33%(64/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3%(52/ 7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得出结论 :中医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糖尿病足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50例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该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该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糖尿病足患者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益气养血通络方 篇6

关键词: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益气养血通络法,长期预后分析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以视乳头水肿、视力减退及生理盲点等象限缺损为临床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视乳头缺血导致, 其主要发病因素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1,2]。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该病的发病率不断的攀升, 并发症的不断出现,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疾病主要累及微血管, 发病年龄多为50岁左右,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同时高年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年轻患者, 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疾病的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年龄相关性视神经萎缩已成为最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 因为缺少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往往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萎缩甚至失明, 因此成为目前最为棘手的致盲性眼部疾病之一[3,4]。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治疗的关键就是改善视神经的血液循环,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抗炎、营养神经及扩血管, 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5]。中药在营养组织改善血液流变及微循环上具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的起效慢疗程长, 对本病长期治疗和预后研究目前尚少[6]。本文主要是观察长期的预后效果,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 在我院眼科门诊或者住院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共106人 (128眼) , 其中男51人 (60眼) , 女55人 (68眼) ;随访36个月, 平均随访 (30.5±10.5) 个月。

1.2治疗方法自拟益气养血通络汤: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丹参10g、地龙10g、桃仁8g、红花8g、郁金10g、茯苓15g、白术20g。水煎服, 分早晚2次服, 每日1剂, 每月服用14d, 1个月为1个疗程, 一共服用1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 视力检查: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6个月检查并记录最佳的矫正视力。 (2) 眼底镜检查患者的眼底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纳入数据使用Epidata1.3 输入,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做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1 周的视力和最后随访36个月时的视力分别与治疗前视力进行比较, 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1 周及3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视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患者的视力水平不断提高, 三个时间点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有82.1% 的患者至随访36 个月时的视力不同程度的提升。见表1。

3 讨论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眼科疾病, 主要是由视神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 患者视神经缺血缺氧, 从而导致象限性的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7~9]。由于老年人常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加重了血管的退行性变, 从而加重了血液的黏稠度, 视力下降更加明显[10]。早期可见视乳头区域出现充盈迟缓和低荧光表现, 通常认为本病是由于视乳头的缺氧缺血等引起视神经纤维不可逆的病变, 预后较差。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炎及营养神经、扩管改善循环等方法, 但是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新出现的治疗方法, 如高压氧舱、形状神经节组织法, 其治疗价格昂贵且疗效并不确切, 因此未能在临床上广泛使用[5,11]。

益气养血通络方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观察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42例。试验组男26例, 女16例;年龄52~70岁, 平均61岁;合并高血压者16例, 糖尿病者11例, 高脂血症者7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8例;年龄54~74岁, 平均64岁;合并高血压者18例, 糖尿病者12例, 高脂血症者8例。患者均结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脑CT检查确诊。纳入标准: (1) 符合西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2) 发病1个月内; (3) 符合中医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且中医辨证为气虚风痰瘀阻证患者; (4) 年龄45~80岁; (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于等于10分且小于等于36分; (6)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至少有一项大于等于2分, 意识分值小于等于4分。两组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主要为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 静滴高渗氯化钠注射液、20%甘露醇, 使用血管扩张剂, 进行抗凝治疗, 调整血压, 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 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 合理应用抗生素, 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每2小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形成, 被动活动瘫痪肢体。试验组以自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为主方结合病史进行辨证治疗, 具体为: (1) 方药。应用以赤芍、法半夏、茯苓、枳实、竹沥、胆南星、僵蚕、全蝎、地龙、鸡血藤、甘草、葛根、仙灵脾、桑寄生、杜仲、水蛭、红景天、石菖蒲、郁金、当归为主方,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各服1次, 10 d为1个疗程, 共5个疗程。 (2) 随症加减。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上肢偏瘫者加桑枝、片姜黄;下肢萎软乏力者加牛膝、续断、大便秘结加玄参、火麻仁;言语蹇涩或不语者加石菖蒲、炙远志;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加防风、熟地、白术、秦艽、羌活、茯苓;头晕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重用生黄芪, 加地龙、水蛭、桃仁、红花。

1.3 疗效评定

对患者跟踪评定, 8周后进行统计。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显效, 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 症状有所改善, 但仍对患者生活有影响;无效, 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显效22例, 有效16例, 有效率为90.5%, 伤残率为4.7% (2例) ;对照组显效16例, 有效12例, 有效率为66.7%, 伤残率为16.7% (7例) 。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伤残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中医学上称之为“中风”,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年老体衰、内风动越、肝肾阴虚、痰阻脉络、气机失调、血液瘀滞相关[2]。此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病机是本虚标实, 在本为肝肾不足, 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 痰湿壅盛, 气血瘀阻。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以往的诊治过程中, 一般采取的是单一的西药治疗手段, 而本组患者我们采用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在临床中联用中医治疗不但有利于急性期患者缓解病情, 还对日后的康复有着良好的收效。我们以自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为主方进行治疗用药。现代中药理论研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用药有深入系统探讨[3]。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气虚、血瘀、痰阻相关, 因而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是治疗的基本思路, 瘀血和痰浊是急性脑梗死主要病理因素, 尽早使用化痰通络法阻止痰、瘀对脑窍的损害, 防止机体气血逆乱的发展, 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现代药理表明, 半夏具有降低全血黏度作用, 地龙、全蝎行气活血、逐瘀通络, 仙灵脾温补升阳可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血瘀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 故活血化瘀法成为治疗脑梗死的基本大法, 血瘀的病理基础又是气虚, 故益气活血法也是防治脑梗死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中医理论看来大多是内风痰痰热引起, 因而在用方过程中多加入一些清热化痰、通腑泄热之药, 通过通腑泻热, 使浊气下降, 清气得升。上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而一些临床研究也发现, TG、LP (a) 是动脉粥样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脂蛋白 (LP) (a)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提示该方能改善脂肪及脂蛋白代谢, 从而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 应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 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及预后,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志慧, 吴明华,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4) :425.

[2]雷蕊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64例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0 (11) :222-234.

上一篇:企业工作档案管理下一篇:语文诵读语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