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的操作(精选9篇)
测试的操作 篇1
一、符合性测试的基本对象
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之一。符合性测试的基本对象是内部控制设计和内部控制执行测试。内部控制设计测试所要解决的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设计合理、适当,能不能防止或发现和纠正特定会计报表认定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内部控制执行测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实际发挥作用,具体应查清三个问题:一是该项控制是怎样应用的?二是是否在年度中一贯应用?三是由谁来应用?
审计中应提请被审计单位就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情况作出声明;了解被审计单位承担控制职责的职能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自我评价情况;询问单位承担内部控制职责的人员;深入了解生产经营过程,找出关键控制点和环节;取得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部文件记录。在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后,应只对那些准备信赖的控制执行符合性测试,并且只有当依赖内部控制而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大于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时,符合性测试才是必要的和经济的。在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可选用的符合性测试程序有:检查交易和事项的凭证;询问并实地观察未留下审计轨迹的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重新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程序。
在完成控制测试后,应依据测试结果对内部控制作出总体评价。评价一般根据下列标准进行:内部控制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控制程序是否清晰明确;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是否适应控制要求;执行人员权责是否分离,分工是否明确,能否相互制约;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可行;信息资料记录是否健全完备,凭单填制、传递、核对有无严格规定。
二、货币资金业务循环的符合性测试在审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由于现金和银行存款分散于各个业务循环,且其记录错误有时难以通过其他业务循环的审计实施发现问题,因此,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测试显得尤为重要,而符合性测试又是控制测试中常用的且较重要的审计程序。
在对现金和银行存款进行符合性测试时,笔者认为需执行以下审计程序:1.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并严格执行;2.抽取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进行测试;3.抽取一定期间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账核对;4.抽取一定期间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查验其是否按月正确编制;5.检查外币资金的折算是否正确。
例如:在某公司的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笔者是按以下方法进行货币资金符合性测试:
第一,测试不兼容的职责是否分离,检查相关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并一贯执行,可执行观察、询问、查看相关文件等程序,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有专门章节制订了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办法,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建立了局域网,财务人员分配合理,各司其职。例如:1.出纳岗位:由专人负责,付款业务由具有权限的审批人签字批准,由制单岗位(编制记账凭证)制单记账后,出纳付款;2.专人负责去银行办理收付款业务,不负责制单及其他会计事项;3.月末,由除出纳和现金记账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对对账单进行审核,审核后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4.印鉴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了印鉴使用登记表。
第二,选取审计年度12月份的银行收款凭证,将收款业务金额超过50万元的收款凭证作为样本,测试以下内容:1.收款凭证与存入银行的金额是否相符;2.收款凭证与对账单是否相符;3.收款凭证与应收账款明细账的有关记录是否相符;4.收款凭证与应收票据明细账的有关记录是否相符;5.收款凭证与其他对应科目的明细账记录是否相符;6.实收金额与销售发票是否一致;7.收款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与企业经营活动是否有关。
第三,选取审计年度12月份的银行付款凭证,将每笔付款业务金额超过100万元的付款凭证,剔除银行存款不同账户间互相转款的凭证,测试以下内容:1.付款的批准手续是否符合规定;2.付款凭证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记录是否相符;3.付款凭证与对账单是否相符;4.付款凭证与相关应付款明细账的有关记录是否相符;5.付款凭证与发票金额是否相符;6.付款凭证与其他对应科目的明细账记录是否相符;7.付款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与企业经营活动是否有关。
第四,现金收付款凭证的选取及测试的内容比照银行存款的测试。
第五,抽取6-8月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账核对。
第六,抽取7-10月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查验其是否按月正确编制。
在对银行收款凭证的测试中发现有跨期入账现象;在对银行付款凭证的测试中发现无付款审批手续的业务达样本量的100%,审计中采取了扩大测试范围的方法,按等距选样的方法抽取7-12月付款额超过30万元但不足100万元的业务11笔(已剔除银行账户间互相转款业务),发现无付款审批手续的业务达样本量的33%,又按同样的方法抽取7-12月付款额在10万元至30万元的业务12笔,均有付款审批手续,分析样本中无审批手续的大额付款业务的内容,其大部分为偿还到期贷款、付电费、缴纳税金等业务;现金的符合性测试未发现异常现象;该公司按月正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账核对相符。
经过以上测试,笔者得出如下审计结论:付款业务中大额付款虽无审批手续,但均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必须到期付款且经常发生的业务,提请被审计单位注意大额付款业务的审批手续或规定某类业务的付款管理办法;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整体是可以信赖的,可以减少货币资金项目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但需要执行货币资金收支截止性测试。
通过笔者在审计中的亲身体会,虽然从理论上讲,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大,所能提供的有关控制政策或程序执行有效性的证据就越充分,但执行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应从经济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总体需要出发,合理确定测试的范围。测试程序执行完以后,应总体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可以信赖,以确定将要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合理确定审计工作量。
测试的操作 篇2
粘度计操作
1.先将加热器打开(开关在后面);再按加热器的SET键,按上下键设定需要测定的温度,再按SET键确定,最后再按RUN键;主机开关打开(开关在后面)后,再按任意键直至出现主界面。
2.查看转速和转子型号,预估样品黏度,调整转子的型号,按SELECT spindle,再按上下键设置转子型号(S34号小转子测定黏度较大样品,S31号大转子可以测定较小黏度样品),再按SELECT spindel键确认;按上下键调整转速(黏度越高,转速越小,一般接近10万设置转速为0.3%,黏度1万多设置为1.5%左右,不确定一般先设置转速为0.3%(每分钟转0.3圈)(比例越小,量程越大),后面根据OFFRPM的比例进行调整(一般占比50±20%为合适,比例小了,按上键和SET speed键提高比例),再按SELECT speed确认;最后按ENTER键查看转速与转子型号。
3.按ON/OFF键调整挂钩方向朝向自己;将连接头与杆连接(有黑点的挂钩朝下)后,将保温盖盖住样品口防止接头掉下样品槽,再将连接头与主机的接头相连(扶住主机的接头,微上提,将连接杆接头对准主机接头,逆时针转动连接杆接头(从下方看),观看界面OFFRPM的数值不要超过50%,直至接头间无缝隙。
4.将样品倒入铝制称量瓶(一般液位为1/3-1/2即可),再将称量瓶放入样品槽(自然下沉),再用夹嘴钳转动瓶子使之处于最低和固定位置(观察主界面的OFFRPM数值小于30%);观察主机的底座处于水平位置,再进行调整。
5.将保温盖盖住样品口防止转子掉下,安装转子,数字那侧朝外(微提连接杆);下降主机,观察主机的卡位是否与底座的卡槽处于同一垂直位置,进行调整,下降至转子尾部处于测量瓶中且卡位接近卡槽,观察主机是否处于水平位置,上下微调节主机使之处于水平位置。
6.一般需10min加热使物料黏度相对稳定,再进行测定,按ON/OFF键,当挂钩转至左边螺钉读取数据(当OFFRPM的比例过小,按上键提高转速, 一般占比50±20%)。
7.当挂钩转至朝向自己偏右,按ON/OFF键停止;并按RUN键停止升温;升高主机,取下转子,将称量瓶中样品倒出;取下挂钩与接头,关闭主机与加热器的开关。
水分仪操作
1.点击小手将搅拌开启
2.按返回键 “←”,点加液,按住加液键,加1ml以上(一天未测,要将一管子的卡尔菲休试剂排完),再按加液,再按吸液将管子里试剂吸满。
3.按返回键 “←”,点击界面sample,仪器会自动滴加平衡,当界面出现”平衡正常”或右上角出现打钩(<10µm)时,按 “△”进行加样(18s以内)。
4.称量样品质量(一般0.5g左右)输入参数,会自动计算。
5.按“□”键停止,再按返回键 “←”,再点击小手,搅拌开启,按排液(排完后多停几秒,倒吸冲洗),最后加甲醇至电极,停止搅拌并回到主界面。
氧指数测定仪操作(放置24h)
1.泡沫切割:将挡板调至底标线8cm,底部紧贴挡板进行切割;再将挡板调至底标线15cm,切割后的底部紧贴挡板进行切割;然后再将挡板调至底标线10cm,对准泡沫的中间位置切割(自由泡的竖直方向);再将挡板调至1cm,切割成厚度为1cm的2块泡沫;在泡沫底部划一条与底部平齐的线,样品方形块紧贴挡板,底部紧贴方形块,切割3次后开始取样(1块切割7根),共切割14根。(自由泡要放置一夜再进行切割)
2.将通风关闭,开启氧气钢瓶(减压器压力0.2-0.4Mpa),反时针调节面板上右上角的氧气流量旋钮,流量显示为10±0.5L/min,调整满度旋钮使氧指数为100;然后调小氧气流量旋钮,开启氮气钢瓶,调节左上角氮气流量旋钮,保证N2、O2混合气体流量为10±0.5L/min,调节流量旋钮至所需的氧指数。
3.点火器操作:将点火器上部和下部的旋钮顺时针拧紧关闭,然后缓慢打开上部旋钮,调节火焰长度。测试结束后,将上部与下部的旋钮都反时针拧松。
4.将底部划线的泡沫插入燃烧柱的试样夹,盖住玻璃套,等待30s再将泡沫的顶部的四个角都点着。当燃烧的长度超过5cm,调小氧指数直至不超过5cm为合适氧指数值,再按这个氧指数测试一遍。
5.测试完毕后,关闭氧气钢瓶阀,待管线氧气排空,氧指数接近0时,关闭氮气阀,将通风打开。
万能拉力机(压缩强度)操作(放置24h)
1.泡沫切割:先将泡沫底部左侧对准标线7.5cm,沿锯条切割方向在泡沫顶部画对半分割线,再沿分割线将泡沫一分为二;再将挡板调至5cm,底部对准挡板,切割掉5cm底部;再将竖截面对准挡板,切割成厚度为5cm的泡沫;将底部紧贴方形块,边沿紧靠挡板,沿底部垂直方向将外边沿切掉,重复操作再切割掉边沿1.5-2.5cm;剩余泡沫紧贴挡板切割成5cm×5cm的方型底面泡沫,在一块泡沫上画竖线,标注X1、X2、X3,另一块上画横线,标注Z1、Z2、Z3,将泡沫底部紧贴挡板,切割成3块5cm×5cm×5cm的正方形泡沫(自由泡要放置一夜再进行切割)。
2.先将拉力机开关(右后角)打开,等开机后再打开电脑;安装好夹具及所需要的传感器(传感器接头与拉力机正确接上,不要与拉力机自带接头相接);确认好后运行软件,用户选择管理员,密码输入sans;进入联机界面,传感器选择500KN(通常选项),再联机;进入主界面,修改实验方案,选择:聚氨酯硬泡压缩强度;点击上方实验部分,选择编辑实验方案,设置压缩距为7mm(50mm×50mm×50mm正方块)(正方形宽度的10%)、10mm(100mm×100mm×100mm正方形),保存并退出;在界面方框中输入样品的长、宽、高(事先切割好后将长、宽、高纪录在实验记录本);将上方力、距离全部数据清零;点击右边三角形开始按钮(如果实验中力和距离不跳动,可能死机,及时拔掉拉力机与电脑主机的数据线,再立马接上);结束后生成报告,读取压缩宽度为10%的压缩强度(Mpa);开始下一组点击界面上方实验部分,点击新实验开始下一组测试。
Instron texter操作
1.泡沫切割:事先将挡板与锯的间距调至杯子的高度;切割开始时间定为自由泡开始3min30s,切割所花时间为13s(开始时间必须每次都要恒定,因为不同切割时间导致横截面与室温接触的时间不同,从而会导致横截面熟化程度不同,最后所测数据误差较大),切割完后在横截面内圆上标上5、6、7、8、9、10(表示开始检测熟化的时间/min)(泡沫的3个时间尽量保证一致)
2.实验前需将电脑和Instron texter机(开关在后方)先开机(需预热30min防止死机),运行配套软件,点击text,再点击next,修改样品的批号及日期,再点击next,进入主界面;将木板紧贴设备,将泡沫底部对齐木板上的圆弧划线,压缩头对准5数字处;点击Balance Load 和Reset Gauge length将所有数据清零;再点击Start;将泡沫调转到6数字处,6min检测时再次点击Balance Load 和Reset Gauge length,再点击Start,依次检测7min、3.8min、9min、10min;下拉下方数据框,纪录实验数据;开始下一组点击Save,调转到输入样品批号界面,再依次操作;实验结束后点击Finish,关闭软件、电脑及实验设备开关。
FOMAT操作
1.打开电脑与搅拌器开关(电脑下方操作台红色按钮);运行FOMAT软件,点击YES,再点击界面上方杯泡图标,出现Zero measurement设置界面,将发泡杯子置于传感器中心的一条垂直线上(对齐圆弧),点击Start,然后点击YES进入主界面;修改物料名Article、批号Batch、Mixing time混合时间、Texting time测试时间,(起发时间较快的物料一般搅拌6s,凝胶时间较短的测试时间一般为120s,起发时间较慢的物料一般搅拌8s,凝胶时间较长的测试时间一般为200s,),然后点击measurement;用脚踩搅拌器开关(未用连接FOMAT设备,需一直脚踩开关)仅向一边倒,如果凝胶时间较快来不及自流平导致发出的自由泡一边会高一些)。
2.观察混合物料是否出现乳白状(发泡剂挥发产生气泡及反应开始,出现不互溶状态),纪录乳白时间(几秒后泡沫会开始起发);泡沫快上升至杯子顶部,用吸管插入泡沫1-2cm(太深还没凝胶起发过程中顶部会裂开),测试能否拉起细丝(此时为拉丝时间),能拉丝后几秒会戳不动,纪录凝胶时间;用吸管快速碰触泡沫边沿(固定每次检测都是相同位置),测试表面不粘,纪录不粘时间(泡沫顶部温度高,相对不粘时间相对较短);待测试完毕取下泡沫,将另一杯子置于传感器下方,依次输入物料名称、批号等,开始下一组实验。
自由泡及模具泡操作
1.配置白料(注意称量误差尽可能小,倒料切记先快后慢,黏度较大的物料需要至少多配30g),将白料和黑料置于23℃恒温箱中2h以上;发泡前用测温枪检测白料和黑料温度并记录(开盖中发泡剂会少0.4g,因此需多放一点发泡剂);将白料和黑料混于小纸杯中(一般先倒黑料再倒白料);倒好后立即将杯子置于搅拌头中,脚踩搅拌器开关,同时秒表开始计时,搅拌6s或8s后立即均匀倒入大纸杯中(搅拌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发泡剂,但也会带入一部分空气)(对于密度相对较低(25-30),总量控制在240-270g(可以提高Index和降低凝胶时间来防止顶部裂开),防止泡沫顶部四周散开,密度30g-40g/cm3以上,总量控制在280-300g左右)
2.模具泡:将模具(竖直模具需要提前将脱模剂涂好)和水浴开关打开,设置水浴温度45℃(实际模具表面温度为42℃右);物料混合好后立即均匀倒入模具中(固定倒料的时间保证相同的质量,在同一水平线倒,保证相同的往前伸长的起发速度),立即关紧模具盖,10分钟后取出泡沫。(模具泡过填充量一般为1.1-1.2,实际黑白总量为375g左右(密度在35g/cm3左右))
导热系数测定仪操作
1.泡沫切割:模具的尺寸为60cm*30cm*20cm,但泡沫尺寸偏差为±1cm。将挡板调至29.7cm,切割成2块相同大小的泡沫;然后将挡板调至4.6-cm,将泡沫的4边分别切割4.6-cm,得到20cm*20cm泡沫,再将挡板调至0.8cm,切割2面得到厚度为2.5cm的泡沫,得到2块20cm*20cm*2.5cm的泡沫。(黑白料总量为375g左右(过填充为1.1-1.2),倒进模具为320g左右,10min脱模后泡沫为310g左右,泡沫体积为8700cm3,密度为35g/ cm3左右)泡沫切割好后需立即检测,以免表面收温度和湿度影响。
2.打开水浴(设定温度为18℃)和FOX200(后面的按钮,运行30min保证温度恒定);双击“win therm32v 3”,在确保FOX200里面没有泡沫的情况下,点击“calibration”;如果测试是聚氨酯泡沫,在“start text Run”窗口中,text mole选择“Normal”,选“user Type calibration”,“Instrument calibration”,“Auto thickness”按钮;将泡沫放入仪器中间位置,不能碰壁;点击Run按钮,后出现“Enter Text Setpoints输入上下板温度(上板为0℃,下板为20℃),点击Ok,进入测试;正常测试时间为40min,测试结束后出现结果窗口;下一块泡沫点击Start,点击calibration重复以上步骤,实验结束后,先关闭软件,再关闭FOX200、水浴。(放置泡沫前确保FOX200内部无泡沫灰尘和冷凝水)
流动性测定仪操作
1.发泡:按聚酯100份配置白料(无需恒温);减1.3m长度的塑料薄膜,称取其重量m1,将其挂在通风橱上方的挂钩上,底部沿外侧往上拉13cm,沿底部往薄膜吹气3次,使其膨胀,敞开;将薄膜底部20cm处倒置,并将薄膜口敞开;将一定质量比的黑料倒入小杯中,再倒入50g白料,搅拌6s后,沿薄膜底部倒入一定质量,并立刻将倒置后的底部迅速恢复,保持薄膜不要褶皱,将底部上拉部分打结,任其自由上升。
测试的操作 篇3
在我多年的实际教学和评价中, 英语口试并没有在农村小学中高年级中实施。由于口试程序的繁琐性、社会对口试忽视性、教师工作的繁重性等原因导致教师往往单凭一张由听力测试和笔试两部分组成的测试卷来评判学生, 这样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 在教学中融入评价
1.必修项目
必修项目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主要包括单词和课文两个方面。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每个项目中又确定了三个目标:A级———通过目标;B级———提高目标;C级———挑战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必修项目的评价由各小组长实施, 评价结果及时填写在综合评价表中, 教师通过分析综合评价表就可以了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间接了解学生口语表达的现状。
2.选修项目
(1) 文化博览。介绍国内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等。介绍的文化信息尽量与教材内容相关, 介绍时可以使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
(2) 主题汇报。从教师提供的本学期的话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 准备汇报内容和相关问题, 经过老师或学生的修改后进行训练, 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并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
(3) 趣味绕口令。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绕口令, 分析其主要训练的语音和练习过程中的难点, 并思考如何有层次地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练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操练。教师则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记录下学生的表现。
(4) 故事万花筒。通过一人表演多个角色或小组表演的形式, 展示故事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故事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故事, 也可以是自己创编的内容。
(5) 英语朗读之星。选择符合年级特点和难度适合的小短文, 在熟练掌握短文内容的基础上, 清楚、准确地朗读短文。
(二) 在分流后分级评价
1.分流口试。一方面, 学优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 经常可以展现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选修作业上, 他们也经常超额完成任务。这样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免试”。另一方面, 教师对暂时落后生存在的问题也一清二楚, 每天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 所谓的口试也没有任何必要, 只要他们坚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也可以“免试”。
2.分级口试。分流后剩下的学生群体, 采取设置分级项目、学生自主选择的做法,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对照评价项目的不同特点和要求, 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形式。我在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级别和形式的口试, 这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发现不同级别口试中的问题, 还能加速评价的进程。
(三) 在评价中分解目标
很多教师实施口语评价的目标过于单一, 基本是为了给学生打一个等级, 写几句评语。其实, 通过评价教师得到的不仅是一个等级和一段评语, 还有评价过程的乐趣、发现问题的兴奋和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为了能使口试得以长期实施, 我尝试分化目标的办法, 就是让评价建立在多重目标上。除了完成评、书写评语这个目标外, 还要将评价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把不同学段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状况作为长期研究的内容, 为在不同年级段开展口语评价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
三、解决问题的成效
1.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口语水平
本套测试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以口试为契机, 开展以听、说、做、唱、玩、演的活动为主线的英语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体验成功, 找出差距, 从而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轻松地创设浓厚的口语学习氛围
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缺少的就是英语氛围, 光靠课堂40分钟的英语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在课后时间创设学英语的环境, 让学生及时巩固, 消化。在实施本套口语测试办法前, 学生很少在课后主动读英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有的也只是“被逼无奈”下的无效学习。但是在实施口语测试办法后, 学生有了“比一比, 看谁读得流利”“赛一赛, 看谁读得速度快”的念头, “比”“赶”“超”始终萦绕在英语学习中。不用老师呵斥, 不用家长催促, 加上适时地“口语测试”评比, 学生读英语的劲头越来越足。
参考文献
[1]刘卫华.小学英语口语测试初探[J].才智, 2011 (12) .
[2]宋荣霞.小学英语口试方法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8 (01) .
德国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操作说明 篇4
德国CORTEX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直接分析被试的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成分的方法一般用于实验室测试,在测试时,让被试戴一个呼吸口罩,在口罩的呼吸口有一个数字传感器,该传感器在被试呼气过程中高频率地采集气样进行分析。呼吸口安装了不同的传感器,数字涡轮传感器可测算出气体流量;氧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可测算出吸入氧量和二氧化碳呼出量,进而可推算出摄氧量值,如果是在极限运动下测得的摄氧量则是最大摄氧量。
心脏不停地跳动将血液泵出,维持血液循环,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脏泵血的过程就是心脏做功的过程,而心脏做功能力反映了心脏的功能。然而直接测量心脏做功的量值比较复杂,通常的心功能实验是测量在一定心率下机体所做的功。
在渐增负荷的测试中,要控制被试的心率不要超过他的最大心率的85%(最大心律= 220-年龄)。测试的目的是了解被试对逐级递增负荷的运动中,其心率的反应。在测试过程中,教练要观察被试达到85%最大心率的困难程度及在此心率下所做的功。做功值越高,则心脏功能越好。
测试的操作 篇5
“十五”期间, 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及电子发展基金等支持下, 我国在数据库技术核心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国产数据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市场占有率也得到了稳步提升。但是国产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 一直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解决数据库的互操作性, 已成为当务之急, 并已形成当前数据库产业发展中的一股技术潮流。对于互操作这个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大统一的严格定义。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对互操作性是这样定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元素的以下能力, 交换信息并且使用这些已交换的信息。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组件在不同环境下交换信息并且使用这些信息的能力。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对互操作性是这样定义的:互操作性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通过相同的通信协议进行互操作的能力。如图1所示。
对于数据库互操作这个概念来说, 如图1所示的2种互操作定义都比较片面, 所谓数据库的互操作应该包含以上所示的2种定义, 具体就是指数据库的互换性和数据库间的数据迁移。解决互换性,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要一致;解决数据迁移, 数据库的数据格式要一致, 要做到上述的几个方面, 必须制定一套技术规范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规范) , 对国产数据库产品的SQL技术、JDBC接口函数、可靠性管理、系统管理做统一的规定。然后在规范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 通过技术规范与测试环境的有机结合, 为实现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提供基础技术保障。但是规范不可能覆盖国产数据库互操作的全部细节, 也就难以保证通过符合性测试的产品能够在各种具体应用中完全实现互操作;所以引入集成测试作为补充, 在集成测试的基础上, 通过对具体应用与国产数据库产品相结合的测试, 为实现国产数据库数据迁移和互换的整体可用性提供实际的案例支撑。最后依据技术规范和集成测试搭建完整的互操作测试框架, 可以全面评测国产数据库产品的互操作能力。本文就以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的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 (2005BA112A) 为背景, 提出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的测试框架及对其测试方法进行研究。
1 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测试框架及原理
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测试的目标是能够尽可能地覆盖数据库的功能, 能够较为全面地测试国产数据库的互操作性。为了达到这个测试目标, 需要在两个方向上做出努力:一是对国产数据库产品进行规范符合性测试;二是在集成环境下, 对国产数据库产品在实际应用业务逻辑下的集成性进行测试。之所以在规范符合性测试之外引入集成测试, 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 规范不可能覆盖国产数据库互操作的全部细节, 也就难以保证通过符合性测试的产品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完全实现互操作;其次, 集成测试难以做到完全覆盖产品的功能、接口和参数。因此, 需要将规范符合性测试和集成测试进行有效结合, 从广度和深度上互为补充。可以把这两个方面抽象如图2所示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的目标测试空间。
图2中, 以广度为横轴、深度为纵轴构成了一个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测试评价平面, 在深度方面的理想要求是完全体现实际应用的业务逻辑, 在广度方面的理想要求是完全覆盖规范中规定的功能接口;图中A点对应于这两个要求, A点和原点O之间形成的矩形区域代表了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的目标空间, 最理想的情况是应该可以完全覆盖该目标空间。图3给出了测试方法的定位和开发方向。
综合以上所述, 笔者提出了一种数据库互操作性测试框架, 总体结构如图4所示。
下面将从测试过程、环境配置和测试用例等方面对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测试框架进行阐述。
2 测试方案
2.1 测试环境
从主客观性的角度进行划分, 测试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指的是与人有关的一些偏主观因素, 主要涉及测试人员、人员组织、测试管理、测试策略等内容, 而硬环境指的是计算机系统、测试软件以及人工搭建的系统环境等客观条件。一般应用软件的测试软环境需要注意的方面大致相同, 都与人有紧密关联, 硬环境的设置也没有太大的灵活性:计算机的配置是不可改变的, 测试软件是固定唯一的, 不存在硬环境的配置问题。而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没有一种特定的测试软件去自动检验成功与否, 这时便要在测试前为测试对象搭建系统环境, 为后面的测试过程做环境准备。它的环境配置流程图如图5所示。
由于测试采用B/S结构, 不需要在客户方进行部署。所以应该做到:
· 整体打包:尽可能减少独立打包的数目以便简化安装部署过程;
· 统一配置:在部署完成后, 应提供统一的测试相关配置入口。它统一环境配置入口是基于hibernate技术来实现的, 只要改动hibernate_cfg.xml和local.properties中的部分信息就可以实现, 非常方便。部分代码如下:
hibernate_cfg.xml文件中需改动部分:
做成工具化的界面就是如图6所示的形式。
2.2 测试过程
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测试框架的执行流程如图7所示。
2.3 测试用例
以下面对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的测试用例进行研究, 提出若干编写测试用例意见。
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就是使各个不同的国产数据库产品能在国产操作系统Linux下能够进行数据的迁移, 和产品的相互交换, 而不影响整个平台的正常运行。由于两个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类型不一致, 语义关联不一致, 事务处理方式不一致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来设计测试数据非常重要。
1) 数据类型复杂, DM和Kingbase所支持的数据类型不一致。数据在迁移的过程中, 数据类型和数据长度要进行转换。表1中就列举了对DM和Kingbase部分的数据类型转换映射关系。所以在测试中主要就是要测试这几种数据类型是否符合规范所规定类型和长度, 以及数据内容是否能正确的迁移。
2) 国产数据库之间有着很复杂的语义关联, 由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独立的, 对相同或相关的数据意义或解释的不一致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会发生语义的差异, 举例来说:
考虑数据库DB1中关系RESTAURANT的属性STUDENT—SOURCE, 他表示学校中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 但是不包括选修课的成绩。而数据库DB2中关系BOARDIBG的同一属性STUDENT—SOURCE所表示的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却包含了选修课的成绩。设两个属性具有的相同的语法性质, 将DB1的RESTAURANT, STUDENT—SOURCE和DB2的BOARDIBG, STUDENT—SOURCE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 因为他们的语义有差异, 设计测试用例时候要特别注意。
3) 在不同的国产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迁移时候, 例如表之间的迁移, 当外键中含有null值, 索引名有冲突, 序列的最大最小值问题, 自增长列, 高低优先级表间的问题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在编写测试用例的时候对这些方面要特别重视。
3 结束语
本文在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的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中的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的规范符合性测试和集成测试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国产Linux环境下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测试框架对其测试方法进行讨论, 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案, 主要是在测试过程、测试环境上做了阐述, 并对测试中的用例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基于测试的一般情况, 针对实际项目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来达到最佳测试效果。文中所提出的测试框架、测试技术在基于国产基础软硬件的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2005BA112A) 项目中得到了实施, 获得较好的测试效果。当然, 对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的测试的研究工作还远不只这些, 还需要在下一阶段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摘要:在国产数据库的规范符合性测试和集成测试基础上, 提出一种数据库互操作测试框架。从测试框架的方法设计、测试过程、环境配置和测试用例等方面对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进行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性的测试技术问题,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国产数据库,互操作,测试框架
参考文献
[1]满靖, 等.异构数据库信息整合系统的测试技术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22 (2-3) .
[2]吕品, 夏红霞, 李明.异构数据库互操作平台的开发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3, 2.
[3]Berler A, Pavlopoulos S, Koutsouris D.Design of an InteroperabilityFramework in a Regional Healthcare System.Proceedings of the 26th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MBS, San Francisco, CA, USA.September 1-5, 2004.
[4]Gao Zhipeng, Meng Luoming, Qiu Xuesong, et al.The Interoperabilityand Shar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odel.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s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Simulation (AMS'07) 0-7695-2845-7/07 20.00℃2007IEEE.
[5]Jonathan Neddenriep, William G Griswold.RiverInk?An ExtensibleFramework for Multimodal Interoperable Ink*.Proceedings of the 40th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07) 0-7695-2755-8/07 20.00℃2007IEEE.
[6]Cattell R, Barry ed D.The Object Database Standard:ODMG 2.0.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1997.
IEC61850互操作测试分析 篇6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以太网和面向对象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电工委员会第57技术委员会提出了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IED(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间无缝通信的一个全球范围标准——IEC61850,这是现阶段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IEC61850的优点在于统一的对象模型和标准的通信协议使得不同厂商的IED之间能够实现好的互操作,从而降低系统的集成费用,提高系统利用率,保护用户的投资,提高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因此,确保不同厂家IED的互操作性以及与标准的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2008年起广东电网公司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全面推广应用IEC61850标准,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大规模推广IEC61850技术的省级电网公司。因此,广东电网公司组织了IEC61850产品入网互操作测试,本文将对测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1 各类IEC61850测试分析
1.1 国内互操作测试
2005~2006年,国调中心已组织国内外主流厂家前后进行了六次IEC61850互操作使用,大大推进了国内产品的研发进度。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些测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大部分试验仅限于厂家两两之间的通信服务互联互通,试验项目十分有限,且缺乏一个评判标准;
(2)当时参加测试的产品大部分仍处于试验品阶段,非实际现场应用的产品。
1.2 KEMA测试
荷兰KEMA公司作为权威的IEC61850测试机构,也为世界上许多变电站二次产品生产商提供IEC61850一致性测试认证服务,包括ABB、西门子、北京四方、南瑞继保等公司。其权威性无容置疑,但对于我们的实际应用而言,仍有许多需要补充的地方:
(1)KEMA认证的测试依据IEC61850-10,主要测试项目包括配置文件、数据模型和服务,这些都是构建IEC61850的最根本要素,但对应用细节没做出要求,会导致实际应用中仍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如双网、保护定值、保护事件、录波等;
(2)测试目前只对服务器(即间隔层产品),针对客户端(即站控层产品)的测试没有进行。另外,将产品送至荷兰检测,费用昂贵,国内只有部分厂家的部分型号产品通过了测试。
中国电科院也根据IEC61850-10开发了类似与KEMA公司的测试系统,其优缺点与KEMA测试相同。
因此,由用户组织进行基于完善的入网互操作测试是现阶段大规模推广应用IEC61850标准必需进行的工作,它保证设备的一致性、规范性,大大减少现场调试、维护的工作量,减少设备出现异常的概率。保证产品的规范性须从标准化测试抓起,这也是我们从以往变电站通讯规约应用不规范导致的不良效果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2 测试平台和测试原则
2.1 测试平台
广东电网公司针对目前各类测试及相关产品现状,研究组建了广东电网IEC61850入网互操作基准平台,提出了相对完善的互操作测试方案和测试流程。
与国调中心组织的两两厂家之间互操作测试不同,我们进行的是各厂家产品与广东电网入网互操作基准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操作过程能进行全程监视分析,各产品测试环境完全一致。互操作涉及的测试系统和主要仪器包括:
(1)IEC61850模型测试系统,进行模型的合法性、在线模型与离线模型文件的一致性等测试;
(2)站控层模拟系统,进行各间隔层设备的应用测试,包括模型配置、四遥、保护定值、录波管理等测试;
(3)标准IED装置,进行与被测的客户端进行各种应用测试;
(4)监视分析系统,能对IEC61850报文进行监视、存储、分析等;
(5)网络测试系统,进行交换机的性能测试;
(6)电磁兼容测试系统,进行电磁干扰下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测试;
(7)数字化保护测试仪;
(8)时间同步测试系统,进行时间精度测试。
2.2 测试原则
(1)被测厂家的间隔层产品应通过相关机构的一致性测试;
(2)产品的模型必须完全合法,装置模型文件必须与在线获取的模型保持一致;
(3)客户端有良好的兼容性;
(4)同时满足IEC61850和中电联组织编制的《IEC61850工程实施规范》(送审稿)的要求;
(5)各项基本的应用功能能在测试平台顺利操作。
3 测试情况分析
测试历时近三个月,共对十一个厂家的产品进行了测试,测试的中标产品包括:站控层系统、测控装置、保护装置、录波器、交换机。测试共发现1934项错误,涉及模型、网络、应用功能和交换机等,测试问题常见表1。
3.1 综自测试
对综自产品的实验项目主要包括模型、模型配置、双网测试、GOOSE、遥测、遥信、遥控、对时等,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大部分装置的模型不够规范,出现的错误相对较多;
(2)系统配置工具的兼容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同厂家产品出现了不能导入的情况;
(3)对双网实现方式不一致,有可能出现不兼容的问题;
(4)GOOSE通信问题。
3.2 保护测试
对保护装置的实验项目主要包括模型、保护事件、录波文件、压板、定值、对时等,因为IEC61850标准中对保护装置方面的描述还有待完善,故各厂家的实现方式不同。在中电联组织编织的《IEC61850工程实施规范》(送审稿)中对部分细节做了补充要求,因此本次测试依据参考此送审稿,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保护事件的组织方式不一致;
(2)录波文件的命名、存放位置、上送方式、波形头文件格式不一致;
(3)对保护定值的起始区的理解不一致,因为IEC61850中定义保护定值的起始区从1开始,而国内保护定值的习惯起始区为0,考虑到各省保护版本的受控管理,部分厂家产品的高压保护装置的起始区为0,低压保护装置的起始区为1,总的来说每个厂家目前的做法很不一致。
3.3 录波器测试
对录波器的实验项目主要包括模型、录波、定值、对时等,测试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录波器模型的错误相对较多;
(2)录波文件的命名、存放位置、上送方式、波形头文件格式不一致。
3.4 交换机测试
对交换机的实验项目主要包括优先级QOS测试、Vlan功能测试、广播风暴抑制功能、电快速瞬变条件下的丢包、电压跌落条件下的丢包、浪涌条件下的丢包等,送检产品的总体测试情况良好,仅有个别产品在强电磁干扰下的性能表现不佳以及部分功能不完善。
3.5 测试效果
本次测试的总体效果十分理想,测试中及时有效发现了大量问题,这也有效验证了广东电网IEC61850互操作测试基准平台的作用。同时通过测试指导了厂家及时改进产品,促进了产品水平的提高,为IEC61850产品在广东电网的顺利推广应用扫清了障碍,也为国内IEC61850产品的规范化应用打下了殷实基础。
4 结语
目前,IEC 61850各个部分已经正式出版完毕,我国相应的电力行业标准也已印发。总的来说,IEC61850产品的研发水平在不断提高,基本符合IEC61850标准的要求,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应用IEC61850标准的时机已趋向成熟。
从国内外电力通信协议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实际测试情况来看,为确保多个厂家设备的互联成功以及业务的正常提供,对设备进行互操作测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必须强制执行。此项工作最好由有强大技术实力的省级以上电网公司组织,保证测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此外,二次设备的验收测试也需加以重视,确保现场应用的产品与互操作测试产品的一致性,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本文介绍广东电网IEC61850产品入网互操作测试的方案、原则、过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相信对相关测试的进一步研究必将对IEC61850标准在产品中的正确实现以及推广应用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燕涛,黄伦,王庆平,等.IEC61850标准一致性测试的方案和现场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4):98-102.ZHANG Yan-tao,HUANG Lun,WANG Qing-ping,et al.Scheme and Application of IEC61850Standard Conformance Test[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8,32(4):98-102.
[2]崔厚坤,汤效军,梁志诚,等.IEC61850一致性测试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8):80-83.CUI Hou-kun,TANG Xiao-jun,LIANG Zhi-cheng,et al.Study on IEC61850Conformance Testing[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6,30(8):80-83.
[3]徐娟萍,穆国强,王庆平,等.IEC61850标准一致性仿真测试系统[J].电网技术,2007,31(18):83-86.XU Juan-ping,MU Guo-qiang,WANG Qing-ping,et al.Research on Conformance Simulation Testing System Based on IEC61850[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31(18):83-86.
[4]李国杰,张丹.变电站子站设备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开发[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15):26-29.LI Guo-jie,ZHANG Dan.Development of conformance Test System for Substation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6,30(5):26-29.
[5]何卫,徐劲松.IEC60870-5-6一致性测试规则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15):78-79.HE Wei,XU Jin-song.Discussion on IEC60870-5-6Conformance Testing[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3,27(15):78-79.
[6]刘国定,辛耀中,李泽.我国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讯标准化工作概况[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24(14):59-64.LIU Guo-ding,XIN Yao-zhong,LI Ze.Survey on the Standard for Power System Control and Associated Communication in China[J].Automation of ElectricPower Systems,2000,24(14):59-64.
智能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的研制 篇7
关键词:断路器,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
0 引言
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要求准确、可靠地切除发生故障的输电线路和电力设备,根据反措要求,220 k 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和电力设备均配置双套甚至三套保护,而各套保护均须通过操作箱出口。可见,操作箱是继电保护系统实现自动控制与保护功能的重要执行单元[1]。
随着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网将进入特大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新时期。由于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断路器“防拒动”检查已成为日常维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操作箱是开关操作回路的主要部分,为保障开关可靠动作,操作箱继电器等部件的定检维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定检工作中,需要对操作箱内的跳闸继电器进行检查,作业标准是动作电压应不低于50%的额定电压,此类继电器包括手跳继电器、三相跳闸继电器(启动重合闸)、三相跳闸继电器(不启动重合闸);另外,还需对跳闸、合闸保持继电器进行检查,要求动作电流应小于断路器额定跳闸电流的50%,并检查确认电压启动线圈与电流自保持的相互极性关系正确。
1 操作箱继电器测试现状
在操作箱继电器检查作业中,以CZX-12R型操作箱中的电压型继电器为例,需要检查的部分继电器所在局部回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继电器所对应的接点示意图如图2所示。若对TJQ继电器进行检查,则在4D79和4D135间施加低电压,逐渐增加电压,直至TJQ继电器动作,对应节点闭合,可从4D9至4D125之间测量,记录此时电压为动作电压。降低TJQ两侧电压,直至继电器返回,对应节点断开,再记录此时电压为返回电压。将数据与作业标准进行对比,判断继电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保证操作箱能正常执行操作命令。
目前,在向操作箱继电器施加电压或电流以及测试接点通断的工作中存在以下局限性:
(1)测试接点通断时常用万用表的电压档或者电阻档,万用表反应慢、误差大,反映通断状态不直观,而且无法准确记录动作值与返回值,无法测试继电器的动作时间(主要针对延时动作、延时返回的时间测试)。
(2)既需施加电压又需施加电流时,需要串联接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空气开关等,仪器受容量限制会无法保证电压与电流都达到试验需求值,而且接线复杂,给工作增加了难度与安全隐患。
(3)使用继保试验仪时,易混淆交流/直流输出设置、频率设置等,而且由于直流输出时同样使用交流输出的A、B、C、N接口中的两个,接线易接错,可能烧坏继电器。
(4)使用继保试验仪输出电流时,因为需要上调电流并进行返回,在此段时间内试验仪可能会输出过热而停运,或者出现电流越限报警,无法对电流型继电器开展试验工作。
2 智能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的设计思路
智能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应将目前测试方法中的仪器设备、测试仪表、导线、电阻等集成到一起,简化接线,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风险,提高测试精度与准确度。
首先解决输出源问题,测试仪内置直流电流源、直流电压源,可同时且恒定输出直流电流与电压,输出值可平滑调整,可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并可在面板显示,另配置输出端的保护设备,具有过热与过载保护功能。
然后是接点测试问题,测试仪应具有至少3对独立开入量输入端,通过判断对应接点的翻转,反映为响声、灯亮等形式,并记录接点翻转时直流继电器的动作值、返回值。
另外,还可以配置停表功能,准确测出继电器动作时间。测试仪应配有智能软件系统,能对每次试验的数据进行记录、保存,可方便调取历史数据,具备人机友好界面。
此外,可配置独立的接点开出端,以应用于其他不同的继电器或回路的检查工作。
3 智能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的研制
根据上述设计理念与要求,研制了一种智能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在继保试验仪厂家的技术支持下,测试仪内置的直流电流源输出范围在0~4 A之间,最大输出功率为40 W(4 A/10 V),具有过热保护,其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直流电压源输出范围在0~250 V之间,最大输出负载电流0.1 A,具有过载、过热保护,其技术参数如表2所示。
测试仪配置有3对独立输入端,隔离电压为500 V,具有判接点通断功能,此外,空接点与15~250 V电位兼容,极性能够实现自动识别,接点还具有停表功能。软件系统检测到接点翻转后,将会自动记录此时的电压值或电流值。这将满足操作箱继电器测试工作的需求。
此外,测试仪配有3对开出接点,其中含2对常开,1对常闭接点。这可用于其他类型继电器的校验工作等等。
在测试仪的显示界面上,分别显示“输出直流电压值”、“输出直流电流值”、“继电器动作值”、“继电器返回值”、“动作时间”,且具有历史数据调出的界面,并可通过USB口传输到移动储存设备。测试仪还配有“主菜单”、“运行”、“停止”、“步长”等控制按钮或旋钮,并有“运行”、“停止”、“过热”、“过载”等指示灯,便于测试使用与异常告警。
利用智能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对电压继电器进行测试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借助智能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只需要连接数根导线至需要检测的继电器及其接点,便可进行试验,操作简单,效果较好。
4 智能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的应用
根据一份220 k V主变220 k V开关操作箱继电器检查作业表单可知,在跳闸与合闸回路中共有9个继电器需要进行试验检查,其中7个继电器需要施加电压,2个需要施加电流。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只使用继保试验仪,由于试验仪输出容量限制,2个电流继电器无法进行试验,定检工作完成率只有77.8%。若借助新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工作完成率可达100%。
在已接线情况下,进行一组三相继电器的动作、返回值调试,由于存在两人沟通的不确定性,三相调试需要进行4~5次试验,每一相一次试验时间约1 min;若使用新型测试仪,三相调试只需要3次试验,可节省时间20%~40%,减少了工时,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停电时间,有利于及时复电。
总的来说,智能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能满足操作箱内不同类型继电器的检查、测试工作所需,而且操作方便,过程安全,效率较高。另外,对于其他一些类型继电器的测试,借助测试仪也能开展,比如三相不一致时间继电器,可借助开出接点实现继电器动作,再通过开入接点实现停表功能。
5 结语
综上所述,开发智能型操作箱继电器测试仪,可输出高精度直流电压与直流电流,具备测量空接点和带电接点的功能,测量时准确度高,且适用于多种操作箱继电器的测试工作,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接线、操作简单,电压、电流可视化,可保障到工作过程中的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可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保证断路器操作箱的正常状态,使操作回路能正常执行指令,有利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测试的操作 篇8
耐折性能测试的影响因素很多, 司恭[2]认为鞋底的花纹情况以及鞋底的厚度对耐折性能有较大影响, 陈韫仪[3]认为鞋底的补强筋也会对耐折测试产生影响, 而叶永和、张显华[4]则认为除了鞋底的厚度, 后端固定位置也会对测试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除以上影响因素外, 人为操作因素对测试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1 成鞋耐折性能测试方法
最新发布实施的耐折性能测试方法标准为GB/T 3903.1-2008《鞋类通用试验方法耐折性能》[5], 其代替了GB/T 3903.1-94《鞋类通用检验方法耐折试验方法》[6], 新标准对试验方法的描述进行了一定修改调整。但鉴于目前许多鞋类产品标准仍采用1994年的版本, 如QB/T 1002-2005《皮鞋》、QB/T 2955-2008《休闲鞋》、QB/T 2880-2007《儿童皮鞋》, 故本文分析讨论时仍以标准GB/T3903.1-94《鞋类通用检验方法耐折试验方法》为依据, 涉及有关变动内容时再作具体说明。
根据GB/T 3903.1-94《鞋类通用检验方法耐折试验方法》, 耐折性能测试的试验步骤:
(1) 装上可折楦 (可折楦前端不得顶到鞋帮, 一般选号小于鞋号半号) 。
(2) 鞋底着地面向上, 试样夹紧在夹持器中, 鞋底面的跖趾关节屈挠部位与夹持器活动轴重合。若割口, 割口部位必须在此轴线上, 并要将鞋底割透。
(3) 调节试验机偏心距, 使屈挠角度达到规定角度。
(4) 观察鞋后跟在最高位置时, 整只鞋是否处于不受任何方向弯折的自然状态。否则调节夹持器的倾斜度或斜铁, 使鞋处于自然状态之后再将屈挠角度调准。
(5) 按要求预置屈挠次数。
(6) 试验开始前将计数器清零, 开鼓风机, 然后开主机, 调节屈挠频率至规定值。
(7) 按实验预定的屈挠次数自动停车后, 观察试样变化情况并测量裂纹 (口) 和围条开胶长度。测量鞋底裂纹 (口) 时, 鞋底的屈挠角应与试验时最大屈挠角度一致。测量围条开胶长度时, 鞋底应置于自然状态。
标准对试验操作的规定比较简洁, 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操作的细节处理不当, 将会对测试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尤其是试样夹持和后端固定的操作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所讨论的操作内容使用的仪器为高铁检测仪器有限公司的GT-7011-GB型号的整鞋耐折试验机。
2 人为操作对测试的影响
2.1 试样夹持操作
2.1.1 夹持操作分析
步骤 (1) 、步骤 (2) 是有关试样夹持安装的操作规定, 看似简单, 易于操作, 实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两个步骤, 对人员操作水平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稍有不慎, 将会出现“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的结果。按照标准的要求, “鞋底面的跖趾关节屈挠部位与夹持器活动轴重合”, 这里的“跖趾关节屈挠部位”既是成鞋 (或鞋底) 对应人脚跖趾关节的部位, 也是试验过程中实际屈挠部位 (取决于可折楦弯折轴的位置) 。具体操作过程中, 作者认为需做到“三线重合”, 即屈挠部位标记线 (下文简述“标记线”) 、可折楦弯折轴及夹持器活动轴重合。夹持操作通常的做法是:先装上可折楦, 以眼看手摸试弯折的方式在鞋底上划标记线 (与可折楦弯折轴重合) , 然后在确保可折楦在鞋里不滑动的情况下, 以标记线为参照, 使之与夹持器活动轴重合, 将试样夹紧在夹持器中, 然后在标记线上割口。
从实际操作来看, 标记线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做到标记线与可折楦弯折轴始终重合, 并且安装时夹持器活动轴与标记线也完全重合, 才能确保“鞋底面的跖趾关节屈挠部位与夹持器活动轴重合”。当然, 标记线在标准中并未明确规定, 而省去做标记线的步骤, 直接将试样夹持在机器上的做法在许多实验室中也十分常见, 这使得不同操作人员之间测试结果的偏差加大, 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2.1.2 常见误差及其影响分析
(1) 割口偏离实际屈挠部位
划线操作时, 通常是装上可折楦后, 手动弯折, 观察鞋底弯折情况, 确定鞋底屈挠部位凸弧最高点所在的线为标记线, 由于人为操作原因, 没有人可以将标记线划在理论上的“凸弧最高点”, 这一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标记线不同程度地偏离弯折轴;另外, 在划线和安装时, 有可能出现鞋楦在鞋里滑动的情况, 从而导致标记线与弯折轴不重合。偏离情况如图1、图2所示。
割口位置偏离了实际弯折部位, 使得割口位置避开了鞋底屈挠形变最严重的区域 (也就是应变、应力最大的区域) , 将最终导致测试结果的割口裂口长度偏小。
(2) 可折楦弯折轴与夹持器活动轴不重合
割口位置偏离了实际弯折部位, 使得割口位置避开了鞋底屈挠形变最严重的区域 (也就是应变、应力最大的区域) , 将最终导致测试结果的割口裂口长度偏小。
(2) 可折楦弯折轴与夹持器活动轴不重合
由于标记线与可折楦弯折轴不重合, 间接导致可折楦弯折轴与夹持器活动轴不重合;以及安装时, 操作人员目测不准, 使得标记线偏离夹持器活动轴, 从而导致可折楦弯折轴与夹持器活动轴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如图3、图4所示。
为进一步分析其对测试的影响, 作图3'、图4' (分别对应图3、图4情况的弯折简略图) , 图中α为夹持器弯折角度50°, R1、R2分别为夹持器活动轴与后端固定处间以及可折楦弯折轴与后端固定处间的距离。
理想安装操作时, 可折楦后身与后端夹具应是同轴、同角度、相对静止地运动, 可折楦弯折轴与夹持器活动轴的偏离将使得鞋楦后身与后端夹具在弯折过程中产生相对位移△R, 而鞋楦后身与后端夹具通常用魔术带绑紧, 束缚限制了这一位移, 从而导致了鞋楦弯折轴受到反复的拉伸 (图3') 和挤压 (图4') 的作用力, 容易造成弯折轴处的合叶疲劳破坏。
可折楦弯折轴与夹持器活动轴不重合还将直接导致实际屈挠角度与夹持器弯折角度不一致:可折楦弯折轴的位置高于夹持器活动轴 (图3') , 将会使得实际屈挠角度 (α') 大于50° (α) , 从而加剧了屈挠破坏程度, 对测试结果造成不利影响;可折楦弯折轴的位置低于夹持器活动轴 (图4') 时, 情况则相反。
2.2 后端固定操作
2.2.1 固定操作分析
耐折试验结束后, 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耐折试验机机台上散落着一些鞋底材料的碎屑 (尤其是当鞋底材料的耐磨性能较差时) 。这些碎屑正是鞋后跟与后端夹具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的, 这与鞋后跟 (及可折楦后身) 与后端夹具之间的固定方式有着直接联系, 但耐折测试标准未就后端固定操作做出规定。
固定操作通常的做法是:用魔术带将鞋后跟 (及可折楦后身) 与后端夹具绑好, 部分操作人员还用后端夹具两侧的螺丝将鞋后跟锁紧。但魔术带捆绑的松紧程度以及是否用螺丝锁紧鞋后跟都受操作人员的习惯影响, 后端固定操作没有统一的操作原则, 也就更谈不上规范化, 该操作的影响不仅限于是否产生鞋底碎屑或产生多少碎屑, 还将使测试结果产生较大偏差。
2.2.2 常见误差及其影响分析
在试验过程中, 鞋底着地面在弯折作用下一定程度地被“拉伸”, 为便于分析, 用“理论拉伸量”来说明这一被拉伸作用的强弱, 其定义如下:
可折楦弯折轴与夹持器活动轴完全重合的情况下, 将鞋底沿着标记线完全割开 (即割断) , 弯折到最大角度 (50°) 时, 鞋底割口张开的程度。图5中的△L即为理论拉伸量。实际上, 由于可折楦弯折轴的直径不为零, 弯折时鞋底内侧面也会有被“撑开”的趋势, 此处予以忽略。
显然地, △L与鞋底厚度成正比, 即鞋底越厚, 鞋底的外侧面被“拉伸”的作用越强烈, 因此相同材料的鞋底, 厚度越大, 耐折性能测试的结果往往越差。
实际的测试过程中, 鞋底的割口为5 mm (或不割口) , △L不能通过割口的张开来满足, 而是由以下两方面来实现: (1) 鞋底表面的拉伸形变 (屈挠部位为主要的形变区) , 形变量假设为L1; (2) 鞋跟部分相对后端夹具的滑动, 如图6所示, 鞋后跟做标记点A, 其在弯折角度0°和50°时, 相对于后端夹具有一个相对滑动, 滑动距离假设为L2。即有△L=L1+L2。
显然, L1和L2中对鞋底屈挠破坏有贡献的为鞋底表面的拉伸形变量L1。实际上, L1越大, 屈挠部位各点的应变越大, 相应应力也就越大, 鞋底的割口也越容易扩展或产生新裂纹。而影响L1大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鞋后跟 (及可折楦后身) 与后端夹具之间的固定情况。考虑两种极端情况:
(1) 假设鞋后跟 (及可折楦后身) 与后端夹具之间充分牢固固定, 无法相对滑动, 即鞋后跟与后端夹具的接触面上所能提供的摩擦力 (静摩擦) 大于将鞋底表面拉伸△L所需的力, 此时L2=0, L1=△L。此种情况下, 鞋底外表面被拉伸变形达到最大, △L等于“理论拉伸量”, 此时鞋底被破坏的程度最大。
(2) 假设鞋后跟与后端夹具之间可自由滑动, 两者间的摩擦力为零, 此时, L2最大, L1最小 (但不为零, 弯折时仍有基础的拉伸形变) 。此种情况下, 鞋底被破坏的程度最小。
在实际测试时, 两种情况都是难以实现的, 通常是介于两者之间, 即鞋后跟与后端夹具之间相对滑动, 接触面存在摩擦力 (动摩擦) , 摩擦力大小取决于魔术带捆绑的松紧程度以及后端夹具上的螺丝是否锁紧, 并直接影响L1、L2的大小。固定得越紧, 摩擦力越大, 拉伸形变量L1也就越大, 屈挠破坏作用也就越强。由此可见, 测试结果很大程度上受操作者的操作习惯影响。
从耐折测试模拟人脚连续行走状态这一出发点来看, 作者认为, 后端的固定仅仅是为了防止鞋楦后身、鞋跟、后端夹具在屈挠过程中出现“松动”, 而不应刻意限制鞋后跟与后端夹具之间的相对滑动, 否则, 外底被破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拉伸破坏”而不是“屈挠破坏”。因此, 用后端夹具两侧的螺丝锁紧鞋跟的做法, 个人认为是不合理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 当后跟部分鞋底材料强度较高时, 在被螺丝锁紧后, 鞋跟将无法与后端夹具产生相对滑动, 这将使得屈挠过程中鞋底被极大的“拉伸”, 而当鞋底较厚时, 此种被“拉伸”情况尤其明显。 (2) 当后跟部分鞋底材料强度较差时, 在测试过程中, 鞋底容易被螺丝“戳破”, 从而形成一道“槽”, 即存在鞋跟与后端夹具之间的相对滑动, 而“槽”的长度, 即为相对滑动的距离, 这种情况不仅起不到“锁紧”的作用, 反而会使鞋子产生碎屑, 进而污染机器。
3 小结
综上所述, 成鞋耐折性能测试是一项看似十分简单笼统的测试项目, 但却对操作上的诸多细节有着严格的要求, 测试人员只有不断地追求规范化、统一化的操作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
试样的夹持应当做到真正的“鞋底面的跖趾关节屈挠部位与夹持器活动轴重合”, 并且割口的位置要准确规范, 否则将会导致测试结果的不准确, 甚至可能造成可折楦的破坏;在进行后端固定时, 作者认为不应刻意限制鞋后跟与后端夹具之间的相对滑动, 尽可能地避免鞋底的“拉伸破坏”, 实际操作时, 应避免魔术带捆绑过紧的情况, 并且尽可能的不使用后端的固定螺丝。
摘要:耐折性能测试是鞋类物理性能测试的一项重要指标, 测试过程中影响因素甚多, 本文就试验操作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试样夹持操作和后端固定操作两方面。
关键词:鞋,耐折,人为操作
参考文献
[1]陈竞新, 闵宝乾.关于成鞋耐折性能几种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J].轻工标准与质量, 2005, (3) :43-44.
[2]司恭.劳保鞋耐折性能测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劳动防护用品, 1996, (3) :24-25.
[3]陈韫仪.鞋类耐折性能测试方法的初探[J].福建轻纺, 2005, (8) :18-20.
[4]叶永和, 张显华.析影响皮鞋外底耐折值的因素[J].中国标准化, 1997, (8) :10.
[5]GB/T 3903.1-2008, 鞋类通用试验方法耐折性能[S].
测试的操作 篇9
11月5日, WAPI测试实验室宣告建成。经过半年筹备, 这个隶属于WAPI产业联盟的研究、测试机构“浮出水面”。
WA PI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张璐璐表示, 实验室“雏形”早已显现, “产业联盟一直在辅助部分厂商测试等工作, 但实验室并未挂牌。今年以来, 随着网络设备和终端产品厂商的大幅度增加, 产业已经迫切需要一个辅助平台帮助厂商开发和优化产品”。
与张璐璐表述“产业紧迫性”相对应的是, 今年年中, WAPI作为独立标准重新进入国际标准流程;在此之前, 中国各运营商已要求厂商提供的WLAN所有相关设备都要符合WAPI标准——“在此背景之下, 产业各界急需‘提速’, WAPI测试实验室的成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WAPI产业联盟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表示, “各厂商已经开始‘排队’。”据了解, WAPI测试实验室正式开通前已陆续为10余家企业的20余个型号产品提供了咨询测试, 而目前又有5家企业正在商洽具体测试时间。
非盈利性
该实验室的“非盈利性”被WAPI产业联盟重点提及。“在收费模式方面, 实验室向联盟成员提供免费的测试服务, 向非联盟厂商提供收费的咨询和测试服务。”WAPI产业联盟秘书长秦志强向记者介绍。
对此, 张璐璐做出具体阐释, “WAPI测试实验室并非联合测试实验室, 其资金来源于联盟及部分企业的投入, 该实验室依托于产业联盟, 这决定了它的‘非盈利性’”。
据了解, 产业联盟成员西电捷通为WAPI测试实验室提供了大量设备, 该公司副总经理黄振海认为这是“联盟成员应尽的义务”, 他对本刊记者表示, “成立测试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各厂商广泛参与, 共同把WAPI这块蛋糕做大”。
协助厂商选择“最优”方案
据了解, 目前, 该实验室可开展WAPI协议一致性测试、WAPI多信任证书技术测试、WAPI漫游测试、WAPISOM系统等测试项目。产业联盟方面表示, 此前厂商测试“各自为战”, 自行测试主要针对功能性和入网符合性测试需求, 对于互联互通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测试, “WAPI测试实验室的建立将确保各厂商紧跟市场和标准化进程, 测试项目集中于其投放市场所关注的功能以及产品互通能力”。
“产品的‘互操作性和一致性’是实验室测试的重点, ”西电捷通黄振海介绍说, “毋庸置疑, 各企业产品很容易满足国家标准, 在此基础上, 简单的互联互通也不成问题。但WAPI测试实验室会协调各厂商选择一个‘最优’的互操作解决方案。”
而据记者了解, 针对“一致性”测试, GB15629.11系列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规定协议是各企业参照的标准。
WAPI各实验机构“互为补充”
此前, 有消息称, 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与杭州华三通信正筹划建立WLAN联合实验室——前者作为中国电信重要科研机构, 主要负责WLAN相关技术标准、网络建设方案的研究, 以及无线宽带产品的研发;后者在国内运营商WLAN市场长期占据第一位置。“双方作为WAPI联盟的成员, 成立联合实验室将促进WAPI向运营级标准方向发展。”华三通信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另据公开消息,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从今年4月开始正式启动WAPI移动终端进网测试。“泰尔的测试仅仅局限在移动终端, ”泰尔实验室一位不具名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 “我们依据的是《移动用户终端无线局域网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 (YDC079-2009) 》。”
据记者了解, 泰尔实验室已为30余款WAPI移动用户终端产品进行了评估测试, 芯片解决方案涉及业界主流的Atheros6002/6102和Marvell8686/8688, 也涵盖了多款双模产品, 如CDMA+WAPI等。“产业联盟的测试实验室主要是企业行为, 终端入网认证工作还将在泰尔实验室完成。”
对于“带有WAPI模块的iPhone手机是否正在进行入网测试”, 该泰尔实验室人士表示“并不知情”——此前, 有传闻称富士康将在今年底量产具备WAPI功能的i Phone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