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操作的后果(精选4篇)
违规操作的后果 篇1
保险公司违规承保又拖延理赔的法律后果
一、案情介绍
2002年12月20日,安徽某货代公司(以下简称“货代公司”)与某保险公司安徽分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为其名下的一台货车投保了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及车上座位责任险。保险合同中写明了保险种类、车辆保险金额及保险费用、免责条款等。
2003年11月1日,被保险货车承保期间在沈阳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车辆报废,货代公司当即通知保险公司进行勘查、定损,并同时申请赔付保险理赔金。保险公司虽然通知了其关联公司进行现场勘查并收取了代查勘验费,但一直未出具定损证明也没说明理由。直至2004年4月9日,即事故发生后五个月,保险公司才以“出险货车驾驶员的驾驶证不合格”为由发出了拒赔通知。虽然事后货代公司经过调查拿出了有力证据证明该驾驶员的驾驶证实属有效,但保险公司仍推诿拒赔。于是,货代公司将保险公司诉诸法院。
二、诉讼策略
我公司委托律师后,律师根据货代公司负责人的陈述,对整个案件情况及相关材料作了全面了解和分析。本案中货代公司投保时,保险公司业务员并未向其出示投保书,而是自行代为填写投保书并确定车辆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且未经货代公司在投保单上签章确认,只是直接将内容确定的保险单交给了货代公司。实践中,保险公司业务员在办理业务时违法违规操作,往往是引发保险纠纷的根本原因,这也成为货代公司在本次诉讼中的一个有利的着眼点。诉讼之前笔者即确立了本案在诉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的几个主要争议问题,包括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效力、保险理赔金基数的确定、保险公司无故拖延赔付的法律后果等。
依据货代公司的调查结果,笔者将驾驶证的有效性确定为本案的突破口,针对保险公司将出险货车驾驶员的驾驶证不合格作为拒赔理由这一论调提出:保险公司发出的拒赔通知书中提到的“驾驶证到2003年9月审验到期,属不合格驾驶员”这一句,只体现出驾驶证未及时审验,但未及时审验不等同于不合格,而是一种效力待定的情况,且根据货代公司在某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取得的书面证据,证明了本案驾驶员在肇事时实际持有有效驾驶证,所以拒赔理由不成立。
三、审理过程
本案历经四次审理程序,在审理过程中我发现四点焦点问题:
一审审理中,双方针对出险车辆驾驶员的驾驶证及保险合同中格式条款的效力提出争议。法院采信了笔者关于驾驶证有效的证据以及涉案保险合同的格式条款未经说明应作出有利于不提供合同一方的解释的代理意见,判定保险公司足额赔付保险合同约定的各险种的保险理赔金,但驳回货代公司要求支付延付理赔金的利息和调查费用的诉讼请求。其后,保险公司不服一审判决,依法提起上诉,提出对保险理赔金基数的确定依据、车辆实际价值的判断及对格式条款解释说明问题的不同意见。
二审法院审理后,笔者主要针对对方上诉内容提出答辩意见:保险合同中未作说明的免责条款无效及交警部门委托价格认证中心出具的“出险车辆报废价格鉴定结论书”不能作为保险理赔金的基数依据。最终二审法院以原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裁定将本案发回重审。
原审法院重新组成合议庭对本案开庭审理后,除上述问题外,笔者又重点阐述了保险公司应该承担因其过错导致延迟理赔的损害责任及偿付货代公司必要调查费用的问题。但法院采纳了保险公司的意见,认为保险合同中“明示告知:本保险为不定值保险”即尽到说明义务,该格式条款有效。货代公司有部分过错,且出险车辆已报废无法判定实际价值,故判决保险公司依据交警部门委托价格认证中心出具的“出险车辆报废价格鉴定结论书”仅赔付车辆损失险的理赔金并驳回货代公司其他诉讼请求。在此情况下,货代公司依法提起了上诉。重审上诉审中,笔者首先对当前庭审中货代公司的优劣形势作出明确判断,除重申以上所有代理意见,又提出车辆实际价值计算的新依据(即“汽车报废标准”),坚持交警部门委托价格认证中心出具的“出险车辆报废价格鉴定结论书”不能作为保险理赔依据并提出了有利的佐证,同时提出保险公司应当赔付保险合同约定的各险种的保险理赔金。
终审法院最终采信了笔者的代理意见,认定涉案的机动车辆保险合同真实、合法、有效,判定保险公司支付货代公司投保的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及车上座位责任险的保险理赔金并赔付延付利息及全部调查费用,但仍坚持保险合同中已明示告知“本保险为不定值保险”,故不能依据保险合同中的车辆保险费用赔付,而是按国家有关汽车报废标准的规定计算出险车辆的实际价值来确定理赔金额。
四、案例分析
在这起保险理赔纠纷案中,前期保险公司业务员的违规操作行为已经为保险合同的履行埋下了隐患。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不作为、无理拖延及拒赔的行为最终引发了本起法律纠纷,而保险公司最终还是对自己不合法的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承担了相应的责任。笔者针对此案在诉讼过程中几个值得探讨的争议焦点,同时也是我们在保险纠纷实践中经常遇到且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1.未作说明的保险合同免责条款的效力;
2.交警部门委托价格认证中心出具的“出险车辆报废价格鉴定结论书”能否作为保险理赔依据;
3.保险公司是否应对延期赔付所产生的利息承担责任; 4.保险公司该不该赔付货代公司的调查费用。针对这几个焦点问题,我认为:
第一、保险公司未让货代公司填写“投保书”并签字确认,自行代货代公司确定了新车购置价即保险金额为18万元人民币并收取了相应的保费,并直接向货代公司签发了保险单。其在全程操作过程中也未向货代公司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尤其是免责条款的相应内容,剥夺了投保人对保险金额的选择权与知情权。而货代公司的经办人,不具有相关的保险常识,对保险公司确定18万元为保险金额并以此作为收取保险费基数的行为,根据公平原则、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等常识当然地理解为按此金额交纳保险费后,一旦车辆出险全损也可以按照此保险金额来获得保险赔付。
保险公司主张的保险合同第十五条第一款所规定的“(全损时)保险金额高于实际价值时,以出险当时的实际价值计算赔偿”,实际上是在免除保险公司的责任,剥夺了被保险人获得公平赔付的权利,而其从保险合同签订伊始从未对此尽到说明义务。因此,根据我国《保险法》第17条、18条及《合同法》第39条、40条关于“明确说明义务”和“保险免责条款效力”的有关规定,该条款不产生效力。至于保险单中的“明示告知:本保险为不定值保险”,由于不是在货代公司投保时的告知,没有原告的签章确认,因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告知”,而仅仅是保险公司单方面事后强加给投保人的义务,是一种逃避自身法律责任的做法,其不应具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力。保险公司主张按照此类条款进行赔付于法无据。故根据《保险法》第31条及《合同法》第41条“保险合同不利解释原则”的有关规定,货代公司所要求的按照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保险金额为基数计算保险理赔金的主张应当得以支持。
第二、交警部门委托价格认证中心出具的“出险车辆报废价格鉴定结论书”,其鉴定目的明确限于“为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提供价格依据”,声明部分明确写有“仅对本次委托有效,不做它用”。而保险公司诉称“这是国家行政职权行为,不论其作出的目的是什么,只要具有强烈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即应作为保险理赔的唯一依据”。这显然是违反客观事实,犯了严重的逻辑错误。根据《保险法》和保险合同的有关规定及保险理赔程序的通行做法,保险事故发生后,要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损失或者由双方共同委托保险公估公司来认定损失,而此“鉴定结论书”明确表明了委托方非本案双方当事人而是交警部门,更说明了其不能作为确定保险合同理赔金额的依据。事实上,保险公司没有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履行定损义务,理应自行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第三、出险后,保险公司明知货代公司在等待定损的结果并希望尽早得到理赔,仍态度消极、行为怠慢,虽然通知其关联公司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勘察并收取了代查勘验费,但是并没有及时以书面或其他任何形式向货代公司出具任何核定损失的证明文件,且未说明理由,也不积极同被保险人协商如何核定损失数额,这是一种明显的不作为行为。直到事故发生5个月后,保险公司突然以出险货车的驾驶员驾驶证不合格为由送达拒赔通知,在货代公司拿出了有力证据证明这一说法错误,不足以作为拒绝赔付的理由时仍推诿拒付。很明显,保险公司的这种行为使理赔程序无端停滞,拖延了定损、赔付的时间,扩大了货代公司的经济损失,故货代公司有理由要求保险公司返还代查勘验费,同时赔偿这段时间内因拖延赔付保险金所产生的利息。
第四、根据《保险法》第49条的规定:“保险人、被保险人为查明和确定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和保险标的的损失程度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本案中,由于保险公司疏于及时、审慎调查即以“出险车辆驾驶员驾驶证不合格”这一错误理由发出拒赔通知,因其过错致使货代公司额外支出的用于调查等的合理费用,当然应当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五、本案启示
保险格式合同本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社会资源而制定的,而其中的免责条款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未经明确解释说明则不发生效力)常常成为保险理赔纠纷中的争议焦点,这并不表示保险格式合同的内容本身有问题,保险公司在实践中要明确区分且不滥用、不盲目扩大“明确说明”义务的适用范围,同时严格规范保险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约束其履行应尽的各项义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诚信度,而且有利于减少保险理赔纠纷;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时候,也要坚持以法律为武器,维护好自身的合法利益。笔者通过代理此案,亦深切地体会到保险合同签订与履行的重要性。保险公司如果不依据保险法规定在签订合同时尽到“说明”义务;不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积极地履行调查、定损等理赔义务,最终也将承担相应的一切不利后果。所以,保险合同双方只有尊重法律、遵守并严格履行保险合同约定,才能保证双方的合法权利,维持稳定、良好的保险契约关系,维护融洽的社会和谐氛围。
关于xx违规操作设备处罚的决定 篇2
公司各部门、车间:
为了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规范设备管理,明确责任,更好地使用保养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每位设备操作者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原总装车间员工xxx同志违规操作使用剪板机,导致工作台面断裂,造成经济损失16000元左右。根据泰振字(2012)05号文件第十七条规定,经办公会研究决定:给予xxx同志5%的经济处罚,罚款800元。
对于事故造成的原因,车间主任,班组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给予车间主任王健150元罚款,班组长朱洪群100元罚款。
望各车间设备操作员工吸取教训,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操作规范使用、维护、维修、保养设备;同时车间主任,班组长要及时提醒监督,提醒各操作者不得违规操作。
违规操作的后果 篇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造福于8亿农民的伟大工程。自1992年民政部关于《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下称《基本方案》)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已有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8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这项工作,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保险,积累农保基金达120多亿元,已有4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支付金额1.82亿元(乔晓春,)。这表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成绩也是明显的。但由于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加之观念和管理滞后,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诸多违规操作现象,严重阻碍了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本文试图就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违规操作表现及其成因作以分析。一、违规操作现象分析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其他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一样,保险对象的界定、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是三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正是在这几个问题上,出现了诸多违规操作现象。所谓“违规操作”,是指突破了民政部关于《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的规定或与《基本方案》的规定明显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情况。
1.保险对象中的违规操作
《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象为具有农村常住户口,年龄在20~60周岁的农村居民”。但通过我们对山东省的胶南、聊城、莱洲、平阴等6县(市)15个乡镇、村的调查发现,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基本方案》不尽相符的违规操作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保险对象的适用年龄出现较大偏差。《基本方案》规定:缴纳保险金的年龄为20~60岁,这一年龄规定无疑是正确的。该年龄段的人口基本处于劳动年龄中,正在从事社会劳动,把其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未来的老年生活,是为社会倡导并为世界所通行的。然而,在有些地方的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较大偏差,一方面,存在着年龄越大参加保险越少的倾向;另一方面,大批在《基本方案》所规定的年龄段以下的人口成为主要的保险对象,出现了“保小”不“保老”的倾向。这从下表所反映的调查统计情况可见一斑。
表1 部分村投保对象年龄构成状况
附图
注:(1)本文仅从研究的角度提出问题,隐去具体的村名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2)全为11岁
就我们所随机调查的A、B、C三个村而论,它们分属于两个市的三个不同乡(镇)。调查发现,投保者的年龄在19岁及以下者,占全部投保人口的90%以上,少数村、镇达到100%;其中又以0~10岁年龄组更为突出,平均占所在村、镇全部投保人口的70%以上,而36岁及以上的法定投保对象的参投率几近为零。
保险对象年龄的前一种偏差,使中年和快要进入老年的投保者减少;而后一种偏差,显然是与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和养老保险的本意相悖的,属于违规操作之列。
其二,保险对象“名实”不符,集体或家庭投保帐户大量存在。《基本方案》规定;“个人的交费和集体的补助(含国家让利)应分别记在个人名下,”“按人立户记帐建档”。这是落实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投保对象届时足额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基本措施之一,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法制性要求。然而,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违规操作现象。一方面,一些村、镇领导为了避开挨家逐户,按人记帐立档的繁琐和工作难度,又不致于在上级考核中使此项指标失分,便采取了“快速、便捷”的方法,以村或乡镇集体名义垫支了保费,从而出现了保险对象的“集体化”形式。如胶南市的王台镇,1~7月份,全镇参加投保的34个村中即有15个村集体交纳保费254752元,均不在个人名下;该市隐珠镇北高家庄,集体投入保费7000元,3年过去了,至今也未研究如何落实到个人;临清市尚店乡,1995年以乡的名义交纳保费14.3万元,至今同样没有落实到人。对此,该市民政局领导说:“也不知道从哪里弄的这些钱,但具体到投保人,作难了”。另一方面,在一些村、镇采取了收取保费与夏征提留同时进行,以家庭为单位,以工代险、以粮代险的办法,至于投保对象是家庭中的哪位成员却未落实,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家庭帐户”。表2即是我们调查情况的统计反映。
表2 6县(市)投保帐户分布情况统计
帐户形式集体
乡镇 村 家庭 个人
调查点数 12 86 108 546
实有帐户数 2 37 42 232
比重 16.7 43.0 39.7 43.3
大量集体和家庭帐户的出现,固然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难度大且上级一度把此列为考核指标而强制推行有关,但其反映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不仅造成了投保对象的“名实混乱”,增加了涉老部门的工作难度;而且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挪用乃至侵占网开一面。
2.保险基金筹集与管理使用中的违规操作
农保是为保障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而筹集的专款专用的社会养老基金,包括个人交纳、集体补助以及投入运营后的增值三部分。《基本方案》规定;“基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保值增殖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然而,在一些地区的实际执行中,同样存在着与上述原则不尽相符,甚至相悖的违规操作现象。
其一,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和原则被打破,出现了“个人全部交纳”和“集体补助为主”两种不规范的做法。我们调查的6市(县),投保人口约有40万人,占应投保人口的40%,累计收取保费达2亿元,其中95%以上的村、镇实行的是由农民个人全部承担的办法。如胶南市,自开展养老保险以来的近7年里,只有10个村(居)给762位农民给予过集体补助,累计补助金额约10838元;莱州是6市(县)中经济条件最好、集体补助最多的,但其受助对象也仅占其投保总人数的1/5左右。这种“全部个人交纳、集体不予补助”的现象,本方案》的原则相比,看起来仅是“字面”差异,但其执行结果,却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集体补助”在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诱导和催化作用。
其二,保险基金的管理混乱,违规投资和违规使用现象在一些地区大量存在。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杜夏、1999)对江苏省7个市(地)25个县(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使用情况的调查认为,当前农保基金违规投资和违规使用现象,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挤占、挪用、基金进入地方财政、存入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和基金管理部门自身挤占挪用四种情况。江苏25个县(区)历年累计保费总额为12.67亿元,当年违规投资和违规使用总额却达4.38亿元,占保费总额的34.5%。其中,因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而违规挪用、放贷的基金(即地方政府挤占挪用)占全部违规基金总额的30%以上,是所有违规操作行为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被地方财政直接调用或以预算外资金名义划转财政帐户,专项储存的约占24.9%;存入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基金占全部违规基金总额的28%;被基金管理部门(民政系统)自身挤占挪用的占基金总额达1.16亿元,占全部违规基金总额的29%,主要被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入股或炒房地产。
上述表明,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大量存在的违规操作现象,已成为困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进一步深入、完善的严重障碍,对整个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表3 江苏省25个县、区保险基金违规操作情况 单位:万元
附图
资料来源:杜夏,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违规操作行为分析,首界全国青年学者老龄问题研讨会论文,北京,1999.10.
二、违规操作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大量存在的违规操作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值得注意:
1.观念滞后、认识模糊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保障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的基本生活,而实行的一项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目标人群应是农村20~60周岁,具有劳动能力,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加之长期形成的通过“养儿”以“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缔固。在此情况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抛弃“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改为通过“投保”而“养老”,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农民的投保观念与养老保险工作的推行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从而出现了成年父母为儿女投保、爷爷奶奶为孙子女投保,宁愿“保小”而不“保老”的倾向。与此同时,一部分部门和领导仍然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当作造福于八亿农民的.长远工程来抓,总认为政府部门搞养老保险费力不讨好,临时观念、应付思想时有发生,至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中存在着诸多违规操作现象。
2.制度缺陷、立法滞后
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安排上仍有一些缺陷,正是这些缺陷的存在,为大量违规操作活动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比如:
①《基本方案》规定的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是;“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扶持的原则”“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这里且不论“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规定的现实条件,仅就集体补助和国家予以政策扶持而言,就决定了只有部分乃至少数有集体企业的村、镇,才有条件按照《基本方案》的要求开展这项工作。然而,事实是,农保工作曾一度被各级地方政府列为考核指标强制推行,故存在“投保帐户”名不符实,出现大量“家庭和集体帐户”等违规操作行为便不足为奇。
②《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保值增殖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这种制度上的规定,一方面,对各种主观随意行为(如违规操作、平调、挪用和截留基金)的约束力和震慑力缺乏强度。另一方面,“以县为单位”作为基金运营单位,存在着基金运营范围小、出路少、难以保值增值等缺陷。这也会使大量违规行为的出现成为可能。
③《基本方案》规定:“多挡次,月交费标准设2、4、6…20元十个挡次。”但从执行情况看,绝大多数投保者投的是最低挡次。如果我们将150元作为“平均人”的购买水平,根据《基本方案》按12%的复利计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次性交费与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关系,可以推算到:若某人今年40岁,一次性交了150元保险金,到他60岁时可以领取养老金,此后每月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为15元。15元钱对于现在的农村人口来说,已不足挂齿,试想到20以后,又能解决什么养老问题呢?由此可见,由于投保挡次低,中、老年投保者届时领取的养老金数额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所以,年龄越大,买保险的人越少,也就在所必然了。
3.政事不分、监管不力
目前,无论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运行机制,还是农保基金的管理运营方式来说,都存在着一个“政事不分、监管不力”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行政管理与基金运用不分,农保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不分。一方面,县级农保机构几乎包揽了从政策制定、实施到农保基金的收、发、管、放以及行政监管等全方位的工作。这种“负全责”的管理方式,既没有部门间的横向监督,又没有上下级之间的有效制约,其结果很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和经办机构失控;另一方面,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再加上农保管理体系中业已存在的“条块分割”、上下“短路”的管理模式,不仅使有限的监管手段弱化,而且很容易造成地方行政干预,使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根本无法对违规操作行为加以制止甚至实行制裁。
4.机构不全、管理费提取不协调
《基本方案》规定:县(市)级以上的民政部门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民政局下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具体负责辖区内的养老保险业务;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所。其开展业务所需费用按3%的比例从保费中支付。但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县(市)不仅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甚至没有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由此导致农保基金管理、使用上的混乱则在所难免。另一方面,调查中普遍反映,3%的管理服务费提取比例难以支撑农保部门的各项业务支出。加之农保基金目前正处于积累阶段,各地兑付压力较小。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受各自利益的驱动,轻而易举地挤占、挪用甚至贪污农保基金便成为可能。
三、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性和法制性是解决诸多违规操作现象的根本
不可否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中出现的诸多违规操作现象,都是重要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社会养老工作就难以推行,更难以发展和完善。而认识并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性和法制性,正是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根本所在。
1.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经验证明,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比较成熟,一方面有其较强的经济势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备的法制体系强制推行的。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基金来源不规范、投保帐户混乱以及挤占、挪用农保基金等违规现象,无不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法规有很大关系。因此,为促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养老保险的法制性,尽快制定一套完备的养老保险法律则势在必行。
2.实行政事分开、监事分开的管理体制。将农保基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将保费的征缴、基金运营和养老金的发放业务分开。逐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金融机构,专事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活动,使农保基金主要由行政事业机构经营逐步向依靠市场运营过渡。
3.调整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的运行模式,变“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以“条”为主,力争尽快形成体系。就基金的管理而言,统一管理的范围应由目前的县(市)一级扩大到省一级或全国,以确保“国家保障”、“政府行为”的制度性和权威性。
4.建议政府制定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助、补偿制度。一方面,对那些经济欠
发达地区或没有集体公共经济积累的乡镇、村的农民给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以祢补现行政策的缺陷。另一方面,给那些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如按12%的复利率)投保,届时不足以保障“基本生活”的中老年农村人口给予一次性保险补偿也是应该的。
5.建议建立一个独立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管理一基金运营机构之外的、具有权威性和公正的社会监管机构(如社会保障委员会等)以协调、监管和制约相关农保管理部门的活动,规范部门行为,纠正管理偏差,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刘书鹤,万克德.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J].经济研究资料,(8).
[2] 杜夏.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违规操作行为分析[R].北京首届全国中青年学者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1999-10.
违规操作的后果 篇4
根据工作安排,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8公务员招考报名时间为10月30日至11月8日,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12月10日,届时请广大考生关注。为帮助更多考生积极备考2018湖南省公务员考试,湖南华图为你准备2018湖南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为依法依规做好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8公务员招考笔试实施期间发生的违纪违规行为认定和处理工作,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基本规则
(一)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其当次该科目(场次)考试成绩无效的处理。
1.将规定以外的物品带入考场且未按要求放在指定位置,经提醒仍不改正的;
2.未在指定座位参加考试,或者未经工作人员允许擅自离开座位或者考场,经提醒仍不改正的;
3.经提醒仍不按规定填写(填涂)本人信息的;
4.将试卷、答题纸、答题卡带出考场,或者故意损毁试卷、答题纸、答题卡的;
5.在试卷、答题纸、答题卡规定以外位置标注本人信息或其他特殊标记的;
6.在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的,或者在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
7.其他应给予当次该科目(场次)考试成绩无效处理的违纪违规行为。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有下列严重违纪违规行为之一的,给予其取消本次考试资格的处理,并记入公务员考试录用诚信档案库,记录期限为五年。
1.抄袭、协助抄袭的;
2.持伪造证件参加考试的;
3.使用禁止自带的通讯设备或者具有计算、存储功能电子设备的;
4.其他应给予取消本次考试资格处理的严重违纪违规行为。
(三)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有下列特别严重违纪违规行为之一的,给予其取消本次考试资格的处理,并记入公务员考试录用诚信档案库,长期记录。
1.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的;
2.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
3.其他情节特别严重、影响恶劣的违纪违规行为。
(四)在阅卷过程中发现考生之间同一科目作答内容雷同,并经阅卷专家组确认的,给予其该科目(场次)考试成绩无效的处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以下简称“人社部考试中心”)确定作答内容雷同的具体方法和标准。
考生之间同一科目作答内容雷同,并有其他相关证据证明其作弊行为成立的,视具体情形按照严重或特别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常见违纪违规行为信息记录或处理
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记录并签字的书面材料(如考场记录单)、各地考试机构出具的情况说明材料、异常试卷(包括雷同试卷)甄别情况等记录信息,是认定和处理违纪违规行为的最主要依据。考试工作人员(如监考人员等)应如实填写考场记录单和考场异常情况说明,描述内容应符合客观、准确、完整等基本要求。
(一)关于“使用禁止自带的通讯设备或者具有计算、存储功能电子设备”的记录
考试期间,考生携带通讯设备(如手机)或者具有计算、存储功能电子设备且未放在考场指定位置时,考生借助设备进行联络(接打电话)、阅读、接收、处理或发送信息等操作或设备内存有考试相关信息的,按“使用”记录;设备铃音响、振动等其他情形,一般按“未使用”记录。
(二)关于“未在指定座位参加考试”的记录
由监考人员或阅卷人员发现考生坐错座位等情形,原则上按违纪违规行为对待。只有两种“未在指定座位参加考试”的情形可不按违纪违规行为对待:①考试开始前,工作人员发现或考生主动提出的坐错座位,经主考同意继续考试的;②在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后30分钟内,考生主动提出坐错了座位,且经主考同意继续考试的。
工作人员在记录考生“未在指定座位参加考试”时,应特别注明何时发现、由谁发现、考生继续考试是否经过主考同意等关键信息。
(三)关于“经提醒”的理解和相应记录要求
考试期间的提醒方式包括:考场中醒目位置(如黑板上)的特别提示、工作人员宣读考场规则和相关规定内容、工作人员向特定考生提出口头警告等。
对于考场中“经提醒已改正”的考生行为,工作人员须明确记录“经提醒已改正”。
(四)关于考生证件不齐或不符的记录与处理
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考生未携带有效居民身份证(须与报名时一致)的,或携带了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但证件信息与准考证上身份信息(姓名或身份证号)明显不一的,工作人员均应如实予以记录。
(五)关于“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的记录
《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30号)(以下简称《办法》)中所列示的其他违纪违规行为,主要是指考生违反《公务员考试录用笔试考务组织办法(试行)》(人社部发〔2011〕134号)、招考公告、考场规则、试卷明示的答题要求及其他相关规定的行为。这些违纪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工作人员也应如实记录。
1.《办法》中所列示的其他应给予当次该科目(场次)考试成绩无效处理的违纪违规行为,一般包括考生未携带有效证件或持无效证件参加考试且在规定时限内没有重新提供有效证件的、没有使用规定用笔作答、不按答题要求作答、在考场内喧哗等违反考试规则但未造成严重影响的违纪违规行为。
2.《办法》中所列示的其他应给予取消本次考试资格处理的严重违纪违规行为,一般包括将他人的试卷、答题纸或答题卡带出考场,辱骂监考人员等违反考试规则且造成严重影响的违纪违规行为。
3.《办法》中所列示的其他情节特别严重、影响恶劣的违纪违规行为,一般包括抢夺他人答卷进行抄袭,殴打、报复监考人员或其他考生,造谣、诋毁考试录用工作,发表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言论等情节特别严重、影响恶劣的其他违纪违规行为。
三、异常试卷处理
(一)阅卷专家小组负责对异常试卷进行甄别。阅卷专家小组成员由人社部考试中心和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定的考务管理人员、阅卷核心专家和技术甄别人员等组成。
(二)需要甄别的异常试卷包括:1.未按规定用笔作答的;2.笔迹前后不一的;3.在试卷、答题纸、答题卡规定以外位置标注本人信息或其他特殊标记的;4.客观题雷同程度超出合理范围,或主观题答案及文字表述高度一致的;5.其他认为有必要甄别的试卷。
(三)阅卷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异常试卷时,应及时报告阅卷专家小组负责人,由阅卷专家小组进行甄别。
(四)有可能涉及“成绩无效”或其他违纪处理的异常试卷甄别结果,需形成正式的文字材料,准确说明异常现象以及甄别的方法、标准和结果,经阅卷专家小组组长确认后报阅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认定和处理。
(五)评卷过程中,发现同一考场内雷同试卷超过60%或同一考点考场合格率高于80%等异常现象时,由人社部考试中心提出处理意见,并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
四、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
在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笔试中,对考生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决定应由人社部考试中心或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作出。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告知考生拟作出的处理决定及相关事实、理由、依据,以及考生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对考生提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应当进行复核。对考生违纪违规行为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制作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书,依法送达考生。
考生对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在此期间,省级考试机构应积极配合人社部考试中心和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做好相关考生的复核和解释说明工作。
五、考试犯罪行为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于组织考试作弊,为他人组织考试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其他帮助,非法出售或提供试题、答案,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等犯罪行为的处理,均有明确规定。在统一组织的中央机关公务员录用笔试中,经认定属于考试犯罪行为的,应及时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规操作的后果】推荐阅读:
个人违规操作调查报告09-22
员工劳动纪律和违规操作自动接受处理协议06-30
银行防范风险预防经济案件违规操作演讲稿09-29
违规的孩子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11
违规启用网银代发功能的案例08-14
大学生违规违纪的检讨书12-06
违规成本08-04
违规现象11-12
违规意识11-13
简短的中学生喝酒违规检讨书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