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现象(共6篇)
违规现象 篇1
一、行政执法的概念
学界对于行政执法概念的解释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行政执法概念认为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 组织、贯彻和实施宪法、法律的活动, 该概念概括了行政主体的一切行政行为, 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来说, 包括行政机关的立法、执法内容。狭义的行政执法概念则专指上述广义行政执法中的执法概念, 即行政主体为维护经济与社会生活秩序, 实现行政目标、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法律规范的具体行政行为, 执法的内容包括了行政许可、确认、检查、处罚、强制等多种行为方式, 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狭义概念上的行政执法。
二、行政执法中的违法违规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 行政执法中的越位现象
行政执法中的越位即越权执法。所谓越权执法是指行政主体在执法活动中行使了超越法定职权范围或者无限扩大法定权限的行政权而做出的行政执法行为。这种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现象在违法违规的行政执法中最为突出。超越法定权限, 执行本职以外的行政执法活动, 有的行政主体为了使行政执法更具有强制力, 借用公安等司法部门权力直接参与执法;内部越权, 一些行政执法部门超出本级的行政执法、处罚权限, 擅自对行政执法相对人加重处罚。
(二) 行政执法中的缺位现象
一是无法可依。行政主体没有可依据的法律、法规而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违法行为。二是有法不依。行政主体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不依据法律、法规, 或者是干脆不作为。三是不作为。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消极执法, 任意放弃法定职责, 相互推诿, 放纵违法行为。
(三) 行政执法中的错位现象
法律、法规及行政体制中本身的矛盾;错误的适用法律、法规。行政主体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依据了不当的法律、法规或没有依据应该依据的法律、法规的违法行政行为。
(四) 行政执法中的滥用权力的现象
随意行使自由裁量权, 办“人情案”、“关系案”;以罚代法;执法中乱扣、乱押现象严重。
三、行政执法中产生违法违规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目前, 从立法的总体上来说, 我国的具体法律形式是比较完备的, 但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比较滞后, 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有些行政执法部门至今还没有明确的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我国行政立法的归属权已基本形成, 但立法权限的划分尚无统一、明确、具体的规定。由于各立法主体间的立法权限划分不明晰, 政府各部门都认为自已享有立法权, 擅作主张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而造成一系列的法律冲突。这使现存的某些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统一, 使行政执法人员难以适从, 带来了现实中大量的执法问题。另一方面, 行政立法的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有些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款规定的过于原则, 不便操作, 缺少高质量、可操作、实用性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一些条款的定义界定不明, 有些条款过于简陋、粗疏。这些都影响着法律的正确执行和有效实施, 或因无明晰的法律规定可循, 使执法者不能有效地操作而导致法律束之高阁;或因法律与现实生活之间出现裂缝和脱节, 而导致法律的适用陷入困境。有些法律、法规对某些行政机关设置的职权过大, 尤其是对自由裁量权规定的幅度过大, 这容易造成行政权力的滥用。
(二) 行政执法体制不健全
行政执法体制是行政执法机关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组织管理形式等体系和制度组成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先后进行了5次机构改革, 从而使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发生了重要转变,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 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仍然受到旧体制惯性的影响。依旧政企不分, 政事不分;行政执法部门纵向集权, 条块分割, 部门壁垒, 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进而造成执法工作形不成合力, 相互掣肘, 办事效率不高;部门之间管理权限交叉过多, 职责不清, 必然产生对同种法律行为有多种不同执法依据的交叉, 客观造成行政执法者不作为、乱作为或难作为等问题。另外, 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同样的不完善, 各种监督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不够明确等问题, 彼此又缺乏联系和沟通, 尚未形成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互动、科学高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就行政系统内部监督而言, 对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 通常是由行政执法部门自己负责进行的, 这造成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无效监督状态。
(三) 经济因素的影响
穆勒在1844年出版的《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决问题》中提出了“经济人”具有以下特征:利己;完全理性;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会无意识地、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对于我国目前的物质生活水平而言, 行政执法工作更多的只是行政执法者的谋生手段, 经济需要仍然作为首位的需要, 因而“经济人”的假设相比其他的假设更符合我国的国情。由于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我国的东部沿海经济非常发达, 而内陆地区则相差甚远, 再加之行政执法体制等多方面因素, 很多内陆的地方财政困难, 行政人员的工资都无法保证, 相当多的事业性质执法机构的人员工资及经费都未纳入财政预算, 全靠罚没和收费开支。实际操作中, 很多财政部门不是按照行政执法单位人员实际开支拨付经费, 而是按该单位实际罚没和收费额度的一定比例或全额反给执法单位, 多罚多返, 少罚少返, 不管执法单位经费时候足够。这样势必会给执法单位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严重干扰和影响执法活动。因此, 经济因素是造成行政执法违法违纪现象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四) 部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执法人员是行政法规的最终实施者。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行政执法的公平和效率。执法人员的素质既包含了对于专业的业务素质, 还包括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素质。但是在目前的行政执法队伍中, 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文化程度不高, 也未受过系统的业务培训, 特别是缺乏法律专业知识, 造成执法人员良莠不齐, 整体素质低下;个别部门甚至将社会闲散人员安排到执法队伍中;还有一些执法人员特权思想严重, 公权意识差, 往往把手中的行政执法权特殊化、私利化。这些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对杜绝行政执法中违法违规现象的建议措施
(一) 完善法律法规
第一, 完善立法。只有完善了立法才能保证立法的合法性、合理性。包括以下方面:立法主体要明确;立法权限要清晰;立法具体程序要透明。
第二, 清理现有的法律法规, 对于过时的或者是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要予以废止。
第三, 及时补充和更新空白的法律法规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的解释工作, 增强可操作性。
第四, 注重行政程序法的制定, 程序是法律的生命。科学的程序法具有保障法律主体规范正确适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 具有排除、防范适用法律不正当偏颇的功能。许多学者持这样的观点:正是程序法决定了法治与恣意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 法治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从实体到程序的过程。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所以应加快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法律。
完善行政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只有做好了这个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才能有效避免行政执法过程的盲目性和任意性。
(二) 健全行政执法体制
目前我国行政执法权的行使着重按行政职能权限进行划分, 要更好地完善行政执法体制, 就要根据国务院行政法规的要求并结合不同的地域特色还需要对执法范围加以划分, 将原来若干专业执法机关的部分执法职能整合到一个或少数几个机关。总的来说, 执法职能的划分要体现综合性, 而执法范围的划分则要体现灵活性。要在调整职能时设置科学合理的划分原则和划分程序, 不仅要在地方性法规中体现原则性的规定, 还要具备操作性规范, 以便于行政执法职能得以有效实施。减少重复执法、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并提高执法效率, 加大执法力度。一是合理、高效的机构设置。按照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 裁减非常设机构, 撤并职能多又重复或业务相近的部门和机构, 具体明确管理权、处罚权、收费权、审批权、发证权等权限, 减少和避免行政执法中的扯皮、争议、推诿现象。二是统一编制的机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的法规体系。对各级机关, 各部门的地位, 性质, 工作任务, 职责权限, 内部机构做出明确具体规定, 真正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三是规范隶属关系。明晰纵向的领导关系和指导关系, 撤销不合理的归口管理, 取消行政执法机关隶属于党务、事业、企业领导的体制, 加强行政执法的协调工作。由此才能保证行政执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 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
要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有两个重要的途径:一是改革现行执法人员选进制度。执法是一项崇高、神圣的社会事业和和严肃的职业, 应坚持“凡进必考” (考试考核) 的原则, 择优录取并量才定位。严把行政执法者的入口关。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在行政执法人员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的学习活动, 贯彻“以德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使广大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学习了解与其工作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政策, 培养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具体可以落实到各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培训部门的培训, 把依法行政能力的培训列入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
(四) 强化监督制约
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目前, 针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形式有很多, 大致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如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外部监督如人大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形式。但是各种监督形式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 以至经常出现监督机制运转不良、监督疲软、监督不到位、监督权虚设等情形。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的无权监督, 都难能起到监督的实效。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 最终走向腐败。因此, 为推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有必要进一步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以便更好地规范执法者对权力的行使。
第一, 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使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如制定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行政监督法”, 理顺各种监督形式之间的关系, 明确职责权利, 建立科学的全方位、高层次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第二, 加大立法监督的力度, 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行政执法检查, 办理公民来信来访和申诉、人大代表提案、质询、视察等监督形式制度化, 实现集中监督和日常监督相结合, 并做到日常监督经常化。
第三, 增强行政主体行政执法的透明度, 广泛实行行政执法公开制度,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最后行政主体应切实将内部监督落到实处, 使内部监督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摘要:在我国的行政执法中存在着违法违规现象, 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的越位、缺位、错位以及滥用权力等方面。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体制上的不合理、各种经济上的因素以及一部分行政执法人的素质不高等。由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监督等建议措施。
关键词:行政执法,行政程序
参考文献
[1]、孙举.试析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法与实践, 2006 (4) .
[2]、李新刚.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的现实思考[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 .
[3]、刘安鑫.浅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 .
违规现象 篇2
一、装修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违规现象:1、2、3、4、5、6、7、业主装修方案未经物业批准或未办理装修手续的。业主装修私自拆除承重墙、隔墙、窗台等;
私自改变房屋内部空间砌墙、隔断、改变房间用途的; 私自改变卫生间结构、改造水管破坏卫生间防水层的; 违规改变原有设计供暖形式、供暖管道的; 违规安装防盗窗、栏杆;
私自利用露台、外墙、共有部位等搭建阳光房、隔断影响建筑外观、破坏外墙保温、存在安全隐患的;
二、处置程序
1、业主办理装修手续时告知注意事项,1、门岗保安严格控制进入小区的装修材料,对违规的防盗窗、大量的砂石料、隔断材料、大批量装修材料等要严格登记程序,跟踪检查,发现问题的禁止进入并及时与服务中心联系。
2、保安或工程人员在巡逻过程中对装修户进行定期巡视,发现违规情况及时制止并下发违章整改通知书,要求停止施工,恢复原状,并让业主签字;业主拒不签字或找不到业主的,将违章整改通知张贴于违章业主门口附近,一定要留存影像资料,做好纸质记录并存档。
违规现象 篇3
1募资变更委托理财。一般上市公司不论是配股还是增发新股都是为了进行某些重大项目的投资,但是,一些公司却不顾公司长远利益,不顾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将本应投入项目的资金随意变更投向用于委托理财,欺诈投资者。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委托理财,大部分资金将回流到股票市场,名义上增加了股市资金供给,但实际上难以保证这一部分资金的安全。同时,把本该投到实体经济中的资金投入虚拟经济中循环,不仅造成股市的虚假繁荣,增大股市风险,而且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也背道而驰。
2委托理财,通过关联方交易调节企业利润。如有的上市公司在经营面临滑坡、而定期报告在即的情况下,为了保持配股资格或避免ST、Prr处理等,往往会临时变更募集资金投向,采用委托理财、资产托管等手段,获取巨额利润,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委托理财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完整、准确。有些公司进行委托理财在信息披露时,内容不够完整、准确,格式上也不够规范,披露时间明显滞后,甚至有的上市公司根本就不作披露,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4某些委托理财方式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往往会选择一些信誉较好、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所采用的方式一般有:保底型、保底分红型等。另外,还有全权委托型,即全权委托证券公司理财。但事实上,保底收益、全权委托一类的做法是缺乏法律依据的。我国《证券法》规定:券商不得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同时还严格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的收益作出承诺。
5违规资金入市。有些公司进行委托理财一方面称其所用的资金为自有资金,另一方面又向银行申请贷款。事实上,对用于委托理财的资金是很难区分何种资金的。在投机获利的驱使下,肯定会有公司将违规资金投入股市。
二、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存在违规现象的原因
1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不完善。我国不少公司是改制上市的。公司上市后,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决策过程、经营机制不变,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严重扭曲,所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管理的混乱、决策的非科学性和业绩的滑坡,受损的是国家和广大中小投资者。有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监督、约束的作用。
2利润操纵。有些公司为了保持配股资格或避免被特别处理和摘牌,与关联方之间进行委托理财,通过委托理财,获取非正常巨额利润,粉饰报表。
3经营者投资理念不够成熟。公司募资都是有明确的投资项目的,都是经过仔细研究后慎重决定的,这些项目将是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但有些经营者却不顾公司的长远利益,将资金用于委托理财或投机等。显然,这种短期行为是投资理念不够成熟的表现。另外,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原本可行的项目变为不可行时,便束手无策了。此时,闲置的资金往往会用于委托理财。
4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是指在股东对公司不满时,可以在市场上抛售所持的股票,当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必然引入新的投资者,从而更换公司的权力层与管理层。但是目前国有股不能流通,外部治理结构难以起作用,管理者受到的外部约束力较小。由于内外约束力很弱,当经营者与投资者发生利益冲突时,受损的必然是投资者了。
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健全、完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时机等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这也使得部分公司得以打政策、制度的“擦边球”,出现各种违规违纪现象。
6监管力度不够。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不长,全国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建立不久,监管力度还有待加强。一方面,监管部门对有些违规交易、操纵市场的行为执法不严。另一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配套,执法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另外,对违规现象的处罚力度也不够 。比如对有关委托理财的违规现象处理,仅仅是要求其公开道歉或对其进行公开批评,这显然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与约束。
三、解决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违规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内部形成较好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公司的管理决策更合理、科学、高效。同时,制订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使经营者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尽可能保持一致。在公司内部设立独立董事,代表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行监督,以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
2尽快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尽快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国有股上市流通可以改变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外部约束监督机制的形成。
3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健全证券市场体制。当前,我国《证券法》有些规定只是原则性的,与其执行相配套的一系列细则及操作规范,还显得不够完善。因此,应该加大力度研究相关法规的配套实施细则,同时,还应加快会计准则的修订以及出台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规范和指导。另外,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上投机盛行,绝大部分买卖股票的投资者都是通过股票价差获利的,分红获利的很少。困此,还要逐步引导投资者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投资理念。
4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对违纪违规现象加大处罚力度。我国证券市场违规现象严重,与监管不力、处罚力度不够是分不开的。今后,应加大处罚力度。此外,还应进一步制订和完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相关法规,进一步协调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
违规现象 篇4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近些年,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经济活动环境的变化, 我国会计基础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日益显示出与国际制度接轨的趋势, 但是, 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 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着的弊端和漏洞也在越来越多的显露, 其规范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仔细剖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已、势在必行, 采取措施严抓会计基础工作也是刻不容缓。
导致现阶段会计基础工作违规现象的原因既有微观的, 更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 因此要从现行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方面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
1 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及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仍需完善
1996年6月17日财政部财会字19号颁布并实施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下称《规范》) , 旨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 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许多单位也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但基础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的违规现象, 这虽然和一些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相关, 如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 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 参与违法违纪活动, 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 还有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记帐随意, 手续不清, 差错严重, 造成会计资料散失等等。但其中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制度层面的处罚措施和处罚力度不够到位, 由于相关的处罚条例过轻, 从而对相关人员并没有起到应有的警示和约束作用。还有一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的时候, 只流于形式, 走过场, 并未担负起真正的检查职责。再加之利益的“诱惑”, 违规获得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事发后的处罚损失, 并且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违规被发现的案例总是少数, 这就造成不少从业人员愿意铤而走险。
2 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不够
由于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工作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常常是间接的, 这就造成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得领导“轻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甚至错误地认为:会计基础工作只是每个单位的内部事务, 会计工作只是收收支支, 没有什么技术性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都无所谓, 一切工作都是各单位的负责人说了算, 上级部门不需要过多地干预。这样的观念就造成了这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长期处于无人监督、检查的状态。对于单位的会计, 也没有定期进行必要的业务学习和知识补给, 这就导致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对自身的岗位责任认识不清, 对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了解不足, 因此, 会计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制度要求存在诸多的不符。更为严重的是, 有个别单位的领导根本不懂财务管理, 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常常人为地调整财务指标, 表面掩盖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相。
3 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
尽管近年来, 开展了大规模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在稳步提高, 但是, 从总体上看, 我国教育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育体制也不够灵活, 会计教育也同样如此。虽然《规范》明确指出, 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且要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 实际上, 不少单位和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资格要求管理并不严, 有些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知识只知皮毛, 从来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学习, 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 职业道德水准不高, 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混乱。
4 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有所放松
随着改革开放和基层单位扩大自主权, 有些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认识模糊, 分不清管理部门及其职责所在。实际上, 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格局是和我国的国情有密切的关系的, 一方面,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施行市场经济, 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各基层单位提供会计信息, 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另一方面, 会计基础工作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 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 就难以确保会计报表的质量, 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仍不完善的情况下, 要确保会计报表质量准确无误是不现实的。由于这些对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方面的认识差异, 从而造成了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 以至出现了整个会计基础工作滑坡的现象。
5 小结
基于以上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的分析, 我校根据《规范》的要求, 加强对了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 通过引导、经验交流、监督检查等措施,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对于会计上岗也有了诸多的要求:一是要坚持原则, 廉洁奉公;二是要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三是要求会计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 掌握教育行业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等等。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校的会计基础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摘要:会计工作是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作为会计工作基本环节的会计基础工作, 直接影响到整个会计工作秩序正常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目前, 在行政事业单位, 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违规现象仍是数见不鲜。本文主要是对分析违规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不足,原因
参考文献
[1]刘玉梅.《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6期.
[2]余贵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审计与理财》, 2006年第9期.
[3]彭金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几点思考》.《财经纵横》, 2007年第1期.
违规现象 篇5
当今社会,教师有偿补课之风盛行,许多老师在课余时间,会辅导三两个学生,在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单同时,也增加一点收入。但在众多进行有偿补课的教师行列中,有些教师的补课已“初具规模”,违反了补课的初衷,一心扑在有偿补课上,严重的影响了其本职工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议论。
升学压力和家长因工作无暇兼顾孩子的学业,直接导致了补课的热潮,有偿补课反映的是社会的一种教育需求。可以说,有偿补课的存在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但我们要强调的是,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校园不应该是物欲横流的市场。作为人民教师,应以献身教育为价值取向,仅仅用“合法”的要求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有着更高的职业操守。无论有偿补课是否规范,教师都应当坚守应有的职业道德,都应该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完成教书育人的圣神使命。
总之,医有医德,师有师德。即使身处市场观念的影响,教师仍然要坚守自己为师的道德底线,维护好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做一个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本人在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期间,没有违规补课、有偿家教以及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
违规现象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招投标行为作为一种最具竞争力的采购行为, 在资源交易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在推行过程中, 尤其在工程建设领域, 资本密集、涉及面广、队伍成分复杂, 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等违规情形, 所以本文结合最近媒体报出的中石油招标贪腐案以及目前招标领域常见的一些违规操作现象和不正当竞争方式, 对招标活动进行聚焦和剖析, 并提出一些建议。
1 前期介入, 先入为主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下称:实施条例) 第四十一条规定:禁止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第三十二条规定: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投标人。
招标活动本该是一项有形的“阳光工程”, 但承揽项目的运作方式却是“地下操作”, 使得看似严谨合法的程序, 反而成为业主方内定中标人的保护衣。有的业主为达到预期目标, 甚至暗中相助, 为拟中标方量身定做招标文件, 提高技术标准或资质等级要求, 以此排除大量竞争对手, 或者搞文字游戏, 在招标文件不起眼的地方设置陷阱, 使得竞标方一不留神就会中计。所以不论竞标方有多优秀, 都不会受到业主支持。
据《中国国际招标网》报道, 早在2009年, 中石油集团就正式组建“招标管理办公室”, 颁布实施《招标管理办法 (试行) 》, 并设有专门的评审专家库, 其中, 库内专家总人数超过1.6万名, 内部招标机构发展至23个, 且每个下属公司都建立了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如此庞大又看似健全的招标体系却频发案件。此次涉及中石油招标洗礼的某工程公司和电缆公司都是中石油集团“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工程公司在案发后解释称, 除中石油邀请包括该公司这样已经进入中石油信任名单的企业外, 其他的企业不会去凑热闹, 因为别的企业, 投了也上不了。虽然与某工程公司的邀标形式不同, 某电缆公司采用的是公开招标的形式, 但根据中石油内部刊物上的介绍, 中石油将从各个方面对投标的供应商进行内部打分。根据得分, 供应商被列为一类和二类两个等级, 只有一类才能进入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所以不论公开还是邀请, 都由中石油说了算。
另据《江南时报》关于《十大不规范招投标案例及对策》中记录, 某大型矿场对修建职工宿舍进行招标, 其内部已经选定曾经合作过的某施工单位进行投标, 于是在招标文件编制时有意列明:在本矿场有过工程业绩的优先考虑。最后, 该单位借助较高的商务得分而中标。
2 围标窜标, 建立投标联盟
《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投标人不得相互串通投标报价, 不得排挤其他投标人的公平竞争, 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禁止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
在有形的市场背景下, 无序竞争愈演愈烈, 尤其面临队伍杂、项目少这种僧多肉少的局面, 使得很多企业在利益驱动下, 协助他方联合竞标、哄抬报价, 严重扰乱招标秩序, 同时变相增加了业主的投资成本。
据《治工办网站》报道, 2008年温州市某公司经理杨某、无锡市政某公司经理王某、温州市某公司董事长郑某等人, 在温州市某市政建设工程公开招标过程中, 采取联系多家企业串通投标、相互串通投标报价、议定买标人等方式, 在温州市铁路新客站配套工程等多个项目中中标。
另据搜狐新闻报道, 2011年广州市第一起串通投标案审结。某开发公司副经理罗某因帮助朋友成功中标, 既“扫除”投标竞争对手又联手控制投标报价, 事成之后收取高额好处费等行为, 被广州当地法院判刑。案发后, 经第二次公开招标, 其最终中标价比第一次投标价大幅度下降。
3 分包转包, 资质共享
《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使用通过受让或者租借等方式获取的资格、资质证书投标的, 属于以他人名义投标;第五十九条规定: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 也不得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
资质外漏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有些人利用身处建设单位的身份优势, 盗用资质报名参加投标, 这种借鸡生蛋的行为, 不是为了中标而是陪标以从中获利。还有些单位靠吃“资质饭”打遍天下无敌手, 四处中标, 但人员有限, 亲自实施的少, 大多私下转包给其他闲散队伍。这些现象屡禁不止, 就是由于长期以来, 很多业主单位在中标后都没有严格执行压证施工, 使得一个总工程师, 一个工作团队能同时现身好几个工地, 或者低资质企业借牌、挂靠高资质企业, 这些行业”潜规则“只需缴纳一定的管理费就变得顺理成章。
据某招标代理机构介绍, 在其组织的一次煤炭打井施工队伍招标时, 报名和资质前审阶段都顺利通过, 在收取投标保证金时, 由于要求公对公账户, 在银行核实对方账户信息发现有误后, 招标代理机构立即与该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了解, 被告知其从未参加过此次项目投标, 最后导致合格报名人数不足, 延误了招标时间。此外, 还有北京某建筑工程公司, 在一次房建项目中通过虚假扩大承揽能力而中得两个标段, 在实施过程由于业主监管不力, 该公司私自将其中一个标段, 违法分包给不具备承揽资质的个体工商户, 到竣工验收时, 发现该标段施工质量不达标, 导致返工。可想而知, 最终返工的费用也会由业主方自己买单。
4 中介出轨, 操作中标
《山西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第十六条:禁止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与投标人串通投标。
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公开招标必须由中介机构即招标代理公司组织进行。而招标公司不仅是招标资料的制作方、投标资质的审查方以及开标会议的组织方, 同时还是开标会上与评审专家沟通、协调的中间人, 其作用不容忽视。所以项目一经公告, 投标方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招标公司以获取情报, 那么招标公司很可能在业主和投标方夹击下, 从自身利益出发, 吃了原告吃被告, 泄露项目机密。
此类违规案件, 新闻媒体及政府有关部门屡有揭批, 比如:2010年底, 山西某公司在一次综掘机、采煤机、刮板输送机、轻型放顶煤支架、主通风机等设备招标过程中, 参与向中介人支付“好处费”以换取情报等方式而中标, 调查同时发现, 该公司2010年到2011年期间还多次以他人名义参与其他项目投标。经山西省监察厅处理后, 该公司三年内禁止参与使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的采购活动。
辽宁省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某基础设施工程串通投标案:曾担任开发区某局副局长兼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主任的赵某, 为使某公司顺利中标, 在未办理审批手续的情况下, 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办理招标事宜, 同意招标代理机构与该公司进行实质性谈判, 并通过招标公司向该公司员工张某泄露标底, 并助其寻找单位串通投标, 因此获刑。此类案件, 举不胜举。
大到中石油集团, 小到个体企业, 为何在国家、省、市始终重点打击且实时出台、更新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还使得招标工作显得不堪一击, 案件频发呢?笔者认为体制存在纰漏, 打击不够全面。下面, 提几点陋见, 供大家指正。
第一, 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 以达到有章可循, 相互制约的目的。建立独立于招标办公室的监察部门, 从资料审批、评审专家拟定、合同履行情况检查等方面入手, 做到事前备案监管、事中参与监管、事后跟踪监管。国有企事业单位还必须加强廉政建设, 树立廉政文化, 从领导和员工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入手, 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 提高思想觉悟和诚信自律度, 坚持“关口前移、防范为主”的原则, 有效地从源头抑制“私自做主”的腐败行为, 并配合实行纪检巡查和“双合同制管理”制度, 多管齐下, 才能打破“一人定天下”的局面。
第二, 加强对拟合作方的选择和管理。在选择上, 应该打破旧有观念和行业垄断, 根据项目大小、时间要求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方, 不要思维定式地认为以往和某单位有过合作或某单位的同行业绩不错就片面选择, 这样不仅助长其排挤其他竞标方的气焰, 加大违规投标的几率, 还会增加招标成本。在管理上, 建立投标方信誉管理制度或“黑名单”制度。开标前, 审查报名单位有无隶属关系且资质是否为原件签章;开标时, 严格检查投标文件技术部分有无雷同情况或报价是否成规律性变化;中标后, 充分发挥派驻现场代表的作用, 进行现场跟踪检查, 如有人员更替、施工力量明显变化或不符合合同约定情况的要及时提出。发现任何违规现象, 可要求合作方按期整改, 对于不合格投标方要及时清除出市场, 这样不但能有效促进失信惩戒机制构建, 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建设施工秩序。
第三, 建立调查办案联动机制, 共同筑起法纪防线。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是一种被动性监管, 发现问题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要想变被动为主动, 就必须健全公开举报机制, 接受招标各方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监督举报, 发现有执行与审批不一致的, 先办事后补手续的或冒名顶替等情况, 要从项目源头起对招标方、代理机构、投标方一级级分离审查, 发现违规操作, 严厉打击, 做到惩防结合。
5 结语
总而言之, 为充分发挥招标工作的作用, 保证公共资源交易成本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不仅需要市场的推动, 更需要监管机制的督导、惩罚机制的威慑、行政主管部门的教育培训。
上述案例引述资料, 笔者在撰文过程中曾参考《中国国际招标网》、《山西招投标网》、《治工办网站》关于中央工程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起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环节典型案件等报道, 见仁见智, 以期抱砖引玉, 引发讨论, 促进招投标工作更加规范化、机制化、科学化, 形成长效机制。
摘要:结合近来媒体所报道出的中石油招标贪腐案以及目前招标领域常见的违规操作现象和不正当竞争方式, 对招标活动进行聚焦和剖析, 并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