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监管论文(精选6篇)
违规监管论文 篇1
近年来, 尽管证券市场日臻规范, 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愈加严密, 加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但是,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仍屡禁不止, 极大地扰乱了证券市场的秩序。究其原因, 巨大的利益与极低的违规成本使得上市公司铤而走险。而监管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信息披露违规, 并对于违规上市公司处罚较轻是造成违规成本低廉的主要原因。
一、行政监管的特点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及相关法规的完善, 使得上市公司违规披露行为有所减少, 但是违规方式千变万化。本文以行政处罚作为监管的主要体现方式, 以公告日期作为处罚时间, 通过对CSMAR数据库中上市公司违规处理的2007——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惩处力度低。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可以看出尽管非法没收所得和取消营业许可证是处罚的方式之一, 但并未得到执行。而批评、警告、谴责、罚款是主要的处罚方式。其中, 批评和罚款各占1/4;警告和谴责各占1/8;剩余为其他方式。此外, 除“批评”和“其他”逐年增加外, 其余方式都较为稳定。这说明自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 监管部门的处罚方式基本不变, 主要以非实质性处罚为主, 约占50%。而较为严厉的罚款实际上也未对上市公司和相关人员造成损失。不管是总处罚金额还是对上市公司的处罚金额都严重不足。其中, 未对上市公司进行罚款的均高达75%, 而千万以上的罚款均只有3例, 还不到处罚总数的1%。而在十万到千万之间的罚款, 两者的差别仅在于上市公司的处罚金额以10万到50万居多, 约占17.7%, 而总处罚金额较为平均。也就是说, 除个别上市公司, 惩处力度严重偏低, 并未对上市公司形成威慑, 以如此低廉的成本换取高额利益, 成为上市公司违规的主要动力。
2、惩处的并罚性低。
在351个样本中, 单一性处罚的比例高达87.8%, 其中批评和谴责都是以独立方式处罚, 警告和罚款更多地倾向于并罚;而两种并罚的比例不高, 只占11.7%;三种并罚的只有两例, 约占0.5%。在两种并罚中, 分别是以罚款和警告并罚, 占93%, 其余以罚款和其他并罚。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违规的上市公司处罚较为简单, 并罚性低。相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方式极高的并发性, 监管部门惩处的单一性过高。也就是说, 仅仅从一个方面, 甚至是无实质性损害的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处罚, 这不能有效地制约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
3、处理单位以深交所和地方监管局为主。
根据对数据的分析, 深交所和地方监管局为主要处理单位, 分别约占34.4%, 证监会约占22%, 上交所约占6%, 其余为财政部。这说明自证券市场改革以来, 监管的主要部门由财政部转为证监会, 但是两者在立法上各有侧重, 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力。证监会与交易所的综合监管是对上市公司的主要监管方式。而各地的监管局则是对违规行为处罚的有效执行方。但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 证交所则对股票交易行为和信息发布的合法性富有督察之责。正是由于其职责的滞后性和权利分配不当, 使得上市公司有可乘之机进行违规披露以此牟利。
二、加强行政监管的建议
1、加大惩处力度, 完善惩处方式。
加大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能够提高违规成本, 降低违规发生率。监管部门应选择较为严厉的处罚方式, 如设置具体的罚款规则、取消营业资格、没收非法所得等。在惩处方式方面, 应该多元化并提高并罚性。此外, 应将处罚作为某些项目的限制条件, 如增股、退市等, 增加处罚的后置影响。应对上市公司进行以落实诚信责任为重点的巡回检查和专项核查, 督促其对有关方面切实履行诚信责任, 并可以采用新技术等拓宽监管渠道, 如提供上市公司数据库自动检索服务。
2、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监管体系是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重要方式。尽管证监会与交易所的综合监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仍需加强。此外, 应从立法上明确财政部和证监会的权利划分, 并加大证监会的行权范围, 如对违规公司进行罚款、对违规责任人拘留等;并加强交易所、各地监管局与证监会的联系, 推动下层机构更有效地实施证监会的决定, 并加强对地方公司的监管。同时对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的激励制度, 提高监管局的监管效率。
3、加强从业人员素质。
监管人员的质量和素质是监管成效的关键因素。违规的上市公司数量多, 涉及类型多, 而监管人员的人力、财力、物力有限, 增大了发现和惩处的难度。因此, 应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定期培训, 不断提高其职业素质;可加大招聘力度, 不断吸收专业人才。同时, 允许高校学者带领学生参与其中, 一方面可以减轻监管人员的压力, 另一方面推动监管部门未来的发展和继承。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措施, 但仍需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共同努力。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提高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 才能有效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
摘要:违规成本低廉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现象频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本文从行政监管角度出发, 通过对近年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行政处罚进行分析, 旨在得出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行政处罚,违规成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
参考文献
[1]郭宣辉, 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企业导报, 2009 (04) [1]郭宣辉, 浅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企业导报, 2009 (04)
[2]黄娟,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行政监管, 消费导刊, 2010 (03) [2]黄娟,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行政监管, 消费导刊, 2010 (03)
[3]余漱峰, 郦玉敏,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财会研究, 2004 (12) [3]余漱峰, 郦玉敏, 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财会研究, 2004 (12)
[4]宋黎, 彭家生,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监管有效性, 现代商业, 2010 (14) [4]宋黎, 彭家生,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监管有效性, 现代商业, 2010 (14)
违规监管论文 篇2
为规范我市建筑工程施工承包与发包活动和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有效遏制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等违法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对违法分包、转包等违规行为监管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认识,提高意识。建管职能部门要提高对建筑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危害性的认识,提高执法业务能力;加强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相关人员法律法规教育,充分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增强自觉抵制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行为意识。
(二)形成合力,务求实效。建设主管部门要统筹市场准入、施工许可、招标投标、合同备案、质量安全、行政执法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量,建立综合执法机制。
(三)全面检查,从严执法。建设主管部门要遵循“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原则,严格依照《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行)》(建市[2014]118号)进行处理。在自查自纠阶段,企业发现问题,并积极予以整改的,不予追究责任;对于自查自纠不积极,或发现问题后拒不整改的,要严厉处罚。在全面检查阶段,对所有在建的建筑工程项目,实行多次全面排查和重点抽查,对发现的问题,逐一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或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从严惩处。
(四)信息公开,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建筑市场监管诚信信息平台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对被查处的违法行为单位和人员,一律在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平台和新闻媒体上公布,形成失信惩戒和社会监督机制。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信箱,并向社会公布,对投诉举报事项要逐一登记,认真查处。
一、从源头入手,在资质核验、进市备案等环节,严格执行相关文件精神,核实企业、人员原件,把好项目准入关。
二、从系统入手,通过实名制系统,考核备案人员到岗情况,对到岗率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做好日常考核工作。
三、从巡查入手,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对现场人员、项目资料不定期检查,将实际情况与系统对照,杜绝弄虚作假行为。
养老院违规经营不能成为监管盲区 篇3
近日据媒体曝光,主推经营养老基地的怡养爱晚(北京)养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去年开始,以为老年人提供所谓“零风险”的养老投资和“零费用”的养老服务为名,从1300多名老年人处募集资金上亿元人民币,而近日由于投机投资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些老人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被人卷走,损失巨大。根据媒体报道,民办养老院除了“怡养爱晚”的入会投资理财产品外,还有交纳高额医疗保障金、购买老年公寓25年使用权、回购房屋产权等吸金法宝。我们在期待相关部门尽快破案,为老人们挽回损失的同时,也不禁发问,这些社会上最孱弱人群为何常常因为养老问题被骗得血本无归?高端养老机构违规经营这种高风险的行为为何长期处于法律监管空白点?
根据《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养老机构应当依照其登记类型、经营性质、设施设备条件、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护理等级等因素确定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但是在实际运营中,由于民办养老机构绝大多数注册成公益性质的民办非营利组织,不能赢利和分红,其要想从正常收费上赚钱也很困难,但是民营资本的天然逐利本性,多采取金融运作方式来运作,这种运作方式可能存在四大风险:一是通过高息回报、预订床位、预存费用等方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进行非法集资诈骗;二是养老机构收取高额押金,将押金用于其他用途,养老押金做不到专款专用;三是高额养老费用不能保障老人的专业化服务需求;四是房屋回购产权可能“人去楼空”。可以看出,虽然国家规定了养老机构应明码收费,但是对于上述押金的收取等问题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此外,对于民办养老院的资金监管范围是他们的运营资金费用,而押金的用途却处于监管“盲区”。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更为细致的规定,把已经出现的可能违法违规情况纳入监管。
对于出现问题最多的高额押金问题,民政部门应加强对养老机构押金部分的监管,一是对于押金的收取范围和标准应有清晰的行业标准;二是押金的使用应当签订协议,主要约定押金的用途为老人应急、医疗所需,做到专款专用;三是可以学习基金管理的方式,养老机构收取的押金应当由第三方银行进行托管,以有效保护老人的权益。当然民政部门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网络搜集和数据分析,及时了解民办养老机构是否存在违法违规问题。
但要解决民办养老机构的违规经营问题,还要通过给予其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这个根源出发。在国外,民办养老机构大多被认为是个利润微薄但长期回报稳定的行业;在我国,为了获取政策优惠,绝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都会注册成公益性质的民办非营利组织,但是多数却为挣快钱而来。因此,在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监管、规范其经营的同时,也应该正视民办养老机构合理的赢利冲动。为了防止乱收费、保障老人权益,国家通过政策优惠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注册为非营利组织,反而导致很多民办养老机构走偏门,想方设法赚钱。因此,应从政策上让民办养老机构回归市场主体,允许其用正当收费、优质服务,获取较高利润,促进其进入良性循环,也从根本上清除违规经营的土壤。
此外,民政部门也要让民营养老机构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例如,《北京市给予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支持试点单位征集文件》中提到,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按照养老机构类型、建设方式给予不同标准的一次性建设资金支持。 老有所依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既要规范养老机构的经营行为,又要为养老机构松绑,为老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
浅谈证券研究机构的违规及监管 篇4
一、违规类型和原因
(一) 违规类型
主要有基于信息的操纵行为 (传播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 、无资格执业、违规执业三种类型。
基于信息的操纵主要是指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或流言蜚语来影响市场价格。一种称之为“宣告前的投机”, 比如知情者预先知道股票指数将要下跌, 先买进股票, 然后向市场传递“利好”的信息, 使公众相信他市场传递的信息后, 股价上升, 然后知情者在时机成熟时, 悄然出货;另一种类型称之为“宣告后的投机”, 比如知情者预先知道股价上升, 先向市场传递股价将要下跌的信息, 使得公众预期股价下跌, 然后知情者低价买入股票, 在市场结清时获取利益。
由于发生操纵行为时证券机构常和母公司或其他投资机构联手操作, 利用其研究报告的市场影响力对其他投资者进行误导并利用合作机构的资金实力对证券走势加以控制。所以市场危害大大高于普通证券咨询机构, 因此常常危及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至于无资格执业、违规执业等违规行为, 由于证券研究机构多从属与证券公司, 其正规性及人员素质都大大高于普通证券咨询机构。其无资格执业、违规执业情况较少。
(二) 违规原因
证券研究机构面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其做出不客观分析和不准确报告的主要因素。而其利益冲突可以从机构和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研究机构面临的利益冲突主要和其收入来源有关。
近几年虽然研究机构对外服务有较大的提升, 但对证券母公司的依存度依然较高, 对外服务也集中于基金等少数机构并且收入过分集中于基金交易佣金的分成。使得其于证券母公司及基金等少数客户的利益关系明显。
另外研究机构同目标客户公司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由于财务顾问是研究机构的一个主业, 而通过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之间良好的关系, 使财务顾问工作后目标公司的IPO及增发、配股、并购等后续业务都可能通过研究机构的母公司投行部门来完成。而研究机构也可以通过承销费用分成的方式获益, 因此研究机构与目标公司建立良好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2、作为研究机构中人的因素———证券分析师所面临的利益冲突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1) 由于研究机构的独立性较差, 大多依附与证券母公司, 所以来自证券母公司的压力较大;证券公司的收入通常来自经纪、投资银行和自营三块, 每一块业务都可能带来利益冲突。美国证监会 (以下简称:SEC) 一份调查报告发现, 分析师通常会写“乐观”的报告, 提供购买建议, 以增加交易量, 从而获得更多佣金。在投资银行方面, 根据SEC对证券公司的调研报告, 分析师是许多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参与者, 投资银行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薪酬。在自营业务方面, 分析师所在公司可能持有大量分析师负责分析的股票, 在分析师推荐买入某公司股票时, 其所在机构可能正在私下抛售该公司股票。
(2) 来自其分析的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压力, 主要由于如发不利报告, 可能导致目标公司管理层反感而失去获得最新信息的机会。
(3) 来自机构客户的压力, 主要因害怕失去客户而发布有利于客户的报告。
(4) 分析师个人投资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分析师持有其分析的股票时, 他们很可能通过建议投资者购买这些股票, 从而抛出自己所持股票获利。虽然《证券法》禁止从业人员投资股票, 但通过亲戚、朋友买卖股票仍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其中第四种违规是经常存在的, 而第一、三种违规其危害是最为严重的, 应该成为证券研究机构监管的重点。
二、对研究机构的监管
鉴于证券研究机构的违规情况, 我国应对证券研究机构的监管加强规范, 主要是吸取了西方建立防火墙的经验, 集中体现在对证券公司内部业务部门隔离和执业回避上。可分为法律及政府规章和行业协会的自律性文件。
但这些规定首先是各种法规内容重叠, 没有专门法规对研究机构进行监管。其次各种规定多集中于关于防火墙的规定, 而防火墙基本属于自律监管的内容, 使得规定的强制性不足。另外, 业务隔离、执业回避、防火墙等规定国外在2001年美林案以前就有, 尚不能对研究机构违规起到完全预防, 对美林案后美国监管机构出台的对策如2711规则和472规则没有规定。这反映了我国对研究机构监管的滞后。因此, 有关部门需要对研究机构监管加强研究, 尽快出台相关监管措施, 有效预防危害市场安全运行的违规事件出现。
摘要:在股票市场大牛市的情况下, 各种违规行为愈演愈烈。而舆论和监管关注的焦点以前多集中于证券咨询机构的“黑嘴”和公司层面的违规。文章通过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证券研究机构的违规及监管工作的分析, 以为中国证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证券研究机构,证券分析师,内幕交易,违规,监管,隔离墙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期货法规汇编[M].法律出版社, 2010.
[2]、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M].2005.
[3]、于欣.分析师, 走向核心[J].新财富, 2006 (12) .
违规监管论文 篇5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贯彻执行《证券法》和相配套的有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等举措,上市公司的运作日益规范。
但是,目前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监管水平不高,违法违规成本低导致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等等。其中上市公司内部人(控股股东、公司董事和管理层)违法违规行为是当前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问题,如1994年到2004年间,由于违规而被证监会处罚或者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共有485家(次)之多,上市公司违规成为我国政府、投资者和证券市场密切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上市资料虚假,违规违法操作;
二是信息披露违规,包括信息披露不及时、虚假信息披露、业绩预测不准确等;
三是利用担保、关联交易、资产重组、并购等合法外衣,侵害投资者的利益。
上市公司的这些违规行为,最终的结果都损害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甚至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经济秩序。
上市公司内部人的侵权和违法违规源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不统一,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之间的差额越大,内部人违法违规的收益就越大,违法违规的激励就越高[1]。但是,一旦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被查处,会受到各种处罚,主要包括行政处罚、民事处罚和刑事处罚,这些构成违法违规成本。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受到查处的概率越大,违规预期成本就越高,对于潜在违规者,存在违规收益和违规成本之间的权衡;因此,加强监管能有效制约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2]。以下就近年我国证券监管机构查处的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状况研究如下:
1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监管的实证研究
1.1 历年来受到处罚的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次数分析
尽管证券市场存在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但从实证分析角度而言,只能将被监管机构查处的部分行为进行研究。在我国进行证券监管的主体主要是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3],因此以下就这些监管主体查处的2000~2007年的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见如表1和图1、图2。
数据来源:依据WIND数据库数据整理。
由表1和图1、图2可见,2000~2007年被证监会,上交所和深交所查处的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共454件,其中证监会处罚的公司较多,而上交所和深交所相对较少。且自我国2001年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后,明显出现受处罚的上市公司数量急剧上升,其中2001年达到71家,并且占上市公司全部样本达到5.1%。在2001年后被处罚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所下降,可见加强监管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2006年后又有所回升,被处罚的公司高达76家,说明监管应具有长期性和一致性;否则,对于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只能产生短期效果。
1.2 历年我国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类型分析
在我国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可分为十项,以下就各类违规行为统计如表2所列。
(单位:件)
数据来源:依据CSMAR数据库数据整理。
依据表2统计的结果,发现近年监管机构查处的十类违法违规行为中,以延迟披露和重大遗漏违规事件最多。从2000~2007年被处罚的情况看,上市公司出现延迟披露事件达到总计246件占违规总数的31.9%,重大遗漏达到159件,占违规总数21.9%。此外,较多的违规行为是虚假陈述,虚构利润,非法购买股票等等。可见,近年我国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方面,原因在于:第一,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较弱,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内部人较多利用这一缺陷违规获利[4];第二,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监管不足。
1.3 历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类型分析
目前我国监管机构(证监会,上交所和深交所)依据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程度或造成的后果采用的处罚方式主要有5种,分别是:公开处罚;公开批评;立案调查;公开谴责;内部通报批评。以下就各年度的状况统计如表3所列。
(单位:件)
数据来源:依据CSMAR数据库数据整理。
依据表3的统计结果,近年来公开谴责方式是我国证券监管机构采用最多的方法,2000~2007年间共计247件,占总数的44%;内部公开批评方式最少,2000~2007年间共计8件,占总数的1.5%。从处罚类型看,公开谴责偏多,司法刑事民事处罚偏少。可见在对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上,手段过于单一,主要是公开谴责形式为主,比较严厉的处罚如公开处罚等较少,这就使得处罚对违法行为的威慑作用十分有限。由于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收益远远大于所受到的处罚,所以,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2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近年来监管机构处罚的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统计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1)加强监管力度。
近年来,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证监会和交易所不断加强稽查执法基础性工作,但市场违规行为仍屡禁不止[5]。尤其在加强管制的初期出现了违法违规行为下降后不久即有所抬头,说明有关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大对一些性质恶劣违法者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人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使其丧失违法违规的动机,真正使我国证券市场转变成一个市场导向的、法制导向的、专业导向的市场。此外,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是保证法律规范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否则,有关的法律条文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没有任何作用。
(2)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研究表明信息披露不当是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中主要的违法违规行为。基于此,建议首先必须由政府应加强对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及时真实有效的披露相关信息究,严惩虚假陈述等违规行为。其次应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促使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中规范运行,保证信息披露质量。
摘要: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运作日益规范。但是,由于法律和监管的不完善,仍然存在不少违法违规行为。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证券监管的角度展开研究,通过对近年我国证券市场中被查处的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改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监管
参考文献
[1]Coffeein Jack C Jr.Privatiz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Lessons from Securities Market Failure[J].Journal a/Corporation Law1999,25:1-39.
[2]La Porta Rafael,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What Works in Securities Laws[J].Harvard University Mimeo,2004:32-45.
[3]张慧莲:《证券监管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44-56。
[4]广东证监局课题组:《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监管对策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6,11:4-13。
违规监管论文 篇6
1 轻资产上市公司特点
1.1 产品技术创新能力
轻资产上市公司在生产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对资产生产资料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特别是生产设备、专业技术等方面。轻资产上市公司要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科研队伍, 进一步突出轻资产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 新技术开发能力具有累积性, 也就是说, 技术创新能力是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开发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轻资产上市公司这种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对于经济效益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1.2 独特的商业模式
轻资产上市公司要积极整合内外资源, 构建品牌意识, 将更多的成本与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中, 这样会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目的。独特的商业模式适应轻资产上市公司的发展要求, 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政策改善, 构建全面化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不同的生产流程中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并与客户建立长期友好的信任关系, 在基本资源充足供给下能够最大范围的获取到市场份额。
1.3 人力资源优势
核心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轻资产上市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公司的特殊性, 需要保证大量专业人员投入到生产建设中。轻资产上市公司更多依赖于人才, 资本影响相对较小。轻资产上市公司在面临发展危机时, 需要稳定人力资源, 避免核心专业技术人员流失, 同时要保证创新性。
2 轻资产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
虽然轻资产上市公司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与创新, 但是轻资产上市公司进行的资本运作导致的违法违规行为更为隐蔽, 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在监管轻资产上市公司时, 需要全面提升警觉性, 这样才能够避免危害进一步的扩大。
2.1 核心资产复制、转移
轻资产上市公司核心资产会形成利益输送, 利益输送行为发生较为隐蔽, 利益获取难度低, 开展监管难度大。利益输送行为缺乏较为严格的引导, 无法保证制度建设对公司进行有效的束缚。
2.2 借壳炒作
轻资产上市公司由于经营不善, 会导致有效资产严重减少。这种情况下轻资产上市公司需要进行重组, 由于轻资产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资产净额较低, 该类重组行为很容易被归类于借壳。借壳炒作能够使轻资产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在短期内实现提升, 并且获取到超额利益, 但是由于这种借壳炒作行为会造成投资者的追逐效仿, 使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 注重实用内幕信息, 导致公司价值远低于实际价值。造成股价严重偏离, 投资者很容易出现被套牢的情况。而这种行为会导致市场经济混乱, 还严重妨碍了轻资产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
2.3 重复募资
重复募资的行为会造成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这与公司发行人有着直接关系。重复募资的行为在经营管理上无法证明合理性, 严重损害了发行方投资者主体的利益, 这种重复性行为会出现隐瞒资产质量, 骗取审核程序通过等。重复募资成本较高, 在一般情况下监管很难开展, 无法证实轻资产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重复募资行为。重复募资在行为上与信息披露标准较低, 无法根据市场变化需求进行公司治理。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监管。恶意重复募资行为严重, 在设置董事会或者监事会时都存在这种行为。
2.4 恶意退市
恶意退市是轻资产上市公司没有自律行为, 在监管权责上不明, 监管力度软弱。不能对信息进行及时披露, 并且存在强制性等方面的问题。退市制度没有严格执行, 无法对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求, 同时后续监管措施制定不严等。轻资产上市公司轻易退市将会导致投资者受到严重损害, 并且发生的资产转移等情况都不能很好地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制度漏洞以及巨大的利益诱惑都是造成轻资产上市公司出现恶意退市的因素。
2.5 盲目投资
轻资产上市公司发行环境中一次性募集资本的情况较多, 这样会导致公司在投资行为上出现冲动, 盲目进行投资将会导致非主营效果突出, 由于不熟悉行业行为标准, 影响到资金投入的有效回报率, 严重的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监管部门不能够对轻资产上市公司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公司治理结构也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投资行为约束, 内部缺乏明显的审批机制, 这都会导致轻资产上市公司盲目投资行为的出现。
3 轻资产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监管
对于轻资产上市公司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进行确认, 这样能够开展有效的监管活动, 发挥监管功能将会推动轻资产上市公司稳定快速发展, 从而最大限度上保障投资者的基本利益。
3.1 完善监管立法
加强法律法规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在市场资本中需要发挥法律法规的影响功能。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使公司管理模式水平提升, 规范公司经济行为。在法律法规影响下推动轻资产上市公司的架构, 集中开展市场监管, 发挥中介机构监管功能。制定《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证券法》、《会计准则》、《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轻资产上市公司在主体资格认证上要通过《公司法》的引导才能够实现。公司取法层次性, 这样会影响资本的有效流动, 同时不利于轻资产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壮大。民间资本要在法律法规的引导下才能够发挥相应作用。轻资产上市公司通过层层管理在法律法规体质下实现资本的投入运营。
3.2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轻资产上市公司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在有效的监管体系下才能够被发现。因此, 要发挥内外部监管作用, 由于上市公司存在趋利行为, 获得的利益与可能受到的惩处不成比例, 微小的处罚可以换得巨大的利益, 违规成本太小诱使一部分上市公司不惜铤而走险, 加重违规处罚势在必行。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 提高监管者的监管水平, 可降低违规发生的概率。增大处罚力度会使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违规的收益降低、风险增加, 就可以从内在动机上遏制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的违规行为。在惩罚对象上, 不仅针对“法人”, 对有责任的个人也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要建立证券民事诉讼和赔偿制度, 使得中小股东在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 可以依法起诉得到赔偿, 以弥补其经济损失。
4 结语
轻资产上市公司的运行需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能力, 这样会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由于受到法制、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轻资产上市公司会通过技术人员进行不法利益的获取, 轻资产上市公司能够对核心资产进行复制, 并且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利益转移。这种情况将会导致股价操纵、重复募资等行为的出现, 严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针对轻资产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 要在市场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市场生态环境的完善, 提升信息披露标准, 使更多的中小投资者能够进入到董事会或者监事会当中, 对轻资产上市公司开展有效监管。同时要控制好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动, 制定出合理的轻资产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并且做好相应的赔偿工作。只有对轻资产上市公司进行全面的监管才能够避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这样有助于轻资产上市公司快速稳定的发展, 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公司需要针对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改革以完善生产与管理模式, 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将会导致公司在管理模式上有着明显的变化。轻资产上市公司在专利、管理、市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资源, 并可依靠核心技术人员完成经济效益的复制与转移, 但由于轻资产上市公司在估值上出现了较大偏差, 会严重危害投资者的基本利益。因此, 需要对轻资产上市公司管理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解, 明确发展的实际情况, 强化轻资产上市公司监管水平, 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 以更好地保障投资者的基本权益。
关键词:轻资产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监管
参考文献
[1]顾亮, 刘振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公司治理违规行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34 (2) .
[2]王玲.上市公司会计违法违规行为分析及监管启示——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报, 2008 (1) .
[3]于海云, 王则斌.财务绩效、大股东控股能力与大股东增持行为——来自我国沪深股市大股东增持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 2010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