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软环境

2024-08-19

教育中的软环境(共12篇)

教育中的软环境 篇1

长期以来,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大自然一直被作为人类“征服”和“统治”的对象, 因而不断遭到人类的改造与破坏。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技术的广泛应用, 本来已经问题重重又“雪上加霜”。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 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历史与现实表明,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普及生态环境知识, 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个人的环境意识培养需要长期的教化和积淀, 所以, 环境教育迫在眉睫, 建立科学的环境教育理论体系是其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揭示环境教育的本质, 使环境教育朝着正确的理论和方向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英国的学术界开始对环境教育理论进行探索。卢卡斯对环境教育理论做了全面的阐述。

一、卢卡斯环境教育的形成及发展

196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组织了一次生物圈会议, 会议呼吁发展各级教育中与环境学习相关的课程资料, 促进技术训练, 激发全球环境意识。并且倡导在世界各国建立国家环境教育的协调机构, 这次会议“也许是第一次世界环境教育的意识得以呈现”。

1. 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

卢梭的自然教育和英国的自然学习是卢卡斯环境教育的萌芽。卢梭将人类的教育来源划分为三类:或授之于自然、或授之于事物、或授之于人。授之于自然与环境教育理论有一定关联性, 卢梭提出儿童作为自然中的一种生物, 应该按照他们的自然天性来生活, 而不应该违背他们的自然天性。人们与具体事物接触的必然结果就是他们的行为能够立刻得到回应。

2. 卢卡斯环境教育理念。

现任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的卢卡斯教授, 1972年从环境与环境教育中提出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他把环境教育归结为“关于环境的教育, 在环境中的教育, 为了环境的教育。”他指出其中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其中,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通过一些环境主题, 如气候、土壤、水、动植物、工业化等, 发展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了环境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 是要教会学生在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利益和不同文化观点的事实基础上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即要发展他们的价值观与态度的行为模式, 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在英国环境教育中的实施

英国的环境教育是遵循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而实施的, 纵向来看, 环境教育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 而且采取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 关于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传授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环境教育的基础知识有广泛性和跨学科性两大特点。环境教育的内容, 体现在各个学科中, 贯穿于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通过以下主题发展:气候、水、土壤、能源、动植物、人与社会、建筑、工业化和浪费。其中, 气候中包括:气候对植物的影响、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如臭氧、温室气体。水包括:水污染的问题, 水的保护、供给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等。资源包括:资源的有限利用、能源的保护、能源利用的污染效应。土壤中土壤的侵蚀、肥力和保护、工业发展对土壤的负效应。动植物的濒临灭绝, 野生动物的保护, 自然界的毁坏。人与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以及过去的社会是如何影响环境和如何受环境的影响的, 等等, 与环境有关的各种问题, 所有的这些主题都深入到各个学科中, 尤其在科学、社会、技术、地理和历史学中。科学课程对环境教育内容的综合体现, 地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国的空间、资源和行为方向的走向。历史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环境是如何在人类活动及自然演化的作用下形成的, 学生可以利用历史学的方法, 来分析书面材料和实际遗留物, 从中找出环境长时期变化的线索。

在历史课中, 第二阶段某个单元的主题为“1948年以来英国生活的变化”, 该主题旨在让学生根据实例讨论过去50年英国发生的变化, 包括交通、工业、技术、人口和文化。内容并未涉及50年英国环境的变化, 也无工业交通发展对英国环境的影响。但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 正确引导学生英国50来在工作、生活、文化、人口、技术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迅速变化, 对人们及人们自身产生了何种影响, 其中哪些变化对他们看来具有可持续性, 哪些变化是否能带来益处, 受益对象是谁。讨论这些变化是否能在不破坏或不过渡使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持续发展等问题。

2. 为了环境的教育。

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关心目前和未来环境利用的方法;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并考虑到存在利益冲突和不同文化观的事实;人类不得不做出的抉择。为了环境的教育, 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价值观, 以便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身保护环境的行为, 并发展他们开阔的胸怀,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念。英国环境教育大纲规定:通过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机会,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美学、工艺学、伦理学和宗教等, 通过学科渗透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的价值观, 以便用可持续的生态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除此之外, 英国十分重视对教学资源和社会机构的利用, 在英国有着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生物实验室等机构, 这些机构大多是免费的供学生参观学习的, 有许多机构大力支持学校进行环境教育, 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环境责任感。

三、环境教育模式下的环境教育问题

环境教育的提出是以培育环境情感为手段, 以道德关怀为切入点, 以人性回归为终极目标。尽管英国中小学环境的运作模式接近完美, 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对此, 英国政府和教育界正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整, 使其更适合时代和英国的实际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学科间的协调不好, 英国采用学科渗透模式, 学科间一旦协调不好, 环境教育的内容就会支离破碎, 内容出现重复或丢失;虽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 但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没有一定的环境基础知识, 环境教育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效;还存在着时间性问题, 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强, 需要教师学习大量的本学科以外的知识, 教师的时间难以把握, 此外, 加上上课时间的短缺, 使得时间因素成为环境教育的一大障碍。

摘要:英美等国的一些学者的环境教育实践及其对环境教育的探索, 对当今世界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卢卡斯的环境教育模式对英国的环境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卢卡斯环境教育在英国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教育,卢卡斯,应用

参考文献

[1]IUCN.Commission on Education:Report on Objective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Working Programme, Gland.Switzerland:I-UCN, 1971

[2][爱尔兰]佛兰克·M·弗拉那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M].卢立涛,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英]Joy A.Palmer.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 实践, 进展与前景[M].田青, 刘丰,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4]徐辉, 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教育中的软环境 篇2

云南省盐津县普洱中学

岳赋春 电话:***

邮政编码:657508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环境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化学学科和环境保护科学联系十分密切。化学教师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应该有目的、适时适度渗透环境教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珍惜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环境保护者。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教育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指的是人类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的总和,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综合体。自然环境是由阳光、大气、水、海洋、土地、野生生物、矿藏等非人类制造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构成的空间单元;社会环境则是由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各类人为环境,如城市、乡村、工厂等。

世界各国在不断的发展生产力,但在发展的同时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导致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空气、水体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旱涝并存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我国,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增加,而人们脑子里的环境意识还相对薄弱。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我们必须站在这一高度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把环境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之中,提高每个公民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个化学教师的责任。怎样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开展环境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所谓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掌握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环境问题发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人和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达到通过全社会人员共同努力治理环境的目的。

环境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和公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使环境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为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这不仅可以使人们意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

看当今趋势,环保意识将成为全民意识。翻开人类百年工业发展史,不难发现人类大力发展工业技术,不珍惜自然环境而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最早的伦敦烟雾事件到厄尔尼诺、拉尼娜,以及近期的南北极冰架坍塌等现象,无一不给人类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而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人口激增、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粮食危机、生态破坏,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特别是能源短缺、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内容,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体现最多。如现行教材第二单元阐述了大气污染的问题;第三单元课题4阐述了水资源污染问题;第三单元末选学内容讲述的氢能源,实际上也暗示了能源短缺问题;第六单元课题3中二氧化碳能造成温室效应等。可以这样说,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涵盖了世界三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即:酸雨、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1.宣传法律知识,进行环境教育

作为培养合格公民的教师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和教法,这既是为人师表的职业需要,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仅要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更要学习《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与化学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这样才能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机地融会贯穿在化学知识的讲授中,充分认识到化学教材中内含的法制教育点,适时适度地渗透法律知识,将教书(传授化学知识)与育人(进行法制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讲到水的内容时,把《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中的潜在内容适当挖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宣传《水法》、《水污染防治法》;讲到煤、石油 能源危机时,向学生宣传《矿产资源法》;讲到甲醇,介绍山西朔州假酒案时向学生宣传《食品卫生法》等有关知识。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污染及防治与化学变化密切相关,根据化学教材内容和化学实验特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是一种常用和可行的方法。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初中环境教育的重点是结合“空气”和“水”等知识,提出环境问题,介绍污染方面的粗浅知识,在讲授教材的某些章节、某些内容的时候,及时适度的穿插环保内容进行教学,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3.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配合环境教育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如测定大气的降尘、测定雨水的pH、检测水中的某些离子、净化水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认识。

学生实验结束后,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收集环境信息,进行环境教育

做个有心人,时刻注意收集国内外有关环境信息。如:前几年江西发生的剧毒农药泄露事件;1995年上半年日本东京地铁内的“沙林”事件;克拉玛依火灾事件;山西特大假酒案;土地沙漠化,造成北京沙尘暴天气;河南(山西等地)特大瓦斯爆炸事件;云贵高原遭受罕见的干旱;河南新密矿难事故等。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是非常必要的,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5.开展多种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鉴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它的实践性,进行环境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十分注意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创设一种人人参与的环境和气氛,让每位参与者真正动起来,不仅是动口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思考人的作用和责任。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工厂、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使学生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如组织学生参观云天化化肥厂,当学生观察到排放出来的废水,使周围的水变色,使池塘中、小河中的鱼虾死亡,造成当地百姓饲养的家禽死亡等触目惊心的现象时,不仅感到污染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还认识到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同时学生能积极主动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污染,找出污染引起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从而增强消除污染的决心。事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事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和社会联系起来。

四、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实践过程中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化学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要自然和谐地进行环境教学,不要生搬硬套,对于无法与环境挂钩的内容更不能随意联系,实施环境教育并不意味着每章、每节、每堂课都讲环境保护问题,要做到环境保护与教学内容上的合理渗透。

2.在环境教学过程中,防止只强调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而忽视污染治理。在讲污染的同时,更要讲污染的防与治。主要是开展好综合利用,化弊为利,变废为宝,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3.勤于实践,善于总结,重视与它学科的配合与联系。环境保护具有多学科知识的意义,应与生物、物理、数学等方面知识相联系,只有各学科共同协作,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多实践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做好环境教学工作。

总之,环境教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关键,也是环境教育工作的重点。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根本的手段是抓好环境教育,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教育中的软环境 篇3

【關键词】儿童双语教育 ; 语言能力影响因素 ; 母语环境 ; 外语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基于巨视模式理论的在日中国青少年儿童汉日双语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44-01

1.儿童双语教育的困难性及课题解决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儿童双语教育的开展已日趋普遍化。青少年儿童的双语教育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国内生活的中国儿童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即“母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另一种是在国外生活的中国儿童第二语言与母语的双语教育,即“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由于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为此遇到的问题点、教育指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母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容易出现外语能力发展不顺利、教育效果甚微等问题。而“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容易出现母语丧失、外语教课学习困难、两语言能力停滞发展等问题。两种环境中的双语教育都面临诸多难题,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本文针对儿童双语教育的诸多问题,对“巨视模式理论”及研究进行概述,分析两种类型的儿童双语教育的特点以及教育指导中的侧重点,为儿童双语教育研究及实践提供启示。

2.巨视模式理论:两语言的影响因素

Landry与Allard提出了“巨视模式理论”,探讨儿童双语能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众多研究(箕浦1984、Cummins&中島1985等)将双语能力影响因素归纳为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巨视模式理论”将影响因素整理成“社会学层次”、“社会心理学层次”与“心理学层次”。这些因素决定儿童是成为减法式双语儿童(两语言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准)还是加法式双语儿童(两语言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准)(Landry & Allard1992)。

“社会学层次”表示个人所属语言集团的民族语言活跃程度。民族语言活跃程度是决定“个人语言接触程度”的重要因素。其次,“心理学层次”表示个人的语言天赋、语言能力及认知情意倾向等个人因素。最后,“社会心理学层次”表示个人通过“与人接触”、“媒体接触”、“教育指导”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与语言接触的程度,即“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在“与人接触”中形成了“语言基本传达能力”,“媒体接触”中形成了“语言基本传达能力”与“语言认知学习能力”,在教课学习等“教育指导”中形成了“语言认知学习能力”。

三个层次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两语言的形成,尤其“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连接着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正是“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中的所有经历促使“语言能力”的形成。换而言之,为了培养“语言能力”,需要构筑“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开展“语言活动”。

3.母语环境与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分析

为了保障儿童两语言的顺利发展,需要从“社会学层次”“心理学层次”“社会心理学层次”分析儿童两语言情况,积极开展“语言活动”增加两语言的“语言接触”程度。表1对母语环境与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的特征及教育指导的侧重点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母语环境中的儿童由于外语使用机会较少,外语使用意识较弱,外语的使用大多限定为学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尽量保障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使用外语的机会,同时培养母语与外语的“语言认知学习能力”,努力设定利用外语进行教课学习的机会。另外,外语环境中的儿童母语使用机会较少,维持母语能力十分困难,母语使用仅限定为家庭内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创造使用母语的机会,同时培养两语言“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由于母语使用的突然减少而影响到母语的持续性发展,这就需要创造利用母语进行教课学习的机会,从而保障母语“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的顺利发展。

为了促进儿童双语能力的顺利发展,需要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场面中分析母语使用及外语使用,不仅注重“语言基本传达能力”,更需要注重“语言认知学习能力”。母语环境中需要关注外语“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外语环境中则需要保障儿童母语“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儿童的外语能力。

参考文献

[1]Cummins,J. & 中島和子.トロント補習校小学生の二言語能力の構造[J].バイリンガルバイカルチュラル教育の現状と課題,1985,143-179.

[2]Landry,R.& Allard,R..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d the bilingu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nd majority group students [J].In W. Fase,K.Jaspaert, & S.Kroon,(eds),Maintenance and loss of minority languag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223-251.

[3]箕浦康子.子どもの異文化体験[M].東京:新思索社,1984

中学德育中的“环境教育” 篇4

一、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育人

美丽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它有利于师生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 激发灵感, 启迪智慧, 有利于师生素质的提高, 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优美的学校、清新的校园、美观洁净的楼道、活动室, 墙上挂的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无不体现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 教师、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 更增添了学校的和谐教育的氛围。

优雅的校园环境在师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并影响着他们终生的学习, 生活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处处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它营造着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时时感化师生的心灵, 犹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二、美好和谐的人际环境育人

教师担负着教书又育人的双重角色。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 师生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 精湛的教学艺术, 良好的外表形象,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 勤学守纪。

三、高尚的教师职业形象育人

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形象, 既要有优雅的外在美, 又要有崇高的道德美、内在美。教师的衣着要清洁整齐、朴素大方, 坐立行的姿势、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要表现出教师良好的修养;语言要规范、准确鲜明、生动幽默, 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 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 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 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动, 往往会成为学生刻意观察、模仿的对象, 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师德。

四、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育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 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有力的感染作用,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 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问题时, 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 孩子也会参与欢乐, 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 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环境教育 篇5

上海市漕泾中学顾啸锋

一、环境教育是《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提到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报告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把上述任务“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报告首次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强调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过去五年我们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海市六至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要求关于社会公共生活的内容中也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生存环境与道德”教育。但当前中学生环境意识,环保知识以及对环境的认识还十分淡薄,与我无关思想较为普遍。因此,努力培养初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环保意识是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

二、“三个一”教育,将环境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程理念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是“国家绿色学校”和“上海市环境教育特色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我校已有十多年历史,在长期的环境教育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合农村初级中学的环境教育之路,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丰 1

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但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环境教育还是一片空白。根据党的十七大及2008年全国两会精神,结合上海市六至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要求和我校具体情况,我校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环境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每个学年实施了“三个一”环境教育工程。即“一节精品环境教育公开课、“一次环境教育主题班会课”、“一次我的家乡节能减排之现状社会调查”。

1、精心策划,上好一节精品环境教育公开课。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以及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使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我们要求授课老师课前精心准备,课后认真反思,并邀请区教师进修学院及环保局领导参加听课、评课并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使之真正成为一节精品课。如: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我们认为第二课《生存环境 呼唤保护》最适合开展环境教育公开课,如第二课第三框《保护环境需要道德和法律》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用ppt“蚁熊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提问:蚁熊吃蚂蚁为什么不斩尽杀绝?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学生讨论回答后得出结论:蚁熊何其聪明!它们清楚地知道,没有蚂蚁家族的生生不息,就不会有自己种群的生存发展。蚁熊尚知留有余地,“计划”使用资源,难道我们不更应该自觉地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吗?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现在的环境状况到底如何呢?我们精心制作了配乐ppt“太湖蓝藻事件”,先介绍了没有受污染前太湖优美的景色,并配以音乐“太湖美”,然后学生看到了蓝藻肆虐的太湖以及苏州地区饮用水告急的画面,这样强烈的对比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对于教材中“阅读天地”中的歌词,我们配以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并由学生介绍那位因保护丹顶鹤而牺牲的女孩的事迹,从而引发思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我们中学生能够采取哪些有效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我国产生

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而要保护环境我们就要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我们设计了学生活动“实话实说”,说出一件你平时经常做或曾经做过的不环保的事以及“说到做到”,说出一件从今天起你要求自己做到的保护环境的事,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最后我们设计了课后作业:请每小组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可以用图片或者是多媒体的形式表达,以达到对本课学习内容强化、总结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2、完美设计,开好一堂环境教育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显性课程,我们特别强调做到专课专用、教育主题鲜明,努力体现学科教学润物无声的德育功能和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两纲”的颁布实施,提升了特色教育的内涵效应。尤其是在《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落实过程中,我们把环境教育作为一个特色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环境教育,结合我区建设“绿色金山”及“三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卫生习惯,通过了解动植物,直观地了解生命现象,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如二(1)班开展了“呵护生命,保护环境”主题班会,通过文艺演出、朗诵、角色扮演、动手制作环保课件等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日益恶劣,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受害的将是人类。让学生懂得: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政治教研组在每学期开学初会同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团支部制定“八年级环境教育主题班会计划”,要求各班在学期初制定环境教育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活动时间,并组织相关领导、教师对主题班会进行观摩、交流、点评,对优秀主题班会进行录像,制成影像资料在全校、全区进行推广,从而使主题班会中的环境教育迈上了一个台阶。

3、大力提倡,开展一次节能减排社会调查活动。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应当“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我们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开展了“我的家乡节能减排之现状社会调查”活动。以班(或班级组)为单位成立活动小组,由班主任及相应主题相关的课程教师为指导教师。选定活动内容后,要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和企业单位,到广大群众中去,广泛开展调研和环保宣传活动,分组对镇、村河道污染状况,工厂废气、废水、污染物排放及治理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一(1)班学生在漕泾物流园区实地察看如何在用电、用水上降低能耗,还向园区领导调查了他们的环保理念和成效,每一个学生还写了调研论文,使学生在活动中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增强环保责任意识。对于学生的优秀论文及合理化建议我们及时送交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并受到了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在有效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进思想品德课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有效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思想品德课。为此我尝试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教学场景中。如,在进行垃圾分类活动中,设计了不同阶层人员,对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扮演不同角色,持不同态度,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多种教学手段并举

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师生双方的成功,获得

最大教学效益。我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接受教育,同时采用社会实践、分组讨论等不同教学手段,让学生接收多方面信息,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3、关心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合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开发学生潜能,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上网、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方式收集环保知识及环境污染状况资料,上课时鼓励学生就环境问题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实践能力都不一样,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对于实践能力强,富于探索、创新精神的学生安排他们进行环保社会实践和考察,其他学生则负责资料搜集和整理以及完成考察报告和论文撰写。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和进行环保实践、探究的积极性。

经过我们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我校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环境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少先队环保志愿者“环保科学院”社团被评为区十佳,市百佳优秀社团。三年中,我校四名学生获得市、区“明日科技希望之星”光荣称号。三年中,我校学生设计与实践的“壳牌美境行动”连续三届获得市一等奖。今年,在上海“4.22”世界地球日中小学生征文赛中,一(1)班曹淑勤同学的征文被评为一等奖。

初中学生在环境保护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有比成人更具优势的一面。他们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开放的思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是促使环境向有利方向转化的一支强大力量。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中学生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我们将继续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全国两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保护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尽责。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篇6

关键词: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教材资料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语文学科在环境教育中承载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明确指出要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当前的小学语文学科中有很多关于环境的文章,语文环境教育也具有很多丰富的材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运用教材资料,渗透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教育的文章,如《桂林山水》《只有一个地球》《鸟的天堂》《宇宙生命之谜》等都与环境息息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找准语文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环境教育就能够有效地渗透到语文课堂中来,这比环境教育课上的理论课更有意义。首先,教师要在课前搜集关于环境的相关资料。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课文教学之前,教师要积极地搜集资料,阅读关于地球的知识,查找相关的图片,在课堂中让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地球环境被破坏的情形。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有目的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语文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环境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目的渗透,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将环境教育穿插到课堂中,促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提高。

二、运用语文实践活动,加强环境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文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运用,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内容方法中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进而获得环境的相关教育。首先,教师要精选内容组织好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周边有很多关于自然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环保报纸、调查水污染、组建保护山林队、环境保护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教师要制订好语文实践活动计划,让活动开展得有效果。通过制订实践活动计划,学生对于活动的目的、方法、步骤会更加清晰,促进了实践活动的发展。最后,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要加强指导,根据教材的内容、目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活动方案,活动结束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加强总结,这样一来,环境保护意识就更加深入学生内心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教师要找准环境教育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通过运用教材资料和组织实践活动等方法强化小学语文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宋广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01(5).

教育中的软环境 篇7

一、美术教育的素材来自于环境

美术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美术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视角来创造一种意境, 反映某种美好的愿望。这在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中体现尤其明显和直接。蓝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清澈的流水、茂密的丛林、广袤的草原……一幅幅美术作品中描绘的优美自然环境充满着勃勃生机, 令人神往。中学美术教学中经常以校园和附近的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课堂, 开设课外写生课。这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吸收灵感, 收集素材;让学生面对自然界优美的环境的同时, 运用所学到的素描、水彩画等知识技能, 把看到和感受到的优美环境表现出来。因此, 自然环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的理想大课堂。

二、环境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基础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所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 没有美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特殊的地位, 决定了美术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 培养社会责任感是有绝对优势的。中学美术教师有责任在美术课堂上体现环境意识, 把环境意识渗透在美学之中,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环境意识,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因为艺术和情感是美术的基本属性, 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社会责任感, 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三、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1. 依据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渗透环保教育理念。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 许多教学和教材内容都涉及到环境教育和环保主题, 如八年级美术课本第一册第四单元中选用的就是以“绿色家园———地球”为主题的环保教育课题, 主题是号召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激发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因此, 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渗入环境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 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可开展美术与环境专题讨论会, 让学生先搜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 结合实例开展主题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懂得如何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湿地绿洲……通过设置不同情景, 进行类比假设,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探讨这些美好的景色离我们有多远。耕地被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没有美好的景色和环境, 我们拿什么来创作。以污浊的空气、混浊的河流、不毛的沙漠创作出来的作品能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因此, 以“环保”为主题, 通过美术课堂和艺术的形式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分析、探索、创新, 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构建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理念。

2. 针对中小学生自身特点, 灵活设计美术教学。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求知欲强、意识观念逐步形成的时期。美术课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 主动探究新形势下美术课教学的教法、学法,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铺桥架路。教师要对美术课程设置的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要在达到课程教学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 力争实现预期的情感价值观目标;要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或者重新编排教材, 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环境和自然存在的客观实体, 注意形状、质地特征、色彩、构成关系等细微的差异与变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亲自动脑动手, 从多角度深入生活, 使美术教学更富创造性。如在绘画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沙漠和绿洲作为对比题材来表现环境问题, 渗透环境教育;在手工课中可引导学生利用废瓶子、废纸进行手工作品创作, 变废为宝, 同时渗透环境教育;在欣赏课中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分析美术作品中优美环境所带来的美的视觉享受或作品中因环境破坏而给人造成的压抑和震撼, 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环境在表达人物思想或作品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内容扩展, 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3. 结合周围环境实际, 开展环保主题美术创作。

基本的美术教学, 可以以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为主题, 适当加入环境保护内容, 加强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态环境的认识,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使其从小有环保意识。其具体可通过美术作品欣赏、风景写生和山水画创作等, 引导学生描绘美丽的校园和所生活的城市、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 指导学生欣赏多彩的大自然, 并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状况, 体会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也体会到污染对自然和我们生存环境的危害性。美术的手工制作, 可引导学生开展废弃物的再创造利用, 从材料到构思, 将废弃物再利用, 化腐朽为神奇,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陶冶了情操, 保护了环境, 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美术欣赏课, 可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建筑作品, 还可以让学生到室外欣赏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观。学校周围动植物生态环境和通过PPT欣赏到的世界名胜古迹, 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世界是人的世界, 环境是人的环境, 建筑是人的建筑。每个人都要关心我们生存的世界、居住的环境与建筑, 消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膜, 使之互相渗透、互相沟通。

参考文献

[1]刘美双.浅谈在美术课中渗入审美、创新、环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5) .

[2]邱浩波.美术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教育现代化, 2005, (5) .

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篇8

一、结合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

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是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现用中学《生物》教材中几乎每章都包含生态环境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极好素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到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 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长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提高中学生保护环境的素质。让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 为子孙后代的生存留下一片蓝天。

教学过程中, 我们生物教师注意让学生理解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 也影响着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植物学中,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 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在教学过程中, 要认真挖掘教材, 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 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 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 适时适地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再通过介绍生态失调带来的种种危害, 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注重搜集讲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破坏着生态平衡。在学习《生物与环境》一节中, 向学生讲述“三废”的与日俱增给环境带来的破坏等实例。据统计, 我国约有七亿以上的人群饮用大肠杆菌超标的水, 有近两亿的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的时期, 我国每年排尘量4445万吨, 年排二氧化硫为1200~1400万吨, 是世界上“三废”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大气、水源、土壤污染严重,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据报道, 胃癌、肺癌都是吸入大气中有毒气体或水中有毒物质所致。在发展中国家, 80%~90%的疾病受细菌感染或与化学污染有关。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多亿元的人民币。联系实际教学, 我县的渭河原来长年不断流, 河中鱼虾成群, 周围群山绿水。但近年来由于工厂排污, 生活垃圾随意排放, 河边农田农药的大量施用, 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 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绝迹。这些贴切的生活事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 还使他们意识到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通过自然保护和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 树立生态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主动因素, 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 通过放映有关森林资源、动物世界和国家一些重点自然保护区景观介绍的录像, 唤起学生热爱自然资源的美好情怀。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森林、益鸟、益虫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关系。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一项有力措施。我国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 陆续建立了数百个自然保护区, 确立了“植树节”和“爱鸟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必须纳入法律范畴, 要依法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向学生宣传有关法律,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观念, 而且通过他们的宣传, 能让更多的人知法, 为保护生态环境做贡献。

四、通过人口与环境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

人与环境是构成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在学习“生殖与发育”和“人口与环境”时, 罗列人类需要的各种资源。本来, 我国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三, 人口绝对占世界第一,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 很多耕地变成了住宅地, 加上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主观因素影响, 使环境恶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另外, 人类为了自身利益, 长期不断地毁灭或滥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使森林面积迅速减少, 许多动植物也濒临灭绝。当前的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 这些隐患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许多自然灾害甚至警告人类, 要珍惜自然, 为了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实行计划生育, 做到要计划的发展。

五、注意生活点滴, 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它不仅减少环境污染, 维持生态平衡, 还包括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内容,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具体规范, 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并养成自觉节约能源, 反对浪费, 不乱倒垃圾、污水, 不乱扔果皮纸屑, 不随地吐痰, 不乱折花木, 践踏草坪, 不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等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教育中的软环境 篇9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二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各个环节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 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方面的属性, 同时也兼具“教育”方面的属性, 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属性特点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从技术属性看,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网络化可以实现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共享, 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用户之间可以互通有无, 进行自由交流, 使交际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把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 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特点, 为人机互动提供了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全新的交际手段。智能化可以增强教学设备的精密性和可靠性, 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些特征的集中决定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与复杂性。

(二) 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属性特点

从教育属性看,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与交互性。开放性是指教育突破传统的封闭环境, 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打破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垄断地位, 构建起社会化、立体化和自主化的教育体系。共享性是利用网络、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 使得教育思想、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可以在不同用户之间自由交流, 实现共享, 解决了单个用户教育资源贫乏, 难以得到补给的问题。交互性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人机互动, 以及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的人人互动, 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素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机遇

首先,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信息技术使传统教育的封闭环境变得开放, 使教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环境。例如,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创建虚拟课堂, 实现远程教育, 还可以使高校与外界互换有益资源、进行联合办学等等。另外, 教育信息化共享性特征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自由化和时效性, 实现资源共享, 既解决了素质教育中遇到的人才、设备、资金等困难, 也大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开阔了视野, 活跃了思维。

其次, 教育信息化丰富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育, 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这就决定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校教育者提供了获取资源的便利条件。教师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渠道于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手段, 构建学导式、案例式、趣味式、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从而极大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再次, 教育信息化创新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信息时代, 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高校教育模式正在形成, 大学生知识来源渠道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被无限拓宽, 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的新格局, 教师的角色也由主体变为主导, 在教学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突出了, 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 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的双重需要。

(二) 教育信息化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挑战

首先, 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网络信息技术赋予的海量资源良莠不齐, 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对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驱使让其容易失去鉴别良莠的能力。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严重妨碍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等培养的成效, 从而使素质教育事倍功半。

同时, 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教育构建的开放式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接受多元思想提供了便利, 因此, 教师灌输的传统思想不再具有唯一性, 师生平等的交流、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思维的引导取代了以往教师单方面的权威和灌输, 有力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 因此, 素质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修科目。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中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 要转变思路, 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素质教育为核心, 开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 健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体系

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而大量事实表明, 要想实现目标, 取得实效, 仅仅依靠高校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业, 由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业才能完成。因此, 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整合多面教育资源, 创设一种富含多元文化的多层次、立体式教育环境, 开放共享学习资源。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正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现代化教学体系包含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 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一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资料, 把握学习进程, 发挥思维潜能;另一方面, 高校也可以汇集整合有用的信息资源, 创设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 并结合当前社会和网络环境中的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 形成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教学体系还可以将高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 三者之间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自由、快捷的交流, 大大拓宽了高校素质教育的环境空间, 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成效。

(二) 全面培养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教育是高校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信息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由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所决定。所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是指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双重要求, 既要能熟练掌握和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 同时也要能够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 最大化地创新和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依靠高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素质培养机制, 从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树立, 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训练等, 全面更新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结构, 建设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将其打造成为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而高校教师本身也要进行积极的努力, 适应教育信息化潮流的需求, 转变教育理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探索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 不断完善高校综合性信息化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工作, 而是以信息化教学为核心, 以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的综合性工程。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需要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保障, 提供教学管理、评价评估、后勤服务、新闻宣传、社会指导、心理咨询、校园论坛等多元化服务, 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便利化的“自选超市”, 使之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产品”, 从而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寻求帮助, 创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提高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结语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立体式发展环境, 为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给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新思路, 运用新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拓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磊.信息教育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3, (7) .

[2]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1) .

[3]林健.试论网络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21) .

环境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探索 篇10

1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1994年, 我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许许多多的中国企业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在“八五”期间, 我国的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污染最严重时期, 每年的排尘量为2 300吨, 年排放二氧化硫量达14 610万吨。到本世纪末, 燃烧排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我国也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 我国434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188个, 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 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 据我国有关部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 有436条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据推测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已经超过1 000亿吨。

目前, 由于我国内地汽车油耗量高, 污染控制水平低, 已造成汽车污染日益严重。部分大城市交通干道的NO和CO严重超过国家标准, 汽车污染已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一些城市臭氧浓度严重超标, 已具有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潜在危险。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如不加强环境教育和管理, 让不断增加的工业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就会给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 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尤其应该从学校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内容, 进行环境教育

2.1 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化学可以说是与环境保护的话题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 尾气的回收和利用, 废气的处理, 无不紧密地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该紧扣教学大纲, 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探讨课本中环境教育的因素, 详细列出化学教学中各章节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 有计划、有目的地施以环境教育。

2.1.1 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在进行CO性质教学中,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它可以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重者使人死亡, 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 (CO) 罐泄漏, 造成2.5万人死亡, 5万人双目失明。

在进行氮氧化物和硫氧化合物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知道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 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也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对人体也有害, 其毒性是CO的5倍,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 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

在进行卤代烃性质的教学中, 要介绍氟利昂 (CCI2F2) 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空洞, 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 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预言, 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 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 到那时白内障患者数也会大增。

结合讲CO2性质, 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 使全球气温变暖, 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末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 将使冰川融化, 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2.1.2 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在讲金属元素时应向学生介绍中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水中形成配合物, 其价态变化多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效应。因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蛋白质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变形物质, 导致人中毒。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水量有酚、芳烃等, 酚为五毒之首, 为致癌剂, 而且在低浓度时就使蛋白质变性。

在将CI2与苯酚的反应生成六氯环乙烷时, 向学生介绍有机氯农药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内。例如:DDV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自主神经, 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

2.2 结合化学试验教学, 加强环保知识教育。

2.2.1 用最少的药品, 获最佳效果, 减少废弃物, 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试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 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 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有害、有毒的物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 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 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 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切实可行的。使学生养成从我做起, 保护环境, 造福人类的高尚品德。

2.2.2 正确处理废弃物, 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 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 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能源以煤为主, 空气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严重污染, 这些酸性污染物与酸滴形成酸雨, 对人的危害比二氧化硫高10倍, 引起肺水肿, 使水体酸化, 可使鱼类绝迹, 尤其是重金属和一些致癌物质的污染,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经专家研究确认,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癌症发病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化学实验中, 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 同时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 决不能随意倾倒, 造成环境污染, 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 (1) 某些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毒物质可用化学方法进行妥善处理, 例如, 萃取后的苯和实验中残余的一氧化碳可以燃烧;溴苯可以碱解;酸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可用铅、铁等轻金属还原。 (2) 某些废弃物经过简单处理后变废为宝, 例如, 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作氯酸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最终残余物还可以用于钾的焰色反应, 或施用于花、木、草、树系良好的化肥, 等等, 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2.2.3 重视化学实验中的环保知识教育

生产、防潮、治污一起抓, 保护环境, 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方针。过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只注意到化学实验与化学知识的结合, 而没有注意环保知识的教育, 为此,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与环保知识结合起来, 把实际生产中防潮、治污的化学方法利用到化学中去, 消除“三废”污染。要运用化学知识, 利用化学实验研讨实际生产中的“三废”防治,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化学实验中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 完全可以采取封闭体系进行, 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 危害师生健康;或者, 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 消除危害。例如, 氯气、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都可以用碱液或水吸收;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的实验可以在封闭式装置中进行, 硫化氢燃烧实验, 也可以用漏斗罩在火焰上方, 使产生的二氧化硫经漏斗作用下通过其连接的U型管 (内盛稀氨水) , 吸收液可作化肥使用等等。

2.3 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参与作用

教师本人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以及环境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为此,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 要经常搜集资料, 关心身边环保的新进展, 以丰富教学内容,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还应从学生切身问题入手, 抓住时机灌输环境意识,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 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 自编调查问卷, 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具装修材料性质, 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 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 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 墙面漆的使用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通过调查, 学生还提出了许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 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做菜方式, 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做菜过程始终开动抽油烟机, 以减少燃烧过程产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气中的含量;室内禁止吸烟;注意家电的电磁波污染等等。总之, 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11

一、优化教师素质

教师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教育的改革需要靠全体教师认真、透彻地领会和实施。领会不透彻,实施难免走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面对素质教育赋予自己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教育理论,掌握新三论,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了解最新科技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要学会用艺术家的审美观来审视课堂教学,努力使一堂课做到“形象美、节奏美、语言美”,提高自身的教育文艺素养。要热爱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以情待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提高自身的教育情感素养。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宽松环境,并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提高自身的教育创造素养。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养,要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思想、个性和人格。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真正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尊师之情,让这种神圣的情感把教师的“严格要求”和“严谨治学”转化为学生的“严于自律”和“严肃求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人生的追求和成功的享受,而不再是繁重的负担和痛苦的压力。使教师真正做到“恭德慎行、为人师表”,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和传播者。

二、优化教学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罗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呼唤、鼓励。”师生的情感、教学的氛围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维和语言表达,更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等动力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中也常遇到这种现象:学生愿意为所喜欢的学科而努力学习,而对不喜欢的学科持消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催化剂。

因此,教师应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创设民主、平等的伙伴教学关系,利用情感效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素质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如下公式:信息的总效果=27%的文字+35%面部表情+38%的声调。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创造一种催人向上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能唤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优化课堂教学气氛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口头语言准确精练、条理清晰、生动形象、抑扬顿挫;板书语言文字规范、布局合理、简洁美观、条理分明;形体语言整洁大方、端庄稳重、和蔼可亲、精神饱满。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鼓励学生乐思善辩,使学生在课堂中变得投入、兴奋、专注。3.亲切友好的教学态度。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赞赏、表扬和鼓励,营造一个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民主、合作气氛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学习,会听、会想、会说、会问、会记,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教学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融洽、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强化求知欲与参与欲,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积极地思维,从而灵活而牢固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

三、优化学习环境

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素质,在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观察、强化思考、注重实践、激发创新。在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师生配合紧密,和谐合作,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教学过程是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而信息的传递离不开媒体。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它能方便、快捷地提供语文事实及其实际应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加深印象,还能突破限制,实现动静、大小和虚实变化,凸现感知重点,帮助学生进行微观想象和认识事物及其本质,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大的学习、发现、创新的广阔天地。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其难点,或难于理解,或难于操作,或难于体会。为激起学生勇敢地向难点挑战,帮助学生顺利主动地逾越障碍,教师应及时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诸多信息,利用信息发散学生的思维,架起学生克服困难的阶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选用电教媒体,恰当地选择切入时机,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体,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探求新知,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篇12

1 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化学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

1.1 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在近100年时间内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0%, 使全球气温上升了0.3-0.6℃;二是灾害天气频繁。洪涝、干旱、虫灾等一系列因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频繁。

大气污染影响生态环境。一方面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改变生物生存环境, 使生物物种多样性被破坏;另一方面臭氧层破坏及环境污染影响生物及人类健康状况, 导致水体酸化、土地污染、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也受到破坏。

水污染导致淡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 旱灾频繁的国家, 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 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 只有2500立方米, 约为世界人均的1/4, 在世界排第110位, 已经被世界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污染导致水生生态系统被打乱, 淡水资源遭到严重威胁。

1.2 全球环境污染, 导致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 世界各地的环境污染状况十分严重,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土地肥力减弱, 土地沙化严重。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和经济活动正在给土地资源造成日益增大压力, 大量的使用化肥使土地自然肥力大大减弱。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最为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 严重威胁到当地人们的生存环境, 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 分布较广, 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的沙化, 每年因荒漠化土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资源多样性损失。地球上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给人类提供衣、食、住、医疗、精神食粮等, 由于生物环境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

从以上的环境问题可看到我们的环境状况已相当不容乐观。拯救、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

2 加强环境教育, 实现可持续战略

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 实现环境保护需要从全民素质教育抓起, 设立系统的环境教育体系。化学学科的特点, 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 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 用什么方法来组织实施呢?

2.1 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 渗透环境教育意识。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 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课堂上设置情境, 进行环境教育。例如,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中讲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污染的危害时。【情境】:某农田、森林使用农药DDT导致河水中含有微量的DDT。经浮游生物富集体内, 含量可增高1.3万倍, 小虾、小鱼吞食后富集体内, 含量可高达17万倍。大鱼吃小鱼, 最后可浓缩富集的DDT含量就会更高;又如讲《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中的温室效应时, 介绍全球变暖将会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情境】:2004年夏天, 欧洲的一些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一些地方40℃以上的高温持续数天, 印度的一些地方气温更是高达50℃以上, 滚滚热浪在几周内共造成数百人丧命。与此同时, 气温升高又给许多疾病的繁殖、传播提供温床, 非洲的疟疾得以流行, 是一些携带病菌的昆虫向更温暖的地方迁移, 导致已灭绝的传染病“卷土重来”。通过这些例子可使学生得到启示:即使我们只是污染水资源或空气, 都会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生命健康。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进而化为爱护地球环境, 防治污染的自觉行为。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环境教育。如讲《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中介绍酸雨的危害时:教师播放光碟, 观看森林受酸雨破坏、雕像受腐蚀、毒害鱼类及水生生物、破坏名胜古迹等, 认识到酸雨的危害;又如把“温室效应”带来危害的图片制作成动画播放给学生看, 一起讨论防治方法、措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来,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在课堂练习中选用一些与环境有关问题进行环境教育。例: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香烟的成分很复杂, 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许多强致癌物质和有害物质, 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分别为尼古丁 (化学式C10H14N2) 、焦油、一氧化碳等。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吸烟严重危害身心健康。B、尼古丁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0:7:14。C、尼古丁中含有10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和2个氮原子。D、一氧化碳能与血液的血红蛋白结合, 故而有剧毒。本题答案为C。学生在做这个题时, 一方面可以学习到许多化学知识, 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正确认识吸烟的危害。

2.2 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意识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 并且比课堂教学更有直观性。

合理使用药品的用量, 妥善处理废弃物, 减少环境污染。如药品取用时应按规定用量, 没说明的应取少量;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 不能抛弃, 不能带出实验室, 要放在指定容器里, 其根本原因就是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

发展微型实验, 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如学生分组进行酸、碱等物质性质实验时采用点滴板代替试管进行, 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 并节约实验材料和时间, 减少污染。微型化学实验的应用和推广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化学实验中的具体表现。

改变实验装置, 减少环境污染。如在探究白磷的着火点时,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造成污染, 我们可以用改进的方法:将一小块白磷和少量红磷分别放入相同的试管内, 塞上橡皮塞, 再将两只试管浸入热水里, 一会白磷在试管内安全燃烧, 红磷不燃烧。

将有毒的物质转化为无毒的物质减少污染。如实验尾气CO可以用燃烧的方法转为CO2再排放;SO2用碱液吸等。

将实验后的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如氧气的制取过程中用到的催化剂Mn O2, 实验完毕后, 可以通过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后循环使用, 这样可以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并降低实验成本。

2.3 在课外活动中加强环保教育

为增强国民们的环保意识, 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世界环保组织及我国环保部门规定了一些环保纪念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殊的日子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 或组织一些与环保有关的活动。如在3月12日植树节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植树活动, 了解树木对缓解大气污染以及对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3月22日世界水日组织学生参观自己的母亲河—东江的现状 (污浊、水位下降、水质变差等) 。劝导学生要节水、惜水、保护水资源。

利用化学教学对中小学生—“21世纪主要劳动群体, 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群体”, 进行环境意识教育, 使未来社会的生产、生活向着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保护环境方向迈进,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积极主动地进行环境教育, 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 体验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以达到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问题,可持续战略,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苗移栽下一篇:商品及期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