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导向

2024-08-10

环境教育导向(共12篇)

环境教育导向 篇1

笔者之前参加了一次初中政治教师的评课活动, 老师们上的课题是初二年级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位老师在各自的课堂上列举的大量教学案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引发了笔者关于课堂教学导向的一些思考。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必须要用正确的导向去充分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

一、评课活动中的课堂教学案例的共性特征

课堂上的具体案例笔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出了, 但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都是反面的例子, 讲的都是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如何使出浑身的解数来制假贩假, 对消费者进行坑、蒙、拐、骗。无独有偶, 笔者曾听过一节有关“党的建设”方面的高中政治课, 课上执教者列举的也都是反面案例, 一堂课中这位老师罗列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内腐败分子一共16位, 他把这16位腐败分子的犯罪事实通过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出来。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政治课教学究竟想给学生怎样的导向呢?举出这么多生产者和经营者对消费者进行坑蒙拐骗的例子, 难道只会起到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作用?举出这么多腐败分子的犯罪事实, 难道只是想说明我们党内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这样做难道就不会产生某些严重的消极后果?比如, 学生会不会听了这些事例后产生反社会甚至反党的危险情结?会不会培养出危害社会的恐怖分子?笔者认为,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二、要全面把握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功能

我们必须思考一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功能。政治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 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运用好这些知识, 这是各个学科教学的共性功能。因此, 上例中作为执教者举出一些反面的例子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问题在于执教者必须考虑:用这些反面例子究竟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想把学生引向何处。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反面例子来教授知识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执教者必须记住:我们的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一教学功能外, 还有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功能。对于政治课教学而言, 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而这也是我们当前政治教学中最为缺乏的。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 很久以来, 中学政治课教学几乎已经变成了对纯粹中考、高考考点知识的讲解以及围绕考点而进行的强化训练和答题指导, 政治课教学应有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的功能已经名存实亡, 甚至已经完全丧失。这实在令人感到担忧。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 执教者如果忘却了教学的教育功能, 往往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失缺了应有的教育, 而是会起到最为可怕的反面教育效果, 因为这种可怕的教育往往也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上例中的执教者们在不知不觉中或许就扮演了这样一个可怕的教育角色。

三、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正面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式之一, 比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 都属于正面教育行为。这一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课的特殊性质与地位也决定了我们在实施教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贯彻正面教育的原则导向。因此, 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 那就是对学生必须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 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课堂上不是不可以列举反面的例子, 但必须清楚举反面例子还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 帮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客观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正确向导。所以, 课堂除了反面例证外, 更多的应该是正面的例证, 或者由反面的例子引出正面的例证, 从而让学生看到希望和光明。如果课堂上所展示的全是社会的阴暗面, 学生还能看到光明和希冀吗?学生如果看不到一丝的希望, 又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呢?事实上一些反面的例子有时也是我们进行正面教育的极好的素材, 有经验的教师就善于把反面例子与正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从反面的例子出发引向正面的教育, 从而发挥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功能。

笔者曾听过江苏南通名师王锦飞老师上的题为《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上王老师就列举了老百姓“看病看不起, 买房买不起, 子女上学上不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学生对此或多或少都有所感悟, 课堂上这些真实问题一摆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反响和共鸣。于是王老师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不仅列举了我们党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而且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的一段感人至深的话:“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 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但是,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 就是‘知难不难, 迎难而上, 知难而进, 永不退缩, 不言失败’。”这样就让学生感到, 中央对这些社会问题是十分重视的, 解决问题的决心是大的。让学生相信, 我们有这样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领导, 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从而把该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显然这样的教学就有了一个正确的导向, 政治课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这堂课上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就应该是这样的教学。

教师这个职业是极其伟大的,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造就和培养肩负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历史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 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进一步强化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 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当前特别是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 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正能量。就我们当前的中学教育教学的现状而言, 各科的教学都该这样做, 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好一些。

环境教育导向 篇2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 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它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由一系列教学技术所组成。这种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作用,所以被世界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在我国也有很大的影响,既是我国研究国外职教先进经验的主要领域,也是我国职教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中德合作职教项目中以及国内许多行业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引进、开发和应用。国家也倡导行动导向教学为培养现代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技术主要有:

1、项目教学法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的话,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也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3、模拟教学法

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技术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工厂中进行。经济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中进行。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

4、角色扮演法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人”为中心,后者则以“事件”或与人有关的“事实”为纽带。

5、头脑风暴教学法

头脑风暴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与俗语中的“诸葛亮会”类似,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企业管理和科研工作中。

在职教实践中,可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总称为建议集合)。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6、粘贴版教学法

张贴板是一种特制的大头针随意钉上写有文字的卡片或图表的硬泡沫塑料或软木板,是一种典型的“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媒体”。张贴板教学法是在张贴板面上,钉上由学生或教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通纸片,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班教学方法。张贴板教学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克服谈话法不能记录交谈信息和传统的黑板上文字内容难以更改、归类和加工整理的缺点,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张贴板上的内容既有讨论的过程,又有讨论的结果;既是学生集思广益和系统思维的过程,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结果。

以上都是”行动导向”教学法里的教学技术方法。在教学中还配有小组讨论,教师把教学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来完成学习任务,再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做总结讲课。教师在下面听并及时给以指导。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关系。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所有需要学生在实际中解决的问题,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工作任务,大家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缘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但这并不影响教师的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更高了。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案例分析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所替代的是自由的讨论,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讨论中,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答案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答案没有最好的,只是更好的。

2、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由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训练,每当碰到新的任务时,就不再会束手无策了。

3、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由于采用行为导向教学的模拟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模拟办公室中或者在模拟公司里工作,要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仓储部门、会计部门、管理部门之间轮岗,每一工作岗位都要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而且合作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在采购部门,它会面对不同的供应商,需从中做好正确的选择;在管理部门,它会面对工作人员的不同方案,需从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会计部门,它会面对延迟交款,拖欠交款等各种情况,需从中做出相应的对策。

4、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对象,必须在瞬间做出回答。不断地出现新的情景,不断地作出新的应答。比如接待顾客,有学生扮演营业员,有学生扮演顾客,扮演营业员的学生,要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爱好的顾客,就不能采取划一的应对方法。

5、有利于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形成。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挫折承受能力。比如要求每个同学在半天时间内推销十斤大白兔奶糖,有的学生很快就推销完毕,有的学生磨破嘴皮还是推销不出去,最后只好推销给自己的父母。推销过程中的甜、酸、苦、辣之味只有自己最有体会。但是一次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真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推销的基本技巧,而且提高了各自的挫折承受能力。

6、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由于综合地应用以上多种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任务。通常一个任务总是综合的,总是要涉及到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比如学习营销技术,就要涉及营销学的知识,管理学的知识、法律学的知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心理科学的知识,通过一个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不再是一门门学习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综合知识的获得,是相对完整的一块综合的知识团。

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可能碰到的困难或问题

1、教师的不适应。教师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而不适应。原先我们的教师都是在事先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教室的,现在,则不然,教师很难估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因而心理总有些不踏实;一是受知识面的影响而不适应。原先我们的教师也多是本科毕业,本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学过,但到了职业学校之后,往往从事一门或多门具体的课程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知识就渐渐地淡忘了,但现在,则不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各个领域,因而,有些青年教师总是有些担心;一是受实践太少的影响而不适应,不少教师都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缺少企业的工作经验,原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尚还可以,但现在学生提及的问题多半都面向实际,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老师来说,确实很难回答。但是,教师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因为经过一轮,二轮的教学,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努力,不久就适应了教学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 篇3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

1.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能够促进教育供需平衡,改善人才结构。教育需求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分为教育机会需求和教育产品需求;教育供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教育机构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教育机会或教育产品。从教育产品的供需双方看,教育产品需求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完成教育过程后所增加的人力资本,需求主体是各级各类的用人单位,如果用人单位对教育产品没有购买欲望或购买能力,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产品的需求;教育产品供给的主体是教育机构,如果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愿意出售自身的人力资本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产品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产品供给。教育供求平衡是指教育供求双方的愿望都得到满足,社会不存在人才过剩或短缺,并能够人尽其才。

2.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能够建立高职与就业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总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它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是连结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职业教育只有培养高质量的、符合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劳动力,才能使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购销两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结构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毕业生充分就业,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供给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才能充分就业,才能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等职业学校本身才能真正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新的劳动就业制度下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是要建立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式。这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取向包括:劳动要素从行政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使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劳动力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建立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劳动就业前追加若干时间的职业培训与相关教育,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推进学历文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就业制度,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技术培训等。这种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最终确立,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调整与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就业。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不能适应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1.管理体制不合理。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重点研究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沿袭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形成的模式是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办学与管理和二为一。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益较低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办学投入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业人才”,突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和职业性。高职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这个基点上,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本。但动手技能是要靠大量的实践教学来培养的,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而现在许多院校或是从办学的经济效益出发,或是因资金来源不足,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造成高职毕业生在技能上显现不出优势。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不少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谓“跨越式”发展。而这样的急剧发展使得准备工作根本跟不上需要,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存在着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的问题,许多学校为了扩招而仓促上马,导致了目前总体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水平较低的状况。

3.专业设置不合理。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市场导向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错位”,表现为热门专业,如财会、文秘、计算机等“遍地开花”,专业设置追求低成本、短期见效性,工科类专业受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的影响,数量与规模在逐渐萎缩,新兴产业专业相当缺乏,如物业管理、保险、营销、设备维护与维修等专业,市场需求大而职业学校因设备、师资、教材的局限难以承办,造成高职学生特色不鲜明,市场认可率低、就业困难。

4.“双师型”教师缺乏。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这样的“双师型”教师现在尤为缺乏,这明显阻碍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当前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使得“双师型”的教师看不到前途,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

5.教学方式不合理。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从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来看,仍然是“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它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比例仍然较重。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只占二分之一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也难以保证。这主要由于真正的技能课和实践课往往放在第三学年,而这一学年由于高职大专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学生容易分心。再加上难有理想的实习和实操场地,往往使得最后一学期的实习时间成为学生跑工作的时间。从教学方法来看,“学生排排座,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种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从考核方式来看,笔试仍是主要形式。这种方式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更主要的问题是,它为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行为观念,即死记硬背知识仍是学习最重要的东西。

环境导向系统设计引发的思考 篇4

(一) 环境导向系统的定义

在任何建筑中, 特别是公共场所, 诸如商场、动物园、公园、步行街、医院、交通、体育场馆、学校、写字楼等, 人们都需要连续的“方向”指引, 以确保其在复杂的空间中能够快速、顺利地找到目的地。这种连续的“方向”指引就可以称为环境导向系统。

有效的标识设计及引导标示在任何公共空间之中扮演的角色都极为重要。亲切的导向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简单、富有逻辑性的导向。在理想的情况下, 这些系统也将与品牌和建筑元素以及空间氛围自然融为一体, 毫无突兀之感。然而, 环境导向标识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需要周密的思考、良好的团队合作环境、充足的研究、规划以及丰富的品牌知识。

(二) 环境导向系统的学科模糊性

在欧美国家中, 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很早就从建筑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成热的、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 并且有专门的行业协会, 即国际标识协会——I S A (International Sign Association) 。而且在日本, 设计领域也新增添了一个标识设计专业, 其专业地位等同于传统的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广告装潢等其它的设计专业。在我国,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虽然已经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但它却始终没有一个独立的身份。在艺术院校的专业划分上,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还算不上是一个独立的专业方向, 它始终是作为一些相关专业的附属内容而存在, 是介于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模糊学科。之所以把环境导向标示系统设计称为模糊学科, 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多个专业的研究内容、兼具多个学科的知识。

(三) 环境导向系统的发展优势

环境导向系统与平面设计:平面中的CI视觉识别系统是环境导向系统的前身。自从CI视觉识别系统传入中国以来, 品牌形象塑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 导向标识系统比CI视觉识别系统更具发展优势, 原因在于导向标识系统以其多样性的形制和多点分布的套系连贯性, 以及它透过自身的材质、色彩、造型等因素, 能够立体地向人们传达其背后所代表的品牌的内涵和文化品位。优秀的导向系统应该是对原C I设计精髓的升华, 在实现其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成为建筑环境中具有点睛之笔的构成要素。

环境导向系统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及与美化装饰有关的设计领域。导向标识系统所应用的空间同时存在于室内、室外环境中, 因此它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诸元素密不可分。当建筑及室内空间的结构和现代构成感使人感到冷漠和压抑时, 标识的存在能很好地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优秀的导向标识系统对访客而言, 不仅拉近了人和陌生环境之间的距离, 更是人性关怀的最佳体现。

总的来说, 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不仅需要有平面设计中有关图形设计和色彩设计的基本功, 还需要有把握材质、安排空间的专业技巧。

二、环境导向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 由谁来设计

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应该是平面设计的一部分还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到现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所以它依然是一个介于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边缘设计。建筑及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把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纳入其中, 平面设计专业虽然有关于导向系统的教学内容, 却仅仅局限在设计的层次, 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长此以往,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场中没有专业的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人才。平面专业的美术设计人员由于不了解基本的材料和加工工艺, 以及对功能空间没有充分的了解, 因此, 设计出的导向标识牌虽具视觉美感但不实用, 有些甚至根本没办法按照设计图纸加工成成品。这种脱离实践的设计是盲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会造成人、财、力的极大浪费。目前国内专业从事标识导向系统设计及研究的人员少之又少, 而那些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员基本上都是边干边学, 依靠丰富的从业经验而提高设计的水平。

(二) 什么时候开始设计

既然环境导向标识系统与建筑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它介入整个工程项目中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多项目特别是没有牵扯到外资的项目, 都是把空间导向系统设计放在装修工程完工之后, 有些建筑甚至在投入使用以后才意识到导向系统的缺失, 只能回过头来重新规划、设计、实施、安装。在这种情况下, 导向系统不仅不能为整体环境增色, 反而有破坏环境美感、画蛇添足之嫌, 更别说在建筑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了。导向标识系统是一个能充分体现建筑人性化的综合设计产品, 它本该融于建筑内部, 很自然地展现出来。要想达到这种效果, 就要合理地安排导向标识系统的介入时间。导向标识系统应该成为装修工程的一部分, 在装修设计时被一起纳入设计方案, 其最佳实施时间是在主体工程结束之后, 与装修同步进行。这种一体化的施工才能保证导向系统的色彩、形式、材料与所在空间环境的协调统一。

(三) 重视程度

在过去的40年中, 环境导向系统设计已经由最初的功能设计逐渐转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改善建筑环境的美学设计。

假如公共空间中没有导向标识系统, 人们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空间环境之内, 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

没有位置概念, 没有方向, 没有目标, 人们将寸步难行。然而, 环境导向系统在国内几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人们觉得它只是各个空间的附属品, 有这个功能更好, 没有也无所谓。

环境导向系统是建筑空间人性化设计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建筑的空间使用率, 甚至在一定场所中它还能直接带来效益的回报。正是由于许多建筑设计院事前没有考虑导向系统设计这一方面, 而平面广告公司的设计人员又缺乏建筑及产品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 导致目前国内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与实施水平明显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归根结底, 这种情况还是由于各方面对空间导向标识系统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的。

三、环境导向系统的未来

随着一些“大胆”设计师和设计公司, 诸如马西莫·维戈纳里、谢苗耶夫与盖斯马设计事务所、约翰·福利斯以及GNU设计集团等大量创意性设计作品的问世, 环境导向标识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逐渐显现出来。

开发这个新领域的“冒险者”具有不同的背景, 涉及平面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的从业者。这就意味着这些多样化的设计技能均与环境导向标识设计密不可分。其中平面设计是基础设计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环境导向系统设计则是建筑物和空间概念化的一部分, 在整体设计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整个建筑的功能性与用户之间起到了纽带作用。

四、结语

任何建筑或场所都不可能有一个绝对完美的定位系统。因为定位方式因用户、需求和设计背景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然而, 导向标识系统在空间中占据的分量最终要由人来决定。为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应根据不同的定位系统设计多样化的导向方式:

1.理想的导向方式:从人到人。一个人的辅助力量是任何标志和屏幕所不能替代的, 通过人与人之间对话的方式满足个人需要是一种理想的导向方式。

2.触觉导向方式。设置小型比例模型, 将访客所在的位置和前往的目的地清晰地显示出来。

3.便携式导向方式。印制随身携带的地图。

4.普通的导向方式。标志和屏幕。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是否完善是衡量现代化公共场所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就要求设计师进行方向指引和定位设计。设计的重点在于将准确的信息放在准确的地点, 以准确而统一的视觉语言表现出来, 这需要设计师在进行一定调查的基础上来设计导向标识系统。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即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方案, 这包括标准颜色及辅助颜色的规范、图标系统的规范、地图的设计、导视产品设计、有趣的创意、信息中心或触摸屏的设计。设计师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现有的指示系统、观察人群的种类和背景、场所区分、空间的功能分布、人群习惯行走路线、人流方向以及建筑风格和颜色等。通过深入的调查, 以对导向标识系统信息进行合理地选择和优化, 进而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为设计提供依据。

摘要:导向系统在公共空间中不仅仅是具备功能性的应用设计还充分体现了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大多数人看来, 环境导向设计仅仅是建筑在设计或竣工之后所进行的标志设置而已, 虽然是必需的, 但也无非是整体设计陈述中一种分散注意力的手段。然而, 这种看法忽略了环境导向设计所具备的功能性、可视性、独特性、可操作性;忽略了其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轻松、更愉快的作用。环境导向设计能够将繁琐的空间简化, 令普通的空间充满丰富的视觉化效果;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 缓解人们紧张的心情;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唤醒人们的志趣和情感, 加深彼此的了解, 从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关键词: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视觉

参考文献

[1]周洁, 关木子, 高哲等编.建筑环境平面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日]原研哉编.设计中的设计[M].纪江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环境教育导向 篇5

郑州创新科技中专

段晓洁

这次教学法的培训对象都是在职教师,他们已经用经验的双脚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师还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现在重头学习新的教学法无疑是痛苦的,他们需要放弃,需要重建,更需要整合。因此,本次培训就立足“扎根”二字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一是扎根课堂,贴近课堂,关注课堂。二是扎根教师内心,激活教师进修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盘活教师教学理念。现本人就将本次教学法培训心得分享如下:

一、理念转变,走进行为导向法。

短短几天的学习,听的最多的就是行为导向教学法——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为为导向的,全新的,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教学法,让我对“教无定法”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若将课堂教学比喻为一台戏,传统模式中教师是“编剧”兼“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在整个演绎过程中是被忽略的角色,教与学的屏障产生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行为导向法要求将“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编排并演绎这台戏,而教师就只是一个监督指导的“导演”,没有任何决策权。教师以完全由“台前”转为了“幕后”。

二、教学方法,能否因噎废食?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利用某一项目活动为载体,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为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知识,并通过眼、脑、手的综合应用,达到知识掌握与运用的综合层面,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反观传统教学法,教师自说自话,学生被动进行只是填充,课堂氛围沉闷,师生都觉得疲惫,效果还很一般,二者的差距,可见一斑。

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所处国情不同,学生的认知习惯不同,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别人的经验,我们应该用“拿来主义”的眼光,批判的看待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何有针对性的“取其精华”“化为己用”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本次培训班学习教师所要深思的课题。

三、传播理念,让我们且行且思。

我们本次参加培训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带着问题前来讨教的学生,又是传播知识,授业解惑的在职教师,更是渴望子女成才,普普通通的家长。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多重的身份让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我们身边渐行渐多呢?作为学生,我们可以消化吸收新知识,开拓创新思维;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融会贯通,以提升教学效率为最终目标;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孩子做起,从朋友的孩子做起,让祖国的未来适应这种新模式,新方法。

谁说“星星之火,不能燎原”。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些奋斗在教育一线的这些“战士们”不停止奋斗,不远的将来,中国大地上也会有我们自己特色的职教模式。我坚信!

最后,我要感谢郑州市成教室的领导为我们安排了这次有意义的培训,让我们的眼界开阔了,教学理念提升了;还要感谢广技师院的领导对我们此次培训的重视,以及各位教授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到实践,让我们懂得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精髓;最后感谢我们的班主任刘修武老师,您让我们感受到了比广州天气更热烈的责任心,您对我们从学习到生活事事关心,照顾的无微不至,衷心的说声“谢谢您”!

环境教育导向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行动导向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出现了众多尝试和成果,课程体系逐渐从学科课程体系向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方向转变。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体系为主,偏重于“知识定向”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阻力。因此,从持续发展的视角审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构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对当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反思

近年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的许多改革与实践,大都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主旨,重视学生工作过程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过程的设计正由以“知识定向”为主转向以“认识定向”为主,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由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表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取向正由学科理论导向转向对行动导向发展的诉求。可以说,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然而,这些努力还没有从总体上真正克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缺陷与不足,即把课程禁锢在“传统教学”的圈子里,从传统教学的圈子里看课程,把课程的本质定性为“知识”。按照这种观点,课程还是“学科”,仍然是一种“学科知识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明显不能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一)尚未突破学科课程体系的束缚,缺乏对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关注。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综合实训课四个部分,同时把整个课程体系按纵向和横向分解成若干部分。这种课程的划分仍然强化课程的学科性和系统性,将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明确的分类,以便于学生针对某一方面内容进行学习。这种课程设置与长期稳定不变的学科课程设置相比具有灵活性,但由于该课程体系的编排还处于探索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编排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例如在课程的设置上为突出职业性,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按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分类。但在实际课程设置中,只考虑专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培养的“显性”课程设置,忽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一般能力的“隐性”课程设置,应变、综合、创新、发展等能力不被重视。现代职业受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技能的智力成分要求也愈来愈高。按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必将导致学生的一般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性。

(二)远离工作世界,忽视对学生“可能工作”的构建。

美国最近发布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了解工作世界,认为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作为个体的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生活世界,一个是工作世界。美国提出要让学生逐渐从学校过渡到工作,了解工作世界,这是职业院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远离工作世界等问题使得这一目标难以完全实现。尽管高职教育一直致力于通过改革来改变这一现状,如在课程设置时加强实践教学、倡导就业导向、关注工学结合等。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职业教育的内容与工作世界的距离,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状态,没有突破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课程体系设置,仍然是在学科课程体系的框架下寻找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其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关注的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学科系统化的知识,高职学生的工作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远离学生的工作世界,缺乏对学生“可能工作”的合理构建是目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通病。如果只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找与工作世界的联系,那么这种联系只能是有限的、间接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远离工作世界的现状。

(三)实训实操项目少,弱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而实训实操项目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再加上资金、场地、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人员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均倾向于传统课堂理论教学,而针对学生职业岗位、岗位群、行业主动设计开发与之对应的实训实操项目则较少,导致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虑处于次要地位,这从根本上弱化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质言之,其渊源在于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还是局限在对其性质的传统认识中,尚未跳出学科课程体系设定的基本框架,在教学行动策略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设景课程、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等,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学生则处于被动的、等待被人塑造的地位。在这种课程体系设置下,学习内容的选择不是与工作过程有关的,而是经过教学人员预设的重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过程不是对未来工作的认识过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识传授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一个学习对象,只能系统地、有序地接受教师事先安排的、封闭的而非应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脱节,学生还不能依据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整体、自我地获取经验和构建应用知识,难以形成工作过程所需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跳出学科束缚走向行动解放的标志,在于它具有了反思学科课程体系的意识和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迫切性。“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如何有效地构建,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本文在对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理论、实践策略。

(一)突出社会价值是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课程的价值问题不仅从课程设置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中显示出来,而且还从课程设置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中显示出来。这种需要,对个人而言,就是自身发展,自身修养,能适应社会生活,从事社会职业等;从社会需要来看,就是满足社会生产、经济、政治、科技发展、文化传播等价值。课程对人的发展价值,是实现课程的社会价值的前提。而课程对人的发展价值的实现,又受到社会发展价值的制约。不管是人的发展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是社会的需要。

高职教育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最新的课程类别,也

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这种全新的课程体系要成为普遍范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从根本上来讲,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就是为突破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禁锢,使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弥补“教学为科学服务”的德国“洪堡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功能不足的局限。高职教育就是要在以知识创新为主要任务的大学之外,形成一种以知识应用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类型。这一独特的社会价值取向,是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理论构建的目标定位和价值追求,也是我们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二)强化工作过程知识观是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策略。

高职教育如何思考知识的问题。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如何思考高职教育本身的问题,知识的性质和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教育工作者如何思考和行动。高职教育要改变以学科系统化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淡化学科知识的预定性、封闭性特征,真正让学生从“知识定向”转向“认识定向”的学习,这实质上在于高职教育应倡导什么样的知识观问题。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人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技能与经验是因人而异的,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不配享有知识的称号。英国哲学家赖尔最早对此观点提出异议,指出“知道是什么”和“知道怎样做”是两种不同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知识不仅应包括由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知识,也包括关于实践活动的认识,即那些内在于行动的隐性知识。认为“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是记载事实的数据,属陈述性知识;“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是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与经验,属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观为高职教育的类型存在确立了研究的领域和目标,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不是主要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目的,而应以是向学生传授程序性知识,以促使学生掌握职业能力为目标。

而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在进行学科分析的前提下由学科的专家、权威等整合而形成的,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容易脱离社会实践和市场需求,无法确切实现高职教育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内涵和目标。为使高职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就必须考虑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和形成逻辑,让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这要涉及到企业整个的工作过程,它不仅包含工作经验,而且也包括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然而,工作过程知识具有自己的品质,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可见,按工作过程知识观来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实“知识的总量未变,只是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再是按照学科及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来构建,而是根据学生掌握工作过程知识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来建构。因此,我们需要按工作过程知识观构建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应在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个体整体素质分析与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将形成的课程内容按“教学做一体化”整合分类以形成利于学生掌握工作过程知识的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这种体系构架应能直观确切地表达课程目标,突出适岗、综合、应变、创新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特征,解决素质教育、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问题。可见,突出工作过程知识观是我们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理论策略。

(三)强化行动导向教学观是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策略。

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必须回到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原点上来。因为教学是高职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高职教学是课程体系研究的服务目标和对象。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从构建课程体系本身出发,还应从教学实践出发。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在于对教学实践是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

由于传统教学观所具有的局限性,高职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学,如果从构建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这一视角出发来研究高职教学,就要从研究学生掌握工作过程知识的教学策略模式与方法入手,探讨高职学生是如何学会知识、学会发展的。德国赖伊的“行动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首先是通过感官获得印象,构成知觉;进而通过思维,对印象和知觉进行整理加工;最后付诸于行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理论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对象,不是“智力”型人才,而是“行为”型人才,大多不善于抽象思维,属具象思维类人才,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方法,不能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应从事物的具象和行为过程入手,由实践到理论。由具体到抽象,还原事物的认识过程的本来顺序。赖伊和加德纳的观点告诉我们,这需要以掌握工作过程知识为线索,运用生成性思维方式,从教学实践中寻求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立足点,从而构建一种以工作过程认知方式为主旨的行动导向教学观,这种教学观应把教学等同于认识活动,以学生掌握工作过程知识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教学应被看作是面向学生的工作世界的实践活动,使教学由原来的仅仅注重知识的传递转向关注学生的整个职业生命,使教学由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唯有如此,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高职教学应被看作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互动作用,知识的传递过程可成为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个性,反对模式化与整齐划一,主张多元化和开放性,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掘,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性。

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来构建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是一个伴随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这种教学观是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策略。

(兰先芳系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张彦忠系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在读博士;刘婷婷系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教育研究,2005,(8)

[2]徐涵_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顾客导向”下的成人教育管理 篇7

(一) 成人教育的自身特性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和角色的“成人”, 这是成人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成人是经济社会各项建设的主力军, 这就决定了成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直接和紧密, 成人教育天然地成为产业界和成人学员强化自身竞争力的利器;同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特别是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 人们日益把接受教育和培训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投资, 用人单位和成人自身常常以顾客的角色自主选择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市场渐渐成形, 成人教育办学机构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市场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另外, 成人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 国家投入的经费非常有限, 成人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存于一定数量的顾客。成人教育的这些特性决定了成人教育办学机构在是否需要开展营销实践上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只有以顾客为核心, 才能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

(二) 成人教育的供求矛盾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加速变迁, 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人们要想胜任工作, 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终身学习逐渐从理念走向实践, 这都对成人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 诸多成人教育办学机构却固守计划经济时代普通教育的传统, 自我封闭, 缺乏及时应对社会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 很少考虑用人单位和成人学员的需要, 往往只根据自己的师资、设备等条件开设学科专业, 制订教学计划, 偏重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种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 挫伤了顾客参加成人教育的积极性, 传统成人教育面临生源萎缩、机构锐减、资金不足、师资流失等生存和发展困境也就不足为奇了。要解决这种严重的供求矛盾, 成人教育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实施“顾客导向”, 按需办学, 直接有效地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从而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 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教学与服务主要通过市场法则来运作, 委托单位和成人学员享有自主选择成人教育服务的权力, 办学机构之间的竞争, 归根结底就是对“顾客”的竞争, 如果不能够有效满足顾客的需求, 得不到顾客的认可, 其市场份额就会被竞争者蚕食, 渐渐遭到淘汰。另外, 按照WTO条款的规定, 凡是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育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的范围, 这就意味着成人教育办学机构不仅要面对激烈的国内竞争, 也将面临更加残酷的国际化竞争, 国外的教育培训机构经过了长期的市场经济洗礼, 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顾客导向的运作模式, 办学实力雄厚。成人教育机构只有实施“顾客导向”, 贴近顾客需求, 提升服务质量, 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 应对国内外竞争者的挑战。

二、“顾客导向”成人教育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 改革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成人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实施“顾客导向”的成人教育管理的前提。当前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管理方式, 政府在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课程计划、收费标准等成人教育办学各个环节的行政化、指令性管理极大地限制了成人教育机构的办学自主权, 抑制了成人教育机构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 成人教育办学机构无法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 无法有效满足顾客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因此, 要实现“顾客导向”的成人教育管理, 政府首先要转变职能, 由大包大揽、高度集中统一, 转变为宏观调控、综合协调、业务指导, 给予成人教育机构足够的办学自主权, 确立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

(二) 建立和完善“顾客关系”管理

1.了解顾客需求。

了解顾客需求是“顾客导向”的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起点, 也是成人教育机构进行市场定位的前提。对顾客的需求把握不准, 成人教育就没有坚实的市场基础, 招生宣传做得再多, 也难以吸引顾客的参与, 因此, 在招生工作中, 要运用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等市场营销方法, 深入细致地进行顾客需求分析, 并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 开展招生工作;另外, 不能将思维仅仅局限于现有的市场条件, 要变被动为主动, 不仅仅是适应市场, 而且要预测可能的市场变化, 引导顾客需求, 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在顾客需求显现之前, 有组织、有计划地调动与配置资源, 开发顾客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在教育教学开始前, 还要进一步了解顾客的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访谈、顾客座谈会等形式了解顾客对课程和教学、各项管理和服务的期望和要求, 并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学校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的运作等方面充分考虑顾客的这些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分析能力等的限制, 许多时候顾客自己也不十分清晰自己真正需要的什么, 因此, 成人教育机构不能只是简单地听取顾客的陈述, 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顾客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自己的真正需求, 并提供可行的教育解决方案。

2.测量满意程度。

顾客满意是“顾客导向”的成人教育管理的基本目标, 顾客满意度也是评价成人教育管理实效的最重要的指标。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的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 及时收集顾客的反馈信息, 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服务是“顾客导向”的成人教育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常规工作。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借鉴企业征求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反馈意见的做法, 通过问卷调查、信函交流、抽样访谈等方式获得顾客对办学机构提供的各项服务的评价信息, 包括教学服务、图书馆服务、学生管理与支持服务、校园氛围、生活服务等一切与顾客相关的服务项目, 以及对服务提供者的评价信息, 从而得出顾客预期值与实际感受之间的差距, 为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进行改进提供依据。这要贯穿整个成人教育过程, 持续进行, 不断获得反馈信息, 进而不断改进教育服务。二是在成人学员毕业后, 也要跟踪调查, 进行顾客满意度的评估, 检验顾客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这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进行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 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 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 也是成人教育持续发展的根基, “顾客导向”的成人教育机构不能盲目地追求顾客满意, 一味地简单迎合顾客的需求, 甚至降低要求, 要坚持教育育人的本质和专业水准, 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唯有如此, 成人教育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三) 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

“顾客导向”的成人教育管理有利于改善成人教育的运行机制, 提升成人教育的服务质量, 增强成人教育机构的竞争力。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完善, “顾客导向”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尚不成熟, 因此, 在坚持进行“顾客导向”成人教育管理的探索实践中, 要注意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从国内来看, 在传统成人教育机构陷入困境之时, 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的特色鲜明的成人教育项目却有声有色、繁荣发展, 例如各种实用技能培训、运动保健、家庭教育培训等, 有效满足了不同顾客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国外看, 以阿波罗集团公司、阿格西教育集团、德夫里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日渐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具变革性的力量, 对于改进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认真研究这些“顾客导向”的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营销策略、运作机制对于传统成人教育机构的转型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林.成人教育市场与成人教育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6) :150-153.

[2]周嘉方.走向管理社会化与运作市场化——新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5 (2) :87-91.

[3]刘奉越.“顾客导向”管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新理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 (3) :24-26.

[4]任俊生, 宋平平, 孙皓.我国高等教育营销的新理念:顾客导向[J].改革与战略.2008 (6) .

环境教育导向 篇8

职业院校实施的体育教育中需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质。我国在教育事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中的职业教育,并且提出要创新发展。最近几年我国的高等院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一部分是由以前的中专院校上升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应该适应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包括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目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同时学校器材和体育场地也较为陈旧,这样满足不了更高的体育教学要求。其次就是高等职业学校有很多学校并不注重体育课,往往为体育课安排的课程较少,做不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等对待,这样最终导致体育课不能正常进行。最后,体育课的最终评价不到位,这与现代高等教育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要求是不符合的。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将体育课看作纯粹的学生放松过程,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达到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最终的评价过程最终只是注重运动技能,评价标准单一,过于绝对,所以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2 高职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

2.1 体育教育的基本属性

体育课首先就是使学生强身健体,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是体育的健康属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促进身体健康的能力,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大多是基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为核心的体育课程。

2.2 体育教育的延伸属性

体育课程的职业属性是指学校利用体育锻炼这一载体,来锻炼学生今后从业所需要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学生在职的竞争力。这样的体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高职体育职业体能为目标的。

3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措施

3.1 实现体育教师素质的转变

教育效应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教师队伍从其素质方面有很大的提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高尚的思想品德

新的教育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老师的思想和道德都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的思想道德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是学生具备高尚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第一,教师应有较高的社会觉悟,教师较高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觉悟是必须的。教师肩负的是培育社会良好人才的重要责任。第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教育事业上,教师要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是非常关键的。第三,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表现在教师在认知活动中稳定性和独立性。

3.1.2 先进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是指教师对教育规律的把握程度的先进性和对教育实际的认识度。体育教师应该了解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的实际目标,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就业时的体育方面职业能力,这其中主要包括体育教育目的、内容和教育方法等。

3.1.3 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在社会要求的高职学生较高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现在,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高职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十分广阔,虽然体育授课在课堂上讲授的还没有,但是随着媒体等的知识面的传播,教师也面临着专业知识需求量增多的问题,许许多多的时事热点问题也能在课堂上反映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只限于本课程或者本领域,影响是全面的,所以教师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3.2 实现体育教育理念的转变

学校如何将体育内容和将来学生要从事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现代教学理念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是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这也对学校的体育课程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3.2.1 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课的意义不同于一般课程,它的意义不仅是强身健体,还融合了教育、政治和经济等诸多的社会功能,集健康、娱乐、升学和就业等于一体,好的体育教学能够使人受益一生。学校要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从知识、技术等各方面进行考虑,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在授课过程中,要强化体育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灌输,这对学生的知识的广泛、深入都有很大的帮助,为今后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观察、练习和创新等能力,将体育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3.2.2 教育环境的转变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环境应该由以前的单一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改变,高等院校的教育本质是职业性和社会实践性,在体育教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所以将技能教育摆在主要的位置上,通过生产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走出校园,将教育延伸到社会中去。学习环境的改变要求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该进一步丰富和多样,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环境的单一性。

3.3 实现体育教育模式的转变

3.3.1 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改变

我国院校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传授更多的体育技术,体育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准备、基本、结束等基本部分,过去的教学限制的结构过于死板,只是注重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安排,目的是达到整节课堂的合理分配平衡。这样的分配虽然时间上充分利用了,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教师的体育新的理念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和束缚。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3.2 体育课程学习模式的改变

体育课程学习模式的创新主要为了培养高职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实现体育教育职能的转变

现代的体育不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文化,它和其它的文化一样,也具有重要的教育职能,这种教育职能表现在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培养方面,也对学生今后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中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高校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束缚了高职生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空间。所以应该在教育职能方面有所转变。

3.4.1 指导思想上的转变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遵守社会公德和生活准则上都会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所以高职体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好的体育教学使学生树立起终身的体育理念,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为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大的保障。

3.4.2 体育指导职能转变

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转变教育机制是关键所在,学校要把握好学生的体育需求,不断转变教育思想,从而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发展,最终达到体育教育机制的有效转变。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学生全面的考核机制,领导机制是高职体育机制转变的前提,在规范的考核制度评价体系下,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健康、良好、稳定的发展。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应该把职业作为导向,也要根据职业的教学理念开展好教学活动。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有其特殊性,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进行配套的教学。体育教学不只是学生时期的课程,好的教学应该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高等职业学校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实行具有自身特点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的体育选项课教学。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摘要:和其他体育教育有所不同,高职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要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打基础。文章从分析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入手,探讨了高职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论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创新有所帮助。

环境教育导向 篇9

高职教育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 这有其重要的意义, 但一些高职院校片面认识以就业为导向, 在认识上陷入误区:认为人文教育与就业导向是对立的,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人文教育非此即彼, 以就业为导向就要以牺牲人文教育为代价;认为在高职教育有限的课程量、师资、资金、设施等情况下, 加强人文教育必然削弱专业技能教育。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 对高职教育理解的偏差

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谋生教育”, 目的就是让学生毕业后好找到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职业, 因此高职教育仅仅是某种特定职业技能培训。实际上, 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 (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都包含了对职业者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 尤其是职业道德更与人文素质存在着直接联系, 并不只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就能具备完好的职业能力。

(二) 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 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具有的重要意义。忽略了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 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等方面的意义, 使职业技能培训与人文教育相分离。

(三) 把人文教育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

认为人文教育就是开设几门人文类课程, 学习几本人文教材, 传授人文知识。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仅靠人文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需要环境的支持和熏陶。

(四) 忽视职业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认为人文教育课是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课程, 是专业技能教育之外的添加成分。在教育的全过程中, 没有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只看重教育的工具性和技术性, 忽视人文性。

这种认识误区的实质溯源是:关于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 还是“为人培养人”教育价值论问题。实际上, 二者是紧密联系联系。培养人,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始终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也是如此。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人文教育两者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它们都可以融合到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中。

二、高职教育中片面追求就业, 忽视人文教育的现状

在办学中, 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片面追求就业率, 迎合市场需要, 忽视人文教育, 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没有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很好地融合。

(一) 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整体不高, 人文精神缺失

四川几十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抽样调查显示, “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教师们认为, 学生人文素质好的只占5.1%;认为“不太好”和比较差的占39.3%;认为较“一般”的占55.6%。很多学生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认识比较模糊, 认同“科学教育主要是培养人做事的教育, 人文教育主要是教育人怎样做人的教育”的只有18%, 不认同的有11%;71%的学生说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 人文课程设置缺乏

高职院校对开展人文教育认识不足, 缺乏整体规划, 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趋向明显, 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 人文课程数量偏少, 学时不足, 以政治课程代替人文课程。专业的细化使学生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同时, 由于学校的不重视, 一般学校都缺乏蕴含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和文化, 人文教育的潜在课程不足。

(三) 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不足, 人文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多数高职院校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一分为二。一方面, 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较少, 只是单纯的强调职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 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人文教育抽象理论多、学科知识多, 针对性不强, 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 没有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没有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来开展人文教育, 而是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模式, 教育效果不佳。

(四) 人文教育师资条件不具备

高职院大多成立时间短, 专门从事人文教育工作的教师数量少, 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人文学科师资薄弱;专业课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不高, 特别是一些外聘专业课教师, 专业较窄, 知识面不宽, 跨学科专业的知识理论掌握不够, 难以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

(五) 人文素质低影响了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前景

现代职业对人的要求, 不仅仅是技能, 从长远来看, 只有那些具备人良好的人文素质的人才, 才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高职教育越来越强调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与人的个性发展紧密关联的人文教育, 造成学生人文素质低, 人文精神欠缺, 从而导致毕业生不能够全面发展, 缺少综合职业能力, 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以及个人的长期发展。

三、促进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忽略人文教育,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也直接导致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难以达成。高职院校应处理好就业导向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以人文促就业, 以就业促人文, 促进二者的融合。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特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 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建立以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应充分重视人文教育,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 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 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 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 把“就业”与“做人”相结合。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人文素质上, 因此, 必须建立以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二)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面向职业生活, 以人文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高职院校应把人文学科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 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人文知识的获得并不仅仅局限于人文学科, 专业知识教育中也可融入的人文知识。因此, 开设人文课程不应过多过滥, 而要少而精, 要管用, 要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或职业技能实训中。要加强课程整合, 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改革人文知识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行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进行情感教学、愉快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实验、操作和调查等实践加深体验, 陶冶情操, 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 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这需要有肥沃的土壤。因此要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 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开拓创新精神。加大经费投入, 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 加强校园景观尤其是人文景观的建设, 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举办丰富多采的校园活动,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加强学生社团的指导, 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 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 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深入企业, 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四) 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文教育活动的主导。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 以稳定、高素质的人文学科教师队伍为主体, 并依靠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 又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的“双师型”教师, 齐抓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可通过师资培训、研讨交流会、制定教师守则和师德规范的方式, 不断扩展和充实教师的人文知识, 努力提高教师人文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塑造学生的心灵, 全面促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

摘要:当前, 高职教育在认识中存在误区, 将人文教育与以就业为导向对立起来。这种误区导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率, 忽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加强和渗透人文教育, 通过树立科学的理念,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等措施, 促进二者的融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J].中国教育报.2007-10-01.

[2]伍育琦, 陈国生, 向阳.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3) .

[3]关晶.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 .

[4]王耀臣.高职加强人文教育关键在提高教师人文素质[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15) .

[5]陆建洪.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EB/OL].2008-12-25.新华网.

环境教育导向 篇10

秉承高等教育高度自治的传统, 英国各动画高等教育机构在规模、历史、宗旨等方面差异极大, 但其中的就业导向和创新导向原则却高度一致。这正是英国动画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因为学生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和排名, 进而会影响学校的拨款、学费和捐款等收入, 所以一向获得英国高校的特别重视, 将之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主要标准之一。这一特征在动画这样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就业导向使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等方面体现出一致性目的——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技能训练, 给予学生完善的就业指导, 最终帮助学生顺利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而创新导向则主要体现在动画专业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笔者曾利用在英国学习的机会, 访问了伦敦艺术大学。本文就以该校动画专业教育为例来说明英国动画高等教育的这两个原则及其在招生、录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就业等各方面的体现。

一、伦敦艺术大学动画专业概况

伦敦艺术大学是一所联合学院制的大学, 包含六所著名的百年历史的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传媒学院、坎伯韦尔艺术学院、伦敦时装学院和温布尔登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规模庞大, 设施一流, 有着非常丰富的课程专业和教学资源, 现在已成为欧洲最大的艺术、设计、传媒和表演教育机构, 拥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4000多名学生。其教学和研究被英国国家教育评估机构评为“优秀”, 还被《星期日泰晤士报》“大学指南”评为“英国最好的高等院校”。

伦敦艺术大学仅有两所学院提供的动画专业学位课程, 其中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已经开设了两年全日制角色动画硕士专业 (MA Character Animation) , 伦敦传媒学院2012年也开始招收一年全日制动画硕士生 (MA Animation) 。伦敦传媒学院于2002年获得授予研究型学位的资格, 2006年被英国电影协会和Skillset行业机构授予“银屏学院”称号。该学院的动画课程主要教授动画实用技术和研究方法, 英国及欧盟学生每年学费6000英镑, 其他国家学生每年学费12700英镑。教学主管是Tim Shore, 教学团队还包括高级讲师Martina Bramkamp、Rachel Larkum和Susi Wilkinson, 工作室技术管理员Karl Cresser, 以及客座讲师和专家Richard Wright博士, Rosie Pedlow、Jo Ann Kaplan、Max Hatler、Sebastian Buerkner、Gary Thomas、Jacqui Davies等人。由于伦敦传媒学院动画硕士专业教学还未正式开始, 所以本文将以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角色动画硕士专业为例, 分析伦敦艺术大学的动画艺术教育。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角色动画硕士专业由英国动画协会创建, 于2007年获得了行业技能媒体学院称号。学院采用申请制招生方式, 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可以申请, 申请人除了本科成绩、个人陈述和推荐信外, 还需要提交作品集。作品集要包括草图、故事版、角色设定、姿势和表情设计, 尤其是人类和动物方面的。学校注重申请者的原创能力, 特别要求说明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作品最好排版打印出来 (如果刻成光盘要采用JPEG格式) ;如果是三维动画作品, 建议制成互动性的DVD光盘 (2区、PAL制式、非压缩Quick Time或AVI格式) 。录取时, 教师们不但要通过成绩和作品了解学生目前的专业技能, 还要通过面试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潜力, 并特别注意考察申请者的创新思维水平。对于留学生, 要求雅思成绩总分达到6.5分 (单项不低于5.5分) , 或者托福成绩总分达到90分。2011年英国及欧盟学生每年学费3500英镑, 其他国家学生每年学费8250英镑。该专业国际化程度很高, 英国本土的学生只占约四分之一, 另外四分之一来自欧盟其他国家, 其余学生都是来自欧洲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 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合作的巨大空间, 也为创作构思带来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二、角色动画硕士专业教学情况

角色动画硕士专业的教学注重利用最新的计算机、传媒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并鼓励学生在自己作品中运用各种形式的动画媒介载体, 尝试各种不同的工艺和叙事方式, 课程内容根据行业标准的变化及时更新。全部课程共有180个学分, 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 “角色动作分析”, 60学分, 教学时间20周;第二单元, “角色动画实践”, 120学分, 第一学年10周, 第二学年30周。修满所有学分可获得硕士学位, 但毕业成绩主要依据第二单元的作业。第一单元着重讲授动画史、动画原理和运动分析、叙事技巧等知识, 每周有3天理论课, 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评论技巧。其余时间是素描写生和人体结构解剖等基础课程。学生还需要通过演示、小组交流等形式陈述自己的创意, 并得到导师、同学的评估和反馈意见。本单元还要求学生协助二年级同学完成毕业创作。第二单元在第一学年主要讲授角色动画制作方法, 从最简单的“弹跳球”动画到复杂的角色动作、说话, 比如对角色心理和情绪细微变化的动作表现等。第二学年通过与校外动画机构合作, 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项目, 要求学生从片段练习开始, 逐步具备动画短片制作的能力, 并建立个人的风格和特长。学生需要自由组合成小组, 学会制定任务计划、项目管理和沟通, 然后按照工作流程分工协作完成毕业创作, 并通过博客记录下整个创作过程, 最后根据毕业影片撰写书面论文报告。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 不会以自身的思维、好恶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或决定。教师只是利用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学生, 提醒应该思考的细节和推荐应该阅读的资料, 并提供各种启发性的方向和思路, 让学生自己选择。因此, 最终完成的作品实际上是学生不断明晰、深化自身设计意图的结果, 而不是教师意志在学生身上的映射。所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可以确定最能够体现自我想法的创作手法, 最终各自寻找到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对于学生而言, 模仿他人不仅被认为是没能力、愚蠢, 而且是可耻的不道德行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觉形成重创意、重个性表现的创作思维, 创意能力得到很快提升。毕业创作是基于团队合作的项目, 这种项目制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 在团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动画产业工作的流程和氛围。

该专业的教学团队包括教学主管Birgitta Hosea、高级讲师Steve Roberts、助教Lydia Baksh (主讲运动) 和Maryclare Foá博士 (主讲写生) 等人, 多数都富有行业经验。此外, 角色动画硕士专业与其他院校以及产业界联系密切, 比如和伦敦戏剧中心合作, 使编剧、表演和动作研究等课程得到了加强。校外合作机构有卡通频道、国家大剧院、国家美术馆等, 同时还特邀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驻英代表Shelley Page指导教学。产业专家们不但定期举办讲座, 有些还直接负责某些课程的教学。教学团队还为每个一年级学生都配备一位行业专家作为导师, 使毕业生在开始工作时就能具备行业内领先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位于伦敦这个世界创意之都, 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也有天然的优势:市内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展览馆、画廊、剧院和图书馆, 这些设施为动画专业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种展会又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也成为学生交流的平台;密集的创意产业机构也为动画专业学生提供大量岗位。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式下, 伦敦艺术大学动画专业就业率在英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20 10年达到了8 1%。雇主包括Framestore-CFC、Moving Picture Company、Studio AKA、Michael Dudok de Wit、Passion Pictures、Slinky Pictures、Cinesite、the Mill、Dreamworks、EA Games、BBC、Cartoon N etw o rk、T an d em、A ld is A n im atio n、C h ase A n im atio n Studios、Flush Draw、HRA、Richard Purdum Productions、Pesky、Saatchi&Saatchi、Tiger Aspect、Twelve Foot Nine、Uli Meyer Studios、Unit 9等行业著名企业, 毕业生参与了《角斗士》、《指环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等影片、BBC纪录片《与恐龙同行》和动画电视连续剧《查理和劳拉》的制作, 广受业界好评。另外, 伦敦艺术大学动画专业学生创作的短片在各类国际动画电影节上屡获殊荣, 比如英国动画奖、美国德克萨斯动画短片奖、意大利代尔维奥国际动画节、爱丁堡英国动画麦克拉伦奖、微软杰出学生奖、维京动画短片观众选择奖等。

三、结语

总体而言, 伦敦艺术大学的动画艺术教育的特点是以创意培养为主、技能培养为辅, 课程设置以市场和行业需求为基准, 教学目的以学生就业为根本, 注重实践, 注重个性, 重视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方法, 因此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两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客观上说, 英国动画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体系与我国颇有相似之处, 如今, 英国的动画高等教育已经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贯穿其中的就业导向和创新导向是最重要的因素, 这使得在动画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 英国不仅没有出现类似中国动画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反而能够源源不断地向英国乃至世界输送大批动画人才。这种做法值得中国高等动画教育者思考和借鉴。

摘要:伴随21世纪以来中国动画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动画教学、科研、就业等问题逐步凸显, 已经引起中国动画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英国动画高等教育体系成熟完备, 教学质量卓越, 课程内容丰富, 学术成果显著, 学生创造力强, 是世界一流的动画人才输出国,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些都得益于英国动画高等教育中的就业导向和创新导向原则。他们的作法值得中国高等动画教育者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http://www.arts.ac.uk/

[2]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http://www.csm.arts.ac.uk/

[3]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http://www.lcc.arts.ac.uk/

以就业为导向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校企合作

综合多学者观点,高职教育质量应该将高校教育的高等教育性质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质两者相结合;强调教学过程中,注重企业的参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高职教育质量含义中即包含了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当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相统一后,学生就业率得以提升,即高职教育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1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势在必行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有699万,较2012年数量上涨近20万,但据调查社会能提供的岗位数量增长并没有与毕业生数量增长相统一。虽然,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显示的数据,高职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78.1%。从数据上看,高职就业率高,似乎不用担心高职生就业问题。但高就业率并不等于高就业质量,高职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企业生产一线、第三产业,学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并没有就业率高。主要表现在:①专业对口度低,部分高职生毕业后未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意味着学生只能从事较低层次工作;②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报酬不甚理想,由于从事生产企业基层工作,奋斗在生产一线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而得到的工作报酬却不高;③工作稳定程度不高,为早日就业,高职毕业生中大部分选择了中小企业,工作稳定程度上低于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

2 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步履维艰

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指出“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教育质量尚未达到以上标准。

2.1教学方式滞后

教育方式的滞后主要体现在教材质量与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近些年,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意识到高职教材应该有别于本科教材,高职教材的编写突飞猛进。各类高职教材覆盖专业广,同一专业甚至有几十本可采用教材。繁多的教材质量上存在差异,影响了高职教学工作的开展。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有数据显示只有4%左右的教师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師。在教师的聘用与职称选拔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方法即重视学历与科研,忽视了教师职业能力高低。

2.2校企合作运作受阻

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则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教室,教师将操作能力带入课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则是最合适的方式,它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3]校企合作形式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并鼓励和提倡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但该合作之路走得却异常艰难,学校常常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不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由于部分行业尚未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因此企业偏向于招聘薪酬相对廉价的城乡务工人员而对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冷落,不愿意投入精力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

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教育质量过硬最终体现在毕业生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学生就业率高。因此,在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时应该考虑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学生就业所需要的条件服务。

3.1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理论知识的积累,经典教材可以沿用多年不变,这一教育方式下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高职教育是否应该借用本科的教育方式却值得商榷,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并提出了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教育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按书本内容讲课的方式在高职却屡见不鲜。高职学生对理论课程不敢兴趣,上课积极性差,课堂效率无法提升。当然,笔者的观点并非理论知识不重要,而是强调在高职的教育方式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让“死”的理论知识“活”起来。只有这样高职生才可能在今后工作中尽可能发挥所学的理论知识。

3.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内容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首先教育部门应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改革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方法,其次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除考虑学历与科研能力以为还应该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在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时应该引导教师进入企业学习。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掌握企业一线操作技术,由此提高就业竞争。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具有职业实践能力。在评定高职教师职称时,实践能力应该作为参考条件,通过这一方式促进教师进企业学习,主动提升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应该主动与企业沟通,争取企业的支持,提供给教师进企业学习的机会。

3.3不断推进校企合作

提高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学生毕业后即可投入到企业工作中,这一方法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使高职教学贴近于生产,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对提升就业率有促进作用。校企合作即让学校与企业相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可以让企业和学校在资源与信息上实现共享,达到“双赢”。我国对高职教育中实行校企合作也给予了支持,特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内容明确规定了在职业教育中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应尽到的义务,为实行校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除此之外,行业应该设立职业准入制度,尊重技术型人才发展。

3.4完善质量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质量的评价侧重于学生考试成绩,学生到课率及学生对教师上课感受评价等,传统评价方式存在其合理性。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该在传统评价的基础上加上教师职业技能在课堂上运用的评价及教师对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引导进行评价;高职生在就业后仍需要不断学习,因此在校期间应该培养学习自我学习能力,可将学习型班级建设纳入到教学考核中;教育质量最终需要社会的认可进行检测,毕业生受到社会与企业的欢迎与良好的教育质量密不可分,就业率可纳入质量评价机制中。

4 结语

教育应服务于社会,高职教育亦如此。高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实行工学结合,将职业发展的需要引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7—9.

[2]黄浩岚.关于高职教育质量及评价内涵的再认识[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3]周长富,赵斌涛.关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步履维艰的原因和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作者简介: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 篇12

一、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根本点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先生说过: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 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三也。”的确, 就业与发展是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而且, 在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 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入水平, 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 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 就业导向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的探索

(一) 指导思想及目标:

落实科学观, 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 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 措施及建议

众所周知, 职业院校的改革刻不容缓, 但改革的重心应着眼于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就业与发展为本位, 努力提高办学条件, 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形象。下面提出5点建议: (1) 科学定位, 突出就业导向, 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校企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 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改进理论教学, 改革教学方法, 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 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要特别重视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 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力争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零距离。 (2) 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就业率的高低是专业好坏的晴雨表。学校设置专业时, 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 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灵活设置专业;同时, 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 对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专业, 要坚决撤消或调整。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 学校应及时为学生调整专业方向, 补充相关课程,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就业。学校要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 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 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 (3) 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建立多证制教育制度。订单式培养要求学校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 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 积极与企业单位联系签订委托培养合同。这样, 学生选择专业时就少了些盲目性和随意性, 职业教育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十分清晰, 更有利于学生成才、企业选才。职业学校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4)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职业院校要坚持质、量并举的原则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以优惠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从高校、系统内和应届毕业生 (以博硕士为主) 中择优引进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采取“上、下、出、联”的方式, 不断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 是为了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办学模式和路子, 培养出独具特色的“能工巧匠”, 促进职业教育本身长足发展, 应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就业,为导,职教,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晓军、刘晓保:《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国青年职教论坛.2004年[1]李晓军、刘晓保:《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国青年职教论坛.2004年

[2]郝新生、任昌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九五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2]郝新生、任昌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九五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

上一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下一篇:操作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