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

2024-09-18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精选12篇)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 篇1

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环境污染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 它已经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环境污染的原理分析, 化学因素造成的污染远比其他因素严重得多。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从根本上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化学污染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

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与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浓度以及污染途径和方式有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 使得暴露在其中的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 甚至死亡等。例如在英国多次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东京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米糠油多氯联苯污染事件等。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 造成12.5万人中毒, 6495人死亡, 5万多人终身受害等等。环境污染的急性作用显现较快, 影响明显, 易于引起人们的重视。

2慢性危害

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环境, 小剂量长期作用于人体至一定程度, 可以产生慢性中毒。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 含量虽微, 却可通过食物链以千倍或万倍以上的浓度在生物体内富集。人在这种受污染环境中生活数月、数年后可逐渐引起机体的慢性中毒, 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的功能变化, 使人群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慢性危害常常并不引人注意, 而是日积月累, 缓慢地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旦觉察, 往往己为时过晚。如日本流行的“骨痛病”、“水俣病”, 都是这方面的突出例证。

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搞好环境保护, 必须抓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 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保护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向人们提供一些知识, 以便其在开发资源以满足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物质、文化需要时, 可以对所有由此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所觉察和预见, 并在开发活动中对此加以考虑, 从而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有一个崭新的认识。第二, 环境教育还应促进人们对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使得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发达的经济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物质条件, 这是环境与经济统一的一面;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经济, 特别是工业的高速发展, 必然会使工业产生的“三废”增多, 从而加大对环境的压力, 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 并且, 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虽然能使经济得到短期的高速发展, 但这种发展是有害于人类的, 因此, 我们应该认清环境与经济的这种辩证关系, 它实质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是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第三, 环境保护教育还应该使人们认清经济、政治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所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 某个环境问题可能会对多个国家甚至全球产生影响,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等, 它们的解决毫无疑问地会牵涉到政治因素。因此, 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环境领域合作的重要性, 从这种意义上讲, 环境保护教育在建立改善环境的国际秩序方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 环境保护教育应该使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意识到自己对保护环境所应负的责任。环境保护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决定了它的这一目的。要使人们明白, 任何个人和团体的活动都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从而意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与改善环境中的责任。

三我国环境保护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 教育为本。”30多年来, 在教育、环保等部门的努力下, 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和多形式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一是专业教育。一些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环境类的专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些专业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为环保事业输送了大量科技管理人才。二是岗位专业培训。面对环境系统不少人员专业面窄、知识老化等情况, 开展成人环境保护教育, 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工作, 提高了环保干部的素质。三是全日制学校的普及教育。在普通中小学中, 强调把环境科学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近年来, 也有不少地方开展课外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通过讲座、竞赛、论文、夏令营等形式, 吸引了中小学生的参与。四是社会教育。环保部门通过举办学习班等形式, 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环境教育, 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说, 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 特别是专业教育方面, 形成了一套多层次人才结构培养体系。但是, 不难看到, 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 我们的环境保护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

1环境保护教育面窄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 每一个国民, 都应该对环境负有责任。由于体制原因, 我国教育或环保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一些工作, 广大人民群众不能有效地接受到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一些发达国家的公众有较高的环境意识, 是因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环境保护教育。

2宜传力度不够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全程性的特点, 即每个人, 从出生到死亡都要随时接受环境保护教育, 各种公共媒介都负有宣传责任。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无论从宣传的广度与力度上都显得较薄弱。世界上公众环保素质高的国家, 其政府都不遗余力地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电影、展览等新闻宣传媒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3决策层和领导者缺乏重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环境保护, 很多人往往以为只是环保部门的责任, 在企业中, 厂长经理也只注意经济效益, 很少考虑生态效益。所以应当提高领导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落实领导责任。

四师范院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意义

1师范院校的环境保护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才素质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文化、道德、心理等素质外, 环境意识应是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而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 其中最主要一部分靠的是教师的传授, 教师在讲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和对待生产生活中有关的环境问题, 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师范院校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有助于环境教育体系的完善

中国的环保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环境保护教育分为三部分,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其中学校教育的任务最重, 如学校的环境保护教育能搞好,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能随之很快提高, 而学校教育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环境保护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环境教育的教学技能,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师范院校的环境保护教育, 对整个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的完善有重要作用。

3教师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中坚力量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教师的专门机构。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是哪一代人的事, 它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永恒主题, 需要人们持续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就目前的情况看, 环境保护教育的重点是广大青少年, 而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主战场又在大中小学。在中小学校教育中, 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学教师有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是中小学搞好环境保护教育的关键。高等师范院校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实施环境保护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4化学教育是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化学教师自觉地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育之中, 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 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新内容。高师化学系承担着培养面向中等教育化学教师的重任, 学生将来大部分将走向中学或其他相应的教育岗位, 通过他们的教育将会影响一批又一批未来的化学及科技人才。

中学化学教师应有较扎实的环保知识, 这就要求在高师化学教育中增设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 如环境化学、环保化工等, 讲授环保的意义、污染的危害性、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工业废物的处理、现代环保新技术新方法等, 把当今人们最关心的环境保护、能源问题等引入教学计划之中, 这样既开拓了化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又教给了学生与化学专业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与技能, 以便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很好地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使他们把保护环境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动, 珍视环境与资源。

总之, 环境保护教育是百年大计,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师范院校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意义尤为重大, 它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全面提高未来公民的环保素养, 推动我国的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陈荣悌, 赵广华.化学污染——破坏环境的元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陈践, 朱青山, 赵由才.环境教育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6 (2) :42-46.

[4]邹淑珍.高等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4) :39-40.

[5]张超兰.推广环境保护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 :167-168.

[6]任耐安.发展环境教育事业是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J].环境科学动态, 1992 (3) :7-9.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 篇2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案

——《无机化学课程》结业论文

这次“研究性学习”是以《无机化学》课程学习为基础,让学生针对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有关教育教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拟定方案、寻阅资料、分析论证、最后写出小论文或学习体会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当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在体验活动过程中的感情体验。下面就2005级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以下设想: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方法,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其实这是大学学习的一个误区。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概括等方法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自己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时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老师更多的是指导者、合作者。这样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知识,学生能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它对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大有裨益。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地参与多途径多种手段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其主要特点是:

1、学生自主参与而获得的知识过程,即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现象,通过研究自然现象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能力,即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己当作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实践、查阅资料多方面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以及完善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一个人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能力和知识,如果缺乏积极的进取态度和探究创新精神,他的能力和知识仍不会充分发挥作用,也就不能内化为高的素质。

三、研究性课题的实施方案

研究是创造能力的不竭动力。它要求学生通过亲自查阅资料,根据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化学规律提出设想,进行讨论,实验或验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步骤是:

1、可供选择的课题

由于大一无机化学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积累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继承,学习接受为主、首创性为辅,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和化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在选择课题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题目。

1、基础无机化学中离域键的种类与分析(李红祥;高超)

2、试论无机化学原理的一致性原则(柯贵、赵顺喜;陈锦、刘秀玲)

3、一些化学基本知识点在大中学中的区别与教学要求

(姚冬俊、饶小兰;石玉柱、方衡)

4、学习无机物中的价键特征的体会(涂军桥、黄莹;张吉书、周俊)

5、浅谈无机化学中的逻辑推理(贾宝义;甘婷、刘采来)

6、对无机化学中多样性原则的理解(严霞、陈亮林;金绍芬、马楠)

7、学习酸碱质子理论的启示(辛泽娜、郭笛;魏峰、张海晓)

8、再论氢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张静人;陈贻威)

9、如何学习无机化学下册(何琴、成鹏翔;梅小慧、李萍萍)

10、价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与局限(皮敏、;万琳、张连凯)

11、无机化学原理中的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石尚涛、黄攀;周风娟、王苗苗)

12、“一尺之木,日截其半,万世不竭”的再思考(陈林祥;王晨)

13、由理想气体与理想模式谈起(汪倩;陈志芳)

14、从电子与正电子所得到的启示(朱红波、李姗姗;陈晨、肖唐鑫)

15、“点石成金”的否定之否定(李昕;吕佳)

16、浅谈对称美学(巢飞,徐艳霞;汪洋、杨惠娟)

17、元素周期表与社会发展的哲学观(余晓梅、常川;王翔、张玉莲)

18、从无机物的构成谈“和谐”(秦晚霞、张晓文;张春梅、朱娟)

19、化学平衡中隐藏的深刻内涵(徐年、毛慧娟;郑群芳、李成梁)

20、无机化学实验的收获与体会(黄盼、陈练妮;孙世秀、熊杨)

21、大学教师应如何批改实验报告(王勤)

22、从学习无机化学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罗桃、盛琳峰;董文婷、杨冬冬)

23、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胡波、段丽忠;曾容、吴一鸣)

24、我所看到的教书育人(李翠华、曾兰洁;黄丽华、殷子)

25、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冯超、罗双祥;黄莹、聂和磊)

26、课堂是校园文化的微环境(库咏峰、张丽;丁艳、廖文杰)

27、真的不能原谅——我们所学习的教材勘误汇集(各2人)

28、我心目中的无机化学教学(钱圆、康敏;黄磊、郑凯)

29、难忘我的大一(张思思、石杨利;陈哓梅、易林青)

30、致余老师的一封信(吴振)

31、老化与更新,曾艳玲

2、论文的完成:

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因此,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研究课题。有的同学在院图书馆或系资料室查寻,有的同学通过联网的图书馆进行网上远程查寻,收集相关文献,更多的则需要靠自己的思考。随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资料汇总,分类,提纯,提出个人的见解及意见。最后,按照论文的标准格式完成论文。

3、论文的评价

论文完成后,老师给出相应分数。最后,论文的评价在《无机化学》总成绩中占20%的比例。

院教学改革实践基地

无机化学教研室

化学污染与师范院校环境保护教育 篇3

一化学污染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

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浓度以及污染途径和方式有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在其中的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等。例如在英国多次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东京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米糠油多氯联苯污染事件等。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造成12.5万人中毒,6495人死亡,5万多人终身受害等等。环境污染的急性作用显现较快,影响明显,易于引起人们的重视。

2慢性危害

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小剂量长期作用于人体至一定程度,可以产生慢性中毒。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含量虽微,却可通过食物链以千倍或万倍以上的浓度在生物体内富集。人在这种受污染环境中生活数月、数年后可逐渐引起机体的慢性中毒,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的功能变化,使人群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慢性危害常常并不引人注意,而是日积月累,缓慢地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觉察,往往己为时过晚。如日本流行的“骨痛病”、“水俣病”,都是这方面的突出例证。

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搞好环境保护,必须抓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保护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向人们提供一些知识,以便其在开发资源以满足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物质、文化需要时,可以对所有由此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所觉察和预见,并在开发活动中对此加以考虑,从而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有一个崭新的认识。第二,环境教育还应促进人们对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达的经济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是环境与经济统一的一面;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使工业产生的“三废”增多,从而加大对环境的压力,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并且,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虽然能使经济得到短期的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有害于人类的,因此,我们应该认清环境与经济的这种辩证关系,它实质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第三,环境保护教育还应该使人们认清经济、政治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所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某个环境问题可能会对多个国家甚至全球产生影响,例如温室效应、酸雨等,它们的解决毫无疑问地会牵涉到政治因素。因此,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环境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从这种意义上讲,环境保护教育在建立改善环境的国际秩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环境保护教育应该使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意识到自己对保护环境所应负的责任。环境保护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它的这一目的。要使人们明白,任何个人和团体的活动都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从而意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与改善环境中的责任。

三我国环境保护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30多年来,在教育、环保等部门的努力下,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和多形式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一是专业教育。一些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环境类的专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些专业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为环保事业输送了大量科技管理人才。二是岗位专业培训。面对环境系统不少人员专业面窄、知识老化等情况,开展成人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工作,提高了环保干部的素质。三是全日制学校的普及教育。在普通中小学中,强调把环境科学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近年来,也有不少地方开展课外环境保护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竞赛、论文、夏令营等形式,吸引了中小学生的参与。四是社会教育。环保部门通过举办学习班等形式,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说,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专业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套多层次人才结构培养体系。但是,不难看到,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环境保护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环境保护教育面窄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每一个国民,都应该对环境负有责任。由于体制原因,我国教育或环保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一些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不能有效地接受到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一些发达国家的公众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因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环境保护教育。

2宜传力度不够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即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随时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各种公共媒介都负有宣传责任。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无论从宣传的广度与力度上都显得较薄弱。世界上公众环保素质高的国家,其政府都不遗余力地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电影、展览等新闻宣传媒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3决策层和领导者缺乏重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环境保护,很多人往往以为只是环保部门的责任,在企业中,厂长经理也只注意经济效益,很少考虑生态效益。所以应当提高领导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落实领导责任。

四师范院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意义

1师范院校的环境保护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才素质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文化、道德、心理等素质外,环境意识应是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而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其中最主要一部分靠的是教师的传授,教师在讲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和对待生产生活中有关的环境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师范院校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有助于环境教育体系的完善

中国的环保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环境保护教育分为三部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的任务最重,如学校的环境保护教育能搞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能随之很快提高,而学校教育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环境保护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环境教育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师范院校的环境保护教育,对整个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的完善有重要作用。

3教师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中坚力量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教师的专门机构。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是哪一代人的事,它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永恒主题,需要人们持续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就目前的情况看,环境保护教育的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而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主战场又在大中小学。在中小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学教师有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是中小学搞好环境保护教育的关键。高等师范院校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实施环境保护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4化学教育是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化学教师自觉地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育之中,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新内容。高师化学系承担着培养面向中等教育化学教师的重任,学生将来大部分将走向中学或其他相应的教育岗位,通过他们的教育将会影响一批又一批未来的化学及科技人才。

中学化学教师应有较扎实的环保知识,这就要求在高师化学教育中增设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如环境化学、环保化工等,讲授环保的意义、污染的危害性、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工业废物的处理、现代环保新技术新方法等,把当今人们最关心的环境保护、能源问题等引入教学计划之中,这样既开拓了化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又教给了学生与化学专业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与技能,以便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很好地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他们把保护环境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动,珍视环境与资源。

总之,环境保护教育是百年大计,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师范院校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意义尤为重大,它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提高未来公民的环保素养,推动我国的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陈荣悌,赵广华.化学污染———破坏环境的元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陈践,朱青山,赵由才.环境教育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42-46.

[4]邹淑珍.高等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4):39-40.

[5]张超兰.推广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67-168.

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 篇4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注意结合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由于工业的发展, 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土壤的严重污染, 污染的环境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在教学中把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例如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典型事例, 如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酸雨的危害等;介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较贫乏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 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 世界上许多地方也严重“水蔫”, 致使一片片土地沙漠化等现象, 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二、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化学课本中都篇幅不同地涉及到环境问题, 主要是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需要反复学习、深入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因此, 实现环境教育由知识传播向外树立环境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 只有通过课外实践,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 通过动手做, 用眼看, 认识和了解环境, 以达到提高环境意识的目的。课外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 结合我们的实践, 主要应开展以下几方面:

1. 结合环保节日,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6.5”国际环境日, 正值农村夏收时节, 秸秆焚烧现象随处可见, 空气污染指数普遍提高。我们宣传秸秆还田、秸秆速腐的好处, 倡议所有家庭立即行动起来, 禁止焚烧秸秆,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大力宣传节约用水, 同时要自觉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通过活动, 不仅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 而且也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通过搞这项活动效果显著, 学生们自觉地将废旧电池收集起来, 统一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的到处乱扔、乱放, 个个争做环保使者。

2. 举办“环保与化学”知识讲座, 拓展环保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定期举办“环保与化学”讲座, 结合化学课本所学二氧化碳和C11等的性质向学生们介绍“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结合周边工厂的情况, 分析他们排放的工业三废的化学成分, 以及对环境和人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明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受到破坏, 人类必须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通过介绍这些知识, 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发出“环保从我做起”的呼声。

总而言之, 化学与环境的问题密不可分, 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加大环保教育势在必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途径与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化学这门学科能够很好地解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以及环境污染给人带来的危害。所以, 化学教学就要结合课本内容, 渗透环保教育,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利用自己学的化学知识来宣传环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化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篇5

化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教案

滨海县滨淮初级中学

韩古华

【教学内容】 氮气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氮气的分子结构及氮气的用途,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通过氮的氧化物对人类双重作用的认识,增强防止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意识.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探索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策略和系统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增强自主收集,整理并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协作,讨论,交流,来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环境教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氮的氧化物的性质,了解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形成的原由,认识其危害性,进一步增强防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

【教学过程与设计】

[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近代化学之父是谁?你了解他的成就吗?

[网上搜索]近代化学之父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的分析后,得出了空气是由两种气体组成:一种是能够帮助燃烧和呼吸的气体,另一种是不能帮助燃烧和呼吸的气体,命名为Nitrogen,中文名为氮。

[启发]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78%,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氮气包围中。现在,请你观察周围的氮气,说出它的颜色,状态,气味。

一、N2 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轻,密度1.25g/L(28/22.4,简单计算);

3、熔点,沸点低:沸点-195.80C,熔点-209.90C

4、水溶性小,1:0.02;(为什么引出结构)

二、N2的分子结构

N最外层有5个电子,2个N原子可共用3对电子形成共价键,写出电子式,结构式。可见氮气是双原子分子,非极性分子,且N2的键能(946kJ/mol)大于其它双原子分子(如H2 436 kJ/mol,O2 493kJ/mol, Cl2247kJ/mol)

滨淮初级中学化学教研组

[提问] 这样的结构决定了N2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

[讲解] 由于NN键很牢固,因而N2分子的结构很稳定,通常状况下N2 的性质很不活泼,很难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稳定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高温,高压,放电等,氮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使共价键断裂,就能与一些物质如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三、化学性质

1.N2 和H2反应被还原设计思路及网络环境运用分析 可让学生各自网上搜索化学家拉瓦锡的相关资料,通过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概括的同时,教师计算机显示相关内容(已制成课件),这样易于控制课堂进程,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显示氮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这样就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启发学生由结构分析性质,(而非教师全盘灌输)提示出学习新物质的一般方法:结构→性质→用途。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整个性质这部分内容,学生已预习过,课本上也有,可以采取边学习边计算机显示(教师预先制成课件),这样可节省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2.N2和金属反应

把燃烧的火柴放入N2中,火柴熄灭把点燃的镁条放入N2中,继续燃烧(被还原)3.N2和O2的反应

(NO无色,不溶于水,易再被氧化),穿插演示实验,注意运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NO2红棕色,有毒,易溶于水)(分析氮的化合价,明确NO2不是HNO3的酸酐,HNO3的酸酐是N2O5)[提问]以上反应在自然界中也时有发生,农业上有句谚语“雷雨发庄稼”,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书P4)(这是因为电闪雷鸣的雨天,会产生放电现象,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就会反应生成NO,NO又被O2氧化成NO2.NO2与雨水反应生成硝酸,洒到土壤中,与土壤中的矿物质作用生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可见,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乏科学道理.)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一反应原理来制取HNO3的。学以致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习得的新知识巩固得牢,应用得活,迁移得快.那么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能忘了NO,NO2是大气污染物,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会形成酸雨,会形成光化学<>烟雾,这方面的信息网上有很多,我们不妨就下列你感兴趣的问题到网上去畅游一番,然后进行交流讨论.[网上搜索](1)空气中的NO,NO2污染物主要来源有哪些

(2)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就国内外污染较严重的举一两例.-2-

滨淮初级中学化学教研组

(3)什么是酸雨酸雨又有哪些危害

(4)现已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过渡]

刚才从网上大家已经搜索到不少比课本上丰富得多的信息,通过交流同学们更应认识到污染给我们生活生产带来的严重危害.我们同学要增强环保意识,学好化学,来治理污染.下面我们再搜索有关氮气的用途,并分析这些用途分别是由氮气的哪些性质决定的

四、氮气的用途 1 重要的工业原料;2 常用做保护气;3 医药上常用做保护气;4 常用于高科技领域.[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N2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由于结构稳定,决定了其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和其它非金属单质一样能和H2,O2,金属等反应,由性质又决定了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收集,整理并加工运用信息(及时进行讨论,交流,交互性好),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概念。加强环保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一定量的与教学有关的信息的能力.明确性质决定用途,同时由用途又可加深对性质的理解,相辅相成,使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布置作业]

1、完成上述方程式

2、写一篇关于“学好化学,防治污染”的学习报告。设计好程序,当堂巩固练习,能及时反馈每道题的正确率,以便及时调控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状况,使之达到最佳。

【教学小结】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 篇6

【关键词】化学教育 环境保护 环境教育

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把环境保护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又称为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环境意识、环境行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是塑造高素质公民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学的环境教育,既要让学生懂得关于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环境道德,养成文明的环境行为,并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环境问题,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抛砖引玉,愿与大家共同探讨提高。

一、结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渗透环境教育

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大多数是化学物质,占污染因素的80%~90%。而治理这类污染也大多采用化学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善于驾驭教材中广泛的环境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介绍环境污染和保护以及“三废”的综合利用等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各类化学物质污染后果,了解防治污染的基本原理和措施。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的新信息,并把知识教育与环保教育融为一体,这样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逐步深化。

如讲硫和氮的氧化物时列举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北美死湖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等。为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又列举了八十年代初我国重庆酸雨造成的急性伤害事件、一九九四年重庆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九十年代初,我国酸雨面积达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近年来已发展到占国土面积的40%,成为继欧洲、北美洲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沉降区。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比2000年增加了27%。科学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的危害,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温室效应过快,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通过将这些典型事例及我国的现状分门别类地穿插在课堂有关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都是一次惨痛的教训,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次警钟。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止环境污染。接着联系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分析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并寻找防止措施。最后采用有关“酸雨”的习题,加深学生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这样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解决办法,培养了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结合技能培养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不论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动脑设计环保实验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有助于开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新的科学态度。

如由铜制取硝酸铜时,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一:由铜与浓硝酸或稀硝酸直接反应制硝酸铜,方案二:让铜先氧化生成氧化铜,再与硝酸反應。显然方案二合理。再如改进铜片与浓硫酸反应的装置,采用蘸有碱液的棉花吸收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制取有毒气体时,要强调尾气的吸收,如在实验室制取氨气时用稀硫酸吸收多余的氨气。对学生实验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即对常见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给出限量,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还可把化学实验与环境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验中还要注意检验气体装置的气密性,凡涉及到气体的制备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实验完毕废液要集中倒入废液缸,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

三、充分利用课外科技活动,推进学生环保行为

人们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水、空气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担心把千万吨的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江河湖泊。大家认为地球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但生物只能在海拔八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三公里的范围内。

为了让学生既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又认识到环境改造的迫切性和可能性,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展开社会调查。深入农村、乡镇企业了解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污染和毒化环境的情况,根据学校实验设备因地制宜利用代用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水质、土壤等取样分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境污染。还组织学生到当地综合治理污染好的地方去参观学习,如长治县海子河游园,就是污水再利用,污泥深加工,变废为宝助推生态建设的范例。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采用课外兴趣小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专题讲座、黑板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和治理日益蔓延的污染。否则,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垃圾,爱护花草、美化校园、植树造林、清理垃圾、收集废旧物品等,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爱鸟周、地球日、环境日、无烟日等社会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加入环保的行列,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 篇7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初中教材内容, 将环境污染大概分为三大类: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应加强和拓宽环境保护教育内容:

1.水污染

明确对学生指出, 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十大水系, 普遍受到污染, 辽河、海河、淮河等污染严重, 35个较大的淡水湖有17个遭到程度不同的污染;特别是饮用水, 我国城镇附近受污染率高达90%。同时我国的用水还很浪费, 主要表现在农业占全国用水量70.4%, 利用水率较低, 工业上, 水的重复利用率低、单位产量的耗水量高, 生活用水的浪费随处可见, 学生浪费水的现象也很多。在讲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四节《爱护水资源》时, 我们要教育学生“以节约为荣”, 节约每一滴水。提倡在农业上设法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灌溉效果;工业上改进工艺, 提高水循环利用率;生活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 不用含磷洗衣粉, 不要随便将有毒有害的废水倒进下水道。

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有三种:①生活污染:人们由于烧饭、取暖等生活上的需要向大气排放烟、尘等造成的污染。②工业污染:火力发电、钢铁、水泥、化工等工矿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烟、尘、无机或有机化合物造成的大气污染。③交通污染:汽车、飞机、火车、船舶等交通工具排放尾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这些污染物被排放到大气中, 与水汽结合, 形成硫酸和硝酸, 造成许多地区降酸性雨。

根据教材的第六单元的《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七单元的《燃料及其利用》等章节的学习及联系生活实际, 向学生重点介绍燃料燃烧后的产物等对环境以及人体的危害的情况, 对学生强调要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保护大气环境的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的方法, 如减少人为排放污染物;减少生活用煤;对煤和石油进行脱硫处理或将煤转为气态或液态再进行燃烧;控制不合理的燃烧, 改进燃烧条件, 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出;改良汽车的尾气排放, 或者使用无铅汽油;使用和开发新的清洁燃料及能源, 如氢气、地热、太阳能等等。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来源很广, 种类很多, 大致分可为无机污染和有机污染, 与大气、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许多是相同的。对于农药和有机污染、病原菌等其他类型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 目前尚难以估计, 污染情况在国内已经相当严重。另外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 (作) 物体中积累, 并可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 危害人畜健康, 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通过学习第十一单元的《化学肥料》, 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土壤污染情况, 教育学生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不要乱丢生活垃圾, 特别是一些“白色垃圾”, 动员学生自觉地将垃圾分门别类收集, 合理处理能再利用的垃圾;将不可降解、有害有毒的物质放置固定地方再处理;减少农药的施放等。

二、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 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 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实验样品, 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 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等等。另一方面, 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 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 在做有毒性气体 (如SO2、CO等) 放出的试验时, 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 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 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 从自身做起,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三、在化学课外活动中,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把环境保护教育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 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 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 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周边水的酸碱度, 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 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 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 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时刻牢记环保使命, 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 如节水、节电, 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 不乱倒污水等, 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 如含磷洗衣粉、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 篇8

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把化学教材中环境保护教育因素科学地渗透在日常教学与课外活动中, 使学生明白, 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就一定要自觉保护环境, 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环境保护的知识点, 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知识的讲解中引入环境保护知识, 如环保法律、法规、重大环境事件、环境保护小故事等, 有计划地讲解环境污染的形成、危害和治理, 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还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比如我在讲解完硫和氮的氧化物后, 结合教材的知识点, 引入酸雨话题。向大家介绍1948年发生的美国多诺小镇拉烟雾酸雨事件 (5天之内7000人发病, 20人死亡) ;还有历史上最可怕的伦敦烟雾酸雨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四天时间里, 伦敦死亡人数达4000人, 2个月后, 又有8000人陆续丧生) ;80年代初重庆酸雨事件 (重庆南山风景区马尾松在酸雨中实然死亡1万亩) 。并向学生介绍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 是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 降水酸化率之高, 是世界上罕见的。并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课后上网浏览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分;酸雨的形成;酸雨的事实及危害;如何防治酸雨等, 并写出报告。同学们听了关于酸雨的事例介绍后都很震撼, 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课后积极的阅读或上网浏览相关资料, 找出问题的答案, 形成报告。

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的成分:硫酸 (H2SO4) , 硝酸 (HNO3) , 有机酸等。

酸雨的形成: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任意排放, 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 形成酸雨。

酸雨的危害: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 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等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酸雨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 从而进入鱼、贝体中, 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 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 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可以使土壤酸化, 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 特别是小麦, 在酸雨影响下, 可减产13%至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 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较大, 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 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 寿命缩短。酸雨还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

酸雨的防治: (1) 减少污染源, 采用低硫的煤, 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 (2) 开辟新能源, 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3) 优化产业结构, 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 提高回收利用率, 化害为益。

同学们阅读到这些内容, 不仅掌握了环保知识, 更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震撼。他们从这些触目惊心的资料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从而激发通过学习化学科学知识, 有效保护、治理环境的热情, 还主动提出可以通过支持公共交通, 少乘坐小汽车、出租车等来实现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以与环境保护教育相结合。如在学习“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这节知识后, 我让同学们课后查阅关于“温室效应”的介绍, 并写出报告。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得出如下信息:

“温室效应”:有一些气体, 具有与玻璃相似的作用, 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 其结果是使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种效应, 如同温室的作用一样, 称为“温室效应”。

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水汽 (H2O) 、二氧化碳 (CO2) 、氧化亚氮 (N2O) 、甲烷 (CH4) 和臭氧 (O3) 等。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 保温作用就越强。

温室效应产生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大量排放尾气, 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日俱增, 加之乱砍滥伐使森林面积减少, 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降低,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 地球的气温升高。

温室效应的危害: (1) 气候变暖。夏季降水量减少, 台风频繁发生。 (2) 病虫害增加。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 被冰封在冰层千年或更长时间的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 形成疫症, 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3) 海平面上升, 沿海城市将被淹没。

温室效应的防治: (1) 从政治和技术上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 利用绿化和其它人工措施吸收二氧化碳。

搜集的资料引起学生们的强烈震憾, 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要通过支持公共交通, 爱护花草树木, 坚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水杯等制品以减少宝贵的森林资源消耗等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

二、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注意在实验教学中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经常向学生介绍试剂的性质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储存浓盐酸时要密封保存, 防止氯化氢气体挥发污染大气;储存硝酸时应放在棕色瓶子并避光保存, 防止见光分解的气体污染空气。

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试剂对环境的污染。实验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教师要不断思考, 努力改进实验装置, 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比如采用蘸有Na2CO3溶液的棉花来吸收反应所产生的SO2等有毒气体, 使这些气体尽量不外逸, 不仅改善了学生实验的外部环境, 同时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制取有毒气体时, 还要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 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以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让学生明白只要涉及到气体的制取, 就应考虑尾气的处理, 从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试剂, 获取最佳实验效果, 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做氯气的漂白性质实验时, 可采用微型化学实验, 只用少量药品即可, 这样既节约了药品, 又减少了废物的产生和排放。不仅同样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还节约了资金, 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要妥善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污染物。作为教师,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积极向学生宣传渗透环保知识外, 还应身体力行, 从自身做起, 对有毒有害物质学会妥善处理, 不要乱抛乱倒, 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结合生活实际, 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不使用产生环境污染物的物品, 比如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能源, 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 外出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一次性塑料饭盒, 购物时尽可能使用布袋, 而减少对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 如电池回收等。

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 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例如:通过酸雨的PH值测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酸雨的危害性, 从而认识到SO2、NO2等有害气体控制排放的重要性。 (2) 举办专题报告会或讲座。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等知识, 学习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和方法, 真正认识到要治理环境, 更要保护环境。 (3) 让学生进行课外参观。如组织学生到本地的污水处理厂参观, 了解本地区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激发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化学科学知识, 为保护、治理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4) 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环保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总之, 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教育贯穿化学教学始终, 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 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树立环保意识, 培养环保习惯, 增强责任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科学生产, 保护环境, 美化家园。

摘要:环境保护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学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环境保护教育, 要通过课堂、实验、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养成良好环保习惯。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 篇9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 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 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尽量减少污染, 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 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一、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 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 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 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 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 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渗透环境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可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如CO2污染。结合讲CO2的性质, 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 使全球气候变暧, 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 将使冰川融化, 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 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 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 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 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 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 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 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 测定雨水的pH值, 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 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 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 (如SO2、CO等) 放出的试验时, 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 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 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 从自身做起,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 在化学课外活动中, 加强环境教育

一方面, 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 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 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 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 增强环境观念。另一方面, 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从自身做起, 时刻牢记环保使命, 充分利用节约能源, 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 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 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总之, 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 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快速健康发展, 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的错误: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平时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够, 有些学生动手之前也没有好好想一想, 因而做化学实验时, 就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虽然简单, 但易被人忽视, 又对实验有相当大的影响。本人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员, 现罗列一些学生常见的错误, 以资参考。

1.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 实验完毕, 先移酒精灯, 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 使水倒流, 试管破裂。

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 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

3.倾倒液体时, 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 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4. 用量具 (量筒和滴定管等) 量取液体时, 视线往往在上方, 量出液体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大。没有掌握“量具上的刻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

5.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 没有将导管先插入水里, 或插入水中太深, 气体无法逸出。

6. 使用滴管时, 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

7. 在做实验时, 试剂瓶塞张冠李戴, 如将盛氯化钡溶液的滴瓶管放到盛稀硫酸的滴瓶上, 或者相反, 造成试剂污染。

8. 药品用量太多, 如硝酸与铜反应, 铜量太多, 生成大量的毒气, 既影响健康又浪费药品。

9. 用玻璃棒蘸取一种溶液后, 没有用蒸馏水洗干净就去蘸取另一种溶液;或用药匙取粉末药品时, 没有用纸将药匙擦干净, 就去取另一种药品, 造成严重污染。

1 0. 试验氨的溶解性时, 用湿的试管收集;检验试管或集气瓶是否充满氨气时, 红色石蕊试纸没有用水润湿。

1 1. 做中和滴定实验时, 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了后又用待测试液洗, 使待测溶液的实际用量大于用移液管所取的量, 使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量增多, 造成误差。

1 2.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 没有用棉花堵住试管口, 使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污染水槽。

1 3.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 将集气瓶倒置在水中, 集气瓶没有灌满水或者根本没有灌水。

1 4. 实验结束时, 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干净, 桌面也没有整理好, 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篇10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利用环境教育与化学教学的相互渗透, 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但随着化工工业迅速发展, 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与日俱增。例如大量煤、石油的燃烧, 形成酸雨使地面上成千上万个湖泊酸化, 鱼类减少, 生物绝种等。化学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新课标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环境意识的形成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哈尔滨市幼儿师范学校的化学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卤素》《环境保护》《烃的衍生物》《合成材料》等章节均涉及或蕴涵目前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以新课程理念作指导, 根据教材内容, 运用与化学变化有密切联系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事例, 引导学生开展环境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学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及消除污染, 保护环境等系列环境基础知识和研究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一节的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性和清楚他们肩负的责任, 开展以“废电池与环境污染”为题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哪些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 这些废旧电池的化学成分是什么;②废旧电池造成污染的原因、危害是什么, 同其他污染相比有何特点;③废旧电池是如何进入环境的, 废旧电池污染环境的途径;④如何回收废旧电池, 回收的废旧电池又如何利用, 其意义何在;⑤我国回收废旧电池情况及回收存在哪些困难, 面对废旧电池的污染我们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在查阅资料、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知晓了电池的分类, 废旧电池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的本质原因, 而且认识到对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 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回收废旧电池, 防止污染。

二、化学实验中的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教育的场所,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环境研究性学习,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污染带来的危害, 而且在进行实验研究中, 学生还能学到一些通过实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因此, 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以绿色化学理念作指导, 充分发挥自主教学能动性, 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环境研究性学习:一是对现行的化学实验中还未能完全做到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等有毒物质作妥善处理而造成环境污染的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 解决实验过程中所产生废气、废液、废渣造成的污染问题。如实验制C2H2时, 有PH3、AsH3等有毒气体产生, 通过对该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绿色化设计:采用稀碱液如稀NaOH溶液或稀KOH溶液代替饱和食盐水, 一次性投入反应器就可达到满意的效果。二是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 研究污染物的危害、除去方法、回收利用等问题。如模拟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设计如下实验:①根据酸雨的组成, 实验采用燃烧硫和聚氯乙烯塑料来产生SO2、HCl气体, 再与水蒸气结合冷凝形成酸雨, 完成对酸雨形成过程的模拟;②用pH试纸测其pH值;③利用制得的“酸雨”与大理石、铁钉、铝片反应, 模拟酸雨对建筑物、钢铁桥梁、植物等的侵蚀;由于实验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所以对酸雨的知识及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深刻, 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活实践中的环境教育

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时, 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环境研究性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亲身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 感受到环境问题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针对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 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 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 墙面漆的使用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通过调查, 学生还提出了计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 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做菜方式, 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做菜过程始终开动抽油烟机, 以减少燃烧过程产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气中的含量。总之, 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 篇11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

1.环保意识的定义

从根本上讲,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也就是说,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即环境价值观念,包含有心理、感受、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因素;其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培养中学校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

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终生教育和全程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目前环保已成为全球人类关注的问题。教育影响着一代人思想,所以我们责无旁贷。近年来中国工业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它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遭受着污染的严重危害。有人说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这话虽有点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许多导致空气、水体被污染而对人体形成危害的污染物的形成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化学学科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已成国家的议事日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向中学生渗透和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事情。

二、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定义和环境污染的分类和危害

1.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污染的定义及分类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进而有害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环境污染一般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按污染源的性质可以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源的形态则可以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物污染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1)大气污染的定义及对人类的危害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并危害人体健康、生物生存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大自然曾经山清水秀、美丽如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化工厂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废气的任意排放,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空气变得污浊最近引起人们恐慌的事件是雾霾现象,冬雾有“冬季杀手”之称,加上工业废气、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附着在水滴上,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炎、肺炎、哮喘、鼻炎、眼结膜炎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对幼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均有一定的影响。雾霾天气不仅对人类引起各种疾病、还影响人的心情甚至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等。这些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水体污染的定义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水体污染是指由于某些物质进入水体而使水体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且超过其自净能力范围的现象,并对人类及生物生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它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以及农业上的农药不合理使用而引起水体污染,水污染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污染。因为人在生活中摄入的水很多,人体中的污染物经过代谢富集起来,从而造成各种严重的危害并导致疾病。如1953年的水俣病事件,主要是含甲基汞的毒水排入水中,甲基汞被鱼吃后,人又吃了甲基汞的毒鱼,由于食物链的富集,而使人类摄入过量的甲基汞,从而使患者大脑受损,导致患者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耳聋目瞎,非常痛苦。造成180多人死亡,水体污染对对鱼类也造成很大的危害,造成大量的鱼类死亡。

(3)土壤污染的定义及对人类的危害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如铅、镉等重金属引起严重的土染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药残留、化肥滥施以及使用工业污染过的水体灌溉造成的。1992年全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发展到生产“镉米”的程度,每年生产的“镉米”多达数亿公斤。仅沈阳被污染的灌溉区已达2500公顷土地受到严重的镉污染。粮食产量遭到严重的损失。一旦人们吃了含镉浓度达到0.4~1.0mg/kg就会引起疼痛病,而我们所说的水俣病和癌症都与土壤污染有着一定的联系。当土壤污染严重时会造成土地板结。

nlc202309032338

可见,环境污染给我们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需要加强环保知识的大力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充分挖掘教材中环保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介绍,大气污染物的头号“杀手”二氧化硫,其产生途径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工厂排放的废气。二氧化硫进入空气中会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性很大,当酸雨进入河流会污染水源,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进入土壤会使土壤酸化,植物枯死,影响作物生长;酸雨还能腐蚀建筑物酸雨更会危害人体健康。要防治大气污染应从源头入手,化学科学家正在研制开发替代化石燃料的新型能源、化石燃料的脱硫方法、廉价回收二氧化硫的技术、尾气处理技术等,为减少以至消除大气污染而做出贡献。再如水资源,地球虽有“水球”之称,但可供给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而水体的污染又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应用化学原理可以防止水体污染,如研究反应条件实现产品无污染生产、研制无污染的化肥农药、研制无磷洗涤剂、研制高效低耗污水处理技术等。通过这类实例的学习,都能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强化环境教育

(1)收集有毒气体时,要进行尾气处理,强化环保教育

中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化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来巩固和深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在有限的实验中融入更多环保方面的东西。众所周知,在化学实验中,会使用或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如果这些物质进入环境,就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

化学实验,特别是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会污染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通过三角形的导管,进入相应的吸收液,进入相应进行尾气处理。(如图6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图)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2MnO2+8HCl(浓)3Cl2↑+2MnCl+4H2O

尾气处理反应原理:(Cl2与NaOH 溶液的反应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2)对实验后的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来加强环保教育

教师可以把环境污染物作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生成硫酸、硝酸的过程,化学老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进行环境教育。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又可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1)参观水泥厂、化工厂等课外活动时、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活动,并通过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从而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

(2)通过办展览和出黑板报,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根据我国环境的现状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宣传意义的寄语。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请爱护我们的环境。还有如199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为了地坏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寄语的渲染来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如2002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语:生命如歌,让绿色渲染这美丽的旋律。

(3)聘请环保专家来校作讲座的形式、加强环保教育

通过聘请环保专家讲座的多种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对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对其的治理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让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环境污染的事例,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还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并开发使用新能源(如图9所示风能),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做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通过课外活动,并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并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察,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以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活动等。

4.透视社会热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关注化学生活也是成功教学的一个标志,经常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话题,如雾霾、苏丹红事件、塑化剂、三聚氰胺、低碳生活和绿色生活等。以上都是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话题,不妨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在教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和关注社会的公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指导学生做到不乱扔脏物,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捡塑料袋、督促父母不焚烧秸杆、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活动。同时,也可指导每个人都应从防止家庭污染,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使学生切实感到环保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化学用品,以减少污染,为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

5.借助多媒体丰富环保知识

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某些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的纪录片、视频。充分发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生物的效果,制成课件。上课时,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实验内容、掌握实验方式,看到错误操作的严重性,又可以克服它们在教室中演示所带来的困难,有效地防止错误操作的发生。寓教于乐,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又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的要求。

总之,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向人类提出了挑战,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教育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任务。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使我们的后代在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环保知识与技能,培养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化学,懂得环保与发展的关系。为此,中学化学教育应该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贯穿于始终,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农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变废为宝,提倡绿色化学、环境化学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保护环境为全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

(收稿日期:2015-04-11)

化学教育与环境保护 篇12

在职业教育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主要是在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组织环境宣传动等环节来进行。

一、在理论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

由于环境知识信息是不断更新的, 所以化学教师还要继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环境知识信息、新闻, 并结合所讲内容不断补充完善。在备课时要把有关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或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作为先行组织者讲解以引入新课;或在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合理使用,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在课堂教学的结尾讲解使用以启发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环境保护中, 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 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化。无论在课堂教学的哪一个阶段讲解使用, 都必须做到内容精练, 时间以2-5分钟为宜, 以免喧宾夺主。课堂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有讲授法、网络查询法、讨论法等等。

(一) 讲授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结合当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环境教育知识和指导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受场所、实验条件的限制, 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例如, 在化学课上, 教师分析、解释臭氧层受损耗的原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温室效应的机理时, 一般用讲解法。

(二) 网络查询法

化学课本中的环境知识是有限的、单一的, 而环境知识是广泛的、综合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查询, 利用网络查询有关环境污染、环境预防、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知识资料, 以快速获得最好的、最新的、时代性很强的、反映现实环境问题与情况的新信息, 更多地了解现实社会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三) 讨论法

讨论是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结合教学材料, 通过思考、探讨、交流 (分析与争辩) 来解决环境问题,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环境教育方法。

二、在实践活动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

在职业教育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提高环境技能, 不是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就可以解决的。环境教育既要渗透到化学学科课堂教学之内, 又要寄托在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身边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密切关注, 而且特别对不易察觉的环境问题表现敏感, 这样才能见人之所不见, 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环境认识意识和环境参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法、实习法、环境保护竞赛活动等等。

(一) 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 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 通过仪器和其他物质手段, 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探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采用实验法进行环境教育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后, 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实验。这种方法将所学化学学科知识、实验技能迁移到环境保护实验中, 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技能, 形成环境保护技能。

(二) 实习法

实习法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一线实习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 增加学生环境保护的信心和决心, 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科研现状和先进的环保技术环境教育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直接接触环境, 是“在环境中学习”, 能够获得正确、鲜明、实的印象, 感受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三) 环境保护竞赛活动法

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卫生观念, 并大力提倡同学们自觉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 从个人卫生做起, 爱护校园的公共卫生。

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过程, 不仅教育了学生, 也教育了我自己, 让我体会到了环境教育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环境教育, 我们应抓住时机, 坚持不懈努力, 出一份力, 尽一份心, 看远一点, 想多一些, 不断更新环境教育形式和方法, 跟上环境教育内容的动态发展, 持之以恒地开展环境教育, 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身边小事做起, 为环境多增一份绿色。

摘要:教育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是传播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特别是环境教育。本文主要是从职业教育化学教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实施环境教育的对策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化学教学,环境,对策

参考文献

[1]赵丽萍、王麟生:《绿色化学——环境战略的新认识》[J].化学教学, 2008, 7.[1]赵丽萍、王麟生:《绿色化学——环境战略的新认识》[J].化学教学, 2008, 7.

[2]徐焱:《EPD项目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探究》[J].化学教育, 2007, 6.[2]徐焱:《EPD项目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探究》[J].化学教育, 2007, 6.

上一篇: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下一篇:世界长寿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