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管理(共5篇)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管理 篇1
摘要:在近几年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调整中, 教育文化学被列为专业课, 而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文化学著作只有两部, 开展教育文化学研究与教材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本文结合现有两部教育文化学与其他文化学方面的著作, 以及两轮的教学体会, 对当前教育文化学建材建设的现状进行介绍, 并对未来编写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文化,教育,教育文化学
教育文化学是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既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又属文化科学的门类范畴。教育文化学是伴随着文化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国外一些文化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注意研究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催生了教育文化学的创立。教育文化学在国内的发展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教育文化学作为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课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教育文化学的教材建设是一个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教育文化学研究与教材建设的意义
2007年,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高等院校教育学专业课程开发优化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手册》中,明确将教育文化学等一批新兴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课,这是以往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文件、几乎是各高等院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没有过的,这在相当程度上强调开展教育文化学研究与教材建设的意义。
(一)致力于文化研究,从文化层面探讨学科建设问题是各学科发展的应然选择
最早提出文化学并分析文化学的学科地位和意义的,既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人类学家,而是德国化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奥特瓦德。他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应邀去参加美国一个大学的落成典礼,在典礼的演讲中,他在“科学的金字塔”顶端,放置“文化学”。他认为,文化学是人类所有学科当中最重要的。自此以后,人们开始对文化学的学科构建,各研究领域也开始从文化视角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以文化学为视角,研究教育学问题是教育学学科发展最起码的选择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的。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来看,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十分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递、积累与发展,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就会断流。人类所以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借助历史的阶梯,了解过去,洞悉未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推断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正是由于有了教育的这种作用。其次,文化的特质决定教育特色,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
(三)找准教育学专业发展的瓶颈,抓紧进行教育文化学的教材建设
各高校教育学专业都已将教育文化学作为专业课,有些学校还将其列为全校通识课,这是值得肯定的。可是,教育文化学的教材建设还是一个新的课题,这给教学开展带来一定的困扰,使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改革难以取得实效。
二、教育文化学教材建设的现状
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文化学著作只有两部,一部是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刁培萼于1992年主编,另一部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郑金洲于2000年主编。在接过教育文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之后,我认真学习研究这两部著作。可以说,这两位教授在中国教育史上正式揭开教育文化学研究的序幕,为教育文化学的学科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我在备课中对这两部书进行整合,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当前教育文化学教材建设的现状作以简单介绍。
(一)对“文化”一词内涵进行简单阐释
郑金洲教授在“导论”中,对西方出现的各种文化概念的特征概括出四点,然后根据逻辑学中的“定性释义”原则导出广义文化的含义,认为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缩小“广义”文化的涵盖范围,剔除文化中“物”的成分,把文化理解为受思想观念支配的符号系统,即文化是一定社会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对“文化”一词内涵的界定,还有待多样化和细致化。
(二)介绍国内外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揭示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刁培萼教授在第六、七章专门阐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第八章论述西方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以及日本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而郑金洲教授则是从历史性角度对中西方教育文化观进行简单考察。总的来说,刁培萼教授侧重阐释传统文化实质以及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而郑金洲教授重在学理性,目的性很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是为多一个视角揭示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两人的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但也需要相互取长补短。
(三)借用文化学的基本内容框架,如文化传播、文化冲突、文化变迁、文化整合、主文化与亚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等, 分别说明其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
两位教授都对文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的研究,大量引用文化学中的术语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学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也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教育文化学自身的失语。
(四)将学校文化作为教育文化学的内容之一
郑金洲教授不仅对学校文化的内涵、特性以及构成进行概述,还对学校中的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界定与分析。刁培萼教授则主要从课程文化、师生交往文化两个方面来阐释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确是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位教授所阐释的这些内容与教育原理、学校管理学、课程论等课程中的内容有过多重复。
实际上,刁培萼和郑金洲两位教授各自都用十一章来说明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为教育学专业的教材,基于课时以及教学逻辑等方面的考虑,尝试将十一章的内容加以整合、系统化是必要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证明,从上述四个维度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在备课中,我也综合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三人联合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余清臣、卢元锴主编的《学校文化学》等著作,同时结合自己这几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认识,认为在上述四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还应该做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
三、教育文化学教材建设新探
毫无疑问,继高校教育学专业设置教育文化学课程之后,有相当一部分课程负责人在对上述两部《教育文化学》著作进行学习研究,并酝酿或正在进行《教育文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下面,我将自己历经两轮备课、讲课之后的感想介绍给各位同仁,以期彼此在相互交流中,尽快把教育文化学的教材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一)对“文化”一词的内涵要进行详细阐释
“文化”是一个类似钱钟书先生说的“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概念”。但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谈文化,一定要对“文化”一词的内涵进行详细阐释。刁培萼教授的著作中没有对“文化”一词进行内涵阐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郑金洲教授根据逻辑学中“定性释义”的原则导出的文化定义着实有点钱钟书先生讲的感觉。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金元浦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对“文”、“化”、“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辞源学角度进行详细考察与界定。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金教授不仅立足于本土,还放眼于世界,从汉语、拉丁语、英语、德育四种语言入手,对“文化”一词进行辞源考察。金教授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值得我们在编写教育文化学教材时借鉴的。
(二)介绍国内外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
首先,这是理解文化与教育关系问题必要的切入角度,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意蕴的领域,脱离历史传统谈文化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空洞的;其次,对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在介绍传统文化内涵时,刁培萼教授是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切入的,而郑金洲教授是分历史阶段梳理的,两人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传统文化的某些实质,还不尽如人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短短几次课中介绍传统文化内涵,还要说明其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也的确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尝试对传统文化进行这样的取舍与整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采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回顾轴心时代”的观点,特以中华民族轴心时代即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作为对象,首先对先秦时期儒家文化的主旨进行概括,即“和谐”,然后从和谐文化的缘起、理论基础、终极目标以及践履途径等方面(参见我的博士论文《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介绍先秦时期儒家和谐文化,同时进行和谐文化对中国教育基础理论、教育目标以及教育途径产生的影响;对于国外传统文化,更多采用刁培萼教授的研究成果,因为他对日本以及西方传统文化的概括还是很准确的。
(三)适当借用文化学的基本内容框架,说明文化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 不可过多引用文化学术语、不可过多介绍文化学理论
首先,对一种事物的理性认识还不甚成熟,在对其进行说明的时候,还不如从感性认识角度切入。在国内来看,文化学还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文化学中所使用的术语与介绍的理论很多是从外籍资料中翻译过来的,还有待推敲和本土化,有些本土中创生的术语和理论也显肤浅,有种故弄玄虚、浅入深出的感觉。基于文化学研究的现状,不要急于过多地从学理层面来阐释文化,直观一点、感性一点未尝不可。
(四)重点开发学校文化部分,要将本校的学校文化作为重要内容
当今,学校文化的概念被泛化,将学校的物质、制度、课程、教师、学生、校园文化等都纳入到学校文化学的研究范畴。作为教育文化学教材内容的学校文化,应该以学校的校园文化为主,否则,就与学校管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的内容重复,而前述两部著作恰恰做了这样的工作。其实,关于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成熟,各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徽、校旗、碑铭等,理论联系实际地介绍这些内容,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学校文化的教育教学意义,也能够使学生自身受到教育,在明晰校园文化的前提下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金元浦, 谭好哲, 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余清臣, 卢元锴.学校文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管理 篇2
论文关键词:苏教版化学教材 附录 附表 教学资源 开发
论文摘要:附录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高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等多个知识体系,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文试从课堂教学、习题命制与研究性学习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附录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涉及高中化学的大部分知识体系。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i)教材中零散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如“中英文名词对照表”、“基本操作与气体发生装置”;(2)为某些抽象理论提供必要支持的科学原始数据,如“人体内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等;(3)课本某些内容的补充、延伸,如“几种常见塑料的外观”,“常见合金的组成、主要性质及用途”。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或教师对教材附表的使用仅停留在浏览、查询的最初阶段,而忽略了附表所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本文试结合具体的操作,举例说明此类资源合理开发的若干措施。
一、苏教版化学教材附录(或表)的统计与分类
i.统计:本文共统计了我省正在使用的七套苏教版教材,附录共计32个。
2.分类:按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据上可知:附表中涵盖了高中化学中基本概念与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等多个模块的知识体系,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注定它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附表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立足本位,让附表成为课堂教学辅助资源
教学片段:
《化学与生活》专题2:“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中的“人体必需的元素”部分。
师:元素周期表中112种元素的发现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人体本身就是一座蕴含大量元素的宝库,真有些犷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呢?必需的元素有多少种?按照其在人体内的含量,又是如何分类的呢?请查阅课本后附表4“人体内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含量”,结合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
学生活动:查表,讨论。
生:人体内含有的元素有印种以上,人体必需的元素有27种。含量高于0.01%的有11种,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有16种,称为微量元素。
师:缺乏必需元素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日常饮食来补充必需元素。许多常见的食物中富含各种元素,请结合课本附表5“一些食物中的营养素含量”,说说缺钙、缺磷的患者可以多吃哪些食品。b_break]
生:缺钙,豆腐等豆制品、牛乳等乳制品;缺磷,花生仁、卿鱼、鸡蛋等。……
点评:附表的存在,为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信息检索提供了可能。师生之间通过一问一答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学生为寻找正确答案所做的查询、比较、归纳等活动又使其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除了作为教材补充资料的可查询、可检索的基本功能,附表还有一定的规范指导功能,如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事故处理、基本操作与气体发生装置、误差和有效数字运算规则等。
(二)挖掘内涵,让附表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命题资源
例:以下表格摘自《化学反应原理》教科书附表n、m.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i)在含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的.溶液中,逐滴加人mgcl2稀溶液,刚开始生成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考查要点:沉淀的生成与转化
(2)25℃时,agci,agar,agi三种盐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
考查要点:与溶解度的相关计算
(3)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考查要点:水解原理、离子反应问题
点评:本题为信息题,涉及水解原理、离子反应、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考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整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能力。原本我们熟视无睹的教材附表在重新组合设计后,隐藏的知识点一一显现。正所谓“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学生通过类似练习,可以逐渐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完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能力飞跃。
(三)拓展外延,让附表成为研究性学习资源
1.直接作为课题使用。
如:根据《化学与生活》附表6“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笔者与学生共同拟定的研究性课题为:食品添加剂的副作用调查。
2辅导性资料。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篇3
关键词:物质结构与性质;信息技术教育;网络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不断深入的教改中逐渐付诸实践。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在一些章节的习题、活动中特别设置了多处与计算机软件、网络相关的开放式作业,尝试性地引导教材的使用者从因特网上获取知识,通过各种信息媒体获得不断更新知识的渠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编写者提倡在物质结构教与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意图。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中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布
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教科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知识复习、实践活动的内容共出现了九处,总结归类如下: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形式及运用策略分析
在人教版的各册化学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上网查找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查阅资料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物质结构与性质》更全面地体现了这一点。之所以选择这一模块作为教材信息化的典范,也是由于本册知识内容涉及诸多微观概念,具有抽象难懂的特点,需要数字化信息资源环境的支持。选修3教材不仅对授课教师,更对使用教材的学生也提出了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学习的更高要求,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
(一)高效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物质结构信息
《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作业要求搜索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图片。对教师来说,利用精美、科学的图片素材,制作课件展现微观结构丰富信息;对学生来说,则需要借助物质结构图片形象生动的特点帮助自己理解分析问题。对于具体的图片信息,如果不是平时大量的积累和对各大素材网站的内容非常熟悉,其实是很难快速寻找到所需素材,这时候就要利用各种通用的多媒体搜索引擎使用关键词进行检索了。随着检索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多媒体搜索已经基本上进入实用的阶段,百度、雅虎、Google和中国搜索等知名网站都支持图片搜索。
中学一线老师大都习惯使用百度图片搜索从3亿中文网页中提取各类图片,由于最大的特色在于可以帮助搜索实时的新闻图片,所以用于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化学新课程教学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发现除了C60、C70这些中学教材常见的分子结构图及一些典型晶体结构图外,百度的图片搜索功能就很难有用武之地,例如键入“P2O5”“P4”(见第二章复习题第11题,搜索时化学式中数字可以不以下标呈现)等关键词,根本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所以师生在获取物质结构的图片信息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1增加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提高信息获取速度
比如以“C60”为关键词在百度的图片搜索中得到的结果有2460张图片,很多是手机、机械图片,大大干扰了图片获取;但是如果用“C60结构”为关键词,得到结果37张,以“C60化学”为关键词,得到结果58张,几乎都可以应用于化学的教与学。
2不同的图片搜索引擎搜索侧重功能不同
以百度和Google为例:前者作为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侧重中文关键词搜索,若以“白磷结构”为关键词,得到11张相关结构图片,但是若以其化学式“P4”搜索,得到50100张大多与白磷无关的图片;所以建议搜索化学式相关信息,需要使用英文搜索功能最强大的Google。比如以“P4O10”为关键词在百度中一无所获,而在G0ogle中很快得到22张图片,大部分都符合其分子结构的要求。“晶体结构与性质”复习题中布置的搜索晶体结构图片的任务,还提供了金刚石、闪锌矿等名词的英文单词形式,所以利用它们的英文单词在Google中可以迅速搜索到大量的结构信息。
3收藏专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图片集或数据库网站
如果平时在上网冲浪时,注意收藏、分类各种化学专业网站,那么就可以从物质结构图片集、数据库中快捷方便地获取信息。
(二)指定专题网站浏览
选修3教材还特别推荐了一些经典的国内外网站作为教与学参考,虽然这些网站不一定是化学专业网站,但也从不同的角度,为了解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和科技前沿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来源。我们该怎么利用这些网站呢?
1学术研究网站
物质结构与性质通常渗透在材料、能源等高新科技研究中,通过一定的学术研究专题网站,涉猎化学科学前沿,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结构”——“性质”——“用途”三者的关系。例如《物质结构与性质》在开放性作业中提供了一个论文选题。师生也不必拘泥于教科书提供的网站,在酝酿该主题论文选题时,亦可借题发挥,利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主题网站进行浏览、利用,比如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网站,在该网站可以找到天然气水合物的各笼形状、天然气水合物的类型和组成等等信息。各国化学会、科研院所网站都属于这种类型。
2科普宣传类
此类网站尽量选择最基础的化学内容作为出发点和载体,不涉及过深的知识内容,意在拓宽教师和学生化学知识视野,以宣传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在社会中的体现为主题。化学只有迈出化学家的门槛才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选修3开放性作业中提供了著名的“中国科普博览”网站,让大家了解矿石的科学知识及结构原理应用。
3教学模拟类
教学模拟是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产生各种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现象,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规律与现象的本质。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对微观世界、实验现象的演示模拟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以登陆浏览著名的“Webelements”网络元素周期表为作业,让学生在操作这种交互式元素周期表时对周期性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类似于“Webelements”这样可以用于信息化教学的电子周期表的网站还很多,可以参见参考文献或者通过Coogle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Perl—odic Table”查找。
Oregon大学物理系在网站中提供了多种基于Java应用小程序的网络模拟,包含天体物理、能量与环境、力学、热力学等几个专题。《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教材第一章复习题推荐了该网站上的一个页面,以供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究一些简单光谱知识,在其显示的周期表上点击任何一个元素在周期表上方会显示该元素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适用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及其他化学新教材的网站类型多样,也不必拘泥于教科书中涉及的三种,因特网上丰富的化学信息资源有待于教材编写者在日后教材修订中不断充实、发展,更有赖于教材使用者的深度发掘和充分利用。
(三)使用化学专业软件
人教版教材中首次建议利用化学专业软件开展的实践活动,预示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材整合的新进程。“分子的立体结构”一节中的“实践活动”,推荐使用Chems-ketch制作分子立体模型并完成几个小练习。Chemsketeh是加拿大ACD公司专门开发的用于编辑化学分子式和结构式、化学仪器等化学图形的工具软件,该软件经历了多个版本的不断改进,以其强大的功能和简易方便的操作赢得了全世界广大化学工作者的青睐。
综上所述,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教材所体现出来与信息技术教育的三个方面,不仅只是为了辅助化学知识本身的教与学,更加关注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①利用搜索引擎开发化学学习信息——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②充分利用优质化学网站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资源——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③掌握化学专业软件的使用开展探究活动-———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管理 篇4
一、我国化学教育价值取向现阶段所存在的弊端
在很久以来, 各大中学领导和化学教师普遍认为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化学专长人才为目的, 因此, 化学老师在培养学生时, 仅仅需要从提高课堂理论知识和努力传授化学知识技能入手, 而忽略了对学生化学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是掌握了化学知识, 而不知道如何把化学应用到生活和生产之中, 学习化学也仅仅只是化学学习。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创新能力低, 也就无法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生产、能源、环境、材料、社会、生命科学之间的关系。
二、化学新教材在不足基础上的改进和革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在体现课本内容学术性的同时, 结合了社会生活、生产科技进步的需求, 企图逐步实现化学由纯化学学习向应用化学转变。总而言之, 新教材对化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目标, 化学教育的目标不仅限于培养掌握扎实化学知识的人才, 还包括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最后实现我国知识性经济的对综合国力的增强的贡献大于其他经济增长的贡献。现把新教材具体改革的部分报告如下:
(一) 化学与新兴行业的结合
材料作为一门新兴产业, 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出的巨大贡献。材料学包括高分子材料、无机金属 (陶瓷材料、半导体材料等) 、金属、复合材料构成。新化学教材在高一阶段中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耐高温的陶瓷、光导纤维等, 在高二的教材介绍了一些超导的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 在高三的教材中介绍了新型离子交换膜等。新材料在生产中的运用是科学技术进步标志, 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 使他们对材料学有初步的掌握, 并培养和激发他们对材料学的兴趣。材料学在航天、医学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教材内容在把材料学介绍给了学生学习, 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 化学与能源供应相结合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 社会对能源要求的量也越来越高。化学反应能释放出大量能量, 对于化学反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 向我们展现了很多化学对资源的现实作用。如:在高一化学中, 加入了提高燃料利用率, 开发风能、水能、核能等尝试性建议;在介绍卤素中涉及了海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在讲金属及其化合物时, 增添了涉及金属的回收和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等内容。化学教育试图告诉学生, 既要懂得开发出新能源的方法, 保证生活生产, 也要懂得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新教材设计了相当量的动手操作环节。并且, 高中化学课程也比以前抽象, 需要学生勤动手的同时, 也要勤动脑, 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新教材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做了相当的改动, 这时, 老师善于教和学生主动学的配合就显得重要了。
(三) 化学与环境保护理念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快,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的环境污染尤甚。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教材中增加了臭氧层空洞出现、黄色烟雾、白色垃圾、属兔资源污染等内容。在环境治理中, 化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在未来还会继续扮演这样的角色。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 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 并对环境保护由一定责任感, 对他们的化学课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动作用。
三、基本策略
首先, 帮助学生在学习章节完结时确定合适的主题。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时, 确立以能量为主体题, 确立主题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章节学习内容的总体把握, 对章节脉络有一定的了解。其次, 课堂教学采取发散性思维模式。在课堂上, 教师采取发散思维逻辑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 而且可以把学生带入思考情境中, 刺激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动力。如:在CO的性质的时候, 可以把它和CO2联系起来, 在燃烧反应中的具体表现, 联系以前CO2燃烧反应的表现;CO和氧化金属的反应表现, 联系CO2和氧化金属。再者, 以实验代替空洞地讲演。化学反应如果不以具体实验向学生讲, 学生无法想象到反应的细节, 对上课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就掌握不透彻。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知识密集型产业将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必将依赖于我国高等人才的智慧, 化学教材在新时期需要把什么教给学生, 实现怎样的价值观念, 是新时代培养人才做出规划时不可避免问题。本文就围绕化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展开, 试图给高中化学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教育价值取向,完成,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涛.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的基本策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8年第s2期.
[2]符建杰.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的基本策略.考试周刊, 2008年第37期.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管理 篇5
一、具有STS涵义的教学内容
具有STS涵义的教学内容强调了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养成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局限性及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具有STS涵义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
1. 高中化学必修Ⅰ中的STS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界定了高中化学必修Ⅰ的三个主题, 即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和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如果将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主要有四类: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概念原理知识内容、过程方法内容、具有STS涵义的内容。高中化学必修Ⅰ中的STS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介绍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例, 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金属材料及其应用;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目前, 应用较广的三套高中化学必修Ⅰ教材均采取集中体现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处理STS内容, 在章、节标题上彰显, 以栏目体系为支持。
2. 高中化学必修Ⅱ中的STS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Ⅱ的核心内容共三个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在物质结构基础主题中, 三个版本的教材都选择了“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在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中, 苏教版教材设置了“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一节;鲁科版教材设置了“化学反应的利用”一节, 体现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提供新能源方面的作用;人教版设置了“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等标题, 讨论化学反应在各领域的应用;这些设置集中体现了具有STS涵义的内容。除此之外, 三个版本的教材还采用了分散渗透式的体现, 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 苏教版教材设计了小节标题, 讨论石油的利用与煤的综合利用, 设置专题“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并利用“资料卡片”和“拓展视野”等栏目, 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时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实际;鲁科版教材设置了“塑料·橡胶·纤维”一节, 体现合成高分子材料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时, 还密切联系由于这些材料的应用而引起的相关环境问题, 选用了大量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学习素材, 如新药、居室中的污染、饮酒问题、塑料回收与降解塑料等;人教版教材设计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一节, 介绍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并对环境问题作了具体的讨论, 同时还介绍了乙烯的聚合, 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有关化学史的教学内容
化学史知识的价值具体可以分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化学史的情意价值是指在化学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 (2007年3月第3版) 的化学史内容进行具体剖析。
1. 必修Ⅰ化学史教学内容分析。
2. 必修Ⅱ化学史教学内容分析。
三、图片资料
教材中的图片资料也含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因素。
如许多化学教材在讲到酸雨时, 都会配一些图, 或是一些池塘中大批鱼死去的图片, 或是树木枯死的图片, 甚至还有电脑合成的照片:一只青蛙打着一把用金属做的雨伞, 旁边写着“救救我!”学生看到这些图片, 自然而自然地会对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充满同情和爱心, 由此而为环境感到忧虑, 同时也希望人类好好保护大自然。
又如, 在讲到臭氧时, 以4张在不同年代拍摄的地球的照片明显地显示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这种强烈的对比, 再加上图片旁边的文字解说, 让学生顿时产生出一种强烈的保护臭氧层、保护环境的意识。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管理】推荐阅读:
义务教育教材管理10-09
义务化学前教育10-22
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录06-12
浙江省义务教育收费管理办法12-20
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检查档案材料参考目录08-26
创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学校检查验收汇报材料11-15
义务教育学校资助管理工作绩效考评办法12-20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动态监测和教育管理机制08-25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11-22
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学校自评报告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