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2024-08-28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共12篇)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篇1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

笔者在这里所想要说的则是其中的环境描写。那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来说会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之间的关系。其次,我们还要注意环境描写对于小说主题揭示的作用……在这里,笔者主要就这两方面浅谈一二。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人教版《语文(必修三)》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篇。在文章中有这么几段:

1.“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2.“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wǔ)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

3.“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这三个节选部分分别是对贾母、贾赦、贾政住处的环境描写。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们三人之间的差别。

首先看看贾母,她是贾家的“老祖宗”,实际当家者。但由于她年事已高,所以在她的住处我们看到的是轻松,看到的是舒适、自在,甚至是“诗书簪礼之家”所不应该出现的靡靡。试问,在贾府,除了贾母,还有谁能有这样的权利,这样的胆量?其次,我们来看贾赦的住处。很明显,这不是当家主事者的住处。因为对于贾家这样的大家庭来说,它所结交的对象都是社会的高层,那么它的当家者的住处怎么可能是小巧别致的呢?在这里,除了能够凸现出贾赦的家庭地位外,我们还能够看到贾赦的兴趣爱好。而与之相对应的正是贾政的住处,轩昂壮丽,贾政在贾府的地位那可是毋庸置疑了,绝对的实权派。

由此我们可看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是对环境的简单介绍,也是对人物的刻画,既可以体现人物的身份,也能够凸显人物的性格。

其次,我们再来看下环境描写对于小说主题的揭示。分别来看下面几段:

1.“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眬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2.“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但见: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昆仑。若还下到三更后,仿佛填平玉帝门。”“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古时有个书生,做了一个词,单题那贫苦的恨雪:广莫严风刮地,这雪儿下的正好。扯絮挦绵,裁几片大如栲栳。见林间竹屋茅茨,争些儿被他压倒。富室豪家,却言道压瘴犹嫌少。向的是兽炭红炉,穿的是绵衣絮袄。手拈梅花,唱道国家祥瑞,不念贫民些小。高卧有幽人,吟咏多诗草。”(施耐庵《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这两篇文章在环境描写时有一个共同处,即都写到了雪。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雪。“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祝福》全文中,我们看到的是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而这出悲剧,不是由哪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促成的。正是由于整个社会的黑暗与残忍,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才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最终孤独、凄凉的死在了鲁镇人民的祝福声中。那么,在结尾处的雪景的描写,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它似乎是在掩盖一切,掩盖一切的黑暗,掩盖一切的罪恶,又似乎在洗涤,洗涤着一切的丑陋。而这,正是鲁迅先生真正所想要写的。他借着祥林嫂,借着“祝福”,借着雪,表达了他对整个社会的抨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与黑暗的愤慨。

其次,在施耐庵的笔下,雪也是密的。而正是有了这场雪,才有了林冲后来的出去买酒等行为。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场雪,林冲才得以逃脱了危险,所以这场雪首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其次,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上苍对林冲等正义之士的庇佑,正可谓“天理昭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这不也是在当时的那个社会,人们的一种无奈之举吗?似乎把一切都寄托在了上天的身上。

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环境描写和小说的主题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环境描写是小说主题的助推器,为小说主题的明朗化埋下了伏笔。

当然,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绝对不只是以上两点,比如它还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交代人物活动场所等。笔者在这里,只是简略的谈了其中的两点,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篇2

【教学目的】

1、回顾已学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熟悉中考小说阅读中关于环境描写的考点,探究答题技巧。

3、真题演练,掌握小说阅读中环境描写的答题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小说阅读中环境描写的答题技巧,并训练巩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经典回顾

1、你能判断出这段文字属于哪种类型的环境描写并说出其作用吗? 经典环境描写1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经典环境描写2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经典环境描写3 ①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单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

②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③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经典环境描写4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经典环境描写5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小结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三)技法探究

1、明确中考小说阅读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常见题型。

2、针对常见题型分小组进行技法探究。

3、小组派代表发言。

4、教师归纳小结。

(四)真题演练 木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 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例谈 篇3

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典型的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渲染氛围、展示时代背景及深化主题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并能够提高读写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般说来,小说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作用。

一、渲染气氛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开头的环境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又如该文结尾一段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迭迭”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所有这些文字,都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二、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有段描写:“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显示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言,从小说标题可看出,对风雪的描写,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又如《荷花淀》中对荷花淀正午风光的那段描写:“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文字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而且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不仅如此,对荷花的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一一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四、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沉默、寂静。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处狗子们为争吃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黎明前的黑夜,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而冰下流水的丁冬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这使人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至于小说结尾写“春天,来到了五龙河两岸。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山野见一片嫩绿”,则更是把自然的春天和社会的春天揉为一体了。这两例都是以自然环境来暗示社会环境的典型。

五、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郁达夫早期小说创作中的环境描写 篇4

郁达夫在《海上——自传之八》中写道:“我喜欢大海, 喜欢登高以望远, 喜欢遗世而独处, 怀恋大自然的倾向, 虽则一半也由于天性, 但是正当青春的盛日, 在四面死海的这日本独岛上过去的几年生活, 大致总也发生了不可磨灭的绝大影响无疑。”例如在《银灰色的死》在主人公出场前就这样写道:“在上野不忍池的近边, 在一群杂乱的住屋中间, 有一间楼房, 立在澄明的冬天的空气里。”主人公y君不必出场, 单从他所居住周围的环境来看, 他的经济状况一定好不到那里去。因此人物从杂乱的房屋群中走出来, 就显得更加凄凉。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走向。主人公从静儿家出来“街上沉寂得很, 远近都洒满了银灰色的月光, 四边并无半点动静, 除了一声两声的幽幽的犬吠声之外, 这广大的世界, 好像是已经死绝了的样子。”孤冷的一个人在冬天的大街上徘徊, 他的感情也深深地从环境的映射中衬托出来。世界上的一切也已离他很远了, 他现在孤冷的可怜。所以不用多加修饰就可以将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一览无余, 冷色的自然环境是主人公心境的印证。所以郁达夫不仅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更多的表现出他所处的社会状况, 更多的是把这种景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从而使景物生出一种灵性, 发生人性化的作用。

郁达夫也说:“自然的环境, 与人的性格和他的作品都有关系。”又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 对人生、对艺术, 都有绝大的影响, 绝大的威力, 都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 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闲书山水及自然的欣赏》) 因此在他的作品里, 自然描绘不仅仅是一种衬托人物内心的一种手法, 更是一种带着人物情感的景语。《沉沦》中有这么一段:“他的旅馆, 是一家孤立的人家, 四面并无邻舍, 左首门外便是一条如发的大道, 前后都是稻田, 西面是一方池水, 并且因为学校还没有开课, 别的学生还没有到来, 这一间宽旷的旅馆, 只住了他一个客人。”这里环境也似发现了他的孤独的一个人, 来与他相伴。这样的景, 与他的人充分地融为一体, 景是在映衬人情感的无所寄托, 也是在表现这个人的内心的孤独。在这里景语也就是情语。作者无需多言一句, 这种孤冷的意境已经直透纸背, 达到人性化的升华。正如朱熹所说:“等闲识得春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景物的色彩是人情感的一种反映和表现, 也是美学上意境的最佳表现。梁朝刘勰用“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来描写景物的情感化倾向。而与他同时代的钟嵘也说“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行诸舞咏”, 表明情与景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意境。正因此这种景既是人情感的内在积淀, 也是人心灵的外在表象。所以郁达夫也是在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到抒发, 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化的色彩, 从而构成了动人的情景交融图。他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田园山水诗人的某些传统, 并且受到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 如法国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的启迪, 让自然的美来抨击人世的丑恶, 表达对生活理想的追求。

郁达夫也认为没有受到社会污染的人, 才能保存自然的优美的人性。这一思想, 在其后期小说创作中表现更为强烈与明显。因此这种自然人性化的描写也是他借鉴中西美学成果的一大特点。

参考文献

郁达夫.沉沦.作家出版社

郁达夫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子善.逃避沉沦.东方出版中心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段落 篇5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整理了小说中关于环境描写的段落,欢迎欣赏!

1、射进人心里、即使冷冷的晨露沾在身上、也会因那光的照耀而蒸发、门被推开的吱嘎声、虽然刺耳、但却出其意料的能让人的心沉静下来、房顶的砖

2、今夜;踏碎月光,任往事放飞,洒落在每一根琴弦,触动声声如诉。柔碎怀中的思绪,弥漫在夜色,化作声声的低唤,缠绵流连成细瘦得忧伤,藏在夜的一角,跌落满怀的轻愁,挥洒落寂。

3、若隐若现罥烟眉,似嗔似喜含情目,娇俏玲珑挺秀鼻,不点自红樱桃唇,肤若凝脂,颊似粉霞,不盈一握的柳腰娉婷袅娜地倚在水亭雕花木栏旁。水光潋滟之中,倾国倾城之貌隐约幻现。

4、脸部经常带有一点神秘的神态,眼睛仿佛是夜晚镶嵌着的黑珍珠一般,是那样的透亮动人。薄薄的嘴唇犹如水钻一样金灿发亮,紫黑的轻飘的头发,在吹有夏风的操场轻快一浮。

5、我喜欢向没有知识但是聪明的人学习,他们那一套不讲理、原始,令人难堪,但往往行得通。受过教育的女人事事讲风度,连唯一的武器都失掉,任由社会宰割。

6、她提着一盏幽暗的绢灯在前面引路,整个甬道黑漆漆的,除了脚下的一点光,和两边不时好似有水浪拍打的声响外,什么都看不清晰。

7、在一群样在草地上吃早,一辆车开来,只有一只羊没有去看车静静地吃草,这只样显得特别孤独。

8、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9、她为你掉眼泪了,不要道歉,不要安慰,紧紧地抱住她,告诉她你在,就能够。千万不要自责地离去,因为她这时候最需要你。

10、就在永息湖畔,竟然盛放着大片大片的金色花朵,就像一颗颗金色的星星躺在碧绿的叶片之间,但没有一种星,可以如此璀璨夺目,流光溢彩,妖艳得仿佛可以夺去人的呼吸。

11、两旁灯火通明,正前方是一堵筑在水上的白墙,约两米高,上覆黑瓦,墙头砌成高低起伏的波浪状,正中一个月洞红漆大门虚掩着,有琴音和着曲声隐约传来,门上黑色匾额上书“梨园”两个烫金大字。

12、环境能改变人,人亦能改变环境,但往往是环境改变了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保持个性是一种修养。

13、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痊愈,如我。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腐烂,如他。原来这些年,他痊愈的只是外表,有一种伤,它深入骨髓,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肆虐。

14、饮月千尺,寂夜成相思,难挥情丝一缕。昔日片断,成一生细读的忧伤。经事难忘,恒久的思念扯成根根丝线。恨夜难成眠,洒下一地的思念,剪瘦一弯冷月,细数跃然于眼,结缕缕情丝。

15、女孩子有时的任性只是想向你撒撒娇,不用争辩,她没有怪你什么,傻笑一下,哄哄她,她会很感动地更加爱你。

16、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17、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18、人际关系这一门科学永远没有学成毕业的一日,每天都似投身于砂石中,缓缓磨动,皮破血流之余所积得的宝贵经验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圆滑。

19、未央池畔正盛放的大片白梅,经过昨日一场大雨掉落了许多,稀稀疏疏的铺了一地。远远看去,花枝如雪,地面亦如雪,在这清寒的初春蔚为奇观。

20、不是没想过有朝一日他们重逢会是什么样子,但怎么也没想到,他们居然连说一句“好久不见”的情分都没有了。

21、当问题发生时,人们往往归咎于环境,事实上,一个人应该努力适应四周的环境,如果无法适应,便要自己去创造环境。

2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23、即使有少许脱落、可仍旧油难以言喻的美感、望着这巨大而精致的`历史沉淀、突然发现世界那么大我们只是一粒尘埃……

24、女孩子向你发脾气,那是因为她爱你,把你当成最亲的,最贴心的,最有安全感的人,千万不要和她发脾气。静静地等着,等她消气后后悔地去抱你。

25、不用总承诺要给她多好的生活,因为她爱你就会相信你,承诺一次,她就永远不会忘记,她看得见你的努力。

26、如果回忆像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27、答通常吸引男人的是这种冷漠,但是男人终于娶的是仰慕他的女人,没才干的女人靠嫁人过活,有本事的女人靠自己过活。

28、即使是在憎恨和杀戮中,仍然有些东西值得人们为之活下去。一次美丽的相遇,或是为了美丽事物的存在。我们描绘憎恨,是为了描写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描绘诅咒,是为了描写解放后的喜悦。

29、金顶石壁,绘着各种各样的鸟类图案,色彩斑斓。地板上铺着色调柔锦织缎绣的地毯,偶尔燃烧着几朵艳红色的火焰。

30、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31、有些事情还没有讲完就算了吧,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32、人们不解释的主要原因是根本不在乎对方的想法,无关重要的人,对无关重要的事有点儿误会,有什么关系,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于当事人生活毫无影响,何劳解释。

33、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34、天空是沉沉的铅蓝色,风一阵阵吹来,依旧透着寒冷的气息。

35、他真的是要比她的哥哥还要美丽,他虽然不是混血儿,但是精绝的外表足够迷到所有女生,只是,不张扬的他往往被人忽略。

36、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给自己争回来。

37、金顶石壁,绘着各种各样的鸟类图案,色彩斑斓句子大全Www.1juzI.coM/。地板上铺着色调柔锦织缎绣的地毯,偶尔燃烧着几朵艳红色的火焰。

38、她整个人被生生的撕成两半,一颗心却仍然徘徊。有那么一刹那,她竟觉得会这么永远下去,宇宙洪荒,海枯石烂,她永远站在他的门外。

39、山人诧极,觅声寻往,乃见一素衣女子端坐青石之上,对梅抚琴。雕花桐木古琴安放膝上,白玉纤指在弦间上下翻飞,朱唇微启,几瓣红梅簌簌飘落,及满裙襟,恍若天人。

40、真实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小说中那样的奇遇,小概率事件必然有其内部的原因,富人的后代是富人,传奇的身边是传奇,白手起家,傻小子遇明师的故事,终究只能是故事。

41、人其实很难真正自由,锁住人的,往往是那人自己。不知不觉,我们不是做了感情的奴隶,就是事业的婢仆。

42、我的理想生活是,天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做什么,不负啥责任,同我爱的,以及爱我的人,一起坐着说话,笑着看日落。

43、一家人的事最好一家人关起门来说清楚,最忌找外人来主持公道,不僵也会搞僵,外人许存看热闹之心,可能惟恐天下不乱,言语传来传去,又易生误会。

44、就在永息湖畔,竟然盛放着大片大片的金色花朵,就像一颗颗金色的星星躺在碧绿的叶片之间,但没有一种星,可以如此璀璨夺目,流光溢彩,妖艳得仿佛可以夺去人的呼吸。

45、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46、天阶夜色凉如水,窗内红烛摇曳,窗外细雨横斜,积水顺着屋檐悄然滴落,在地面晕开一圈涟漪,似叹息似挽留。我熄了烛火,推开吱呀的窗,抱着膝盖坐在床沿,凝视窗外飘飞的雨丝。

47、传说中的龙是属于中古时期,穿成这样是适应环境,避免引人注目,那我们的救羊行动就会方便很多!

48、正红朱漆大门顶端悬着黑色金丝楠木匾额,上面龙飞凤舞地题着三个大字‘风雅涧’。

49、山庄正与倚醉楼隔水相望,湖中九曲桥横,画船迤逦,勾栏外绕着绿水红鲤,一片露角荷叶长势正盛,直蔓延到隔岸的杨柳堤上去。细水低回,潺潺留韵,江南的秀丽顷刻间诠释无余。

50、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思念踏夜而来,滴滴流动在月海,纷纷扬扬落满成空的夜,丝丝声声刻留下的印记,碰撞着心底的蠢动,泪水溢满双眸,恣意地流下,似弦乐如泣如诉。

51、如果你真的生她的气,那么表面上愈加要客气,越不要露出来,不要给她机会防范你,吃明亏。

论唐人小说中的梦境描写 篇6

关键词:唐人小说;梦境描写;创作原因

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与心理现象,也作为一种重要的题材和表现,梦在中国古代各类文学形式中被人们长期地、反复地加以运用。

中国记梦文学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关雎》篇:“寤寐求之”体现的“梦寐以求”的思春之情大概是文学中梦境描写的发端,到宋玉《高唐赋》与《神女赋》记载了楚王与神女梦遇的美丽传说。司马相如赋:“忽寝寐而梦想兮,魂若君兮在旁。”等开始更多的把梦境描写加入到文学创作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幽冥录》等,都记录和创作了不少描写梦境的故事。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唐代文言小说大量梦境描写便是此具体表现,其亦为唐文言小说巨大成就的表现之一。

一、唐人小说梦境描写的主要内容

(一)爱情梦

爱情是人类歌颂的永恒主题。唐人小说中有大量优秀的描写爱情的作品,诸如《霍小玉传》《任氏传》《李娃传》《长恨歌传》》等。

唐代小说《霍小玉传》中霍小玉与李益两人相爱至深,但李益做官后迫于门第观念,不得不抛弃小玉而娶卢氏。霍小玉为寻得李益,因思致疾。忽一日梦见“黄衫客挟益而来”还梦见鞋,“鞋者‘协'也,夫妇再合。“脱者”解也,既合当解,亦当永诀。由此征之,必遂相见,相见之后,当死矣。”①小玉得了这个梦境,于是感到彻底的绝望。第二天情景果如梦中所见,与李益相见后,痛斥其负心后,最终含恨而死。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霍小玉的悲剧命运着实令人叹息。

(二)仕宦之梦

古人追求“学而优则仕,或兼济天下,或造福一方。”唐人也不例外。但唐人小说中描写了书生追求名利仕宦之事多是将人世的荣华富贵视作梦幻,来警戒那些对之趋之若鹜的人。其中的名篇当属《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枕中记》中卢生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遇道士吕翁得一枕,“生俯首就之”而入梦。梦中卢生金榜题名,娶得佳妻美眷,屡立奇功并入为贤相,年逾八十而终。美梦终醒,卢生发现自己还卧于邸舍并有吕翁相伴,而“主人蒸黍未熟”。荣耀一生,实为黄粱一梦。

(三)奇异之梦

唐人小说的梦境描写开始进行了有意识的梦境创造,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梦境形式。正如白行简在《三梦记》中就概括道:“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 自然,我觉得这和整个唐人小说的总体特征:“始有意为之”是分不开的。

(四)含冤托夢

唐人小说中描写以梦复仇较为著名的就是《谢小娥传》。少妇谢小娥一家在江上行商,不幸遇上盗贼,全家人罹难。谢小娥经人搭救,终于幸存下来。后一夜梦其父曰:“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又梦其夫曰:“杀我者,未中走,一日夫。”这是父之冤魂告知她凶手姓名的隐语。数年后小娥偶遇本文作者为之破释隐语,乃知凶手为申兰、申春。她遂女扮男装,受雇于仇家,最后伺机杀死仇人。

二、创作原因

(一)文学传统影响

唐之前众多梦境描写为唐代文言小说中此类作品创作提供了题材典范,开辟并拓宽了唐代文言小说记梦作品的创作道路,为其以后创作之繁荣打下基础。如《左传·成公二年》中齐晋鞌之战“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听从梦中人的建议,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唐代文言小说梦境的描写与唐前众多梦境记述乃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而来。

(二)佛道二教影响

唐代“安史之乱”后,各种社会矛盾暴露出来。唐代文言小说作者的美好愿望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他们便寻之于梦境,寄托于宗教。如《枕中记》中有:“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的顿悟,此与道家相通。《南柯太守传》中提及《观音经》,后有“生栖心道门,绝弃酒色。”佛、道思想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它深深影响到文学创作领域。梦境正是在宗教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下的现实人生。

(三)世人感情的寄托影响

东汉的王符认为:“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②梦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人类的年轻时代,在自然与生存面前所遇到的问题不能解决便会出现梦境,在梦境中任由意识随处游走,以实现不能实现之事。唐代科举制度改革,士人书生多想通过科举一举成名,但由于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差距,文人便发挥其浪漫想象将理想寄托于梦。此为人类共通的心理,唐人的这种心理必然导致大量梦境描写的出现。

唐人小说是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一顶王冠,而唐人小说中的梦境描写则为王冠上璀璨的一颗珍珠。唐人小说中的梦境描写涵盖了世人的诸多人情世故,体现了唐人的生活面貌,还原了唐朝的社会现实。作者不是就梦写梦,而是通过梦来现实人生。另一方面,作者也通过梦来表现他们对当前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注释:

①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 凡再引《唐人小说》文本皆出于此。

②王符.《潜夫论笺校证》,中华书局,2011年第1版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张进德,王利锁.中国古代文学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环境描写对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篇7

渲染故事气氛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 又是空间的艺术。作家往往用生动的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 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以《药》为例, 用“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沉寂、凄冷, 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又如, 该文结尾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虽已是清明, 然而天气“分外寒冷”, “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 “支支立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生机, 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以寂静而阴冷的画面烘托出夏瑜母亲迫切期待乌鸦飞上坟顶以释心头之疑的心情, 增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

暗示社会背景

小说中的环境, 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 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黎明前的黑夜, 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 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 而冰下流水的叮咚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至于小说结尾“春天, 来到了五龙河两岸, 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 山野一片嫩绿”, 更是把自然的春天和社会的春天融为一体了。

另外, 小说环境还包括笼罩着人物及其行动的特定的气氛、色调, 气氛有悲有喜, 色调有明有暗, 无不带有时代、阶级的印记。如《家》中的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就处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坟墓般的封建家庭中, 这里的环境即是一种社会环境。

烘托人物形象

小说中环境对人物的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的突出特点是环境同人物和谐一致, 社会背景、自然环境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组成一幅和谐的艺术画面。反衬是从反面衬托主要的人物形象, 即创造一种与人物形成反差色调的环境, 以便突出人物的命运和感情。

正衬如《红楼梦》写几位贵妇人的住房:贾母是“大家子住上房”, 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 果然威武;王夫人的内室“轩昂壮丽”, 突出其主持荣国府的地位;邢夫人居处的“正房厢庑游廊, 悉皆小巧别致”, 写出了屈居人下的身份;秦可卿住处, 则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 弥漫着一种浓艳得近乎淫靡的情调。再如《水浒传》里武松来到景阳冈, “一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 “渐渐地坠下去了”, 走上山岗, 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等, 文字极简劲有力, 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与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气概非常协调。

反衬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娶薛宝钗时, 正是林黛玉气绝之际, 一方面宫灯闪烁、欢声笑语, 一方面竹梢风动、月影移墙, 更突出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

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 情节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从小说标题可以看出, 对风雪的描写应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 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 风雪的变化层层推进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 林冲才要喝酒御寒, 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 草厅才被压倒, 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 林冲才用巨石顶住山神庙大门, 直至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而奋起杀敌复仇, 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多种多样, 其作用也绝非以上几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篇8

一、了解环境描写的概念

学生答题失分的一大原因就是他们辨不清哪些语句是环境描写, 之所以辨不清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环境描写的概念不清楚。所以,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景的描写, 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时代背景和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 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 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理解并明确这些概念之后, 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实践一下, 让他们在选定的文本里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用2011年江西省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晚秋》为例让学生实践, 效果很好, 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

二、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失分的另一个因素是不清楚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并熟记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规范他们的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季节) 地点。例如《晚秋》的开头: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 风和日丽, 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 嘲笑他, 鄙视他……

这里就交代的故事发生的季节———秋季、地点———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

(2)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例如《药》:时令虽已是清明, 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 “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 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 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 而且“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 揭示人物心境,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A.我们上了轮船, 离开栈桥, 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 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 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 一家人高兴出游, 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得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 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 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 所以, 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 不着一字, 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这里要特别注意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对比反衬。例如《晚秋》中:“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 风和日丽, 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 嘲笑他, 鄙视他……”此处就用温暖晴和的秋景反衬瓦萨卡心情的烦闷, 处境凄凉。

(4) 暗示社会背景 (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例如《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 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 柜里面预备着热水, 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 傍午傍晚散了工, 每每花两文铜钱, 买一碗酒,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 多是短衣帮, 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 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要酒要菜, 慢慢地坐喝。

这里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 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 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力、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 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 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殢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

(5)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例如《这是你的战争》中第五节“雪越下越大了”一句, 在小说情节发展上就起了推动作用, 既照应了第一节“昆明下着雪”, 又为第六节“雪已停了, 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做铺垫。文章中“雪”这一自然景物描写既贯穿全篇又富有变化。

(6) 揭示或深化主旨。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 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 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 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 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 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 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本性, 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主题。

三、规范答题语言

学生在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之后, 还必须规范答题语言。这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 需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型就要按照“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规范进行作答, 可以这样组织语言:1.环境本身 (交代……时间, 交代……背景, 营造……氛围, 渲染……气氛) 。2.人物 (烘托, 映衬) 。3.情节 (推动, 暗示, 铺垫) 。4.主题 (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其次, 不能照搬规范的语言, 不能只答专业术语, 必须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要按照规范、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

有了以上的解题技巧, 再利用相关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应当可以提高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得分。

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殢

练习应促进智力的发展。练习不应是机械的举动, 不应是感官的简单活动, 它应是理解的、思考檹的, 务期学生领悟。

檹檹

例说小说阅读中的细节描写 篇9

一、第一种, 制造气氛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地响, 从缝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幅衰败荒凉的农村艺术画面, 正是帝国主义势力、封建势力践踏下旧中国农村的缩影, 渲染了“我”悲凉的心情, 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又如《药》开头描写:“秋天里的后半夜, 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出,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除了夜游的东西, 什么都睡不着。”这静静的一切, 正是制造出一种阴森的气氛。这种制造气氛的细节, 一般是通过景色描写来完成的。

二、第二种, 表现人物性格, 展示精神世界

(一) 肖像细节

比如《孔乙己》中, 孔乙己那一件“唯一”的长衫, 又脏又破, 脸上一部“乱蓬蓬的胡子”, 时常夹着“伤痕”。这样的细节肖像, 反映了孔乙己没落的过程, 展现了他好吃懒做的性格, 同时揭示出孔乙己穷困潦倒的可悲性格和命运。

(二) 语言细节

在《红楼梦》中,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言这个“心声”, 把王熙凤的酸味甜言、辣味心肝活灵灵地展现了出来。如当林黛玉刚来到贾府之时, 大老远的传来了纵声笑语——“我来迟了!”人未出场声先到!一开口, 未见面就赔礼道歉了, 是那样诚恳, 有礼!这一声虚张声势的热乎喊叫, 叫破了贾母的悲切, 叫破了满场的屏声敛气。可见这个即将出场者, 是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在此时此景之下, 谁敢这般咋咋呼呼, 不拘礼节的放纵笑语?只有她——真正的“当家人”:凤辣子!“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儿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 可怜我这妹妹命苦, 怎么我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这一段道白, 与其说是对林黛玉致“欢迎词”, 不如说是向贾母诵“马屁经”。明的是说妹妹讨人喜爱, 实际是颂扬“老祖宗”的恩德;明的是叹息妹妹的“命苦”, 实际是表扬贾母的慈怀。难怪王熙凤对眼前这位远道的林妹妹, 如此热络、亲昵!一声声心疼妹妹都是虚, 一句句颂扬老祖宗才是实, 然而, 嘴里却不停地宣称:“我一见妹妹, 一心都在她身上……竟忘了老祖宗。”王熙凤这几句本来平常又普通的话, 却无形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深刻地反映了她的性格。

(三) 动作细节

小说《最后一课》结尾处:“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待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呆”“靠着”写出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悲愤、痛苦之中, 不能自已, 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但这些动作却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表现韩麦尔先生深情、真挚的爱国之情。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 小说还可以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的描述来揭示其性格特征。小说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往往需要作者借助多种方法来表现, 如《孔乙己》:“孩子吃完豆, 仍然不散, 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 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 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 虽然寥寥几笔, 但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把孔乙己这个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第三种, 揭示人物命运, 深化小说主题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酒店里挂着一块粉板, 这是块每个酒店都有的普通的记事牌。然而, 在这篇小说中, 这块记事的粉板就不普通了, 它是主人公命运的见证物。

小说中这块粉板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虽然间然没有钱, 暂时记在粉板上, 但不出一月, 定然还清, 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句中“间然”二字, 说明孔乙己没有钱的时间不多, 不是常事。句中“定然”二字显示了孔乙己是老实的, 他欠了债一定还, 而且, “不出一月”, 还得较及时, 从不拖账, 更不会赖账。由此, 我们从这块粉板上第一次看到孔乙己这个畸形性格中“闪光”的一面, 但正是这“闪光”, 更加重了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第二次出现在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以后:“大约是中秋前的两天, 掌柜正在慢慢结账, 取下粉板, 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差十九个钱呢!’”…….“忽然”二字表明了是掌柜从粉板上发现了“异常”, 从前面说的:“不出一月, 一定还清”看来, 孔乙己是起码一个月未来酒店了, 所以掌柜的说了“长久没有来了”, 这里暗示了孔乙己已遭到了不幸, 同时还暗示了他那病态心中保留的‘闪光’, 已随同悲惨的肉体一道暗淡, 以至消失了。第三次, 在年关头时, 掌柜的取下了粉板说:“孔乙己还差十几个钱呢!”这一次粉板的出现是在孔乙己绝迹于酒店之后, 言下之意是他已离开了苦难的人世。本来, 孔乙己的存在与消失, 在人们的生活中, 脑海里都是无足轻重的, 可是, 此时他之所以被念叨, 倒是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看来, 他的这笔微乎其微的未了之债足以说明他穷困潦倒的悲惨, 更重要的是, 被社会剥削得穷苦一生的孔乙己, 他的生命的全部价值, 也都被显现在这块粉板上了。一块粉板照见了孔乙己畸形灵魂, 映出了一个病态社会, 揭示了生活规律。

又比如, 《故乡》中的杨二婶, 人称“豆腐西施”, 年轻时是个姿色漂亮的妇女。然而, 20 年后, “我”见到她时, 她已变成了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式的形容枯槁的丑婆娘了。她来“我”家玩时, 顺手将“我”母亲的一双手套塞在裤腰里。不仅外貌变了, 心灵也变态了。如此的变化, 正说明在残酷的旧制度压榨下, 不只像闰土那样的农民无法生活下去, 已使如杨二婶这样小康有钱财的人也难以维持生计。可见, 当时社会何等黑暗!这正是作品主题深度之所在。不难看出, 一个次要人物, 一个小小的细节, 却引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的确, 细节是小说最富活力的地方, 是作家理解生活的途径;细节, 更是读者打开鉴赏小说的一把金钥匙。

摘要:小说阅读中的细节描写, 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重要作用。

论莫言小说中的人性残酷性描写 篇10

人性残酷性描写首先体现在刑罚场面的描摹中。刑罚是国家创制的, 用来制裁犯罪分子, 刑指肉刑或死刑, 罚指以金钱赎罪, 后泛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可见刑罚本身就具有对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作用。用《檀香刑》中克洛德总督的话说“中国什么都落后, 但是刑罚是最先进的, 中国在这方面是天才。”, 莫言小说中对刑罚的描摹成为了解析中国文化的一个通道。《檀香刑》中莫言毫无情面的展露出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刑罚, 并配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共讲述六次行刑情景, 上演了五种不同的刑术, 再现了恐怖的刑罚场面。其中杀害小虫子的“阎王闩”, 捅进库丁谷道将其活活烫死的铁棍, 残害钱雄飞的五百刀凌迟, 处决孙丙的“檀香刑”都是莫言不惜笔墨细致刻画的。场面惨烈, 相比之下令人毙命的杀头和腰斩就是施舍给死囚的一种恩惠。“酷刑不仅具有教育功能, 以此威慑那些试图造反的人, 许多时候它还成了统治者自我娱乐的项目。”莫言正是把权利与刑罚残酷性结合起来, 展现了权利变态下的肉体虐待文化。

孔子说“食色性也”, 食物匮乏时人性的残忍和争斗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莫言小说常常借助这一背景“逼迫”出人性黑暗的一面。天灾人祸给老百姓带来的饥饿经常是莫言小说描写的背景环境, 这种环境下的人们也经受种种残酷性的考验。《野种》里的饥民形象是这样的“当头的一位饥民是位高大的妇女, 她肿得像一只气球, 腹中的肠子一根根清晰可见, 仿佛戳她一针, 她就会流瘪, 变成一张薄皮”莫言描写《复仇记》中王先生的吃相是“王先生伸脖子, 王先生翻白眼, 王先生憋死了, 瘦鸡爪子一样的手还死死地抠着那半个猪头”。一个病死的猪崽子都能让人狼吞虎咽, 滑稽之余不难发现饥饿的人们视食物如生命的残酷现实。饥饿中的人们可以吃树皮, 可以吃土, 可以吃煤炭, 甚至母亲们将吞进胃里的粮食硬是从嘴里吐出来作为孩子们的食物。这些极致的残酷性描写意在表现困厄的生存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人性的变异。

莫言小说人性的残酷性还体现在“他人即地狱”的人际关系描写中, 莫言笔下的亲人关系却是冷漠残酷的。《复仇记》里的父亲骂自己的孩子为“狗操的杂种”、“驴日的王八蛋”, 甚至还狠扇儿子嘴巴叫他去舔别人的脚后跟, 他们也只好伸出小舌头舔阮书记那两只臭烘烘的脚后跟。《枯河》中的父亲为了讨好干部来惩罚自己的孩子, 活活地将可怜的小虎子打死;《老枪》中的母亲用菜刀将孩子的手指砍掉;《二姑随后就到》中的父亲因女儿手脚生蹼, 就将刚出生的小生命丢到荒庙喂野狗。父母尚且如此, 其他的亲人更不在话下。《二姑随后就到》中, 瞎子和聋子为了讨好杀人不眨眼的两位表哥, 居都争着去挖掉大奶奶的眼睛“我看到那柄小刀像小银鱼一样, 绕着大奶的眼眶子游了一圈, 紧接着刀尖一挑, 一颗圆溜溜的乌珠边跳出了眼眶。”为利益人与人关系如此, 情敌见面就更分外眼红。《红蝗》里四老爷特意找来带刺的槐树叉子捉奸。带着愤怒狠命地抽向睡了自己老婆的锯锅匠。“锯锅匠满脸的污血汩汩流淌, 一只眼睛瘪了, 白水黑水混合流出眼眶”。在莫言小说中人物关系是冷漠的, 人与人之间似乎都存在着一种隔膜,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之间凸显出来更多的是冷酷。

这种残酷性描写让人读去感到恐惧与颤栗, 然而莫言的这种叙述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7]小说创作是意识的物质化, 莫言小说残酷性具有以下几个因素:

莫言的故乡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性观。莫言的小说几乎都有故事发生的同一个背景环境——高密东北乡。莫言在《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 从文学意义上说, 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我对那块土地 (高密东北乡) 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 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 比牛马付出的还要多, 得到的却是衣不蔽体, 食不果腹的凄惨生活”可以说, 故乡的经历成了莫言小说的主要题材, 小说中残酷性的描写也几乎来源于那个苦难年代里苦难的经历。故乡与城市文明的冲突又使莫言经历了精神“还乡”之旅, 莫言和现代大多数作家一样, 都经历了反叛——回归的过程。逃离故乡是想要追寻美好的生活, 但来到外界, 他发现自己永远被看成土里土气的乡下人, 被人瞧不起, 被人横眉冷对。在莫言散文《吃的耻辱》中, 写到他来到北京一个冷面馆吃饭, 出于好心扔给店里的狗一块肉, 结果被店老板一顿大骂, 说他是“外地土鳖”、“个崩鸭子挺的逼”, 乱喂他们从法国运来的纯种、名种狗。童年饥饿的经历使得莫言尤其重视食物, 胃口大, 吃起饭来又快又有声音, 于是招来朋友们的讥讽与嘲笑。这些经历让他心灰意冷, 想来想去还是故乡真实故乡好。他曾表示“只有正视人类之恶, 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他就是想以一个真实而丑恶的高密东北乡彰显自己的创作个性。他越是描写故乡越是得心应手, 就越无拘无束, 就无法自拔的、无节制的将那些残酷性场面描写出来。

这种人性残酷性描写也是向先锋派的创作靠拢的一种尝试。先锋派作家“关心的是故事形式, 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语境中, 先锋这个词更多的是表现在形式主义的层面, 而这种对形式的关注是对于描写对象的解构描写, 从而触及感官印象, 对于性, 暴力和死亡做尽可能的描写, 给读者一种视觉的体验。80年代中期, 莫言的《白狗秋千架》《爆炸》《透明的红萝卜》等以其“个人化的精神华语世界与语象世界”和“富于主观性和感觉性的文体”成为先锋文学代表性作品。莫言始终走在先锋文学的最前列, 并尤其擅长描写感觉, 为了刺激读者的感官他十分喜欢写一些人物和动物身体的畸形, 残缺, 肢解, 腐烂, 从而制造出刺激感觉的功效。如瞎了眼的锯锅匠, 没了腿的阮书记, 被剥了皮的罗汉大爷, 河水中泡烂了的骡马尸体……这些描写刺激了读者的感觉器官, 使读者产生审美惊奇, 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对小说艺术写作技巧的一种尝试和实验。

莫言人性残酷性描写的价值就在于丰富了当代文学审美的范畴。长久以来, 传统文学和美学关注对真善美的审美追求, 人们相信通过描写美, 展现美, 创造美能够给人以洗涤灵魂的作用。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人们的生存受到威胁, 他们固有的信仰受到威胁。文艺家们追求的审美境界也随之破灭。现代美学面临社会的异化和艺术本身的异化, 丑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日益被重现出来,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文论界, 美学界关于丑, 审丑和丑学文章开始大量出现。”莫言作为最具有先锋性的作家尤其重视审丑的文学创作。在他的作品中, 从不掩饰丑陋, 残酷和暴力, 而是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将这些被认为丑的东西来显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索。他冲破了文学只写美的樊篱, 挣脱开中国当代文学只刻画英雄人物, 只描写先进事件, 只歌功颂德的模式, 于是中国当代文学又多了一种刻画丑的审美观。莫言对残酷性场面高调式的描写, 向人们展现了困厄的环境和可怕的人性。他用自己的笔调, 用自己的态度向人们展示了残酷背后不一样的意义,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了一面属于自己的创作旗帜, 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范畴。

参考文献

[1]莫言:《檀香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69、36。

[2]莫言:《藏宝图》,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191、277。

[3]莫言:《生蹼的祖先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354、48。

[4]陈德麟、王展飞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09年修订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0。

[5]杨扬:《莫言研究资料》, 天津文艺出版社, 2005:31、62-63、275。

[6]莫言:《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231、106。

[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修订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94、185-186。

[8]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29。

浅谈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篇11

恩格斯说得好:“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没有典型环境,那么典型人物就无法存在与生活。因而对小说典型环境的作用的解读,就成为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的基本考点。

一、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或特定的社会环境描写,来创造小说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祝福》的开头:“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再如《边城》对湘西淳朴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描写,一开始由“茶峒”写起,写到酉水、河街、吊脚楼、民风等,用了很长的文字作为翠翠出场的铺垫。然而,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本身并不是作家的目的,写自然是为渲染故事氛围,烘托人物。

2.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舞台,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例如《边城》:“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这一段环境描写就烘托了翠翠的形象。忙碌了一天的翠翠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惆怅涌上心头,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把一个天真无邪、春心萌动少女形象写得活灵活现。

3.推动情节发展。在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总是出现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描写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环境描写有时能够推动情节的不断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中风雪的描写推动故事一步步发展,因风雪而去买酒,因买酒而遇山神庙,躲过草料场压塌一劫,因暂住山神庙而闻一场密谋,而见火光冲天,继而奋起反抗,直奔梁山,完成了人物性格的转化。这一切与环境描写密不可分,环境推动情节发展,令人拍案。再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这属于社会环境。通过鲁四老爷家“祝福”情景的描写:“……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在鲁四老爷的反复告诫中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揭示了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道路的罪恶。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4.暗示社会环境。一般说来,自然环境的描写都带有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都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社会环境实际上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方方面面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常在小说中起着交代背景、社会风貌的作用。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我”“鲁四老爷”“柳妈”“婆婆”及鲁镇上的人们那种残酷的、冷漠的人际关系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而鲁镇,就是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5.深化作品主题。“主题来源于作品的整个内容。”既然环境描写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也显然是为主题服务的。环境描写对主题的表现虽不是直接的,但也起到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如《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月光如银子”,充分表现了月色的明亮;“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动衬静,将湘西的夜晚渲染得宁谧而又不乏生机,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为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当年的爱情故事提供了一处美妙的背景。这正体现作者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主题。再如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这一主题。

二、小说典型环境作用答题思路及步骤

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方面。高考卷命题实践,发现小说在考查环境描写方面的特点如下:1.考查重点是自然环境及其作用。2.题型有以下几种:(1)本文某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本文多次出现某环境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3)请阅读某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和判定:(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借代、设问、对偶等8种;(2)表现手法:衬托、铺垫、渲染、想象、对比、象征等;(3)各种结合: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的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象征和暗示;⑥深化主旨。社会环境的作用:①交待时代背景;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endprint

分析环境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1.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渲染。小说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人物活动的处所,渲染气氛。创造一种特有的氛围是小说能够感染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2013年高考山东卷余华的《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既包含自然环境描写,也包含社会环境描写。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①“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境,及女人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融合成了老人乡间生活的环境,写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②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涵着“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结构上,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参考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现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任务。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阿城《峡谷》: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鹰”在文中是一个次要形象,作者对其进行描写,其用意是为了突出“骑手”这一形象服务。分析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进行,如“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那鹰又出现了”等。可以从对环境的烘托与对骑手这一形象的作用两个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山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暗示骑手已经到来;③“那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3.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在小说中,环境对人物和情节起作用,规定和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活动的展开,是人物命运形成和演变的客观条件和原因,特别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调环境对人物及情节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而环境在小说中的这种推动作用会更加明显。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阿根廷]莱·巴尔莱塔《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要答好此题主要把握作者通篇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两种完全不同的场景描写,很给人以阅读冲击力。饭店里,寻欢取乐的人与这个江湖艺人的对比。江湖艺人自身也在对比,人前强颜欢笑,人后独自悲叹心酸的艰涩,通过强烈的对比将文明与野蛮、逗乐与痛苦交织在一起,写出了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穷苦人民的悲惨境遇。

参考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4.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在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命运以及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

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阿城《峡谷》: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本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作答时要考虑峡谷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关系。要分条作答,但要结合小说的内容理解具体回答。

参考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艺术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篇12

《史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 千百年来让人难以忘怀。如:蔺相如的智勇双全、胸怀宽广, 廉颇德精忠报国、知错就改, 项羽的豪爽直率, 勇有余而谋不足, 目光短浅, 不善用人, 刘邦精明细致, 能忍辱负重, 知人善用, 但阴险狡诈奸毒;信陵君仁而下士, 不耻下交, 谦恭有礼;李广勇于当敌, 仁爱士卒。究其原因在于司马迁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细节作精雕细琢, 通过这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 往往就在那些细枝末节之上, 这给当代小说创作以有益的启示。

《史记》的人物细节描写源于司马迁的想象, 是虚构的, 却又是真实的。小说创作同样离不开对细节的想象, 可以说, 没有细节就没有小说。

人物传记的真实性应是本质的真实, 历史的真实。但由于作者无法亲历传主的人生, 所以很多细节是无法证实的。但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 细节是必需的, 所以, 司马迁在写历史人物时借助想象去填补事实链条上的空白, 以保持形象的完整性和逼真性。如《史记·晋世家》中记“骊姬谗太子申生”一事, 与《左传·僖公四年》的记述两相对照, 可以看出, 《史记》的记述尊重原记载, 但又有不同, 在实录基础上进行想象虚构。不仅写了骊姬的行动, 而且通过想象有声有色地描摹出言辞。这些言辞的增加, 深刻地揭示出了骊姬阴险、狠毒的内心世界。

钱钟书对《史记》的合理想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说:“史家追叙真人真事, 必须遥体人情, 悬想事势, 设身局中, 潜心腔内, 忖之度之, 以揣以摩, 庶几人情。”《史记》人物传记撰写有史笔、文笔之别, 史笔录实, 文笔拟虚;细节描写性质上属文笔范畴, 是作者司马迁在积累史实资料、掌握传闻信息基础上“遥体人情, 悬想事势”的创作结晶, 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有机统一。而小说的味道是靠细节蒸发出来的, 细节是艺术的血脉,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细节描写, 便构不成生动的形象, 也就称不得是文学作品。

《史记》在人物细节描写中是个性化的, 有了细节就有了性格, 许多小说家深得其神韵。

沈从文多次称道《史记》文笔生动传神:“《史记》列传中写人, 着笔不多, 二千年里还如一幅幅肖像画, 个性鲜明, 神情逼真。重要处且常是三言两语即交代清楚毫不粘滞, 而得到准确生动效果, 所谓大手笔是也。”司马迁捕捉的细节, 并非猎奇或为细节而细节, 他总是放在刻画人物的总体上作宏观审视, 所写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的独特性, 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所以, 打开书本, 那些逝去的人物就仿佛向我们走来。如在《留侯世家》中, 张良在下邳圯上为老人纳履的细节展示了张良的胸襟和气度。在《淮阴侯列传》中, 描写了韩信早年贫困时受人侮辱的一个细节:“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曰:‘若虽长大, 好带刀剑, 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 刺我;不能死, 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 俯出胯下, 匍匐。一市人皆笑, 以为怯。”明代董伤说这里“形容如画”。这个细节充分体现出韩信冷静沉着、不意气用事和善于忍小辱而图大谋的性格。

沈从文的《边城》中写端午节前, 翠翠和祖父商量谁去看龙船:祖父不再说话, 翠翠就说:”我走了。谁陪你?“”祖父说:“你走了, 船陪我。”翠翠把一对眉毛皱拢去苦笑着, “船陪你, 嗨, 嗨, 船陪你。爷爷, 你真是, 只有这只宝贝船!”这些虽只是极普通的话语, 然而非常契合人物各自的个性, 写得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再如:汪曾祺的《受戒》以细节取胜, 阿城的《棋王》中的细节描写精妙, 茹志鹃的《百合花》, 通过一些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微小的细节的妙用, 如:小战士衣服上的破洞、新媳妇的三次笑等, 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细节如小小的一滴水, 却映照出一片清清的湖水。

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细节描写是使作品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具体感, 使形象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的必要条件。伟大的司马迁终其一生用心捕捉那些使灵魂颤栗的细节, 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史记》开创了人物描写的先河, 千百年来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无尽的滋养, 时至今日, 当代的文艺创作者有必要让这条长河绵延不绝, 汇入大海, 而不应满足于做长河的守望者。

摘要:《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细节描写是司马迁在人物传记中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一部成功的小说要塑造出形象丰满、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细节描写, 因为重视细节描写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可以说, 《史记》对当代的小说家及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史记》,小说,细节描写,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杨燕起, 陈可青, 赖长扬.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钱钟书.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北京:中华书局, 1986, 6.

[3]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4]鲁迅.鲁迅全集.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6]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 1977.

[7]金汉.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负价值信息下一篇:边缘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