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的性格与描写

2024-07-04

小说人物的性格与描写(精选10篇)

小说人物的性格与描写 篇1

摘要: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 对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重构。作为贯穿小说的核心角色, 女主人公葛特露更是颠覆了以往人们心中淫乱、不贞、脆弱的人物定格, 被授以话语权, 用她30多年的人生历程, 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体现了作者在后现代文化视域下, 对女性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厄普代克,葛特鲁,颠覆

新世纪伊始, 美国著名当代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推出了他的第十九部长篇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此书一经推出, 就引起了激烈反响, 荣膺《纽约时代周刊》评选的二零零零年度十大最佳图书第四名。厄普代克试图运用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再后现代背景下, 对莎翁原剧文本进行重新解读, 从全新的视角探索人物性格, 挖掘人物隐藏的生活轨迹, 扭转人们对作品﹑对人物的思维定势。

莎翁笔下的葛特露在原剧中出场不多, 读者对她的了解多来自于其子哈姆莱特对她的评价。长久以来, 她是作为淫妇﹑背叛者﹑通奸者和乱伦者的形象为人所熟知的, 这也使她成为了女性脆弱﹑不贞与肉欲的象征。而小说立足于女性视角, 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其内心世界和生活道路, 探究其不贞的原因, 授她以话语权, 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白。

小说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蛮荒时代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见证发生在那里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和爱恨情仇。葛特露是骁勇善战的丹麦国王罗瑞克的独生女儿。三岁丧母, 一直被父亲视作掌上明珠。她天生丽质﹑优雅恬静, 但内心却热情奔放, 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和浪漫的遐想。因为没有兄弟, 她的命运将注定与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在罗瑞克垂暮之际, 他选定了接班人。一个高大威猛﹑冷酷无情﹑醉心于战争和血型的朱特战士霍尔迪文。尽管进行了抗争, 但在父亲软硬兼施之下, 她还是嫁给了父亲选定的继承人, 成为了国家利益的牺牲品, 并以此换来了父亲的欢欣和王国的安宁。婚后, 丈夫的冷漠, 使她的生活宛如一潭死水。他把她视作生产的工具, 统治的砝码;她把他视作“利用她的男人” (约翰·厄普代克;2002:26) 。错位的夫妻关系, 在平静的表面下孕育着不安的种子。

儿子的降生, 重燃了她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正当她想把满腔的爱赋予儿子时, 却痛苦的发现“就像水滴无法从新打过蜡的桌面上或新涂过油的皮革上渗漏下去一样, 自己对阿姆莱特无可遏制的爱, 却无法生入他的身心, 而只能停留在表面” (约翰·厄普代克;2002:33) 。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对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切女性的漠视和轻蔑, “还不到六岁, 就已经知道可以对女人的话不屑一顾了” (约翰·厄普代克;2002:35) 。葛特露的满腹热情被再次浇熄。作为被父亲交易的女儿﹑被丈夫冷落的妻子﹑被儿子蔑视的母亲, 她似乎屈从了命运的安排, 把不满和忿恨深深压抑到自己的心中, 准备在冰冷﹑空旷的爱尔西诺宫度过余生。

正在这时候, 冯 (克劳狄斯) 回来了。这个把自己戏称为“我哥哥劣等翻版”的男人, 在十几年的时光里把自己放逐到遥远南方的异教徒世界中, 以逃避别人不断将他和他那骁勇超群的哥哥来进行比对。温暖的南方空气滋养了他浪漫多情﹑热情奔放的性格;常年的艰苦生活赋予了他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生命力。葛特露被他深深吸引了。他向她娓娓讲述遥远世界的奇闻轶事, 耐心倾听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的关注和热情与丈夫的冷漠和乏味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激起了她的情感﹑欲念和渴望, 她情不自禁的爱上了这个男人, 只有他才真正懂得她, 只有他才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而他也在多年前就爱上了年轻单纯的葛特露, 这个如玫瑰花般的孩子, “为他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通过这扇窗户, (他) 可以通往一个更加纯净的世界” (约翰·厄普代克;2002:71) 。几十年的海外漂泊没有浇熄他的爱情, 她仍是他心中至高无上的女神。两人相爱了。在厄普代克看来, 两人在哥伦贝斯的林间小屋的结合, 不仅是任由情欲驱使的肉欲发泄, 更是两颗孤寂﹑迷茫又充满渴望和情感的心灵的契合。克劳狄斯野性的热情不仅给她带来了肉体上的满足, 也给予了她心灵的慰藉, 使她懂得生命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无怪乎, 她发出这样的感叹“两个男人, 一个是别人为她选定的, 另一个是她为自己选定的。”

这时的葛特露不再是莎翁笔下那个脆弱淫荡﹑逆来顺受的空洞形象, 而是一个敢爱敢恨, 用自己30多年的生命历程和真实的情感独白来表达自我的有血有肉的女性。厄普代克采用这种纯女性的视角, 大胆冲破了既定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使葛特露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活生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使她有机会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也体现了作家在新的文化语境中, 对女性性格﹑命运﹑地位﹑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约翰·厄普代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M].杨莉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1]约翰·厄普代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M].杨莉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2]杨莉馨:解构《哈姆莱特》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代译序) [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2]杨莉馨:解构《哈姆莱特》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代译序) [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小说人物的性格与描写 篇2

王琦瑶不算是个很善意的正面人物。她是静默的、隐忍的、心事重重的。作家笔下刻画的是一个并不风华绝代的出生平凡的姑娘,却凭着天赐的一颗不安稳的心,叫自己一次次登上时代的风口浪尖。而拥有了这样的智慧,她能在复杂的生存竞争中更胜一筹。在步步攀爬更高社会阶层的过程里,我们看出王琦瑶的真实个性。

王琦瑶是个机敏善斗的女人,她动了半辈子的脑筋只为了自己能过得更好。与吴佩珍做好友,她斗的是以美丽为筹码的怜悯和宽容。住进蒋丽莉家她斗的是如何凭女性气质诱惑蒋家母女为自己铺就选美的红地毯,最好再搭上母女都相中的贤婿程先生,才能验证她上乘的女性气质。遇到严家师母后,她斗发型,斗妆容,斗听闻市井流言谁有更大的耐心。待自己的小丫头长成妙龄少女,她赶忙与女儿斗智斗勇起来。斗谁更时髦,斗谁更沉得住气。我们看出心平气和的表象之下,确是王琦瑶作为上海女儿的好斗本性。

王琦瑶出于众人的特点在于仪表从容。为了踩稳了李主任这块人生的第一块板,王琦瑶精心谋划着自己不落俗套的生活。然而王琦瑶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从来不去为三十年后的未知遭遇而惶惶惑惑。她遇事不乱,不耽于忧愁,凭借过人的判断力扣住眼前的机会。她用自己拿捏精准的女性优雅气质,惹得同性的爱怜和逢迎,使蒋家母女替她编织荣耀光环,还能招来男性的倾慕和宠爱,叫程先生为了他孤寡半生而终。中年的王琦瑶更具风韵,与严家师母经营良好的友谊、与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的爱恨纠葛等等,这一切成就了她绚烂又怅然的半生缘。

想象王琦瑶就像上海弄堂顶楼上翻飞的`素色棉布,与廉价的的确良相比,她是温文尔雅的,与昂贵的丝绸相比她又是气度怡人的。棉布更善于吸收水分滋养自己,借了阳光的蒸发而越发柔韧。棉布用来做贴近肌肤的衣服,让人们愿意亲近。棉布登得上厅堂,是小家碧玉的另一种时尚,棉布下得了弄堂,是卓尔不群的优质审美眼光。

总之,王琦瑶是美的。她的相貌美好,可以闭月羞花,却非风华绝代。王琦瑶之美的真正核心在于女子的机敏智慧。她的短短一生是苦心经营的,面面俱到的,如她日后的生活那样,美得细水长流。

女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家庭,才使她成长为这般的个性呢。作者笔下所及王琦瑶的家事仅有两处,一是在小说开头,王琦瑶还与父母哥哥等亲人生活在一起;二是在产女之后,母亲来给她照顾月子。结果她与母亲不欢而散。我们疑惑,这样的个性和经历无论如何是受家庭影响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幼年经历助她练就了半生都在气定神闲里斗智慧呢?作者的笔墨始终停留在说不破的层面上,关于家庭的场景描写数笔带过。对家的眷恋不足以牵绊王琦瑶,何况她与家人感情似乎是寡淡的。细想,王琦瑶在家当小姑娘的时候,与亲人就是有间隙的。

深入小说世界 了解人物性格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非常有名短篇小说之一,它塑造了晚清时期凋败没落的社会条件下穷知识分子的形象,孔乙己就是那个黑暗没落时代里典型的穷书生的代表。他自称书生,自命不凡,穿着破烂的长衫却和那些短工同样站着喝酒,内心自傲不已,自认为比那些体力劳动者更高级,却过着人人鄙视、周遭冷嘲热讽的生活。这样的人物形象是当时时代背景中典型的落后者,已经与时代脱轨,最后必将同当时的社会一样走向没落。整篇小说用多个实例和情节对话反映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这篇小说时,可以从这一点把握,了解人物性格,从而深入小说世界。

一、分析人物性格,初步把握小说灵魂

任何一篇小说都离不开人物的描述与故事情节的安排,这是小说必备的组成要素,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带有典型思想性格与特征的人物,它所涉及的事件也是由人物参与并逐步展开的情节。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带领学生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学生善于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入手,让学生集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从而带领学生自然融入小说世界,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把握小说的灵魂。

例如,孔乙己这一人物在当时晚清社会背景下具有典型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阅读小说,自行初步总结小说中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说,孔乙己是一个老古董且百无一用的书生,因为他穿长衫却站着喝酒,还遭到人们嘲笑。另一些学生说,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有爱心、自负却又可怜的人,因为他愿意教授他人识字,也能够将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足以看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但是他却固执地教育一些根本就不信任他的人,对方还辱骂他,足以说明他的自负和可怜。也有的学生说道,孔乙己是一个讲信用、宽容大度的人,因为孔乙己即使很困难也不愿意拖欠酒钱,对于周遭人的冷嘲热讽他依然不恼怒,还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讲求信用、宽容大度的人。

学生经过阅读初步总结出了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思想特点与性格特征,这样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就初步刻画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理解初步把握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与灵魂。

二、精细研读,联系社会背景

小说的理解需要一个细致入微的研究过程,因为只有通过精细揣摩,仔细研读,学生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小说人物的特点,情节的安排特征,以及一定的人物与情节,作者所反映的思想内涵等等,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精细研读的方式来把握学习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在此基础上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俯瞰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将人物、故事情节以及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达到对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作为一个精细研读的目标,组织学生从文章找出关键词语或句子来证明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例如,孔乙己“僵化保守的观念”可以从穿着破烂长衫、站着喝酒,说话一嘴之乎者也这几个方面看出孔乙己是一个老古董、无用的书生。

在人物性格细致研读与分析后,教师要将人物性格同当时的社会条件、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像孔乙己这样一个文化人却得不到当时社会的赏识?反遭冷漠、唾弃和辱骂呢?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都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与社会现实所导致的,因为孔乙己生活的时期正值中国晚清时代,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文化都在经历着巨大的跌宕起伏的变化。

学生的这种分析与理解已经初步走向正规方向,教师看到学生这样正确的理解后,可以做进一步的引导,为学生解开一个疑惑:“是的,同学们想的是对的,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的,晚清時代现代文明正在滚滚袭来,极大地冲击着中国古老落后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制度,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强大的西方文明的重压下摇摇欲坠,这就是那些仍然持有中国封建保守僵化的知识分子思想遭受重创、历经打击的原因。”

经过这样人物、情节与社会背景的联系,学生就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的思想内涵,实现对小说内容与思想主题的深入揣摩,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人物为突破口,通过细致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掌握人物性格特征来了解人物的思想特点,进而引发对整个小说思想内容与中心主题的探究,从而达到对整篇小说的深刻理解,这是小说阅读教学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H·R·耀斯.世纪前沿: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M].章国锋,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小说人物性格特点要素分析法 篇4

一、要素分析法提出的背景

现行中学小说教学中,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分析作家描写人物的手段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等) , 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描写的分析, 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进而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这种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方法有一个先天缺陷, 即它有一个不能成立的预设前提: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他人性格特点的本领。不可否认, 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 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 都积累了不少关于人生的体验, 但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 他们的体验并不足以能让他们去判断作品中人物, 特别是性格比较复杂的成年人。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接触的作品不同, 但是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所遇到的情况来看, 每个年级都有很多学生的能力与阅读作品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其原因如前所述, 学生对作家所描写刻画的人物的特点难以把握, 具体说来, 就是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表现难以理解, 如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心理, 微妙难测, 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高晓声《陈焕生上城》中陈焕生可笑又让人深思的言行, 又有多少人能体会。这是现行分析方法难以跨越的障碍。

二、要素分析法的含义及依据

小说人物的特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在特点 (思想认识特点、性格特点、教养等) 、外在特点 (身份、职业、外貌等) 。其中思想性格是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作家重点营造的对象, 文学理论中所指的典型, 更多是从思想性格特征来衡量的。其中思想特点侧重于社会性, 而性格特点侧重于个体性。思想特点影响性格特点, 思想特点形成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 社会舆论与教育使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形成、发展, 并打上特定社会文化的烙印。而性格特点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 是一个人处理事物的特点。思想认识会改变人的性格特点。作为社会的人, 是很难将思想认识与性格特征截然分开的。本文的要素分析, 主要指思想性格特点的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法, 顾名思义, 就是分析构成事物的要素, 通过对事物各要素特征的分析, 进而把握事物整体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可以分解成各个要素的, 作家对人物的塑造也可以看作是将人物的各种要素进行组合, 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作家塑造的典型人物, 性格丰富多彩, 主要有四种表现:一种表现为性格内容的多侧面性。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 悭吝、敏捷、怀复仇之念头、机智灵活。这类性格是多元的。第二种表现为性格内容的多层次性。如果第一种丰富属于横向的广度, 那么这种丰富属于纵向的深度。柯云路的作品《新星》和《夜与昼》中的主人公林虹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她聪明而有才干, 自信好强, 但屈辱的经历使她暗含着痛苦和自卑,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内外不协调的双层的深沉的性格。第三种表现为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相反相成性。两种似乎相反的性格特点, 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而相得益彰。《红楼梦》中的刘姥姥, 朴实、迟钝, 乡里乡气, 见少识浅, 可偏偏喜欢讨好, 善于凑趣, 而把自己当作笑料的时候, 又不失善良和忠厚。第四种表现为性格上两种内容的矛盾对立。 (1) 如鲁迅《阿Q正传》的阿Q, 有人发现阿Q性格中有十组矛盾着的侧面: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 自尊处大而又自轻自贱等。 (2) 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复杂, 但不论怎样复杂都是基本要素的组合。如夏洛克, 其性格要素就是悭吝、敏捷、机智灵活和仇恨之心四个要素。作家对塑造人物的基本模式是主要特征加上各个侧面的特征, 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我们由此出发, 逆向解析, 便可将人物的特征分解成若干要素来把握, 从而达到把握人物形象的目的。

三、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法的原则是把握模式, 调动体验, 丰富认识, 提高能力。其中把握模式是指, 各个要素有其相对固定的特征, 这些特征大多数学生都有过体验, 但缺乏明确的认识。有意识的认识是一个事半功倍的过程, 如, 具有迷信思想的人有哪些特征呢?学生都能举出一些例子来, 如求神拜佛、畏惧鬼神等, 但是如果认为说好话就吉利, 说坏话就不吉利, 这种想法是不是迷信思想呢?这对学生来说, 有点拿不准, 当我们明确告诉他们, 这也是迷信思想, 那么他们的认识就明确了。而调动体验则基于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 但他们多处于一种朦胧的阶段, 或是一种睡眠阶段。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情绪可能会触发他们曾经的体验, 也可能难以沟通, 但当学生对要素内容有了明确的认识后, 这种体验的沟通和认识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如鲁迅《药》中华大妈听到康大叔说“什么痨病都包好”时, 脸色就变了。为什么会变脸色呢?学生调动自身体验, 就会明白, 华大妈不高兴是因为忌讳“痨病”这个词, 那么这种忌讳又说明华大妈什么样的性格呢?这时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知道华大妈很迷信。

作家塑造人物, 不外乎是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对他们进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刻画, 通过各个基本要素的组合, 塑造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来, 寄托作家的创作理想。如下图:

其中真包括假, 善包括恶, 美包括丑。真指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 包括规律、事实和人的逻辑能力和思维模式, 在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系统中, 指人物符合人的特征。善指人物的道德状况, 简单地说, 他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美是一种审美感受, 它包括人们对事物的各种审美追求。知指关于人的思维、知识、能力、阅历等方面的特征, 如聪明与愚蠢、直爽与油滑等。情指人的感情, 既是自身情感的发泄, 也有对他人评价的感情倾向, 如乐观与忧郁、旷达与沉郁等。意是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追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 如积极上进与颓废消沉、志存高远与鼠目寸光等。行是指人的各种言谈举止, 如谨慎与轻率、文静与活泼、勤奋与懒惰、善思与迟钝、能言善辩与笨嘴拙舌等。这两组基本要素组合, 就形成了人物的各种基本特征。如, 他是一个真的、不那么善的、有一点丑的小人物;她是一个美的、有点虚伪的、让人讨厌又让人可怜的平凡人物……

真、善、美是小说创作的追求, 也是人物塑造的最终目标, 对于人物的把握, 应以真、善、美为终极标准。知、情、意、行是人物的四大属性,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可从这四大属性入手。那么对人物的分析, 就可以将真、善、美与知、情、意、行相互交织, 构成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从“知”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生活阅历, 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特征;从“情”的方面, 我们可了解人物的心理状况、喜怒哀乐, 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性格特征;从意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志向、追求, 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道德品质;从行的方面, 我们可以了解人物的外在行为特征, 由特征来把握人物个性。综合这四个方面, 就完成了对人物的全部特点的把握。对人物特点进行真、善、美或假、恶、丑的评价, 就可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全部分析。

四、要素分析法的操作

就现行高中课本中小说中的人物特点来看, 所有性格都是相对鲜明的, 而且我们都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人物性格的词语有800个左右, 可以把它们分为十类:处世情怀、自我认知、待人态度、感情特点、思想特点、精神面貌、认知水平、意志特点、能力特点、行为特点。其中, 自我认知、能力特点、认知水平、思想特点可归纳到“知”, 处世情怀、待人态度、感情特点可归纳到“情”, 精神面貌、意志特点可归纳到“意”, 行为特点可归纳到“行”。每类都可以归纳出核心词, 如, 处世情怀:乖僻与媚世, 朴实与圆滑, 淡泊与要强。自我认识:自大、自知与自卑。待人态度:热情与冷漠, 和蔼与粗暴, 宽容与刻薄, 谦逊与傲慢, 直爽与虚伪, 自私与无私。情感特点:真实与虚假, 豪爽与含蓄, 沉稳与急躁。思想特点:高雅与粗俗, 开明与保守, 奸诈与正直, 粗率与缜密, 单纯与复杂。精神状态:积极与消极。认知水平:聪明与愚笨。意志特点:坚定与软弱。能力特点:老练与稚嫩, 果断与拖沓, 能干与平庸。行为特点:稳重与浮躁, 仁慈与毒辣, 放荡与严谨, 轻佻与庄重, 真实与圆滑, 勤劳与懒散。这些核心词即要素。教师强化学生对核心词的理解与扩展, 可以从概念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 对知的理解与分析

“知”是关于认识的领域, 它指人的逻辑能力、思维模式等。人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生活阅历, 直接影响到他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在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 表现出各种特征, 如聪明与愚蠢、谨慎与草率、高瞻远瞩与鼠目寸光、深谋远虑与草率肤浅等, 这些特征的表现内容和方式, 基本上是学生体验过的, 或是一经教师点拨即可体会的。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分析人物性格过程中点拨学生找到并分析这样的要素。

(二) 对情的理解与分析

感情更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 从态度中, 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既受人的生理特征的影响, 又反映了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

情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情绪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 而一个最真实的表现, 往往从情绪中表现出。感情又是表现一个人性格特征最直接的形式, 也是学生体验最丰富的。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感情, 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特征, 如对于打架行为, 有的厌恶, 有的羡慕, 有的冷漠, 这三种不同的态度, 就反映了三种不同的性格特征, 这是学生不难把握的。

“情”, 指感情, 它包含情绪与情感。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 如高兴时手舞足蹈, 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绪变化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常指那些具有稳定特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如对祖国的爱, 对敌人的恨, 对美好事物的欣赏等。“情”也表现在“行”之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 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自罪恶等, 由此产生上百种复合情绪。

情感分三类, 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道德感, 有自我感受的, 如幸福感、自豪感和自慰感, 相反, 则有不安、自责和自疚等;有评价他人的, 如爱慕、崇敬、尊重、钦佩, 相反, 则有厌恶、反感、鄙视、憎恨等。理智感, 是在智力过在程中, 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人们在探索未知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求知欲望、认识兴趣和好奇心,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迟疑、惊讶、焦躁, 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快慰, 在评价事物时坚持己见的热情, 为真理献身感到的幸福与自豪, 等等。审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 又受个人思想观点和价值观的影响。客观情境触发审美感, 或肯定或否定。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也能引起审美感, 或肯定或否定, 如善良、纯朴被认为是美的, 虚伪、凶恶被人厌恶、憎恨。

情绪表现有三方面: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 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如“眉开眼笑” (高兴和兴奋) 、“怒目而视” (气愤) 、“目瞪口呆” (恐惧) 、“两目无光” (悲伤) 、“双目凝神” (惊奇) 、“含情脉脉” (爱慕) , 从眼神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思想和愿望, 推知人的态度。艺术家在描写人物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时, 都十分重视通过眼神描述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情感, 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精神风貌, 如鲁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口部, 如“咬牙切齿” (憎恨) 、“张口结舌” (紧张) , 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和情感的重要线索。姿态表情, 分身体表情和手势表现。身体表情如“捧腹大笑” (高兴) 、“紧缩双肩” (恐惧) 、“坐立不安” (紧张) 、“双手一投” (无可奈何) 、“振臂高呼” (激奋) 、“手舞足蹈” (高兴) 。手势常和语言一起使用。语调表情, 如朗朗笑声表达愉快的情绪, 哈哈大笑表达痛苦的情绪, 尖锐、急促、声嘶力竭表达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情绪, 缓慢、深沉则可能表达一种悲痛而惋惜的情绪。

从感情的有与无、强与弱、多与少、对与错、隐与显等方面, 我们可以去判断一个人的“情”的特征, 进而把握其性格特征。

(三) 对意的理解与分析

意, 包括人的道德品质、意志能力、精神风貌、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如果人认识到事物有价值, 那么他就会去做或为之奋斗。按对事物价值的认定程度, 人们往往对事物表现出有兴趣、有信念和有理想等不同层次的形式, 如有能力、有勇气、有独立意识、有抱负等。意志是指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如意志坚定与薄弱、倔强与随意、执着与懈怠等。从“意”方面可以看出人的本质特征, 当然, “意”也通过“行”表现出来。从意志的有与无、强与弱、多与少、好与坏等方面, 我们可以断定一个人的“意”的特征, 进而把握其性格特征。

(四) 对行的理解与分析

人的行为是表现人物的最重要的属性, 它指人的各种行为活动, 它既是人外在的行为特征, 更表现为知、情、意等内在的精神活动。各种特征不同的行为活动, 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如, 做事过分谨慎或拘束是拘谨, 与之相反则称之为活泼;顽皮、不驯顺是调皮, 与之相反是静;办事果断有魄力是大刀阔斧, 与之相反是畏手畏脚;言语轻率任意、毫无顾忌是放肆, 与之相反是知书达理。我国的古典小说就擅长从行为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来表现人物。

(五) 整合分析

对知、情、意、行的特征进行分析, 整合后就能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了。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例。杜十娘为妓院名妓, 她美丽、聪明、重情、刚强不屈而有胆有识。这些特点是怎样知道的呢?美丽的外貌特点, 可从作品的直接叙述中发现, 但聪明、热情、刚强等则要从人物的知、情、意、行中去分析。从“知”的方面看, 杜十娘身为名妓, 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物, 虽“久有从良之计”, 但也要觅得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见李公子忠厚志诚, 甚有心向他” (但李甲惧怕他父亲, 不敢答应, 这也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她趁鸨母恼怒失言, 为自己赚得一个低价赎身的机会;为考验李甲的诚意, 她要他费尽心机去筹款;她料到鸨母会让她净身出门, 早就将自己的积蓄藏在姐妹处;在李甲没有万全之策对付父亲时, 便设计先在苏杭一带暂居, 等候争取他父亲的原谅。这样与学生一一罗列分析杜十娘的聪明有谋识, 学生是能很好理解与接受的。从“情”的方面看, 李甲钱财耗尽, 但杜十娘“见他手头愈短, 心头愈热”;几日不见李甲的面时, 就十分着急, 派人去打听, 用纯真的爱情去鼓励李甲;当鸨母有反悔之意时, 她以自尽相逼;当夫妇谈及往事, 李甲感激涕零时, 杜十娘曲意抚慰。从这些可以看出她的温柔及对感情的十分执着与呵护。从“意”的方面来看, 首先, 她追求爱情意志坚定, 从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其次, 她失望之后, 自尽之心坚决。当得知自己被李甲出卖, 她猛然省悟到自己不可改变的命运, 在绝望之中前, 她没有半点犹豫, 她盛妆打扮, 当着李甲、孙富的面将珍宝抛入江中, 拒绝李甲的哀求、孙富的劝解, 抱匣怒沉江心。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杜十娘的刚烈性格。从“行”的方面来看, 为能从良, 她对鸨母的言语、对李甲的资助, 可看出她的聪明;对爱情失望后, 她临行前的盛妆打扮、临死时的抛撒珍宝、跳江前的怒言斥骂、跳江时的坚决勇敢, 无不表现她的刚烈与胆识。

杜十娘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讴歌, 对假、恶、丑的谴责。这样一个美丽、多情、聪明而又刚烈的女性, 勇敢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 不惜牺牲一切, 到头来却被无情抛弃, 自沉江心, 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感叹。而李甲的胆怯、软弱、自私与背信弃义, 则受到读者的鄙弃。

六、运用要素分析法的注意点

要素分析法不是一股脑地把各种要素的特征都告诉学生, 让他们记住, 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分析人物, 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也是错误的。一方面要素太多, 学生无法记住, 另一方面要素组合无穷变化, 学生即使掌握了所有要素, 也难以把握无穷变化的特征。所以, 要素分析法的立足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 它着重唤醒学生已有的人生体验, 并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基本体验进行分析、再认识, 从而迁移到阅读对象, 遵循“分析—整合”、“部分—整体”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对要素特征的分析把握, 认识到人物的各个特征, 然后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达到对人物形象全面准确认知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 强调学生自身体验的参与。教师通过要素分析降低分析的难度, 让学生能真正从各种对人物的描写中把握人物的特征, 而不是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 第二版.

[2]童炳庆.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11, 第1版.

描写人物性格的词语 篇5

性格

朴素大方 憨厚诚实 诚恳谦虚 果断 天真活泼 乐观 聪明 成熟稳重 温柔体贴 活泼可爱 外向开朗 心地善良 善解人意 风趣幽默 积极进取 聪明伶俐

高尚

品德高尚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德高望重 任劳任怨 埋头苦干 兢兢业业 默默无闻 勤勤恳恳 宽容

豁达大度 宽宏大量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以德报怨 知情达理 助人

救死扶伤 仗义疏财 雪中送炭 助人为乐 乐善好施 见义勇为 志气

老当益壮 胸怀大志 雂心壮志 争强好胜 知难而进 自强不恮 自食其力 奋发有为 奋发图强 忠贞

赤胆忠心 忧国奉公 忠心耿耿 忠肝义胆 忠贞不渝 宁死不屈 坚定

坚韧不拔 坚贞不屈 坚定不移 锲而不舍 不屈不挠 百折不挠 节操 清高

高风亮节 冰清玉洁 超尘脱俗 宠辱不惊 孤芳自赏 洁身自好 特立独行 与世无争 真诚

表里如一 胸无城府 言而有信 言行一致 襟怀坦白 谦虚

不耻下问 不骄不躁 礼贤下士 谦虚谨慎 闻过则喜 虚怀若谷 择善而从 自知之明 知过必改 谨言慎行 见贤思齐 廉洁

奉公守法 廉洁奉公 两袖清风 一尘不染 无私

大公无私 公正无私 铁面无私 爱憎分明 赏罚分明 顾全大局 毫不利已 专门利人 舍己为人 舍已救人 先人后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直

光明磊落 襟怀坦白 堂堂正正 仗义执言 一视同仁 正义凛然 勤奋

废寝忘食 分秒必争 孜孜不倦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勇敢

临危不惧 能征惯战 舍死忘生 视死如归 无所畏惧 勇猛果敢 身先士卒 俭朴

克勤克俭 节衣缩食 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善良

善良 安分 随遇而安 厚道 温柔 仁慈 和善 和蔼可亲 温和平易近人 忍耐 忍气吞声 忍辱负重 委曲求全 知书达礼 才能智谋

才貌双全 才气过人 出类拔萃 德才兼备 栋梁之材 多才多艺 智勇双全 神机妙算 神通广大 运筹帷幄足智多谋 精明强干 聪明 机智 冰雪聪明 大智若愚 独具慧眼 料事如神 明察秋毫 随机应变 博学

博古通今 博学多闻 博学多才 博闻强记 见多识广 满腹经纶 学富五车 才华横溢 远见

高瞻远瞩 目光如炬 深思远虑 先见之明 远见卓识 真知灼见 创新

别出心裁 别具一格 独具匠心 独树一帜 耳目一新 自出心裁 熟练

得心应手 挥洒自如 驾轻就熟 炉火纯青 轻车熟路 运用自如 老练

曾经沧海 老成独到 千锤百炼 少年老成 身经百战 深谋远虑 老成持重

描写人物坏品质的词语(贬义)卑务无耻

卑鄙无耻 臭名远扬 寡廉鲜耻 厚颜无耻 奴颜媚骨 好拍马屁 认贼作父 声名狼藉 恬不知耻 荒淫无耻 水性杨花 铁石心肠 自甘堕落 陷害

暗箭伤人 嫁祸于人 落井下石 无事生非 招是惹非 钻营

投机取巧 明火执仗 巧取豪夺 杀人越贷 无恶不作 勾结

臭味相投 狼狈为奸 同流吅污 挑拨离间 为虎作伥 助桀为虐

忘义

得鱼忘筌 恩将仇报 反面无情 辜恩背义 孤恩负德 过河拆桥 鸟尽弓藏 弃旧怜新 六亲不认 卸磨杀驴 其他

小恩小惠 五斗折腰 不三不四 落魄不羁 趁火打劫 乘人之危 顺手牵羊 投章摘句 买空卖空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庸碌 庸俗

鄙吝复萌 酒色财气 幸灾乐祸 庸碌

瓦釜雷鸣 行尸走肉 衣架饭囊 以貌取人 庸言庸行 碌碌无能 碌碌无为 碌碌无奇 游戏人间 冢中枯骨 纸醉金迷 蹉跎日月 醉生梦死 裙屐少年 谄媚

攀龙附凤 趋炋附势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吮痈舐痔 偷吅苟容 投其所好 依附

如蚁附膻 身不由己 倚门傍户 其他

不知进退 着三不着两 ⒃奸诈 奸滑

藏头露尾 刁钻古怪 腹有鳞甲 脚踏两只船 狡兔三窟 老奸巨猾 三头二面 杀妻求将 舞文弄法 笑里藏刀 心怀叵测 兴妖作怪 胸中鳞甲 阴阳怪气 鹰视狼步 脏心烂肺 钻天打洞 嘴甜心苦 圆滑

八面玲珑 八面见光 不夷不惠 好好先生 和光同尘 鉴貌辨色 见风使舵 看风使舵 巧言如簧 巧言偏辞 随风转舵 随俗沉浮 外方内圆 诡计

明争暗斗 撒娇撤痴 上楼去梯 心术不正 移天易日 阴谋诡计 用尽心机 造谣生事 造谣惑众 贼喊捉贼 遮人耳目 装神弄鬼 做神做鬼 害人

害人不浅 谋财害命 血口喷人 无所不为 以邻为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造谣中伤 营私

徇私舞弊 营私舞弊

3、凶残 凶残

暴戾恣睢 惨无人道 豺狼成性 赶尽杀绝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灭绝人性 忍心害理 如狼牧羊 如狼似虎 杀人不眨眼 杀人如麻 丧尽天良 丧心病狂 嗜杀成性 率兽食人 天理难容 荼毒生灵 无所不用其极 削木为吏 鹰击毛挚 鱼肉百姓 置之死地而后快 凶恶

狗仗人势 横眉竖眼 虎视眈眈 怙恶不悛 祸国殃民 青面獠牙 穷凶极恶 杀气腾腾 鼠牙雀角 人心惟危 一蛇两头 凶神恶煞 阴险

包藏祸心 诡计多端 借刀杀人 层心叵测 人面兽心 杀人不见血 蛇蝎为心 为鬼为蜮 罪恶

十恶不赦 死有余辜 图财害命 为富不仁 五毒惧全 血债累累 寻花问柳 作奸犯科 作恶多端 作威作福 罪该万死 罪恶滔天 罪大恶极 罪孽深重 罪不容诛 罪恶昭彰 擢发难数 叛逆

大逆不道 离经叛道

4、虚伪 虚伪

出尔反尔 附庸风雃 干名采誉 苟吅取容 故作高深 好戴高帽 好大喜功 假仁假义 明知故问 沐猴而冠 巧言令色 仁义道德 闪烁其辞 酸文假醋 退有后言 虚情假意 雨后送伞 欺骗

别有用心 尔虞我诈 粉饰太平佛口蛇心 钩心斗角 沽名钓誉 故弄玄虚 挂羊头,卖狗肉 讳莫如深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两面三刀 瞒天过海瞒心昧己 欺世盗名 欺天诳地 欺人之谈 上下其手 偷天换日 偷梁换柱 虚词诡说 炫玉贾石 阳奉阴违 招摇撞骗 招摇过市 诪张为幻 自卖自夸自欺欺人 自吹自擂 隐瞒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韬晦之计 涂脂抹粉 文过饰非 假相

华而不实 弄虚作假 人模人样 食而不知其味 无病呻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行浊言清 绣花枕头 掩人耳目 言行相诡 言行不一 佯为不知 咬人狗儿不露齿 叶公好龙 诈败佯输 正人君子 装腔作势 装疯卖傻 装怯作勇 装模作样 装点门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 诡秘

鬼鬼祟祟 鬼头鬼脑 冒充

假公济私 冒名项替 失德

背信弃义 背恩忘义 言而无信 其他

欺软怕硬 恃强凌弱 威迫利诱 穷极无聊 弱肉强食 虚骄恃气

5、傲慢 骄傲

大模大样 锋芒毕露 高高在上 孤行已见 顾盼自雂 好为人师 呼幺喝六 骄兵必败 骄傲自满 矜功自伐 层功自傲 老虎屁股摸不得 目中无人目空一切 马耳东风 旁若无人 器小易盈 煞有介事 舍我其谁 盛气凌人 恃才傲物 忘其所以 忘乎所以唯我独尊 扬长而去 自命不凡 傲慢

不因人热 大摇大摆 咄咄逼人 倔强倨傲 桀骜不驯 富贵骄人 高视阔步 目指气使 气焰熏天 轻世傲物 神气活现 心高气傲 颐指气使 趾高气扬 出言不逊 蛮横

称王称霸 横行霸道 横行不法 横加指责 横行无忌 横行天下 蛮不讲理 蛮横无理 强词夺理 专横跋扈 欺人

狐假虎威 欺人太甚 倚势凌人 倚强凌弱 倚官仗势 倚财仗势 依草附木 仗势欺人 有恃无恐 炫耀

白日衣绣 耀武扬威 衣绣昼行 衣锦还乡 卖弄

班门弄斧 布鼓雷门 放肆 明目张胆 恣意妄为 恣行无忌 肆无忌惩 无法无天 为所欲为 放纵

放荡不羁 放浪形骸 落拓不羁 劝百讽一 任达不拘 随心所欲 陶陶兀兀 自大

不可一世 伐功矜能 目无余子 妄自尊大 夜郎自大 倚老卖老 自高自大 自以为是 自以为得计 势利

前倨后恭 茹柔吐刚 世态炋凉 吐刚茹柔 其他

岂有此理 齐东野语 熏天赫地 炙手可热

6、贪婪 贪婪

馋涎欲滴 垂涎欲滴 刀头舔蜜 得寸进尺 得步进步 得陇望蜀 非分之想 规求无度 见财起意 见钱眼开 狼贪鼠窃 利欲熏心 穷奢极欲人心不足蛇吞象 蛇欲吞象 声色货利 贪得无厌 贪天之功 贪心不足 贪多务得 贪夫徇财 贪贿无艺 唯利是图 细大不捐 雁过拔毛 眼馋肚饱羊狠狼贪 欲壑难填 自私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公报私仇 患得患失 饥附饱扬 见利忘义 久假不归 卖李钻核 明哲保身 奇货可层 损人利已 为富不仁 小己得失 一毛不拔 一钱如命 一己之私 有利可图 锱铢较量 自私自利 争多论少 豪夺

诛求无已 坐地分脏 受贿

贪墨成风 一浆十饼 招权纳贿 见利思义 吝啬

爱财如命 分金掰两 斤斤计较 数米而炊 数米量柴 眼皮子薄

7、懒惪 懒惪 饱食终日 俾昼作夜 不稼不穑 不劳而获 饭来张口 好逸恶劳 好吃懒做 拈轻怕重 如丘而止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游手好闲 游闲公子 坐享其成 坐吃山空 懒散

死气沉沉 委靡不振 无所用心 无所作为 无所事事 无精打采 无恒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为德不卒 一曝十寒 其他

玩世不恭 8、怯弱 怯弱

不敢越雷池一步 胆小如鼠 苟且偷安 前怕狼,后怕虎 贪生怕死 唯唯连声 引颈受戮 知难而退 坐以待毙 屈服

逆来顺受 听人穿鼻 仰人鼻恮 饮恨吞声 知荣守辱 不坚定 见异思迁 随波逐流 这山望着那山高 逃跑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豕突狼奔 逃之夭夭 望风而逃 闻风而逃 无影无踪 其他

谨小慎微 三人成虎 心为形役 新亭对泣

9、偏狭 偏心

厚此薄彼 偏信则暗 以人废言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心窄

鼠腥蜗肠 鼠肚鸡肠 刻薄

尖嘴薄舌 尖酸刻薄 绵里藏针 10、奢侈 奢侈

灯红酒绿 花天酒地 挥金如土 挥霍无度 侯服玉食 骄奢淫逸 结驷连骑 金迷纸醉 锦衣玉食 酒池肉林 浅斟低唱 裘马轻肥 日食万钱 食前方丈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浪费

暴殄天物 大手大脚 铺张浪费 一掷千金 一掷百万 11、勾结 勾结

同气相求 分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各奔前程 各自为政 各不相谋 各为其主 各持己见 各执一词 各行其是 各从其志 离心离德 貌吅神离 四分五裂 同床异梦 土崩瓦解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一盘散沙

12、愚蠢 愚蠢

不知薡蕫 呆头呆脑 焚林而猎 竭泽而渔 黎丘丈人 买椟还珠 冥顽不灵 明珠暗投 弄巧成拙 陪了夫人又折兵 亲痛仇快 枉己正人 无的放矢 愚不可及 鲁莽

暴虎冯河 匹夫之勇 有勇无谋 糊涂

不分皂白 蒙昧无知 蒙在鼓里 认奴作郎 如堕烟海 如坐云雾 如堕五里雾中 幼推

乳臭末干 少不更事 书生气十足 天真烂熳 无志

胸无大志 英雂气短 无知

蔽聪塞明 不学无术 不辨菽麦 不识一丁 不识之无 不省人事 面墙而立 目不见睫 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 五谷不分 胸无点墨 一无所知 一无所闻 一窍不通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有眼如盲 有眼不识泰山 愚昧无知 牗中窥日 无能

百无一能 不胜其任 不舞之鹤 耳软心活 饭囊衣架 饭坑酒囊 江郎才尽 金漆马桶 酒囊饭袋 滥竿充数 绵力薄材 驽马恋栈 驽马铅刀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人穷智短 上不得台盘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梧鼠五技 眼高手低 庸医杀人 庸懦无能 志大才疏 一无所长 有眼无珠 浅学

才疏学浅 寡闻少见 孤陋寡闻 略识之无 少见多怪 蜀犬吠日 吴下阿蒙 一物不知 浅见

不识时务 不识大体 斗筲之人 管见所及 急功近利 井底之蛙 井中视星 坎井之蛙 目光短浅 皮相之谈 浅见寡闻 求田问舍 肉食者鄙 鼠目寸光 瓮天之见 坐井观天 以管窥天 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不成才

不稂不莠 不郎不秀 不成器 东扶西例 了不长进 马齿徒增 其他

鸡鹜争食 如风过耳 守株待免 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食古不化 师心自用 顽固不化 不可救药 不可教训 俗不可医 苗而不秀 至死不悟

卑鄙无耻 不以为耻 臭名远扬 倒行逆施 寡廉鲜耻 鬼蜮伎俩 厚颜无耻 奴颜媚骨 奴额婢膝 拍马屁 奇耻大辱 全无心肝 曲

意逢迎认贼为子

不因人热 大摇大摆 咄咄逼人 倔强倨傲 桀骜不驯 富贵骄人 高视阔步 沉潜刚克 胆大如斗 胆大包天 威风凛凛 余勇可贾

不偏不倚 不愧不作 大义灭亲 秦镜高悬 替天行道 天公地道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无偏无党 先自隗始

爱憎分明 褒善贬恶 火眼金睛 信赏必罚 羞与为伍 彰善瘅恶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菩萨低眉 善气迎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各奔前程 各自为政 各不相谋 各为其主 各持己见 各执一词 各行其是 各从其志 离心离德 貌吅神离 四分五裂 同床异梦 土崩瓦解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一盘散沙

不知薡蕫 呆头呆脑 焚林而猎 竭泽而渔 黎丘丈人 买椟还珠 冥顽不灵 明珠暗投 弄巧成拙 陪了夫人又折兵 亲痛仇快 枉己正人 无的放矢 愚不可及 鲁莽

蔽聪塞明 不学无术 不辨菽麦 不识一丁 不识之无 不省人事 面墙而立 目不见睫 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 五谷不分 胸无点墨

驽马铅刀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人穷智短 上不得台盘 天下本无

小说人物的性格与描写 篇6

关键词:丁玲早期小说;女性人物形象;启蒙意识

丁玲是中国共产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在丁玲的早期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非常具有代表作。

一、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在丁玲早期的小说中,知识女性的形象通常比较绝望,而传统的女性则是困惑。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女性的思想会十分容易受到影响,她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经常怀有“外表大于内涵”的态度。她们的梦想与现实差距较大,由于社会的影响,她们梦想最终以破灭收尾。她们在融入这个新社会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生活产生质疑。就如《阿毛姑娘》中的阿毛一般,“她懂得了是什么东西把同样的人分成了许多阶段”,她提出了“看轻女人,同时就把一切女人的造化之功,加之于男子了”的观点。比起那些知识女性绝望的人生,阿毛这类传统的女性给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影响。

以阿毛为例,从她加入陆家开始,身边的一切新鲜事物让她激动,但是时间一长,这种激动平白增加一些伤感与惆怅。她希望过上那些知识女性拥有的生活,同时想要一个体贴关心自己的丈夫。但是她逐渐明白,这些梦想其实很难实现。阿毛眼中的新女性,都具有艳丽的外表、大方的举止,尤其是她们身衣着绚烂、光彩照人,使得她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阿毛决定追寻这些梦想。从女性角度分析,阿毛为梦想奋斗是正确的、积极的。但是,阿毛的这些梦想在那个时代是不被允许的。当婆家的人发现之后,阿毛免不了地受到了恶语相加与皮肉之苦。但这些改变不了她的梦想,她依然对那些“天仙姑娘”般的生活充满憧憬。直到有一天,她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她也没有活下去的意义,自杀了。阿毛从懵懂无知变得无限憧憬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是什么让她发生改变,又是什么泯灭了她的梦想!她不满足传统女性的生活,不安于现状。在那个思想解放、观念自主的时代,阿毛这样的传统女性又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让丁玲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二、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启蒙色彩

每一次的改革都无法涵蓋到各个方面,而对传统女性的思想启蒙也是这样。总是有许多女性,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她们都不去关注,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在女性思想解放革命中,知识女性处于绝望的处境中,传统女性则面临着极大的思想困惑,而第三种女性,则在风流生活中走向沉沦灭亡。丁玲对女性观念的思考深遂让她拥有了全新的创作视角。她从整个社会背景下出发,通过刻画一个小人物的生活,从而深入挖掘整个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她作品的成功之处。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对女性思想启蒙的坚持与努力,同时又以一个女性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笔下女性形象细腻的内心活动。但是,她对男性形象的描写则比较平淡。

丁玲作品中的男性常常成为女性陪衬的对象,他们有着光鲜照人的外表,但是内心却黑暗无比。除了潇洒快活的花花公子,还有思想腐朽、固执己见的农夫。她笔下的这些男人,没有一个可以真正读懂女性的内心。女性思想的解放与男性密切相联,男性麻木与冷漠就标志了女性人生的悲哀。梦坷的表哥晓淞,莎菲爱慕的对象凌吉士,阿毛梦中的“高个子”都是仪表非凡,相貌堂堂的青年才俊,但是最后都被主人翁抛弃。还有像祖武、苇弟、陆小二这样的男性,不是粗野,就是幼稚,他们的麻木无知伤害了身边的女性。丁玲之所以要创作出这样的男性形象,就是想要将女性启蒙与解放的重任推向整个社会,特别突出,女性解放不仅仅是女性的任务,同时也与男性密切相关。这样女性的启蒙就不只是说说而已,从而形成一场持久、整个社会参与的持久战。所以,丁玲被称为是女性思想启蒙的勇士。

三、结语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白露首先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出发来研究丁玲的小说创作。但现在为止,对丁玲小说中女性启蒙的研究此起彼伏。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丁玲的作品确实有许多特殊之处,比起“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更加深入;比起同时代的作家,丁玲的作品更加能够全面地展示出时代的特征,并且也努力继承了“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而与男作家相比较,丁玲的作品又更加贴近女性的内心。丁玲的创作始终是以女性思想启蒙为主题,希望女性思想可以得到真正的解放。

参考文献:

[1] 王兰. 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变奏——论丁玲延安时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 名作欣赏. 2012(03).

[2] 亚思明. 体制之内 文学之外——1949至1953年间的丁玲[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01).

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篇7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及周围的环境、事物的细微环节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在文中能起到刻画人物、烘托气氛、揭示主题的作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者先刻画的人物是屠格涅夫, 对他的肖像描写很少, 只写他“白皙的脸”。动作上只写他“仰坐在沙发上”。但在语言描写上较为详尽, 他说话轻、慢, 但极有魅力和趣味。说话的内容总是与文学史方面有关的事, 对歌德和普希金非常了解, 能很流利地翻译他们的诗。从他的言谈中, 可以看出屠格涅夫博学多识, 对文学怀有狂热的理想。

对人物刻画得最详细的是左拉和都德。左拉是一位温和、寡言、坚毅、聪慧的作家。他是一个身材不高的小胖子, 给人的印象朴实而固执。作者描写了左拉的头颅、头发、鼻子、胡须、眼睛, 写出其滑稽的外貌。左拉上得楼来, 没有说话, 而是细心地听大家谈论, 寻找合适的话题, 直到别人谈论的激情过后, 他才说话。他的话很少, 声音平静, 句子温和。都德的性格和左拉完全不同, 都德的话语很多, 生性活跃。他一来就谈论巴黎的人和事, 讲述着巴黎的贪图享受、寻欢作乐。都德的话虽然多, 但很简洁, 对人物的刻画只寥寥数语就能把对方滑稽的轮廓勾画得清楚无余。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巴黎腐朽的生活方式极为厌恶。因而他总是用讽刺的口吻来谈论所有的人和事。

对于主人福楼拜, 作者对他的肖像描写较少, 只写了他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和蓝色的大眼睛。作为主人的福楼拜通贯全文, 作者对他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很细致。当客人来访时, 他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 亲自去开门, 并极为热情地接待来访者 (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着这位比他略高的俄国小说家) ;客人告别时, 他总是一个个地送到前厅, 然后和他们谈话、握手、拍肩, 福楼拜的确是一位热情奔放、和蔼可亲的大作家, (他能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 带动得他的衣裙鼓动起来, 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他的声音洪亮 (仿佛是吹响一把军号) , 他善于雄辩, 能用一两句话来结束一场激烈的争论, 能从同类的事实或格言中归纳出同一观点, 产生出智慧的火花, 这是福楼拜的博学睿智。

小说人物的性格与描写 篇8

一、心理剖析

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直接分析和评价。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此时此刻所思所想加以揭示,不仅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桃花心木》

在《桃花心木》一文中,作者看到种树人奇怪的做法后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片段,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另一方面,从侧面突出了“不确定”对于树的成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了种树人的良苦用心,从而揭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是通过人物的自我表述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性格。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 “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一夜的工作》

这是作者何其芳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到了周总理的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后难以抑制的激情的真实反映。这段内心独白在满怀激情地赞颂了周总理崇高品质的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三、梦境幻觉

梦境幻觉是人物思想意识的变形,它曲折的透露出人物对往事的深情眷恋,对现状的深沉思考,对未来的热切期盼。通过现实与梦境幻觉的对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凡卡》

通过梦境的描写,把凡卡渴望爷爷早日接到他的信,尽快结束这悲惨的学徒生活,回到亲人身边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表现了沙皇统制下的俄国社会穷苦儿童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而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安徒生通过让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产生的幻象的描写,来刻画了小女孩天真,对温饱渴求心理,表现力现实社会充满了寒冷、饥饿、痛苦和孤独。

四、环境衬托

环境衬托就是通过环境描写来展现生动的画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的性质品质,深化作品主题。它包括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凡卡》

契诃夫用一句话交代了凡卡是在阴森恐怖的环境下给爷爷写信。表现了当时凡卡紧张的心情,也为下文老板拿楦头毒打凡卡埋下了伏笔,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五、神态描写

神态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直接反映,并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或喜悦,或悲伤,或激动,或恐惧都会一览无遗地再现在面部表情上。它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唯一的听众》

作者正是从老人的神态的描写中表现了老人对“我”的关心鼓励、对“我”琴技进步的欣慰,以及老人对“我”更高的期望。课文三次通过这样的神态描写使老人的形象具有立体感,生动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突出了老人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六、动作语言

人的动作语言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能揭示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内心世界。言行描写见个性,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小说人物的性格与描写 篇9

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 而是“杂取种种, 合成一个”。那么,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诸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这里重点来探讨一下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 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肖像描写对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肖像描写, 不仅能让读者从中认识人物的独特外貌, 而且能让读者从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看清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时代特点。

1 从肖像描写看人物性格

写人不应为写外貌而写外貌, 写外貌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社会意义, 从而表达作者借这个人物所体现的主题。我们以《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为例:在文中, 作者最浓墨重彩的是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 首先概写她“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 再详写她的衣着、穿戴、外貌、神情、身材, 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她的美貌及笑中藏威、干练、奸猾、泼辣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结合王熙凤的服饰来看, 她在正式礼仪场合的浓妆艳服, 总是搭配着她的伶牙俐齿、能言会语。所以她从头到脚攒珠嵌金的特意装扮的衣着, 活脱脱就是一个传统封建礼教下的美丽妖艳的贵妇人形象。外貌的美丽、体态的风流、打扮的华丽与“粉面含春威不露”、“少说有一万个心眼”的个性特征形成强烈对比, 这样就更能够突出其“辣”的形象特征。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王熙凤的眼睛是“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本来“丹凤眼”、“柳叶眉”是非常美的, 但加上“三角眼”、“吊梢眉”, 就增加了刁钻、狡黠的意味, 其性格中复杂的一面就凸显出来了。还可从作者对不同人物的姿态描写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个性, 如写黛玉是:“……娴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而写王熙凤则是:“……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两个都很美, 但又有不同, 前者娇弱、玲珑、文静、内向, 后者华贵、俏丽、外向、泼辣, 善于逢迎;一个含苞未放, 一个艳丽袭人。

2 从肖像描写看人物地位

还以《红楼梦》为例:文中不吝笔墨地重点描摩了王熙凤和宝玉的服饰, 塑造了以高贵、华丽美为表现特征的典型人物服饰形象。读者不但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锦衣玉食, 更通过对二人服饰的描写, 展示了二人在贾府的特殊地位。《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首推贾宝玉。作者为了表现贾宝玉在荣、宁二府中的特殊地位, 对其服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如:贾宝玉的礼服着装:“头上戴束发嵌宝紫金冠, 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涤。”寥寥数语就将贾宝玉的整体服饰形象和装饰细节描述得详尽逼真。而以服饰彰显地位的女性主人公最明显的还是王熙凤。在她的出场中, 通过她的服饰来体现其高贵和华丽, 以彰显其在贾府所处的显赫地位:“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缎窄衤肯袄。”由此可见, 她的服饰描写是在鲜明的烘托一种奢侈、华贵及由其气质散发出的泼辣、刁钻的性格特征, 毋庸讳言, 是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决定了王熙凤必然的着装结果, 这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作者让王熙凤浓妆艳饰, 遍体锦绣, 就连并非少见多怪的侯门金贵黛玉都对其衣饰惊诧不已。一方面, 说明王熙凤的张扬和故意的炫耀, 另一方面, 也确能证明她特殊的身份和在贾府中的显赫地位。

3 从肖像描写看时代背景

在《祝福》中, 鲁迅先生曾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了集中描写,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

第一次描写: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 改变之大, 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是“我”见到的祥林嫂的最后一面, 是她在临死之前的绝望写照。“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是“我”五年后重回鲁镇时。祥林嫂对儿子的思念折磨着她, 然而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她的精神渐渐地麻木起来, 后来被柳妈用死后要下地狱来恐吓。她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而辛苦挣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可是仍然得不到人们的理解, 仍然受到封建神权的迫害。她的精神终于崩溃、绝望、麻木, 最终因不能再被剥削而被鲁四老爷赶出了家门, 沦落成了一个乞丐。

第二次描写:

“有一年的冬初, 四叔家里要换女工, 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这是“我”初见祥林嫂时她新寡之后的辛酸写照。“我”初见祥林嫂时, 她刚刚遭受了丧夫之痛, 不堪婆婆的虐待而从家中逃了出来, 追求基本的生存权利。她衣着简朴,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头上扎着白头绳”是她新寡之后残留的悲伤, 即恪守妇道为夫守丧;“脸色青黄”是她长期受婆婆虐待忍饥挨饿的结果;“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表明她此时受封建礼教的迫害还不深, 还保有一点青年人的生机与活力, 与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是相符合的。

第三次描写: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她再次遭受夫死子丧之后的悲惨写照。“我”再见祥林嫂时已过了三年了, 在这期间祥林嫂被婆婆绑回家, 然后被卖进山里, 又生了儿子, 后来再次遭受夫死子丧的厄运, 可谓历尽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 最终被封建礼教迫害得走投无路。“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这是在遭受了夫死子丧的沉重打击和被大伯赶出家门之后, 祥林嫂的精神痛苦的写照;“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 ”刻骨铭心的悲痛是无法消除的, 此时她还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 所以“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从《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可以看出, 肖像描写对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在小说写作中, 恰当地运用肖像描写可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充分,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摘要:肖像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读者理解小说的人物性格、社会地位、时代背景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以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祥林嫂这几个文学史上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例从三个方面浅谈小说中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小说人物的性格与描写 篇10

关键词:军旅文学,军旅人物,军人性格,军人精神

军旅题材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 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十七年间, 几乎占据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半壁江山, 诞生了一批被称为“红色经典”的军旅题材小说, 塑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用今天的价值观反思早期军旅题材小说, 会发现其充满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战争观, 故事情节追求宏大壮阔, 叙事手法讲求宏观再现, 人物塑造突出完美形象。

打倒“四人帮”以后, “人”的关注成为文学创作的焦点, 人们对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军旅题材小说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历史中的人物塑造, 关注历史中人物的心灵、命运, 解构人物的人生。作家们将历史中的“英雄”作为普通人来写, 英雄们有普通人的欲望, 有普通人的快乐与哀愁。比较现实中的英雄, 历史中的英雄反倒多了几分朴实和真情。如《历史的天空》中, 梁大牙从米店的小伙计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 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 并不是流水账似的在时间的流逝中记录英雄人物的行动, 而是着意刻画梁大牙作为“这一个”与其他的区别, 紧紧抓住梁大牙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突出他喜欢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个人魅力, 实实在在地描述了一位我军高级指挥员成长的过程。

崇高与阳刚是军人的本质精神。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流血牺牲, 还是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 都与一个国家的利益、一个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下的军旅文学热与时代对英雄精神的呼唤, 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享乐意识与消费主义的流行, 精神世界发生了物欲化的倾向, 促使人们迫切要求精神上的支撑, 以崇高阳刚、拼搏向上为主要内容的军旅精神受到时代的热切呼唤。可贵的是军旅小说英雄主义的回归, 已经不同于以往对英雄主义的追捧, 而是人们在经历了多元选择的困惑后, 在精神层面的一次化繁为简的升华。一些军旅作家把握住了社会的这种脉搏, 相继推出了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军旅小说, 如兰晓龙《士兵突击》、柳建伟《突出重围》等。这些小说借鉴了当代军旅文学发展的成败得失,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高张英雄主义大旗的同时, 紧贴实际, 突出崇高阳刚的时代气息, 无论是在对历史的重新解读中, 还是对当下军营生活的观照中, 都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在以往的军旅小说中, 军人的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在新时期, 这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原则没有改变, 但新时期的军人在执行这条原则的时候表现出了更多的理性。他们习惯于多问几个为什么, 对不懂的东西他们会产生好奇, 对地位、名誉、权力他们都要争一争, 他们绝不甘于宁静平淡, 表现出强烈的为人类正义而战的渴望。当《亮剑》中赵刚慨叹革命的结果背离了他们原始的愿望时, 当他们用死来祭奠自己曾经的理想时, 那种慷慨的悲歌唤起了人们对英雄毁灭的哀叹和惋惜, 不由得思考起革命和人生的意义。

战争是军旅文学永恒的主题, 死亡是军旅小说开采不尽的矿藏, 它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和丰富的美学内涵。近十年来的军旅小说, 在反思历史中审视战争, 在直面死亡中拷问人性, 把当代战争文学的整体水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小说以“死亡”为镜子来洞察人物灵魂和照取人性深度, 大大拓展了当代战争文学的思考层面。朱秀海的军事力作《穿越死亡》被称作中国版《兄弟连》, 主人公上官峰与此前“生来就不怕死”的英雄相比更加真实。一个只有十七岁的文弱少年上官峰在带领九连三排困于死亡之谷的时刻, 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恐惧。作品勇敢地正视死亡带给人们必然的身心恐惧, 大胆承认面对死亡时人们内心对生的渴望与珍惜。作者对于死亡阴影的笼罩和沉重氛围的渲染, 对于一个人恐惧心理的刻画和恐惧体验的触摸, 是具体入微准确到位的。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让人物符合人性和性格的规律向前发展, 为每个人都找到了各自不同而又雄辩有力的行为动机和辩护理由, 使他们最终都战胜了恐惧, 穿越了死亡, 成为了高地上的英雄, “因为他们———新一代中国军人, 深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深知中国军人, 为奉献而生, 为信仰而死。”

在较早的军旅小说中关于英雄与红颜的描绘, 往往理性成分居多, “爱”成了理性思考的结果, 感性的直觉被刻意淡化, 让人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事实上, 在军队这个棱角分明、纪律严明的地带, 比其他领域更为集中了铁骨柔情的浪漫爱情。对于爱情的描写, 常常使军旅小说产生反差对比的强烈效果:一方面是战争的残酷、杀戮的血腥, 一方面是爱情的温馨、人性的光辉。军人与美人的形象同时出现, 会使阳刚在阴柔的反衬下达到美的极致。因此, 惨烈的厮杀与温婉的耳语, 壮士的气宇轩昂与儿女的柔情蜜意, 同时出现在军旅题材小说的形象世界中, 产生了刚柔相济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亮剑》中对田雨的描绘, “18岁的田雨是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美学认定的那种江南美人, 颀长的身材, 削肩, 细腰, 柳叶眉和樱桃口一样不少, 若是穿上古装, 活脱脱就是中国传统工笔画中的古代仕女。”再如《历史的天空》中对第一次登场的东方闻英也有类似的描写, “制服穿得得体, 小皮带往腰上一束, 身段子苗条条的, 小脸蛋白里透红, 让人看着心里舒坦。”这样的描写, 在以往的军旅题材小说作品中是几乎看不到的。

尊严和荣誉感是军人深层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 军人对尊严和荣誉感拥有强烈的感情, 他们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其使命, “保卫祖国, 捍卫民族独立”是其职责, 面对战争, 勇于牺牲, 憎恨那些失掉军人尊严和荣誉感的军人, 以临战脱逃为耻。早在八十年代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 就描写了这样一个情节:面对赵蒙生的“曲线救国”、临阵脱逃, 雷军长、梁三喜、靳开来及全体战士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怒和憎恶。无独有偶, 都梁在《亮剑》中将军人对尊严和荣誉感的敬重推向了极致。主人公李云龙就是一个极重尊严和荣誉感的典型军人形象。李云龙所信奉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敌手, 明知不敌也要像古代剑客一样毅然亮剑。即使倒下, 也要成为一座山, 一道岭。在批斗会上, 面对小人们的污蔑, 李云龙冒死抗争, 宁可骨折也不肯弯腰。临死前, 李云龙还以开枪自杀的方式保持着一个军人的尊严和荣誉。在危难即将来临之际, 李云龙对孩子们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们, 将来如果有一天, 你们走上战场, 你们可能会中弹, 会牺牲, 但我希望的是, 我的孩子们, 你们即使牺牲, 也只有用前胸去迎接子弹, 而不是用后背。什么是军人?军人流血不流泪, 要有和敌人拼命的勇气, 面对强敌, 连眉毛都不许皱一下, 军人的荣誉感比命都重要, 你们懂吗?这身军装不那么好穿, 在穿上这身军装之前, 你们可要想好, 一旦穿上, 你们对国家和民族就有了一种责任, 就应该随时准备把自己的命交出去, ……记住, 作为一个老百姓, 怕死并不丢脸, 如果作为军人怕死, 那是世界上最丢面子的事。”道出了一个军人在面对强敌时, 所应保持的尊严和荣誉感, 也正是李云龙一生的真实写照———军人的尊严和荣誉高于生命。李云龙一生的言行饱含了对军人尊严和荣誉感的珍惜、爱护及对污蔑军人尊严和荣誉感的言行的憎恶。他的命运正是勇敢顽强、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军人尊严和荣誉感的最佳体现。另外, 还有一些军人形象如徐贵祥《弹道无痕》中的李四虎、石平阳。他们出于对军人这一职业的热爱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能够抵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 执著地履行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保持军人的尊严和荣誉感, 以崇高而平凡的人格魅力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部队生活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特殊缩影。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 那种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正义与奸邪的斗争, 同样可以在这一特殊领域内获得某种生动的、形态不一的体现或折射。人物的精神塑造是要在矛盾的斗争中完成的, 没有矛盾、回避矛盾都不能塑造出真实可感的人物精神。近年来的军旅小说, 尊重真实, 不回避问题。《突出重围》大胆地揭露了部队建设中某些重大流弊与阴暗面, 如实干精神与官僚主义之间的矛盾, 未来战争观念与形式主义之间的矛盾, 人才选用的科学性与盲目性之间的矛盾, 党性与“走后门”之类不正之风之间的矛盾, 保安全求稳定与部队战斗力提升之间的矛盾等, 渐渐地把一个真实的部队生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上一篇:选煤自动化下一篇:民营企业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