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描写中感悟

2024-06-08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共10篇)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 篇1

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喜剧大师”魅力——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喜剧大师”魅力——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拜读《欧也妮·葛朗台》之后,我不仅为作者高超…

 我们班的“喜剧明星”

说到咱们班的“表演家”,当然要数张家壕了。他不仅是个“小表演家”,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喜剧大师”!他长得白白胖胖的,头发稍有点黄,在加上他那双有神的眼睛,活像一个“喜剧大师”形象。那他怎么会“红”起来,成为喜剧的作文200字

 真是练武“真才”啊!——读《校园喜剧》有感

这本书的作者叫做韩辉光他1938年出生的,是海南省人。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读的就是“叶绿”那个片段,里面的那个司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他50多岁了,瘦瘦的,驼背驼的厉害。他对那些孩子说严有不够严,说不严,那他为什么看见有

 轻松学习知识——读《校园喜剧》有感

现在的老师,现在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老师无非就是严厉,知识丰富,整天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听得懂,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进步;学生无非就是一心想着读书,一心想着怎样才能一步登天,怎样能在班级里遥遥领先,又怎样才能既读

 校园喜剧

关键字:校园喜剧作文校园喜剧作者:韩辉光1938年出生。海南省人。我们的班主任司徒老师五十多岁,精瘦精瘦,背驼得厉害,像只干虾。他精力不济,老爱闭目养神。有时上课最后十分钟做作业,他就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垂头蓄精养锐,发出喜剧的作文200字

 喜剧张文康

关键字:喜剧张文康“张文康---------------------!”一听这声音,俺和俺同位就知道张文康又惹怒了杨懿,所以第九九八十一次世界大战又爆发了.可怜的张文康呀,此时他一定在心里暗暗埋怨老师呢!因为我和他同桌的时候对他

 喜剧演员马杰

关键字:喜剧演员马杰五(1)班的风云人物有不少,不过在艺术表演这方面最“风云”的当然属“未来中国第一喜剧演员”——马杰。说到这儿,我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搭档”——赵子璇。每次“喜剧”都是由马杰引起的,等激怒乐同桌

 喜剧之王

关键字:喜剧之王作文喜剧之王我们班人才多啊,大家从我以前发的文章就可以看出,好多都是写我们班的人物故事。从《班级绰号档案》到《追星族的故事》,一个一个人物就出来了,这次,我要介绍的是一位喜剧之王,不信?看下文。此位喜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 篇2

一、社会环境描写——表现其爱国精神

修筑京张铁路, 时在1905年的清代, 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濒临覆亡,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瓜分, 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这是修筑京张铁路时总的社会背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清政府刚提出修筑计划, 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 他们一方面都要“争夺”筑路权, 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另一方面则以“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 他们就不再过问”相要挟, 妄图阻止我国自行修筑铁路。文章通过这些社会背景的介绍, 既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蛮横、狂妄, 又说明了旧中国所受的外侮十分深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詹天佑毅然担起自行设计、施工建造京张铁路的重任, 表现了他爱国自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 本文有关社会环境的描写, 从侧面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自然环境描写——展现其卓越智慧

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 文章则是按工程的进展顺序逐步交待的;在介绍“勘测线路”时, 作者列举了“开山、架桥、铲平陡坡、改变弯度等工程”, 表明自然环境困难之多, 勘测、计算之重。在介绍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 作者突出了“山势高、岩层厚”及“隧道长”这一特点, 并运用一组数字说明工程的困难, 而“坡度特别大”的青龙桥附近又成了施工的一大难点……凡此种种, 不一一而述。但每一处自然环境描写, 都是为了写人, 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詹天佑非凡的创造力、卓越的智慧, 说明詹天佑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教学建议

1. 抓住社会环境描写, 具体感受其爱国热情。

教学本文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从当时国内、国外两方面的情形进行讨论。从而弄清在清朝政府计划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 帝国主义国家从中阻挠, 都要争夺修筑权, 争持不下时又进行要挟:如果清政府用本国工程师修筑铁路, 他们就不再过问这一历史背景。再穿插介绍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家的落后状况,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的企图和他们对中国人民的藐视。然后,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朗读体验有关当时社会环境描写的词句, 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詹天佑接受这一任务时的困难、压力之大, 并从“詹天佑不怕困难, 也不怕嘲笑, 毅然接受了任务, 马上开始勘测线路”一句中, 感悟詹天佑捍卫祖国尊严和利益, 誓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热情。

2. 抓住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感知其杰出才能。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 篇3

为了奶奶的微笑

时 睿

门外有两棵树,一棵是小的,另一棵是老的。

家里有两个人,一老一小,老的是奶奶,小的是我。

我怔怔地望着门外这两棵树。

“来了,吃饭喽,吃饭喽。”奶奶召唤我吃饭。我在桌旁坐下,看着奶奶蹒跚地来往于厨房、餐厅之间端菜,不觉心中一酸,赶紧上去帮忙。菜陆陆续续地上了桌,丰盛的菜肴把桌面挤得一点空隙都没有。

我伸手夹了一块肉,细细嚼了几下,重重的咸味在口中直打转。我忍不住想把它吐出去,刚要开口,却听见奶奶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好吃吗?”我不想伤害奶奶的感情,骗她说:“好吃呀!很好吃!”那天,一桌子的菜都很咸,但为了承领奶奶的好意,我把所有的菜尝了个遍。

因为菜太咸,我只得一个劲儿地扒饭吃,奶奶心生疑惑:“丫头,你今天的饭怎么吃得这么多?”我赶紧笑着说:“因为奶奶今天的饭菜煮得香啊。我饭量也就大了。”奶奶听后,开心地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对奶奶絮絮的唠叨声心生厌烦,也不再会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而对奶奶精心烹制的菜肴一口不动,更不会以学习任务重、作业太多为借口推脱掉她的盛情邀请,因为我不想看见她失望的眼神,只想为了她的微笑而付出一切。奶奶,你可知,我多想化作清风,吹散你眼中的愁绪;奶奶,你可懂,我多想变成阳光,温暖你唇角的微笑。

奶奶,我会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长大后与你相偎相依,永远陪伴在你的身旁。

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写了一件品尝奶奶为自己提供的一顿丰盛却不美味的饭菜的事。为了不扫奶奶的兴,她故意编了一些善意的谎言,赢得了奶奶的开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奶奶的挚爱之情。

这是一篇“为了 ”的半命题作文,小作者选取自己身边熟悉的亲人(奶奶)和“我”作为叙事传情的对象,在文章中注意到了多方面的描写,从“我”的心理、奶奶的语言和动作等方面突出了奶奶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奶奶的挚爱。但是,这篇文章在叙事、描写、抒情方面还有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搜寻。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汇报课前“初诊”的意见

顾老师:同学们,经过一番详读之后,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生1:我读完这篇文章,觉得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挺平常的。我也有奶奶,我觉得奶奶也挺爱我的,可一提起笔来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索性不写。写老师吧,优秀作文选上写老师的也挺多的,可以借鉴借鉴。

顾老师:你也挺老实的,“借鉴”?(生1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他学生瞅着他笑)

顾老师:平常的人物可不可以写?能不能写好呢?

生2:平常的人物是可以写的,也是可以写好的,关键是找准点。

顾老师:找准怎样的点呢?(生2一时答不上来)老师想,这个点既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

生2:也可以是一个物。

生3:也可以是一处景。(生3为本文作者)

生4:也可以是一个场面。

……

顾老师:怎样才能找到这些点呢?

生3: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呗。

顾老师:有心就有情。生2同学,刚才你说的点,我们不妨把它称作“动情点”,好吗?(生2点头认可,教师板书“动情点”三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有没有动情点呢?

生3:我看是有的吧。

顾老师:你倒是蛮自信的,先听听别人的意见吧。

生5:这篇文章开头干巴巴的,一点文采都没有。

顾老师:怎样才能有文采呢?

生5:多点儿修辞就好了。

顾老师:嗯,文以辞胜,精美修辞出华章。描写时,修辞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同学们不要忘记,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描写要为抒情服务,因此,描写时的修辞也要为抒情服务,千万不能以辞害情。

生3:顾老师,我文章的开头部分是写景,我写的时候也是动了情的,只是没有描写好。我本来也想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现在回过头来读一读前三小节,确实觉得怪生硬的。

顾老师:是的,老师觉得你写“树”这个景的目的是引出“奶奶”这个平常的人,并借助“吃饭”这件平常的事来表现你和奶奶之间的真挚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平淡之中见真情是不变的真理。选材平淡不要紧,关键看我们琢磨的功夫。普通的木料既可以生火做饭,也可以做一件简单的家具,还可以变成精美的木雕,只要匠心独运,普通木料就可能会有华美的转身。写作时,描写就是一番匠心独运的真功夫。

生6:文章的第4小节仅以“蹒跚”两个字表现奶奶的衰老形象,显得不够具体。是不是可以将眼前的奶奶和记忆中的奶奶对比一下,体现“岁月不饶人”的意思呢?

顾老师:这个想法不错,不但有情的厚度(为奶奶的衰老而怜惜),而且有理的深度(时光催人老)。另外,描写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可以突出人物形象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生7:文章第5小节“却听见奶奶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好吃吗?’”一句只有语言描写,却没有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不能很好地表现奶奶当时那满怀期待的样子。

顾老师:很有见地,只闻其声,未见其形,奶奶当时那满怀期待的样子,还需要描摹。

生8: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相呼应,这一安排很巧妙,但是,读上去总觉得不太顺口,也许得和开头一起重新打磨一下。

2.医学档案:魏巍《我的老师》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例分析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节选自《我的老师》)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顾老师:以上三个片段节选自课文《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三段文字的优点,或许这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生3: 我觉得第一个选段选取了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老师这个角色,选材平常,却写得真切动人,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套用您的话,就是有“动情点”。

生4: 我怎么没有发现这儿有动情点呢?顾老师也给我们排解过小纠纷,但是,有哪位同学真的动过情呢?(生3一时答不上来)

顾老师:理越辩越明。哪位同学来给他俩评评理?

生9: 第一个选段的确叙述了蔡老师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这件很小的事,这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平常,但对“我”而言却是“莫大的支持”。别忘了前文“我的‘小反对派’们”对“我”故意吵嚷“我”的父亲“吃了炮子儿啰”的事。行军打仗,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我”和母亲天天都为父亲悬着心,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小反对派”们的行为真的使“我”太伤心了,在这个时候,蔡老师的支持怎能不使“我”感动呢?

顾老师: 你能联系选文之前的叙述进行分析,足见你很用心。这篇文章层层铺叙、推波助澜,情到浓处自动人。作者通过对自己的心理描写,包括后来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认真负责、惹学生喜爱的老师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我”这个纯真的孩子形象。

生2:谈到描写,我觉得第三个选段通过“扫”“露”“支”“撒”“牵”“拉”等一系列动词,将捕鸟的场面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十分有趣。

顾老师:是的,这个场面很有趣,雪后捕鸟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这也让鲁迅先生日后回忆起来,多了几分温情。同学们,作家在进行场面描写的时候,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在传递一份真情,因此,我们在进行场面描写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动作描写。

生3: 我觉得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时,给我们展现的画面也很美。

顾老师:怎么个“美”法?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吧!

生3:(思考)轻快明丽。

顾老师:面对轻快明丽之景,我们得用何种心情去欣赏呢?(学生有说愉快的,有说快乐的,有说欣喜的,有说高兴的……)

顾老师:同学们,文章是用来传情的,情在记叙中孕育,情在描写中动人。要让我们的文章能打动人心,就一定要描写好动情点。(在“动情点”之前再板书三个字“描写好”)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们的共同讨论,决定修改好三个动情点。

动情点一:通过修辞美化首尾对“老树和小树”之景的描写,并注意该景与奶奶和“我”之间的挚爱之情的交融。

动情点二:对奶奶的衰老形象加以具体描绘,将眼前的奶奶和记忆中的奶奶进行对比,体现“岁月不饶人”之理。

动情点三:写好“我”骗奶奶的画面,即写好假(骗)中之真(爱)。

【手到病除】

针对诊疗方案,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师生共同研讨修改后的习作《为了奶奶的微笑》。

为了奶奶的微笑

时 睿

门外的小树越长越高,枝繁叶茂;可它身旁的老树却不再长高了,因为它把养分给了身旁正在成长的小树……风抚枝叶,沙沙作响,那是老树无悔的笑声。

“唉,那棵树我小时候就有了,现在居然不长了。”奶奶叹着气,把饭盛好递给我,又去端其他的盘子。我在桌旁坐下,听着奶奶蹒跚的脚步声,像踏在沙上一样沉重,不觉心中一酸。记忆里,奶奶一直是极干练果断的,可如今,她的步伐居然会如此缓慢绵软,到底是岁月不饶人啊。菜陆陆续续地上了桌,丰盛的菜肴把桌面挤得一点儿空隙都没有。

我信手夹了一块肉,细细嚼了几下,重重的咸味在口中直打转。我忍不住想把它吐出去,刚要开口,却听见奶奶满怀期待地问:“怎么样,好吃吗?”她像一个孩子那样舔舔嘴唇,用饱含期许的目光看着我。嘴中的咸味在舌尖上蔓延,可望着奶奶不变的笑颜,我竟有片刻的犹豫,于是强忍住舌尖的涩意,重重地点着头,肯定地说:“好吃呀!好吃得很!”那天,一桌子的菜都很咸,可我依旧像往常一样,挨个动筷子尝了尝,并用很夸张的笑容掩饰我那因为咸味儿而扭曲了的五官。因为我知道,为了这一桌菜,奶奶花了太多时间,进到我嘴里的,又何尝不是奶奶浓浓的爱呢?

因为菜太咸,我只得一个劲儿地扒饭吃,奶奶心生疑惑:“丫头,你今天的饭怎么吃得这么多?”我赶紧笑着说:“因为奶奶今天的饭菜煮得香啊。我饭量也就大了。”奶奶听后,笑了起来,连皱纹也舒展开来,似水波一般层层漾开。她抚摸着我的肩,一遍遍地念叨:“好好好,多吃点。你现在学习累,正是用脑的时候。”一边说着,一边用欢喜而又满足的眼神望着我,满眼暖意……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对奶奶絮絮的唠叨声心生厌烦,也不再会因为饭菜不合胃口而对奶奶精心烹制的菜肴一口不动,更不会以学习任务重、作业太多为借口推脱掉她的盛情邀请,因为我不想看见她失望的眼神,只想为了她的微笑而付出一切。奶奶,你可知,我多想化作清风,吹散你眼中的愁绪;奶奶,你可懂,我多想变成一轮艳阳,温暖你唇角的微笑。

奶奶,不用伤感老树的衰老,因为小树会变得高大,为老树遮风挡雨,就像当初老树为小树遮挡了一切风雨与阴霾一样。请你一定要等到小树长大的那一天。到那时,相信你会看见老树欣慰的笑颜。

师生点评

顾老师: 请同学们将修改润色后的文章与原文比较一下,说一说升格后的文章有哪些变化?

生9: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关于小树和老树的描写与“我”和奶奶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契合了。

生4:开头有景、有人也有情,我现在读完后,还真的感动了呢。

顾老师:人不离景,景中含情。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生10:文章的选材虽然很平淡,叙写的事情也只有一件,但言假情真——“我”骗奶奶的话是假,“我”爱奶奶的心是真。这假中之真,格外动人。

顾老师:真作假时假也真,人间真情最动人。还有没有补充的呢?

生5: 修改后的文章对奶奶的衰老形象做了精细的刻画,并与奶奶过去的形象进行了对比,深刻地体现了“岁月不饶人”的道理,很感人。

顾老师:写人时,入形才入情,入情才入理。写好文章的动情点,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会感动许许多多的读者朋友。

【杏林春暖】

最后,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选材和描写的妙处。

风会留恋一朵花的香

杨 焱

窗台上的空瓶里不知何时多出了几朵栀子花,绽放得刚好,一小瓣一小瓣素净的白,像是汉白玉雕琢的,这般小巧玲珑,唇齿间、心脉里都被这芬芳的花香溢满。恍惚间,在精致的蕊中,熟悉的眉眼舒展,唇角若隐若现的弧度勾起回忆……

初见。踏入陌生的教室,你一头利落的短发,穿着藏蓝色的衣服,脸上是一抹恬静的笑。你安静的目光里饱含着温柔,眉宇间藏着的是一份期待吧——你又有了一群新的孩子。无意间,与你的目光相遇,你眼神清澈,泛着点点友善柔和的光,好像在说:亲爱的孩子,欢迎你加入九班。一时间,心中竟也盛满了欣悦,开出洁白色的花,从此,便成了你的孩子。

后来呵,渐渐熟识起来。你教的科目是我最爱的语文,于是,每天的语文课都成了欢喜的事:我喜欢你每天上课时软和而又清新的声音,仿佛云朵一般;我喜欢你每天上课时清澈的眼眸,似乎在与我说话;我喜欢你路过我身旁时身上氤氲着的淡淡浅浅的香,不浓烈,不张扬,有栀子花般别致的韵味。虽有年龄的差距,你却让人感觉到大姐姐一般的亲和。课间,你经常和我们开玩笑,让忙碌的学习中总是透着欢笑声。大扫除、运动会……无论何时,无论何处,你永远都和我们相伴,辛勤打扫的身影,呐喊助威的身影,寻人谈心的身影……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斑斓的画卷。

你也很严厉,经常批评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可每次指责完,你的眉头总是紧锁着,眼眶红了一圈。我知道你在自责,自责自己的“无能”,从来都好强而又追求上进的你多么希望我们能和你一样,奋力拼搏。亲爱的老师,你的心,我们明白。

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你蓄起了长发,更显温婉,而我们这群风一般的孩子也将要离开你了。没有人愿意提起离别,可黑板上的数字却在提醒我们:离别将至。亲爱的顾老师啊,即使我们走得再远,也忘不了你所散发的芬芳。我们会带着你的期许奋力追梦,我们永远都会记住三年来点滴的温情,记住曾有一朵花为我们倾吐了所有的幽香。

风会留恋一朵花的香,我们会将你的美永远镌刻在心中。

为了我的选择

顾 琴

这一生,我既然选择了三尺讲台,就决定了我将会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而不懈努力。纵使身后有冷雨寒风袭来,我也只顾风雨兼程。

也许因为我刚工作不久,仍带着学生味儿,也许因为我上课时一直微笑着,所以,班上有些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总不能安分守己。我善意地提醒了两句,他们却毫不在意,直到——

那年年末的某天,上午第四节课,我正认认真真地评讲试卷,不少学生早已归心似箭,有几个调皮鬼还把文具盒弄得响声阵阵。我注视着他们,可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我又急又气。我分明感到不争气的眼泪溢满眼眶,但是,我忍着没让它滑下来。谁知道,这泪水竟潜流到鼻腔里,我不禁吸了一口气,顿时,鼻腔里酸酸的、涩涩的。想起他们一贯的不求上进,还要所谓的面子,我有点语无伦次了:“好,你们每次都要我给你们自尊心,可你们哪次给了我自信心呢?”说完这句话,我感到脸上发烫,下眼皮快撑不住急于滚落的泪珠了。我把教室门一开,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出门后,任泪水滑落在面庞。

这时,教室里出奇地安静,两个女生急急忙忙追上了我,递上面纸,稚气地安慰我:“老师,你……你不要哭,好不好?我们一定会学乖的。”我能感受到她们的惊恐和不安,感受到她们追上我是花了很大的勇气的,可是,我还是不敢转过身来看她们,我不想让我的学生知道我的脆弱。

那个星期的周记中,学生们用或羞涩或直白的语言记下了这件事,表达了共同向上的愿望。至今我仍记得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老师,对不起!是我们不够努力。你别难过,我们一定会给你自信心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看完之后,我知道自己那天太冲动了,孩子们还小,他们是多么美丽的花朵啊,纯净得不带任何瑕疵。我的心里充满了心疼和自责。于是,我暗下决心,要为孩子们的成长不断付出。

经过这件事,学生们上课时纪律好了很多,就算有一两个调皮鬼捣蛋,周围的学生也会及时制止他们。或许是我真心的付出感动了那些冥顽的孩子,他们渐渐懂事了。

从那以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依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面对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我总是对他们进行春风化雨般的耐心教育。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真切地懂得了“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的道理。

从读书中感悟作文 篇4

——题记

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快乐,如一叶扁舟在浩瀚大海中遨游,让人心醉神怡:如朵朵白云在湛蓝天空中漂游,让人思绪万千:如条条锦鳞在碧波中神游,让人悠游自在,乐不思蜀~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似快乐神仙!

“读书就是与作者谈话”。漫步于书海中体味名人的高尚情操,领略哲人的风采,于圣人交流心声,提高自我素养。无论何时何地,读书可以让我们忘记世俗繁华,进入一个忘我境界,舒展身心。

“斜风细雨乍秋寒”“无奈把梦共雨天”看那梳长辫子女子不再独行与蒙蒙淫雨中,不再双眼迷离的痛吟诗歌,勇敢面对挫折。

感悟谪居黄城,把酒迎风,酒兴一叹仕途之坎坷,政事之漩涡,满腹之冤屈。他将“竹杖芒鞋”代替功名利禄,“大江东去”“沧海寄余生”。

读书赋予我梦想,给我的生活添加许许多多的现实中的精彩和浪漫。

读书——我读懂了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独居寂静之居:我懂了《采葛》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内心的无奈与伤感:我读懂了智过三秋,中军帐里出谋划策,五丈原前求多时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中心。( 苏州万达企业服务 - 万达文学 www.szwdzl.com )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篇5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子路、曾皙、冉有等弟

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

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从“员工书屋”中收获的感悟 篇6

即集团公司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以来,项目为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充分发挥“员工书屋”和“工会百宝箱”的功效,进一步推动公司员工读书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丰富广大员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结合公司“安康杯”竞赛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工会群众监督、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加强女工劳动保护、加强员工安全健康教育。项目部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体与竞赛活动,包括各类的技能比赛与业余的篮球赛等等各式各样的活动来相应公司号召,在其中项目创办的“员工书屋”中,我阅读了很多书籍,质量安全方面、技术方面,使自身在质量安全方面和技术方面都有所认识和提高,也使我对公司的此次活动中提倡的技术、安全方面有了更深更透彻的感悟。

第一是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安全生产是施工单位永恒的主题,更是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以保证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思想上围绕爱国爱党,行动上处处想着项目利益积极上进,协助项目经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决定、条例,扎实作好安全工作,努力实现项目安全生产目标。在管理中敬业爱岗,严谨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对安全意识淡薄、经验不足、怕麻烦、惰性思想作祟的苗头通过安全日活动、生产运行分析会一起学习安全方面技能知识,吸取分析事故教训,总结事故教训,不断增进业务水平的提高,只要利于企业发展利于安全生产的自己身先立足。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二是提高专业技能。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和岗位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坚持边学习边做,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巩固和丰富业务知识,对待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加紧学习,更好的充实自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以后会有更多的机会和竞争在等着我,我心里在暗暗的为自己鼓劲,要在竞争中踏踏实实站稳脚步。提高自己的技术业务水平,争当技术骨干,在业务方面严谨、认真,做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总之,自活动开展以来,也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和不足之处。像平时工作不够细心以及不爱主动和人交流等,我知道这是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最大弊病。还有就是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是不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海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改正自己的缺点以及不足之处,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赶上时代的步伐。对过去的工作只能作为新的起点,更长更艰巨的任务还在等着我,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更长更艰巨的任务还在等着我,我会更加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好的业绩!为公司在将来的将来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篇7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 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 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 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 数学将是一片死海,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 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 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 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 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挖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

二、数学教学要与实践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 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使学生能有所悟, 能自悟自得, 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 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 枯燥乏味。其实, 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 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 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真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一)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正确认识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 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符号, 也不是没有感情活力的荒凉沙漠, 正如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言:“数学是现实的, 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 我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挖掘一些鲜活的生活素材来充实、拓展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 我先跟学生玩猜一猜“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玩前先让他们猜一猜老师会出什么, 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学生畅所欲言, 用“可能”来描述猜测的结果, 在活动中体验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开展抽一抽活动, 分成四个小组, 每组同学分给一种不同花色的扑克, 把扑克扣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任意抽一张看是什么颜色再放回去, 小组内轮流抽牌后在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抽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牌?为什么?通过抽牌这个活动, 学生懂得了用“一定”来描述抽牌的结果, 体验到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接着从这副扑克牌中拿走大王和小王再让他们来抽牌中的大王和小王活动, 问学生:你能从这些牌中抽到大王或小王吗?结论是:不可能抽到大王或小王, 为什么?同学间交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用“不可能”来描述抽牌的结果, 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又如在上“认位置”一课时, 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学习中去, “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 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 学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达到知识的巩固和知识迁移, 从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如在上了“百分数的意义”后, 我问学生:当天我们班的出勤率是多少?除了这些你还能算出那些百分率呢?此刻学生们七嘴八舌说起种子发芽率, 红领巾佩戴率, 考试的及格率、优秀率, 做练习题的正确率, 等等。并且根据教师的问题纷纷动手计算起来, 原来学的这些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 从而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又如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 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指着高高的旗杆问:“你能想办法测量出这个旗杆有多高吗?”同学们积极讨论起来。有同学提出:把升旗的绳子拉下来量再加上下面这段没有绳子的;有的同学则建议:把旗杆放下来测量。最后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利用“同一时间, 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 找来一根竹竿立在阳光下, 先量出竹竿和它的影长, 再量出旗杆的影长, 根据”竹竿的影长:竹竿的长=旗杆的影长:旗杆的高“解比例, 很快算出旗杆的高度。此刻同学们个个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并说没想到刚学知识在这里竟然能用上了。他们发现了生活中无处不用数学, 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三) 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欣赏生活的美。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生活的习惯, 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并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逐渐练就学生敏锐的数学慧眼, 让学生从心底爱上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并把自己认为美的图形拍摄下来, 或下载、收集、整理出来, 展示在大家面前, 如:美丽的蝴蝶、树叶、汽车、雄伟的天安门、埃及金字塔等。另外让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观察、查找、设计,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 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含着很多数学美, 对数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如在学简单周期中现象的规律后, 我让学生找找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然后课件欣赏生活中的规律, 如自然动物中: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条纹, 使它显得那样的与众不同;床上用品:床罩、枕套上有规律的色彩变化, 让我们的居室显得整洁又温馨;建筑:排列有序的护栏和一根根颜色醒目的柱子, 既保护了我们的安全又美化了周围的环境;四季:就连一年四季也存在着变化的规律, 从春到夏, 从夏到秋, 从秋到冬。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感知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 有规律的事物是很美的, 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欣赏完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应用规律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 然后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 让学生在开放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造空间, 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评价成果的过程中, 既感受数学美, 欣赏数学美, 又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成果。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 篇8

关键词:政治试卷;把握课改精神;完善知识结构;关注生活

2008年,是江苏省高考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几年来,江苏省的政治试卷,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试题贴近社会现实,关注群众生活。试卷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背景材料基本上来自重大时政或现实生活;题目难易适中,设问简洁、灵活。考查知识覆盖面广,思维度要求深。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能力考查。如不仔细审题,准确把握设问,灵活运用知识,好学生虽说达B问题不大,但要达A甚至A+,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经过粗略统计,这几年的试题分值分布如下:《时事政治》约占10%(时事政治的内容可在相关试题材料中体现),共12分;《经济生活》约占25%,共30分;《政治生活》约占15%,共18分;《生活与哲学》约占25%,共30分;《文化生活》约占15%,共18分;选修《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或《经济学常识》约占10%,共12分。从题型上看,试题由单项选择题、简析题和探究题组成;从难度上看,试卷由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应该说,这几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题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命题,符合新课改精神。

针对这几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反映出来的特点,结合平时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在高三政治教学、复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变成合作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要把握好课改精神,善于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点面结合,完善知识结构

1.抓主线,建网络,夯基础

在复习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按考纲逐一讲清楚,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按照相应的层级把握好知识点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完整地把握好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树。这样一来,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能较好地根据题目内容及设问要求筛选知识,较完整地完成题目,否则会遗漏一些知识点。这一点要做好,需要教师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带领学生去领会、感悟、形成知识体系。在平时的做题训练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从知识体系中去筛选知识要点,而且要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这一工作的必要性,从而把知识体系的构建当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去完成,千万不能流于形式。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种转变不仅没有削弱基础知识的地位,相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本是高考命题的根本,高考题无论怎样变幻莫测、花样翻新,答案的主要要点几乎都是从教材上选取和组织,不外乎是主干知识的重新整合、迁移和综合运用。因此,抓主线、建网络、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我们应有的备考理念。

2.细节决定成败,规范就是分数

高考过后,许多考生对政治科的估计比实际得分要高,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对高考答案把握得不准,对高考题答案的要求理解不透彻。从这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答案来看,其综合归纳程度高,语言规范、简洁,角度分析全面,综合能力要求高。因此,我们在复习训练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归纳不同题型题目的答案表述特点,学会通过审题找准试题应回答的知识范围与角度,注意思维在不同知识范围之间的转换。语言组织方面要特别注意知识运用的科学性、严谨性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综合性。同时,要做到字迹工整、分析全面、详略得当。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不断严格要求,强调注意细节的完善,强调做题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关注生活,追问现实

现在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非常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发展实际。在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非常明确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这一精神实质。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授课中,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把理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可以避免照本宣科,二可以丰富课堂,三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把背景材料和理论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要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要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来说理,和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理论来源于生活,真理就在身边。

四、知能并重,突出能力培养

高考非常重视对双基的考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立足于这两个方面。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讲解和要求,我们往往做的还可以,但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还有些欠缺。能力方面的考查主要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知识的生成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觉得工夫在平时,重在引导和归纳。第一,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把握设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内在要求和答题方向。第二,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抓住有效信息,尤其是关键词、关键句及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对所掌握信息进行梳理、整合,然后联系设问确定答题思路及要点。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平时训练的一些题目,在高考中肯定不会出现完全一致的题,顶多是相似的,当然,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要跳出原有训练的束缚,运用正确的做题思路来做,试题变化了,思路也要跟着变。第四,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答案非常简洁。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要求学生善于总结,提炼语言,表达力求简洁、完整、规范,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长篇大论。最后,回眸经典,练熟“枪法”。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把经典试题收集在一起,深思、熟记,不断总结答题技巧,同时反思经验教训。具体的做法:首先,落实做过的每一道题。在落实的过程中思考:考的是什么知识点?答题的基本套路和规律是什么?答题要点是如何表述的?哪些要点是从材料中总结而来的?哪些要点是从知识迁移中来?要吃透,要烂熟于心。其次,对试题按类型进行归类,把握同类试题的设问有什么共性?切入点是什么?设问的规定性及材料的特殊题眼是如何呈现的?通过归类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则可以达到遇同者可触类旁通,遇异者可巧妙迁移、灵活整合,从而提高做题速度和效率,提升得分率。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 篇9

——余华《活着》微感小说《活着》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民间故事:一个来自中国南方的贫苦村庄的老农民福贵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偶然遇见了一个陌生的游客,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一生的经历......随着老人福贵对过去的回忆,那些生活的画面缓慢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家道中落,战争中流亡,女儿因为高烧没有钱治病不幸地变成哑巴,年幼的儿子献血却被医生抽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去,妻子操劳成疾而去世,女婿因意外而不幸身亡,最后孙子也不幸去世......刚开始看时,觉得老人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的什么也没有。看是后来再看时我却觉福贵虽然只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活得低到尘埃里,但是他觉得在他生活的世界里是幸福的。他苦难的经历里也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自己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甥,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虽然这里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语,也没有绚烂夺目的情节,但是余华却用一种很平静、很缓慢、甚至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述出了一个感人肺腑故事。《活着》里的福贵让我明白了——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它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无论生活怎样地艰辛,我们也要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去承受生活中的那些苦难,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的是用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真实的故事......他们忍受着不幸的生活,却依然用一颗真诚乐观的心,坚守着生活的小幸福。

有这样一种孩子,他们叫“星星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外表并不特殊,但是他们几乎却从不与人交流,大多数的孩子到了二、三岁都还未开口叫过爸爸妈妈。他们带着游离的目光,重复着做同一个动作,承受着旁人无法探知的内心孤独。这些家庭,因为患有“孤独症”的子女而陷入困境。但是他们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四处奔波,寻医问药,悉心教导,只为孩子能走出孤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光明天使”。

当我们身为一个健全人,用一双明眸观察世界的时候,常常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焦虑、懊恼,不满于现状。此时我们不会想到,在这世上的某些角落,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没有视力,终生与黑暗相伴,无法欣赏悦目的色彩,壮丽的山川,色彩斑斓的世界,甚至连父母的模样都不知晓。奇妙的是,尽管没有眼睛这座“窗户”,这些盲人的心灵却并不闭锁。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用洞察入微的听觉、嗅觉、触觉弥补了视力上的缺失。更有甚者,具备异常强韧和乐观的内心,这帮助他们打败所有的敌人,包括自身的缺陷,以及常人的质疑......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被遗忘在时光里。

他们住在一个半封闭的世界——痴呆老人中心里。这些失智老人犹如返老还童一般,时而哭,时而笑,时而发呆,时而尿床。他们遗忘了曾经拥有的峥嵘岁月,失去了内心的喜乐温暖......而我们却常常期望自己可以返老还童,但是真当这一天到来时,却觉得是那

么地凄凉。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给这些老人以关爱——关爱他们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是他们,让我知道,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也要学会忍受,用一颗乐观的心去感受生活中那些简单朴实的小幸福......我会感谢在我每天清晨醒来时见到的第一米阳光;

我会感谢在我走过校园时闻到的溢满香樟树的香气;

我会珍惜每天从我身边经过的那些朋友赠与的真诚的问候、温暖的微笑;我会珍惜每天我能坐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的美好时光;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 篇10

首先从他身上,让我看到一个教师的魅力。他原本应该上“无政府”课程,结果阴差阳错地上了不擅长的“独裁专制”这么课程,最初的上课并不顺利,但在短时间内他调整了上课方式,换座位,让学生自主发言,讨论、端正坐姿、起立回答等等,让学生对这一课程有了最初的兴趣,接着他继续激发学生们内在的兴趣,这里有一个最精彩的情节,就是全体学生起立集体跺脚,学生们十分享受这一行为,尤其是当文老师告诉他们楼下正式“无政府”班的教室时,学生们的跺脚兴致更是达到了几点,因为他们在跺脚的过程中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然而这一释放的前提就是老师的允许。这以后,更多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堂,因为他们从这些行为中发现了乐趣。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情节,值得思考与学习。这是一种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成为主人,自主讨论思考,促使他们主动求知,而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调整的角色,他们要做的是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动力,并将他们引入正确的方向,促使他们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就单从这一方面来说,文老师拥有和学生打成一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动学习热情的能力。这一方面,他是成功的。但是对于这一点,是值得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学习和培养的。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作为教师需要拥有的能力,而这又往往是我们所欠缺的。

然而,文老师的失败也值得我们反思。他的错误的本质,我认为不在于课堂的形式,而在于他忽略了内在精神的控制和责任意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范例,教师的言行往往影响学生的作为,所以,教师的言行必须赋有责任感。影片中的文老师沉浸在自己教学成果的时候,忽略了他的行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反应。当学生们结成帮派,排斥异己、破坏公务等行为发生的时候,文老师完全不知。尽管女学生卡罗针对错误的苗头给予文老师提示,他不仅无动于衷,还认为这是他教导的成果。最终,当收到学生破坏公务的消息的报纸的时候,他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然而,为时已晚,学生们的行为已掀起一场浪潮,事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最终,一名学生因陷入这一场浪潮太深而结束自己的性命。观影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文老师对学生的集体破坏行动没有了解,他的不问不顾正是这场悲剧的催化剂。虽然东西方教育差异以及思想文化的不同,但站在教育这一立场上来说,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给予学生主动、新潮、自由这无可厚非,但别忘了一点,老师必须为此负担责任,任何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了责任意识,不对学生的负面言行进行引导和纠正,那他便不再是老师,而是杀人凶手。就如影片中文老师,他间接的杀死了学生,同时也扼杀了他自己。

上一篇:翼云中学课程实施水平汇报材料下一篇:中学生申请入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