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运维

2024-11-27

信息运维(精选12篇)

信息运维 篇1

在新时期,我国企业要想成为国际上一流的企业,在市场上获得长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在依靠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改变现在落后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建立一个高效的、实时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信息运维管理工作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运维管理手段的落后,导致信息运维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采取对策,对信息运维管理进行创新。

1 信息运维管理的含义与我国企业信息运维管理出现的问题

1.1 信息运维管理的含义

信息运维管理,是指单位信息部门采用相关的技术、方法、手段、流程、制度等,对信息运行环境、信息业务系统以及信息运维人员进行综合管理。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的政府部门就开发了信息运维系统,然后很快就被广泛应用到英国的企业中去。

1.2 我国企业信息运维管理出现的问题

现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各个领域的日常办公管理和业务管理全部都依赖于信息系统。但是由于企业信息设备和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导致以前的信息运维管理已满足不了现在的需要。因此,就迫切需要建设一套符合现阶段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的信息运维系统。现在企业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运维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

由于很多企业没有对信息运维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或培训不及时,导致信息运维管理人员不能清楚地了解到最新的信息系统与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得其不能有效地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再加上信息运维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且专业指向性不强,以及企业的信息系统数量不断增多;若信息运维管理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造成信息系统维护不及时的局面,从而导致企业信息数据的流失,最终给企业带来经济上面的损失。若是长久以往,这将大大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 信息系统运行缺乏安全保障,运行不稳定

现在企业的信息运维管理一般都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现在信息技术的环境并不安全。再加上随着企业的发展信息数据越来越多,若是企业信息数据的挖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就会很容易导致信息数据的遗失或者是失真。而企业现在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过于依赖人,缺乏一套完整的信息数据安全保障系统,这常常会造成信息运维管理系统运行不稳定。

3)信息系统缺乏检查力度

由于信息自动化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以及连续性等特征,导致现在企业信息运维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检查处在一种被动状态,没有定期对信息运维管理系统进行整体检查,只是当故障出现时才会去检查出现故障的那部分。再加上,企业信息技术部门没有与之相应的服务与应用,使得信息数据收集不及时和审核不严谨,这都造成了信息数据容易丢失或失真。不仅如此,信息系统检测的不及时、缺乏力度,还会妨碍企业对信息的整理与分析,最终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健的发展。

4)信息运维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在虽然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已被应用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我国企业中被应用的时间较短,现在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信息运维管理制度。信息运维管理制度的缺乏或不完善,这就使得信息运维管理系统没有制度的制约,这将大大不利于管理人员的内部管理。而信息系统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个高效、实时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来支撑信息的自动化管理,若信息运维管理制度不规范、系统,不仅仅会不利于对信息运维管理人员的内部管理,而且也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健的发展。

2 信息技术下信息运维管理创新工作的方法

由上文可知,企业要想成为国际一流的企业并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转变现在落后的信息运维管理方法,建立一个高效、实时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企业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运维管理工作进行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2.1 及时地对信息运维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知识培训,使其紧跟时代步伐

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相一致,就必须及时对信息运维管理人员进行技能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其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以此来不断加强其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信息运维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对企业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维护与管理的目的。除了对信息运维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外,还必须对其进行考核。这样做,不仅能提高信息运维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还能充分挖掘其本身的潜能,从而有利于提高其工作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2.2 建立一套信息数据安全保障系统,以此来加强风险防范

建立一套信息数据安全保障系统,对于企业信息运维管理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有利于企业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存储以及分析,保证了企业信息数据的安全。目前最新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是SD-DSM系统,它为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带来了最低风险的稳定运行环境。不仅如此,建立一套信息数据安全保障系统还可以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3 要完善信息运维管理制度,使之规范化、专业化

企业要完善信息运维管理制度,使之规范化、专业化,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可以将信息技术管理的各种技术管理工作转变为流程管理工作,然后再转化为服务管理工作,使之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其次,还要建立专门的信息运维中心,以此来让企业的信息运维管理变得及时性、主动性;最后,还需要国家与企业制度一套完善的信息运维管理制度,并加强信息系统程序操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企业要想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就必须在依托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运维管理进行创新,使之能符合当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现在信息运维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信息运维管理进行创新可以使之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样做,企业才有可能成为国际一流的企业,才可能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下,对企业的信息运维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摘要:在我国,企业早已完成各种信息系统的建设,各信息系统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加紧密的同时,网架结构也变得越加复杂,这就对企业信息运维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目前企业信息运维管理工作依然是沿用以前的方法,因此必须对信息运维管理进行创新。该文先分析信息运维管理的含义和我国企业信息运维管理出现的问题,然后再阐述在信息技术下企业信息运维管理创新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运维管理,创新工作

信息运维 篇2

1. 负责系统的日常使用支持,挖掘老客户需求,形成潜在商机。

2. 负责客户系统验收后运维支持工作。

3. 负责系统bug的报告、跟踪和解决。

4. 负责运维合同的日常跟踪。

5. 负责用户问题归集、分析,建立知识库。

岗位要求:

1. 计算机、财务相关专业。

2. 逻辑清晰、表达沟通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3. 熟练掌握用友NC/U9系统,供应链、财务、人力资源、生产制造模块。

信息运维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运维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057-02

所谓“信息运维管理”,是指单位信息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等,对于信息运行环境、信息业务系统和信息运维人员进行的综合管理,其系统支撑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最早的信息运维系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最早是为英国政府部门开发的,但很快就在英国的众多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企业生产为了将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度整合,进而实现多层次生产、全方位管理的协调发展,也采用了相应的IT管理系统,不断改善信息运维管理,建立综合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的效率。但由于管理模式的限制,我国的信息运维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不断创新进行系统改革。

1 当前我国企业信息运维管理的现状

IT管理系统的应用,使信息系统逐步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大量的信息数据,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在工作时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运维管理人员经验不足,能力有待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信息系统数量不断增多,为了更好地管理大量的数据,企业便会不断对信息运维管理系统进行调整,而运维管理人员没有接受及时的培训或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对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不清楚,就造成了系统技术与人力管理不协调。一旦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发生故障,或有突发状况,由于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专业技术指向性不强,便会造成信息系统的维护不及时,导致企业信息数据流失甚至财产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②系统运行不稳定,缺乏安全保障。企业为了适应信息化的要求,采用了IT管理系统,但面对大量的信息数据,IT环境仍不够安全可靠,信息数据的挖掘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极易发生信息失真,缺乏一套完整的信息数据安全保障系统的支持,并且系统的运行过于依赖人,关键人员的流动往往会引起信息系统的大幅度波动。此外,尽管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应用软件等都达到了99.5%的可用性,但仍意味着一年要有十多天的停机时间。

③信息系统的检查不及时,缺乏力度。信息自动化系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及连续性等特点,使得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始终处在波动状态,运维管理人员总是处在“救火”状态,哪里有问题就去哪里补救,处于被动的服务状态,疲于临时故障的解决,缺乏对运维系统的整体巡检,更是对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应对问题没有系统的认识。此外,IT部门缺乏相应的应用和服务支持,信息数据审核不严谨、数据收集不及时,造成信息混乱与缺失,不便于企业对信息的整理与分析。

④运维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化、系统化。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缺乏一套具有科学合理的技术体系设计、功能方便的运维管理系统来支持信息的自动化管理。由于信息运维管系统在我国企业的运用尚未完全普及,国家也没有制定出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致使管理系统缺乏技术、制度的支持,系统的服务质量与业绩也没有量化的标准,不利于对管理人员的内部管理。

2 信息运维管理的创新对策

建设一套“功能完备、架构合理、安全稳定、规范标准”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对推动企业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部门开始反思如何更好地开展IT管理系统,提供更好的运维手段来支持业务高效、稳定、安全的发展。要实现其的创新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加大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挖掘其自身潜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变化。要想将信息技术与人力运维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人才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的IT部门加大对人才的选拔,不可过于依赖于某个人,同时注重对员工的技能培训,不断加强其自身对知识的接受与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此外,适时地绩效审核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成果进行整体评价,便于及时发现其工作失误或优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的未来业绩进行制定,以挖掘其自身潜力,利于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益的保证。

②设立信息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风险防范。IT系统的管理需要技术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运用有效的运维支持系统来保证信息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是一个必要的技术保障。如目前最新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SD-DSM系统,它是全球最先进的三位一体电子存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由两套硬件设备组成,分别为SD-DSM-A及SD-DSM-B模块。SD-DSM为单位信息化保障建设提供纵向深度防御和横向容灾实时恢复相结合的全面解决方案,涵盖了前预防(离线备份)、中守护(数据恢复)、后防泄密(数据擦除销毁)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立体防护保障体系为单位使用服务器、办公电脑、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等电子存储数据打造了最低风险的稳定运行环境以及无责任事故的单位信息安全体系。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可以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③深入检查信息运维管理系统,进行事前准备。信息数据量多、信息管理工作繁杂,是每个企业IT部门面临的问题。面对海量的数据,企业能做好的就是加强对信息数据的审核,IT部门要不断及时、深入地巡查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尽早的发现问题,并及时更正,对所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和总结,制定出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方案。在信息数据整理好后,再由IT部门交由其服务部门进行审核、更正,以加强信息的准确性。

④完善信息运维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IT管理主要是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像服务器管理、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管理和信息台账管理等,而为了更好地开展信息运维管理工作,需要将技术管理转化为流程管理,再将流程管理转化为服务管理,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创造更人性化的服务。同时,为了建立起具有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运维管理系统,实现运维管理的及时性与主動性,就需要建立专门的运维中心,便于所有数据的集中存放与管理。此外,国家和企业也要制定相应的运维管理制度,制定一套完善的信息运维管理体系,严厉打击破坏、偷窃他人信息的行为,鼓励更多企业加强技术的更新,加大对信息运维管理的投资力度与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加强其程序操作的规范性、合理性。

对于一些大型企业,信息设备和信息系统复杂多样,单靠人工管理他们的运行和维护情况已不可能,这样就需要一套切合实际的信息运维系统来辅助单位信息中心进行自动化管理,不断完善信息运维管理系统,实行创新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设立安全可靠的信息保障体系,深入检查信息运维数据,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管理,也对信息运维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浅谈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 篇4

信息化系统是在信息化基础发展下逐步实现的,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额信息系统营运而生。为了有效的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 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作效力水平, 进而不断提升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发展管理水平。从运维管理中获取有效的配置关系, 利用运维管理方法确定符合实际运维管理的制度方案, 统筹分析适合的规划方案, 确定整体全面的建设方式。

一、运维管理的有效分配

信息化运维管理主要包含运维信息化的管理构造, 根据运维管理标准, 建立符合实际科学高效运维的管理方式, 这是符合实施运维管理发展标准前提的。运维管理的维护工作主要有运维管理领导负责, 根据实际的业务指导标准、信息任务执行标准, 构建需要领导落实和负责的工作规范性流程, 编制信息建设规划意见书, 制定信息化建设法律法规, 执行上级的指示方案, 编制有效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标准, 制定准确的系统执行维护运行方案。根据实际任务工作进行开展, 落实负责信息系统的管理内容, 齐总包括系统的维护管理, 数据信息的任务管理等。

信息运维管理管理人员主要是对网络信息运维、传输信息运维、线控信息运维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的运维的管理。运维管理中需要对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进行开展分析, 其中网络运维主要负责信息化网络建设, 对局域网、数据网和信息网进行维护管理。传输系统的运维管理主要是对各种传输设备进行运维管理, 其中包含对通信设备的管理, 对管道数据通信的短波、长波、卫星信号、移动信号的传输处理。结合实际的信息化系统运维管理, 确定符合实际的运维主管科室, 对各种设备进行运维管理, 对相关的附属电源和其他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管理执行。

二、科学运维的方案

科学化信息运维管理往往需要结合实际的运维管理标准, 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规划运维管理程序。根据实际制定的信息系统设置结构, 对相关技术的精密程度进行有效性分析。逐步强化运维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据信息化设备的运维保养标准, 制定建立适合信息化运维管理的组织标准, 明确其管理的相关基础性职责, 建立符合运维管理的制度方案, 明确具体实施的管理措施。 按照实际的规章管理制度, 准确的分析实际维护的管理工作任务。明确运维养护方法, 对信息系统的设备实施过程, 器材的养护过程进行基本标准管理。按照信息化的各个阶段急性设备技术的标准性分析, 保证技术指标达到有效比率的90%以上。定期进行网络化信息调试, 保证正常运行标准。根据实际的房间进行规划步骤, 对设备存放的位置进行规范性要求, 确保电源附属设备的完整性。

对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进行系统化, 确定维护系统的管理标准。根据信息系统的实际维护管理标注怒, 对一般的程序进行分析, 其中包含信息系统的使用、养护、管理、封存、统计、配套、登记、回收等, 确保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有效性, 提高运维的安全管理效果, 对可能存在的各种信息运维管理进行总结性分析。各个单位需要对实际的运维程序进行细化, 力求切实有效的可行方案, 利用现代技术, 建立符合实际维护管理标准的系统模式, 掌握实际的分析系统设备标准。制定合理的维护管理计划, 组织开展系统维护管理监控系统, 落实实际的维护经费, 制定符合实际经费管理保障的方案。

在了解维护管理运维标准方法的前提下, 加强信息维护的管理办法。对日常维护、保养、检查、年检工作进行落实分析, 确定实际管理的相关内容。对实际的行政方式和方法进行处理。按照行政管理办法, 确定实际的药物领导归属权, 对心痛的相关事实控制措施进行规范。主要形式包含指令、规定、通知、计划等标准。对基本特征形式、权属规划、强制性标准进行规范。确定可实行的经济手段, 需要对具有经济利益的相关干预进行控制管理。确定符合实际技术标准的手段, 提高系统的设备措施管理技术水平。提高教育手段的管理, 提高操作人员对相关设备的有效化管理, 确保管理意识和管理素质水平。在维护的基础上加强运维检查过程。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 确定设备的有效运维管理情况, 从而提升设备的性能保护预防措施规划管理, 对设备的清洁、调整、除锈、养护等工作进行小范围的处理, 降低故障的发生率水平。

三、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运维管理制度

信息化运维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符合实际运行标准的管理制度。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运维制度进行全面化规范管理, 以正确正规化的标准确定符合实际的运维管理办法。加强有关部门的科学化建设, 提升相关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培养, 制定符合实际工作制度的标准。加强政治思想的建设, 将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加强制度的编制管理。按照实际的规范标准确定符合实际的选拔、培养标准, 提高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标准要求, 保证整体信息素质队伍的有效性, 加强信息业务的发展建设, 构建全面健全的管理制度。按照实际的训练标准进行培训和考核, 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科学技术的学习, 不断提升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建立严格的制度条例规范管理标准, 建立正规的培训管理秩序, 确保制度的准确严密, 提升人才技术操控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运维管理是对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规划和建设, 根据实际的管理制度标准, 建立起符合实际规划标准的内容, 提高信息化运维管理的有效性, 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的信息化系统运维管理正处于长期发展阶段, 需要结合国际上优秀的信息化运维管理方式, 建立符合我国建设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 提升我国信息化系统运维管理质量。

摘要:信息系统的而运维管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实际的信息系统运维发展规划管理, 对实际的而运维管理方法、运维管理制度、运维管理思维性建设进行有效的分析, 确定符合实际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规划的方案。根据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标准, 对运维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 提出相关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意见, 根据实际的信息化标准需求, 确定符合实际信息化发展建设的制度。

关键词:信息,运维,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月, 李明.国内企业IT运维管理水平提升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 (06)

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维护质量和效率,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系统,是指我行日常经营和业务办理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及基础IT设施,包括各类业务软件系统、机房设施、网络设施、服务器设施、电脑终端设备等。

第三条 本办法中出现的词条解释如下:

(一)运行维护手册:针对运行维护人员编写的有关系统日常维护、监控、备份、一般性故障处理、软件安装、操作、配置方法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文档。

(二)运行维护:由运行维护人员按照运行维护手册的要求,进行日常的运行监控、备份、安全管理、一般故障处理,受理用户维护申请,解答用户疑问的工作。

第四条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做好系统或设备上线投产、升级、日常监控、备份、安全管理,预防、处理各类系统故障,提高我行计算机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保障我行业务连续性计划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 岗位职责

第五条 运营管理部系统运维岗位人员负责我行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系统运维岗按运行维护手册的要求进行一级维护,如无法按时解决问题,需第一时间请求主发起行协助,并在主发起行运行维护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下完成相关维护工作。

第六条 系统运维岗应积极接受相关设备厂商或项目组组织的运行维护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系统的体系架构、软硬件安装、配置、日常维护方法、备份和恢复策略、一般性故障的处理方法等。

第七条 运营管理部运行维护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做好系统上线投产的环境准备工作,包括网络、不间断电源等。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系统软硬件的要求。

(二)在项目组的协助下,完成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工作。

(三)利用培训和系统上线机会,掌握系统维护技术。

(四)制定系统日志、负载监控、系统备份和恢复策略。

第三章 日常管理

第八条 系统运维人员应按既定的策略和《运行维护手册》的要求,承担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包括运行环境监控、软硬件运行状况监控、系统备份管理、安全管理、一般性故障处理、用户申请受理等。

第九条 系统运维人员应做好硬件及网络的定期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第一时间报告项目组和运行中心负责人。

第十条 系统运维人员需详细记录日常运行维护情况,并定期向项目组提供运行情况汇总和统计数据。

第十一条 系统运维人员需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及时提出软硬件升级或修改建议。

第十二条 系统运维人员应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制度建设,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严格权限设置和密码管理。对重要的系统,可不定期的进行安全审计,借助外部力量提高我行业务连续性水平。

第十三条 运行中心维护人员应对易受病毒攻击的系统安装防病毒软件,并根据生产安全的要求,定期进行病毒库升级和病毒检查。

第十四条 明确各系统的职责分工,对重要的系统应实行双备份。

第十五条 运行维护人员调离时,必须移交全部技术手册及有关资料,并更换计算机的有关口令和密钥。

第四章 故障处理

第十六条 信息系统故障处置应遵循“快速定位、快速处置”原则,确保第一时间恢复业务经营活动。用户在系统使用或监控人员在运行监控中发现异常现象,首先向运营管理部报告,运行维护人员应立即报告运营管理部负责人,并按《运行维护手册》及相关规程进行维护。

第十七条 如出现非常规故障或运行维护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按《运行维护手册》无法解决问题时,应立即通知相关厂商或报告主发起行要求协助解决。

第十八条 网点信息系统常见重大故障处置流程如下:

(一)网络系统故障:网点生产或办公终端出现一定范围网络中断,不能正常连接总行业务系统时,网点计算机协管员应立即报告总行运营管理部,由总行运营管理部对故障原因进行定位并远程排查(以运营商线路故障为主),必要时,运营管理部将以电话指导方式由计算机协管员在现场协助操作。出现重要网络设备故障时,运营管理部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排查和更换;

(二)计算机病毒疫情:网点发现生产或办公终端感染计算机病毒,计算机协管员应立即停止使用疫情计算机,切断网络,隔离一切涉嫌感染病毒的信息介质和设备,并报告总行运营管理部。总行运营管理部应及时查明疫情计算机病毒来源并及时清除病毒;

(三)UPS系统故障:网点UPS系统出现蜂鸣或指示灯告警时,计算机协管员应准确记录蜂鸣频率或指示灯状态,立即报告总行运营管理部,由总行运营管理部根据故障现象对故障原因进行定位,同时,总行运营管理部应安排专业工程师赶赴现场对故障UPS设备进行检修和恢复。

第十九条 系统故障排除后,运行维护人员应填写系统故障处理单,详细记录故障现象、解决方法、处理结果等。故障处理单应归档保管并定期汇总。

第二十条 根据故障的紧急程度,故障申报可采用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

第五章 备份管理

第二十一条 鉴于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多样性,应根据各系统对数据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的不同要求以及其他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备份和恢复策略。

第二十二条 运行维护人员必须按备份策略要求,做好系统及数据的日常备份工作。

第二十三条 根据“**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办法”中有关“数据备份”的要求,妥善做好备份介质的保存、使用、借用和销毁工作。

第二十四条 运行维护人员应保证备份及恢复策略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对连续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应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系统恢复或切换演练。某些系统可考虑采用双机热备份。

第六章 附 则

信息运维 篇6

关键词: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要点;电力系统;用电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6-0122-02

1 概述

电力行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电力行业的科学发展需要建立在对用电信息的收集处理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能够为实现国家电网系统全面采集、全面覆盖和全部费用监控提供技术支持,并且为生产管理中的现代化数据化信息管理提供技术保障。用电信息采集的构成是由采集主站、采集终端、智能电能表以及双向通信体系共同来实现的。

作为电网核心的用电信息采集以及用电检测管理是对用户用电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实现的。通过运用智能的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用电计量、费用结算、绿色用电,有效地控制窃电等违法的事情发生,实现对用电信息的自动化管理,保证了电力企业服务的准确性,降低了运行服务中的成本管理。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特点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地对用电数据的统计,实现自动抄表的功能特点,减少了人工抄表带来的不便利性。采集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自动的分析统计,避免了大量人力工作的付出,为科学化运行提供了

基础。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还可以对运行中的线路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控,能够通过对电量的自动统计以及线损的分析实现对电网运行情况的全面监测,及时对不正常用电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不正常用电信息的反馈分析能够准确地预防窃电行为的发生,减少电力损失。

电力采集系统能够实现用电费用的控制功能,并能对阶梯电价进行控制。用电系统中的智能电能表能够有效地控制在电力缴费上面临的困难,对电力用户起到约束作用,并能够在阶梯电价中对用电合理计费。通过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管理能够实现对用户的管理,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3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中的常发性问题

在对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过程中由于建设的不统一导致现存的不同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存在。对各系统的维护管理的部门、人员也不是固定统一的,后期建设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在后期的管理建设中通过对经验技术的总结交流为技术服务提供了大量的事实依据,在提升管理水平上创造了条件。但是在技术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对不同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来说,采用的技术标准是不同的,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能实现数据的互换性,但是却不能实现数据的互通,在应用中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相同的地区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认购有不同的方案,这也导致了所采用的系统的不兼容性的发生。

第二,在设备的安装方面同样由于施工中的档案建立不准确、信息内容不完整等内容造成了在后期运营中的不准确性。例如在进行信息统计过程中高低压线路的管理信息不完善,旁支线路的管理不规范等系列问题都能造成在运行中出现复杂的问题。

第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建设完成后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为确保运行系统的稳定需要进行相应的维护管理。经实际调查发现在系统的实际运用中,各不同的单位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系统的充分开发应用中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在维护过程中需要注意电能表的轮换和保养工作,正常的电能表的更换周期为8~10年,实际应用过程中电能表的更换周期较长,不能满足电能的正常计费运行。对建设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使用维护的数据准确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实际应用中对维护保养的不及时导致在实际使用中出现设备、线路的损坏现象不能及时发现,甚至在出现窃电的情况时不能及时得到反馈。

第四,用电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由多部门、多单位共同联合建设完成的,在各单位中工程承包商、集成商、表计商和业主单位对工作不能做到合理分配,没有完善的施工控制计划,导致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

4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中常发问题的解决

第一,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建设时需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对设计方案要做到合理、明确。在设计中需要联系实际现场工作情况,对所安装的地点以及周边环境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通过对现场的考察做到设计满足实际需要。针对现场的情况对建设所需设备的数量、型号等做到统计规划。在对现场的设计方案应用中还应对建设方的实际建设能力做到详细考察,避免因建设方的实力不足造成的建设任务的延迟以及建设不能顺利进行的现象出现。

第二,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工程做好验收工作,建设单位还应根据相应的检验检查标准对所建设完成的工作做好验收。建设单位自检合格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工程的验收,对验收的结果要做到真实有效。

第三,对运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电能表轮换问题需要制定出更合理的对策。为保证电能计量装置的稳定运行需要加强对电能表的管理维护,及时淘汰工作不稳定的设备。在系统建设完成之后,管理单位会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相应的信息等级运行维护等工作,对所安排的工作容易出现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平衡,使现有的劳动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再加上各自只负责自己的工作没有相应的沟通交流,工作质量不能得到保障。为了更好地实行管理需要在提高工作人员技能的前提下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第四,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所建设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相应的检查登记。在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对所安装的电能计量装置逐一进行排查核对,对所安装的设备进行登记管理,对所安装的设备参数进行相应的测量记录,统一进行登记输入采集系统中。对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到严格检查,制定相应的安全建设规章,保证建设质量的稳定。对作业中的过程要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并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标准化作业。对所建设的任务要做好相应的运维管理工作,对所建设的任务要做到稳定扎实可靠。对施工单位建立的施工档案还需要专人进行收集管理,对工程档案不健全的工程拒绝验收,从而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以及工程档案的完整性。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解决,对存在的问题要处理完全。对施工中的工程工艺标准需要安排相应工作人员去现场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制止并限期整改,保证施工质量的完整性。在解决工程质量以及工程进度的问题上可以实行图表法进行现场安装勘察,对现场所安装设备的参数进行相应的记录,同时确定施工图纸与安装设备清单是否吻合一致。对所建设的工程要在按时完成的前提下保证工程质量,做到工程建设质量与建设进度保持在一致的情况下。

5 结语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满足了现代化市场发展的需要,在降低人力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对用电信息的采集应用,在实现对用电信息远程监控的前提下还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要。对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满足了供电企业对供电利润的追求,同时也需要进行合理的维护管理,在保证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施工前的运维管理是保证后期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对建设完成后的运维管理是保证系统可靠稳定运行的必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刁培忠.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分析

[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2] 陈琦,李小兵,曹敏,等.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陕西电力,2011,39(6).

信息技术服务运维标准快速推进 篇7

“十五”是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成长期。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18号文, 为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商业模式从普遍服务提升到增值服务。进入“十一五”后, 我国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政策和环境方面得到了不断优化, 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但是完整的可持续改进信息技术服务的标准体系尚未构建。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服务供方提供的运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已渐渐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尚无统一的、规范的、体系化的信息技术运维服务标准规范指导市场的情况下, 只能寄希望于信息技术服务供方的内部管控水平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因此, 尽快建立适应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市场需求的运维标准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普及与深入, 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技术业务的发展与壮大, 一方面不断增加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要求信息技术管理部门提供稳定、可靠的I T运行环境。在这两方面的要求下, 信息技术运行维护人员承受的压力随之越来越大。而在信息技术运行维护过程中, 信息技术服务供方在整体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信息技术服务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客观分析, 制定了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整体的工作思路, 确定以标准来规范服务商行为和能力。

四项运维标准草案出台推广实施方案确定

2009年4月23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成立, 神州数码凭借其在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内的多年耕耘和积累被推举为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组副组长单位、信息技术运维服务标准专业组组长。随着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集成服务事业部周一兵总经理对该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组织技术管理部、服务产品部、交付线、市场部等部门的骨干人员为此次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特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

目前, 参与信息技术运维专业组的有5 0余家政企、事业单位, 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浙江等省市, 行业涉及政府、金融、税务、电信、制造业、钢铁、烟草、电力、冶金等方面, 服务类型为软件服务商、硬件服务商、集成服务商等, 截至目前, 有几十人参与了标准编写。

2009年5月运维专业组成立之初, 神州数码在工信部电子四所牵头组织下, 首先在武汉、广州、济南、上海、北京等地进行市场调研。6月2日, 在面向全国的行业调研及与十几家业内领先企业的深入沟通的基础上, 确定了信息技术运维标准的整体框架。基于“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的原则, 运维专业组首先确定了四项标准的编制:《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

8月14日, 承载着神州数码服务理念以及5 0余家行业企业智慧结晶的上述四项标准草案完成。

12月底, 运维相关标准草案已经历了长风联盟标委会、政府、行业、各部委信息主管部门、中央部门信息主管单位等范围的征求意见。通过各方充分交流与沟通, 基本确定了运维标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地推广落地的实施方案。

截至目前, 运维专业组历时一年已完成运维相关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已通过国标、行标计划申报, 已获得批复的国标计划号和行标计划号 (见表1) 。

2010年3月底, 根据长风联盟、十部委的典型行业客户以及相关责任单位提出的几百条征求意见, 运维专业组组织了四十余家单位集中处理征求意见, 并对标准进一步完善。

2010年运维相关标准送审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4部分:数据中心规范》。

处理标准征求意见结果, 完善标准征求意见稿, 召开标准征求意见会, 2010年7月形成标准送审稿。

●《信息技术服务运维维护第5部分:桌面及终端设备规范》

2010年3月开始标准的起草工作, 6月形成征求意见稿;6~10月标准征求意见;10月形成标准送审稿。

纵观信息技术服务已呈现从基础设施到顶层应用的层次化、专业化分工格局。而利用技术标准实现知识产权利益的最大化, 已成为有代表性的竞争手段, 我们只有在技术标准或知识产权上有所作为, 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优势。这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竞争、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 在这种形势下, 一定要充分发挥标准化手段, 争取主动, 积极引导和规范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使之带来更大的价值。

标准简介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包括两个维度的内容:a.由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组成的运维服务核心能力要素, 每个要素通过关键指标反映运维服务的能力;b.供方运维服务能力持续改进与提升的过程, 即在运维服务提供过程中, 通过系统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实现能力的持续提升。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2部分:交付规范》通过交付过程的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四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以现场或远程交付方式为手段, 向需方提供满足S L A的交付内容和交付成果。即可作为需方判断供方交付规范性的参考依据, 也可作为供方提升运维交付水平的行动指南, 并且可以作为审计组织监督运维交付过程的遵从标准。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促使所有组织能够高效、合理的应对可能出现的应急事件, 并不断提升组织的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通过本标准的研究, 不仅能促进涉及应急事件处置的各方组织对信息技术运维服务应急响应基本过程和要求达成一致, 而且还将为信息技术运维服务应急响应体系的规划、建设、实施、评估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信息运维 篇8

1当前信息系统运维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系统维护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 强调维护工作技术到位、人员到位, 以最大程度确保系统运维的效率及质量。 从实际而言, 当前信息系统运维中存在运维技术支持不足、 运维流程不完善、监控手段欠缺等问题, 很大程度上为信息系统运维的全面开展形成了最为直接的制约。

1.1信息系统运维技术支撑不足, 存在运维服务质量欠缺问题

当前, 实现信息系统运维服务质量的优化与调整, 关键在于运维技术的有力支撑。但从实际来看, 很大部分企业在信息系统运维技术的支撑方面存在运维技术力量不足的尴尬情形。一方面, 众多系统同时向上运行, 繁重的维护工作势必对运维技术及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 运维技术 “捉襟见肘”, 滞后于信息系统维护的工作需求, 势必影响运维服务的质量。因此, 当前的信息系统运维出现“技术人员疲于维护工作、技术支撑难以到位”的工作瓶颈。鉴于此, 强调在提高信息系统运维效率及质量等方面, 需要进一步强化运维技术的构建, 以期为运维服务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1.2信息系统运维流程尚未建立, 运维工作量大、保障能力不足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运维流程是运维工作的内在要求, 更是提高运维服务质量及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 在运维工作的组织开展中, 相关技术人员并非全程参与运维工作, 仅仅通过培训等方式, 显然无法确保运维人员对系统的核心技术全面而有效的掌握;其次, 运维系统在规范、技术体系和数据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为运维工作增加了工作量, 繁重的运维工作对弱化运维服务效率及质量表现得十分明显;最后, 运维工作中的系统安装、升级及变更等方面, 明显存在后续保障力不足的问题。因此, 信息系统运维流程尚未建立, 运维工作量大、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 对构建系统化的运维工作带来诸多的现实阻碍。

1.3信息系统运维监控手段欠缺, 缺乏运维的积极主动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系统模式的改变对运维人员在技术上有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技术难度的增加、数据库架构的复杂, 还是应用系统零散的分析及监控工具, 都强调信息系统维护工作应建立在完善的运维监控之中, 并积极主动地预警、故障定位和排除。这样的维护状态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运维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 实际中, 由于信息系统的关联性增加, 系统故障的发生往往是连带的。一个系统问题涉及系统的多个方面, 对信息系统维护工作的整体性要求更强。于是, 在监控手段不足、缺乏运维主动性的情形之下, 很难满足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的基本要求, 更无法保障运维的效率及质量。

2提高信息系统运维效率、质量的措施

信息系统运维效率的提高、服务质量的优化, 关键在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有针对性、建设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从而从根本上推进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的组织开展。笔者看来, 提高信息系统运维效率及质量的关键, 在于强化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在技术力量支撑方面做足功课。同时, 进一步优化运行维护流程, 建立系统监控平台, 为提高信息系统运维效率、质量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因此, 具体而言, 效率、质量的优化与调整, 应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推进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提供完备的科技力量支撑

为进一步确保信息系统运维的工作需求, 应做好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工作。首先, 优化专业人员结构。知识老化问题是信息系统维护工作的瓶颈。为实现技术与系统维护的同步前行, 应抓好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完善专业知识构架, 满足系统维护工作的技术要求。同时, 强化人才引进工作, 提高综合型人才在人员队伍中的占比。 其次, 优化岗位调整。对于核心工作岗位, 要做到人员、技术双重到位, 以更好地推进运维工作的开展。最后,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了提高并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 应对现行激励机制进行优化, 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及地位, 让技术人员在岗位工作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2.2进一步优化运维流程, 构建规范化的运维管理模式

科学化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体系, 是进一步完善运维流程的内在要求, 也是实现系统运维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之举。 在运维流程优化、建立规范化管理模式等方面, 应切实做好三点工作: (1) 推进标准规范化建立。明确运维工作中各岗位的职责, 确保责任到人、到部门, 避免因责任不到位而出现岗位职责缺乏的问题; (2) 进一步优化现行运维管理体系, 在运维技术、流程等方面做到贯彻融合, 提高运维中各部门、 各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 从而不断提高运维效率及质量; (3) 建立健全“事件处理流程”。维护流程化、管理规范化, 强调以流程为导向, 对事故事件的处理进一步流程化, 不仅提高事故处理的效力, 而且为维护技术的准备提供更好的内在条件。

2.3进一步建立“监控平台”, 优化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功能

实现更加全面的系统运维机制, 强调建立监控平台的必要性。因此, 在深化运维效率及质量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构建“主动监控、预防”的维护机制, 提高运维的效率。运维技术人员依托监控工具, 对系统运行情况及资源进行实时监控, 提高运维监控能力。其次, 通过集中监控平台的建立, 实现对不同子系统运行进行监控, 并在运维技术上提供更好的保障, 进一步强化系统维护的整体性。最后, 建立自动报警机制。通过监控平台, 实时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控, 一旦发现系统故障等问题, 监控平台自动报警, 提高系统运维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 信息系统运维的工作特点强调运维要做到技术到位、人员到位, 还有管理到位。但是, 信息系统运维的技术支持不足、流程不完善、监控手段欠缺等问题的存在, 对信息系统运维效率及质量形成了直接影响。为此, 在提高信息系统运维效率及质量的过程中, 应切实做到: (1) 推进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提供完备的科技力量支撑; (2) 进一步优化运维流程, 构建规范化的运维管理模式; (3) 进一步建立“监控平台”, 优化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功能。通过这些措施, 满足信息系统运维系统正常运行的需求, 更确保运维服务质量能够支持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梦梅.浅论提高信息网络运维管理效率方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4 (8) .

[2]白衡.构建安全的铁路信息网络问题与对策[J].铁道通信信号, 2011 (5) :61-63.

[3]王超.浅谈如何提高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的管理[J].科学与技术, 2014 (5) .

[4]李永祥, 陈琪, 廖提文.浅析企业信息系统运维[J].网络运维与管理, 2014 (3) :22-23.

信息运维 篇9

神华集团ERP采用一般性的多层运维支持体系。

运维支持第一层, 关键用户;最贴近业务层的支持人员, 一般是各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 业务经验丰富, 能够负责指导业务的信息化实现方法并进行操作指导等简单的信息支持。全程参与ER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本部门业务梳理及建设, 能够理解ERP的理念并且能够将实际业务与ERP理念相结合。他们是与第二级运维支持顾问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并且可以有效的反馈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运维支持第二层, 子分公司内部顾问;即企业ERP系统支持中心或者是信息化中心的人员。他们从ERP项目准备开始, 一直到系统上线及后期运维都全程参与, 对整个ERP系统相当熟悉, 属于独立的信息化支持人员。他们在关键用户和外部顾问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在快速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 帮助各业务单位的关键用户解决问题, 并监督、指导各业务单位的业务流程。

运维支持第三层, 集团层面内部顾问, 也可称之为运维顾问。他们是同外部实施顾问一起参与子分公司ERP实施团队的成员, 他们了解子分公司的所有业务框架及业务流程, 他们通过专业的ERP知识与子分公司企业的业务相结合, 能够在信息系统结构及限制条件的基础上更贴近的实现业务功能;能够通过合理化建议给子分公司优化管理、业务流程。

运维支持第四层, 外部顾问, 由ERP实施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各方面专家组成。对于大型集团公司的ERP系统建设, 很少有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信息化队伍建设及实施的, 需要借助更专业、有更高管理理念的外部公司完成, 因此第四层运维顾问由这些人组成, 还包括各方面的专家、比如行业、金融、管理、物流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外部专家组。主要在宏观上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及管理、经营提升方案等, 与内部顾问一起研究问题出现的原因, 并通过分析愿意制定相关机制及优化解决方案等。

二、ERP运维支持体系分工

按照传统的运维支持体系, 一般分为展示层、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集中监控层三层的及时支持体系。神华集团ERP运维支持体系是基于传统支持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 通过4层体系, 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 通过各自的专业性来更好的起到运维支持作用。

第一层, 关键用户。在ERP系统实施阶段全面负责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再梳理与优化;转入运维阶段负责本单位ERP软件的基本支持, 将本单位ERP运行过程中的业务问题梳理、筛选, 将确实需要解决问题汇总上报公司内部顾问。

第二层, 子分公司内部顾问。在ERP系统实施阶段全面负责公司层面的业务梳理及信息化优化建议, 并全程参与ERP系统的实施, 理解并掌握ERP系统的相关业务流及数据流的关联;转入运维阶段负责公司层面的ERP软件的运维工作, 并负责二级单位关键用户提交的问题及需求的接收、过滤、提报、协调和反馈, 并负责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或需系统层面维护的问题 (包括:系统环境的运行维护、用户与权限维护、解决系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提报修复系统中的缺陷等) 进行汇总, 然后向集团层运维顾问提交维护申请。

第三层, 运维顾问。在ERP系统实施阶段全面参与ERP系统功能配置及实现, 了解相关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及管理结构, 并于关键用户及公司级内部顾问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转入运维阶段主要负责新需求的开发、更能优化、权限变更等 (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级的组织机构变更、业务流程调整、系统方案变更和功能新增、优化等需求及系统升级内容) , 对各子分公司ERP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并负责联系外部专家对系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联合处理。

第四层, 外部顾问。在ERP系统实施阶段全面参与ERP系统的需求调研、业务梳理、功能实现、知识转移、运维支持等阶段, 对实施公司的流程优化、管理提升提出可实施建议;转入运维阶段, 负责对集团层面运维顾问提出的疑难问题配合实施, 并提供合理化建议。

三、ERP运维支持体系的优势

神华集团ERP四层运维体系优势:

1、更好相互协同机制。

统一运维体系, 上层只用对下层负责, 不需要跨层解决问题, 由于相邻层之间人员素质、知识结构、沟通方式、对业务及系统的了解程度都较为接近, 因此能大幅减少沟通成本, 因此可以建立较好的相互协同关系, 可以更好、更快的实现业务系统化。

2、更加专业化。

每一层的人员只需对本层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运维任务负责, 不需要跨专业业务实现, 因此运维工作也更明确化也更专业化。

3、分工明确, 能够使运维人员更加精通业务。

每级运维人员只对横向业务负责, 即第一级关键用户运维支持只对本单位业务进行指导、维护;第二级运维顾问只对本公司内部部门内及部门间进行技术指导及业务支持;第三级运维顾问只对集团内子分公司间的及集团使用的系统进行技术支持;第四级外部顾问只针对集团公司的问题进行支持。这样运维顾问的业务分工明确, 可以使运维人员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提升。

4、方便统一管理, 统一运维制度。

ERP系统是由集团公司自上而下统一推进的管理系统, 集团公司向下的管理需要通过系统内组织层级及权限控制实现对集团公司、子分公司、业务单位进行管控。因此适宜的分层运维体系既能满足分层管控的管理思路, 而且可以对各级运维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及统一的制度约束。

5、统一运维成本较低。

更专业化的、更精细化的运维分工必将实现更低的运维成本。人员、设备的投入更加专业化, 通用人员、设备的减少, 专用人员、设备的增加, 一方面能够更容易的找到合适的人才及设备, 有效降低生产费用;另一方面更专业的人员、设备的使用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四、目前运维体系的问题ERP运维出现的问题:

1、无法贴近业务, 统一运维往往与业务出入较大。

由于神华集团ERP运维体系为了统一管理, 因此系统维护权限由集团内部顾问掌控, 因此与实际业务最为贴近的第二层运维人员没有变更系统、增减用户、设置权限的系统运维权限;第三层的运维人员又无法实际掌握子分公司的实际业务, 造成最终的业务实现往往与原始业务单位的需求出入较大。

2、体系过于复杂, 运维支持无法快速响应。

同样因为集团公司ERP运维体系统一管理的要求, 需要逐级上报, 因此从最初业务需求变更的提出->变更需求的汇总->变更需求的审核->变更需求的受理->变更需求审批->变革需求的实现->变更需求的反馈, 历经流程过长, 响应速度较慢。如果系统实现需求与现场原始需求出入较大, 还需重新沟通, 重新走流程, 不仅影响效率, 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资源。

3、业务人员本身无法区分运维板块, 无法找到合适的运维人员。

神华集团ERP系统涉及物资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模块, 集团公司ERP系统运维采取的是模块纵向单条线运维模式。即, 财务管理模块业务只有财务条线运维人员维护的单条线运维模式。由于业务人员操作及认识的局限性, 无法全面的了解系统的运行及管理过程。所以无法区分出现的为题所属的运维板块, 在寻找正确的运维人员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4、子分公司级内部顾问职责不明确, 形同虚设, 时间长了将荒废业务。

子分公司级内部顾从ERP实施之初就介入系统的部署, 并且能够完成基本的系统配置。但转入运维阶段, 子分公司级内部顾没有承担任何系统级的运维职能, 只承担业务单位需求汇总、筛选及向集团级运维顾问提交需求的职能。长时间的承担与系统技术运维不相关的职责必将导致子分公司级内部顾问荒废业务, 形同虚设。

5、运维体系对关键用户职责要求较高。

关键用户负责部门级的业务指导及简单的系统运维, 因此要求关键用户不仅需要掌握本单位的所有业务流程还需要掌握与自己所属模块的相关的信息化系统的操作及低限度的维护知识。关键用户的职能在ERP多层运维体系下非常关键, 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及奖惩机制以激励关键用户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6、子分公司丧失了主动性, 造成对集中运维的完全依赖, 不利于系统潜力的挖掘。

由于ERP系统建设及管理都由集团公司掌握主动权, 甚至数据都在集团公司存储, 子分公司没有对系统的任何管控权限, 全部由集团统一实施。因此无论在管理方面还是在运维方面子分公司的主动性不强, 就不利于系统潜能挖掘。

五、基于信息支持下的多层运维支持体系方案

传统运维支持体系 (技术支持) ,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只由信息部门相关人员参与, 业务相关人员只负责需求提出, 不参与软件设计。这样就造成了进入运维阶段, 所有问题都要由信息部门相关人员处理, 不论是日常操作, 失误处理, 查错, 系统变更, 功能优化等, 造成信息维护人员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并且业务人员不记录系统及业务问题, 使得同样问题一而再, 再而三的出现, 使维护人员不胜其烦, 业务人员还不能有效了解系统, 无法挖掘系统潜力。

多层运维支持体系则是在传统运维体系基础上增加信息支持体系, 主要由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两个层面构成。

技术支持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表现层、管理层、监控层。

表现层:提供对业务人员的ERP系统运维管理界面与对技术支持人员的ERP系统体系管理控制界面, 在运维管理界面上实现集中运维的统一管理功能和信息展示与交互。

管理层:在集中运维管理模式下实现流程执行和管理控制功能、业务运维管理功能。

监控层:通过监控工具实现对不同服务对象和IT资源的实时监控, 包括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网络、安全、机房、业务应用和客户端等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 并通过集中监控管理平台对不同被管对象的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进行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

信息支持体系一般由三个信息支持体系:现场业务信息支持、集中技术信息支持、专家知识信息支持。

现场业务信息支持:对现场业务人员提供业务信息支撑。为业务人员主动搜集、筛选和推送市场、环境、进度等相关信息的服务系统。它以自适应的主动服务方式解决网络信息的利用效率问题。

集中技术信息支持:对IT运维人员提供系统信息支撑。对技术支持人员提供系统的关键运行数据、警告数据、错误数据等。通过对新需求的整理和系统环境的综合分析提供合适的需求优化方案。

专家知识信息支持:对系统架构、企业战略、运营模式、市场预测、竞争环境等提供信息支撑。对企业管理人员、系统分析人员提供企业与系统结合的关键指标数据, 目的在于成为整合企业内外部核心信息的决策支持平台, 为不同层级领导的经营决策提供“一站式”、“全面深入”、“直观高效”、及“智能化”的信息支撑。

六、结论

基于信息支持下的多层运维支持体系需要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及大数据的基础上健立分布、分层的信息支持平台的建设, 还需要完善技术运维支持体系本身的弊端。并且需要健全配套的支持体系, 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监督评价体系。

摘要:随着神华集团统一管控下的ERP运维支持体系的建立, 虽然可以很好的解决提高协同合作、降低运维成本等问题, 可是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传统运维支持体系下缺少对末端用户解决问题的激励, 并且未能使末端用户更有效率的工作。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运维体系以帮助末端用户充分挖掘系统潜力, 解放运维支持人员, 并且提高系统使用效率。

关键词:信息支持,运维体系,激励,效率

参考文献

[1]彭祥里, 刘芬, 胡率, 王婕.ERP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建设[J].电力信息化.2012, (1) :37-41.

[2]祁辉, 姚珺.ERP项目中的后期运维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3) :37-39.

[3]雷育生, 甘仞初, 杜顶.基于垂直网站的网络信息支持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 (7) :105-107.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究 篇10

通信信息网络在电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唯有将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日常运维工作切实做好, 才可确保电力企业和国家电网运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当今电力信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 我国的电力信息通信也越来越趋于智能化。为了使客户更加满意服务, 电力企业除了应当对安全生产能力加以提高之外, 还应当加大智能化建设力度, 努力建立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 以提升电力信息通信管理水平。

1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是根据目前的技术方法, 为适应信息通信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发展形势。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和电网安全生产的有关需求, 必须将电力企业构建的管理模式、运维生产模式与有关的管理体制有效的融合起来。运维体系主要是为了提升业务系统及通信设备的监控能力, 使较为分散但又相对集中的传统运维体系逐渐向具备健全功能的网管监控系统转变, 整个系统采用的也是现代化的运维体系[1]。针对安全防护而言, 增强对各级通信检修流程的闭环管理和规范管理, 逐渐建立安全管理闭环体制, 能够有效的确保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作的稳定性及安全性。针对电力信息通信的运维指标而言, 其不仅具有传统运维考核的有关指标, 还在现代运维基本需要的基础上, 还对面对客户感知的网络质量管理和网络资源管理这两大指标体制进行了强化, 并以此来衡量创造网络经营价值的能力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整体服务的能力。对用户服务而言, 制定和健全统一服务保障体制和用户集中受理体制能够有效的规范客服的工作流程, 逐渐建立相关系统的网络联运体制。针对电力信息通信的网管系统而言, 其是从面向各专业网管系统向全网网管系统的过渡,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面向服务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系统[2]。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如图1。

2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的发展趋势

信息通信是电网建设的公共平台及主要形式, 其可以把调度、发电、配电、变电、用电以及输电等各个环节有效的整合在一起[2]。为了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的使用, 使其从单一模式转变成多种模式共存的状态、从被动转变成主动、从辅助转变成引领, 那么就必须对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的最新发展趋势加以全面的把握, 不断地革新电力信息通信网络, 全面、有效、科学的推进电网的运作以及电力企业的运营。

当下, 电力信息通信网络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从某些程度上来说, 目前电网信息、通信的监测系统还处于互相独立的状态, 缺乏高效、合理的融合, 从而导致难以根据监测数据对信息系统网络的运作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分析。譬如无法对发生故障的地点或报警点进行准确的定位, 更无法快速地对故障的通道进行判定, 其运作能力和技术都没办法满足目前对电网的要求。②在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中, 通信模式种类繁多, 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 这样一来,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息和通信等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从而使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高效的互动受到严重的影响。③目前电力信息通信网络还缺少一个统一、健全的管理模式, 信息与通信专业采取的是相对孤立的资源形势, 这使得信息通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从而导致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的效率和管理还没办法与电网等同起来, 进而导致信息通信网络对智能电网新型应用的支撑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3 管理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对策

3.1 对预警设备加以配置

针对电力电网通信系统中的设备网络管理子系统而言, 它们是采取网络形式散布于各个机房之中的, 此种分布形式不仅使得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地察觉系统之中潜在的漏洞, 更加无法及时地对其加以处理, 同时也使得网管人员没办法从总体上来分析全网的运作情况, 没办法了解全网的运作质量, 更加没办法对全网进行宏观调控及科学的评价。鉴于以上情况,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有关工作人员应当从饱经检测制度、报警信息相关性分析以及应用系统接口此三方面着手, 对全网加以进一步的分析, 采取模拟代理的办法来准确地处理新增系统里所需的条码。同时, 再对连同语境系统的体系加以制定, 并科学的管理填充的内容, 这样电力评测才能适合各自的管理地点。

3.2 对数据进行综合检测

针对电网中常用的分布式系统而言, 单独主体传感器的应用数量实现了显著的增加, 这样就导致针对其设计的控制程序更为繁杂。因此, 为了使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得以提升, 必须对其加以整合, 以确保电力工作在各个方面及层次都能顺利进行。整合数据主要是为了防止原有警报信息发生丢失情况, 使警报的出现得以减少, 使企业获得的数据信息的严谨性得以提升。在整合数据的过程中, 需要对多种技术加以使用, 譬如:接口集成技术、物联网智能标识引入技术以及实时监控数据显示技术等, 其主要是为了定位通信资源[3]。

3.3 对相关的信息体系加以构建

构建相关的信息体系主要是为了减少创新活动的协调成本, 转变企业创新网络的信息机制和组织方式[4]。从网络化的组织方式来说, 可以根据信息的分散程度和规范程度来对信息机制的选取加以展现, 根据信息机制的相对效率完全可以反映出组织环境及制度环境的特点, 不同的信息体制, 其交易的费用也是各不相同的。从企业创新网络研究来看, 应当在网络节点之间互相联系和传递信息的位置处, 积极地分析企业创新网络的信息机制。信息同化制包括组织单元层次和网络层次的处理, 透过此种信息机制, 企业只需负责加工和其他任务的有关特性参数信息, 即可对各类企业行动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进行调整, 利用创新合作网络的办法来进行协调, 可以使环境系统性参数实现共享, 使网络信息联结实现信息同化, 为企业的创新网络选择信息机制提供借鉴。

3.4 对资源模型加以改变

在对通信资源分类和规则加以全面把握的情形下, 将业务当作出发点, 以电力业务的支撑为指导, 推进电力信息资源形势的改变。迄今为止, 虽然电力电网企业通信系统已经成立了较长的时间, 但是其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 这就需要对电力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 寻找其原因所在。利用信息体制的原有数据模型, 将信息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充分地体现出来, 这也正是信息资源模型的重要所在。改变资料模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对已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建设的调整, 以使其可以将电力运作的模式更加合理、科学、全面的展现出来;②对电力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型加以创建, 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源采用初步的整合;③对规律进行总结, 以使电力信息资源模型的使用率得以提升。图2为资源模型转换示意图。

4 结语

综上所述, 唯有实现电力信息通信运维的一体化, 信息专员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于管理技术及规划系统等方面, 才能使网络周边的安全问题得以有效的减少, 突破专业管理的阻碍, 提升网络安全管理指标, 进而促进电网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承鹏.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J].硅谷, 2014 (05) .

[2]赵子岩, 张书林, 李扬, 郑蓉蓉.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的思考[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3 (12) .

[3]李海波.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2) .

信息运维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维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TP1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7-0000-02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 Mode Research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Sun Liang

(Yixing Power Supply Company,Yixing241255,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to people's daily life has brought great change,this transformation not only in equipment,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is reflected in the use of the computer system on the increasingly large and complex.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face of market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in China may have been more mature,but it does not sou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The main content is the mode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 for comput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words:Computer;Information system;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Mode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用分析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计算机作为一台单独的文字处理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计算机与网络密不可分,计算机已经成为制造信息、收发信息、处理信息的信息处理机。现在的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都已告别了孤立的单机时代,而是由服务器、文件服务器 、确飞服务器 、打印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局域网、个人计算机或叫工作站和外设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数码摄像机、投影机等及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单机操作系统、各类应用软件构成一个工作或办公系统,由于这个系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信息收发、信息处理,因此,我们称之为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由服务器、局域网与外设组成,其功用十分广泛。目前在各企、事业单位,主要有如下作用:

第一,应用信息共享。因为每个人的电脑,通过局域网连接,因而,各类信息都能通过网络发送、传递,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服务器之间都能通过网络相互访问,实现信息共享、设备资源共享。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所有人员都能通过网络共享系统内的打印机等硬件资源共享服务器中的数据库的数据等软件资源。

第二,网上办公。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所有人员通过网络都能互连互通,因此只要加装网上办公软件,就能实现网上办公,无纸化办公。大大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

第三,集中计算或网格计算。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所有人员,如果处理大数据,本人的计算机运算能力不够时,可通过集中计算或网络计算软件,把计算任务,发送到系统内的所有空闲计算机上计算,达到充分利用设备,提高计算速度之目的。

第四,共享因特网。如果每台计算机单独上因特网,费用将十分昂贵,而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通过局域网互连。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

(一)设备管理。设备管理包括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的管理,并使这些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通过定期检查各设备的运行日志,并及时解决潜在故障的隐患,从而保证各设备的性能、 安全、 稳定性都处于最佳状态。

(二)应用软件系统的管理。应用软件系统的管理要根据软件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网络版的防病毒软件,需要定期检查病毒库的更新情况;对本单位已建成的业务软件,则要求软件系统最大限度的满足业务办理的需求,并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加强对软件生命周期的管理,如在系统功能修改过程,要有软件需求更改申请流程,以确保需求的稳定性。

(三)系统容灾管理。确保在异常情况下,快速恢复系统的正常使用。因此需制定各应用软件系统的应急处理措施,并根据各系统的使用特点、重要程度、使用范围制定相应的数据备份策略。需要经常对备用系统的程序文件是否与系统一致进行检测,并对数据备份情况进行跟踪。

(四)日常工作管理。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是一种日常的常规性维护工作,对于运维工作人员来说,应该将对信息系统的维护作为一种日常性的工作习惯,不要等到出了故障和问题以后才开始意识到应该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在日常管理中,明确运维工作人员各自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制定一定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依据,以体制来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并且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维服务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日益普及,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维也就成为IT行业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从当前的发展局势来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维,还停留在一个比较简单的层面上,目前我国的信息系统运维主要还是由IT部门来完成,由他们来自主负责或者是采用外包和分包的形式。一旦外包和分包的出现,就意味着IT部门可能难以控制分包出去的这一部分信息系统的维护质量,不能有效的保证整体质量和效果。这对于一个IT部门来说是存在着风险的,由于不可控制风险的增加,加大了IT部门在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维护中的职责与难度。这种分散的运维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每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因为专业得到最佳的效果,但是分散的流程使得无法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体系来有效的面对客户工作的开展。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就是一体化流程的实现,在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协调每个单一工作之间的角色转换,整合整个业务流程、使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将整个一体化的运维流程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一个完整的一体化运维体系,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组织体系、技术体系、运营体系和策略体系几个部分。具体而言,这几个部分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内容:策略体系,就是指在整个一体化流程中担负起指导责任的体系,因为一个系统工程的建设,必须要有策略指导和长期规划,这就需要策略体系来担负起这项工作。组织体系是在整个一体化的团队构成中,应该为团队的每一个项目提供组织和合作上的支持,体现一体化下团队工作的效果和优势。运营体系是整个运维服务中比较核心和关键的部分,它的作用就在于影响着整个运营体系内部人员的架构和配备,搭建整个运维服务管理的一个基本平台。技术体系,就是指运维服务体系中专业性最强的一个体系结构,这个体系是整个运维服务工作中专业工作的操作者和实施者,也是整个运维服务中提供数据支撑的支持者。

四、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维服务模式研究

计算机信息系统运维,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维服务,涉及到的主体较多,每一个不同的主体在具体的运维服务工作中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根据这种差异,我们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维服务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对客户资产进行分析。运维服务所面对的一个重要对象就是客户,客户是这个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的独立角色。对客户资产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和我们应当提供的服务层级与服务类别。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我们所说的客户资产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客户的组织管理流程、客户的相关人员信息、客户的行业架构和企业架构等、客户的财务信息等内容。从本质上讲,这些所有的内容可以被划分为能力和资源两种形式,通过对不同能力和不同资源的界定,能够对客户的资产形成比较直观的感受,在整个运维服务过程中通过对这些资源和能力的调配,达到最合适的效果。

第二,服务价值分析。运维服务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无论是在策略体系、运营体系还是技术体系中,体现整个运维服务工作的价值是这几个体系追求的共同目标。运维服务的价值,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既要应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而且还要担负起为各类体系提供支持的职责。这可以从效用和保障两个方面来分析,效用,就是指客户试图通过运维服务得到的某种结果,保证就是指运维体系能够保障客户在产生需求时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服务,既保证客户需求得到满足,也要保证自身业务进行的可持续性。

第三,服务目录的制定。服务目录对于运维服务模式的构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目录就意味着对具体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各种条件、要求、分析能够通过目录的形式很直观的展现出来。服务目录的制定,是IT服务提供各种文件资料、规范和建设其他各项服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其实,它的根本用途就在于清楚地规定了整个运维体系可以提供怎样的服务、这种服务能够达成怎样的目标,会有怎样的效果。这就方便客户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服务目录通常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业务服务目录,第二部分是技术服务目录。业务服务主要以客户为对象,为客户提供方便,而技术目录则是从更专业的角度出发详细的介绍相关的技术细节和技术支撑,它是行业规范的参照,更多的是对行业内部人员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 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朱海林.IT服务管理、控制与流程[M].上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Richard B.Chase.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陈海东.电信企业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建设与管理及运行维护实务手册[M].河北音像出版社.

[5]李涛.网络安全概论[M].电子工业出版,2004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 篇12

一、构建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意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对电力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及经营理念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快了现代化电力企业的建设步伐, 为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有效构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电力生产应用中运维体系, 一是可以在满足电力生产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 加强电力生产信息的实际监控, 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同时, 高效的运维模式为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加强了系统运行状态的全程把控。电力信息一体化运维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现阶段电力信息通信运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电力信息通信运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现阶段电力信息通信运维过程的实际情况, 可知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了电力生产效率的提高及运维管理体系的完善。 (1) 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服务功能不完善, 系统运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通信资源, 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低; (2) 通信模式过多, 增加运维工作量的同时影响着电力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 增加了系统的运行负担; (3) 电网信息与通信监测系统之间的衔接不紧密, 影响了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 降低了系统故障实时定位的工作效率, 给系统的正常运行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4) 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质量及维护效率有待提高, 系统的运维水平难以达到实际生产活动的具体要求, 间接地加大了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运维成本。

2.2电力信息通信运维过程中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电力信息通信运维过程中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1)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 无法实现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构建; (2) 通信模式构建中没有充分地考虑电力信息通信的实际概况; (3) 对电网信息及通信监测系统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影响了二者实际作用的发挥; (4) 缺乏有效的维修机制, 专业化系统维修技术利用效率低。

三、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有效构建

3.1构建可靠的资源信息模型, 增强模型的适用性

在构建可靠的资源信息模型时, 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1) 结合电力业务优化的实际需求, 重视其中的业务内容及相关的外在条件, 构建出适应行业发展的模型, 确保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中的相关资源信息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为发挥后期模型实际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应重点考虑电力企业的实际概况及相关的业务需求, 对资源信息模型进行不断优化, 及时发现、处理模型使用中存在的细节问题; (3) 加强对资源信息模型的综合评估, 通过不断调试、校验复核的方式, 增强模型的适用性, 并结合电力生产的实际状况, 加强与模型使用中的对比分析, 找出相关的规律, 为资源信息模型的不断改进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优化模型使用中的服务功能。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技术支撑框架如图2所示。

3.2加强监测数据之间的交互与融合

在运维体系构建过程中, 要充分提高信息与通信监测信息的利用效率, 确保相关的监测数据能够达到交互与融合。首先要合理设置传感器, 结合分布式系统的功能特点, 加强对系统运行程序的实时控制, 避免传感器数量增加时控制程序经常处于变动的情况;其次,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种类及系统运行中的数据量正在不断地增加, 技术人员应结合信息化技术与通信技术的优势, 广泛搜集电力企业生产活动开展中的各种资料数据, 增强不同监测数据之间的交互与融合效果, 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范围内数据的合理运用, 确保网络环境下不同技术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最终达到资源整合及资源实时定位的具体要求。

3.3优化预警设备配置, 提升运维一体化水平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在实时管理时需要获取不同物理空间内的信息资源, 从而及时发现、处理某些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但传统的电力信息通信系统无法实现不同物理空间内的统一调度, 也无法彻底清除安全隐患, 在加大系统资源消耗量的同时影响了系统负荷的实际承载能力。因此需要采取优化系统中预警设备配置的方式, 提高系统的统一调度能力。首先要增强报警机制设置的合理性。对不同报警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有效地分析, 为系统应用接口兼容性能的改善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优化报警设备的服务功能;其次可利用专业软件的优势, 运用三维空间内动态化的模拟方式, 优化预警系统的内部组成结构, 加强对不同结构的实时调整, 构建出符合一体化运维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 增强电力测评结果的适用性。

3.4加强各种技术的合理运用, 实现系统集成

结合电力系统的实际要求, 需要注重简约化与集中化技术的研发, 打破传统孤岛型运维系统的束缚, 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监管平台的构建, 最终形成上下联通与横向集成的运维体系结构, 促使系统运行中不同的生产设备可以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 消除电力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扩大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实际应用范围。

四、结束语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有效构建, 对于现代化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增强其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 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形势下电力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并整合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不同技术, 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信息化产业的整体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亭亭, 马建生, 李明明.浅析市县供电企业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模式[J].科技风, 2016, (05) .

[2]智雨, 李刚, 彭博.浅析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J].通讯世界, 2016, (09) .

[3]唐杰, 刘志永.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6, (06) .

[4]郑喜军.关于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研究[J].信息化建设, 2016, (03) .

[5]吴克勤.构建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22) .

[6]胡楠, 陈昌龄, 刘飞鹏.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究[J].低碳世界, 2016, (25) .

[7]肖玲魁.通信信息一体化运维体系运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6, (08) .

上一篇:低碳竞争力下一篇:化学新课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