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2025-01-08

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篇1

愉快教学是近几年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态下主动、活泼、开放地进行学习。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的开端, 面对复杂琐碎的各种知识学生一时常难以接受。因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采取愉快教学法, 从情感入手进行教学, 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多层次地安排学生活动, 给学生动手发挥、展示特长的空间,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将幽默事例融于教学中, 营造愉快的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添加一些生活故事、形象的比喻或幽默的语言, 容易使课堂形成愉快的学习气氛,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催化剂 (也称触媒) ”的时候, 我依据催化剂的性质将它比作是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婚姻介绍所, 婚姻介绍所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男女双方迅速认识, 但其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催化剂也一样, 它的存在加速了化学反应, 但其本身的性质没有任何变化。就这样, 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较, 能够使学生理解起来化难为易,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者小实验,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改为喷泉实验;在测量溶液酸碱度时, 可以让学生测定自己的口水的PH值, 这让学生不仅兴奋, 而且惊叹不已。

初中化学知识点繁多零散, 被称为是理科中的文科, 而且许多知识点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 缺乏逻辑性, 难以识记。例如元素符号、化学价等知识, 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一些灵活的记忆方法, 例如编顺口溜等, 将一些化学知识联系起来, 以便于记忆。例如在讲解原子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时, 我将其编成:“失阳正, 得阴负, 值不变”;将过滤操作编成口诀:“斗架烧杯玻璃棒, 履职漏斗角一样, 过滤之前要静置, 三靠二低莫忘记”;学生对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分不清楚时, 我将此知识编成:“肩担离子, 头顶价, 数前离子, 数后价”。

二、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维持愉快的学习气氛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理念中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符合初中学生青春好动、思想活跃、热衷争论的年龄特点。只要组织得当, 内容合适, 课堂上能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维持长时间愉快学习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带进课堂, 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做到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这种教学气氛使学生处于愉快、轻松的情境之中,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乐学、上进。再如讲解“大气污染”我设置了20个联想题, 每题分别给出四个提示语, 让学生分组竞赛, 让他们能根据这些提示积极展开联想, 看看谁能先提出正确答案等等。这种游戏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游戏热情, 让他们能开动脑筋挖掘已有知识加以应用。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延续愉快学习气氛

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 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 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得、巩固课内外知识, 了解一些道理。化学教师要主动地开发课外资源, 有意识地搜集一些与化学有关的游戏娱乐素材, 掌握一些动手技能, 以胜任教学工作。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有很多, 常见到的是“化学魔术”, 如“手帕包火”“冰上点火”等;“化学知识讲座”也是经常做的一种形式。可以讲“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危害”等;可以组成“化学学习小组”, 学习“日常化学知识”“身边物质知多少”等;还可安排“化学课外活动”, 让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生活小区去调查空气污染、水质状况、生活用水情况等等。

四、多用激励表扬手段, 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都希望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能够得到教师的赞赏、同学的鼓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当学生顺利解决好一个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即便是学生在思索中走了偏路或者有所失误, 教师也要先肯定其中合理的成分, 并表扬学生敢于思索创新的精神, 然后再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学习劲头, 都想在化学课堂上表现自己, 以便得到教师的表扬。激励学生的手段有很多,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1.寻找共鸣。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找到了能让自己产生共鸣的地方, 他们学习就会更加努力。因此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材料, 引发学生共鸣, 让学生有兴趣学习;2.分层次设计例题, 选择练习题, 分别回答, 分类指导, 让学生感到“我还行, 能成功”;3.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初中学生这样年龄段的学生, 应以正面肯定和表扬为主, 不要过多采用严厉批评等手段, 那样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 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 增强其学习信心。

总之, 让学生在愉快、轻松、和谐的课堂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 掌握实验技能, 是每一位化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只要广大教师孜孜不倦, 努力探索, 不断实践, 就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篇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对初中的化学教学的要求已经变成了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教育目标。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抽象的分子、原子等这些微观粒子的结构与性质,物质与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等化学知识,学生在学习这些化学知识时面临一定困境。我们要进行多方面努力,在课堂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跟着化学教师上课的节奏进行思考,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化学教学经历谈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一、打造师生能够进行良性互动的化学课堂

谈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就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只有在化学课堂上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才能使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要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需要从教师观念、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这三个方面下手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当化学教师完成了自身教学观念从教师主导课堂到学生主导课堂的转变,教师才会主动引导学生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发表见解,让学生逐步养成与化学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的学习习惯。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的教学中,轻松的化学课堂教学氛围必不可少,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有可能与教师主动交流,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困惑,并且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在师生关系良好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变得比较活跃,相对而言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顺畅。要想构建师生良好关系,就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教师在平常遇见学生主动问好时回以微笑,在课堂上学生发言时表示尊重认真倾听等。学生会从教师表现中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此同时会用尊重回馈教师,从而构建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做到不畏惧教师可以大胆地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二、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一种可以将化学课堂变成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由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化学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进行情境设计时做到不偏离教学主旨,在设置情境问题时更加切合主题。其次,化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够一步到位,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置情境问题,因为化学教学面向的是全班同学,每个同学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一样,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照顾全班同学,让程度差一些的同学可以跟得上教师的教学速度,也可以让程度好的同学巩固知识和学到新的知识,实现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并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的有关氢的知识时是这样进行情境设计的:首先,我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气球可以飞起来?同学们的反应都非常迅速,纷纷回答因为里面充了氢气。我对同学的回答给了充分肯定,然后抛出第二个问题,那么为什么气球充完氢气后可以飞起来,而充平常的空气不行呢?这时学生陷入思考中。随后我就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氢元素的结构和氢气相关物理化学性质的学习,在这堂化学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了新的化学知识并且积极发表了见解,达到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在化学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篇3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发挥新课程实验有效性的前提

我认为,只有加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新课程预期的培养目标,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①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②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③注重让学生理解、探究,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发现学会知识对个人的意义;④教师应当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⑤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确立学习目标,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只有切实加强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作用。

二、创设有效的实验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利用实验情景,激发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精心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那么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上好化学第一课对初中学生而言影响重大。因为学生往往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步入化学殿堂的,他们期盼着早日能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期盼着早日喜欢上化学这一门新的学科。比如,教师在进行第一节化学课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 ,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标语,上面写着:学好化学。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布满欢快的气氛。老师问:“氢气球为什么能向上飞?” “ 假如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向上飞呢?” 。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既而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使人死亡?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具有什么性质的药物治疗?森林火灾如何预防?等等。在學生面前不断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不断进取。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视频导入”抓住学生的眼球,把化学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呈现出来,拓展学生求知的视野;还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从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甚至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自主积极获取知识,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新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1.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行的新课程化学教学变“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学习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就可以采用探索性实验,通过实验教学了解到用高锰酸钾与过氧化氢在制取氧气操作上的不同方面知识,从而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相关知识。这种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因此在“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织成的布料”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2)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一些课件,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内容。如《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的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可以采用模型展示、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掌握知识。

(3)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实验原理、多种仪器、药品、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允许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验情况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创造性地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如化学教材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资源蕴藏情况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家庭燃料的选择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烧提出自己的看法”、“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探索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训练,体验探究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比如在初中化学“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知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不变)--“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加入硫酸铜溶液,然后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是否相等;在密闭的容器中放入大理石和稀盐酸,充分反应放出的气体再用澄清的石灰水吸收,观察变化前后质量是否相等) --“学生讨论,启发思考”--“交流表达,拓展迁移”(结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正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得以成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经过这一系列探究性问题的实验、思考、分析后,从而得出质量守恒的规律 。

初中化学教学的引导策略 篇4

一、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 不仅为化学工作者所必备, 也是一般公民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养的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的基础教育。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因为学习是需要兴趣的, 这不仅为许多专家学者的著名论断所佐证, 更有千百万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有了兴趣, 才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策略:1.故事引导。化学这门学科发展到今天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用科学故事引导学生, 会让他们兴致盎然。每一新学年开始, 我都会用这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课堂上, 我曾经介绍过有机化学的奠基人肖莱马、曾经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量子化学大师鲍林、揭开原子内幕的卢瑟福等科学家, 这些为化学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事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生活引导。生活中有说不完的化学现象, 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增加这些内容确实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化学有用, 但是这种“适当地增加”不是教师将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比如, 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钢铁生锈、煤炭燃烧这些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 讨论这些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 学生有话可说、讨论热烈。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也就会有增无减。

当然, 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乐趣的方法绝不止以上这两种,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二、引导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古希腊鲁塔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 (学生的)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么, 怎样去点燃这个火把呢?如果联系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这句话, 我们就会从中得到启发, 那就是:既然学生“渴望被肯定”,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去肯定他们已经做对了的事, 不断地肯定就是在引导学生不断地享受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学中身体力行这样的教学理念, 这里且以化学实验为例。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能够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化学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物质,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因此, 实验过程中学生成功了, 教师要鼓励, 通过鼓励,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当然, 实验也会有失败, 但即使失败, 教师也要告诉学生, 距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因为下次的实验, 学生会避开上一次的错误。这样, 学生才不会过于自责, 也会对即将开始的第二次实验充满信心。比如学习《制取氧气》一课时, 在实验过程中, 个别学生的实验试管发生了破裂。虽然我在实验前已经讲清楚了注意事项, 可能有的学生没有专注地听。我没有责备学生, 而是和大家一起探讨原因, 原因找到后, 我让大家再次操作, 结果操作成功了。我请两个学生 (一个是一次制取氧气成功的, 一个是第一次失败的) 谈操作体会, 谈的过程既是对实验的小结, 也是在分享成功的喜悦, 更是一种学习上的引导。

三、引导学生积极地互动交往

新课程标准将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交往意味着对话, 意味着参与, 意味着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通过交往,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多次强调教学过程应是这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常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比如, 新知讲授过程中的互动、课堂结尾时的小结、遇到知识难点时将“球”踢给学生讨论都属于这种范畴。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学生互动时, 发言最踊跃的往往是那些学得不错的学生, 而成绩平平特别是后进生, 常常坐冷板凳。当然, 这里面的因素很多, 有的个性内向, 有的一知半解, 唯恐说错, 这时, 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了。对于后进生, 我常将原先的问题化解成几个小问题, 步步引导。问题少了, 难度就会下降, 大家也就有话可说, 这种做法常能使交流顺利地进行下去。

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篇5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学实践的重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角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初中化学的实用性价值和意义.下面谈谈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一、培养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注意事项

1.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和设计,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初中化学知识的探索和研究.2.注意化学知识的普遍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普遍性特点,意识到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通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氧气的性质”时,教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氧气的物理特性,属于无色、无味的气体,了解氧气的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化学性质等,还要使学生充分?J识到氧气的性质与生活中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深刻感悟化学知识.3.注意化学知识内在的特殊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和明晰化学知识内在的特殊性,通过不同的化学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会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实验活动,理解和体会化学知识的特殊性本质,发现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二、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1.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化学基础教学,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使其成为学生在化学推理学习中的“证据”,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体会化学相关概念、原理及性质,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预先推测实验相关的装置,由此获悉自己制取氧气时所用药品的状态,判定液体与固体的不同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应当选取的装置为固固加热型装置,并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推测和判断,了解氧气的物理特性,如密度、水溶性等,从而选取适宜的氧气收集方法,如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由此可见,只有在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使学生进入到对化学知识的实验推理的判断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2.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探究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解化学元素“钙”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老年人通常易出现骨质疏松的现象,而青年人却较少出现这一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这一问题背后隐含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充分理解化学元素“钙”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又如,在讲解化学元素“锌”“碘”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有个别侏儒症或甲状腺疾病的现象,导致出现这些疾病的原因是什么呢?设计这些悬念性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探究,逐渐解开心中的谜团,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化学实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实现对化学知识的合情推理,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度、灵敏性和快捷性.例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利用对比实验,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操作验证和猜想,并通过动手操作实验了解和获悉物质燃烧的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题,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12-01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对此,本文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谈谈提高金属化学性质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兴趣的激发是金属化学性质有效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实验中激发学生兴趣。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初三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恨不得早一点跨进化学科学的殿堂,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化学课堂教学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更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自实验,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是组织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或捕捉一些契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开阔地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钻研业务,精心备课,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为追求。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解学生,正确看待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者,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大大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

三、增设对比实验,衬托现象直观

增设对比实验,可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学习的趣味性;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实质,缩短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历程,进而学会自主地从实验的对比中去不断地探索科学的真理。增设对比实验的意义还有利于为学生增设思维的台阶,便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弥补教材中实验的不足。

1、自制教具,实现对比。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比较不同种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时,教师可以增设铜在空气中灼烧的实验。教师用一根较长的铜丝,把长铜丝的两端都绕成螺旋状,中间的铜丝制成一定的弧度,将一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螺旋状铜丝很快变黑,没有灼烧的另一端,螺旋状铜丝仍然呈亮红色,实验现象对比明显,学生观察实验的积极性也很高。这样既避免了直接用一根长直铜丝放在空气中烧,实验需要时间很长,变黑也不明显;也克服了用薄铜片灼烧,变黑很快,但黑色物质容易剥落,不利于学生观察;同时学生也能联想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把铁丝绕成螺旋状的作用,讲出铜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这时的铜丝不仅外观像柄“如意”,教师用起来也很“如意”了。

2、源于生活,激发兴趣。化学由生活而起源,生活因化学更精彩。在增设对比实验时,教师应善于寻找生活中的实验素材。在畅述俗语“真金不怕火炼”时,教师可以通过增设黄金手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的实验,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金是否像铜丝一样,在空气中灼烧变黑。同学们在紧张和激情中,体验了“烈火炼真金”的过程,教学效果良好。课堂练习中有一道鉴别“真假黄金”的题目,学生答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就连平时基础不理想的学生也能讲得有根有据。

四、有效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教学和促进教学有效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坚持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体现出“以学评教”的评学思想,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新课改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条化,但评价要以激励和促进为主,评价必须为促进教学服务,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评价行为要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要加强教学评价方式的有效性。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系统,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在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趣味教学的策略分析 篇7

一、善于利用幽默的语言教学

教师的言语、动作、习惯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 良好的肢体言语以及幽默轻松的态度, 能够给予学生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于日常的化学教学中, 可利用幽默、搞笑的问题或者话语提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当中感受到快乐.

案例1在学习自燃反应的含义 ( 自燃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 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时, 倘若学生提出疑问缓慢氧化就一定会自燃吗? 教师可运用幽默的话语回答: “你们缓慢氧化了十多年, 你们自燃了吗?”学生自然会哄堂大笑, 疑问被解答的同时, 学生还能缓解心中的学习压力, 调节整个化学课堂的气氛,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更加融入到学习当中.

二、合理运用顺口溜

顺口溜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我国十分盛行, 许多的顺口溜都来源于生活, 其主要盛行的原因为悦耳响亮, 易于上口, 好念好记, 生动形象, 幽默诙谐. 如, 降水形成条件的顺口溜“空汽饱, 气温降; 凝结核, 相碰撞; 体重加, 雨雪降”. 在地理课堂学习中具有许多顺口溜的案例, 而初中化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该种方法, 综合地利用化学知识进行编曲, 促使化学教学更加妙趣横生, 提高学习质量[1].

案例2针对初中化学书写方程式, 则出现有“左反右生一横线, 配平以后加一线, 等号上下注条件, 箭头要标气和淀”该顺口溜, 学生在化学方程式书写时, 倘若忘记如何编写公式, 则可利用该顺口溜进行反复品读, 理解其中的含义, 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记忆. 而针对元素化合价的编写时, 可熟记“一价钾钠氟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二四六硫二四碳, 三铝四硅五氮磷; 铁有二、三要分清, 莫忘单质都是零”, 在编写化学方程式时, 倘若忘记元素化合价的多少, 则可根据顺口溜中的价数进行确定.初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反应均需进行实验操作, 而主要的操作方法也具有顺口溜, “液体应盛细口瓶, 手向标签再倾倒, 读数要与切面平, 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 垂直悬空不玷污, 不平不倒不乱放, 用完清洗莫忘记”. 通过一系列的顺口溜学习, 能够提升化学教学的趣味性之外, 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 在以后的学习运用中得到巩固.

三、将多媒体融入到教学当中

初中化学教材中具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较难以实现, 而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 并且对知识点的消化也较难, 所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点制作成精美的PPT, 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能够一目了然, 理解其中的知识点. 由于多媒体集合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一体, 能够将许多化学知识点融入到其中, 让学生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与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进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3].

四、联合生活中的案例

初中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管是银表面的氧化现象, 还是燃烧动物粪便所产生的甲烷, 化学都能解答这些问题. 因此, 教师利用化学的特征将知识点自然地融入到生活案例当中, 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及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例如, 教师可在课堂中展示两种不同的厨房物品, 两瓶均属于无色液体, 分别为水与白醋, 邀请学生利用两种方法分别鉴定, 然后教师进行最后的点评. 主要的鉴别方法: ( 1) 闻味道: 将液体放在离鼻子不远的地方, 然后用手轻轻煽动空气, 让液体的气味飘到操作者的鼻子中, 然后进行分辨. 无味的为水, 具有酸味的为白醋. ( 2) 尝味道: 用手指轻轻地沾一点液体, 分别进行试偿味道, 具有酸味的为白醋, 无味的为水. 通过生活中简单案例的教学, 可让学生更加明白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可以利用化学方法解决, 进而实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芳, 郝轶鸣.新课标下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若干想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 :50-51.

[2]崔永鹏, 石小平, 苟英旺.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14) :42-45.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1. 选好内容, 突出重点与难点

我们知道, 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的, 化学探究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这关系到化学探究教学能否成功, 学生们是否能从中学到知识, 掌握知识, 并由此对化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因此, 选好化学探究教学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 “食盐是不是能够溶于水”就不需要学生们去探究, 可是“食盐是不是可以一直无限制地溶于水”就十分值得学生去探究了, 由此就可以引出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化学概念。又如, 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的选择、操作步骤以及其检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的。

探究内容的选择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在化学教学中, 二氧化碳制取固然重要, 但是有了前面制取氧气的学习后, 学生的习惯性的思维得到发展, 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难点了, 所以要排除这个实验;而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个几个实验虽然简单, 但是实验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具体设计教案的时候可以把这个探究活动作为重点和难点。

2. 了解学情, 科学安排教与学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使他们通过探究实践初步体会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探究, 发展探究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就要充分了解学情, 要纠正一些传统的不好的教学方法。

在《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中, 一共4个课时。因为要从学生的基础来考虑, 较难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会调整为5个课时。但是就算是这样, 学生对知道的理解度还是有很多欠缺的, 因此从现在学生的基础和素质等方面考虑, 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实验都让学生进行探究, 而且也没有必要全都进行探究, 所以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两个。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不同的分组实验, 再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3. 组织实验, 吸引学生的参与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 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 对实验也是最感兴趣的, 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比较松散, 一节课下来, 有的学生基本没学到什么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中,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探究性实验教学并不仅仅是学生的实验操作, 还包括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制定和实施实验, 交流与反思等环节。比如“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这个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我觉得可以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探究。

3.1 呈现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可以举一些学生生活中见到过的燃烧现象, 有的是给人类带来福音的, 有的是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引导学生要使燃烧造福于人类, 我们必须了解有关燃烧的一些问题, 最直接的就是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3.2 设计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对学设计的实验方案, 特别是富有新意的方案, 教师要充分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3.3 进行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 任务到位。在安全、操作规范等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3.4 归纳实验结论, 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指导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或通过和同学的讨论, 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与归纳, 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交流与反思中可以发现取长补短, 并学会改进自己。

4. 确定探究点, 引导学生的探究

化学探究教学中的探究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是能否帮助学生们进行化学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 也是老师们上好化学课的有利教学活动。很多实验的探究性学习会占用大量的课时时间, 还会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而选择好适合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究的探究点, 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 避开不合适的实验条件,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条件, 通过学生们自己去实验, 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同时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 比较并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 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合适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究的探究点, 不仅能很好的锻炼他们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还能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 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 从而使学生们提高他们在实际探究中更快地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是每位教师经常研究的主题。初中化学课堂中普遍存在实验兴奋, 理论沉闷, 上课听都懂, 下课作业不会, 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等现状,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特别是当面对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 要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除了需要教师的辛勤和智慧以外还需要一定的策略与方法。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践, 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

根据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著风格以及新标准理念, 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观入手, 创设问题情境, 再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过程, 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一来, 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 乐于学习。

二、运用生活化策略

生活是科学的源泉, 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着力点、 出发点。初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 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使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学会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 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从学习材料的给予、 问题的设计、结果的讨论等角度组织学习过程。它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强调学习的亲历性和课堂的开放性。让学生主动去感知、求疑、解惑, 产生直觉和顿悟, 产生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使多个个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从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表现的注意力、承受挫折后的心理调适力, 并能对学习内容形成客观的评价。在实际上, 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培养。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我们老师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进一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可以从运用推理、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等方式入手,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并且答题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唯一。 通过这样的教学, 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五、运营情境教学策略

创设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 创造出师生情感和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它对于化学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有很多概念、理论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 他们只会“ 看热闹”, 不懂得“ 看门道”, 因此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很重要。 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 要侧重于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指导, 要指导学生做到“ 眼、耳、脑、手”的协调配合。“ 眼”指用眼睛观察实验现象、教师的操作及黑板上的重点板书“; 耳”指用耳听教师课上讲解的实验现象及对基础理论的分析、讲解、举例;“ 脑”即用脑想“ 为什么”, 能提出问题, 进而则会解决问题;“ 手”即用手快速地记课堂笔记, 包括实验现象、操作的注意事项及板书的重点内容。 只有四者皆备, 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六、运用化学实验策略

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的添加剂。因此, 我还坚持给同学们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提供给学生一些显示才能的机会和场地,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 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可贵。 这样的活动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 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从而巩固了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研究的内容已走进生活,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畅想未来的化学发展前景, 让学生真正理解“ 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进社会”的内涵, 从而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七、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 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必须实施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简单机械的接受者, 而是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 让学生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利用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形式的课件, 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神秘的宏观与微观世界, 可激发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化学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 以启动学生的主动激情, 让化学教学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的艺术特征。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篇10

1. 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趣味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催化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趣味实验,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传统实验用到的“用水点灯”“变色的字”“水在燃烧”“美丽的喷泉”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化学实验来更好地去刺激学生大脑,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在学生在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2. 课堂上多让学生参与并做实验

学会实验与会做实验有本质的区别,会做实验已经把知识进行了升华。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这时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由观看者变成操作者、实验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可选取一些操作简单、费时不长、安全可靠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分子的性质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酸、碱、盐的一些性质实验”等,这些根据内容的需要都可以让学生随堂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我们也可以改进一些实验让学生来操作。如在做氢气的爆炸实验时,由于用塑料筒或纸杯导致实验没有100%成功把握,并且效果不太好我对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让学生自己找一个干燥的矿泉水瓶,瓶底扎一个洞,用透明胶带粘好,然后通入一会儿氢气,让学生自己去点燃。随着“砰”的一声,矿泉水瓶被高高炸起,声音巨大,学生印象深刻,然后把矿泉水瓶拿来观察瓶子中的小水珠。此改进使实验更易操作,更安全,效果更明显,同时更好地对学生做了安全教育工作,学生印象深刻,不会忘记。

3. 课堂中穿插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趣味实验,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铁树开花”“瓶吞鸡蛋”,利用花瓣来制作碱指示剂,利用碳酸盐与稀酸反应来鉴别珍珠项链的真伪等,把知识生活化,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一些化学性质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

4. 积极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家庭实验是化学知识的延伸与升华,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例如,学习完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后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家庭实验:利用家庭厨房中的材料,验证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学生回家后,大部分同学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在茶杯中放入长短蜡烛然后放入纯碱最后加入食醋,反复进行实验,取得成功。这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同学回家后,在点燃蜡烛的小盆中倒入水,然后倒扣一个茶杯反复进行实验,查找成功与不足,分析原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这样的家庭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器材,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必然蕴涵着学生对实验的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学会实验学会学习,长此以往,必然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

5.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奇趣化学;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1–004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受一系列负面事件的影响,化学的学科形象受到极大伤害,学科地位受到一定冲击。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却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既要完成新课教学,又要应付中考的检验。为了腾出更多的复习备考时间,现实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压缩教学过程、忽视探究体验、直奔学习结论的现象,从而导致化学成为枯燥的应试学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呈下降趋势。因此,发掘化学的内在价值,重塑化学的良好形象,是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近年,笔者在参加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学名教师”和“教育专家”培训期间,在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尝试着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多年的教育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凝练,提出了“奇趣化学”的教育主张。

2 “奇趣化学”的内涵

2.1 “奇趣”与“奇趣教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奇”意为“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出人意料的”、“惊异”;“趣”意为“趣味,兴味,志趣”、“意向,趋向”。

在“奇趣教学”中,“奇”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通过教学素材的优选、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教学环节的重组,突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奇妙;“趣”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学生通过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引发学习心理的趋向、学习动力的内化和目标指向的形成,并产生恒久的学科兴趣。

2.2 “奇趣化学”

在化学学科中,传奇般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奇妙的探究过程、神秘的微观世界以及学科成果在能源、材料、环境等方面的奇特应用,都是开展奇趣教学的绝佳素材。

“奇趣化学”就是化学教师在情境创设、素材选择、过程组织、媒介使用、效果评价以及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突出化学学科的内在奇妙,使课堂充满悬念、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持久的热爱化学、学习化学、应用化学、服务化学的心理趋向,进而发展基础学力、提升核心素养、形成健全人格。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理应突出化学学科的奇趣特征。奇趣,应该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最基本追求。

3 “奇趣化学”的教学策略

如何开展“奇趣化学”教学?下面试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水的组成”课题为例加以说明。

3.1 “水的组成”课题的内容分析与教学框架

“水的组成”课题位于《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初三年级上学期学习内容。该课题无论从知识架构、内容编排还是从教学时间上看,都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课题内容涉及化学物质、化学史实、实验探究、微观分析以及化学概念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知识类型较为全面的典型课题。

教材中“水的组成”课题由“探究水的组成”、“水电解的微观解释”和“纯净物的分类”三部分组成。教学中,笔者将“微观解释”处理成“微观分析”和“微观假设”两个环节,提前放在“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组实验之间,以突出微观建构在化学学习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将“氢气验纯”实验后移,与“纯净物的分类”一起学习,以突出可燃性气体验纯的重要性,并为物质分类学习提供具体物质的情境素材。整个课题用两课时完成,第1课时以“微观建构”为核心,通过两组实验探究水的组成;第2课时以“氢气验纯”为基础,通过“三重表征”构筑物质分类的概念;课外活动设计为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拓展和深化。教学框架如图1所示。

3.2 基于“奇趣化学”思想的“水的组成”教学策略

3.2.1 在情境创设中渲染物质世界的奇异

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里,目前已经发现的物质达3000余万种,而且每年还有大量的新物质、新材料合成出来。显然,中学化学学习无法穷尽所有物质,典型的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科观念的基本载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些承载着化学教育功能的物质进行创造性处理,要突出其奇异的一面,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水的组成”课题中,虽然水本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水的组成知识本身也并无多大难度,但是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过程和逻辑线索,远比“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更为重要。教学中,为了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教师先投影过滤、蒸馏的实验图片,帮助学生回忆将自然界的水转化成蒸馏水的过程,然后展示一瓶蒸馏水,吸取几滴,问:“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学生很容易答出氢和氧);教师追问:“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根据水的化学式);教师接着再问:“如何用实验加以证明?”(学生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以上,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追问和反问,将学生的关注点由“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转移到“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水的组成”上来,消除了学生因所学物质太过普通、知识本身貌似浅显而产生的懈怠与厌倦情绪,起到了良好的渲染导入效果。

3.2.2 在史实再现中凸显化学历史的传奇

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知识和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期间发生的许多故事,彰显了化学家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毅力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有的还极具传奇色彩,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加以发掘利用。

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历史极具传奇性。在“水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将这段化学史实制作成微课视频,时长约3分钟,解说内容突出两点:一是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和古希腊人的四元素说(即土、气、水、火),都将水看作是一种“元素”,而该认识持续了两千余年之久。二是18世纪末普里斯特利、卡文迪许都在氢气燃烧实验中观察到了水的生成,本可由此得出“水不是一种元素”的结论,但却由于受当时仍属主流的燃素论的影响,他们自圆其说而错过了伟大的发现。拉瓦锡则注意到普、卡的实验事实,他敢于质疑,积极开展深入研究,从而证明水不是一种元素,最终推翻燃素论,创立了氧化学说。

这样的史实处理,既可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发展的历史长期性和共通性,还可认识到科学发现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提升科学素养,体验化学发展的传奇。

3.2.3 在实验求证中突出探究过程的奇妙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基本工具。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对实验内容进行补充、拓展,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过程和穿插其中的启发提问,让学生获得奇妙的探究体验。

“水的组成”课题包括“水的生成”、“水的分解”和“氢气验纯”三组实验。前两组实验目的在于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个角度探究水的组成。在“水的生成”实验中,教师先用氢气流吹肥皂泡,让学生观察肥皂泡的运动情况,认识“轻(氢)气”;再用燃烧的木条引燃肥皂泡,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然后提出问题:氢气燃烧的产物可能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加以证明?在“水的分解”实验中,首先,学生利用微观模型对水分解的条件和产物做出假设,然后,教师介绍电解水的装置,接通电源,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两电极上产生大量气泡……负极端产生气泡多……气体在刻度管顶端聚集,水面逐渐下降……正负两极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进而提出问题: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怎样用实验加以证明?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然后师生一起用实验检验生成物,从而从正反两个角度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

“氢气验纯”实验目的是认识氢气验纯的方法和原理,并为物质分类的学习提供认知素材。首先,教师分别点燃纯净的氢气和不纯的氢气,让学生观察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而不纯氢气(混有空气)则发生了爆炸。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气体的成分,讨论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突出引燃不纯氢气的危险性以及氢气验纯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问题:怎样检验氢气的纯度?在组织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用试管分别收集纯净的氢气和不纯的氢气,移近酒精灯点火,让学生认识氢气验纯的方法和原理。

以上实验处理,不再是根据教材的照方抓药和照本演示,实验内容更充实,前后逻辑性更强,较好地体现了“问题与假设→设计与求证→分析与结论”的奇妙探究思路。

3.2.4 在模型动画中展现微观视角的神奇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科学,用微观视角分析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素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模型和动画是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想象的常用形式。

在教材中,“水的组成”课题仅以“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和简要的文字叙述,要求学生建立水电解过程的微观想象,这对于刚刚接触原子、分子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笔者将“微观建构”调整到“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个实验之间,以突出微观分析和假设的核心作用。在“微观分析”环节,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氢气燃烧时导管口主要存在哪些分子,其中哪些分子参加了反应;然后让学生从所提供的模型(含H2、O2、N2、H2O分子)中选择氢分子和氧分子,通过模型拆装模拟和描述氢气燃烧的微观过程。在“微观假设”环节,学生先将拼装好的水分子模型拆分,再尝试将拆解所得的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对可能的产物和反应条件做出假设。

通过亲自拆装微观模型,抽象的微观过程变得具体而直观,学生对“选择(选择参加反应的分子)→拆解(将分子拆分成原子)→重组(将原子重组成新分子)”的化学变化微观本质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体验了用微观视角考察和分析宏观事实的神奇。

3.2.5 在概念构筑中体验“三重表征”的奇特

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共同构筑起相互联系、完整的认知系统,这是化学学科特有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学生“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物质的分类属于概念性知识。在“水的组成”课题中,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建立在纯净物概念的基础上,属于物质分类的第二层次;而氧化物的概念则建立在化合物概念的基础上,属于物质分类的第三层次。为了夯实第二层次分类的基础,在“微观建构”和“氢气验纯”等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维度分析物质的成分。为了培养学生建构类别概念的能力,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物质(纯净物,标注化学式),组织学生分析这些物质的组成特点,总结提炼出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等概念,构筑起物质分类的三层关系图。最后,教师命制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角度判断物质类别的形成性练习,对学生运用“三重表征”方式理解物质类别概念的效果进行诊断,必要时加以强化。

通过“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学习和认识化学,能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全方位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化学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体验“三重表征”认知方法的奇特。

3.2.6 在课外活动中品味深入研究的新奇

课外活动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学习、研究等综合性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是化学课外活动的常见形式。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研究的主题更为开放、内容更加灵活、时间更为充裕、思维更加集中,所获得的研究体验也更加新奇。

在学习“水的组成”课题后,A组学生开展了“电解水微型实验”活动,他们自行购买干电池,在眼药水瓶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瓶口连接一段橡皮管。在塑料瓶的两侧各插入一根大头针,再用导线分别与电池两极连接起来(图2)。接通电源,可观察到大头针表面产生气泡,负极气泡比正极多。再将橡皮管伸入溶有洗洁精的水中,可观察到不断有气泡从管口冒出,在水面形成一层泡沫。当溶液表面布满气泡后,小心地用木条引燃,可听到轻微的爆鸣声。小组学生非常兴奋,很有成就感。

B组学生开展了“电解水实验再探究”活动,他们好奇霍夫曼水电解器的复杂结构,课后缠着教师研究了它的构造,然后利用生活中简单易得的材料,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在水中加入某些增强导电性的物质和用石墨碳棒作为电极材料的原因。在得到一系列科学结论的同时,他们还发现如果加入食盐增强溶液的导电性,以及直接使用铜线作为电极材料,都将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而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最后,小组学生迫不及待地自学了高中化学相关内容,并在活动报告进行了初步分析。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外实验研究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问题意识和求证意识得到提升,实践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发现,还将为后续学习埋下深入探究的种子,这是“奇趣化学”的终极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9~82.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3~13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97,946.

[5]冯翔.发现水的组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8(11).

[6]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2):73~76.

[7]朱少祥.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文献综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1):68~71.

[8]朱少祥.基于微观分析与假设的“水的组成”探究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5,(8):23~24.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五化”策略 篇12

一、实验探究科学化

科学探究, 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注重实验探究, 保证实验探究的科学性。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教材中采用燃烧红磷法, 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中的氧气, 从而产生负压使水进入容器, 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但该实验的成功率不高, 主要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控制, 而且需要利用导管, 实验前导管内就有空气存在, 实验后又会有部分水滞留在导管内, 容易给学生的实验分析造成困扰。曾经有学生这样问道:“老师, 导管内空气的体积算不算, 回流时导管内的水又算不算?”为此, 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取一支试管, 塞上橡皮塞, 将余下的容积分成五等份, 并用细小的橡皮筋标记, 将一支吸满水的注射剂插入橡胶塞与试管连通, 形成封闭体系;取一粒绿豆般大小的白磷, 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 放入管内后塞紧密封, 加热试管使白磷燃烧并振荡, 待管内不再产生白烟时逐渐冷却, 液面上升至第一个标记处, 从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1/5。改进后的实验一直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实验成功率高, 符合实验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探究实验多进行对比实验, 如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 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两个矿泉水瓶收集满二氧化碳, 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观察到加水的矿泉水瓶瘪了一点, 而加氢氧化钠溶液的矿泉水瓶瘪得非常严重, 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得出二氧化碳除了溶于水外, 还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二、实验现象明显化

实验是手段, 观察是入门, 两者都是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创新使用教材, 结合身边的教学资源, 创设一些容易观察现象的实验, 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如课本上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将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 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但实验现象不明显。我的做法是:将大试管罩在火焰上方, 能明显观察到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同时用橡皮塞塞住试管, 防止二氧化碳溢出, 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可以发现变浑浊的实验现象很明显。又如在讲分子之间有间隔时, 课本上没有采用实验, 我补充了两个小实验:用注射器吸入5m L空气, 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 观察到体积明显变小, 说明气体分子间有间隔;取一根约30cm的玻璃管, 一端用打孔器打下的橡皮条封住, 先加入约一半容积的水, 再用滴管加酒精至满, 然后用橡皮条封住玻璃管口, 反复倒置几次, 管内有气泡产生, 聚到上端有一大截空柱, 液体体积明显减少, 说明液体分子间也有间隔。这种微观内容通过宏观现象进行推理验证释疑的教学方法, 学生很感兴趣, 印象也很深刻。

三、实验教学微型化、绿色化

实验微型化, 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和仪器来获取所需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实验绿色化则是要求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实验教学微型化、绿色化, 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又可以提高实验的安全性, 值得我们积极探索。如课本上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盛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 该实验氨水的用量较大 (约5m L) , 实验过程中挥发出大量的氨气, 不但刺激眼睛和鼻子, 以至于学生产生不良情绪, 而且还污染空气。我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取一支试管, 将滤纸按试管规格剪好, 分成五等份, 在每等份的中央滴入3滴酚酞溶液后平放入试管中, 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棉花与滤纸不接触) , 用橡皮塞塞紧, 用注射器吸取几滴浓氨水注射到棉花团上, 观察到滴有酚酞的滤纸由试管口至内逐渐出现红色的小圆点, 实验结束后注入适量的水溶解氨气, 确保氨气不逸出, 防止污染环境。把实验微型化, 这样既节省了药品, 体现了实验教学的绿色化, 而且操作简便、快捷, 实验现象明显, 刺激性气味极小, 降低学生对实验的畏惧心理,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家庭小实验常态化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有效利用厨房中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 具有取材方便、可操作性强、方法灵活等特点, 而且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 方案设计、器材选择、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 精心设计合适的家庭小实验,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同时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交流, 力争得到家长的配合, 给学生提供场所和必要的物质, 确保家庭实验常态化开展。如, 在玻璃杯中加入小半杯自来水, 加入2~3滴洗洁精或肥皂水, 用筷子搅拌, 通过观察泡沫的多少来区分自来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在塑料瓶中加入医用双氧水, 放入新鲜的土豆条可以制备氧气;在玻璃杯 (口径要比鸡蛋大) 中倒入大半杯白醋, 把鸡蛋放进白醋中, 不但能观察到鸡蛋壳表面产生气泡, 还能实现鸡蛋的“沉”与“浮”;将食盐和冰按一定比例混合 (23g食盐和100g冰混合可以达到零下二十摄氏度) , 体验冰冷刺骨的感觉, 等等。家庭小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弥补了学校实验教学的不足, 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 而且贴近实际生活, 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认识到化学的作用, 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不衰。

总之,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源泉, 也是学生养成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更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和今后化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积极探索与实践, 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备课上课下一篇:血清学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