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2024-10-04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共12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1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内外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了。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我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

1、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环保宣传。

教学中,我从浅显易懂的课文入手,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教学儿歌《小鸟》、《两只鸟蛋》时,通过朗读、背诵,让学生们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培养爱鸟的意识和情感。教学童话故事《松鼠和松果》时,让学生们体会到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的学习,则让学生们知道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从而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2.通过班内一系列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三单元时,环保意识渐渐的在学生心里萌生了,他们还在我的带领下参加了一系列的环保实践活动:记环保日记,办以环保为主题的快乐周刊“我做校园美容师”的调查问卷,邀请班内家长们参加的以“让地球更美”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清除白色垃圾„„一时间,环保问题也成了孩子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就这样,孩子们再不知不觉中,愉快的接受了环境教育,并且表示一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地球妈妈笑起来。

3.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美学教育,在美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的优秀文体遗产,祖国的语文文字丰富多彩,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优美情境,从中感悟到文字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懂得这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有的,它随时随地会因为我们的不珍惜而离我们而去。例如,我们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自绘的图画等等,领略激发作者美好情感的大自然的美丽壮观的景色,结合现实生活中,这种先人们曾经见到的自然美景,我们有的或许是永远不可能再见到了,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保护美好家园的重要性。

4.强调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明确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那些是对自然的保护,哪些是对环境的破坏,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良好的行为是怎样会带来哪些好处,而不良的行为又会带来哪些不良的后果。引导学生检讨自己的行为,检讨家庭的行为,检讨社区的行为,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环保卫士,养成从我做起的良好的习惯。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2

一.以观察为基础渗透环境教育

写作需要材料。而材料的占有主要来自于观察。从理论上说, 观察需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 占有表象;第二步, 比较差异;第三步, 筛选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尤其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差异”。如, 某生在观察姥姥家附近的一条小河时, 用的就是比较的观察方法。

⑴我的姥姥住在乡下。姥姥家附近有条小河。夏天, 夕阳西下, 我总爱到小河边的路上去走走。这是一条洁净的小河。晚霞落在河面上, 波光粼粼, 宛若姑娘的脸蛋一样红润。水面上偶尔溅出几点水花, 那是鱼儿在嬉戏, 水波向四周扩散, 在落日的余晖中闪闪烁烁。这时候, 我总是深深地吸上一口气, 感受那似乎带有水汽的空气。

⑵三年前, 自从搬进城里居住以后, 我总要在假期中去看望姥姥。今年夏天, 妈妈带我回到乡下。幼时的记忆驱使我缠着姥姥到小河边散步, 我还记得姥姥同我一起在芦苇丛中寻找萤火虫, 耳畔时而响起美妙的虫鸣声……然而, 这次却失望了。芦苇青黄相间, 新老错杂;先前河面上清新的空气已经变得混浊, 偶尔嗅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借着落日的余晖, 觅见河面上水草覆盖得严严密密……

显然, 小作者在观察中注意比较, 在比较中反映同一事物的前后变化。从而, 引起了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二.以活动为载体, 渗透环境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 以活动为载体, 渗透环境教育, 既有利于学生走出作文教学的“三味书屋”, 又有利于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筛选。

针对现代生活中各种电磁辐射引起的“电磁污染”, 笔者指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搜索有关资料, 并且联系现实生活中“电磁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与不幸的事例, 参与集体交流, 讨论电磁辐射的危害以及对“电磁污染”的防护措施。在这一基础上, 以《让我们远离电磁辐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以下是学生发言摘要:

生⑴: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家用电器已经相当普及。这些现代高科技产品在给人们带来诸多方便和乐趣的同时, 也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多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 这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

生⑵:据悉, 长期处于强磁场下的人群, 特别是儿童和老人, 患白血病和其他癌症的概率明显增加;电磁污染还会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

生⑶:据说, 家用电器和各种接线发生的电磁波对人体细胞有害。例如, 长时期使用电热毯睡觉的女性, 除了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外, 还会有其他影响。

……

学生在讨论中, 交流各自掌握的有关信息。此时, 教师再作适当补充。这样, 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又增强了学生远离“电磁污染”的自觉性。因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用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 用生花的妙笔描绘生活。

三.以构思为契机渗透环境教育

构思, 是指在动笔之前, 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以构思为契机, 渗透环境教育, 具体地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反映在头脑中的环保方面的材料作出扩充、延伸、分解和组合, 使之有序化和审美化。这样, 既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叙事摹景中用审美的眼光去关注环境保护。

如, 习作《我爱爷爷的老屋》。在作文指导中, 笔者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老屋周围的环境变化, 并以环境变化为切入点, 反映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某生在习作中写道:

爷爷的老屋是一幢二层小楼。过去, 爷爷总爱在家前屋后种上蔬菜, 甚至在一些零星隙地上也要栽上大葱, 可谓是“寸土必争”。如今, 爷爷喜欢在小院子里种上一些吊兰、太阳花、仙人球、菊花……小院简直是一个生态植物园。每到春夏之际, 真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尤其那一盆盆太阳花, 鲜红鲜红的, 把老宅的小院点缀得格外美丽。每一次陪爷爷去浇水, 他总会对我说:“这样, 不仅能美化环境, 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这里, 小作者以对比的方法, 突出了爷爷对美化环境的重视, 从侧面说明了观念的更新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种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构思方法, 于微尘中见大千, 小事中寓宏旨。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3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数十亿年生命的演化,不断改变着地球的环境,使地球从荒芜不毛之地,逐渐演变成生命的乐园。然而,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口的增多,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当由于人为的乱伐森林而造成水土流失所引发的一次次洪水肆虐而冲毁了我们的家园; 当由于人们的破坏生态而造成草原逐渐沙化; 当漫漫风沙也肆无忌惮地入侵我们的城市时, 世人逐渐觉醒了,终于提出了"地球是我家, 环境保护靠大家"这一强有力的富有时代意义的口号。"环境保护"也从此成了公众所关注的热点。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又是主渠道之一,而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环境专章及其渗透教育是一重要环节,在教育和培养新世纪环保主人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略述浅见:

一、教师首先要提高环境意识,明确教育任务

在中国,校园环境教育是贯彻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中国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1]。环境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一是培养和造就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坏,改善和创造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培养和造就具有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综合决策和管理能力的各层次管理人才。二是培养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二、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的第六章讲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可给学生列出一组图片并作如下介绍:酸雨[2],被国内外专家视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的我国重庆,由于地处高原山间盆地,排放的二氧化硫等废气难以扩散稀释,酸雨污染程度在国内最为突出,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6亿元。特别是1994年以来,重庆连续4次出现酸性“黑雨”现象,降雨面积为800平方公里。整个城市都受到严重腐蚀,农作物减产,病虫害加剧,树木成片死亡。有关部门调查表明,近15年来,重庆市中患肺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位居全国的城市之首。水的污染, 人类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及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淡水的污染大大减少了全球可供淡水的资源量,由于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设施,全世界约有十多亿人无法获得足够的清洁用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5大影响[3]:全球气温将升高近1.4到6摄氏度;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疾病,人类将首当其冲。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另外,哮喘患者也将增加,因为炎热的天气将带来更多的花粉;物种将大量死亡。

这些事例说明目前全球的环境状况面临许多严峻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生物多样性时,通过播放人类屠杀小动物的短视频,以及提出现在电视里热播的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爱护动物,并与捕食动物的行为作斗争。

2.增强生物环境教育的开放性

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也会有新的成就和经验,应及时地有选择地补充到教学中,这就需要开放性教学。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发性教学材料,即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4]。如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时,可让学生拍摄当地一些生态系统的照片,分小组讨论每一种生物是哪种成分,每种成分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环境知识,培养了环境意识,还增强了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如今,低碳生活如今俨然成了一种时尚,广告、宣传、明星代言都时刻向人们展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低碳生活。 在人们大张旗鼓的宣扬低碳生活的同时,青少年也逐渐被吸引到“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活动中。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如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环境教育知识往往只能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我们生活环境状况,理解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深远意义,则必须带着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生活,让他们在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生存环境的热爱,从而自觉爱护环境,珍惜自然,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

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县内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浑江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山坡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地球只有一个,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我们现在再不好好的保护它,那它将会毁在我们的手中,因此提高全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势在必行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我们肩负的重任,这样才能很好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环境教育》杂志http://baike.baidu.com/view/181271.htm

[2] 梁英豪. 化学与社会 酸雨的形成于我国的酸雨污染[J].中学生理科月刊 1995年第24期

[3]大众网-大众日报http://news.sina.com.cn/w/2007-01-08/075610946155s.shtml

[4]刘韵清. 开放性教学论[M].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10年05月

十中环境教育工作计划 篇4

(2009至2010学年第一学期)

加强学校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对推进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校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高度,认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创建工作的迫切性和责任性。现将今学期的工作安排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使环境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

学校建立由学校校长、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校长和总务主任组成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

结合研究学校双周工作,对环境教育工作,要及时总结,认真分析,落实措施,使环境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充分认识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环境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加强环境教育。做到教师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的评价落实,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

二、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

要加强实施环境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集中培训、教学观摩、论文评比、参观考察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针对各学龄段学生身心和智能发展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形式,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教学方案,并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认识环境、关 心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各种活动。要合理安排环境教育的必要时间,确保各年级的环境教育课与环境教育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

各年级组要求各年级选择好每学期2课时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撰写好详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或班团队活动的,要写好每次活动的设计方案(活动主题、参加活动人数、要求、实施方法)和活动总结。

三、以各项环保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质量。为了推进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质量和发扬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学校将积极开展创建“三绿”(绿色学校、绿色园丁、绿色小卫士)的活动。

学校以实施高质量的环境教育为突破口,将环境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倡导生态文化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组织师生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实践活动。

各年级要组织师生积极投身到“三绿”活动中去,要树立先进典型,并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辐射作用。要针对自身特点,创新工作,创建经验,为创建市级绿色学术交流作出新贡献。

四、营造“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国际爱鸟周”和我市、县基层创建等各类活动,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大力营造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年级定期开辟环境教育黑板报,报导重视环境保护的典型经验,宣传积极开展“三绿”创建活动的先进事迹,大力推进学校环境教育。

地质勘查工作中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篇5

摘要:指出了加快地质勘查工作,实现找矿突破,对青海省大发展和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探讨了勘查和开发矿产资源时出现的生态和外部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1引言

青海省横跨秦祁昆和特提斯两大成矿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最具有找矿潜力的地区之一。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已探明的铜、铅、锌、钼、钴、金、锶、硼、钾盐等资源优势明显,一些主要矿产品(钾盐等)产量已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已建成了一批矿产品生产基地[1]。但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矿产资源勘查勘探程度低,详查程度以上的矿产地仅占矿产地总数的6.8%,能够提供矿山建设开发利用的经济可采储量仅占资源储量的4.5%。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还面临技术、环境和经济性等方面的制约。青海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将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加快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加快地质勘查工作,实现找矿突破,对缓解我国资源紧缺、保护生态缓解、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青海大发展和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矿产资源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工作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对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未来一个时期,是经济加快转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更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土空间开发必须进一步突出青海省重要的生态地位,强化生态功能,必须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协调。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出新需求。青海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不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全国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巩固“三江源”、“中华水塔”、“全球气候启动区”的重要生态地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扩大绿色空间,增强固碳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形成国土开发保护新格局。近两年勘查和开发矿产资源时出现的生态和外部环境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出台文件,要求在遵从“生态保护第一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下开展地勘工作[2],并要求对全省地勘工作进行评估与调整。地勘工作如何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做到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

3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3.1法律法规不健全

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立法目前明显不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立法权不够强化。地质勘查工作中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从立项申请到设计审查虽然要求加入环境保护章节,但无具体规定要求。

3.2组织机构不完善

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顺,环保部门难以发挥统一监管作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消极执法、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

3.3主体责任不明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一般来讲,环境执法部门对污染防治比较重视,但不少地区对于生态环境执法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3.4缺乏检查

监督有关部门对地勘单位在野外施工时的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做到认真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也未提出整改意见。

4对策与建议

4.1建立环境保护体制

建立建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颁布相关细则。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方管理职责及权限。形成统一管理的大环保体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惩防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健全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力推进源头保护,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地质勘查工作必须适应新要求,坚持资源环境并重,在工作内涵和服务对象上进行深度调整,发挥好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

4.2理清地质工作关系

(1)进一步准确定位新形势下公益性地质工作,理清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关系,突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生态保护第一、尊重群众意愿”的要求,遵循“局部调整,适度退出、加强研究、深化勘查”的原则进行适度调整为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寻找突破口,打破单一依赖资源粗放式开发的途径。

(2)正确处理地质找矿与环境保护、当地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全省地勘工作部署和布局。在三江源区、祁连生态保护区等自然环境脆弱区不再安排勘查类地勘工作。

4.3明确地质工作目标

进一步找准青海省地质调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土资源工作全局中的位置,切实做到定位准、思路清、方向明,着力推进成矿理论、勘查技术和节约集约,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健全和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加快实现找矿突破,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我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项目安排上不再以完成每年的货币工作量、资源量目标任务为考核指标。

4.4加强地质工作的环境建设

强化地勘工作中关于环保的意见措施,组织环境保护相关培训,强化环保意识。地勘单位应牢固树立绿色勘查理念,切实把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国土资源部门从源头把关,从项目立项到审批、验收都认真负责;监理单位也应在施工现场全方位的跟踪检查;地方环保部门也应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出台相关规范与意见,建立环保责任制。各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各类相关培训,强化项目组成员环保意识。加快环保标准体系的建设,正确评价环保与地质勘查的关系。在地质勘查经费预算标准中单列环保费用。向相关部门建议将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手段的经费支出纳入勘查工作预算,调整预算定额,确保“绿色勘查”经费的落实[3]。

4.5地勘野外工作中具体环保措施

4.5.1勘探队伍车辆行车路径的选择

由于地质勘探工作通常在荒漠或者是草原等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进行。以在草原的野外地质勘探为例,当地质勘探队伍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为了尽量保护被测区域的草场,应该尽量选择牧民的转场公路作为进出的道路。若为了勘探需要,在勘探工作中可以对部分路面以及山坡做适当的修整。

4.5.2勘探营地垃圾的管理

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的垃圾进行分类管理。针对可降解的垃圾,则应该将垃圾埋在深度为1.5m的深坑中制成堆肥,不可降解垃圾则应该带走处理;将营地厨房以及淋浴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引致专门的处理池中;设置专门的移动厕所,并及时处理排泄物;所有的`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埋坑都应该远离天然泉及水井;营地所有的垃圾袋以及空瓶等不得留在营地,集中运送至固定的垃圾投放场所进行集中处理;在选择营址时,应该尽量选择在与天然泉水较近或者是可以钻井的区域,这样可以减少塑料水管的使用。

4.5.3营地燃料的管理

出于地质勘探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大型、长时间的野外地质勘探工作,需要在营地设置固定的储油区域。由于油料对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为了避免储油设备的泄露对当地环境造成的破坏,营地应该设置专门的储油设备,并加强油料区域的管理工作,规定详细具体的车辆加油地点。为了避免废油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应该设置专门呢的存油托盘,同时在油罐底部设置吸油毡、海绵层等,防止漏油对土壤造成的污染。

4.5.4地形、地貌的恢复与复垦

在勘探工作结束之后,应该对由于勘探工作对当地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进行恢复。在恢复地表形态特征之后,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植被恢复。4.5.5勘查技术手段的改进应用在地质找矿活动中,尽量使用对原始地形地貌不造成损坏的方法技术手段,逐步用浅钻或水平钻代替槽探、钻探工程设备尽量采用不修路、易搬迁的装备[4]。

5结语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进一步处理好地质勘查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进一步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路线依赖中解放出来,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因此,地质勘查工作要符生态立省战略,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体现生态文明,坚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自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走近青海国土资源[R].西宁:青海省国土资源厅,2012.

[2]吴庭祥.贯彻生态保护理念科学谋划地勘工作[N].青海日报,2014-11-17(16).

[3]车长波,牛力,吕志成,等.青海省“绿色勘查”情况的调研报告[J].青海国土经略,2015(5).

[4]李在文.树立绿色理念倡导绿色勘查[J].贵州地质,2012,29(3).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6

按照安政协办[2007]19号文件要求,紫阳县政协会同县环保局、水利局、国土局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到全县部分矿点中,就矿产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近年来,紫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本县矿产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工业兴县进程,以矿山开发为主的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全县有矿产资源57种,目前开发利用的有板石、石煤、锰矿、毒重石、花岗石、石英石、石灰石、石料、页岩共9种,其中以板石、石煤、锰矿为主。全县板石储量约60亿立方米,主要有耐酸板石、黄板石、黑板石和绿板石。蓝黑板石储量最大,市场前景好,是本县板石出口的主要品种。现有板石企业91家,板石矿山47个,年生产板石130万平方米,实现工业产值6500万元,上交税收200万元。《紫阳天然板石标准综合体》已通过国家认证,现正在争取组建板石外贸公司,争取直接出口权,提高板石生产效益。全县石煤分布较广,储量达数千万吨,但大多数为劣质石炭。现有石煤企业16个,年生产石煤(炭)30万吨,产值2000万元,大部分为县内及周边地区群众的生活燃料,少量销往湖北等地。全县已探明的锰矿储量为20余万吨,锰矿生产企业1家。

强化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促进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紫阳的需要,也是矿山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紫阳县委、县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严把治理关。针对矿区废渣乱堆乱放,废水乱排的问题,逐矿制定治理方案,多数企业采取了封沟打卡、修建沉淀池等方法,治理矿区环境。二是严把准入关。县上对新上矿山提高环保准入条件,把严格按有关规定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作为办理采矿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并在各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中设立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禁采区,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对环保不达标,没有采取环保措施的项目不予批准。三是严把监管关。对所有县境内的板石企业都实行全程监管,对发现的问题,都能现场及时处理。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破坏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矿山环境保护问题依然还很严峻。

二、问题

(一)矿业固体废弃物堆积,形成不安全隐患。由于部分小矿山没有按照环保要求修建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一些小型矿厂,由于生产设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特别是板石企业,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渣倾倒于河道沟边,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堵塞河道或形成泥石流。

(二)矿区植被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由于资金缺乏等多方面原因,矿区复垦程度低,复垦面积与矿山开采中破坏的面积相比,相差甚远,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三)水污染较为严重。一些小型矿山企业缺乏应有的废水处理设施,生产加工的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造成对矿区周围的河流、地下水、农田的污染。

三、建议

(一)进一步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环保主管部门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按照《环保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认真履行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前置审批职能,把好“环保准入”门槛,对当前已开工的重点矿产开发项目要逐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督促补办行政审批手续,使“环评率”达100%。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努力提高项目业主的环境意识,促使企业认真落实“三同时”要求,即:主体工程与污染治理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二)进一步强化环保工作执法监管。一是要通过建立健全矿山排污企业档案,加强对矿山排污企业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规范企业排污行为。二是督促老矿山企业编制环境治理方案,落实治理任务,强化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三是加强对重点矿山开采企业的污染治理专项检查,督促企业按时完成污染治理任务。四是要定期开展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对设施不配套的企业,要出台相应措施,强制淘汰落后设备,不断改进开采、加工工艺,要依法取缔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企业。

(三)进一步抓好矿山环保法制宣传工作。环保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宣传工作尤为重要,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一是建议县上要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相关乡镇和部门的考核,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二是要利用“6.5”世界环境日、“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科技之春”等活动为契机,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继续搞好“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一系列创评工作,让环保工作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大力弘扬环保文化。三是要把执法检查与环保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在执法中宣传,在宣传中执法,不断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7

一、将环境教育融入教材知识内容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假如教师能够深入研究教材,就能够发现很多与环境相关的内容,教师可通过这些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如此便可使学生产生环保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随时能够联想到将生物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例如,在讲解《关于癌症》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些与癌症相关的纪录片,将学生引入课堂,使学生对癌症产生初步的了解,且能够通过直观的数据告诉学生癌症的普遍性。[1]通过观看短片,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情感波动。当学生看到患者与家属的痛苦时,就会对癌症的知识产生探究兴趣,此时教师可借助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体会癌症是怎样产生的,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人们应该如何应对癌症等。在课堂上,涉及的知识点还包括了细胞分化以及生物个体的成长与细胞关系等,教师可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而结合环境知识则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环境问题并不是抽象的,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就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的意义,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在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生物实验来开展环境教育,就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借助生物实验开展环境教育时,教师可按照实验与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同时对环境产生新的认识。[2]例如,在讲解“新陈代谢与酶”这一内容时,教师在演示完“对比过氧化氢与Fe3+的催化效率”实验后,就可为学生介绍一下怎样正确地使用加酶洗衣粉等,还可带领学生探究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的区别。讲解完后,教师可让学生开展探究实验,由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先为学生准备A、B、C三支试管,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清水与一些水藻,在B试管中添加一些普通的洗衣粉,在C试管中加入一些加酶洗衣粉。经过一段时间后,A与C试管的变化不明显,B试管明显变绿了。学生按照之前学过的知识,很快就能够理解,这是水藻繁殖的结果,一定与试管中的普通洗衣粉有关。接着教师就可按照实验的结果来引导学生发现,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蛋白质成分,对于环境的影响不大。在生活中,水藻繁殖过多的新闻比比皆是,此时教师可进一步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生成的原因,由此树立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开展环境保护的活动

生物教学不仅仅要依靠课堂,还需要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更好地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关注环境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与学习生物知识的意义。[3]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我国资源开发不合理、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等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通过开展与环境教育相关的主题会,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在生活中也能够更加热爱自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的活动或者宣传活动等,或指导生物小组对本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调查废水的排放或者汽车尾气的排放等,或引导学生调查校园植物的分类,进行物种的辨别与挂牌的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就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验以及课外活动等,全方位地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注释

1[1]项德文,张萍.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2[2]易章和.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与STSE教育的相关性”---研读化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一得[J].化学教育,2004(3).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8

一、重视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

目前,影响人类长期、持续、良好发展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环境污染问题,并且这一问题是全球性的,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对这个问题都非常的烦恼,并且急于解决。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基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资源的滥用,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我们发现人类之所以有这些不合理,不文明的行为主要还是因为人们的认识不正确。就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说,中学时期是最为重要的,中学生可谓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不断前进的栋梁之才,因此应该在中学时期就应该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教育。就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科学自身就是作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具有无尽的宝藏,对人类的发展有些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可以承受的基础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因此在科学教学的时候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够有助于社会、国家、民族,甚至是到每一个个体的不断进步。

二、教学中要将环保相关知识引入课堂

1. 在上课时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添加进来。对科学教材自身来说,很多内容直接与环境关联,这些作为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并且联系有关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学效果必定很好。在有关空气的讲解上,首先要通过教导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作用,其次要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后带来的弊端,如何避免和减少大气污染等等。例如,在华南地区,发生酸雨情况的概率较大,针对这个问题,详细地介绍酸雨到底是什么、酸雨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及酸雨产生的危害。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学生也能够通过这次学习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无形中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

2. 将研究性学习联系在一起,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运用调查、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方法来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人与环境”中的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同学认为浙江青山绿水,嘉兴地处鱼米之乡,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根本就不用节约用水。因此,可以让学生做“关于嘉兴水资源状况调查”的研究性学习。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专门上网收集整理有关我市水资源的信息;有的小组专门实地考察我市的河流湖泊分布状况、采集水样本;有的小组负责对水样本进行简单的水质检验;一些小组通过求助于家长,采访专家,了解本市水资源状况等等。

3. 将环境保护教育增添到课外作业里面。课外作业是课堂的一个延伸。开展科学课程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也能延伸到课堂之外,如布置课后作业:硫酸铜的具体制作途径包括哪些?哪种途径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经过课下的探索研究就会发现,铜与浓硫酸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就可以制成硫酸铜,同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本身会污染大气。另外一种制作方法就是首先氧化铜,然后让氧化铜和稀硫酸之间互相作用,制成硫酸铜。这种制造模式就不会造成硫氧化物的产生和排放,一方面硫酸的使用数量可以得到节省和控制,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减轻对空气产生的污染。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水资源的具体分布状况借助于各种渠道进行查询,借助于这个工作学生就能知道:虽然在总量上我国的淡水资源很大,但是人均水平却非常低,甚至还可以被列为最贫乏的水资源国家之一,学生这样就会意识到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是多么重要,在生活中能做到节约用水。

4. 做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于这些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它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实验,借助于实验也能够很好的宣传环保,比如处理污水、测定空气含有的颗粒物、测定土壤酸碱度等这些实验,都能让学生对环境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实验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更为直观、生动,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来教育学生,通常情况下一个实验的某一个细节就能体现环保意识。如,在做硫磺燃烧等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来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在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减少实验药剂用量,将实验微型化;对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物进行分类并放入指定地点等。具体到对应的实验中,借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保护教育,能够实现资源节约、污染减少的目的,还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从自身、从小事做起,爱护并保护环境。

5. 联系地方环境情况,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育学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很好的素质,也可以为创建一个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出一份力。若在学习初中科学这门课的时候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便能够因时因地的为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做宣传,生态特点可为生活层面的,也可为生产层面的,还可为校园环境,若条件允许,学校应该进行生物园的建造,学习的时候,由学生辅助去管理生物园,让学生经过具体的实践,从而更加清楚地了解认识每一种植物独特的生长机理以及其自然特性,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有什么样的联系,利用学生自己的双手去充实他们的大脑,利用学生自己的大脑去为祖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出一份力量。通过进行这类能够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必定会高涨,既养成了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进步更快。

6.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教给学生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时候,仅仅通过在上课过程中的解读是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要求的,有些时候对学生情感道德的发展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均有所限制。因此,进行教导环境保护教育的时候应该进行较为丰富的实践活动,这些有趣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如联系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在节假日的时候去一些工厂进行参观调查,切实地调研污染地点,探讨工业废气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们知道使用资源的时候应该更加合理科学,尽可能减少各类对环境有危害的污染物的排放。倡导学生把在上课时学到的环保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生产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如动手、动脑、思考以及观察,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付诸于行动,从而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 ; 环境教育 ; 课堂教学 ; 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48-01

高中学习中地理的学习占有一部分比重,地理学习既能丰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又能积极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保护环境的准则,目前来看,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在普遍增强,学校对地理的教学也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得到理论知识,更是让环境教育渗透在地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并让教师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这对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促进教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1.高中地理教育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极其意义

高中时期教师对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牢牢将其记忆,充分了解理论知识,还要让环境教育充满在教学之中,使他们紧密的联合起来,使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有效的支配自己日常的生活习惯,它有如下几点重要作用。

1.1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

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在地理的学习中充分意识到严重环境环境问题对教师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危害。这样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有些充足的指导作用,指导人们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2推动对地理学科的发展

为了使学生环境教育深入人心,教师应当学会创新,在教学中采用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创建一种教学情境,使校本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还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地理教学更加顺利的进行。

1.3提高地理学科的价值

地理教学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又能将其强化,又能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起到积极有效的正确指导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对环保问题更加关注,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地理价值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如何使环境教育深入地理教学

2.1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高中地理的环境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地理这一科目的学习,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利用教师的地理教材,根据的教材内容合理有效的创立教学情境。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仔细研究教材,将教材中的环保因素发掘出来,使引导作用发挥的更加充分,这样能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成功!举个例子,教师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幅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漫画。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后天》这部影片和和它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视频与这些图片来进行情境导入,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有一些认知,在自己的讲解下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这一严重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来思考下面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會有全球气候变暖这么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个问题会带来哪些好处与坏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行为和生活实际来进行思考这一系列问题并且讨论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出一名同学来发言。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表演一下,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政府官员,丛林土著居民,医生,教师,建筑工地工人。伐木商和环境组织成员等等一系列角色,让他们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出减轻温室效应的建议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带入情境,合作,扮演等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地理这一学科的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功。

2.2研究课本课程,创新环保教学方式

校本资源的特色是本校特色,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地理资源在每所学校中都不尽相同。它对环境的交易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常州市的高中地理课上,它的校本资源可以是《走进常州,保护绿水青山》他可以当地的环境保护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对这些内容了解的更加深入全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对地理这一科目的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对环保行动的指导更加有效。

2.3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乡土资源

环境保护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紧紧结合。爱护家园就是保护环境,所以说,环境教育教程应该从保护家园开始入手。因此,教师在对地理的教学当中,可以客观有效地提出我们的家乡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并且进行研究。比如,常州市的地理教学当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调查常州市对河流的保护情况,查阅资料,分析常州市的环境中还存在的问题,分析常州市对河流保护的问题以及常州市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最好能提出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与建议,利用自己的才能来为保护常州市的河流提出有效的意见。这对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仅是一种加强,更能使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这样严重的问题,环境保护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乱扔果皮纸屑,对身边环境以及当地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2.4适当组织实践活动

教师应当重视起所有保护环境的活动,教师应该让每一位学生来参加这种活动,使每个人对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得到充分有效的提高。比如,教师可以在垃圾分类方面做一个回收的活动、节水和节电等方面的活动,教师要支援绿色环保的工业,使用绿色的不污染环境的产品,争取在生活中从不使用塑料袋,多使用布袋或者纸袋,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少坐私家车,用水后及时关闭水龙头。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成立属于自己的兴趣小组,继续对气象的观看与测评,对受到污染的水采样并进行分析,对我们生活的大气质量进行检测等等。教师要进行与国际湿地日,环境日有关的学习与活动,使学生更加爱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与植物。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仅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充分的加强,还能对周围群众起到引导和推广的积极作用,每个人都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与理念。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行为。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当中,环境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任课老师应当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彻底、正确的转变,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科书的内容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对环境的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充分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们的环境意识得到有效的加强。

参考文献

[1]权海鹏.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及其整合[J].考试周刊,2013,(55).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10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技能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无数事实证明, 各类人群对环境意识理解不尽相同, 而环境问题首先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 因此, 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地理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一直重视探索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具体方法如下:

1 环境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使人类增进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初步了解有关环境科学等分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逐步培养运用环保知识和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等四项具体内容。

环境教育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全球性和学际性等特点。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地理科学的区域性、综合性在环境教育中担负重要责任。

2 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

2.1 地理科学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 能揭示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者认为人类是自然变化和改变环境的动因之一, 现已很难找到不受人类影响的地方。因此, 许多教育家很自然的把地理学科看作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2.2 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地理科学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地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渠道。地理教育基本内容讲述的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 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地理环境, 注重保护并开放改善环境的理念, 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在地理教育的进程中, 地理教学充当着重要角色, 环境教育离不开地理教学, 二者是相互渗透, 相互联系不可以分割的整体。加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对学生环境意识、环境伦理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2.3 有助于学生发展环境技能, 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所谓环境技能, 对学生的环境技能要求是指能够运用一定的知识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周围地区及全球环境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 发展和训练受教育者解决有关环境问题的各种基本技能。包括辨别和确定各种环境问题。 (如汽车噪音、废气污染、温室效应等) 的技能, 以及科学分析环境问题的技能。这些都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规划, 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2.4 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价值观

地理教师传授有关环境及其问题的基本知识, 培养环境基本技能,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环境价值观的形成, 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地理教育中关于全球观念的建立和地方差异的探讨, 对于学生正确环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良好的环境道德培养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3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3.1 课堂教学是环境教学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努力发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内容, 特别注重发掘教材中“隐性”环境教育因素, 做到地理知识教学, 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 发挥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作用。正确的环境观点要贯穿在地理教材中, 而不是附加与地理材料之外, 要善于结合教材, 抓住国内外良好的环境意识的典型事例, 从而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3.2 结合相关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法制教育

经常收集报刊上环保法制剪报, 结合有关教材内容, 在课堂上展示扼要提及, 使学生有初步的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的全国性和地方性法规条例观念, 增强学生环境法制观念。

3.3 培养学生环境问题思辨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对乡土环境热点问题的讨论, 既能培养学生多种素质, 又能提高学生对环保意义和环境问题的某些方面的认识。

3.4 重视以地理内容为核心的课外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3.4.1 开设环境问题专题讲座。

在以地理为主的课外活动中, 结合地理学科内容, 请环保单位有关人员作环境科学知识讲座。结合讲座内容, 事先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有准备的环保讲座内容既有理论深度, 又有丰富的乡土环境问题的真实材料, 深入浅出的普及环保科学知识, 学生容易接受, 所获得的环境知识, 并且印象深刻。

3.4.2 开设《环境地理学》选修课。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已成为学校新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应该"抢先"课外环境教育阵地, 开设《环境地理学》选修课使一部分体系在自愿、兴趣的基础上获得比较多的环境基础知识, 培养较强的环境意识。

3.4.3 组织环境报刊杂志和环境报告文学专题课外阅读。

平时学生很少有机会读到专业性的环境报刊, 在课外兴趣活动时间借出图书馆和地理资料室收藏的有关报刊或其合订本供同学分头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环保知识, 又开阔了环保眼界。还可编写宣传环境保护, 环保成就的环境资料剪报专辑, 供学生课余阅读, 充实教学内容, 扩大课外知识。此外还组织学生观看选择的环境保护教育录像片。

3.4.4 布置学生搜集报刊上有关专题的环保新闻资料剪报。

如今多数学生家里都订有一份至

多份报纸刊物, 有可能要求他们通过剪集形式更加重视关注阅读当前国内外及乡土更大的环境新闻, 培养形式经常关心环境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3.5 注重以地理内容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3.5.1 组织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访问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 积极反映环境状况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和亲自体验环境事例容易使学生丢环保的必要性, 紧迫性产生共鸣, 增强环保自觉性。

3.5.2 抓住联合国和我国政府确定的一些重

大环境和地理节日, 不失时机地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中国植树节、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 可以及时穿插在有关教学中加以宣传教育, 有些影响特别大的节日, 则应结合当年主题组织较大规模的系列宣传, 教育和实践活动, 唤起学生全球环境忧患意识, 环境责任意识和行动意识。

3.5.3 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进行乡土环境问题调查研究, 承担一些基础性的适合学生参与的简易环保监测任务, 以培养和适当锻炼学生环保观测、分析、科研能力;根据教材要求, 结合环保形式, 利用环保公益劳动或郊游活动机会, 还可以有组织有准备的配合环保执法部门, 要求学生做一次环保"卫士", 对社会上损害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劝阻, 制止和批评, 这也是一种可行的培养学生环保参与意识和责任感的活动。

3.6 注意把环保知识, 环保参与意识列入学科成绩评价考察内容

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主要靠教育, 同时应给予适当督促和评价鼓励。可以列出评价标准, 在学生依据标准个人自评的基础上, 由地理课代表根据同学实际表现, 给予评定3分或2分或1分, 作为地理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3.7 注重教育工作者自身环境意识和环保能力的培养

学生和教师都是地理教学中的主体,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真正实施的关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也是环境意识培养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环境知识的增强和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以及正确环境伦理观念的养成, 以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和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波.地理教育中环保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地理教育, 2010 (5) .

[2]杨人卫, 杨建华.人文环境意识的培养[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02 (8) .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11

一、环境监测同环境监理的内在关系

环境监测在环境监督职能中, 体现的是技术层面的工作, 通常指经常性的观测环境中有害物浓度, 测定、判断污染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危害。环境监测的任务是迅速、准确、系统地描述环境质量优劣程度, 准确反映污染现状及发展走向, 尤其是影响的结果, 为环境监管、环保规划、污染治理、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 提供科学效能的超前服务。

环境监理是指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 实施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 是对环境现场进行的具体检查和监督, 提出查处和整顿意见。环境监理的中心任务是日常性现场监督执法, 能够充分执行政府部门尤其是所属的环保部门发布处罚决定。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两者是相互依存, 相互服务, 互为因果的关系。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打下了基础, 提出了依据, 能够为全面遵守环境法规、尺度以及确定排污收费标准提供技术参数。而环境监测的一些数据只有通过环境监理的实施, 才能实现它的有效价值。环境监理只有在这些数据的支持下, 才能使监理工作依法步入科学化、法规化、数据化轨道。

二、环境监测促进环境监理实施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是环保工作系统的两个互为依存的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既相辅相成互为配合, 又相互制约彼此因果。这就要求环境监测部门必须狠抓管理, 强化手段, 提高数据质量, 使一般的例行性监测向监督型监测转轨, 从而全面提高监测质量和水平, 为环境监理部门提供翔实、权威、可以信服的数据。与此同时, 环境监理在业务数据使用上必须依靠环境监测提供, 在行政执法时必须依靠环境监测部门的佐证作为执法的基础。

1、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给予支持

环境监测不但可以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系统的基础数据信息, 也是衡量环境监理具体成效不可或缺的执法手段。这是因为环境监测采集的数据, 能够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的优劣和污染物排放的具体情况, 而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环境监理行为的具体成效。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环保工作也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这就要求环境监理必须遵循以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以相关环保法规为准绳。因此, 环境监测数据必须具有准确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如果不依靠环境监测结果去执法, 监理手段就成了无本之木, 也就失去了法律基础, 更不能正确判定相关单位环保法规的实施过程。当然也就不能正确认识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的基础以及措施, 不能将监测的数字用来检验环保法规的实施步骤, 不能为环境质量优劣提供充分依据, 环境监测工作也就丧失存在的价值。

2、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体现

在我们国家环保工作队伍中, 环境监测工作处于最前沿的基层, 主要对环境监理执法工作进行技术支持。而环境监理是环保监督的执行系统, 其作用主要是现场监督执法;而环境监测是环保整体工作中的保证系统, 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取证, 并提出量化分析数据, 以供环保部门决定参考;二是对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前提出环评意见, 供领导决策参考;三是对发生的环保污染纠纷提出调解意见, 供有关部门采用。

3、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提供指导

环境监理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内容, 是对防治污染的一些设施运转、排污许可证贯彻等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在现场监督监理中, 判断排污设施是否正常运转、排放浓度是否符合标准、治理结果能不能符合设计要求, 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污染源及其排放口取样分析, 由监测站提出具体报告, 以此为准作为是否限期整改或者提出处罚的依据。

监理部门在检查排污许可证执行过程中, 环境监测站按照排污申报项目逐一核查, 为污染物总量允许范围划定提出依据, 对许可证规定内容实施督查、检测、核准并定期上报结果。

4、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奠定基础

收取排污费是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既可以对超标排放实施经济处罚, 又可以筹集资金加强环境治理, 而征收排污费的法定依据是准确掌握有关排污单位, 排放的污染物的具体情况, 其中就包括污染物的品类、数量、浓度等的一些基础数据, 采集这些数据一般情况下有两个方法, 一个是在现场监测很难进行的情况下, 通过消耗与产品测算等方法获得,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现场监测数据采集。这其中排污收费监测可以说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辖区内各种经营单位排放的所有废弃物及噪声等环保问题, 实施重点监控、筛查、取样、化验和分析等一系列监测活动, 得出污染物的翔实资料特别是相关数据, 为监理部门征收排污费提供法定依据和具体标准。

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是环保管理体系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监理有赖于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数据支撑, 两者互为依存。要探究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内在联系, 及时把握发展的新趋势, 进一步调整工作重心, 逐步实现环保手段科学化、定量化、法制化, 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对环保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12

何为环境教育呢,就是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切入口,以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培养一代具有较高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的学生。在教学的活动中主要列举是近年来来所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所引发的一些自然灾害进行阐述,这样,就能够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一个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一个以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

如何才能够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呢,首先要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个渗透,地理课堂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故而也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在课堂的讲解中,既要能够包含很多的地理知识内容,也要能够对教材进行一个有效的分析,利用教科书中的内容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一个激发,在教学中尽量将其中所蕴含的环境教学因素进行发掘,保证地理教学说服力的同时,也让环境教学得到一个充分的发挥,促进环境教学目的实现。例如:《全球气候变化》中,可以通过一些动画元素来让学生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然后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全球变暖的主要導致因素,即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所导致的。在此为基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全球变暖的一些图片进行查阅,并播放教学影片《后天》,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深思,激发学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具有环保意识的生活。

其次是要能够在一些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地理课堂是具有一定的实践课程的,在课外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利用学生所学到的一些环保知识实时的组织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例如在世界环境日中引导学生宣传环保的意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学学生如何环保的进行生活,这对打造一个完美的环境教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各项环境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当中,如草坪垃圾的拾取,多种材料的回收和利用等等,通过各个实践内容来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唤醒其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更加紧密的将日常的生活与课堂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此方面最为简单的活动就是,教育学生能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意识做起,做好日常垃圾的分类工作,节约水电资源,坚觉不食用垃圾食品,实施光盘行动,坚持以绿色的环保行动来更好的维护社会中的环境资源,更好的提高人们日常的生活品质。

最后要做好校园课程中的环保教育工作。校园的地理课程是学校特有的一个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内容方面,更是保罗了各个区域的资源,所以,教师要能够将这一优势进行利用,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的收集工作,以能够更好的挖掘出课程资源背后的故事,也能够利用课本中的知识,让学生更加详细的了解自己的家乡,熟悉社会,更好的接收环境教育。例如,可以让学生利用寒假以及暑假的机会,开展地理知识的基础调查工作,并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在学期放学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地理环境调查报告的课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或者分组的形式进行开展,在此次活动中,其课题的题目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可以是学校的自然资源分布以及开发的状况调查,并收集此期间的案例。可以是对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导致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探查;比如可以是对当地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地的主要危害进行探究,对其治理措施进行简要的概述等等;此外,还能够对当地的生物资源分布情况以及物种变化进行分析,以及物种的存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对自然的调查过程中开拓了视野,极大的增加了见识,从而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能够更好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以身边的事物来对周边的人产生影响,关心家乡、社会的一草一木,留恋地理的一景一物,并且在调查和收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对学校地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一个梳理,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果。

高中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以环境教育为主要方式的进行教学活动,而环境教育的主要事实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将环境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地理学科的教学环节中,这种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融会贯通的进行理解;其二是通过人文的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责任,以能够对学生的意识和思想产生影响,其三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个问题进行一个多方面的思考,达到全方位考虑的目的。

上一篇:珠宝销售会员卡简介下一篇:不等关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