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024-09-20

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共10篇)

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1

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台山市斗山镇浮石小学 陈慕卿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的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融入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借鉴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学生发展学习的动态场,这是我们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一个切入口,也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树立新型教学效益观和师生观 ——重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温馨的课堂生活环境,让学生自主、自由、自信,让学生成功、成长、成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每个孩子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是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包括对学生在这堂课中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

我在识字教学时,总是在学生随文识字后,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生字宝宝们太寂寞了,它们不愿意安静地呆在书本里,想和你们交个朋友,愿意吗?如果你们能准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字宝宝就都成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然后,我请学生上台找字宝宝,并介绍给自己的同学认读。此环节注重了在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上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喜欢识字,乐于识字,学会识字。互动、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在沟通交往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情感与思维的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效益观,就是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教育教学新观念。积极引导新型师生关系的树立,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做学生的“真”朋友。

二、狠抓教学关键环节中的渗透——多挖掘

狠抓教学关键环节中的渗透 :一是备课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要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作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来设计。同时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找好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

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许多逃学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获得归属感,甚至被唾弃。于是,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的洪流。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以执法官的形象,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句话说得好:“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则。这些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一些教师最爱进行学生间的比较,以为以此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可以转化为更大的前进动力。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一位同学就意味着一份压力,层层包围、层层紧裹,这种氛围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

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如在语文教学,在教学“嫉妒”这一词时教师还可以渗透其它课文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课文都歌颂着一些具有良好的健康心理特征的人和行为,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用心灵去倾听》,《穷人》,《唯一的听众》等等课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适当地利用这些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暗示:学习《用心灵去倾听》,知道做人要乐观,要有美好的心灵,乐于助人;学习《穷人》,懂得生活虽然贫穷,但品德富有,有颗勤劳善良的心;学习《唯一的观众》,学会克服困难,有自信等等, 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的心灵,教师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能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也可以在各科的教学中加以实现的。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教师或某些学科教师的教育责任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务。

3、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肥沃土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强化。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安排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利用出板报、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发掘自己的优点,扬起自信的风帆”、“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做一个战胜自己的人”等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使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大显身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青少年是人生的花季,他们这一个时期所受的教育,不光对他们这一阶段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多种形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宽松和谐的氛围,用知识去填补他们幼小的心灵,用行为去引导他们做人的航向,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最佳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走向健康人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2

一、优化课堂环境,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产生正导向情绪体验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应该通过“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方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其不断积蓄正能量, 努力提升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 感悟各种美好的情感。既滋养学生的心灵, 又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构建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给学生多几分赏识和尊重, 多几许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感悟品味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在有效激励的理解肯定中产生愉快的情绪, 增强自信心, 形成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

二、挖掘语文教材,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充分挖掘整理教材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涉猎广泛, 涵盖自然、人文、历史、社会、艺术、科学之美, 诸多篇目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范本, 运用得当会效果显著。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和现当代作品, 文质兼美, 丰韵厚重, 稍加引导, 便会引起学生心弦的共鸣。譬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 本人要求学生仔细品读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儿子, 紧扣“点—望—送—忆”背影, 帮助学生体味人间真挚的父子之情。情到深处, 顺势引导, 让学生写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 学生在文章中都写出了父母如何关爱自己的事例, 流露出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又如教授王昌龄的《凉州词》时, 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诗句赏析和感人的边塞战争故事, 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周围的人的真挚感情, 使学生明确道德观, 给学生树立榜样,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阅读经典, 美文相伴。树立大语文观, 读诗诵经, 与古人居;诵诗读经, 与古人谋。让学生走近经典。如, 读冰心散文读通了母爱的博大, 学会了去爱别人;读李白诗歌, 读得一副傲骨, 敢爱更敢恨等。

2. 课前三分钟成语介绍、课中词语小组接龙竞赛。针对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不敢张嘴、不愿张嘴”的心理现象, 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 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通过“我真棒, 我能行”竞赛, “我自信, 我成功”演讲, 学生参与并得到锻炼,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开展情景课本剧。教师选择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 小组整合, 角色定位, 组内协作, 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 力争使教学充分体现趣味性、实践性、自主性、快乐性, 寓教于乐,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

4. 写作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 抒真情。同时, 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笔, 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 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 及早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

5. 社会调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村社商场、周边市场商品价格的调查;家长、学生、老师对减负看法的调查等。诸如此类的社会调查,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对他们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 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 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 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再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3

一、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极强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谈话诱导,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短跑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

三、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象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他打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的增强,内部动机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50米练习中,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又增加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四、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是初中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争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五、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身体较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4

胡艳丽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培养积极的情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温馨的课堂生活环境,让学生自主、自由、自信,让学生成功、成长、成人,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每个孩子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我在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时,总是在学生随文识字后,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生字宝宝们太寂寞了,它们不愿意安静地呆在书本里,想和你们交个朋友,愿意吗?如果你们能准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字宝宝就都成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然后,我请学生上台找字宝宝,并介绍给自己的同学认读。此环节注重了在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上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喜欢识字,乐于识字,学会识字。互动、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在沟通交往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情感与思维的对话。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真”朋友。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昂起头来充满自信。有句话说得好:“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在没有笑脸的老师面前,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伤害。课堂教学中免不了会有批评,但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只要我们平等地、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能使我们的批评变得温和又有善意,犹如春风化甘雨,变得委婉而智慧;犹如青橄榄,苦过之后格外甜。

二、“千锤万凿出深山”——多提高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质疑的心理问题,即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入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多渠道

1、团体开展心理活动

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小学升初中的入学心理指导工作也相当重要,毕竟中学和小学在各方面都很大的差别,做好心理工作,预防学生因为不适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例如可以定期开讲座等。须强调的是,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课堂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3、个别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和训练。这是对学生心理活动影响最大,当然也是最难做好的工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等。在学校展开“知心姐姐”的信箱活动,就是信函咨询的一种形式;或者通过写周记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作出指导,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一所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以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辅导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当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合理评价,激励学生健康地成长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对学生适时、恰当、正确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欲望。在评价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自尊。2.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3.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

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5

【摘要】每个听障儿童的顺利成长,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听障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关键词】心理健康 实施 课堂教学

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相互发展,共同影响,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听障儿童(以下统称学生)由于其听力言语的障碍,导致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会比正常同龄儿童低,在以学习是主导地位的行为活动上,会带来明显的困难,这些都有可能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学生普遍带有处事简单、直接、易冲动、过分自尊、敏感易猜疑等明显性格特征,而且在他们当中,有情绪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又特别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在这里简单谈一下我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榜样

教师的健康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教师是学生最崇拜最效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对这些住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师范常常能对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把负面的心理情绪甚至是打击等消极情绪和不幸遭遇,要以合理的心理暗示、转移等方法转化为积极的心理成分和行为方式,让自己经常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确保每节课的教学展示给学生的,都是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特征。在教师健康心理榜样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消极的心理阴影就能得到消除。

其次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这些学生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在课堂上应多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教学。另外特别要注重培养班级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养成互助互爱的氛围,淡化同学间打小报告指责批评行为,强化同学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和思想。为了更好地突出和谐,减轻这些儿童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实行“分小组”教学法,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学生性别、成绩做到组内异质,座位形式变成豆腐块形,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用脑效率提高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五,并可延缓和消除脑力疲劳;而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教室内墙壁的颜色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浅黄色、草绿色能提高学生的智商;淡绿、浅蓝色可以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根据这点,我在教室布置方面,特意加上浅黄草绿为主题的室内装饰品和后墙板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是激发兴趣,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变成学习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变得更加重要。这些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大部分人不会手语,或者是手语不规范,刚进到学校学习,会跟同伴,老师之间产生沟通障碍。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来说,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是首要任务,这对后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环节上,选取的是简单易理解、形象、跟学生息息相关的认知内容,在学生获知成功后,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在他们不解疑惑的时候,采取重复教学给他们加油打气的方式,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遵守学校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抓住学生的某一闪光点,鼓励他,帮助他们,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课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他们低标准,低起点,使他们愿意参与学习,并尝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另外,多点开展适合他们年龄特征个性特长的活动比赛等,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让他们体验成功,促使他们的兴趣的形成、发展、稳固。

然后需要挖掘教材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现在教材很多都蕴含了心里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在《变脸》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去了解二爷对狗娃的情感变化,以此来发掘人物善良的品质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和讲解中,一定可以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容,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最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的放矢,正面引导心理

这些学生拥有共性的同时,也会有突出的个性,生长环境不一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对于已经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除了平时要协同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教育机构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防治外,还要在课堂上以真诚的爱和正面引导的方法去加强治疗。例如,对胆小怯懦的学生多赞扬,鼓励其多发言;对厌学的学生设置事宜的目标,引导其努力实现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于比较孤僻的学生,教师在多给予关心帮助的同时,还要号召同班同学多关心帮助他们,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远离孤独。

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6

1、建立融洽关系

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要爱学生,让学生接受你。对学生多一些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可使学生产生信赖、仰慕和感激,进而去追求成为老师所导向的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地进行沟通,教师要促使课堂沟通达到较佳状态。

2、激发浓郁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精心创设和丰富各种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感受运动乐趣,享受成功体验,促进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维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3、创设评价情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评价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教学中通过内外评价,不仅可以真实地反应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针对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创设不同的评价情境促进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第二﹑注意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完善人格和良好个性

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对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全面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气质类型也各不相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类型,使学生的个性、人格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推行“挫折教育”

当代学生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培养学生遭遇挫折的正确心态和预防心理障碍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成了目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体育具有在困难中不断进步与成功,并进一步挑战新的困难的特点,所以,有效地运用体育教学进行挫折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挫折教育:

1.教育引导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懂得,人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引导学生在面对学习挫折时要有信心和勇气,正确看待挫折,面对困难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自觉地培养学生耐挫力。

2.环境磨练法

艰苦、恶劣的环境最易磨炼人的意志。

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创设一些艰巨的任务、困难的情境,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适应

3.磨炼意志法

体育教学中用较大的运动量、强度来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坚持性,磨练学生的意志。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从而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4.设置困难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使学生通过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意志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控制自己的能力。

5.短时冷落法

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爱出风头,经常表现出霸道作风,教师碍于其锻炼的“积极性”,既不好批评,也不好处罚,则可采用短时冷落的办法,令其暂停练习。

6.延迟满足法

体育教学中,有时要有意地不轻易满足学生的要求,即便满足,也要让他等待或付出。

7.心理训练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如开展耐力项目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开展团队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为人处世的能力及遇到挫折从容应对的能力。

8.比赛竞争法

体育教学比赛中有胜有负,胜者能够鼓舞斗志、陶冶性情,败者也能经受打击,承受心灵的“创伤”,并能总结经验,迎难而上。因此,比赛既能够增强团体意识,提高竞争性,又能够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中适当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竞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9.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

第四,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实施“成功教育”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并针对学生心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困难,有的放矢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成功教育”,通过教育的改善,学生能获得多方面的成功,学习心理品质不断完善,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础素质的准备。创造成功机会,是实施成功体育的关键。

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1 整合教学目标,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今, 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 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 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语文学科教学在整合教学目标时, 除了要注意教学文本中蕴含并落实的认知、智能目标外, 教师还必须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 挖掘文本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2 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将心理教育渗透于阅读训练中

(1) 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课文, 对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的, 可以直接利用, 以文育心、以美育心。如《谈礼貌》一文, 结尾这样写道:“学会礼貌待人, 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 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又如《珍珠鸟》一课, 作者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 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 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诸如此类的心理信息, 通过品读, 就能使学生充分感悟,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2) 有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较隐蔽, 课文中的语句、段落无法直接作为心理教育的凭借点,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细致挖掘。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注意让学生去回顾先前学过的《我与地坛》一文, 让学生去感知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想自己能够拥有仅仅三天的光明时日的充实的生活设计, 进而体会我们对时光的浪费;在品味史铁生由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变成一个只能靠轮椅走路的残疾人的苦痛中去体会该珍视生命、珍惜健康。在海伦·凯勒假想中获得的幸福感与史铁生在现实中品味到的痛楚对比中, 感悟生命的价值、健康的美好, 树立勇于面对一切磨难的坚强意志。

(3) 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显, 比较深奥, 直取不行, 挖掘又不太合适, 就引导学生拓展深化, 找出彼此之间的结合点。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 字面上写的是樟树, 赞美樟树四季常青, 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实际折射的是宋庆龄一身正气, 令敌人畏惧的高贵品质。为了加深对这一深层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于课后布置学生去搜索或查询有关宋庆龄的生平事例等资料, 布置类似《追忆宋庆龄》的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活动, 只要学生深入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 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深层含义了。

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向学生介绍推荐名篇名著、“心灵美文”、“哲理故事”、“励志故事”等,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 使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在阅读训练中, 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学习效率, 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

3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也是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另一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古典诗词朗诵、讲述成语故事、剪报、办手抄报、开讨论会、组织研究性学习、辩论会、演讲、书画比赛、课本剧表演等, 为学生创设说话的天地, 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以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同时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新课程中增设有“综合实践”, 也称“综合性学习”, 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 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 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师要非常重视通过这一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去自主建构良好的心理世界。

4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写作教学之中

写作教学活动中, 也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如, 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合作, 开展亲情主题班会, 把亲情教育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 让亲情诗歌、亲情故事、亲情歌曲等走进主题班会课堂。并安排一两个有学生家长参与的节目。班会课后, 学生根据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也可要求孩子给父母或同他们的亲人说说心里话, 或者在节日 (如母亲节、父亲节) 的时候说一句感恩的话等。这活动简单易为, 通过对亲人的具体调查、深入了解, 与亲人的沟通互动, 能密切与亲人的关系, 加深与亲人的感情, 从而培养美好而健康的亲情, 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写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深厚的亲情观。

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8

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需要提前制定一个教学目标,这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方案所起到的作用是大同小异的。教学目的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其实都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的。

一、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在高中的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能够很好运用,就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许多高中课本的编写中,都提到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让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渐提高,还能让大家学到一些知识,两全其美的事情,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等都包括在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件事情当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兴趣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一件事情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当然,除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也比较重要。学生能够认真地学习,需要很大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具有了学习的热情,那么就会坚持不懈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且保证高效有质。

二、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一)营造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

历史教学内容都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的整体学习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整个课堂都像一潭死水,那么,这群学生对历史仅有的一点兴趣也会消失。反之,如果整个课堂氛围都是特别活跃、特别和谐的,那么,这群学生就会被整个氛围带动,投入到学习中。那么,如何营造一种愉快活跃的氛围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了。如果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缺少和学生的互动,学生缺少思考的机会,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可以说,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是整个教学氛围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这些事情会影响教师的心情。但是,尽管这样,教师也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当中,影响整个教学的氛围。在教学时,教师应该随时保持积极的情绪,从而带动学生的情绪。除了教大家一些课本上的知识之外,教师还应该教大家一些积极的精神,让大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拥有健康的心理,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是,现在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也特别大,如果一直使用传统的方法,必然存在一些漏洞,影响教学的效果。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况,进行一段时间教学之后,教师对各个学生性格的了解逐渐深入。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因为教学方法而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除了教师授课之外,学生自己要学会思考。同时,各个同学之间也要学会进行讨论,因为一个人的想法毕竟不全面,会有一些欠缺的地方。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不仅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还能够了解到自己考虑不足的地方。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经常开展这种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仅仅依靠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展一些丰富的课间活动,让大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放松自己,释放一些学习中的压力,更好地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大家进行历史话剧的表演,让各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自己角色的分析调查来学习一些历史方面的知识。同时,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另外,话剧表演还可以让他们交到更多的朋友,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当然,还可以举办历史知识抢答赛。首先,给大家指定一个范围,让大家自主进行复习,然后分初赛、复赛和决赛,最终获胜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些奖品或者荣誉证书。这种方式是特别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不会让大家觉得很枯燥。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的课外活动,让大家更好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实自己的生活,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真正学到一些知识,使其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有力量,除了拥有强健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必须重视大家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课上各种素材的讲解,课下各种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还提高大家的心理素质。只有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国家未来才会拥有好的精神面貌。历史教师更应该注重这一点,为祖国的发展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从华.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专题”式编写体例的特点与检讨[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05:64-70.

浅谈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9

一、在教学目标中注入元素。

1、备教材,知道教什么

教师应认真备教材,努力挖掘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无所不包,有位专家曾形象指出:“语文教学是清流、是甘泉、是乳汁、是森林、是美池、是桑竹;它是白帝城,是滕王阁,是黄鹤楼,是北固亭;是历史、是传统、是文化、是哲学、是生活。”如此多彩的内容就是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例子,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特别是选文中许多真实的优秀人物,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无悔,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舒婷“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暮暮”的独特追求等,都会对学生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教材中还集中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留下绝笔“最后一片叶子”的贝尔曼先生,吝啬自私、眼里只有金子的葛朗台,共吃“一碗阳春面”患难与共的母子三人,这些艺术形象有着各自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亮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来暗示学生接受知识的熏陶,情感的激励,灵魂的洗涤。

2、备学生,知道怎么教。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标中有效渗透,教师必须认真备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有效原则就是对在教材中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应避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而语文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濡染性使“顺其自然”成为可能。所谓“濡染”,就是对学生心灵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如让学生学会坚强,它可以通过教学来达到目的,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在问题思考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与现实的拓展比照中很自然地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楷模,不必像特定的“心理咨询”那样,先对学生目前的生活现状、心理现状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再通过指点建议让其接受。

怎样让语文教学的濡染性充分体现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点来架设教学目标,以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达到心理渗透的最佳效果。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章中“形象”的感染力,通过剖析、分析、赏析等途径,让学生的心灵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渲染,使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但这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就能办到的事,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怎么教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的。

在教《指南录后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目标:了解作者为纾国难出使元营及至南归中的险恶遭遇,体会其生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聚焦于有18个“死”字的关键段,从对语言的品味来感受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文天祥爱国热情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认同感。我对基础差的班级首先梳理文意,在此基础上架设了三个层次来实现三维目标:对比导入,把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化险为夷的西方英雄“007”和文天祥相提并论,铺设心理认知情境;品味18个“死”字,深入知人;激发认知冲突,追加对个人心理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拷问。在讲课过程中,面对学生冒出的“文天祥遭受十八次死亡威胁,生不如死”(意料之中)的议论,进行讨论,最后结合司马迁的名言深化对死亡与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可见,在教学目标中挖掘并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元素,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身上个性的独特和差异,而是使这种个性的独特和差异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完美的体现。因此,语文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除了考虑教材中知识性的认知目标外,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易被接受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考虑如何自然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促成在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

二、在教学过程中铺设情境。

1、追求“虎头豹尾”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制造渗透心理教育的兴奋点。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对所教课文的阅读兴趣,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最主要是在兴趣背后有能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的定力,有能让学生自觉接受心理教育的契合点。我在教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因为坟墓主人是托尔斯泰,我设计的导语就从托翁自创的一个数学公式谈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等于他的实际才能除以自我估价,分母越大(自我估价越高),这个分数的值(他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小,以这个公式作为导入语,语文课上有数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不着痕迹地点出了心理教育的内容,又寻求到与心理教育相契合的兴奋点,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托尔斯泰谦逊、博大的胸襟和品格,更激发学生课外了解托翁、自觉阅读托翁巨著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导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为之后心理教育的自然渗透作铺垫。导语精心设计,结语也应独具匠心,好的结语能给学生以深沉悠远的思索,达到在心理教育中“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我们都知道,学生所受学识、思想、心理教育显现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总结时善于引用意味深长的名句谚语,列举发人深省的现状来比照,让学生思索,以期达到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如在上完《跨越百年的美丽》后,我引用泰戈尔的诗做结:“你可用外表之美评论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评价一个人。”我还让学生思考历史长河中是否有像居里夫人这样获得永恒美丽的女子,学生在列举过程中很自然地比照现实,关照自我,感受到一个人身上永恒的美丽即一个人的心灵品格之美。上完舒婷的《双桅船》这首诗后,我借助黑板上形似“双桅船”的板书,总结说:“飞鸟拥有矫健的双翼,它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在人生的航船上,拥有情感与理智的双桅是不是能让我们走得更踏实、更稳健呢!舒婷从一个女人的角度试图传递出她的一种独特追求,那就是追求爱情事业的双丰收。那么我们能否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双赢’呢。”可见结语是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心理情况的反映在最后制造的一个熔铸精神与灵魂的大火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结语中点化出来,呼唤出来,这样的结语不仅“绕梁三日而不绝,余音袅袅”,打动学生的心弦,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情趣,进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既能有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激发学生认知思考的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能精心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在是否有针对性,能否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推进学生的心理思索。在教梁实秋的《雅舍》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名为雅舍实为陋舍,陋在哪里?”我让学生品读文章,找寻描写陋室之陋的语句,学生很快概括“结构简单、地点荒凉、起居不便、陈设简陋”。由于作者叙述得情趣盎然,巧用文言俚语,学生在阅读和归纳时发出阵阵笑声。我继续问:“这样的陋室作者美其名曰为‘雅舍’,何也?雅在哪里?”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达成共识:关键是“人雅”,作者沉浸在他的学问境界中,对居住环境根本不在意,他在雅舍蛰居7年,一般人可能碌碌无为,终日埋怨或投机钻营,改善居舍,而他却始终执着于对自己而言更重要的事,《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成,其间还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爱自己,不知不觉,生命教育渗透其间,学生也在问题设置的情境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激疑问难,创设情境,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我想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已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3、多样化辅助手段的运用

文学作品往往是含蓄的,它的主题思想蕴含在字里行间,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分析引导为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用一些辅助手段能更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但愿人长久”一歌,让学生想象作者月下独自一人饮酒思亲感怀世事人生的情景;在上《蒹葭》时播放《在水一方》一歌触发对诗的意境的多元联想;在上《琵琶行》时,与白居易描绘琵琶乐曲的经典片段相结合播放一段琵琶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作者的身世之慨。有时画面影像资料是对教材文字的再提炼再补充,我在上《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时,就插播了一个片段《灰色的震撼》,它分为“儿童篇”、“农民篇”、“老人篇”、“民工篇”,里面描绘了诸多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们贫穷,为温饱生存而奋斗,同样是生命,与我们相比,却有着如此大的反差,面对不知名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伸出救援之手,有的学生当即落了泪,我想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的体悟,他们会懂得保持生命的本色,懂得珍惜,不因物欲而使心灵蒙上世俗的灰尘。可见,强烈的视听效果有时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观感,当然你要运用得当,不可喧宾夺主,要能使学生自觉地沉浸在教材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在心理上亲近教材,自觉地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教育了。

三、在教学评价中积极引导。

高中生情绪波动很大,心理也极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下,题海战术、频繁的测验考试及“分数唯一”的评价取向的重压下,学生精神、心态长期处于紧张状况,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是多样的,而不只是单一的学习。新课程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的口头评价最忌讳没有原则的赞扬和伤人自尊的讥讽,应以鼓励为主,当然是有针对性地鼓励,而非千篇一律、空洞的说辞,以使这位学生以后有信心把自己的优势及健康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来。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极细微的一句话会成就他的一生,也会毁灭他的一生。而书面评价最忌讳无情和千篇一律。对于不同的学生,批语既可以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也可以巧妙提醒,不露痕迹。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应将情感渗透到书面的评语中去,而不应是相同的干巴巴的点评,要知道来自教师饱含情感的手写的评语能让学生得到一种被关注、被理解的喜悦,甚至能让学生一生受到激励。总之,教师应坚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多些赏识的语气,少点责备的字眼;多些宽容的理解,少点狭隘的否定,适时适当地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运用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多举些奋进耐挫的名人事例,巧妙自然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给他们的心理以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以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也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再加上世事变幻,家庭、网络、社会对学生心理影响今非昔比,要求我们的教育者与时俱进,利用新的课文、新的教法、新的理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阵地上播种文化的芳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让他们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肩负祖国未来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造就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到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保持。但就笔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情况,只能感叹一句: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堪忧,高枕却难眠。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近日批改学生的月考试卷,其中一题是谈谈对“老人摔盘子离席”这一事件的看法。题目说的是“张先生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但部分答案不仅让语文老师咋舌,更是让老师感到不可理喻,甚至怒而拍案。比如,学生略带冷漠的答案:“现在谁不玩手机,有必要这样吗”;非常自我的答案“小孩这么不懂事,都是大人不会教育的后果,出了问题,当然要追究大人不会教育“;也有批判老人的行为”老人应该耐心教育,而不是暴力摔盘,没以身作则,影响不好“。这样的答案并不在少数,究其错误的本质,已不是一般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是非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偏颇。

由此联想到比九零后更后的九五后一代出现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让人不禁深深担忧。若说九零后的孩子大多由于娇生惯养,社会影响等因素而引发他

们自私任性等心理障碍,那么这些九五后的孩子们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俨然是升级版的自我,已经把这种混淆的是非观价值观深深地融入到血液之中,并毫无羞愧地把“自我中心”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中学生存在问题触目惊心,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例如几个月前耳闻贵州某中学生对老师口暴恶语,嚣张至极;去年时新闻爆料钦州某高中女生因不堪家长教训,跳楼自尽;笔者亦目见本校一学生上课玩手机被没收后对教师拳打脚踢……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极端化倾向。如一旦与某朋友交往,便认定此乃此生之密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旦发生轻微误会,便武断地认为受到欺骗,甚至认为全世界都欺骗了他,直接把自己打入十八层地狱。二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放纵自己不好的方面,对同学一点点的小问题却锱铢必较。三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

究其原因,首先是生理的发育决定的。中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显示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卑与自尊的冲突等等。其次,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坏境;再者,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特别是中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国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分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离校出走,严重者甚至会自杀。

学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这样摆在台面,给作为教育者的我带来沉重的思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中学生可塑性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只要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疏导、合理解决,就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得天独厚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比较中学众多科目,且不谈数理化,即便是政史地,都是偏重客观规律的理性分析,这固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但于人的情感,人格等人文领域,却是有所缺失的,甚至是“死”的。而语文,则是活生生的,包罗万象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除了以母语为工具的特点,更是以文学和生活为载体,这就决定了它的人文性功能,它大量具体形象的、充满主观色彩额个人情感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始终抱着一种终极关怀,直击心灵,这便直接关涉到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价值观等心理健康要素的内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这门基础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用教材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感化学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三:润物细无声,有效引导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1、合理利用语文教材,找准渗透点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经受考验、堪称经典、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贯穿古今、千姿百态,政治、经济、道德、礼仪、艺术、民俗无所不包,在拥有很多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或恢弘壮观、或婉约细腻、或狂飙突进、或和谐安详的历史画卷。例如,《我与地坛》向我们娓娓道来作者的不幸,作者的抗争,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激与怀念;《陈情表》阐释的是古代孝道文化;《荷塘月色》展示的是幽美的景,淡淡的情;《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这样的文章则涉及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语文教材的种种文化现象不仅让学生眼界大开,获取知识,更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中心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因为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在教学导入时可创设合适的情境,以奇导入,出奇制胜!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比如在学习《咬文嚼字》时,我是这样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有一个女孩,就在我们身边。当你们上课偷偷照镜子时,当你们肆无忌惮地把老师讲课当成最佳催眠曲时,她正躺在重症监护病房里,绝望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甚至都还没来得及谈一场青春的恋爱,而且因为付不起5000元一天的重症病房医疗费,她可能要提前结束自己匆匆的人生。愿大家伸出友爱之手,纵然我们不能挽救她的生命,至少我们可以尽微薄之力,让她再看一眼明天的太阳。”此话一出,引发学生无数唏嘘,追问学生,若老师直接说:“隔壁班女生病重,请大家捐款,效果如何?“于是立可得出,事实固然胜于雄辩,对事实进行艺术的加工会让事实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由此引入课文。对教材由点而面,伺机熏陶。语文教学本身就是通过对课文中典型形象的分析和情感体验,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教育资源,找准知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对契合点举一反三,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促发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进而培育人格底蕴。例如,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理解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找出历史上淡泊名利的真君子,比如许由,比如庄子,比如王维等等。进而联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几人能面对名而一笑而过,能面对利而两袖清风,不肯舍弃的后果便是锒铛入狱、害人害己,这样以点带面,古今结合,加深了对经典的认同和理解,在文化认同中进行思想熏陶,汲取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中潜移默化。钟启泉教授曾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

就是在实践一种文化,是把外在于学生的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过程。因此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正确的荣辱观、生死观、善恶观、良心观、正义感,同情感以及自尊、自爱、自重,从而让善良和美好逐渐在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例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引导学生思索杜十娘悲剧成因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为杜十娘设计一条活路。这久是将师生的对话指向文化层面,通过多向的对话而领悟出女子要独立,面对伤害与欺骗,能坚强以对,而我们的社会亦为女子的生存创设了更宽容的环境,进而把着这种自尊、自爱、自重等内化为学生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不断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自我文化精神家园。

以活动为载体,能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语文课中为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思想品质,我们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依据课文内容去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对课文人物进行再塑造。这一过程其实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的一个良好途径,使学生通过扮演的过程深化理解,将课文中优秀的行为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如设计《将相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深受到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胸襟开阔的人格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个体心理和行动的启迪。

3、注重教师角色的塑造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角,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所以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以心灵上的安全感。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建一种平等、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便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诗歌中的意象,按照他们的理解到网上选择合适的音乐与画面配合,并写下与之匹配的赏析文字,在班上展示。学生们各司其职,兴趣盎然,真正主宰了他们的课堂。

教师不仅要注重角色的塑造,更要注重形象的引领。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能为师,身正方可范。

一个善良、宽容、博学、幽默、睿智的语文老师自然受学生的爱戴,因爱老师,而爱语文的学生不在少数,以身作则,风向引领,自然可以激发一群孩子真善美的天性,熏陶他们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心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充满智慧、洋溢着人性光芒的内涵,让学生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精神,欣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情怀,领略“聊乘化以归尽”的豁达人生,让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语文教学锻造民族的英魂,让学生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2、曾梅静《关于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几个问题》,广东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5月

3、闫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月

上一篇:火眼金睛-火眼金睛的故事-火眼金睛的寓意-火眼金睛的意思下一篇:谈意气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