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股静脉穿刺技术

2024-08-22

小儿股静脉穿刺技术(精选7篇)

小儿股静脉穿刺技术 篇1

小儿股静脉穿刺技术

(一)评估和观察要素:

1.评估患儿年龄、意识及配合程度。2.评估双侧股静脉搏动情况。3.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

(二)操作要素点

1.协助患儿大小便或更换尿布。2.暴露穿刺部位,用尿布遮盖会阴肛门。

3.患儿取仰卧位,用小枕垫高穿刺侧腹股沟,使穿刺侧髋部外展45°角,下肢弯曲90°角呈蛙状。

4.消毒穿刺处及皮肤操作者左手示指触摸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搏动点内侧0.5cm处垂直刺入,然后缓慢上提针头,边上提边回抽,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血液。

5.抽血后拔出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内,穿刺用敷贴压迫5分钟。

(三)指导要点:

1.告之家长穿刺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2.穿刺侧肢体勿剧烈活动,以免出血。(四)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技术,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避免同侧反复多次穿刺,以免形成血肿。2.有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患儿禁用此法,以免引起内出血。

3.如抽出鲜红血液,提示刺入动脉,拔针后按压穿刺点10分钟以上,直至无出血。

4.固定患儿肢体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造成损伤。

小儿股静脉穿刺技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采集血液标本的小儿, 男125例, 女75例, 足月新生儿102例, 早产儿33例, 0.1~1岁35例, 1~3岁30例。败血症50例, 小儿肺炎45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5例, 小儿肠炎40例。随机进行分组, 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120例患儿运用桡动脉采血, 对照组80例患儿进行股静脉采血。具体方法如下, (1) 股静脉采血:护士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在操作前护士需穿戴整齐, 洗手和戴口罩。准备用物, 准备一次性无菌注射器5 ml 1~2个, 0.5%安尔碘消毒液、棉签、放在治疗盘内, 同时护士依据医生的医嘱准备抗凝管、干燥管等。准备好用物, 放置在治疗车上, 此时护士将治疗车推进患儿病房, 护士核对患儿姓名等核对信息, 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做到三查七对, 护士首先向家长和患儿做出详细的解释, 以减轻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护士的帮助下, 使得患儿取仰卧位, 将患儿大腿外旋, 轻微外展, 小腿屈膝90°, 使穿刺部位充分暴露, 随之用0.5%安尔碘消毒皮肤, 用左手食指固定在腹股沟韧带中部, 触及准股动脉搏动, 将持注射器的右手与皮肤呈现出直角快速刺入股动脉内侧0.5 cm, 然后见到注射器乳头处有暗红色回血波动, 表示注射器已经在股静脉内, 护士需立刻给予固定, 根据医嘱需要采取血液量。如果未见回血, 护士应当控制进针速度, 边进针边试探性回抽是否有回血, 在抽取所需血量后立即拔针, 随之用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超过5 min, 不出血为标准, 护士将针头取下, 并把血液缓慢的沿着管壁注入。 (2) 桡动脉采血:护士协助患儿去仰卧位, 并且让患儿的手掌朝上, 绷紧患儿的皮肤同时将患儿的拇指按住, 使得桡动脉充分的显露在护士面前, 穿刺点位于桡侧腕横纹肌上约2 cm处, 此时护士将右手碰触患儿桡动脉最明显的搏动作为穿刺点, 护士进行常规的消毒, 然后用右手拿着事先接好注射器的5号半头皮针, 以30°角快速地刺入, 随之放平针柄随着血管走向缓慢向前推行, 将针头的1/2~2/3进入桡动脉时, 没有看到回血, 继而护士应稍微调动针柄的刺入的深度和方向, 见有回血后代表成功穿刺, 用针筒抽血至所需要的血液量, 之后快速拔针, 并用消毒棉签在穿刺点处给予按压5 min以上, 不出血即可。 (3) 护理注意要点:在儿科护理工作中, 护士应该具备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技术能力, 以达到减轻患儿痛苦和恐惧的心理。在操作前, 安抚患儿情绪的同时并跟家长进行交流, 护患双方建立信任关系, 以达到家长协助护士工作, 帮助患儿消除内心的恐惧、不安, 以免患儿哭闹, 耽误护士操作进度, 加重病情。在给予患儿操作过程中, 护士不应带有沉重的心态, 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 利于提高护士自身在穿刺过程中的穿刺成功率。在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情况下, 对采血禁忌证时刻掌握, 同时要懂得凝血功能障碍者禁止采血。操作后密切观察患儿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有无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采血时间、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采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21.0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采血时间情况相比较

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 (3.82±0.48) min, 对照组患儿采血时间 (6.67±1.48)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5.83% (115/120) , 明显高于对照组78.75% (63/8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红肿、血肿、血标本溶血、凝血情况比较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采血情况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儿优于对照组患儿,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3 讨论

股静脉穿刺采血和桡动脉穿刺采血得到广泛使用[2]。股静脉在收肌腱裂孔处续腘静脉, 行经收肌管, 至股三角尖时位于股动脉后方, 往上渐斜向, 随之位于股动脉的内侧, 并包在股鞘内[3]。在给予小儿股静脉采血过程中, 由于股静脉位置深, 在触及股静脉时, 首先需要扪及股动脉的搏动, 找到股动脉的基础上, 继而就可以触及股静脉, 由于股动脉搏动大, 不易确定血管走向, 且股静脉易受患儿体位而发生变化, 即使股静脉穿刺成功, 但是患儿的体位变化易导致血管破损, 所以穿刺时要注意血管的走向, 以免伤及血管、神经组织及误刺入股动脉。由于股静脉涉及面积大, 易散热, 所以操作时应当脱去患儿部分衣物, 此时患儿容易感冒, 导致体温下降和增加内心恐慌感, 小儿股静脉位置较深, 血管易滑动, 不易被固定, 与此同时患儿的哭闹和躁动导致护士一次性穿刺失败且操作时间延长。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使穿刺部位充分表露出来, 在常规消毒的范围内, 穿刺部位严格消毒的范围要大。穿刺时, 针头应穿刺浅显, 以免伤及腹腔脏器[4,5,6]。护士协助患儿把腿外翻时取得适宜体位和操作带来的疼痛, 容易导致患儿哭闹不停、应激性的反应也容易污染消毒部位。严重时会引起来感染。护士应做到随时观察患儿的精神面貌, 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现象, 如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 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果一次穿刺没有成功, 医护人员不宜反复进行多次穿刺, 易造成血栓, 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和体温, 造成血肿和局部出血等状况, 指导患儿正确的按压方法。同时患儿股静脉靠近会阴处, 应注意卫生及防止患儿排尿时污染从而造成感染, 因此应加强消毒、巡视并密切观察。

桡动脉是首先通过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 随之在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向下行走, 绕桡骨茎突至手背, 穿过第1掌骨间隙到手掌, 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建成掌深弓, 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覆盖, 在临床应用上是触摸脉搏搏动的部位[7]。桡动脉的解剖位置简单, 浅表血管清晰可见, 护士在患儿腕部随时可以触动血管搏动, 并加以容易固定, 不会随着患者的变换体位而改变, 护士能够简单的掌握并且一人完成操作[8]。在穿刺采血时, 在保护好采血过程的基础上, 消毒局部皮肤, 采用5号半针头头皮针进行操作, 利于降低患儿损伤度, 缩短按压时间。而股静脉穿刺需进针深, 注射器选用7号针头, 对患儿血管损伤程度加大。两者相比较, 桡动脉穿刺采血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也避免了患儿生理疼痛的加重。

由此可见,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小儿桡动脉穿刺法有效的降低患儿生理疼痛和皮肤损伤度, 同时也有效地促进护士提高操作技能, 家长也愿意接受, 值得在医学领域中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和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区别。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内采集血液标本的200例小儿进行随机分组, 120例小儿为观察组, 另80例小儿为对照组。在观察组120例小儿中运用桡动脉穿刺采血, 在另80例对照组小儿中运用股静脉穿刺采血, 将两组小儿的一次性穿刺率、操作时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采血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 (P<0.05) 。结论:在医学领域中, 小儿桡动脉穿刺方法损伤率低, 操作时间短,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桡动脉穿刺采血,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素娟.新生儿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10) :1647-1648.

[2]石金彩.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的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7) :1000-1001.

[3]陈伟霞.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采血方法的对比研究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5) :108-110.

[4]焦茜, 王莉.新生儿经桡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3) :36-37.

[5]刘国珍.新生儿两种采血方法的护理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8) :29, 33.

[6]袁小静.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方法与护理措施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100-101.

[7]张淑珠.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在新生儿的应用及体会[J].吉林医学, 2009, 30 (16) :1782-178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 篇3

关键词 小儿静脉 穿刺 技巧

在儿科治疗中,经静脉输液或静脉给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和途径,而头皮静脉占很大比例,穿刺适用于周岁以内的婴幼儿。

资料与方法

我科现有护理人员5人,其中主管护师4人,2006年对输液患儿1300人次输液5681次,其年龄为出生后48小时~1周岁,1次穿刺成功5580次,约占98.22%,失败为101次,约占1.78%,其中家长不满意14例。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同于成人,有其特殊规律。小儿血管细,血管的深浅因人而异,加上患儿不合作,会给操作带来许多困难,因此熟练掌握静脉刺术是非常必要的。

常用静脉的选择:了解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特点,有利于穿刺时,掌握血管的深浅度和走行方向,临床穿刺常选静脉如下:①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该静脉细长、浅直、清楚,血管虽细,但容易穿刺成功,液体不易外渗。②前额静脉:位于前额正中,呈Y型,分岔于近发际,表面显露粗短,直深,且易固定,易于穿刺成功。但选用静脉时,如向前穿刺,虽针头固定在血管内,仍有60%以上的患儿局部可发生肿胀,此现象乃因该静脉直径较粗,但其延伸到眉间部,变成又细又多的小静脉围绕双眼向心流,从而使液体汇流速度减慢,逐渐瘀积并由血管壁渗出到组织内,故易形成水肿;如采取向后穿刺,液体则汇入颞浅静脉总支而不易发生水肿。③耳后静脉、顶骨结节处颞静脉:这两条静脉的特点是显露虽较清楚、粗长、直线,但位于皮下,脂肪层上,皮下深度2mm左右,血管下有2~3mm的脂肪层及疏松结缔组织,不易掌握深浅度,易给进针造成一种错觉。故穿刺时一定要绷紧皮肤,使血管固定,并正确估计深浅度,方有可能成功。

此外,对头皮静脉暴露不明显的患儿,需要进行动静脉鉴别。

除应全面仔细检查和选择血管,还可以采取按摩、拍击指压、触摸等方法使其静脉得以暴露。

例如:对水肿患儿可根据血管走行采取指压法;对肥胖患儿可采取食指尖触摸法,必要时可拍击患儿臀部,使其哭闹,血管得以充盈;对重度脱水患儿或不易进食而需多次长期补液者,要注意保护血管,轮换使用。

当常用的向心血管不能再用时,可改变方向穿刺。因头皮静脉分布呈网状,无静脉瓣,无论向哪个方向穿刺,只要刺入血管内,液体都能顺利输入。

穿刺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协助患儿采取正确姿势,需要时剃去头发,消毒皮肤,用拇指、食指绷紧皮肤,以快速进针法轻稳刺入皮肤,然后再进血管,当进针1mm左右仍无回血,可将针头向下压,与血管平行方向推进。见回血后继续向前推进0.5~1cm,若不见回血,切勿快速退针,应边退边抽回血,如仅退针不抽回血,易穿透静脉形成血肿。②额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为20°~25°,耳后静脉及发际内的颞浅静脉进针角度应为30°。③根据血管壁弹性,估计血管的口径。当肉眼观察针头直径大于血管直径的情况下,只要方向对,深浅适宜,穿刺多能成功。④穿刺过程中,操作者可有三种感觉:即穿皮感、破膜感、落空感。当针头进入皮肤时,由于通过真皮层,可有一种穿透皮肤的感觉;当针头穿透血管壁时,有一种似穿透窗纸的既破膜感觉;当针头进入血管腔内,行进时无阻力,有一种落空感。⑤操作时应注意保护血管,一般从远心端开始选用,由远到近,以备有计划的连续使用,有利于血管的交替恢复。

小儿股静脉穿刺技术 篇4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6.32.181

[摘要] 目的 探讨单手送管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价值。方法 方便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小儿400例,小儿入院后疾病类型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00 例(接受单手送管)和对照组200例(接受双手送管)。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③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结果 ①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分别为(2例、1例、1例、1例、1例)、(7例、6例、8例、9例、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分别为(5.3±0.4)d、(3.1±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手送管相比,单手送管可以减少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并发症的发生,对延长置管时间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单手送管;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

[中图分类号] R7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b)-0181-03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在临床中使用广泛。小儿静脉细、管壁薄、弹性差,采取静脉留置针不仅可以减轻小儿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还能减轻护士工作量。留置针在减少护士工作量的同时,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等。有学者指出并发症的发生与送管方法及技巧密切相关[1]。目前临床上静脉留置针根据置管方法可以分为单手送管法和双手送管法。因此该文拟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400例该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小儿,探讨单手送管和双手送管的疗效差异。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收集该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小儿,小儿入院后疾病类型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分为:研究组(接受单手送管)和对照组(接受双手送管)。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6.4±6.3)岁、男性89例、女性111例、(6.6±6.5)岁、男性95例、女性105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无差异。

1.2 入选标准

①患者外周静脉完整。②家属知情同意、配合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血液系统疾病者。③恶性肿瘤者。

1.4 留置针穿刺方法

1.4.1 对照组 头皮静脉备皮,四肢静脉扎止血带。由一名护士固定患儿。消毒皮肤,旋转松动留置针护套并取下,Y 型软管座旋转至留置针的左侧。左手拇指、食指呈C字,无名指、中指、小拇指呈E字,绷紧皮肤,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使针尖斜面向上,呈15~30°进针,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1 mm。助手绷紧血管下方的皮肤。护士右手固定针芯,边退针芯边用左手拇指食指指腹捏住 Y 型软管座向前推送套管,至针芯全部退出[2]。

1.4.2 研究组 准备工作同对照组,将 Y 型软管座旋转至留置针左侧。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使针尖斜面向上,呈15~30°进针,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1 mm。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指尖在 Y 型软管座与留置针的夹角处向前推送套管,食指、中指退出针芯3 mm,将带针芯留置针全部送入血管内,左手拇指固定留置针,右手将针芯全部抽出,贴无菌透明敷料贴[3]。

1.5 留置针并发症的护理

1.5.1 静脉炎 ①静脉炎好发于每日输液量大,输液种类多的患儿中。对于此类患儿,护士需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如抗菌药物、高浓度氯化钾输入后采取低浓度液体输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对于输液量>500 mL的患儿,要把握好输液速度,避免快速输液对血管壁造成的冲击损伤。②对于血管的选择,要考虑一下几点:弹性好、管径粗、远离关节的?o脉;避免选择靠近关节的静脉;从血管远端选择穿刺点。③执行穿刺前,执行无菌技术,保证一针见血。④液体配置完毕,立刻使用,输液期间,抬高肢体,利于血液回流。⑤发现静脉红肿、硬结时,立刻拔管,给予硫酸镁热敷,饮食中给予新鲜水果、蔬菜、喝银杏水,可以改善微循环,提高血管抗氧化能力。

1.5.2 感染 主要与护士静脉留置针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关。医院应该定期指导护士进行培训,学习理论知识。此外对于营养状况差的患儿,应该加强营养,调整饮食结构,增强体质。留置针使用前检查有效期限。

1.5.3 液体渗漏 进针角度小、固定不牢等因素有关。针对上述症状,护士应该选择合适进针角度,妥善固定导管,穿刺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液体渗漏,皮下组织有无肿胀。

1.5.4 导管堵塞 与封管液种类、用量、患儿基础血管情况、置管时间等有关。针对这一现象,护士要脉冲式正压封管,套管针留置 4~6 d,避免肢体下垂。

1.5.5 皮下血肿 选择走向直、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把握好进针角度。

1.6 观察指标

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③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

1.7 统计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取SPSS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分别为(2例、1例、1例、1例、1例)、(7例、6例、8例、9例、7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分别为(5.3±0.4)d、(3.1±0.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讨论

静脉输液是护士护理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静脉输液中约有35%~55%的患者曾经发生过静脉炎[4]。静脉炎发生后不仅给患者增加身体上的痛苦,还为护士造成额外的工作负担。该研究中该文对小儿采取留置针护理方法,静脉留置针生物相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还可节约护士工作量。但是留置针穿刺时难免会遇到穿刺失败、并发症等问题。主要与护士穿刺时心里压力、技术水平、光线、血管基础状态等因素有关[5]。

该研究中对研究组操作时采取单手送管方法。有学者指出单手送管可以很高紧绷皮肤,减少助手按压皮肤时引起皮肤出现皱褶。而且回血时左手绷紧固定皮肤不动,不仅能固定肢体,还能保持血管平直,见回血后稍退针芯,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6]。还有学者指出针芯支撑下不仅能据血管走行调整进针方向,还避免外套管扭曲,提高穿刺成功率[7]。发生静脉炎后,护士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①硫酸镁湿敷封闭于渗漏处或采取湿毛巾进行湿热敷。②红光照射加硫酸镁湿敷。③取鲜芦荟洗净,用小刀刮去表皮,将芦荟汁滴在病变局部。总之静脉炎的护理方法较多,主要目的为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避免有??伤性护理措施[8]。该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分别为(2例、1例、1例、1例、1例)、(7例、6例、8例、9例、7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丹等[9]学者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一文中所提到的168例患者采用单手送管方法发生并发症(皮下血肿13例、液体渗漏8例、套管堵塞5例、局部静脉炎6例、9例患者穿刺部位轻微感染)相一致。可以看出单手送管方法能明显减少输液中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士护理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静脉输液中约有35%~55%的新生儿曾经发生过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引起小儿留置针相关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较多,如置入技术、穿刺部位、型号、材质、留置时间及输入药物等。该研究中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护理中根据小儿不同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全面合理的静脉治疗安全管理制度,减轻小儿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10]。同样有学者对小儿采取单手送管和传统送管,结果发现研究组在静脉炎、留置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11-12]。

因此,该文认为与双手送管相比,单手送管可以减少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并发症的发生,对延长置管时间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春燕.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3(32):319-320.[2] 张伟.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6(11中旬刊):11-13.[3] 胡洁容.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新进展[J].全科护理,2015,7(10):2605-2606

[4] 廖春萍,肖秀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6(5):104-105.[5] 冷蓉,欧艳凌,蓝杏好,等.使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3,34(26):5521-5522

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术及方法 篇5

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1],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化疗患者也可降低药物外渗的可能,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

1.穿刺前护理人员准备

用肥皂水清洗双手及戴口罩,一般采用六步洗手法。正确的洗手可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感染的机会。

2.用物准备

型号合适的留置针、3M透明敷贴、棉签、安尔碘、3条9cm的胶布,备好输液的药液、一次性输液器,连接输液器并排尽空气,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再将输液管针头直插入留置针管的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这样可防止进针后留置针管内有空气)。

3.穿刺血管的选择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避免选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及硬化、受伤的静脉。如有血栓性静脉炎则血管穿刺不易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易通畅。另外,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2].4.做好卫生宣教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护士。

5.穿刺方法

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进1~2cm,然后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左手紧固定穿刺部位血管,这样血管不易滑脱,也不易穿破血管,穿刺成功率较高。证实回血通畅后用3M透明敷贴将针眼处针翼周围皮肤覆盖并固定,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用一条胶布固定肝素帽及皮肤,胶布分别固定针柄及延长管。

6.封管液的选择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液封管优于生理盐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但对于不宜使用肝素钠的病人,限制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肝素为一种酸性粘多糖,是临床常用的抗凝剂,在体内外应用时均具有强抗凝作用。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通常采用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头内先缓慢推注2~3 ml,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使封管液充满整个官腔(以拔出针头是针尖有液体溢出为佳)。

7.护理

(1)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做到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准确,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2)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每日推注5~10ml等渗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应向肝素帽内注入2~5ml肝素液封管。在注入肝素液时,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这样留置针管腔内充满了封管液,可避免血液反流,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4)并发症的处理:①静脉炎。尽量选用较粗大、回流通畅的静脉,以使有足够的血液稀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将滴速减慢。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h内冷敷,24h后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②当针眼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金黄散外敷[3].③若留置针置入2~3天后出现局部血管硬化现象,应立即拔除留置针。④堵管。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5)告诉患者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透明敷贴与皮肤粘接不牢,透明敷贴不宜每日更换,应视粘贴膜脱落及污染现象及时更换。(6)拔管:沿血管方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2~3min,防止出血,可用安尔碘消毒穿刺点预防感染。

8.小结

探讨新生儿股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6月, 从产科直接转入我科新生患儿85例, 其中胎儿宫内窘迫或羊水重度污染行剖宫产24例, 正常分娩由于胎位不正或其他原因61例;男婴56例, 女婴29例, 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循环或肺部疾患, 均予股静脉穿刺采血[1], 一次性成功率达95%, 特殊情况患儿行二次穿刺成功。

1.2 方法

操作护士洗手戴口罩、无菌手套, 准备消毒用具、5 m L注射器、标本采集试管, 严格按无菌技术规程操作。股静脉在股三角区, 位于股鞘内,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紧靠股动脉内侧。首先使患儿呈仰卧位, 将其大腿稍外展、外旋, 小腿弯曲90°角呈蛙状, 助手双肘及前臂约束患儿躯干和上肢双手, 分别固定患儿下肢, 充分暴露穿刺区。施术护士用碘伏消毒皮肤, 然后用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中部扪准股动脉最明显点并固定[2], 右手持注射器, 使针头与皮肤呈垂直或45°角, 于股动脉内侧0.5 cm处刺入, 然后逐渐提升, 边提针边抽吸。见抽出暗红色血, 则提示已进入股静脉, 立即停止提升, 加以固定, 根据需要采集血标本量。如未见回血, 则应继续刺入或缓慢边退边回抽试探直至见回血为止。抽取所需血量后, 快速拔除针头用消毒干棉签按压5 m in以上直到不出血即可, 取下针头, 将血液标本沿试管壁缓慢注入。

2 结果

85例新生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循环系统或呼吸系统的疾患, 均对其进行了股静脉穿刺采血。80例患儿穿刺一次性成功, 3例因婴儿哭闹无法一次进行, 2例误刺入股动脉, 穿刺成功率达95%, 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通过对所有新生儿的血样标本做实验室检查后, 及时制订了诊疗及护理计划, 85例新生儿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一定诊疗时间范围内, 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3 讨论

临床上救治新生儿, 应用股静脉穿刺法采集血样标本, 是一种快速、有效、可行的静脉穿刺法, 尤其对新生重症患儿更有临床意义, 所以要求我们每一位儿科护理人员都要掌握这项操作技能。在具体操作时, 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防止感染。要正确了解股静脉的解剖位置, 科学选择静脉穿刺点, 争取一次穿刺成功, 减少患儿痛苦。进针时根据患儿皮下脂肪的厚薄来确定进针的深浅度, 皮下脂肪少的进针可稍浅, 进入针头的1/2或2/3为宜;皮下脂肪丰富者, 可进针头的全部。若穿刺失败, 不宜多次反复穿刺, 以免形成血肿。抽血完毕, 立即拔除针头, 用消毒干棉签按压5 m in以上, 避免引起局部出血或血肿。另外, 我们在实施此项操作时, 首先要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 临床上家长往往对护士的期望值过高, 要求护士一针见血, 给护士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精神紧张, 穿刺时容易失败[3]。这就要求护士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要有耐心, 精力集中, 才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新生儿股静脉穿刺操作简单易掌握, 因股静脉较粗, 血流量较大, 又有股动脉搏动点作标志, 所以穿刺成功率较高, 值得我们在重症患儿及新生儿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凤华, 李皎伦, 徐春岚.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部位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9) :33-34.

[2]刘法丽, 刘法娟.小儿股静脉采血方法新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7) :45-47.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护理体会 篇7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急诊科和儿科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成功穿刺为抢救争得宝贵时机,水平的高低,关乎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在急诊工作多年,对成功穿刺小儿头皮静脉深有体会:①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包括血管的选择,动、静脉的鉴别,针头大小的选择,小儿体位,穿刺手法及成功固定;②静脉穿刺及输液的注意事项:包括无菌技术、巡视观察;③做好健康宣教:穿刺成功了还要加强护理,才能保证患儿安全用药;④总结。

成功穿刺的基本方法

小儿头皮静脉的选择: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主要有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呈网状分布并且互相沟通,表浅易见,不易活动,易于固定,便于保暖,不影响其他诊疗活动,最适宜新生儿及婴幼儿输液,先找额正中静脉,如不明显,再找颞浅静脉然后耳后静脉,如患儿较胖无明显可见血管,用拇指指腹用力横向触摸,可摸到沟痕感,及静脉的深浅。如患儿腹泻,血管较瘪,可用拇指深压,反复几次,局部血管很快充盈,此时进针成功率会更高些。

动静脉鉴别:小儿头皮静脉多与动脉伴行,故必须善于鉴别,静脉外观呈紫蓝色,无波动、管壁薄,易于被压瘪,但较容易固定,血液多呈向心性流动,血液流动顺畅;动脉外观呈皮肤颜色会或淡红色,触及有波动感,管壁厚,不易被压瘪,血管易滑动,血液呈离心方向流动,液体注入时周组织立即呈树枝样变白,不能注入。

头皮针的选择:一般选用4~5号针头较适宜。

处置环境的选择:光线应充足,室温要暖,使患儿血管易充盈。

固定患儿体位的方法:先和患儿及家长沟通,哄逗、赞扬患儿,让家长和患儿消除紧张心理。将患儿平卧于处置台上,助手站立于患儿一侧,固定头部及上肢,家长立于患儿足端固定膝盖。尽量快而准穿刺,减少孩子哭闹时间,并防止患儿头部出汗过多难以固定。

穿刺方法:操作者坐于患儿头端,选择静脉,可用拇指触摸,有沟痕且血管较直,用毛刀剃去毛发,常规消毒皮肤两次待干,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皮肤,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在距离静脉最清楚点向后0.3cm处将针头与皮肤平行或5°~10°角刺入,沿血管方向由浅入深慢慢进针,切记不可进针后再回抽,那样会刺破血管而渗药。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少,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后不应再进针,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用右手挤压输液器软针头处的软管,见回血后证明已穿刺成功。如使用留置针,尽量选择选择粗直血管,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左手拇指和示指按住Y型接口处,右手捏住针翼将针芯退出2~3mm,再连针带管将套管完全送入血管,将针芯全部退出。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能否固定好,决定能否顺利将药液输完,婴幼儿头皮静脉较细而且脆弱,按压针柄,针尖上翘,血管会被针尖挑破,引起药液外渗,导致穿刺失败,技巧固定是:用1条输液贴固定好针柄,然后在穿刺点下垫一无菌棉片,用输液贴V型固定好,再用带有棉片的输液贴固定针眼处,最后将软管逆时针方向上盘,用1条输液贴固定,再用1条胶布将软管固定于患儿耳廓上,最后用绷带绕头一周将输液贴和软管固定好,这样就可以防头皮针因出汗滑、头部晃动而滑出血管外,还可以使针尖不贴于血管壁,使液体输入更加顺畅。使用留置针则将软管上盘,用透明敷贴使其松紧适宜,平整,针尖处软管不折叠,固定好再用填写好日期和时间的长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以备换药、拔管时查看,并使三通管处更稳固。

静脉穿刺及输液的注意事项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技术操作。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不要从血管中段开始,以防穿刺失敗形成皮下瘀血而导致整段血管模糊不清,无法再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有无发绀等情况,切不可因忽略了病情而发生意外。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智变化,有无输液反应局部有无肿胀,针头有无脱出、阻塞、脱出、移位,固定胶布有无松动瓶内液体有无走空,各连接处有无漏药及输液管打折不滴夜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顺利进行。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小儿穿刺前不要喂奶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而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进行操作时告知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四肢的方法,穿刺成功后科采取喂奶姿势抱患儿并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突然拔掉针头。

输液过程中告知家长穿刺部位保持固定,不要加盖任何物品,有以下情况及时与医生、护士联系:输液管中有气泡时,输液速度改变或液体不滴时,穿刺部位发红、肿胀、疼痛明显时,另外还有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恶心、呕吐、突然出现皮疹,胸闷、喘憋、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药物过敏症状时。如出现渗药肿胀,拔针后可用硫酸镁浸湿无菌纱布湿敷。

告知患儿家长不要随意调整滴速,一般30~40滴/分,有些药物对胃肠道刺激明显,滴速过快会引起患儿哭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如阿奇霉素。刚开始可将滴速调慢些,如无有不良反应,10分钟后再适当调快些。

液体输完,拔针后按压针眼5分钟以上,切忌边压边揉,防止凝血的针眼处子再次出血,而发生皮下瘀血。

讨 论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一项基本功,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责任心,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能力,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减少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增加家长对护士的满意和信赖,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还应有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在工作中不断增强护士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身修养,增强自信心,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人才的成长及医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彩霞.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3).

2 宁友茹,李惠淑,葛文艳.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中国伤残医学,2011,19(5):101-102.

上一篇:BEC写作测试练习题下一篇:初三优秀作文:成功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