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尿管时机(共7篇)
拔除尿管时机 篇1
子宫全切术留置导尿管是为了避免术中膀胱的损伤, 留置时间要达48 h~72 h。长时间的留置尿管是病情的需要, 但时间过久, 尿道黏膜的分泌物及尿液的晶体及导尿管球囊表面的结垢等, 会导致尿管拔除过程中尿道黏膜损伤, 引起尿道水肿和充血, 发生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拔除尿管后患者第1次排尿较为重要, 一般认为排尿困难是由于患者精神心理紧张、膀胱括约肌痉挛与逼尿肌收缩无力导致, 不仅容易发生上行感染, 还容易导致膀胱麻痹, 致使患者小便困难[1]。我科在选择拔除子宫全切术后导尿管时机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6月—2012年6月200例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观察组平均年龄47.5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47.9岁, 2组病种分布无明显差异, 2组留置尿管时间48 h~72 h, 也无差异。均使用18号双腔气囊导尿管。
1.2 方法
观察组导尿管拔除的时机为:术后45 h (约为术后第2天早上08:00) , 关闭尿管, 上午09:00~10:00静脉输液后1 h (约为术后48 h) , 将导尿管拔除, 鼓励患者下地小便, 并记录拔除导尿管后第1次小便的时间及尿量;对照组根据医嘱术后第2天液体完毕后 (时间约为17:00~19:00, 术后55 h) 拔除尿管, 同样方式记录拔除尿管后第1次小便的时间及尿量。
1.3 护理
观察组与对照组都采用相同的护理方式, 每日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进行会阴冲洗2次, 保持会阴与尿道外口清洁;导尿管自床缘垂直引流;并告知患者翻身活动时尽量保护好导尿管, 防止自行脱出损伤尿道。
1.4 治疗
2组患者均系临床路径入选病例, 用药种类及剂量一致头孢呋辛3.0 g/d, 术后48 h停用) , 补液量相似 (约2 500 m L/d) ;术后将患者的血红蛋白调整在90 g/L以上, 将电解质控制在正常范围, 不存在电解质紊乱原因导致的肠麻痹、膀胱麻痹。即2组的治疗模式无差异性。
2 结果
2.1 2组第1次小便距拔除尿管的时间 见表1。
2.2 2组拔除导尿管后第1次小便的量 (倒入统一的量杯中计量) 。见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在拔除导尿管120 min内顺畅小便者98例, 占98%, 而对照组仅83例, 占83%。从表2可以看出, 第一次顺畅小便在350 m L以内者, 观察组占98%, 而对照组占93%;但需要2次留置导尿者观察组为0, 对照组占4%。对照组有8例患者无法正常小便, 经流水声刺激, 按摩逼尿穴, 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2]后4例正常小便;仍有4例二次留置导尿, 该4例患者均在二次留置尿管24 h后, 行导尿管定时开放, 2 h~3 h开放1次或有尿意的时候开放尿管, 48 h内拔除尿管, 患者均自行小便。
3 讨论
3.1 无论是腔镜还是开腹子宫切除患者, 均常规需要留置尿管48 h~72 h。
本文观察组100例患者在术后第2天晨8:00时关闭尿管时, 均进行了心理辅导, 告诉其尿管关闭1 h~2 h后, 液路开放情况下, 膀胱可快速充盈, 有尿意时下地小便。观察组在开放液路的情况下, 关闭导尿管后膀胱短时间快速充盈, 尿意产生快, 患者无心理负担, 而轻松排出小便, 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
3.2 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的时间在术后第2天液体完毕后, 约为术后55 h。
患者静脉通道撤除后, 膀胱尿液充盈较观察组慢, 当患者有尿意时, 已经疲劳入睡, 导致膀胱过度膨胀而小便困难。对照组术后患者进食量不大, 又没有液路, 使膀胱充盈变慢, 进入夜间后, 抗利尿激素增加, 更加导致尿液充盈慢, 膀胱以极慢的速度充盈, 由于逼尿肌没有足够尿液的刺激而导致患者没有尿意, 逐渐形成尿潴留[3]。
3.3 如果没有把握好关闭尿管的时间而提早关闭, 也不影响医师的诊疗及患者治疗。
假如医师当天未下达停止尿管医嘱, 护士于09:00进行静脉输液或患者有尿意的时候开放导尿管即可。
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导尿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术中误伤膀胱, 术中麻醉原因, 患者术后神经肌肉功能没有完全恢复, 膀胱逼尿肌功能也没有完全恢复, 术后6 h才逐渐恢复, 术后患者切口疼痛, 下床困难, 所以要留置尿管一段时间。我院对导尿管的拔除时机进行观察, 选择在手术45 h后即术后第2天晨8:00关闭尿管, 静脉通道建立1 h~2 h后拔除尿管, 促其下地小便, 可有效防止术后小便不畅或慢性尿潴留, 防止了二次留置导尿。观察组尽早下地活动可防止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还可以促进肠蠕动, 减少腹胀, 防止肠粘连的发生。而对照组拔除导尿管的时间多在下午班或夜班, 此时段护理人员不足, 对患者小便的观察及心理辅导不力, 既无液体进入, 又因术后肠功能未恢复导致无法大量进食, 致使尿意延迟, 排尿困难。
综上所述, 选择术后45 h关闭导尿管, 开放液体1 h~2 h后, 拔除导尿管, 下地小便, 是防止术后小便困难及慢性尿潴留的有效方法。缩短了留置尿管时间, 避免上行性感染;尽早下地, 有防止下肢静脉血栓, 促进肠功能恢复, 防止肠粘连的作用[4], 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全切术后导尿管拔除时机。方法选200例子宫全切术患者, 观察组100例, 术后45h, 术后第2天晨8:00关闭尿管, 1 h2 h后拔除导尿管并鼓励下床小便;对照组100例, 在术后55 h, 术后第2天液体完毕后拔除尿管, 随意小便。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有1例小便困难;对照组有8例小便困难, 有4例2次留置尿管。结论 选择适宜的拔除导尿管时机可有效防治子宫全切术后小便困难及慢性尿潴留的发生。
关键词:子宫全切术后,拔除尿管,时机,慢性尿潴留
参考文献
[1]蒙莉萍, 陈珍.妇科手术患者留置尿管拔除时间的研究[J].海南医学, 2010, 21 (18) :142-143.
[2]金有豫.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3-56.
[3]姚泰.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2-254.
[4]张玉英, 吴文英.普外科上腹部手术后导尿管拔除时间的探讨[J].中外医疗, 2009, 28 (24) :191.
拔除尿管时机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髋关节疾患手术病人120例, 均为单纯性髋部外伤患者, 留置导尿前患者神志清楚, 无精神病史, 无泌尿系统疾病均可自行排尿, 其中股骨颈骨折52例, 股骨粗隆部骨折65例, 髋臼骨折3例, 男性82例。女性38例, 年龄19~50岁, 留置尿管时间为1~3d, 在拔除尿管后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 对照组6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 麻醉方式, 置管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30min按常规导尿法置入双气囊导尿管, 气囊内注入15~20m L气体, 接无菌引流储尿袋并持续引流尿液, 术后待麻醉作用消失后开始夹闭尿管, 改为个体化放尿, 在病情许可时嘱患者每日饮热水2000~2500m L, 按留置尿管常规护理, 当患者膀胱充盈自感有尿意时, 一边拔管, 一边嘱患者有意识的参与排尿。实验组当膀胱中度充盈有尿意时协助患者自行排尿。对照组待膀胱完全充盈时排尿。
1.3 观察项目
拔管后记录病人首次排尿时间及排尿情况, 有排尿要求不需任何辅助方式能自行排尿者为自行排尿;有排尿要求, 但不能在第一时间排尿, 需经热敷, 按摩下腹部, 听流水声, 冲洗外阴等措施才能排尿者为诱导排尿;经上述诱导措施, 拔除尿管4h后仍不能排尿需再次导尿者为尿储留。
2 结果
2.1 2组患者排尿情况比较 (见表1)
实验组自行排尿和诱导排尿数分别为58例和2例, 无排尿无效病例。对照组自行排尿和诱导排尿分别为40例和16例, 排尿无效为4例。
例
注:x2=69.09, P<0.05。
2.2 2组患者首次排尿时间比较 (见表2)
例 (%)
注:x2=41.86, P<0.01。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髋关节外伤多为突发负件事件, 患者精神紧张、恐惧, 且导尿术是一种应激源, 可加重病人的不良情绪, 有些患者存在对导尿管的不耐受甚至疼痛, 因此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给予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 置管前后向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使患者充分了解留置尿管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和私密的排尿环境, 增加拔管后排尿的信心, 可提高拔管后首次排尿成功率, 避免尿潴留[1]。
3.2 严格掌握拔管后首次排尿时机
表2可见实验组大多数患者自行排尿时间不超过30min, 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了首次排尿时间, 本组患者膀胱中度充盈, 随着膀胱内压力升高, 刺激膀胱壁压力感受器, 使冲动传入排尿中枢, 在中枢神经和逼尿肌、膀胱内括约肌的协同作用下产生主动排尿意识, 使尿液轻松排出体外。对照组患者膀胱高度充盈, 因逼尿肌、膀胱括约肌的过度伸展, 降低收缩能力, 可造成排尿困难, 同时留置尿管的刺激破坏了正常的排尿模式, 超过2h仍不能排尿者, 患者焦虑十分难受, 其大脑皮层高度兴奋, 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受到干扰, 抑制排尿反射, 使排尿不能完全受意识控制, 只能用各种方法诱导排尿, 然而在实施诱导时随着时间的延长使膀胱逐渐过度膨胀, 逼尿肌失去有效的收缩力, 成为无张力性膀胱, 故发生尿潴留, 需再次导尿。
3.3 实施个体化放尿训练膀胱肌的功能
膀胱具有储存尿液和排尿的双重功能, 全组患者术前膀胱及排尿功能均正常, 拔出尿管后应该继续保持而不宜中断, 即使膀胱功能出现障碍, 也应积极训练才有利康复[4], 手术后6h麻醉作用消失后应夹闭尿管, 根据病情鼓励患者多饮水, 待膀胱充盈有尿意时再开放尿管, 同时提醒患者有意识的加入排尿活动, 使排尿过程同时有神经肌肉活动的协调参与, 从而产生排尿感和排空感, 使留置尿管患者的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 同时热开水温热的刺激会使患者感觉舒适、精神放松利于排尿, 第一次排尿成功后, 可增加病人排尿的自信心, 使下次排尿自然顺利。
4 讨论
经研究证明, 膀胱的生理适应性对排尿功能有重大影响, 正常成人当膀胱内尿量达到100~150m L时, 会有膀胱充盈的感觉, 尿量在150~250m L时开始有尿意, 尿量在250~450m L时则引起排尿活动[2]。拔管后鼓励患者适时排尿是减少尿潴留的有效措施[3], 通过分组对照显示, 60例留置尿管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时间选择在膀胱中度充盈时比膀胱完全充盈时优越, 时机更为成熟, 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最佳时机应是膀胱中度充盈时。
摘要:探讨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时机对髋关节术后病人排尿的影响。将120例髋关节术后留置尿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60例, 选择在膀胱中度充盈时首次排尿;对照组60例, 在膀胱完全充盈时首次排尿;实验组首次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1) , 实验组首次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选择在膀胱中度充盈时排尿, 首次排尿时机早, 无尿潴留现象发生。
关键词:膀胱功能,首次排尿时机,护理
参考文献
[1]于莹, 候春颖, 郭清阳.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原因及预防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7) :1317.
[2]王红霞.膀胱冲洗降低留置尿管的感染率观察[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10, 11 (12) :94-95.
[3]陆烈红.自控镇痛患者发生尿潴留的相关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2) :125.
双腔尿管拔除困难3例分析 篇3
1 病例介绍
[例1]病人, 男, 23岁, 因醉酒后10 h急性尿潴留而留置双腔尿管。酒醒后膀胱刺激征明显, 要求拔管。拔管时水囊内液体吸出困难, 压力开关通畅。用力抽吸时只有极少量液体吸出。复抽20余次后, 突有25 mL液体流出, 拔管成功。剪开水囊, 见注水管内口对应处囊壁有内口形状压痕。
[例2]病人, 男, 56岁, 因骨盆骨折术前留置双腔尿管, 术后拔管时反复抽吸, 水囊内生理盐水难以抽出, 拔管困难。剪掉压力开关无液体流出, 用消毒后钝头细铜丝顺进水管插入水囊, 退出后水流喷发, 拔管成功。剪开水囊, 见注水管内口处囊壁有内口形状压痕。
[例3]病人, 男, 66岁, 因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留置双腔尿管后在诊所治疗。5 d后向外用力牵拉尿管试图自行拔除失败。入院时可在会阴部扪及水囊, 尿管不能回插入膀胱。反复抽吸未能吸出囊内液体, 拔管困难。最后不得不自会阴部穿刺戳破水囊而成功拔管, 剪开水囊所见与上两例同。
2 体会
拔除尿管时机 篇4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弯,导尿管,拔除时间,护理
特发性脊柱侧弯 (IS) 是最常见的结构性脊柱侧弯, 占脊柱侧弯总数的80%左右[1]。脊柱侧凸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外观及生理功能[2]。临床上采用三维矫形的手术治疗方法, 由于手术复杂, 围术期护理难度大, 病人住院期间的护理需不断进行循证实践, 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本研究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后尿管拔除的最佳时间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5月本科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人98例, 其中男23例, 女75例;年龄2岁~54岁 (16.11岁±6.79岁) ;其中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90例, 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2例, 行植骨融合手术6例。所有病人留置尿管前尿常规均无异常, 术前脊柱侧弯cobb角度、心理状态、年龄等构成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排除术后留置静脉镇痛或留置硬膜外镇痛的病人。
1.2 方法
1.2.1 分组及拔除尿管时间
抽样方法为方便抽样, 根据数字表进行分组, 拔除尿管时间分别为术后24h内、术后24h~48h、术后48h~72h、术后72h以上。各组研究对象均在麻醉起效后10min, 手术前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安置适合各年龄段的双腔硅胶导尿管, 使用封闭式一次性贮尿袋。各组病人均为膀胱充盈有尿意时进行拔管。观察病人拔除导尿管后是否可自行排尿, 能顺利自行排尿及诱导情况下自行排尿而且无尿潴留现象者均为自行排尿成功;凡是拔除导尿管后2h~4h病人有小便感, 叩膀胱充盈, 经各种物理方法诱导, 仍不能自解小便, 须重新保留导尿管者为自行排尿困难即自行排尿失败[3]。症状以尿频、尿急、尿痛为观察内容。
1.2.2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 (±s) 描述, 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例 (%)
3 讨论
3.1 早期拔除尿管的循证实践
导尿管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但使用不当会导致感染性并发症, 进而导致病人住院时间的延长和住院费用的增加[4,5]。尿路感染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而研究表明, 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是最重要的尿路感染危险因素[6,7,8]。大量的研究表明, 留置尿管时间越长, 感染率越高[7,8,9]。刘玲等[10]对后腹腔镜术后导尿管不同拔除时间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术后24h内拔除尿管是可行的。近年在普外科、骨伤科、妇产科等已有报道, 均认为在术后麻醉复苏至1天左右, 膀胱充盈有尿意时拔管为最佳时机, 能有效提高病人自主排尿成功率和降低再次导尿率, 对预防院内泌尿系感染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可以预防拔管后尿失禁的发生[11,12,13,14,15]。
3.2 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人术后早期拔除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全身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 膀胱壁逼尿肌收缩力恢复较慢[16]。据文献报道, 手术麻醉后痛觉、感知觉的恢复一般是在用药后3h~5h, 并且膀胱功能也开始恢复[17]。因此, 术后1d麻醉对病人的影响已基本上消失。本研究中拔除尿管时间分别为术后24h内、术后24h~48h、术后48h~72h、术后72h以上, 结果显示导尿管拔除的最佳时间是术后24h, 有利于病人自行排尿成功及减少膀胱刺激征症状, 增加病人的舒适度。秦柳花等[18]的调查显示, 尿管延时拔除 (>3d) 发生率在20%以上, 均为术前排尿训练无效及未参与训练的病人, 提示提高术后早期拔除尿管的成功率, 术前病人需常规进行排尿训练, 并提高其依从性。
4 小结
拔除尿管时机 篇5
关键词:护理干预,尿管,自主排尿
很多外科术后的患者存在尿潴留的现象, 即经诱导20min后, 尿液仍不能排出膀胱, 而使其仍然处于充盈状态[1]。临床工作中往往只注重留置尿管的方法和步骤, 缺乏对拔除尿管后的处理。针对于这种状况, 本文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外科术后并留置尿管的病例, 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 分析干预措施对拔除尿管后自主排尿功能的影响。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手术并留置尿管的患者100例, 年龄在18~72岁, 平均42.1岁, 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 每组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麻醉方式上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护理干预组在手术2d前即开始干预治疗, 开始进行腹部及会阴部微波理疗, 2次/天, 每次30min, 并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平卧位排尿, 每天练习3~4次, 护士督促检查。术后第1天, 询问患者切口疼痛程度, 对疼痛及时进行处理, 给予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嘱患者多饮水, 每日2000m L。术后2d, 开始进行肛门括约肌协调功能训练, 3~4次/天, 每次20遍。拔管当日, 待患者膀胱充盈伴有尿意时, 立即拔除尿管, 协助其床上或床下排尿。
常规护理组则作一般的处理, 常规讲解术前知识, 不要求多饮水或督促饮水。
1.3 观察指标
自主排尿:排尿时间<3min, 且连续不延迟。排尿困难:排尿时间>5min, 且自觉需作很大努力才能将尿液排出, 或初始排尿不延迟, 但排尿过程时断时续, 排尽尿液全程>3min。尿潴留:尿液贮留在膀胱内, 经诱导20min尿液仍不能排出, 膀胱处于充盈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研究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由表1可知, 通过一定护理干预可以明天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减少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率, 提高排尿成功率。
3 讨论
膀胱具有贮存和排尿的功能。当尿量达400~500m L时, 膀胱内压迅速上升, 可达15cm H2O。这时, 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刺激兴奋, 冲动沿盆神经传至骶髓初级排尿中枢, 同时冲动也上传到大脑皮层, 产生尿意[2,3,4]。如果环境不适宜排尿, 大脑皮质可下传抑制信息, 抑制初级中枢, 暂不排尿;若环境许可, 抑制解除, 骶髓初级排尿中枢发放冲动沿盆神经传出, 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 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尿液进入后尿道, 后尿道感受器受到了尿液刺激, 反射性抑制阴部神经, 使尿道外括约肌舒张, 尿液排出体外。
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是广大护理工作者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留置尿管常常引起医院内泌尿系感染, 同时, 也是导致拔管后尿潴留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 感染与尿潴留发生率亦增高。在临床中, 长期以来只注重留置尿管的方法和步骤, 对于拔除尿管后的细节问题一直未予以重视。所以, 部分患者拔管后不能自主排尿, 甚至需再次导尿, 既增加患者痛苦, 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传统的护理方法对术后因严格卧床及精神过度紧张所致的排尿困难未予重视, 致使尿潴留发生率和再次导尿率大大增加。依据笔者的临床经验, 发现通过一定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减少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 提高排尿成功率。临床观察发现, 床上卧位排尿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术前1d训练卧床排尿, 不能促使患者习惯的养成, 一般需3~5d的时间, 因此,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强调在患者入院第1天即向其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解除焦虑情绪, 说明术前训练卧床排尿对术后康复的意义, 并指导训练床上卧位排尿, 使患者养成卧床排尿习惯, 术后鼓励其尽早排尿, 对有尿潴留者及时采取诱导措施, 这对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降低导尿率, 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术后督促患者多饮水, 解除患者怕饮水的顾虑, 多饮水可以增加循环量,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而使尿液生成增加, 使膀胱有充盈感, 有利于拔除尿管后顺利排尿。
外科手术患者手术时间长, 疼痛剧烈, 及时止痛和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 解除了排尿的恐惧心理, 尽早排出尿液, 减少了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如果使用镇痛泵止痛应选择恰当的拔除尿管的时间。
此外, 在持续开放的状态下, 由于膀胱始终处于无张力状态, 失去了生理情况下的膀胱括约肌的规律性收缩和舒张, 久之易导致膀胱挛缩, 在拔除尿管后, 往往会出现尿潴留、尿失禁、尿急等并发症, 需要再次放置导尿管[5,6]。所以, 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充盈时拔管比膀胱空虚时拔管更有益于患者排尿成功。本研究中护理干预组47例患者即可自行排尿, 其成功率为94%。
由于患者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也就是膀胱括约肌的收缩后负荷不同, 膀胱做功亦不同, 对平滑肌训练程度则不尽相同。因此拔除导尿管后排尿情况也就不同。而按需放尿, 也就是按照膀胱的充盈程度来放松膀胱, 使该组肌肉在中等程度的后负荷时做功, 则其完成的外功最多, 这样就避免了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的弊端。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术后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拔管后自主排尿功能, 方法简单易行,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海铃, 赵岩, 郭清阳, 等.老年男性患者术前导尿时随机选择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1A) :33.
[2]甘兰君.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137.
[3]魏瑛琪, 符丽, 张文香, 等.拔管前膀胱冲洗预防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0) :733-734.
[4]张佩君, 王锡唯, 钱爱君, 等.留置尿管拔出前注入红汞预防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8 (5) :401-402.
[5]赵学军, 蒙小燕, 黎观妹.护理干预对预防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 2005, 11 (2) :111-112.
拔除尿管时机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5年1月—6月骨科术后留置尿管患者354例, 其中男234例, 女120例, 年龄18岁~78岁, 平均年龄 (37.8±10.6) 岁。排除神经损伤、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统疾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 细节组和对照组, 每组均为177例。2组在人数、年龄、性别、留置尿管时间、手术类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拔管时用注射器抽出气囊内的液体, 直接拔管。细节组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细节护理干预方案并实施, 方法如下。
1.2.1术前健康教育与床上卧位排尿训练
1.2.1.1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告知患者术前训练床上排尿的重要性, 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术后早期拔除尿管的意义, 再次置管对身体的影响, 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配合, 消除其紧张情绪。
12.1.2术前训练床上排尿习惯, 术前2 d指导患者床上平卧位排尿, 减少不适心理, 并进行盆底肌的功能锻炼, 督促患者进行尿道和肛门括约肌收缩和舒张运动, 3次/d, 10 min~ 20 min/ 次。
1.2.2术后留置尿管置管期护理
1.2.2.1术后留置尿管采用间歇性夹管, 定时放尿维持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 并进行留置尿管护理常规, 麻醉作用消退后指导患者有尿意时放尿, 排空膀胱后夹闭, 直到膀胱再次充盈。
1.2.2.2留置时间较长的进行排尿反射活动训练, 即从术后第1天留置尿管开始夹闭尿管, 待患者有强烈尿意时, 指导患者用力排尿, 尿道口见有尿液流出后, 嘱患者停止用力排尿同时打开尿管开关, 排空膀胱。训练2 d~3 d, 每次训练尿道口均有尿液流出, 患者出现明确的排尿表现1 d后, 于第2天膀胱充盈时拔除导尿管[1]。
1.2.3拔除导尿管护理
1.2.3.1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具体情况与主管医生沟通, 嘱患者夹闭导尿管多饮水, 患者有强烈尿意时, 评估膀胱的充盈度, 掌握好拔管时机, 遵医嘱进行拔管。
1.2.3.2进行挂帘遮挡, 尊重患者的隐私, 创造舒适安静的病室环境, 稳定患者情绪, 暗示患者可以自行排尿, 树立信心, 避免患者拔管时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反应。
1.2.3.3拔管时夹闭尿管, 患者有强烈尿意膀胱充盈时, 尽快拔除导尿管, 用注射器将气囊中液体抽出, 进行语言沟通动作轻柔, 一边缓缓拔尿管, 一边嘱患者排尿, 使膀胱内的尿液随尿管拔出一起排出, 起到冲洗润滑尿道的作用, 减少摩擦产生的尿道黏膜损伤及尿道疼痛, 提高自行排尿成功率。
1.2.3.4患者膀胱充盈切勿时间过久, 充盈过度反而刺激膀胱括约肌和逼尿肌收缩无力, 而出现尿潴留。
1.2.4拔除导尿管后的护理拔除导尿管后, 指导患者多饮水, 并尽早进行第1次排尿, 第1次排尿成功后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患者发生尿潴留的概率极低。
1.3观察指标拔除导尿管后不采取任何辅助措施首次排尿成功为自行排尿;有尿意但排不出, 需要通过听流水声、腹部按摩、热敷等辅助措施排尿成功为辅助排尿;有尿意膀胱处于充盈状态, 患者发生尿潴留, 经诱导仍不能自行排尿, 需要重新置管者为重新留置。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细节组在拔除导尿管后的情况, 自行排尿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讨论
骨科术后拔除导尿管的主要细节护理干预包括预防性护理、掌握拔管时机、心理护理、个体化护理。
3.1做好预防性护理骨科术后拔除导尿管易出现尿频、尿后憋胀、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再次置管, 不仅增加患者痛苦, 而且导致泌尿系感染。所以细节护理干预首要注重的是健康教育指导及膀胱排尿功能训练, 术前进行床上卧位排尿训练, 留置尿管期间加强膀胱功能锻炼及排尿反射活动训练。
3.2掌握好拔管时机留置尿管患者拔除尿管的最佳时机是膀胱充盈时[2], 依据麻醉消退及手术情况进行评估, 条件允许尽早拔除导尿管, 拔除导尿管最佳时机是患者有排尿要求膀胱充盈时即拔除导尿管, 边拔边排尿, 润滑尿道, 切勿膀胱充盈过度, 导致发生尿潴留。
3.3做好心理护理由于骨科术后常常需卧位治疗, 因排尿姿势习惯的改变, 加之手术伤口疼痛等因素, 抑制副交感神经致膀胱逼尿肌松弛无力, 尿道括约肌张力增高而致排尿困难, 拔尿管后易导致尿潴留。除了早期预防性护理外, 术前术后及拔管前后都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 提高自行排尿的成功率。
3.4个体化护理每一名患者都具有个体差异, 病情细微变化也不尽相同;造成首次不能自行排尿的原因有多种, 每个患者的侧重点不同, 要擅于抓住重点, 解决护理问题。
本次研究中, 对于骨科留置尿管拔除导尿管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干预, 第一次自行排尿成功率高达98.3%。
综上所述, 骨科术后拔除导尿管实施细节护理干预对于提高首次自行排尿成功率, 降低尿潴留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丽芳, 陈润芳, 萧佩多.排尿反射活动训练对骨科术后留置导尿管拔管时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25 (5) :1173.
拔除尿管时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至2009年5月腹部手术尿后保留尿管的患者122例,其中男66例,女56例。年龄27~69岁,心、肾功能均正常,无泌尿系统感染。其中胃大部切除术32例,腹腔沟疝修补术35例,肠梗阻松解术25例,胆囊切除术20例,脾切除术1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留置尿管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同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见医嘱随机拔除尿管。观察组拔管前先将膀胱内尿液引流干净,再夹闭尿管,严格无菌操作,将输液器头皮针换为9号头皮针,常规消毒后在尿袋管与尿管连接处上方约2cm处穿刺,将温度为36~37℃的0.9%生理盐水400m L加庆大霉素16万U密闭式注入膀胱,保留至患者有尿意时拔管。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拔除尿管后第一次排尿情况。顺利:排尿时间<5min。排尿困难:排尿时间>5min,且自觉需很大努力才有尿液排出;或虽初始尿液排出不延迟,但排尿过程时断时续,且有尿痛感。尿潴留:尿液潴留在膀胱内,有尿意经诱导20min尿液仍不能排出。导尿:尿潴留患者经腹部按摩,听流水声、温热水冲洗会阴,解除患者心理压力,为患者提供独处的环境等护理干预措施,60分钟后仍不能排出尿液者[1]。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拔管后第一次排尿情况例(%)
组别例数顺利困难尿潴留导尿
观察组6256(90.40)2(3.20)2(3.20)2(3.20)
对照组6022(36.70)18(30.0)12(20.0)8(13.30)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排尿顺利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排尿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无论置入、保留及拔除尿管对尿道黏膜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拔管前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行膀胱灌注,可使膀胱在短时间内快速充盈,对膀胱壁产生较强刺激,使副交感神经兴奋而产生排尿反射。同时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膀胱内压力增高,压迫膀胱反射性引起强烈的排尿感,拔管后患者可迅速排尿。同时,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阻止蛋白质的合成,对革兰阴性菌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庆大霉素溶液进入膀胱后,与膀胱内壁充分接触,从而起到杀菌和清洁的双重作用。拔除尿管时,庆大溶液随之排出,可杀灭并排除存留在尿道中的细菌,并且尿道也得以冲洗,有效减少尿道刺激症状的发生。此外,温热刺激会使患者感觉舒适,精神放松,排尿顺畅,从而减少排尿困难和尿潴留。
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留置尿管拔除方法对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22例术后留置尿管病员随机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拔除尿管前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溶液行膀胱灌注,对照组按常规拔管,分别观察拔除尿管后第一次自行排尿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对排尿成功率、尿道刺激症状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除尿管时,采用0.9%的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行膀胱灌注后再拔除,对排尿功能影响小,排尿成功率高,可避免尿管拔除后发生尿道刺激症状及尿潴溜而再次重新留置尿管,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关键词:导尿管,膀胱灌注,排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