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手术

2024-10-17

不同时机手术(精选10篇)

不同时机手术 篇1

高血压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伴随我国逐渐进行入老龄化社会, 高血压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1]。本文对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300例, 分别给予超早期、早期及延迟手术治疗, 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00例, 随机分为3组:超早期组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 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0.5岁;早期组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 年龄54~68岁、平均年龄62.5岁;延迟组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 年龄57~66岁、平均年龄60.0岁。3组患者的年龄、男女性别比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排除重症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禁忌证及重症麻醉药物过敏等情况发生。

1.2 方法

超早期组患者均在发病后6 h内进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 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早期给予康复锻炼和功能恢复[2]。早期组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 清除脑出血部位的血肿, 给予术后良好管理, 尽早开展术后身体各项功能的恢复锻炼[3]。延迟组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后给予开颅手术治疗, 依据脑出血部位进行开颅手术操作。

1.3 临床效果评估标准

所有患者随访48个月, 依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 (ADL) 对预后进行评价:Ⅰ级:日常生活完全恢复;Ⅱ级:可独立生活或日常生活部分恢复;Ⅲ级:扶拐可走, 需他人协助;Ⅳ级:卧床, 但有意识存在;Ⅴ级:植物生存状态[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3组患者的成功救治情况

超早期组患者致残比例、致死比例等均少于早期组、延迟组 (P<0.05) , 早期组少于延迟组 (P<0.05) , 见表1。

2.2 对比3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超早期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均优于早期组、延迟组, 早期组优于延迟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目前高血压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若不能获得及时地治疗和控制, 极易引发脑血管疾病, 早期诊断治疗能够有效明确脑组织出血部位, 同时给予常规手术治疗[5]。

超早期和早期手术治疗在24 h内开展手术, 在清除局部血肿后能够减轻血肿对局部脑组织的压迫, 尽快恢复脑组织的局部血液供应, 改善患者脑组织的功能恢复。延迟手术治疗的手术操作时间在24 h后, 局部脑组织出血后形成的血肿会压迫脑组织, 导致长时间缺血缺氧, 即使给予手术治疗后局部脑组织的功能恢复时间较长。急性期患者多为引发脑疝而死亡, 后期死亡多为中枢系统长期抑制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患者为濒死状态, 即便抢救存活, 但多有严重功能障碍遗留, 血肿压迫时间与致残率及病死率呈正相关。水肿、缺氧、缺血及炎性介质释放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在血肿压迫时间越长的情况下症状越重, 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且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越高。

本文对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300例, 给予超早期、早期及延迟手术治疗, 结果显示超早期手术治疗患者致残比例、致死比例少于早期组与延迟组患者, 超早期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均优于早期组、延迟组。

综上所述,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和早期手术治疗, 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死亡和致残比例, 有效提高手术治疗后生存质量, 安全性较高, 应依据患者的脑出血情况和部位尽早开展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时机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00例, 随机分为3组, 超早期组患者100例, 给予超早期手术治疗;早期组患者100例, 给予早期手术治疗;延迟组患者100例, 给予延迟手术治疗, 对3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超早期组患者致残比例、致死比例等均少于早期组、延迟组, 早期组少于延迟组 (P<0.05) ;且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均优于早期组、延迟组 (P<0.05) 。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超早期和早期手术治疗, 能够降低患者死亡和致残比例, 有效提高手术治疗后生存质量, 安全性较高, 因此应依据患者的脑出血情况和部位尽早开展手术治疗。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手术时机,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俊, 宣宏飞, 谢仁龙.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治疗与术后发生再出血及近期疗效的关系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4) :551-553.

[2]刘宏浩, 王少雄, 黄程, 等.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研究[J].重庆医学, 2014, 43 (22) :2925-2927.

[3]陈敏, 林鹏.不同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5) :4024-4025.

[4]钟景阳, 杜晓光, 宋立涛.不同手术时机和方式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23) :59-61, 65.

[5]Yin D, Slavin KV.A hypothesis on possible neurochemical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cerebral arterial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Medical Hypotheses, 2015, 85 (3) :355-358.

肝移植手术时机如何选 篇2

苏州张青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特需科和肝移植科教授杨甲梅:随着外科技术的成熟,肝移植手术的目的已从过去的仅仅延长生命转变成目前的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对晚期肝病患者而言,应选择在病情尚未完全恶化前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长期存活率,同时还可以显著减少费用。如果病情发展到很严重的阶段,手术风险及费用要大大增加。一个成熟的肝脏移植中心,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要有以下严格的指征:①患有不可逆的肝脏病变;②内科及外科均不能治愈;③短期内(6~12个月)患者不可避免死亡。④肝移植是唯一有效治疗。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宝宝太胖怎么办

我家宝宝现在1岁,出生时3.8千克,现在12.5千克,一直比同龄宝宝胖,食欲很好。我以前还以为长大点就会瘦下去的,可现在体重增长还是挺快的,该怎么办呢?

上海吴红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医师盛晓阳:喂得太多是造成宝宝体重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如:千方百计让宝宝喝完奶瓶中最后一滴奶或吃完饭碗中所有饭菜;在奶粉中加米粉或蛋黄等;为了增加宝宝的饭量,让宝宝一边玩一边吃或边看电视边吃;用巧克力、糖果等作为宝宝吃饭的奖励;给宝宝喝大量的所谓有营养的100%纯果汁等。以上这些错误的喂养方法都可能造成宝宝超重和肥胖,你可以对比一下是否存在这些问题。动得太少是引起宝宝超重肥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要尽量让宝宝动起来,把多余的热量消耗掉,这样既能控制体重增长,又能保证宝宝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营养供应,是最安全有效的控制宝宝体重的方法。

专家门诊:周二全天,周三下午,周四下午

没“性”趣是不是性功能障碍

人到中年,工作忙,压力大,我发现自己对性的兴趣越来越淡漠了,妻子也经常埋怨我有点“性冷淡”。其实,我的性功能(如勃起、持续时间)都正常,但就是心理上感觉对性的兴趣不大,宁愿做点别的事情。这是不是性功能障碍?

上海王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应俊:中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对性的要求逐渐下降,这不是性功能障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年龄段“忙”是相对的,缺乏“新鲜”的性向往、性吸引、有效的性刺激是绝对的。建议你在工作之余自我减负,多为“家”着想,增加一些有情趣的活动,如:陪妻子逛街、吃饭、看电影等,看着“人家”,想着自己,到家后“温故而知新”。调整好了心态,不用“处理”,一切都会好。

专家门诊:周一、周三、周四、周五全天(浦东分院)

吸烟与患肺癌什么关系

一直听说吸烟与肺癌有密切的关系,可我有个朋友从来不吸烟,也不喝酒,却查出患了肺癌,而很多老烟枪一直大量吸烟也没患肺癌。这是什么道理呢?吸烟与患肺癌到底是什么关系?

宁波张以新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周彩存:吸烟已被公认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的化学成分大多对人体有害,可以导致细胞癌变,吸烟者肺癌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10多倍。许多研究表明,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年数越长,则肺癌危险性越高。而且吸“二手烟”同样有害,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人,患肺癌的概率也比常人高出2~3倍。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无机砷及石棉等物质,也是肺癌的高危因素。所以有些人不吸烟也会患肺癌,而有些老烟枪并没有患肺癌。

不同时机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 男26例, 女6例;年龄12~50岁, 平均34.6岁。闭合性28例, 开放性4例。左手19例, 右手13例, 其中示指9例, 中指8例, 环指13例, 小指2例。重物砸伤14例, 摔倒戳伤7例, 运动损伤7例, 挤压伤4例。新鲜损伤18例, 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0~5 d;陈旧损伤14例, 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3周以上。X线检查均未见撕脱骨折。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指根麻醉, 顺行由指尖穿入1.0 mm克氏针, 固定远指间关节过伸10°~15°, 近指间关节屈曲50°~60°位, 石膏固定于患手休息位。开放性肌腱损伤, 清创固定后, 行“8”字缝合修复伸指肌健。闭合损伤取手指远侧指间关节背侧S形切口, 修整伸指肌腱断端, 行“8”字缝合。陈旧性损伤, 切除瘢痕, 断端直接对合缝合, 瘢痕薄而松弛者, 切断后重叠缝合。6周后去出石膏及克氏针固定, 并指导患者置患指于40°~50°热水中浸泡, 每日2~3次, 每次10~20 min, 然后行主被动功能煅炼。

2 结果

2.1 评定标准:

以国际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AM系统评定法[1]为标准进行评定术后功能。优:远侧指间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正常;良:TAM>健侧的75%;可:TAM>健侧的50%;差:TAM<健侧的50%。

2.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1.5年, 结果如下:新鲜锤状指损伤术后优良率92.86%;陈旧锤状指损伤术后优良率62.5%。见表1。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锤状指的发病既可以是切割或压榨等外力所致开放损伤, 亦可以是远指间关节突然地强力屈曲, 引起伸指肌腱的断裂或撕脱, 甚至附带止点骨质, 导致末节指骨基底的撕脱骨折, 从而出现远指间关节背伸受限。如发病时间少于3周, 称为新鲜锤状指;病程超过3周, 称为陈旧性锤状指。

3.2 手指伸指肌腱的解剖与疗效关系

手指的背伸活动主要由指背筋膜来传导, 包括伸远指间关节的终腱及伸近指间关节的中央腱。终腱止于远节指骨背侧基底, 与远指间关节关节囊紧密相连, 是由伸指肌腱的外侧束, 骨间肌的外侧束及蚓状肌的腱纤维, 以及起自近节指骨侧面经过近指间关节的支持韧带汇合成的腱性组织。中央腱止于中节指背侧骨底。由伸指肌腱的中央束及骨间肌的内侧束参与构成。二者同时接受伸指肌腱及骨间肌的纤维, 形成复杂的伸肌装置[2]。从解剖上看, 伸远位指间关节与近位指间关节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紧密联系的。有研究表明[3]:终腱的滑动距离以及远指间关节的屈曲角度都会因近指间关节的屈伸角度而产生变化。终腱的长度和滑动距离是有限的。但其较小滑动的距离就可获得远指间关节较大的角度变化。所以锤状指的治疗在修复离断肌腱, 恢复终腱与远节指骨力学传导同时还应恢复终腱原来的长度。这也是保守治疗锤状指失败的原因之一, 断裂的终腱之间瘢痕愈合, 较原来的长度变长, 无法保持足够张力, 故而远位指间关节伸直受限。同样在陈旧性锤状指切除瘢痕组织时, 切除腱性组织过多, 终腱较原来的长度缩短则远指间关节会出现屈曲受限。因此恢复终腱的合理长度, 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之一。

3.3 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

锤状指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4]。开放性锤状指畸形, 诊断明确, 常常急症清创修复。特别是切割伤所致, 由于断端整齐, 修复后很少出现终腱的短缩或延长, 可恢复其原来长度, 术后恢复往往较好。闭合性损伤, 多为远指间关节突然地强力屈曲, 引起伸指肌腱的断裂或撕脱, 可合并末节指骨撕脱骨折。伤后远指间关节局部肿胀, 疼痛, 活动障碍。有时无法明确是否存在伸指肌腱损伤, 易出现漏诊。后期手术时伸指肌腱出现挛缩或断端的瘢痕愈合。修复后无法恢复终腱的合理长度。对于新鲜的闭合性锤状指, 传统治疗多采用Stack提出的规范治疗方法:于近指间关节屈曲位, 远指间关节固定过伸位石膏管型或夹板固定, 6周后去除固定。有学者[5]发现双关节固定的方式常因支具向远端滑动而不能确保远端指间关节处于过伸状态, 有些反而呈现屈曲状态, 造成治疗失败。当伸肌腱断端间隙>2 mm时粘连形成增加和伸肌腱松弛, 而不能有效伸直远指关节[6]。此时再行手术治疗, 伸指肌腱往往无法保持正常的张力, 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为保持伸指肌腱的足够长度, 且因瘢痕组织与腱性组织的界限不清, 吻合肌腱断端往往仍有瘢痕愈合存在。即使保持了终腱的足够长度, 但因瘢痕组织无法替代腱性组织, 保持足够张力, 同时易出现牵拉、延长, 以致在后期功能锻炼后出现功能恢复不良。

摘要:目的 探讨新鲜与陈旧性锤状指术后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32例无撕脱骨折锤状指患者, 术后跟踪随访, 对比疗效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新鲜锤状指损伤术后优良率92.86%;陈旧锤状指损伤术后优良率62.5%。结论 新鲜锤状指损伤术后优良率高于陈旧锤状指损伤, 早期手术治疗锤状指, 利于功能回复。

关键词:锤状指,损伤陈旧,疗效

参考文献

[1]顾玉东, 王澍寰, 侍德.手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00.

[2]高士廉.实用解剖图谱 (上肢分册) [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68-269.

[3]刘志刚, 路来金.伸指腱器终腱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2, 20 (4) :253-255.

[4]李瑞华, 许效坤.锤状指治疗的国内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8) :4299-1300.

[5]陈少贞, 张涛, 朱庆棠, 等.两种不同外固定方式对新鲜锤状指临床疗效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7 (11) :1006-1010.

不同时机手术 篇4

1998年9月~2005年12月收治11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定向引流组(36例)和微创组(80例)。男67例,女49例;年龄39~72岁,平均59.8岁。入院前89例有高血压病史(74.2%),入院后血压: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95mmHg。经CT确诊为幕上出血,出血量30~110ml。除外肿瘤、AVM、外伤引发的出血,其中脑叶出血13例(8.7%),脑深部出血(包括基底节区、丘脑)103例(91.3%),伴脑室出血69例(56%)。手术距出血时间4小时~2周。按照GCS評分高低和出血量大小分为两个亚组,GCS3~8分和9~15分,出血量30~80ml和80~110ml。

手术时机:超早期(7小时内)、早期(24小时内)和24小时后,根据术后6个月内死亡率、致残率,对比不同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的治疗结果。

结 果

定向引流血肿碎吸组:GCS3~8分、出血量80~110ml病例,在出血后7小时内手术死亡率51.3%,7~24小时内手术死亡率29.7%,24小时后手术死亡率18.7%,手术时机选择死亡率关联显著。

微创显微外科手术组:7小时内手术死亡率12.9%,7~24小时内手术死亡率9.4%,24小时后手术死亡率6.7%,死亡率明显下降,与手术时机选择关联不显著。GCS9~15分,出血量30~80ml病例,两种术式、不同时机对比死亡率、致残率,差异不显著。

讨 论

不同时机手术 篇5

然而,根尖手术的时机选择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在反复进行根管治疗和再治疗失败后进行手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患者的诊疗和愈合周期延长,生活质量下降。因此,针对一些特殊病例,如果选择根管充填完成后即刻行手术治疗,是否能够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呢?我科自2012-11~2014-11期间,选择了68例病例,采用不同时机进行根尖外科手术,现将疗效对比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临床检查

选择自2012-11~2014-11期间,南京市第一医院口腔科接诊的68例满足以下症状的病例:(1)被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病,患牙牙冠变色,失去光泽,牙齿松动或叩诊有轻度不适及疼痛感,龋洞内探诊无反应,牙髓活力检测无反应;(2)未经彻底治疗而反复发作,于患牙根尖区域有窦道、瘘管、溢脓、肿胀等现象;(3)患牙影像学检查显示未经根管治疗或根管治疗不完善,X线片上显示根尖区暗影的最大直径≥6 mm。68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35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8.69岁。患者全身情况可以耐受口腔手术。排除标准:患牙根折;严重的牙周病或者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根面唇侧骨板完全丧失;患者具有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等。

1.2 治疗方法

与患者进行术前沟通,告知手术方法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其中30例病例按照现行常规根尖手术的时机及方法进行治疗,即完善根管治疗后观察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根尖区骨破坏仍大于6 mm以上,行根尖外科手术。其余38例病例,因患者身体状况的限制、或由于其他特殊原因的影响,不能按照常规根尖手术时机进行。因此,对他们进行常规根管治疗,术中以Vitapex作为根管消毒药物封药1周,根管充填后1周即行根尖外科手术。以1例前磨牙为例,手术过程见图1。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下,行患牙及邻牙龈沟内切口和邻牙近中垂直切口,翻瓣,暴露术区骨面,见患牙根颈部骨质缺损,肉芽组织覆盖,刮除肉芽组织。根尖感染区域去骨、刮尽肉芽,超声器械倒预备根管,干燥隔湿后,无机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Dentsply-Maillefer,瑞士)倒充填,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区,人工骨粉(Osteon,Genoss,韩国)填充术区内骨缺损区域,保持植骨材料的位置稳定,完全封闭骨缺损表面,严密缝合。牙周塞治剂保护术区。术后7 d拆线,术后3、6、12个月各进行1次临床症状及放射学评估(图2)。

A:术前X线片;B:根管治疗术中以vitapex根管内封药;C:根管治疗完成后;D:翻瓣后见根周骨吸收;E:清理根尖周病损区,根尖倒预备,MTA倒充填,骨缺损区填充骨粉;F:严密缝合术区

A:X-ray film of pre-operation;B:Use of vitapex as an intracanal medication in the root canal treatment;C:After root canal treatment;D:Reflection of flap showing bone defect;E:Clean up the periapical disease area,retropreparation,filling of the root canal with MTA and filling of the bone defect with Osten;F:Tight suture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随访结果来判定疗效:(1)成功,包括治愈或好转:(1)治愈:咀嚼无异常,无松动及叩痛,窦道及根尖部阴影消失;(2)好转:咀嚼基本正常,疼痛消失,根尖阴影缩小,窦道消失。(2)失败:急性疼痛发作,出现窦道或窦道未愈合,根尖阴影增大或未缩小。

1.4 统计情况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牙的牙位分布,以术后12个月的疗效判定结果为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2种不同时机的手术的疗效差别。

2 结果

以60周岁作为年龄分组的界限,小于60岁的年龄组使用常规手术时机进行手术(以下简称方法1),成功率为76.2%;使用实验手术时机进行手术(以下简称方法2),成功率为81.5%,然而统计分析P=0.729,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大于等于60岁的年龄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66.7%;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45.5%,P=0.406,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如表1。

以性别差异为界限,男性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76.9%;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70.0%,P=1.00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70.6%;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72.2%,P=1.00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如表2。

A:术后1周X线片;B、C:术后3个月X线片及口内照片;D:术后6个月X线片;E、F:术后12个月X线片及口内照片

A:1 week after operation;B,C:The intraoral photographs and X-ray film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D:X-ray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E,F:The intraoral photographs and X-ray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以不同牙位为界限,前牙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87.5%;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94.4%,P=0.591,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前磨牙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58.3%;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56.3%,P=1.00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磨牙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50.0%;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25.0%,P=1.00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如。

3 讨论

3.1 根尖手术的重要性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有效方法,虽然现代根管治疗术的成功率可高达90%[3],但是由于根管解剖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一些难治性根尖周炎患牙通常存在根管外生物膜,根管治疗术常常难以有效处理[4]。此外,根管治疗术中的医源性错误,如器械分离、台阶形成、根管侧穿等,部分病例通过非手术方法难以完成治疗。因此,根管外科手术是治疗以上患牙的必要方法。根管外科(endodontic surgery)是在根管治疗术的基础上,应用外科方法治疗根尖周病患牙,包括根尖外科(apical surgery)、牙根外科(截根术、半切术和分根术)、旁穿修补术、意向再植术等。根尖外科是根管外科的主要内容,包括根尖周刮治术、根尖切除术、根管倒充填术和折断根尖摘除术。由于理论、技术、器械、设备等原因的限制,传统的根管外科治疗成功率并不高,约44.3%~57%[5],而经过近十多年来,口腔器械和新材料等在根管外科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手术的理念,增加了手术的可操作性,改进了根尖封闭效果,提高了根尖手术的成功率,使根尖手术的成功率已经提高到90%以上[5,6],即使在大面积根尖病变的患牙,根尖手术的成功率达到了88.1%[7]。根尖手术为清理根尖和根面病损、重塑根尖周和周围骨环境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根尖周炎的骨愈合有时可以通过病损周围的骨迁移来完成,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通过局部的骨修复完成[8],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现象是因为新形成的组织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前期骨的结构和功能[8,9,10]。完全的根周愈合包括了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的再生[10,11,12]。因此,对于根尖病变较大的患牙,如何提高其治疗成功率及缩短愈合周期是值得临床探索的问题。

3.2 根尖手术的充填材料

三氧化物凝聚物(mineraltrioxideag-gregate,MTA)是一种三氧矿化物的集合物,一种优异的牙体修补材料。它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不怕血污染,较好的抗菌性;它允许牙骨质细胞过度生长,能促进牙周韧带再生,这是玻璃离子和树脂粘结剂所尚未具备的特点。有研究[13]报道MTA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性激酶活性及促进骨钙素的表达等途径影响骨的吸收和改建,进而促进病变的愈合。到目前为止,对于MTA与其他材料之间的一些关于封闭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能的体外比较研究仍在进行中[14,15,16]。近年来,有报道称MTA与其他一些根尖生物充填材料,(如SuperEBA和IRM)在术后疗效上没有明显差异[17,18]。而与此同时,也有学者研究发现MTA在远期疗效的观察结果上要优于SuperEBA[19]。在我们的研究中,所有的病例都选用了MTA作为根管倒充填的封闭材料,大部分治疗都是成功的。

3.3 本研究的一些提示

不同时机手术 篇6

关键词:全麻手术,老年男性,导尿术,最佳时机

留置导尿术即采用无菌导尿管自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是全麻手术前准备的一项重要操作, 也是术中观察病情的一项重要指标。老年患者由于泌尿系复杂生理解剖 (尿道长18~20cm, 有2个弯曲和3个狭窄) 及多伴有前列腺肥大症的病理改变。导尿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 易引起患者的疼痛与不适。为减少导尿术给老年男性患者带来痛苦和尿道黏膜损伤, 探讨全麻手术进行导尿的最佳时机, 笔者对比了全麻手术的麻醉前、麻醉诱导期和麻醉后10min进行导尿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于我院住院行择期全麻手术的男性患者, 年龄≥70岁, 手术前患者意识清楚, 能配合各项护理操作, 均无手术绝对禁忌证。入选者150例, 随机分为A、B、C三组, 每组50例。3组患者的年龄、病情、基础疾病和手术类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导尿方法:

手术前1d对患者进行访视, 进行健康宣教, 讲解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 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争取患者的配合。3组患者均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一次性无菌导尿包, 操作前充分评估患者, 尿管型号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个体实际情况而定, 均由技术娴熟的护士为患者留置尿管。A、B、C3组分别在入手术后麻醉前、麻醉诱导期、麻醉后10min进行导尿。

1.2.2 监测指标:

3组患者分别在入室后麻醉前、导尿后使用同一台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和心率。在插尿管时、导尿后1d评定患者的舒适度[1]:0度, 没有任何不适;Ⅰ度:有尿频、尿急、尿意感, 有轻微的不适;Ⅱ度:有尿频、尿急、尿意感, 并有刺激样疼痛感, 但能忍受;Ⅲ度:有尿频、尿急、尿意感, 手术难以进行。拔出气管导管后30min, 观察患者的躁动情况:0级, 无躁动;1级, 轻微刺激时出现肢体躁动;2级, 无刺激时有躁动, 需护理人员制动;3级, 激烈挣扎。

1.3 统计学处理

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与秩和检验处理相应的数据,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率及血压的改变

3组患者入室后麻醉前的心率及血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导尿时A、B组患者的心率均较入室后麻醉前加快 (P<0.01) , C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导尿时A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 B组患者的收缩压较入室后麻醉前升高且高于同期的C组 (均P<0.01) , C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导尿舒适度

导尿时及导尿后1dC组患者的舒适度均优于A、B组 (均P<0.01) , A、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aP<0.01;与同一时期C组比较, bP<0.01。1mmHg=0.133kPa。

2.3 术后躁动

C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均较A、B组低 (均P<0.05) , 且术后躁动的程度亦较A、B组低 (P<0.01或0.05) , 详见表3。

注:与C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特点

老年人各系统器官功能低下, 男性患者常因尿道狭窄和前列腺增生导致插管困难甚至失败[2]。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许多老年男性患者因前列腺增生而反复插管又增加了尿道受刺激次数和疼痛程度, 易发生心率加快、血压迅速上升的情况。

3.2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 可致患者出现失眠、焦虑等负性心理活动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3]、肌张力增强, 使慢性病急性发作, 加重病情, 甚至危及生命。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 在进行手术时, 血压骤然升高, 不但提升手术创面出血的概率, 还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4]。

3.3 导尿对患者心率、血压和术后躁动发生的影响

男性的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 在没有进行麻醉的情况下导尿, 可引起尿道口疼痛, 从而引起心率、血压的变化[5,6]。这对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极为不利, 甚至影响手术。本研究结果显示, 3组患者入室后麻醉前的心率及血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导尿时C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入室后麻醉前与导尿时的变化不大, 较平稳 (P>0.05) , 有利于手术的进行。A、B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的波动较大 (P<0.01或0.05) 。C组导尿时及导尿后1d时患者的舒适度亦较A、B组优 (均P<0.01) 。可见, 在麻醉后10min留置尿管, 由于麻醉及肌松药物的作用, 使尿道平滑肌舒张, 尿道松弛, 降低了尿道狭窄程度和内阻力, 可减少尿道损伤及疼痛刺激所引起的应激反应, 增加导尿时的安全性, 提高导尿成功率。此时患者没有痛感与不适感, 血压与心率波动最小, 因而患者留置导尿管舒适度高 (P<0.01) 。导尿管可刺激尿道和膀胱颈部引起较强烈的不适, 在麻醉恢复期有可能引发患者躁动[7]。本研究结果发现由于C组的患者在麻醉后10min行导尿术, 患者导尿的舒适度较高, 血压及心率平稳, 因而术后躁动发生率最低 (P<0.05) , 且发生术后躁动的程度亦较A、B组低 (P<0.01或0.05) 。

随着整体护理纵深发展, 手术室亦要实行优质服务, 患者要在围手术期得到系统、连续的整体护理, 体现护理内涵。任何护理操作都应取得患者合作, 使患者应激反应降到最低, 合理选择留置导尿管的时机至关重要。本研究显示, 全麻手术老年男性患者, 特别患有心血管疾病, 选择在麻醉后10min行导尿术, 可有效减轻痛觉和不适感, 有利于术间心率、血压的稳定, 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减轻躁动的程度, 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为手术成功奠定基础,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饶小英.老年手术病人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舒适度比较[J].全科护理, 2010, 8 (12) :3219-3220.

[2]梅英, 张爱民.男性手术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时机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6) :59.

[3]张立国, 于晓磊, 刘晓伟.手术后疼痛及其有效治疗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9 (25) :852-853.

[4]李玉乐, 吴欣娟, 谢瑶洁, 等.国内外疼痛的管理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4 (8) :20-22.

[5]赵宝昌, 崔秀云.疼痛学[M].第3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531-532.

[6]张惠, 邢海云, 杨淑敏, 等.导尿时机选择对全麻病人心率血压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1999, 14 (2) :75.

不同时机手术 篇7

关键词:手术时机,脊柱结核,截瘫

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骨关节结核病是结核的一种,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脊柱结核, 患者可存在脊髓损伤表现,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本病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 因此在临床中要尽早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Ⅰ期病灶清除术、植骨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但现阶段临床中, 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尚存在争论, 为此, 2008年9月-2014年9月收治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76例, 对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的效果进行调查。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14年9月收治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76例, 根据不同的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抗结核治疗满3周后进行手术治疗的为对照组, 抗结核治疗不足3周进行手术治疗的为观察组, 每组38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41.7±12.8) 岁, 平均病程 (3.5±1.7) 周, Frankel分级为A级4例, B级10例, C级15例, D级9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42.1±12.7) 岁, 平均病程 (3.7±1.4) 周, Frankel分级为A级5例, B级9例, C级14例, D级10例,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患者手术前均采取抗结核治疗, 采用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异烟肼4联抗结核疗法。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截瘫病情加重, 继而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坚持完成3周抗结核治疗, 而后进行手术治疗。颈椎病变患者手术入路采取标准颈椎前方入路, 颈胸段病变采取改良前方入路, 胸椎病变选择侧前方入路, 胸腰椎病变采取胸腹膜后入路, 腰椎病变则选择外侧切口入路, 彻底暴露病灶, 清除病灶。根据患者不同病情, 选择内固定物, 手术后常规进行抗结核治疗, 同时给予营养支持, 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调查患者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住院时间, 同时调查患者术后截瘫级别, 并将两组状况进行比较, 所有内容均由患者主治医师负责调查、整理。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客观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截瘫分级:对照组患者截瘫分级 (3.5±1.7) 级, 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脊柱结核的认识程度也不断加深, 治疗方式也不断规范化, 患者治疗效果越来越理想, 疾病致残率、致死率越来越低[1]。患者治疗后不仅能够彻底清除病灶, 同时还能够重新建立脊柱的稳定性, 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脊柱结核并截瘫的患者来说, 结核会破坏整个脊柱的稳定性, 病灶在椎体内均匀膨胀、坏死, 若彻底将病灶清除可能会导致脊柱大面积清空, 骨质中断, 因此, 需要建立良好的椎体支撑, 以维持脊柱稳定[2]。外科治疗是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Ⅰ期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 尽早进行手术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 促进病灶快速康复,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对患者来说, 脊髓压迫导致的截瘫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 此类患者更需要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在现阶段临床中, 多数学者认为, 患者需要接受3~6周的正规抗结核治疗, 但此点与患者要尽早接受治疗相矛盾[4]。有研究表示, 神经功能障碍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非常高, 且神经受损的发生率、疾病严重程度与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患者疾病程度越严重、病程越长, 发生神经受损的概率越高[5,6]。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截瘫表现, 则要立刻采取手术治疗。我院观察组患者均在抗结核治疗不足3周的情况下接受手术治疗。

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显示,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且对照组患者截瘫分级明显高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 差异同样存在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认为, 患者截瘫早期疾病较轻, 骨骼条件也较好, 此时进行手术的难度也较小, 因此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会缩短, 术中出血量也会减少, 患者治疗后截瘫分级会明显降低。

总之, 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能够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临床中要尽早让病情发展快、病情严重的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晓生.两种手术时机对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疗效的对比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3) :206-208.

[2]阮开亮.正规抗结核治疗3周前后手术方法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6) :40-42.

[3]范磊.脊柱结核伴截瘫的手术时机和疗效分析[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0, 1 (5) :52-54.

[4]王忠远.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8 (7) :992-993.

[5]肖联平, 江毅, 田水刚, 等.前路经腹腔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骸段脊柱结核[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9, 23 (8) :913-916.

不同时机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34例, 其中女13例, 男21例;平均年龄 (44.7±5.6) 岁;均在12 h~7 d时间内到院就诊, 平均2.62 d。患者均表现为呕吐, 腹胀,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 体格检查腹肌有压痛感、持续紧张、反跳痛, 叩诊鼓音, 听诊肠鸣音亢进;经X线腹部平片检查, 发现有多个肠袢气液平面。手术史:胆囊切除术6例, 阑尾切除术10例, 子宫切除术2例, 创伤性肠破裂修补术10例, 直肠癌手术2例, 胃穿孔修补术4例。通过掷骰子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 奇数为对照组 (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 偶数为观察组 (采用手术治疗) , 各17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首先给予患者保守治疗, 这部分患者主要为无绞窄嵌顿、粘连性肠梗阻以及肠套叠,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胃肠减压、禁食、营养支持、补充循环血量、给予相应药物, 同时运用温肥皂水灌肠, 旨在恢复肠道通畅, 解决梗阻原因。与此同时, 为患者提供抗生素, 避免出现感染症状, 并调节患者水电解质, 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等, 对患者腹部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立即安排其接受手术治疗。

1.2.2 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48 h内接受手术治疗, 其中绞窄性肠梗阻5例, 单纯性肠梗阻12例, 且均为完全性肠梗阻。行索状粘连带切断5例, 行肠粘连松解术8例, 行粘连松解+肠排列2例, 行粘连松解+肠切除端端吻合术2例。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8%, 2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2组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死亡人数及肠坏死人数均比对照组少,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为 (10.2±3.3) d, 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为 (16.4±4.6) d, 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472, P<0.01) 。

3 讨论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2], 急性肠梗阻的病死率已经达到了5%~10%, 而因肠绞窄死亡患者占10%~20%。急性肠梗阻患者往往表现为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以及恶心呕吐等, 肠鸣音消失或明显减弱、腹肌紧张、腹部包块等;在诊断时通过立位平片或腹部透视等进行观察, 及时给予患者治疗, 是减轻患者痛苦, 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在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 手术时机的把握关系到治疗效果, 其给普外科医师带来了难题, 若手术过于积极, 则易使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的患者承担不必要的创伤;但若过于坚持保守治疗, 又非常容易导致肠绞窄, 进而致使预后效果受到影响, 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目前, 临床中对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保守治疗的观察时间无统一看法, 但大部分医师均认为24 h~48 h为最佳。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24 h~48 h内给予患者手术治疗, 其有效率达到了94.12%, 且仅出现1例死亡, 1例肠坏死, 术后恢复时间也较对照组更短。

总而言之, 急性肠梗阻是一种临床中发病快、病因多、病死率高、诊断非常复杂的疾病, 故及时判断手术时机对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降低病死率和肠坏死率, 挽救患者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选择也在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应选在发展为肠绞窄之前给予患者治疗, 且认为通过手术治疗, 才能够使梗阻被完全解决, 故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应将手术治疗作为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4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后手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 观测2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8%;观察组的死亡人数及肠坏死人数均比对照组少, 且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结论在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中, 把握手术时机是治疗的关键, 而在患者发病后24 h48 h内接受手术治疗, 其效果更加理想。

关键词:急性肠梗阻,手术时机,效果,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沈启峰.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1 (33) :11-12.

不同时机手术 篇9

俗语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意思是,人上了岁数之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逐渐下降,出门在外特别容易发生意外。常见的突发意外事件多为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跌倒而致的骨折。对于骨折,大家了解得比较多的是四肢、肋骨、脊柱等部位的骨折,而对于骨盆与髋臼部位的骨折知之甚少,也不够重视。据研究显示,老年人骨盆骨折后,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部分老年人在发生髋骨骨折后,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只能长期卧床,甚至在一年内出现死亡,所以髋部骨折亦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这一魔咒呢?让我们一起听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市第六人民医院创伤外科主任医师孙玉强教授的介绍。

骨盆结构复杂,修复难度大

骨盆是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穿梭其间的韧带所连接构成,而髋骨则是由骼骨、坐骨及耻骨联合组成的不规则骨骼。构成骨盆的骨骼大多凹凸不平、歪歪扭扭,不像其他骨骼的形状那么简单、齐整;而且骨盆与髋臼的解剖位置较深,周围又有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包绕和进出,所以导致手术时的可视性差;再加上一些医生对骨盆损伤的手术经验相对不足……最终使得骨盆创伤“雪上加霜”,治疗难度大。

孙玉强教授指出,由于骨盆与髋臼骨折多为高能量创伤(就是外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引起的创伤)引起,所以也常常和其他部位的创伤同时发生,比如内脏损伤、膀胱泌尿道损伤,这些都给救治和修复增加了难度。因此,在治疗时,也就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再进一步决定最佳手术方案。所以,业内还有这样一个说法:骨盆与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是体现一位创伤骨科医生手术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

把握正确手术时机,降低病残率

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一旦骨折最好马上进行手术。但是孙玉强教授却告诉我们,骨折后的手术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有时候并不是越早越好。比如,骨盆骨折的治疗重点在于急诊抢救,抢救成功后,尽早手术才是减少病残的重要手段。具体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要看伤者的全身状况。即首先要以伤者的生命安危为重。对于复合型创伤,除了“外伤”之外,还要了解“内伤”的情况,要看内脏是否有损伤,判断伤者的全身状况是否能承受骨折的手术治疗,有没有手术禁忌证等。

2.要看医疗条件。在符合手术指征且没有手术禁忌证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当时、当地的医疗条件。如果医疗条件足够先进,且具备有经验的创伤骨科医生,就可以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以尽可能减少病残率,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如果当时、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盲目地施行手术,反而可能会影响伤者今后的生活质量。所以,如果腹、胸等脏器没有严重创伤,伤者能够被安全送到医院救治的情况下,建议先做好牵引,特别是髋臼骨折和骨盆骨折伴有向上移位者,没有手术把握的,如果有足够时间,还是应该寻求更专业的医生的帮助。

3.手术尽量在2周内完成。骨盆与髋臼骨折一般在一两周内要及时处理,超过2周后,骨折处就会开始自动错位愈合,手术难度和术中出血等风险也会大大增加;4周以后,骨折处基本长牢了,就更难以进行手术治疗。

术前就要考虑术后生活问题

孙玉强教授表示,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之后,包括家属,对治疗效果的要求就会逐渐提高,即对疾病康复的期望值增加,因此,制定手术方案前,就要考虑术后可能发生的多方面问题:

1.术后坐骨神经疼痛。骨盆与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过程中,坐骨神经源性损伤有一定发生率,术中的牵引引起的过性神经麻痹更为常见,通常术后半年能恢复正常。临床上具体表现为坐骨神经(主要分布在臂部、大腿部位,直至小腿和脚)像过电一样的疼痛,小腿区更多见;另外,骶髂关节前方手术入路因患者大腿外侧神经的走向不同,也常常出现大腿外侧感觉麻木的情况,但对肢体功能没什么影响,几年后就可部分恢复。

2.术后股骨头坏死。股骨头位于骨盆下方、髋臼之中,由关节软骨相连与髋臼组成髋关节。髋臼骨折后,股骨头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加上关节是否完全复位,术中创伤是否很大等因素,股骨头坏死时有发生。除了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外,股骨头坏死还会影响下肢的行走能力;疼痛严重者,需要手术置换人工髋关节。

3.术后异位骨化。异位骨化是指本来好好的肌肉变成像骨头一样没有弹性,严重的异位骨化甚至可以造成髋关节的病废。

4.术后脊柱侧弯。骨盆或髋臼骨折手术后,有些伤者因为疼痛而导致走路一瘸一拐,歪向一边;或者患者在创伤、康复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骨盆的解剖位置或受力出现偏差,使得行走时躯干向一侧倾斜。这种长期的受力不均,代偿到一定时间后,就会导致脊柱向一侧歪,严重时还会导致骨质病变。

5.术后性生活受影响。骨盆内有输尿管、膀胱、尿道、直肠等器官,有与男女性生殖器官相关的血管神经穿行,女性还有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因此,骨盆骨折,由于部位的特殊性,可能会影响伤者今后的性生活。有鉴于此,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通过手术治疗来解决这一问题。

伤者及家属应理解,骨盆与髋臼骨折后,即使能顺利进行手术治疗,也有可能会发生上述问题。因此,要合理看待手术,调整好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期望值。

术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骨折后什么时候能“动”是伤者和家属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孙玉强教授说:“骨盆与髋臼骨折经过手术固定牢固的情况下,一般术后第二天就可以活动,不是较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一个月后可以扶拐不负重行走。但是,现在也有研究发现,手术后过早行走、过多活动的话,异位骨化发生率反而升高,因此,术后的功能锻炼,最好能在自己主刀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不同时机手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9月在本院脑外科接受诊治的66例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病人, 男47例, 女19例;年龄62~80 (69±3.56) 岁;病程8~19 (16±0.42) 年。随机将6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 两组年龄、病程及性别等无明显区别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脑出血6h后接受手术治疗, 而试验组则在脑出血6h内接受手术, 其具体治疗程序如下: (1) 待病人正式入院之后, 以CT诊断仪对其头颅进行全面扫描, 用以判断脑出血具体位置, 并在此基础之上计算出实际出血量。 (2) 给予病人CT诊断之后, 如果发现病人未出现中线结构异常转移等情况, 也不存在脑水肿相关指征, 则需予以穿刺病人的前后角, 对其血肿进行有效抽取, 并开展脑室外引流手术。 (3) 给予病人CT诊断之后, 如果发现病人已经出现中线结构异常转移等情况, 同时也已经表现出脑水肿相关指征, 除了需要对血肿进行有效抽取之外, 还需要进行去大骨瓣减压手术, 接着再实施脑室外引流手术。 (4) 当所有手术程序均已完成之后, 还需给予病人各项常规治疗方案, 通过实施脱水治疗方案, 确保机体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 有助于预防静脉血栓、脑水肿、消化道异常出血及感染等, 确保病人蛋白质及电解质等都能够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分数、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血肿量、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临床信息。疗效判断标准: (1)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待病人手术完成之后, 于2d内给予头颅CT复查, 用以查看其血肿情况。手术完成7d之后, 予以准确测量病人出血量, 再评定所有病人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2]。 (2) 神经功能缺损分数:按神经功能缺损基本评分标准对病人进行评分, 且分数和病人神经功能基本缺损程度之间呈正比例关系[2]。 (3) 疗效判断:痊愈: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分数的降低幅度在91%~100%之间, 同时其病残程度达到0级;显著: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分数的降低幅度在46%~90%之间, 同时病残程度达到1~3级;一般: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分数的降低幅度在18%~45%之间;无效: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分数的降低幅度低于18%[3]。 (4)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多田公式为主要参考指标, 对病人血肿量进行准确计算[5]。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血肿量对照

两组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血肿量等方面比较均未表现出明显性区别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照

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比较, 差异较为显著 (P<0.05) , 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对照

试验组出现并发症5例, 发生率15.15%;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1例, 发生率33.33%, 两组比较, 差异较为显著 (P<0.05) 。

2.4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照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较为显著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本身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病症之一, 当机体发病之后, 半小时以内即会形成血肿, 直接危及病人生命。一般而言, 给予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病人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提升其治疗效率以及存活率, 病人在出血后6h之内接受血肿抽吸方案即可控制其出血量[5]。在具体手术环节, 对于医师临床经验、操作技能具有较高要求和标准, 通过给予病人血肿进行有效清除, 使血肿附近脑组织受到严密保护, 病人出血症状即可得到有效控制[6]。同时, 给予病人早期手术还可以有机解除各项血肿破坏机制, 确保病人神经功能及意识障碍症状得以有效改善和恢复[7]。

针对已经具备手术适应证的病人, 应当予以早期手术方案, 待脑实质出现不可逆性受损以前, 通过清除病人血肿, 即可有效保护病人继发性的脑损伤。在本次研究中, 笔者把2012年3月~2014年9月在本院脑外科接受诊治的66例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病人视作患者, 并以随机法将其划分成两个小组, 对照组患者在脑出血6h以后接受手术治疗, 而试验组患者则在脑出血6h内接受手术。经过治疗之后发现, 试验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10.3±0.6分, 对照组9.6±1.5分;试验组血肿量44.1±11.3ml, 对照组47.9±16.6ml, 因此, 两组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血肿量等方面比较均未表现出明显性区别 (P>0.05) 。同时, 试验组有效率93.94%, 对照组78.79%;试验组出现并发症5例 (15.15%) , 对照组并发症出现11例 (33.33%) , 且两组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比较, 差异较为显著 (P<0.05) 。

研究表明,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给予病人早期治疗对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控制并发症、死亡的出现都具有显著价值, 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宪林, 姜宏舟, 刘国军, 等.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近期死亡率及预后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10) :1925-1927.

[2]王雪原, 杨树源, 黄楹, 等.经额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手术时机探讨[J].天津医药, 2011, 39 (12) :1116-1119.

[3]潘剑威, 詹仁雅, 童鹰, 等.基底节脑出血微创手术和传统开颅术的疗效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18 (5) :282-284.

[4]张金锋, 陈金寿, 陈建彬, 等.微创理念对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附57例报道) [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 (4) :401-404.

[5]鲁春鹤, 赵江, 唐海涛, 等.改良脑出血评分标准在基底节出血预后评估和手术指征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6) :1070-1072.

[6]钟志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CT分型及手术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 (8) :771-774.

上一篇:冷却塔机械化施工技术下一篇:单纯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