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临床医学

2024-10-19

高等临床医学(通用12篇)

高等临床医学 篇1

摘要:为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实践技能、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要求加大校内外临床技能实训教学的强度、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资力量、加强专业水平等,使学生适应能力提高,专业操作更精准,使临床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应未来医学的发展,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及全球高等医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医学,临床基本技能,教学模式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仍停留在“填鸭式”教育的怪圈内,“学以致用”是接受教育的目标和最终目的。为了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实践技能、学习兴趣,临床基本技能的实训教学成为我国的教研课题之一。

1我国临床基本技能教学面临的现状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适应,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首创的“一贯制”教育模式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素质、科研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加以实践,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开展了标准化患者教学法。标准化患者是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患者,经过培训能够扮演患者、充当评委和教师这3种角色。学生作为“小老师”与教师互换角色,模拟临床接诊情况的情景式教学法使实验教学更生动,令人印象深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针对性地解决了医学难题[1,2]。

针对医学生的手术教学问题,部分医院引进了多媒体手术直播系统,采用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直播,使医学生能够同步观摩学习[3]。例如腹部检查、急救技术、心肺听诊等基本操作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屏幕真实地观察到具体细节,如心电图、解剖、病理等图像。电子标准化患者可以模拟人体各脏器的声音,如心跳声、肺部的呼吸声、语音的震颤声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觉在给真的患者做手术。让学生进行允许犯错误的模拟手术,可以降低学生的精神压力,允许学生反复模拟操练,以便有效地掌握相关操作技术。

2国际临床基本技能教学面临的现状

为了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相统一、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国际医学教育部门强调医学生必须具备职业态度、临床技能、医学知识、行为和职业道德及基本素质,主张新世纪的医生应该具备开拓、创新、职业性、学术性等能力要求,因此各个国家都在研讨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方式。

3我国高等医学临床技能教学的问题及挑战

3.1临床技能教学的问题(1)重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操作能力及技能的培训:学生的学习仍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有些教师也习惯于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现有的科学体系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学生缺乏基本技能培训的最大表现之一。(2)脆弱的医德教育:医者往往既要医病更要医心,多年来我们的临床教学考察的往往是基本技能,缺乏全球医学要求的职业道德、行为伦理和患者之间心对心交流的内容与项目,学生更没有领悟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4]。(3)临床实践遇到的困难:近年来高校扩招,师资力量及人均管床数等教学资源相对减少;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不愿意配合临床教学,从而导致医学生的实习机会越来越少。由于没有足够的临床技能培训做基础,医学生很难从一个刚毕业的应届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医生。(4)面临改革的医学教育模式: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高等医学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要求,21世纪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由于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及整体优化、对技能训练不足等缺点迫使教育模式的改革。

3.2临床技能教学发展的挑战以“系统整合”模式代替以“学科为主”模式,将课程优化整合,在注重基础与临床交叉渗透的基础上保证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培训。科学合理的临床技能培训才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临床技能如何才能与国际接轨、如何能达到发达国家的医学水平、如何能够培养出达到“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医学人才,更加突出强调我国医学教育的目标及理念,该目标及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4我国高等医学临床技能教学方法的改进

首先,教育方式需要改革创新,建立现代化的教学体系,摒弃“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国际化的临床教育模式给我国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并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诊疗技能为重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其次,加强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国际医学标准中提到,医学生不仅要有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要有较强的临床问题解决能力。改进教学中无科学批判、崇尚权威、全盘接受知识、不质疑的教学氛围,改变医学生简单粗暴地模仿和僵化的思维习惯及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学生的临床模拟能力,尽快让医学生转变角色,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让他们从知识的奴隶者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也能够应用于临床基本技能教学,教师可制作生动形象的幻灯片等展现具体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教师还应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去相关医院观看实际操作,如有条件,最好自己动手操作。

再者,重视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教学的目的之一[4]。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由于医学生缺乏生活和实际经验,医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习的知识不会应用于实践。在校内实习前期,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临床基本技能的基础培训,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融教学、见习、实习于一体,既加大了学生临床技能实践的力度,又强化了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消化能力。

最后,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开设实践点,加强临床医学的素质培养。国家的改革力度需加大步伐,在借鉴国外好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实际应用,也是价值观、交流沟通技能、心态、行为方式的实际应用。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言传身教,使学生不仅要认识疾病,而且要善于发现疾病的病因及源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培养学生的医风医德是最重要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带教教师应以身作则,让学生日后能够知道如何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理解患者,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医学的临床基本技能模式不够完善、技术不够纯熟,我们应该理性面对不足之处,积极采纳发达国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将医学生塑造成为能解决临床问题、实践技能强、动手能力强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罗维贵,覃春艳,陆江玉,等.医学生临床技能思维教育培养方法[J].学园,2015,23(3):62-63.

[2]王国君,王国萍,武海霞,等.模拟医学教学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4):107-109.

[3]庄宝祥,王益光.人文关怀理念下地方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1(6):88-89.

[4]厉岩,郑競力,彭义香,等.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6):558-562.

高等临床医学 篇2

【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网站-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数线

八、录取原则: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成绩为依据,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衡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点专业:

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全景地图:

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历年分数线:

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报考指南:

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计划:

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气校友:

高等临床医学 篇3

【摘要】在医学教育中,高校青年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临床青年教师而言既要完成繁忙的临床工作,又肩负着高校学生的教学 该研究分析了医学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以有效的培养方法缩短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以达到为学校培养出在教学、科研、思想品德以及综合素养方面均合格的优秀师资队伍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高校  青年教师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93-02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后备军,是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起着传承和发扬医学教育工作的作用。对临床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势在必行。医学专业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色,除大学公共普通课程之外,医学专业本科生还要涉及多门医学一级学科,例如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等。因此,从事医学专业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可以说医学专业青年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和国家未来的科技竞争实力。

而在医学院校,由于特有的学科和专业特点,青年教师多数是从应届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中选拔的优秀人才。这部分人员通常具有较好的科研素质,但是其多来源于非专门性的教师教育机构,大多没有接受过教师专业培训,因而导致医学专业青年教师在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且刚参加工作不久临床技能水平不高,教学经验更是不足从临床医师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有一段适应时间,要充分激发他们对教学的浓厚兴趣,采取一系列的培训方法及有效措施,缩短其从单纯的临床医疗工作到能适应临床教师角色的时间。

1.医学院校临床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群体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群体总数的64.33%。和其他院校相比,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队伍大致存在以下特点:

1.1医学院校教师学历现状

现在大多数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均已达半数以上,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尤其是近几年的新进教师全部拥有硕士学历。随着高校对教师队伍的外在要求及部门内良好的求学氛围,不少青年教师选择攻读博士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夯实理论基础。经过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高学历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高学历人才的数量与学校教师总数之比也成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1]。虽然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强,但青年教师的教龄短,经验少,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还不能完全胜任自身的工作[2]。

1.2缺乏专业的教师培训

医学院校同其他院校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教师队伍一般无法从师范院校培养,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来源主要局限在从医学类院校中招聘,其中相当部分青年教师来源于本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普遍具备一定水平的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训练,以及对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心理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以及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亟待提高。青年教师在上岗前只进行了短暂的培训,主要是学习《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门课程,取得普通话合格证,1年后经考核合格后,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即具备了上岗的资格。而专业知识、教学等能力由各教研室日后慢慢培养。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无法让其真正了解教学,反而过早地进入教学一线。

1.3重视科研与临床,忽视教学

部分青年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搞好临床及科研工作对于以后的发展就可以高枕无忧,不能把教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做,而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得不做,缺乏向一些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也不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来提高教学质量[3]。客观上来讲,面对目前的医患关系,近年来医院临床工作的强度和难度都大大增加,以现有人员完成醫疗任务已经是超负荷运转。青年教师本身就承担着大量医疗、科研任务,大多数青年教师讲课不能脱产,备课时间难以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确有力不从心之感。还要花费相当的时间申请课题和撰写论文,无形中造成了教学与科研、临床对立的局面,课题及论文数量逐年增多,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却较为缓慢。

1.4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包括教育专业性,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指教师所具备的学历和文化程度,更多体现在教学和科研水平上。青年教师工作积极热情,但工作缺乏教学技巧,教学方法不当,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1.5在授课时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上不会与学生交流,不能驾驭课堂;在课堂上不会使用新老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授课,不会使用板书,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略了教师的基本功;不重视备课,不重视课前演练;在授课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不重视自身的仪表与修养,没有奉献精神。

1.6医学院校培养青年教师过程中存在问题

教研室一般采用“帮传带教”的模式,虽然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但各教研室的导师水平、培养条件和管理水平不同,其结果也大相径庭。缺少青年教师向外学习及展示自我的平台,高校的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国内外交流以及出外进修的机会很少,没有见识就不会有创新的火花,甚至与学术界脱节。缺乏奖励机制高校青年教师人数众多,但各种奖项的评比很难由青年教师获得,而目前有些青年教师的状态是“混日子”,对自己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规划,因为有些高校现有的体制有时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2.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浅谈

针对目前医学专业青年教师的现状和特点,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相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无从谈起。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和未来希望,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2.1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激发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对于我国未来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医学院校应当对青年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交流自身的成长经历,使得青年教师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因此注重激发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和岗位的热爱是促进其主动提高教学能力的强大内因。

2.2完善教师培训环节,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2.2.1岗前培训

对新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成绩将作为新教师申请教师资格和转正、定级、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必备条件。

2.2.2开办讲座、培训、研讨会

每一学期定期开办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讲座、 培训、研讨会,给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并且在学年末对每一个青年教师的当年教学情况进行严格考评。

2.2.3因材施教,针对青年教师本身的特质进行培养

青年教员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需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现在高校教师普遍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在学习期间,得到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的培养,但缺乏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手段的系统培训,目前青年教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维活跃,喜欢独立思考,但性格可能会有偏激、缺乏耐心;进取心、自信心很强,希望得到赏识,但自控力不足,不善于接受他人批评意见;成就感很强,喜欢竞争,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团结意识不强。在师资建设中,学校管理者要把握青年教师的心理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真正做到人性化管理,让青年教师得以健康成长,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2.2.4针对岗位培训时间较短的问题,针对青年教师采取导师式培养的制度,即导师负责制

教研室给每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安排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青年教师应认真钻研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试讲、跟班听课、课堂教学自评等制度的建立及实施,努力提高其教学基本功,有问题可及时向老教师学习请教[4]。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学历、专业及自身特点,在导师指导下,由自己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教研室全体人员对个人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认可后,方可实施。听课要有听课笔记、听课记录、授课老师签名等,并对听课时数有一定的要求,通过系统性的听课可以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讲授方法和基本功。

2.2.5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终身学习理念

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开拓视野、继续深造;同时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为青年教师开办讲座,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时代高校教育。为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首先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成为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5]。青年教师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争取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吸取同行先进经验,学校应按师资队伍整体规划要求,有步骤的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并对其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如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或到国内其他高校进行校际交流、访问学习,从而提高其临床、科研及教学能力。

2.2.6定期开展观摩优秀教师公开示范课活动

通过示范课活动,可使青年教师有机会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方法和讲授技巧,借鉴优秀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应用等方面的做法。这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好方法。

2.2.7将说课的形式引入青年教师培训中去

说课的思路是要回答各个部分的内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它是教师将其对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也是督促教师业务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还是评估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在同一教研室的教师群体里,其他教师都可找出说课人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切磋教学技艺,可使青年教师将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备课活动中,充实教学设计,从而发挥说课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迅速的获得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2.3 营造和谐氛围,注重教学、临床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教学、临床和科研是教学医院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学若没有临床和科研支撑,教学就不会充满活力和生机。甚至可以说,高校教师的临床和科研发展水平决定着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只要处理得当,临床、教学和科研可以相互促进。临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更好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将自己的研究进展以及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其学术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如此一来,逐渐形成临床、教学与科研相长的良性互动氛围。

2.4 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定期开展校级和院级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可以有意识的把青年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学工作中来,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使他们在参赛准备和比赛的过程中充分认识自我,从心理素质和课堂教学基本功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5提高青年教师自身教学素质

知名的专家、教授、学者无论是在其讲课还是讲座过程中,均能体现出其渊博的学识,因而才能够吸引听众。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只有在深厚、全面掌握所讲授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因此在授课之前,作为青年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所讲课程的内容,这不仅局限于书本,更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外延。学会备课、撰写教案。认真备课和撰写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作为医学专业青年教师尤其要重视备课和教案撰写这一环节。在备课过程当中,可以准备相关的临床病例资料、临床表现照片,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可以筛选出其他教师的部分优秀教案供青年教师参考。训练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青年教师时常会羡慕高资历教师的语言艺术,然而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医学专业青年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最好能够多掌握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医学史和古诗词。根据需要适当运用这些人文知识,加之手势、表情、姿势等身体语言,会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锻炼课堂组织管理实施能力。由于青年教师初人教学岗位,通常缺乏处理教学过程中偶然事件的能力。因此需要青年教师克服自身年轻气盛、缺乏耐心的不足,冷静处理偶发问题,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此外,青年教师还应注重学会根据每堂课的不同情况,利用好非正式的教学器材,培养和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注重课后及时的反思总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审视分析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及结果[6]。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与真实的教学实践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对于教学经验不甚丰富的青年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因此需要教师重新思考和评价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授课后一定要及时的做好教学反思和总结,及时记录和分析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通过和其他教师以及学生开展讨论将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

2.6实行网上评教

网上评教是每位学生对自己所上课程的应课教师提出的各种意见及建议,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老师根据学生的评价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7提高青年教师的待遇,要有创新激励机制

把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纳入分配,实行高额津贴和奖励。国内很多院校中,青年教师如获得国家级课题的主持人资格,发表SCI收录论文等不但会获得高额奖励,同时在晋级和评优中开辟“绿色通道”。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青年教师创新的激情和斗志。只有为他们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才能让青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此也就自然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7]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青年教师应当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良.对高等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6):67-68.

[2]张荣怀,郭海涛,王晓明,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105-107

[3]張兰玲,徐晓璐,韩星海.如何完成从青年医师到青年教师角色的转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47-48

[4]张荣怀,郭海涛,王晓明,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05-107.

[5]张建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激励机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9-10

[6]王险峰,李思忠.医学院校青年解剖学教师的培养与自我完善[J].解剖学杂志,2007,30(1):27-28

医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设计 篇4

1 学员的组成及其数学基础

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共212人, 来自十几个不同省 (市) 。据了解, 该队学员数学成绩较好 (见表1) , 多数喜欢学习数学;学员干部管理较严格, 能及时与教研室交流沟通, 敦促学员学习。

注:满分150分, 平均分113.71, 标准差14.77

通过表1可以看出, 有80名 (占37.74%) 学员的数学成绩≥120分, 还有部分学员的成绩在及格线上, 16人不及格。因此, 多数学员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 具备学习本课程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但少部分学员的数学基础较差, 需要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

2 学员的数学知识结构、学习心理、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

2.1 学员的数学知识结构

该队学员数学基础比往届学员略有下降, 需要更多补充和拓展。他们已经掌握了初等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极限和导数的直观定义、简单的求极限、导数的方法。但仅限于简单理解, 对于概念的产生、性质的推理等过程掌握不够。从高考数学成绩来看, 大多数学员已具有了较扎实的函数 (微积分的研究对象) 基础, 已经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 (多元函数的学习基础) 。但是本届学员中学阶段的数学应用局限于应用题的求解, 其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够。因此, 该队学员已经具备或基本具备学习医学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只是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数学在医学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2.2 学员的数学学习心理

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 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 因此, 学员既喜欢数学, 又难以学好数学[1]。他们期望学习有用的数学, 以锻炼数学的逻辑思维和应用数学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中学以来, 学员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明确, 他们认为,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应对各种考试, 有些学员甚至产生厌烦或畏难情绪。大部分学员渴望弄清学习数学的益处, 他们希望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 更想了解数学在解决医学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2.3 学员的数学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

该年龄段的学员已具备较强的数学认知水平和逻辑分析能力, 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多数男学员喜欢逻辑思维较强的专业, 多数女学员喜欢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2]。但是, 对所有学员而言, 其学习数学的心理顺序同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致, 即按照现实问题—数学概念—数学性质—数学原理—问题解决的过程, 也就是说, 学员的数学认知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

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模式主要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复练习, 学习内容少, 学习速度慢。但医学高等数学课程知识面广, 知识点多, 知识结构复杂, 教学内容多, 教学进度快, 需要学员改进学习方法, 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自主探索。

3 教学条件需求分析

按照医学高等数学的课程标准, 将其安排在入学第1学期, 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发展, 为医用物理学、医学化学、医学统计学和部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储备必需的数学知识, 并培养学员数学逻辑思维、基本计算和数学应用等能力。

目前, 医学高等数学的教材众多, 我们选用教育部规划教材 (由张选群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 在教学设计中, 安排了部分数学建模软件MATLAB的应用介绍。

3.1 教学条件需求

由于学员人数较多, 需要1间较大的多媒体教室, 并有较宽大的黑板;需要一定数量的计算机, 并安装MATLAB软件。

3.2 存在问题

(1) 部分学员认为教材中数学习题量不大; (2) 教材中的部分习题难度较大; (3) 教材存在一定的印刷错误; (4) 学员人数较多, 计算机数量不够, 难以统一安排上机, 上机实训比较困难; (5) 教学班级较大, 人数多, 对学员的了解和平时成绩的掌握比较困难。

3.3 解决方案

针对存在的5个问题, 可采取以下措施:充分利用试题库和网络课程;本学期设计10课时的习题课和一次期中考试, 以便学员对所学内容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利用专门时间纠正教材印刷错误;开放数学教研室、数学实验室, 让学员课后上机操作;通过习题课和期中考试使教员能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

3.4 教学实施方案

本课程总计50学时, 其中微积分44学时, 线性代数基础6学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以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 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设计, 形成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但对数学推理和分析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还应结合板书演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首先, 教员应对教材内容作适当整合, 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做好每一次课的重、难点分析。其次,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尽量以实际问题 (或复习) —数学问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归纳总结的思路进行, 若与实际问题联系困难, 则从复习旧知识入手, 引入实际问题, 但是复习的旧知识应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直接联系, 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再次, 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 除尽量以医学实际问题引入外, 还应适当降低形式化要求, 尽量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 讲清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后, 加强数学在医学中应用的教学强度, 尽量增加对医学数学建模问题的讲解。

4 教学实施

4.1 教员的准备

4.1.1 知识准备: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解题技巧和MATLAB应用

医学高等数学的知识并不是很难, 只是教材中的思考题及部分习题较难, 首先, 教员应充分熟悉教材, 构建本课程的知识结构, 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技巧。其次, 教员应掌握数学软件MATLAB的基本命令、格式和基本操作。再次, 教员应掌握医学高等数学在工作中的基本应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 本课程实施时对教材有较大的改动, 要求教员能将这些知识整合, 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 教员要了解学员现有的数学知识储备情况。

鉴于该队学员的数学高考成绩较好,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 教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解题能力、丰富的数学知识、熟练的MATLAB应用能力, 才能解决学员提出的问题。

4.1.2 教学准备: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该队学员人数较多, 要求教员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较好的教学技巧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该队大部分学员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会提出一些新问题, 需要教员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于习题课和讲授课, 教员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员一直处于良好的、有强烈学习愿望的状态中。

4.1.3 心理准备:学员的数学基础差异

该队学员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教员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首先, 学员来自于不同省 (市) , 各省 (市) 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异, 而这些差异只有在授课时才能真正发现。其次, 学员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 可能会出现一部分学员已完全听懂, 而另一部分学员却完全不懂的情况。最后, 可能会出现一部分学员觉得教学进度不够快、知识点不够多、练习难度不够大的现象。

4.2 教学策略设计

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即根据该课程的课程标准,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一方面, 医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应采用适合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 该队学员不同数学基础也要求教员制定更加适合教员的教学和学员学习的策略。

4.2.1 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本课程的学习时间约3个月, 各时间段的学习内容既相互联系, 又相对独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既有以知识单元划分的阶段性短期目标, 又有贯穿整个课程的整体性长远目标, 而每一个短期目标均服务于长远目标, 二者呈现于课程标准中。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是否实现的检验方式为: (1) 课堂练习; (2) 单元测验; (3) 期中考试; (4) 期末考试。

4.2.2 教材内容和数学应用相整合

教材内容对数学的知识结构有系统阐述, 但对数学应用部分的阐述较少, 且对实际问题做了过多假设和修饰, 因此,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们将教材内容、数学教学软件和医学应用进行优化整合, 减少过多、过难的理论推导, 强调数学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的学习, 培养学员的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增强用计算机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将前沿科学和交叉科学的成果引入课堂;强化数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 用现代数学建模思想解决生命科学中的实际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 以教材的知识框架为根本。教材是学员学习的蓝本, 是学员课外自主学习的依据。但是教材内容覆盖面广, 包含了微积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3部分内容, 而只有50课时, 因此, 如何在保留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整合, 是教好、学好数学的前提。我们的做法是提炼教材的知识框架, 选择微积分的基础部分、线性代数的入门基础, 适当增加了一些更适合学员学习的例题和练习。教材知识的选取和学时安排在课程标准中已有完整表述。

(2) 适当引入MATLAB软件, 以提高运算速度, 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对复杂的计算, 如求极限、求复杂的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等内容, 适当加入MATLAB软件介绍。

(3) 创设原始的医学问题情境。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的应用、数学原理的应用都应与医学应用紧密结合。如导数在人口相对变化率和药物浓度变化率方面的应用, 定积分在心脏排血量和人体白血球数量方面的应用, 微分方程在细菌繁殖模型、肿瘤生长模型、饮食与体重模型、药物动力学模型方面的应用。这样的设计符合学员的认知特点, 可激发学员的探究欲望[3]。

4.2.3 教员主导与学员主体相结合

在医学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 要以学员的学为中心;另一方面, 要发挥教员的组织、引导作用, 促进学员更好地学习。为此, 我们实施了以下措施:

(1) 以问题解决为宗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不但符合数学产生、发展的顺序, 更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 还可为后续课程如医用物理学、医学统计学等课程奠定知识基础。

(2) 以学员为教学主体, 所有的设计都应围绕学员的学习进行。

(3) 以教员为教学主导。教员是学员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组织者, 教员的科学引导有助于学员学习成绩的提高。数学教员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具体做法: (1) 通过教员自己设计问题引导教学过程; (2) 引导学员发现问题; (3) 引导学员自主解决问题; (4) 通过解决问题后的分析, 引导学员归纳出数学的一般概念、性质、定理和解题方法。

(4) 设计学法。中学数学以解数学题为教学的第一任务, 教学过程侧重于解题技巧的讲授。大学数学与之有较大差别, 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 教员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员如何学习该课程, 并将数学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4.2.4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相结合数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较大差异, 数学推理过程、数学作图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因此, 在多媒体之外, 需合理应用板书。教学方法应灵活, 综合应用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我们建成的网络课程、试题库、学校附近的重庆图书馆和互联网等教学资源。

5 课程反馈调控与评价设计

5.1 反馈途径

由于本队学员的知识基础差异很大, 应建立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学习通道, 教员通过教学反馈对学员的学习绩效进行监控, 具体途径如下:

(1) 师生见面会:教学实施前, 安排教学组全体教员、学员队干部、学员区队长、教学科代表集体见面, 介绍、说明课程教学特点、带教教员、实验室开放、课程辅导、网络教学应用等。

(2) 课堂提问:基于问题解决的本课程教学设计可以随时反馈学员的课堂学习效果。

(3) 平时作业:每次课后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 并布置书面作业和思考题, 抽改学员部分作业。就学员出现问题较多的习题可在晚自习进行辅导, 进行集体评讲。

(4) 单元测验:每个单元设计小测验, 通过测验反馈单元学习效果。

(5) 教学联席会和评教评学会:在课程中期召开由教研室主任、教学组和全体 (或部分) 学员参加的教学联席会及评教评学会, 及时收集学员的意见。

(6) 学员自主学习:在每次课后告知学员下次课的内容, 让学员提前预习, 向学员推荐专业书目、期刊、网站。指导学员通过学科网站、虚拟网络教室进行自学自测。

5.2 应对问题的措施

对课堂提问出现的问题, 采取师生互动讲解的方式当场解决。对每单元或多个单元反馈出现的问题, 可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 (3~4学时) 集中组织开展课外讨论。

5.3 评价方法

医学高等数学这门课的内容抽象、繁多且应用性很强, 为此, 我们改革了考试方式, 以减少机械记忆比重, 增强分析问题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考核功能。在评价学员学习的环节中, 教学组以“考试只是手段, 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才是目的”为指导思想, 为了督促学员重视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的过程, 充分调动学员在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实践训练、协作交流等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促进学员建立自主学习、努力进取的良好学习氛围。我们采用了平时考查 (占25%) 、单元测验 (占5%) 和期末考试 (占70%) 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5.3.1 平时考查

平时考查主要包括3部分 (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和网上作业) 。第一部分, 教员事先公布讨论题, 提出目的和要求, 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 提供一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 并事先确定几个主要发言人, 其余为补充发言人, 学员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 查阅有关资料, 写好发言提纲, 人人都做发言的准备 (10%) ;第二部分, 制定严格的书面作业检查制度, 同时给出适量的课外独立作业进行章节考查 (10%) ;第三部分, 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教室, 该虚拟教室设置了“网上作业”、“问题答疑”以及“讨论交流”等专栏 (5%) 。

5.3.2 单元测验

每个单元设计小测验, 通过测验反馈单元学习效果。具体是:教员先设置单元测验试题, 由学生课下独立完成, 然后针对单元测验中出现的问题在自习课或晚上进行专门辅导。

5.3.3 期末考试

为了解学员对医学高等数学知识系统掌握情况, 在课程结束时, 教学组根据医学高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对考核内容进行整合, 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为主命制期末试卷, 题型要突出思想性、灵活性、多变性、技能性, 有填空、是非判断、选择 (单选、多选) 、计算、证明5类。这是对学员综合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考评的重要依据。

摘要:医学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是课程授课前的整体规划, 是针对学员实际水平和课程特点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学员评价方法等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医学高等数学,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关文吉.浅谈《高等数学》课的教学设计[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5 (5) :75-77.

[2]罗万春, 宋乃庆.关于高中数学课程学习的比较研究——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与分析[J].学科教育, 2001 (8) :23-28.

高等临床医学 篇5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网站-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数线

1、我校以考生统一入学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本省生源志愿以1:1.2比例投档录取,外省市生源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投档录取,在省招生办每轮出档考生中,按计划结合考生专业志愿及出档成绩择优录取,不设志愿级差、相关成绩及加试要求。

2、按考生的专业志愿顺序依次进行调剂,注意保护第一专业志愿考生的权益。考生前一个专业志愿未被录取,按其专业志愿顺序,根据级差进行调配,各个专业级差依次为3分,填报愿意服从调剂的,将根据我校专业需要进行调剂。

3、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获得省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以及英语单科分数较高的考生。

4、对于本规则未包括的需进行专业调剂的情况,必须报校招生网上录取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决定。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点专业: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全景地图: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历年分数线: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报考指南: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计划: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气校友:

高等临床医学 篇6

医学生审美教育职业素养美孕于自然,源于实践,基于创造。人类总是时刻感受美、捕捉美、追求美,既是美的鉴赏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医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技双馨的医学专门人才。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应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医学生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感受自然美、艺术美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领略故乡和祖国山川大河之美,能够感受艺术世界的文学、音乐、绘画、摄影、雕塑等高品位的美,在此基础上,培养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对医学的美、服务的美等作出反应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理论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审美教育必将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医学审美中的美学对审美现象诸方面的考察与研究,目的不在于把握美的本质,揭示美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促使人类自觉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这种审美教育就是审美实施者依据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引发受教育者的审美经验,以培养和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过程。

对医学生的审美教育,总的来说,应该属于情感教育,这种审美教育的内涵,是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導下,培养既具有医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医学人文知识的通才,以适应人类对健康的不断需求,归根到底是要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医疗事业的接班人。用积极的、进步的、真正美的东西来熏陶和塑造人们的灵魂,帮助人们树立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审美教育对医学生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正确而健康的审美观,是医学审美的基础,它必须通过医护人员的感官对医疗服务对象产生审美感受,这种感受是审美的起点。审美感受是通过医护人员的审美鉴赏能力,对审美对象的声、光、色、形等个别属性的把握,进行综合分析,并联想以往的审美意识,形成较完美的审美形象。医学生的审美教育应该注意培养这种能力。医学审美的最终目的不能仅停留在感受和鉴赏的水平上,而在于创造医学美的形象,只有通过医学美的创造,才能推动医学科学地发展。

1.在医疗实践中树立创造美的观点

任何美的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实践相联系,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和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因此,判断任何事物的美与丑,关键是看其中是否包含着实践,是否显示人的智慧、才华和创造性,是否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医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对病人实施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护理、疾病恢复等过程,维护病人身心的最佳状态,充分体现了通过医疗实践创造的人体和谐美。

2.树立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观点

应用美学理论指导医疗实践,使医护人员在明确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概念的同时,塑造出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内涵、优美的动作姿势、敏锐的观察能力及和蔼可亲的处事态度等的医护人员形象。

3.树立美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升华的观点

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人们不应墨守成规,沿袭旧时、过时的审美观。要与时俱进,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医学美综合能力的作用

1.训练对医学美的感受能力

对医学美的感受能力,决定着是否能对医疗过程中行为美的属性产生直接而迅速的反应,健全的视听器官是感受美的物质基础。医护人员在进行临床诊断、检查、手术及其他各项操作时,应动作熟练、轻柔、协调、和谐,给人以舒展的节奏感和动态的美感,并从中感受到和谐美和动态美的存在。

2.提高对医学美尤其是医学人体美的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较感觉能力高一层次,它不但需要有健全的感觉器官,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比较、联想、思维、想象等能力。没有善于比较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对医学美或医学人体美属性的种种细微区分和对美丑的正确辨识能力;同样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发现医学美和医学人体美内容的丰富多彩。医学生审美认识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医学知识和美学知识,还需要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不断提高。

3.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美的情绪体验

医护人员美好的行为和医疗过程,能引起人的情感变化,激起良好意识的产生,因而医学生审美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医学美的情绪体验。医学美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医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及对病人的深厚感情,这也是一个医护人员必备的思想基础。有了这一思想基础,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就能尊重病人的意志,待病人如亲人,从而产生对病人康复后的快乐与抢救成功的喜悦心情的情绪体验。

三、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美的鉴赏能力的作用

培养医护人员对美的鉴赏能力是医学生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医学美的鉴赏能力是对医疗过程及行为的美与丑的区别,以及局部的把握能力,医学美的欣赏能力是对医学美的形式、内容及社会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能力。这种能力可使人们透过医学美的外在形式去领悟其中的内涵,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例如,对医生品德、风度、技术的欣赏,不应仅仅停留在浅表的感性形式上,而要透过它们去欣赏医务工作者精湛的医术、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文明的风度,从而进一步理解医学事业救死扶伤的高尚意义。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是培养医学美鉴赏能力的必经途径。

四、审美教育对激发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们感受、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对美的创造能力是指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因此,培养医学生审美的根本任务是使医护人员掌握创造美的规律,发挥创造美的才能,并自觉地把这种才能运用到临床医疗实践中去。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所以,培养人们对美的创造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进程。因此,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培养医护人员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能力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是医学美育过程的起点,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是医学美育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把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用于临床实践是医学美育过程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高等临床医学 篇7

1 转化医学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1996年,国际著名医学杂志The Lancet第一次提出“Translational Medicine”(转化医学)一词,促进了此后转化医学理念的迅速传播。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bench to bedside,B2B),又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倡导从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4,5,6]。转化医学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转化医学是一种循环式科学体系, 是建立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发间的双向转化通道;它遵循循证医学的原理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倡导知识间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协作, 努力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高效的临床转化与及时反馈, 为疾病诊疗和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转化医学这一理念的倡导,要求医学科研工作者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结合临床的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研究,这样基础科研成果就可以快速转向临床推广应用。医学科研工作者要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重视从临床工作中提炼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使科研成果具有应用价值。

相对于传统的医学科研,转化医学实质上是一场革命,它强调创新,提出更新的概念和更新的技术、更新的团队和更新的组织结构,要求转化医学研究必须以改善人类健康为目的,而不仅仅止步于将研究成果发表成论文。转化医学研究促成新医疗产品的快速研发和应用,促进了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因而成为国际医学界瞩目的新兴交叉学科,可望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新起步点和着力点。

现在,转化医学的意义及价值已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视,特别是在目前癌症和诸多慢性疾病的研究遇到困境的情况下,转化医学的出现给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许多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各种计划,鼓励发展转化医学,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势不可挡。2003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宣布发展生物医学的长期计划,2004年初步投入1.25亿美元,到2009年投入达20亿美元,主要分配于在基础科研和临床工作间互相协作的研究团队,其中,包括培养面向转化研究的临床工作者;到2012年将成立大约60个临床与转化科学中心(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centers,CTSCs)。英国、法国、新加坡等诸多国家也都先后成立不同形式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时,国际上也相继创办转化医学杂志以促进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Translational Research和The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3种期刊最为著名,后者还设立了转化医学的专业奖金“The Excellence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ward”,以鼓励为转化医学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

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1年6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国家的“863”计划、“973”计划以及卫生部的行业专项,都对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为疾病的预防、预测以及个性化药品研发提供了可能,并希望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使最新的诊疗技术以百姓负担得起的方式尽快用于临床实践。以目前我国的条件,完全有基础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加快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提高我国生物产业的竞争力。

2 以转化理念指导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往往将基础和临床孤立起来,基础研究多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极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研究过程中对精密仪器设备的依赖性较强。临床医师所拥有的主要是医学专业知识和实际诊疗操作技能,对其他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及时获取和掌握的动力和渠道。具体表现:临床医师常常苦于找不到有创新意义的科研选题,而许多基础研究课题仅限于细胞系或动物实验,难以应用于临床。究其原因,在于临床工作与基础研究的脱节:一方面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科学对于临床医生变得深奥、难以理解,导致临床医生的科研选题缺少创新性。另一方面,基础研究者对于人体疾病的复杂性、多样性也知之甚少。而由于临床工作与基础研究的脱节,医师与基础研究之间缺少沟通交流,许多临床有价值的发现亦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者。那么,在我国准备进一步扩大转化医学的研究规模、进一步深化转化医学的研究内涵的今天,作为医学院校及医院科研工作的管理人员应该如何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引科研方向呢?

2.1 着眼于重大疾病并以此作为科研出发点

医学科学研究服务于人。只有当提出的科研问题来自于临床实践,以解决重大疾病为出发点,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转化医学旨在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应用,如果将研究的对象锁定在患者身上,注重疾病的早期检查和早期评估,并据此进行科研选题和研究,当获得成果时可同时开展转化研究,使研究成果迅速用于临床,再根据临床效果发展为深层次的研究,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最终造福于人类健康。进行转化性医学研究的目的是培养既会研究又能看病、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高水平人才。

目前,转化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①肿瘤: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分析,找出肿瘤发生的标记物;利用癌细胞代谢产物图谱和定量分析系统,检测处于早期阶段的癌细胞;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应用药理学分析手段,评价药物在治疗肿瘤中的效果等。②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肝炎、流感、疟疾等的发病机制;抗病毒的药物和抑制剂;疫苗的研发以及免疫佐剂的效果等。③心脑血管疾病:找出与疾病发病相关的高风险因素,做到早期预防;分析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分子,制备蛋白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寻求改善循环功能的药物,根据患者发病机制不同,设立个性化治疗方案,伍用药物的同时注意药代动力学的改变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④神经系统疾病:针对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发病机制与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改善帕金森症状的新药物的研发;基因治疗与干细胞治疗等。⑤其它:除上述领域外,转化医学研究还涉及代谢疾病、运动系统疾病、遗传病和器官移植等方面。

虽然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较大规模的专门的转化医学中心还比较少,但很多大学、医院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开展的合作,都可以归为转化医学,专门的转化医学中心也已经开始建立。 上海交通大学与阿斯利康合作,建立新药物研发基地;北京协和医院成立转化医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成功引进高水平人才,组建转化医学研究所,以“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横向整合“辽宁省实验动物转基因重点实验室”以及“临床老年病研究室”,并与“辽宁省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合作,围绕细胞衰老及与衰老相关疾病(神经退行性变、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系列课题展开研究工作。

2.2 以转化医学思维指导医学人才的培养

转化医学是沟通临床和基础的桥梁,因此从事该研究的专业人员需同时具有相当的临床及基础科研背景,即基础-临床复合型人才。临床医师每日需要进行繁忙的工作,会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要在进行临床工作的同时从事相关的基础研究是很不现实的。而相关医学基础研究人员多为生物学背景,拥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其一般没有参加临床工作的经历,无法从事医疗服务,很难把握临床需求。因此,重视和加紧培养兼备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在本科教育阶段,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互为依存的关系,既要强化其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又要重视其临床经验的积累。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最高阶段,也是培养转化医学人才的最重要平台。对硕、博士研究生输入并帮助其建立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其从临床实践中选题并进行研究,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基于临床的科研方向。在继续教育课程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转化医学课程(如转化医学概念、历史背景、当今发展、未来作用、临床研究路径变迁,基础研究课程),训练临床医师缜密的科研思维、使他们了解基本的实验技巧和方法、认识循证医学的设计理念等,对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自己从事的临床工作认识,重视其所掌握的临床资源,使医师的认识从原来较低的疾病诊治层面上升到学科发展的层次,从而逐步培养我们国家自己的转化医学研究人才并形成人才梯队。

中国医科大学自2004年启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并举办全校性PBL教学培训,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病例为中心,整合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领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技巧,摒除了以往将医学基础知识切割、学生学完不知所用的弊端[7];在医学本科教育结束之前,除了着重加强学生对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之外,还鼓励学生“回归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在临床实习的见闻,选择进入相应的基础学科展开科学实验,以临床需要指导基础研究;对于七年制和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学校更是要求学生深入基础研究,培养全面设计实验研究的思维,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理构建转化医学管理模式

目前,我们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空前关注,对有关医疗保障、医学科研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如何依据我国国情、有效利用已有资源,合理组建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实现各研究平台的整合与人性化管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转化医学的实践活动需要掌握多方面的能力,对组织与管理水平都有深度和广度的要求。首先,学校的教务部门与医院的科教部门在转化医学双向研究合作的过程中,利用掌握的临床学科资源,引导临床科学家和学院研究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鼓励员工提出临床面临的难题和解决后效益,促使基础研究者有的放矢,将加速转化医学研究。其次,要注重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建立整合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诊治、生存和预后等临床组学(clinomics)数据库资料,以及具有完整的患者生物标本的、开放式的疾病转化研究平台,把实验室和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快速鉴定和评估,以真正实现转化医学的目的。恶性肿瘤等重大复杂疾病的防治研究,需要整合生物技术、计算数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和I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研究人员的交叉研究,才能揭示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对癌症发生的相互作用。最后是政策引导,国家各种研究基金和药物开发项目的实施原则要有利于贯彻转化医学的理念,鼓励发展交叉学科,注重成果转化,这将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临床与基础研究一体化的研究团队和学术思想。

4 结语

转化医学研究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新方向,转化医学的发展将推动医学应用科学的发展,是医学科研的希望与未来。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要发展、成熟,并推动其它领域的进步,要经过很长的积累和不断的革新,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彼此相互交流和完善,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转化医学的作用。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并取得了初步成绩,结合我国病例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转化医学,将促进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在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抓住机遇,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制定转化医学研究计划,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构建广阔、完善的交流平台,最终提高我国的医学科学水平,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Lehmann CU,Altuwaijri MM,Li YC,et al.Translationalresearch in medical informatics or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Methods Inf Med,2008,47(1):1-3.

[2]Littman BH,Mario LD.Plebani M,et al.What’s next intranslationalmedicine7[J].Clin Sci(Lond),2007,112(4):217-227.

[3]Choi DW.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4]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Transl Med,2003,1(1):1-2.

[5]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il and translational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6]Wehling M.Translational medicine:can it really facilitatethe transition of research“from bench to bedside”?[J].EurJ Clin Pharmacol,2006,62(2):91-95.

高等临床医学 篇8

一、时代呼唤人文精神

在中国,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彖》:“文明以至,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对之作注道:“圣人观察人文, 则诗书礼乐之谓, 当法此教而成天下也。”可见, 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就其内容是指诗书礼乐等教化人的学科, 是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社会科学。就其目的而言, 文明以至人文, 以化成天下, 与《大学》所述的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论是一致的。就其价值观而言, “人文”是满足一定社会统治阶级达到“文明”的需要及个体修身需要的工具。人文精神是与科学精神相对应, 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 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它体现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的原则, 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 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在中国古代, 医学被称为“仁术”, 体现了“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人文精神。宋代医者林逋的《省心录》、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唐慎微的《证类本草》、窦材的《扁鹊心书》以及史堪的《史载之方》等医书中充斥着尊重生命、讲究仁爱和救死扶伤等人文精神要义。他们的著作与实践行动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素材, 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尊重生命, 仁爱为怀, 注重人的整体性, 注重药物调理人的身心, 关心人和社会及其周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二、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高等医学院校应从“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人文”、“重做事轻做人”的传统观念中突破;应意识到人文素质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中最根本, 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只有重视了人文素质的高等教育, 才能使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得以平衡, 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级人才。当前, 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主要由专门的人文教师来担任, 然而专门的人文教师不能将自己所讲授的人文知识与医学知识相融合, 难以让人文教育对专业教育产生影响。同时, 专业老师又认为只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就是对学生负责, 几乎不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和本专业课程相关的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学校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的局面。所以, 目前高校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转变人文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观念, 让他们在各学科教学中相互渗透, 进行融合教学, 打破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的局面。

(二) 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不合理

各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类型较单一, 门类稀少, 与专业学科相比, 人文课程的安排不严密, 随意性较大, 课时常常不足, 教学质量得不到有力保证。关于人文课程的设置, 各个医学院校均或多或少凸显出一些问题:一是, 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人文课程设置上缺少统一规划、通盘考虑。一些医学院校除了将国家规定的“政治思想理论课”设置为必修课外, 很少将其他人文课程设为必修课, 一些医学院校根据学校现有的课程直接改为人文必修课或选修课, 有些医学院校仅仅将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 人文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 人文选修课课量不足, 可选性偏低, 没有真正适合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 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学生们纯粹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要求被迫选择一些课程, 这样完全背离了设置人文课程的初衷, 很难达到预想的人文教育目的。最后真正适合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教材也很少, 一些老师就直接拿针对专业学生的教材来给医学生上课, 教学内容没有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与医学专业内容和医疗实践相互整合;教学过程中也主要是侧重理论的探讨, 而不是让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去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许多医学院校还未形成规范、成熟的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模块。

(三)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 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由人文社科系或直接由马列教研室老师承担, 相对医学学科比较, 人文教育学科师资很薄弱, 而且学校对人文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师资培训和科研投入明显不如医学类学科, 这就造成人文社科类教师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上参差不齐, 理想的、优秀的即具有医学知识又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全能教师较少。另外, 一些医学院校对于人文教师的考核只是注重他们的科研能力, 省部级课题立项数量、文章和著作的发表数量, 在这些指标的驱使下, 人文教师忙于科学研究, 无心关注教学, 这极其不利于人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此外, 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培养体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尤其是研究生培养。[1]

三、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实质性对接

(一)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过去的几年来, 教育的产业化虽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但功利主义甚至教育商业化、市场化显然在传统的教育者看来已经背离了“树人”的教育初衷。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素质降低等现实问题不可忽视。因此在这一重要的改革时期, “首在立人”是教育之重, 正如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强调:“是故将生存两间, 角逐列国事务, 其首在立人, 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 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培养医学生的伦理观。孔子认为伦理的最高境界是“仁”, 所谓“仁者, 爱人”, 即让人人相互关爱。“医乃仁术”是医学教育的价值定位, 其核心“仁”, 是医学道德思想体系中最完美、最高尚的人格境界。在《重刊本草衍义》中记载:“凡为医者, 须略通古今, 粗守仁义, 绝驰骛能所之心, 专博施救拔之意。如此则心识自明, 神物来相, 又何必戚戚沽名, 龊龊求利也”, 如此方能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 能随时随地为患者考虑。在为病人诊治时要“性存温雅, 志必谦恭, 动须礼节, 举乃和柔, 无自妄尊, 不可矫饰”。[2]这样淡泊名利、不务浮华的仁爱胸怀, 才是真正尽善尽美的医学境界, 也正是当代医学生所缺乏的和急待修行的一种美德。

(二) 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注意到了医学发展的弊端, 提出并进行了医学院与大学的合并, 其目的在于促进医学院人文精神的发展。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开始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并对医学生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必修和选修课程, 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如今, 尽管各级医学院校开设了人文方面的课程, 也试图扩大此类课程的比重,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医学专业课学习和人文教育相脱节的情况。所以, 当务之急是必须改革教学中的弊病, 注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相结合, 使人文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一方面充分在专业课教学中注入人文关怀, 如在教学中播放名医传记和现代最新治疗方法, 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某些抽象的知识和对实际医学诊疗过程获得感性认识。还应该要求学生尽早的进入实践场地直接与病人进行交流, 从而真实地感受疾病带给人类的痛苦, 在实际体验中触动医学生重视生命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把传统的经典的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而且还可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加修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 以满足其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渴求。这样不断渗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潜移默化的领悟和践行人文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及时明确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能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要求的健康观和生命观。此外, 还应重视毕业后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将向人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因此各医学院校应该高度重视, 划好引进人才计划和现任教师的培训计划, 大力投资建设高质量的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同时, 为了更好的激活人文教师的教学热情、激励人文教师的教学激情和激发人文教师的教学潜能充分发挥高校第一资源——教师资源的巨大作用。可以在医学院校建立两个机制:一是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实现人才的优胜劣汰。二是激励机制, 尊敬教师个性, 使教师可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3]对于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身的人文素养, 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染学生, 向学生传递和弘扬浓郁的人文精神, 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

(四) 建设具有浓厚人文环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院校的精神、价值观、传统、校风和行为规范在内的精神总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潜移默化的促进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校园文化活动。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把历代重要名医的重要医德思想、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提炼形成人文素质教育教材, 配以历史名人书画墨迹、人物雕塑及纪念碑亭等人文景观,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术活动、组织文化艺术节, 让学生参与进来, 融入进去, 自发的组织相关讨论会, 获得教师讲授难以培养出的兴趣和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科学追求的精神。

第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我国古代书院“借山光以悦人性, 假湖水以静心情”, 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净化心灵, 回归本我。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都赋予“人文”色彩, 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展现出时代精神和“大医精诚”的人文精神, 给学生的心灵一种高尚文化的熏陶。

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求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通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 通过潜移默化的‘空气养人’, 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4]总的来说, 高等医学院校悠久而优秀的校园文化, 包括人文、教学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熏陶和教育, 对于提升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感悟人生的价值, 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建构当代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 2001 (8) :12.

[2]宋·何大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A].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七四一册) [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51.

[3]周怡娟.广西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1-03-01:44.

高等临床医学 篇9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面向城乡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 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为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 培养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有必要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

1 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是: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的结构和规模,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 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2) 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大量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因此,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培养方面, 需要加大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使其形成预防为主的意识, 具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工作能力, 成为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3) 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 (助理) 考试。目前国家执业医师 (助理) 考试是以基本、通科的执业能力为主, 未专门设置具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考试内容, 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既要针对学生今后主要在城乡基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实际需要, 又要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执业医师 (助理) 考试对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的要求,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

(4) 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当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部分内容陈旧, 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 (2) 脱离专业特点, 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具有针对性, 学用脱节,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教学效果。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理论教学改革

合理增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要求和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2,3], 力求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重点教授实用性内容, 即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适当增加运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 实施个体和人群的防病、保健内容;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增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内容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内容。删去内容陈旧及与其他科目重复的内容 (如矽肺病的诊断、一般传染病的防治等) 。将预防医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环境与健康, 主要介绍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环境要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第二部分为人群健康研究的方法, 主要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第三部分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主要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医源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控制及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当今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自觉地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4]。

2.2 实践教学改革

2.2.1 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案例讨论。如食物中毒案例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等实用性强的案例讨论。学生用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 结合临床知识进行常见病的预防。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编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预防等。 (3) 运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医学统计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临床预防服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如疾病分布的描述、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 通过指标的计算、结果的分析、结论的推断, 层层递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 形成预防医学的整体观,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4) 上机操作, 学习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进入社区, 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营养咨询、常见病的调查等, 从进入社区前的准备到进入社区后的项目实施, 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4]。 (6) 应用多媒体, 模拟实习环境。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 配备必要器材, 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 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 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 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提出预防措施[5]。 (7) 建设教学资源库, 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播放实践教学内容等, 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2.2.2 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工学结合

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基地可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生可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如开展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讲座、健康教育宣传、社区老年人的查体、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工作, 在工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提升专业适应能力, 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行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3.1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考,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 案例教学法

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上引用各自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3 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

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 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 其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3.4 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如板书、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5 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预防医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6 模拟实验室

模拟实验室是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条件的制约不能实施时的一种有效途径[5]。

2.3.7 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的调查等, 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3.8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

开阔学生视野, 增大信息量[6],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考核方法的改革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 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4.1 笔试

进一步完善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 主要考核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4.2 口试

主要考核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2.4.3 实践技能考核

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 包括调查设计、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表填写、案例分析、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解释、结论推断、调查报告撰写等。

3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需要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临床全科医学人才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7], 能够深化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认知,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成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柳清.高职医学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三个支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1) :79-80.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唐玉平, 刘静, 郭爱民, 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7) :468-469.

[4]鲍缇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1) :140-141.

[5]晓开提·依不拉音, 郑玉建, 吴军.卫生学教学现状及其课程改革的思路[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0 (10) :1205-1206.

[6]杜鹃, 宋春梅, 白雪松.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2, 33 (3) :182-183.

高等临床医学 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医学检验,专业英语

1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 检验医学又是医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其新技术、新方法在全球的应用几乎是同步的。要想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 就必须有相当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及素质。专业英语也称为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1], 随着网络的发展、经济科学文化交流的加强,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 在完成英语四级基础阶段的教学后, 各高校应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 以“指导学生以英语为工具阅读有关专业书刊, 获取专业信息”。1999年, 修订后的大纲又进一步提出了听说能力的要求[2]。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是专业英语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分支。近年来, 人们对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此, 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当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 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要想使个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就要善于接受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 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覆盖面。这一原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认知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事物时不停留于表面, 而是善于思索、洞悉事物的本质。所以, 根据这一原则,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自学能力。因此, 培养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是专业英语课程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语言和专业相结合的宗旨, 遵循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规律, 组织以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为主, 同时注重题材广泛性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使传统的单纯重视阅读能力提高的教学方式向听、说、读、写4种能力并重的方向转变。

3目前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 多年来, 虽然专业英语课已列入大学必修课范围, 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许多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问题[3]:首先, 教学任务重, 课程学时紧张, 目标不集中。由于医学检验专业有多门专业课程,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多, 为了完成教学进度, 教师只求速度, 一味地讲解, 花费了很多力气和时间, 却没有突出重点, 杂乱无章, 反而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或者为了突出重点, 缺乏课堂导入, 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一开始就直奔主题, 反复讲解重点与难点, 缺乏引导, 学生没有相应的基础, 对于后面的学习内容“一头雾水”。其次, 教学依旧停留在“简简单单教生词、平平淡淡译课文”的浅层次上, 内容单调乏味, 模式一成不变, 使学生在上课时感到厌烦, 很难集中注意力。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第三,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用大量的时间解释生词, 却没有将专业信息融入其中, 结果是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没有得到加强。

4改革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4.1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应当认识到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和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 要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突出每堂课所要完成的目标, 使学生由单纯的接受者变为主动配合者,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几乎每天都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问世, 同样也会诞生新的专业名词, 仅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将专业词汇全部教完。就像汉字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样, 英语词汇按来源也分为基本词、合成词、缩略词、拼合词和转类词。英语的大量专业词汇属于合成词中的派生词, 都由词根加词缀构成,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越多的词根和词缀, 就越能以不变应万变, 扩大巩固所学的词汇[4]。在阅读科技文章和专业资料时, 学生碰到生字可以由已知的词根和词缀去分析未知词的含义, 甚至可以“猜词”。比如, 后缀“-ase”是“酶”的意思, 由此可以派生出lipase (脂肪酶) 、oxidase (氧化酶) 、proteinase (蛋白酶) 等。而且还可以在教授一个词缀时, 将这一类词缀全部介绍, 比如, 前缀“cardiao-”是“心”的意思, 在介绍该前缀时就可以将涉及器官的前缀全部介绍一下——encephalo (大脑) 、pulmono/pneumo (肺) 、chole (胆) 、hepato (肝) 、gastro (胃) 、entero (肠) 、splen (脾) 、pancreato (胰) 、nephro (肾) 等。除了词汇以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介绍英语和汉语在句型、语感、句式方面的不同[5]。如在句型方面, 英语以动词形态变化为主, 分出二十余种句型;汉语按关联词语、语音停顿的组合状况的主谓宾分布模式, 可分出一百多种句型。在语感方面, 汉语倾向于排比、对仗, 常形成“叠床架屋”;英语则忌讳松散与累赘, 很注重逻辑性。在句式上, 英语后置成分多、插入成分多、一词多义和多词一译现象比较突出;而汉语则通常将英语中许多后置成分和插入成分前置, 或改为一个个短句, 不习惯采用长句。同时, 目前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在课堂上也要有意引入一些如何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内容, 比如介绍一些学术演讲的通用句型、主持会议的常用表达方式、讨论和提问用语等。总之, 通过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的教学, 旨在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新进展、新技术, 为以后阅读进口试剂、仪器的说明书和本专业的英文文献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打下基础。

4.3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

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等多门课程, 专业英语涉及上述各门课程的内容, 专业英语教学不仅是英语的教学, 也是专业知识的累积。只有将专业课程教学与相应的专业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才能相得益彰,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也可再进行专业英语教学, 因为那时学生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习, 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

4.4紧跟学科的最新发展

教材内容落后于学科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补充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技术。笔者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就注意到这一点, 如在教授血糖部分时, 就补充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诊断方面的一篇文献《Use of glycated haemoglobin (Hb A1c)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5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最好能摆脱仅仅利用黑板、粉笔、课本的初级阶段, 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原始模式,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利用视听资料, 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专业英语教学中, 可以播放一些医务剧的片段, 如《豪斯医生》、《私人诊所》、《医者心境》等, 寓教于乐。

4.6掌握合适的课堂节奏

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知识的传授和相应能力的训练前, 应当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 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同时还要注意难点有时并不是重点, 注意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 非重点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如果处理不好, 课堂教学内容之间就有可能脱节, 所以教师要善于穿针引线、掌握节奏, 合理安排重点、难点、非重点的教学,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7利用不同的考核形式

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改“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形式为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考试只是手段, 培养能力才是目的。开设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最终使其能够熟练地利用专业英语阅读相关文献, 撰写相关论文, 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考核方式也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并与这一目标相适应。对词汇的考核:首先上1~2次课, 内容主要是构词法;然后指导学生分解专业词汇, 分清词缀和词根;最后给出专业词汇, 要求学生进行英译汉和汉译英, 采用布置课后作业和随堂测试两种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句型的考核也可采用此种方法。在词汇、句型的相关考核都进行过以后, 可以进行综合考核。笔者在教授前述文献《Use of glycated haemoglobin (Hb A1c)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时就进行了综合考核的尝试。首先, 在教授该文献前两星期将其发给学生, 让学生预习。然后, 在上课时采用请学生朗读并翻译某些段落的方式来检查预习的效果。在讲解本篇文献的同时, 就相关主题 (如糖尿病的治疗、检测、预防等)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撰写短文。为了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 还让学生模拟学术会议的情景,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先由1位学生宣读自己根据上述相关主题撰写的短文, 紧接着在小组内就这篇短文利用英语展开讨论。最后, 将这些考核结果全部量化, 作为专业英语课程成绩的一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 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进一步培养了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8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本人也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首先, 要进一步夯实自身的英语语言基础, 尤其是语音和语法;其次, 要紧跟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 不断地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教学内容中;最后, 还需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 以便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

5改革的效果

为了检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特地用两个平行的班级进行比较。在甲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乙班采用改革后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考核可知, 乙班95%的学生可以熟练地检索网上医学信息、较为流畅地阅读英语原版医学教材与核心期刊, 75%的学生能听懂国外学者用英语演讲的科技资讯, 均高于甲班 (P<0.05) , 且将两个班级的教学方法互换后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 98%的学生愿意接受新式教法。这说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能够较好地完成医学检验英语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一环, 要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利用英语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下一步, 笔者准备在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中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 这一模式在其他学校或其他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6,7], 笔者相信应用于检验专业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之路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教育工作者还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金岩, 潘海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策略[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 (6) :506-508.

[2]刘恺.专业英语教学也要进行听说训练[J].机械职业教育, 2001 (2) :16-17.

[3]王蓉, 李雪, 洪伟, 等.新型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建立[J].检验医学教育, 2009, 16 (2) :12-14.

[4]尤红, 李强, 贾继东.医学专业英语单词构词法教学效果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5 (2) :43-44.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6]赵洁, 苏萌.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9) :86-88.

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中的化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医学职业教育;化学教学;素质教育

医学职业教育是以为医技行业培养专业性强、技能性高、实用性大的高级医技人才为目标的,它的行业明确,目的性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如何在医学职业教育中发挥它的应有作用、更好地实施教学呢?要给予化学教学正确的定位,充分发挥其学科特点,注重技能培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于教学始终。

一、正视化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大多职业院校是从原中专学校转化升格的,教师首先要进行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刻领会职业教育的精髓,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医学职业院校各专业都有自己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化学教学的学科目标应紧扣专业目标,其任务是为专业目标服务的。依据教学大纲,理清教学内容中哪些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哪些是拓宽知识,大胆取舍,轻重得当,学以致用。但绝不等于脱离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学非所用。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理论讲解到实验要求,都要服从于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1.注重教学整体效果

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因此,(1)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2)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3)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医技人才。

2.合理安排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

3.注重学生思维开发

学习化学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化学教师往往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发声、发热、颜色变化、状态改变、气味等奇异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指导阅读;(2)指导练习。指导阅读就是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最好的阅读材料是教材。比如,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单元的“硫的化合物”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采取自学的方式,上课时先将学习提纲提供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这时教师再将二氧化硫的性质、硫酸的性质以及硫酸根的鉴别讲给学生、做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又有了感性认识,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作总结。通过这种学习激发了自学的兴趣,增强了自学的信心,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任务,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课前必须精心准备,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完成教学任务。

5.发挥学科特点,重视实验教学

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6.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由于化学课时有限,教师应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和教学,比如,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取舍,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于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可将一些性质验证实验如氯和钠及其化合物性质、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移动等改为演示实验,或用多媒体课件代替。而将课时集中用在一些技能性强、临床常用和后续课程也需要用到的实验上,如托盘天平的使用、固体物质的称量、液体的移取、物质的加热、溶液的配制等,作为重点要求,要求学生人人会用,熟练掌握。

7.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

实验结果固然重要,在通过实验提高学生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应该注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不能随心所欲,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程序化、规范化、精确化,防止学生走过场、大而化之、草草应付,良好的习惯、认真的作风不是说说就会有的,而是在平时的要求中逐渐养成的;(2)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验的成功与精确是实验的最终目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验有成功就会有失败,之所以有精确度要求是因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要求学生客观地对待实验结果,失败或误差大不要紧,关键是能找到失败与产生误差的原因;(3)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技术工作者来说,其技术的不断提高是建立在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之上的,注意观察实验过程、冷静思考出现的现象、自主解决实验中的各个问题,是我们对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余先纯.高职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9(09).

[2]张丽娟.高职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3]鞠永熙.高等医学职业教育教学中应把握的原则.医学教育探索,2005(06).

(作者单位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临床医学 篇12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1 优势(S)

教育环境优势:全科医学教育培养的全科医生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全科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临床技能,还应具备预防、保健、康复甚至是中医药知识,具有较高的医学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良好医德医风。这些需要学校拥有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人文底蕴,高等医学院校具备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全科医生最好的选择。

组织管理优势:高等医学院校都有直属或附属医院多家,并且很多医学院在基层有实习基地。医学院、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在医学院的组织协调之下,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满足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三个教学环节即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的教学需要。

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高等医学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并开设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全科医学毕业生必定具备竞争优势。由于我国目前只有少部分医学院校开办全科医学专业,因此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很有限,全科医学生就业前景较好。以广州医学院为例,2001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专业本科生,其“全科医学”本科毕业生被提前预定,全科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

2 劣势(W)

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的认同度低。对全科医学的认同度低体现在各个层面,高等医学院校本身同样对全科医学的认同度不高,这也正是为何我国开办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较少的原因。高校由于受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以及医学生希望到大医院就业等诸多影响,学校愿意为大医院培养临床专科医生,而不愿意培养基层需要的全科医生。高等医学院校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时俱进,顺应我国卫生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全科医学教育,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和研究。

缺少专业师资。长期以来高等医学院校一直是按照生物医学模式在培养医学生,注重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教学,以培养专科医生为重点,只有部分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有少量师资。医学院校如果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可以利用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领域现有师资,但毕竟不是专业全科医学师资,因此专业的全科医学师资极为缺乏。另外,全科医学教育包括理论教学、临床教学和社区实践教学,个环节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都需要专门的师资,目前的授课教师只能从学校、医院或社区现有师资转行而来,全科医学思维模式较为缺乏,专科化倾向严重,较难实现规范化带教[2]。

教学基地不健全。临床教学和社区实习是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基地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全科医学教育的质量,目前全国各地虽然都有临床教学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但是基地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基地设置不规范,同时基地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全科医学教育的需求[3]。

3 机遇(O)

3.1 政策支持

2010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对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包括: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近期目标是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

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出台,确立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规范化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这一培养模式的提出使得我国多年来对全科医生培养的探索得以制度化、规范化,也给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高等医学院校应该顺应时代和卫生改革需要,积极主动进行教育改革,为落实国家政策做出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只培养专科医生的教育模式。

3.2 全科医生需求量大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执业医师尤其是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我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为30%左右,与50%-80%的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基层高素质全科医生的缺乏是主要的原因。随着卫生改革的推进,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量增加,全科医生市场需求量大的现象会持续较长时间。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高等医学院校应审时度势,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3.3 基层就业环境的改善

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加大对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层卫生服务硬件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使得基层就业环境改善,为全科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创造了基本条件。

4 威胁(T)

社会对基层机构和全科医生的信任度低。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就医不受相关制度限制,可以自由选择到不同级别医院就医,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多有“就高不就低”的现象,使得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大部分人愿意多花钱到大医院看病,愿意找高职称的专科医生看病,认为这样比较有保障,担心基层看不好病或延误病情,对基层卫生机构和基层全科医生的信任度低。这也正是在全民医保背景下,“社区首诊”制度不能即刻落实的原因。短期内,社会对基层机构和全科医生的信任度不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全科医生会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多数医生不愿做全科医生,学生不愿意报考全科医学专业。

全科医生基层就业待遇不高,面临招生困难。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目的是为基层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全科医学生毕业绝大部分是进基层卫生机构。目前来说,全科医学生下基层除了面临信任压力,还会面临收入压力,现有在基层从事全科工作的医务工作人员的待遇与城市大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医学生就业愿意选择到城市大医院工作,而不愿意到农村乡镇卫生院或城市社区,因此医学生愿意报考临床医学专科不愿意选择全科,所以近些年部分高校招收全科医学专业本科生数量有限。

5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建议

5.1 全科医学普教和专业学历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对所有医学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不管是医学本科学生还是研究生教育均应该开设《全科医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通过这种普及教育,使所有医学生能正确认识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包括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全科医学方向。对于本科全科医学专业,将其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专业方向,可以采取中期分流、自由选择的方式,也就是对所有临床医学生开展全科医学普及教育和医改政策宣教后,让临床医学生自由选择是否学习全科医学专业方向。这样使得医学生对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选择是在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培养高素质、愿意服务基层的全科医生无疑大有裨益。

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规范化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实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因此,开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可以作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重要途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对全科医生需求量增加和全科医学的发展,研究生学习阶段选择全科医学方向必定会成为很多医学生的选择。

5.2 与地方部门或机构开展定向培养

由于我国开展全科医学本科教育的医学院较少,高校会存在对全科医学生招生难或担心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笔者认为高等医学院校不妨主动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养,或者联合培养的方式。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学校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充分沟通,获得当地或周边地区未来几年全科医生需求数量,与卫生行政部门甚至是医疗机构签订协议,为其培养全科医学生。这样供需双方就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达成一致,医疗机构甚至可以参与全科医学生的培养,通过给学校或实习基地提出所需全科医生的培养要求,使教学与具体工作挂钩,在校期间医学生与定向机构也可以进行沟通,使医学生更清楚今后的工作需要,明确学习重点。这样供方、需方和医学生之间都能形成良性互动,而不是相互隔离,使招生、培养、需求各环节畅通。

5.3 建设规范的全科医学实践基地

全科医学教学基地包括临床实践基地和社区实践基地,两个基地都需要进行规范化建设。临床实践基地依靠大型综合医院特别是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设立,医学生理论学习结束后转入临床实践基地,在大型医院各科室轮转以充实临床知识和熟悉各科室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基地建设主要是增加转向资金投入并配备师资,明确基地培养目标并建立考评体系[4]。社区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培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念,体现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改变传统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社区实践基地不仅重视培养医学生处理社区常见病,还要重视培养医学生如何与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重视培养全科医生心理医学知识和技能。

5.4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成立相应的院系或研究机构,配备专职管理和教学人员,在开展本科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借助国内外的经验和专家的建议,制定相应的培训师资的学习班,对我国现有的师资进行集中整合培训。仅将临床教学人员直接转变为全科医学教师是不科学的,应该针对新增设课程引进新的师资,对于临床教学部分也需要对现有临床教学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因为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不同于培养符合大医院需要的专科医生,同时医学院需要与各大医院、社区或县乡村卫生机构紧密合作,借助医院、社区师资,全面建设全科医学的理论师资、临床师资和社区带教师资[5]。

摘要: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SWOT

参考文献

[1]高洋.军队医学院校培养部队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理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硕士论文,2005.

[2]焦明丽,赵庆华,吴群红,等.基于临床医学生认知调查的高校培养全科医生SWOT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94-95.

[3]孟群,解江林,吴沛新,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3):175-176.

[4]王晨,吴萍.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建设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2008(4):331-332.

上一篇: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下一篇:生产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