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二科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采取措施(共2篇)
外二科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采取措施 篇1
外二科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采取措施
风险评估
1、病房环境(空气、物表、手)的消毒
2、无菌技术操作
3、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消毒
4、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5、导尿相关泌尿系统的感染
6、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7、医疗废物的管理
8、手术切口的感染。采取的措施
1、健全与严格执行制度:抓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科室的医院感染制度、探视制度、卫生保洁制度等,并制定医院感染监控基本措施和监控方法。
2、建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和医生、护士各一名组成。负责科室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微生物监测及对医院感染工作措施落实的督促。充分发挥科室院感监控小组的作用,坚持做到平时随机抽查,每周定期自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3、加强培训,建立培训制度: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必须重视对全体医护人员的培训教育。把医院感染知识列入科室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对消毒隔离制度、个人防护、手卫生以及各项无菌技术操作等进行培训,并定期组织科内考试,教育全科人员重视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
4、加强手部卫生管理:医院感染可通过手直接或间接传播,因此,洗手是非常重要的、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之一。所以,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采取定期对临床医务人员洗手效果进行监测,确保医护人员手消毒合格,避免由医护人员引起的医院交叉感染。
5、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对发热、感染及抵抗力低下的病人进行单间安置,并采取定时通风、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的方法进行空气消毒,并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
6、加强无菌观念:科室感染监控小组要经常检查护士无菌操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按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要求,规范医疗废物的收集和处理。
8、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外二科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采取措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我市52所基层医院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县级医院24所, 乡镇级医院28所。
1.2 方法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相关标准进行调查[1], 调查内容包括:管理制度建立、输血前检查、血液出入库登记、血袋保留、试剂及储血冰箱温度记录及消毒情况。根据调查结果, 判断输血科工作合格情况, 并作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乡镇级医院的管理制度建立、输血前检查、血液出入库登记、血袋保留、试剂及储血冰箱温度记录及消毒合格率均明显低于县级医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见表1。
所 (%)
3 讨论
3.1 基层医院临床输血感染的风险因素
3.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基层医院中, 对临床输血管理缺乏科学性及有效性, 对于输血科工作, 管理制度不够严谨与合理, 工作人员工作缺乏相关监管, 随意性较大, 在具体操作方面, 如医疗设备消毒、保管、处理等, 缺乏有效制度进行规范, 增加了感染发生几率, 使感染风险加强。
3.1.2 操作缺乏规范
基层医院血液科基本操作及感染预防方面缺乏具体规范, 虽然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管理文件[2], 但在实践中, 其中规定并未完全落实, 输血科中还存在样本灭菌不彻底、废弃物处理不当, 样本采集、运输环节疏漏较多, 实验室污染等情况。同时, 输血前检查、血液出入库登记及血袋保留等合格率较低, 成为输血感染重要风险因素。
3.1.3 消毒隔离意识较差
由于输血科在医院内部较为特殊, 消毒隔离工作至关重要, 但在基层医院中, 普遍对消毒隔离不重视, 手卫生及消毒意识薄弱, 通常在感染性操作后不进行手部清洗及手套更换, 造成交叉感染。同时, 储蓄冰箱及实验室消毒工作不彻底, 使感染风险上升[3]。
3.1.4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医院输血科工作人员是输血工作关键, 工作人员素质对输血感染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基层医院条件限制, 工作人员素质不能完全达到要求, 首先其输血观念较为落后, 在工作中对配血及临床用血供应关注较多, 但对成分血应用关注较少;其次, 工作人员输血知识及相关技术、经验等较为欠缺, 无法较好完成输血工作;再次, 对于输血感染风险缺乏敏感性, 同时对输血感染发生后处理缺乏经验。总之, 基础医院输血科工作人员素质对输血感染风险发生具有较大影响。
3.1.5 基础建设不足
由于基础医院经济条件限制, 对于输血科投入较少,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且由于缺乏科学规划, 输血科工作区域布局存在较多不合理现象, 特别是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划分方面, 缺乏严格性。同时, 老化消毒设备未及时更新, 致使消毒水平无法达到相关标准, 加大了输血感染风险。
本研究中, 乡镇级医院的管理制度建立、输血前检查、血液出入库登记、血袋保留、试剂及储血冰箱温度记录及消毒合格率均明显低于县级医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目前乡镇基层医院输血科建设及输血感染预防工作存在明显不足。
3.2 预防措施
3.2.1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医院管理办法》中相关要求[4], 建立健全输血感染预防制度, 在医院成立感染管理委员会, 对输血科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及监督, 对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相关环节, 如输血前检查、血液出入库登记、血液质量检查等, 进行有效监控。同时安排专门人员, 对输血感染隐患, 进行定期排查, 降低输血感染风险发生几率。
3.2.2 加强工作规范监督
对于输血科具体工作进行有效及持续监督, 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如对储血冰箱消毒, 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消毒, 同时每月进行空气微生物检测;在临床用血传送时, 保证无菌操作;做好手卫生, 坚持“六步洗手法”等[5]。
3.2.3 提高消毒隔离意识
加强输血安全教育, 使工作人员形成消毒隔离意识。基层医院可定期组织宣教活动, 同时督促工作人员对《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进行学习, 定期进行考核[6]。对工作人员作定期体检, 上岗前需注射乙肝疫苗, 使其做好自身防护。
3.2.4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对基层医院输血科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及教育, 在提高其输血安全意识同时, 提高其工作技能及输血知识, 可安排人员到上级医院中进行进修, 学习先进输血知识, 积累工作经验[7]。
3.2.5 加强基层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基层医院, 特别是乡镇医院的财政投入,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对老化设备进行更新, 使医院输血科建设得到保障。同时对输血科布局进行优化, 严格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对于输血科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 对于储血冰箱, 需安排专人管理, 同时对数据进行记录, 对于输血器材进行严格管理, 采购符合要求的产品。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输血感染的风险因素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对我市县级医院及乡镇医院进行调查, 其中县级医院24所, 乡镇级医院28所, 观察其管理制度建立情况、输血规范情况及消毒情况。结果:乡镇级医院的管理制度建立、输血前检查、血液出入库登记、血袋保留、试剂及储血冰箱温度记录及消毒合格率均明显低于县级医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层医院临床输血感染风险因素较多, 需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感染,风险,预防
参考文献
[1]韩选伟, 胡同平, 张文兰, 等.10 681例输血前、术前、产前患者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5) :71-72.
[2]田华.住院患者输血和治疗前四项血清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4) :88-89.
[3]王阳, 邵冬华.患者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4) :50-51.
[4]梁超承, 米纪锁, 黄宇腾, 等.肝脾破裂术中自体血液回输31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6) :35-36.
[5]赵勇.无偿献血者人群中艾滋病感染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1) :97-98.
[6]丁海明, 柯培锋, 周华友, 等.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及其意义[J].广东医学, 2012, 33 (12) :1772-1774.
【外二科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采取措施】推荐阅读:
外二科2012年工作总结05-20
产房医院感染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08-30
医院风险点及措施11-10
医院审计风险分析及措施探讨08-20
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09-03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06-09
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11-11
医院感染风险管理制度10-05
骨二科出科考试试题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