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志趣

2024-11-05

人生志趣(精选8篇)

人生志趣 篇1

从陶潜的《归园田居》组诗中,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 他已然厌倦了“活在樊笼里” 的日子, 而热爱“园林无俗情”的远离喧嚣之境, 因此他在“缅然睇曾邱”的时候会常常有“欣然有会意”的愉悦之感。陶潜从大自然中看到的只是自然本身, 而这种感受源自他所接受的哲学理念。陶潜虽然受到过老子庄子哲学思想和东晋清淡玄理之风的影响, 但是他的文学思想中主要还是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所以陶潜对于世俗中的酸甜苦辣和悲喜哀愁看得十分透彻明了, 而对于那些虚无缥缈的世界的想象却如同雾里看花。

陶潜归隐山林之后, 欢欣鼓舞的投入大自然宽广的怀抱, 欢呼跳跃地呼吸着自由新鲜的空气, 吟唱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 避开了世俗的喧嚣与烦恼, 展现了他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 正是有了这种心境, 诗人才会悠闲的在东篱下采摘菊花, 无意抬头, 却看见被群雾缭绕的南山, 诗人是那样的超凡脱俗, 那样的怡然自得!采菊时闲适自在的心情正好与南山美妙的景色相互映衬, 心与物遇, 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歌咏着“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佳境, 这是诗人无意中看到的景色, 趁着南山那美好的黄昏与晚霞的映照, 飞鸟都结伴飞回山林, 万物随性而动、自由自在, 就像诗人摆脱了官场的束缚, 无拘无束、闲适自在一样, 他在这远离尘世的净土中悟出了人生和自然界的真谛, 收获了恬静而自由的心境。《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是他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洗礼后对农村田园趣事、生活风貌的形象描述, 是诗人辞官归隐山林后耕种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五首诗描述了他躬耕垄亩为生、淳朴安逸的乡野生活。虽然看似平淡无奇, 但其内蕴醇厚、感情真挚, 表达了诗人悠闲恬静、欣然自得的愉悦心情和对人生超然境界的美好憧憬。闲云野鹤般的乡野生活使诗人和习惯了早出晚归、精耕细作的广大底层贫苦农民更加亲近, 诗人告别了往日的听香饮茶和朴实憨厚的农民朋友相处友善、往来密切, 还一起谈论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和农家近邻同桌共饮、欢快小酌, 不需要山珍海味、醇醪美酒, 以“只鸡”为菜肴, 配上自家酿的熟酒, 就已足够:“漉我新熟酒, 只鸡邀近局”;他对做官看的很轻, 更看重天伦之乐、骨肉之情:“亲戚共一处, 子孙还相保”。诗人的田园诗表现出丰富的乡野田间生活内容, 凸显出自然淳朴、深厚醇美的风格, 还富有清新隽永、恬淡和谐的意境, 陶诗的恬淡、自然, 所描绘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色, 而且饱含着他真挚的情感, 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特征。他还善于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诗歌中的形象融于一体, 使看似平凡的素材展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这种景、理、情三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非常和谐, 反映出诗人自在悠然的超脱心境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与此同时, 也是对当时官场污浊与现实黑暗的一种否定, 其诗“深含意境之艺境, 突现自然之纯然”, 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他笔下描写的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与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 往往令人心驰神往, 千百年来触动着无数心怀向往的尘世之人。其作品内容对社会生活、人物精神风貌形象而深刻的阐述, 让读者的思维跟随诗人的笔触自由地翱翔, 使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 灵魂得到洗礼, 思想得到升华。

陶潜坚决保持高洁的志趣与人生理想, 在严霜的淫威与残暴下绽放的菊花以及在寒冬中坚强不屈, 像山峰一样高高耸立而不凋的青翠的松树, 正是诗人傲然挺立、不屈不挠、坚守自我性情的象征。也正是他的这种孤高、“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博大情怀, 使得他与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奴颜媚骨的官场格格不入, 仕途无望, 他只有归隐山林。他在《咏贫士七首》等诗作中还突出表现了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高尚纯洁之士, 那些隐匿山野丛林, 不问庙堂之事、不贪图世间名利的世外清修之人, 虽然蛰居丛林山野, 隐迹埋名, 不问世事, 但是晦迹韬光、怀才抱德, 希冀有朝一日能够扫尽阴晦, 还世间一个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美好幸福社会, 百姓安居乐业、自食其力。这种淡泊名利、视钱财如身外之物, 无拘无束、自在逍遥、坚守自我的傲世风骨, 不仅仅展示了他崇高的道德情感与理性内涵, 同时也凝聚着他“本我”“真我”的性格志趣和愤世嫉俗、高洁的人格魅力。陶潜一方面表现了远离尘世、归隐山林、坚守理想保持高尚和自由的心境, 另一方面也对污浊黑暗的社会风气和腐败堕落的朝廷表示了强烈地厌恶与憎恨, 更深藏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与不满。“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流传千古的佳句, 千百年来慰藉着无数面临困境的文人雅士, 也是他们灵魂的寄托。陶潜不只是一个古代文人, 他还是一种社会文化, 一种生活方式。在如今这个“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的社会, 人们迫切需要陶潜的清净寡欲来调节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 抚慰失落和干涸的心灵。

品读陶诗, 世人敬仰他不慕荣利的道德情操, 他使人们在那个动荡黑暗的社会中似乎看到一颗高贵的灵魂在痛苦挣扎。以我愚见, 陶潜的隐逸并不是消极避世, 而是他对自己个性的坚守, 坚守自己的理想, 捍卫人格的尊严, 渴望心灵的自由。他的田园诗就像一缕清新的风, 一股清澈的泉, 抚慰与滋润身心疲惫的人们的心灵, 其诗作散发出的思想在封建社会那个慢慢长夜里闪烁着进步的光辉, 其意义具有跨越于时空的深远影响。

摘要:陶潜性格高洁, 志趣清雅脱俗。厌恶官场, 超脱世俗, 陶醉于宁静和谐的山水田园, 向往远离尘世喧嚣繁杂的恬静平和的生活。细读其作品, 能从中参悟出不一样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陶潜,隐逸,人生志趣

兴趣 情趣 志趣 篇2

漫秀即漫画和展示,秀是英语show的音译。“漫秀”选修课程是面向对漫画和展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我校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为兴趣特长类选修课,“漫秀”选修课程是其中之一。我们把学生的兴趣作为课程开设的原点,把情趣作为课程展开的舞台,把人生的志趣作为课程发展的目标。

一、洞察学生的兴趣点,寻找课程开发的原点

现在的高中生非常喜欢动漫,喜欢的程度似乎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讲他喜欢的动漫作品时,往往口若悬河,自信非凡。他们省下零用钱,购买漫画杂志,或者收集自己喜欢的某个漫画家的所有限量版书籍,等等。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笔者细细观察,用心体会,发现了他们喜欢动漫作品的一些原因。

1.喜欢漫画中的夸张和幽默。我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的主要目标是考重点大学,平时的学习非常紧张,生活比较严肃。很多漫画作品中有夸张和幽默,因此课余之时,看看漫画放松心情,成了学生调节压抑情绪的有效途径。

2.喜欢漫画中的热血和励志。有学生说:“《火影忍者》里不但有许多‘名言佳句’,而且有让我感动落泪的温馨场景,友情、亲情、朋友、家人、师长、伙伴……它不单单是‘卡通’,更是能从中获取人生领悟的‘励志片’!”

3.喜欢漫画里的思辨和推理。如《死亡笔记本》《名侦探柯南》都是极富思辨和推理的漫画作品。

4.喜欢漫画中的唯美场景。有学生说:“《死亡笔记本》《烘焙王》《棒球大联盟》《航海王》《魔兵传奇》……超棒的漫画,真是羨煞了我这个画画很差、没有想像力的‘凡夫俗子’啊!”

5.喜欢漫画里自己想说却没说的话。现在的高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青春期有很多的烦恼和困惑,漫画里有很多他们想说却没说的话。

当然,漫画也存在一些糟粕。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学会取舍,是我们需要做的事,这也是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开发的原点。

二、在情趣中升华,把握课程发展的方向

开设“漫秀”选修课程,学生懂得最多的是经典动漫作品的故事情节、角色造型和经典台词(即最有情趣的感性部分),但对表现手法、内涵深意(即需要理性思辨的部分)认识不足。随性的情趣无法使学生形成特长,理性的说教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漫秀”课程最好由师生共同来创建,并在情趣中升华。我校的“漫秀”课程采用的策略是:教师整体把握课程方向,学生寻找最富有情趣的动漫作品,并通过理性剖析激发创作的潜能。以下是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置的课程内容。

1.从学生情趣出发。“漫秀”班一般招收三十名左右的学生,共分成8个学习小组,18学时为1学分。前几个学时要求每组收集富有情趣的1个动漫作品,并做成课件安排1名组员在课上演讲。这样,学生在选择作品中认识了经典,在比较中学会了取舍,在交流、倾听中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的情趣向理性的分析升华,理解动漫角色造型规律、故事设计的方法以及制作技巧。然后,学生模仿像动漫艺术家一样思考,写一个有情趣的动漫故事,每组另派1名组员演讲。教师从内容、表达、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评分,并以此作为选修课学分认定的一个环节。这种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的理性认知有更深层次的内化,为他们表现动漫打下基础。

2.素以为绚与巧手巧心。有了文字脚本,就可以素以为绚画出动漫草图、巧手巧心地制作动漫场景。小组成员每人上交1幅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进行装裱和展示。在交流中确定角色定位和场景定位,透彻地了解人物或场景。绘画和制作完成后,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校园情景剧表演。有了角色与场景的设计,我们就可以进入校园漫秀剧的表演。学习小组要丰富剧情,确定人物角色并进行排演等。课程结束的最后一节课,学生进行参演,最好的那组将被选送到校园文化节中表演。表演的过程应用了漫画中的夸张和幽默,使整个情景剧更显喜气。这既娱乐了自己,也娱乐了大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表达、体验和演绎等各种能力。

4.COSPLAY表演。“体验不同角色,回来做更好的自己”,这是COSPLAY的宗旨。学生穿漫画人物穿的衣服,做漫画人物做的表情和动作,体验漫画人物的深层次个性。体验过后,回到现实,热情饱满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5.举行辩论赛。通过参与、感受、体验、表演,学生对漫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几节课,我们用辩论的方式拓展课程。辩论的主题主要有如何正确看待日漫、如何振兴我们的漫画事业、漫画产业所包含的附加值、我的动漫梦想等。

三、形成创新的志趣,实现课程追求的目标

“漫秀”选修课程的开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漫交流、展现自我个性的平台。慢慢地,学生自发组织社团,表演场所也不局限于学校了。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让漫秀的天地更为广阔。这些爱好动漫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深层的志趣,拓宽了人生选择的道路。

1.成立社团。选修课程结束以后,有学生自发成立了“漫秀”社团,举行各种活动,还邀请笔者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他们的活动有“体验COSPLAY,追赶风行潮流”“新年快乐,百鬼夜行”“喜迎校运”“感受夏之热情”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和合作能力,并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缤纷色彩。社团还在2010年被评为奉化市首届优秀社团,社长被评为优秀社长。

2.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由于活动开展以后很受同学的欢迎,“漫秀”社团被学校推荐到奉化市第一届中学生社团文化节中表演,并获得了好评;又在暑假空闲时参与社区广场表演,受到大家的喜爱。

3.成为终身爱好、终身职业。以“体验不同角色,回来做更好的自己”为宗旨,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表演,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明确心中的梦想,努力奋进。有的学生把漫画作为了终生爱好;有的同学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等美术类专业院校,把漫画变成了终生职业。

培养“情趣”,形成“志趣” 篇3

作为一所农村三星级高中, 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顺应新课程的潮流, 抓住机遇, 占据主动, 我校语文组开展实施了“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这一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学习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 是使学生把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动力。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 并积累了些许资料和实践经验。

一、探究体验, 培养学生的“情趣”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 也是人们的心理需要。学生本身具有情感潜能, 这种情感潜能在外界刺激下很容易激发出来。但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种潜能激活快, 消退也快。实际上真正稳定的情感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形成。体验, 即通过亲身经历或实践来认识事物。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验式学习的内容、材料、手段非常丰富。但教师的设计教学要注意从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出发, 并注意学生的亲自实践和现场感受, 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完成, 不能强迫, 因此教师只能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情趣。

1. 发掘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趣味信息, 创造情味。

语文教材中的趣味信息需要师生在课堂上发掘体验。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我们可以对文题进行艺术性的板书, 分析文题结构和文题修辞来初步探索作品的内涵。我们也可以探索作者笔名、作品集名的来源, 利用介绍作者、作品的机会, 适当介绍其由来, 引发学习兴趣, 强化记忆。我们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引文帮助理解文章。对于小说可以利用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的常用之法。另外, 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还可以通过切入文字文化知识, 引进名言、史实、谚语等来创造情味。

2. 运用表演、加强互动、对话、协作创造情趣。

表演、互动、协作是学生自身的体验、师生之间的体验和生生之间的体验, 这些体验之间的交叉体验是支持学生思维发散的基石, 可以实现学生主体和学习的沟通。

每一个学习者其实都有一种尊重生活事实和跟他人充分沟通合作的愿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协作”“会话”中对知识的理解从一个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如高中语文第二册作文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一节, 在学生掌握了“生变化, 兴波澜”的基本方法后, 我设置了四位男同学合作叙述打篮球过程中的波澜和四位女同学叙述女生宿舍发生的一件波澜小事的题目。同学们充分合作, 课堂轻松愉快, 效果良好。

表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自我创造的成就感。对于戏剧单元和小说单元的教学, 我们都可以恰当地利用这种方式创造情趣。

二、引发反思, 形成学生的“志趣”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 应用的价值在于创造。我们在知识的教学中不能就知识教知识。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就是为了实现学科之间、知识与人、学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将科学—现实—社会—未来联系起来思考, 并启迪学生进行反思, 开阔视野, 全面思考问题, 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形成自己的“志趣”。

1. 基于真实任务, 创造志趣。

真实性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有意义的。创造趣味情境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认识社会和体会人生是多么重要。这是维持学习语文的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劝学》中“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我变换为富有情趣的讲述:土多为山, 空气遇山上升, 冷却降雨, 这是地理知识;积水才有蛟龙, 这符合生物学中食物链的原理。学生由此进行了学科知识的迁移, 更深刻地理解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和语文的实用性。

2. 联系生活, 创造志趣。

我们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的课本反映的就是周围的世界, 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 各种颜色和声音,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万象百态。联系生活做到合乎学生的年龄、阅历、理解力, 以及思想实际, 目标明确, 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志趣。例如, 我们的校本课程《作文与生活》部分内容如下:

生活中观察与提炼包括:在学校生活中观察、思考和表达;在家庭生活中善于发现和积累;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生活中的作文包括:写真生活作文;心语生活作文;情境生活作文;想象生活作文创新与个性包括:积累与生活———眼光的个性化;思考与生活———思想的个性化;表达与生活———艺术的个性化。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以生活为本源, 引导学生与生活交流、对话, 从而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高尚志趣。

3. 开展研究性学习, 形成学生的志趣。

研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个具有完整过程和程序的教学模式, 又可以是一种教学特点, 其突出特征是以解决问题、认识事物为过程,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最终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语文课堂教学内的研究实际上大多以“问题导向式”学习的形式出现, 而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引导语的亲和力, 激励语的鼓动性, 以及研究方法的指导性, 决定着研究的展开情况;问题的适度性、价值性与研究的组织形式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归纳和提升决定了学生产生希望继续研究的“志趣”。

学生在课外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要注重检查学生研究的完整过程, 不能半途而废, 并从中学习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不要勉强追求研究的结果是否有实用价值。其实, 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要使学生认识到, 创造就由此产生。教师恰当地对其闪光点加以表扬, 并且真心诚意地学习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问题, 学生的自尊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并产生再研究、再学习的欲望, 这样良性循环, 学生就会为将来做准备, “志趣”就会由此形成。例如, 我们开展了“广告语的文学色彩的研究”、“孔子、孟子、荀子比较研究”等研究性学习, 都取得了预定的效果。

志趣之于教学 篇4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其中传道应包括育人的内容,如果你的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那授业就容易多了。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乃至其它学科效率至關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这个内因的强化。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诸葛亮也曾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让学生立志。纵观我们所教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者有几人无志向呢!学习成绩优异者有几人学习效率不高呢!且不用细究其志向高远与否,也许就是为了不再重复父母的生活﹔也许就是为了懵懂而美丽的梦﹔也许就是为了那不切实际却执着追求的目标。前些年我家邻居的一个男孩就读初中时就给自己一个目标﹕我要上清华。在他学习的桌子上,墙壁上都贴着这几个字。在这个理想志向的激励下,学习的主动性极强,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后来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虽然清华这个目标对他而言有些不切实际,但毕竟感召着他奋斗前进。“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学习的主体,明确强化主体的理想志向,这样学习的内驱力有了,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所以身为人师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前提,没有此前提又谈什么方法呢。孔子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对于无心无志者孔子都慨叹不已,何况于我们!

同理,身为人师没有爱业敬业的精神,没有志向于学,又何谈效率。吕教授两次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通过工读教育社会心理学硕士,基础心理学博士,获得了全面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带着教育的热情,始终坚持在教育一线。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正所谓根深叶茂也。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魏书生等老师,无不是从一线课堂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来的。

以上我所说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因素。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提高效率才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当然有了志向,再有兴趣,就是锦上添花了。

首先是老师要有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胜利老师说:“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好的教学方法。”在与语文接触的十几年中,我已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古诗文,更是情有独钟,平时会主动积累,觉得那是精神的享受。在那里我可以感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雄浑壮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静之美。”“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的遐想之美。身心在这之间游走倍感惬意,而这种内在的积淀在教学中会情不自禁的流露。在教授《桃花源记》时我就引用“娴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来介绍陶渊明。学生从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中了解了作者,同时又积累了好句子。在介绍鲁迅时,我背诵《自题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让学生感受鲁迅满腔的爱国热情和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受古诗文的熏陶影响比较多,耳濡目染下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一种能力,考试时对联题可以做的得心应手,可见教师兴趣所在对于教学的意义,课堂效率可见一斑。

我们熟悉一个词语叫厚积薄发,语文学习少不了这一点。而厚积的主要途径在于阅读,广泛的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一环。怎样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多少阅读空间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当然老师对所读书目要有所关注。所以语文教师不要囿于语文课本,而要大胆的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向学生提供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怎样选择阅读材料,怎样选择阅读时间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少不了老师在环节上、讲解上的精心设计。如课前说练,培养学习兴趣。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口头锻炼少,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为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我在教学中开展了课前五分钟说练,达到了预想目的,学生们也表现出极浓厚的兴趣。边画边背,培养学习兴趣。根据这种情况,我把握了学生的心理,把学习知识和他们的兴趣融为一体,于是就教给学生边画简笔画边背诵。学生边画边背,这样能精力集中,把不易记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画面,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多了。比如,在学习《秋》时,我就让学生边画简笔画边背诵,不管是静物还是动物,学生们都能画出来,随之也就背下来了。由此可见,边画简笔画边背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快更好的掌握课文。

人生志趣 篇5

一、用兴趣引领学习

(一) 上好起始课

我们知道, 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上好起始课, 学生产生良好的印象,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 在起始课引入一些有趣的实验很有必要。可采用实验加故事的方法, 比如, 从音叉的共振实验到钟响磬鸣的故事, 让浮沉子在雪碧瓶中上下浮动等。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教学过程始终以实验为基础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更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让学生动手又动脑,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 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 尽量让学生自己做,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验实验过程的快乐和实验成功的喜悦。例如, 鸡蛋在盐水中的浮与沉, 水在纸制的锅里烧开而纸锅不会烧坏, 空矿泉水瓶盖拧紧后充分扭曲, 让瓶里的空气充分压缩后, 松开瓶盖, 瓶盖“砰”地飞出, 瓶口冒出“白气”。对于教师的演示实验, 更要精心设计, 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 在做覆杯实验时, 先用小杯子做, 然后用大杯子做, 学生看到这么多的水, 硬纸片也能托住, 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 采用灵活多种的教学手段

初中学生好动, 注意力不够持久, 因此, 教师要因势利导,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例如, 探究两只电阻不同的灯泡并联与串联时哪个更亮的问题, 一方面通过公式讲解, 在串联时, 电流相同, 由P=I2R知, 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电阻大的亮;并联时, 电压相同, 由P=U2/R, 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电阻小的亮。然后再做实验, 让学生亲眼看到这个事实, 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用志趣促进发展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思想不稳定, 兴趣容易转移, 且不能持久。有趣的实验, 生动的讲评, 这些是直接兴趣的培养, 难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得到深化和提高, 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好物理的信心以及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一)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极其生动有趣的。从法拉第用10年的时间坚持不懈地努力发明了发电机, 到伽利略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斜塔实验等, 在物理课上, 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近的, 用身边的同学勤奋学习的事例;远的, 用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例。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 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指导学生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是由于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 这些良好的意思品质, 对今后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分层次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

不可否认, 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可能使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因些, 作为教师,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一定的进步。对于学困生, 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困难, 更要注意挖掘他们的潜力,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上, 可采用分组教学模式, 让好、中、差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 小组内学生存在差异, 以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 促使学生共同提高。

(三)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积极的情绪是加速思维进程的催化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并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去感染学生, 只有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才能积极展开思维,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做学习的主人, 而不是在老师的主宰下被动学习。如果教师训斥、讽刺挖苦学生, 会使学生把学习看成压力、包袱, 甚至反感, 这样做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表扬, 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 让他们同样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人生志趣 篇6

一、兴趣的产生阶段———有趣

在我们身边常常看到一些奇怪的物理现象, 例如: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 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 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2、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3、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 即使无风, 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4、高压电能电死人和动物, 但鸟却能自由的在高压电线上休息等。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往往会引起初学物理学生的好奇心, 希望去探究一番, 觉得学物理好玩。这是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 心理学上也叫“直接兴趣”。这种兴趣水平较低, 缺乏稳定性, 一旦遇到什么挫折, 所产生的兴趣往往容易丧失。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 稳定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兴趣, 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 向更高水平的兴趣———乐趣、志趣进发。

二、兴趣的发展阶段———乐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谓“乐”, 兴趣也, 是学生愉快而有选择地力求探索某件事物的心理倾向。在学生接触物理学后, 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物理学的真正价值———有用、实用, 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对着电视画面拍照, 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 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又如学了电学知识, 可帮助家里安装照明灯, 查找线路故障等。再如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 烧开水的水壶冒出的“白气”,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 有人认为这是汽化现象, 其实是错误的.这个现象的本质是:沸水的蒸气和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滴, 形成雾状物, 人眼看来就是“白气”。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确实是有用的, 从而从内心深处唤起对知识的渴求。这是由活动的意义和结果引起的兴趣, 也叫做“间接兴趣”。这是学生对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兴趣, 这种兴趣常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相联系, 因而相对稳定。这时的兴趣已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乐趣。学生不再把学习物理知识当成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学生学习的目的更明确了, 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 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兴趣作为一种学习的动机来逐步加以巩固和发展。

三、兴趣的高潮阶段———志趣

什么叫做“志趣”?“志趣”就是志向和兴趣。这是兴趣的最高境界, 这种兴趣已达到十分稳定的程度。对学物理有志趣的学生来说, 他们学习物理知识, 就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新鲜、好玩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层面上, 而是与自己的远大理想、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联系起来。志趣变成促进学习的直接动力, 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到了如饥似渴的境地, 愿意学、主动学、再苦也想学。如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 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 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 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 不, 不, 一点儿也不, 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 正相反, 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 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比如搞物理实验, 因为有兴趣, 我可以两天两夜, 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实验室里, 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在做人方面, 有志趣的学子, 定会争做一个像邓稼先、钱学森、丁肇中式对祖国、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人。

总之, 学习物理兴趣的三境界———有趣———乐趣———志趣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它是循序渐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语)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杨振宁语) 这些至圣名言高度概括了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人一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特别是兴趣的最高境界———志趣?正如法国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克劳德·科恩·坦诺奇教授所说的:“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老师是关键。”作为一名有事业心、责任感的物理教师, 应该是责无旁贷, 勇挑重担。

摘要:学习物理的兴趣一般由浅入深, 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兴趣的产生阶段——有趣;二是兴趣的发展阶段——乐趣;三是兴趣的高潮阶段——志趣。由有趣开始, 发展到乐趣, 最后形成最高水平——志趣。

关键词:物理,境界,有趣,乐趣,志趣

参考文献

[1]徐建成主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年4月第1版

[2]朱秀芳、沈坚等人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1986年9月第1版

人生志趣 篇7

关键词:英语,志趣,教学,途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的初始动力就是兴趣, 即人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但是当学习上升到一个较高阶段, 仅有兴趣已经远远不够, 必须转化成为学习志趣。所谓志趣就是与志向和理想对应的稳定的爱好和执着的追求。志趣是兴趣发展的最高阶段, 兴趣是志趣的前提, 兴趣是对一种事物的爱好和乐趣, 它的持续时间不太长;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 志趣的持续时间长, 甚至终身不变。因此, 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就是在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志趣, 并使之转化为学习能力。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 笔者深深体会到, 只要通过明确学习目的、迁移学习情感、尝试成功学习、夯实英语“双基”等四种有效途径, 才能真正培养好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志趣, 学生才能克服一切困难, 排除一切障碍, 去学习、实践, 才能集中精力, 积极主动地不断探索, 不断进步。

一、明确目的, 培养志趣

只有使学生懂得为什么学习, 才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和意义是激发和培养培养学习志趣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采取“三步骤”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英语的重要性和学好英语的必要性。首先, 晓之以理, 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把英语科作为中学三大主科之一的原因。我用PPT做饼状图, 通过数字比例的对比来说明英语在全球使用的广泛性:英语是联合国五大工作语言之一;50%的全球报刊和60%的国外广播使用英语;50%以上最有价值的科技论文是使用英语发表的等。其次, 现身说法, 用发生在学生身边、鲜活而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时事教育学生, 使他们充分感受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成功举办29届奥运会、广州成功举办16届亚运会、北京市民“学英语、迎奥运”、警察和租汽车司机要持英语合格证才能上岗等等。再次, 探究领悟。如在学生学习了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Two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Do you think English is important?Why or why not?等问题, 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书刊、采访、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 然后在班上组织了英语正反方辩论赛, 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英语学生重要性的认知。通过种种措施, 让学生懂得学好英语就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个人发展 (升学就业) 、时代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懂得英语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信息载体之一等道理, 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动机。

二、迁移情感, 培养志趣

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揭示这样一个哲理:“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志趣与教师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一个学生喜欢某一位英语教师, 也往往喜欢他 (她) 所教的英语课, 并能以愉快、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 即产生的情感迁移效应, 而且这种积极效应往往会伴随学生的一生。由此可见,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的喜好爱憎。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 随时随地去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尊重他们, 有的放矢地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 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上最可敬的老师, 成为生活上最可亲可近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多给学生父母般的温暖, 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关爱、信任和尊重, 从内心唤起他们对教师的好感、信赖和敬重。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5让学生用lose heart短语造句时, 一个学生说:“I didn′t pass the exam last school term, and I lost heart.”我引导学生把该句改为“Although I haven′passed the exam, I won′t lose heart.”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给知识融入感情, 只有当师生关系融洽, 双方处于一种愉悦心境时, 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得以激发, 久而久之, 求知欲才能转化为学习英语的志趣。

三、尝试成功, 培养志趣

心理学认为, 成功孕育成功 (Success breads success) , 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从而产生对英语学习稳定而持久的志趣。所以, 我在教学中采取四个方面措施充分保护学生这种内在的成功欲望,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一是在因材施教中让学生获得成功。我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克拉申“i+1”的输入假设,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兴趣特点, 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恰当安排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 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并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所得。二是在科学命题中让学生获得成功。无论在学习阶段或期中、期末考试中, 我都认真命题, 准确掌握好试题的难度好区分度,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回答对, 使他们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三是在作业批改中让学生获得成功。作业布置与批改评分可以因人而异, 分层次、有区别地对待,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对学困生, 要适当、适时对其作业给予面批面改, 让其能品尝到英语学习的成功乐趣。四是在积极评价中让学生获得成功。在课堂上, 当学生正确回答提问之后, 我总是用Excellent!Very good!Well done!You have done a good job!等肯定性评价语言鼓励学生。此外, 在考试或测验之后, 不把学困生的成绩过分地与全班比, 而多与他们自己以前的成绩比, 充分肯定进步, 绝不吝啬表扬, 不断克服他们英语学习的挫败感, 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心理优势。

四、夯实“双基”, 培养志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发展语言能技能的重要基础。”志趣的产生往往要以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基石。因此, 教师要高度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训练, 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使基础知识有效转化为基本技能。一方面, 要使学生牢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 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并授人以渔,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只有这样, 技能的训练就有了稳固根基, 兴趣就会渐趋稳定且逐步上升为志趣。另一方面, 教师要突出英语语言的实践性, 巩固和拓展基础知识, 强化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我把“语言实践”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凸显学生在语言学得 (learning) 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以不同的形式组织语言实践活动。训练听说技能时, 课堂上我多采用Free Talk、值日报告、话题讨论、课文复述、角色扮演、正反辩论等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训练。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1之后, 我提出了:What dopeople do to prepare for Spring Festival?What is the best place you have ever traveled to during Spring Festival?等思考题, 组织了“The customs of the Spring Festival”的话题讨论活动。训练读写技能时, 课堂上我多采用读后缩写、改写、续写、仿写教学形式进行训练。如教必修五第二单元“The environment”reading板块时, 在组织学生阅读之后, 我让学生模仿课文, 以“The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in your community and your opinions on how to stop the pollution effectively”为题写一篇英语作文。从实际收效看, 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 而且作文中的语法错误相对较少。除课堂外, 我还通过举办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 组织英语角活动, 观看英语电影, 表演英语小品, 交英语笔友等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持久不衰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学生在运用中巩固了语言基础知识, 提高了语言技能, 学习兴趣就会稳定和持久, 从而形成学习英语的志趣。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志趣的过程是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志力和坚韧持久的内驱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辛和漫长的, 需要教师付出许多睿智和辛劳。我的教学实践证明, 明确学习目的、迁移学习情感、尝试成功学习、夯实英语“双基”等方法的确是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英语志趣的有效途径, 使英语教学能够达到“志能生趣, 趣从志生”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各有幽怀的志趣书写 篇8

关键词:巴金 靳以 小说 “异域情调”

在20世纪30年代,巴金与靳以的小说,都曾以“异域情调”而闻名于文坛。不过,二者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在巴金的几部短篇小说集《复仇》《电椅》《沉默》中,多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异域,人物也多取自异国,可谓真正的异域小说。而靳以的小说,不过是围绕落魄白俄人物展开叙述,其背景并非是真正的异域,而是常常取自北国哈尔滨。靳以的作品之所以被认为具有“异域情调”,一方面,是由于描写了来自异域的人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时充满俄国风情的哈尔滨,为其作品带来了别样的色彩。二者的小说,虽都被冠以“异域情调”,实际上却各有幽怀。这些小说,对他们各自其后的创作,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源头意义。

巴金的域外小说作品,具有较为宏阔的视野,举凡博爱情怀、家园寻找、世界主义、阶级意识等现代文学主题,基本都被纳入笔端。希望全人类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与巴金长期信仰的无政府主义不无关联,深具悲悯性的人道主义情怀,貫穿于他的域外小说创作中。无政府主义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消灭一切限制人自由发展的僵化组织与团体,使人类整体成为相亲相爱的大家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都是无政府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亡命》中,老科学家的一段话,就是这些诉求的极好诠释:

我没有家,世界就是我的家,我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我都觉得是在我自己的家里。各处的人都一样地欢迎我,好像我是他们的一个亲人,一个同胞。国家的界限在我眼前消失了。……一想到将来四海一家的那一天,一想到我们子孙的无限幸福,我觉得一个人几十年的工作算不得什么,但是我已经得到很大的报酬。

这种具有明显乌托邦印记的世界博爱主义,在巴金的笔下比比皆是。然而,越是具有博爱的情怀,就越是对残酷的现实产生强烈不满,巴金的域外小说,一直充斥着浓郁的忧郁氛围以及无处安身立命的主调,诸如:“老实说这二十几年来我连一次也没有笑过。有时候觉得生活的担子太重了,我真愿意死。然而死也拒绝了我。”“一个人无可奈何地听凭命运的颠簸,忍受一生的痛苦,找不到一条反抗的路,现在还带着满身的创伤,到处漂泊,连一个安息的地方也找不到。”(《不幸的人》)“我知道他的话是真实的,但是我却好像在做梦。这样的事怎么会是可能的?在这样大的世界中竟然会有人找不到一个立足的地方!”(《亡命》)

因此,巴金的反抗精神也就越发明显。无政府主义具有较为驳杂的面目,其中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为达到目的不惜采取暗杀等暴力手段,这在巴金最早的小说《灭亡》中就有充分表现。不过,巴金对此一直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这也体现在其域外小说中。比如在《复仇》中,关于人类是应该冤冤相报,还是消弭仇恨,就进行了复杂而深入的探讨。{1}在《房东太太》中,通过人物之口,体现出鲜明的反战情绪和珍爱一切生命的底色:“如果生了儿子,单为着送出去受人虐待,让人残杀,还不如不生的好。至少我不能够生出儿子来让人残杀。”在《丁香花下》中,则站在客观的立场控诉战争的残酷:“战争已经在没有丝毫忧郁性的法国民族的精神上刻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痕迹了。”希望全人类幸福美满和对现实人间的种种不幸的感概,就这样无时无刻不在巴金的域外小说中扭结着,这也构成了其总体创作的基调。

娴熟自如地采用“世界公民”的叙事视角,并生动形象地表现五湖四海人物的传奇人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巴金可谓具有开创性贡献。诚然,“凭借强烈的道德激情,巴金毫不费力地飞越了种族/文化的鸿沟,却不可避免地限于艺术的空虚”{2}。在广袤的世界情怀中,难免会走向宏大叙事的误区。不过更应该重视的是,正是在这样的“世界书写”中,体现出一个作家民胞物与、悲悯众生的博大胸怀。可以认为,延续了巴金整个创作旅途的人道主义情怀,早期域外小说实为滥觞。

1933年11月1日《现代》第4卷第1期,曾为靳以首部小说集《圣型》的出版,推出了这样的广告语:“作者在文章的气质上,是以个人的浓重的情感来打动读者的……罗曼的气氛,异域的题材,可说是作者文章的特质。”靳以《圣型》等描写异域人物的作品,之所以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近来对靳以的研究也有类似的说法,如认为“他的创作很有特点,即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3}。

实际上,靳以的代表作《圣型》,无非是写一个白俄女子对于中国男性的欺骗,其中流溢着本人刻骨的情感伤痛。《圣型》甚至在一开篇,就已经对主题做了较为明显的暗示:“我穿过了没有行人被灯光照得更寂寞的大街,就到了我那条湫隘的街上。那条街是沉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像是没有一个生物。”显而易见,“我”由于“吃了女人的苦”,而正处于无尽的哀伤之中,故事全部围绕主人公这一心境而展开。为更好地解读《圣型》,不妨看一下另外两篇发表日期相近、同样发生在北国大地并出现白俄女子的作品。《沉》中的主人公在失恋后极度颓废,到舞场去消磨人生,并与白俄舞女逢场作戏,显示了刚刚失恋不久的作家既痛苦绝望又茫然无措的心理状态。《林莎》与《圣型》类似,写爱情受挫的男子与俄国女性的交往经历。不同于其他同类作品,“我”对这位曾欺骗过男子情感、后沦落风尘的女子寄予了一定的同情。三篇小说按发表顺序,由《沉》到《圣型》再到《林莎》,其间的情感浓度是呈渐弱趋势的。但是更应注意到,这种态势,实质上却是深入骨髓的女性观最终定型的折射。在《林莎》中,就不难勘破作家的真实心声:“若是肯稍稍减去些心里对女人的憎恨,也许同情就能更多一点。”“人到了经过一点事,除开那些有狭小的心的女人们,对于喜和怨,都成为淡淡的了。”

可见,靳以在创作以异域人物为主人公的爱情题材小说时,是别有幽怀的。亨利·詹姆斯曾将福楼拜小说中的异国情调视为“逃跑的策略”,并认为因此而忽视了对人性的描写。{4}靳以将爱情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北国,而且经常以异国女子为主人公,也暗含一定的写作策略:既是追求新颖的表达方式,又是一种推远空间距离稀释爱情隐痛的诉求。不过,因为还是着眼于个人情感的维度,所以同样难以深入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塑造生动饱满的形象。

如果说,《圣型》《林莎》等以白俄女性主人公为主的作品,还是不能摆脱情感困扰的产物,在描写俄国落魄男性的小说中,靳以则真正体现了一种博大的悲悯情怀。在《陨》中,描写一位流落中国北方的俄国贵族潘葛洛夫的悲惨经历。《陨》没有对他进行丑化的处理,而是通过他在中国所受到的欺凌,折射出人性极其势利的阴暗面,如来自俄国的奴仆对衣衫褴褛的主人公的恶劣态度。而主人公固有的贵族气质,又充分显示了其不愿失去尊严的独立人格。《纠缠》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来自俄国的阿Q式人物。郭洛夫斯基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即使在流亡中也不可食无肉,因此常借钱度日,终因负债累累进行诈骗而被拘留。然而就在被允许外出的短暂时间里,他还逼迫妻子想法为他准备美食,在法警的监视下大快朵颐,而且不以为耻,一派悠然。小说以略带谐趣的笔墨,寄沉痛于悠闲,既谴责了主人公的自私与贪婪,也对其潦倒的人生境遇给予了一定的同情。文中的“我”,对主人公没有流露更多的厌恶,而是试图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他,“我们不能完全明了外国人,正如同外国人不能完全明了我们一样”。在结尾,“我”还“不能决定他是一个该受惩罚或是尚可以给一点同情的人”。

很可惜的是,在未来的创作旅程中,靳以并没有很好地继承《陨》与《纠缠》这种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而是延续了爱情小说中对世事人生极端情绪化的偏激看法,从而大大影响了创作艺术质量。

上一篇:语义现象下一篇:早期大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