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

2024-11-06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精选10篇)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 篇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占女性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部分患者初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 新辅助化疗应运而生, 并且由于其独特优势, 成为目前乳腺癌治疗中的热点。现就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新辅助化疗 (Neoadjuvantchemotherapy, NCT, NAC)

是指对非远处转移性的肿瘤在手术治疗或放疗前进行的全身性、系统性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 习惯性称其为新辅助化疗。

2 适应证

2.1 局部晚期乳腺癌和炎性乳腺癌

局部晚期乳腺癌 (Locallyadvancedbreastcancer, LABC) 指肿瘤直径>5cm (T3) , 或侵犯胸壁、皮肤 (T4) 包括橘皮征、皮肤溃疡、卫星灶, 和/或区域的腋淋巴结互相融合 (N2) 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N3) 的乳腺癌。临床分期上主要指ⅡB期 (T3N0) 、ⅢA期 (T0~2N2或T3N1, 2) 、ⅢB期 (T4任何N) 和ⅢC期 (N3任何T) 的乳腺癌。炎性乳腺癌 (Inflammatorybreast cancer, IBC) 是临床诊断, 指乳腺1/3以上皮肤红肿, 皮肤温度升高, 乳腺肿物可能触及不明显、类似炎症 (NCCN标准) 。原发肿瘤为T4d, 临床分期ⅢB、ⅢC期或Ⅳ期。通常不可手术, 预后差。

2.2 可手术乳腺癌, 患者有保乳意愿但不适合保乳手术者

对Ⅰ~ⅡA (T2N0M0) 期可手术乳腺癌, 特别是对希望接受保乳手术 (Breast-conservingtherapy, BCT) , 但肿瘤大小不适宜者。2009年StGallen专家共识认为, NAC除了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降低临床分期效果外, 更适用于那些希望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2010年NCCN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新辅助化疗针对的临床分期为ⅡA (T2N0M0) 、ⅡB、ⅢA、ⅢB、ⅢC期乳腺癌。

3 新辅助化疗方案

选择有效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提高客观有效率 (Objectiveresponserate, ORR) 和pCR率是新辅助化疗的重要目标之一。现将不同的化疗方案分述如下。

3.1 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

蒽环类药物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基本药物。新辅助化疗常用的含蒽环药物方案有AC/EC (阿霉素+环磷酰胺/表阿霉素+环磷酰胺) 、FAC/FEC (5-氟尿嘧啶+阿霉素/表阿霉素+环磷酰胺) 。Chua等[2]进行的TOPIC2临床试验, 比较了AC (阿霉素联合环磷酰胺) 与EN (表阿霉素联合长春瑞滨) 新辅助化疗的结果:AC与VE具有相近的ORR (73%VS74%, P=0.83) 和持续完全缓解 (cCR, 20%VS24%) , pCR均为12%。

3.2 蒽环联合紫杉类药物的方案

紫杉醇及多西紫杉醇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有效药物, NSABP-B27试验显示, AC序贯多西他赛 (第2组) 比单独AC (第1、3组合并) 的cCR、ORR均明显提高, 分别为63.6%VS40.1%, 90.7%VS85.5% (P<0.001) , pCR提高近1倍 (13.7%VS26.1%, P<0.001) 。2009年StGallen会议专家共识推荐, 新辅助化疗首选含紫杉和蒽环的化疗方案。2012年NCCN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包括TAC、AC序贯T、FEC序贯T。

3.3 含铂类方案

研究发现“三阴性”乳腺癌 (即ER、PR、Her-2皆为阴性的乳腺癌) 多伴有BRCA1基因突变, BRCA1基因突变可提高肿瘤对损伤DNA的化疗药, 如铂类的敏感性。Garber等[3]对28例Ⅱ~Ⅲ期三阴性乳腺癌行顺铂单药 (75mg/m2, 21d/周期) 新辅助化疗4个周期, pCR率22%。Byrsk等[4]报告对BRCA1缺失的10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 (其中9例为三阴性) 行顺铂单药化疗2~4个周期, pCR为90%。以上结果提示, 三阴性乳腺癌对铂类药敏感性高。

3.4 伊沙匹隆

新型抗肿瘤药埃坡霉素类似物伊沙匹隆 (Ixabepilone) , 可与微管蛋白结合而导致癌细胞不能顺利进行有丝分裂, 最终使肿瘤细胞凋亡。一项包含161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Ⅱ期试验数据报告[5], 单药伊沙匹隆 (40mg/m2, 21d/周期) 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 乳腺pCR率为18%, 同时腋窝淋巴结pCR率11%。其中42例三阴性乳腺癌的乳腺pCR率为26%, 之中19%腋窝淋巴结同时pCR, 提示三阴性乳腺癌对伊沙匹隆更敏感。

3.5 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的方案

多项研究显示对Her-2阳性患者, 新辅助化疗加用赫赛汀可提高ORR和pCR率 (pCR17%~73%) [6]。2009年St Gallen专家共识及2010年NCCN临床实践指南推荐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应加抗Her-2药物。

4 新辅助化疗的疗效预测因子

4.1 ER/PR阴性预测新辅助化疗敏感

多个研究证明, ER/PR阴性较阳性者化疗敏感性更高, 更易取得pCR。有研究显示, ER可增加Bcl-2水平, 导致蒽环类耐药。ER阴性、PR阴性、Bcl-2缺失预示着更高的pCR[7]。

4.2 Her-2过表达预测新辅助化疗敏感

Andre等[8]研究了Her-2状态与PTX序贯FAC方案化疗 (不用赫赛汀) 获得pCR的关系。研究发现, 不论ER状态如何, Her-2阳性较Her-2阴性pCR明显提高 (33%VS15%, P<0.001) 。

4.3 Ki-67表达与化疗效果

Sullivan等[9]研究显示, 化疗后Ki-67表达降低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Masuda等[10]报道33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FEC100联合紫杉醇类新辅助化疗后, Her-2阳性、Ki-67术前高表达者可得到较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 但新辅助化疗后Ki-67高表达仍提示预后不良。

4.4 p53表达与化疗效果

Bao等[11]将6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入2组 (32例接受紫杉醇类为主的化疗, 36例接受蒽环类为主的化疗) , 结果显示, p53表达水平在接受紫杉醇类药物治疗后显著降低, p53阴性者接受蒽环类为主的新辅助化疗后获得较高的总缓解率。

5 新辅助化疗与保乳手术

许多大型临床试验均证实, 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大小, 甚至达到完全缓解, 造成术中难以确定病灶及明确手术安全切缘。NSABPB-18的临床研究中显示, 接受新辅助化疗组68%患者接受保乳手术, 随访9年, 新辅助化疗组和术后化疗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7%和7.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hitobi等[12]对114例T3.1~6cm、N0或N1、M0的乳腺癌患者采用2个周期以蒽环类为主的新辅助化疗后, 54例 (47.4%) 患者达保乳指征并接受保乳手术, 其余患者接受根治手术;中位随访72个月, 接受保乳手术组与根治手术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7%和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研究表明, 新辅助化疗降低临床分期后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手术后, 并不增加其局部复发率。

6 新辅助化疗与前哨淋巴结 (SLN) 活检

SLN状态在新辅助化疗之前可以准确代表整个腋窝情况, 新辅助化疗后的SLN活检, 是否能反映腋窝淋巴结的状态, 其精确性是否会下降, 仍存在较多争议。Hunt等[13]的研究中, 3746例临床T1~3N0M0的乳腺癌患者行SLN活检, 其中新辅助化疗者有575例 (15.3%) , 结果显示, 新辅助化疗组辨认率为97.4%, 未行新辅助化疗组辨认率为98.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7) ;新辅助化疗组假阴性率为5.9%, 未行新辅助化疗组假阴性率为4.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 。说明新辅助化疗后SLN活检的辨认率及假阴性率可能受化疗后残余肿瘤大小、初始淋巴结分期等因素影响。因此, 新辅助化疗是否降低SLN活检的辨认率及准确率, 是否增加SLN活检的假阴性率, SLN活检成功后是否可以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及怎样看待SLN完全缓解, 有无其他的非SLN转移等问题, 除受术者经验、SLN定位方法等因素影响外, 仍需多中心、大样本、严格的随机试验及外科医师、肿瘤科医师、核医学科医师、病理学工作者之间的充分交流和合作后再作结论。

7 小结

目前, 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在目的、适应证、药物选择、疗效预测、新辅助化疗后的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等方面尚有很多争论。未来新辅助化疗的研究仍将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 研究乳腺癌患者肿瘤生物学因子的表达情况及转归规律, 对选择高效的化疗药物、制订个体化方案、预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筛选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组合, 确立相对的周期治疗强度, 以提高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 篇2

新辅助化疗趋向个体化

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化疗、早期化疗或诱导化疗。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模式,将化疗时间提早到手术之前,使更多患者在获得同等疗效的同时保留了乳房,免除了残酷性手术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打击。同时,对防止远处转移、改善生存期和预测预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临床上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多采用先手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或内分泌疗法等经典的治疗模式,将局部治疗始终放在较重要的位置。术后辅助化疗多从经验方案中选用,很难准确地判定其有效性,只有在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后才能发现其无效。新辅助化疗以未切除的肿瘤为药物疗效观察指标,在治疗早期即可以通过肿瘤的缩小程度,判定使用的化疗方案是否敏感有效,有效地防止了盲目用药给患者带来的损失。同时,有效地早期控制全身微小转移灶,实现了从以局部治疗为主到注重全身治疗这一观念的转变。

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时,宜选择含蒽环类、紫杉类等术后辅助化疗有效的联合方案,至少需要4个周期。周期不足难以对较大的肿瘤产生缩小与降期的效果;而更多周期的治疗会使药物的毒性增加,使化疗后手术的危险性增大。也有研究显示,在不导致严重化疗毒性反应的前提下,对新辅助化疗有效的患者,延长化疗至6~8个周期,也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当然,新辅助化疗还存在众多的分歧和争议,主要是完全缓解率低、无术前疗效评价的确切方法、缺少疗效和生存预测和监测手段;一些早期患者如果新辅助化疗不敏感而疗程过长,有延误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的化疗强度,较多的化疗周期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使新辅助化疗后的手术危险性增高。如何更合理的选用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组合,确立相对的周期治疗强度,进一步制定反映临床缓解程度的客观指标,等,是新辅助化疗今后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分子驰向治疗瞄准特定患者

分子靶向治疗就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人体后特异性地与这些致癌位点相结合并发生作用,高效地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而不会殃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有着更强的针对性、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不良反应,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目前,已有20余个分子靶向药物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被批准用于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的临床治疗。按药物分子的大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分为大、小分子化合物两大类。研究显示,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单独或联合应用、靶向治疗与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的联合应用,能够提高乳腺癌的疗效,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在乳腺癌的发病因素中,有一个叫作HER2的致癌基因起了主要的作用,近1/3的乳腺癌患者存在着HER2基因的过度表达。这些患者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并产生远处转移,治疗比较困难,预后也比较差。对此,人类研制出了第一个针对HER2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能阻断肿瘤细胞的信息传播通道,达到抑制恶性肿瘤的目的。

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神奇的疗效,但其应用有严格条件,不是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可以使用。以曲妥珠单抗为例,在使用前首先要确定乳腺癌患者体内有没有可以进攻的目标,即HER2基因表达的蛋白受体。一旦明确目标的存在,使用曲妥珠单抗就能取得明显的打击效果;如果目标不明确,也就是说对HER2基因呈阴性反应的患者,盲目使用只会事倍功半。

乳腺癌实施新辅助化疗的护理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1例, 患者均经过临床表现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中临床Ⅰ期17例, 临床Ⅱ期54例;年龄31~56岁, 平均45岁;左侧乳腺癌34例, 右侧乳腺癌37例。患者均排除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不全等重要器官病变, 均采取标准CAF (环磷酰胺、阿霉素、5-氟尿嘧啶) 的化疗方案。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对于要实施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 护理人员首先要先介绍该治疗手段的预后较好, 以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恐惧不安,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 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介绍新辅助化疗治疗的必要性, 如在术前实施可以明显降低疾病分期, 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小手术范围[2]。要积极向患者介绍新辅助性化疗与乳腺癌晚期化疗方案的区别, 改变患者已有的对化疗毒副作用的错误认识;可以请实施新辅助化疗抗癌成功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接受化疗之后再行手术的治疗方案。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主动告诉患者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 在使用化疗药物前后如何进行预防用药, 并且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2.2 静脉穿刺的护理

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容易出现外渗, 导致局部组织的坏死, 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会造成皮肤溃疡。尽管乳腺癌患者在手术之前的化疗时间较短, 但大多数患者术后还需要继续化疗治疗, 因此选择合适安排输液的静脉非常重要[3]。化疗药物也应该按照要求配制, 应该先用不含化疗药物的液体穿刺血管, 待穿刺成功后再换用含有化疗药物的液体;且在化疗药物使用前后, 要先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血管, 静脉滴注化疗药物时, 可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间隔滴注, 通常间隔时间应该>20min。另外, 护理人员要加强病房巡视,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情况, 并及时询问患者是否疼痛, 严禁化疗药物外渗至血管外。

1.2.3 化疗毒副作用护理

(1) 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不仅会导致营养不良而影响化疗效果, 且呕吐、恶心也会引起患者的焦虑、不安, 严重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护理人员在化疗之前应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膳食, 严禁在空腹或饱餐后进行化疗, 通常选择餐后的2h左右进行化疗。鼓励患者饮食清淡、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化疗治疗前应该进行预防性止吐;对于少部分反应非常严重的患者, 要给予强效止吐药, 并给予静脉滴注以避免继发的水电解质紊乱。 (2) 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另外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前就应该加强对血液系统的监督, 一旦患者出现骨髓抑制, 应该及时采取综合护理措施。首先对患者实施保护性隔离, 每天严格消毒, 通常进行紫外线消毒30min左右, 控制人员出入;要对患者采用升高白细胞的药物, 对于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要做好心理护理, 并根据医嘱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练习, 以预防肺炎的发生。此外, 还要严密观察患者外周血象和体温的变化, 同时也要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及皮肤等部位的清洁、干燥, 并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 结果

实施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有71例, 其中显效42例, 有效21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8.7%。

3 讨论

乳腺癌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化学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辅助化疗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微转移灶、降低临床分期, 还对提高保留乳房的比例中起着重要作用[4]。然而化学治疗的毒副作用较大、治疗周期较长, 尤其是术前进行的新辅助化疗, 多存在有延迟甚至影响后续手术治疗等缺点, 因此应该加强患者新辅助化疗期间的护理。本研究中, 对所有患者采取心理护理、静脉穿刺护理、化疗毒副作用的针对护理措施, 最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总之, 加强乳腺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的护理措施,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1例, 对患者采取化疗毒副作用的针对护理、静脉穿刺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措施,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实施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有71例, 其中显效42例, 有效21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8.7%。结论加强乳腺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的护理措施, 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乳腺癌,化疗,护理

参考文献

[1] 黄韶敏, 许辛丽, 林春燕.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11, 33 (3) :148-149.

[2] 莫庆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5) :1406-1407.

[3] 王玥玲, 蔡银峰, 彭宗生, 等.TA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及护理[J].河北医药, 2011, 33 (16) :2542-2543.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 篇4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材料与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3月收治乳腺癌46例,单纯癌4例,髓样癌10例,硬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24例。均为初次治疗病人。按UICC的TNM分期,临床Ⅰ期乳腺癌7例,Ⅱ期27例,Ⅲ期12例。Karnofsky评分均80分以上。术前Ⅰ、Ⅱ期病人行1疗程CTF方案化疗,Ⅲ期病人行2疗程CTF方案化疗。本组4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2.5(26~62)岁,其中有2例合并早期妊娠,终止妊娠后行新辅助化疗。

化疗方法:全组均采用CTF方案,环磷酞胺(CTX)500mg/m2,d1、8,静脉注射;吡柔比星(THP)40mg/m2,dl,静脉注射;氟脲嘧啶(5-Fu) 500mg/m2,dl、8,持續4小时静滴;3周为1疗程。化疗前30分钟静脉注射恩丹西酮12mg以防止呕吐反应,化疗后每隔3天检查1次血常规;疗程结束后第5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Ⅰ期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Ⅱ、Ⅲ期乳腺癌行根治术。

按实体肿瘤近期疗效观察标准:①完全缓解(CR):可见肿瘤完全消失;②部分缓解(PR):肿瘤最大直径之乘积缩小达50%;③轻度缓解(MR):肿瘤缩小未达到50%;④无变化(NC):肿块无变化;⑤进展(PD):治疗期间肿瘤增大。

结 果

全组无完全缓解病人,化疗后部分缓解(PR)12例,轻度缓解(MR)26例,无变化(NC)8例,总有效率82.6%,无临床进展病例;彩超观察10例乳腺癌原发灶体积显著缩小,20例轻度缩小,化疗后22枚肿大淋巴结缩小,6枚消失;病理检查40例瘤体变软缩小、肿瘤细胞退变坏死、间质水肿、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随访:全组病人术后均经6疗程化疗,随访无局部复发,其中2例于术后1年1例脑转移及1例肾转移死亡。

讨 论

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减少新生血管生成,降低组织学分级[1]。新辅助化疗可以达到消灭微小转移灶及减少耐药的发生,同时可使肿瘤缩小,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且可通过新辅助化疗观察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指导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对联合超声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估,能较准确反映客观疗效,其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基本符合。

新辅助化疗多须在术前经过4~6个疗程,可使半数以上的病人达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2]。

THP的低心脏毒性,避免了术前化疗导致心功能损害,而影响手术时机及增加手术中的风险,使术后治疗得以尽早进行。本研究说明,1~2个疗程的 CTF方案化疗可使多数病人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远期疗效尚待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国淳,王深明,吴惠茜.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微血管密度和组织学分级的影响.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10):617-619.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 篇5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类型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治疗。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DCE)MRI对浸润性乳腺癌具有较高敏感性[1],对新辅助化疗后残余病变范围的判断与病理组织学有较高的一致性,优于临床触诊及乳腺X线摄影[2,3]。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变化规律,研究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4月-2009年2月本院确诊为乳腺癌患者中符合下列条件者纳入研究组:(1)化疗前经穿刺活检获得组织学诊断;(2)新辅助化疗疗程结束,准备手术治疗,有保乳愿望;(3)新辅助化疗前、化疗后手术前行乳腺动态增强MRI;(4)手术后获得满意的病理组织学评价。共搜集12例,均为女性,年龄23岁~46岁,平均年龄为37岁。化疗前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7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黏液腺癌2例。12例患者中8例首选环磷酰氨(CTX)、吡喃阿霉素(THP)、5-氟尿嘧啶(5-Fu)方案4个周期,其余4例采用其他化疗方案。6例患者施行了保乳术,4例施行了改良根治术,2例为乳房单纯切除术。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时间与乳腺第2次MRI检查间隔2 d~7 d,平均为3.6 d。

1.2 DCE-MRI检查和影像分析

采用1.0T超导型MRI和专用乳腺线圈。检查时患者取俯卧位,将双侧乳腺自然悬垂于乳腺线圈凹形空洞之中,横断面双乳同时被扫描,冠状面左、右侧分别扫描。扫描序列及顺序如下:(1)SE序列行双乳横断面TWI:TR 565 ms,TE 20 ms,视野300 mm×330 mm,矩阵336×512,层厚6 mm,间隔1.2 mm。(2)脂肪抑制(Fs)的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做双乳横断面T2WI:TR 5 000 ms,TE 60 ms,视野300 mm×330 mm,矩阵220×256,层厚6 mm,间隔1.2 mm扫描。(3)脂肪抑制的双乳矢状面T1WI:TR 500 ms,TE 17 ms,视野150 mm×180 mm,矩阵358×512,层厚5 mm~6 mm,间隔1.0 mm~1.2 mm扫描。(4)动态增强扫描序列:使用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动态增强扫描序列成像:TR 5.2 ms,TE 17 ms,反转角度为25°。视野300 mm×330 mm,矩阵180×256,层厚2.0 mm~2.5 mm,间隔1.0 mm~1.2 mm。先行平扫,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后立即连续重复6次扫描,每次采集时间23 s,间隔60 s,分别于注射后1,2,3,4,5,6 min各重复扫描1次。(4)分别做双侧乳腺矢状面增强扫描。(5)图像后处理:取增强扫描序列第2~3个序列和最后1个序列分别与平扫图像进行减影。在病变和正常乳腺组织内各选取1个兴趣区绘制TIC曲线。

TIC曲线参照Kuhl标准[4]分为三型:Ⅰ型为流入型(见封三图1),指增强后信号强度持续上升的增强模式;Ⅱ型为平台型,指增强后早期信号快速上升达到峰值后保持恒定不变,信号变化不超过±5%;Ⅲ型为流出型(见封三图2),增强后早期信号快速上升,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出现“流空”。并通过TIC测量,计算如下动态增强参数:(1)最大增强线性斜率;(2)增强峰值时间。

2 结果

2.1 新辅助化疗后病灶的残余强化

本组12例患者中有2例表现为原肿瘤区域无强化,有残余强化的10例中,5例表现为非肿块性强化,其中簇状强化4例,片絮状强化1例。5例为肿块性强化,其中3例为环形强化,2例为结节状强化(见封三图3),病灶较化疗前明显缩小(见封三图4)。

2.2 新辅助化疗前后TIC表现的变化

化疗前TIC类型为Ⅲ型7例,Ⅱ型4例,Ⅰ型1例。化疗后曲线变化见表1。

组织学证实有残余癌的10例中,TIC类型降低(Ⅲ型转变为Ⅱ型或Ⅰ型,Ⅱ型转变为Ⅰ型)共7例,类型不变者2例,由Ⅰ型升为Ⅱ型者1例。

TIC最大增强斜率化疗前为(531.4±79.6),新辅助化疗后最大增强斜率为(236.3±82.7),明显低于化疗前。增强峰值时间由化疗前3.2 min延迟至化疗后4.7 min出现。

3 讨论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最初是指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的全身性辅助化疗,目前已将该治疗扩展至肿瘤较大的可手术的乳腺癌,以使肿瘤降期,进而达到保乳手术的目的[5]。

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不仅能够提供肿瘤形态学征象,并且TIC能够反映肿瘤的血流灌注特征,对乳腺癌化疗后疗效判断和残余病变的评估日益受到关注,同时它也能反映组织、微血管密度和血管通透性,对病变的良恶性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乳腺癌化疗后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逐渐受到了重视,本组资料通过12例化疗前后乳腺癌动态增强的TIC对比分析发现,曲线类型7例发生Ⅲ型或Ⅱ型向Ⅱ型或Ⅰ型的转换,占组织学证实有残余癌肿的10例中的70%,这一现象说明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残余病变的Ⅰ型或Ⅱ型曲线可能是由化疗前的Ⅱ型或Ⅲ型曲线改变而来。

对比分析化疗前的TIC曲线,还发现病灶最大增强斜率在化疗后显著降低,化疗后病灶增强峰值时间也较化疗前明显延长。既往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局部微血管增多,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不完整及动静脉短路等原因,造成了对比剂的早期强化和快速流出[6]。

Madinichi等人研究发现化疗2个周期后肿瘤早期增强ECU(early contrast uptake)明显降低[7],Wasser等人研究发现化疗第一周期后,反映肿瘤血流灌注的增强参数降低[8],本组资料的研究结果包括TIC类型的降低转换,最大增强斜率的降低,病灶增强峰值时间的延长可能与化疗期肿瘤消退有关[9],代表了肿瘤对化疗的不同反应性。我们推测新辅助化疗后Ⅰ型曲线可能与化疗诱导炎症性反应造成的非肿瘤强化有关,而Ⅲ型曲线是大多数乳腺癌强化的动态增强特点,是化疗反应不良的表现。

在本组资料中,新辅助化疗后TIC类型表现与化疗前TIC对比,其形态不变或有升型的共计3例患者,均可见化疗后残余病灶,表现为肿块性病变,呈环形强化,为较厚的强化环,内部为短T2低信号灶,结合MRI动态增强表现、TIC类型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我们推测环状强化的肿物是病灶周边仍存在较具活性的肿瘤组织的特征形态。我们认为对于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TIC类型不同表现,以及动态增强参数的改变,其意义不在于定性诊断,而是可能反映了不同的肿瘤残余状态。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由于新辅助化疗前、后均行动态增强MRI扫描的病例较少,属于小样本研究,至于化疗后肿瘤强化特征变化与病理类型、化疗后病理反应性的关系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的DCE-MRI特点及TIC的变化存在明显改变,两者相结合,可以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性术前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参考文献

[1]Morris EA.Breast cancer imaging with MRI[J].Radiol Clin North Am,2002,40(5):443~466

[2]WeatherallPT,EvansGF,Metzger GJ,et al.MRI vshistologicmeasurement of breast cancer following chemotherapy:comparison with X-ray mammography and palpation[J].J Magn Reson Imaging,2001,13(9):868~875

[3]Balu-Maestro C,Chapellier C,Bleuse A,et al.Imaging in evaluation of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benefits of MRI[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2,72(2):145~152

[4]Kuhl CK,Mielcareck P,Klaschik S,et al.Dynamic breast MR imaging:are signal intensity time course data use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enhancing lesion[J].Radiology,1999,211(2):101~110

[5]Charfare H,Limongelli S,Purushotham AD,et al.Neoadjuvant chemothe-rapyin breast cancer[J].Br J Surg,2005,92(1):14~23

[6]Buadu LD,Murakami J,Murayama S,et al.Breast lesions:correlation of contrast medium enhancement patterns on MR images with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and tumor angiogenesis[J].Radiology,1996,200(3):639~649

[7]Martincich L,Montemurro F,Rosa DG,et al.Monitoring response to primary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using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4,83(1):67~76

[8]Wasser K,Klein SK,Fink C.Evaluation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eutic response of breast cancer using dynamic MRI with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J].Eur Radiol,2003,13(6):80~87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 篇6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影像学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跃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主要用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手术前的治疗,2011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实践指南推荐NAC可用于治疗临床分期为ⅡA期以上的乳腺癌患者[1]。NAC的主要意义为:(1)降低临床分期,为手术改良根治和保乳术增加机会;(2)可靠的药敏试验,同时为术后辅助化疗提供指导[2,3]。Shimizu等[4]和Kimmick等[5]研究还显示,NAC反应好,尤其是达病理完全缓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因此,对NAC疗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在评价NAC的疗效上具有一定价值。

1 乳腺钼靶X线摄影

钼靶X线摄影以其操作简便、经济实惠、特异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对NAC前后疗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观察相应的肿块影的大小、肿块周围清晰度,肿块边缘毛刺、微钙化灶及腋窝淋巴结等征象,优越性明显高于临床触诊;刘江等[6]报道肿块变化率为89.3%,其中类圆形肿块87.5%变化趋向不规则,模糊肿块93.7%边缘趋于清晰,周围毛刺的肿块90.5%毛刺变短甚至消失,病灶钙化74.2%出现范围、数目及分布的变化;迟达等[7]报道肿块变化率为87.8%,病灶钙化的变化率为74.7%,伴瘤血管变化率为62.5%,淋巴结的变化率为72.22%。Peintinger等[8]及Keune等[9]通过钼靶X线评估NAC后残留病灶范围与组织病理学的符合率分别为67%和31.7%,并认为化疗后肿瘤纤维化影响其准确性。有报道称,钼靶X线不能很好地区分化疗后肿瘤残存与间质纤维化或玻璃样变,往往高估残余病灶的大小[10,11]。因此,钼靶X线虽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广泛应用于NAC疗效的评估仍值得探讨。

2 超声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能更好地从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血流变化及腋窝淋巴结来评估NAC前后的变化[12]:(1)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王铁柱[13]报道NAC前后原发灶的大小、边界形态及内部回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模糊的边界也变得清晰;陈翠京[14]的研究也指出60例患者中70%的病灶在化疗后体积缩小50%以上,但单独的原发灶大小变化不能可靠预测NAC后的病理评效结果[15];(2)血流变化:Roubidoux等[16]研究指出,通过观察血流信号、最高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在乳腺癌患者NAC前后的变化,可对化疗效果进行分级,同时也有学者提出,RI值及肿块的血流模式是评价NAC疗效的重要指标[17,18];(3)腋窝淋巴结变化:陈雅玲等[19]报道,NAC前92例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NAC后44例超声下淋巴结消失,另外48例淋巴结也明显缩小,Kuerer等[20]证实,治疗前淋巴结阳性,NAC后淋巴结阴性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仍阳性者,因此,对淋巴结阳性者,超生可以评估其疗效。肿瘤内的微血管密度是判断肿瘤进展的重要指标[21],超声诊断学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经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物微血管的显示[22],从而能实时、动态反映造影剂在肿瘤内的分布过程,来观察NAC前后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赵丽等[23]报道60例患者NAC后95%的患者超声造影显示肿块内造影剂的强度减弱。

由此可见,超声在乳腺癌的NAC前后疗效评估上有一定价值,但超声对单纯微钙化肿瘤及节段样、多结节样或边界不清较大肿块的NAC的疗效存在一定局限性[24,25]。

3 MRI

近年来MRI检查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已逐步成为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主要手段,具有以下优势:(1)诊断原发浸润性肿瘤的敏感度较高。(2)MRI对于发现和测量化疗的残存病灶大小的敏感度高,Partridge等[26]研究结果显示MRI对残留乳腺组织的检出率为100%。(3)MRI可鉴别残留组织及NAC后引起的纤维化及增生或坏死,帮助选择NAC后的适合病例行保乳手术[27]。(4)MRI是当前被认为能查出乳腺癌多灶和多中心病灶的一种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27]。(5)除了形态学分析外,还有其他MR新技术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例如药代动力学研究(pharmacokinetics)、MR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MRS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DWI)、MR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PWI)等多种新技术已用于临床研究。

3.1 常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lynamic contrast-cn-hanced MR imaging DCE-MRI)

Kuhl等[28]提出应用DCE-MRI观察肿瘤的恶性程度与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他将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华分为了3个类型,分别为Ⅰ型:流入型(wash-in),Ⅱ型:平台型(platean),Ⅲ型:流出型(wash-out)。DCE-MRI在NAC疗效的评估上具备重要价值,李洁等[29]报道发现乳腺癌经NAC治疗后的残存病变以流入型为主,其增强速率显著降低,而血流量显著减少;Loo等[30]运用多因素分析,发现在DCE-MRI中,69.23%(9/13)达到要求。另有报道,DCE-MRI可能低估化疗后微小残余肿瘤,原因可能在于化疗药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化疗后血管的减少,纤维组织成分的增多,将导致肿瘤强化减弱或强化模式改变[31]。由于DCE-MRI反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早于肿瘤大小的变化,因此其早期预测NAC疗效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3.2 DWI

DWI主要根据肿瘤化疗前后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得变化来判断肿瘤细胞的活性。动物实验表明,治疗组治疗后(48 h以内)ADC值明显上升,对照组的ADC值变化不大,并提出主要原因是化疗触发肿瘤细胞坏死,导致细胞外间隙增大,引起ADC值得上升[32]。因此,DWI可对肿瘤的化疗反应进行监测。另外Thoeny等[33]的研究也证明DWI技术还可间接对化疗后肿瘤微血管的分布及血流灌注功能进行评价。

3.3 PWI

PWI是根据反映组织微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的MRI技术,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主要通过局部组织血容量(BV)、血流量(BF)以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首过分辨率等指标判断组织灌注情况,提取流动产物(EFP)是用来测量血管内血流和微血管渗透性的指标,Delille等[34]研究显示:对化疗敏感及侵袭高的肿瘤EFP值较高,对化疗有反应的肿瘤,EFP值较低,同时无反应的肿瘤EFP值也增高。目前临床上PWI评估NAC疗效的报道还比较少。

同临床触诊、X线、超声相比,MRI在NAC疗效的评价上有其一定优越性,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检查复查、费时、费用高;(2)不易发现化疗后微小钙化灶的残留及变化情况[35];(3)受线圈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反应淋巴结的情况。

4 PET/CT

18F-FDG PET显像是一种可以在不影响人体内环境平衡的生理条件下,早期研究和发现肿瘤的生物学改变的功能性成像技术;PET/CT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临床诊疗活动中[36],PET/CT可以跟踪肿瘤治疗反应,通过PET/CT能适时甚至量化评价肿瘤代谢、增殖、耐药和受体等状况,观察肿瘤治疗早期亚临床反应及评价治疗结束后的近、远期疗效,为制定个体化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37]。有文献报道,PET/CT对15例直径为3.1~8.0 mm乳腺癌原发性病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3%、90.9%和100%[38]。研究显示FDG-PET显像评价乳腺癌化疗后疗效较传统影像学方法更加准确,PET显像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4%,而传统影像方法为85%、59%,FDG-PET显像的准确性为90%,而且研究显示PET显像在治疗开始后l周即可评估化疗疗效[39]。Smith等[40]对30例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化疗前、中、后的PET显像并和病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化疗第一周期后,化疗有效患者的原发灶及腋淋巴结的FDG摄取明显降低,预测疗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74%。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 篇7

随着对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认识提高,乳腺癌的治疗重点以局部为主已转变为注重全身治疗。术后较高的远处转移率主要来自全身潜在的微小转移灶,成为威胁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Gunduz等[1]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当切除肿瘤原发灶后,其远处微小转移灶的肿瘤细胞会出现增殖加速的现象,大量静止期的细胞进入增殖期,加速微小转移灶的扩散。因此,术前早期进行全身化疗(即NAC),既可控制原发灶,又可抑制微小转移灶,还可抑制耐药细胞的产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最初是指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所进行的全身性辅助化疗,目前已将该治疗扩展至较大的可手术的乳腺癌,以使肿瘤降期,进而达到保乳手术治疗的目的[2]。与术后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化疗具有以下优势。

1.1 可缩小肿瘤及淋巴结体积并提高保乳率

据第一个大规模比较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的随机前瞻性研究NSABP B-18(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tocol B-18)[3]试验报道,与术后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及淋巴结降期,临床缓解率达79%,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lief,CR)为36%,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lief,PR)为43%,术前及术后化疗组保乳手术率(BSC)分别为68%及60%。Rouzier等[4]报道经3~4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后,不能进行保乳手术的T2~T3期乳腺癌患者594例中287例(48%)能够进行保乳手术。

1.2 降低临床分期

乳腺癌临床分期取决于乳腺癌原发肿块的大小、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和有无远处转移等因素。低分期患者预后较好,对于处于较高分期的患者,NAC可使肿瘤明显缩小,降低临床分期,改善预后。Smith[5]和Honkoop等[6]对肿瘤直径大于3 cm及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NAC后,其肿块完全消失率为57%和50%,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98%,其5 a生存率分别为78%和79%。

1.3 可以在体评价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

术前化疗可以在体评价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对不敏感的肿瘤可以及时更改治疗方案,对敏感的肿瘤,术后继续使用该化疗药物,可以使患者及临床医生选择更有效的术前和术后化疗方案,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避免了术后化疗由于肿瘤切除后无法观察化疗效果的盲目性,同时也可避免术后化疗时因手术时间和伤口愈合的原因而需延期治疗的情况。

虽然随访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患者于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与手术后行辅助化疗生存期限相同,新辅助化疗并没有达到延长生存期限的目的,但由于具有上述优势,近几年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逐渐被推广应用。

2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体系

NSABP B-18[3]试验结果证实,超过1/3(36%)的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肿瘤不可触及,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R),然而其中只有1/4(9%)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 CR),而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8 a随访生存率为80%,肿瘤残存的原因可能是术前影像检查或术后病理漏诊造成的。目前体检是临床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后肿瘤大小的金标准,病理是评价术后残存肿瘤大小的金标准。临床评价化疗后残存肿瘤的传统方法有体检、钼靶和B超,研究结果证实新辅助化疗后触诊判断残存肿瘤与病理的符合率为47%,钼靶为49.4%,B超为66.3%,对化疗后达临床CR的不可触及肿瘤,用任何一种传统方法评价都不准确[7],原因主要为钼靶X线片上致密的乳腺组织常常使肿瘤边界模糊不清。由于对乳腺癌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多中心或多灶病变的显示有明显优越性[8],乳腺MRI检查已越来越受到医学领域的关注,继Gilles等[9]于1994年首次应用MRI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肿瘤进行观察后,近年来国外关于MRI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研究逐渐增多。

3 DEC MRI在乳腺癌化疗后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MRI能否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范围进行准确判断报道不一致。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体积的变化是化疗后效果更敏感的评价指标,能否对残存肿瘤范围准确描述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Abraham等[10]报道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对显示乳腺癌化疗后形态变化较准确,化疗后肿瘤缩小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向心型缩小,另一型为树枝型缩小。前者易于手术切除及保乳治疗[11],预后较好,后者行保乳手术时易出现肿瘤残存,预后不佳。化疗前境界清楚的肿瘤可能会由于化疗的作用变成肿瘤的碎片,成为不相连的病灶,能否准确显示化疗后碎片状不连续的肿瘤,对手术切缘的选择非常重要,而对于临床CR后不可触及的残存肿瘤,MRI如能准确显示病灶的形态及数目,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可避免由于微小病灶漏诊造成的复发和转移。

残余病变的诊断标准:DCE-MRI对残余病变的检出能力尚不明确。Rieber等[12]发表了应用3 D SPGR的动态增强扫描研究,空间分辨率提高,他们以平台型和流出型曲线的强化作为恶性的判断标准,结果63例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12例MRI判断无残余病变者有8例镜下存在微小病灶。Gilles等[13]研究结果表明,增强MRI对反应性的评价与病理学评价的一致率达83%。Partridge等[14]降低诊断标准,以任何非血管性强化作为残余病变的诊断标准,发现敏感性达100%。由此可见,研究结果存在的差异不仅与采用的扫描序列、参数、图像分辨率不同有关,对残余病变的判断标准不同也是重要原因。

张晓鹏等[15]将所有高于腺体的强化均判定为残余,不考虑其TIC类型,发现DCE-MRI对组织学残余病变的检出敏感性高达94.7%及以上,包括大多数变性显著的微量残存病变,说明DCE-MRI是检出化疗后残存病变敏感性高的检查方法。对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估计病理完全缓解(p CR)而考虑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要求诊断方法对残存浸润癌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和特异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总体的p CR率多数报道均不超过20%,各研究样本中p CR病例数量少。较大的样本来自于英国剑桥乳腺中心的67例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他们采用形态学和增强曲线相结合的方法(未描述具体标准),虽然12例p CR全部得以正确诊断,特异性达100%,但同时将10例病理部分缓解和1例病理无缓解低估为p CR,阴性预测值仅54.5%[16]。张晓鹏等[15]报道7例p CR,两位医生分别正确判断了3例和4例,特异性仅42.8%和57.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和80%,假阴性残存病变见于1例特殊型乳腺浸润癌(黏液腺癌)和1例细胞显著变性的微灶残存病变,提示病理学微量残余和特殊类型癌残余的漏检情况不容忽视。

Wasser等[17]对新辅助化疗患者MRI研究表明,化疗后完全不缓解(non response,NR)组在化疗期间对比剂吸收即会提高也会仅有轻度下降,而PR组及CR组对比剂吸收会持续下降,化疗后肿瘤大小缩小25%与kep(distribution constant rate)及对比增强程度的下降有关系。kep从化疗后第1周即开始下降,而肿瘤大小发生明显缩小却在化疗后的第3周才能观察到,因此肿瘤化疗后对比增强参数的下降在肿瘤明显缩小之前即可以观察到,这也提示化疗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与对肿瘤细胞的损伤作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在肿瘤大小发生明显变化之前如能早期观察肿瘤血流动力学变化,预测化疗反应及预后,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对比增强参数的定量研究对化疗早期鉴别化疗有效与无效很有潜力,有助于临床及时更改治疗方案[18]。

4 DWI在乳腺癌化疗后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是利用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布朗运动)的原理。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包括细胞外、细胞内和跨细胞运动以及微循环灌注,其中细胞外水分子运动和灌注是组织DWI信号衰减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组织水分子的扩散能力不同,通常采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来表示。ADC值可以定量反映水分子的运动,且ADC值与扩散能力呈正相关。Guo等[19]研究表明,ADC值与细胞密度相关,且呈负相关关系。磁敏感性、细胞的密度、病灶的大小、病灶的成分是影响ADC值的主要原因,信噪比及空间分辨力是影响其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的因素。由于EPI序列的出现,缩短了扫描时间,从而减少了运动伪影,使DWI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不同的b值对扩散成像产生不同的影响,当b<400 s/mm2时,ADC值不仅受水分子运动的影响,同时毛细血管网的微循环灌注对其产生的影响也较大。浸润性导管癌富含大量的毛细血管,因此当b值过小时,微循环的灌注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较大的b值更能反映组织的扩散情况,但它影响病灶的对比噪声和图像质量[20]。所以一般推荐使用b=1 000 s/mm2。在测量ADC值时,感兴趣区(ROI)的范围要小于病灶的范围,以免掺杂周围正常的乳腺组织。

在临床应用中,由于乳腺癌的病变组织细胞密度较高,扩散受限,导致ADC值降低,DWI呈高信号,借此DWI可以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Guo等[19]研究表明,当ADC值小于1.3×10-3 mm2/s时,DWI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及88%。同时发现ADC值与细胞密度高度相关。Woodhams等[21]对7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DWI检查,采用b=750 s/mm2,发现恶性病变的ADC均值为(1.12±0.24)×10-3mm2/s,而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均值为(2.05±0.27)×10-3 mm2/s。当ADC值<1.6×10-3 mm2/s时,DWI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为95%。而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较非浸润性导管癌低。ADC值在(1.3~1.5)×10-3 mm2/s区间内,为良恶性共存的区间,所以部分病例出现假阴性及假阳性的情况。Martin等[22]测量了乳腺平均扩散值(mean diffusivity,MD),采用b=1 000 s/mm2,乳腺囊肿的MD值(均值±标准差)为(2.25±0.26)×10-3 mm2/s,良性病变的MD值为(1.48±0.37)×10-3 mm2/s,乳腺癌的MD值为(0.95±0.18)×10-3 mm2/s,表明乳腺癌的扩散明显降低,同时还发现病灶中心的MD值高于病灶边缘的MD值。

乳腺癌的ADC值较正常组织低,彩色ADC图可以有明显变化,DWI呈高信号。病灶若有出血及囊变,ADC图没有明显的变化,因为出血后含铁血黄素的沉着导致磁敏感性伪影的产生,最终ADC值升高。肿瘤组织的囊变部分的黏滞性较低,因此ADC值较高,这一点已经在脑部肿瘤囊变的扩散加权成像的研究中被证实,此原因产生的假阴性可以通过常规的MRI T1WI及T2WI扫描进行鉴别。同时对2例假阴性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病灶结构比较松散,细胞核小而分散,扩散增加,ADC值增加,这种情况在乳腺黏液癌及硬癌中也可以出现,因此难以鉴别。部分良性病灶因为细胞密度增加,白细胞增多,纤维化等炎性的反应,产生ADC值降低,可出现假阳性。

化疗作为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其疗效的评估一般依据病灶的大小,但这种结构变化一般晚于其功能变化。Moffat等[23]通过动物实验证实,DWI可以提供肿瘤化疗早期的功能变化,从而提供早期的临床疗效的评估。一般的化疗药物可促使细胞溶解、部分细胞坏死,病变组织细胞密度降低,导致水分子扩散能力的增加,ADC值也随之增加。新辅助化疗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DWI同样可以提供早期的疗效判定。Martin等[22]对8例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监控,发现所有病例在第一期化疗结束后7 d左右其ADC值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P=0.005),而病灶大小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852),病灶体积的缩小到第二期化疗结束后7 d左右才出现边界的明显变化。因此,ADC值对新辅助化疗早期评价的价值大于评价病灶大小变化的价值。

MRI由于无辐射损伤,可以安全、系列观察病变,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推广MRI检查,并依据其对疗效的评价,可指导临床治疗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检查技术漏诊造成的肿瘤残留,有益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摘要: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亦称初始化疗或术前化疗)最初是指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之前所进行的辅助化疗,目前已将该治疗扩展至肿瘤较大的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以使肿瘤降期,进而达到保乳手术治疗的目的。随着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患者中不断推广应用,临床实践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准确评价化疗后肿瘤变化的检查方法,本文对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本院进行新辅助化疗治疗的30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 同时期同龄的30名体检健康妇女为对照组。对照组的30名健康妇女, 年龄范围为31~66岁, 平均 (48.1±7.5) 岁。观察组的30例乳腺癌患者, 年龄范围为31~67岁, 平均 (48.3±7.2) 岁, 分期:Ⅰ~Ⅱ期10例, Ⅲ~Ⅳ期20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数据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治疗, 主要为以氟尿嘧啶和环磷酰胺进行化疗, 每个化疗周期为21 d, 均化疗2个周期。然后取观察组治疗前1 d和治疗后1个周期、2个周期时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和对照组体检当日的外周静脉血标本送检, 将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后取上清液, 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白细胞介素的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指标为CEA及CA153, 白细胞介素检测指标则为IL-6及IL-10, 上述血清指标均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 且均由经验丰富的检验科人员进行检测,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然后将观察组治疗前1 d和治疗后1个周期、2个周期时的肿瘤标志物和白细胞介素血清表达情况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和检验处理软件和方法分别涉及SAS5.0、t检验和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对照组健康妇女的血清CEA、CA153及IL-6、IL-10水平分别为 (0.21±0.03) ng/m L、 (4.12±0.50) U/m L及 (3.41±0.55) pg/m L、 (10.21±1.57) pg/m L。

治疗前1 d观察组的血清CEA、CA153及IL-6、IL-10水平分别为 (13.13±1.85) ng/m L、 (45.58±5.67) U/m L及 (18.56±2.41) pg/m L、 (32.56±3.76) pg/m L;治疗后1个周期观察组的血清CEA、CA153及IL-6、IL-10水平分别为 (10.46±1.57) ng/m L、 (36.71±4.98) U/m L及 (12.61±2.20) pg/m L、 (25.48±2.92) pg/m L;治疗后2个周期观察组的血清CEA、CA153及IL-6、IL-10水平分别为 (6.05±0.73) ng/m L、 (22.50±3.85) U/m L及 (8.95±1.84) pg/m L、 (18.47±2.29) pg/m L。

观察组治疗前1 d和治疗后1个周期、2个周期时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白细胞介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并且观察组治疗前1 d的血清表达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后1个周期和2个周期的表达水平, P均<0.05, 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乳腺癌的临床发病率较高, 对于本病的新辅助化疗治疗性研究较多, 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涉及面也较广, 其中对于新辅助化疗对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研究即不少见, 但是众多研究中, 关于治疗对患者肿瘤标志物影响程度的差异却十分明显, 因此对此方面的探讨仍十分必要。另外, 白细胞介素中的IL-6及IL10是与肿瘤复发及免疫调节密切相关的指标, 因此本治疗方法对患者白细胞介素的影响程度探讨价值也较高[2,3,4,5]。本文中我们就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和白细胞介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乳腺癌患者治疗前至治疗后2个周期时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白细胞介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同龄妇女, 其从治疗前至治疗后上述血清指标的表达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 说明新辅助化疗对患者的影响相对积极, 可对患者的疾病状态和复发转移情况有效调控, 同时对于免疫失衡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价值。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新辅助化疗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和白细胞介素水平, 对于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和免疫调节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星, 何英剑, 李金锋, 等.原发病灶及腋窝阳性淋巴结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与乳腺癌患者生存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 (4) :256-259.

[2]Dowsett M, Nielsen TO, A’Hern R, et al.Assessment of Ki67 in Breast Cancer: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Ki67 in Breast Cancer Working Group[J].J Natl Cancer Inst, 2011, 103 (22) :1656-1664.

[3]周静, 朱宇熹.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价值[J].重庆医学, 2015, 44 (5) :665-666.

[4]董佳佳, 章斌, 邓胜明, 等.全身骨显像、肿瘤标志物及碱性磷酸酶在乳腺癌患者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5, 22 (2) :81-85.

乳腺癌辅助化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篇9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选取在2008年5月~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60例乳腺癌患者使用长春瑞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总的有效率为56.7%,对化疗的患者主要从胃肠道反应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化疗顺利进行的保证,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辅助化疗 疗效观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02-01

近些年来,每年乳腺癌患者高居不下,呈日益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到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表明。全球乳腺癌每年的发病数超过138万。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乳腺癌治疗的方案已经发生了较为彻底的转变,由单纯手术治疗转向了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同时合并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療等多种方式相结合[1,2]。乳腺癌较之其它肿瘤,有着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其预后的特点。在实体瘤中,化疗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化疗成为了乳腺癌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长春瑞滨和顺铂联合运用的化疗方案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有较好的化疗效果[3]。由患者个体化治疗等某些方面原因考虑,将该方案用于术后辅助化疗同蒽环联合紫杉醇类药物方案进行比较,判断其在术后辅助化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对2008年5月~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经过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08年5月~201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初诊为乳腺癌的患者,本组全部60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肿瘤部位:1例双侧乳腺癌,60例单次乳腺癌。纳入标准[4]:①病理诊断作为入组患者乳腺癌诊断。②患者术前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双乳双腋彩超、双乳钼靶以及腹部彩超等检查,排除心、肝、肾等疾病史与肿瘤转移患者。③在手术前未进行任何治疗,乳腺癌临床分期参照国际抗癌联盟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合作制定的乳腺癌TNM分期第七版标准,完成辅助化疗。④患有神经感觉异常,合并其他肿瘤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除外。⑤本组全部患者均同意化疗,由患者自己或者家属签署同意书

1.2 随访。研究对象的随访次数均超过一次。随访方式:来院就诊,电话。随访起点:手术之日;随访终点:2011年5月31日作为乳腺癌转移或者失访的时间。

1.3 结果。使用长春瑞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方案一段时间之后,本组全部60例乳腺癌患者,肿瘤完全缓解为4例,肿瘤部分缓解为30例,进展的患者为5例,肿瘤无变化的患者为21例。本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来计算,总的有效率为56.7%。与此同时,本组全部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

2 护理

2.1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胃肠道反应是乳腺癌辅助化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副反应,本组6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52例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86.7%。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很大,可能导致患者在饮食时发生困难,从而造成营养不良,不利于病情的恢复。用户人员应及时与患者阐述产生胃肠道反应的机制、以及防范和治疗的措施,让患者树立信心,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5]。

2.2 骨髓抑制。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化疗的各项适应症,在给予患者化疗之前要检查好血象骨髓,化疗的前提条件:检测的白细胞数应高于3.0×109/L,以及检测的血小板数应高于60×109/L,避免患者由于身体产生的免疫抑制影响到康复治疗。在化疗过程中,处理好患者的消毒隔离工作,与患者的家属沟通交流,减少家属和亲属探望的次数,防止发生交叉感染,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2.3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在乳腺癌辅助化疗过程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需贯穿整个护理过程。由于患者对乳腺癌的预防、保健和治疗等相关知识的缺乏,产生的极大恐惧与恐慌,患者抱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医护人员应当多于患者和家属交流,对患者和家属有疑问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解答,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在治疗过程中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病人出院后,要做到对病人的随访,要求患者的家属的在家中配合治疗。

2.4 饮食护理。乳腺癌不管对患者还是家属都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心理难以接受,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不但能杀死癌细胞,对人体正常的细胞液具有杀伤力,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损害人体组织器官,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并且发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医护人员应该给患者极大的信心,合理给予患者营养搭配的食物,主要以高蛋白、富含营养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禁酒禁烟,避免辛辣食物。提高患者的体抗力和免疫力。

3 讨论

本组60例乳腺癌患者使用长春瑞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总的有效率为56.7%,对化疗的患者主要从胃肠道反应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化疗顺利进行的保证,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莫庆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1046-1047

[2] 李妍.乳腺癌辅助化疗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20(4):381-382

[3] 周云海,巢琳,周士福.含蒽环类药物不同方案乳腺癌辅助化疗疗效与心脏毒性对比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1,18(3):262-264

[4] 李丽娅,陈敏军.乳腺癌辅助化疗提前终止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7,16(01):121-122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研究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中晚期乳腺癌为我院乳腺外科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女性患者, 均通过原发病灶穿刺活检, 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入选对象经超声、X线、血常规、肝功、尿常规、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确认无远处转移及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 患者均未接受手术治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 (45.12±10.26) 岁。TNM分期:Ⅱb期9例, Ⅲa期18例, Ⅲb期10例, Ⅲc期3例。肿瘤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2例, 浸润性小叶癌10例, 髓样癌5例, 单纯癌3例。按karnofsky计分均>80分。

1.2 治疗方法

多西他赛 (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制药公司, 国药H20090493) 75mg/m2, 静脉滴入1d;表柔比星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H19990280) 75mg/m2, 静脉滴入1d。每21d为1个疗程。在化疗的前1d开始口服地塞米松片7.5mg, 1次/12h, 共3d, 以预防多西他赛所致的过敏反应;化疗前、后均予以5-HT3受体拮抗剂以减轻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血象1次, 每疗程化疗前复查心、肝、肾功能。如果发生严重 (Ⅲ度以上) 骨髓抑制, 则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支持治疗。若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等消化系不良反应则予对症处理。3个标准疗程后, 行疗效和毒性反应评估, 若有效, 再行1~2个疗程化疗, 然后手术;若无效, 则直接手术治疗。

1.3 疗效评定

B超测量肿瘤病灶实体的最大径线, 参照国际抗癌协会 (UICC) 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5]分为4个等级: (1) 临床完全缓解 (CR) :所有目标病灶完全消失, 至少持续4周以上; (2) 部分缓解 (PR)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50%及以上, 至少维持4周; (3) 稳定 (SD)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未达50%或增大未超过25%; (4) 进展 (PD) :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灶。以CR+PR定义为有效 (ORR) , SD+PD定义为无效。

1.4 毒性反应评价

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各种毒副反应进行观察, 按WHO制定的统一标准将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分为0、Ⅰ、Ⅱ、Ⅲ、Ⅳ度。

2 结果

2.1 多西他赛与表柔比星联合化疗疗效及随访情况

患者均完成了4~5个周期的NCT, 无因无法耐受化疗毒副反应而中途退出者, RR为87.50%, 见表1。

2.2 毒副反应

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方案NCT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严重的脱发 (100.00%) 、白细胞减少 (92.50%) 及胃肠道不适 (60.00%) , 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下降 (47.50%) 、心脏毒性 (27.50%) 及口腔黏膜炎 (17.50%) , 无因不良反应而死亡的病例,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国内外已有很多文献研究证实, NCT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 其主要体现在: (1) 能缩小原发肿瘤的大小, 降低分期, 提高保乳率; (2) 对肿瘤的化疗反应作出客观评估, 使患者了解乳腺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度, 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3) 手术时能使乳腺癌细胞的活力降低, 不容易播散入血, 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4) 早期消灭恶性肿瘤可避免耐药性。基于以上临床特点若能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可能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但处于中晚期的乳腺癌患者可能对NCT的初始化疗方案不够敏感。为提高患者对NCT的敏感度, 避免因盲目的化疗而误了患者的病情, 寻找快速高效、低毒的NCT方案, 是医疗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蒽环类药物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被誉为乳腺癌NCT的基石。故中晚期乳腺癌通常以蒽环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表柔比星是一种最新型蒽环类抗癌化疗药物, 由日本研制而成, 90年代引进我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化学结构与阿霉素相似。其相对于其他蒽环类药物, 表柔比星的抗癌活性更强, 而且不良反应低。其作用的机制是通过干扰DNA转录, 阻止mRNA的形成达到抗癌作用。多西他赛为半合成紫杉类的新一代抗癌药物。其治疗乳腺癌的疗效优于蒽环类, 单纯应用有效率可达41%~75%[2,6]。其抗癌机制:一是促进癌细胞内的微管聚集, 稳定微管活性, 进而阻滞癌细胞分裂来达到抗癌的作用;二是启动凋亡机制诱导细胞凋亡, 抑制乳腺癌的恶性繁殖[7]。国际乳腺癌研究组 (BCIRG) 001/TAX316研究结果表明, 以多西他赛联合其他药物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淋巴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 降低复发率[1]。有文献报道[8~10], 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化疗, 不会增加耐药性的发生率, 因表柔比星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和多西他赛联合无交叉耐药性情况的发生, 而且在抗癌方面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以往文献研究也显示, 两类药物联合应用的化疗有效率为75%~90%[2,8,9]。本研究结果表明, 40例患者中, 有16例 (40.00%) 达到CR, 19例 (47.5%) 达到PR, RR为87.50%。本组病例的结果与上述文献研究结果相符。

化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能耐受, 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支持下, 患者术前都能够顺利完成3个疗程的NCT, 患者依从性好, 不良反应主要以脱发 (100%) 、白细胞减少 (92.50%) 及胃肠道不适 (60.00%) 多见, 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下降 (47.50%) 、心脏毒性 (27.50%) 及口腔黏膜炎 (17.50%) 。毒性反应严重的患者通过G-CSF支持和对症处理后血象均能恢复正常, 并可以接受进一步治疗, 无因不良反应而死亡的病例。

综上所述, 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对中晚期乳腺癌进行NCT, 有效率高, 治疗耐受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的新辅助化疗 (NCT) 方案在中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乳腺外科治疗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接受多西他赛75mg/m2和表柔比星75mg/m2, 静脉滴入1d。每21d为1个周期, 行35周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1) RR为87.50%, 其中CR为40.00%, PR为47.50%。 (2) 不良反应主要以脱发 (100.00%) 、白细胞减少 (92.50%) 及胃肠道不适 (60.00%) 多见, 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下降 (47.50%) 、心脏毒性 (27.50%) 及口腔黏膜炎 (17.50%) 。结论: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对中晚期乳腺癌进行NCT, 有效率高, 治疗耐受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乳腺肿瘤,中晚期,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表柔比星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素质评价下一篇:自我护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