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样品分析仪

2024-10-04

过程样品分析仪(共7篇)

过程样品分析仪 篇1

近年来,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空气污染也愈加严重, 雾霾现象层出不穷, 为了缓解这一现象, 人们愈来愈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观测。尤其是空气质量的检测, 其中主要是对二氧化硫进行采样和分析。为了更进一步提升二氧化硫检测结果的精确度, 在采样和检测的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对此, 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阐述了控制检测质量的各项措施。

1 样品采取之前的质量控制

在样品采取之前, 工作人员要进行周密的准备, 在采样现场进行甲醛的配置, 然后利用甲醛缓冲吸收液。此外, 还要进行导管的冲洗, 用于冲洗的试剂主要有三种, 冲洗的顺序为: (1+4) 盐酸溶液→水→乙醇。冲洗之后, 要使用干净且干燥的空气将导管吹干;吸收瓶的选择也应该谨慎细心, 要保障采样过程中所使用的吸收瓶在吸收速度等方面满足相应的要求;最后还要对采样器进行详细认真的检测, 在检测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还要注意采样器的气密性和安全性。从而从根本上确保采样的整体质量。

2 样品采取中的质量控制

2.1 导气管的吸附过程

通常, 二氧化硫容易与水混在一起, 如果水蒸气遇到冷空气, 那么其会凝固在进气管的管壁上, 之后可以对其进行吸附, 然后溶解二氧化硫, 避免检测结果出现偏高的现象。进气导管可以选择聚四氟乙烯管, 这种导管具有管壁光滑、吸附性不大等特点。为了避免出现积水现象, 要保持连接导气管的直立, 并且不能对其进行打结。导气管的选择要注意它的长短, 通常越短越好。要对导气管进行定时清洁, 确保导气管内部的清洁度。此外, 不能将乳胶管用作导气管, 这是需要尤为注意的一点。

2.2 采样温度的控制

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 不仅甲醛要保持一定的温度, 吸收液体缓冲也要保持一定温度, 通常在23℃~29℃。在这个温度之下, 二氧化硫的吸收速度会变快。现如今, 大部分采样器都具有温度调节和保持恒温的功能。因此, 确保温度的控制主要是对仪器的控制, 保障仪器正常工作, 使采样的温度能够维持在要求温度之间, 避免采样结果出现偏差。

2.3 样品的运输与保管

在结束样品采集之后, 工作人员需要在实验室进行样品的观察, 这就需要对样品进行搬运。在进行搬运的过程中, 要避免样品受到光照。如果采集当天不能进行样品的检测, 要对样品进行冷冻储存, 冷冻温度要在4℃左右, 以此来避免长时间置放而导致的检测结果不精确。在进行样品分析之前, 工人员要提前三十分钟从保存柜中取出样品, 等待样品的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同时, 工作人员才能够对样品进行分析。

3 分析二氧化硫样品时的质量控制

3.1 试剂的影响

试剂的质量会对样品的分析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试剂研究所之中, 不仅存有二氧化硫标准溶液, 也存有甲醛缓冲吸收液。这些储备液要在存储期限之内进行稀释和使用。试剂空白样和PRA会影响标准曲线的斜率等方面, PRA的纯度会对空白样的吸光度产生影响, 因此, PRA的选择尤为重要, 要考虑其纯度和浓度等多个方面。例如, 氢氧化钠溶液就很容易吸收到二氧化硫, 进而导致空白值的提升, 所以在储存时要确保其密封性。

3.2 操作的影响

操作过程中主要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试剂的配置。在配置二氧化硫标准使用液时, 要选用移动液体的导管进行溶液的抽取, 然后将抽取的溶液放入容量瓶之中, 最后利用甲醛对液体进行冲洗; (2) 避免交叉所造成的感染。在进行实验时, 不同的试剂要放在不同的杯子之中, 并且在杯子上面覆盖滤纸, 绝对不可以直接从试剂瓶中直接接取试剂, 以此来避免移动液体导管上所残留的试剂造成污染; (3) 注意移液管的使用。要使用0.5m L的移动液体导管进行氨磺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移取, 使用1.0m L的移液管进行PRA的移取; (4) 注意管溶液的混合。在实验过程中, 每次向试管中添加试剂, 都要及时将玻璃塞扣紧, 然后进行溶液的摇匀; (5) 显色反应试剂应该按照顺序加入。通常, 要在酸涩的溶液里进行显色反应, 将试管中的强酸性的PRA倒入另一个碱性溶液之中, 让两者融合, 最后呈现碱性; (6) 注意显色时间和温度的掌握。显色时间的控制尤为重要, 这会对实验的成功与否造成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显色温度都有不同的显色时间和稳定时间。在实验的过程中, 要根据季节和周围环境来确定显色时间和温度; (7) 注意比色管的使用。在实验的过程中, 比色管的使用尤为重要, 工作人员要注意比色管大小和使用方式的选择。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确保大气中二氧化硫采样和样品分析的准确性, 工作人员要加强样品采集之前和采集过程中监控和管理。在样品分析时, 要注意多不同因素对样品产生的影响, 注意实验细节, 从根本上保证样品分析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人类社会的进步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导致空气中各类有害气体在不断的增加。因此, 大气成分的采样和样品分析尤为重要, 在采样和分析的过程中, 许多因素都会对分析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加强采样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大气二氧化硫采样及样品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阐述和说明。

关键词:大气,二氧化硫,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楠, 杨乃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采样及分析中的质量控制[J].当代化工, 2015, v.44;No.22902.

[2]欧敏萍.大气二氧化硫采样及样品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No.16205.

[3]黄昆.大气中二甲基硫在线监测技术研发[D].北京大学, 2013.

过程样品分析仪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 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面对高房价的同时, 人们更关心的是工程的质量问题。作为第三方的检测机构, 对社会出具科学、公正、准确、可靠的的检测数据, 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中的质量与安全。工程质量的检测能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避免不合格工程的出现, 挽回返工、修复等造成的不必要经济损失。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 还能有效地保障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 甚至于保证日后投资使用者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检测机构中的样品管理是日常的重要工作之一, 其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检测过程之中, 从样品的接收到样品的留置处理等各个环节中实施着有效的质量控制。在《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5.6单独明确指出了抽样和样品处置要求, 由此可见, 样品管理工作在检测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样品管理成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出具的检测报告是否客观、公正、真实。对检测机构的样品进行盲样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1 盲样管理的过程

所谓盲样管理就是指在检测机构的试验人员在进行相关试验工作时完全不知道样品的委托人、委托单位、工程名称、生产厂家等相关信息, 这些具体信息只有收样员和样品管理员知道, 而收样员和样品管理员不得参与试验检测工作, 同时送检单位人员与试验检测人员不能直接接触, 从而杜绝了更换样品、私自透露结果、甚至人为伪造数据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保证了试验检测过程的科学、公正、公平和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检测机构的盲样管理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即:样品的接收和标识、样品的流转、样品的检测和样品的处理。

1.1 样品的接收和标识

1.1.1 样品的接收

委托方将样品送至检测机构, 由委托方填写与样品相关的信息内容以及完成试验后样品的处理方式, 有见证送检要求的, 还需要见证人一起到现场进行身份核对。收样人员依据委托书检查样品的种类及送样数量, 以HRB400E 25的热轧带肋钢筋为例, 其钢筋本身会带有4 E+厂家标志图形+25的字样, 委托方有提供产品相关合格证的, 应核对其是否与委托协议书里填写的一致。确认检测依据及检测项目后, 样品数量及规格符合检测要求并与委托信息一致时双方在检测协议书上签字确认。

1.1.2 样品的标识

收样人员应将接收的样品统一放置于样品周转区, 待试验系统产生样品编号后放于样品区。每个样品标识仅需提供检测所需的基本信息, 样品编号的原则应该规范、连续、具有唯一性原则。当一组样品中还涉及多个单个样品时, 样品标志应列子序号, 以区分同类样品之间的不同。样品管理员在进行样品贴样工作时, 应在标识上“未试”一栏做记号, 客户有需要试毕取回的, 还需在“需留样”位置做记号。同时还的注意清除样品外包装上原有的与工程信息、委托单位相关的信息标识, 以防信息进行泄露。贴样工作完成后, 并在试验系统里面进行委托提交, 以结束样品接收与标识的工作阶段。

1.2 样品的流转

1.2.1 同部门之间的流转

试验人员根据试验系统产生的试验任务单, 在规定的时间内, 前往样品室领取样品。检测人员必须认真核对任务单上的相关信息是否与提供的样品一致, 查看样品的符合性、完整性、有效性。对于有异议的任务单, 确认清楚后在接单。在流转的过程中要防止非检测性质的人为破坏。

1.2.2 不同部门之间的流转

当委托协议书里的检测项目超出自己资质能力范围, 需要其他部门进行辅助检测, 收样员应填写相关流转单, 再与样品一同流转到其他部门, 必要时进行外部分包。样品在传递过程中, 不得改变样品编号, 保持样品标识清晰、内容完整、保证样品的完整性。

1.3 样品检测

试验员开始试验工作前, 应对试样进行简单的预处理。按照相应的检测标准与规范进行制样,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填写相应的记录。在检测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试验状态在样品标识上进行标记, 依次为“在试”、“试毕”“留样”, 以保证检测过程中的样品状态具有可溯性。

1.4 样品的处理

1.4.1 委托本机构处理

对于试毕样品, 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及各地方管理部门具体规定执行, 如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定除标准规范明确要求需留置的试样, 应按其规定的程序、环境、数量和要求留置外, 其他非破坏性检测、且可重复检验的试样, 应在样品检测或试验后留置7天;破坏性试样, 应在样品检测或试验后留置3天。

1.4.2 试毕取回

若委托方要求取回样品时, 收样人员应在留样期满后 (无需留样的样品试毕后) 通知委托方领回;领取样品时, 委托方应出具有效证明, 由样品管理员办理领样手续, 领取样品;若委托方要求在留样期内取回样品时, 应在“样品处理记录”的样品处理情况栏上签注“对本检测/检查报告无异议”字样后, 方可办理领样手续;若客户委托时未要求试毕取回或者由于客户原因而逾期未取回的样品, 超过留样期以后, 可根据检测机构的相关质量体系规定执行, 一般规定为超过留样期1个月, 由样品管理员报相关部门负责人批准后进行处理。

2 注意事项

2.1 在样品的接收阶段, 收样员应该提醒委托人员信息填写完整, 仔细核对委托人员、见证人员的身份。

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应由双方进行确认, 与送检人一起核对样品的状态、数量等信息。样品不足的情况下, 委托方应补齐样品后再进行委托办理;如为样品信息填写错误的, 收样员应指导送检人员重新填写委托协议书。收样人员与样品管理员应熟悉各类样品的检测方法与标准, 明确送检样品的数量与要求, 对客户送检的样品是否能满足试验要求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委托的过程中, 送检人员与试验人员不能直接接触。

2.2 样品标志的种类繁多, 根据委托协议书的内容, 在试验系统的相应类别生成样品编号, 认真勾选检测项目, 不得出现漏选、多选的情况, 标识卡体现的内容应与委托书一致。

样品标志的粘贴方式, 应根据不同的样品包装形式不同而有所改变, 液体状的样品尽量用密封的塑料或玻璃瓶, 量大的用桶进行盛放;用于装粉状样品的袋子, 必须具有一定韧性和承重能力。以保证样品的流转过程中标识不丢失、脱漏、模糊等现象。样品室应该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 以免被人更换样品, 做好样品区的监控管理工作。

2.3 在样品的流转过程中, 试验人员在接单时, 应该仔细核对样品标识与样品是否一致, 样品标识的信息与任务单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发现样品与检测依据不贴切的, 样品不足的, 提供信息不完整的 (如外墙腻子粉, 若配料比没有提供无法成型试件) , 甚至样品标识与样品不一致的, 都应该及时跟样品管理员进行沟通。流转到其他部门进行辅助试验的, 样品管理员应该做好流转样品名称、样品编号、流转时间的登记工作, 不定期检查流转记录单完成的情况。

2.4 样品的留置应当有序, 标识清楚, 样品的管理应注意防潮、防火, 保证样品的完整性。

以便再次进行检验时, 样品能符合检测要求。留置期到期时, 应及时填写《样品处理台帐》进行清理。客户要求试毕取回的, 留置期期满的, 应及时通知客户取回。

3 结论

实行盲样管理检测, 保证了样品在检测过程中出具数据的公正性, 同时体现了对不同委托单位之间的公平性。提高检测中心在建筑检测行业的影响力, 巩固了实验室在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加强内部样品管理, 提供客观有效的报告, 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为工程的质量问题把好最后一道关。

在实验室进行评审时, 利用盲样进行测试, 可以更直接的反映被评审的实验室的综合能力, 包括仪器设备和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加强检测实验室的样品管理, 对于检测机构通过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和行业资质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检测机构落实好盲样管理制度, 不仅可以保证样品在整个流转过程中的真实、有效, 更能进一步保证检测机构科学、公正、严谨、高效的质量方针。

摘要:本文通过对检测机构中样品管理的重要性的认知, 介绍了盲样管理在检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 总结了工作中盲样管理的关键点, 其对试验检测过程的科学性、公正性、公平性和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检测机构,盲样管理,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

[2]李晓霞.建立盲样管理制度, 保障试验检测的客观公正[J].交通标准化, 2010 (9) :44.

[3]陈伟, 张道全.盲样在实验室评审中的应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3 (2) :44-45.

过程样品分析仪 篇3

1 样品的采集/抽样

当样品采集/抽样作为检测工作的一部分时, 应当对采/抽样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

(1) 抽样检测是一种风险检测, 抽样人员在抽样时应依据相关规定掌握科学方法, 一是如何从批中抽取样品, 即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二是应从批中抽取多少个单位产品, 即应取多大的“样本大小”;三是如何根据样本的质量数据判定批是否合格, 即怎样预先规定“判定规则”。

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抽样方法。在生产领域, 国家、行业、地方等各级标准规定了连续批和不连续批的抽样方法。在产品监督检查工作中,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定了产品的监督检查抽样方法。没有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 检验机构应根据统计方法制订抽样计划, 即以简单随机抽样为前提。

(2) 样品采集/抽取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正确的采/抽样工具, 如无菌采样, 准备无菌器具, 按无菌采样程序操作;如采集全血样本, 则需使用含EDTA的抗凝管;样品的数量应满足检测需要, 如需备样, 应加倍采集;对采集的样品及时进行标识, 不得混淆。

(3) 采/抽样时应有记录, 记录内容应清晰、明确、具体。记录应该包括所用的抽样方法、时间、地点、采/抽样位点、抽样人及被抽样单位的识别确认, 环境条件 (如果相关) , 必要时有采/抽样位置的图示或照片等、封样的部位、数量、方法等。抽样记录是原始记录之一, 是今后发生纠纷时追溯性的重要依据。

2 样品的运送

样品采集后, 应在检测要求中规定的送检时限内送达实验室, 运输过程中要妥善保存和安全运输, 确保样品的完整性, 应根据样品的状态、特性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包装形式、保存方式和运输工具, 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坏和变质。

3 样品的接收

检验检测机构应对检验检测样品设有专人负责接收、检查、标识、登记、贮存、流转。

(1) 采集/抽样检测的样品的接收。样品接收人员应根据采集单/抽样单的记录内容与检测要求对样品的包装、状态、数量、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判定依据等检测信息进行审核, 并检查封条的完整性及有效性, 正确填好样品交接单, 贴上样品唯一性标识, 及时将样品传递至检验室。

(2) 委托检测的样品的接收。对于委托检测, 应与委托人办理委托手续, 要求委托人认真填写委托单, 并查看样品状态是否完好, 委托单检测信息是否齐全。如委托人有特殊要求, 应报请技术主管进行合同评审。当对样品是否适合于检验检测有疑问或样品与所提供的说明不符时, 或者当委托人要求的检验检测规定得不够详尽时, 接收人员应仔细询问委托人并进行记录。如有分包项目应告知并事先取得委托人的书面同意。

(3) 检验人员对样品的接收。检验人员在接收样品时, 应对样品及检测信息进行二次审核, 并判断检测项目与检测依据是否可行, 如有偏差应当场提出, 要求立即纠正, 情况严重可拒收样品, 直至完全符合检测要求为止。

4 样品的标识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样品的唯一标识系统, 确保样品在接收部门、检验部门等所有检测过程中自始至终不与其他样品混淆, 并实现样品的可追溯性。除编号标识外, 还应有状态标识, 如待检、在检、检毕或是留样, 表明该样品的流转状态。如样品在检测机构之外传递时 (如分包) , 同样要做好唯一性标识。

5 样品的贮存

样品贮存应分类、分区存放, 标识清晰, 方便查找, 环境设施要与样品及检测要求相符, 样品室应通风、防潮、控温、清洁等, 可根据需要配备样品架、冰箱冰柜、空调、除湿机等, 对要求在特定环境下贮存的样品, 应做好记录。当样品及其部件需妥善保存时, 应有贮存和安全的措施, 对于价值昂贵的样品, 更需保险、防盗。样品室应有专人管理, 限制出入。

6 样品的处置

检测完毕的样品达到相关规定的贮存期限后, 方可处置。对于客户需取回的样品, 在保存期满的前三天应提前告知客户, 如果逾期不取, 经报批后, 可由样品管理员处置。样品的处置应安全, 防污染, 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

检验检测机构应制定上述各环节的样品质量管理程序, 并保持样品在检验检测机构整个周期内的流转记录, 以备核查。

参考文献

过程样品分析仪 篇4

1标准样品的定义

标准样品英文名称从1978年开始正式确定为reference material (简称RM) 。在ISO指南30:1992《标准样品常用术语及定义》中对标准样品是这样定义的:标准样品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的和很好确定了的特性值的材料或物质, 可以用来校准仪器、评价测量方法和给材料赋值。有证标准样品定义为“附有证书的标准样品, 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经过一定程序被标定, 每个标准值都给出以置信水平表示的不确定度”[1]。

GB/T 15000.8-2003/ISO 指南 33:2000[2]援引了ISO指南30:1992的定义。

GB/T15000.2-1994对标准样品的定义为:具有足够均匀的一种或多种化学的、物理的、生物学的、工程技术的或感官的等性能特征, 经过技术鉴定, 并附有说明有关性能数据证书的一批样品。对有证标准样品 (又称国家标准样品, 英文简称CRM) 是这样定义的:“有证标准样品是具有一种或多种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工程技术的或感官等性能特征, 经过技术鉴定附有说明上述性能特征的证书, 并经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批准的标准样品”[3]。

GB/T15000.3-2008/ISO指南 35:2006对标准样品和有证标准样品的定义进行了修改, 其定义标准样品 (RM) 为“一种或多种规定特性足够均匀和稳定的材料, 已被确定其符合测量过程的预备用途” 。其中“特性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 例如物质或物种的特征属性”, “用途可包括测量系统校准、测量程序评估、给其他材料赋值和质量控制”。有证标准样品 (CRM) 定义为“采用计量学上有效程序测定了一个或多个规定特性的标准样品, 并附有证书提供规定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和计量溯源性的陈述”, 其中“值的概念包括定性特性, 如特征属性或序列, 该特性的不确定度可用概率来表示”[4]。

ISO指南30:1992, GB/T15000.2-1994与GB/T15000.3-2008三个标准对标准样品和有证标准样品的定义有一定差异, 目前GB/T15000.2-1994作为有效标准使用, 已在修订过程中, 根据标准引用的最新原则, GB/T15000.3-2008对标准样品和有证标准样品的定义可以作为目前最准确的定义使用, 且GB/T15000.3-2008与ISO 指南 35:2006为等同采用, 消除了ISO指南30:1992与 GB/T15000.2-1994之间存在的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差异, 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2标准样品的作用

根据GB/T15000.3-2008/ISO 指南 35:2006对标准样品的定义中, 确定标准样品的“用途可包括测量系统校准、测量程序评估、给其他材料赋值和质量控制”。有证标准样品 (CRM) 主要用于校准仪器、实现产品和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方法验证, 也用于给其他材料赋值。GB/T15000.8-2003和GB/T15000.9-2004[5]更详细地规定了标准样品的用途, 如在计量学上可用于贮存和传递特性值信息, 建立测量溯源性, 复现和导出国际单位制 (SI) , 定义和创建约定标尺, 如国际温标、pH标尺、辛烷值标尺。可用于评定测量过程, 包括测量过程中涉及的实验室、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和实验室操作人员等各方面的评定。

但不是任一种标准样品都能实现以上所有目的, 每一种标准样品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在标准样品的生产过程中, 其定值特性是与特定分析或测量程序相联系的, 定值特性决定了标准样品的预期用途, 因此GB/T15000.4-2003[6]规定有证标准样品的证书中, 生产者应尽可能清楚地阐明所发行的标准样品的主要目的, 在证书、定值报告或以其他方式提供相关附加信息, 以便使用者正确使用CRM。这种说明或陈述也不限制CRM在其他方面的使用, 其最终目的是使使用者应用CRM更加合理。

GB/T15000.4-2003对标准样品的预期用途给出了5个实例:用于复现国际温标温度固定点 (ITS-90) , 因而也可用于校准温度测量装置;用于测定矿石样品中贵金属含量的仪器的校准;用于确认测量天然基体中污染物含量的分析方法;作为商业交易中的仲裁样品;用于制备实验室常规分析的工作标准样品[6]。此处列出的5个实例, 是便于读者理解标准样品的用途, 并不是对其作用进行定义, 标准样品的用途并不局限于以上5条。

3标准样品与标准物质的区别

在国际上标准样品和标准物质英文名称均为“Reference Materials”, 二者在管理、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无任何差异, 其工作程序文件均为ISO指南30、ISO指南31、ISO指南32和ISO指南33等系列标准, 由ISO/REMCO组织负责。在我国标准样品和标准物质分属两个机构管理, 计量系统将“Reference Materials”称为“标准物质”, 由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管理, 标准化系统称为“标准样品”, 由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管理。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在GB/T15000.3-2008/ISO指南 35:2006实施之前, 有一定差异, 该标准发布实施后, 二者在定义和用途上已无任何差异。其研制程序是相同的, 对其内在质量要求也是一样的;对使用者而言, 其作用也是相同的, 均是作为一种标准。所不同的是管理程序不同, 分别隶属不同的管理机构进行分类、分级管理[7]。其中标准物质分级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和国家二级标准物质, 一级标物相对二级标物更加严格;标准样品分级为国家标准样品和行业标准样品, 国家标样和行业标样在制备、审查等方面并无差异。

4标准样品管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标准样品管理法规体系。199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下列技术要求, 应制定国家标准 (含标准样品的制作) ;第十三条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含标准样品的制作) 。本条例为在我国生产、分发和应用的标准样品管理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1988年国家标准总局批准发布的《国家实物标准暂行管理办法》和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样品研制工作程序》把我国标准样品的行政管理纳入了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为了有效地实施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了8个国家标准样品工作导则:GB/T15000.1在技术标准中陈述标准样品的一般规定、GB/T15000.2标准样品常用术语及定义、GB/T15000.3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GB/T15000.4标准样品证书和标签的内容、GB/T15000.6标准样品包装通则、GB/T15000.7标准样品生产者能力的通用要求、GB/T15000.8有证标准样品的使用和GB/T15000.9分析化学中的校准和有证标准样品的使用。GB/T15000系列标准为标准样品的管理提供了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指导性文件。

5国内标准样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1952年研制成功第一批冶金国家标准样品以来, 标准化主管部门把标准样品生产、分发和应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范畴。1988年,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标准样品工作的规范化、正规化管理, 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立了全国实物标准委员会 (后更名为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 ;到了1996年, 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促进我国标准样品的管理与国际接轨, 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立了ISO/REMCO中国委员会来统一与ISO/REMCO直接对口, 协调我国与国际之间标准样品的技术交流活动。

目前, 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已分别批准成立了冶金、有色金属、环保、农药、气体化学品、无损探伤和酒类等数个分技术委员会以及多个专业技术工作组。到2008年5月, 我国共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1 990种, 各个行业部门发布的行业标准样品已达近万种, 其中钢铁标准样品2 833种, 有色金属标准样品1 242种[7,8]。对于标准样品的分类研究和体系建设, 其他行业也发展较好, 如环境标准样品按照环境要素和样品基体分为了纯物质标准样品、空气和废气监测标准样品、水和废水监测标准样品等九大类,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标准样品体系。

6海洋标准样品的发展现状

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和丹麦等海洋发达国家中海洋标准样品的研发, 尤其是在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标准样品方面的研发进展很快。在一些国家, 已做到在不同的海洋功能区域内使用不同种类的海洋沉积物和不同本体的海洋生物标准样品, 如对海洋生物体的选取也已不仅仅局限于肌肉部分, 还包括如内脏等一些高富集区域的部位。国际组织也对海洋标准样品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精力, 政府间海洋委员会 (IOC) 、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和联合国环境署 (UNEP) 于1987年联合支持成立了标准和标准样品专家组 (GESREM ) , 致力于对海洋标准样品的研究。经过近10年的工作, 开发了近2 000种涉及海水水质、海洋底质和海洋生物体等诸多方面的用于数据质量保证的海洋标准样品, 先后3个版本以“IOC手册与导则”的形式发布。IOC等国际组织还以Unesco技术报告等形式发布特定调查项目和海域的标准样品。这些海洋标准样品为规范国际海洋科技、经济和管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障, 但其最大作用是为某些国家推行其海洋强权政策服务。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 (NOAA) 与“标准与标准样品专家组”在综合协调了国际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编制并出版了整个海洋标准样品目录, 列出了国际上已有的海洋标准样品及其技术指标。该目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近岸海域娱乐活动和水产养殖区的环境质量;海洋生物中的化学污染;海水中的化学污染;海洋沉积物和悬浮物中的化学污染;河口水域浮物中的化学污染;水面漂浮物或海滩下的化学污染;大气中的化学污染。此外,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 (NIST) 已发布了1 000余种CRM, 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也分别在进行部分海洋标准样品的科学研究与资料信息管理工作。美国在海洋标准样品研制的成就为支持其海洋警备队的职能、维护其超级大国的海洋权益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由此可见, 国际社会对海洋标准样品的研制高度重视, 并做了大量工作, 海洋标准样品已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我国在海洋领域的标准样品发展相对滞后, 截至目前正式发布的标准样品仅有牡蛎标准样品 (GSB Z19002-95) 和黄鱼等有限的几种, 有证参考物质 (即有证标准物质) 也仅有海底沉积物 (GBW07313) 、南海沉积物 (GBW07334) 、黄海沉积物 (GBW07333) 、近海沉积物 (GBW07314) 和贻贝 (GBW08571) 等13种一级标准物质和中国系列海水[GBW (E) 130011]等40种二级标准物质[9]。由于海洋标准样品数量极度缺乏, 许多标准样品靠从国外购买或用标准物质代替, 增加了工作成本, 且不能完全实现我国海洋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推进海洋标准样品的发展, 《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规划》将海洋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列入了规划, 提出了脱水河豚毒素国家标准样品、海藻糖国家标准样品等10多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标准样品研制目标, 同时开展《河豚毒素检测方法》等标准样品研制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为海洋标准样品的检测定值提供标准方法, 以推动我国海洋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

由此可见, 我国海洋标准样品的研制已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通过科学的规划, 完全能使我国海洋标准样品的研制进入规范化和体系化的轨道。但从整体上看, 我国对海洋标准样品的研究十分薄弱, 与国外海洋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行业相比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其中海洋标准样品研发活动的组织机构有待建设;欠缺完善的海洋标准样品体系, 海洋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缺少指导现有标准样品制备和研究的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 使目前海洋标准样品的研制、定值等工作无章可循;海洋标准样品数量少, 分划粗, 远不能满足海洋科技、经济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海洋标准样品研发工作尚未开展, 政府主管部门和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海洋标准样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少认识。

因此, 应尽快开展海洋标准样品组织机构建设, 海洋行业标准化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应高度重视海洋标准样品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开展我国海洋标准样品分类研究, 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海洋标准样品体系;根据海洋标准样品体系开展海洋环境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 深入研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制定海洋标准样品研制标准, 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推动海洋标准样品研复制, 以满足海洋监测、海洋调查、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等各方面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GB/T15000-2-1999标准样品常用术语及定义[S].北京:标准化出版社, 1999.

[2]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GB/T15000-8-2003有证标准样品的使用[S].北京:标准化出版社, 2003.

[3]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GB/T15000-2-1994, 标准样品常用术语及定义[S].北京:标准化出版社, 1994.

[4]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GB/T15000-3-2008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S].北京:标准化出版社, 2008.

[5]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GB/T15000-9-2004分析化学中的校准和有证标准样品的使用[S].北京:标准化出版社, 2004.

[6]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GB/T15000.4-2003/ISO指南31:2000, 标准样品证书和标签的内容[S].北京:标准化出版社, 2003.

[7]胡晓燕.我国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发展综述[J].山东冶金, 2006, 28 (4) .

[8]韩笑, 钱渊华, 张天佑.我国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的现状分析[J].中国标准化, 2008 (8) .

过程样品分析仪 篇5

对于地质学的概念分析, 主要是针对地质勘探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其科学性的数据信息分析直接关系到地质勘探工作的有效进程。由于我们都知道地理信息的构成非常复杂, 首先是对其地貌以及土壤的分析, 进而对地质的样品进行分析, 这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其关系到地理信息的最核心的数据信息。然而事实却是,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我国在地质勘探方面取得的进展相对缓慢, 地质勘探方法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当前我国地质勘探的主要方法为光谱分析法, 主要对地质样品进行勘探分析。

1 地质分析技术概述

当前来看, 对于地质分析的特点来看, 其主要是进行对样品的检测分析。伴随着现如今样品量的逐渐增加, 对于地质分析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69年代以前, 地质勘探分析主要是以化学分析为主, 即对矿物质的元素, 包括主元素和次量元素的组成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 到了20世纪70到80年代, 各种勘探设备仪器的出现也为地质样品的化学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基础。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 据算机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 其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地质勘探技术的进步, 给地质化学样品的分析带来了全新的构想。现如今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主要是借助多元素仪器进行分析, 包括对地质样品的分析和保存。其中, 对地质分析和环境分析成了目前全新的研究方面, 伴随着地质勘探仪器的进步, 地质分析的重点方向主要在微区原位分析方面, 这是目前世界上对地质化学样品分析的主要研究方向。然而, 现如今全世界都在倡导绿色环保生态, 因此地质勘探的绿色分析技术也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技术成为发展的主流。当然, 归根结底, 化学分析方法依然是目前地质样品分析和保存的最主要技术和最基础的技术, 它对地质样品的摊看分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地质样品的几种化学分析方法和保存

2.1 硼及硼矿石分析

由于硼在自然界中的分析非常广泛, 因此硼矿物的种类也非常多, 主要有硼镁石、硼钾镁石、水方镁石等。值得注意的是, 当对硼矿物进行样品的分析时, 一定要全面考虑, 综合利用样品的功能性进行分析。当对硼矿物进行化学分析时, 其分析要点在于应在60度的干燥环境下进行为期3h的分析。一般来说, 对于硼矿的基本分析只要测定B2O3, 如果要全分析或组合还要测定CO2、Fe2O3、Go、K2O、Al2O3、水分以及灼烧减量等。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试样的分解。通常状况下, 硼酸在浓盐酸溶液中煮沸蒸发的情况下, 比较容易挥发, 此时需要注意的是硼的含量会相对减少, 然而这样一种缺陷可以借助微沸进行有效弥补。而对于那些相对不容易挥发的试样, 可以尝试用碳酸钠进行分解。相对来说, 对于那些铝含量比较多的试样, 通常会将一部分纯石英砂添加进来, 从而帮助溶剂进行分解。其次是试样的分离阶段。对于试样的分离来说, 通常应用相对广泛的是用甲醇使硼以硼甲基醚的形式蒸馏, 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有效分理处大部分的元素, 从而对化探样品进行有效分析。

2.2 磷及磷灰石分析

对于磷灰石而言, 众所周知的是其通常产于沉淀岩当中, 这是其最主要的产出地。当然, 磷灰石也会存在于某些变质岩当中, 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少见。除非比较少见的情况, 对于矿物质中的磷来说, 其一般状况下成正磷酸盐形态。对于不同杂质的磷灰石而言, 其在进行样品分析时挺长会对伴生的元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其主要原因在于铀、钛、锂、钒等一些稀有元素往往会在矿物质当中。

首先, 试样的分解与分离:矿石中磷绝大部分呈正磷酸盐。此外, 试样中有钍、锡、钛、锆和磷伴生在一起, 经过脱水后, 磷酸盐会含有这些元素的磷酸盐, 即二氧化硅内的杂质。所以要注意在要求精确分析或酸不溶物较多时, 残渣应再用碱熔。其次, 测定:常用碱性熔剂半熔或全熔测定那些矿石中低含量磷。按照矿石的不同性质选取相应的方法, 一般矿石多用半熔法, 操作简便且坩埚不易损坏。有需要时可应用全熔。

2.3 硫及硫铁矿分析

硫铁矿主要有:磁黄铁矿、白铁矿及黄铁矿。硫是地壳中分布广泛的元素之一, 其中大多以硫化物状态存在。

首先, 试样的分解。硫的测定内容一般主要有:总硫量, 即硫酸盐和硫化物硫;硫酸盐硫;硫化物硫, 前面两个测定内容之差。目前对于总硫量的测定, 主要的分解方法:①碳酸钠和氧化锌半熔, 特点是大部分硅酸可除去, 不足的是不能完全分解硫酸钡, 且当存在大量锡部分时且进入溶液, 测定则受到干扰;②在氧化剂, 如高锰酸钾或硝酸钾等的存在下, 用碳酸钠熔融。除了能分解硫化物外, 也能完全分析硫酸盐如硫酸铭、硫酸钡, 且不会损失游离硫;不足的是二氧化硅和锡会进入溶液。

其次, 分离方法。常用硫酸钡重量法测定总硫量。在测定过程中, 氯化钡沉淀硫酸根时, 可能会产生两种误差。一是结果会因硫酸钡沉淀的溶解而偏低;其二为结果会因其他元素的共沉淀而偏高。有碱金属存在时, 结果往往会因沉淀硫酸根而偏低。降低碱金属硫酸盐的吸附可采取增加溶液中的盐酸浓度, 但又因此增加了酸式硫酸盐的共沉淀, 而目前在这方面的分离技术还有待完善。

2.4 样品的贮存与保管

通过上述地质样品的分析, 对于地质样品的保存, 笔者归纳除了以下几个方面, 仅供参考:

首先, 对于土壤样品的保存, 一般选择保存在相对干净的玻璃容器内, 且容器一定要质地硬, 在保存过程中一定要格外注意分析项目的稳定性, 确保保存的良好状况。其次, 基于试样中硼矿的粉末比较容易丢失, 且很容易吸收进水分, 因此必须要在样品粉碎加工完成后, 第一时间保存在光口的瓶中, 确保保存的有效性。再次, 当对有机磷农药进行不稳定项目的分析时, 要确保使用的土样是新鲜的, 切勿使用风干的土样, 并且要使用20g左右的样品测定含量水。最后, 在对土壤中的有机磷样品进行分析时, 需要在-18o的冷冻箱将其保存3~7d, 以确保样品的可实验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地质学家借助先进的勘测设备可以有效进行对地质样品的分析,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质分析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勘测仪器或设备被研制出来, 并且投入到化学物质的勘测中, 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地质学的快速前进。然而, 由于技术水平的持续进步, 对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加剧。因此, 对于地质分析的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自动化勘探仪器的出现, 并不能代表传统的样品分析技术的淘汰, 更不能代表化学分析这样一种基本技术的不被重视, 应当客观地去对待。

参考文献

[1]李晓铃.我国室内氡污染现状及相关控制标准[J].四川环境, 2008, 27 (6) :100-103.

[2]张彦, 陈文, 雍拥, 等. (U-Th) /He定年技术在矿床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黄金科术, 2008, 16 (4) :1-3, 19.

[3]谭俊.矿床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应用现状评析[J].地质与勘探, 2006, 42 (3) :61-66.

[4]李廷栋.地球化学分析与极地地质调查研究[J].岩矿测试, 2012, 31 (6) :929-930.

理化样品分析的质量控制 篇6

理化样品分析是一项非常认真细致的工作, 其结果的质量保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每个从事理化样品分析人员力求达到的目的。如何利用可靠的简便方法和灵敏度高的仪器设备将样品的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准确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卫生学评价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其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操作过程。为此, 我们依据国家实验室认可标准及GB/T (5481-2000)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1],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手册, 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 认为具体从以下方面控制理化样品分析的质量是可行的, 具体介绍如下。

1 保证理化样品分析质量的首要因素

(1) 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质量意识, 包括加强专业学习,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注重总结工作经验。

(2) 有一套严格的实际有效的规章制度, 包括操作、样品、仪器设备、各类实验管理制度和实验数据、报告的审核制度。

(3) 有与业务量相适应的实验室, 实验室布局合理, 尽可能避免不同测试项目的交叉污染和相互干扰, 不同的检验设备应按照检验分析要求放置于不同的检验场所或环境中, 实验室周围环境及室内应随时保持整洁, 实验室空气洁净度、温度、湿度应符合检验分析要求。

(4) 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满足检验分析项目的要求, 分析测试仪器不仅要满足方法检出限、灵敏度的要求, 而且要处于适应状态, 即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校准、维护保养、日常保管、运行检查及正确使用。

(5) 标准物质必须可靠, 标准溶液的浓度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购置标准物质时必须向提供标准物质的部门 (供应商) 索取有效的标准物质证书, 保证标准物质使用的可靠性和可朔源性。

(6) 严格执行标准分析方法所阐述的标准操作步骤, 包括测试环境的合理、清洁, 测试环境的温湿度, 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 样品处理, 试剂的等级选择及配制控制, 实验用水的选择, 玻璃器皿的清洁等。

2 理化分析过程中具体操作的质量控制

(1) 检验方法的选择, 应当采用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方法, 无国家标准方法而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测的, 要明确该方法是否已通过验证、鉴定和审批, 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2) 样品的采集与管理, 样品是实验对象, 是分析的基础, 要求有惟一性、真实性和安全性特征。样品的采集应具有代表性。要求现场采样人员对样品的性状与相关物化性质有相当了解并能熟悉掌握样品的采集、保存与运输等技术措施。如果采集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及真实性或采集的样品不能保证质量, 就会造成检验结果数据重大偏差。样品管理作为实验室样品分析的质量控制部分, 首先要求有一套严格的样品管理制度、符合要求的样品存放室和细致的样品交接手续。采集的样品数量应符合检验要求, 样品要有专人接收和登记, 由接样人将样品编好号后送实验室交检验人员, 对不合格的送检样品应拒收并向送检人员说明拒收原因, 告知正确送检样品的要求, 重新采样送检。

(3) 取样的质量控制, 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被检测项目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要及时处理好样品, 所有检品的取样要均匀有代表性。

(4) 分析检测的内部质量控制, 常规的质量控制, 每次检验分析样品时都应进行空白试验、平行样品测定或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空白试验的目的在于估计由样品中被测物质外的各种因素对组分分析的影响, 并确保能消除这种影响, 以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在测定过程中为了避免随机误差过大, 需增加对同一样品的测定次数, 平行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应确保是在最大允许值的范围内;向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与样品同时测定进行对照, 以观察加入待测物质的回收率, 加标回收率一般应达到95%~105%。超标样品要进行重复检验并记录。

(5) 结果计算应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与计算公式, 特别是注意法定计量单位符号、字母大小写、计算公式单位表示、数据处理过程的有效数字修约规则。

3 质量评定

质量评定即用于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处于允许限内工作和评价数据质量的步骤, 包括内部质量评定和外部质量评定。内部质量评定包括重复测定、人员比对、仪器比对方法比对、内部考核样、控制图、审查等方法。外部质量评定技术包括实验室间比对试验、与其他实验室交换样品以及分析从外部得到的标准物质或控制样品 (如能力验证试验) 等方法。

4 数据报告的质量审核

(1) 原始记录在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操作规程。

按操作方法中的程序进行操作, 同时做好原始记录。原始记录的内容应有:①检验样品名称、编号、样品始检日期和检验结束日期;②样品检验项目和检验依据的保证方法;③检测仪器的编号、名称、型号、工作条件;④影响实验结果的检测环境条件;⑤被检样品原始数据的记录和数据处理结果;⑥检验人员的签名和校核人员的签名及日期。

(2) 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校核。

校核者的责任重大, 对检测数据的审核可以说是在书面上对检测过程的一次重新操作, 应由职称较高的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如原始记录分析的结果记录有错误或不完善, 应及时纠正补充。报告编制人要对照检验报告结果与原始记录结果, 校对无误后由审核人和签发人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

总之, 实验室理化样品分析的质量控制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认真仔细而义繁琐的日常性工作, 也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无误的一种重要手段。检测人员应认真总结实际工作经验, 不断学习质控理论和强化理论培训, 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并注重实践, 努力提高理论分析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工作, 就能保证理化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实验室样品管理流程分析 篇7

实验室样品管理工作存在于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每一步, 属于实验室检测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实验室样品管理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将直接决定着检验检测结果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所以, 提高实验室样品管理的质量, 不仅能够加强对检测对象的计量认证, 而且还对实验室整体建设和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室需要对样品实行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流程, 以确保样品的质量。

2 环境检测实验室样品的特点

2.1 种类多, 数量大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样品按照监测类别可以分为监督监测、委托监测、验收监测、例行监测以及其他类别的监测等, 而每种监测又可以分为环境样品和污染源样品, 样品量大, 种类多, 每个样品又有多个检测项目。有些实验室承担的监测任务重, 业务量大, 每天流转的样品数量很大, 较容易发生样品混淆、遗失和交叉污染等等, 管理工作繁重。

2.2 形态多样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样品包含了固态、液态、气态、放射性类、物理类、生物和微生物等, 样品形态多样复杂, 既有现场监测, 也有实验室内分析测定。

2.3 易变质, 保质期短

环境监测样品较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如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大部分检测项目的有效保存期短, 有些样品甚至只能保持几分钟, 需要在现场测定。

2.4 样品有危害性, 威胁环境及人身安全

有的样品毒性很大, 对环境的污染性极大。如果在样品流通中管理不善, 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例如重金属样品、强酸强碱、放射性物质等样品。

2.5 测定结果范围广, 样品间易发生交叉污染

环境监测样品测定的结果范围很宽, 从痕量的环境样品到高浓度的污染样品, 浓度跨越几个数量级, 因此样品之间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测定的时候会对一些精密的监测仪器形成较大的冲击。

3 实验室样品管理要求

3.1 制定样品管理规范

(1) 程序化样品管理流程:一般实验室样品管理流程包括样品的接收、标识、确认、流通、存储和清理等步骤。

(2) 实验室需根据相关规定, 制定符合实验室自身情况的具体样品管理规范, 参照相关的质量标准、程序规范和操作指导等文件, 对样品开展程序化的管理, 确保样品检测过程的正常进行, 为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树立标准。

3.2 建立样品标识系统

由于实验室样品的种类繁多, 管理复杂, 因此实验室需要建立规范化的样品标识系统。标识的依据可以是送检部门、样品种类和样品来历等。当样品被接受后, 需要马上做好证明身份的唯一标识。这个标识有两个目的:第一, 能够证明样品唯一身份, 无论是在样品检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唯一的编号;第二, 样品上只有唯一的编号, 可以保证样品信息和样品的有效分离管理, 样品在检测中安全性更高, 避免了外界干扰。

4 实验室样品管理流程

4.1 样品的接收

样品的接收是整个样品检测工作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样品的接收必须由专门的样品接收员来完成。当接收样品时, 样品接收员需要和送样人一同对样品进行各项基本数据的核对, 再详细记录样品的各项数据, 保证样品的原装性。同时, 对样品进行初步观察, 确认是否能够进行检测。最后, 详细填写好样品接收单, 待双方签字完毕后即可进行检测。如果抽样检测的样品不能满足检测的基本要求, 可以拒绝检测或两方进行沟通共同商讨样品处理方法, 注意做好相关事宜的记录。

4.2 样品的标识

当样品被接收后, 需要先把样品放在待检区, 再对样品进行标识, 样品的标识应放置在明显醒目又不妨碍检验的地方。样品标识的基本内容包含样品的名称、编号、规格和状态等, 样品标识上的文字必须清晰可见、简单明了, 永远不会因标识的不清楚而造成样品的混淆。样品的标识是唯一能辨别样品的标签, 需要存在于样品流通的整个过程中。

4.3 样品的确认

当样品管理员对样品进行基本性能标识和记录后, 应由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确认。检验人员需凭有效凭证, 到样品库取到样品, 并仔细填写样品流通证。当检验人员收到样品后, 需立即对样品的基本情况进行确认, 其中包括样品本身状态、是否符合对应的检测方法以及是否符合送检方的基本描述。如果发现样品本身状态不正常, 或样品和送检方描述不同, 或对对应的检测内容描述不全面等情况, 检验人员需记录出现的所有问题, 和送检方沟通好, 待疑问都消除后, 才能开始检验。

4.4 样品的流通

当样品进行流通时, 样品上的标识将是唯一可以辨别样品的根据。在样品检验的每个步骤, 样品上的标识都需要不能被破坏,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任意改变或勾画样品上的标识, 检验记录中也一直记载样品的原始编号。当样品被加工、处理、测试和流通时, 需要有效保护样品, 使样品远离有害源。当检测完成后, 检验人员要立即清洁好样品, 送到样品储存库, 由专门人员进行样品的核对和登记。

4.5 样品的储存

实验室需要设置特定的适合样品储存的地方。对于不同种类的检测样品, 应做到分类放置、标识一目了然, 记录和实物一致。样品的储存环境需要保证样品的安全, 做到无污染, 无腐蚀、干燥通风。针对特定的样品, 需要在特殊环境下和条件下储存, 需要严格把控环境指数, 做好详细的记录。检测人员在进行样品的储存时, 保证样品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对于易燃、易爆和有毒等危险品需要特定存放, 远离其它样品, 并做好醒目的标识。

4.6 样品的处理

当样品检测完毕后, 需要进行分类, 参照不同种样品各自的规范、规程和处理意见书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果检测客户需要将样品取回, 也必须严格遵从样品处理规范中的规定进行样品的取回, 如果样品存储一定期限后再由客户取回, 需要经过申请、审核和批准后才可以取回样品。如果样品已经过了保存期, 就需要实验室和送检单位进行沟通, 共同处理样品。在样品进行处理时, 管理员要做好记录。

4.7 样品的安全

样品管理的每一步, 尤其是对样品的检测、储存和处理, 都需要遵守严格的保密制度, 加强对样品相关信息的保密工作。储存的样品无特别指令不能随意动用, 对于有特别指令的样品, 需要满足相关要求, 确保达标。同时, 在样品接收、流转、储存、处理和信息管理等步骤, 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保证样品不被破坏, 机密信息不会泄漏。

5 结语

实验室样品管理一直是实验室管理的关键部分, 样品管理是为了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样品管理水平的高低, 能够体现实验室管理的整体水平以及检测权威。实验室需要对样品实行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流程, 确保样品的质量。样品管理工作十分细小琐碎, 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管理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耐心, 经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获得更多的经验, 全面提高样品管理工作的效果。

摘要:指出了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实验室面临着许多挑战, 主要表现在检测种类繁多、样品数量巨大和样品存放难度提高等, 因此, 实验室样品管理问题开始逐渐受到重视。由于实验室的技术水平以检测质量控制为衡量标准, 因此样品的管理工作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尤为重要, 样品管理是否妥善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准确性、重复性和有根据性。以环境检测为例, 分析了环境检测实验室样品的特点, 提出了实验室样品管理的要求, 最后详细分析了实验室样品管理流程。

关键词:实验室,样品管理,环境检测

参考文献

[1]王玉华.农机检测实验室样品管理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3 (10) .

[2]俞梁敏, 严闪军.环境监测实验室样品特点及管理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 2013, 26 (2) .

[3]徐辉.检测实验室的样品管理[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11 (1) .

上一篇:教授就是大学下一篇:融合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