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行为分析(共11篇)
动作行为分析 篇1
蒙古舞是蒙古族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具有厚重、洒脱、纯粹、自然等优点, 丰富而灵动的肩部动作是蒙古舞的最大特点, 其借助明快的节奏、多变的形态灵活而传神地反映出蒙古族人的内心活动与多彩情感,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笔者将对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及未来发展, 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
蒙古舞肩部动作主要有硬肩、耸肩、柔肩、绕肩等, 这些动作都具有灵活多变、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等特征, 笔者依据自身多年蒙古舞教学经验, 将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的具体特点总结如下:
(一) 硬肩。硬肩指的是以胸部与背部肌肉收缩的力量带动肩胛骨做后缩前冲, 手腕与手臂也应配合双肩在交替收缩的过程中前后摆动。在运用该肩部动作时, 应注意力度僵而不硬, 确保以韧性连接, 可依据情节、情绪等需要, 分为快慢两种, 身体也可随着肩部动作做出相应幅度的运动。
(二) 耸肩。耸肩动作是双肩同时下放上端, 不仅能单肩交替进行, 而且还可双肩连贯进行。在做耸肩动作时应确保肩膀直上直下, 并且向上过程应充满力量, 向下时应轻松自然地回到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 这是因为该动作就像人开怀大笑时两肩发出连续颤动时的动作。耸肩动作能展示出舞蹈作品中人物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及愉悦轻松的心情。
(三) 柔肩。该动作中, 舞者的双肩连贯且交替柔动, 展示出一种端庄、优雅之美。在蒙古舞中利用柔肩动作表达主人公深刻内涵、表达情趣、描写心理、刻画人物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蒙古舞代表作《盅碗舞》中, 舞者就用横摆、双摆、柔臂、柔肩动律背向观众拉开了舞蹈序幕。由于舞者背向观众, 观众看不到其表情与面容, 但是借助舞者背部及肩部的优美动作, 观众不由自主会想象出她们姣好的面容、愉悦的心情、柔美的性格、端庄的形态, 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美好的想象空间。
(四) 绕肩。该肩部动作分双、单两种。双肩动作是舞者两个肩膀同时前上后下绕圆;单肩动作是一只肩膀前上后下绕圆。在做该动作时, 应保持颈与头的平衡, 双肩自然放松, 腰随着以上动作前合后仰, 展示出一种含蓄之美。比如, 在蒙古舞作品《酒盅舞》中, 舞者借助连贯而轻快的绕肩动作, 配合灵动的形体变幻及横摆、双摆、绕手、柔臂动律, 做出优美的交替压腕击盅、提压腕击盅、压腕击盅等动作, 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端庄、细腻、优美的姿态及欢愉喜悦的心情, 并且还展现出了蒙古舞灵动、轻快的独特风格。
二、蒙古舞肩部动作发展
随着舞蹈文化的不断发展, 蒙古舞肩部动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 更注重和手、肘、臂的结合, 从而创新出了更丰富的舞蹈内容、更新颖的艺术题材, 将蒙古舞中擅长讲述单个情节、单段经历的表现手法升华为对精神、理想、梦幻、意境等的追求上, 使得蒙古舞肩部动作更具时代气息。比如, 蒙古舞代表作《博回蓝天》《翔舞》等, 就是将传统的肩部动作与拉臂、绕臂、曲臂、柔臂等动作有机结合起来, 将肩膀幻化成羽翼, 展现出作品主人公在逆境中不懈拼搏后强烈的生存愿望, 最后获得了自由飞翔于蓝天的机会。观众在观看中, 透过舞者优雅的舞姿、含情的双臂, 能真切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真善美, 还可体味到蒙古人民不畏困难、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在艺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前, 我们可在蒙古舞肩部动作的演变中看到蒙古舞的变化与发展, 他们正与世界文化不断渗透与融合。很多蒙古舞编导正尝试对传统肩部动作的创新, 积极从现代舞中汲取一些精华元素, 注重对人体中其他部位进行开拓, 力求以不协调、不规则、多元素、多层次、多侧面等形式表现舞蹈作品的主题, 从而促使作品主人公情感得以更淋漓尽致地表达, 进而不断提高蒙古舞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比如, 蒙古舞作品《出走》就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发展与继承, 该作品不仅具有传统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而且还彰显出了绝妙、新奇的现代元素。
总之, 肩部动作是蒙古舞的最典型标志, 具有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等特点, 透过蒙古舞精彩而生动的肩部动作, 我们可感受到舞蹈作品中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情感与多变的心情, 体会到蒙古舞作品的魅力。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 蒙古舞肩部动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大胆创新, 蒙古舞肩部动作与身体其他部位有机结合之后, 以更生动、更灵活、更丰富的姿态促使舞蹈作品主题得以更深刻展现, 确保了蒙古舞肩部动作始终与时代同步, 且更具魅力与感染力。
摘要:在蒙古族舞蹈中, 肩部动作是其最显著特征, 这些肩部动作生动、传神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丰富的内心情感。本文就蒙古舞肩部动作的形态特点及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以期唤起读者对蒙古舞蹈的学习与研究热情, 促使蒙古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特点
参考文献
[1]麦力斯.蒙古舞肩部动作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2]翁彬彬.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训练技巧研究[J].大众文艺, 2015, (15) :158-159.
[3]尚敏.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重要性与训练方法[J].大众文艺, 2015, (18) :170.
动作行为分析 篇2
一、案例说明
肩肘倒立是靠双肘和肩的三个点做三角支撑,使身体挺直的倒立姿势。倒立是体操技巧中的一个基础动作,同时也是练习瑜伽的终极动作。倒立,俗称“拿大顶”,它的健身性早已经在国际上被医学界、体育界所实践和证明。初中体育课安排肩肘倒立这一科目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体育健身的目的。
二、问题及思考
在备课、磨课的过程中,通过上课亲身感受以及老师们的互相讨论发现,在肩肘倒立教学过程上的还有问题亟需解决,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学生身心层面的问题。个别学生心理上有抵触情绪,缺乏自信心,出现“恐倒症”,害怕后倒,或后倒后由于紧张害怕不能控制平衡。个别体重较大的同学因为身体原因存在自卑情绪,导致失去学习和练习的兴趣。一小部分同学身体素质不好,腰腹肌力量达不到,导致动作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不好。
第二、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不到位。后倒不积极,且与翻臀举腿动作脱节,不连贯,导致翻臀失败不能形成夹肘姿势;双手撑腰时两肘夹不紧,底盘不稳容易倒;伸髋不直,屈体倒立。
第三、教师动作示范不够标准,存在误导。教师在动作示范过程中动作不够专业,不够标准,容易误导学生对动作的认知程度。
第四,小组合作学习环节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小组不积极,消极练习,而且有的小组成员基本不参与组内讨论探究,也不遵守课的纪律,导致课堂秩序涣散。小组长没有担起责任,组员练习练习密度不够,出现慵、懒、散。
三、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采取的手段、方式和策略
1、充分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创设特定的课堂情景,利用游戏引入新课。前滚翻之前都学过,可以按小组进行前滚翻接力计时比赛,看哪个组动作完成的又好又快,既复习前面学习的动作,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正题之前,组织学生进行“双脚夹球后倒传接球比赛”(并腿坐,双脚夹住一个排球,后倒,将球传给后面的同学,后面的同学用脚夹住,计时接力),逐渐进入肩肘倒立的动作学习。
2、对有恐惧情绪的同学和体重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多说鼓励性的语言,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跟他们说“只有迈出自己心中的坎,才能获得成功”。在小组练习中多给予指导和帮助,不求动作质量但求动作完成。
3、教师是一面镜子,只有将最好的动作展示出来,才能正确的引导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动作的完成质量,可以利用挂图、视频等手段,让学生直观的认知动作。采用拼图法,通过小组合作将每个分解动作按照顺序正确排列。
4、制定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学生用表和教师用表),并通过奖励来刺激学生学习的劲头,提高学习的练习密度和强度,让小组成员人人都参与进来,利用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一并使用的原则,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
5、对于倒立不直的同学,可以用两人在一侧保护,双手握住联系着的脚踝往上提拉,也可以在空中吊一个障碍物,让学生伸髋举腿去碰到这个障碍物,根据学生倒立时双脚能够到的高度不断调整障碍物的高度。原地多练习夹肘,后倒翻臀举腿时夹肘一步到位,不能随意梛蹭。
腰腹肌的练习,可以在准备活动前安排一定的运动量,一分钟仰卧起坐*2组,两头起15个*2组,俯卧撑10个*2组,通过比赛看谁做的多,做的快。给予小组奖励。
斗笠式刀库动作过程分析 篇3
摘要:加工中心可将铣、镗、钻、铰、攻螺纹等多项功能集于一身,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换刀装置(ATC)是加工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工中心故障率最高的部分,约有50%的机床故障与换刀装置有关。斗笠式刀库是加工中心比较常见的一种换刀装置,在本文中,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斗笠式刀库的动作过程及换刀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故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加工中心ATC斗笠式刀库动作过程故障分析
0引言
加工中心的一个很大优势在于它有ATC装置,使加工变得更具有柔性化。加工中心常用的刀库有斗笠式、凸轮式、链条式等,其中斗笠式刀库由于其形状像个大斗笠而得名,一般存储刀具数量不能太多,10~24把刀具为宜,具有体积小、安装方便等特点,在立式加工中心中应用较多。
1斗笠式刀库的动作过程
斗笠式刀库在换刀时整个刀库向主轴平行移动,首先,取下主轴上原有刀具,当主轴上的刀具进入刀库的卡槽时,主轴向上移动脱离刀具:其次主轴安装新刀具,这时刀库转动,当目标刀具对正主轴正下方时,主轴下移,使刀具进入主轴锥孔内,刀具夹紧后,刀库退回原来的位置,换刀结束。刀库具体动作过程如下:
1.1刀库处于正常状态,此时刀库停留在远离主轴中心的位置。此位置一般安装有信号传感器(为了方便理解,定义为A),传感器A发送信号输送到数控机床的PLC中,对刀库状态进行确认。
1.2数控系统对指令的目标刀具号和当前主轴的刀具号进行分析。如果目标刀具号和当前主轴刀具号一致,直接发出换刀完成信号。如果目标刀具号和当前主轴刀具号不一致,启动换刀程序,进入下一步。
1.3主轴沿Z方向移动到安全位置。一般安全位置定义为Z轴的第一参考点位置,同时主轴完成定位动作,并保持定位状态;主轴定位常常通过检测主轴所带的位置编码器一转信号来完成。
1.4刀库平行向主轴位置移动。刀库刀具中心和主轴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时为换刀位置,位置到达通过信号传感器(B)反馈信号到数控系统PLC进行确认。
1.5主轴向下移动到刀具交换位置。一般刀具交换位置定义为Z轴的第二参考点,在此位置将当前主轴上的刀具还回到刀库中。
1.6刀库抓刀确认后,主轴吹气松刀。机床在主轴部分安装松刀确认传感器(C),数控机床PLC接收到传感器C发送的反馈信号后,确认本步动作执行完成,允许下一步动作开始。
1.7主轴抬起到Z轴第一参考点位置。此操作目的是防止刀库转动时,刀库和主轴发生干涉。
1.8刀库旋转使能。数控系统发出刀库电机正/反转启动信号,启动刀库电机的转动,找到指令要求更换的目标刀具,并使此刀具位置的中心与主轴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1.9主轴沿下移到Z轴的第二参考点位置,进行抓刀动作。
1.10主轴刀具加紧。加紧传感器(D)发出确认信号。
1.11刀库向远离主轴中心位置侧平移,直到PLC接收到传感器A发出的反馈确认信号。
1.12主轴定位解除,换刀操作完成。
刀库仅有以上四个传感器是不够的,为了保证数控机床的安全,保证刀库的换刀顺利完成,在斗笠式刀库中一般还安装刀库转动到位确认传感器(E),保证刀库转动停止时,刀具中心线位置和主轴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2斗笠式刀库换刀过程常见故障分析
数控机床刀库部分故障率相对较高,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对斗笠式刀库在换刀过程中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总结以下几条:
例1故障现象:数控系统发出换刀指令,刀库不动作。
原因分析:①检查机床的操作模式是否正确?机床是否锁住状态?指令是否正确?这些原因虽然简单,但也是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②检查数控机床的压缩空气,检查空气的气压是否在要求范围内?一般数控机床常用的压缩空气压力在0.5MP—0.6MP之间,如果所提供的压缩空气压力低于这个范围,刀库在换刀过程中由于压力不够,造成不动作;③检查刀库的初始状态是否正常,即检查传感器A、E的状态是否良好?输送到数控系统PLC的入口信号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数控系统提供的PLC地址诊断功能帮助检查。
例2故障现象:刀库移动到主轴中心位置,但不进行接下的动作。
原因分析:①检查刀库到主轴侧的确认信号传感器B、E是否良好?发送到数控系统PLC中的信号状态是否正常?此故障现象多由于传感器不良造成;②如果传感器状态及信号都正常,请检查主轴刀具是否加紧?③检查主轴定位是否完成?④确认第一参考点返回是否完成?
例3故障现象:刀库从主轴取完刀,不旋转到目标刀位。
原因分析:一般刀库的旋转电机为三相异步电动机带动,如果发生以上故障,要进行以下检查:①参照机床的电气图纸,利用万用表等检测工具检查电机的启动电路是否正常?②检查刀库部分的电源是否正常?交流接触器与开关是否正常?一般刀库主电路部分的动力电源为3相交流380V电压,交流接触器线圈控制部分的电源为交流110V或直流24V,检查此部分的电路并保证电路正常:③如果在保证以上部分都正常的情况下,检查刀库驱动电机是否正常?④如果以上故障都排除,请考虑刀库机械部分是否有干涉的地方?刀库旋转驱动电机和刀库的连接是否脱离?
例4故障现象:主轴抓刀后,刀库不移回初始位置。
原因分析:①检查气源压力是否在要求范围?②检查刀库驱动电机控制回路是否正常?刀库控制电机正、反转实现刀库的左、右平移,如果反转控制部分故障,容易出现以上故障;③检查刀库控制电机:⑧检查主轴刀具抓紧情况,主轴刀具抓紧通过加紧传感器D发出回馈信号到数控系统,如果数控系统接受不到传感器D发送的加紧确认信号,刀库不执行下面的动作;④检查刀库部分是否存在机械干涉现象。
动作行为分析 篇4
2009年2月13日22:30, 某线路 (该线路一侧为电厂, 一侧为变电站) A相发生经高阻接地故障。线路主I保护两侧高频零序保护正确动作跳开A相, 并重合成功, 主II保护两侧高频零序保护保护均有停信而无动作出口。
2. 保护动作情况示意图
3. 主二保护动作情况分析
3.1 主二保护中高频保护的动作过程
如图2, 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时, 该装置的高频保护动作过程是:高频保护启动, 选相元件判为单相故障, 先投入接地距离元件, 因是高阻接地故障, 接地距离元件未动作, 则再投入零序方向元件。零序方向保护投入后, 有50ms内保护动作出口和50ms内保护未动作出口两种情况。
(1) 50ms内有动作出口
零序保护投入后, 判为正方向故障后本侧停信, 保护元件不再判断方向, 始终保持停信状态, 等待对侧停信, 当两侧均停信时间达到8ms时保护出口。
(2) 50ms内无动作出口
若50ms内保护未出口, 则重新发信, 再投入零序方向元件来判断方向 (每隔10ms判断一次) , 判为正方向时停信, 两侧均停信时间达到20ms时保护出口。若方向元件从反方向动作转为正方向动作将带60ms延时 (40ms延时停信, 再加20ms延时确认两侧都停信才跳闸) 。
(3) 50ms内保护无动作出口则取消停信的原因
装置设计为50ms内保护未出口将取消停信, 继续发信, 这是为防止发生功率倒向时保护误动, 具体分析如下。
a.功率倒向及其对保护动作的影响
功率倒向是指平行双回线或环网中其中一回线路出现内部故障时, 若两侧开关切除不同时, 故障被切除期间另一回非故障线路的故障电流可能出现倒换方向的现象。如图3, 假如开始时短路功率由A站流向B站 (虚线箭头方向) , 如断路器DL2比断路器DL1先跳闸, 在DL2跳闸后DL1跳闸前这段时间内, 乙线的功率发生倒向 (实线箭头方向) 。
如果发生功率倒向现象, 一侧的短路功率由正方向转为反方向时, 保护的零序方向元件有个判断时间, 从停信状态转为发信状态也需要一段时间, 另一侧短路功率由反方向转正方向时, 如果发信状态转为停信状态速度比较快, 会造成两侧出现短时的均处于停信的状态, 保护会误动。
b.根据“四统一”设计的高频收发信机所采取的防误动措施
为防止功率倒向发生时闭锁信号中断导致保护误动, 以前根据“四统一”设计用于高频闭锁保护的收发信机, 在收信延续时间超过50ms后, 当一侧的短路功率由反方向转为正方向时, 不会立即停信, 而是继续发30ms闭锁信号后才复归, 来保证方向倒换过程中闭锁信号不中断。目前的高频收发信机都只单纯靠保护触发来收发信, 其他功能均由保护装置来实现,
c.该线路保护装置所采取的防误动措施
该线路保护装置对功率倒向可能引发误动所采取的措施是:若故障50ms内高频保护若未出口, 则收回停信令, 由方向元件重新判断方向, 此后保护方向元件从反向转为正向动作将带60ms延时 (40ms延时停信, 再加20ms延时确认两侧都停信才跳闸) 。取50ms为分界时间的原因是对于区内一般性故障, 保护在50ms内能出口, 若50ms内未出口则考虑可能为外部故障;另外, 考虑外部故障切除所需时间等因素, 功率倒向现象只能在50ms后发生。
3.2 主二保护收发信情况
(1) 主二保护发信情况
a.电厂侧
由主二保护动作报告 (图4) 可见, 0采样点时, 零序电流发生突变, 可知故障发生时刻与动作报告上的0采样点时刻几乎为同一时刻, 故可认为:从故障发生时刻起, 12ms后高频启动, 此时装置开始发信, 30ms后高频零序保护停信, 到50ms时高频保护一直未出口, 因此50ms后装置取消停信继续发信, 77ms后高频零序保护停信。
b.变电站侧
通过比对采样点数据, 保护动作报告 (图5) 中-11采样点时刻与保护录波图 (图6) 故障发生时刻几乎为同一时刻, 即高频保护动作报告上0采样点时刻滞后故障发生时刻11*5/3ms=18.4ms (每周波12点采样, 每两采样点间隔是5/3ms) 。故可认为, 从故障发生时刻起, 25.4ms后高频启动, 此时装置开始发信, 48.4ms后高频零序保护停信, 68.4ms时装置取消停信继续发信, 96.4ms后高频零序保护停信。
据以上分析, 画出电厂侧和变电站侧保护自身发信情况示意图 (见图7、图8, 图中横坐标0表示故障发生时刻, 下同) 。对比两图可见变电站侧高频启动比电厂侧延迟13.4ms。
(2) 主二保护收信情况 (包括接收本侧和对侧的发信)
由图7、图8, 可知两侧主二保护投入第二次高频保护后, 在故障被切除前, 两侧均为收信状态, 主二保护不会动作出口, 故以下主要分析两侧在第一次高频保护投入后, 第二次高频保护投入前的收信情况。
为更精确推算出两侧收发信情况, 现调出线路两侧收发信机装置内部的事件报文, 如图9、图10。
a.电厂侧
电厂侧第一次发信时间为12ms (相对于故障发生时刻, 见图7) , 对应事件报文里的第一次启信时间01:44:07:433 (见图9, 略去报文时间前的年、月、日, 下同) , 其收到自发信号 (此时对侧还未开始发信) 的报文时间为01:44:07:437, 则电厂侧第一次收信时刻相对故障发生时刻为16ms。30ms后本侧停信 (见图7) , 只接收对侧信号, 48.4ms时对侧也停信, 此时电厂侧收信返回的报文时间为01:44:07:472, 相对故障发生时刻为51ms, 同时本侧又开始第二次发信 (报文时间也是01:44:07:472) , 本侧收到自发信号 (此时对侧还未发信) 的报文时间为01:44:07:476, 则电厂侧第二次收信时刻相对故障发生时刻是55ms。
画出电厂侧主二保护收信情况示意图 (见图11) 。
b.变电站侧
变电站侧主二第一次发信时间25.4ms (相对故障发生时刻, 见图8) 对应报文里的第一次启信时间22:38:44:886 (见图10, 下同) , 变电站侧第一次收到电厂侧信号的事件报文时间为22:38:44:880, 其相对故障发生时刻为19.4ms。变电站侧第一次停信时间是48.4ms (见图8) , 其对应报文里的第一次停信时间22:38:44:910, 变电站侧收信返回的时间为22:38:44:916, 其相对故障发生时刻是54.4ms。50ms时电厂侧第二次发信 (如图8) , 变电站侧收到电厂侧信号的报文时间为22:38:44:918, 其相对故障发生时刻为56.4ms。
画出变电站侧主二保护收信情况示意图 (见图12, 横坐标0表示故障发生时刻) 。图12与变电站侧主二保护收信情况的录波图 (见图13) 基本相同。
由图12、图13可知, 两侧主二保护投入第一次高频保护后, 两侧均停信的时间为2ms或4ms。
4. 主二保护动作行为分析
主二保护无动作出口的直接原因是两侧均停信持续时间仅为2ms和4ms, 比装置判停信确认时间8ms短, 不满足高频保护出口条件, 故主二高频保护没能在第一时间动作出口, 之后故障被主一保护快速切除, 造成主二高频保护仍没能动作。
造成两侧均停信持续时间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变电站侧高频保护启动比电厂侧延迟十多个毫秒, 电厂已经停信时变电站侧还未停信。变电站侧启动比电厂侧慢的原因为:
a.两侧保护启动元件用采样点计算, 具有离散性, 使得两侧保护启动时间也会有离散性而存在时差。
b.此次故障是经高阻接地。对变电站侧, 由图14可知, A相电流故障前约为0.8A, 故障后逐渐降低接近到0, 后又逐渐增大, 而突变量电流启动的整定值是0.75A, 现场电流变化量正好接近其整定值, 又考虑到采样点计算会存在误差, 结果造成突变量电流启动条件不满足, 高频保护没有启动, 直到故障发生后二十多毫秒A相电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高频保护才启动。而对电厂侧, 由图15可见, A相电流在故障后一直逐渐增大, 高频保护启动相对较快。
(2) 保护装置设计为高频保护50ms内未动作出口则取消停信。投入第一次高频保护后, 电厂侧高频保护先启动开始停信, 待变电站侧刚开始停信时, 电厂侧因为50ms内保护未动作出口而将停信令收回重新发信, 导致两侧均停信的时间很短。
5. 结语
线路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时, 变电站侧高频保护启动比电厂侧慢, 造成主二保护投入第一次高频保护后, 电厂侧停信时, 变电站侧还未启动, 当变电站侧刚启动时, 电厂侧因为50ms内保护未动作出口重新发信, 使得两侧均停信持续时间比装置判停信确认时间短, 主二保护没能第一时间出口, 接着主一保护快速出口切除了故障, 使主二保护不再有机会出口。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 对某线路保护动作事件进行了介绍, 并对保护动作情况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继电保护,线路,动作
参考文献
[1]许建安.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122—125
[2]张保会, 尹项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24-25
[3]李佑光, 林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新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192.195
篮球防守假动作分析及其应用 篇5
关键词:篮球防守假动作;分析
一、防守假动作的分类
防守假动作分为防持球队员的假动作和防守无球队员的假动作。防守有球队员的假动作分为防投篮假动作、防突破和运球假动作,还有防传球假动作。防无球假动作则包括防摆脱的假动作和防接球的假动作。
二、防守假动作的技术分析
(一)防无球队员的假动作
在篮球运动中大部分球员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处于无球状态,这时防守队员大部分时间用于防无球队员。此时防守目的在于断球,防止对方摆脱,不让对方或少让对方接球,以减少对本队的威胁和拖延进攻时机,削弱对手的攻击力,有利于本队的防守。伺机转被动为主动,发起攻势。
1.防摆脱的假动作
进攻队员通常采用改变方向,突然起动改变速度和转身来摆脱防守队员的看防。防守队员掌握其规律后,通过观察场上情况,明确对手的目的,估计对方做的真正动作之目的,同时也应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做符合。如上体和头随合对方摆动,但重心切记要稳,不能偏离太大,注意力集中于对方队员的真实动作,尽量抢占切入者路线,从而破坏其接球的可能,在随合动作中切不可动作过大,失去平衡,及时识破对手以假动作掩饰真实目的。如内线队员习惯于转身摆脱,大多数人向有球方向转身,这时有一脚处于防守队员双脚中间,有一个头或上体的转动假动作,然后从另一侧转动,这时防守队员要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判断对方的目的,以抢占先机,抢占其要走路线,封其接球。
2.防接球假动作
防接球假动作要做到人球兼顾,有意放出一漏洞,使对方队员通过,同时伺机断球。如防处于侧向的前锋队员时,防守队员采用面对侧向球的方向,两脚前后开立姿势,近球侧脚在前,远侧脚在后,同时同侧手在前,并不断前后稍微移动,但动作不能太大,重心于两脚中间保持身体平衡,并时刻注意对方的反跑,若对方反跑则正中了防守的希望,若不反跑接球也只有到离篮远处接球,这样减少了压力,防守成功,阻挠了对方的进攻。
(二)防持球的假动作
当进攻方持球时,防守队员应立即做好防守姿势,并观察判断对方的特点和意图,不要被对方的假象所迷惑。
1.防投篮的假动作
投篮队员利用时间差、空间差进行有威胁的投篮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技术。因此,防投篮时要针对进攻的特点进行防守。进攻队员做投篮假动作时,防守者可以装出上当的样子,重心稍上升。两手上举,但是注意手臂和腿不能伸直,要保持一定弯曲,脚也不能离开地面。当对手跳起时,立即出手封盖。力争不让对手投篮,至少使其出手匆忙。
进攻队员做交叉步突破假动作急停跳投时,防守者可佯装中计,向突破方移动,但重心不要移动太大以免不能很快回收,同时作好急停起跳准备。当对方队员变急停跳投时突然跃起封盖。这个动作有一个标准是:在对方队员没有放球之前向后移动重心不能太大,只相应做一小步防范,保证能在对方队员收腿投篮时靠近封盖即可。
快攻二打一时,持球队员向同伴侧跨第一步做传球假动作,第二步做上篮动作,防守者应先向传球方向晃动上体、伸手,跨一小步佯装受骗,但必须立即先于对手抢占其欲跨第二步位置,造成对方队员带球撞人,并阻止了其进攻。
2.防突破假动作
突破有持球突破和运球突破两种,防持球突破时,进攻队员采用晃动、假传、瞄篮等方法,以求使防守队员失去重心,以达到其突破的目的。因此防守队员运用假动作时要根据防守原则,占据合理防守位置,了解对方的习惯,准确地判断其真正目的,从而采用相应的防守假动作。当对方作假动作瞄篮而实际上要进行突破,这时要做到堵边放中,防端线突破,而且要做出跳起的假动作,但只是上体的晃动,有臂上举动作但手臂弯曲,而实际重心仍位于两脚之间,并两脚弯曲,对手突破时可以很轻松地堵其路线,使持球突破者的进攻威胁大大减小。
防运球突破时,进攻队员一般采用背后运球,体前变线运球,后转身运球,急停突起等方法突破。防守队员主要根据防守原则,防守战术需要,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对方习惯动作,采用防守假动作。有时故意采用消极防守,看上去好像没有注意,但是突然起动进行抢打球。但切记应有防守余地,更重要的是要有准确的判断,否则有可能前功尽弃。如防守队员紧逼时进攻队员往往习惯做后转身假动作,然后再转身按原方向运球,注意其在做假动作时只是头和身体的晃动,这时防守队员也随之将头和上体跟着晃动,必要时可以稍微有一下脚步动作,这时重心还没有偏,所以当进攻队员又按原方向运球时,防守队员有充足的准备进行下一个动作,抢占有利位置利用快速滑步封堵和突然用手打抢球。如果防守队员逼得对方后转身时,动作和上述基本相同,但在对手要按原运球方向运球时,防守队员迅速跨出一步,使其原定路线被封堵,在仓促之中也只好后转身,这时防守队员有充足的准备,而对方队员则有些准备不足,往往造成失误。如在全场紧逼时,防运球队员故意堵中放边,刚过中线后迅速逼抢或两人夹击,使其陷入设置的陷阱,这也是一种防守假动作的方法。
三、结论
(一)判断准确,及时出击
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做好假动作的重要前提,敏锐的观察是判断准确的基础,运用假动作的目的是减少进攻者的威胁,并由守转攻,因此防守队员的首要任务是防住对方,观察判断出对手的进攻意图,才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要正确判断对手的行动目的,为其实现目的设置障碍并伺机转被动防守为主动进攻。
(二)运用智慧
篮球运动是一项具有高超技巧的项目,也是双方智力、智谋的较量。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反应不敏捷已不能适应当今强体能、高智商的竞技篮球比赛,尤其是当今出现一种新的进攻打法,就相应的会出现另一种防守对策,而进攻和防守中谁能取胜的关键在于运动员的智慧。因此,现代篮球运动更需要智慧型运动员。
(三)假动作要做得逼真
首先清楚假动作不是假的,而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动作,只是对自己而言这一动作并非真表达实际目的。而给对方真实的感觉,这样才能达到假动作的目的。相反,如果假动作乱做,被对方识破不仅诱惑不了对方,却反被对方所制约,使自己处于被动。兵书上讲兵不厌诈,正是本文所要谈的技巧。实战中进攻和防守都在随时地争取有效地运用假动作来扩大自己的战果或转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杨鸣、罗加冰假动作在篮球运动防守中的作用体育科不研究1995年第一期
2.于秀英论篮球运动防守中的假动作山东体育科技 1995年第四期
3.陈京生、金惠娟篮球进攻和防守假动作研究体育与科学1996年第二期
4.杨留锁浅析篮球运动中的假动作中国体育科技1996年第九期
5.杨苏菲试谈篮球防守假动作体育科技1996年第四期
6.李爱民篮球专修课应重视假动作技术的运用吉林体院学报 1997年第三期
二胡揉弦技术动作分析 篇6
一、揉弦的种类
揉弦是通过左手对琴弦的控制, 在琴弦上做有规则的、匀速的扇形运动, 发出来的类似于波浪的音。按照乐曲的不同风格及其情感变化, 采用不同力度、速度和幅度的揉弦, 使琴弦的张力发生改变, 以此来表现乐曲中的情感变化, 增加乐曲的艺术感染力。揉弦的种类, 以动作来分, 可分为三大类:
1. 滚揉
在二胡演奏中, 滚揉技法的运用量是非常大的。它是通过改变琴弦的长度, 使琴弦的张力发生改变, 以发出来的音波来体现。基本动作是:手与小臂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 以按住的音为中心, 做均匀的有规律的扇形运动, 让指尖在琴弦上做上下滚动的运动。
滚揉的应用非常广, 一般情况下用于歌唱性和抒情性较强的二胡作品。但在实际作品应用中, 滚揉的变化是非常多的。力量、速度、幅度适中的滚揉, 擅于表现积极向上的乐曲, 带有很强的模仿性;速度快, 力度、幅度大的滚揉, 擅于表现热烈豪放的乐曲, 发出来的音色饱满, 有较快的频率;速度慢, 力度、幅度大的滚揉, 擅于表现情感细腻的乐曲, 发出来的音色不仅细腻而且宽柔。此外, 还可按照乐曲的风格及其所要表达的情感, 对力度、幅度、速度等加以改变, 使滚揉在乐曲中的应用更为宽广。
2. 压揉
改变琴弦张力的技法, 称为压揉。压揉是利用二胡没有指板的特质, 在弦上做改变琴弦的运动, 使音高发生改变。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在原音位置上压揉;二是在原位基准音上做上下波动的运动。两种方法都可使音高发声偏离, 前者比原音偏高, 后者则比原压揉在通常情况下使用的力度、幅度都较大, 因此音高的变化特别明显。根据乐曲风格及情感表达的变化, 压揉可分为轻揉和重揉。轻揉不及重揉的音高变化大, 重揉的音响效果较轻揉更为突出。
与压揉属于同一类揉弦的是抠揉。抠揉在发力点、发音方法及音响效果上与压揉稍有不同。它的音高变化比压揉小, 揉音频率比压揉快, 发力点主要在手指上, 产生的音细而小, 类似于耳语。
3. 滑揉
滑揉作为一种用来表现特定的乐曲风格及情感的揉弦技巧。在滑揉的练习演奏中, 要放松虎口, 不得嵌在琴杆上, 要适当控制手指及指关节, 让指尖在弦上做较快的有规律的滑动。以要运用滑揉的音为中心, 在琴杆上做有规律的、均匀的滑弦, 产生的音有特定的效果, 一般表现为:准——偏高——准——偏低——准。
滑揉分为大、小滑揉两种。大滑揉类似小三度, 小滑揉一般为小二度, 两者都是以手腕带动手指的滑动。前者善于表达夸张的情感, 运用时幅度较大, 后者运用时速度快且幅度小。
除上述所述的几种揉弦外, 揉弦在作品中的表达还有很多。如先揉后不揉、迟到揉弦、快揉转慢揉、慢揉转快揉、边滑边揉等技法。这些揉弦技巧的运用取决于演奏者对不同乐曲的风格掌握及其内容的理解。
二、练习揉弦时的注意事项
揉弦是二胡演奏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特殊的、不可缺少的的特色技巧之一, 在短时间内揉弦技法是特别难掌握的。因此, 为了能正确并熟练的掌握揉弦的运用, 练习时应注意:
练习揉弦时, 手指应处于弯曲状态, 使用手指肚去做上下有规律的、抑扬顿挫的、连续不断的按弦运动, 而不应该用手指直接去压弦, 这样发出来的音虽有揉弦的效果, 但音色十分不柔美, 并且持续时间短, 不能长久。
练习揉弦时, 虎口要保持在放松状态下, 不能紧夹琴杆, 否则会造成手指抽搐, 影响手指灵活度, 导致揉出来的音色不均匀, 影响揉弦效果。因此, 练习揉弦时应先从慢揉开始, 由慢渐快的去练习。如果一开始就练习快速揉弦的话, 不仅不能保证揉弦的正确性, 还会造成按指乱动, 手腕僵硬, 没有规律, 揉出来的音虽有波动, 但非常刺耳, 毫无穿透力。
练习揉弦时, 特别要注意, 不要借助手臂的颤抖以为是揉弦的效果,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必须及时改正, 否则会养成错误的揉弦习惯。
练习慢揉时, 手指肚上下翻揉时, 要适当的运用力度, 使琴弦的长度与张力的变化相对应, 揉出来的音及效果会更好, 更清晰。
练习揉弦时, 还应注意左手的定型, 只有形成固定的定型, 才能使手腕和手指的灵活度适应揉弦动作的需要。
二胡揉弦在应用上一般就是上述所述的几种手法, 但在实际作品中却是变化多样的。学习者可根据乐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作品的风格等, 采用不同的揉弦, 掌握不同揉弦带来的不同效果, 充分应用揉弦, 使乐曲的表达更为优美。
三、结语
不同的揉弦技法, 能产生不同的音乐色彩和情感表现。在演奏乐曲时, 应结合乐曲的风格特征及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选用恰当的揉弦方法, 这样不仅有助于演奏者理解、表现作品, 还能演奏出来优美动听且沁人心脾的音色, 使人们身临其境。恰当、合理的运用揉弦, 就意味着一个演奏者真正掌握了揉弦的全部技术和用以表现音乐的各种手段。因此, 掌握不同的揉弦技法, 恰当的运用到不同风格的乐曲, 不仅可以更好的突出乐曲风格, 而且还能淋淋尽致的表达乐曲的情感变化, 这对于每位二胡演奏者来说, 是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对于二胡揉弦技术的分类及其在二胡作品中的应用的不断探索与研究,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摘要:揉弦是二胡不可缺少的重要演奏技术, 揉弦不仅可以起到美化音色、突出乐曲风格的作用, 而且还能很好地表现出乐曲中的情感变化, 使音乐更具活力, 从而加强乐曲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本文简要阐述了揉弦的产生、揉弦的分类、演奏方法和原理等。
关键词:二胡,揉弦,技巧,演奏
参考文献
[1]蔡天佐.二胡揉弦探微[J].中国音乐, 1984, 3.
[2]张先永.刘天华二胡独奏曲作曲技法研究[M].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9, 4.
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原理分析 篇7
关键词:高山滑雪,轨迹交换区,回转技术,技术原理
高山滑雪为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极限运动项目之一,深受酷爱冒险,喜欢运动的年轻人和运动健将的热爱。在高山滑雪运动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只有掌握了高山滑雪运动的技术原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并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1 高山滑雪运动的概述
1.1 高山滑雪的概念
一种起源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的极限运动——高山滑雪,因为高山滑雪的起源地点为阿尔卑斯山地区所以高山滑雪又叫做阿尔卑斯滑雪。高山滑雪指的是滑雪者从一定的高度顺山势向下滑行的一项运动,高山滑雪用到的工具是滑雪板和滑雪杖,而且高山滑雪运动都在山坡专设线路上快速回转、滑降的一些运动项目。这种运动项目是极限运动的一种,由于其运动时从高山上进行,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如果滑雪技术不到位的话,是不建议大家贸然尝试的,对于高山滑雪运动在转弯等处的回转动作的技术要领的掌握也是非常关键的,只有研究好了这个技术要领,才能更好的进行高山滑雪这项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极限运动。
近年来高山滑雪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爱,尤其是欧美等达带国家,高山滑雪已经成为了一项收入较为可观的运动产业。我国竞技高山滑雪起步比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高山滑雪无论设施,技术含量,还是运动人群组成范围来说都还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制约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发展的原因其实很多,如场地、设备、技术和训练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观察研究过高山滑雪运动员滑雪技术录像和高山滑雪运动员的照片,并且细致分析过运动员的一些体会和训练记录,通过这些分析和研究我们也得出了一些心得与体会。研究表明一些高山运动员均在高山滑雪回转比赛过程中在重心交换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才能更好的使人民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在高山滑雪的运动中得到锻炼和快乐。
1.2 高山滑雪的回转动作技术的概况
其实,高山滑雪比赛的关键一环就是滑雪回转项目,高山滑雪回转项目要求高山滑雪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规定的线路回转滑行的动作,并完成相应的滑行距离。即是同线路、同旗门数绕旗门回转滑行,高山滑雪的回转动作技术强调的是身体重心的问题,身体重心越低,运动轨迹越接近直线成绩就会给的越高。在控制人体重心的技术水平中,雪板是最关键的工具,其实雪板的运动轨迹就是身体重心的运动路线,高山滑雪的回转动作技术的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对雪板技术的操控和对雪板工具的运用。
回转技术的一个回转弧大约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包括,准备阶段、入弧开始阶段、弧中回转滑行阶段、回转结束阶段。这4个阶段的技术动作是互相关联的。势能是由于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一种能量。雪板的势能就是雪板回弹力,而使雪板产生形变的力有立刃回转时身体离心力还有雪板与雪面的反作用力,在结束回转提重心前瞬间人体对雪板的蹬踏力,这些力就是加大雪板形变的作用力。
现代高山竞技滑雪技术的关键部分就是在回转交换前区一定要利用好雪板的势能。利用好雪板的势能进行对高山滑雪回转动作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对滑雪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是有很大的要求的,只有利用好雪板的势能,运动员才能够很好的完成高山滑雪运动的所有技术要求,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
2 国内外关于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分析的研究进展
2.1 从运动员自身的角度研究的进展
高山滑雪这项运动对运动员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滑雪技术,才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来进行这项活动。国内外在高山滑雪运动员的专向力量素质角度进行了很多相关的研究研究,在对滑雪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培养进行综合研究之后,研究人员认为滑雪运动员必须要增强身体素质的训练还要提高对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滑雪成绩。
在高山滑雪运动员的选拔上,目前国际上也已经研究出了一套可行性很强的选拔人才的方案。
在高山滑雪运动员的选拔机制中,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等参数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研究人员通过这些指标来对高山滑雪运动员进行选拔。科学的高山运动员选拔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高山滑雪运动员本身是优秀的,通过合理和科学的训练,我们的高山滑雪运动员才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如果选拔的高山滑雪运动员没有足够的优秀,那么即使运用再好的训练手段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的。
2.2 高山滑雪设备的研究进展
高山滑雪需要特定的工具和装备,研究人员对于短板轮在高山滑雪训练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短板轮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适应速度加快并且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新型的短板轮对于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高山滑雪运动员训练设备的角度出发,来研制新型的设备,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很好的研究领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在高山滑雪运动中还有一个工具是非常重要的。高山滑雪的滑雪板相当于战士们上战场所用的枪,只有工具好了,运动员才会有良好的表现,现在的滑雪板已经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速度、稳定、减镇缓冲方面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只有一个能够提高速度,保持滑行稳定,并且可以起到减震缓冲作用的滑雪板材可以为高山滑雪运动员带来良好的运动成绩。
2.3 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的研究进展
高山滑雪可倒式回转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展。一些研究者发明了高山滑雪可倒式回转技术的。这种技术的优点有很多,如采用这种技术寻了可以减少推雪、脱滑的现象发生,也可以减少扇面雪迹等现象。可倒式回转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选手速度,使选手获得好的成绩。由于可倒式回转技术的运用方法比较复杂,而且技术手段也有很多种,对于运动员来说掌握这种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历来练习,与一些高山滑雪运动技术较发达的国家的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对于这一技术的掌握还没有很熟练,还需要对这个技术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高山滑雪技术,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于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运动员的重心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高山滑雪进行陡坡回转的一个关键,速度与坡度往往是呈正比的,重力对雪板的垂直压力则与速度成反比,这样就需要用重心来调整。从现阶段的我国高山滑雪技术的调查和研究来说,我国高山滑雪运动,特别是回转项目的运动员在陡坡滑行时存在重心落后的现象。我国运动员在陡坡上回转时,普遍存在重心落后的弊端,严重影响到滑行的速度。能否克服我国运动员的重心落后的问题是攻克我国高山滑雪技术瓶颈的关键所在。
另外,对于高干滑雪运动员来说,高山滑雪训练中还有一个训练辅助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高山滑雪的必备工具——高山滑雪回转模拟练习器。使用高山滑雪回转模拟练习器对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训练来说是具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快速提高高山滑雪运动员的成绩。很多学者研制成功了高山滑雪回转练习器,最大的一个发明就是路上高山滑雪回转模拟练习器,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高山滑雪运动员的回转的训练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有了高山滑雪路上模拟器,即使在没有雪的环境下,运动员也能够模拟高山滑雪回转技术进行动作练习。这样大大增加了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也减少了训练的成本。
2.4 影响高山滑雪滑行速度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山滑雪滑行速度的原因有很多,气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解决和研究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研究人员的多年研究和很多高山滑雪运动员的多年运动检验的总结我们可以知道,重力和起始速度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可以忽视高山滑雪运动中出现的一些力的作用,如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这些都是会影响高山滑雪滑行速度的很关键的原因。
3 对高山滑雪运动回转动作技术研究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高山滑雪运动回转动作技术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需要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研究和努力,克服技术上的问题,并制定最合理的运动方案和训练计划,功课高山滑雪运动回转动作技术的难关,使得运动员的成绩有所提高。从运动员自身的角度来说,要努力勤奋的练习,遵守教练制定的训练计划,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训练时间,在训练的过程中,找寻自身的特点,通过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来努力完成训练目标,提高自身成绩。当然,高山滑雪运动员本身也要对于自己的训练有一定的了解,自己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从国家的角度,我们应该鼓励和奖励研究人员对高山滑雪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大力提高和促进发展我国的高山滑雪运动项目。只有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我国的高山滑雪项目才会越来越好,并且我国的高山滑雪运动员才能够在国际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4 结语
高山滑雪运动正在以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给所有的高山滑雪运动爱好者,发展高山滑雪运动事业,服务于运动爱好者,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以上是多年的高山滑雪运动经验做出的总结和感悟,希望得到大家的参考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张亚东,张宝军.初学者高山滑雪时应注意几个问题[J].冰雪运动,2005(2):33-35.
[2]徐哲珠,栾兆亮.第20届冬奥会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的基本形态特征[J].冰雪运动,2006(4):15-18.
[3]王永涛,武彦龙.谈中国高山滑雪的现状和整改措施[J].冰雪运动,2002(1):32-33.
[4]朱志强.第3届亚冬会高山滑雪比赛述评[J].冰雪运动,1999(2): 21-23.
网球发球动作的神经肌肉分析 篇8
关键词:网球发球技术,受力分析法,神经传导通路
网球运动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 近几年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开来。作为网球得分的关键技术, 发球技术在网球运动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发球技术的好坏几乎成为衡量一个优秀网球运动员的重要指标。对网球运动发球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可以掌握主要关节的运动形式和有关肌肉的工作规律, 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高运动技能的辅助练习手段。发球技术的完成涉及到人体的多个系统的配合, 最基本的就是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是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 而真正的起到调节作用的结构是神经系统。
1 网球发球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在对网球发球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主要通过“环节受力分析法”[1]。“环节受力分析法”是金季春教授提出的, 其是支撑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的理论方法, 为运动解剖学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1 划分动作阶段
根据网球环节运动的变化趋势和动作发展方向, 可将其分为抛球阶段、击球阶段[2]。
1.2 对各动作阶段解剖学分析
网球发球的抛球阶段需要展肩、持球手向上抛球, 同时转髋、屈膝等动作, 各个关节的参与肌群及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网球发球的击球阶段。在此阶段需要抓住时机上臂鞭打击球, 同时下肢小腿充分蹬伸。各个关节的参与肌群及具体分析如表2。
2 网球发球技术动作的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冲动的传导[3]主要包括感觉信息的传入、中枢神经的分析和运动指令的传出。
2.1 感觉传导通路
网球发球时, 躯干和四肢肌的肌腹、肌腱和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等对网球产生触觉信息, 并转化为神经冲动, 经由脊神经进入脊神经节 (第一级神经元) , 脊神经节的中枢突由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上升, 形成楔束, 终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 。薄束核和楔束核的轴突形成弓状纤维, 并于延髓中央管腹侧交叉至对侧, 形成内侧丘系。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上升, 经脑干, 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的轴突组成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庞小叶后部, 部分纤维投射到中央前回等感觉中枢, 产生肌肉感觉和精细触觉。
2.2 运动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在运动中枢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后, 运动传导通路将指令下达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从而引起躯体的运动。躯体的运动传导通路主要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主管躯体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而锥体外系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 协调肌肉运动。在这里仅介绍锥体系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的巨型锥体细胞核其他类型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 , 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脑桥的基底部至延髓的锥体。在锥体下端, 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在对侧脊髓外侧索内下行, 成为皮质脊髓侧束, 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组成脊神经前根, 并随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骨骼肌, 支配其随意运动。
3 结语
该文主要以网球的发球技术为例, 将“受力分析法”对技术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为运动解剖学的实际应用做些推广;简要介绍了网球发球动作中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视觉传导通路以及大脑皮层和锥体系的运动调控, 旨在为人体科学知识的普及尽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运动解剖学》编写组编.运动解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3.
[2]张之菲.网球发球技术及教学训练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 :82-83.
起跳动作的能量转换分析 篇9
伸肌群的退让性收缩能力是体育运动中一切爆发性用力动作获得最佳力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这一点, 在跳跃起跳中表现的尤为显著。伸肌群退让性收缩的结果就表现为腿部缓冲动作, 退让性收缩与缓冲动作实际上属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但退让性收缩的发生机理存在着不同的说法。《运动生物力学》第二版中给缓冲下的定义是:人体通过下肢与地面相互作用时, 由于人体重力的作用, 使伸展下肢各关节肌肉作离心收缩完成退让工作, 下肢各关节呈弯曲状态称下肢的缓冲动作。其认为缓冲的发生机制是重力的作用。
1 碰撞过程中的功能量转换
1.1 人体肌肉组织对机械能的吸收和释放
肌肉拉伸过程的力增强现象的研究表明:横桥附着物和腱组织构成串联弹性成分 (SEC) .SEC的力-长度 (应力-应变) 关系可用快速释放实验确定, 肌肉拉伸时肌力增加两陪, 激活肌肉最大拉伸后存储于SEC中的应变能量可相应的增加到两倍。拉伸后完全激活的肌肉被立即释放, 肌肉做的正功可增加到两陪。在肌肉拉伸过程的能量学研究中显示:激活的离体骨骼肌拉伸过程中的代谢能量消耗 (能量释放和ATP水解) , 比肌肉缩短和等长用力过程中的消耗要低, 据报道, 肌肉负功 (作用于肌肉上的功) 的基本部分, 并不产生肌肉活动的热产物。
既然肌肉在拉伸过程中没有热产物, 说明肌肉本身没有消耗能量去做负功, 但其肌力、SEC的应变能和其做正功的能力却增加了两倍。所以本文推断, 肌肉被拉伸后所储备的能量是碰撞发生后能量上传的结果, 且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在理论上应等于人体各环节所吸收的机械能、热能和塑性形变能之和, 据此, 推导出机械能与肌肉做功能量转换模拟图, 如图1所示。 (1) 在0~t1时段为碰撞后能量上传至SEC存储能量的过程, 同时也是肌肉做负功的过程, 且存储的能量与肌肉负功的数值相当; (2) 在t1~t2时段是肌肉拉伸后主动收缩做2倍正功过程。由此可见膝关节的缓冲过程是肌肉传递和转换能量的主要阶段。当然, 肌肉做正功的能量不仅仅是来源于SEC存储的能量, 肌肉主动收缩也消耗来自体内的能量来做功。起跳腿肌群与离体肌肉不同之处在于, 其分布在踝、膝和髋三大关节, 长短跨度和收缩的起止时间也不一样, 所以能量转换时间也可能不同步, 但肌肉的作用时间和能量转换总体集中在上述的两个时间段。
在着地过程, 身体所承受的冲击力, 使被动解剖组织 (韧带、软骨等) 和肌肉吸收了碰撞后的机械能, 且会给机体带来伤害, 这就激活了肌肉消耗机械能的能力, 肌肉这种能力可能对保护被动解剖结构非常有利。
1.2 碰撞后的能量转换与训练指导
起跳的能量不仅仅来自于碰撞过程的能量转换, 其中一部分也来自于肌肉的主动收缩。据肌肉组织对机械能的吸收与释放来看, 碰撞发生后总机械能的转变方式如下:
碰撞发生后, 除接触碰撞区附近的地面发生的塑性变形、屈曲、褶皱、穿透 (鞋钉) , 起跳脚周围流体参与的能量交换与吸收之外, 其余能量将转化为被动解剖组织和肌肉吸收的机械能。所以起跳能量的来源是碰撞发生后被动解剖组织和肌肉所吸收的机械能和肌肉主动收缩产生机械能之和。在起跳技术的训练过程中, 我们要尽量提高机械能的合理转换。首先提高运动员的屈肌力量和退让工作能力, 并给予合理的能量吸收和转换时间, 并不是起跳时间越短越好;同时减少塑性形变的发生;再者提高运动辅助器械的刚性, 如钉鞋鞋底的设计即要防止应力给人体带来的伤害, 又要减少能量的损失。
2 结语
(1) 起跳不等同于物理学上理想化的碰撞, 但就运动学特征而言, 起跳过程是发生在起跳脚与地面之间的一次类似于非完全弹性碰撞物理现象, 并将起跳过程分为能量吸收阶段和能量释放阶段。
(2) 膝关节缓冲动作是“冲力矩”对膝关节作用的结果。“冲力矩”实际上是重力矩和地面支撑力矩的共同作用。
(3) 推导出机械能与肌肉做功能量转换模拟图, 表明肌肉被拉伸后所储备的能量是碰撞发生后能量上传的结果, 而起跳能量的来源是碰撞发生后被动解剖组织和肌肉所吸收的机械能和肌肉主动收缩产生机械能之和。
参考文献
[1]王保成.王川.田径运动理论创新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50-70.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02-115.
[3]弗拉基米尔M.扎齐奥尔斯基.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56-68.
动作行为分析 篇10
一、同时推进技术分析
在实践中,经常采用不迈步同时推进和一步同时推进的技术,而两步推进的技术越来越少采用。同时推进技术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掌握技术的程度和臂、肩、背及腹部各肌群的发展水平。在研究一步同时推进技术时,我们发现:如脚蹬动时间特别短,完成这个动作时难度非常大。但若在停板前出脚,则能补偿时间的不足。在高速滑行过程中,靠充分伸展屈腿来完成蹬动是很困难的,所以在蹬动时应允许腿在膝关节外的角度为160°~170°。腿在蹬动时所产生的力量,同交替滑行时产生的力量大小一样,蹬动后,腿通常应抬离雪面30cm以上,这样有利于脚与腿的放松。在采用一步同时推进技术时,运动员应两脚轮流蹬动,充分利用抬腿时的潜能,摆动时速度不要太快,只要比滑行速度稍快一点,腿不要向前伸出,要向支撑腿靠拢,并稍后一点。一步同时推进的冲滑技术同摆动没有关系,只是在双脚滑行时完成它,与前面的冲滑角度与交替滑行角度几乎一样,只是速度慢一些。
在同时推进技术中,双手撑杖是基本的动作。在撑杖前,运动员要稍微抬起伸直的腿,上体前倾大约60°,手要高于头,杖与地面成钝角约100°,雪杖垂直或成锐角放在雪地上,在脚尖前方40~60cm处,撑杖开始就要用最大的力量,同时躯干前倾。例如,放在雪上成钝角,在用力时,就会产生制动。撑动开始时,肘关节弯曲90°,通过躯干的前倾,对雪杖产生压力,躯干前倾,到水平位置为止,这种姿势能使运动员更有效地利用撑杖的力量。此外,膝关节稍弯曲10°~15°能使雪杖的倾斜角达到20°~25°,两步交替是30°左右,从而加快滑行的速度。
二、同时推进技术的动作要领
1.第一个时期是自由滑行时期。开始必须平衡地把身体质量移向支撑腿。在这个时期,总重心的提起不会加大对雪板的压力。
2.第二个时期是伸展支撑腿滑行时期。开始阶段由于撑杖不屈腿,对雪板的压力应该是小的。这个时期,重要的是把摆动腿靠近支撑腿,要平稳,然后平均地把身体的重量分配在两条腿上。
3.第三个时期主要是下蹲滑行时期,对雪板压力加大,引起双手过分摆动,同时,快速伸展上体和腿,完成动作要平稳,否则,就会因摩擦力加大而减低滑行长度和移动速度,由于下蹲而减小对雪板的压力。
跳闸位置触点动作异常现象的分析 篇11
某500 kV变电站的一条500 kV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永久性故障,保护装置的主要动作报告和接点变位信息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一次系统为3/2接线方式,断路器是阿海珐;线路保护双重化配置,分别为许继公司的WXH-802A和四方公司的CSC-103C线路保护,断路器保护为南瑞继保公司出品的CZX-22R操作箱。
注:表中的相对时刻以故障起始时刻为参考点,表中限于篇幅仅列出影响故障发展进程的一些重要保护动作报告和变位保护。
由保护动作报告和触点变位报告,结合故障录波文件,可知故障后保护动作正确,而在后加速阶段,由开关量录波显示C相跳闸位置变位异常(TWJ从操作箱取得)。
2 回路检查和现象分析
初步判断是故障相跳闸位置继电器(TWJ)有问题,在定检核查中,通过瞬时性故障模拟专门对各相跳闸位置继电器触点动作时间做测试,测试结果表明,TWJ在额定电压下的动作时间最长也不会超过20 ms。
位置继电器动作回路图如图1所示(限于篇幅仅画出一相,其他相别相同),由图可知:在TWJ动作回路中串接有断路器的辅助触点(图1-S01)和弹簧储能触点(-S04),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两个触点动作速度上,我们的检测分两步:
1)排除操作箱的问题
模拟当初的故障情况,在图1的4D112(A相)、4D114和4D116(分别为B相和C相回路中端子,图中未标出),监视结果显示故障相比非故障慢5 s左右。于是,彻底排除了操作箱的问题。
2)排查机构中辅助触点问题
单独对断路器进行了模拟跳合闸实验,并测试断路器各相的辅助触点(-S01),实验结果表明三相开关的同期动作时间和辅助触点动作时间均满足要求,并未出现故障相比非故障相慢的现象。
随后对弹簧储能触点(-S04)进行测试。模拟当初单相永久性故障情况,测试结果显示,在后加速阶段故障相(-S04)比非故障相(-S04)慢5 s左右动作。对此结构断路器内部原理的了解后可知:单相故障跳闸再重合于故障三相跳闸时,故障相(第一次故障)断路器要重新储能准备下一次的合闸,弹簧储能完成需要几秒钟时间,不同断路器会有0~2 s的时间差。而在瞬时性故障情况下,断路器只进行一次跳闸时,断路器不用重新储能,所以三相跳闸位置触点动作时间基本一致。
3 改进措施
对其他构造断路器,如液压、气压结构断路器研究发现都存在类似问题,所以,只要合闸回路中串入了储能触点,TWJ位置状态都要受其影响。而目前,有的合闸回路中并没有串断路器储能辅助触点,虽然TWJ位置不会受影响,但对于断路器储能过程反映不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通过对操作箱和断路器的回路分析,可以有如下两种改进办法:
1)跳位监视从第一组跳闸回路接入
将操作箱的跳位监视回路通过断路器的常闭辅助触点接入断路器第一组跳闸线圈的正电源端,如图2所示。
2)跳位监视从断路器备用辅助触点接入
把断路器的常闭辅助触点直接接入操作箱的跳位监视回路,并在操作箱的TWJ正电源端串一适当电阻R,如图3所示。
4 小结
通过对此次断路器位置触点动作异常问题的分析和试验可得出如下经验:继电保护二次检修人员要充分理解一次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动作机理,以便更好地对问题给予分析,毕竟一次设备的动作情况要靠二次系统来反映;保护定检时,采用模拟正常故障时的试验方法,如两套保护串联等,对发现和排查问题是有意义的。
摘要:在一次故障分析中发现保护装置记录的跳闸位置触点动作异常,检修人员对回路和单个装置检查并没有发现问题,在模拟故障的综合状况下,重现了故障时现象,发现是由于位置回路中串连了弹簧机构断路器某辅助触点,而该触点在断路器重合闸的第二个储能阶段动作滞后。文章最后提出了应用此类断路器触点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对预试定检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位置触点,二次回路,断路器
参考文献
[1]DL/T995-2006,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S].
【动作行为分析】推荐阅读:
训练动作分析05-28
动作过程分析08-31
动作分析论文10-09
七彩阳光错误动作分析07-06
关于圆顶阀关闭动作不到位的故障的分析及处理基本方法07-27
动作模式07-21
动作时间10-21
动作要素05-14
动作保护05-18
误动作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