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让课堂阅读更高效》

2024-09-24

余映潮《让课堂阅读更高效》(共7篇)

余映潮《让课堂阅读更高效》 篇1

让课堂阅读更高效

□余映潮

原载2015年4月22日《中国教师报》

高效让阅读教学更高效的方法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反复研读课文,提取教学资源;设计清晰思路,安排学生活动;突现语言学用,注重技能训练;克制碎问碎答,着眼集体训练。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元素,如何让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更加高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充分运用课文。课文不是教师用来提问的,但目前大量的语文课堂中,“碎问碎答”式教学方法仍然积习难改。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课文。所谓充分运用课文,就是不“就课文问课文”、不“就课文教课文”。教师不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无休止的散乱提问,而是要在细腻、多角度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字词认读、朗读背诵、归纳概括、精段阅读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并依托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丰富实践活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组织起丰富的实践活动,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参与朗读、品析、讨论、听记、微文写作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在读写技能上得到训练与提高。教师设计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第一需要“安排任务”,第二需要“给予时间”,第三需要“集体训练”,让所有学生都有活动的机会与可能。

突出语言应用。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这是其本质特点。因此,语文的课堂,首先是语言应用的课堂,是语言积累、感悟、运用的课堂,不突出这一点,就忽略了语文课的基本训练要求。所谓的语言应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字词认读、句式学用、段落写作、文章读背、改写续写、口头阐释等多种语言表达实践的形式与机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解读了课文内容,又练习了语言表达,发展了语言能力。

关注技能训练。技能训练长期未能真正进入语文课堂,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在用提问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肤浅解读。其实,课标中说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所谓“基本技能训练”,就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主要是训练学生概括、复述、批注、品词析句、解说道理、欣赏文句、阐释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等能力。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自主学习,这也是“教是为了不教”的基础。

重视集体训练。集体训练是面对所有学生安排的,有一定时间长度与思考力度的教学训练活动,是每一个学生都要亲身参与的课文读背、独立思考、圈点批注、课堂笔记、课中写作等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笔,最重要的特点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每个学生都在做与自身素养提升有关的事情。在语文教学中,“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如果用一段话概括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那就是:反复研读课文,提取教学资源;设计清晰思路,安排学生活动;突现语言学用,注重技能训练;克制碎问碎答,着眼集体训练。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

余映潮《让课堂阅读更高效》 篇2

我校是温州市首批使用平板电脑教学的试点学校,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用以看教学视频或预习课件等。记得当学校提出各学科都要有符合该科目学习规律的、有特色的翻转课堂时,我们英语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当拿到第六模块的阅读文章,看到很多的有关伦敦著名景点名称,笔者不知该如何着手了。学生也肯定看不懂这些专有名词,更不会读,而且很多景点他们平时也没接触过,恐怕也不了解。如果带着这么多的未知,学生就也可能无法将文章读下来。这一次,笔者认为有必要翻转,让学生提前了解这些景点及其读法,为阅读扫清障碍。

一、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学情及教学目标

学生情况:辖区班学生37人,层次差异较大。

知识背景:学生在Unit 1中学习的是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何问路的句型,而Unit 2则主要是一篇阅读文章,介绍伦敦的一些主要景点。

教学内容: Module 6 Unit 2 The London Eye ison your right.

教学目标:能说出伦敦的一些主要景点名称;了解地点专有名词往往开头字母大写;通过阅读,能弄清文章的逻辑关系。

预期目的:传统的阅读教学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学生不要预习(怕学生了解了文章后失去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导入学习内容,预习单词,阅读讲解等,所有学习活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第二种是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相关生词,并自己试读文章,了解大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复习单词,然后创设一些活动,检测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就本课而言,有关景点名称的朗读是一大难点,单词很多且不在课后生词表中,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课堂上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去解决朗读的问题。另外,学生对于这些景点的了解非常有限,有的学生甚至一个都没听过。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仅仅让学生读懂文章,完成任务,那么本文的学习就会令学生感到相当无趣,而且还会错失一次非常好的文化解读机会。再次,对初一学生而言,本文的用句及内容比较难,很容易让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而且课堂时间也有限,如要很好地解决上述所有问题,教师就要花很多节课才能完成本课的教学。因此,笔者就利用了翻转课堂的模式,尽量将一些难点提前解决,节约课堂时间。而且,阅读课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技巧。由此,笔者就根据课堂需要制作了一个微视频,让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完成预习作业。

(二)微视频设计、教学片段及诊断分析

1.微视频设计

旅行是我们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直接途径。本课有关对伦敦的介绍就是学生了解英国文化极好的方式。因此,在微视频中,笔者首先利用几张学生比较熟悉的世界著名景点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分别在哪些国家,从而引入伦敦的其他著名景点。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这些地方,笔者就在相关的图片下作了简要的中文或英文介绍,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并为阅读文章打下基础。

在介绍完相关的景点后,笔者将所有提到的景点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跟读。这些景点的名称发音比较难,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将会大大节约在课堂上所花的时间,而且也降低了学生阅读文章的难度。英语新教材中,每单元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大量生词,也大大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和积极性。这时,利用微视频或课件,提前让学生跟读新单词,理解新单词,将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扫清阅读障碍,再配套两个单词理解的题目,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理解运用。接下来便是提出阅读技巧。

本课的阅读技巧是让学生了解表示地点的专有名词往往开头字母大写。笔者设计了如下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中运用这个技巧。

任务1:阅读文章并找出游客经过的地点。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个技巧,浏览文章时就可快速找出答案。

任务2: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这里涉及的问题都比较直接,学生能够通过认真阅读,找出答案。

最后,因为文章较难,学生多少都会有一些疑问,笔者就请学生把有疑问的单词和句子做上记号,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通过这样一个预习微视频,学生的生词朗读问题可以提前解决,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在课前得到了解。文章初步阅读的前置,让一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自己调控时间,减轻了他们在课堂上来自同学的阅读压力。阅读技巧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学片段及诊断分析

在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在家观看预习微视频,跟读生词,了解背景知识,并完成阅读预习作业的情况,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设计活动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1)创设情境,复习Unit 1问路句型。

T: Travelling is quite interesting. I want to travelall over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around the world. Do you know where they are?(Show some pictures, like Tian’an men Square, EiffelTower, and the last picture is the Big Ben, it’s in London.)

T: Some students go on a tour(旅行) in London.But they don’t know how to get to some places. If youare them, how to ask others to help you? Please makedialogues with your partner.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复习Unit 1的问路句型。

(2)挑战游戏,复习地点专有名词。

T: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London.You studied them yesterday. Let’s play a game. Theone who tells us the place you know will get one pointfor your group.

这部分内容旨在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预习视频中跟读过的地点专有名词。通过抢答游戏,学生兴致高昂,课堂气氛热烈。游戏结束后,学生再次跟读,纠正错误发音。

(3)观看课外动画视频,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校对预习作业。

新标准教材在配套教学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每个单元都有动画视频。我们知道,动画是最直观的,有些学生即使读不懂文章的全部内容,也能从视频中猜出个大概。学生在家初步阅读后,通过观看视频,与文章内容进行对比,一些疑问也能引刃而解。通过校对预习作业,教师能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由此调整接下来的深入阅读。

(4)个人为主,小组合作为辅,完成课本练习2。

练习2是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标出各景点的位置。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有非常准确的理解。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再次静心阅读,尽量自己完成。之后再小组合作,对于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并最终确定。这种让学生说服学生的方式,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讨论完成后,笔者又增加了一个任务,让他们画出文章介绍的准确路线。这个任务很好地检测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5)思维碰撞,讨论预习中画出的难词和难句。

这个教学环节是利用教室里的白板,当场画出学生提到的难词和难句,由其他学生讲解,教师最后总结。学生对于“小老师”的讲解都听得特别认真:有的是自己不懂,想听听别人的理解;有的是觉得自己的更有理,正想办法反驳同学。当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碰撞的时候,人人都将有收获。

二、教学反思

回顾这次利用微视频的翻转课堂,笔者以为是比较成功的。首先,笔者利用丰富的图片介绍景点,将学生带入到伦敦的各个地方,并配上简略的文字介绍,突出景点最大的特色。让学生跟读景点名称,扫除朗读上的障碍。在课堂中,设计抢答任务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学生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原本非常难读的名称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下,就很容易解决了,可以说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正确朗读,而且认识了这些景点。

当我们做英语阅读翻转课堂时,受到过很多校内外的质疑。有教师提出英语阅读教学应该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如果只是让学生在家自己看课文做题目,那就失去了阅读课的意义。其实,这位老师说得很有道理,英语阅读不只是让学生会做几个阅读理解题而已,而是要为学生今后长期的阅读打下基础的。所以我们的阅读微视频有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那就是贯穿阅读技巧。阅读技巧可以是老师上课讲,当然也可以是通过微视频对学生进行点拨,并配以与该技巧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家也能学习技巧并马上运用该技巧完成任务。例如,在让学生找出游客要经过的地点时,学生知道了地点专有名词的开头字母要大写后,他们也就很快找出了游客要经过的各个地点。这种阅读技巧现学现用,使学生成功完成了任务,并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中,根据文章完成地图的练习,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存在差异,笔者认为有一部分学生会完成不了。这个任务需要学生的细心、耐心和独立思考才能更好地完成。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先自己思考完成,之后再小组讨论,有疑问或完成不了的学生,同组的学生对其讲解,直到小组内达成一致结论。这种“先自学再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马说》余映潮 课堂实录 篇3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 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 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 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 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 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语气,注意句末虚词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再自己试着按这三种要求来朗读。(生按要求朗读)

师:好,女生读第一段,要注意全段的语气(包括惋惜的语气)。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一起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把握节奏,不要往前赶。(生再按要求朗读)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次学习,要学会表现精段里的语气。第三段写得非常好,它里面包含了多种语气。你们看,前面有虚词的句子,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策之⋯⋯”、“食之⋯⋯”、“鸣之⋯⋯”,这里是排比的语气;“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这是对食马者嘴脸的勾画,要很好地表现食马者“天下无马” 的语气;然后停顿一下,表达作者的愤慨,到后来“其真不知马也!” 好像是数着读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听老师读一下。(老师示读第三段)师:大家来学一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第三段)

师:为了把这一段读好,我还要问一下大字,食马者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 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你不像食马者!(学生笑,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读得好!还有谁来读?老师试了一下,可以有好多种读法。(又一学生举手朗读)

师:这可能是在叹气,食马者感叹世上没有好马了。读得很好!还能不能读出一种专横的语气呢?(师示读“天下无马”)师:下面我们再来将最后一段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天下无马” 后面要停顿一拍,然后再“呜呼”(生笑),“天下无马呜呼” 那就不好听了。再来,“策之⋯⋯” 读──(生齐读)

师:这里又有个缺点,“呜呼” 一点劲也没有,(生笑)再来。“呜呼” 要感叹,既要停顿又要“呜呼”。(生笑)“策之⋯⋯” 读──(生齐读)师:这就可以了。下面就要准备自己演读,过会儿选三位同学出来在这里演读。(生准备)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三位同学在前面读,三个小韩愈来朗诵你的文章。(三个同学上台,分别读第一、二、三段)

师:读得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 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己的亮色!好,咱们“诵读” 就到此为止,下面是“积累”。

第一步叫做听记积累(大屏幕显示)。“听记”,听老师讲解并记录。有这样几个地方要记下来:一个不好懂的“奴隶人”。“奴隶人” 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指囚犯。不,这里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第二个地方,是两个不好懂的“其”。“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两个“其” 不是平常意义中的“其”,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或者是“大概”。还有三个很难理解的字,“马说” 的“说”,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文章的体裁),好像现在的议论文。那么“马说” 就是“说说马的事”,“谈谈马的事”,“议议马的事”。第二个字,“马之千里者” 的“之”,这一个“之” 在这里表示“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但是读起来不好听,而“马之千里者” 读起来有韵味,好听,所以“之” 就有“强调的意味”。第三个字,“不以千里称也” 的“以” 字,这个“以” 字注释里没有讲清楚,它说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但没有解释“以”。“以” 在这里作“因为” 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有的地方也把它翻译成“不拿千里马的称号来称呼它”,但就现在的注释来看,它含有“因为” 的意思,不因为它日行千里而著称。还要注意四个没有注释的词:“故虽有名马” 的“虽”,一般来讲,不把它翻译成“虽然”,而翻译成“即使”,“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的“是”,应作“这” 讲。“且欲与常马等” 中的“等” 是“相同,一样” 的意思,“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安”,“怎么” 的意思。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大屏幕显示)。这是你们的活动了,怎么辨析呢?文言课文中有很多的词是反复地用,有的时候就表现出同形状但意义不同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一词多义。下面你们做一个这样的活动,每个人找一组这样的词,两个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如两个“之”,两个“也” 等,但是它们的意义不同。要一组一组地找,开始。

(学生在课文中找,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把探索的结果写下来)师:好,我们再做一个活动,在你认为同形不同义的词上画个圆圈,并用线连起来。

(学生画圈连线)

师:现在就开始交流我们的学习所得。

生:“食(shí)” 和“食(sì)”,第一个是“吃” 的意思,第二个是通假字,通“饲养” 的“饲”。

师:一个“食(shí)”,一个“食(sì)”,形同,义不同,音也不同。生:“不以千里称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前一个“以” 的含义是“因为”,后一个“以” 是“按照” 的意思。师:两个“以” 不同,这是第二组。

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 可以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 应理解为“那是”。师:好!三组了,还有没有?

生:“策之不以其道” 和“执策而临之”,第一个“策” 是“鞭打” 的意思,第二个“策” 是“鞭子” 的意思。师:四组了,还有!

生:“安求其能千里也”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其” 不同,第一个“其”指的是“也许,可能”,第二个“其” 指的是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师:这里要注意一下,“安求其能千里也” 中的“其” 还是指的马,“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你再考虑一下。

生:“故虽有名马” 和“虽有千里之能” 的两个“虽”,前一个是“虽然”的意思,第二个是“即使” 的意思。

师:“虽然” 和“即使” 都可以翻译成“即使”,这两个词的词义可以说是一样的。好,再来!

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和“策之不以其道” 的“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代千里马”。师:两个“之” 不同,请坐。

生:“千里马常有” 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的“常” 不同。

师:大家看,又是一组!还有!老师给你们提示一组。“而伯乐不常有” 的“而” 是“然而”,“执策而临之” 中的“而” 则表示两个承接的动作,这两个“而” 也是不同的。还有一组。“千里之能” 的“能” 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的“能” 不同。前一个“能”指的是“能耐”,后一个则是“能够” 的意思。你们看,我们通过这种辨析词义的活动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反之,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组词义相同的词。它的方法就是两两相比,甚至三个相比,四个相比。大家看课后练习的设计,就是这样比出来的。因此你们熟悉了这个操作方法之后呢,自己也就可以编练习了,就能找出很多组词义不同的词。好,这就叫“辨析积累”。

第三,翻译积累(大屏幕显示)。自己现在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不要读,把它讲成白话文。好,开始讲。(学生开始译说)

师:好,下一步是“背读积累”。这篇课文要背下来,背诵课文要讲究科学性。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窍门:首先想一下课文共三段,这是它的三个层次。第一段是亮出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二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摆现象;第三段点出千里马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食马者不懂什么是千里马,点实质,这样就理解了课文大致的脉络。这样还不够,你们记不记得老师说《马说》中有?个“不” 字,那么就要抓住这?个“不” 字来背课文。第一段的圆个“不” 是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由于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就不以千里而称。第二段有缘个“不” 字,由于食马者不懂怎么样食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是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最后一段有源个“不” 字,写的是食马者与作者的关系。食马者是那样地不懂得辨别千里马,因此作者非常愤慨。抓住“不” 字来背课文,就比较顺理成章了。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背课文。(学生开始读背)师:好,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背。(学生开始自由默背)师:好,现在试一下。(学生开始齐背)

师: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老师还要讲几句话,这篇《马说》其实讲的不是马,表面写马实则写人。千里马就是那不被重视的人,食马者就是不会用马的人,伯乐就是识马的人,这是一种比喻的写法。整篇文章用“不” 字串起来,通过亮观点,摆现象,点实质,表达了作者呼唤伯乐的情感。作者他不是真的在写马,他是在呼唤知马的人出现!

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篇4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

教师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 和“美”,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说说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

在学习“昆明湖”这部分时,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部分的景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颐和园中每部分景物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达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颐和园中景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的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理顺序。

1、揭题,读课题。

2、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游览)

3、你能看着示意图,把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说一说吗?

4、教师小结:在文章中,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让我们读一读。出示幻灯: (生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登山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

5、老师板书: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颐和园吧。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颐和园的景点示意图,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示意图的直观视觉下,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样文章的顺序学生便了然于胸了。再出示文章表达游览顺序的五个语句,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并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表述。)

二、学习“长廊”特点

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蹇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过渡: 游完美丽的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 作者又是怎么看他们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3-4节,

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③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 再细细地品读。

2交流:

A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抬头一看 向下望 正前面 向东远眺)

B教师引读:作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C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小结。)

“高”___

①“耸立”一词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抬头一看,就会说:那就是——佛香阁

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壮丽 光彩夺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诗句“神仙排云上,但见金银台”,神仙都要驾着五彩的云来了,看到了怎样的房子啊。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伟,让我们捧起书,挺直腰,读出这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④(男生读)

壮美:①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树丛 ( )琉璃瓦屋顶 ( )宫墙 一排排( )的宫殿

这样的颜色配上这样的古建筑,既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美,)又让人觉得万寿山景色的壮丽。

②昆明湖的美:

“昆明湖”——静 绿。屏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这是什么句子?(板书:像)把昆明湖比作?这样一写,你觉得把昆明湖写得怎样了?体会“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在冰上滑动,像在镜子上滑过,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啊。如果用“划”呢?

读句子,发现问题,辨别“滑”和“划”

③(女生读)要求读出昆明湖的静美。

(设计意图: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的特点。通过引读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通过比较“划”和“滑”的不同效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在颐和园,占地面积的还不是万寿山呢?是...

四、学习“昆明湖”

1、(播放画面) 师述: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来到湖心的小岛上,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那你最想到哪儿?请你找到相应的语句去细细发现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

2、交流:

师:喜欢昆明湖吗?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

指名介绍,

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

谢谢你带着我们去看(十七孔桥...),听了你的介绍,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①“十七孔桥”——狮子多,作者又在做比较,“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的石栏杆的128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②小岛:绿

③堤岸——垂柳美

3、师小结:

①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岸边的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啊!

②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设计意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昆明湖的美,这样便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学生对颐和园的赞美,对昆明湖的喜爱,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景观的自豪感便在他们的导游介绍中尽现。设计中也实现了多重对话的目的。)

五、总结

①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读,师板书:美丽)“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的说也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②颐和园这座昔日的黄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在我们陕西,可以去游览《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 还可以去“故宫”“张家界”“乐山大佛”...中国已经有40个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多么让人骄傲的中国啊,课外,就让我们搜集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漫步其中,细细游赏吧。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把他引进来,让他走进去,品尝探索的乐趣。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作业

余映潮《让课堂阅读更高效》 篇5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3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3 3.课型设计的艺术――朗读课朗读课,一种常常被讲读课所压抑的课型。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大面积上的教学很少见到朗读教学的可爱景象,文体教学中的朗读研究至今还不够深人。学习母语不让学生去读而让学生长期听老师讲析,是语文教学许多年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更不用说从课型的角度来研究朗读教学了。但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朗读课都应该是一种十分常用的课型。请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节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程标准强调说: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测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为了督促朗读教学的实施,课程标准甚至提出了对朗读、默读的评价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新理念支撑下编写的中学语文新教材,不管是哪一套,都对朗读提出了经常的、明确的训练要求。就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来讲,六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第二单元:熟读这些课文,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第三单元: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第四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第五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第六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朗读,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要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这些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由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如果对如此明确的教学要求视而不见,课堂阅读教学可能走向传统的讲读;如果真正转变观念,执行课标的要求,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就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颖的课型。应该说,在所有的课型设计中,由于朗读活动的必要性、亲和力和多形式,朗读课型的组合与变化是极为丰富的。以朗读活动为主的新课型应该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系列,应该角度丰富,活泼多姿,充满灵气,能适应或者说能够覆盖不同类型的课文,很便于一线的教师进行操作。从理论上讲,这个系列可由多种课型组成,如:①学读课--学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提高朗读能力。②析读课--在朗读过程中或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文情的分析。③品读课--就是赏析式地读,用朗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读训练。④评读课--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⑤听读课--听朗读,听配乐朗读,学读。⑥演读课--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变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朗读课就是以朗读活动为主的课,在这样的课中,同时也有教读活动、析读活动、品读活动、听读活动、写读活动……当这样的一个以朗读活动为中心的课型创新的系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它既表现出强有力的改革意识,又表现出教学设计上的智慧与策略,还点示出日常阅读教学的课型设计方向。我们在这样的课型中就会艺术地生动地进行朗读教学--因为在这样的课型中,已经没有谈话法,已经没有串讲式,你不能不让学生去读,你也不会不让学生去读,你只能想方设法去指导学生读好学好。朗读课型中的朗读教学有这样一些基本任务:1.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3.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4.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5.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6.朗读各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和形成语感。7.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8.组织各种朗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技能训练。……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得到充分的运用之后,以分析为主的课型将得到改造与遏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将得到环节上的简化、内容上的深化和方式上的美化,学生的听读实践与个性发展将得到一定的保证。朗读课型的设计与运用,对语文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朗读教学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较为厚实的素养,在朗读教学方面起码要做到如下四点:第一,要有设计朗读课的基本能力;第二,要通晓关于朗读的基本知识;第三,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第四,要熟悉朗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这里面最难的有两处:一是教师自己的朗读水平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二是如何根据课文的特点巧妙而有力地让朗读起伏绵延于整节课的教学,如何做到多朗读、少讲析而教学过程不显得单调乏味己又完成了课文教学任务。下面是笔者对《白杨礼赞》朗读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理解课文写法。2.品析课文美点。二、课型与课时朗读课;一节。三、预习要求1.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读课文,了解课文IRt的脉络。3.你觉得文中第七段有哪些美点,也就是说哪些地方写得好?四、主要教学过程第一步:读与感(这一步的创意是:上课之初就让同学们读起来,让同学们感受课文中的形象,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1.同学们朗读课文。2.议一议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步:读与思(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这一部分。用朗读与思考的方式,理解作者的用笔之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1.同学们朗读课文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行驶这一部分。2.教师点示这一部分的内容层次,同学们再读。3.同学们思考:①这一部分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有:②这一部分突出的内容是:③这一部分为什么不写白杨树的出场?④议一议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教师的点拨、讲析穿插其中)4.女生再朗读这一部分,男生朗读白杨树出场那一部分,体会作者笔法的高妙。(过渡)第三步:读与悟(这一步的创意是:悟读白杨树的形神之美这一部分。用教师不讲析的方式,巧妙设计问题,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1.同学们自由朗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一段。悟一悟这一段的层次划分的问题。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2.老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3.老师不提示,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4.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5.老师不提示,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停顿。6.老师不进行提示,四个小组读段中分说的内容,每个小组读一个层次,各自掌握停顿。7.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重音。8.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激情。9.这段文字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形象与性格,试将它们读出来(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10.想一下,这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塑造白杨树正直、团结、进取、坚强的形象,以便进一步突出它的象征作用。)1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味以上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朗读有怎样的帮助。12.同学们动情地朗读。(过渡)第四步:读与品(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象征的意蕴之美这一部分。用美点品析的方式带动对全段文字的品析,理解课文的意蕴。)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一部分。2.思考: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3.进行合作的学习,进行查找资料式的学习。4.同学们发言,老师评点:・层次之美--两个层次,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形体到象征。第一层次由抑到扬,第二层次逐层深入--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由物到精神。・用词之美--课文中到处都是褒义词。・句式之美--当你……难道……难道……难道是一组排比反问句,第一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接着三句说了三种象征意义,从普通农民说到部队哨兵,从具体的人说到精神和意志。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带动着抒情议论的步步深化,让人们感受到语言文字之中洋溢着的激情。・抑扬之美--先抑后扬。作者赞美的是另一种美:白杨树的美,伟丈夫的美,作者一日气说了白杨树七种可贵的品质,高扬了时代的浩然正气。・情感之美--课文中那带有强烈抒情意昧的议论显得动人心弦。就拿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一句来讲,作者从各个方面评议颂扬了白杨树的优秀品质,而且层层递进,说了一层又一层,将白杨树美好的形象镌刻在我们的心中。・用词之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语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崇敬好深,好像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已经在赞美伟大的抗日军民。・构思之美--因物生情,托物言志。让人由村展开联想,让人由白杨树的品质想到北方的农民,让人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想到抗日军民,让人由白杨树的精神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这是由白杨写到人,表现出深刻隽永的意蕴。・象征之美--作者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文中物与情、物与人的相通之处、共同之点,也就是文中所描写的白杨树的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力求上进、坚强不屈与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显示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内在的一致性。5.同学们激情诵读、演读这一部分课文。(过渡)第五步:教师小结。1.我们学习的这三美,集中到一点,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之美。2.联结这三美的纽带,就是文中的主题句的反复。附:板书设计:环境之美。点题句反复形神之美象征之美--托物抒情象征式散文的一种基本写法

余映潮教学语言艺术例谈 篇6

关键词:余映潮,教学语言艺术,《散步》

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其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堪称我国语文教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漫步在余老师精心营造的课堂语言之中, 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这里有巧妙自然的过渡, 有凝练精确的板块小结, 有细腻深入的教学讲解, 还有让人信服的点评。下面以“建议你这样———《散步》教学实录”为例, 谈谈余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过渡:言之有序

板块式教学模式是余老师的独创, 也是他教学艺术的最大特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板块式教学语言的过渡, 成为了他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散步》中“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品味语言”这三个富有诗意的板块, 既体现了每个板块的特色, 也体现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有序性,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始终, 流畅自然。

其次, 余老师还通过巧妙的过渡性语句, 提出相应板块的问题, 让学生自觉地展开学习。如:“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个标题, 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 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看似建议性语句, 其实是余老师语言的精髓之处。学生在创设的宽松氛围中, 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主动性, 通过理解、品味来达到对课文的掌握。

除此之前, 在余老师的课堂上, 也会发现一些平实的过渡性语句, 比如说“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这个环节, 我们就学习到这。下面……”这样简单性的过渡句, 照顾到了各个环节的连贯性, 也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下个环节, 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利用时间, 让课堂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二.讲授:言之有导

讲授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 还得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余老师是这样带着学生进入“朗读课文”的模块中的:

师:老师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第一步, 你是作者, 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 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这个时候的朗读应该是带点微笑, 好像在欣赏《散步》, 我自己写出的《散步》, 我要朗读它, 我要修改它———作者在修改自己的文章。

好吧, 按照老师的建议, 各自开始用中速大声地、深情地朗读, 开始———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 开始大声地、深情地朗诵)

师:好, 再来读, (大屏幕显示) “读好文中的波澜, 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角色都集中在波澜里面。哪里是波澜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这个故事就是开始了……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 你就背着我, ”这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波澜。

好, 开始吧, 你就是这个几个角色, 孩子是孩子的语调, “我”是“我”的语调, 妈妈是妈妈的语调, 好, 开始读起来!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

师:好, 再来读: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大屏幕显示) “好像你是带着深深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先酝酿一下感情, 过一会儿哪几位起来, 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一段, 好像你是在给人家作示范一样。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

师:好吧, 哪几位给咱们作示范朗读, 这个时候你就是小老师了, 请举手。好, 请你!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来看, 余老师是在给学生进行导“读”, 用他的话来说应该是“美读”。他认为“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所进行的朗读, 一定是诗意的朗读。”余老师细腻的语言化指导, 教会了学生怎么读, 读出怎么样的味道。学生不仅能够读出作品所带有的淡淡的诗味, 同时语言各方面的技能训练都得到很大的帮助。因此, 教师的指导作用, 不仅仅是给学生行为上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余老师这种引导行为, 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像这样的指导不止一处地出现, 在品味语言板块中, 也渗透着这种教学语言艺术。在此不一一列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授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在实践中受益。

三.点评:言之有拨

如何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东西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余老师来说, 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激励性鼓励, 比如“真好”, “对, 很好”, “是啊”等等这些肯定性的词句。更重要的是, 他会在学生的思路的基础上继续点拨, 提升主题, 达到教学效果。品味语言板块有这么一段:

生4:我找的是第7节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表现了母亲一开始没有听从“我”的话是因为非常喜欢小孙儿, “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摸”也表现出母亲对小孙儿的疼爱。还有, 这个“吧”字, 写出了母亲的语气, 整句话表现出一家人亲情的温暖。

师:对, 这里还有一个很漂亮的细节, 作者说———妈妈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但是作者说:走大路!妈妈这个时候没有听他的话了, 说“还是走小路吧”。———这样一位老人, 她是温柔的, 同时她对小孩也是非常关爱的。所以这个细节也是很有意思的。

生5:我找的是第6节的那一句“一霎间, 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一家人负有很大的责任, 就是让全家人都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所以, 这一句话就体现了他责任重大。

师:是啊, 责任重大!作为中年人来讲, 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中年人一定要背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亲情也好, 真情也好, 责任感也好, 在这篇文章里表现的就是两个成熟的生命———他和他的妻子, 一定要呵护好下一代同时要非常好地善待上一代。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 余老师的语言既注重了学生“文本意识”———爱和责任, 也关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呵护下一代, 善待上一代。余老师在点评中, 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 学会了“爱”“责任”“善待”。“点”中有“评”, “评”中有“拨”, “拨”中传“意”, 这种点评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汲取。

四.小结:言之有力

板块式的教学, 就有板块式的小结。他用精妙的语言, 总结每个小结的内容。第一板块理解文意中, 余老师建议“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在老师相机点拨后, 学生们一个个争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这一个世界的分量”, “生活之美”, “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 “小路亲情”等等, 最后他给了一个总结:“你们看, 我们都这样理解了文意, 但是话说回来, 要说本文的标题呢, 还是散步好, 它简单、明确、有情味, 还有画面感, 有故事感, 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这样小结, 既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示范性答案, 也做到了教学中“收”与“放”结合。

第三板块中, 余老师对于品味文章语言给出了一个方法上的指导, 重点关注“句子”, 品味其“造型美”, “情趣美”, “蕴意美”。结语他说道:“所以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就感受到了语言美。同时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这样美的人, 这样美的事, 这样美的意味要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板块的小结也是这一节课的结语, 语言概括而有力, 完美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引领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提高。平实中见绮丽, 美读中品诗意, 收放中显升华。这样的教学语言艺术, 值得我们去借鉴。

参考文献

余映潮《让课堂阅读更高效》 篇7

(预习感知: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十八道练习题)

【课标要求】

1.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3.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4.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感受题型】

1.能反映下面文段的全息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继在上海、青岛、大连、杭州开办多家建材连锁超市后,世界上最大的仓储式装饰建材商百安居日前又将建材连锁超市开到了深圳;并计划以深圳市场为中心挺进中国整个华南市场。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德国最大的建材商欧倍德也加快了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在抢占了无锡、上海市场后,近日又计划在广州市场“跑马圈地”。已在上海安营扎寨的美国最大建材超市THE HOMEDEPOT也有意将市场的触角向南北延伸。

【题型说明】

信息提取题是中考语文试题中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为目的的题型,这种题型的特点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方法】

1.概括下面文段的基本信息。

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70多万种。本世纪80年代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从1990年开始,平均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到2000年,估计有100万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2.速读下文,找出表达关键信息的语句。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目前由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它们在距离地面大约12000英里高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每颗卫星都不断地向地面发出表示时间和位置的信号。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接收器随时都可以收到4个以上卫星的信号。任何有接收手段的人利用这些信号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进速度

3.完整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

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4.试概括下段文字的层意。

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5.说说文段中介绍了麦考利夫哪些方面的情况。

“挑战者”号上的七名宇航员中,有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中学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她是一名来自民间的航天飞机乘员,是从l万l千名报名应征的教师中选出来的。她为参加这次飞行接受了120个小时的宇航训练。她准备在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

6.试用表格显示文段中的主要信息,并给表格取一个名。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彩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7.以下面的材料为依据,给“假性近视”下定义。

假性近视(即调节性近视)为功能性近视。真性近视(即轴性近视)为器质性近视。

假性近视的表现和真性近视一样,看远物模糊近物清楚,用近视镜片能矫正视力,但散瞳检查缺乏相应的屈光度改变。这是因为散瞳时睫状肌被药物松弛,因睫状肌紧张而引起的调节性近视被解除,也说明眼球还未发展到前后轴变长的真性近视阶段。如果已发展为真性近视则矫正视力所需的近视镜片与散瞳检查的屈光度改变是一致的。

假性近视阶段如能注意视力卫生及适当治疗,有希望恢复正常视力。如已发展为真性近视则应配戴合适的眼镜。

8.杜鹃到底为何啼呢?试品味文段中隐含的信息,讲一点儿道理出来。

杜鹃又叫子规、杜宇,是属于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外形和鸽子有些相似,比鸽子显得要瘦长一些,嘴稍微向下弯曲,不过没有嘴钩.也没有蜡质,尾巴比较长,呈凸形,翅膀略短,是一种中小型鸟类。春末夏初,正值它们的繁殖季节,当火红的杜鹃花开满了山冈的时候,杜鹃那高亢的鸣叫声就会在群山中久久回荡,昼夜不停。

【实践练习】

1.指出下面一段文字中关键信息(不能超过10个字)。

9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首府圣达菲召开的研讨会上,7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就登上太空的更为方便和经济的方法——太空电梯的建造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中,科学家们致力于将一个梦想在一个世纪或者十多年内变成现实,即建造太空电梯,它能够用来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甚至能沿着数万公里长的垂直轨道将人类方便地送上太空。

2.将下面的文字材料改写为“一句话新闻”。

央行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月份我国的粮价已连续4个月小幅回升。分析师估计,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水平可能持续走高。据国内媒体对全国832个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的调查,今年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品种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只有豆类

品种播种面积增加,这将对今年的粮价水平有一定影响。

3.根据文段内容,指出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40字以内)。

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它的叶片较大,呈广卵型,宽10至20厘米。炎夏,从根部吸收的水分经叶片蒸腾,可带走空气中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它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又可以使空气在叶片与墙面之间流动,因而降低室内温度。它的卷须式吸盘能吸收墙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湿房屋的干燥;而干燥季节,有它遮蔽墙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湿度。它的绿叶能制氧,是空气中氧气的一个重要来源。它的枝叶攀援在围墙、房屋的墙面上,可以吸收环境中的噪音,还能吸咐飞扬的尘土。

4.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

2001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首次超过60%。其中北京、上海、新疆、江苏等地的高考录取率都超过了75%。但今年高分考生集中报考北大、清华等名牌重点院校的现象十分突出,致使一些名牌重点院校的平均分数比往年提高了20—80分,北大、清华则超过了120分。与此相反,许多一般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所属院校和专科、高职及民办院校生源明显不足。主动放弃这些院校的考生今年大幅度增加。

5.点示下面这段话表述了故宫哪些方面的信息。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6.试用表格显示下面文字中的信息。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温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7.给“光化学烟雾”下定义。

汽车和某些工厂都会排出许多废气,里边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这些有害气体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于是产生了浅蓝色的烟雾。科学家管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是一种严重的大气污染。20世纪50年代的洛杉矶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有一千多吨有害气体排入大气。

8.调动知识积累,说说下面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物候现象。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是大班上课,有近200名同学。因为同学们坐得比较挤,所以我们喊上下课和答问的时候,就不要站起来了,都坐着!好,上课!

生:老师好!(有少部分同学站起来)师:同学们好!

师:刚才站起来的同学没能获取我刚才讲话中的信息。老师说的“不需要站起来”这个信息,就没有输入到这些同学的大脑里面。——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就是:《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指导》(屏显)。什么是信息提取?一般的来讲,就是概括,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把它说得广泛一点呢,还有很多其它形式,诸如要我们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文章的内容或文段的内容简要地表达出来。中考信息题应该说是这两年的一个热点,因为“课标”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屏显【课标要求】)(然后屏显【感受题型】1)找出例题

1中能反映文段信息的一个句子。

生:我认为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个句子。师:还有没有其它的认为?为什么不选它后面的一个句子?为什么不选第一个句子?而一定要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取得圆满成功”这个句子呢?请同学们说说理由。理由要充分。

生:第一个句子只说明了意义,没有说明是什么事件;而后面一个句子没有说明这一事件是否成功。

师:坐下,回答得有道理。师:其实,“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个句子也可以选。但我们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看,要说得更详细、更生动一点,最好的选择还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句(屏显)。它概括了文中所有信息,从发射、起飞、到落地,等等。

师:这一个题目是要求我们找一个句子。再看下一个题目。(屏显【感受题型】2)师:这一题与上一题要求就不同了,这一题题干要求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感受这段文字的关键词,而且,还要从中感受到一种“速度”,哪一位同学回答?

生:外国建材巨头有意抢占中国建材市场。

师:还有不同的答案吗?“有意”这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准不准呢? 生:外国建材商看好中国建材市场。师:“看好”有没有行动?应该怎样详细、准确地表述? 生:外国建材巨商加速抢占中国建材市场。师:答得好!请你继续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例题带给我们的信息是,时间快,范围广,所以我说“加速抢占中国市场”。师:很好!我给你的答案加一个“正”字,就是“海外建材市场正加速抢占中国市场”。(屏显)这样我们就用简短的文字,准确地概括出了这段文字的内容。注意,答案中“其它与之意思相近的表达也同样分”,这里的“意思相近”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语序有点不同,字数多少不同,答题时是一定要紧扣关键信息的。

师:下面,我们来从理性上认识一下“信息提取题”的答题要求(屏显【题型说明】:信息提取题的特点),解答信息提取题,需要我们具备这样的一些知识背景。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1)题干是“概括下面文段的意思”。注意关键词语及反复出现的词语,然后把意思表达出来。

生:世界上的生物正在加速„„正在加速灭绝。师:请坐下,注意关键词。师:你来更正、修正。

生:我认为是“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加速灭绝”。师:为什么不是“生物”,而是“生物物种”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因为文中多次提到是“生物物种正在消失”。师:你为什么用“加速”呢?

生:因为很多地方都说明了时间快。

师:多次出现的时间概念给予我们速度感。师:好!概括得非常好!看答案,“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屏显)这样一种答题的方法,叫做“整体归纳法”。(屏显)

师:再看一个文段,(屏显【答题方法】题2)大家一起念题干。(生齐念)谁来回答? 生: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

师:你找的是这样一个句子,还有没有其它的答案? 师:有没有谁来解释,为什么要找这样一个句子? 生:因为文段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息覆盖的系统”在全段是总说的,后面的句子都是对这一句的解释。

师:用总分句来说,不如用中心句和支撑句。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的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支撑、来解释这个中心句的,因此,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屏显答案)这种方法叫“提取主句法”(屏显),很多时候都要用到这种方法。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3)谁来概括? 生:小、中、大型蚁筑巢的特征。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为什么要这么概括?抓住的是什么?说理由。生:我抓住的是筑巢。师:对,看答案:“三种蚂蚊筑巢的不同方式。”(屏显)这种方法和前面两种方法都不同,它有摘取组织那些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的特点,它叫“组合要言法”(屏显)。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4)我请一位同学解释题干的意思。生:我觉得应该先给这段文字分层,然后再概括层意。师:对。那你来把答案说出来。

生:第一层的意思是冬天萧条的景象,第二层的意思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师:大家说他说得对不对? 生:(齐声地)对!师:(屏显答案)像这种两层意思的文段很多,如《变色龙》这篇文章的开头一段,就是先写人物活动,再写四周环境。这样,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就把文段的意思全部概括出来了。这种答题的方法叫“分层归并法”(屏显)。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5)再看,这一题很有意思。说说文段中介绍了麦考利夫哪些方面的情况?这么小的一个段落还要求你来概括。有哪些方面的情况呢?你来说。

生:她来自的地方、职业、准备、目的、性别。师:哦!你的答案顺序多少有一点问题。谁再来? 生:这段文字介绍了她的身份,所做的准备和愿望。师:你的答案更显得粗疏了一点。师:谁再回答?你来。

生:这段文字介绍了她的身份、简历、工作地点及她参加航行的目的。师:你的“简历”一词用词不当。“简历”这一词把其它的内容都覆盖了,它很大;本身这段文字就可以用“简历”来概括。你看,要把词用准多不容易!

师:谁再来回答?好,你来回答!生:这段文字概括了她的籍贯、性别、职业,成为宇航员的途径和她成为宇航员的愿望。师:嗯!概括得较全面。但是,语言不简洁。咱们一起来看。(屏显)一起把答案读出来!

生:(齐读)身份、性别、来历、训练情况、航行计划。

师:简简单单,按序来答。注意:这样的答题方式叫“点示要素法”。(屏显)是用最简洁的文字,用近乎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再加上一个词的形式来点示。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6)再看,答题的要求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图表。

师:首先抓关键词。文中告诉我们哪些关键词呢? 生:有晕、华、虹、霞。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这四个关键词语一出来,这段文字的层次就出来了。

师:好,哪位同学给我讲一下怎么来设计这个表格。

生:把这段文字分为四个部分,有光名,产生分布情况,色彩,征兆。师:那么,你这个表的名称怎么取呢? 生: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师:为什么不是“看云识天气”呢? 生:因为这样太概括了。

师:不准确,是吧?这是云上的光彩,而不单单是云,所以就不要用“看云识天气”这样大的题目。

师:这样一种方法叫“运用图表法”。(屏显)看一看答案。(屏显)师:继续来。(屏显【答题方法】题7)这个题目有点难,这么长的一段文字,要求你给假性近视下定义。还是要抓关键语句,抓与假性近视有关的语句,然后再组合。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来下定义的。

生:假性近视是因睫状肌紧张而引起的看远物模糊、看近物清楚的功能性近视。

师:他抓住了关键信息,但是还有一个关键地方没有找出来。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的区别在哪里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对此进行了阐释,哪位来说?

生:它是一种可以矫正的近视。

师:哦!这是当然的。没说出它的本质特点。好,你说。生:它在散瞳检查的时候缺乏相应的屈光度改变。师:这是表象。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你来回答。生:还未发展到前后轴变长的真性近视阶段。

师:哦!眼球还没有发展到前后轴变长阶段的近视,这才是本质。所以下定义要注意关键的词语。看老师下的定义。(屏显)这样的答题方式叫“定义特征法”(屏显),就是通过下定义的方法把事物的本质特点提取出来。

师:(屏显【答题方法】题8)请同学们把题干念一遍。(生念)

师:用推论的方式找隐含的信息。山中的杜鹃为什么叫得这么好听?为何昼夜不停? 生:繁殖季节,他们叫得格外响亮。

师:这需要我们一定的生物知识。你们看《动物世界》,就会知道动物王国的生活规律,比如说:老虎、猴子是怎样占山为王的?注意,动物的生活习惯往往用推论的方式,得出它们的信息。这位同学回答很准确。(屏显答案)这一种答题方式叫“进行推论法”(屏显)。这个方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不仅是语言文字,在公安系统里面的很多方面也要用到。

师:好了,上面我们学了这8种方法,我们现在就来实践下面的8个题目,我们一个一个来做。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1)第一个题目,说说你的答案? 生:美国研究讨论太空电梯。

师:注意她的表述,很明显是一个病句。谁来更正一下,说你的答案? 生:专家们讨论建太空梯。师:“太空梯”三个字听起来别扭。再说说看。生:专家们讨论建太空电梯。

师:嗯,这就对了。她很聪明,她把前面“美国”两字去掉了,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字去掉?因为只是在美国这个地方组织的讨论,并不全是美国的专家。你们运用的方法就是“整体归纳法”。你看答案,“讨论太空电梯的建造”。(屏显)特别要注意题干有字数的限制,不要超过10个字。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2)第二题,题干是“改写一句话新闻”。实际上还是让你提取信息,你的答案是——

生:央行的统计数字表明,今年的粮食品种价格水平将持续走高。师:你答题的理由是什么?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大声齐说)中心句和支撑句;提取主句法。

师:找出关键的句子作为新闻的标题,就是“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可能持续走高。”(屏显)你们看,这就体现了这一种方法——“提取主句法”。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3)第三题,题干是根据文段内容,指出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这么长的一段文字怎么样把它组合?(有学生举手)有人要说答案了,你说!

生:爬山虎可以降低温度,遮挡阳光,潮湿时,可保持房屋干燥,干燥时可保证房屋潮湿,能制造氧气,吸收噪音,吸附尘土。

师:字数超过没有? 生:(齐声回答)超过了。

师:有点哆嗦,没注意字数要求。谁再来回答?

生:爬山虎有降低温度、调节温度、制造氧气、吸收噪音、吸附尘土等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作用。

师:错了一个很关键的字。“温度”应该是“湿度”,前面已经有了“温度”,后面应该是“湿度”!她的答案比较准确。(屏显答案)很明显,我们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方法?

生:(齐声回答)组合要言法。

师:每答一题,我们都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简炼!师:(屏显【实践练习】题4)这是一个难题,题干是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我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怎样读这段文字,你感觉它的重点在哪里?

生:首先应该把这段文字分层,然后再分别概括每层意思。

师:好,你说的是怎么样来读这段文字,我认为你读这段文字没有抓住一个关键的词,注意文中有一个“但”字,它表明什么意思?

生:(齐声回答)表转折。师:对,表转折。因此,“但”字在前面的一段话后一转,转的内容一定是很重要的。这样抓住重点部分后,再分层就好了。读文章要注意体味它的关键地方在哪里。那“但”字后面怎么来分层呢?它有什么样的语言语志呢?

生:(齐声回答)“与之相反”。

师:它的意思是什么?第一层是什么?第二层是什么?

生:意思是前正后反。第一层是说名牌重点院校爆满,第二层是说一般院校生源不足。师:你抓得很准!你看,这样一分层,关键的信息就出来了。(屏显答案)这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啊?

生:(齐声回答)“分层归并法”。师:(点头)(屏显【实践练习】题5)再看第5题题干,下面这段话表述了故宫哪些方面的信息?很明显地是要我们点示要素。好,你来回答。

生:它的位置、名称以及悠久的历史。师:可不可以?有没有其它的答案? 生:它的位置、历史还有它的地位。师:“地位”体现了它的价值。看答案:“地理位置、名称、历史价值”。(屏显)我们要注意答题的完整。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6)这一题是前两年中考题选段里的一个片段,你要考虑到“怎么画图表”和“取一个什么样的名称”,谁来回答?

生:湿地的类型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自然湿地分为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师:嗯。很好!他的语言一表述出来,我们就可以想象到他的表格一定是很准确的。师:看答案。(屏显)老师多了一个“备注”栏,因为文中有对自然湿地面积的说明。师:这是通过表格把文中信息提取并整合出来。师:(屏显【实践练习】题7)定义特征,给“光化学烟雾”下定义。生: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和某些工厂排出含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的有害气体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一种浅蓝色的烟雾。

师:还差一些什么?好,你说!

生: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废气,是工厂和汽车排出的废气而形成的烟雾。师:你又差了它形成的条件。谁再回答? 生: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和某些工厂排放出来的含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化学反应后的浅蓝色烟雾。

师:他回答的和第一位同学一样,差东西。很重要的一点掉了。生: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和某些工厂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浅蓝色烟雾。

师:还差什么? 生:(齐声回答)有很大危害性。师:对,看老师的答案。(屏显)一起读一下!生:(齐读)汽车、工厂排出废气中的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浅蓝色有害烟雾,叫光化学烟雾。

师:“有害”两字一定不能掉!首先是来历,然后是原始材料,再是形成条件,最后是它的性质。注意:下定义要非常严密,要用很多的修饰语来给界定的对象进行限制。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毛病,关键的信息没有表达。所以,要注意表达的重点。

师:(屏显【实践练习】题8)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师:说说诗中表现的物候现象,要进行推论。生:表现了春季桃花盛开的景象。

师:哦!这很自然,春天是一定会有桃花开的。答得不对。生:春天桃花最先盛开。

师:这和前一位同学的回答是一样的。你来!生:在春天,桃花最先盛开。

生:四月份,花已经开得差不多了,桃花才盛开。师:你是在解释诗句。

生:在海拔高的地方,春天来得迟。师:对不对? 生:(齐声)对!师:是不是这样的? 生:(齐声)是!师:说道理!

生:因为诗的前两句说,四月份平原上的花已经落尽了,而在高山上寺院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就体现了这个。

师:还有一个说法。高山和平原在同一个季节内相比,高山上的气温怎么样? 生:气温低。

师:正是因为高山上比平原气温低,所以当平原的花开过后,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温度的时候,高山寺院的桃花才开。这在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作为它的答案(屏显)一起读——

生:(大声齐读)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季节越往高处越迟。

师:也就是说,地势的区别造成温差,所以山上的桃花比平原的桃花要迟开些。这就运用了推论的方法。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八种方法,练习了八种方法,希望你们要结合老师所介绍的方法多思考,多练习,多巩固。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生:老师再见!

上一篇:黄冈学校安全隐患整改报告下一篇:形体礼仪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