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2024-05-16

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通用8篇)

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篇1

余映潮老师专题讲座培训心得

久闻余映潮老师,初见余老,满是慈祥之态,他的人如他的声音一般,轻而有力。

2014年9月17日上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伊金霍洛旗一完小报告厅,听余映潮老师的讲座。上午,三位老师讲了公开课,分别是伊金霍洛旗二完小卢玉香老师的《秋天的雨》,伊旗布连小学刘霞老师的《搭石》以及伊旗第一小学张俊连老师的《落花生》。三位老师的课都很精彩,都利做到了利用文本来探寻课文内容,余老师对他们的课程分别给予了评价。

下午,余老给全旗所有的语文教师进行了专题讲座,首先,余老先亲自上了两节课,分别是四年级的《颐和园》和五年级的《慈母情深》,接着又给老师们进行了小学课堂阅读教学的入格技能以及教材处理的专题讲座。

余老的课堂,简单而平实,他的课件并没有花枝招展的装饰,他的声音也没有激愤昂扬,他始终以一种平和的语气和姿态来面对课堂。而他在课堂中所传达给学生们的信息量又是异常丰厚的。就如《颐和园》的教学过程,余老首先让同学们明确这是一篇游记并让孩子笔记在书旁,然后出示开头,让学生们划出关键词,也就是所去到的景点,最后给出结尾,这样一篇文章的基本轮廓就出来了,学生们也一目了然。这些工作做完后,再出示重点段落,师生互动,渗透写作方法,给予写作提示,这都是对学生有实实际际帮助的。余老在课堂中不止一次强调学生笔记的重要性,这也是在小学课堂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所以也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方面。

余老的讲座,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修饰雕刻之意。他说课堂阅读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是“学好知识,苦练本领”,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这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更是。对于教材处理,要做到“实、活、巧”地运用教材,利用教材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才做到了利用教材的制高点。余老还介绍了处理教材的八个角度,多方面的为我们讲解了教材利用的实例,让老师们都感知了教材利用的过程和方法。

我是一个刚上任的新教师,因为亲身课堂经验还并不多,对于余老的各种讲解揣摩的不到位,只是听懂了浅层的表面的东西,更多的道理还需要仔细琢磨,走进课堂,才能感知其丰富而有意义的内涵!

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篇2

一、旨趣

汉朝荀悦在《汉纪·成帝纪》中说:“孔子既殁,后世诸子各著篇章,欲崇广道艺,成一家之说,旨趣不同,故分为九家。”旨趣是指作品的目的与大意。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狼》时,设计了这几个板块: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他的板块设计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在用朗读使各个板块文章的内容逐步显现出来,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旨趣。

为什么板块教学有利于旨趣的了解?正如余老师自己所说:“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步一步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也就是板块教学创造了一种逐层深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的条件和氛围,而旨趣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往往在所教学文章的后面或内涵深处,正是由于板块教学的这一特性才能让学生去充分、正确地挖掘出旨趣。

因此,我们在板块教学的设计中可以以“旨趣”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这也有利于我们知道如何去进行板块教学,反过来也促进了板块教学的发展。借用著名广告人李奥贝纳所说“我寻找了解并熟悉如何做好广告的撰文与艺术指导人员,他们必须技艺娴熟,盖下的一砖一瓦皆有其旨趣。”我想,同理我们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使每一板块都有其“旨趣”,进而了解到文章内容的“旨趣”,使旨趣贯穿整个板块教学。

二、理趣

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从板块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入手,我们就初步明白由于板块教学结构清晰,板块明确,层层推进,这样的一种结构从外形上看就像一座漂亮的倒金字塔式的图形,在便于广大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令人心旷神怡,有利于我们广大学生心理的调整,便于他们学习的主动和深入。

不仅如此,板块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发现文中的理趣。就拿余映潮老师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来说,许多同学拿到这篇文言文时,由于一开始不太理解所讲内容,加上作者所感受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太不实际,因而对文章的情趣体验是不到位的,有的学生甚至是一片空白的。于是,余老师在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板块:熟悉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赏析。这几个板块的出现,使大多数学生有了一个寻找文章审美情趣的依据,在逐步展开中明确了文章的“六美”分列为“美在内容的精致,美在内容的丰富,美在结构的灵动,美在月色描写,美在情感的波澜,美在‘闲人’的意味。”这就让广大学生明白了文章的理趣,体现了板块教学有利于理趣的获得。

当然,板块教学对学生来说有助于获得理趣,但并不等于运用板块教学学生就很自然地获得理趣,这不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板块教学中,从浅到深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实际,联系背景,体会社会。唯有如此,理趣才有可能出现在我们面前,成为大家板块教学中积极追求、乐于享受的一个目标。

三、乐趣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反过来,如果说一个人带着乐趣去读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毕竟,读书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读书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乐趣可以促进广大学生对教学的关心,进而会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最终获取知识。

而板块教学则很好地促进了乐趣的形成、发展以及对知识的掌握。余映潮老师在《孔乙己》一文中的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大家都知道,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物,但刚开始时广大学生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在他们眼中,孔乙己就是一个可笑的人物,就是给人以乐趣的人。因而大家在课上往往是你一句我一句,谈不完他的乐事,也表达不完自己胸中的乐趣,也导致了课上的内容支离破碎,找不到要点和中心。而余老师充分运用了板块教学的方法,把课分为:说说孔乙己与酒、谈谈孔乙己的偷以及议议孔乙己这个人三个板块,改变了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弊端,将广大学生一个个充满乐趣、毫无目标的问答引向了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而充满乐趣,有效地克服了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太有乐趣而肢解课文,偏离主题、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

板块教学以“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磨合,一个板块有一个明确的内容和要点,大家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阐述,但必须在这一板块的主题范围之内,这就避免了学生由于乐趣横生而脱离范围导致教师不敢展开这种充满乐趣的问题,真正地促进了乐趣的发挥。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很好地驾驭他的课堂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志趣

志趣起源于《晋书院修传》,指志向和情趣。而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志趣也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正因为如此,板块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其简明、容易操控等特点从而有利于志趣的养成。

要知道,志趣是人生之舟的风帆,精神境界的主宰,生活品质的内核。它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是一个逐步由浅入深的过程。就像《爱莲说》这篇志趣高远的文章,如果我们把成人从中得到的“志趣”强加给学生,学生是不容易理解也不乐意理解的。如果我们同余映潮老师一样,从朗读课文入手,通过趣味练习,深入到重难点突破,逐层深入,就很容易明白作者的志趣,体会他的情感,激发自己的感情,建立自己正确的志趣。这不正是板块教学的功劳吗?

不仅如此,板块教学不仅是逐步的,还是一种可以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因而它也有利于志趣的完整表达。仍就《爱莲说》而言,余老师在重难点突破这一环节中,从莲、牡丹、菊几个小板块上分析其教学内容,使我们在全面地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真正的体会到了作者志趣的与众不同,从而突出作者志趣的可贵。令我们读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时,脑海中出现一位君子的形象,这也是板块教学的一大成功之处。当然,板块教学只是有利于志趣的表达,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像余老师一样充分发挥板块教学的优点,不然,徒有其表是没有意义的。

五、雅趣

罗斯金在《野橄榄花冠》中告诉我们:“雅趣是唯一的道德修养……只要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因而,一个思路严谨,条理清楚,不东拉西扯的学生,我们从中不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雅趣之人吗?而要做到这一点,人们应该远离不良嗜好和低级趣味,培养高雅的情趣和爱好,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可以体现的。就像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只盯住重点、难点,把它们全部教给学生而不管全文布局、逐层深入,只是一个个单个的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内容支离破碎,这很容易养成学生有啥讲啥,没有中心,更没条理的习惯,这种不良的习惯对学生的品质修养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走向低级趣味。而板块教学,由于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像余映潮老师在《夏天也是好天气》中把教学内容分为“告诉大家,读好文一提醒自己,寻雅词一评说课文,品奇文一表现生活,用美句”四个板块。由浅入深,要求明确,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了做事严谨、认真负责的品质素养,提高了自身的雅趣。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

析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 篇3

【关键词】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简洁清晰;重点突出;环环相扣

余映潮老师是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所创建的全新的阅读教学法——“板块式”教学,以“块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与审美情趣的提高,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余映潮老师曾为“板块式”教学作出如下界定:“指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几个时间的、步骤的‘板块’,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①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语文课堂教学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困境,为其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也实现了语文教学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内容美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

一、教学过程简洁清晰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其教学过程是呈块状分布的,“块”与“块”之间清晰明了,每一个“小块”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活动相应地具有针对性。由此,教学过程将不再显得繁琐复杂或是单调乏味。余老师所讲授的《说“屏”》就是很好的范例。

在《说“屏”》教学中,通过简洁地导入,学生在余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屏”这个词的词义变化以及题目中引号的特殊用法,学习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也由此被激发。而后,余老师通过板书呈现的方式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一,文序分析;二、信息提取;三,事物评价”。如此学生一目了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余老师紧紧围绕这三个教学环节展开,不蔓不枝,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简化”与“优化”。

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以“块状”的形式呈现。这样,每一个板块的展现是为完成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由此突出明确。

《说“屏”》教学伊始,余老师从文章题目入手,对“屏”的词义引申变化作了阐释,并让学生学习了引号的“特殊强调”的作用。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确了标题的重要性,也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余老师紧紧围绕“文序分析、信息提取、事物评价”三个板块展开,且每部分的教学侧重点突出明确。具体而言,“文序分析”环节中余老师设置了一个小问题“假如没有这一段,会怎么样?”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必须重读全文,理清文意,了解每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理清部分之间的关系。②在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不断地探讨,明确全文是从五个方面加以展开:“一、引出说明对象;二、屏的作用;三、屏的分类;四、屏的用法、五、文章的表达目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在“信息提取”环节中,余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将全文浓缩为一篇微型说明文”,做法是“用勾画文章有关句子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速读法;而在“事物评价”活动部分余老师则让学生在所设置的四组16个词语中自选一组,通过造句的方式评价、赞美“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③余映潮老师的《说“屏”》教学,不仅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实践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总之,余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都非常明确,学生的活动也非常充分。余老师的教学真正实践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虽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以“块状”的形式呈现,但“块”与“块”之间并非割裂,而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说“屏”》教学实录中,余老师在“文序分析”环节伊始,就让学生先拿笔勾画出自己所建议的词语进行重点朗读。乍听,我们感觉并无新奇可言,只是新字词积累罢了。但是,活动进行到“事物评价”部分,看到屏幕上出现的“微妙、擅长、休憩、得体”等词语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词语的积累是为此环节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评价说明对象做准备啊!词语的理解是为组词造句做铺垫;而造句的过程是进一步理解词语的过程。余老师将这两个环节连接地恰到好处却又自然天成!此外,“文序分析”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各段落的表达作用,这也就为“信息提取”一环节做了很好的热身活动!

四、结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④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教学过程简洁清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与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①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刘湘玉,刘玉珍.看似寻常却奇崛——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析[J].教学大参考·名师研究.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湘玉,刘玉珍.看似寻常却奇崛——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析[J].教学大参考·名师研究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余映潮讲座笔记 篇4

余映潮讲座笔记

【总体理念】:一课一得,高效课堂

第一部分

课堂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理念

(一)充分利用教材;把文中有用资源利用起来。(1)设计实践活动;课中要有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2)重在课中读写;(3)突现语言学用;(语言学用,学用语言)(4)关注集体训练;不零碎活动;

(二)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1)语言学用(2)技能培养(3)知识积累

(4)思维训练(概括、品析手法、评价人物、联想、对比、抽象训练)(5)情感熏陶(随文进行、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三)课标原文

(1)注重语言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2)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表个人阅读。

第二部分

每位语文教师都要精于课文教学资源的提取

1、教学警语:语文教师的第一教学能力——提取组合课文中的教学资源。

2、没有深刻精致的教材研读就一定没有好课。课前教材要研读7、8遍才能设计好教案。

3、一线语文教师日常事务繁忙,平时要分步推进,每学期要精心设计部分篇目的教案。经年后一定有所收获。

【教学警语】:让我们学会安静地有耐性地研读教材,读到深处。

例如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十二种教学活动训练:

(1)利用再拟文章标题的活动,训练学生概括文意和运用语言的能力;(2)训练学生的朗读体味能力,用朗读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神采;(3)对学生进行复述或讲故事的能力训练;

(4)训练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或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如用八字短语概括);(5)让学生知晓用四字短语评价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进行实践;

(6)让学生知晓提取文章关键词的技能并提取能够表现课文全息的五个关键词;(7)品析对话描写并赏析文中“三问三答”的表达作用;(8)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想象,续写故事情节;(9)深读课文,并在具体的语境中对“笑”字进行品析;

1(10)利用课文训练学生的抽象能力,品析其寓意,给原文另换一个“议论”段;(11)可以进行简短的赏析写作:故事中的“潜台词”;(12)增加知识积累,探究这则寓言中的语文知识;

第三部分

每位语文教师都要掌握的常用教材处理与利用的形式

(一)形式:

(1)充分利用课文;(2)集约学习内容;(3)简化教学线条;(4)形成训练活动;

(二)教师要克服的重要弱点:(1)师生互动碎问碎答碎读;(2)单个师生对话频繁无效;(3)教学过程没有选点深入(教材处理没有“点”,教学设计活动没有“点”)(4)教学中活动时间不足,流于形式;

(5)给学生积累文学常识的意识很薄弱(例如:线索,色彩,动静等术语的积累)

【教学警语】:课文不是让语文教师用来提问的(课文应用于组织教学活动训练);也不是仅仅让语文教师“就文教文”(而是用于组织课中训练)

第四部分

常用教学设计活动的十大方法

【方法一】:(1)文意训练;(2)语言学用训练; 例如《说“屏”》的文意把握:

(A)划几个句子试试(划关键信息试试或给每一段划出关键句);

(B)选一个片段品一品(选一个语言优美的片段,提取虚词表现情感);(C)选一组词读一读:如微妙、擅长、点缀、装饰、韶光、造型、得体;(D)用几个词写一写

如:请学生至少用四个词写出80个字关于“屏”的一段话。诗意、情境、向往、微妙、擅长、功能、美感、称道、帷幕、装饰、书斋、轻巧、绘画、得体

【方法二】:字词句篇到位; 如《观舞记》

(1)学一批字词(难字,雅致生动的四字短语);(2)学一个句子;(3)学一段句式(如仿写:假如我是……我要用……);(4)学一个篇式

【方法三】:读写听说综合训练; 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中活动:(1)概写(先写后说),弱班用3句,优班用5句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每位同学说几个句子。

(2)朗读:体味故事的细节美(文中的三问三答的意蕴)

(3)赏析课文语言;

话题:赏析文中语言的表现力,如“想”字的品析。(4)听记,听教师讲授课文中的文学常识,做好课堂笔记。【方法四】:文意理解,片段精读; 如《济南的冬天》一段八练,(1)朗读训练(2)画面命名(层次划分)(3)线索寻觅(5)字词品味(6)美感阐释(7)作用品析(8)美段背读

【方法五】:课文概说,手法赏析; 如《泥人张》

(A)课文概说:(a)从内容的角度概说(b)从人物的角度概说(c)从情节的角度概说(d)从主题的角度概说;(活动:自选话题: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

(B)手法赏析:如对比手法的运用;(活动:用课文批注的方式进行对比手法的学习)

【方法六】:一文三析:情节分析,语言分析,意蕴分析; 如《蚊子和狮子》一文三析(略)

【方法七】:课文美点赏析; 如《论语》十二章,(A)字词疏通;(B)朗读、细读;(C)背一背,深读;

(1)活动:以“此章是这样充满情感赞美颜回的”为开头,写一段短小的赏析文;(2)活动:以“此章是这样生动表达孔子志趣的”为开头,写一段短小的赏析文;

(3)活动:以“此两章都有安贫乐道的精神,都有……”为开头,写一段短小的赏析文;

【方法八】:美美地品,美美地读,美美地背; 如《记承天寺夜游》美美地读:念(重读拖长);盖(拖长);但(拖长); 【方法九】:(适用短章、短诗词教学)朗读,认读,品读,背读; 如《饮酒(其五):

话动:这首诗中最有表达深意的一个词是“心远”(主旨)。

【方法十】:知识训练,课文作文; 如《紫藤萝瀑布》课文集美:

活动:学生积累文中优美句子,连缀成一篇小作文。

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警语 篇5

评课报告结构上宜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分析时,观点陈述要辩证;内容分析要采用理论加例子形式。

1、我们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评课题目及例子

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2、要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要尽可能“活”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地运用教材,要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教例评析

3、朗读,对孩子们进行着审美熏陶,进行着情感

2、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陶冶,进行着气质培养。〔评 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4.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智。以上三例,是《背影》教学设计中的一隅: 从

5、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教学思路来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者主要地是读写结合。从篇首讲至篇末; 例二为“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

6、教师的讲,要在关键之处绽放火花,要显山露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选点突破”思路,水,那才叫风采。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7、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课堂积累丰富。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 线条的集聚。教学的“切口”

8、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越来越细小,讲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从讲授的提问”。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

9、目标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提问要精粹,品读析、情景分 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要细腻。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 个

10、要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求智、求趣、求实。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 这个中心。从板书

11、“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细腻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12、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生动,形式非常活泼 何就这些设计再加以改 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

13、对阅读教学的设计,要做到化静为动,尺水兴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波。课堂教学就像平静的水面,老师设计巧妙的课的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中活动使平静的水面多了一圈圈美丽的涟漪。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14、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这样说话——语言诗话,情〔教例简述〕

感优化,内容深化,交流平等化。语言诗话,即语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言简洁、优美、流畅,表达有情意、诗意。情感优

5、分类式课堂笔记 ——《 〈论语〉六则》教例化,即不要矫情、滥情、假情;用教师自己的真情评析 打动学生。内容深化,即通过适宜的评点语或追问6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语加强深化内容、推进教学往深入发展。交流平等

7、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化,即把学生真正视作交流的主体,与学生做心灵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教上的和谐的平等对话。如果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说话例简述〕 能做到这“四化”,他的语言一定是精致的、诗意的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5、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用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例评析

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这节课上得真美!这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崭新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型——说读课。教者在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的技术创新,将“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小的 程度,而富。让“读”与“说”去占据课堂,去占据学生。老师不用

多讲,同学们说说读读、读读说说,已经深刻理

解了课文。“说译文——析文句——品字词——作想象”拉出 了明快的教学线条。我们说,这一节课是全体学生认真参与的朗读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思 维训练的实践课,是一节对学生进行初步文学赏析训练的析读课,也是一节有成效的文 言文背读课。它使我们展开联想: 既然有“说读”课的出现,我们能不能进行更有力的技术创新,设计出听 读课、想读课、写读课、演读课、辨读课等更多更美的新型? 它让我们深入思考: 进行文言文课型的设计,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彻底改变文言文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既要降低难度,又要简化讲析;第二,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 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高效教学;第三,要教给方法,提供示范,培养学生自 读、自品、自悟的能力,把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自读能力的长进放在一个坚实的基础 之上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全课主要由四个板块构成:品读——背读——学读——联读,内容实在,操作性强。这种教学思路就叫做“板块推进”式教学思路。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在有机的联系之中表现出明晰的步骤,能够有效地 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无序”的问题,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 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 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进各个教学板块,从而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水平。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 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 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这种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这种 “微型”课之中,教师又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调控技巧,使课堂教学呈现热气腾腾的 教学局面。“板块推进”,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

14、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15、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评 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例子。没有想到,如此简短的一篇自读课文,教者设计出

如此精美而实用的训练 线条。这个教学设计可谓尺水兴波,生动活泼。最为美妙的波纹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荡漾。对文中 10 句对话的朗读语调及情感把握的讨论,无疑是把所有的学生引入 了课文。教师巧妙地把一篇短文变成了一泓起伏的碧水,让学生在其中探索深浅,体会 沉浮,练习游泳的本领,实践游泳的技能。可以想到,深刻理解课文之后的学生,他们朗读课文的境界,与常规讲析 法的效果相比,是何等的不同。这美妙的教例让我们激动。但,这样的好课,我们也能设计出来吗? 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得到这样两点重要的启示: 1.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深刻地研究课文,要找到并把握课文表达感情的支 点,教师自己由此而洋溢着尽快地进行教学的渴望。2.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感受到、体味到的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寻找 一种最佳的让学生深层次参与的活动,让学生也感受到体味到,以此营造气氛,渐入佳 境。

余映潮老师教我这样上课 篇6

2011年――2014年,笔者在河北师大参加了“余映潮语文工作室”研修,课堂执教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其间,我参加了两次做课,得到了余老师的当面点评,获益良多。

第一次2013年4月15日,我执教了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的《黄陵柏》一课。

当初接到讲课任务的时候,自己还没太在意。等到一查资料,才傻了眼。网上、书上、杂志上,关于《黄陵柏》的参考文献,几乎没有。我想到林岩老师提倡的“裸备课”――于是,我先用纯文本的、纯静默的方式,不借助其他资料,和课文作了最直接的对话。一遍、两遍、三遍„„渐渐地,文中“黄陵柏”的形象在我脑中逐渐清晰起来,文章不仅有生动有趣的介绍,还有含蓄而深刻的人生感悟。作者是将柏树当做人、将柏林当做社会来写的。

――但是,我想,这些学生也会读出来的。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要向学生揭示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奥秘。语文课不是教“内容”的课,而是教“形式”的课,更准确地说,是教“怎样从内容到达形式”的课。所以,语文教学最关键的,还是品析课文的语言。接下来,我捧着书,像农夫犁地一样,又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翻了个遍,直到闻到土里的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

光有文本解读是不行的,还要结合学情,进行一次“教学解读”。在课堂的主体部分,我建议同学们从以下角度品析文章语言的美好:1.句式特点,2.修辞方法,3.写作手法。

语文教师欲培养学生丰富敏锐的语言感觉,读写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我想到了余映潮老师“课文集美”的教学方法,最后一个环节,不妨让学生运用文章的句子,回答课文结尾的两个问句: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民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

因为是借班上课,我想,教师的示范作用也许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感触。于是,我深入文本,又一次和贾平凹先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爷爷务农,爸爸教书,小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一棵山下柏。腰身弓弓的,奋命地向上长着;在生活的这棵大树上,每一条枝,每一根节,都表现着十分的努力。

求学之路是艰难的。小学、初中、高中,同桌、同窗、同学,他们存心是来拥挤的,狭窄的面积,似乎永远没有安全感。自己就像是一株挤柏,目标就在天空。

大学没考上,步入了社会。才知道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如弓一样俯在地上,别人却把你的身子当做椅,男者,女者,全骑上去,一压一摇,作晃板的快乐。屈柏,就是我。

似乎是与生命开了个玩笑。打了两年工,我又做起了代课教师。教了两年学,我考入廊坊教育学院。就像是雨后发芽的芽柏,以短暂的生存证明了其无比的力。

2000年毕业,回乡镇教书。2002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教育局,成为一名教研员。新岗位,新要求,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就像风头柏,经营着学问,建筑着力量。在四面来风之中,执着八方盾牌,步步为营地向空间进军„„

人生终有谢幕的时刻。山下柏、山顶柏、柏中柏,最后都会成为朽柏。但愿,我们宣布自己死亡的时候,安详得能如天上停驻的云。

余老师在点评我的课时,首先肯定我做出的努力,《黄陵柏》一课属于难文的教学,没有参考资料。认为我设计的三个学习任务:初读课文,明结构;细读课文,品语言;悟读课文,探主题,三个板块,层层推进,越上越精致。每个板块都有感叹句领起,三个感叹句相互照应,(注:文章的思路多么清晰啊!文章的?Z言多么美好啊!文章的感悟多么深刻啊!)给学生带来无形的感染。而且,老师的语言很简洁,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朗读课文,品词论句,独立思考,动笔写作。最后一个环节有一定的创意,是执教者精心构思的结果。总体而言,这是一节很稳当的课。但是,整节课还存在“直”的弱点。这是一篇咏物的文章,抒情方法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韵味悠长。执教者把自己说成各种柏,这样不好。文本的意味是任你揣摩的。细部弱点:一是老师情感的氛围没有调控好。老师的情感要有微妙的变化;二是没有进行很好的朗读训练。

最后,余老师提出了新的教学创意:

第一步,寻找文章的结构之美。

1.文章最后一段和前面隔开。请同学们思考,说一说空白段的作用;

2.默读全文,圈点勾画,说说文章哪一个句子,哪一个短语笼罩全文?(柏的好多妙事;众生相)

第二步,朗读课文的1、2段,请同学们证明课文的1、2段的结构是一样的。(概写一笔,细写几笔)

第三步,任选片段,赏析这个片段的结构之美韵韵味。

结尾,每个人选背自己喜爱的片段,下课。

我反思这次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课堂结构比较“散”,没有一个贯穿的点,一条清晰的线。课中活动比较“淡”,对学生语言品析的训练力度还不够。文本解读比较“浅”,还达不到与作者深层次的对话,对贾平凹作品的语言涵泳不够。教学语言比较“硬”,多年不上讲台,师生的对话味没了。余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了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做到优化教材处理,强化能力训练,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美化教学手段,诗化教学语言。

第二次是2013年11月26日,我执教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老王》一课。

我拟定的教学创意是利用课文训练文学欣赏能力。

活动一:说一说“不幸的人”。给学生两个话题,话题1:老王是怎样的不幸?细细品读2―3段,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老王的不幸。话题2:杨绛先生是不是幸运者?比较阅读第1段和第6段,第5段和第7段,思考人物命运有没有变化?

活动二:品一品“对答的话”。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找出“老王和我对答的话”,并仔细体会其言外之意。进而归纳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有以下特点:答非所问,转移话题,难以明言。

活动三:写一写“愧怍之情”。话题: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前的心绪、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写完这篇文章后的心态,想一想,杨绛为什么写《老王》?关键词:时代,组织,善良,愧怍,悲悯,尊严

在学生作文交流后,教师出示自己的创作,与学生分享。

相遇

――读杨绛的《老王》

相遇,是一个美好的词。

世界多么大,宇宙多么浩渺。

在生命的某一个时间,我们彼此相遇。

或交叉,或折叠,或平行,或先后。

杨绛,老王,一个大学者,一个蹬三轮的苦力。

偏偏,相遇在那个“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动弹不得的时代;

偏偏,相遇在那个“把自己降格为‘货’”的非人的时代。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看不清、不要钱、大鸡蛋„„

孤独的人带给别人以温暖,无助的人带给别人以力量,老王的存在,给文革的黑夜带来一束人性的光芒。

常坐车、说闲话、鱼肝油„„

处困境而常怀悲悯之心,经苦难而不忘愧怍之情,杨绛的文章,在岁月的荒野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

当善良和善良相遇,当苦难与正义同行,世界便是一片温暖,花开自在,宇宙庄严。

余老??在点评我的课时,认为我安排的三个环节,活动形式有变化,从说、品、写等角度训练学生能力,整体上具有抓住关键,设计话题;品析对话,赏析细节的优点。在修改点上,余老师建议我还要增加铺垫的内容,把文本讲清楚,增加课文教学中的积累,凸显作者写人叙事最重要的部分的品质。在教学技能方面,余老师建议我少用碎问推进教学,要通过设置话题,设计活动,利用课文训练学生能力。

最后,余老师提出了新的教学创意:

第一步,教学铺垫(厚重铺垫)。

第二步,文意把握。据文阐释:“三轮”二字,非常重要。活动形式:说。

第三步,故事精读。细节欣赏:“愧怍”之意,全在文中。活动形式:写。

这次的工作室活动,余老师也讲了《老王》一课。余老师在进行了厚重的教学铺垫后,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一段话”分析,课文第一段的作用分析。从而引出:“三轮”二字,笼罩全篇。

活动二:“一段话”品味,品味课文第四段的表达技巧。从而引出侧面描写、首尾呼应的手法以及用两个“生活瞬间”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写法。

活动三:“一个部分”欣赏,品析、欣赏第8段到课文结尾。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部分字、词的表现力。

古诗云:“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余老师的课令我眼界大开,豁然开朗。感谢余老师,把我引领到一个辽阔、纯美的语文世界,那里,碧桃满树,流莺比邻,水草鲜美,落英缤纷;感谢余老师,让我在偏安一隅中惊觉,在盲人摸象后顿悟,他让我走出谬误和表象的跋涉,走进深度的专业修炼,最终完成一次绚烂的涅磐。

观余映潮教学视频心得 篇7

百度中这样介绍余老师:“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虽然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真心觉得自己的储备还是很匮乏。对于上课的各个环节,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如果支离破碎的肢解开,或许还能蒙混过关。但是,假使把一个课堂就这样丢给我,我肯会手足无措,不到十分钟就会冷场。台下的学生角色和台上的教师角色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我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试过的。可能是场合不对,可能是不够正式,也可能是真的没准备好。感觉距离一名上课教师得距离还差很远很远。

观看名师讲课,也许是快速弥补过失的有效途径。这是我观看余映潮先生讲课后的真实想法。

对于散文和小说,我们已经有课初步的把握,即使不是很连贯,还是可以蒙混过的。但是观看过余映潮先生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夸父逐日》后,取代我空白的脑海的,是他那满满的课堂内容。一篇课文居然可以讲出那么多的内容,我真是拜倒了。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如果我上台讲,我可能在导读环节让同学回顾自己喜欢的诗歌短句,再用多媒体演示。之后就是诗歌的学习,学习诗歌的语言美、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时代背景,给出完满揭示。课文学习主要围绕本诗的朗读揣摩。但是这完全不够一堂课的内容,接下来如何安排就会陷入困境。

而余老师把一节课上的生动活泼,内容饱满,并且学生也真正学习到了知识,不得不令人叹服。

首先就是独特的导语设置。从作者入手是我们熟悉的设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实际操作却很少。因为很少的案例供我们学习,我们更习惯直接从内容入手。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扩展课文太少了。其次框架也很合理紧凑,序曲——第一乐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第三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始》——尾声,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朗诵、感悟、交流,以生活为主体,“你”作为客体,体会双方的独特联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又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你”作为主体,生活作为客体,二者又有了不一样的地位。再拔高角度,《假如生活重新开始》,“你”和生活还会互相欺骗吗?单单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么,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被局限,视野也不会被打开。

余老师还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善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把听、说、读、写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还是很少注重把朗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也不知道低怎样联系。而像余老师这样,用朗读把课堂串联起来,更是鲜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余老师用齐读、再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读法,使课堂情趣盎然。又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朗读,是同学更容易贴近作者的心灵深处。不可忽略的还有教师范读,给同学更准确的定位。

这篇诗歌,让我看到了朗读的独特魅力,也见识到了一位优秀教师如何把一首简短的诗歌,同课外知识联系起来,不得不佩服名师的知识和技巧。

二《夸父逐日》

文言文教学的套路,在我的脑海里,就是读课文,纠正字音字义,解释文章大意,介绍语法现象,文章主旨,就不甚了了了。余老师的这篇课文视频,又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

余老师习惯从大处导入,比如这篇课文,从“神话”开始,再缩小到“夸父逐日”,循序渐进,引到课文学习。

可上共让学生做了三次笔记。第一次笔记——“美妙成语”:在认识省略句的语法现象后,让同学想出带“渴”、“化”、“道”等紫的成语,并写下来。这不仅让同学更深的理解文言文字义,还发散思维,学习迁移。第二次笔记——“巧妙结构”:同学齐读课文,体会悲壮美、雄浑美。不同的读法,时间段的文章错落有致,从而划分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第三次笔记——“其妙观点”:引用不同观点,解读文章主旨。有人说,这是远古对自然的不理解做出的幻想;有人说,逐日的目的是测量日影及黄河涨落情况;有人说,这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最终悲剧的失败的部落迁徙等。三次笔记形成了课文学习的三个发面,既有语言、语法积累又有主旨传达,很有语文课堂的气氛。

更高明的是,他以一句神话阅读的经典格言收尾:“借助神话在幻想中征服自然”,激励学生以此句学习接下来的文言文。短小精悍,回味无穷。

余映潮 篇8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不是很好教学,但笔者在课文中整理出一个精美的“哲言”板块,将它与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学生互赠“哲言”的活动——①热爱生命。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③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④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⑤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⑥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⑦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

品读,由于含有一个“品”字而变得深刻而又优美,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现。这“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能有“品读”这一步,教师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品读是应该分层次进行的。首先是“析读”,再就是“研读”,再就是“鉴赏。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

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

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④“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⑤“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⑥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⑦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⑧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巧读——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巧妙创造。

如对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帧》中的内容,可进行如下方面的创造式的“再表达”。

①写一句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②写竺可帧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③写竺可帧纪念词:

•细心地观察,翔实地记录,深入地研究,科学地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找出课文中能作竺可桢“照片”简介的句子: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

•竺可桢和他的随身四宝。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半钟,竺可桢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研究的经过和结果。

•1973年5月27日下午5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国科学家代表团,竺可桢也参加了。

•70多岁的竺可桢,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⑤整理议论文的论据: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作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执著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

与其说这是“巧读”,还不如说这是一份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案,巧读就是这样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紧密相连!

巧读——对课文的特点巧作概括。

如我们可以对很多课文的写法进行“一句话概括”。①《白杨礼赞》——主题句反复。②《核舟记》——写左必写右。③《狼》——写人必写狼。④《口技》——写正面必写侧面。⑤《醉翁亭记》——镜头剪辑构思法。⑥《春》——画面展现构思法。⑦《听潮》——乐章承接构思法。⑧《驿路梨花》——场景变换构思法。⑨《我的叔叔于勒》——悬念层叠构思法。⑩《爱莲说》——音美,形美,意美。⑾《死海不死》——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⑿《捕蛇者说》一一60年的存与亡,逼租时的安与危,平居时的忧与乐。

这种“巧读”有时真有“一语中的”的妙处,然而得来却要下很大的功夫。

所以,如果再让我们说一说“巧读”的话,那就是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还要想方设法将提炼出来的这些内容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习得。

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

助读:做课文赏析笔记

做课文教例笔记

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从部分刊物中精选)

春的教学案例 设计一:(于漪)

①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②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③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④“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⑤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⑥“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⑦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⑧“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设计二:(王曼筠)

①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②表情朗读。

③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④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最难写)⑤重点分析“春风”段:

a.特有的性格;b.特有的气味;c.特有的音响;d.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⑥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设计三:(王松泉)

①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这是写时)②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这是写景)春草:特征、范围、情态(教师详讲)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教师详讲)春花:多、美、甜、闹、广(学生分析练习)春风:情态、气味、声音(学生分析练习)③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这是写人)④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这是写意)设计四:(王聚元)①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②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a.掉换词语。如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b.增删词语。如将“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c.改变语序。如将“野花遍地是”句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d.改用平实说法。如将“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③诵读。领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评析]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笔下。

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

从教法设计来看,设计一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精,讲得细,品得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朗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受;设计二重在品、想、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摘自武汉出版社《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除此以外,还有“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等,都应该做些笔记。严格地说,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像这样积累助读资料,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建立课文资料的目录索引卡片。

请看,这样的课文助读资料该有多大的威力。人家的聪明、人家的殚精竭虑,都在为你理解课文出力,都在为你的教学设计出谋划策,都在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借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但类似于“课文资料目录卡片”这样的资料,是做一次便可以永远重复使用的,这正如一句歌词所说:“你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

教材处理的艺术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一般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第一,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二,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四,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这一点,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在这方面又升华了一步,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章将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如下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整体处理;

二、长文短教;

三、难文浅教;

四、短文细教;

五、浅文趣教;

六、美文美教;

七、一课多篇;

八、提炼组合。

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教学步骤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有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浓缩课文内容,进行怎样把“说”写好的深入理解式的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教学步骤五:运用所说的“千姿百态表示‘说”’的知识,就下面的“场景”进行说话片段练习:

下午放学了,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在村口等着我„„

这种教学是艺术的,然而又是朴实的,从深处看,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固然是一种知识,一种语言表达的模式,但同时也是一把钥匙,教师所开启的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把锁,他还会让学生想到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怒”,千姿百态表示“哀”,千姿百态表示“乐”„„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夏天也是好天气》

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这个“细”字指的是:

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由此,我们可见探索短文细教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让我们关注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让我们研究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教学45分钟,让我们注重教师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让我们设想如何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让我们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让我们探究如何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所以,一般来说,在短文细教上进行过艰苦探求的人,在教学效果上一定比较好,在教学设计的艺术上一定是高人一筹的。

这是《秋魂》的教学片断。(1)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片断:

①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②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如:

1.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2.美教,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3.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

4.美教,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

5.美教,就是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

6.美教,就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7.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

8.美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处理课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情感,培养健美心态,完善健全人格。

上面所列各种角度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操作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但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在一课之中或一节课之中,课堂上不可能始终洋溢着“美”——美教,应是一两个占有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的、内容与手法都比较美的“教学板块”。

《七根火柴》

第一个教学板块——学读课文,理解内容。(18分钟)1.导入

2.学生各自圈读字词

霎时

栗子

寒颤

粘粘

吝惜

一瘸一拐

倚着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积攒

腋窝

小心翼翼

偎依

贮满

蓦地

擎着

3.老师点出需要认读的10个词语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

积攒

腋窝

偎依

贮满

蓦地

4.反复落实

5.朗读课文——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朗读要求:

(1)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阴冷的环境里。我们朗读课文,就要注意叙述中低沉的语调,这就叫做:朗读,要把握基调。

同学们读“草地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半个晚上”这一部分。(2)一声低微的“同志”,让我们看到无名战士。濒临死亡的他出现了,他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清楚对无名战士的外形的描写,这就叫做:朗读,要读清层次。

同学们读“卢进勇蹒跚„„同志——”这一部分。

(3)无名战士的声音,他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我们此时的读,就要读出人物此情此境下的言行,要注意的是:朗读,要控制语速。

同学们朗读“那同志„„在火旁„„”这一部分。

(4)无名战士终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留给了战友,他的形象成了一支路标,成了一座丰碑。此时的读,就要做到:朗读,要渗透情感。

同学们朗读“就在这一瞬间„„方向„„”这一部分。6.进行学法指导:阅读小小说,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同学们说出来的内容可能有:

一个中国红军战士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茫茫草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风雨侵袭饥寒交迫的行军途中的故事。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一个用最后的生命之火保存火种的故事。一个最需要火柴的人不用火柴的故事。一个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一个通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来的故事。一个与草地化为一体的牺牲者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在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情感震撼的故事。一个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故事。„„ 第二个教学板块——速读课文,分析人物(10分钟)

1.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献火柴到牺牲的这一部分。2.请同学们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3.教师示范,同学们发言。其内容可能有:

他是一个无名战士。是一个用生命保护了火柴的无名战士。是一个牺牲时好似一尊塑像的人。是一个牺牲时手指着长征部队前进方向的人。是一位红军战士。是一个牺牲在草地上的无名战士。是一个变成了一座“路标”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无私无畏关心他人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我军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人。

第三个教学板块——选读课文,揣摩妙点。(15分钟)1.同学们速读课文。

2.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或“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举例示范。4.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妙在阴冷自然环境的描写。妙在那凄风冷雨的一夜是不知如何度过的。妙在竟然是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先发现了卢进勇。妙在无名战士的出现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妙在透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无名战士“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的形貌。妙在对无名战士脸色的描写非常细腻。妙在对无名战士说话时“嘴唇翕动”和“挤出了几个字”的描写。妙在“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的生动而有深意的描写。妙在无名战士话语中省略号的运用。妙在通过卢进勇的感受写出了无名战士的牺牲。妙在“路标”这个比喻的运用。妙在故事突出了一个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和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妙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妙在对卢进勇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表现无名战士服务的。妙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妙在开头的暗示。妙在结尾的烘托„„

老师指出,最为重要的是:

①妙在饥寒交迫这个严酷环境的设置。②妙在“火”字贯穿全文。

③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为大家保护了火种。④妙在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表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⑤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的“路标”意义。

于是,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品,就成为这一节课“美教”的支点。

课型设计的艺术

《故乡》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闺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闺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伸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

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所以.自读课型的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自读课学习活动的设汁与策划时,可根据教学要求有选择地考虑如下角度的学习活动:

快速阅读活动,精细阅读活动,略读浏览活动,概括提炼活动,诗文背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语言积累活动,内容复述活动,忆读联系活动,表情朗读活动,角色演读活动,专题讨论活动,自读笔记活动,资料整理活动,创编写作活动,质疑求解活动,交流感受活动,迁移扩展活动,小结规律活动,资料助读活动,争议辩驳活动,比较辨析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讲解说明活动,制作演示活动,独立欣赏活动,趣味竞赛活动,智力游戏活动,听读赏析活动,联想想象活动,评说鉴赏活动,创意设计活动,师生对话活动,学法实践活动,技法实践活动,情感体验活动,探讨发现活动„„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所以,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就成了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如下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板块式思路;线索式思路;选点式思路;反复式思路;穿插式思路;迁移式思路;整体式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线索式思路”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教学设计中的“选点式思路”,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涵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换言之,所谓“选点突破”,就是对课文进行“点式处理”,积聚一两个闪亮的阅读品析的“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或者说对课文内容进行专项的响鼓重棰式的敲打。这种“专项”,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精段或者一个精彩的部分,可以是课文某种内容的集合,可以是课文语言表达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可以是课文文体特色最浓郁的地方„„

“反复式思路”也叫“整体反复式思路”“多角度反复思路”。这是一种多向式、多角度的教学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深入地学习、品读课文。

上面所谓“整体”,就是将一篇课文或课文的核心内容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板块”来处理,在每一次的阅读品析之中都是以“全文”或“整个部分”的面貌出现;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多次地组织阅读品析教学。“反复式思路的设计对象主要是一些精美的短诗、短文及课文中的重点片断,强调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这种用“穿插”手法设计的教学思路,就是“穿插式思路”。“穿插式思路”也叫“穿插引入式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或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所谓“引入”,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入”。

“迁移式思路”也称“迁移创造”式思路。它表现出阅读教学中从读到写、说、听、编、演或变读为写、说、听、编、演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进行历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迁移创造”式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种“无提问式”的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整体式思路”,就是从整体而不是从肢解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思路。它着眼于在教学中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悟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研读课文,整体赏析课文;着眼于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死记硬背、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能非常有效地达到“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教学要求。因此具有很大的教改意义。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式思路”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想方设法在课文某个方面的阅读教学中牵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本章介绍了七种教学设计思路,其实教学实践中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应该深入探索,追求那些有“原创性”的发现。我们应注意到,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过多的分析和操作性技术性训练的淡化,要求我们“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课标还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对教学思路的研究,既是对“教学程序”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对“教学手法”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当这种研究与实践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教学就会在“有序、灵活、丰富”方面向前跨进一大步,就会闪现出斑斓可人的色彩。

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教学细节的设计与研究,可涵盖很多很多的内容。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一节课怎样起始,一节课怎样收束,教学之中如何过渡,朗读教学如何具体地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如何生动地有序地一步一步展开,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本章研究的是“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它包括:

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二、提问设计的艺术;

三、语言教学的艺术;

四、课中活动的设计艺术;

五、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

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

以我们必须对阅读题的训练点或者说考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胸中有数,头脑清晰,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么设计练习,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练习。

这种提炼应从已有的大量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练习题中立体地、多维地、有层次地进行。

第一,从基本的、通用的、管全局的角度提炼阅读训练点。这些通用的训练点是:1.辨识表达方式;2.理清文章思路;3.概括文章要点;4.解说有关内容;5.品味关键字词;6.品析重要句段;7.探究文章难点;8.自由欣赏美点;9.进行迁移想象;10.表达阅读感受。

也可以将它们表述为如下10个方面的能力:

1.文体辨读能力;2.整体把握能力;3.思路分析能力;4.提炼概括能力;5.词语品味能力;6.句子品析能力;7.文段品读能力;8.手法理解能力;9.自由赏析能力;10.迁移创新能力。

第二,从文体阅读的角度,提炼每种文体特有的阅读训练点。以说明文为例——其常见的训练点主要有:

1.抓住、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看出或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3.抓住、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4.熟练地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5.快速地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6.简洁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7.对文段的内容、对事物的特点能够进行准确的概括;8.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诠释。

其高层次考点的训练点有:

1.能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2.能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3.能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5.能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6.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答题。

又如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透视”——在整体上:

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

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语词、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在更小的细节上: 如:1.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含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2.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包括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中心意思;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与文中人物对话等等。

第三,从某个考点的角度,提炼这个考点所内含的阅读训练点。如中考现代文阅读“品析型考点”的“内涵”:

品析型考点所考查的是品味与分析的能力,这是中考阅读题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考点。它所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词语品析;2.句子品味;3.段落理解;4.全文探究。常见的出题角度,从词语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顺序、词语的归位、词语的深层含义、词语的表达效果等等。从句子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句子的大意,理解句子的比喻义、委婉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表现对象,理解句子的顺序并将句子归位,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等等。从段落的角度看主要有:把握文段的中心内容,分析文段的表达方式与结构顺序,指出文段的表达作用,品味文段的情感抒发,以及用选择题要求对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语言特点、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进行综合的理解,等等。从全文的角度看主要有:品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文章的思想内容与结构顺序,文章的表现手法,某些段落的相同或相近的写法,文章的情感体现,文章某个方面的特点等等。

文言文阅读练习的设计艺术

文言文的书面练习主要包含基础知识、诗词赏析、阅读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阅读。除诗词赏析外,文言文中几乎所有的练习都可以在“阅读”中解决,如:1.实词的理解;2.虚词的理解;3.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了解;4.佳词美句的积累;5.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6.句读及朗读;7.句意理解与翻译;8.词、句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的分析;9.段落的分析及段意的理解;10.精段的文学赏析;11.段、篇写作方法的理解;12.文章的主旨意趣、人物形象的分析等等。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

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

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 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上一篇:建设工程借款合同范本下一篇:万方网论文查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