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2024-10-04

细节让历史课堂更精彩(精选10篇)

细节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篇1

教学细节, 是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作为一名美术老师, 在美术教学中, 应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打造精彩课堂, 提高美术教学实效呢?在这里笔者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预设细节, 折射课堂人文色彩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我们可以创设某种情景, 预设某个教学细节, 充分的预设能使教师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顺学而导”, 导出精彩。

在细节的设计上, 作为教师, 应深刻理解与把握教材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熟悉学生和环境, 从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的细微处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例如, 在“小树快快长”一课中, 我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树, 小鸟就没有家了, 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 良田就会变成沙漠。使学生爱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美好情感得以升华。我再出示两组画:一幅是生机盎然的画面, 一幅是荒漠沙田的画面, 要求学生自主交流怎样才能给小鸟一个家。然后, 组织学生做游戏———“绿色家园”。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画出的小树有的手拉手, 有的排着整齐的队伍立在高楼林立间或高速公路两旁, 看上去都很美。这样引导学生对生活环境进行观察、聆听和反思, 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体现的节奏、秩序、结构等与美术表现相关的要素, 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使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 增强了他们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让学生学会了关心别人, 关心生存的环境,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因此, 在备课时, 教师要充分预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以及应怎样诊断、引导、矫正和评价。

二、捕捉细节, 营造课堂和谐之美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技术能力相互交替、渗透与融合的过程, 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在课堂上, 教师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 应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 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学生别样的思维, 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

如, 我在上二年级“加一加变一变”这一课时, 先出示了一个可乐瓶,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像什么, 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再加上什么它将会更加生动。本以为这类问题谁都能回答, 没想到一位女生也许因为紧张, 一时答不上, 只得垂头丧气坐下。她脸上的表情被我看在眼里, 在接下来添画的环节, 我又请这位女生当众试画, 并微笑着鼓励她说:“还请你来试一试, 老师相信你的想象一定会与众不同。”这一次, 女生羞愧的表情变成了洋洋得意的神态, 因为她得到了老师的鼓励, 同学们的称赞, 也收获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我想, 在教学过程中, 对细节敏锐的发现, 常常能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 又常常能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并成为教学中新的亮点。关注细节, 把握细节, 让我们的每一堂课变得更和谐!

三、反思细节, 让精彩课堂继续生辉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然状况打乱我们预设的教学计划, 但通过这些生成的教学行为更加能闪现出教师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学会及时捕捉这些灵感的火花, 将它记录下来, 作为课后反思的第一手材料, 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还要及时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显性的、隐性的表现, 反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 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促使教学精益求精。

例如, 我在第一次上“纸品乐陶陶”一课时, 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补充。给学生们分好组, 准备了大量的道具, 有塑料桌布、皱纹纸、包装纸、彩带、大头针、透明胶等工具材料, 还为自己设计并穿戴了展示的服装。这堂课气氛非常热闹, 学生也很有兴趣。但他们设计出来的服装并不理想, 能看出学生对色彩的搭配、各种图案的装饰根本没弄明白。课后我把这个教学细节认真回忆了一遍, 找出了失败的原因:表面上我改变了“传授者”的身份, 大胆放手让学生全面参与;而实际上, 我的主导地位几乎被忽略, 也没围绕本课的重点来组织教学。在后来的教学中, 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 将色彩与图案知识的学习放到重点上, 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细节是教学的闪光点, 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是教学重难点的破解点。因此, 教师应学会关注细节, 让美术课堂开出更亮丽更绚烂的花朵。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细节,关注,预设

细节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篇2

一、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主体错位

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一直有非常清晰、明确的要求,一般常用的四因素法及所谓行为目标的ABCD模式,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包括明确的四个部分:行为的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比如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常常见到诸如“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这样以教师为主体的目标。我们称之为“主体错位”。

教学目标中出现主体错位,说明了设计者对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清楚甚至是理解有误。实际上,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么做,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的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使教师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学生是否切实实现了能力的变化也是不能确定的。评定教学结果依据只能是学生的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活动,如果设计者认为教学只是教师做的工作,那么这不仅仅是不成功的设计,甚至是不顾学生的不负责任的设计。(只考虑自己做了,而不想给学生带去了什么,学生收获了什么)。

2。行为抽象

行为指的是教学目标要用可测可观察的外显行为来确定,因此表述目标的行为动词一定是可以测量、可以观察、可以评价,从而是具体而明确的,这样做,一方面便于教学,另一方面便于评价。教师可以随时观测学生有没有达成教学目标,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经常见到诸如“掌握”,“了解”,“学会”,“体会”,“理解”,“获得”等这些动词,他们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太抽象,不具备可观察,可测量的性质。

3。要求模糊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凸现着教师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的结果,这种要求必须非常明确,便于学生达成。在一些教学设计中经常看到诸如下面的提法:

(1)优化思维品质,提高代数的推理能力;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面这些目标究竟要求学生做什么?一方面,要求太模糊,过于宽泛。实际上整个数学教学甚至整个教学都是以此为主要要求的,能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达到吗?

在课时目标中写上不能在本节课中达到的,但从总体上看又是本质上十分正确的要求,似乎有”呼喊口号”之嫌疑。4。思维割裂

在日常教学设计中,长长明确地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的一个错读。新课程所提到的三维目标是从学科理论高度来提出教师在授课过程必须考虑的几个方面的目标。但做为一节课,这几个方面目标的实现是在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步实现的。在教学的实施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不可分割的,在进行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和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不可能离开知识技能教学另外加一点另两方面的教学。

二、改进了教学目标设计范例

“古典概型”教学目标设计范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投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和“投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两个试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基本事件的概念和特点,能列举出给顶简单试验中的基本事件;

(2)通过计算概率的例子,得出古典概型的概念和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互相交流,总结出古典概型的特点,并举出生活古典概型的实例。

(3)通过对问题进行观察、对比和交流讨论,会画出相关问题的树状图、进行分类讨论来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能求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古典概型问题的解

【原文3】在尝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以后,他就不会轻易地忘记,于是数学就很有机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种爱好,或者他专业工作中的一种工具,或者是他的职业,或者是一种崇高的抱负。

【心得】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个老师能让学生爱上数学,以解答数学题目为乐。这个老师无疑是成功的。每一个学生在幼年时期都基本上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也喜欢提出各种问题,而且乐于思考并努力解答。然而,在高中阶段,这样的学生却很难找到,如果不是为了高考,试问,又有多少学生会愿意学数学?这不能不说是目前数学教育的悲哀了。现实尽管如此,但是作为教师个人而言,还是应努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的培养一方面是知识层面,应尽量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设置一些内涵丰富的问题,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发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发现带给他的成功感。另一方面是情感、态度方面,教师应努力发现课堂学生回答、学生作业、试卷中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赏识。对于学生一些认知上的错误,教师应该永远树立一个原则:引导为宜,铺设恰当的台阶去化解这种困惑,而不是一味不耐烦、有时候甚至是挖苦。总之,用心呵护孩子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很多伟大的数学家在谈及他的数学研究之路时都曾经遇到一个很好的数学的教师。让孩子爱好数学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品尝到更多成功机会,而且这种机会最好是不露痕迹的。教师的“适当买萌”的背后是高超的育人智慧。

【原文4】有一个问题一再困扰着学生:是的,这个解答看来是行的,它似乎是正确的,但怎样才能想到这样一个解答呢?不仅要尽力去理解这道或那道题目的解答,而且要去理解这个解答的动机和步骤,并尽力向别人解释这些动机和步骤,这对那些期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师,以及渴望提高个人解题能力的学生都会有用。

【心得】教师欲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自己必须有高超的解题能力。故此教师在解答题目时,当其思维受阻,且历经百转千回之后,还是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就要求助于答案或同事了。诚然,我们的工作远没有结束,我们除了呀弄清楚这个题目文本解答过程。更重要的是要不断追问自己:“自己为何当时就解不出来”,“思维到底在哪里受到阻碍了?”“别人(或者答案)又是怎样寻求突破”,“假如下次我们在哪些地方注意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等等问题都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以期待在问题分析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当然这些追问过程及方法,教师应给予学生示范引领,且要反复这么做。总之,我们不但要关注认知方面问题的解决,更要多加思考背后的一些元认知的问题。只有教师多亲身经历一些品质的解题过程,不断琢磨思维的全过程,才能给出学生最需要的、真实解题分析。数学具有两个面:它既是欧几里得的严谨的科学,但同时也是别的什么。以欧几里得方式表现出来的数学看上去是一种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形成过程中的数学看上去却是一种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这两个方面都如同数学科学本身一样古老,但是第二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新的,因为我们正处于创造过程的数学从来未完全以这种方式呈现给学生或教师自己,乃至一般的公众。

【心得】数学教材呈现出来的数学尽管已经过处理过了,但是相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讲,这样的描述还是显得有些抽象。故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新知识。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过程。总之,教师应对传授的知识做好充分的二次加工工作,使得它们更好地由“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变。为了有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适当的口语化、打比方、举例子、恰当的类比等手段要经常使用。

【原文5】本《怎样解题》作者要做一点申明:在解题及教授各种层次的数学方面,作者都有一定的经验。【心得】要教授别人怎样解题,首先自己应成为一个解题专家。否者即便是最好的方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故此,自己必须亲身一定数量的解题体验,并且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建议:要让学生跳出题海,教师首先要跳入题海。当然,教师的解题过程与学生解决问题是大有区别的,教师会把更多的工作放在反思上面。这对提高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能力等方面都很有帮助。

第二版序

【原文】我希望为使本书有更广大的读者面而修订的这一版,能使读者确信,数学除了作为通向工程和科学知识的必由之路以外,还可能有乐趣,并能为最高水平的智力活动开辟一个前景。

【心得】教授正确的数学是科学,这是不容质疑的;怎样教授正确的且容易让人明白的数学是艺术,这一点也是不容质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解题课上,尽量把生硬的数学解题,变成有趣的智力游戏。波利亚的《怎样解题》给了我们怎么去上一节解题课很好的示范。怎样解题表

【原文】理解题目

未知量是什么?

已知数据是什么?

条件是什么?(条件有可能满足吗?条件是否足以确定未知量?或者它不够充分?或者多余?或者矛盾?)

画一张图;

引入恰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不同部分分开,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吗?

【心得】完成某项任务之前,首先得弄清楚任务是什么?有什么要求?有哪些辅助任务完成的条件,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解题过程中,部分学生却完全不想这些,把这些方法撂到一边,自然是处处碰壁了。(很多事情,跟生活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想,就容易想清楚)所谓看题目:应将所给题目中的所有信息(文字、符号、图形)全部看完整,并且弄清楚,以至于不看题目,脑中都能想起题目的已知要素即可。对于一些还没有养成习惯,或者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学生来讲,就应想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注意力,确保对整个题目信息的把握。“笔慢指、嘴轻读、眼紧跟”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对于题目提供的信息的分析,如果我们能一眼看穿题目的本质最好不过,有时候可能需要一张图来帮助我们罗列已知数据,因为图形具有直观性,且置于图中的一些数学信息及数量关系往往容易记忆和提取。为了方便叙述和说理,也许要引进恰当的数学符号里表示已知信息。为接下来准确精练的数学推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于给定的条件,我们要思考它是否能决定欲求的未知量,这对我们满怀信心地坚持我们思考很有帮助,否则有时候半信半疑的话,会让我们解题进进退退,从而影响解题效率。

【原文】拟订方案

拟订方案过程本质就是:

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数据之间的联系;

如果,找不到直接的联系,你也许不得不去考虑辅助的题目; 最终,你应该得到一个解题方案。具体过程如下:

1)你以前见过它吗?或许你见过同样的题目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吗? 2)你知道一道与它有关的题目吗?你知道一条可能有用的定理吗?

3)观察未知量!并尽量想出一道你所熟悉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量的题目。4)这里有一道题目和你的题目有关而且以前解过。你能利用它吗?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为了有可能应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个辅助元素?

5)你能重新叙述这道题目吗?你还能以不同的方式叙述它吗? 6)回到定义上去。

7)如果你不能解所提的题目,先尝试去解某道有关的题目。你能否想到一道更容易着手的相关题目?一道更为普遍化的题目?一道更为特殊化的题目?一道类似的题目?

8)你能解出这道题目的一部分吗?

9)只保留条件的一部分,而丢掉其他部分,那么未知量可以确定到什么程度,它能怎样变化?

10)你能从已知数据中得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吗?你能想到其他合适的已知数据来确定该未知量吗?

11)你能改变未知量或已知数据吗,或者有必要的话,把两者都改变,从而使新的未知量和新的已知数据彼此更接近吗? 12)你用到所有的已知数据了吗?你用到全部的条件了吗?你把题目中所有关键的概念都考虑到了吗?

【心得】本阶段为认为解题过程的核心阶段。解答任何一个题目最重要的是解题思路的获取。怎样才能比较快速获得正确的解题思路呢?波利亚给出一些具有启示性的提问。但是不仔细研究的话,会给人稍显凌乱的感觉,很难抓住关键。从叙述过程看,解题思路获取大致这样:拿到任何一个题目,之所以有解题思路,是因为我们很快速度回忆起来了曾经解答过(有时尽管不需要刻意为之,但潜意识里你已经运用了这种回忆的成果)的一些于此题已知、未知、或者条件三项中某几项相似的问题。利用这种相似性,我们找到了题目的解决思路。

有时候,我们可能没有这么幸运,题目比较新颖,这个时候可能就要靠我们平时掌握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比如:回到定义去,寻找未知与已知的联系,将题目特殊化或者一般化等策略或手段来寻求问题的解答。

如果以上手段都尝试了,问题还是不能获得整个求解思路,这个时候,可能我们应对自己降低要求,试图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思路,各个击破,先解决题目中一些我们可以驾御的分支,看看各部分都能得到一些什么分成果,将题目解决分成几个阵营,有时候可能就跟“玩拼图游戏”一样,初始一看问题比较复杂,但当我们分头努力时,发现很多地方是我们容易击破的,这样等一些容易的地方被我们攻破时,那剩下的最后一小块地方也就不攻自破了。

当学生对题目毫无思路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关键,如果题目的思维跨度太大,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台阶让学生先去尝试与本题目相关但是比较容易获得解决的一些预备问题,有时候等预备问题解决完了之后,学生再看目标问题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一个问题内涵非常丰富,教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解也非常关键。这些策略性的知识应该经常出现在我们真实的解题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

【原文】执行方案

执行你的解题方案,检查每一个步骤。你能清楚地看出这个步骤是正确的吗?你能否证明它是正确的?

【心得】解题过程中的即时监控很重要,每一个关键步骤结束后都要即时检验,以确保解题过程始终保证正确的方向。同时,整个题目解决完毕后,还要一次“清场”工作,以确保万无一失。现在很多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对自己的解题过程根本无法作到正误判断,我认为,这一个是跟对知识理解深度有关系,另一个在答题过程中,没有做好即时监控工作也是不无关系的。一个数学功底比较扎实的同学在考试结束之后,应该有这样的判断:哪些题目肯定是正确的;哪些题目某些步骤是肯定可以得分的;哪些是一点感觉没有的,掐指算算,自己就可以知晓自己得几分。而不是等老师公布答案之后才勉强能算出个大概。估分能力的背后是数学功底和考试习惯的反映。

【原文】回顾

你能检验这个结果吗?你能检验这个论证吗?

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你能一眼就看出它来吗? 你能在别的什么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这这种方法吗?

【心得】题目完成了,固然值得高兴。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或者说想让我们战果更丰实一些话,我们还有个很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回顾。任何题目(特别是质量稍微好点题目)求解思路都不唯一,我们一定要强迫自己从多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解答过程,以至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审视题目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下次再次遇到跟本题目一样或者大致相当的时候,我们能一眼就得到解答思路,以提高解题效率。当然更广泛的运用,是方法的迁移,本题目求解从知识到思想,从过程到方法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有哪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值得我们关注。

【原文】如果你能恰当地使用这些问题和建议(《怎样解题》表中提及的问题及建议),而对你自己提出他们,那么他们也许能帮助你解决你的题目,如果你能恰当地使用这些同样的问题和建议,进而向你的学生提出他们,你也许可以帮助你的学生解决他们。

【心得】研究《怎样解题》既可以帮助教师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也可以帮助教师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在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中经常有意识地使用这些建议,以至于形成一种常态行为习惯。为形成个人高效率课堂,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课堂作出努力。

我们可以变换词语,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问相同的事情。在作者看来,也许值得收集那些在与学生讨论题目时通常有帮助的问题和提示并加以归类。

【心得】在日常听课或者办公室中,经常会遇到这样这一类情形: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某个问题大讲一通之后,学生仍然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的圆晃晃的,不明白老师讲什么。甚至学生就直接说,老师我没有听懂。只见这位老师非常有爱心地回应:没有关系,我再讲一遍,于是老师又仿效第一遍那样几乎原封不动再讲一遍。非常遗憾的是,学生还是没有听懂,老师又用非常无辜的眼神看着学生又讲了一遍。再关切地问:这回听懂了吗?学生要是仍然摇头得话,这位老师就彻底崩溃了,哀求地说道:理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你回去再考虑考虑,学生仍然满脸疑虑地走开了.见学生走远之后,这位老师还不忘补充一句,这学生还真是笨呢? 其实,我们知道,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出了点问题,第一遍讲完之后,学生完全没有听懂,只能说明,该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稍微慢些,另外更重要的是该学生不能理解接受刚才所用的讲授方式.在第二遍讲解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就得考虑以下,是不是改变一下问询方式、将问题做适当的分解、将问题剖析地更具体、更适合该学生的接受水平。其实任何一教师都不可能采用一层不变教学方式、方法处理问题,应该在面对具体的问答情景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智慧的问题了。

我们有很多学生,拿到就埋头猛做、猛算直到最后得出答案。在老师问及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个答案、如何考虑这个问题时,他们竟不知如何回答或者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回答不上来,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按照一套科学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方式来解决问题。要么是靠曾经解决问题经验完全模仿而成(简单题)或者就是非常凌乱地乱战一通侥幸所得。当然,要如此清晰而有道理地讲出自己是如何思考问题的过程,对学生个人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平时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明显感受到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思路会更清楚、逻辑更严谨、道理会讲得更自然。这个归根到底是个能力问题,需要教师长期有心的培养。首先教师本人在解决问题是就应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或着至少在解决问题之后样养成反思的习惯。按照怎么“怎样解题表”列的四个步骤回忆反刍整个解答过程,然后在讲解这个问题时,能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只有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分析、解决、检验、反思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可能得到提升。为了让训练过程更能打动学生、给学生以震撼的效果,在个别时候,教师还需要在没有任何准备情况下面对一个稍有挑战、陌生的问题向学生展现一个生动、原生态的分析问题的示范过程。当然这需要教师有较为扎实的解题基本功和根深蒂固的良好分析习惯。

(1)如何让解答过程更简洁(简洁美)。

(2)能一眼看出答案吗?问题本质的揭示,思想方法指引下结果的考量。(3)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多角度看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对问题理解更深刻。

(4)其结论与解题方法可以迁移吗?扩大解题成果,如何纳入已有认知系统。(5)你是如何获得解题思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可以迁移吗?分析问题能力提升。

细节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篇3

一、抓住值得延伸的细节

案例一:有位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中国石》这课时,生1提出“依偎”是什么意思?

师:“依偎”是什么意思呢?谁来帮她解释一下?

生2:“依偎”就是“依靠”。

生3:“依偎”就是“靠着”(用闽南话解释)。

师:(对着学生3)说得真好。(对着学生1)理解了吗?

生1茫然地点点头。

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好像处理得机警、妥当,可是仔细回味一下,觉得似乎有些不尽人意。这班学生幸好都是本地人,都听得懂闽南话,万一有的学生听不懂闽南话,那不是等于没有理解吗?笔者在听课时,发现很多教师在指导词语教学时,都习惯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理解,如同上面的案例一样,用闽南话“翻译”一下,就算了事。其实很多词语教师完全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形象思维,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理解词语的意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之处。例如在指导理解“依偎”这个词语时,教师如果让学生试着把这个词换成“紧贴”“倚靠”,读读句子,比一比,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依偎”是亲热地靠着、紧挨着,体现边疆战士对祖国妈妈的热爱,而“紧贴”“倚靠”只是一般地紧挨着,缺乏感情色彩。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适时教给方法,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理解了。

二、抓住值得延迟的评价

案例二:师:学完《装满昆虫的口袋》,你有什么启发?

生1:我觉得我们要像法布尔那样喜欢昆虫。

师:噢。(脸上露出不大满意的神色)

生2:我觉得法布尔虽然喜欢昆虫,但也不能不注意安全,放鸭子时跑去河边观察昆虫,万一下大雨,自己和鸭子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师:是吗?(脸神不置可否,脸色有些生气)

生2:我们应该像法布尔一样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师: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我们得到的启发,大家给他鼓掌。(非常满意)

反思:解读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这里闪耀着智慧碰撞的火花,绽放着思维灵动的光芒。但是,这些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被教师轻描淡写地化为乌有了。对这位教师来说,只有符合他预设的回答,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学进程顺利推进的回答。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扼杀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受到什么启发”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因此教师不要轻易作出评价,就算是有唯一答案,也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思维过程。采用延迟性评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也给教师一个冷静思考、妥当处理意外的回旋时间。

三、抓住值得深思的意外

案例三:有位教师在教学《“这个规矩不能有”》时,设计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各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生1很大声、很生气地读彭总说的每一句话。

正当老师夸奖他有感情时,不知何处冒出一句“问号的句子跟感叹号句子读的语气怎么一样?”

“大声生气地读就有感情。”教师对这一“冷枪”很不满意,“我们主要看他是否有感情。”随后上来读的学生一个比一个大声,一个比一个生气,再也没有质疑和辩驳。

反思:学生“意外”的一句话,或许教师没有意识到,这是值得深思的话,有感情地朗读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本来就应该好好利用标点符号来朗读。“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大的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学生仅仅大声生气地读远远不够,应该抓住问号和叹号来有感情地读,前两句反问,后一个叹句严肃地读。由于教师机械地因循于教案,未能抓住“标点符号不一样”引导学生讨论该怎么读。若能及时调整教案,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彭总情绪的变化,又教给学生可用标点符号来有感情地朗读。

总之,“动态生成”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善于捕捉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以灵动的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精彩!当有一天,教师眼中真正有了学生这个“人”,真正的精彩才会在我们面前豁然洞开!

让数学课堂因细节更精彩 篇4

1. 用微笑拉近师生的心

教师的微笑不只是对学生的教育有利, 而且对教师自身也很有益, 不仅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还能培养学生健康愉快的心理.在一项对教师课堂教学要求的调查中发现, 希望教师讲课要有笑容的学生占了92%.因为教师面对学生微笑, 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很有神, 情感很和蔼, 易亲近.学生读懂了教师的微笑, 自然可以调节情绪、缓和气氛, 消除师生间的猜疑和压抑, 增进情感.千万不能把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每次走进教室前, 教师都应该先让自己在学生面前微笑, 微笑着走进课堂, 微笑着面对学生, 微笑着说“学生好”, 微笑着环视教室里的每个学生,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到教师在关心他们, 自然而然地认真听教师讲课.笑, 能架起信任的桥梁, 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充分发挥, 使课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你给学生一份爱心, 学生会回报的更多.

2. 幽默中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

幽默的语言绝不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 教师在给学生愉快欢悦的同时, 能使学生深入思考, 悟出“笑外之音”.教师的幽默风趣, 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喜欢上这位教师, 与教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也就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喜欢上他的课了.

3. 多一些表扬, 少一些批评

自由民主的环境氛围往往容易产生灵感.反之, 容易产生氛围的僵化.教师用热情的赞美之词打开学生心中的枷锁, 让他们找到自信, 人人都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 从而让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 达到一种白热化的状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多一些表扬, 少些批评.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感觉学习的乐趣.

二、用细节生成精彩的教学设计

1. 巧用提问, 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 更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不仅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的体现, 也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教师是引疑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 巧用提问细节,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 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开阔学生的思路, 启发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 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使课堂按预设好的路子进行, 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教师提问水平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 教学也因此, 而精彩无限.

2. 巧设期盼, 启迪未来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 提出与本节和后续课内容均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深厚的问题离开课堂.这无疑对活跃学生的思维, 训练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学生将开动思维机器、充分探究、深入分析直至最终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享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产生新的求知欲, 因而从精神上和知识上为进一步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一个好的意犹未尽的课堂创意设计, 既能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巩固.

三、在评价中提升细节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除了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外, 还应经常用无声鼓励, 即用表示赞许、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例如, 学生积极思考时摸一摸他的头, 学生有独特见解时教师传递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等.当学生准确回答课堂问题时, 教师可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学生拿来书写规范、美观的作业让教师批阅时, 教师可为他盖上“你真棒”的印章, 让全班传阅;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 教师可快步上前握手祝贺;当学生没有思考周全, 还不知如何回答时, 教师可送上期待信任的眼神……评价虽然要以“激励为主”, 但是过多、过滥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 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 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同时交流指出其不足, 不要为表扬而表扬, 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总之, 对于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 成功的细节则给人以借鉴.任何教学细节都能折射出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和追求, 对教学细节的推敲筛选有助于高效教学的实施.从细节做起、从眼前做起、从自我做起, 高效教学的实施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相信今后的我只要多关注数学课堂细节便会有更多精彩呈现.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

[2]陈万华.把握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信息技术让初中历史课堂更精彩 篇5

1 依托信息容量大的优点,丰富历史课内容,为学生提供掌握历史的多条渠道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局限,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概述性的,教师虽然在课堂的讲述中有所扩展,但也只是泛泛的,不可能包含一个事件的所有相关信息,学生所能了解的也只有是口授和书本中的一些。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后,由于信息的承载大大增加,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整合了多重信息,从而使历史课内容精彩纷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多渠道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从多条渠道掌握历史事件。

以“难忘九一八”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利用黑板和粉笔来讲述事件发生、发展、结果,学生不能深刻感受这一事件为中华民族带来的深深苦难和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学生也只是像学习记叙文一样学习了这一历史事件。然而在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在讲述课程中,先用5分钟的时间播放九一八的资料片,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经过后,大量播放关于九一八事变后记录日本侵略者所犯罪行的历史图片,并给学生提供日本2005年所篡改的历史教科书的文字资料。学生从多媒体资料中多渠道地了解到事件发生前后的国内外背景、事件的过程等在书本中见不到的历史真相,收到传统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又如在讲授“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生活”时,多媒体课件再现宋王朝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全幅的清明上河图展现汴梁的繁华,用精美的图片展现宋代的美食,又用典型的图片展现宋代时期残酷伤害妇女身心的三寸金莲。一件件一例例,不但让学生感到那个时代的繁华面,也看到历史的阴暗一角,从多角度认识宋朝的社会生活。

2 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历史观

信息技术资源具有展示便捷的优势,使历史课富于思辩性,使学生形成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历史的对照,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虽然是对过去事与人的讲述,但不能拘泥于历史的当时,应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在对历史的学习中,充分比较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更多的是对整个历史事件、人物的描述性讲解,关于讨论性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历史的比较相对要少,所以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历史观。引入信息技术后,由于信息技术能便捷地展示不同的历史情境,上述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例如活动课“丝绸之路”,运用多媒体课件,迅捷地展示整个丝路的路线图,较之传统的教学介绍,不但生动逼真,更为便捷,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丝路的一件件器物图片,让学生看到古丝路的繁荣。再通过多媒体展现今天丝路的状况,古今对比,让学生透过时空看到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

3 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要使学生敢问,就是要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品质,是反映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尺之一,但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之中。要使学生想问,就要教师善于启发,循循善诱。中国老话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使学生善问,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

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教师展示大清全盛时和今天中国地图Flash比较,提问:为什么我国的形状从“秋海棠叶”会逐渐变成“公鸡”?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我们到底失去了哪些领土?什么时候失去的?通过什么不平等条约失去的?为什么会失去了?图表直观,简明扼要,这使学生轻而易举掌握了学习重点。优秀的学生还会刨根究底:我们今天到底有哪些领土争端?因为他们看新闻联播,也知道钓鱼岛争端、东海油气田问题甚至于黑瞎子岛等。笔者预先在网页中,实事求是地把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讲清楚,甚至有选择地提供不同的观点。有些学生也会运用GOOGLE EARTH等工具,但要他们知道GOOGLE公司的背景知识。像黑瞎子岛能拿回来半个,面积174平方公里,其实其中的艰难曲折,只有真正了解的人才会点滴在心头。这当然需要谈判技巧等,但说到底是由于今天中国国力的提升。

因为是以事实说话,最具说服力,要学生真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所以它首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统一思想”“政治说教”。其次可以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确实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最后提高学生公民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仅历史知识,而且信息技能,不学习就会落伍。这当然要求教师高屋建瓴,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的要吃到,有的要吃饱,有的要吃好。

4 发挥信息技术的操作性优势,使历史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交流与合作,变教师教为学生自主学,使学生具备信息社会应有的学习素质和学习方式。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以传授为主的课程,教历史更多的时候被称讲历史,历史教师追求的是将历史的前因后果、人物事件等讲得一清二楚,使学生不用思考,只要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记住就可以。即使教师建构成比较丰富的知识体系,观点仍然单一,思维也相对狭窄,课堂中灌输强化的意味很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则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教材的开发、视野的开放。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地学习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

以“西安事变”为例,通过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点以后,再引导学生扩展视野,向学生提问:“当蒋介石被扣押以后,社会各界对是否杀蒋介石持什么态度?建议从国内人民、共产党、国民党内部亲日派、日本、美国等角度考虑。”然后提供给学生相关网站,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各方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汲取更多观点,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让别人的灵感激发自己的灵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激烈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在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尊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集思广义,并且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新课程的深化。随着这种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逐步推广和普及,最终会使历史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

穿越, 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篇6

一、穿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穿越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肆无忌惮地胡思乱想, 而是要让学生们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来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来深入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在穿越教学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更深入地探究, 体会到“以史为鉴”的重要性。在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从而解决问题, 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获取史料信息、鉴别和诠释史料、分析与评价史料的能力, 提高了历史学习的效率。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时, 可让学生分别以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身份, 对于统一六国之后的内政、外交、国内建设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丞相提议:借鉴周朝分封制造成的诸侯混战、天子权力不能集中的状况, 可以实行郡县制, 各级官员直接由朝廷任免, 这样就可以将权力牢牢控制在中央, 也就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太尉提议:我们大秦国长期以来受北方匈奴的骚扰, 可以派蒙恬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并修建长城, 以阻断匈奴之患。还有的官员提出:统一之前七国的车辆大小、文字书写、货币形制、重量各不相同, 妨碍了交流与发展, 可以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方式, 来达到“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通过这样的教学, 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明确只有自己了解了相应的历史知识, 才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否则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把穿越当成了戏说, 篡改了历史。

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时,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某一课例, 自主编排历史剧, 真正穿越到具体的朝代, 过一把穿越的瘾。这样的活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扮演的角色来认真收集相关史实资料, 进行编排, 同时小组内成员在活动中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对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探讨, 使自己所在小组的表演更加优秀。角色扮演的形式既迎合了学生的心理, 又能够促使学生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时, 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六个小组, 让他们分别从皇帝、士、农、工、商、学中选择一个阶层, 搜集相关资料, 编排一个历史剧, 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准备时间为一周, 学生进行精心准备后, 进行课堂展示。一组的同学选择了扮演皇帝, 按出场先后顺序有唐太宗李世民, 展示了“贞观之治”下的初唐盛世;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帝, 一上场就得到了大家的一片掌声, 她为我们展示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最后出场的是唐玄宗李隆基, 展示了“开元盛世”下的经济繁荣景象。二组选择“士”的同学主要通过宰相的角色来展现出当时的政策, 如学生扮演了唐时名相魏征、房玄龄、狄仁杰、宋璟、姚崇, 等等。三组选择“农”的同学, 展示了北方农民用曲辕犁耕地、用筒车灌溉, 南方农民展示了房前房后种满茶树。四组选择“工”的同学展示了纺织、瓷器生产等场景。五组选择“商”的同学展示了当时长安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有卖瓷器的, 店内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各式各样的唐三彩, 另一个店内挂满了丝绸, 越州丝织、蜀锦, 等等。六组选择“学”的同学展示了大街两旁酒楼内学子们饮酒作诗, 其中有日本、新罗的留学生, 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

三、回归现实吸取历史的经验

历史是一面镜子, 它照亮现实, 也照亮未来。学习历史就是要让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在体会古代先进技术带来灿烂文明的同时, 也感受到近代科技的落后所带来的耻辱, 这样也就能够培养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求知热情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爱国壮志。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时, 我让学生扮演了乾隆、和珅、刘墉的一个片断, 让学生体会到贪腐和溜须拍马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场景中和珅在皇帝面前极尽其所能的阿谀奉承, 刘墉则刚正不阿, 乾隆则好大喜功, 对和珅偏听偏信, 而对刘墉则不理不睬。在背后和珅则卖官、贪污, 终于导致国家由盛转衰。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自十八大以来, 国家强硬反腐, 大批高官纷纷落马, 这就是因为腐败会亡党亡国, 腐败会失去民心。

多媒体教学, 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篇7

●●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兴趣并不是天生固有的, 而是通过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探究的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 而多媒体就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图、文、声、画并茂的特点,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 悦耳动听的声音, 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如在复习世界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时, 选取几幅与二战相关的图片如:《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原子弹爆炸》, 然后再配以反战歌曲郭燕的《眼泪》, 就会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由此导入新课,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激情,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变静态为动态, 让历史地图活起来

在历史教学中, 为了将书本中的地图变活, 强化学生对某一重要地点、交通路线、战争进程的掌握,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采用动画闪烁、线路动画推进方式, 增强视觉效果。如“新航路的开辟”中葡萄牙、西班牙在地图上的位置, 可采用动画闪烁的方式强化记忆。针对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这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不易掌握的情况, 教师可以制成几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 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并分别找学生边讲边演示每个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取得成就等, 学生参与其中, 自然兴趣浓厚, 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自制简图, 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 而过去了的东西, 离我们太久远, 不能够去切实地感知它。所以, 历史这一学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 尤其是历史学科知识点多, 内容繁杂, 不易掌握。利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对文字、声音、图像进行处理, 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 在讲二战前后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活动时, 可结合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图辅以下面的图示: (由入侵奥地利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观察) 。

这样通过地图和图示相结合, 将更具有直观性,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再如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动荡不安的世界》一课, 在讲述“炮火中的科索沃”时, 对于南斯拉夫、南联盟、塞尔维亚、科索沃的演变、相互关系以及美国与南联盟之间的关系, 学生凭文字资料很难理解, 如果制成如下简图, 再配以教师的简介, 可直观、形象地揭示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突破教学难点。

●●加大复习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

九年级历史教学除授完世界史内容外, 还要复习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知识, 在历史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在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关心的问题。将复习内容制成课件, 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 还能清楚地构建知识体系。再配以相关的习题,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可谓事半功倍。如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我先用多媒体按战争进程依次展示了十个词语“原因—爆发—扩大—结盟—转折—结束—性质—影响—教训—启示”, 再由学生回答相关内容,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很顺利地将各知识点内容答出, 之后, 又做了大量的习题。一节课下来, 学生既感觉充实, 又提高了效率。

●●构建知识网络, 使知识系统化

近些年很多复习资料提纲中, 会将每一课知识大纲提炼出来, 我们就可以参考这些现成的资料, 结合教材及课上讲述内容, 理清本课中各子目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 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形成,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但靠传统的教学手段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教学效率低下, 而采用多媒体教学, 对文字、图片、表格进行处理, 就会更加直观、立体、形象、高效。

细节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篇8

一、CAI技术概述

CAI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各类软件等,能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有效沟通,从而促进教学的长足发展。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较为普遍的CAI技术有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音频编辑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图形编辑软件、互联网、各类办公软件等。教师可通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学科内容进行优化、重构以及拓展,设置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以及应用能力。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利用CAI技术的必要性和策略分析

1.利用CAI对高中历史知识进行优化,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CAI技术的多样性可针对高中历史不同类型、性质以及情感色彩的内容进行特殊化处理,使枯燥、繁多的知识发生形象化、多彩化以及动态化的改变。因此,在每一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课程具体内容为基础,利用CAI技术对其进行适当的、科学的、符合学生发展特征和兴趣特征的改造。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CAI相关技术设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发明时间轴”,以各个时段的工业发明为导线,引出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文化发展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等内容。在进行时间轴设计时,教师可充分采用与该工业发明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进行补充,使学生能在视觉、听觉上对相关知识建立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提高其图式联结的建构水平。知识的学习和优化是学生吸纳新知识的初始阶段,教师只有保证该学习阶段的成效,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其他能力发展的目的。

2.CAI有助于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结构整理,从而促进其建构能力的发展

高中历史从时代发展、国家发展、领域发展等维度进行了具体知识的划分,许多知识的内涵、特征以及评价同时囊括几个维度。因此,从结构学习上看,高中历史对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以及应用等学习设置了一定难度的障碍。而CAI通过不同程度地简化知识、重组知识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有助于学生从动态、简化的结构体系出发,提升其理解和应用水平。

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的复习课教学中,可借助CAI技术帮助学生对各个阶段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同时注意结构梳理应遵循“从大到小”“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原则。例如,教师可首先针对古代史进行划分,由“古代史”延伸出“中国古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两个子内容,并基于这两个部分进行进一步解构。其次,在具体历史时期的结构划分中,教师可利用动态结构形式将一定时期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体内容的超链接,使学生在简易结构的图式中随意点击以进行深入记忆,加深其历史知识的结构意识,进而促进其建构能力的发展。

3.CAI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达到显著提升教学效率的效果

CAI通过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可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平台进行灵活控制,在完成新知识的教学展现环节后开展同步、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古代经济政策的结构图解设计,再通过控制计算机教学系统对主控制界面进行转换,使学生能将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以及成果进行同步展示。这种课堂上的实时互动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还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对提升教学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细节使课堂更精彩 篇9

一、精心预设:细节使课堂焕发异彩

切实有效地推进高中新课改,不仅需要教学理念的转变,更需要将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个教学细节中,教学细节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细节与教学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如果说,教学细节是“花朵”的话,教学理念就是给它提供生长养料的“土壤”。正如“土壤”的贫瘠与丰腴,决定着“花朵”的枯瘦与鲜嫩一样,教学理念的先进与落后,决定着教学细节的精彩与平庸,也决定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细节的处理,既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杆”,更是测定好课的“天平”。

设计细节时,要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三个预设”:一是预设“主问题”。以“妙在这一问”的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把课堂聚焦到教学的关键之处的有效方法。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有内在的牵引力,既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又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因而成为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突破口。有了“主问题”,就能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就能建构以读、写、说、思为主要成足的人文目标。《她把护士变成了天使》是一篇记述护士节创始人———南丁格尔的文章,教学本课时一定要突出她在护理事业中的贡献,使她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例如:口语交际中的卫生宣教、答询一定要当做重点来训练。

2. 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

一是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摒弃那些与卫校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知识,强化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感性地接受,理性地理解。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为起点,以时代为线索,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例如教材中李敖翻译的Danny Boy(《墓中人语》),这首爱尔兰民谣是在自读课文中出现的,但很多同学读到时都能产生强烈共鸣。诗中父亲告诉即将去战场的儿子:当你下次回来的时候,我大概已躺在坟里。诗中那淡淡的忧伤,那种天人永隔的场景的想象,很容易叩动学生内心深处那根最易被拨动的弦。情感教育是卫生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这样一种感染力非常强的诗,不妨把它们当做精读课文来讲,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情感教育必然会得到升华。所以自读课文一样可以作为必学课文来对待。

二要充分融进社会生活,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语文教学应以教材为本,同时融入社会、生活内容,借以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学习事物文书“调查报告”的写法时,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本校学生上网情况”为主题先进行实际调查,再按调查报告的要求完成这次练习。这样,学生很愿意去了解同龄人的上网情况。有了兴趣和第一手素材,枯燥分的课堂活动,就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让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结构和细节脱颖而出。二是预设“弹性区”。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的产物,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存在着复杂性与差异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动态“场”,因此,课前的预设应该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多采取并联型的网状设计,由此才会“有容乃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生成与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三是预设“应急案”。制订应急预案,胸有成竹地从容应对变化。可以对过程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想?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多预备好辅助性小问题和点拨诱导小计策,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精心预设,要加强对文本的深入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开发,也就等于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因此,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文化细节”,涵咏“文心”,把握“文脉”,捕捉“文眼”,艺术地进行文本的二度开发和智慧生成。只有教学目标清晰,才能正确定位教学细节,避免教学陷于枝节而不能自拔。教学细节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就类似于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教学细节就是“地球”,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这个“太阳”运转,不能脱离轨道,只有如此,教学细节才具有价值和功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催生精彩、创造精彩的“前奏”,精心设计的教学细节能使课堂焕发异彩。当然,细节的设计源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源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调查报告也就好写了。

3. 尝试有效的教学方法

卫校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时,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还要以语文智育为主干,把德育、美育、智力因素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的训练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题海战术不能搞,它不符合卫校语文学科的特点。[3]

4. 考核方法因专业而异

根据卫校语文课程特点,采取闭卷、开卷笔试及口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如药剂专业的考核,可侧重理论基础知识与开卷笔试相结合的测试;高护专业的考核,应注重口语表达的测试。尽量遵循“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变一元化为多元化,全方位地动态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使考核方式不仅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比较准确、科学的标尺,更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推进器。

总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要真正重视中等卫生学校的语文教育,从实际出发,为医学各专业的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苑晓路.浅谈中职学校语文教学[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0:201.

[2]韦浩明.试论中等卫生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J].卫生职业教育,2001,05:14.

[3]康彩凤.如何走出中等卫生学校语文教学的困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92.

的有效组合与巧妙利用。

在全市决赛课上,出现12位教师教同一篇课文《说“木叶”》的场景,张霞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细节,一开始就从三首关于描写“木叶”的诗入手,牢牢地抓住场景中的一个“木”字,整堂课以“木”统领全程,顺藤摸瓜,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课堂活动。教师先是让学生品读“木”的艺术特征,然后巧妙地引出诗歌的暗示性问题,接着以两首描写“舟”的诗和两首咏梅词进行恰当的拓展训练,渗透学法指导,水到渠成地指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整堂课学生活动充分、教师点拨巧妙,亮点频频,十分精彩。

二、善于捕捉:细节使课堂闪烁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有这样几类教学细节是需要我们关注和捕捉的:一是文本潜在的教学细节,如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二是文本对话的教学细节,包括教师对文本“内核”的独特建构和智慧生成,对语言范式的敏感把握,学生对文本词句的独到感受和理解,以及教学进程中师生对文本的深度开发、深层探究等;三是教学互动的教学细节,如师生、生生互动产生的生成信息,师生深层对话中出现的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标新立异的构思等;四是课堂情境的教学细节,如教学节奏和意境的波动和转换,教学资源的再生与组合,学生课堂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体验状态,学习轻松度、融洽度、谐调度等;五是特别行为的教学细节,如学生的课堂异常反应,突发或偶发事件、学生个性情绪或情感的爆发等。课堂如战场,教学细节的捕捉常常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难以一概而论。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优化教学,使课堂闪烁教学智慧。方法如: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在课堂倾听中捕捉细节;在语言实践中捕捉细节;在质疑问难中捕捉细节;在错误产生中捕捉细节,等等。只要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入手,以小见大,就会创造出美丽的课堂。细节虽小,却能投射出教学的大智慧,处理好教学细节,让细节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枯燥无味,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宏观抓框架,微观抓细节历来是进行课堂教学构想的基本准则。整体环节与教学细节是纲与目的关系,分别指向于对课堂教学的规划思考和具体做法。课堂教学如能把环节和细节都处理得比较恰当、合理,环节设计精巧,细节处理精彩,那么,成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曹磊老师在教《纪念刘和珍君》时,有学生提出:“‘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前面又说‘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做流言的种子’,鲁迅用了三个‘恶意’,似乎太多了。再说,‘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也不应该,中国人不都是坏的。”显然这位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教师立即给予热情鼓励,及时捕捉这一闪光的教学细节,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辨别讨论,用这种闪烁的火花点燃其他同学的思考激情,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整个课堂充满无限生机。经过热烈讨论,大家认为“有恶意”、“无恶意”的“恶意”是指坏心思、坏心眼,而“以最坏的恶意”中的“恶意”是指最坏的设想、最坏的估计,并不是对中国人有恶意。鲁迅先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怎么可能对所有中国人有看法呢?显然,作者推测的“中国人”是指那些“下劣”、“凶残”到使他难以预料的反动派及其走狗,以此来揭露他们远比自己推测还要坏得多的嘴脸。这是先生气愤到极点、悲哀到极点时喷出来的话,表达语气更加强烈。

三、巧妙生成:细节使课堂充满魅力

如果说及时捕捉细节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自觉”的话,那么有效利用和巧妙生成细节则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因此,捕捉固然不可少,生成其实更关键。课堂生成信息一般分为“亮点”、“异点”、“误点”三类,其处理方式也不一样。一是捕捉“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张晓堂老师教《陈情表》一文时,有位学生认为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垂危情景如果还不能打动晋武帝,那还能谈得上他是以“孝”治天下吗?教师顺势抓住这个“亮点”说:“是啊,如果标榜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在这样的状况下还不同意李密辞谢呢?到底李密是以何‘情’打动晋武帝的?”学生的情感之窗与创造性思维被一下子敲响与打开,精彩纷呈地发表见解。善良的心灵,真挚的情感,听来令人感动,真正达到了“以文载道”的境界。二是引发“异点”争论,让创新火花迸发。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争论可以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品质。马晓芳老师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心理感受用“慌”和“怕”哪个好?有的学生认为这两个字都不准确,太片面。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场课堂辩论展开了。经过争辩后,大家共同认为别里科夫的心理更复杂,用“慌”和“怕”都不能全面概括其状态。一场争论,不但使学生得到了一次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且还收获了一个创新的见解。三是挖掘“误点”价值,让思想不再迷失。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若能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王晓娜老师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抓住“唯君图之”中的“唯”字提问,有个学生回答:“唯一。”王老师不表态反问道:“那就是说可以译为唯一有您考虑这件事了,这样看来要解除郑国的危急,反而得秦伯操心了。”同学们都笑了。王老师敏锐地抓住“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内容,以“唯”的理解切入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读,最终让学生明白:“唯”在这里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而已,这种请求语气让秦伯觉得烛之武忠心耿耿,不能不信。这些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细节使课堂充满魅力。课堂有了这些美妙的教学细节,课文才能如清水汩汩而出的泉眼,用语文的甘泉滋润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才会不时地掀起一片片迷人的小“涟漪”,最终荡漾成一道道亮丽的教学风景,演绎成一堂堂动人的精彩课堂。

问题探究式教学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篇10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基本前提和关键要素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前提,所探究的“问题”要关注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其思维能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二、要注重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生成是问题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动力,即让学生根据历史知识自我提问,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去步步深入理解知识,最终解决问题,而其关键是要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如讲授《美国南北战争》,在课前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到:学生非常想了解为什么美国建国才短短二百多年,却能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为什么称南北战争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己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让学生自我提问,带着问题走入课堂,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分析史料,去步步深入理解知识,最终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生成,让学生认识到,南北战争前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已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战争中《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的发表赢得了广大农民和黑人对北方的全力支持,保证了北方的最后胜利。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创造了条件,因而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浓厚兴趣。问题生成是历史课堂教学得以推进和运行的动力所在,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三、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问题”是问题教学的核心,教学中问题要体现出“双向性”,即问题的提出既要体现知识学习的重点,又能唤起学生的动机。如讲《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的照片资料及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引导学生指出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精神、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然后提出了下面问题: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物?人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你认为这些照片拍于什么时候?当时美国出现了什么情况?银行倒闭可能对美国有什么影响?之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补充历史信息,让学生看到更多反映美国经济崩溃的图片:失业工人住的简易木屋,被遗弃的农舍,白宫中的胡佛总统,1932年竞选集会上的罗斯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好”与“乐”间相互交替,课堂效果更好。

四、利于合作探究,交流成果,反馈延伸

历史课堂教学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团结协作、互相交流,解决问题。如讲《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可联系热播电视剧《雍正王朝》,经过一番准备后,以《雍》为主题安排了问题探究式讨论课:“你认为《雍》剧突出反映了什么思想主题?你能联系教材说一说军机处设置的历史背景吗?军机大臣在雍正时有哪些职责?”问题提出后,学生感到很新鲜,格外兴奋,讨论中高潮迭起,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问题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

上一篇: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研究下一篇:电影字幕本土化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