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记忆历史

2024-10-15

让学生记忆历史(共10篇)

让学生记忆历史 篇1

摘要: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时间、事件、人物、情节还是需要学生记忆的, 但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我在教学主要让学生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不要“照本宣科”、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寻找正确的记忆方法等方面, 培养学生巧妙记忆历史。

关键词: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记忆

读史必须读人, 读人必须读心。历史就是已经发生了的值得记忆和需要记忆的东西, 学好历史的前提关键是记忆。如何能在比较少的时间里熟练记忆有关历史知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入手

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历史, 多为两个方面:一是被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价值所吸引, 二是关注知识本身对于考试的价值。因此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 注意力就集中, 教师讲述课文时, 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记忆力水平也能相应提高。在教学人教版中学历史课本《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一课时, 由于学生对中国政府从武力方式到和平解决港澳台地区, 充满着较多的疑问, 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 播放诗词《国殇》, 随着悲哀的乐曲和深沉配音, 学生很快明白过来了———炎黄子孙, 两岸同根。课堂教学中, 我也很快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接着我再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课本: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解决方案、实施情况及历史意义, 由于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再在教师的引导下, 他们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内容。

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正史和野史”

我们现在的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历史课堂中, 依然是照本宣科, 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课堂上常常给学生补充一些与课堂紧密关联的课外知识。在教学人教版中学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张学良东北易帜》这一课时, 我先简单向学生说:“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 史学界对张学良东北的研究尚不全面;现在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探究张学良在东北的历史。”接着, 我出示课件介绍补充了张学良戎马一生的许多事迹。通过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记忆

如何引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呢?在教学实际中, 我一直跟学生说,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在教学中, 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必须做到在教学中重点突出, 抓住关键, 解决难点。

如, 在教学人教版中学历史《新文化运动》一课时, 我将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内容, 前部分中, 我让几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品表演———德先生、赛先生与孔乙己、阿Q的对话。

这一课的后部分中, 我让学生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随着播音员朗诵《共产党宣言》, 画面出现了学生久仰大名的共产党前辈及著作, 学生逐步明白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播到中国的。

这样一来, 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历史教材简洁化了, 由于直观形象, 比我平时干巴巴的讲解生动, 课堂上我同时要求学生将观看视频的体会用简洁的语言写在黑板上, 这样一来, 学生在这堂课中, 他们只是紧扣板书上的重点字词进行记忆, 减少他们大量学习的压力, 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 学习历史的记忆方法多种多样。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常运用各种记忆方法引导学生准确记忆历史知识。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应积极探寻快捷可取的记忆方法, 同时多鼓励、多引导学生“创新”适合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教学训练学生记忆“九法” 篇2

一、故事情节记忆法

同学们在历史课上都爱听老师讲故事,通过故事讲述,同学们记住了和本课相关的主要内容。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如果把故事做成课件,教师边播放主要内容边讲解,图与说双管齐下,我想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教与学效果。

二、串线记忆法

同一历史事件通过穿线,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如,必修二第二单元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可以整理成:开辟新航路——世界市场雏形初具;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样,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单元的基本线索。

三、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将复杂的历史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从中提炼要点来记忆。例如,隋代大运河可用“123456”来记忆,即一条人工运河,二百多万人开凿,有北、南、西三个中心,分四段:分别为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邗沟,连接五河:分别为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通六个省:分别是浙、苏、皖、豫、鲁、冀。记英国工业革命,可概括为“1482”来记忆,即一个前提,四个条件,八项重大发明,两个方面重要后果。

四、歌谣记忆法

诗歌和顺口溜一般比较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轻轻松松,因而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有不少学生颠倒朝代顺序,记不清楚,我就向学生推荐了《中国朝代顺序歌》:

炎黄尧舜禹,夏商和西周。西周单独传,东周两段完。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五、比较记忆法

中学历史课运用比较记忆方法有很多分类:类似比较法、对立比较法、对照比较法、顺序比较法等等。记忆时把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例如,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记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技含量不高;(2)侧重于轻工业领域;(3)英国独占鳌头,一枝獨秀。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1)科技含量高;(2)侧重于重工业领域。(3)超出一国范围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通过此种方法,学生很容易记住。

六、口诀记忆法

例如,明清时期的科技在记忆时可以编口诀:科技明清萌新又承古,科技总结出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药巨典谱。徐光启《农政全书》,泰西水法书引入。地理巨著《霞客记》,石灰地貌有记述。宋应星《天工开物》,17世纪百科书。

七、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化繁为简,一目了然。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如,在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我将基础知识设计在一个表格里,包括每次科技革命的前提、开始时间、领先国家、主要标志、成果、特点、影响等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学生记起来方便了很多。

八、年代记忆法

采用知识树的形式,将每一年发生的大事归纳整理,有助于学生加深历史间的横纵向联系。

九、练习记忆法

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学生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会增强记忆效果。

让学生记忆历史 篇3

首先, 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 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除了上述这种以历史事件导入外, 常用的导入法还有故事、谜语、诗歌、音乐、电影、典故导入等等。

其二, 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 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 在导入新课时, 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 在历届中考中常出现一些题, 在上课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 (1) 有哪些内容?这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2) 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就会去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 或者是自己在课外学到的知识。使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 注意力就集中, 讲述课文时, 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其三, 语言生动化, 教具直观化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语言, 配上直观的教具 (如挂图、录音、电影片段等) , 去再现一幅幅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历史画面, 去复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 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共鸣, 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 增强记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四, 指点方法, 培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好学、乐学的基础上, 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使学生会记、记熟, 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记忆方法。

1. 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 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 按历史发展的线索, 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 教学时, 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 (1) 领导新文化运动; (2) 领导“五四”运动; (3) 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4) 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5) 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 (6) 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2. 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就是某一历史主题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 才有鉴别。所谓比较, 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找出异同。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 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与清末的“门户开放”进行比较等等。

4. 联想记忆法

将已有的知识, 加以改造或联想, 赋予新的含义的记忆方法。如《天津条约》可记作“公开行贿”。“公”是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开”是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通商口岸;“行”是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是 (与钱财有关) 指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1901年, 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 (1)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分39年还清, 本息共计9.8亿两。可简化为“钱”; (2) 要求清政府严禁人民反帝, 可简化为“禁”; (3) 允许外国驻兵于中国铁路沿线, 可简化为“兵”; (4)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可简化为“馆”。这四项内容可简化串联记作:“前进宾馆出新丑”。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开放宁波等五个通商口岸并割地香港, 化简后可串联记作:“宁 (宁波) 上 (上海) 广州, 不 (福州) 下 (厦门) 香港”。

总之, 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很多, 教学时应灵活运用, 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在历史学习中, 常常有许多学生因为感到历史学科的内容太多, 不容易记住, 而对历史学习产生恐惧乃至厌恶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记忆方法和记忆能力很有必要。要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就要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痕迹的保存能力。因为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 传入大脑, 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活动。

讲历史故事,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讲故事;趣味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记忆的,面对这一内容特点,教师应如何讲课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其实历史课本身有很多故事可以给学生讲,教师当遇到一件历史事件时,只要给学生讲几个小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一、讲人物故事,让学生清晰记忆事件发生的人物

历史事件中很多人物是学生容易张冠李戴的,经常将这个人的事情安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这是导致学生历史失分的关键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离自己太远的人物不是太了解,为此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小故事,让他们更深地认识这些人物。

比如,在讲解朱元璋这一历史人物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有一次受伤在一所破庙中喝了两个要饭的给他做的白菜豆腐汤,他感觉非常好喝,而当他当了皇帝,享受了人间荣华富贵后,再次喝到这个汤就感到非常难喝。通过讲这个故事,学生认识了朱元璋这个人物,而且还明白了要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这样学生对朱元璋就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而刺激学生对朱元璋之间的事件进一步进行学习和记忆。

二、讲背景故事,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事件产生的原因

历史课中除了一些人物需要记忆以外,还有很多事件产生的背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面对这些背景,学生如果不能理解,记忆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选一些历史事件中的背景故事讲给学生听。

比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产生的背景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故事,让学生对林则徐这一人物对鸦片的憎恶以及爱国精神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使学生对林则徐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告诉学生正是林则徐的这一壮举惹恼了英国人,也正好帮助英国人找到了发起战争的借口,于是举兵侵略中国。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鸦片战争产生的原因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

三、讲事件故事,让学生快速理解事件带来的影响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会遇到某件事对另外一件事产生某种影响的内容,这些内容也是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但考试却经常考的一些题目,面对这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理解。

比如,在讲解中国同盟会这一历史事件时,课文中提到,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其原因是颁布了统一的政治纲领。这样一个简单的话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同盟会成立时所颁布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历史故事,将孙中山如何颁布这一纲领,如何制定这一纲领,颁布这一纲领有什么样的困难以及这一纲领为后来中国革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给学生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就会很轻松地理解这一历史纲领正是同盟会促进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总之,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多给学生讲一些形象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更加直接地面对这些远离他们的历史事件,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来说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人物及事件,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理解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及发生的原因,因此,教师可以多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晁学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4(11).

[2]郑玉雪.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渗透[J].中学政史地,2014(12).

历史教学如何使学生记忆犹新 篇5

一、关注考点知识, 提高记忆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 或者认为重要, 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 这对提高记忆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在校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升学考试, 这是一个大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遇到一些重点问题, 我首先强调问题的重要性, 在历届中考中时常出现, 在学习时应重点注意什么。如在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节时, 我作了这样的处理: (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三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哪三次? (2) 三次会议分所学知识重要, 应将注意力放在哪儿, 讲述课文时, 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记忆水平也相应提高了。

2. 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 烘托气氛,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新的历史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是图片、照片、文献资料、示意图表丰富,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利用这些直观资料,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节时, 我充分利用毛泽东和蒋介石会晤的图片, 设置问题:图片上的毛泽东和蒋介石神采奕奕、面带笑容、并肩站立, 同学们, 这是什么时期, 是什么原因让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军事对手走到了一起呢?设置悬念, 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 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3. 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 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可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再现特定的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

二、掌握记忆方法, 培养记忆技能

1. 年代记忆法。

历史中涉及大量年代, 学生普遍反映历史年代数字枯燥, 记忆困难, 是学习难点。要想提高记忆效果, 就要设法把机械记忆转化为有意识的记忆。为此, 我通过巧拉关系记忆法, 从一些年代中的千丝万缕中寻找规律, 如: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节中, 1683年清军入驻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 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再如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可见有些年代有规律可循, 只要注意总结, 让学生记准其中一个, 然后进行或前或后的推算就可以了, 从而减少学生的记忆量。

2. 空间记忆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常常涉及如疆域等空间问题, 记忆空间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地图, 但随教材配置的地图往往内容大多详尽, 不能一目了然, 因此我在讲解空间问题时常自绘地图, 如:在讲《尼布楚条约》内容时, 用黄粉笔勾勒外兴安岭, 用蓝、绿粉笔分别勾勒出格尔必齐河河额尔古纳河, 用白粉笔划出斜线表示中国、沙俄领土并用红粉笔标明, 简洁明了, 变抽象为直观,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记忆效率。

3. 归纳比较记忆法。

历史知识的内容繁多、复杂, 如果不处理, 就会杂乱无章, 影响记忆效果, 因此必须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归纳就是按一定标准将知识分门别类进行梳理, 将繁杂纷乱的史事化繁为简, 具体形象, 明了有序。如讲到淝水之战, 我让学生归纳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役;讲到“八一三”事件, 我让学生归纳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事件。在归纳的基础上还应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的目的是从中找出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比较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签》、《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又例如:从生产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的阶级、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等方面比较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的维新思潮。

归纳和比较, 可深入理解,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渗透美德教育, 激发记忆激情

1. 巧用媒体, 调动感官, 在形象中记忆。

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网络技术的成熟, 推动多媒体教学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多媒体有无限想象的创作空间, 它结合了文字、资料、图案、动画、视讯、声音、特效, 再现历史场面, “化虚为实”、“化远为近”,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中收到教育。如在讲述红军长征时, 播放有关过雪山草地的影片, 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2. 创设情境, 激发共鸣, 在激情中记忆。

课堂中可以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激情, 利用教学挂图、教材插图、声情并茂的讲解, 创设情境, 使学生“进入”当时历史的境界, 与历史人物“见面”, 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如利用《黄海大战》插图, 讲解1894年9月17日, 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官兵冲向敌舰壮烈牺牲时的情境。邓世昌的高大形象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历史课的感情色彩十分鲜明, 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 要充满激情, 歌颂与批判, 崇仰与鄙视、赞扬与讽刺、欣喜与愤怒, 泾渭分明, 以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3. 开展活动, 情感内化, 在活动中记忆。

学了相关内容,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读一本和教学内容有关系的传统美德教育书, 组织学生从自己所能读到的各种材料当中, 摘抄正在学习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材料, 编辑在传统美德手抄小报上;用电脑知识和绘画知识, 将自己通过读书知道的美德对联、名言警句, 制成贺卡, 送给同学、家长、亲戚朋友、邻居等, 让周围的人都感知中华传统美德。

4. 有的放矢, 有机渗透, 在愉快中记忆。

在制定德育目标时, 首先要吃透教材, 把握教材中德育内涵的深度和广度, 精心设计, 统筹安排;制定德育目标要明确、具体, 同时还要注意适当, 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 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出了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 就不会收到好的记忆效果。

摘要: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 但记忆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历史的一切思维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知识记忆的基础上, 这种记忆需要兴趣、方法和激情。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必须调动学生的记忆欲望, 训练学生的记忆技能,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记忆水准。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篇6

(一)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首先, 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导入一环非常重要。学生如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记忆, 就容易理解, 也便于记忆。如记忆汉代的丝绸之路, 可联系汉代居于世界前列的丝织业的兴盛状况;学习宋朝对贸易主要输出物品——瓷器、丝织品, 可要求学生联系宋朝手工业中的制瓷业和丝织业;学习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可联系记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前后几个知识点。这样把知识点串成线, 减少了记忆头绪, 十分便于记忆。

其二, 充分利用《中国历史图册》自绘一些简明方位示意图, 以增强学生记忆效果。如讲两宋及元代农业经济方面棉花的种植 (北宋时, 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 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 元朝时棉花已在全国广泛种植) 时, 教师画出标有长江、淮河、黄河棉花位置分布简图, 用箭头标示棉花的扩展方向。学生结合示意图记忆史实, 印象更加深刻。讲解“西晋末年人口迁徙方向”时, 也可用方位示意图教学。教师先画出标有黄河、长江的示意图, 然后用两组不同色彩的粗箭头分别标示由黄河到长江、由长江到更南地方的迁徙, 这样所讲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凡此种种, 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 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顺利掌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讲”、“练”、“串”、“背”的四步教学法,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讲”, 在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 经验不足, 知之不多, 需要启发引导, 而师“学有专攻”, 且懂得学习的方法, 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二,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不是先天就有的,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诱导调动。而且, 教师在“讲”中要体现一个“精”字, 即精讲。在充分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的基础上, 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交给学生, 如历史事件的时间, 人物地点内容等;教师讲事件的前因后果, 讲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地位、性质等。

“练”, 即作相应的练习题。在编制练习题时要体现出少而精的特点, 知识覆盖面广, 题要灵活, 体现出创新精神。可把基础知识当堂达标, 单元网络和能力提高放在本周自习课上解决;单元检测及时反馈, 通过练习使学生自学形成知识体系, 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上步骤尽可能减少知识缺陷的积累。

“串”, 即讲解知识的纵横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使学生能做到顺藤摸瓜。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在黑板上展示知识网络体系, 引导学生学习和把握;最后作相应的练习题。

“背”, 历史是一门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科, 初中尤其如此。在讲授和随堂练习中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十之八九, 而难懂的、不易背的、易混淆的知识要点则要求学生背记, 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记忆规律的运用, 不能死记硬背。

在“练”的时候应结合形势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需要。如在讲完“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 可设计让学生进入角色, 假设自己是清朝的皇帝, 当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时如何办?又如在讲“台湾”时设计先引导学生回顾台湾的过去, 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了解台湾的现状, 展望台湾的未来, 重申我国“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 坚决与“台独”分子利用“公投”手段搞分裂活动进行斗争等。

总之,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三) 利用影视文学作品来学习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和记忆

影视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直观性、趣味性,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例如讲鸦片战争时, 可以插播电影《鸦片战争》片断,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增强历史的真实性, 还要多和历史以外的书籍联系起来。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昨天, 更重要的是吸取前人的经验, 从小处来讲可用于指导今后的行动, 从大处来说即要唤醒学生们的关心祖国、关心全人类发展的意识。

让学生记忆历史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记忆能力,培养

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是重要的一环。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 涉及史实浩如烟海,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 纵横交错, 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呢?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来增强记忆效果, 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痕迹的保存能力。因为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 传入大脑, 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活动, 形成一定的暂时神经联系, 这种联系在大脑皮层上保存下来, 便产生了记忆。

近些年来, 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作了尝试, 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其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 或者认为重要, 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注意力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其一, 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成功与否, 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如在讲述“秦末农民战争”时, 我作了简短的“陈胜和吴广扮狐仙”的故事情节介绍, 然后着重指出:“农民战争爆发是秦暴政的结果, 扮狐仙叫只不过起到了组织和号召人民的作用。”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讲述必须简洁, 否则会喧宾夺主。

其二, 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 烘托气氛,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如课文内容“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在导入新课时, 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 紧接着简短地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 擅长外交权术, 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 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 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 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大, 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对整篇课文的讲解起到了铺垫作用, 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其三, 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学生学习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 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 在导入新课时, 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历届中考中常出现一些题, 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如在讲述“日本明治维新改革”一节时, 我作了这样的交待: (1) 日本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日本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 (2) 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 注意力就集中, 讲解课文时, 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记忆力水平也能随之提高。

二、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 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1. 复述法

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 收效不大, 特别是中学历史书六册一千多页, 所要记的内容浩如烟海, 因此, 培养学生有节奏地复述很重要。

2. 简单图示法

利用图示, 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 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如秦统一六国地图中一些国家地点, 学生在测验时往往张冠李戴, 我采用图示方法, 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简图绘制速度快, 直观性强, 绘完后教师略加演示学生便可记住。寥寥数言把方位交待得清清楚楚, 学生识记起来也得心应手, 而且不易混淆。

3. 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 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不仅便于学生记忆,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 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时, 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 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 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 按历史发展的线索, 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 中国古代史中通过联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有哪些, 效果如何?可整理为:

(1) 昭君出塞。昭君嫁于呼韩邪单于,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2)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也嫁到吐蕃, 使得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3) 唐朝以来, 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 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 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 逐渐融合,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5. 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 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 无论是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 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 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 重大历史事件, 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

6. 重复记忆法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 攻难点, 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 让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 课后练, 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 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 单元练, 即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复习, 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综合练, 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 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必须做到重点突出, 抓住关键, 解决难点。要巩固记忆水平, 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质量。美国内战一节讲析完后, 一般学生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基本都掌握了, 但是为了提高记忆水平, 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思考题:“用史实说说美国内战为什么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我作了简单的提示:首先, 独立战争虽然打碎了殖民枷锁, 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但不彻底, 因为政权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其二, 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 从背景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其三, 林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 在内战中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正体现了第二次革命的任务。综上分析就不难看出, 美国内战确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让学生记忆历史 篇8

针对我校地处偏僻农村,学生绝大部分知识仍来自课堂这一现实,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从学生主体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会集中。注意力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应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如果导入新颖,一节课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如讲到屈原时,可以讲现在的端午节,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起来,当然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其次,现今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配有大量的图片材料,它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内容,而且起到了再现某一历史事件片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辅之以声像等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灵感,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最后,设法掌握一些记忆方法与技巧,以此提高记忆历史的效率,增强记忆效果。有好的记忆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歌诀记忆法

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央)。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如1927年到1930年中共领导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名称、建立者不好记忆,通过以下两句话来记忆,就容易多了:鄂豫皖,徐向前,方志敏,闽浙赣;贺龙洪湖、湘鄂边;邓(邓小平)、张(张云逸)左右江。再比如南昌起义的时间及组织者可编成:1927八月一,周朱叶贺刘南昌。方法不一而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随机生成。

二、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也牢。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在讲“大泽乡起义”时用“揭杆为旗”、“斩木为兵”来渲染起义时的气氛;讲“桂陵之战”时介绍“围魏救赵”;讲“马陵之战”时叙述“减灶计”;讲“巨鹿之战”时引用“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四面楚歌”等典故;讲“淝水之战”时介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让学生认识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可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作比较,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戍变法进行比较,等等。

四、图表记忆法

借助多样化图表,充分调动视觉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记忆能力。如中国近代史要求掌握的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有5个,开放的通商口岸有20个,可以以长江为横坐标、沿海为纵坐标标注开放城市和开放时间。运用地图,让学生看、填、说、比较,一定会取得特别好的效果。

五、浓缩记忆法

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十年建设时期成就可总结为“1、2、3、4、5、6、7、8”。

1为一个“十年”:1956—1966。

2为两个钢铁基地:武汉、包头;两条代表性铁路:兰新铁路、包头铁路。

3为三个油田:大庆、胜利、大港。

4为四个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雷锋、焦裕绿、向秀丽。

5为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

6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

7为农村用电增长了70倍。

8为新建铁路八千多千米。

让学生记忆历史 篇9

关键词:学习兴趣;记忆能力;记忆方法;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57-2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是“才智之母”,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机能。离开了记忆,一切智慧活动,一切心理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枯燥无味,困难重重,从而对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失去信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呢?下面我就这些年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

1.精心设计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从而沿着老师导入新课时留下的悬念,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问题导入、故事导入、音乐导入等等,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导入环节。如:学习中国现代史“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时,我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我告诉同学们:太仓作为中国十强县之一,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些企业都是在我们太仓陆渡投资的台资企业。通过PPT出示一组照片:见诚自行车有限公司、桂盟链条(太仓)有限公司、佳兴紧固件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得泰医疗卫生用品(苏州)有限公司等,请同学们说说企业名称。因为课前已经布置过预习作业,让同学们找一找陆渡有哪些台资企业(可以向父母咨询或进行网络查找),所以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进一步补充:在我们陆渡的台资企业已突破100家,我们学校每年入学的初一新生中都有台湾籍学生,现在大陆和台湾(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频繁。这样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自然这节课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设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激发求知欲,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学习南北战争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层层设疑,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一法令的内容是什么?法令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法令只规定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而不是南方所有蓄奴州的奴隶制?法令的颁布,凝聚了人心,扭转了战局,为什么在战争初期林肯没有马上颁布法令,废除黑人奴隶制呢?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地研究教材,最终使学生明白了林肯作为总统,维护国家统一是他的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在这些提问的引导中对问题剥丝抽茧,从而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加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创新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见解,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以及生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如初一古代史的学习中,对秦始皇、汉武帝、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在课堂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分组学习,寻找相关的论据。针对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组织小组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学生在组内合作、探讨,组间辩论的过程中一次次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同学们认识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应该采取一分为二、全面客观的评价方法。

二、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

1.“历史知识树”记忆法

有些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往往是只注重某一历史知识点的学习,而忽略了整个单元、整本书的知识结构,正所谓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到最后总复习时,满眼都是零零碎碎的知识点,这样回答问题时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要根治这个“顽症”,就必须让每个学生在心中“栽种”一棵历史知识树。以一个单元设计历史知识树为例,单元主题就是树根,每课的课题就是主干,每课中的框题就是树枝。这样,一个单元的内容知识点理顺了,就更直观形象,便于记忆。例如在复习九上世界史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清主线,建立结构框架,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构成: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的狂飙(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统治的进一步巩固(美国南北战争和俄日资产阶级改革)→资本主义进入最高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一战爆发)。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地固定在了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

2.列图表记忆法

列图表记忆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近现代史上党的重要会议;世界史中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等。

3.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让学生通过比较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历史的比较思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比较,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改革,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却失败了。通过比较,学生了解到了两者的前提条件不同,方法、途径不同,国际环境也不同。

除此之外,还有归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趣味记忆法、顺序记忆法、联想记忆法、专题记忆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加以选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记忆能力的保障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有人这样形容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预习是摘取金牌前的预赛”。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实践证明,经过预习的同学在上课时比一般的同学显得更有信心,接受新知识的反应也显得更快。所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论如何高明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学习。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加深理解,增强知识的记忆。

3.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是指重新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俗话说的好:“温故而知新”、“重复是学习之母”。通过复习,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又能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复习还有助于掌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头脑里逐渐形成知识结构。新旧知识之间本没有什么鸿沟,但由于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新旧知识之间好像隔了一堵墙,只有经过多次复习,旧知识掌握好了,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才会增强,新旧知识才会融会贯通。

让学生“演绎”历史 篇10

一、让学生“演绎”历史,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爱表演和表现的特点, 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历史知识自编自演历史短剧, 借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 查找相关材料, 自编自演自导历史短剧。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 一是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在自编自演自导历史短剧中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机会, 使得互助合作精神能够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培养集体主义意识;三是自编自演自导历史短剧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和同为一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就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教材内容来演绎“文成公主入藏”, 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内容布置下去了, 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查材料编写剧本, 组织台词搞演练。历史剧的内容:文成公主为了“合同一家”远离故土, 入藏之路途漫漫长远, 而在内地长大的文成公主对中原内地又是留念依依。学生怎样演绎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又如何在演绎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由学生扮演的文成公主带着皇帝送给她的五谷种籽、锄犁、工匠等含泪与父母告别, 离开长安以后, 爬山涉水, 几天后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 (潜台词) , 来到了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之处--日月山。此时的文成公主由于自小未离开过父母, 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 满脸泪水, 大声哭诉 (再往前走就进藏了) ……。这一剧情的安排演绎, 学生既动了脑子、激发了兴趣, 同时又尊重了历史。一位未离开过父母和故土的公主, 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的高大形象就出来啦。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活泼、有趣。大唐皇帝气度非凡, 胸襟宽阔, 以汉藏两族关系为重, 不乏有泱泱大国的风范;吐蕃赞普热情豪爽、豁达朴实;文成公主善良美丽、感情细腻真挚。这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 真实、可信, 丝毫不矫揉造作。

二、教学中运用悬念、质疑, 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动的的特点, 在课教学中运用质疑、设置悬念, 调一下学生的“胃口”, 让学生从内心觉得好奇,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然后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 积极主动的去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是在教学中设问, 应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也就是课前让学生预习时, 给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问题, 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同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交流。课堂中设问重在分析教材, 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 这类问题要有指导性、剖析性。教学《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前, 笔者安排学生对教材进行预习, 并在预习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称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有什么贡献?课堂正式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对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 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随后就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再次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探究, 此时即使学生回答有所离题, 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最后加以归纳, 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 增强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不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性, 更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学中要对相关问题、相关事件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在教学南宋抗金这节课时, 对“岳飞精忠报国”这一史实进行课堂互动交流。首先把学生分成甲、乙两个小组, 并让他们各自代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甲组:“岳飞的抗金行动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乙组:“岳飞抗金让百姓遭战乱之苦”。在同学们辩论激烈时, 笔者不时进行适时点拨。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双方同学的对岳飞的评价各有道理。同时告诉学生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看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南宋岳飞的抗金, 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广大人民群众是拥护的, 当时不出现岳飞也可能出现其他的抗金英雄, 所以说是抗金是正义的战争, 岳飞是民族英雄。通过展开互动交流,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通过互动使学生思辩能力得以提高。

上一篇:女性与奥林匹克运动下一篇:湿地保护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