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历史课活起来(通用11篇)
怎样让历史课活起来 篇1
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教和学的双方都沉浸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 学生将学得积极, 学得主动, 学得扎实.怎样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动起来, 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设置悬念
科学上的前沿悬念往往成为人们创造发明的“引发剂”.在新课程背景下, 在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中, 设置相关的悬念, 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 我在“指数”一课的教学活动中, 我先出示一张白纸演示后说:“同学们, 如果我把这张白纸连续对折20次, 你知道可得到多少张小白纸吗?如果这张白纸的厚度是0.1毫米, 那么对折20次后有多高?这个数可大得惊人哟, 变成了100多万张, 有30层楼那么高.”学生觉得很奇怪, 于是老师就告诉学生, 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新知识, 很快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这样, 学生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整节课就能全力以赴, 饶有兴趣地学习新知识.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上“概率”时, 用故事引入:“传说战国时期, 齐王与田忌各有上、中、下三匹马, 同等级的马中, 齐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强, 有一天齐王要和田忌赛马, 双方约定:比赛三局, 每局各出一匹, 每匹马赛一次, 赢得两局者为胜, 看样子田忌似乎没有什么胜的希望, 但是田忌的谋士了解到主人的上、中等马分别比齐王的中、下等马要强. (1)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比赛, 那么田忌将马如何出阵才能取胜? (2)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 而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比赛, 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少?”.又如, 在上“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时, 用诗谜引入:“李白无事街上走, 提着酒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 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 喝光壶中酒.试问壶中多少酒?”.这样用故事、诗谜等导入新课, 趣中置疑, 疑中生思,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活动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这样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标》倡导:把学习内容渗透在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在动中学, 在玩中学.例如, 我在上“概率”时, 组织课内活动:第一组, “抛硬币”, 第一次抛出一枚硬币后, 第二次又抛出一枚, 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第二组, “开锁头”, 有三把钥匙和两把锁头, 其中有两把钥匙能对应地打开这两把锁头, 随机抽出一把钥匙, 能打开锁头的概率是多少?第三组, “抛骰子”, 同时抛出两个骰子, 点数相同的概率是多少?第四组, “抽球”, 第一个箱子放有4个白球2个黄球, 第二个箱子放有3个白球3个黄球, 从第一箱抽出1个球后, 又从第二箱抽出1个球, 能抽到2个都是黄球的概率是多少?将知识活动化,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四、讨论争辩
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共议”等多种形式, 营造民主评议氛围, 发言同学可以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解,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让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 使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 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为此, 创设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体验思维的成功.学生们将从快乐的课堂走向自信的人生.
其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环节.特别注意, 能让学生说的内容, 教师绝不能代劳.一般课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所学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
第二, 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 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使学生有得说、有得做、会说、能做.
第三, 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 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富有成就感, 使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
怎样让历史课活起来 篇2
(本文原创已经发表) 江苏省 陈寿红
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到了英语知识,得到了交际的技能,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他们会乐于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时刻应该具有这样的观念: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得到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推进素质教育要从课堂教学着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应只是让学生听讲和做笔记的过程,而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运用英语来实现目标、达成愿望、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交际活动过程。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那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第一、改进教学方法,让教法“新颖”起来
教师在备课、对学科教材知识的分析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教学的创造性活动,将英语学科的知识激活起来,再依照教师的自身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创新氛围,要想方设法,利用电教器材如TV、VCD、电脑、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7B Unit3 Finding your way时,播放出一段问路的场景,启发学生造句: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Take the second turning on the left. Cross the road and you’ll see the museum. Walk past.../ Go straight on.A is north/south/west/east/northwest/northeast/ southwest/southeast of...等结构和句式,让学生很快学到了几个方向名词。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革新必须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以前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再精彩的讲解也会大打折扣。我们如果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的讲解演示,既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明显,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活动”起来
英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英语课外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手段,教学活动化,活动交际化。例如组织课前活动,我通常以听说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听说训练活动,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这种做法是很有利的: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英语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Dialogue的教学,我让学生看图听录音跟读到口述、表演整个故事,再自编自演对话。这样一来,本来只有几句话的内容,经过学生的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了。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
2.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全员参与,交替互动,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一边教新单词、一边让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或动作,学生学得意趣盎然,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如。
第三、改革教学模式,让方法 “更新”起来
单一而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21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大部分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第四、转变教师角色,让关系“和谐”起来
在英语教学中师生的良好关系特别重要,而良好的关系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关爱,命令、训斥和歧视的教学必须杜绝,我们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我们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激发、鼓舞和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微笑”应是我们贯穿始终的表情。自然地使用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适时通过面部表情去吸引学生,用点头或幽默动作给学生以鼓励、信心或提示。教师在指出学生的缺陷时,应该积极的评价,找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高度的肯定,一声“Great”,一个惊喜的表情,都能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而鼓起自信和进取的风帆。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你是他的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佳发挥,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怎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3
一、提高兴趣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教学中当一个小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进而不会感到学习学习是一种负担,为此,教师应从多方面给予引趣。
1. 以图引趣。有特色的图形能促进注意力的集中和刺激思维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例如讲数学的组成时,画上学生喜欢的动物再配上不同的颜色来教学,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深刻理解了数的组成。
2. 语言引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设问引趣。“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参与
在教学实际中,要从各方面尽量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以旧引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启发设问,让学生直接参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索结论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这样既满足学生的参与及自我表现心理,又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作用。
3. 让学生自编练习题和自我改错。适当地让学生自编练习题可以使学生更为熟练的掌握与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十分有用。
三、及时表彰
成功和愉快总是相伴的,成功能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在课堂教学中,设法创设竞争和取得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特别对后进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耐心启发,因势利导,在教学环节中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取得成功的愉快感中增强信心,奋发向上。
怎样让死水活起来 篇4
一.对教材处理要“活”
语文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改革, 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一套标准可行的教法, 但已基本上从“满堂灌”中走出来, 从“中心思想, 段落大意”中走出来, 加之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语文教学正走向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可以从许多优秀教师的教案中, 从各种教研课的实践中, 不难看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对教材处理的灵活性。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优秀的文章, 是供学生学习的范例, 也就是教学所利用的一个材料而已。既然只是一个材料, 那么就要求教师对材料进行再创造。教师不是一个传声筒, 而是一个创造者。这个创造就是灵活处理教材。对一篇同样的课文, 我们可以当作写作的示范, 也可以当作训练学生筛选、整合的思维能力的范例, 也可当作训练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的范例。譬如:上《周总理您在哪里?》就把它当成作文课上, 咀嚼那诗化了的语言;鉴赏课文的链垫、衬托的表现力;也可当成训练学生筛选、整合的思维能力。“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眇处非刀尺。”教材处理活了, 就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激发他们习语文的兴趣。如每课照搬《教师用书》, 天天让学生吃萝卜白菜, 做到是好做, 简洁、方便, 但学生天天吃, 会腻, 会营养不良, 会贻误苍生的。
二.教法要“活”
教师也可以说是一个导演。张艺谋有张艺谋的导法, 冯小刚有冯小刚的导法, 对一节课该怎样导?就要根据课文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安排。传统的“满堂灌”, 还是得要。对所肯定的“前桌与后桌的讨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擂台”、“男生女生的辩论”等等, 热烈是很热烈, 但也不能动辄如此, 还得根据课文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层次安排。比如我们上徐志摩的《示儿诗》, 我们的重点最好不在讨论上, 而在于反复地朗诵, 去体味诗歌的意境, 去体验诗歌的那种音乐美。教师这个导演不好当:一要把课堂导“活”了, 二要把学生的基础夯实了, 三要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高了。对作家不同的风格, 对不同体裁、题材的课文所需要的教学方法要有不同的导法。把语文教师喻为“导演”是自诩, 是有些攀龙附凤的感觉, 倒不如说像一个厨师, 把知识烹调成不同风昧的佳肴, —把蕨菜可烹出“龙凤爪”。因此, 教学方法单一不行, 照方抓药不行, 还得根据课文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掣力祛的灵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
三.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或, 在传统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说提扮演着课堂的主要角色, 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一堂课四十五分钟, 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课堂秩序也很好, 可到头来学生听得稀里糊涂, 效果却不大, 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何在呢?就是没有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新理念和新教材的改革下, 务必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其中,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把学习语当成一种毂, 让他们乐在其中, 而不是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苦差事来应付。有人说语文教学正如一场演奏会, 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是广大的演奏者, 悦耳动听的音乐需要他们来演奏, 教师只不过是一名指挥者, 引导指挥挥演奏者而已。
让历史课“活”起来 篇5
关键词:史料运用;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新课程教学观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促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实践新课程理念。“史料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是新课改探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一线教师在践行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却遇到诸多困惑。鉴于此,本文就史料教学在课堂中如何运用的有关问题谈谈一些拙见。
一、史料素材的来源及选择
1.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
史料素材来源很广泛,可以是典籍、图表、碑刻,也可以是教科书上的史料、历史专业著作、日常生活中的史料等。这些素材中我认为应以教材作为主选,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媒介,它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出来的。如,对初中年段教学,教科书中的大量引文、历史地图、人物插图、文物图片等都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密切相关,教师应立足自己所使用的版本充分挖掘和使用史料素材,再适当地采纳多套版本教材中的材料精华补充使用,再引进历史专业著作、历史专业论文、网络资源、历年高考题以及生活中所遇见的史料。在选取史料时,应谨慎节录,所引述的材料要“言简而意丰”,要考虑课堂时间的安排和使用后的课堂教学效果。
2.选用史料切勿故弄玄虚
“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现代唯物史观为指导,去伪存真地搜集史料。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中学历史教师一味创新,收集教材外不适合讲授的历史资料作为授课内容,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虚拟历史情节,实现活跃课堂效果,结果很多学生以为这些虚构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给学生产生了一种历史可以造假的错觉。因此,虚拟情节时应当尊重客观事实,否则教学效果好,但结果不一定好。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不断积累史料的好习惯,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做课堂教学的引路人。
3.史料选择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
教育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时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史料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初一年级是中学历史学科学习的起始年段,历史知识建构刚刚开始,教师就不能以抽象的史学理论来创设情境,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选材”,达到建构知识的效果。高中生史料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史料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探究的能力,使教材由“教本”转变为“学本”。
二、史料引入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史料引入要围绕教学目标。不同的史料放在不同的课堂时段讲述,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史料情境创设是否有效,关键看它能否有效地服务于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突破“过程与方法”目标居于核心地位。设置问题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中学教师应注意的教学技巧。
案例:
材料一:查理一世巧立名目,征收新关税和赋税,恢复早已终止的税收;还向英国人强行借贷,竟然把拒绝缴纳者关入大牢,把军队驻扎在百姓家中。
材料二:许多其他沉重捐税仍继续违法征收,有些甚至不合理到这种程度,纳税的总数超过货物的价值。
设置问题:
(1)从材料中你们看出了国王的什么做法?
(2)国王的做法损害了哪些人的利益?
(3)针对国王的做法,这部分人会采取什么措施应对?
学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国王做了哪些事进行了讨论,明白“国王的种种做法是针对资产阶级”的,并透过这一现象认识到:国王代表封建统治者,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随后再抓住学生的课堂讨论气氛,再提出“针对国王的做法,这部分人会采取什么措施应对”?学生肯定会想到:希望限制国王权力,保护自己的利益,要求自由发展经济等等。最后通过课堂的师生互动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从而理解“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一深层次的历史结论。
三、精选史料、创设“节点”、盘“活”史料教学
一堂好的示范课,要有课堂思维的闪光点,而课堂闪光点的生成往往来自于教师精心选择史料、创设思维“节点”。教师设计教学时,不要为了提问而设计,而要为了学生学习而设计。在教的方面,不仅需要考虑史料所涉及的答案,更要考虑史料类型和品质。设计问题时设问指向要准确,设问内容要有拓展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学的方面,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水平,也要考虑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史料设计出好问题,才能盘“活”史料教学。
我观摩过一节课,教师设计了五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以“史料”为载体贯穿课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深入浅出,使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擦出思维的火花,引在学生学习的深入处,用在学生知识的延伸里,并从多维视角培养学生观察历史、认识历史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史使人明智”,运用史料教学是让学生接触最直观的素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接触史料、阅读和分析史料,会让学生多思、多得、多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相信教师在备课中多一份史料精选和设计,实践中多一点设问技巧和思考,就能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史料教学法”。
参考资料:
[1]刘松柏.史料研习与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2011.
[2]仇世林.历史课堂教学要突出教学主线和情境创设.中学历史教学,2011(03).
怎样让数学作业活起来 篇6
关键词:新课程,作业设计,体现,兴趣
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呢?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他们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因此, 作业设计时, 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 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 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如在教完了表内乘法口诀后, 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秋天到了, 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啊!假如学校决定明天去秋游, 要求秋游时大家自己带点心, 而且这次秋游的点心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买, 不要再叫爸爸、妈妈买了。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食品的单价: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面包2元、汉堡包8元、苹果1元、梨8角、炸鸡腿5元、果冻5角……用30元买本组的点心, 你计划怎样买?你可要让大家既要吃得饱, 又要吃得好哦。同学们, 用你们学过的知识, 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这种趣味浓厚的作业, 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而是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 靠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充满童趣, 而且训练富有思维含量, 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还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
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 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在作业设计时, 应该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 真正做到“做中学, 学中做”。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根杆子长10米, 蜗牛白天爬3米, 晚上下滑2米, 问蜗牛几天才能爬到杆子顶部?初次接触这道题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10天。当被告知答案错误时, 学生往往不理解。其实这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除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常识外, 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 想象蜗牛爬杆的情形, 特别是最后一天的爬行。因此, 在解决一些问题上, 要让学生明白, 必须充分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各种条件, 全力想象实际运作过程中的情形,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三、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 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建构过程, 其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做。只有亲自动手, 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因此, 在作业设计中, 要提供各种机会, 让学生参与活动, 拼一拼, 剪一剪, 摆一摆, 画一画, 折一折, 分一分,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 拓展思维。
四、让学生成为应用的创新者
怎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7
一 预习环节
没有预习, 后面的两个环节就不能进行, 坚决不上没有预习的课。预习过程可根据上课时间放到课堂上预习, 也可放到课后预习。最好是放到课堂上进行, 这样可以保证预习的质量和人人都进行预习, 较为简单的内容放到课后预习, 对于比较难的内容不要怕浪费时间, 一定要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思考, 哪怕最终做不出来, 学生也能了解大致意思, 在后面的展示交流部分就有可能解决。
在预习中, 首先要写出预习要求、预习范围、预习重难点、预习提纲等, 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预习材料的使用—以课本为主, 资料为辅, 利用教师发放的导学案等。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通过自主的初步预习, 与同伴交流预习, 或合作预习, 再加上教师的指导, 从而获得初步知识, 甚至对教学的重难点达到适当或完全的突破。预习时可以形成个人问题或组内问题。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对各组的预习情况可随时进行反馈, 及时点评。可从情感态度、知识形成、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点评, 让各组了解自己组的预习情况, 纠正学生在做题中的一些错误习惯, 从而引起各组之间的竞争。
二 展示交流环节
可以是组内的展示交流, 解决或形成本组的问题, 也可以是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可以根据时间情况进行, 可以进行全面展示, 也可以针对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示或就问题进行展示讲解。展示时一定要让学生先讲解问题的思路, 再动手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时最好是分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讲, 一般尽量让中下等学生进行讲解。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精讲, 在讲解时针对全班学生要基本做到“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即重难点要讲, 易错点、易混点要讲, 易漏点要讲;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的不讲, 通过合作学习学不会的不讲, 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但是针对尖子生要进行辅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向各小组分配任务, 各小组可以将解决的问题在课前板书到黑板上, 这既有利于其他不会的同学提前了解或课后理解记忆, 又为上课节约了时间。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要合理应用彩色粉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 反馈巩固环节
在学生展示交流时可边展示交流边反馈巩固, 也可展示交流以后统一进行反馈巩固。采取教师或学生统一进行反馈巩固, 也可以让学生在下面进行交叉反馈巩固。可以是学生组内的, 组与组之间的, 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最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巩固情况进行点评或精讲 (好的做题方法提出表扬) , 这时对归纳总结出来的有些知识要做好笔记, 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例如, 在八年级学习正比例函数进行性质归纳总结时, 有两个学生做了记录, 在以后的几次解题中都运用到了, 还有几次也是如此, 学生因此也敢大胆发言了, 做笔记也就慢慢成习惯了。
四 用好“四宝”
所谓“四宝”, 即活页夹 (导学案) 、双色笔、学习笔记和订错本。
1. 活页夹 (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之一, 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 因此教师一定要用好它。不管用多少时间都要将导学案上的问题解决完。笔者目前所用的导学案从本学期开始是全县教师统一编制的, 各位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一些资料后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之更适合自己的学生。使用后再进行修改形成新的导学案, 以便于以后再使用。使用导学案时, 千万不能丢了书本, 正所谓“书本是学习之主源”, 首先要将书本上的问题解决掉。导学案是每周网上集体备课后, 任课教师自己再修订形成的, 时间比较紧。导学案都是一页一页发给学生的, 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几个活页夹将导学案夹好, 以备后期使用。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 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出现吃“夹生饭”的现象。
2. 双色笔
大家都知道颜色形成的对比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引起人们的注意。教材上的一些重点的定义定理, 不都是用彩色打印的吗?有时学生订正错误时, 师生到黑板上进行展示交流反馈时, 都可以采用双色笔, 这样不容易让眼睛疲劳。
3. 学习笔记
俗话说得好, “再好的记性也抵不过一个烂笔头”。记学习笔记, 一是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是为了收集整理一些重要知识, 三是以备后期整理章节知识和复习使用, 四是可以检查学生是否预习了,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情况。笔记在预习、展示交流、反馈巩固阶段都可以记录, 可以是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知识, 也可以是别的同学归纳总结的知识点。一定要学生坚持下去并加以保留。通过一些学习和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笔记的重要性, 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主动记笔记了。
教师还要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给予批注, 要提出一些要求。如需要图文并茂的一定要图文并茂, 需要用几何语言的就得用几何语言。例如, 三角形中的几个特殊点在证题过程中的运用, 课本中并未讲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归纳出来的, 三角形边上的中点、三条中线的交点的知识对后期学生做作业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都要求学生做笔记, 包括在七八年级时学的“○+○=○”型的题也是如此, 教材中并没有而是在一些资料中经常出现, 于是, 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做了笔记, 在后期作业时加以提醒, 让学生感觉到做笔记的重要性。学生整理出来的东西, 不仅要写到笔记本上, 更要记到心里。
4. 订错本
教师批阅完作业后, 要求同学对错题进行订正, 但由于种种原因, 往往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订正, 而教师也常常因工作繁忙而忽略了这方面的工作,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欠账”的现象。因此, 为了让学生学得扎实, 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笔者要求每名学生准备订错本, 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在这个作业本上, 笔者每天批阅, 这样就可以减少翻册子的麻烦, 也会杜绝“欠账”现象的出现。以前每次批阅完作业以后都要求学生进行订正, 但只有个别的学生订正, 当问到一些没有订正错题的学生时, 往往都是用欺骗的手段来敷衍老师, 有时还引起师生关系的不和。要求每名学生都订正到订错本上, 这样每天都能见到订错本, 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怎样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篇8
一、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活教科书,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
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利用电教器材如TV、VCD、电脑、收音机等,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小学英语第三册Unit 4“Shopping”这一课时,就利用共享中的教学软件,将各种商品的图片展现在电脑上,让学生充当购物者,运用所学过的句型进行现场模拟练习,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学生则充满激情,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教学内容,并能模仿自编自演对话,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1. 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他们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如在组织课前活动时,我通常以听说训练为重点,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开展Free talk活动,其中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问候句型、自我介绍句型,以及日期、天气的正确表达方法,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即将开始的英语课。
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英语学科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全体主动参与,使其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我常常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境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如Unit 3“My Family”和Unit 4“A Birthday Party”的教学,我先让学生看图听录音跟读,然后口述,并运用句型进行家庭及人物的介绍,再自编自演对话。这样,本来只有几句话的内容,经过处理,就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说话练习了。长期的训练,使学生由克服了说英语的胆怯心理变得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出色的表现。
3. 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Unit 3“In my Schoolbag”时,我一边教学新单词,一边让学生运用句型猜测老师的提包和笔盒中分别有什么。这样,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如。
三、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应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对知识记忆得也特别牢固,教学效果自然较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在英语课堂的教学当中,注重师生集体互动、生生互动
1. 在英语教学中师生集体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英语知识的交流,更是心灵和心灵的交流,所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当我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总会抛给学生们很多的问题。“仍给”集体的也有,“扔给”学生个体的也有。然后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这样我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热身的目的。当然每个问题都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比如学生们都很累了,我就会问一些“How are you today?Do you feel tired?Do you want to play the computer game?”等,唤起他们学习英语的那份热情,同时也唤起了他们活泼开朗的个性,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 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其实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在英语课进行的期间开展学生们之间的讨论,有同桌之间的讨论,也有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学会集思广益,学会讨论,学会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学会团结合作,同时也给学生们一个“发泄的舞台”。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生生互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
五、尊重个体,使作业活起来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难免有小部分学生处于学习的困境中,缺少学习的动力、方法、良好习惯和学习环境,不达标的成绩使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使学习呈恶性循环状态。由此导致了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现象。针对这样的状况,我对作业做了这样的处理,作业不是教学内容的翻版,而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作业可分为必做和选做等形式。必做的作业一定要少而精,并及时反馈;选做的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提供相关的作业;作业形式有书面的、口头的,与partner讨论完成的。可以是几个同学一起排练对话、讲英语故事,编英语课本剧、办英语小报、举办脱口秀,等等。实践证明学生非常乐意完成这些作业。
让历史课“活”起来 篇9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则说:“我是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叫‘趣味’的元素抽出来,只怕所剩的仅有个零了。”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是多么重要。我觉得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以与各位同仁商榷,求教于方家。
一、注意文史结合的形式
历史教育的先贤和前辈们总强调文史结合。其实无论如何,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反过来说,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而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学习过程,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史料来加以运用。如在学习春秋五霸时,便可用《崤之战》来导入新课。学生发现所讲的内容是自己所了解的并且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尚不了解的,就能立刻投入到课堂中。枯燥的讲述变成了有趣的讨论。再比如学生由于时代的变迁对于历史人物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是历史老师往往比较慨叹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伟人缺乏必要的了解。基于此,在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将鲁迅等伟人的一些精辟论述列于课堂之上。学生由于语文课的关系对于这些论述都相当熟悉,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合史实的分析,他们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觉得历史知识原来在其它学科上也是“有用”的,从而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成绩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和高考的得失,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历史考试中的材料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2008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就有一道关于文学常识的题:“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在古代叫什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往往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外,联系一些学生熟悉的俗语、诗词等都能收到活跃课堂功效,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功底来引导其学习历史而不使其觉得历史课单单是老师讲给其知道的一些历史事件的集合。
二、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感到最为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
一部《爱国者》既可以把《北美独立战争》各个相关知识点诸如奴隶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独立中的作用、启蒙思想与美国独立、民兵与游击战等演绎明白,又能使立体感受到英美法之间的彼此影响。而获得过奥斯卡金奖的《乱世佳人》又把美国的南北战争贯穿始终。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趣味中巩固所学。
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非常有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历史老师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倒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他的《射雕英雄传》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比较乱的辽、宋、金时期理清楚。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
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地运用,就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三、注意历史课与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联系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感觉历史课无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往往觉得历史事件是很空洞的,不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当然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常识、当前的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并非历史课一科在短时间所能扭转。我觉得有重点地结合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是必要的,同时这可以让课堂有趣起来。
我发现学生往往觉得各科教师互不往来。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关知识,他们马上就会兴趣倍增并且刨根问底。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不会以“请另外咨询××老师”作为搪塞,而是就势引入相关领域并结合适合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当中,我就把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事实证明收到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图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另外,我觉得政治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尤其是哲学常识和政治学常识更是历史学习的必需手段。这样既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又改变了“历史无用论”、“历史与现实无联系,与其他学科无联系”的错误倾向。
四、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历史课之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有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
可以采用自编口诀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北京条约》可以记成准许华工天天出国。《辛丑条约》可以记成前(钱)进(禁)宾(兵)馆出新丑(辛丑)。
联想记忆法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教材中有些知识点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识记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教材中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等,我就建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比如动词“揭开了”、“鼓舞了”等,并把这几个关键词联想成一个短小精干的故事或笑话,事实证明,学生有效地增强了记忆。
谈怎样让语文课“活”起来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认识观;备课;师生平等;积累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10-01
身為21世纪的老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活”起来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每年接受你教育培养的学生要有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党和人民把这么重要的事业交给你,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性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建设人才,还用过去的那种“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绝对不行的。那是一种费时费力效率极低的教学方法,应该说是劳而无功。那种旧教学方法的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即使有学生参与解答问题,也是在教师设计的框子里活动。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提问,有时是一问一答,有时有问无答,有时是自问自答。一堂课讲授完以后,布置一些死记硬背的作业,即使是思考性的,要求的答案也是统一的。象这样的课,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按新课程标准要求也是一堂失败课。
那种认为自己尽心尽力了,也算对得起学生的想法也是错误的,教师应该认识到经常上失败课的教师是不称职的,不称职的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只能是误人子弟,毁灭人才。实际上这是一种犯罪行为,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想到教学改革的责任重大,而就上课而言,真正“活”起来,学生才会在活的环境中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在备课上下“活”功夫
这里的备课不是简单的写教案,列步骤,而是考虑怎样使一堂课气氛活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备活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恰当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文《春》,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可以放配乐朗读的录音磁带,把学生带进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冬天过后,春天的到来,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又如课文《背影》,可以通过与学生拉家常导入新课。有的课文可以提出学生已经感知过的人或事物,再与课文联系起来。还有的课文可以通过提问,诱导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和自己相关联的事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与课文联系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对课文的内容也不会产生厌烦情绪。
2、备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人或事物,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或是一句名言警句,或是一首小诗,或是一段生动的描写,或是一幅图画,或是人物迭事,在恰当的时机拿出来,或讲出来,会增强教学效果,也给课堂带来生动性。
3、布置探究性创造性的作业
如学完《春》一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因为我们是农村,可以让学生课下走向田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体验。又如学完《孔乙己》一文后,让学生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他的命运如何?你为什么要这样写?谈自己的思路。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在人格权力和自主性方面,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长期以来,有些教师放不下架子喜欢绷着面孔,始终把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看成是主客体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以至学生在一起为问题发生争论,而一旦有教师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他们就沉默寡言。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温和些,以和蔼关切的面孔出现,学生讲话也不会顾虑。
在教学中用对话的形式解决课堂中的问题。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可以第一次采用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提问题,学生回答或讨论后回答,看法学生讲,难点学生议。讨论的方式,同桌或前后桌,一堂课上学生提出几十个深刻而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而且通过独立思考或讨论,基本上能当堂得出学生满意的答案。通过新方法的实践,我觉得原来教学不敢放开,是一种保守思想在做怪,怕放开收拢不回来,学生提出问题,当教师的回答不上来没面子。因此只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把自己放在统治地位。而现在师生是平等关系,在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
四、师生共动积累课外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只读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再说学生往往不满足这些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就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接触知识媒体,开阔他们的视野。并且让他们把所读到或所看到的新知识有所选择的记录下来,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能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外知识丰富了,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多看、多读、多记的同时,自己要博览群书,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蓄水”,否则在教学中会感到枯竭无源,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杯水已解不了学生的渴,教师的一桶水更是有限的,因此,师生应该共动,把所饮所需同知识之源连通,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 篇11
关键词:历史课,活,结合
一、注意文史结合的形式
历史教育的先贤和前辈们总强调文史结合。其实无论如何, 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 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反过来说, 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在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学习过程, 已经掌握有足够的史料来加以运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成绩是学生非常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和高考的得失, 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历史考试中的材料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可以彼此借鉴。2008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就有一道关于文学常识的题“山的北面, 水的南面在古代叫什么?只要稍加点拨, 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 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 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 往往风云际会, 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 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 惑而无趣, 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一部《爱国者》可以把《北美独立战争》各个相关知识点诸如奴隶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独立中的作用、启蒙思想与美国独立、民兵与游击战等演绎明白, 又立体感受到了英美法之间的彼此影响。而获得过奥斯卡金奖的《乱世佳人》又把美国的南北战争贯穿始终。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 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 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 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非常的研究, 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 我倒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 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 比如他的《射雕英雄传》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比较乱的辽, 宋, 金时期理清楚。借助学生的兴趣, 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 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 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三、注意历史课与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联系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感觉历史课无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往往觉得历史事件是很空洞的, 不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当然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常识、当前的教育体制等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并非历史课一科在短时间所能扭转。我觉得有重点的结合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是必要的, 同时这也可以让课堂有趣起来。我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往往觉得自己的各科教师互不往来。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关知识, 他们马上就会兴趣倍增并且刨根问底。遇到这种情况, 我一般不会以“请另外咨询××老师”作为搪塞, 而是就势引入相关领域并结合适合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当中, 我就把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 事实证明收到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图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 从国内到国际, 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的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可以采用自编口诀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北京条约》可以记成准许华工天天出国。《辛丑条约》可以记成前 (钱) 进 (禁) 宾 (兵) 馆出新丑 (辛丑) 这样就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联想记忆法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彼此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学生识记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教材中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我就建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 比如动词“揭开了”“鼓舞了”等, 并把这几个关键词联想成一个短小精干的故事或笑话, 有效的加强了记忆。
总之, 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 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 不再是一项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 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的责任。要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 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04) .
[2]杨扬.历史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怎样让历史课活起来】推荐阅读:
怎样让死水活起来09-11
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10-18
怎样让英语课堂活起来06-15
怎样让数学作业活起来09-28
怎样使课堂教学活起来08-02
怎样让陀螺转起来大班教案09-08
科学《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说课稿09-22
怎样上好历史课07-14
怎样上好高中历史课07-14
怎样让农民工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