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历史(精选12篇)
怎样读历史 篇1
摘要:阅读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的途径, 通过阅读, 学生不但可以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促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如何有效阅读历史教材, 阅读教材有哪些技巧, 需要我们加以研究, 通过这些技巧能够让学生提高学生历史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阅读能力,阅读技巧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的学科, 阅读对于学习历史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常常说, 读史能够明智, 阅读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基本途径, 很多其他的学习活动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才得以开展的, 例如观察活动、思维分析活动等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推进。在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对于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 寻找一些史实论据等都离不开阅读活动的支持。因此,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材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资料和依据, 阅读教材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第一步, 然而, 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 往往是翻开课本就直接读正文, 一遍下来就算阅读完成了。这样的囫囵吞枣、没有技巧性的阅读活动并不能真正地获得理想阅读效果, 不能领略教材中的精华。因此, 在阅读历史教材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掌握如下几个技巧。
一、养成阅读教材目录的习惯
历史教材都是按照主题来进行编写的, 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 单元之间的内容带有很强的系统性。在阅读教材正文之前, 先阅读教材目录,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系统,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结构, 从而在学习具体内容的时候能够做到纵横对比, 融会贯通。因此, 要想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教材前面的目录应当是第一步。
二、重视阅读导言
每个单元的导言往往都会介绍本单元的背景和主要线索, 很多导言中的内容是正文当中所没有的内容, 通过阅读导言, 学生可以大体了解本单元的知识脉络, 明确本单元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 因此, 通过导言的阅读, 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立体的时空观和历史观, 从而为接下来的正文阅读打好基础。
三、阅读正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正文内容是历史教材的主体部分, 因此, 更应当加以重视。为了更加有效地理解正文, 在阅读正文的时候, 一定不能“一遍过”, 而是要采取粗读精读相结合的反复阅读方式。同时, 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 如通过列提纲先明确本课的重点知识、明确教学目标, 或者设计一些问题, 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等。例如, 笔者在讲到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时, 就在阅读正文之前列了这样一个阅读提纲: (1)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2) 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以及变法的拥护者和反对者; (3) 明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4) 思考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就这样, 在阅读提纲的指导下, 学生在阅读正文的时候思路变得更加清晰, 从而有效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四、重视对小字和注释内容的阅读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 小字和注释部分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内容。在正文中, 小字和注释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和延伸, 它对于加深正文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历史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 一定要重视对小字和注释内容的阅读。
五、重视阅读教材中的历史地图
我们常常说“左图右史”,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历史地图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如通过对一些战争形势图的阅读,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战争的动态过程, 从而令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概念, 这对于记忆和理解相关的历史史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学习“丝绸之路”时, 笔者就引导学生边读图边记忆, 在地图上寻找丝绸之路途经的各个地点, 从长安出发, 向西行进至河西走廊, 然后到达今天的新疆地区, 再继续西行到达中亚、西亚, 一直到大秦, 也就是古罗马为终点。这样通过读地图, 学生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丝绸之路的行进路线, 从而有效加强了记忆的效果。
六、注意阅读课后的年代表
在每一册的历史教材最后, 都会有一个大事年表, 里面包含了历史教材中每一个历史大事件的年代, 对于这个年代表, 学生一定要反复地阅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最大的记忆难关应该就是对大量的历史年代的记忆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后的历史年表, 可以对庞杂的历史年代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这样对于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 加强学生对年代的记忆能力都具有相当大的辅助作用。
七、注意边阅读边动笔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 一定要养成手握一支笔, 边阅读边动笔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者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可以做一些标记, 在阅读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难题也可以随手记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这样不但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深加工, 同时结合这些笔记、标注, 还可以有效加深对知识的细致阅读和深刻理解。
总之,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教材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支撑, 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然而, 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 其中所包含的知识量非常巨大, 教材上的历史知识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九牛一毛, 要想学好历史, 仅仅依靠教材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与历史相关的报刊、杂志、书籍, 通过课外读物的涉猎, 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丰富历史素养, 并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雷培煜.浅谈初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师, 2011 (10) .
[2]王志强.让“阅读”走进初中历史课堂[J].学周刊, 2011 (6) .
[3]刘艳红.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几个因素[J].吉林教育, 2006 (10) .
怎样读历史 篇2
从大三开始学校里有各种电子设计竞赛,我总是积极报名参加,为自己寻找锻炼的机会,我为此放弃了我最喜欢的篮球、足球运动,再没有逛过一次街,每天早上起床、洗脸、刷牙,然后就拿着书去实验室,白天在实验室写程序、调电路,做各种硬件练习,晚上回来补充理论知识,模电、数电、高频一遍一遍地重复看,每晚差不多两点睡觉,充分地把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了一起,那时我才发现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同样是那么重要,而原来根本没有意识到。孤立地学习理论,不把它们与要应用的领域结合在一起,就失去了学习它的意义;如果只为了参加期末考试,等考完试的第二周也许就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了,如果这样学习,那只能说我们学错了方向。如果一个人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高频电子线路的基础不好,那么他可能设计不出什么好的电路,我们在做硬件实践的同时再来看书中的理论知识,这样的结合是最好的。这种单调的生活我天天重复着大概过了一年,无数次实验失败时内心涌起的烦燥被我执着追求知识的欲望一次次抑制住;无数次胜利的经验告诉我,唯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这一年期间,我陆续参加了一些国家级及校里的竞赛,同时也获得了不少奖项。
大三下学期,我基本上在学习单片机C语言编程,进一步熟练VC、C++语言。等真正学会用C语言给单片机编程时,那时才将单片机用得得心应手。回想过去,学汇编语言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假如当初有人指点我学单片机的C语言编程那该有多好,至少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很多人说,学单片机最好先学汇编语言,以我的经验告诉大家,绝对没有这个必要,初学者一开始就直接用C语言为单片机编程,既省时间,学起来又容易,进步速度会很快。在刚开始学单片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解单片机内部结构而浪费时间,这样只能打击你的信心,当你学会编程后,自然一步步就掌握其内部结构了。大三暑期时,我为每两年一届的“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做准备,大赛时我们选择的题目是“集成运放参数测量仪”,题目是自己队员商量后选择的,我们代表队有三名成员,说实话,对于这个题目我当时心里还真没底,大家研究了两个小时,感觉不应该选这个题目,可惜题目已定,不能更换,大赛只有四天三夜的时间,第一天的早上八点知道题目,要求第四天的晚上八点交作品,所以每一分钟都是非常宝贵的,既然题目都选了不管有多大的难度都要坚持到底。计算机系的于振南主要负责写软件,他对硬件也很熟悉,完全是凭兴趣自学的,他的工作态度和吃苦精神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四天三夜里我们没有睡过觉,尤其是于振南,他几乎是一直坐在电脑前写软件,差不多有几十个小时没有睡一分钟,他什么时候吃的饭我都没看见,最后我看他眼睛一直在流眼泪,当然不是哭了,那是看电脑屏幕看的。因为工作量非常大,要做硬件,写软件,绘制整个系统的电路图,还要写几万字的论文,都要在这四天三夜里完成。当时我们队三个人的个人能力都比较强,可能是以前大家没在一起合作过,所以到真正合作设计作品的时候还不是很默契。电路焊了一套又一套,结果都不理想。我们的作品最终在联调时失败了,每个人负责的功能能够独立实现,可联在一起就不能工作了,而评委要看的就是你的整体功能实现,不会看部分的。这次比赛我们以失败告终。以后大家如果有机会组队参加比赛要注意如下三点:①选题最关键,一定要选你们比较熟的,队里有一两个比较熟也行,但如果三个人都不会那一定要换题。②题目选定后,首先以实现基本功能为主开始做题,如果基本功能你都能做成功了,那你应该能得全国二等奖了,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部分队根本是什么也做不出来的,如果发挥部分再能做出一部分就可以向全国一等奖进军了,我们队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直接开始做发挥部分的题目,而忽略了基本部分。③组队的安排,一定要找大家熟悉的人,最好在一起合作过,分工要明确,不要无头绪地各干各的,最后要做什么大家都不明白。
参加完这次比赛后,我承接了一个开发项目,我找了于振南合作,我设计硬件,于振南写软件,我俩很快就把项目做完了,这也算是我们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淘的第一桶金吧,获得的报酬足够支付我俩两年的学费了。在学习更多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我和于振南共同合作开发了几个项目,一点点积累着经验。
大四了,已经习惯了的生活和大三没有多大的变化,和我第一次参加“五四杯”的赖世雄同学每天都在忙着复习考研,最终也考上了他理想的学校。我不想再读书了,想着早点毕业出去工作。快十月份时,我们学院电工电子基地的王松武老师告诉我,北京某个电子公司每年在我们学校招两三个学生,要求动手能力较强的,最好参加过一些国家级的竞赛获过奖的同学,那边公司待遇很不错,王老师推荐了我,我谢过王老师准备参加该单位十月三号来学校进行的面试。我正准备面试呢,十月二号学校贴出通告,我被免试保送我校的研究生了,当时很高兴。学校有制度,学生有某方面的特长,多次获级别较高国家奖项的可以推荐免试读研究生,保送读研究生不交学费,不用考试,而且享有硕博连读的优先资格。当时值得庆幸的是,我的综合成绩平均分70多分,也就是刚够分数线,若再低一点点恐怕我也无缘这等好事了。我从内心感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领导、感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育体制。
大四上学期一学期我基本上都在为2005年的“枭龙杯”中国空中机器人大赛备赛,这次于振南也参加了,我主要负责飞机的自动驾驶仪,另外协助于振南一起写地面站操作平台。这次比赛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同时刻四通道无线通信(遥控器、远程无线数据传输、远程微波图像传输、GPS信号传输)、单片机技术、计算机控制、应用软件、图像捕捉、图像识别、惯性导航、飞行器
制造等技术。这次比赛我全身心投入,在调试飞机的近六个月的时间里,差不多天天早出晚归。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校设计的无人机实现了全程无人控制全自主的自动起飞、自动巡航、自动识别静态/动态目标、自动着陆动作,开辟了我国无人机全自主飞行的先河。最终我校代表队战胜清华等多所名校,获得了全国亚军。
大四的寒假,那时我对单片机的掌握已经很熟练了,想着应该用学会的知识来开发些产品了,一来可以解决生活费用上的开销,二来正好也可以圆我经商做生意的梦。想着很多曾经和我一样的单片机初学者可能会购买学习板,于是决定开发单片机学习板,2月份做出第一个样板,3月份做出第2版,4月底建立个人网站“天祥电子” http:///,在经过3个月共改进了7版后,最终定型TX-1C单片机学习板为最终产品。4月份中央电视台“我的太阳”摄制组来到我校特别为我拍摄了专题片“我的太阳——创新360之郭天祥”,该片以我参加2005“枭龙杯”中国空中机器人大赛为背景,讲述了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几年的创新学习生活,5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教育一台播出,同时我远在新疆的家人在电视里看见了已经离开家乡几年的我,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
从大四下学期开始,我一边管理自己的网站,一边学习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因为我清楚,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仅靠会一点单片机而在社会上立足是万万不行的,我必须充分利用在大学校园里的这几年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电子技术知识,一旦出了校园,恐怕再也不会有太多的学习时间了。由于学校实验室里有DSP实验箱,这样学习起来就方便多了,一台DSP实验箱的价格都在七、八千甚至上万元,以个人能力购买还是很费劲的。学硬件主要就是做实验,写程序、下载程序、观察现象、认真思考、修改程序、再下载程序、再观察现象„„如此重复,直到得到满意的现象结果,只要抓住这条思路,任何硬件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大四下学期,我的同学们都在为各自的本科毕业设计而忙碌,而我却在设计自己的DSP实验板,由于DSP实验板上使用的芯片大多为多引脚贴片封装的,所以至少要设计成4层的PCB板,那是我第一次画4层PCB板,用了近一个月才绘制完成,值得庆幸的是,板子做出来后完全正常,我又用了一个月将其调试完成。差不多在4个月的时间里,我完成了对DSP从认识到制板再到最后调试实验板通过的全过程。因为之前有单片机的基础,本科毕业设计对我来讲是非常容易的,在大多数同学花半年的时间去研究的时候,我从设计到完成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而且在这10天里还帮了很多同学的忙。
转眼就到了本科毕业聚会了,大部分同学的大学生活就此画上了句号。我亲眼看着他们如何一步步地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也亲眼看着他们如何一次次地重复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亲眼看着他们如何一天天地堕落下去。从那天起,大家又将迎来各自的全新环境,在那里,也许有人庆幸、也许有人后悔,但无论怎样,自己的路自己选择,当然要自己走下去。
知识的海洋永无尽头,在路上的我不能停止,还没等到研究生开学,我已经为这2年半的时间制定了全面的计划。从假期开始,我就开始接触ARM(嵌入式系统)了,在我看来,如果不涉及ARM的操作系统,那么它的学习方法还是和单片机一样,在开始阶段,我就把它当成一块单片机来用,当然它的功能要比单片机强大得多。半年后,我和同学宋宝森还有于振南三人共同承接了一个用三星ARM7做主控制器的工程项目,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也非常之广,内容涵盖单片机系统、嵌入式ARM7、GPRS网络、Internet应用、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及远程传输、TCP/IP协议、移动通信技术、码分多址技术、网络数据解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射频无线数据传输、工业传感器等技术。在这个项目设计中,我发现,上面我提到的这些知识领域,没有几个是我大学专业所学到的,就算是学到了也没有几个是真正能应用到实际当中的,在高科技主导社会进步的今天,单纯掌握某一狭窄领域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应用,再学习,抱着这种态度才能让知识得到最大的发挥,让科技不断地进步。
2007年初,通过学校的科技创新立项,我申报了“远程无线可控潜水器”项目,最后以全校唯一特大重点项目获得批准,学校和院里都给予了全额资金的支持,在经过我和团队成员5个月的努力后,我们的作品终于试水成功。该作品获2007年学校“五四杯”一等奖,同年获得黑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至我离开学校时,该项目还在由团队其他成员进一步改进完善中。
在研一阶段,我利用两个寒暑期在学校举办了为期十天的单片机培训班,我以全新的授课方式,以初学者最容易快速入门的方法为学员讲解了51单片机的用法,我在课堂现场带领学员做实验,每天课后学员们自己再练习写程序,经过十天的强化训练,课程结束时,几乎所有的学员都能够独立编程操作51单片机的各个功能了。在同年的“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我担任学校指导教师,在大赛现场我看到了许多曾经在我的课堂上听课的学员的身影,而且他们最终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为了让更多的单片机初学者受益,我将授课过程全程录像,然后将其免费发布到网上,自该录像在网上发布后,得到了很多学员的高度赞扬,甚至有许多国外的留学生打来电话向我致谢。
2007年9月,我以实习生的身份到某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做硕士课题,当时与我同去的还有很多其他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他们有与我同专业的,也有自动化专业的。我与几个老员工是公司仅有的能够独立开发项目并且真正懂硬件编程的人,我们拿着高薪,而且公司还把我们当成宝贝,其他新来的大学生们在夸奖我们能力的同时也叹息自己大学里到底学了什么,从无奈的语气中我看出了他们的悔恨,然而今天的他们在现实中又有什么办法呢?每周6个工作日、每天8小时、迟到扣工资、早退扣工资、请假扣工资„„这就是摆在他们面前不可改变的现实,每月等待那么一天的到来,而薄薄的信封里也仅仅够每个月的基本生活费。年轻的朋友们啊!同是从大学校园里走出的大学生,这就是差距,而且这只是差距的开始。实习期间,在与公司技术人员的交流中,在产品一步步地改进完善中,我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深刻地认识到,仅仅死学书本上的理论而不与实际硬件结合进行实践,这样的理论没有用;仅仅在校园里做的简单硬件实践如果不与工业现场应用结合,这样的实践是不成熟的。至2008年6月我离开公司,我为公司研发了一系列的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太阳能路灯控制器和联通移动基站的太阳能电站充/放电控制器,并且得到了批量生产和应用。
大学生活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我们付出了四年光阴的代价,我们应该也必须为此有所收获。很多同学在大学校园里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来到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单纯的认为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可你们是否想过,没有真正的本领如何能找到好工作?如何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更现实一些,没有一份好工作如何买房成家,建立起属于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家呢?真本事不是靠混日子混出来的,我们身边有很多机会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这些机会不是很明显地让我们看见,我们也应该努力地去争取。偶尔的娱乐是可以的,可是成宿在网络游戏中挥舞大刀的同学们,那里可以砍出你的未来吗?适当的运动也是应该的,可整天都泡在篮球场上的同学们,你觉得你还有希望成为第二个乔丹吗?哥们义气固然重要,可三天两头为朋友两肋插刀,你的肋骨够用吗?年轻人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你要为你的将来做好准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残酷,你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好好珍惜!
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这就是我大学的六年生活,有人认为我可能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我得到的却是无价的,这样的人生经历可能有很多人惋惜,然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有很多人羡慕。为了追求我的梦想,我充分利用每一天每一秒,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每一点每一滴,我感觉到的是充实。只要你有技高别人的想法,你有出人头地的愿望,你能下得了做一件事情的决心,你有能坚持下去的毅力,只要你天天都在进步,用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你将重新站立在大家面前。希望各位学弟学妹们珍惜你们拥有的,在大学里好
朱子怎样读《周易》 篇3
朱子的主张,是针对《周易》特点提出的。用《老》《庄》《论》《孟》这几部书作为比照,即可看出《周易》的特殊之处。《老子》和《庄子》论天,建立了关于天的学说;《论语》和《孟子》论人,建立了关于人的学说。《老》《庄》论天,认识到时空之无限,感叹人生之渺小,是大写了天字;《论》《孟》论人,认识到人能弘道,认为人的浩然之气能塞乎天地之间,是大写了人字。《老》《庄》与《论》《孟》的学说,各有所偏重,一偏重于天,一偏重于人,遂构成对立。到魏晋时,这对立终于演化为“名教与自然”的剧烈论争。其实,书本上的学说,可称为名的世界,而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可称为实的世界。名的世界与实的世界未必是完全相符的,因而《老》《庄》之“天”与《论》《孟》之“人”的二分和对立,在实的世界未必是一个严峻问题。当学者们在名的世界争得你死我活时,说不定在实的世界中,人与天正悄悄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沟通呢!《周易》所提供的,正是在实的世界中人与天沟通之术。《老》《庄》《论》《孟》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学说,这学说属于名的世界;《周易》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这方法属于实的世界。读《周易》,是不能像读《老》《庄》《论》《孟》那样来读的。
按朱子的理解,《周易》所提供的沟通天人之术,即是占筮。《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又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讲的都是占筮。关于孔子对占筮的态度,存在很多争论,在新近有帛书和竹简出土之后,争论依然激烈。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在孔子所主张的礼当中,越是重大的礼仪,越要事先用占筮的方法与天沟通。他晚而喜《易》,经常翻阅《周易》竹简,编简的皮绳多次被磨断,应当与占筮学有密切关系。朱子在《易》学上提出“《易》本卜筮之书”,建议人们读《周易》时要参照占筮的方法,认为不如此则不能体味到《周易》的真精神、真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上承孔子的。孔子、朱子所研究的《周易》占筮,作为沟通天人之术,与中国思想史上最重大的命题即天人关系问题密切相关,其思悟极深,其境界甚高,不是非法地摊上打卦算命的那种占筮。
今人对《周易》占筮的认识,有很多偏差。一种观念认为,凡事已经注定,《周易》占筮是为了揭示宿命,先知未来之事。这一观念与《周易》的精神不符。《周易》认为世界上最深刻的原则是变,主张人类应在变化中范围天地,曲成万物,故人应与天地并列而为三才之一,这与宿命论的消极思想正好相反。一种观念认为,《周易》占筮是科学的,终有一天我们会弄清它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观念也不正确。近代自然科学追求的目标,是在变化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东西亦即客观规律,而《周易》占筮却是要在变化之中直接把捉变化着的具体事物,二者的路向正好相反,用自然科学的范式来讨论《周易》占筮,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一种观念认为,占筮要问天、问神,是主张有神论。其实,自孔子开始,人格化的神就逐渐退出了占筮的领域。宋代程子在否定人格神的同时信任占筮,于是提出“感通”说。他们说的“感通”,是物与物之感通,而非人与神的感通,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事物皆归根于天理太极,所有事物都因同根而相通。对今天的学人而言,纠正上述偏差之后,才能静下心来,冷静地考察朱子提倡的占学方法。
朱子曾经说:“《易》是圣人事,非学者所及也。”意思是说,对常人而言,《周易》可以习用而不可以对其原理强加解释。《周易》属于实的世界,无论我们用何种学说作解释,都未必能切中其真实。对于《周易》及其占筮,首先要做的,是在现实活动中加以体验,体验它的奇特,体验它的局限,甚至体验它的荒诞。总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怎样读杜甫诗 篇4
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位文学家的作品拥有像杜诗那么多的注本。自从南宋出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注本后,“千家注杜”的说法便广为流传了。虽说黄氏注本中实收注家仅有151人,但自宋迄今,杜诗的注家、选家及研究著作确已超过千人,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壮观。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当然不需要读那么多的注本。但如果你想了解到底有哪些有关杜甫的著作的话,也不妨去翻阅一下周采泉《杜集书录》和郑庆笃《杜集书目提要》这两种有关杜诗的目录学著作,它们对本世纪80年代以前有关杜诗的著作有相当详尽的介绍。
在为数甚多的今人所选注的杜诗选本中,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的《杜甫诗选》与聂石樵、邓魁英的《杜甫选集》是最好的两种,它们所选篇目数量适中而且有代表性,注释则简明扼要而且比较准确,对初学者很有帮助。但是,如果你想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杜甫,只读选本是显然不够的,读杜诗全集才是准确的选择。由于由山东大学所承担的《杜甫全集》的校注工作尚在进行之中,我们暂时只能以清人的注本为首选读本。你可以对下列注本进行选择:
一、杨伦的《杜诗镜铨》。
这是最为晚出的杜诗全注本,初刻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它的特点是参酌众本之长,又出之以简明扼要,立论则平正通达,是最适于一般读者的杜诗全注本。如果你只想用较少的时间来通读一遍杜诗,那么这是最合宜的一种。
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
此本初刻于清雍正三年(1725),它的特点是注释比较简明,不作烦琐的征引和考证,其长处在于解说,尤其是在分析段意方面,颇能提纲挈领,有时还对杜甫的写作意旨有所发明。但是评说章法时染有八股陋习,编次也不够完善。
三、仇兆鳌的《杜诗详注》。
这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杜诗注本,初刻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它的特点就是一个“详”字,几乎可以视作对康熙以前各种注本的集注,对唐宋以来的各种笔记、诗话也收罗甚丰。仇注的篇幅很大,读它需要较多的时间。但读此一本等于读了许多注本,所以还是值得一读的。它的缺点是烦琐,一字一句皆求出处,分析也嫌琐碎。读此书时可以参阅清末施鸿保的《读杜诗说》,它是专门纠正仇注之失的。
四、钱谦益的《钱注杜诗》。
此本初刻于清康熙六年(1667),它的特点是注重以史证诗,对杜诗的时代背景有比较确凿的阐明。它的注释以简洁为尚,仅录杜诗白文不加注释的达五百多首。此本的学术价值较高,但对初学者用处不大,如果你想较深入地了解杜诗与唐代史实的关系,则可以参阅。
五、王嗣奭的《杜臆》。
此书不录杜诗原文,也不对杜诗逐句作注,它的特点是用“以意逆志”之法对杜诗的思想内涵进行评说,颇有精到的见解。王嗣奭是明代遗民,入清后拒不降清,所以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有很深的理解。如果你想侧重了解杜甫的为人和杜诗的思想内涵,可以参阅此书。
除了上述诸本以外,宋人的一些注本也值得重视。对杜诗的整理与注解都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在杜诗学上取得的成就是清代注本的基础。如果你想了解杜诗注释和研究的历史过程,那么可以读几种重要的宋代注本,例如赵次公的《杜诗先后解》,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的《杜工部草堂诗笺》,黄希、黄鹤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刘辰翁评点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等,它们在杜诗学的发展过程中都起过一定的作用。学术总是后来居上的,但是被后人超越的早期著作是不可忽视的学术记录,宋代的杜诗注本仍是值得后人重视的。
二
杜诗向称“诗史”。它具有严格的写实性,是对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的全景式图卷,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诗人内心所激起的巨大情感波澜的忠实记录。杜诗对诗人自身的生命进程也具有纪实的性质,举凡他的行踪、交游、生活、仕历,都可在杜诗中找到相当细致的叙述。所以,我们读杜诗时绝对不宜像西方的“新批评”派所主张的那样,完全抛开诗人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而只对作品自身进行解读。我们应该结合杜甫的生平、结合唐代的历史实际来读杜诗,只有这样才能对其内涵有较准确的理解。
首先,我们应对唐代的历史,尤其是对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有一些了解。在安史之乱之前,唐帝国基本上还处于盛世,在杜甫的童年时代,他所看到的是一派升平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然而到了安史乱后,唐帝国已经一蹶不振,杜甫临终时所看到的现实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在短短的十年间,唐帝国的人口从5190万锐减为1600万,三分之二的人民在战乱中死去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灾难啊!这是多么剧烈的社会变化啊!这个历史事实在历史文献中是有准确的记载的,但是那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和粗线条的叙述而已。对那段历史作生动、真切的描绘,并进而揭示人们心底巨大伤痛的则有待于杜甫。优秀的诗人都是时代的晴雨表,在社会急剧变动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大诗人更应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脉搏。杜甫就是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大诗人,他用其如椽之笔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图景,他用细入毫芒的体会刻画了当时人民的深哀巨痛。杜甫的敏感不仅仅在于对已然发生的现实进行细致的观察,还在于对尚未发生的隐微征兆有先见之明,对暗中运行的历史进程有明晰的理解。所以当其他诗人尚沉浸于盛唐的浪漫主义氛围中一饮千钟时,杜甫却已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作了准确的预言。《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等诗成为最早游离盛唐气象的作品,它们预告了唐诗将从浪漫想象转向严格的写实,也即从盛唐转向中唐,杜甫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如果不了解那一段历史,我们对杜甫的创作及其意义也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
其次,我们应对杜甫的生平有较深的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杜诗,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杜诗的深远意义。杜甫为什么对儒学那样的执着?杜甫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我们应该对杜甫的家庭传统、平生志愿、所作所为都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对此作出较准确的评判。杜甫是一个终生服膺儒术的人,“奉儒守官”是他世代相传的家庭传统,他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他在早年就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韵》)的远大理想,以后虽历经磨难而不改初衷,直到晚年漂泊湖湘时仍把这个理想谆谆托付给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由于在封建时代里实行仁政必须通过君主的途径,所以杜甫对明君寄予极大的希望,这是他的忠君思想的真正本质。杜甫的仁爱之心不仅施于其家人、亲友,而且还推而广之,以及于全体人民,甚至及于宇宙间的一切生命。他把儒家所提倡的“恻隐之心”推广到草木鱼虫:“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如果说宋儒通过理论抽绎而得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那么杜甫则通过其行为体现了这种伟大胸怀,而且用动人的诗歌把它表达出来了。杜诗中的情感内蕴特别深厚,梁启超甚至称杜甫为“情圣”,原因即在于此。当我们读杜诗时,应该借助于其诗歌编年、年谱、传记等资料,对诗人在何种境遇中写作此诗有清晰的了解,那样才能深入理解其写作动机和主题思想。这方面的参考书有冯至《杜甫传》和陈贻惞《杜甫评传》,前者比较简洁,后者则相当详尽。如果你只想大概了解杜甫生平,则读前者即可。如果想知道某一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则可查阅后者。
三
杜诗是一座艺术宝库。杜甫在诗歌艺术的探索中呕心沥血,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部杜诗就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结晶,它上承前代所有的文学遗产,下启后代整个的诗歌发展历程。宋人诗云:“子美集开诗世界。”(王禹偁《日长简仲咸》)此话并无多少夸张的成分。正因如此,当我们要想对杜诗的艺术成就有所理解时,就不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杜诗上面,而应该关注它在整个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
大致说来,汉魏六朝诗人在艺术上的追求是为唐诗的全面繁荣作了准备工作。他们在题材的开拓上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各种题材种类已大致齐备。他们在艺术上的积累则可以归结为两点:声律与丽辞,这直接影响到唐代今体诗格律的完成。入唐以后,诗人们沿着前代诗人的道路继续前进,五七言诗到盛唐已经臻于极盛。然而诗歌史上“集大成”的历史使命则落到杜甫的肩上。杜甫对前代的文学遗产有清醒的认识和虚心的态度,他对前代诗歌既知其长,也知其短,从而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的态度对之进行了总结和整合。在杜诗中,从朝政国事到百姓生计,从山川云物到草木虫鱼,整个外部世界都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融合无间,并被纳人儒家的政治理想、伦理准则和审美规范的体系之中。在杜诗中,格律严整与气势磅礴并行不悖,字句烹炼与意境浑然合则双美,成语典故与口语俗字并得妙用,泼墨濡染与工笔细描同臻极致。一句话,杜甫对前代诗歌艺术经验的借鉴吸取是全方位的,又是推陈出新的。如果你在读杜诗时注意它与前代诗歌的这种关系,那么对其良苦用心会有更深的体会。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杜诗对后人的启发。杜甫在盛唐的诗坛上并未享有最大的名声,他的地位是从中唐开始才与日俱增的,这说明他对后代诗歌发展具有典范作用,而且这是杜甫作为“集大成者”的主要意义。从中唐开始,诗人们把杜诗视为作诗的范本。元白与韩孟两大诗派虽然在风格上大异其趣,但他们对杜甫的推崇却是不约而同的。在晚唐,李商隐等人对杜甫的沉郁风格有较深的体会,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学习。及至宋代,以杜甫为师成为整个诗坛的集体选择。从王禹偁到王安石,再到苏轼和黄庭坚,杜甫的地位日益凌驾于李白之上,最终成为唯一的“诗家初祖”。宋人的这种选择当然含有道德判断的成分在内,因为杜甫最符合宋人关于人格修养的标准,但与此同时,这也体现了杜诗在艺术上的启迪意义,因为在对诗艺精益求精的宋人看来,只有千锤百炼的杜诗才是真正的典范,只有杜诗才以其严整的艺术规范而为宋人开辟了道路。所以我们读杜诗时也应该注意它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对杜甫的历史地位有准确的了解。
当然,我们更应该对杜诗的艺术特征作深入的体会与分析。对于杜诗,只作浮光掠影的泛读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细读深思,一定要反复体会,才可能进入其艺术殿堂。上述各种注本对杜诗的艺术有一定的分析,但还应该参阅一些重要的参考书。例如历代诗话对杜诗艺术有很多的讨论,其中如《瓯北诗话》等几种颇有真知灼见。又如有些关于杜诗的专著对某一个问题有深入的研究,足资参考,像清人周春的《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对杜诗中如何利用双声叠韵来增进音乐性美感有细致的分析。应该指出,前人对杜诗艺术的分析虽然已经很深入,但杜诗实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只要你深入进去耐心挖掘,终会有所收获。而且别人的阅读经验是不可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行为的,如果你通过细读杜诗而有了亲身的体会,你不但将获得难以言表的审美愉悦感,而且也会对古典诗歌的艺术奥秘恍有所悟。
四
阅读杜诗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进行。如果你是为了学术研究而阅读杜诗,那么当然应该遵照学术规范,首先从文献整理入手,对杜诗版本及杜甫研究论著进行尽可能完备的收集,然后再选择适当的切入点。但是本文想介绍的只是一般的阅读。对于这些读者来说,你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审美的享受,为了获得心灵的陶冶。清代的读者曾说过他们读杜诗的感受:“《赴奉先》及《北征》,肝肠如火,涕泪横流,读此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忠。”(《杜诗镜铨》卷四引卢世淮语)现代的读者当然没有忠不忠的问题,但是与之类似的是,读杜甫一定要怀着真诚的同情心,怀着与杜甫一样的对人类及一切生命的仁爱之心,这样才可能沿着杜甫的心路历程去体会、感受、理解杜诗。杜甫当年缅怀宋玉时说过:“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我们也应怀着同样的心态来读杜甫。否则的话,你难免会像某个大人物那样,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读出“地主阶级的意识”来,或在“越女天下白”(《壮游》)的美丽诗句中读出什么邪念来。如果我们能以设身处地的方式去理解杜甫,那么对杜诗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忠君观念当不至严加呵斥。因为在安史乱起、国家危难之际,除了忠君之外,难道还能有更好的方式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在封建制度作为唯一可行的社会制度的唐代,难道能要求杜甫通过其他途径来为人民呼吁,而不是希望“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杜甫是有一颗伟大心灵的普通人,他始终以平等的态度与我们交谈,我们当然也应以同样的态度来倾听他的心声。时代不同了,社会形态不同了,但是人类的善良本性不应有什么不同,我们与杜甫是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异代知己的。
阅读杜甫还应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些当代诗人声称他们要割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要完全从西方的诗歌传统中去寻求灵感,我们当然不必勉强他们来阅读杜甫。由于杜甫完全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的,杜诗把汉字的表现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所以我们应以虔诚的态度来体会杜诗在炼字、琢句、用典、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造诣,我们也应该以虔诚的态度来探索杜甫的文化意义。通过阅读杜诗,我们可以了解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美学魔力,我们也可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从来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她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人本精神。对人的思考,对人的关怀,是这种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华文化最集中地体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性格:仁爱、宽容、坚毅、刚强。杜甫就是中华文化所陶铸的杰出代表之一,杜诗的终极价值正在于它对中华文化作出了最生动、最丰富的阐释。我祝愿大家在阅读杜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从而真正拥有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优点。我希望大家在阅读杜诗之后,能够真正认同闻一多的著名论断: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高考历史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篇5
首先,要正确认识杰出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能过分夸大或故意淡化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如:康熙皇帝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杰出的作用;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对战胜封建制度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突出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故意夸大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其次,要充分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问题。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
再次,要注意全面地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把重点放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方面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在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其时代局限性。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主要的,同时要看到他的暴政;拿破仑对法国乃至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应看到他发动一系列战争的消极影响。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高中历史大题怎么答
首先是扣题,最好把题目材料中你做认为的关键词都划下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逐一筛选作答。在答题的时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质的(得分关键),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网,注意广度为先,再追求深度)记得结合材料。
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分值→此项适用所有文科大题。两分少答,点到本质即可;四分略微扩充;六分、八分、十二分,尽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语料,就像万能金句这类的,实在不知道答什么也不要空着,把句子搬一点上去,说不定能踩点给分。
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课外书怎样读 篇6
小美:我认为读课外书首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的同学买了不少课外书,每次随便拿出一本翻几页,没有兴趣时就随手一扔,再拿另一本……这样,一本书好长时间也没有完整的读一遍。读书漫无目的,随意性太大,阅读效果自然不好。
大兵:没错,这个学期,我就给自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读两本课外书。读课外书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读有所获。
平平:我认为读课外书,不能“偏食”。
大兵:“偏食”,你的意思是?
平平:有的同学在课外阅读时,只读情节曲折、惊险有趣的故事书,对其他知识性读物不感兴趣;还有的同学专门看战斗故事或童话寓言,对人物传记、历史知识、生活常识等方面的书不怎么爱读……这就是课外阅读中的“偏食”现象。
乐乐:饮食中偏食会营养不良,阅读中的“偏食”同样会影响我们获取各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要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书籍。
小美:我觉得读课外书用“默读”的方式效果好。因为一般的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而且默读不容易疲劳,也有助于我们边读边想,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乐乐:我觉得在读到对话或抒情的段落时,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这样眼、口、脑、耳、手多种感觉器官并用,读书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平平:嗯,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不过我还得提醒大家:“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在读书时不思考,那读过之后就会印象不深,在读书时应该开动脑筋,想想这本书主要写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这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我们不妨联系自己的实际,把所感所悟写下来。大兵,你读了两本书,写读后感了没?
中学语文阅读究竟怎样读? 篇7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看来, 要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 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谈谈自己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
一、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预读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 离不开“读”这个根。话是这么讲, 要学生真正读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 将自己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了比较。如何引导学生走近这篇课文, 我有目的地布置如下的预读题:
(1) 你想不想了解名人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故事?
(2) 只要你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保证你会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3) 请你在读完课文后, 说出你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的哪些事情。
哪个孩子不想了解名人的故事?这种预读题, 一下就把学生推到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门槛边。第二天检测学生预读的情况, 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进行了预读。
预读是一种初步阅读的方法, 基本点是纵观大意, 迅速把握住主要之点。预读一般用于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诱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 主动思考, 积极观察, 遇到疑问做个记号, 以便带着迫切解决问题的心情认真听课。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
为了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朗读, 首先检查学生预读题的落实情况。我提问学生:“你们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哪些事情?”
学生一答:“我喜欢百草园, 那里面很好玩。”
学生二答:“百草园是个乐园, 我喜欢捉虫子和抓许多小动物。”
学生三是一男生, 他大声回答:“我喜欢美女蛇的故事。”引得全班同学大笑。
学生的回答虽然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 但是, 他们真的已经开始喜欢百草园了。预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没有人说喜欢三味书屋。
我问:“你们喜欢三味书屋吗?”全班安静, 没人回答, 我知道学生并不了解三味书屋。于是我趁此机会介绍关于三味书屋的情况。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十二岁那年到这里上学, 第二年秋后, 因祖父下狱, 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 故学业中断。
一八九四年夏间回家, 少年鲁迅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一八九八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 前后竟达六年……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三味书屋的学生座位一共有十一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 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 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 空气也很潮湿。他的书桌右角, 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 刀法简朴挺直, 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 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 鲁迅上学迟到了, 受到塾师的责备, 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 来督促自己。从此, 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我的介绍, 当听到鲁迅幼年手刻“早”字的故事时, 很是感动。这为学生进入课文, 逐渐喜欢三味书屋打下了基础。于是我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磁带, 并思考下列问题:
(1) 从课文标题和文章来看, 全文写了哪两个地方?作者对这两个地方各是什么感情?
(2) 体会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 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 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有重点地精读
学生喜欢课文中的具体事例,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心理, 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课文的某些部分。
例如, 学生很喜欢百草园, 于是就请同学朗读第二段, 引导同学进行分析并且回答我的提问。
提问一: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学生回答: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 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 写的是春季;鸣蝉,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写的是夏季;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的是秋季。这样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 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 错综交织, 而又井井有条, 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提问二: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让学生再次齐读第二段, 加深体会, 加强记忆。
精读也是基本的阅读方式, 基本特点是阅读时要注意新旧联系, 要求对每个句子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 领会其内容、含义, 并能进一步深入思考、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思想方法。
四、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为此我要求学生多看一些报纸杂志和课外书籍,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扩大阅读视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去阅读鲁迅先生的相关文章。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写于鲁迅辗转流徙在北京至厦门的这段时间里, 因此要学生去阅读《朝花夕拾》。
我发动大家推荐自己家中的好书, 具体要求为: (1) 讲述该书的内容提要 (最好是自己整理概括的) , 并填写“内容提要用纸”存放于阅览室; (2) 在“自荐书提要”栏目中讲出为什么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其中包括这本书有哪些好的写法, 这本书的主旨如何, 对于大家的写作、做人等有何激励作用。在学生自荐书的基础上, 通过精心筛选, 打印出一批推荐书目, 并注明每一本书主人的姓名和班级, 学生可以相互借阅;这样, 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校内延伸到校外, 由家庭延伸到社会, 学生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 获得的知识愈加丰富多彩。通过这些课外阅读活动, 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像杨小婷同学原来对语文不感兴趣, 成绩不及格, 通过阅读活动, 他的语文成绩提高到八十多分。
图画书应该怎样读 篇8
关键词:早期阅读,图画书,构成
国际阅读学会在总结了读书对人类的巨大益处之后,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研究表明,犹太民族之所以那么强大,这与他们崇尚读书、嗜书如命的阅读习惯是息息相关的。
从二十世纪开始,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国际风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他们相信阅读能强化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就是一种竞争力。从西方到东方,从欧美到亚洲,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层出不穷。
一、图画书是儿童早期阅读的主要载体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1997年国际会议曾提出,早期阅读是使儿童获得口语、使用书面语言的物质基础,它能扩展儿童的见识,使儿童处于丰富的智力环境中,并激发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的发展。
图画书正是儿童最好的阅读工具。图画书是儿童漫漫人生道路上接触最早的书,一本优秀的图画书,会因为图画的直观性降低儿童阅读的难度,以其故事的形象性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它所具有的内容丰富、故事性强、富有情趣的特点,更会吸引儿童反复阅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图画书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无可替代。美国图书馆学家姆亚(Moore Annie.E)曾说:“儿童从图画和故事中所获得的印象,是永恒不灭的,同时也是非常微妙的。如果要我表示意见,那我就会说:一个人对于艺术的认识、想象力的培养,对异国产生人类的共识、共感等胸怀,都是从阅读图画书萌芽的。……良好的图画故事书,在养成读书的趣味和习惯方面,它的影响力是大得无法估计的。”[1]由此可见,图画书不仅能让幼儿获得对“书”的概念的初步感受,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建立阅读习惯,发展阅读习能力。
二、图画书概念的界定
图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图画书指的是一种以图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读物,在英文中叫“Picture Book”,它涵盖面广泛,既包括文学类图画书和知识类图画书,又包括概念书、字母书和玩具书等特殊品种;狭义的图画书主要指儿童图画故事书,在英文中叫“Picture Story Book”,日本及港台地区叫“绘本”,是“一种专为儿童设计,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图书”[2]。本文的图画书概念,都代指儿童图画故事书。
三、图画书应该怎么读
一本图书,主要由封面、扉页、目录、正文、封底等五部分组成。和一般图书不同的是,图画书是一种用图画和文字共同来讲故事的书,主体是图画,因此整体设计非常重要,除了正文的阅读外,图画书的封面、环衬、扉页、封底等,对别的文字书来说可能只是形式,但对图画书来说,形式即内容。它们跟正文的图和文一起,共同讲述着故事。了解图画书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入图画书的阅读。
1、从封面猜故事
封面,又叫书皮或封一,主要记载书名、著者、出版社及卷、册、版次等信息。封面具有广告功能,在设计上不同于一般的绘画,能增强图书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图画书的封面包含的信息要多得多,除了书名、作者、出版机构等信息外,封面上的图画是作品绘画风格、故事基调、基本情绪氛围等特征的预示甚至是故事的开始。比如图画书《朱家故事》(安东尼·布朗/图·文)的封面,画面是一位母亲吃力地背着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母亲脸上的愁苦和其他人的笑逐颜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壁纸的图案由下而上逐渐由花朵变成了猪头的形状,墙上的插座也是一个猪头的形状,象征了丈夫和孩子像猪一样懒惰,整个封面表现了一家人把打理家庭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到母亲一人身上的状态,封面的图画就是作品内容和主题的一种提炼。再如《青蛙与男孩》(萧袤著)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在郊外的田野,遇到一只青蛙,和青蛙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故事从封面就已经开始:小男孩高兴地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行进在郊外的路上,在他背后路旁的草地里,一只青蛙正盯着他看,图画书正文的的第一页,小男孩和爸爸妈妈已经到了乡下,小男孩离开在农田旁树下歇息的爸爸妈妈,跑向别处。
还有些图画书的封面,封面和封底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图画,如《讨厌黑夜的席奶奶》(雀莉·杜兰·莱恩文/亚诺·欧伯图)封面上,怕黑的席奶奶正扯着一条披肩在逃避黑夜,在她身后是漆黑的月夜;当我们把封底也一起翻开时,画面的尺寸一下子就变成了窄窄长长的一幅画面,黑夜变得更加绵长恐怖,最左边是一棵大树,上面停着一只眼似铜铃的可怕的猫头鹰,这下我们知道席奶奶真正怕什么了。
由此看来,图画书的故事往往从封面就已经开始了。
2、不能漏掉的环衬
环衬,也称环衬页或蝴蝶页,是封面后、封底前的空白页,连接到封面的叫前环衬,连接到封底的叫后环衬,是封面到扉页和正文到封底的过渡。目的是使封面和内心牢固不脱离。
图画书的环衬和成人图书的环衬更是不同,虽然有些图画书的环衬仅仅是白纸或者色纸,但都是很有讲究的,它的颜色往往与讲述的故事主题或风格相一致,比如曾获凯迪克奖银奖的《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莫莉·卞著),环衬是红色的色纸,它表示一种愤怒的情绪,因为故事主要讲述女孩菲菲生气的情绪,她一生气,就像一座快要喷发的火山,会发出火红、火红的怒吼。
环衬印上图案的图画书也有很多,这些图案不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往往和故事内容紧密相连。比如《隧道》(安东尼·布朗文/图)它的前后环衬画面的背景是一样的:左边是柔美的花卉图案,右边是硬朗的红色砖墙。不同的是,前环衬中的花卉图案墙纸下,孤零零地放着一本图画书,这本图画书是故事中妹妹的最爱,而在后环衬中,红砖墙的下边多了一个足球,这个足球是文中哥哥最喜欢的,前环衬中的图画书跑到了红砖墙的下边,和足球靠到了一起。前后环衬预示着兄妹二人由最初的疏离变为最后的友好。
因此,图画书的环衬不仅起一种装饰作用,而且往往和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前后环衬遥相呼应,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有时还会提升主题,甚至延续出故事之外的另一个结尾。
3、不容小觑的扉页
扉页,又称主书名页或内中副封面。是在环衬之后、正文之前的一页文字,和封面相似,但内容更为详细。其作用首先是补充书名、著作、出版者等项目,其次是装饰图书增加美感。
图画书的扉页不仅具有以上功能,又因图画书的特殊性而赋予了扉页以新的内容和趣味,大部分图画书扉页的图画告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激发我们的阅读欲望;还有的图画书的故事就是从扉页开始的,如《进城》(林秀穗文/廖健宏图)讲的是父子进城路上的奇遇。扉页上,小虎在抓鸡,正文的第一页,鸡已经被捉进笼子,父子二人准备出发,扉页就是故事的开端;有的扉页,第一次看不出什么门道,但是,当我们读完整个故事回头再看时,就会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佩特·哈金丝文/图)讲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尾随其后的狐狸找各种机会想吃掉母鸡,但每次都误打误撞地踩到钉耙、栽进池塘、被埋进干草堆、被面粉袋砸中等,最后在蜜蜂的追赶下仓皇而逃,而前面散步的母鸡对后面发生的事情浑然不觉,她在农场兜了一个大圈子,最后按时回家吃晚饭。扉页就是母鸡螺丝散步的一张散步地图,对照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找到狐狸在哪里踩到钉耙,在哪里栽进池塘……瞧!扉页给我们带来了第二次阅读的快乐。
4、让人惊喜的的封底
封底,又叫底封或封四,是书的最后一页,它与封面相连,除印有统一书号和定价、条形码外,一般是空白,但有的会有作者介绍、内容提要、获奖信息和相关评价等内容,有的还会有与本书有关的某些图书的广告,而且宣传效果比封二、封三都好。
图画书封底的内容远比一般图书要丰富得多,很多封底往往图文结合,除了印上和作品相关的推荐文字外,大多数图画是从正文中选择的某个画面,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有的图画书封底的画面是对故事内容的延续,比如图画书《团圆》,讲的是父亲回家和我、妈妈团圆的故事,正文的第一页是爸爸拖着行李回家,最后一页是我和妈妈目送爸爸乘坐的长途汽车奔驰而去,但封底显示的爸爸的办公桌上有爸爸随身携带的笔(这支笔在前面爸爸补窗户缝的画面中出现过);有那枚硬币,被非常珍贵地放在瓶子里;最显眼的位置是一张我和爸爸妈妈春节期间新照的全家福。这一切告诉我们:爸爸虽然在工作,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和牵挂远方的亲人,分离的痛苦和正文中家人团圆的幸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心酸,也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
还有的时候,封底也可以和封面一起,形成对故事内容的某种补充,以上面提到的《害怕黑夜的席奶奶》为例,如果没有和封面连在一起的封底,故事要表现的内容就要显得单薄得多。
图画书是由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和封底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阅读和欣赏一本图画书,离不开对图画书各个构成部分的细致观察和品读,否则,图画书的阅读将会缺少了很多信息和乐趣。
参考文献
[1]傅林统.儿童文学的思想和技巧[M].台湾:台湾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97.
怎样让小学生变成“读”书郎 篇9
一、教师要做好范读
人们常说, 身教胜于言传, 具体到朗读教学, 我们教师的“身教”就是恰到好处地范读, 范读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材中感受作者情感, 在字里行间中理解作者情思, 将无声语言通过有声朗读传递给学生。当学生在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读中受到感染时, 他们如身临其境, 陶醉期间, 甚至达到忘我境界, 学生会在教师的范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他们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 对于小生来说, 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所以,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总是全身心投入范读,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当中, 用铿锵有力、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语调打动学生,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 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 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范读, 很快把学生带入文本意境, 在我的感染下, 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 整堂课书声琅琅, 学生陶醉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正是教师的范读, 使学生产生了朗读欲望, 于是就纷纷跟着读了起来。
二、激发学生朗读情感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涌现的产物,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丰富情感, 学生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 心中的琴弦会被文章拨动, 他们会产生一种倾吐感情的冲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无论是哪种性质, 都离不开情感, 情感教育与人文熏陶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翻开我们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处处能够感受到名家名篇对祖国、对自然、对人民、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字里行间流露出豪迈奔放或清丽委婉的作家情怀。可是,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们的课堂气氛严肃紧张, 学生的朗读欲望逐渐衰退。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充分运用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作用, 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例如, 在学习《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 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精美的画面, 并引导学生“:这么精美的画面, 想不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呀?有心的编者早给我们准备好了。”听到这里, 学生纷纷打开课本, 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
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走进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 “文本分析”是满天飞, “朗读训练”却微乎其微, 把原本的重头戏“朗读”抛在了脑后。其实, 这是不正常的, 它与素质教学的轨道是相背离的。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都应该重视朗读教学, 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将一篇课文恰如其分、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 这就说明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可是,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们的朗读教学单一又枯燥, 一般是让学生一齐读读就行了, 这样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也读不出文章的情感。因此, 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 我常常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是经常用到的形式, 在学习《花钟》一课时, 就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读得有滋有味。
总之,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在新课改形势下, 朗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 用形式多样的形式激励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探索朗读教学, 让朗读教学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相信, 我们的朗读教学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爱上朗读, 一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郎。
摘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起来, 将“朗读”这把宝剑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舞起来。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 让小学生变成“读”书郎:教师要做好范读;激发学生朗读情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兴趣,朗读情感
参考文献
[1]郭建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 2013 (36) .
[2]周爱民.新课程下, 我们怎样朗读:对朗读教学的几点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 2005.
谈谈怎样教好中学历史 篇10
一、充分利用和历史有关的故事
学生喜欢听故事,甚至高年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上课前先来一段令人捧腹的故事,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如讲“1794——1814年的法国”的时候,我利用了一则网上看到的幽默故事:“相传清末某省乡试,题目是《项羽拿破仑论》,有一秀才见题发愣:这项羽我知他是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天下,兵困垓下,最终自刎乌江,那拿破仑何许人何许物也?冥思苦想之后,秀才似有大悟:这‘仑’与‘轮’音同形近,莫非主考使用通假方法,故弄玄虚?‘拿破仑’者,‘拿破轮’也,于是乎他庆幸自己识破机关,得意中欣然命笔:轮难拿,破轮尤难拿,而项羽独能拿!何也?何也?项羽力能举鼎,况破轮乎?”同学们大笑之后,我书归正传说:“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拿破仑是什么人物呢?拿破仑·波拿巴,公认的战争之神,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身高不过一米六八,科西嘉人,有超人的军事指挥天才。拿破仑戎马一生,驰骋疆场,赫赫威名,令敌军闻风丧胆。他一生中指挥大大小小一共60多场战役,要比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汉尼拔、苏沃洛夫,这些名将所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拿破仑成为欧洲不可一世的霸主,成为与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拿破仑大帝。”“如此伟大的拿破仑在1794——1814年的法国历史舞台上做了什么举世瞩目的事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历史课程。”这样用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不感到枯燥。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只是引导者,而并不是指挥者,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为学生做好指导和服务。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以后,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压力,学习氛围轻松愉快,其乐融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闪烁生辉,个性的发展畅通无阻。
三、艺术地导入新课
比如说复习导入,这种方法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融合,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如讲授《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通过复习内地与台湾在历史上一直拥有的往来关系(比如在三国时代的卫温到夷洲和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这足以说明台湾一直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后来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自然就是一种侵略,是对中国的挑战,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郑成功驱逐敌寇,收复领土。
怎样和孩子读国学经典 篇11
一、组合方式多样化,并在课堂中交替使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需求,各种组合方式交替使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拓展了学习语言实践和交流的空间,促使学生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大胆交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1.座位的一竖行或一横行为一组——用于跟读单词或回答问题。
2.同桌为一个合作小组——用于对话操练,互相检查练习。
3.前后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用于角色扮演,互相帮助。
4.全班分为四个组——用于分组竞赛,用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检查组员英语学习情况。
5.全班分为男生女生两组进行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分课型创设情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添学习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1.词汇课的小组合作比较适宜采用游戏识记音、义、形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My schoolbag学习了词汇,
schoolbag,maths book,English book,Chinese book,story book,让学
生两人一组进行猜书包里装了什么书的游戏,使用的句型为:A:Whats in your schoolbag?B:An English book,a Chinese book,a maths book,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My classroom学生学习了教室里所有的物品,如 computer,teachers desk,fan,wall,floor,light,door,blackboard,完成Colour and say,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把教室上色,先在同桌两人之间介绍教室的物品。This is my classroom.The door is yellow.The desks are ... 然后全班分成四小组进行竞赛,介绍自己涂色的教室,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一个有趣的游戏会使乏味的单词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就会主动地融入学习活动。在设计和选择游戏时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实效。参与游戏的学生越多越好,尽可能全员参与,这样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2.对话课的小组合作,比较适宜采用角色交替,真实再现生活情景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How can I get there?学生学习了词汇:science,museum,post office,hospital,bookstore,cinema,crossing,turn right,turn left,go straight,我设计了一个对话任务,A:I like ...How can I get to the ... B:Turn left/right at ... 我把整个班级分成五组,并做了一张活的地图,有地名,有街道,教室里的五组分别代表地方是:science museum,post office,bookstore,cinema,hospital。每组内的成员两人一组进行合作,设计路线去某个地方,并要其中一人,在教室里边走边说,然后让其他组的成员进行评价。学生在边走边说的过程中,让其他学生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型,学生通过这一小组活动,感受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读写课的小组合作较适宜写话互评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My favorite season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要学生完成season,color,sport的学习,我先由歌曲Seasons导入,建立季节与颜色的联系,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为spring,summer,autumn,winter,每组完成一幅该季节可以做的事情的图画We can do ... in ... 小组成员分工如下:一人画图,一人着色,一人讲解,其他表演。最后进行小组辩论:I like ... 至此,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完成了季节、颜色、运动等任务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建立互补式的学习小组,将水平不同的学生编在一个组,在学习中做到互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将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其他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他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都有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有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负担起管理和调控的职责,要参与到小组中进行讨论和指导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怎样上好历史活动课 篇12
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基本上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相去甚远。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改对历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谈谈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活动课。
一、抓住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1. 历史性特征。
历史活动方案选择的题材上,必定应是与历史有关的题材,这往往取决于历史必修课教材,应以必修课教材为基础,使活动课方案的内容成为必修课内容的拓宽和深化。
2. 综合性特征。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内容包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
3. 兴趣性特征。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学习的动力,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活动课中激发学生兴趣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4. 自主性特征。
历史活动课应反映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自主选择与主支投入,着重自我显示聪明才智,焕发创造的光彩,这是活动课的灵魂,因此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传统学习方式。
5. 实践性特征。
活动课强调活动,重视实践应用。历史活动课时应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
6. 全员性特征。
全员性决定了历史活动中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中的几点探索
1.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动”起来。
如:在上《破解彩陶之谜》这一活动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对实物、图片进行观察,让学生辨别这些陶器的名称、类型、用途。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注意下列问题(教师一边提问题,一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说自己的不同见解,同时纠正补充):陶器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工具可帮助制作?这些陶器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用途?你还能想到什么?一问一答,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加深了对彩陶的全面认识,真正地“动”了起来。
2. 全面把握好活动课的特征。
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是自主性、综合性、兴趣性为主的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如:在《成语历史知识竞赛》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出三名代表组成参赛队,另外再选出五名学生组成裁判组(其中包括主持人一名和记分员一名),各组其余学生全部作为本参赛队的支持者。将搜集到的成语交给裁判组,由裁判组进行汇总和选择,然后编成选择、填空、连线、问答等多种题型。并将题目按比赛程序依次编号,竞赛分三个部分,即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必答题依次由每组的一号、二号、三号独立答题,抢答题由主持人读完题目喊“开始”抢答,答错的倒扣相应分,风险题由参赛队抽取回答,答正确给分,答错扣相应分。然后由裁判组、记分组进行评判,给优秀选手发奖品,最后主持人总结。这样通过活动,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的知识,锻炼了自主活动能力,又体现了主体性,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 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逐渐渗透知识。
活动课是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法,以获得知识,训练自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活动课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课堂实践为基础,将所传授的知识逐渐渗透到活动中,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
三、注意活动中的反思
1. 历史活动课与常规历史课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弥补了常规历史课的不足。
2. 历史活动课减少了对教师和学生的束缚,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宽阔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形成了对历史学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 历史活动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良好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变角色———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活动课也是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过程。
总之,在历史活动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实现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掌握活动课特征,随时进行反思。
摘要: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基本上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 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相去甚远。本文对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活动课作一探讨。
【怎样读历史】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怎样教09-14
怎样学好高中历史10-27
怎样上好历史课07-14
怎样学好高一历史论文05-19
怎样上好高中历史课07-14
怎样推进历史教育改革10-09
怎样让历史课活起来08-04
近代史结课论文-历史是怎样选择毛泽东的10-14
怎样才能读懂学生10-22
课外书怎样读论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