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品人生

2024-09-19

读历史品人生(精选16篇)

读历史品人生 篇1

读历史阅人生

李春芳

我今天演讲的是围绕《历史中的大智慧》这本书来展开的。有人说历史即人生,人生即历史。确实,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展示了超越我们想象的无穷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中学习、思考、领悟。《历史中的大智慧》从权变、谦恭、达观、韬晦、现实、演技、忠诚、组织八个方面让我们洞悉历史中的大智慧,体悟人生中的潜规则。

说到东方朔,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宫廷之中,嘻嘻哈哈,时而逗得汉武帝捧腹大笑,时而一语刺中皇帝的痛处。使许多同僚望洋兴叹。他的一生,不是伟大的一生,不是光辉的一生,不是灿烂的一生。但是却是成功的一生。用玩笑的方式处理重大问题,给别人留有余地,岂不是很令人感激?让你的朋友更有理由爱你,你的敌人更有理由怕你,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厚礼。他还是“扬长弃短”的最好范例,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却才华横溢,成就了诙谐的人生。他让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不能以貌取人。

他告诫子女,其实也是告诫我们:遇到问题别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要放得下,会变通。否则就会和世界不合拍,遇到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多,最后你就成了一只“辍网劳蛛”,只知道抱怨网为什么会破,却不肯抬头看看那没有网的天空是多么的辽阔。其实人可以摆脱束缚、骄傲地飞翔。

冯道,凭着一股实在的劲儿,不管朝代怎么改变,新来的皇帝都一样信任他,愿意用他当宰相。他努力维护着社会秩序和百姓民生。他服丧期间,家乡闹饥荒,他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俸禄全捐了出来,用以救济灾民,而他自己住在茅屋里,耕耕田,砍砍柴,恢复农民本色。冯道豁达的人生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面对现实,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抱怨学校的琐事繁杂,不要抱怨学生的智商不高,更不要抱怨家长的愚昧无知。像冯道一样,把学校看做自己的庄稼,被物欲淹没,我耕耘;被家长蜚语,我耕耘;被同事嗤鼻,我耕耘。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守住自己心中的信念和梦想,守住自己的良知和真诚,善待别人,温暖自己,别奢望人人都懂你,别要求事事都如意,苦累中,懂得安慰自己。没人心疼,也要坚强;没人鼓掌,也要飞翔;没人欣赏,也要芬芳。

最后,希望大家从历史这座智慧宝库中,获得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好,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读历史品人生 篇2

公元前98年, 司马迁因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辩护, 惹怒汉武帝要被处以死刑。虽然汉制死罪可以用钱赎免, 但因司马迁“家贫, 财赂不足以自赎”, 又“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只好以腐刑相代。出狱之后, 司马迁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 负责将百官的报告转达给皇帝, 是皇帝的近臣, 名义比太史令高。但它由宦官充任, 担当这样的官职本身就是一种耻辱。司马迁内心惨痛, “肠一日而九回,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公元前93年, 司马迁给朋友任安回信, 即《报任少卿书》。因为之前任安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担负起中书令“推贤进士”的责任, 但司马迁因公务在身, 很久都没有回信。而这个时候, 任安在太子刘据起兵和江充相斗中受牵连下狱。司马迁担心他遭斩, 就给他回了这封信。这时虽然距李陵之祸已有数年, 即使日月飞逝, 时间这个最好的疗伤师也不能使司马迁的痛苦减轻丝毫, 耻辱、悲愤吞噬着他。司马迁悲怆而沉痛地把自己的痛苦、愤懑, 决心和意志呈献在给故人的书信之中。

司马迁初任太史令时, 热心仕宦且满怀豪情, 要为君王、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绝宾客之知, 忘室家之业, 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 务一心营职, 以求亲媚于主上”。李陵事件使他看到士大夫们趋炎附势的丑态。通过史料, 我们知道司马迁之所以为李陵辩解, 一是敬重李陵的人品;二是作战中, 李陵虽败, 但此战役兵力对比悬殊, 李陵还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 所杀过当。李陵虽投降, 但李陵往日的为人, 让司马迁相信李陵不过是“欲得其当而报汉”;三是想效忠君王。可以说,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但他万万没想到, 自己的忠心赤胆换来的却是“交手足, 受木索, 暴肌肤, 受榜箠, 幽于环墙之中”, “款款之愚”、“拳拳之忠”换得“诬罔主上”的死罪。司马迁遭受到了世间最大的耻辱, “祸莫憯于欲利, 悲莫痛于伤心, 行莫丑于辱先, 诟莫大于宫刑”。人生旅途中会有种种不幸, 但“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了解兴衰治乱, 但也正因此他能更深刻地体悟到耻辱!人的本性都是贪生怕死, 但“激于义理”, 即使是胆小怯懦的人也还是会挺身就义。那么, 他受了那么大的耻辱, 怎么仍能挺得住、活下去?又是什么支持着司马迁在严重的打击之下, 走出自己的极限人生?

一是承父志。司马迁出生时, 其父司马谈身为太史令, 掌管“文史星卜”。虽不受重用, 但是他理想远大——要承《春秋》, 写一部完整的史书。可惜的是还没有来得及动笔, 就与世长辞。司马迁立誓要承父业, 成国史。

二是司马迁才识卓绝, 准备充足。司马迁有着良好的家学和师承, 10岁左右随官为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来到都城长安, 师从古文大师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从今文大师董仲舒习《公羊春秋》。他同时爱好文学、博通六艺, 涉猎百家杂语, 精通天文、律历、地理, 懂得医药、乐律、占卜等。继承父亲官太史令后, 又阅读了当时的遗文古事 (“靡不毕集于太史公”) 。他能博览群书, 又不读死书, 他游历考察各地史迹, 增广见闻。司马迁作太史令后, 以高度的热情, 开始著述《史记》。不幸的是在他写作《史记》第7年, 就遭受了李陵之祸。

三是学榜样。“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报任少卿书》中的名段, 这段话曾经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在灾难面前重获新生, 同时也是司马迁自身的榜样, 他要效法前人, 于逆境中发愤著书。所以我们不难理解, 在《史记》一书中, 司马迁对于那些为了建功立业而忍辱负重的英雄们, 从不吝惜他的赞美之辞, 如在《史记·伍子胥列传》赞中评价伍子胥:“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 何异蝼蚁。弃小义, 雪大耻, 名垂于后世。”又如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赞中高度赞扬蔺相如:“方蔺相如引璧睨柱, 及叱秦王左右, 势不过诛, 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 威信敌国, 退而让颇, 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 可谓兼之矣!”

四是远大理想和恢弘事业更胜其父。在信中, 司马迁详述了自己著述《史记》的动机和目的, 说出了震撼千古的名言。“所以隐忍苟活,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他要死的重于泰山, 要通过著《史记》——“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而且司马迁坚信这个理想事业终将为社会所理解、所承认。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史记》和他自己都成为后代史家追奉的典范。尤其是每逢王朝更替之际, 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的文人儒者, 面临国破家亡, 生不能、死不得的两难境地, “存国史”成为他们痛苦“活着”的寄托与支柱。

五是逆境成就。逆境是痛苦的, 但又是最好的老师。在逆境中, 希望可以燃烧。正因为不幸, 才使司马迁更加接触了解社会实际, 培养其“反叛”品质, 使他把自己的著作变成批判的、战斗的武器, 成就“藏诸名山, 传之其人”的事业。

虽然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 司马迁也解释了《史记》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 但毕竟是一篇公开自传, 行文较严肃谨慎。相比之下, 《报任少卿书》是私人信件, 具有较强的隐秘性, 真情实感流于笔尖, 我们从中能获得在正式传记里难以得到的史料。可以说, 《报任少卿书》是我们后人解读司马迁, 品位其理想人生的金钥匙。

注释

1[1][汉]班固:《汉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

2[2]鲁迅:《鲁迅全集》 (第六卷) , 第40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读《论语》,品人生 篇3

“贤哉!回也!”是《论语》里孔子的一句话。“回”指颜回,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孔子所喜爱。这句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赏,说他一小碗饭、一瓢水、一间陋室就能生活自在。试问现在的人,谁还会去住一间破破烂烂的房子,而且每天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水?可颜回做到了,就连他的老师孔老夫子也自叹不如。为什么他行,我们却不行?因为他有毅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颜回能成为一个贤者的原因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了。许多人一起,必然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记得这句话还有一个典故:一个船夫载着一位文人过河。途中文人问船夫:“你会吟诗作词吗?”船夫说:“不会。”文人遗憾地说:“那就等于失去半条命了。”突然船翻了,两人落入水中。船夫这时问文人:“你会游泳吗?”文人说:“不会”。船夫说:“真遗憾,那就等于没命了。”人各有所长,生活中我们更要有求知之心,要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我自问可以温故,却做不到知新。这可谓是一套学习方法!还是事半功倍的那种。不过要认真对待,不然反而弄巧成拙。不会温故,何来知新?温习旧功课,听起来很轻松,但做起来却很难,至于知新,能在旧功课中找到新的知识就更难了。但只要有心,无论这个难关多大,也能被攻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是偶尔一翻,就能悟出如此多的人生哲理,不愧是哲人智慧结晶。《论语》既能与《中庸》、《大学》、《孟子》并称“四书”,又岂会差呢?说起来还是《论语》辈分大。《三字经》说:“作《中庸》,子思笔”,“作《大学》,乃曾子”,这些人都在孔子之后,而《孟子》是孟子所作,晚了孔子几辈,《论语》又是几十人所编,它真是当之无愧的“四书”之首啊!

读诗词经典,品人生百态 篇4

---------观《中国诗词大会》有感

黄河路小学五

(二)班

房育华

辅导老师:付方方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于是,付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它带着我们走进诗词的国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总决赛分为个人追逐赛、攻擂资格争夺赛和擂主争霸赛。最令我期待的是最后的擂主争霸赛,那就是一路势如破竹的小才女武亦姝和博古通今的“沙场老将”彭敏的比拼,这将会是一场巅峰对决。同学们都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着,仿佛就身处现场。随着一道道题,场上的比分到了关键时刻,武亦姝四分,彭敏三分,不知识武亦姝一鼓作气拿下冠军,还是彭敏为自己取得转机?我们在赞叹武亦姝的同时也暗暗为彭敏捏了一把汗,这时,武亦姝抢先按下抢答键,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见她快速说出了答案,主持人董卿顿了一下,说道:“回答正确!”顿时,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响起。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女孩武亦姝获得了冠军!

读一本好书品一种人生演讲稿 篇5

《小王子》这本书是我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小王子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我马上翻开了这本书。

在书里面,我看到小王子精心的照料一朵玫瑰花,却又因为和玫瑰闹别扭而离家出走。看到他在六个星球上旅行,看到他在地球上与小狐狸叫朋友,与飞行员谈心,最后有看见她被毒蛇咬了一只,消失在了沙漠之中。小王子那些奇妙的经历令我向往,他的离令我感到悲伤,我希望小王子能再回到他自己的星球上,再次回到他心爱的玫瑰身旁。我想,这是所有喜欢小王子的人的心愿吧。

看完书后的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自己来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看见狐狸望着金色的麦田,倾听风吹过麦浪的声音,嘴里说道:“亲爱的朋友,你一定已经回到你的心爱的玫瑰花身边了吧?你一定要对你心爱的玫瑰花负起责任哦。”我一转身,又飞到飞行员的窗户面前,他正仰望着繁星闪烁的星空,嘴边带着笑容。

人生如茶品茶既是品人生散文 篇6

我泡了一杯茶水。有的茶叶飘在杯子上部,有的飘在杯子中间,还有一部分茶叶沉到杯底。

曾经读过一篇散文叫茶如人生,很有感触。茶的种类很多,有的人如花茶,你总能听到他们乐观感恩的笑容;有的人如绿茶,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能给人以绿色。有的人如白茶,这种人非常干净不喜欢一丝灰尘,在你经过她身旁时,会闻到到一股天然的香味。还有的人如高贵的普洱茶,她不想主动理你,并不代表她忽视你,而是她有颗容易受伤的心。

人生如茶,芸芸众生就如着纷纷的茶叶,个行其事。我把飘在茶杯上面的茶叶比作青年,中间的是中年,飘在杯底的茶叶当做老年。青年时的我时总喜欢爬最高的山,走在父辈的前面,父辈们总是笑着说:他们年轻,有活力;中年时的我看着跑在前头的青年,又回头看着徐徐前进的老人,我尽可能的跟上青年人的步子,也尽量放慢步子,让老人不要掉队;老年时的我沉到了最底部,努力的向上看,却什么也看不到,只好找一处安静的地方数着丁亮的星星,老年的.我将为人生的终点散发最后一丝光辉。

还可以将飘在茶杯上面的茶叶比作浮躁的人,中间的是圆滑的人,底部的是默默奉献的人。

我喝了一口茶水,会有一些茶进到嘴里,我将这些茶吐到一旁,我想这些茶叶就是浮躁的人。浮躁的人会因为一些轻微的事情,会愤怒的离开,没有人会留念思念他们。飘在中间的茶叶不愿做这些浮躁的人,也不愿意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遇风变风,遇水化水,看不到他们的真是形态,但是他们有时会圆滑的找不到自己。最底部是默默奉献的人,他们不求回报,只求安心。这类人最值得人们尊敬、爱戴。

我轻轻晃动茶杯,所有的茶叶在水中乱飘着,浮躁的人变的圆滑,圆滑的人变的沉默,沉默的人变得浮躁,他们在不同变化着。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变动都要跟着水势的变化而变化,或许这个杯子是承载社会的容器,而这些茶水就是社会,茶叶就是就是随波逐流的我们,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读小说品诗味 篇7

一、浏览全文, 梳理梗概, 体悟诗味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 由于被小说的生动故事情节所吸引, 我们常常会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不加细看, 这并不是敷衍了事的读书态度, 而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看似走马观花, 实则是观其大略, 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自觉梳理脉络, 在浏览故事的过程中, 既感其真情又通其文脉, 而诗意在赏析中自现。鲁迅先生的《祝福》是小说中的经典, 浏览故事可以抽象概括出这样几句话来:人物——祥林嫂;故事情节——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农村妇女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环境——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沈从文的《边城》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在山清水秀的湘西, 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 孙女翠翠清纯美丽, 她喜欢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 而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傩送相约以后来, 天保外出闯滩而死, 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 翠翠的外公也忧郁地离开了人世, 只剩下翠翠苦苦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样, 在观其大略、梳理情节的过程中, 小说中那凄清抑郁的诗味也会在读者的心里慢慢洇开, 读者在思考赏析的同时, 心灵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分析形象, 明确技巧, 感悟诗情

我们一旦对小说有了深入的阅读, 人物形象就会在我们的心里逐渐明晰起来。小说阅读的多了, 思考的深了, 我们就会在对各色人物形象的欣赏中感悟到一种姹紫嫣红的诗意之美。“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勉从虎穴暂趋身, 说破英雄惊杀人”的刘备;“清平之奸贼, 乱世之英雄”的曹操;“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王昭君;“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阿贵……我们用心灵与他们对话, 同时, 他们也在默默地感染着我们, 在他们多样的人生里, 不都有一种别样的诗意在里面吗?

小说是通过对典型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 而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技巧。在中国的诗词写作技法中, 有句话叫“以乐景写哀情, 倍增其哀”。祥林嫂, 这个不幸的农村妇女, 在众神给予众人“无限幸福”的时刻, 其幸福被扼杀, 使文章的讽刺意义及悲剧之味越发浓烈。记得鲁迅先生说过, 要刻画一个人, 最重要的是刻画他的眼睛。鲁迅先生的“画眼睛”技法, 不可谓不高明。要写好一个人, 相貌之外, 言行是绝不可少的, “偷书不算偷”,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就把孔乙己那种迂腐穷酸样刻画的淋漓尽致;而“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短短的八个字, 就把葛朗台“看到金子, 占有金子”的守财奴嘴脸暴露无遗。

在小说写作过程中, “首尾开阖, 繁简奇正, 各极其度”之篇法, “抑扬顿挫, 长短节奏, 各极其致”之句法, “点缀关键, 金石绮彩, 各极其造”之字法。这些手法的运用, 让我们在阅读欣赏时能感受到种种别样的美来。

三、品读意境, 明晰主旨, 读出诗意

优秀的小说是浓缩的诗歌, 只要我们用心阅读, 就能从小说中读出诗一般的意境来。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 第十三章里, 有这样一段描写:“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 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 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 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美丽的翠翠就生长在这片纯净的山水间, 自然界的动静结合, 吐陈纳新, 仿佛都与她内心的安静和萌动相和谐。这一段景物描写, 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 惟闻钟磬音”相比, 其情景不同, 但意境相通。还有, 在第十三章节中写到了翠翠的心事:“翠翠坐在溪边, 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 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 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 把那个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 就忽然哭起来了。”宋秦观写过“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的诗句, 其情其景与《边城》中的这段对人物心里的描写有相通之处, 悠闲中不乏一种落寞和惆怅。

优秀小说的主旨, 是文学园林中绚丽多彩的花朵, 是文学江河里璀璨夺目的珍珠, 是文学夜空中熠熠生辉的星星, 是另一种诗意。

四、拓宽视野, 比较鉴别, 探其诗境

在对小说进行赏析时, 可以对同类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 同一作家不同种类的作品, 及不同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都可以拿来进行鉴赏分析, 深入研读, 在赏心悦目的阅读研究中也能感受到其中诗的意境。

读《范进中举》让我们对赵嘏的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了解的更加深刻, 读《孔乙己》看了丁举人的行径, 与《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的行为作比较, 使我们明白“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在古代社会中的是什么样的意义。这样比较鉴别, 可以让我们领略异曲同工之妙, 感叹“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之妙。同样是描写清纯美丽的女孩, 写作的角度不同, 其侧重点就截然不同。沈从文先生写翠翠, 有这样一段文字:“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这里对翠翠的描写意味深长, 既有环境的衬托, 又运用巧妙的修辞刻画,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清纯”。川端康成对舞女熏子的刻画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 发型古雅而又奇特。这种发式, 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 十分匀称, 真是美极了。”这里作者描写了舞女的发型, 刻画了舞女的外貌美, 这种古典意义的美含蓄蕴藉, 充满传统“淑女”的韵致美。

粥中品人生 篇8

煮粥的女人是天下最真实的女人。她褪下浓妆艳抹的面具,宽松的家居服取代了刻板的套装,脸上也不必挂着职业性的微笑。她用一张真实的脸,一份真实的爱,一心一意地为自己和家人熬出一锅新鲜的粥。

街灯一盏盏亮起来了,功课特多的孩子和加班晚归的我在摩托车上远远地便看到家中厨房的灯亮着,闻着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不由加快了回家的车速,煮粥的妻子精心营造的家的氛围,是我们无法不留恋的窝。

或许这便是幸福吧,两碗热粥,几碟小菜,平常到了极点,却是地老天荒也无法割舍,是永远解不开的情结,代表着童年、母爱、故乡和亲情。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稀粥咸菜几乎等同于贫穷。“就着红烧肥肉吃上一碗干饭”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日子红红火火了,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菜市场更是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吃厌了大鱼大肉,人们念念不忘的还是这朴实的薄粥。对于应酬过度的人而言,“回家喝两碗粥”竟成了奢望!我们的肠胃,也许无法适应油腻的奶油西餐,而稀粥,却永远是舒坦妥贴的。稀粥适合于各种身份,各种年龄及各种体质的人们。不管你多么虚弱困倦,只要还能喝下稀粥,你就还有活跃的希望;不管你多么穷困潦倒,只要你还有两碗稀粥,你就有重新站立起来的勇气。稀粥是弱者的慰藉,是孤独者的温馨,是徘徊者的亮灯;是汪洋大海中的港湾,是狂风暴雨中的宁静。最贫民化的粥,无意中竟阐述了永恒的真谛。有一位如今已十分成功的朋友谈起创业困难的时候,最令他感动的一句话是:“你好好去干吧,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有两碗稀粥。”当年对他说这话的姑娘已经成了他的娇妻,他们的生活早已达到了什么都吃得起的水平了,此时,他认为最好的晚餐便是妻子亲手熬的稀粥。

在城市长大的我,很是羡慕那些家在农村的同事,隔三岔五总有乡下亲戚送上时鲜蔬果。有一次,一位下乡采访时结识的农民朋友在稻谷丰收的时候给我送来了一袋鲜米,真的是好鲜好鲜的米!记忆中从没吃过如此鲜甜的稀粥。那天晚上,我们全家每个人至少比平时多吃了一到两碗稀饭。吃着饱和着太阳芬芳的粥,想着农民朋友那淌满汗水的古铜色脸庞,我不由又想到了农人在田里辛勤劳作的情景,从春天播下嫩绿的秧苗到夏天收获成熟的果实,这其中多少艰辛多少劳累:虫害、水灾、干旱……田野的风一遍遍吹过,炽热的骄阳一次次烤过,农人的汗水一遍遍流过,才有了这雪白芬芳的稻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多么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稀粥之所以如此香甜,如此滋补,如此让我们难以割舍,便是因为它不仅含有太阳的光华,黑土地的厚泽,更有人类辛勤的奉献。天、地、人,便如此神奇地融合在一碗稀粥之中!难怪它有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精明的商家似乎摸准了现代人对稀粥的情有独钟,各式各样的粥馆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悄然出现。它们都有一个颇富田园风味的名字:稻香村粥馆、麦田香粥馆。粥馆内煮粥的姑娘轻捷恬静,她们可以煮出几十种风味各异的粥:海鲜粥、皮蛋粥、鱿鱼粥、桂圆粥……名贵的配料往往使粥失去了天然醇香,虽然“滋补”,却不太自然。然而粥馆的生意还是不错的。或许,在这回荡着轻柔音乐的粥馆,看着煮粥姑娘的芳姿,喝着滚烫的粥,多多少少令匆匆过客有一份归家的感觉吧。然而最好的粥依然是不掺任何佐料的白米粥,就上一碟榨菜或碎萝卜干就好了。那是真正的芬芳,真正的温馨。它注定属于家园、属于亲人、属于浓浓的情缘。

粥是平淡自然的,像大多数人拥有的平凡人生;粥是芬芳荡漾的,像平凡生命中的一次次感动。

细品人生作文 篇9

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三千多样发明,可在这光鲜的背后,爱迪生又忍受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呢?初入青年的他,在火车上边打工边做实验,多次使火车发生火灾,遭受了雇主的无数冷眼,可他仍然坚持去做实验。晚年的他,就快完成一项重大发明了,可他的实验室失火了,烧毁了他所有的手稿,爱迪生却不以为然,认为只不过重来就行了。

爱迪生,你虽然在发明途中经历了不少坎坷,可是你却不惧困难,发明了这么多让人们生活更加方便的产品,所以你的故事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你的精神值得被我们永远赞美,你的贡献值得被记入史册。那些坎坷,就是你走向成功的台阶。

炸药之父诺贝尔,为了观看炸药的爆炸,总是近距离蹲在点燃的炸药旁边,多次被炸得面目全非,有几次还差点丢掉性命。后来,他们邻居们纷纷搬走,医生也说他是疯子。可诺贝尔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最终,他研究出了威力巨大的炸药,赚到了一笔巨资,在他去世之前,还用这笔钱立下了诺贝尔奖,鼓励人们多多发明,造福人生。这就是伟大的诺贝尔,你不怕失去性命的危险,一直在发明的道路上前行。你死后还要造福人类,为人类着想,你是全人类的榜样。那些坎坷,就是你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世界名人居里夫人,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更是与居里先生一起来研究镭的奥秘,长期的核辐射实验使她的皮肤上出现了坑坑洼洼,更让她开始急速衰老。后来,实验快成功之时,居里先生却去世了,居里夫人只能快速从悲伤之中走出来,继续实验,最终,她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你不顾自己的身体,也不顾丧夫之痛,全身投入实验,一心造福人类,你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那些坎坷,就是你成功海洋上的小船。

品茶,品人生作文 篇10

而更多的时候,我喜欢静静的观察和品味茶。茶叶的形状最初是扁瘦而干枯的,细细地嗅,也只能闻到一阵极淡的清香。但是,当你倒入一杯开水呢?你会看到,在滚烫的开水中,茶叶的形状发生了奇特的变化:茶的叶子随着水流翻滚而渐渐舒展,墨绿色的叶子变成嫩绿,同时释放出一种奇特的芳香。就像刚下过雨的清晨,深吸一口,能感到有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在体内流动。茶叶的变化不只有这些,它还悄悄地染绿了水。起先无色无味的一杯清水,被它变成了一杯浓香飘溢的茶。或许你会说,这只是一种很普通的变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不是茶叶忍受了热水的煎熬,怎会释放出这样浓郁的芳香?

人生亦是如此。如果不经历挫折与失败,不坚持下去,你怎会懂得一览众山小的滋味?

如果没有雨水的冲刷,又怎会有耀眼的彩虹悬挂于天空?如果没有毛虫在黑暗又拥挤的蚕茧里暗暗下决心出茧,又怎会有拥有艳丽的翅膀?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生意志,树早已死去。如果……

世界上有太多的如果如果,但人生没有如果,如果你没有熬过眼前的这一片黑暗,你怎会看到前方那一抹明亮的希望!所以,为了现在的我们不留遗憾,请让我们赶在命运的前面抓住成功的头发!

听雨品人生 篇11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浪迹江湖。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他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恸,形成了悲凉清俊、萧寥疏爽的风格,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

【作品赏析】

此词题为“听雨”,却非咏物之作,雨是“触媒”,在词人的灵感思维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全篇围绕“听雨”这一中心线索展开,概括了少年、壮年、晚年一生经历三个阶段的不同境遇。同是听雨,因年龄、阅历、思想的不同,作者赋以听雨的地点、环境、气氛也不同。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不禁让人想到“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年华。青少年时代,壮志凌云,风流倜傥,追欢买笑,无忧无虑。此时听雨在歌楼上,楼内歌声和着室外雨声,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灯红烛、昏纱罗帐,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第二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不由得让人想起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小令。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壮年时代,汲汲于途,风餐露宿,浪迹天涯,客舟听雨,让人黯然神伤。望萧萧暮雨中江水茫茫,云低贴地;听瑟瑟秋风中孤雁哀鸣……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柔肠寸断!

第三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看破红尘顿悟为僧,还是孤身行旅寄居僧庐,不得而知。到老来时处境萧索,僧庐听雨,两鬓白霜,孤独凄凉,万念俱灰。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展示出词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末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生的悲欢离合,不管是大悲大喜还是大爱大恨,归纳起来都是“总无情”。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但这并不是词人的大彻大悟,而是词人在极度痛苦的心情升华后的自嘲自谑。否则,也就不会“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对雨声听得那么真切了。短短一首词,概括了词人一生身世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以“雨”为线索写出了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两大转折。第一阶段是少年,地点是歌楼上,无忧无虑,闲听歌雨,浪漫乐观;第二阶段是壮年,地点是客舟中,漂泊天涯,愁听风雨,苍凉沉郁;第三阶段是老年,地点是僧庐下,寄人篱下,无限凄凉,孤寂低沉。三个阶段中地点的转换勾勒出作者人生的两大转折;从歌楼上到客舟中是第一大转折,这既是从少年到壮年的转折,又是从安逸到漂泊的转折,此后作者虽不安逸,但仍能自食其力;虽奔波,但仍有所得。从客舟中到僧庐下是第二大转折,这既是壮年到老年的转折,又是从漂泊到寄寓的转折。此时作者年老体弱,只得寄寓僧庐,过着凄惨的生活。同时在三个地点中:“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上”“中” “下”三字也隐约表明作者每况愈下的处境。

读历史品人生 篇12

马连道茶城的一间茶铺内,在微微泛红的竹制茶海上,一盏紫砂壶,两只小巧的杯子,惹人怜爱。笔者趁热闻香,举杯至鼻前,陈香泉涌;噙饮入口,初感苦涩,片刻之后便觉满口芳香,沁渗齿龌。

品茶如品人,透过酒红色的普洱茶,茶室主人孙海彬的形象也随着淡淡的茶香逐渐清晰。

2007年是普洱茶行业几欲沸腾的一年,普洱茶价在经历了上半年高潮迭起的疯狂后,下半年又戏剧般地坠入低谷。昔日喧闹的门庭不知为何骤然变得冷清,于是,不少茶商难耐寂寞,纷纷停业,有人还在扼腕叹息自己没有及早抽身而退。然而,就在他人顿感整个普洱茶业前途迷茫的时候,2007年12月10日,马连道茶城的西南角,由孙海彬主持的北京普洱品鉴中心却隆重开业了。

茶缘骤起

孙海彬个头不高,面堂白净,说起话来声音不大却字字有力,不难看出他是个做事稳重利落的人。在进入茶市之前,孙海彬涉足广告业整整十年了,出于职业惯性,“坦诚有礼”似乎已成为他个性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在2007年普洱茶最低迷的时候入市?”笔者问。

孙海彬微微一笑,喝了口茶,娓娓道来。2006年据说是普洱茶腾飞的元年,普洱茶开始为大众所接受,市场逐渐形成。2007年年初,因多方炒作而造成的普洱茶价疯涨,4月底开始的又遇冷巨跌,之后普洱茶市场便进入低迷调整期,很多茶商把“普洱茶饼”从货架上拿了下来,又换回原来的铁观音和大红袍。此时的孙海彬还只是一个局外人,在做媒体之余看到普洱茶价格的如此起伏——2007年的春茶竟然十倍于2006年同期,一箱价值八千元的普洱茶在拍卖场上居然以两万余元成交。这样不正常的市场现象引起了孙海彬对普洱茶的兴趣,也使他隐约感到其中的商机。于是他开始出入茶市,想品一品这些“能喝的古董”,感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不久之后,被清幽沁心、津液四溢的普洱茶香所折服的孙海彬通过书籍和网络学习,了解到普洱茶的一些特性,更体味到喝茶的心境:三五友人围桌而憩,喝着或生或熟的普洱茶,看着一圈一圈白色的清雾状烟顺着茶杯沿慢慢往上走,心境回归到一种恬淡安详的状态。于是,在2007年9月中旬,孙海彬与有着全球普洱茶杰出人物称号的石昆牧老师一同前往云南,开始了他与普洱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站在云南景迈山上,远望着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茶林,孙海彬内心真的被震撼了。不仅为这些在大自然中天然生长着的美丽的茶树,更为那些由小作坊加工制成的劣质茶叶而痛心。他深深地感到在普洱茶市场回复平静后,需要一批有责任感认真做茶的人来重新带给普洱茶这个年轻的茶叶市场活力。回到北京,面对市场中良莠不齐的茶品和茫然的茶友们,孙海彬决定开一家以茶会友以诚待客的普洱茶品鉴中心,不仅要做好茶,更要让茶友们了解普洱茶并且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洗茶润器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但在孙海彬的字典里更多的则是“事在人为”。

在决定做茶后,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店面的问题。那时孙海彬的面前有几个选择:一是注册公司做自己的品牌茶,二是代理茶厂的产品,三是加盟茶庄连锁,像张一元或者吴裕泰茶庄。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后,孙海彬认为在自己饮茶时间不长、尚在学习中的情况下,最合适的是在一个利于自己学习的环境中迅速融入普洱茶市场。多方考察后,他将目光锁定在马连道茶城。

与北部相比,位于南三环边上的马连道茶城算是南城茶叶市场的一枝独秀了。那里不但交通便利,店铺的设计也很人性化,每间店铺分为两层,一层为店面,二层专为茶友私人聚会场所也可做仓储之用。每间店铺都配有独立卫生间,以便解决客人的不时之需。最重要的是,孙海彬选中的店面正好位于石昆牧老师的店对面。

有了石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再加上自己的虚心学习,孙海彬用相当短的时间掌握了普洱茶的基本特性,并且在品茶上有了自己的一定标准,那就是从茶、厂、人三方面来选茶。茶,要原料上乘的好茶;厂,要博友、下关这样的大厂;人嘛,就是说要从聊得来讲诚信的人那里收茶,经由这“三关”筛选出的茶叶,保证了茶铺的茶叶质量。

其间,孙海彬不经意透露了个“小细节”,他当时在茶山收茶,曾有一天之内尝了四十多种茶的经历,笔者听后不禁面露羡慕之色。孙海彬不禁苦笑,“日尝百茶”听来是一种享受,可是晚上回到宾馆茶性发作后彻夜未眠的滋味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以茶会友

古语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笔者在与孙海彬的交谈中听他提起最多的便是诚信和责任。提起初入茶道的一段遭遇让他至今叹息不止:那是在他做茶之前,刚刚开始饮茶之时,想找几个喝普洱茶的朋友交流一下,没成想几个朋友提起普洱茶都面露愤愤之色。原来他们在买茶时缺乏选茶经验,买的普洱茶价格高品质差,里面还有各种杂质,什么头发树枝之类的,严重影响了朋友们的喝茶热情。据孙海彬介绍,虽然不是主流,可是普洱茶行业确实存在着少数以次充好、低价进高价出的现象,影响了整个行业的信用。生意兴旺,诚信先行。所以现在需要一批讲诚信有责任感的茶商来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科学的普洱茶消费。

对于孙海彬来说做茶是投资,更是兴趣爱好。在他看来货真价实的好茶加上适当的包装和宣传,就是经营原则,对于少数无德茶商为谋暴利而做的一些小把戏,他极为不齿。在他的眼中货真价实的茶包括两部分,一是茶的种类的真实,另一个就是茶叶年份的标注。普洱茶固然是越陈越香,然而这个陈香是建立在好原料、好工艺、好贮藏的基础上的,并不是年头越久的茶就一定越好。

大抵是受原来做媒体的理念影响,孙海彬不同于其他茶商的就是他对于茶品的创新。这不只体现在茶本身的制作上,也包括茶品的包装和宣传。由于有博友、下关、勐库等知名茶厂供货渠道,他打开思路,根据自己对茶叶品性的了解,和有关专家的指导,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制作了各种定制茶,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一批即将上市的“故宫纹饰茶”系列。这批定制茶分为六类套,共十二种。每盒包装只有烟盒大小,采用金属制作,盒盖绘有不同的故宫纹饰图:有《十骏犬图》中的名犬,还有古典纹饰瑞兽图等等。内装博友熟茶茶饼一块,并以乳白色薄棉纸包裹。

北京普洱茶品鉴中心与其他茶室不同的是,孙海彬为了让茶友们充分了解普洱茶的方方面面,感受饮茶之外普洱茶的魅力,因此除了单纯的卖茶和制作定制茶之外,他还购进了一批可供顾客自行制茶的简易工具,将近年来流行的DIY经营模式引进到普洱茶领域,使每个人都可以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茶品。

奉行“以茶会友”的原则,孙海彬面对那些想要收藏普洱茶来做投资的顾客,常常会把利益抛之脑后,苦口婆心的劝说普洱茶不适合作为收藏投资。他解释说,在普洱茶收藏风潮前消费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要清楚自己对普洱茶茶品的鉴别能力究竟怎样,其次是收藏的目的,如果仅仅作为升值投资来说,茶叶行业投资的可控性较差,调整周期又比较长,不利于做增值投资。当然,若是抱着饮用的目的,喝茶就另当别论了。

品茶,品人生作文 篇13

喜欢龙井,是因为龙井中有浓重的文化的真实;喜欢毛尖,是因为毛尖中有素雅的文化的情调;喜欢茉莉花茶,是因为茉莉花茶中有青春的文化的气息。

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品茶,也不能挑选出好的茶叶。很多人愿意去超市买被加工过的瓶装茶,但这些茶都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味道。甚至有些人也不愿意喝茶水,就买一些对身体无益的饮料。现在懂品茶的老人也不多了,就算有爱品茶的老人买一套整齐的茶具都困难,所以他们自己也只好简易地把茶泡到杯子里喝。但这根本算不上品茶,所以品茶慢慢地被人们淡化了。

品茶是什么?现在的人们对它也越来越陌生了。品茶说通俗一点就是把茶泡到茶具里,经过一番调弄后倒出来的一种高雅的饮品。但如果再升华一些,品茶也不仅仅是喝茶那么简单,它就如我们的人生。

许多年轻人都说自己懂自己国家的文化,但为什么他们还依旧感叹着自己的人生呢?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如果你了解品茶就不会感叹自己的人生了。

人生就好似在品茶,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为什么说品茶也懂了人生了呢?茶中有些茶叶的碎片,这犹如人生中的污点。没有碎片的茶不算是好茶,而没有污点的人生也不算是完美的人生。缺陷美,一种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却又很远的美丽。每个人的人生多多少少都会有缺陷,也促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缺陷美。而茶也一样,无论如何都会带一些碎叶,也许这本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但这样的一杯茶都在我们的不希望中多了一点茶文化的韵味。

茶品人生 篇14

可这时,一股更浓郁的清香霸占了我的嗅觉。啊!原来阿姨已经将这墨绿的小精灵放入杯中,看着它那滚成一个小球的稚嫩的叶子,在水中慢慢的舒展,和那从水中散发出的袅袅清香。随着那由低到高的水声,到处都溢满了那清远的茶香,伴着那温柔的溪水声,嘴角轻轻一抿,一股清香沁入了我暖暖的心房,甘甜甘甜的,但似乎又带少许苦涩,自己就仿佛又置身于那美丽的江南水乡之中,望着那柔情似水的江南姑娘顶着新采的碧螺春踏歌而行……

恍然间明了,这令我回味无穷的碧螺春,使我感受到了成长的滋味。茶虽苦,却能清香袭鼻,不正像成长一样吗?看似辛酸,其实成长中更多的是快乐。我们要好好体会这中间带给我们的启发。 此刻,我感受到了一种美,我感受到了一种启发!我要对自己说:“加油,只有尝到人生的苦涩后,才能成为一代英豪!放飞翅膀,在人生里飞翔吧!”

读历史品人生 篇15

1 苏东坡爱茶的缘起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最能影响人, 苏东坡爱茶源于他生长的环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阅历。他出生在四川眉山, 四川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在文化、美食方面都堪称一绝, 四川更是产茶、品茗的胜地。苏东坡从小浸润在四川茶文化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和形成了他对茶的情感。而且其父苏洵时常和僧侣结交, 佛家思想和饮茶习惯让少年的苏东坡受到不小影响, 使得他一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宋代是茶兴盛的时期, 上到皇帝宰相下到贫民百姓, 都把茶视为生活必需品, 当时有句话正好能印证这一现象“:一日不可无茶”。苏东坡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社会下, 他对茶如此喜爱也就不难理解了。还有一点也影响了苏东坡, 就是他结交的各位名人雅士也大都是爱茶之人。白居易、王维、欧阳修等等好友都爱茶, 苏东坡怎么能不受到熏陶。

苏东坡虽仕途不顺却因祸得福, 得以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 尤其是许多产茶之地。作为产茶的大国, 中国茶的品种也多得数不胜数:四川的蒙顶茶、西湖龙井等等。所以对于苏东坡来说, 无论是高官厚禄之时还是穷困落魄之日, 他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茶, 而茶似乎就是要伴随着他的一生。

2 苏东坡和茶的相互影响

2.1 茶与生活

苏东坡是一个善于把生活过得精致的人, 就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把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不仅作为一种饮品, 更多的是一种寄托, 增加他的乐趣, 分担他的痛苦。苏东坡是个爱交朋友也受朋友欢迎的人, 他和人交朋友不看对方的身份, 只要是知己就能结交, 他把茶融入自己的生活, 所以那些因茶结识的朋友好像更洒脱和无拘无束。他和僧人的交往以及文人雅士的交往都能体现这一点。他的很多诗作也能体现这一点, 如:《寄周安濡茶》、《谢曹子方惠新茶》、《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 次韵为谢》等等, 从这些诗中能看出他交友之广。朋友相遇就该喝茶聊天。品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涉及制茶、烹茶、品茶等多个环节。苏东坡的品茗能力可一点都不输于专业人士, 对于各环节都十分擅长。同时, 品茗这项技能给他的生活更是添加了不少乐趣。他在《求焦千之惠山泉诗》中说到“精品厌凡泉”, 指出水对于茶的重要性。只是水的好坏是不能由他决定的, 但他可以选择和鉴别。安平泉、虎跑泉等优质的泉水用来煎茶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少不了苏东坡的赞美。“金沙泉涌雪涛香, 洒作醍醐大地凉”, 这是《虎跑泉》中对金沙泉水的赞美。“山飘留待羽仙尝”一句把泉水所泡之茶形容得只有神仙能品尝一般。没有上等泉水之时, 苏东坡对煎茶之水放低要求, 却也必须是活水。不仅对水质要求高, 苏东坡对水温也是要求严格。《试院煎茶》中对水温描写“:蟹眼已过鱼眼生, 飕飕欲作松风鸣。”甚是生动形象。

宋代对茶器的要求也很多, 而苏东坡对烹茶器具也是颇有研究心得。《次韵周禾童惠石铫》中他描述了“铜腥铁涩不宜泉”, 应该用定窑花瓷最好, 而且用石铫烧水极佳。苏东坡推崇茶具有药用功效。以茶养生是静的表现。《治痢腹痛法》文中道:“治痢腹痛, 用生姜, 切如粟米大, 杂茶相对烹, 并食之, 实有奇效。……三物皆研末, 仍以茶末对烹之。比前方益奇。”东坡用自己对茶的了解, 思索出茶的多种用途, 丰富了他的人生, 也使得品茶不光是兴趣也可以养生。

2.2 茶与文学

苏东坡仕途虽然不是一帆风顺, 但是他的文学造诣没有人可以质疑。他对文学创作的追逐一直不停歇, 文学为他排解郁闷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诗词风趣又不失哲理, 通俗又不失内涵, 他给我们留下的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4200百多篇散文作品中处处都透着他的人生态度。而这庞大的作品中, 和茶有关的诗篇可能只占小小的一部分, 却也能让我们窥探到苏东坡的品茗人生。茶给他的生活带来生机和乐趣, 也对他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苏东坡的咏茶诗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中:“簌簌衣襟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因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整首诗透露着清新之感, 而且简单通俗, 似乎只是赶路之时的有感而发, 我们却能看到苏东坡爱茶之情, 就连路上渴了都想喝一杯清茶。而这样的描写让茶的清爽之感“扑纸而来”, 隔着纸张和时光都能感受得到。

《寄周安孺茶》是苏东坡所作的最长的茶诗, 诗中包涵了宋代人爱茶的情境, 还有从茶的发展史和文人雅士爱茶的表现中总结出的茶的清新却又刚毅之气。苏东坡一生跌宕起伏, 让他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正因为这样, 他才能更加体会茶的内涵, 以茶呼应自己。苏东坡的诗除了“清”还有“趣”。品茗对他来说不仅是心灵寄托也是他休闲的过程。之前繁琐的过程都是为了最后茶入口时的清爽, 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在他的诗文中有关于茶的心情总是奇幻且带着一丝浪漫。《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 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 坐数荒村长短更。”这首诗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刻意去追求新奇乐趣, 而是自然而然的发现乐趣, 找到奇妙之处。这种境界正是苏东坡所奉行的人生境界。苏东坡写茶, 以茶写人, 给自己的性格加上一个寄托, 当中由茶所表现出的人生哲理, 社会道理让你如品茶般丝丝入扣渗入你的骨髓。

2.3 茶与政治

苏东坡一直身怀报国之心, 奈何总是一腔抱负无从施展。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他没有机会让自己的政治理想造福百姓。但苏东坡的个性并不会让他因为这些而消极沉闷, 反而他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爱茶, 于是关心茶运输, 茶税和贡茶等等对百姓无利的现象让他忧心不已。于是他靠着诗文表达自己的想法。《送周朝议守汉州》描写了因为茶事给百姓带来麻烦的看法, 在他看来君王爱茶是好事, 但若因为爱茶而使百姓为之受苦就失去了他真正的意义。苏东坡的治国理念是仁政, 他虽然不得仕, 却看不得君王如此, 为民请命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

3 再品苏东坡写茶诗的韵味

3.1 味之美

苏东坡一生写过近百首咏茶诗词, 在这些诗词中描写名茶的诗主要有《月兔茶》、《和钱安道寄惠茶》等篇幅, 其中经常被人提及的是《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仙山灵草湿行云, 洗尽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 春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赞美北苑龙凤团茶的诗。整首诗把美人比作好茶, 显得茶具有了灵性。东坡饮茶, 喜欢天然味道和茶本身的内在美。

苏东坡深知水的重要性, 所以他也留下了不少鉴水的诗篇。如《游惠山》、《虎跑泉》等。尤其当推的是《求焦千之惠山泉诗》, 写得出神入化, 如此描写惠山泉的恐怕只有苏东坡这首了。惠山泉被评为天下第二, 有人不惜物力财力将泉水送至京城煮茶。苏东坡爱惠山泉水, 多次去惠山泉品茗, 也写下了“踏遍江南南岸山, 逢山未免更流连;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的绝美诗句。由苏东坡的这些诗篇, 可以看出苏东坡把水对茶味的影响看得很重要。

3.2 器之美

宋人对茶瓶是十分讲究的, 因为它不仅要用来煎水, 而且还要在“斗茶”时用来注汤。注汤时, 水柱要有力, 落水点要准确。与此相应, 对瓶嘴的要求就很细致。苏东坡在《试院煎茶》中有“银瓶泻汤夸第二”的诗句, 来表达银瓶煎水的好处的赞美。还有一种盏叫做“兔盏”, “兔盏”极受达官贵人推崇, 很多的文人墨客都会写诗赞扬这种器具, 苏东坡就有诗写道:“勿惊午盏兔毛斑, 打出春瓮鹅儿酒。”苏东坡的《次韵周潼惠石铫》中写道吟咏石铫这种小型煮茶器:“铜腥铁涩不宜泉, 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 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 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 要知无脚是轻安。”整首诗主要写用此器具煮茶的优点。

4 结语

苏东坡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茶, 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品行都让他如此, 更重要的是他那与茶十分相似的气质, 让他爱茶如命。茶如人生, 不仅因为它多道工序成就似人生, 更多的是它的恬淡、清新和刚毅, 就如我们在人生中生活一样。从苏东坡身上我们看到了茶一般的人生, 让我们回味, 也值得我们学习。

摘要: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 而宋代是巅峰期。提起苏东坡, 除了他是宋朝的伟大诗人外更多提及的还有他与茶留下的不解渊源。他与茶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喜爱, 更多的是痴迷。茶不自觉地渗透到他的诗句中, 为后人留下一笔笔茶文化遗产。本文就透过苏东坡领会宋代人对于茶和人生的思考, 分别通过苏东坡与茶的缘起、相互影响以及苏东坡写茶的韵味来介绍。

关键词:品茗艺术,苏东坡,诗,茶文化

参考文献

[1]谭媛元.苏东坡的品茶之道[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 (7) :55-57

读-品-悟 篇16

【关键词】音韵;形象;意蕴;诗歌鉴赏

现代诗的鉴赏历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以《雨巷》的教学案例阐述诗歌鉴赏的立体模式的可行性。

一、诵读领会诗歌意蕴

诵读就是凭借声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诵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使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发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感。因此,鉴赏诗歌必须重视“诵读”。

下面我们通过《雨巷》的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诵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导入:(听配乐朗诵。)

师:听完配乐朗诵,大家是否沉浸在江南雨巷的意境中?那么《雨巷》这首诗描写怎样的意境?——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而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踽踽独行的形象,他在寻找什么呢?他在寻找一个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透过这个形象,我们似乎听到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们已经预习了,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生: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

在简要概括的基础上,一起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

凄凉、忧郁、哀怨

师:我们知道,鉴赏诗歌有“读”、“品”、“悟”三个环节,诵读是必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凄凉的感情基调去朗诵诗歌,在朗诵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师:请同学们酝酿感情,领会诗意,展开想象,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诵读。

请同学展示自己的理解与处理方式。

师:能带着你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因为本节描绘的对象是丁香姑娘消失,这样停顿、语调可以突出舒缓、深沉这一特点。

师:同学给评一评,哪些地方还有缺陷?

——节奏停顿的处理上有些不够。

师:谁读一节描写丁香姑娘的文字?

生:(酝酿感情)她静静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师:读得很好,再现了姑娘楚楚可人的姿态,读出了姑娘的迷茫和忧伤。但有些地方还要注意,“飘”要再缓,真正体现出轻飘的感觉;“梦”要再轻一点,读出那种虚幻。请再读一遍,注意我说的问题。

师:从文中首尾两节中任选一节朗诵,读出男子热烈追求丁香姑娘情感。

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真挚感人,再注意这几个字,“独自”再凄清一些,“希望”再迫切一点,“结”要重读,因为形容出了愁之深,是打结的,很难解的。

师:在诗歌朗诵中,要注意节奏,若读得太快,感情就无法充分表达,而且如果感情表达得不充分,忧郁的感觉就表达不出来。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速,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加诗的韵味。而轻重音的把握也有这样的作用。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以及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声音要舒缓,真正读出作者的感情。

诗歌教学重视诵读是不言而喻的,但究竟如何引导学生诵读,这个教学片段提供了借鉴。具体而言,“读”的环节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读前指导。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后,就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诗内容,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就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基调去朗诵诗歌,这一看似平淡的环节设计,不仅提供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也加强了诵读作为诗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2)初读感受。在学生自由诵读之后,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诵读质量作出评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这一步骤中,诵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自由诵读,也有展示诵读;既有比较诵读,也有片断诵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在诗歌教学中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对教材有着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的范读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诵读作品,无疑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当然,如果教师不具备优秀的诵读能力,也可以利用课文朗读的音像资料为学生提供范读。

(4)齐读深化。经过前面三个步骤的铺垫,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一次齐读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朗读机会,调动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感受。同时,也为下面进入“品”、“悟”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基础。当然,即使后面的由“品”而“悟”,也都离不开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反复体验。

这一看似简单的阅读教学方法,恰恰是诗歌鉴赏教学的利器。

二、多角度鉴赏诗歌意象

诗歌中形象是诗中抒情主人公,意象则是融入了作家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家思想、情感、创作意图的综合体现。透过意象的分析就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下面的教学片断关注的是对诗歌形象的把握。

师: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情要从形象、意象入手,形象是诗中抒情主人公,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形象、意象是品诗的钥匙。同学们把诗歌的形象和意象找出来,并从文中找出描述的词语。

生:意象:雨巷,词语是悠长、寂寞、颓圮的篱墙。

生:形象:我,词语有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生:丁香姑娘:词语有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叹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了、消散了……

师:三者有怎样的共同点?

——低沉的、凄迷的、冷清的、寂寞的。

师:本诗蕴涵着幽微、渺远的意绪,而意境是空灵寂寥的,表现出东方诗歌的特有的感伤美。下面我们将印象再加深一层,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师:谁来展示?

生:我描述的对象是雨巷。悠长的石板小路,延伸到小巷的尽头。小巷的两侧站着经历多年沧桑的富有古典风格的阁楼。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青石板路上,小巷被笼罩在朦胧的雨中,令人向往。

师:哪位同学点评?——颇有文采,但环境不够凄凉。

师:请详细说一说。

生:这首诗基调是低沉的,环境是压抑的,这写的是雨后的清丽,与基调不合谐。

师:评析得很到位,要注意写作时应忠实于原文的情感,能把你写的展示给大家吗?

生: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历史的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蜿蜒前行。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我”静默地站着,站着……雨,越发细密了。

师:这段话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压抑、低沉的氛围,用了拟人、比喻等到修辞手法,其中叠词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出了雨巷的凄清和令人窒息。

再写姑娘。

生:一袭紫裙,默默地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叹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

师:写得很好,再现了姑娘楚楚可人的姿态,问句传达出了姑娘的迷茫和忧伤。

师:我们再看看关于“我”这一意象的描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

感情真挚热烈,修辞的运用更凸现了片断的文采,刻画出一个执著追求的男子形象。

以上意象在诗歌中表达得很美丽,意象的锤炼往往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进行描写,从“我”、“雨巷”、“丁香姑娘”等三个不同的视角对诗歌进行品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作品的意蕴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达到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

三、多层面解读诗歌意蕴

诗歌中的意蕴是作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现。很多情况下具有含蓄性与复合性的特征,它不是各部分内容的简单相加,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必须从多层面对诗歌进行鉴赏的原因。

下面的教学片段关注的正是作品的深层意蕴。

悟(1)

师:我们注意到,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

因为丁香纤小、文弱、素雅、清香,能突出姑娘的美丽。还有吗?

师: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丁香意象的作品,看大屏幕(出示资料)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李瓂《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北宋贺铸《石州慢》“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在这些例子中“丁香结”象征女子的愁心。

师:丁香是不是代表着忧愁啊?对,在中国古诗词的意象中,丁香是忧愁的载体,是孤傲的象征,也是诗人高洁理想的寄托。

所以,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刻画出了她的楚楚楚动人的忧郁,还表达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师:好,同学们都能做到举一反三。一个喻体传达出了丰富的内涵,彰显了文学的魅力。

作者为何采用“丁香”这一意象?丁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丁香”这一意象深层意蕴是什么?这是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意象作深入的了解,才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解读。

悟(2)

师:我们来概括一下诗人在本诗中的感情、情绪。

——失望、痛苦、迷惘、忧郁……

怎么觉得戴望舒痛苦得不能自拔?有没有积极的一面?

师:——有!文章最后一节,诗人在丁香姑娘消失后,并没有绝望,依然在小巷中执著地追寻、守望。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材料)

作者1928年后成为现代诗派的领军人物;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后期诗歌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深挚。

师:这些诗歌显示了作者的追求与成长的历程,至此,诗人没有了失望的悲苦,不再独自徘徊于那个狭窄而悠长的“雨巷”。

师:我们根据作者生平推测诗人追寻结果。诗人没有绝望,而是在幻灭中依然执著地追求。那么促使诗人锲而不舍的动力是什么呢?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使得诗人最终走出了悠长、寂寥、湿漉漉的雨巷,寻求到了心中的“丁香姑娘”。那么读了这首诗,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悟、启迪?——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挫折、经受打击,我们也会忧郁、彷徨,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不懈追求,最终我们都会寻找到心目中美丽而不再忧伤的“丁香姑娘”。

这里展示的是《雨巷》一课的“悟读”阶段的教学内容,应该说,这是继丁香花的象征意蕴之后的又一个教学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情感时,向学生出示了作者的部分生平资料,并提醒学生根据资料分析作者的情感变迁,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把握作品提供了帮助,也加深了对诗歌意蕴的理解。

上一篇:诚信大家谈下一篇:oto平台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