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感悟的生活文章

2024-08-21

读人生感悟的生活文章(精选8篇)

读人生感悟的生活文章 篇1

读人生感悟文章【生活】

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知道何时开始的,很容易让自己跌进回忆里,一个很久不曾拾起的小物件,或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就把我拉进过去,遇见过去的自己。其实骨子里我喜欢安静可又害怕死寂,总想在繁华的城市选一个安静的角落,卸下所有的焦躁和不安,和过去所有的不开心不快乐说再见,然后把所有想念的人想一遍,该打的的电话打一遍,该发的信息发一遍,然后对自己说:“其实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沉舟侧翻也有千帆过,病树前头也有万木春!

人生大抵繁华有时也是简单过,走过春夏走过秋冬,已经过了最好的年纪了。不奢求生活的轰轰烈烈了,工作也好,家庭也好,感情也好,希望静静如山淡淡如水的过。可是再幸福的生活也有不如意,人世间的事总是优劣并存,注意力在哪心就在哪。当记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创桑无奈融合,人的心底便只剩下了无法安抚的凄凉,正所谓“山月不知心底事,各有千愁谁能懂!”

每每想起里则林说的那段话:“如果时间会轮回,如果生命的每个节点都会同时存在于另外一个时空,你的十岁、十五岁、二十岁……仍在另外一个世界舞动着,你是否会渴望他们过得比你更精彩,是否会盼望他们不再重复你的那些遗憾。”我常常想我的生命中有多少遗憾要我去告诉另一个时空的自己?可是这世间的事除了结果和后果没有如果。正应了那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岁月一直走来,花开花谢,才渐渐发现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时间真是个可怕的杀手,轻轻划过我们的生命,收割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轻狂,越长大越能感觉到物是人非。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可联系的人越来越少,知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有时候站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忽然觉得城市比沙漠要荒凉,每个人都靠的那么近,可是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那么嘈杂那么多人在说话,可是没有人在认真的听。

每个时段每个角落都有故事发生,每天面对沉重的压力总在感叹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多么希望永远把自己镌刻在那段无忧无虑疯疯癫癫的岁月里。想想这些年一路走来遇见的人碰到的事,其实人和人的感情有时候像织毛衣,织的时候一针一线,拆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也许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所有的情感再也不见。于是学会不对任何事任何人有所期待,不是心冷,而是想对自己再多一些期待,想给自己再多一些惊喜。该来的始终会来的。

常常想如果在最好的年纪遇见最好的自己那人生该是怎样的畅汗淋漓啊! 可是人生里很多事是无法掌控的,年岁愈增愈知道生命的有限性。有限的生命去做有限的努力,自己的点滴进化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感幸福的事。感谢阅读一直融入我的生活,不惑之年不经意间重新拾起涂抹文字的爱好,发现披着自己的臭皮囊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在不经意间重新认识了自己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人们常说我们欣赏别人的`往往是自己身上没有的优点,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人来人往中与美好不期而遇,遇见了懂我们的人。可是缘分从来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总有些人只能住在你心里而告别在我们的生活里。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时间在变人也在变,生命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有些事不管你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会发现有可能已经面目全非,唯一能回去的只有存在心底的记忆。

可是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对待我们,我们都要一如既往的对自己好,让心静下来慢慢读懂自己,走出过往,寻回简单的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幸福才会不期而至!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如此安好!

人生过的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态

人生过的是心情,生活活的是心态,人生随其然,生活何其烦,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经过一些事,才知道经验;阅过一些人,才知道历练;读过一些书,才知道财富;过了一辈子,才知道幸福,

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怎么样,自己放调料,自己开心自己乐。

缘分,缘来缘去古至今,谈之若素诗歌吟。相逢是缘亦为分,缘定三生属命运。天涯之遥何其甚,银河难阻两灵魂。一则求远宁舍近,千里迢迢赶投奔;二则视财如土粪,情坚意定堪比金;三则奋然不顾身,千古绝唱天地震;四则并蒂心连心,两情厮守如青春。除却巫山不是云,缘来缘去皆随君。

简单,是人生的至境。小时候的欢乐,是单纯带来的。长大后的痛苦,是复杂给予的。越长大越孤单。小时候,在没人的地方,我们可以很快乐,因为有花草作伴。长大后,越在人群中,我们越感到孤单,因为人心叵测。简单,是人生的大彻大悟。无欲无求无失望,来去随缘少徒劳。简单,是最大的快乐。

不懂珍惜,守着金山也不会快乐;不懂宽容,再多的朋友也终将离去;不懂选择,再努力也难以成功;不懂行动,再聪明也难以圆梦;不懂合作,再拼搏也难以大成;不懂积累,再挣钱也难以大富;不懂满足,再富有也难以幸福;不懂养生,再治疗也难以长寿。懂爱的人,才知道珍惜,懂心的人,才知道可贵。

懂珍惜的人,才能得到,懂爱护人的人,才能幸福,懂怜悯的人,才有爱心,懂感激的人,才能心善,懂付出的人,才能得到回报,懂选择的人,才能做大事,懂坚强的人,才能承受打击,懂感情的人,才能得到真爱,懂人情味的人,才能得到尊敬。

越聪明的人,其实越累。在乎得多,割舍就难,往往失去的也就越多;追求的苦,心事就重,往往美好的也就越少。人生中,有些东西,只是数字,不必太刻意;有些人,只是过客,不必太留恋;有些事情,也只是事情,不必太奢望。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一个简单的心境,一种幸福的感觉,即使不完美,也是最美。

生命中,遇见一些人是一种幸福,而遇见一些人则是一种灾难。人,无完人,但要真诚,真实;事,无巨细,但要尽心,尽力;情,无绝美,但要无愧,无悔。这世界,原本干净,美丽;这人性,原本善良,质朴;这遇见,原本清澈,简单。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一颗安静无尘的心。

谁都有脾气,但要学会收敛,在沉默中观察,在冷静中思考,别让冲动的魔鬼,酿成无可挽回的错;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谁都有底线,但要懂得把握,大事重原则,小事有分寸,不讲情面难得别人支持,过分虚伪亦让人避而远之。

人生的路那是要靠自己行走,无论如何选择,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存在对错更无须后悔。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永恒不变。当你失败、痛苦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当你成功、得意忘形的时候,你也要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天气的变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风景都会影响你的心情。而他们都是你无法左右的。看淡了,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地只是高低。沧海桑田,我心不惊,自然安稳;随缘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心情不好时告诉自己: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那就无怨无悔,青春一经典当,永远无法赎回;过去只可以用来回忆,别沉迷在它的阴影中,否则永远看不清前面的路;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懂你,你也没必要去懂所有人;聚散离合是人生的规律,不必在意,何须伤悲。

人在轮回路上,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相逢,也总有一些失之交臂的陌生。缘分有聚散,有人能随行,就是一种温暖;人心有冷暖,有人能懂得,就是一种幸福。握紧几份真情,以心交心;拿出几许真诚,以诚换情;相识于真,才能相知于心;相处于纯净,才能相望于透明;相守于珍惜,才能相伴于一生。

人生的诸多烦恼,其实源于自己。风的摇曳,是一道自然的风景,无需牵强;雪的飞舞,是一页自然的诗词,无需奢念;心的悸动,是一抹自然的情愫,无需过多地在乎。每一天,是一种终结,也是一种开始。无论过去多么美好,都将成为过去;无论现在多么不好,谁都在经历。给自己一个微笑,人生处处是阳光。

读人生感悟的生活文章 篇2

回顾这节课, 引发了笔者对于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的思考。

文本的解读活动, 就是接受或鉴赏的活动, 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 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 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 其内涵不是几个简单的概括性的结论可以包容的, 应以多元思维来进行解读。多元解读强调差异优于同一, 主张多元和开放。在语文这门开放性的课程中, 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常常存在着多种可能, 高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应该体现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长期以来, 文本的意义掌握在作者手中, 阅读的任务就是准确地理解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意义。这种陈旧的阅读观和陈旧的阅读教学观导致师生日趋被动。在这样年复一年的阅读惯性中, 学生的阅读素养不仅没有提高, 反而抹杀了自我体验。许多教师在分析作品时, 虽然能够坚持启发诱导, 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的分析, 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的求同取向, 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 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因此, 我们要重新审视传统的阅读教学, 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这就是要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 引导学生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正如《课程标准》所言:“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理解。”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素养。

笔者认为, 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 教师还要把握以下基本的原则:

首先, 要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 让学生能够彰显个性、畅所欲言。“学生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高度一致, 应该允许有个人的偏爱,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环境,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阅读空间。同时, 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创新, 敢于展现自我。

其次, 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最初的引导者。对文本多元化解读必然要有一个能够构建解读的支点。教师要抓住文本中这些构建多元化解读的支点, 唤起贮藏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赋予文本新鲜的生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为基础, 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天马行空地去理解, 不能脱离作者的思想进行不着边际的批判和挑剔。任何“脱离文本、反文本”的随意解读和异向思维都将陷入思想的误区。对此, 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努力把多元解读引向积极正确的方向, 使消极阐释转化为积极阐释, 避免阅读负效应的产生。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 并非放任自流, 而要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大体统一的标准。多元解读不是“多元标准”, 我们不能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的解

出于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 我每年都订阅10余种报刊, 平均每个月要读数百篇文章 (当然其中一部分只是浏览而已) 。每读到让人怦然心动、欣然思动、肃然行动的文章, 都会在我内心生出无限的感激、热爱和幸福, 这种感激和幸福伴随我生活的每一天。

这些让我感动的文章, 主要有三个特点:言之有物, 言之有格, 言之有法。

物, 在这里是内容和实质的意思。所谓言之有物, 就是文章内容实在, 说理透彻, 能把握所论问题的实质。言之有物是好文章的基本标准, 否则, 即使语言再优美, 辞藻再华丽, 表达再充分, 也没什么价值。这就意味着, 在动笔之前, 写作者先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工作, 研究一些真问题。真问题不一定是新问题。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大家都喜欢谈新问题, 但往往由于对新问题认识不足, 就很难把握问题的内容和实质。其实, 很多老问题也特别值得研究, 比如“因材施教”问题, 有多读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进行多元解读的活动中, 必须明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一千个哈姆莱特始终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因此, 我们在肯定文本解读的主观差异的同时必须坚持文本解读的客观统一性, 而其中的引导者和操作者就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倡导多元化解读, 教师要谨记自己“教”的角色, 把握好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作者单位:濉溪中学)

的角度谈“写文章”

少人把这个老问题研究透了呢?又有多少人能在教育实践中对其驾轻就熟呢?真问题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一次听顾泠沅教授的报告, 他说很多中国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是经过外国的教育研究者总结提升推广的。这不禁使我想到如今我国的教育理论图书市场上, “舶来品”不在少数。在细品其内容时, 我不禁发出感叹, 国内难道没有人能做这样的研究吗?仔细想想, 我们的很多文章是就理说理, 或者“言必称希腊”, 而缺乏与真实教育实际的结合。其实, 言之有物的文章, 必是深深扎根于教育实践, 并对教育实践做了深入研究的结果。

格, 即风格和品格。言之有格就是要思想见解独到, 认识上有深度, 论证的依据充分, 不人云亦云, 表达和行文上有一定特色。当选好所要讨论的问题后, 能否写出好的文章, 关键是能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并进行充分有力的论证, 或者是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明。有不少文章谈论的是真问题, 但常常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和对其发展的陈述上, 缺乏分析论证, 或者人云亦云, 言不中的。由于对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 思维上就缺少广度, 表达上就难以自由, 行文上就不容易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文章缺少启发性、借鉴性和可读性, 当然就算不上好文章。从根源上讲, 还是缺乏对真问题的扎实研究。

法, 即方式、方法。言之有法, 就是指文章结构布局紧凑简约, 遣词造句准确到位, 文气贯通, 语言表达新颖生动, 风格独到, 使用“活生生”的语言。言之有法的基本要求或前提应该是没有病句, 意思表达要尽可能准确, 文章应当明白晓畅, 讨论问题直截了当。文章不仅要自知在写什么, 更要让别人明白其中意味。从阅读的角度讲, 人们喜欢朴素自然的语言, 欣赏那种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思想的本领, 而不喜欢过多使用概念 (尤其是新名词) 、冗长沉重的文风。写作时, 在能用简单方式说清问题时, 就不要采取复杂的方式;在能用自己的话充分说理的情况下, 就不要大段引用别人的话。实际上, 我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一般都可以用日常语言和普通概念讲清楚, 如此就无需故作高深了。

文章的这三个特点, 简言之就是:文章要反映思想, 要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 要用流畅自然、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独到的思想。不管是专家教授, 还是教师大众, 好文章的标准其实是“人人平等”的。作为普通教师, 先努力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 就有可能争取写出能让他人也满意的文章。怎样写出满意的文章, 方法是惟一的———多阅读、勤实践、勤动笔, 可谓“一勤解百难”啊。没有“勤”字当头, 再多的专家告诉你再多的“要……”和“应该……”都是无济于事的。反过来, 自己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 告诉别人再多的“要……”和“应该……”也是无济于事的。

建诵吴永读福与

诵读, 即熟读成诵, 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 读一遍了, 又思量一遍, 思量一遍, 又读一遍。读诵者, 所以助其思理, 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读一件书, 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 令彻头彻尾, 读教精熟。”如此等等, 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读就包括了诵读。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讲:“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 我能了解的很少, 可是熟读成诵, 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 还拉一点腔调, 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这早年读经的教育我也曾跟着旁人咒骂过, 平心而论, 其中也不完全无道理。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 当时虽不甚了了, 现在回忆起来, 不断地有新领悟, 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在记忆好的年龄, 确实应当多加诵读。至于讲解, 则可与诵读并重。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 篇3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到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所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识字量少,生活的经验不足,理解能力差,在没有扫除文字障碍的情况下,怎样使“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下面我就如何指导和训练低年级学生朗读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读准每一个字

首先,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语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由于我们是闽南方言区,受方言的影响,除了翘舌音和平舌音区别不开,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混淆。如安(ān)肮(āng),ān和āng的区别是难点。音(yīn)英(yīng),yīn和yīng的发音是重点。还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混乱,如吃饭(chīfàn),炒菜(chǎocài),它们的区别更是难点。因此,教师在拼音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花大气力突破难点,做到正确读字音。方法是:一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如老师示范,学生带读。二是坚持天天练,像“上山”、“山上”、“向前”等词语,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音节,每天让学生练习,做到人人过关。其次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发音不同,字音就不一样。如高兴(gāoxìng)兴起(xīngqǐ)它们声母不同。音乐(yīnyuè)快乐(kuàilè)等,教师在学生平时的朗读中要注意指正,让学生理解,弄懂,使学生切实做到读音正确。在拼音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买一本注音低年级课外读物,每天拼读一个小故事,比比谁拼得准。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普遍都能克服方言影响,在看注音读本时真正做到读准每一个字。

二.读好每个词语

农村小学生“唱读”的功夫,其特点就是一字一顿一拍,什么标点符号一律不管,每个句子开头第一个字重音,最后一个字拉长尾音。要想彻底根治学生“唱读”,我想最先应该从指导读词语开始。首先要读好双音节词。比如在教学《雨点》时,可先让学生读好词语“落进、睡觉、小溪、散步、奔跑、海洋、跳跃”,读的时候告诉他们吐字要清晰,干脆利落,词与词之间要停顿。读好词后再读课文,教师适时地进行范读,如“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边示范边说“里”是轻声,读的短一些,看到逗号停顿一下,后面的“在池塘里”和“睡觉”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也要稍微停顿一下,“睡觉”读得轻一些。读词的时候把词语中强调的部分弄清楚后再选择重音,不能平均用力。其次,在课文中有的词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在读前要启发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确朗读。如:“小马难为情地说”,“难为情”是不好意思,应该采用低而慢的语调读就符合词语的意思了,“难为情”在这里又是提示语,提示后面的话应怎样朗读才合适。其三,在词语中要正确读出轻声。轻声的读法是轻而短。如动词重叠的第二个字音:看看、说说;双音节的词,家庭成员称谓的第二个字音:哥哥姐姐;助词:的、地、得;名词词尾:我们、咱们。以上的字均读轻声。其四,要注意“一”和“不”的读法,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出现较多,如一条(yì)一个(yí),不能一律读yi,这是变调问题。以上几个方面在朗读时要不时提醒,这样,学生就能从读准每一个字的基本要求顺利进步到读好每一个词,那么,“唱读”之音自然也就消失了。

三.读懂句子

有个一年级的学生向妈妈抱怨,“妈妈,你让我每个字都自己拼,可是我都拼读了一遍了,都不知道里面是在讲什么呢。”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孩子能够读词之后慢慢地教会他们读懂句子。在课文中常出现一些长句子,这对于老师更要理解透彻,才不会出现断句等问题。在长句中怎样停顿,这是很重要的,如果停顿得不合理就会影响表达效果,让人听不明白。如:“同学们在操场上拍皮球”,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句话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然后根据句子前后所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要求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这个句子:“同学们/在操场上拍皮球”。除此之外还要读出重音。一个句子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好重音,准确地理解句义,这个句子中所强调的是干什么,因此“拍皮球”要读重音。除了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正确读出停顿和重音,还要学会读标点符号。

四.读清楚段的意思

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逐渐接触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小文章了。每个自然段的结构千变万化,只有我们弄清每个自然段句与句的联系,才能抓住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段的内容确定朗读的基调。如第二册《失物招领》的第六段,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课的主要意思后,再指导朗读。随机出现了这些问题:(1)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的垃圾,你的心情会怎样?把这样的心情朗读出来。(2)如果你是这些乱丢垃圾同学当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把这种心情朗读出来。让学生揣摩不同身份人物的心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朗读的水平。再如第五自然段,老师严肃地说:“严肃”是“郑重”、“庄重”的意思,再让学生实际模仿,让大家都来当一回老师,把他的话读出感情来。这样一来,学生有模有样地扮演了一回老师严肃的态度,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朗读指导中孩子自然而然就领会了段里所表达的内容。

五.读出篇里的感情

篇的训练在低年级不是重点,但读好各自然段以及段中的词语、句子,篇的朗读训练也就在其中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每篇课文或每段课文的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确定朗读基调。如第二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的第一句段中的后部分是“沙沙沙,沙沙沙……。”要读出小作者那种喜悦、兴奋的心情,应当是第1个“沙沙沙”略低,第2个则略高。再如《松鼠的尾巴》中“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要求在朗读中,能表现出大尾巴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哪些东西是又轻又软的,唤起对“又轻又软的大尾巴”的感受,于是学生不约而同地用细声柔情的语调来读这句话。此外,我们还可以适当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就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了。

感悟生活的文章推荐 篇4

我没有在我最好的年华遇见你,你也没有在我最单纯的时候碰到我,而是经历了些让我千疮百孔的事,不过我猜想那都是为了让我变得更适合你而经历的。那么我想你也和我一样。所以我也不在呼你的经历。我甚至在想我们之间是否还会有爱情,或者只是为了有个家而结婚。如果当我为人母,为了这个家而操持的变成黄脸婆时,你又是否会在外面找个年经的姑娘。这样的想法让我感觉心痛。有没有那么一种相濡以沫白头到老的事,让我们一起经历,不离不弃。”————————此段文字写于7月1日20:19分,杭州西溪湿地

不经意翻看了QQ里的私密日记,居然还有这样一段话,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那个时候的心情依稀记得。上班的时间,听着外面的雨滴,莫名的忧伤,就突然好想有个温暖的人,哈哈。满好的,感谢自己有记录心情的习惯,让我不经意翻阅时,还有那么多美好。

说到《情书》,我脑海里总会有一个画面,就是日本的一部叫做情书的电影,最后的一幕是女主站在白茫茫的雪地里,用力的对着大山喊着:“你好吗?”仿佛山里面有她的腾井树,回荡着“你好吗”。然后她那么忘我的回应着,“你好吗?我很好。”不知道为什么看过几次,每当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总忍不住掉下来,也许这里面总有你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整部电影很青涩,很纯洁。我喜欢那样雪白的雪,那样羞涩的人,前不久我似乎也梦到了一场雪。哈哈,瞧,我总是喜欢做梦,昨天梦到了大海,我骑着自行车,差点掉进大海,然后看到乌龟,还有我最怕的癞蛤蟆。还有很多很多,有的美妙的不真实,已经脱离了现实,如果你今后喜欢,我都分享给你,不对,你必须喜欢。

前两天不经意收获了两本书,一本是刘若英关于孤单与独处的,还有一本是路遥的《人生》。目前我在看刘若英的那本,原来她小的时候也会一个人办小家,我记得我小时候也会,一个人裹着个被单,一会是女皇,一会是丫鬟的说着话,当然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不过觉得很过瘾。她虽然结婚了,甚至有孩子了,但和她先生的相处,也是很独道的,他们有各自的工作,各自的工作房间,不相扰,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应该是好的,不约束,信任,也会照顾彼此。读书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它可以放松身心,可以忘记当下的烦恼,可以看到 别人的心灵,感知一些不曾感知的事物。你呢?你喜欢看书吗?

突然觉得自己还真的满傻,遥远的今后你看到这样一封信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我很可爱呢?是呀,不过我是觉得像我这样满好,至少提前把你住进心里了。也是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期待。我都有一直努力的工作,积极的生活,希望你也是,努力上进,加油哈!

老师的生活反思与感悟文章 篇5

1、充实的骄傲

从事教育工作,整日与书本与孩子为伍,感到既充实又骄傲。

我喜欢听故事,也爱以讲故事的方式上课,每当在课堂上看见孩子们明亮又专注的眼神,我就十分欣慰!每次提问,他们都能快速又准确地回答。因此也都能得到我的鼓励和奖赏。下课时,一群群孩子都乐意围在我身边,跟我讲讲发生在他们身边有趣的事情。偶尔有三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也会耐心地跟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认识错误,并说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以后会怎么做?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保留了孩子的自尊心,即使有几个冥顽不化的,他们自己也能甘愿受罚,主动承担责任。

因为孩子都听我的话,所以其他教师也都来向我讨教。例如:哪个孩子跟他顶嘴了,打架了,或者跟家长发生摩擦了……等等。我用几句话就把他们认为难处理的事情解决了,无论哪个同事发生了问题,都喜欢征求我的意见或让我帮忙处理,我也总能让他们刮目相看。家长们对我如奉若神灵,我以为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我不仅收获了友情、师生情,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在言语举止或为人处世中,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带着这份骄傲,这也是从小就有的一种姿态。

2、也许我很行

自认为能力很强,所以不想再原地踏步,选择新的环境。

开学第一周,看到学校环境的卫生死角脏乱不堪;早操队伍参差不齐,除了歪歪扭扭各班级还都分散站列,毫无凝聚力;学生上课态度萎靡不振,坐姿横七竖八;尤其是上课期间,居然有学生来**串,甚至自由出入教室;走读生与住校生没有胸牌,难以区分……

我发现了学校管理中的漏洞,就主动找校长交谈。由于跟之前同事领导相处时间比较长,对彼此都特别了解,所以这次依然带着老眼光处理事情,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委婉。校长接受了我的建议,重新安排校区工作。吃饭期间,有同事抱怨起来:工作量又加大了,不想干了……之类的。我也没能考虑周到自己刚刚入职,处于优越感的我滔滔不绝地说出学校的发展和管理,还带着教育的语气对他说了一番话。看他爽朗的大笑,我以为把他说通也让他明白了,却不知埋下了隐患。

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十分顺利!无论培训,赛课,评课,我都是夺人眼球的那一个。却不知这早已遭到多数人的排斥。而我竟还不以为然处处展露锋芒,不懂适可而止。

开学都四周了,有个别教师还没能培养学生养成常规。正好同事有事请假,我替他带班,等他回来,我也没顾及到他的面子,说他带的班级很差,伤了他的自尊。再加上之前我对其他同事的说教,他们好像成了一条船上的沦落人,在其他同事跟前抱怨诉苦,正好被我听到。因此也就有了我和新同事的矛盾和冲突。这是我不曾料到的局面,好像一时间我成了孤家寡人。之前的自信高傲,一点点消失殆尽,“无知的人都是愚蠢的”,我顿觉自己的可笑,突然间警醒,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自己。

3、迷茫了自我

我强势,眼里容不得沙子,忘了人之间的差异,也忘记给人最起码尊重。我自傲,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带来诸多麻烦。自作自受,对我再合适不过!我推翻了之前所有人对我的赞美,抛掉身上所谓的“光环”,重新生活。

从爱挑剔到发现美。从强势到温和。努力找寻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再反馈到自身。看他人的言谈举止,再到审视自己。

我看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灵魂。他们身上散发着的光芒有点刺眼,却灿烂无比。再看一无是处的我,竟是残缺到不忍直视的丑陋模样。

“吾日三省吾身”这么多年我何时做到?“三日不读书书便觉面目可憎”不正是我目前的写照?失落,彷徨,这些都像藤蔓般向我袭来……我无力排解更无力躲闪。我的骄傲在那一刻分崩瓦解,几乎失落到尘埃里去。

当伤痛慢慢褪去之后,我静下心来思索:我需要给自己时间放空自己并告知自己,这是小事,难得的人生经历,多年之后这些都会成为笑谈……

4、低调的成长

我不再浮躁,变得温柔安静。

我努力让记忆清晰可见,坦然而平静的回想从前并从中认知那时稚嫩无知的我。

我以最快的时间调整心态,之后的时间里再与人处事中,以微笑示人,以柔和谦逊的态度放低自己。当一篇文章的作者或背景我不太了解,就会去请教他们,让他们帮我,工作中有不懂的我就会放下身段寻求帮助请教他们……适时地给他人机会绽放光芒,并对他们发出由衷的赞美!

我摒弃傲气浮躁,带着笑容和谦卑,不声不响地做好每件事。朗诵比赛选我做主持人,在朗诵前一周的每天晚上坚持练稿,要求发音准确,通顺流畅并带着真挚感情。比赛结束,教师说“像夜听里的主持人,好听”。

课下练字,每次至少五张,因此我写的字也有了进步,当在“教师粉笔字签到”栏中看到我的字,大家都发出那声“好看”。因此我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和谐与轻松。我的耳边又有了久违的赞美声,惊叹声。

而我也只是淡淡的一笑而过。

如若没有这次经历,恐怕我真的会止步不前了。我开始感激发生的这一切:它磨练出人的坚强意志,打造出一个顽强不屈的心灵。

我闭眼一笑,笑自己像个可爱的孩子,前一秒钟沮丧,后一秒钟又快乐。

5、我努力,未完,待续……

这经历,虽然有痛苦但修炼了我的静气,生出柔韧的优雅来,而思想也因此上升了一个新台阶。

我不由感叹,人才的聚集地,在光芒的熏陶中,我将会学到更多的智慧,感激书香天地!感谢人生的一次次磨练和考验!

作者|常艳丽

读人生感悟的生活文章 篇6

美食或吃前期待、或吃中享受,或吃后回味,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感受,更是一种精神慰藉。

与川菜不同,我们这的水煮可辣可不辣,除了打底的粉和菜,配菜主要是海鲜,蛤蜊、墨鱼、对虾,而且绝对真材实料。认为海鲜是奢侈品的,是不是有揍人的冲动?可事实就是这样。

我从小在小镇边长大,很早就接触了这道菜。小学毕业,去姑姑家的餐厅帮忙,开始的时候很奇怪,为什么每桌客人都点“水煮肉片”,那时候认为一定是和电视上看到的美食一样,工序复杂,极难制作。带着疑问跑去后厨,看完还是满脑袋问号。怎么会这么简单?一锅水,来点盐,按顺序煮蛤蜊,粉丝,菜,肉和虾,汤底入盆,热油一淋完事儿。再忙一点的时候,只是按顺序把食材都扔锅里,都煮熟后一锅起,美味就这么简单!

长大后,我的大学周边美食环绕,爱吃的我尝到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吃的东西多了,貌似有所感悟。称之为美食的一定是让人能获得满足感的东西。记忆里的幸福,期待里的餍足,寻觅中的惊喜……

都说“民以食为天”,爱吃、会吃何尝不是爱生活会生活的体现呢?虽说现在瘦为美,可女孩能吃会吃爱美食又有什么错呢?毕竟健康快乐最重要。

作者|丫丫

入情入境读好文章 篇7

一、创设情境, 从文章中走一回

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 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 创设典型的场景, 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 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 应注重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历经一次次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下面以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 谈一下自己是如何创设情境的。

在初读课文后, 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这篇文章太感人了, 这对父与子真了不起!”笔者借机道:“面对这篇文章, 我们都对这对父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觉得他们太了不起。如果我们是这次地震的幸存者, 是当时这一幕的目击人, 我们的感受会怎么样呢?”然后, 假设一个情境:“如果你是救火队长, 如果你是路人, 如果你是警察, 如果你是其他孩子的父母, 你会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回答:

“如果我是一个路人, 我看见了那位父亲跪在地上大哭, 哭声凄惨。可很快看见了他坚定地站起身, 向那片废墟走去!”

“如果我是警察, 我让他马上回家, 他却对我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

在学习阿曼达的了不起的表现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情境的:“上帝是仁慈的, 听——我们听到了天使的声音, 就在挖到第38小时的时候, 听到了孩子的声音, 我们知道和阿曼达在一起的还有14名同学。谁和阿曼达在一起, 谁是那十四名同学其中的一位?”这时几名反应快的同学站了起来。笔者接着问道:“请问, 你们为什么能够活下来?”

这几名学生将课文中阿曼达的话转述了一遍, 笔者将这一情境继续深入创设:“有的同学哭呀, 阿曼达用怎样的语气读?”“有的同学怕呀, 阿曼达怎样说?”“有的同学渴呀, 阿曼达怎么哄?”“有的同学饿呀, 阿曼达怎么劝?”情境的设置, 使一位敢作敢为、有责任感、为他人着想的小小男子汉形象呼之欲出了!

最后将这一情境推向高潮:“道路开辟出来了, 父亲在深情地呼唤‘出来吧, 阿曼达。’阿曼达, 怎么还不出来?谁是阿曼达?你爸爸在等着你, 快出来吧!”这时所有的学生, 不!所有的“阿曼达“坚定地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当然, 不同的课文创设的情境不同, 这需要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 只要我们静下心来, 动一番脑筋, 学生就很容易走进我们所创设的或者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 去进行一番真情体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置身其中, 走进文中, 和文中人物同悲同喜;走出课文, 引发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思索。这正是在感情日渐沙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给予学生的!

二、指导感情诵读, 读出自己的个性

如何去指导学生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 读出自己的感悟?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音乐的引用、情境的创设, 都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但平时又如何去指导学生感情读书、并能读出自己的个性呢?可在重点段落, 让学生谈感受或体会, 然后让学生把这种感受朗读出来。

如《将相和》一课, 蔺相如在秦国拿着和氏璧, 面对秦王那一番话, 笔者问道:“如果你是蔺相如, 你会以怎样的态度对秦王说?”有的说理直气壮, 有的说怒发冲冠, 有的说鱼死网破等, 于是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出蔺相如这一段话。同样, 廉颇面对蔺相如的升迁不满所说的一番话, 学生们自然会用狂妄、骄傲、轻蔑、侮辱甚至恶毒的语气来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然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读出了自己的体验。“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加深理解、体验、感悟, 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审美乐趣, 这不正是我们所企盼的吗?

三、课堂延伸, 引发学生深入思索

一节课学完就意味着这节课结束了, 几小时后学生的激动、感受难道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吗?如果说一节课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 那么教师对学生课后的启迪应是这座桥梁的基石, 教师应抓住课终时机,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这方面, 笔者有意识地将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去引导孩子们的思考并体现在日常行动中。如上面提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在最后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思考:“一次地震, 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 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神圣的父爱、信念的力量使这场巨大的灾难见证了人类的伟大。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相信随着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们会思索得更多更多……人间自有真情, 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三篇亲情文章——《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 我找了你好久》、《父爱》。让我们在一次次阅读中, 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 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 感受亲情、走进亲情、拥抱亲情吧!”

这一拓展, 笔者觉得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受到亲情的感染, 而是去思考、去行动。

如何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如何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这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教学艺术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40分钟的共鸣之中, 而应将其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学生的成长中。余音绕梁, 是对学生的一种审美感动。真情永伴, 是教学艺术的真正魅力!

新课程实施的今天, 教师如何成为新课程的弄潮儿, 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笔者认为教师要多读书, 多钻研。如果说学生是一只鸟, 我们要给他的不是一个鸟窝, 而是广阔的天空;如果说学生是一条鱼, 我们要给他的不是鱼缸, 而是宽广的江河、辽阔的大海。新课程给予我们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给予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与行动!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制定, 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空间。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指导学生品出文章的滋味, 读出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我读文章我做主 篇8

一、优化材料,让学生喜欢阅读

学生主体性阅读兴趣的激发,首先要从阅读材料开始,如果学生对阅读材料感兴趣了,学生自然就会参与到阅读中,而且这种阅读行为是自发的、潜意识的、主动乐意的。因此,在阅读材料的优化上面,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1材料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对于初一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阅读难度,从而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让他们觉得阅读并非难事,能够轻松阅读不费力,这样就从学生思维层面上做到“能读”的要求。学生只有能读了,才可能喜欢阅读。如《昆虫记》、《繁星·春水》、《贾里日记》等。初二、初三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文句优美、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来读,让学生既能欣赏到如诗如画的风景,又能获得人生感悟。这样,学生阅读过程就会是一次快乐之旅和丰富心灵的过程。如《泰戈尔诗选》、《朝花夕拾》、《子夜》等。

2迎合学生内心需求

“以学定教,按需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迎合学生的需要,选择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材料。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对情感方面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们对情感小说的选材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这会直接导致学生选择一些没有营养且没有积极正面意义的阅读材料。这时,教师应该正面引导学生,向他们推荐一些表现情感的专著,比如毕淑敏的散文、张晓风的散文、丁立梅的散文等。

3丰富阅读题材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对阅读还是比较生疏的,他们没有自己的阅读兴趣,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阅读什么。在平日里的阅读,都是教师给什么他们就读什么,自己平日的阅读也是很随意地选择。而且许多学生的阅读内容比较单一,偏爱同一类型的文章。这时,教师应该丰富一些阅读题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甚至找到自己的情感支撑点,从而提升阅读的兴趣。只有对阅读真正感兴趣了,才会在阅读中找到自信,这是自信阅读的基本要求。

二、幸福阅读,让学生收获快乐

想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深层兴趣就需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读到其中的快乐,学生一旦收获了阅读的快乐,他们就会沉迷于阅读之中,无论是阅读什么文章,学生都会身临其境。

例如,学生在阅读《飞红滴翠及黄山》的时候,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正是一个真正攀登一线天的勇者。置身黄山,看千峰竞秀,赏奇松怪石,观千里烟海,眺瑰丽日出,好一幅缥缈、壮观、辉煌的图画,真是人间仙境!学生不免心中会想:黄山果真是祖国大地上一块瑰宝,那么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也就实至名归了。

再如,在阅读《背影》之时,学生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心中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真实情况,也能品味到父亲每句话的深层含义。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去车站时,“我”劝他不必去送,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里的“他们去不好”、“不要走动”都倾注了父亲那真挚的爱。父亲为“我”去买橘子之时的动作,如“探身”、“穿过”、“攀”、“缩”、“微倾”等,也都是父爱的体现。这时学生明白了: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包含了浓浓的父爱,这如山的父爱甚至可以凝聚在一件铺座位的紫色大衣中。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需要轰轰烈烈,这就是父亲爱孩子的方式,由此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更是感受到其中细腻的情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到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情感体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阅读教会了他们如何欣赏人间的美、丑、善、恶,阅读还教会了他如何为人处世。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真正在幸福中阅读着,这是自信阅读的内在驱动所在。

三、体悟内容,让学生自信阅读

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使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阅读。如告知文章中心思想的突破口在哪,教导如何解读文本,教导学生如何将书本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也把自己的阅读变成一种应试环节,把自己阅读能力等同于试卷中阅读短文部分的得分率。最终,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未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却得到机械化的巩固,甚至学生的解读都是千篇一律的答题格式,阅读变成了一种形式,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学生的思维甚至进入一种僵化的状态。

其实,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并不是教师反复的讲解和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在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资源的积累,在于学生置身文章当中的深刻体会。

仍然以《背影》的阅读来分析,作者第二次落泪是因为父亲跨过月台去帮自己买几个橘子。在整个过程中,父亲因为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的动作无形之中触动了作者的内心,作者也无形之中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感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而学生如何才能真正读懂作者那种“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细腻情感呢?这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阅读慢慢来品味。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类似经历的回忆等。如果教师不耐其烦,迫不及待地采用反复地讲解,让学生强化性地记忆,甚至背诵那些学生根本无法理解的情感,这样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的排斥和厌恶的感觉,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强迫式阅读和强迫式记忆而彻底远离阅读,失去阅读的兴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品读,自己去揣摩,教师适度地进行点拨和引领,让学生真正欣赏到优美的语言,领悟到深邃内涵,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最终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拓展了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自信,那是自信阅读的目标,也是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

上一篇:创新教育与教师素质下一篇:《计算机基础》第六章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