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生感悟的文章

2024-09-26

对人生感悟的文章(共8篇)

对人生感悟的文章 篇1

有关对人生感悟的文章

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

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对于未来,不再迷茫彷徨,而是以更坚定的步伐迈向预定的目标;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对于爱情,不再痴迷悲伤,而是以更理智的心态去接受爱情细水长流的平淡;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对于生活,不再困惑感伤,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黎明的到来。

进入社会的我们,总想在一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总想在高高的写字楼里,过上别人羡慕的生活,然而往往还未展翅高飞,就被社会的现实折断了理想的翅膀。四处碰壁之后,我们才看清了自己的渺小和稚嫩,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也丢失了曾经的梦想。紧接而来的是抱怨和怀疑,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命运的捉弄,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人生。在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岗位上,浑浑噩噩地过着自己也难以接受的生活。羡慕别人的人生总是那么光鲜亮丽,自己却生活在不幸中,且无法挣脱,自卑混合着绝望给心灵又上了一道枷锁。

然而,走着走着才发现,上帝为我们关掉一扇门,必定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走着走着才发现,稚嫩的我们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时间去厚积,等待机会来临后的薄发;走着走着才发现,也许被现实逼到绝境处,才会有重生的希望,才会找到努力的`方向;走着走着才发现,我们不再迷茫彷徨,而是以坚定的步伐、义无反顾地迈向我们的目标,不管未来的路有多苦,都绝不会认输,因为我们相信,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即使未来无法预料,至少奋斗的旅程中,我们很充实地活过。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人生最伟大的事业,多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也许我们都曾向往过风花雪月、玫瑰电影般的爱情;也许我们都曾向往过山盟海誓、你侬我侬的爱恋;也许我们都曾向往过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相守,也许我们都曾向往过公主与王子般的幸福。然而人生,走着走着,我们才明白,生活不过柴米油盐,烟花再美不过瞬间,玫瑰再香终会凋谢,轰轰烈烈终究归于平淡,繁华落幕也必定用冷清来偿还。人生,走着走着,我们才明白,爱情不只是甜蜜,不只是美好,也并不是童话。而更多的是分担,分担生活的困苦;更多的是平淡,平淡的相守;更多的是安慰,辛苦后的一句问候,告诉彼此,并非一个人在战,相拥着才会走得更远。

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那些年,我们曾奢望过的圣神而纯洁的爱情,唯美而浪漫的爱情,不过是电视剧本,终究只是作者美好的愿望而已。然而就是这美好的愿望也只能定格在青春懵懂的年纪,供光阴已逝、年华不再的人饭后茶余去想象,去感慨。而现实的爱情很简单,相互搀扶着尝尽人生悲喜,仅此而已。

也许我们都曾为走着走着就散了的人而感伤;也许我们都曾为成长中的孤独而惆怅;也许我们都曾为生活中的琐碎而悲观失望。阴翳的天气,心情也跟着低沉,仿佛生活也没有一丝光亮。总觉得生活有那么多的愁苦,而快乐却那么少,总想挣脱生活的囚笼,然而却无处可逃。

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聚散离别太过正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向,不必感伤,下一站也许还会有人和我们红尘作伴,共赴人生另一个驿站;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孤独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至少我们的内心需要走过一次孤独,因为没谁能陪谁走到最后,所以必须学会独自承受;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生活本是一张大网,所有的琐碎都使我们无处可逃,学会坦然乐观地接受,学会积极阳光地生活,不为一点而困,心若向阳,无谓悲伤。

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梦想的实现并非那么简单,但却需要迎难而上,只有羽翼丰满的翅膀和坚持不懈的飞翔,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爱情并不是语言能诠释的情感,需要用一生的守候来检验;人生,走着走着便懂了,无论悲喜,生活都要继续,那就学会积极乐观地迎接每一天黎明到来。

茫茫红尘悠悠梦,风风雨雨走人生

人生一世,风风雨雨,起起伏伏,走过了,经历了,回头细看,顿觉富贵如云烟,权欲似钢刃,情爱是梦幻,孜孜以求,你得到的未必是幸福,一念之间的疏失,留下的必定是痛苦,然历经几番搏击,几度沉浮,当风烟散去,铅华洗净,看梧桐叶黄,芭蕉叶老,雁叫惊寒,远山无语,当此时,过往得失,抵不得夜深一杯薄酒,人情冷暖,常不及羁旅一纸雨伞,此命也,运也,数也,世间能参透者真有几人,脚踏实地走好每一天,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记忆,以平常之心,接受已发生的事,以宽阔之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不要爱上一个虚荣漂亮的人,而要爱上一个能使你,生活变漂亮的人,看山山不高,望水水有情,真实的自己,完美的人生。

走过来的是路,看过的是风景,走进的是生活,未来的是人生,走过的生活并不完美,太完美的也就不是生活了,如果生下来只是为了活下去,那倒不如为了生活而生活,所以对待生活的态度很重要,一个人有个好的心态,才能享受人生,人生途中,有些是无法逃避的,比如命运,有些是无法更改的,比如情缘,忍耐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忍耐不是软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自我的超越,吃亏能养德,忍耐能养心,每个人都有一个福袋,你往里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每个人都有一面镜子,你对它做什么表情,它就会回报你什么表情,看人如看己,责人先问心,他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世人是自己的一个比照,想要走的远,必须站的高,

人生不易,不要去笑话别人,生活很难,不要看不起自己,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再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谁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于笑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谁的人生十全十美,谁的生活没有薄凉,谁敢保证一直都是人生得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人要真诚,谦和,善待别人,温暖自己,人,是活给自己看的,别奢望人人都懂你,别要求事事都如意,苦累中,懂得安慰自己,没人心疼,也要坚强,没人鼓掌,也要飞翔,没人欣赏,也要芬芳,生活,没有模板,只需心灯一盏,烦时,找找乐,别丢了幸福,忙时,偷偷闲,别丢了健康,累时,歇歇手,别丢了快乐。

世间风景百态,能有几处倾心驻足流连,人海浮萍万千,能有几人是心灵栖息的家园,缘就是缘,无需许下诺言,份就是份,无需海枯石烂,拥有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坦诚相见,感情不在于距离,而在于真心交换,推心置腹,才有以心沟通,披肝沥胆,才能风雨兼程,心怀一腔赤城自会拥有真实的情感,情揣一路珍惜自会收获恒久的感情,总有一种感情很纯,不惊不扰,来往于彼此之间,总有一种交集很暖,不偏不倚,融化于心灵之间,不管需不需要,陪伴是我一直都在,无论四季冷暖,惦念是始终不变的情感。缘分不需要理由,默然相念,寂静喜欢,朋友不需要誓言,肝胆相照,风雨如伞,走不完的人生路,说不清的生活烦。

走过的是人生,看过的是云烟,尝过的是苦辣,回味的是甘甜,经历的是沧桑,成就的是尊严,人生心情,有欢喜,还有忧郁,人生之路,有甜美,也有汗水,生活给予你的,有精彩,更多是平淡,人无完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生活无常,无须抱怨心中的苦痛,我们只是凡间的平常人,每一天,哪怕再迷茫,也要让自己微笑,凡事看淡些,珍惜自己,不沉沦,生活还要继续,手酸了,可将手里的东西放下,心累了,请把心里的事放下,用简单快乐之心,笑迎人生,任凭风雨飘摇,任凭岁月变迁,不变的是自己的心,平和的心,珍爱的心,热情的心,向上的心,永远年轻的心,人生这条路,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是,你走对了路没有。

无论你多么优秀,也会有人说你不好,无论你多么不堪,也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求事业多大进步,只愿生活甜美温馨,不想生活多么富有,只愿家人健康欢欣,如梦人生,许自己一片快乐心空,对人,不必求全,对事,无需求满,只要问心无愧,就不必在乎他人的评判,只要坦荡无私,就无须在意别人的眼神,人生没有完美,幸福没有一百分,不要总拿别人送的尺子,时时丈量自己,人长得再漂亮,也会有凄凉,目光再纯澈,也会有迷茫,未来再美好,也会有失落,歌声再优美,也会有心殇,做好自己,淡淡的就好,人生的路,总有几道沟坎,生活的味,总有几分苦涩,有些事,无能为力,就顺其自然,有些人,不能强求,就一笑了然。

没有阳光,学会享受风雨的清凉,没有鲜花,学会感受泥土的芬芳,想要的多了,是负累,奢望少了,会满意,微笑的眼睛,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简单心境,才能拥有快乐心情,阅尽人生百态,还是诚实最好,阅尽生活坎坷,还是真诚最美,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于其中,或是善良诚实,或是奸诈虚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态;生活就似一部书,于其间,或是真诚相待,或是虚情假意,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录,经年的风雨,流年的漂泊,即使很苦,很累,但我们依然坚信,诚实最美,吃亏养德,忍耐养心,忍耐是一生的修行,过程是一种痛苦,结果是美妙的,不论是逆境,顺境都要忍,肚量能容事,善意会化解,就会雨过天晴。

人生是相互的,你爱别人,别人会爱你,你帮别人,别人会帮你,你施于别人,别人会回敬于你,你给世界几分爱,世界会回你几分爱,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种下宽容,收获博爱,种下愉悦,收获快乐,种下满足,收获幸福,世间万物,都循着自己的规律,蹈矩轮回着,当生则生,当灭则灭,人生亦是如此,做人不必刻意,处世无须精心,凡事不必强求,自然的活,快乐的过,忠于真实,忠于自己,不刻意,不做作,忠于诚实,忠于善良,不欺骗,不做恶,天涯咫尺,你若懂得我便心安,咫尺天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忠于平凡,忠于平淡,不与风争鸣,不与日争荣,忠于淡然,忠于从容,茫茫红尘悠悠梦,风风雨雨走人生。

对人生感悟的文章 篇2

关键词:郭著章,翻译,翻译家生平

郭著章先生于2013年获得了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的殊荣, 回首过往, 他的翻译人生, 些许感悟, 或许能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他1941年生于河南虞城县, 少年家贫, 六岁失怙, 此后四年在家为失明的长兄引路。虽然十岁才开始读书, 却异常用功, 小学连跳两级, 是全年级第一名。后考入全县最佳中学虞城一中。郭先生热爱历史、中文, 这也为他日后从事翻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功底。考入武汉大学英文系后, 郭先生在袁锦翔等教授的指导下, 系统地开始学习英语。用郭先生自己的话说, 自己“学运亨通。” (郭著章, 2000:1) 郭先生1966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 多年担任国家、省、市等级翻译、学术组织的社会职务。先后被教育部派往澳大利亚和美国留学。在国外期间, 郭老师不忘搜集英汉互译的相关材料, 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积累。1992年起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著章、李庆生, 2006) 他对英汉互译、西方汉学、典籍英译和澳洲文化颇有研究, 新译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读物, 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为中国文化的英译做出了贡献。如今年逾古稀的郭先生仍然笔耕不辍, 每天翻译约五个小时, 这种勤恳专注的精神, 让晚辈颇为叹服。他主编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一版再版, 现已是第四版, 总共发行不下30万册, 对于一本翻译类的教材来说, 实属不易, 至今被全国各省市多所院校采用为英专本科生教材或列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1论读书

高尔基曾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一点在郭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读书对于他的治学之道, 是第一位的。他凭着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一步一步地改变着自己和身边人的命运:因为读书, 他从农村走进了城市;因为读书, 他通晓先贤才德, 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读书, 他贯通百家之长, 提携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在郭先生看来, 任何学问都要以大量的积累为前提, 外语学习也不例外, 而深厚的积淀, 很大程度上需要用读书来完成, 因而要多读书, 读好书。他一生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不仅读书本, 也读人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 一得空闲, 便会翻开典籍佳作, 领略前人文辞之博雅、玩味先哲思想之精深。他通过读书怡情、傅彩、长才、忘忧。读好了书, 才能教好书、译好书、著好书、编好书。 (郭著章, 2000:1) 他因而要求学生们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积累, 这不仅对于学生们的翻译学习有帮助, 对于他们的成人成才也大有裨益。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 郭先生鼓励译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母语水平, 大量阅读中文的优秀作品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采访中, 郭先生这样说道:“学外语的人, 如果母语不好, 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学英语的人, 汉语一定要好。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要多读一些好的汉语名著, 散文、诗歌。母语好了翻译才能好, 外语学习也是这样。”

2教书育人

郭先生始终把教书放在自己学术生涯的第一位, 科研则退居第二位。郭先生从小家贫, 因为曾经得到各方的关爱与帮助, 在成为人民教师之后, 常怀感念之心, 不忘育人之职, 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传道、授业、解惑上, 仅教学笔记就有七八十本之多。在科研方面, 郭老师从不占用教学备课的时间, 而是尽量腾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从事科研。直到寒暑假, 他才得空, 系统地把自己平日的思考整理成文字。一旦开学, 就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课、教学中去。郭先生早在留学时期就已萌发的一些有关译著的思考, 直到退休之后才开始落实。他说,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成名、成家放在第一位, 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他专心向学, 对名利取之有道, 直到退休他仍然生活清贫。由此可见他对莘莘学子的一番苦心, 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他主张, 本科生要以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和实践能力为主, 研究生则应着重培养翻译评论能力以及翻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们学到新的知识, 另一方面也要让学习富有趣味性,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育人方面, 他鼓励学生们虚心学习名家, 但不盲目崇拜名家, 应该独立思考, 既要有扎实的基础, 也要有不从众的胆量。郭老师认为, 名家的译文不一定篇篇都好。学生们要有“欲超前人, 必先虚心学习前人”的思想 (郭著章, 1991:64) , 不负历史重托, 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鼓励学子们不怕吃苦, 勤奋刻苦, 年轻时要早立志, 培养自己的兴趣, 记性也会随着兴趣的提高而越变越好, 只要爱做学问, 肯下功夫, 学问就能做好。他给学生们上名译比较课, 一方面让学生们体会翻译的辛苦与不易,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明白, 名译也不是完全高不可攀, 当学生的译文优于名译的时候, 他就会勉励学子们树立信心, “只要善于学习, 刻苦努力, 就一定可能超过前人。” (郭著章, 1990a:35) 郭老师的学生中, 人才辈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大有人在, 他每谈及此, 愉悦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郭先生教书育人、齐头并进, 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博得了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赞誉, 成为武汉大学合校后的第一届师德标兵。

3 论著书

郭老师著述颇多, 广受欢迎。《唐诗精品百首英译》《翻译名家研究》《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文言英译教程》等均颇畅销。他认为深刻的写作来源于深厚的积累, 积累是著述的开端, 写与读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就有记笔记的习惯, 遇到好词好句都要记下来。他认为著书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刻苦与严谨, 只有经过多年积累, 素材充足, 方才动笔著书。著书评论“除了端正的品德之外, 必须具备过硬的学术功力:要博览群书, 博闻强记, 占有丰富的材料, 且具有辨别真伪、孰正孰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头脑。” (郭著章, 2001b)

在文风方面, 他推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论述问题, 他认为滥用晦涩难懂的词句是自卑才浅的表现, 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 (郭著章, 2000:1) 的结果。和古今中外众多的名家一样, 主张文贵真实自然、通俗易懂, 不重文字新奇, 而重浅显自然, 这样的作品才能为读者所喜爱。他反省自己年轻时爱用高深难懂的词汇, 后来发现这样并不可取, 这体现了学者的真心实在与谦虚大度, 让后人颇为感动 (同前) 。

4 论翻译

4.1 论译者

郭先生认为, 一个译者, 一般需要达到五个基本条件 (郭著章, 2008:14) , 即:“ (1) 精通原文语言, (2) 精通译文 (或目标) 语言, (3) 知识面广, (4) 熟悉常用的翻译技巧, (5) 对于翻译工作有严谨的态度。”在我们的翻译学习中, 不妨常常对照这些问题扪心自问, 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醒。

译坛大家又是怎样炼成的呢?郭先生非常推崇梁实秋先生的译学成就。在谈到梁实秋先生时 (郭著章, 1994b:49) , 郭先生对梁先生成为译坛大家之原因进行了总结, 现摘录如下: (1) 父教贤妻助、诗书继世长; (2)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 书山勤为路, 学海苦作舟; (4) 乐观看世界, 长寿老益壮。由此可见, 要成为翻译家, 仅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 和睦的家庭环境、亲朋好友的熏陶、自己的勤奋努力、逍遥的人生境界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与事业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在中国典籍英译方面, 郭著章先生认为由汉语为母语的译者来翻译更为妥帖。他提出了三个理由 (郭著章, 2005:51) :其一, 汉语相较其他语言更为难学。英语水平优异的中国人大有人在, 而中文好的西方汉学家则是屈指可数。其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好中文不等于学好中国文化, 而中国人的文化积淀承蒙多年来的文化熏陶, 一般要比外国学者深厚。其三, 精通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中国学者在人数上多于外国学者。中国译者如具备了做好翻译的必备条件, 一样能很好地理解和表达英文。同时, 在他看来, 无论是谁, 只要通晓译入译出两种语言、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严谨负责的翻译态度等条件, 就可能成为中国典籍的合格译者。

4.2 论翻译准备和过程

郭老师认为, 在翻译之前, 一定要反复通读原作, 最好要等到弄清楚全文内容后再着手翻译, 否则难免会出现误译和遗憾。翻译时, 一定要仔细认真地做调查研究, 不能随随便便敷衍过去。 (郭著章, 1984:24) 做好翻译相当耗时, 人类的思想有诸多共通之处, 如何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共通的思想呢?这就需要字字推敲, 句句斟酌, 翻译的辛苦源自这里, 翻译的快乐也同样来自这里。

在评价汪榕培先生翻译的《牡丹亭》一文中 (郭著章, 2002a:56) , 我们可以看出郭先生对于翻译过程的看法:“翻译未动, 研究先行;翻译之中, 严谨慎重。”在做翻译准备时, 要积极搜集各方资料, 掌握前沿信息, 虚心请教专家, 对于各种版本要仔细校勘, 如有与作品相关的活动也要尽量参与、了解。同时还应认真研读相关著作, 补充相关知识。郭先生极其重视理解原文, “欲使其英译尽量忠实于原作, 任何人都必须悉心体会、博览有关原作及其作者的各种资料和不同版本的书籍, 以期得出一种多数人能够接受、接近原作的理解。” (郭著章, 1994a:287) 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一个译者一次只能给出一部译作, 这时, 原文的理解对于译文的传达就至关重要了。参考各方背景材料, 从多个角度理解原文, 正是为了避免曲解作者的原意。在着手翻译时, 则要“字斟句酌, 精益求精”, 译稿成型后, 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可见, 严谨和勤勉是通向佳译的必由之路。

郭先生在翻译《汉英对照蒙学精品》的时候谈到了他的汉译英原则 (郭著章, 2004:4) , 他认为, 应该“力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近似原文的意思和风格。……要尽量与原文的形式与风格相似。比如:原文押韵者, 英译要尽可能押韵;原文字数固定, 形式齐整, 英译的词数也应力求对应, 长度基本一致, 等等。”这条原则虽然作为汉译英的原则提出来, 但是对于英译汉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3 论译诗

(1) 初学者可通过比较入门。译诗之论, 纷繁复杂, 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 常常无从下手。郭先生建议, 此时若能将一首具体的英诗和诸多汉译进行对照研究, 便会感觉豁然开朗。 (郭著章, 1990c:47)

(2) 译无达诂。在郭先生 (郭著章, 2002b:1) 看来, 翻译没有标准译文, 译文越接近原文越好。译诗的最高标准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意美、形美和音美浑然一体。而这是一个“取法乎上, 得乎其中” (郭著章, 1990b:50) 的理想标准, 译者只能努力不断接近, 却无法完全企及。为了尽可能接近这一标准, 译者应兼顾翻译的严谨性和灵活性。他认为 (郭著章, 1994a:287) :“要达到和原诗一样形美、音美和意美, 更是难上加难, 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可近而不可即的理想标准。从此意义上说, 任何一位诗歌译家的译作, 都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3) 译诗者不必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中, 既是诗人又精通两种语言者不多, 精通两种语言却不是诗人者则相对较多, 而后者之中多有翻译诗歌之人, 且颇具成就者不在少数。诗人并不一定比常人更具才情, 译诗成败重在译者的双语能力、文化功底、知识眼界、态度方法和感受能力。诗歌翻译的主要标准仍然是“信”, 这要求译者在原语、译语和文化知识三方面功力深厚。 (郭著章, 1990b:50;1990c:48;2002b:1)

(4) 译我所爱。在译者选材方面, 译者要尽量选择自己喜爱的原诗。只有喜欢, 才能译好。 (郭著章, 2002b:1) 许多成功的译者之所以成功, 除了翻译水平了得之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选择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原作, 有了这种心理和经验的共鸣与契合, 译笔仿佛就幻化为原作者之笔调, 自然更加潇洒自若。

(5) 诗歌内容大于形式。他认为诗歌不决定于形式, 而决定于内容。只要内容自然、强烈、真实, 无论押韵与否, 各行长短一致与否, 都可称为诗。 (同前)

(6) 三美俱得, 方为佳译。郭先生译诗时所遵循的原则是:“尽最大努力争取英译在意、形、音三方面都尽量表现原诗之美, 忠于原作, 达到神似、形似乃至音似之要求。” (郭著章, 1994a:287) 他认为, 诗歌之美, 美在意、形、音的完美结合。 (郭著章, 1990c:48) 达意是诗歌翻译的初级阶段, 达意且形美则又胜一筹;如能三美俱得, 就几近完美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巨大, 诗歌的意、形、音之美是很难同时达到的, 在三美无法兼顾的情况下, 他主张“舍音似而保意似”, 在意、形不能兼得时, “则舍形似而力保最重要的意似”, 绝对不能“因韵害义 (意) 、因字数害义 (意) 。”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 (郭著章, 1994a:288) 三美之中, 音美最难传达。而押韵是实现音美的重要手段。 (郭著章, 2002b:1) 然而, 押韵实在不易, “在译诗实践中, 要同时做到每行的音节固定, 又要忠实原文内容。又要押全韵, 谈何容易!” (郭著章, 2004:5) , 所以他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能押全韵就押全韵, 不能时绝不勉强, 而改用其他形式的押韵, 其中一些也能取得音美之效果。” (同前) 这也为我们对韵式的翻译,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7) 汉诗英译的韵式。据郭著章、郭丽君考证, 英语中的韵式至少有如下10种: (1) alliteration; (2) assonance; (3) consonance; (4) eye rime; (5) homeoteleuton; (6) imperfect rime; (7) pararime; (8) paregmenon; (9) perfect rime; (10) reverse rime。它们在我国学界通用的汉译分别是: (1) 头韵; (2) 准韵; (3) 辅音韵; (4) 视韵; (5) 后缀韵; (6) 非全韵; (7) 似韵; (8) 同源词韵; (9) 全韵; (10) 反向韵。汉诗英译能够用到的有perfect rime, consonance, homeoteleuton, pararime和alliteration, 使用最多的是perfect rime, 它被奉为汉诗英译的标准押韵形式。“直至郭著章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发表《汉诗英译用韵思路的拓宽与实践》一文, 和在武汉出版《汉英对照蒙学精品》一书开始, 才越出了“只用全韵”的雷池, 提出使用consonance等类押韵方式。” (郭著章、郭丽君, 2011a:41)

(8) 介绍似韵。郭老师对于诗歌翻译的另一个贡献是介绍了似韵 (pararime) 。“似韵是一种半韵, 辅音结构相同, 而元音不同。” (同前) 似韵用得好, 可以体现音美。似韵在中国外语界鲜为人知, 在汉译英中的运用更是无人问津, 他介绍似韵的起源、定义、表达功能和典型似韵诗作及其汉译之后, 首次使用似韵英译了一首现代汉语诗歌《心在哪里安放?》, 拓宽了我们对于诗歌音韵的理解。 (同前)

4.4 论语域与翻译

郭先生是我国最早把语域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翻译研究学者之一。郭老师将语域定义为“只能和使用的场合联系起来的语言种类” (郭著章, 1989a:54) 。对语域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在语境之中研究语言。语域通常表示同一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的正式程度。语域对于翻译研究, 尤其是文学翻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分析好了原文的语域, 才能准确地把握原文内容和风格。只有当原文语域和译文语域得到对应, 才能产生好的译文。“可以说翻译的过程无非就是一个分析原文语域, 在译入语中寻找对等语域, 最后将这种语域适当表达出来的过程。” (郭著章, 1989a:封四) 将语域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 “可以较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褒贬, 用较为科学的语言较为可信地估价 (sic) 译品的‘信’度和‘等值’量的大小, 与中国传统译论相较, 易于对译作进行定量分析。” (郭著章, 1989b:4) 郭老师对语域的介绍, 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一新概念的认识, 帮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和学习西方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

4.5 论翻译名家研究与名译比较研究

习字, 总以描红临帖开始;赋诗, 常以唐诗三百作头。学习翻译, 先研究名家的著名译作, 乃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翻译初学者而言, 总是希望能从纷繁复杂的译海之中寻得一把入门的钥匙。在郭先生看来, 学习前辈翻译家们的经验, 正是我们晚辈学子们的一条捷径。武汉大学外文系素来有研究名家名译的传统。袁锦翔先生早在1990年就出版了《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一书。郭老师也发扬了武大这一优良传统。郭先生《翻译名家研究》一书集中研究了中国现当代16位译家:鲁迅、周作人、胡适、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茅盾、梁实秋、钱歌川、张谷若、巴金、傅雷、萧乾、戈宝权、王佐良和许渊冲。通过收集、整理、综合、提炼翻译家们散见各处的译论, 总结他们的渊源、发展、影响和特点, 评价他们在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这本著作为读者提供了当时相当翔实可靠的参考资料, 对香港、台湾译者的介绍和评介尤其难能可贵。

郭先生一直非常推崇比较法来研究语言和翻译。他在我国英汉名译比较研究当中, 是走在前列的。杨自俭先生在其《论我国近期的翻译理论研究》这样评价郭先生的英汉名译比较研究:“郭著章在翻译教学上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英汉名译比较研究, 他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已取得了初步的经验。” (黄龙, 1988:295-303;杨自俭, 刘学云, 1994:13)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这是陶渊明的名句。……我们对佳译——优秀的译品——加以赏析, 无疑也十分必要。” (袁锦翔, 1990:1) 在郭老师看来, “我们要想深刻地了解英语和汉语, 必须通过比较, 而且要进行深入的多方面的比较。” (郭著章, 2001a:5) 要提高对翻译的认识, 方法也是一样。他认为:“讨论名家名译是为了, 取其长, 避其短。其目的主要不是评价孰优孰劣, 或意在厚此薄彼, 而是探讨有关翻译的方法和道理。” (郭著章, 2005:51) 在进行英汉名译比较研究时, 他认为, 原文材料均须选自英、汉语名作, 以长篇小说的名段名章为主, 同时兼顾其它文体的佳作。译文材料应至少选取两种以上的出版译文, 其中一种须是名译, 同时也要兼顾非名译作品。在选取原文时, 要留心原文的版本问题, 若原文版本不一, 译文也就不好比较了。他主张“既不要‘因人废言’或认为‘人微言轻’, 也不要迷信名家而‘势利’地判定译文的优劣” (郭著章, 1991:62) 。一般以一篇译文的两种译文相比为主, 以多种译文为辅, 同时兼顾优优、优劣、劣劣译文的比较。如今, “名家名译研究”已经成为武汉大学一门面向翻译系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 多年来深受学子们的好评。

4.6 论典籍翻译研究

郭老师的典籍翻译研究作品, 如《文言英译教程》《唐诗精品百首英译》《汉英对照蒙学精品》《汉英对照〈千家诗〉》等为中国典籍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先生尤其重视中国传统蒙学的英译推广工作。他在受访时说, “蒙学不但语言好、思想性也好, 对如何做人, 以及品德修养都有教育作用。对儿童尤其好。不仅是儿童, 所有年纪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人生经验的总结,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做人的优秀品德。”《汉英对照蒙学精品》中翻译的10种读物, 除了《三字经》的英译是整理现有译文而成, 其他九种都是郭先生的新译, 这极大地拓宽了蒙学译介的范围, 这九种分别是:《朱子家训》《小儿语》《神童诗》《童蒙须知》《弟子规》《醒世要言》《千字文》《名贤集》和《增广贤文》。这些蒙学作品对于教育孩子们成人成才, 从小树立中国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把我国优秀传统读物译成英文, 一方面向世界介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 另一方面提高了中国读者的英语水平, 无论从目的、内容还是意义上说, 都是一件善事。

5 结语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韵律美 篇3

一、激发兴趣,悟意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是融合的、难以分割的,两者的关系是内在的、渗透的、互补的。一般来说,人的知识越丰富,认知结构越合理,情感会越充实,认知能力也越强。而文学和艺术是密切相关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首流动着的乐章,每个字符也就是一个跳动着的音符,包含感情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感染力是巨大的,能达到诗文和音乐的和谐、统一。叶圣陶先生指出:“当范读的时候,要把文学中的精神理趣在声音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出深切的了解。”因而,教师在范读作品时,不仅要起正音,读出节奏和句读的作用,还需加进表情、眼神、手势等“佐料”以作渲染和配合。如,在阅读《最后一次讲演》时,教师的范读要充分体现这篇讲演愤激昂扬的语调、起伏强烈的感情色彩,不仅要有相应的语调顿挫,做出发自内心的真情宣泄,而且要伴有必要的手势、表情和姿势。力求变课堂为讲坛,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情感层面深入到闻一多的内在精神世界,以获得精神营养和思想启迪。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矛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也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情感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作自己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在开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自行挑一些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快速阅读后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初步体会到文章的意味,并告诉学生,在一篇文章里,有三种语句起着关键作用:一是与表达中心有关的句子,能够引起“我”的思考与共鸣;二是在记叙与描写过程中十分精彩的语句,有的是词语用得特别准确、精当,比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一脚一脚”的“脚”用得就比“步”准确,提醒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等,有的是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富有韵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五彩池》中写水池形状的部分;三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比如《三棵银杏树》一文的结尾,让人读后觉得意味无穷。理解并牢记这类关键语句,才算是真正读过了这篇文章,才会有收获,这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初步感悟能力。

二、慢读精思,细品味

英国的波尔克曾说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而中国文学强调的含蓄、耐人寻味、言尽意余,语言精练以及运用成语、歇后语、诗词中的名句来“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细读慢品、体会意蕴。文章所要表达的自然美、社会美、心灵美、艺术美等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悟出精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悟出文章内涵及有机联系,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理性认识和情感的沟通。例如,《将相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这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蔺相如有可能撞也有可能不撞。从这句一方面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另一方面可看出其勇敢,但只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就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不可能撞的,因为他在临行前曾对赵王说:“如果秦王不肯交出15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他之所以佯装撞柱、与璧俱碎,是其抓住了秦王爱璧这一心理的高明之举,突出地表现了其超人的机智。再如《景阳冈》一文,描写武松三次躲过老虎的进攻时只用了一个“闪”字。为什么只用“闪”而不用“躲”呢?引导学生品析,至少有以下四种原因:①“闪”比“躲”快;②“闪”是主动的,而“躲”是被动的;③“闪”表现为沉着、机智、勇敢,而 “躲”则表现为胆怯、慌张;④“闪”是伺机进攻,“躲”是慌不择路。一个“闪”字,把人物刻画得何等成功!

三、竞赛练习,养成语感

在阅读中,教师巧妙地设立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后展开想象,触发联想,在联想中丰富美感和乐感,使读者与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产生共鸣,达到和谐,提高审美认识,挖掘作品中的情趣和理趣,使感情和思想认识结合起来,达到情操上的升华,不断地将思维活动引向深入。

对人生感悟的文章 篇4

自律的人生有多爽?爽就爽在,只要你坚持做一些小事,比如早起、读书、运动,你就能与别人拉开很大的差距。

自律这件事情,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可它就可以带你通往你向往的那个远方,那个叫做自由的远方。

这是多数人的常态:

常把自律挂在嘴边,却间歇性地踌躇满志,持续性地混吃等死。

你因为羡慕别人弹得一手好吉他,就买了一把自己中意的,可如今吉他蒙尘许久,弦也松了;

你一直想把字练好,可是油墨还满瓶,你却不了了之了;

你信誓旦旦要练出马甲线,但是健身卡已过期,你也记不清多久没去了。

在斗志昂扬和放纵沉溺中不断地反复、不断地切换,直至岁月不可追,才嗟叹一声:若是当初……

可人生就是一趟单项行程,没有如果。

1

不自律不单单是缺少自制力

很多人都会把不自律归结为自制力不够。

毕竟可以睡懒觉,谁愿意早起;能胡吃海喝,谁愿意扛着健身房的铁皮疙瘩流汗。

就拿早起这事,众网友颇有共鸣。

在睡前,自己胸中的豪情积蓄到了顶点:

明天的我要早起去晨跑;

然后复习一遍我的笔记;

喝一杯超级健康的鲜榨果汁;

好好挑件衣服,打扮得超级好看;

对每个人都和颜悦色;

努力学习,明天属于我的。

实际隔天早上的自己,态度之坚决:

不了。

人非圣贤,人总是偏好于当下的舒适,这也实属人之常情。

可不能自律真的只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吗?我曾把这个问题抛给朋友,他是自律的典型代表,数年如一日地早上六点起来。

这位朋友没有急着回答,反而笑着问我一个问题:

如果让你每天早上六点起来学习一小时,坚持一个月后,给你一万块,你愿不愿意?

“傻子才不愿意。”我立马回道。

朋友点了点头说:

这就对了,其实自制力是一方面,不能坚持下去的原因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对自律还心存疑虑。

要是在不确定自律能不能让你获得想要的,自然无法心无旁骛地坚持下去。

我思索一下,明白了朋友所要表达的意思。

你每天苦练一小时的英语口语,但你对是否有成效,毫无把握。

你想睡觉前保持看书习惯,但在内心深处不由得质疑自己看书有用吗?

如此彷徨、茫然,又怎么能奢求自己雷打不动地去坚持一件自己也不看好的事。

所以有时我们的人生不是毁于我们的自制力,而是毁于缺少这样的信念:自律下去一定会成功。

毕竟只有未来可期,才有跋涉下去的动力。

2

再小的努力乘以365天,也会变得伟大

那自律究竟会成功吗?

我曾听到一个小故事。

禅僧座下有两位徒弟,大徒弟天资聪慧,不管是悟禅明经,还是学武功一点就通,但小徒弟天性愚笨,如木头疙瘩。

有一次,禅僧又传授徒弟俩一门武功,这一门武功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能成。

自打那以后,大徒弟和小徒弟不管风吹雨打,晨鸡一鸣就在庭院里练武。

大徒弟还没到半年,就已经小成。

然而一年过去了,小徒弟才摸到门槛,不由得灰心丧气,打算放弃不练了。

禅僧见状,把小徒弟招过来,指着前面的一棵杏树:

每个人路上都有一棵杏树,有的人走十里就够得着,有的人也许要跋山涉水,赴千里才能到达。但无论或早或晚,坚持走下去,该来的总会来的,切勿急躁。

人生如花,有的花一年开一季,有的十年结一朵,我们不确定自己的花期是多久,但只要耐住性子,默默浇灌,就能静等绽放的璀璨。

有时不得不承认,人生而不平等,有的人起点也许是你终其一生爬不到的终点;有的天赋秉异,人生路上高歌猛进,年少成名。

但即使这样,你也要相信,再为平凡,坚持下去,这个时代不会阻止你的闪耀,诸多苦难加身也覆盖不了你的光辉。

我一直很喜欢卡尔维诺在《巴黎隐士》中的一段话:

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流长的力量,踏实,冷静。

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设和不努力,可以得到个人或集体的解放。

是的,守得住繁华,沉淀下内心,聚沙成塔,滴水成海,再小的努力乘以365天都会变得伟大,也许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3

自律的人生才能开挂

说到起于微末,成于自律,不由得让我想起阿云嘎。

阿云嘎因《声入人心》真正走进了大众的视线中。

舞台上,他一袭笔挺的西装,俊朗的外表,站在群星中也是出类拔萃。

起初我下意识地想,能玩得起美声和音乐剧的,至少得家境殷实才能撑得起。

也许人之劣根性就是太容易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他们得天独厚的条件了,我也不例外。

等我了解完阿云嘎的身世后,才知道光鲜的背后,他都在灰头土脸地自律着。

3岁那年,阿云嘎父亲因急性心脏病遽然告别;6岁,母亲也离他而去,阿云嘎成为了无根浮萍。

在当地艺校学习时,十三岁骨骼成型的他被压得哭到声音沙哑,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去练功房,衣服可以拧出汗水,练舞鞋磨得破烂。

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时,他在打工期间,晚上特地坚持等到最后一个下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摸一下店里的钢琴。

你只管自律,上天自有安排。阿云嘎那么多年的努力与坚持换来的是舞台上的万众瞩目。

韩红毫不吝啬地称赞:“阿云嘎是音乐剧的男一号。”

我前文提到的这位朋友也是“自律”的受益者。

大学四年没有一次看过他赖床。

有一次,全宿舍晚上出去狂欢到凌晨一点才结束。

早上六点我迷迷糊糊地起来上厕所,却看到他已经在台灯下埋头苦读了。

他起点并不高,普通高中,大一的时候表现平平,但四年之后,厚积薄发,若是读研,可以保送,若是工作,有各大名企争相发offer。

也许我们都会问为什么要自律?

大抵是因为这个词是与成功最接近的词,它敞开了一条每个人都可以走的路径。

4

放弃有十五画,坚持有十六画,坚持和放弃之间只是多那片刻,但通往的却是不同的人生。

如今,我还难以忘怀《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尤其里面的女主角莉斯说过一句话:

我知道外面有一个更好更丰富的生活,而我想在那样的世界里生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渴望的世界,而自律就是那把可以开启的钥匙。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高度自律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想,大抵就是不再被生活拖曳前进,而是生活在你的方寸之间,未来变得可控,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想要的生活变得触手可及。

人生感悟的励志文章 篇5

文 | 李月亮

小妹做销售,昨天,她跟了很久的一单合作泡汤了。

本来胜券在握的,但对方公司毫无预兆地换了老总,之前的规划全部调整,直接把她几个月的心血整没了。

小妹揣着滴血的心去跟经理汇报,又被雪上加霜地一顿痛骂。

从经理办公室出来,她迎面碰上一个死对头同事,对方满脸喜气比过年还开心,又给她加了一层霜。

中午,别人都去吃饭了,小妹一个人坐在工位上对着电脑,沮丧到绝望。

她给我发信息:特别特别想辞职。

我问辞了以后去哪里。

她说不知道,迷茫得要死。

这份工作,已经是小妹毕业四年来的第七份了。之前她做过酒店管理、幼儿园老师、旅行社文员,都是开始有点兴趣,越做越不喜欢,最终一走了之。

她说,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找到一份自己真心喜欢的工作。

我想都没想,回她:哪有那么多喜欢,人生有时就得苦熬。

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是很多人的愿望。

所以当工作变得面目可憎,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选错了,赶紧走。

可是再换下一份会好些吗?真的做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就没烦恼了吗?未必。

之前在群里聊天,有读者说,她喜欢音乐,但学的是会计,毕业后违逆父母心愿,做了钢琴老师,每天课程满满教孩子学钢琴,现在做了五年,曾经那么爱弹琴的她,一看见钢琴就难受,碰都不想碰。

我感同身受。

大学毕业后,我做过几年杂志编辑。作为一枚文字的死忠粉,也算是找到真爱了。

可是,真正的编辑可不是悠哉悠哉喝着咖啡约个稿看几篇文章就功德圆满了的。

你会找选题找到手抖,看稿子看到想吐,每天一打开邮箱和稿库,铺天盖地的稿子噩梦一样堆在眼前,你机械性地打开,看个开头,不合适,关掉,再打开下一篇,然后从上百篇空洞苍白的文章里勉强选出两篇,绞尽脑汁修改、提升,交给主编,很可能还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毙掉。

编第一篇稿子时可能兴致盎然,编到第一千篇时早已心如死灰。

做第一个选题时可能激情澎湃,做到第一百个时已如行尸走肉。

还有,每月发稿时会加班到凌晨三点,隔三差五要做你完全不知道意义在哪里的总结或测评,同事打小报告导致领导对你各外“关照”……

这一切,都让你疲惫到崩溃。

大部分工作应该都是如此。当初再怎么喜欢,干上十年二十年,也会进入职业倦怠期,也会烦得要死,想一脚踢开。

它会在某些时候带给你乐趣和快感,但一定还有一些时候,它是压力,是折磨,是一潭死水,是狰狞野兽。

但你依然要坚持。

因为工作从来就不是用来享受的。

它真正的意义,是你安身立命的资本,是你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让你有钱吃饭养娃孝敬老妈,是让你夜半醒来不害怕。

为了这些,你要熬。

麦姐曾在一家外企工作,收入丰厚,但压力巨大,每天都为了业绩焦头烂额。而且公司规矩严苛,变态到女员工的高跟鞋限定三公分,多一分少一分都是违规。

她撑不下去,辞职,换到一家小公司。

这回轻松很多,但是收入骤减到之前的四分之一,负责的工作,也是一些无聊的鸡零狗碎。

前几天聊起来,她说舒服是舒服多了,但是没有价值感,而且钱不够花,还房贷压力好大,想给孩子报个舞蹈班都要算计半天。

生活是平衡的,你不为了赚钱辛苦,就要为了省钱发愁。

曾经在微博上看过一组照片,题目是《活着》,记录了一个60岁的男人的工作状态,他每天卸货300吨,每吨赚6毛钱。

这是他,和他们:

是不是蛮震撼?

是不是瞬间觉得自己所有的委屈难过不甘心都特别矫情?

我也曾看过一个环卫工的采访。

凌晨三点,晚睡的年轻人还没回家,他已经开始工作。

记者问:“是不是很辛苦?”

他拎着破旧的大水杯,木然憨笑:“干啥不辛苦?但是总得干点啥啊。”

大白话,也是大实话。

谁愿意凌晨三点就去扫马路,谁愿意烈日下尘土里挥汗如雨。

但是,人活着,总得干点啥啊。喜不喜欢,也得干。

也许我们比他们多一些选择,但我们懒惰和矫情的余地,其实也非常有限。

因为众生皆苦,人生在世,有些苦,谁都躲不了。

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

没有一种职业是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可以开开心心拿到薪水受人尊重的。

做编辑有编辑的苦,做销售有销售的苦。

做老师有老师的苦,做医生有医生的苦。

但是为了生存,或者更好地生存,你必须去做。

哪有那么多喜欢,有些时候,人生就得苦熬。

能苦中作乐最好,能调整状态最好,能自我激励最好,能找到更好的去处最好。

如果都不能,就要熬下去。一步一步,一寸一寸,一天一天。熬住,就是一切。

你若不肯熬,若总想逃,那么,越逃越苦。

好的人生,都是从苦里熬出来的。

熬过了必须的苦,才能过上喜欢的生活。

人在意气风发时,精神抖擞地做成一件事,其实不难。

难的是,在冗长得看不到头的枯燥、烦闷、迷茫、压力、疲惫里,不灰心,不懈怠,坚韧地往前走。

人生感悟的句子文章 篇6

2.男人总希望能独占一个女人的身体,就像女人希望能够独占一个男人的爱。

3.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4.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做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5.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李四光

6.最简单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还是坚持。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下的两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

9.在别人藐视的事中获得成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它证明不但战胜了自己,也战胜了别人。——蒙特兰

10.人生有些事,错过一时,就错过一世。

11.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12.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没有理由逃避问题,你也有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4.过去再优美,我们不能住进去;现在再艰险,我们也要走过去!

对人生感悟的文章 篇7

教师在进行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论证结构清晰、典型,易为学生学习和借鉴的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议论文结构,并归纳出三种左右的较易操作的结构模式,让学生进行写作上的模仿。具体操作如下:

在学生阅读文章前,教师先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让学生在每一段后用简短的话概括出该段大意;二是指出每一段中的观点句、阐述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即议论文段落的五个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完整严谨的议论文段落的构成要素;三是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写出提纲,从而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以2007年广东省高考题中的论述类文章《创新和想象》(王生平)为例。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每一段的内容,写在各段后的空白处。

第一段提出观点:艺术上的创造与科学上的创新都离不开想象力,二者相互渗透和补充。

第二段指出艺术虽不是科学,却具有科学的品格。

第三段指出科学虽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常有艺术创造的品格。

第四段指出艺术与科学是想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第五段指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带给我们的启示,进一步深化观点。

接着,让学生通过上述的概括,找出文章的论证角度,并写出文章结构示意图。

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论证的。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1段)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2、3、4段)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证观点。

具体为:因为“艺术虽不是科学,却具有科学的品格”。(分论点一)

因为“科学虽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常有艺术创造的品格”。(分论点二)

因为“艺术与科学是想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分论点三)

第三部分(5段)联系现实,重申观点。

教师可据此归纳出议论文非常清晰的一种结构,即分论点式。常见的是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分论点,以此证明中心论点。

同时,让学生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阐述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当然,有的段落可能没有包含完整的五个部分。

例如第3段,段首给出了观点句“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接着对观点进行了解释:“即使有了新的突破……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该解释即为阐释句。随后列举杨振宁、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美国发明家赫奥、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最后结合事例进行议论分析,回扣观点。

在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分论点式结构及议论文段落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可设题进行巩固和检验。例如:

题一:请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至少三个分论点来证明观点“细节决定成败”。

学生写作示例:

(1)古人专注于细节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专注于细节实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飞度发展。

(3)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正因为关注细节才实现了人生的辉煌。

题二:请选择以上三个分论点中的任何一个作为观点句,写一个议论文段落,至少使用两个事例,不少于200字。

学生写作示例:

古人专注于细节维护了国家的尊严。面对战国诡谲的风云,大智大勇的蔺相如面对专横的秦王,善于把握每个细节,不但能够完璧归赵,而且在渑池之会上廷叱秦国群臣,有礼有节,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正是因为他关注并充分利用了每一个细节,所以他得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从而名垂青史。相比之下,荆轲的命运更让人感叹。一代名士荆轲英勇超过常人,却在执行刺秦王的任务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每一个细节,结果不但错失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刺秦不成,反而加速了燕国的覆灭,自己也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这样的结局真让人唏嘘不已。如果不充分把握细节,则不但个人殒身丧命,更会让国家毁于一旦。

抓住重点语段 感悟文章内涵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重点语段;内涵

一、何谓“重点段”

首先,什么是重点段?这里所说的重点段,并不等同于文本内容本身的重点段,而是指执教者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发掘出来的文本中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价值、有意义的语句或段落。

二、挖掘“重点段”教学功能的基本策略

1、讀想结合,感受语境美。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教学中,面对语境很美的句段,采用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是传统课文中极具代表性的写人佳作,文章通过多件事表现人物特点,抓住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细致地刻画,使读者眼前那个淳朴天真、朴实可爱、见多识广的少年形象显得活灵活现。在研读文本时,笔者发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极为特别。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来看,作者选取“看瓜刺猹”这件事作为引子,是重点表现人物的机智勇敢、聪明能干;从文章的结构来看,选取某一件事作为开头,强调了这件事在“我”心中的印象,也凸显了写人文章的一种独特叙述方法。根据这段文字特殊的位置和优美的语境,笔者将这段话的教学定为本文重点段之一。

(生读)师:你把描写色彩的词语读得很突出,让我们感受到了夜晚的亮丽色彩。

(生读)师:你强调了文中的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景物的美丽。(出示第二句)谁来读这一句?大家边听边想,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少年?

生1:英勇。

生2:机智勇敢。

师:能用四字词语来表达,真好!谁能把少年的英武不凡、机智勇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名读,学生表现不够)师:同学们听过评书吗?评书中说一个武将上来了,得先有一段话来描述他,就是那种感觉。(师示范,学生练习读,读得有板有眼)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你们先读第一句,老师读后两句。第一句写景,是静态的景物,咱们用舒缓的语调。那么,后两句写人物,是动态的,老师该怎样读呢?

生3:快速地读。

生4:声音要高昂一些。

生5:要读出人物出场时紧张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然后互换角色,再读,一静一动,舒缓激越,相辅相成。)学完“离别”部分后,教师再次设置情境,再现这幅让“我”刻骨铭心的画面。

鉴于本段动静结合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结合,通过想象再现画面,通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地朗读,把学生带入到文字描写的画面之中。那记忆中的闰土,宛如复沓渺远的歌声,因为经历了课堂的轮回,学生既感悟到了文字的语境美,也初步感受到写人文中独特的开头。

2、读演结合,体会文体美。一位骨干教师在细读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时,立足于“童话教学应让课堂氤氲在快乐的情趣、美妙的想象、善良的情感的童话情境中展开”的教学理念,把“巨人”这一童话人物形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把“巨人的语言”作为重点段一线串珠,读演结合,让学生从中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故事的初步认识。具体教学过程如下:①七年后的一个秋天,孤独的巨人回到了自己的花园,这时的花园里还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巨人是怎样对待这群孩子的。默读课文,划出巨人对孩子们说的话。②交流演读巨人三次斥责孩子的句子,体会童话作品情节的奇妙。①(课件出示句子)巨人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②巨人三次说的话,该怎么读呢?先比较这三处语言,你发现了什么?③要读好这三处语言,得走进巨人的内心,想想他在说话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来,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再试着读一读。④生练读,教师相机与学生进行情境对话。⑤瞧瞧,就是这样一位巨人,带着体会,我们来演一演吧!(师生演读,把课堂学习氛围推向了高潮)⑥看着你们的表演,听着你们的对话,老师发现大家都沉浸在童话里面了。孩子们,读到这儿,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巨人呢?

以上教学过程,以巨人的三次说话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引导学生前拈后连,比较体验,体会表达。尤其让孩子们感受到乐趣的是师生的情境对话和演读,把他们带入了洋溢着趣味的童话中,感受童话故事奇妙的情节,触摸到了童话文本的特点。

3、读悟结合,品味结构美。《一夜的工作》是人教版六年级一篇阅读课文,在研读文本的时候,笔者把重心放在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是作者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紧扣文中两个经典的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吟咏,层层推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总理生活的简朴和工作的劳苦。①“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②抓住“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鉴于两个重点句段的特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词展开,对于两个句子的解读,采用的手法基本一致:先是读成一个词,分别是“极其简单”“认真审阅”也就是提炼;再链接到其他的关键词,即把“简单的陈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把“审阅”与“浏览”对比理解,也就是牵连;接着联系实际谈体会,一是结合现实生活中想象国家领导人办公室的陈设,感受周总理的生活简朴;二是联系实际理解“审阅”与“浏览”本义上的区别,体会总理的一丝不苟,也就是拓展;最后补充背景资料作升华。这一部分尤其重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白周总理工作的特殊时期,对于感受“生活简朴”很有意义;出示“一尺来高”的文件,计算总理审阅文件的句子数量,能让学生对总理的“工作劳苦”刻骨铭心。这样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延伸至文本之外的一个来回,让学生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上一篇:试教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设计下一篇:人事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