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数学作业活起来

2024-09-28

怎样让数学作业活起来(精选11篇)

怎样让数学作业活起来 篇1

摘要:针对小学数学作业的现状和新的课程理念, 我们对数学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并力求以学生为本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 使学生在作业中释放自我潜能, 体验学习的愉悦和自信, 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通过情境多变、方式多样、操作灵活的作业形式, 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作业舞台, 让每个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智慧得以自由展示、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关键词:新课程,作业设计,体现,兴趣

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呢?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他们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因此, 作业设计时, 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 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 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如在教完了表内乘法口诀后, 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秋天到了, 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啊!假如学校决定明天去秋游, 要求秋游时大家自己带点心, 而且这次秋游的点心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买, 不要再叫爸爸、妈妈买了。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食品的单价: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面包2元、汉堡包8元、苹果1元、梨8角、炸鸡腿5元、果冻5角……用30元买本组的点心, 你计划怎样买?你可要让大家既要吃得饱, 又要吃得好哦。同学们, 用你们学过的知识, 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这种趣味浓厚的作业, 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而是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 靠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充满童趣, 而且训练富有思维含量, 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还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

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 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在作业设计时, 应该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 真正做到“做中学, 学中做”。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根杆子长10米, 蜗牛白天爬3米, 晚上下滑2米, 问蜗牛几天才能爬到杆子顶部?初次接触这道题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10天。当被告知答案错误时, 学生往往不理解。其实这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除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常识外, 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 想象蜗牛爬杆的情形, 特别是最后一天的爬行。因此, 在解决一些问题上, 要让学生明白, 必须充分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各种条件, 全力想象实际运作过程中的情形,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三、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 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建构过程, 其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做。只有亲自动手, 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因此, 在作业设计中, 要提供各种机会, 让学生参与活动, 拼一拼, 剪一剪, 摆一摆, 画一画, 折一折, 分一分,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 拓展思维。

四、让学生成为应用的创新者

现实生活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之中, 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 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 在设计作业时, 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 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的作业, 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如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同学们要到动物园, 动物园的票价成人每人30元, 儿童每人20元, 10人团体每人22元。我们班有50名同学以及3位老师, 如果都去参观, 你能算一算怎样买比较省钱吗?此题的解题策略是开放的, 它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的方法将几种不同的买票方法进行比较, 得出合算的结果。其一是将师生分为成人与学生两组, 分别购票。其二, 将师生合为一个团体, 以团体名义购票。这两种方法学生容易想到, 还应充分挖掘其内涵, 启发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是合算的, 又在什么情况下以团体的方式购票合算?”将7名学生与3位老师合成一个团体, 以团体名义购票, 剩余43名学生购买学生票。显然这种方法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可引领学生在更深的层面上思考, 对多种解法进行比较, 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怎样让数学作业活起来 篇2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封闭、狭隘和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得那些强调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作业桎梏着孩子们,压抑着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赋予学生作业以新的内涵:释放孩子们的身心,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换言之,就是要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一、不拘形式“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 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的语文作业就要增进学校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拓展学生的作业空间,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社会,面向未来。语文作业应当不拘泥于以往的陈旧形式,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即以充满活力的多样化的形式使作业“活”起来。比如,学习《一夜的工作》,预习作业就是搜集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和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内容包括怎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过程,以及当时自己心中的想法;学习《蟋蟀的住宅》后,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合作撰写观察报告;学习《草船借箭》,让学生以鲁肃之口向周瑜描绘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妙„„此外,演讲、辩论、评议、故事会、出手抄报等都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作业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可让学生们尝试着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写“长”作业。要求他们围绕小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跨时几周或几个月。这就是一种可贵的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处理信息和得到结论的过程,并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其实这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比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后,以“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为课题搜集材料、处理信息,撰写千字小论文;学习《小露珠》后,以小露珠为研究课题,观察它何时出现,何时消失,如何形成,又与气候、季节等因素有何联系?写出研究小报告。

二、展现个性“活”起来

多元化的时代呼唤的是充满灵气的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作业也应着眼 于诱发学生的个性的思维、创造的火花,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对相关题目作出不同内容与形式的解答。我们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人”,当他们面对能展现自我独特认识感受的作业时,你还会发愁他们的语言水平得不到提高,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得不到启迪吗?

因此,我们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比如学习《将 相和》后,请学生与文中自己最喜爱的一个人物展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有与蔺相如对话的,因为他英勇机智、忠于祖国;有与廉颇对话的,因为他性格耿直、知错就改;更有与赵王对话的,因为他知人善任,论功行赏,是个很好的领导者、政治家。通过此项练习,学生的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又如在口语交际:大家为“怎样保护环境”出谋划策后,请学生写一写自己最欣赏的建议以及原因等。

三、体现层次“活”起来

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差异。以前采取“一刀

切”的方法布置作业,往往后进生“望而生畏”,优等生却“意犹未尽”。教师如果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就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所有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可以设计如下体现不同层次的读写结合的练习:(1)看课文插图,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写小女孩在火光中幻想与奶奶相见的场景。(2)思考: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回答问题后围绕你所写的词语写一二段话。(3)想象作文: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班上。三个层次,难度层层递进。第(1)题,可利用课文词句的比重较大;第(2)题,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需提炼课文后再加以重组,有一定难度;第(3)题,则是高层次的想象,需重新组织文字,还要有丰富合理的想象,难度更大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喜好,自由选择一题来写。

四、贴近时代“活”起来

在锐意进取、不断变革的二十一世纪,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要“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并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拉近语文作业与时代的距离,吸纳身边鲜活的语言材料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能着眼于人类的生存,世界的发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如学习《新型玻璃》一课后,请学生们留意身边的广告,并根据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为它写广告词;又如针对近期热点新闻:国家耗资100万清除天安门广场40多万平方米内60多万块口香糖的事件,请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家庭讨论后写出合理化建议。许多学生提出的建议很有价值,如设置卡通型趣味有奖投物箱,以减少乱吐口香糖的数量;在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投放有针对性的环保公益广告,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对违反者予以严惩;更有提高口香糖的销售价格,减少口香糖的消费量的相当成熟的建议出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潜力是多么惊人啊!

五、加强积累“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积累,还对各年级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即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此外,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

为什么要求小学生有如此之大的阅读量呢?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学习语言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感悟、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一定的阅读,学生怎能把规范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我语言,并成为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外阅读条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组织班级图书角、图书推荐栏等,适时适量地布置课外摘记“好词佳句”作业,并在充分的读、思、问、议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写一写读书笔记。教师批阅后,评出班级“小小阅读星”,并举行优秀摘记作业展览,开展阅读欣赏课和图书推荐发布会等。

让数学作业批改“活”起来 篇3

一、适当加以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评语可以指导学生做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正确掌握解题方法。“先找准数量关系式”、“第二步该干什么”等评语实际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路线,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了为什么错、怎么改正。

2.评语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了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可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肯定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使他们敢于大胆地去想去做。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地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正确,但格式正确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简便方法!”……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其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能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分项评价

一篇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原有的优、良、及格等级制,千篇一律,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难以分清学生作业完成状况,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分级。例如,可用A、B、C等来表示。每一个级别可以赋以特殊的意义:“A” 主要看解题过程依据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结果是否正确;“B”主要看所用文字、符号、图形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作业格式是否规范;“C”主要看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有自己特有的见解。

三、暂不评判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平衡的,即使是优生也可能有失误的时候。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过严重时,为了避免学生作业等级太低、心理压力太大,以及产生知识上的脱节和恶性循环,可以采取暂不评判等级的批改策略,等学生弄清了错误原因,补充了所欠缺的知识,将作业重做之后,再进行评判。如:在比较大小时,有一个学生所有填“<”、“>”的比较大小的题目都是错的,而且都是跟正确答案相反,显然,这不是由于单纯的粗心所致,而是没有弄清算理。这时,就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暂时不评等级,指导他去复习课本上的同类例题,如加以眉批:“请参考××例题后重做。”等学生弄懂了算理,把错题纠正以后,再进行评判。

四、适当一题多评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评、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调动他的积极性。在评语中就可以加一些鼓励引导性质的话,例如:“好,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适当改变作业的批改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更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批改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评估过程中体现了素质教育。

怎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4

一 预习环节

没有预习, 后面的两个环节就不能进行, 坚决不上没有预习的课。预习过程可根据上课时间放到课堂上预习, 也可放到课后预习。最好是放到课堂上进行, 这样可以保证预习的质量和人人都进行预习, 较为简单的内容放到课后预习, 对于比较难的内容不要怕浪费时间, 一定要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思考, 哪怕最终做不出来, 学生也能了解大致意思, 在后面的展示交流部分就有可能解决。

在预习中, 首先要写出预习要求、预习范围、预习重难点、预习提纲等, 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预习材料的使用—以课本为主, 资料为辅, 利用教师发放的导学案等。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通过自主的初步预习, 与同伴交流预习, 或合作预习, 再加上教师的指导, 从而获得初步知识, 甚至对教学的重难点达到适当或完全的突破。预习时可以形成个人问题或组内问题。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对各组的预习情况可随时进行反馈, 及时点评。可从情感态度、知识形成、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点评, 让各组了解自己组的预习情况, 纠正学生在做题中的一些错误习惯, 从而引起各组之间的竞争。

二 展示交流环节

可以是组内的展示交流, 解决或形成本组的问题, 也可以是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交流。展示交流可以根据时间情况进行, 可以进行全面展示, 也可以针对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示或就问题进行展示讲解。展示时一定要让学生先讲解问题的思路, 再动手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时最好是分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讲, 一般尽量让中下等学生进行讲解。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精讲, 在讲解时针对全班学生要基本做到“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即重难点要讲, 易错点、易混点要讲, 易漏点要讲;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的不讲, 通过合作学习学不会的不讲, 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但是针对尖子生要进行辅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向各小组分配任务, 各小组可以将解决的问题在课前板书到黑板上, 这既有利于其他不会的同学提前了解或课后理解记忆, 又为上课节约了时间。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要合理应用彩色粉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 反馈巩固环节

在学生展示交流时可边展示交流边反馈巩固, 也可展示交流以后统一进行反馈巩固。采取教师或学生统一进行反馈巩固, 也可以让学生在下面进行交叉反馈巩固。可以是学生组内的, 组与组之间的, 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最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巩固情况进行点评或精讲 (好的做题方法提出表扬) , 这时对归纳总结出来的有些知识要做好笔记, 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例如, 在八年级学习正比例函数进行性质归纳总结时, 有两个学生做了记录, 在以后的几次解题中都运用到了, 还有几次也是如此, 学生因此也敢大胆发言了, 做笔记也就慢慢成习惯了。

四 用好“四宝”

所谓“四宝”, 即活页夹 (导学案) 、双色笔、学习笔记和订错本。

1. 活页夹 (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之一, 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 因此教师一定要用好它。不管用多少时间都要将导学案上的问题解决完。笔者目前所用的导学案从本学期开始是全县教师统一编制的, 各位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一些资料后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之更适合自己的学生。使用后再进行修改形成新的导学案, 以便于以后再使用。使用导学案时, 千万不能丢了书本, 正所谓“书本是学习之主源”, 首先要将书本上的问题解决掉。导学案是每周网上集体备课后, 任课教师自己再修订形成的, 时间比较紧。导学案都是一页一页发给学生的, 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几个活页夹将导学案夹好, 以备后期使用。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 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出现吃“夹生饭”的现象。

2. 双色笔

大家都知道颜色形成的对比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引起人们的注意。教材上的一些重点的定义定理, 不都是用彩色打印的吗?有时学生订正错误时, 师生到黑板上进行展示交流反馈时, 都可以采用双色笔, 这样不容易让眼睛疲劳。

3. 学习笔记

俗话说得好, “再好的记性也抵不过一个烂笔头”。记学习笔记, 一是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是为了收集整理一些重要知识, 三是以备后期整理章节知识和复习使用, 四是可以检查学生是否预习了,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情况。笔记在预习、展示交流、反馈巩固阶段都可以记录, 可以是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知识, 也可以是别的同学归纳总结的知识点。一定要学生坚持下去并加以保留。通过一些学习和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笔记的重要性, 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主动记笔记了。

教师还要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给予批注, 要提出一些要求。如需要图文并茂的一定要图文并茂, 需要用几何语言的就得用几何语言。例如, 三角形中的几个特殊点在证题过程中的运用, 课本中并未讲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归纳出来的, 三角形边上的中点、三条中线的交点的知识对后期学生做作业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都要求学生做笔记, 包括在七八年级时学的“○+○=○”型的题也是如此, 教材中并没有而是在一些资料中经常出现, 于是, 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做了笔记, 在后期作业时加以提醒, 让学生感觉到做笔记的重要性。学生整理出来的东西, 不仅要写到笔记本上, 更要记到心里。

4. 订错本

教师批阅完作业后, 要求同学对错题进行订正, 但由于种种原因, 往往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订正, 而教师也常常因工作繁忙而忽略了这方面的工作, 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欠账”的现象。因此, 为了让学生学得扎实, 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笔者要求每名学生准备订错本, 要求学生将错题订正在这个作业本上, 笔者每天批阅, 这样就可以减少翻册子的麻烦, 也会杜绝“欠账”现象的出现。以前每次批阅完作业以后都要求学生进行订正, 但只有个别的学生订正, 当问到一些没有订正错题的学生时, 往往都是用欺骗的手段来敷衍老师, 有时还引起师生关系的不和。要求每名学生都订正到订错本上, 这样每天都能见到订错本, 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怎样让课堂“活”起来 篇5

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讲课时看见有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那么,怎样让课堂“活”起来呢?做到以下三点非常重要。

一、语言富有诱惑力——使学生愿意听

课堂上,学生听得专心,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应具备以下特点:

丰富性: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

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

条理性:逻辑性强,不颠三倒四,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

形象性:语言多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

趣味性:吉尔伯特·海特指出:“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要使语言有意趣,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

此外,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二、问题具有吸引力——使学生愿意想

学生积极思考也是课堂活跃的一个标志。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题的质量。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难度适中。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由于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在照顾大多数的前提下,还应考虑“两头”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尽量让他们也能“够得着”。

第二,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使学生感到值得思考,愿意思考。尽量少提直接读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回答的问题,最好提问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的问题;不能只简单提“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而应多提“怎么样”“为什么”等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活动具有驱动力——使学生愿意说和做

学生积极有效地动口、动手,是课堂活跃的主要标志。要使学生积极地动口、动手,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的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绝不能代劳。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

第二,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的说、有的做,会说、能做。

怎样让课堂“活”起来 篇6

一、设置悬念

科学上的前沿悬念往往成为人们创造发明的“引发剂”.在新课程背景下, 在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中, 设置相关的悬念, 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 我在“指数”一课的教学活动中, 我先出示一张白纸演示后说:“同学们, 如果我把这张白纸连续对折20次, 你知道可得到多少张小白纸吗?如果这张白纸的厚度是0.1毫米, 那么对折20次后有多高?这个数可大得惊人哟, 变成了100多万张, 有30层楼那么高.”学生觉得很奇怪, 于是老师就告诉学生, 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新知识, 很快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这样, 学生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整节课就能全力以赴, 饶有兴趣地学习新知识.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上“概率”时, 用故事引入:“传说战国时期, 齐王与田忌各有上、中、下三匹马, 同等级的马中, 齐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强, 有一天齐王要和田忌赛马, 双方约定:比赛三局, 每局各出一匹, 每匹马赛一次, 赢得两局者为胜, 看样子田忌似乎没有什么胜的希望, 但是田忌的谋士了解到主人的上、中等马分别比齐王的中、下等马要强. (1)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比赛, 那么田忌将马如何出阵才能取胜? (2)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 而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比赛, 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少?”.又如, 在上“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时, 用诗谜引入:“李白无事街上走, 提着酒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 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 喝光壶中酒.试问壶中多少酒?”.这样用故事、诗谜等导入新课, 趣中置疑, 疑中生思,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活动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这样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标》倡导:把学习内容渗透在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在动中学, 在玩中学.例如, 我在上“概率”时, 组织课内活动:第一组, “抛硬币”, 第一次抛出一枚硬币后, 第二次又抛出一枚, 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第二组, “开锁头”, 有三把钥匙和两把锁头, 其中有两把钥匙能对应地打开这两把锁头, 随机抽出一把钥匙, 能打开锁头的概率是多少?第三组, “抛骰子”, 同时抛出两个骰子, 点数相同的概率是多少?第四组, “抽球”, 第一个箱子放有4个白球2个黄球, 第二个箱子放有3个白球3个黄球, 从第一箱抽出1个球后, 又从第二箱抽出1个球, 能抽到2个都是黄球的概率是多少?将知识活动化,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四、讨论争辩

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共议”等多种形式, 营造民主评议氛围, 发言同学可以对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解,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让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 使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 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为此, 创设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体验思维的成功.学生们将从快乐的课堂走向自信的人生.

其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环节.特别注意, 能让学生说的内容, 教师绝不能代劳.一般课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所学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

第二, 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 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使学生有得说、有得做、会说、能做.

第三, 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 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富有成就感, 使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怎样让死水活起来 篇7

一.对教材处理要“活”

语文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改革, 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一套标准可行的教法, 但已基本上从“满堂灌”中走出来, 从“中心思想, 段落大意”中走出来, 加之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应用, 语文教学正走向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可以从许多优秀教师的教案中, 从各种教研课的实践中, 不难看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对教材处理的灵活性。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优秀的文章, 是供学生学习的范例, 也就是教学所利用的一个材料而已。既然只是一个材料, 那么就要求教师对材料进行再创造。教师不是一个传声筒, 而是一个创造者。这个创造就是灵活处理教材。对一篇同样的课文, 我们可以当作写作的示范, 也可以当作训练学生筛选、整合的思维能力的范例, 也可当作训练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的范例。譬如:上《周总理您在哪里?》就把它当成作文课上, 咀嚼那诗化了的语言;鉴赏课文的链垫、衬托的表现力;也可当成训练学生筛选、整合的思维能力。“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眇处非刀尺。”教材处理活了, 就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激发他们习语文的兴趣。如每课照搬《教师用书》, 天天让学生吃萝卜白菜, 做到是好做, 简洁、方便, 但学生天天吃, 会腻, 会营养不良, 会贻误苍生的。

二.教法要“活”

教师也可以说是一个导演。张艺谋有张艺谋的导法, 冯小刚有冯小刚的导法, 对一节课该怎样导?就要根据课文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安排。传统的“满堂灌”, 还是得要。对所肯定的“前桌与后桌的讨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擂台”、“男生女生的辩论”等等, 热烈是很热烈, 但也不能动辄如此, 还得根据课文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层次安排。比如我们上徐志摩的《示儿诗》, 我们的重点最好不在讨论上, 而在于反复地朗诵, 去体味诗歌的意境, 去体验诗歌的那种音乐美。教师这个导演不好当:一要把课堂导“活”了, 二要把学生的基础夯实了, 三要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高了。对作家不同的风格, 对不同体裁、题材的课文所需要的教学方法要有不同的导法。把语文教师喻为“导演”是自诩, 是有些攀龙附凤的感觉, 倒不如说像一个厨师, 把知识烹调成不同风昧的佳肴, —把蕨菜可烹出“龙凤爪”。因此, 教学方法单一不行, 照方抓药不行, 还得根据课文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掣力祛的灵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

三.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或, 在传统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说提扮演着课堂的主要角色, 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一堂课四十五分钟, 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课堂秩序也很好, 可到头来学生听得稀里糊涂, 效果却不大, 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何在呢?就是没有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新理念和新教材的改革下, 务必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其中,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把学习语当成一种毂, 让他们乐在其中, 而不是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苦差事来应付。有人说语文教学正如一场演奏会, 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是广大的演奏者, 悦耳动听的音乐需要他们来演奏, 教师只不过是一名指挥者, 引导指挥挥演奏者而已。

怎样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篇8

其次, 重视交际活动, 使语言活起来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的机会, 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英语课外活动,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以活动为手段, 教学活动化, 活动交际化。师生之间, 特点是生生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录音、投影、多媒体课件等,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 让学生在设定的情景中产生交际的欲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 从而在课堂的实践中, 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第三, 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使课堂进一步活跃起来

怎样让化学课堂“活”起来 篇9

一、扮演好自己在课堂里的角色

1. 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要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所有的学生平等、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以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探讨中掌握学习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形成新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2. 合理、巧妙地引导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非常重要,引导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巧妙、合理地诱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创设优美的课堂意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弄清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要讲究质量和效果,并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学生能够轻轻松松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和愉悦,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3. 讲究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学生心理,把握提问的技巧,将问题化难为易;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提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思考中。

二、注重学生生活中的观察、感悟和体验

由于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进而提炼出相关的化学问题。

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会产生。所以,要让学生更多地实践,更多地接触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在大量的实践中,运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去开拓、挖掘化学知识天地。

三、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 转变学生的角色。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多角度地解决问题。这样做也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完全参与到课堂之中,也能逐步把学生从“要我学”的观念中转变到“要我学”的角色中。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学习的环境,学生就会完全地放开来学习、讨论、交流,课堂气氛也相应的活跃了,学习的欲望也提起来了,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 合理的分组。

教师在分组时,要合理安排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对优秀的学生和后进生进行组合和分配。学生搭配得好,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高涨,对问题讨论也积极、深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反之,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分小组进行讨论时,要完全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合理的分组,使学生的讨论能够全面开花,并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3. 有效的参与。

学生在讨论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把握合适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能够顺利、轻松地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就会更加的活跃,讨论会更加激烈,所有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但在小组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学到很多的知识,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让作业批改活起来 篇10

关键词:批改作业;课堂教育;评语

中图分类号:G623.5

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最后评等。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此外,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何更好地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思:

一、适当加以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评语可以指导学生做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先找准数量关系式”、“利用逆推方法试试看”、“第二步该干什么”等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思考的路线。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评语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肯定其独特见解的学生。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开启心灵,驰骋想象,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的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正确,但格式正确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简便方法!”等。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志治学态度。

二、分项评价

一篇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原有的优、良、及格等级制,千篇一律,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难以分清学生作业完成状况,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分级。例如,可用A、B、C等来表示。每一个级别可以赋以特殊的意义:“A”主要看解題过程依据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结果是否正确;“B”主要看所用文字、符号、图形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作业格式是否规范;“C”主要看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有自己特有的见解。

三、暂不评判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平衡的,即使是优生也可能有失误的时候。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过严重时,为了避免学生作业等级太低,心理压力太大,以及产生知识上的脱节和恶性循环,可以采取暂不评判等级的批改策略。等学生弄清了错误原因,补充了所欠缺的知识,将作业重做之后,再进行评判。如:在比较大小时,有一个学生所有填“〈”,“〉”的比较大小的题目都是错的,而且都是跟正确答案相反,显然,这不是由于单纯的粗心所致,而是没有弄清算理。这时,就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暂时不评等级,指导他去复习课本上的同类例题,如加以眉批:“请参考××例题后重做。”等学生弄懂了算理,把错题纠正以后,再进行评判。

四、适当一题多评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沉重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评,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调动他的积极性。在评语中就可以加一些鼓励引导性质的话,例如:“得数正确,但可以简便计算,你在想一想!”、“好,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怎样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11

一、以微笑的方式授课, 塑造教师亲切的外在形象

上课开始,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 这样, 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 就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 当学生出错时, 不训斥、不惩罚, 要耐心指导, 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 应给予及时地肯定, 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 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 与学生们一起操作, 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 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 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 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 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先看看课文, 喜欢读哪个自然段, 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朗读之后,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 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 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动手操作可以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 是学生的直观学习, 把书本内容生动化, 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 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 我在教学《高斯智断瓶中线》一文时, 让学生把用到的知识、工具、语句剪下来, 然后学生再亲自动手去完成这个实验, 既增强了记忆, 又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四、提供参与机会,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能表现自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同时,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我在教学《狼群》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充分感悟课文情境, 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狼群的生活场景,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组织学生自读, 在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默契、退避三舍、俯首帖耳、至高无上”的理解, 并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通过讨论, 我认为学生对这几个词理解还比较抽象, 就又组织他们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 我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 动作太僵硬, 不自然, 表情不丰富, 就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 学生始终在我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并以此为契入口, 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 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上一篇:历史文化传承下一篇:语言学习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