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草莓多结果

2024-10-11

怎样让草莓多结果(共3篇)

怎样让草莓多结果 篇1

保证阳光充足,放置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

02

春秋季节注意施肥,最好是有机肥

03

注意经常移动花盆方向,让草莓两面受光。

随着草莓的生长,注意移盆等问题

04

保证水分的充足适量和栽植的深度适中,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

05

可以覆上层保鲜膜,保温的同时营造小温室。

但要记得戳几个窟窿,方便通风。

这样,就可以吃到又大又多又甜的草莓了。

草莓

草莓,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一种红色的花果,又名凤梨草莓、红莓、洋莓、地莓等,外观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含有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

现代草莓栽培品种起源于亚洲、欧洲、美洲野生种的杂交后代,属于凤梨草莓,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亚洲、欧洲、美洲是草莓属植物的.起源中心。

亚洲有11个种,分别是森林草莓、黄毛草莓、五叶草莓、纤细草莓、西藏草莓、绿色草莓、裂萼草莓、东北草莓、东方草莓、西南草莓、伞房草莓。

美洲有3个种,分别是深红草莓、智利草莓、椭圆草莓。

欧洲有2个种,分别是短蔓草莓和麝香草莓。

性味:性凉,味酸甘。

归经:归肺、脾经。

功效:清暑解热,生津止渴,。

最宜:风热咳嗽,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者宜食;夏季烦热口干,或腹泻如水者宜食;癌症患者,尤其是鼻咽癌、肺癌、扁桃体癌、喉癌者宜食。

最忌:草莓作为夏季浆果,诸无所忌。

祖国医学认为,草莓味甘、性凉,有润肺生津

健脾和胃等功效,饭后食几颗草莓,有助于消化开胃,健脾生津。

近来医学家发现,经常食用草莓对防治动脉硬化和冠心病也有益处。

据国外医学家研究,草莓中含有抗癌成分,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在欧洲,草莓早就享有“水果皇后”的美称,并被作为儿童和老年人的保健食品。

草莓还有较高的药用和医疗价值。

从草莓植株中提取出的“草莓胺”,治疗白血病、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有较好的疗效。

草莓味甘酸、性凉、无毒,能润、生津、利痰、健脾、解酒、补血、化脂,对肠胃病和心血管病有一定防治作用。

据记载,服饮鲜草莓汁可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症。

食草莓花,对积食胀痛、胃口不佳、营养不良或病后体弱消瘦,是极为有益的。

在广州一带有一种野生地锦草莓,当地人将其茎叶捣碎用来敷疗疮有特效,敷蛇咬、烫伤、烧伤等也很奏效。

草莓汁还有滋润营养皮肤的功效,用它制成各种高级美容霜,对减缓皮肤出现皱纹有显著效果。

据测定,每100克草莓果肉中含糖8至9克、蛋白质0.4至0.6克,维生素C 50至100毫克,比苹果、葡萄高7到10倍。

而它的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1、维生素B12,以及胡萝卜素、钙、磷、铁的含量也比苹果、梨、葡萄高3到4倍。

台湾人把草莓称为“活的维生素丸”,德国人把草莓誉为“神奇之果”,可见是不无道理的。

草莓的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多吃也不会受凉或上火,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草莓的吃法很多,口味特佳。

草莓营养丰富,具有明目养肝作用,可以帮助消化、通畅大便。

草莓的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多吃也不会受凉或上火,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草莓是鞣酸含量丰富的植物,在体内可吸附和阻止致癌化学物质的吸收,具有防癌作用。

注意事项

不要吃畸形草莓。

正常生长的草莓外观总体上呈心形,而畸形草莓表面颜色正常,个头也大。

但在局部有畸形凸起,而不呈正心形,咬开后中间有空心,这种畸形草莓往往是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了某些植物生长促进激素造成的,可能有损人体健康。

特别是孕妇和儿童,不宜食用。

怎样让草莓多结果 篇2

当时的我很心疼那“两节多课”,因为对高中生来说时间是那么宝贵,就考试而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只要学生记忆就可以了。反思学生的话,我只是让学生多讲了点,然而,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新知,通过记忆获得了新知。哪个更有价值?答案是明显的。只是我们常常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经历一个更复杂的过程,常常没有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体验、实践获得新知,而是急功近利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所得。“只是让学生多讲了点”的问题的实质是重过程取向与重结果取向的价值选择问题。

一、依据“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认识教学

“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果,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就新课程而言,提出的是三个方面的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结论而所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就新课程而言,即要求学生对话质疑、体验实践、争辩选择等。

依哲学观点,过程与结果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过程与结果紧密联系,过程的实施是为了达到结果,否则过程就没有意义,结果的获得必须依赖过程,否则结果无从谈起,而过程的性质状态则必然影响着结果的性质状态。

那么,不充分经历“过程”的教学,无法使学生将获得的重要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自我发展,把知识变成智慧;不充分经历“过程”的教学,无法使学生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充分经历“过程”的教学,也无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体验和内化……

新课程之所以提出要“重过程”,其价值取向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的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而这种价值取向是在反思过去教育教学实践成败中提出的,也是符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选择,应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二、依据“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反思教学

当依据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来审视我们的教学,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学功利且短视。一是忽视过程,忽略过程乃至省略过程,直接把结果呈现给学生,教学的方式只剩下结果的展示。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只知道“是什么”而不去理解“为什么”,或者行动上这么做了而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是不认同的,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而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二是狭隘化结果,单一化结果,直接把结果简单等同于“知识与技能”,所谓的三维目标的另外“两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没有过程”的教学排除在外。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分数的高低取代了素质的优劣,学生作为人而非全面、非可持续地发展。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把政治课看作是背诵课。这样,不仅发扬了政治学科的魅力,而且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和个性。造就出的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什么当初我是那么心疼用来讨论的两节多课?为什么舍不得让学生充分地经历“过程”?为什么在教学中让学生没有“过程”地记忆“结果”?

一是过程与结果对立的一面,使教师舍不得对过程投入时间。过程的充分经历需要时间、精力等,但是除了精力,时间上老师是最不愿意大量投入的。“时间对学生来说是最宝贵的”,学生的讨论交流、实践体验、调查研究等会占去很多的时间,而把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可以省略过程,节省时间。空留的时间让学生巩固训练,记忆结果,直到“熟能生巧”乃至“条件反射”,这样才能得到高分。

二是评价机制的瓶颈制约,评价往往只是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评价方式上具有明显的不同点,依人们习惯用分数衡量的思维定势,知识技能用分数来量化多么简便易行,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很难量化。况且相对尚能以记忆结果的方式应付的“知识与技能”,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绝不是靠记忆能获得的,更需要充分地经历过程,加之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滞后性、潜在性和长期性使得教师把结果单一化为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新课程所要求的“重过程”必然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重结果”“重知识结果”的评价必然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轻过程”。这难道是不可避免的?

三、以“重过程”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学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中由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教学过程由学会向会学、由掌握知识向发展智力、由继承向创新的转变。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过去我们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了。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学生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化、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改变“重结果”的传统观念,坚持用“重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结果固然重要,但当下我们过于注重结果的教学已经弊端多多,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栋梁,所以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新课程提出教学重过程价值取向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它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关系到下一代人的整体素质,以至于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教师必须把重过程这一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这是教育的使命、教育者的责任。

2. 改变以结论的形式教学,坚持以问题(任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而不复制知识。例如在《经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1)近几年,汽车大量地进入我国家庭,汽车市场十分火爆,这说明了什么?(2)我国汽车市场的火爆,给国内外厂家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影响?(3)在上述情景中,主要是通过哪种方式来调节资源的?(4)这种方式又是通过哪些要素来调节资源配置的?有什么好处?(5)如果国内外汽车企业照此发展,不断增加汽车厂家,扩大生产规模,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就把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对生产的影响、价值规律、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调节的不足、宏观调控等教材前后之间的知识紧密联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出发,由浅入深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教师不用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我解读、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解决。我以为让学生多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变教师讲授为主,坚持对话互动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倾听与共舞”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思考空间,教会学生更多的自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自由讨论、独立思考、动手实验等,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告知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例如,教学经济生活中的“消费心理面面观”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组,分别就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这四种情况组织学生调查研究,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成果,通过调查研究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对这四种消费心理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个理智的消费者。我以为,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这样肯定比教师在讲台上干巴巴的独白式讲授更有价值。

4. 改革“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坚持“重过程”的评价方式。

改革结果性评价,对考试题要不断加以研究,进行尝试性的改变,突出开放性、创造性题目的考查,同时不弱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江苏省政治高考中的综合探究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该题型要求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例如2010年江苏政治高考以世博会为背景,以参与网络生活方式开展综合探究,有三个设问:“(1)发帖:为什么中国人举办世博会的梦想今天才得以实现?请你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帮助解答疑问;(2)发帖: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跟帖:经济发展了,文化软实力就自然提高了。请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观点提出你自己的看法;(3)发帖:本届世博会倡导的理念有哪些?跟帖: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请你再列举两个理念,并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该综合探究题就是要求学生以社会热点和实践活动为背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有关理论或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对考生全面素质能力的考核,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过程。同时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学生上课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记录,保护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纳入过程性评价之中,详细记录。我在教学实践中就专门准备一本教学记录本,由课代表和老师共同记录,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地将记录情况向学生公布以鼓励优秀鞭策落后,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怎样让孩子多思考 篇3

一、降低标准,增强自信,让其敢思考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应把数学变得容易些,不要过高地去追求脱离学生实际的“尽善尽美”,要想办法让孩子能接受,也乐于接受。

如:学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学校有8朵红花,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多少朵?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8-3=5(朵)

求比8少3的數对于孩子们来讲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课堂上老师却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请同学们看图列式后说清8-3=5(朵)算式的意义。课堂上孩子们皱着眉头毫无表情地机械重复着:“把8朵红花看作一个整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出的部分。从8朵红花中减去比黄花多出的3朵,就是和黄花同样的5朵,也就是黄花的朵数。”原本一道很简单的算式,却让七八岁孩子说出一大堆令成年人都费解的道理。儿童本来对这种板着面孔的文字应用题就有几分畏惧,再加之教师过分的要求,使孩子心理上产生了厌烦情绪,这样的数学课怎么会令孩子们喜欢呢?

我认为本节课老师的要求过于成人化,把成人的意识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势必让学生惧怕数学,不敢去思考问题,只能照葫芦画瓢。课堂上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喜欢的方法叙述数学现象去解决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提倡适当降低“标准”,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让孩子愉快地学习数学,走进数学,增强自信,提高思考意识,让其敢于思考。

二、创造环境,创建支架,促其爱思考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索反射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教学中我竭尽全力地创造思考环境,制造一些悬念,设计一些疑问,促进学生的思考。

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用故事引入。(多媒体课件演示)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说:“我只能得到2个桃子,太少了。”猴王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便宜,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猴王的笑是聪明的笑,按照这三种分法,每只猴子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老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6÷3=2 60÷30=2 600÷300=2”老师及时板书并赞扬道:“真聪明!”老师马上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这几个除法算式商都是2。”“你还能编出几道。”“你有什么窍门吗?”……在老师热情的鼓励下,同学们高兴地讨论着、思考着……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设计疑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悬念、疑问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使之产生了想思考、想探索的欲望。教师要做的是保护好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他们的思考探索创设情境,尽力促其爱思考。

总之,只有让学们善于提问,乐于思考,他们才能够学好数学。

上一篇:《山海情》基层干部观后感下一篇:爱国主义主题演讲稿精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