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类型(精选11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类型 篇1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6月24日我们财务1002的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组织去南湖学习实践,来重温党90年走过的风风雨雨。
那天天气晴朗,骄阳如火,嘉兴南湖之畔的革命纪念馆更加神采奕奕,我们踩着大红地毯从党旗广场一直沿台阶拾级而上。大门之上的匾额“南湖革命纪念馆”几个金光大字是邓小平所书。
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座落在嘉兴市南湖之滨,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闭幕而建造的一座革命纪念馆。在鲜艳的班旗的引导下,大家进入纪念馆内。两两结伴,三五成群,家长们仔细地讲解给孩子听,而孩子们对于馆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实物,一张张革命先烈的遗像,一段段带血的文字,无不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虎门销烟”、“开国大典”、“嘉兴火车站”、“三大战役”、“上海石库门”、“鸳湖旅馆”、“北大红楼”、“巴黎公社”仿佛把大家带回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去。
当我站在展厅的“开天辟地大事变”的红船模型展台前,此时也不禁心潮澎湃:86年前的今天,13位中国革命的热血青年,在李达夫人嘉兴女子王会悟的精心安排下,南湖烟雨楼畔的湖面上停泊的一条丝网船中正在继续着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会议。会议所产生影响力是决定性的,从此,南湖的红船就象一支顽强的火柴,燃向沉沉的黑夜,世界由此打开,民族的历史从此而改写,今天的南湖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通过今天的参观学习,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而家长朋友们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孩子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今后学习中孩子会更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看着图片,聆听着历史,南湖革命纪念馆作为独一无二的教育载体,发挥着“鉴往知来,以史育人”的巨大功能。
通过参观革命圣地,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亲身印证了革命历史,我们对党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党的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信念。同时也使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我们必须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必须加强学习,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在纪念馆实践的日子里,队员们前来参观的人群中进行了随机提问,最后的统计也显示人们对党的无比热爱和拥护,同时对大学生党员业提出了殷切的要求和希望
此次社会实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意义非凡,它使学生们通过融入社会、实地参观调查,进一步了解了我们党的历史及其先进性, 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给大学生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类型 篇2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这方面的静态研究居多,而较长时间的动态研究很少。在我国,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倘若存在,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这种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弱化了还是更加强化了?为了答复这些疑问,笔者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与高校类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的考察与分析。
一、研究思路与设计
研究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的关系,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研究社会阶层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社会阶层子女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就读机会有所差别;另一方面是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对社会阶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读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其未来的社会流动有所差异。笔者主要侧重于第一方面的探讨,即通过调查那些考上大学的来自某一社会阶层的学生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就读机会,从而透视我国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关系。
笔者以父母职业为基础,同时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各职业大类的划分标准,将学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划分为六大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和农民。同时,结合发展历史与现状,将我国公办高校大致分为部属重点高校(相当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综合大学和现在的“985工程”及“211工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三种类型(或称层次)。文章将重点探讨1982-2010年间,我国这六大阶层子女在这三种不同类型或层次公办高校中的就读机会。某阶层子女就读于不同类型高校的机会是一种假设进入高等教育后的条件概率[3]116,它的表达公式为:
条件概率=出身于阶层A的在某一类型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出身于阶层A的大学生
鉴于条件概率反映的实际上是一种入学机会,笔者将借用该指标分析近30年来各阶层子女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入学机会变化情况。为此,笔者以四川省为例,选取了两所部属重点高校,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和一所专科院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查阅了这四所院校1982级、1990级、2000级和2010级(1)部分专业学生的学籍卡片,获取有关父母职业的信息。根据父母的职业划分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时,笔者采取了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即依据父母双方职业地位较高的一方来确定家庭的社会阶层。此次调查的样本共为6637份,剔除不便分类的492份样本,最终的有效样本为6145份,四个年级具体的调查样本量见表1。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1982-2010年间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关系变化的调查结果
根据表1的调查样本,笔者计算出四个年级六大阶层子女在三类高校中的条件概率,统计结果分别见图1、图2、图3和图4。从图1的统计结果来看,1982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子女(为行文方便,笔者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统称为优势阶层,将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和农民统称为弱势阶层,下文同)就读部属重点高校的机会分别为54.0%和54.7%,办事人员阶层子女就读此类高校的机会也达到了45.5%;优势阶层子女就读普通本科院校(办事人员阶层子女在该类院校就读的机会略高一些,为37.8%)和专科院校的机会分别在30%左右和16%左右。弱势阶层子女中有40%左右的人就读于部属重点高校,不过该比例明显低于优势阶层子女相应的比例(占职业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阶层子女在此类院校就读的机会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子女少了15.4%);他们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机会与就读部属重点高校的机会差距不大(工人阶层子女在这两类院校中就读的机会几乎相当,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子女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机会少了6.4%,农民阶层子女就读此类院校的机会多了7.2%);除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子女外,工农阶层子女在专科院校就读的机会与优势阶层子女相应的机会比较接近。
注:1=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3=办事人员,4=商业服务业人员,5=工人,6=农民
优势阶级子女就读普通本科院校和部属重点高校的机会多于就读专科院校的,而对于弱势阶层子女而言情况不全是如此。这表明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表现出一种模糊的“对应关系”。这种模糊的关系到1990年时变得较为清晰起来。图2显示,到1990年时,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的子女在部属重点高校就读,比例上升到了67.9%。与此同时,该阶层子女在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就读的机会开始下降,仅有8.9%的人就读于专科院校。相反的是,弱势阶层子女在部属重点高校及普通本科院校就读的机会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在下降,农民阶层子女下降的幅度最大。此外,越来越多的弱势阶层尤其是工农阶层子女开始流入专科院校,此类院校容纳了近40%的弱势阶层子女。
199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与1982年相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这一精英阶层的子女越来越多云集于部属重点高校,而在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在专科院校就读的机会迅速减少。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越来越多的弱势阶层子女在专科院校就读。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的“对应关系”逐渐明朗化。
与1990年相比,到2000年时,每个阶层的子女在三类高校中的机会分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图3显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子女在部属重点高校就读的机会持续增加,就读比例上升到71.9%,而在专科院校就读的机会已下降到5.2%;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两个阶层的子女除保持其在部属重点高校的原有优势外,在普通本科院校就读的机会有所增加,在专科院校就读的机会开始下降;弱势阶层子女在部属重点高校就读的机会继续减少,已下降到30%以下,而在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就读的机会已超过70%,占就业人口很大部分的农民阶层子女在专科院校就读的机会已上升到46.4%。社会阶层不同类型高校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变得更加明显、更为清晰了。
时隔十年之后的2010年,这种更为清晰的“对应关系”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趋于强化了。从图4来看,与2000年相比,2010年优势阶层子女在部属重点高校就读的机会虽有所减少,但其优势依然很明显。此外,他们在普通本科院校就读的机会均有所上升,而在专科院校的入学机会继续下降,已下降到3%左右。形成对比的是,弱势阶层子女就读部属重点高校的机会已持续下降到20%以内,在普通本科院校就读的机会也下降到30%左右,而同时他们中超过一半的人就读于专科院校,其中农民阶层子女在此类院校就读的机会已上升到57.2%。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呈现出一种固化的趋势,似乎没有弱化的迹象。
院校层次越高,优势阶层子女所拥有的就读机会就越多;院校层次越低,弱势阶层子女所拥有的就读机会反而更多,超过50%的弱势阶层子女就读于专科院校。到2010年时,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呈现出了一种固化的趋势,似乎没有弱化的迹象。
(二)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存在“对应关系”的成因分析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确实存在一种“对应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随着高等教育近30年的持续扩张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化。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此,可从高校分类与社会分层两方面寻求答案。
高校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高校,从而形成一个处于不同层级的、相对稳定的高校群体。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有利于各高校准确定位、分工明确、有序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马丁·特罗认为有两种高校分类原则:一种是市场原则,各院校通过相互竞争获取各种资源以提升自身学术声誉;另一种是政府分配原则,即院校的等级是由政府通过政策和其他措施在院校间分配的职能、权利、特权和资源决定的[4]169。我国的高校分类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即马丁·特罗所指的第二种分配原则。政府对不同的学校进行等级定位,然后根据学校等级分配相应的教育资源。随着对各种资源占有的不同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这种以政府行政控制为主导的高校分类逐渐形成。
笔者所调查的三类院校主要就是政府分配等级的结果,处在顶端的是部属重点高校,中间是普通本科院校,底部是专科院校。由于这三类院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颁发的文凭证书具有不同的价值以及其传授给学生的身份文化也是不同的),因而毕业于不同学校的学生将面临不同的职业前景。就读于部属重点高校的学生与就读于专科院校的学生,未来会面临不同的职业前景,前者获得较好职业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每个阶层的子女都想争取在学术地位更高的院校就读,不过由于高等教育机会的稀缺性,最终他们能争取到何种就读机会取决于各自的竞争优势和各类院校所提供的入学机会总量。
除天赋和后天努力外,影响各阶层子女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家庭出身,即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社会分层的结果。社会分层,即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将社会中的不同利益群体进行分层,分层的结果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一处于不同位置的社会群体。本文的六大社会阶层,实际上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同时以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对学生父母职业进行划分的结果。优势阶层拥有相对较多的资源,其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拥有更多的组织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源,弱势阶层所拥有的资源相当有限。
优势阶层子女“不仅从其出身的环境中得到了习惯、训练、能力这些直接为他们学业服务的东西,而且也从那里继承了知识、技术和爱好”[3]20,所有这些东西最终都会有利于或转化为学业成功。因而在竞争优质的高等教育机会方面,优势阶层子女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相反,弱势阶层子女,由于能从家庭继承的有利于其学业成功的资源非常有限,他们最终争取到什么样的入学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天资和后天的努力程度。这样,与那些一开始就拥有各种资源的优势阶层子女相比,弱势阶层子女在学业旅途中会遇到很多障碍,这使得他们在竞争入学机会时往往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
此外,不同时期各类院校的招生名额及其增长幅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阶层子女最终能争取到什么样的入学机会。下面将采用上述解释框架尝试对前文的调查结果进行成因分析。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高度精英阶段,相对于适龄人口而言,全国各类院校的招生人数非常有限,四川省亦是如此。1982年,四川共招生20253人,其中绝大部分招生名额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专科院校招生名额不多,而综合大学就更少(1)。很显然,当年综合大学提供的入学机会非常有限,这使得各阶层子女为了争取到有限的优质入学机会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优势阶层子女在争取这些优质机会方面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同时他们的目标也是首先争取这些机会。受招生名额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一小部分优势阶层子女只有在无法进入重点院校时,他们才会退而求其次,入读其他类型的院校(这正是前文图1显示的三个优势阶层子女中除大部分就读于部属重点高校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就读于普通本科院校甚至专科院校的缘故)。
对于没有多少资源可继承的弱势阶层子女而言,他们最终争取到在部属重点高校就读的机会自然少于优势阶层子女。有少部分弱势阶层子女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后天努力,最终还是在部属重点高校争取到一定份额的就读机会。但相当一部分弱势阶层子女只能就读于竞争不是很激烈的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1982年弱势阶层子女在专科院校的就读机会有限与当年该类院校招生人数有限有一定关系)。
1983年《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颁布后,全国各地的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1990年,四川省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增长到41633人,其中,综合大学的招生人数增加到2634人,但仅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6.3%[5]。也就是说,综合大学的招生人数虽然比1982年增多了,但其所提供的优质机会仍然非常有限。因规模扩张而在部属重点高校新增加的入学机会仍然是优势阶层子女争夺的焦点。此前受招生名额的限制,有相当一部分学业优秀的优势阶层子女无法进入部属重点高校就读,但现在此类院校的招生人数有所增加,他们当然会利用各种资源争取这些新增加的入学机会。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子女拥有更多的资源,与其他阶层子女相比,他们在争取这些新增加的优质机会方面占尽了优势。由于更多的该阶层子女进入了部属重点高校,就读普通本科院校尤其专科院校的人数自然下降了许多。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阶层子女来说,他们在部属重点高校就读的机会虽然没有像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子女那样增加许多,但其优势依然存在,同时他们优先占据了因一部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子女进入部属重点高校而在普通本科院校空余出的一些机会(这两个阶层的子女毕竟拥有较多的资源。因此与弱势阶层子女争夺普通本科院校空余出的机会时自然处于有利位置)。
由于1990年部属重点高校的招生人数是既定的,当更多的该类院校的入学机会被优势阶层尤其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子女所拥有时,留给弱势阶层子女的就读机会自然不多了。同时普通本科院校的相当一部分机会被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阶层子女所占据,这使得弱势阶层子女在部属重点高校及普通本科院校就读的机会到1990年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他们被“放逐”(1)到专科院校的人数开始增加了(见前文图2)。
1990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稳步发展期,到1999年时开始走上了大规模扩张的道路,之后全国各地的高校招生人数大幅上升。2000年时四川省的招生人数已增长到100965人,其中综合大学的招生人数增长到13244人,比1990年翻了5倍,但也只占到当年招生总人数的13.1%[6]。优势阶层子女在部属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达到饱和前,因规模扩张而在此类院校增加的入学机会依然是他们争夺的重点。不过,由于部属重点高校提供的入学机会仍然不多,无法满足所有优势阶层子女的需要,当他们中的一部分难以获得在此类院校就读的机会时,便退一步力争在低一级的普通本科院校获取尽可能多的机会。当绝大多数优势阶层子女争取到在部属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就读的机会时,到专科院校就读的人便越来越少(2)。这就是为何到2000年超过90%的优势阶层子女就读于前两类院校而在专科院校就读的机会均已下降到10%以内的原因了。
优势阶层子女在竞争部属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方面仍保持强劲势头,同时更多的此类院校增加的机会也被他们占据了,结果是弱势阶层子女在其中的入学机会自然大幅下降。由于优势阶层子女人数有限,同时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在部属重点高校就读,只有部分在普通本科院校就读,这就为弱势阶层子女在普通本科院校就读空余出一定的机会。但除了部分弱势阶层子女借此机会获得就读普通本科院校之外,相当部分的弱势阶层子女还是只能继续在专科院校就读(见前文图3)。
2000年以后,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出现了几年的快速增长,2006年之后全国各地的招生规模得到控制。与此同时,近几年各省招生名额在不同类型院校中的分配出现了一些变化,到2010年时,四川省综合大学本科招生和普通大学本科招生占总招生的比重分别为13.6%和40.7%,专科院校招生占总招生的比重为45.7%[7]。很明显,综合大学提供的入学机会仍相当有限,同时普通本科院校的招生比重也没有以前那么高了(比重的下降意味着此类院校的入学机会也成为相对稀缺的资源),这使得优势阶层子女不仅竞争综合大学的入学机会,他们当中的一部分难以在此类院校获得机会时也开始关注普通本科院校的入学机会。由于优势阶层子女拥有各种资源,这些资源最终会有利于他们在这两类院校争取到更多的入学机会。
同时,近些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社会问题已使得弱势阶层子女的处境与之前相比越发不利,他们能用于与优势阶层子女竞争就读普通本科院校尤其部属重点高校的资源越来越少了,大部分将被排挤到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的专科院校就读。占总招生45.7%的招生名额也使得专科院校可以容纳那些被优势阶层子女排挤在本科院校之外的弱势阶层子女。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到2010年时,96%左右的优势阶层子女就读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部属重点高校,在专科院校就读的比例仅为3%左右,而三个弱势阶层子女在专科院校就读的比例均已超过50%。
三、主要结论与思考
通过上文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本文初步得出四个结论(1)。
1.我国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即各阶层子女大多就读于与其社会阶层地位相似的高校。近30年来,这种“对应关系”从1982年的朦胧表现演变到1990年的逐渐清晰,再到2000年的日趋明显和2010年的逐渐固化。结果是,总体上,优势阶层子女在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部属重点高校拥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相反,越来越多的弱势阶层子女在专科院校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2.近30年来,优势阶层子女在部属重点高校这种顶层院校保持着绝对优势,传统的两大精英阶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子女始终有超过50%的人就读于此类院校,而超过50%的弱势阶层子女最终被排挤到专科院校。我国高校的等级化导致由社会地位最高者独揽最高学府[3]8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EMI的理论假设(2)。很显然,对于个人而言,就读于何种类型的高校,与其家庭出身关系密切。正是由于出身于优势阶层的子女从家庭中继承了较多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本等,而这些资本最终会有利于他们的学业成功,所以无论哪个时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就读于高层次的院校。
3.这种“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得以再生产。一方面,优势阶层子女更多地就读于高层次的院校,而弱势阶层子女则大多被“放逐”到底层的院校,这就促成了社会等级向学业等级的第一次转化;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院校所颁发的文凭证书具有不同的价值。拥有一张象征较高价值的文凭,再加上从家庭继承的各种资本,优势阶层子女可以获得报酬及地位等级更高的职业。这样,实现了从学业等级向社会等级的第二次转化。正是通过这两次转化,高校完成了它的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功能,即借助高等教育系统,优势阶层群体完成了自身身份集团的补充与再生,从而使他们在社会地位、财富及权力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得以持续,同时弱势群体的代际传递性则被进一步强化了。
4.理论上讲,每个阶层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人才,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把他们选拔出来并加以培养。倘若优势阶层子女始终掌控着优质的教育机会,将大量的弱势阶层子女排挤在外,这便同时违反了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最终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正常的社会流动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阶层再生产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这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不存在可以完全消除这种阶层再生产现象的制度。只要社会存在着分层,院校存在着等级,任何试图寻找能够彻底消除这种再生产的、为各阶层子女提供公平的高等教育就读机会的措施都将是徒劳的,其结果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不公平。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制度性安排尽可能地降低家庭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从而弱化这种“对应关系”。
导致高等教育系统中这种阶层再生产现象的原因极其复杂,与个人天赋及后天努力程度、家庭出身、早期所受教育的质量等因素都有关。“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们身上,至少在某一阶段,比方说早期学校教育期间是这样。”[7]实际上,早期所受教育的质量是影响各阶层尤其弱势阶层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再生产现象,各级政府应加强早期干预,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和补偿措施,扶持薄弱学校,缩小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早期干预将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政府有理由提供持续的公共支持,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早期干预计划,帮助处境不利的学生在学业、心理、社会等方面能够较早地为进入大学做好全面的准备,使他们在早些时期就能够和其他学生大致在同样的环境下开始自己的学业生涯,避免一开始就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以后或许永远都跟不上了。从长远来看,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财富分配趋于公平、中间阶层日益壮大以及弱势群体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于打破这种“对应关系”,改善各阶层子女间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将是根本性的。
摘要: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优势阶层子女更多地就读于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部属重点高校,而弱势阶层子女大多就读于专科院校。近30年来,这种“对应关系”变得日趋明显甚至固化。政府可通过早期干预、缩小收入差距及培育中间阶层等措施尽量降低家庭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弱化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阶层再生产现象,进而提高各阶层子女间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的程度。
关键词:社会阶层,高校类型,条件概率
参考文献
[1]Eeller Donald E.Condition of Access:Higher Education ForLower Income Students[M].Westport:Greenwood PublishingGroup,Inc,2002:142-143.
[2][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27-332.
[3][法]布尔迪约,等.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社会角色的类型及其调试 篇3
关键词:角色失调 角色调试 社会角色
由于每个人都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所以在扮演角色的整個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番风顺的,因此会在过程中出现角色差距,有时候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角色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按照角色失调程度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失调划分为四类: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一、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的含义是在角色扮演中,发生在角色间或者说角色内部的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角色扮演顺利进行。其包括两种类型:角色间的冲突和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间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冲突,引起冲突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距以及人们没有按照角色规范行事等。比如说:上下级之间、婆媳之间、夫妻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会存在角色冲突。角色内的冲突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段内承担多种角色而在其个人身上所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是角色紧张,意思是说一个人承担多种社会角色,这些角色对他有多方面的要求,使其角色紧张,比如,很多在职学习深造的老师们既要演绎学生的角色又要演绎老师的角色,还要演绎家庭中的很多角色,在同一时间内有可能他既要去其他学校学习,又要承担自己教学方面的工作,此时就发生了角色紧张,结果只能选择其一。第二种情况是角色难容,社会中的每个角色对角色承担者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要求,这使得经常集于一人的角色之间相互排斥而难融于一体。比如古代很多官员,家中仅有一名男丁以后续香火,当国家面临压力需要面向全民征兵时,很多官员就处在角色难容的状态!一方面要响应国家号召,全民出征,另一方面自古有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冲突是极其尖锐的,所谓“忠孝不能两难全”,能挺身而出,鼓励家中子嗣参军的官员们,成为了传颂的佳话。
由此可知,角色冲突不利于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妨碍与破坏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应该尽力避免。比如,针对个人承担多种角色的冲突状态,就应该减少其过多的兼职,使其能把精力用在最主要、最重要的岗位上。针对那种因角色不一而导致的角色冲突,就应该采取使人的角色单一化的做法,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比如,一个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所遵循的亲属回避原则就是角色单一化的体现。
二、角色不清
所谓角色不清是指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太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者说应该怎么做。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使得原有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人们会发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这样发展的结果会令很多人很迷茫,对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例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的护士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护士要求艰苦朴素、技艺熟练、循规蹈矩,很少强调化妆与着装,而现在新时期的护士又开始强调着装与礼仪和护理技能一样的重要。这样发展的结果会导致一个时期内很多人不知道护士真正的角色要求是什么,甚至还会展开有关护士应有形象的讨论,以便澄清人们对这一角色的理解。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社会变迁中产生的一些新职业,当一种新角色初次在社会上出现的时候,社会或者国家还没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了。例如,当代中国的私营企业主是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还是应该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很多人都存在意见上分歧,因此出现了角色不清。
解决角色不清,从宏观上主要是要理解社会变迁,对新事物要敏感并且要有相应的研究,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在微观上则要注重科学的分析,划清角色一切相关界限,逐渐限定清楚角色的外延和确认其准确的内涵。
三、角色中断
所谓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间发上了矛盾的现象。个人会在我们一生中,必然随时间的推移承担不同的角色,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位为之后承担的角色做某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使角色能够前后顺利过渡。但是实际生活是复杂的,前后角色的相互关系可能出现矛盾的情况。一种是由于承担角色的人没有为后一个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必要的准备,使前一个角色不能顺利转移到下一个角色二中断。例如,一个成年男子婚后将承担父亲角色,但并不是每一个成年男子都能顺利地从成年男人转变为慈父,因为很多人没有经过学习或参加相应培训,没有为一个慈父做相关的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因此在承担父亲这一角色的时候很多人会偏离,不能很好的演绎。
另一种情况是某一角色后来承担的行为规范与歉意角色的行为规范相冲突,在角色没有放弃前面的规范而接受后面的规范时,也不能完成角色转移而中断。例如,一个艺人去参军,前后两种角色的行为规范有很大差异,前者要求前卫、时尚、有个性、秀真我;后者要求不张扬个性、绝对服从。因此很多艺人参军在一个时间段内都不能很好的完成角色转换而发生中断。
对于角色中断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调试,对于角色承担者来说,每个角色承担者都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懂得,角色转移的必然的,应该主动对未来所要承担的角色有所理解,并且做必要的准备;对于家长来说,应该给子女做成长的必要指导;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应该通过一定的制度、机构以及必要的工作来帮助社会成员完成角色转移。
四、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一种极为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角色扮演者无法再成功地演绎下去,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或者说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将会遇见更多的困难。例如,离婚、学生被退学、干部被革职、员工被解雇都属于角色承担者半途终止角色表演;一些在社会中不赡养父母的人,尽管他还处在子女这一角色上,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角色演绎也是不成功的。
在社会中角色失败者毕竟是少数,但是由于角色失败给社会造成恶劣后果并使角色承担者受到重大打击,因此全社会都很重视角色失败。角色失败事实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可以创造条件使消极的转化为某些积极的、有益的因素。比如从失败的角色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为将来承担新角色或者说回归到原有角色上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关振华.社会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杨淑琴.社会学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白以娟.社会学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审计报告类型的判断 篇4
当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影响的金额不大,远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不至于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因而注册会计师认为该金额是不重要的,就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例如,被审计单位办公用品直接作为管理费用,因其金额很小,错报就不重要,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错报金额重要但就会计报表整体而言是公允的
当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在某些方面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但对会计报表整体而言仍然是公允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例如,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拥有的存货金额较大(超过重要性水平),已将其用作商业银行贷款抵押品,但没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如果其他商业银行利用该会计报表进行贷款决策,因不了解存货已作抵押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但存货的错报并不影响现金、应收账款和其他会计报表项目以及整个会计报表,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合适的。
(3)错报金额非常重大且影响非常广泛以至会计报表整体公允性存在问题
当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非常重大且影响又非常广泛,将会全面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例如,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拥有的存货金额很大,远远超过重要性水平。
如果存货出现错报,对会计报表许多项目乃至整个会计报表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存货错报对净资产、流动资产、营运资本、资产总额、销售成本、利润总额、所得税、税后净利润的综合影响。
在判断综合影响时,必须考虑该项目对会计报表其他项目的影响程度,亦即牵扯性。
现金和应收账款之间的分类不当只会影响这两个账户,因此并无牵扯性;而一项重要的销售业务没有人账则影响应收账款、流动资产、资产总额、销售收入、所得税、利润总额、净利润、留存收益等,因此牵扯性很广。
一项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产生的牵扯性越广,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注册会计师可能对现金与应收账款的分类不当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对相同金额的销售业务没有人账则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判断错报金额产生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确定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并不容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因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会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判断错报金额产生的影响:
(1)将错报金额与重要性水平比较。
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的错报金额与推断的尚未发现的错报金额综合起来,判断是否对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产生影响,并重点考虑错报金额的牵扯性。
(2)确定错报的可计量性。
有时,错报金额是难以计量的。
例如,被审计单位拒绝披露当前的诉讼案件或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购入的公司。
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要判断事项涉及的金额可能对会计报表使用人决策造成的影响。
(3)确定错报的性质。
错报性质的不同对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也不一样。
如果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将由此引起的错报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并考虑其牵扯性。
结题报告的类型及主要结构 篇5
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3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10个部分(也可分为8个部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第3部分到第8部分,回答的是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基本上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3个地方:
1、研究报告中的第3部分“课题研究目标”,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假设”。
2、研究报告中的第9部分“课题研究成果”,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结果与分析”。
企业管理者气质类型调查报告 篇6
个性与工作的匹配研究在近几十年里得到国外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广泛的关注。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国海2002年利用六十道题的自陈氏气质类型调查表,调查了广东省80多家公司225名企业管理者。结果表明:管理者气质类型主要分布在略偏多血质(占27.1%)、多血---粘液混合(占23.1%)、胆汁---多血混合(占10.2%)、略偏粘液质(占9.9%),这几种气质类型的管理者占了总人数的69.7%。没有一个典型抑郁质的管理者。
这次我也对丹东地区的个别企业进行了企业管理者气质类型调查报告。这次参与的调查人数为36人。胆汁质和抑郁质的管理者一个都没有,多血质气质类型的管理者占29%,粘液质气质类型的管理者占18%,多血质与粘液质混合型气质的管理者占53%。该调查的样本明显偏少。根据该调查结果得出“在管理者的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粘液质,或两者的混合型是较适宜”的结论。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为心理特性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典型结合。构成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多数是某一种神经特性的表现,但有的也可能是两种神经特性的结合。例如,感受性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在心理上的表现,反应的速度是灵活性特征在心理上的体现,而情绪兴奋性既体现兴奋或抑制过程的强度,也体现二者的平衡性。由于人的心理反应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那么,在这些心理特性中就可以既从实验结果,又从生活指标来判定不同人的气质类型。
目前心理学还不能编拟出构成气质类型全部特性的完整方案,但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列举出构成气质类型的几种特性:
(一)感受性。这是人对外界影响产生感觉的能力。它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表现,可以根据人们产生心理反应所需要的外界影响的最小强度来判断这种特性。
(二)耐受性。这是人在经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它也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反映。它表现在长时间从事某项活动时注意力的集中性;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噪声、过强或过弱的光线)的耐受性,对长时间的思惟活动而能保持优越效果的坚持性等方面。
(三)反应的敏捷性。反应的敏捷性可以分为两类特性:一类为不随意的反应性,各种刺激可以引起心理的各方面的指向性,如不随意注意的指向性、不随意运动反应的指向性等;另一类指一般的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如说话的速度,记忆的速度,思考的敏捷程度、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一般动作的灵活、迅速等。反应的敏捷性主要是神经系统灵活性的表现。
(四)可塑性。这是人根据外界事物变化的情况而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的可塑程度。表现在对外界环境或要求的变化,主体在顺应上的难易,产生情绪上的愉快或不愉快,采取行动的简捷或迟缓,态度上的果断或犹豫等方面。凡是顺应上容易的、情绪上不出现困难的行动果断的人表现为更大的可塑性,而在顺应上阻难人的情绪上出现纷扰、行动迟缓、态度犹豫的人表现有更大的刻板性或惰性。可塑性主要是神经系统灵活性的表现。
(五)情绪兴奋性。情绪兴奋性是神经系统特性在心理上表现的重要特性,它既表现神经系统的强度特性,也表现平衡性。有的人情绪兴奋性很强,而情绪抑制力弱,这就不但表现神经过程的强度,而且明显地表现了兴奋和抑制不平衡的特点。情绪兴奋性还包括情绪向外表现的强烈程度。这一点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例如,有人可以具有强烈的兴奋和强烈的外部表现;另些人可以只有强烈的兴奋但无强烈的外部表现,体现为极度兴奋但又不外露的气质特征。
(六)外倾性与内倾性。外倾性是兴奋性强的体现,内倾性则是抑制过程占优势的反映。外倾的人表现为心理活动,言语反应和动作反应倾向表现于外,内倾的人的表现则相反。
上述各种特性的不同结合,构成不同的气质类型。下面以四种传统的气质类型为例来分析一下各种特性的有规律的结合。
多血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粘液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
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按照四种传统气质类型来划分,只有少数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因此,在判断某个人的气质时,并非一定要把他划归为某种类型,主要是观察和测定构成他的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以及构成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
所以,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型的企业管理者占的比重比较大。但并不能得出“具有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型的人适合做企业管理者”的结论。每个人的成长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教育接受程度不同,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气质类型。而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企业管理者。
经济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
B1008
范圣禹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类型 篇7
三、道德思维
道德思维也称伦理思维。它主要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善与恶、公正与偏私、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关系, 但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国哲学家施韦兹认为, 对生命要给予极大的尊重, 应该将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道德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 以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活动。
道德思维体系主要由道德品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四个要素构成。道德品质包括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 是道德思维的外在表现。道德原则是人们处理道德关系的基本原则, 如个人主义原则或集体主义原则, 它是道德思维体系结构的支柱和道德规范的升华。道德规范是以道德范畴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系列有关人们行为善恶的准则和标准, 它是道德思维体系结构的中枢和人们道德关系一般规律的反映。例如, 儒家道德规范以“仁”为核心、以“忠”、以“恕”为特征, 要求“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道德范畴是建立道德规范的前提。义务和良心是紧密相连的。义务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一种使命和职责要求, 本质上是利他的。道德义务是道德规范的核心。良心是人们对义务行为的责任感, 它对义务行为的履行始终起着调节、监督作用。道德良心是道德规范的灵魂。荣誉是对义务行为的承认和褒奖, 也是对背离义务行为的贬斥。幸福则是一种对直接荣誉的体验和感受, 它“是创造和享受的统一”。义务和荣誉表明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和报偿, 良心和幸福则表明个人对社会要求和社会报偿的心理反应。尽了义务、获得荣誉, 心安神快。道德评价可以引起人们对道德行为的正确认识和负责态度, 也可以形成社会舆论, 扬善抑恶。
四、艺术思维与审美思维
艺术思维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 并以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思维活动。
艺术思维有两个主要特点: (1) 形象性与典型性。艺术是依靠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的, 它按着审美的原则来把握再现生动具体的社会活动, 并用美的感染力来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因此, 艺术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 艺术家要用形象来思考。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写别情就用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句, 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形象写出, 情景交融。艺术思维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典型性。艺术形象越是典型, 概括的范围越是广泛, 它的教育意义就越大越普遍。 (2) 二是独创性与普遍性。艺术家是以孤立的心灵去观照对象, 从而将对象从诸多联系中孤立出来。因此, 艺术作品一经形成就不会有任何重复。艺术思维需要有独创性也需要有普遍性, 要做到“人人胸中所有, 人人笔下所无。”艺术必须具有“群体功能”和普遍可传达性, 要能够“以一性一情周人情物理之变”。可见, 艺术思维对科学家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不仅不是对立的, 而且可产生互补效应。
艺术思维是审美思维的表现。审美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社会物质生活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基础。“忧心忡忡的穷人, 甚至于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审美思维的形式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等, 其中最基本的形式是审美感受即美感。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宇航之父T.C.季托夫说:“不懂艺术的工程师, 不善于幻想的设计师不配称作设计师;一个缺乏音乐感和诗意的学者不过是欺世盗名之徒。不论身处职位如何, 你的生活都应当有丰富的精神内容, 都应善于发现和欣赏美的事物。”审美思维的特点在于它的愉快性、交流性和教化性。
人生所接受的教育有四分之三来自自我教育。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具有审美价值, 关键在于自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正确的审美思维对于人们正确地选择人生道路、树立人生理想和塑造心灵美, 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柏拉图认为, 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 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看到美的东西, 他就会赞美它们, 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 作为滋养, 因此自己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类型 篇8
关键词:风险社会理论;农村贫困;社会风险
一、风险社会视角下西北农村地区存在的风险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给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社会风险问题提供了新的认知视野。我国当代社会转型已然具备了“风险社会”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本土的农村贫困问题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基础,风险社会是农户贫困的重要场域。风险社会理论与中国西北农村贫困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契合性。在风险社会的视角下,农户贫困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
1.自然灾害风险,首先,西北农村地处我国内陆,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年降水量少且严重缺水,据调查绝大多数农民都利用雨水和窖水进行农作物的灌溉,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旱灾频繁发生。其次,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使涝灾也时有发生,加剧了农村的自然灾害风险,造成恶性循环。西北农村基本靠天吃饭,缺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灌溉方式,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影响较大,使得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加剧了其贫困风险。
2.收入风险,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为外出打工和农作物收入。但生产力较低,大部分农民仍需再购买粮食以维持生活基本需要,农作物的收入甚微,加之其受教育程度较低,外出打工只能从事简单地体力劳动,而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高,打工收入亦较有限。西北农民因文化水平较低在外出打工时更容受到经济剥削,而农村主要劳动力涌进城市,劳动力的流失造成了农村建设滞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贫困问题。
3.资产风险,主要指资产的不稳定性。西北农村地区的资产风险主要与当地相应政策及自身文化水平有关。首先,据调查当地信用社有相应的资产保护项目及扶贫贷款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妇女和低保户。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农民不了解相应政策使扶贫资产无法流动,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其次,西北农民的资产保护意识淡薄,不能意识到国家相关政策对其资产保护和自主反贫困的重要性,仍对银行和信用社的信任程度低。另外,西北农民理财观念较差,从而进一步加剧其资产风险。
4.健康风险。据调查,西北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政策落实较差,尤其在民族地区,医疗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农民看大病的需求,为了治病,农民不得不选择费用较高的城市医院。受户籍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制约,农民享受不到更多医疗优惠,承担很高的医疗费用,造成农民因病返贫。因此农民的健康风险因经济匮乏加剧。由于农民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的健康风险。
二、农村贫困问题的社会风险类型
从社会风险源的空间分布出发,可把社会风险源分为农村风险源和城市风险源等。笔者结合对甘肃省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社会生活的调研资料,对农村贫困问题的社会风险类型进行归纳和分析。
1.农村区域经济风险。指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迟缓而引起的经济风险,主要表现在农民风险意识淡薄,缺乏长期发展意识;经济来源获得的渠道单一,经济收入具有很大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经济收入低,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等。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和会宁县农村地区,由于产业单一,依靠农业产业作为经济来源的最主要收入,因受自然灾害的风险所影响和城乡二元格局的发展限制,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的不稳定性,且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严重落后,农民缺乏对经济风险的有效解决,使贫困农村地区的经济风险进一步增加。
2.农村区域社会自然灾害风险。指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或人为因素的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进而影响个体和农村区域社会的发展。西北地区因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和不稳定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东乡族自治县和会宁县长期干旱少雨,旱灾多发,对农业经济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在极端天气下,暴雨产生的涝灾和泥石流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也产生极大影响,成为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风险类型。
3.农村区域社会文化风险。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群体思想文化上没有跟上现代化文明进步的思想而产生的个人和社会的危机。在东乡族自治县和会宁县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地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重男轻女、过早婚嫁等现象。国家在农村村委会投建的“农家书屋”并未得到很好利用,沦为一种“摆设”,并未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更新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4.农村区域社会教育风险。指由于教育设施不完善、国家政策补贴不到位、家长教育观念不正确等造成的教育缺失。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农村的小学基础设施破旧,教学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尽管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对适龄儿童的就学进行了大量补贴和保障,但因重男轻女观念,一些家庭对女孩的教育缺乏正确认识,部分女孩中途被迫辍学打工或嫁人,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5.农村区域社会科技风险。指由于科学技术在农村地区传播较慢,影响农村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东乡族自治县和会宁县的走访发现,多数农民对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等有很大兴趣,但因缺乏信息获取渠道和专业人士的指导,政府对科技知识的宣传多以通告和文件为主,不易被农民接受,科技传播速度较慢。并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宣传。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等 《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莫光辉 祝慧 《风险社会理论维度的农村贫困问题阐释》,[J]《实事求是》2014年第3期
[3]贝克 《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审计报告意见类型 篇9
一、无保留意见
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符合合法性与公允性,没有在审计过程中受到限制,且不存在应当调整或披露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或披露的重要事项时,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介绍: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最普通的审计报告。据国外文献统计,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90%以上都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我国的比例可能低一些,主要与企业的质量有关。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符合合法性与公允性,没有在审计过程中受到限制,且不存在应当调整或披露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或披露的重要事项时,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决定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如果认为审计报告不必附加任何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修正性用语,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即标准审计报告。
二、保留意见
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当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会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介绍:
保留意见适用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只有当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才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所报告的情形对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极为严重,则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被视为注册会计师在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下最不严厉的审计报告。
三、否定意见
当注册会计师确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歪曲,以至会计报表不符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未能从整体上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会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介绍:
只有当注册会计师确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歪曲,以至会计报表不符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未能从整体上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才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充分、适当的证据,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确信会计报表不具有合法性与公允性时,才能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据文献统计,注册会计师很少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无法表示意见
只有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确定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注册会计师才可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不同于否定意见,它仅仅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情形。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必须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论无法表示意见还是否定意见,都只有在非常严重的情形下采用。
在某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通过增加一个强调事项段修正审计报告,而该事项在会计报表中得到更详细的披露和广泛的讨论,增加这一强调事项段并不影响审计意见。因为从理论上讲,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并不对会计报表构成任何保留,也不影响审计意见的类型,只是增加信息含量,提请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
介绍: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类型 篇10
2、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检验和保证,并为内部控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审计的目的之一。
3、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为手段和目标。
更多相关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通知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物业管理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税务管理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类型 篇11
性别角色划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被认为是更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性别角色类型。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学生的性别类型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女生双性化比例普遍高于男生,男生男性化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好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好,未分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差。建议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适应中学生民族性别角色是指每种性别在所属的社会和群体中所占有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所规定及希望的特定的行为模式[1]。根据个体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倾向程度,性别角色可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四种类型。BEM等人提出,双性化的个体被认为在许多情景下表现得更为灵活、应付自如[2],具有更好的调控和应对能力[3]。双性化赋予女性更大的好处,双性化女性的心理适应更良好[4]。也有学者提出,典型的男性特质有利于男性的社会适应,而性别角色异性化者的女性的社会适应状况优于性别角色刻板者,成功男性身上的女性气质起重要调节作用[5]。
中学生处于性发育逐渐成熟的时期,是形成性别角色、发展同一性的关键阶段。个体一旦形成某种性别角色,即会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压力应对、问题解决、职业抉择等方面产生影响。了解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并考察不同性别角色类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对于指导民族地区青少年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行为、健康成长以及人才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整群抽样方式,在云南省巍山回族自治县、云龙白族自治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区、瑞丽傣族自治区各选取1~2所乡镇中心校初一至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时,还选取富民县东山乡中学的汉族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在各中学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共发放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4份,问卷有效率为81.6%。其中男生共520名(41.6%),女生共729名(58.4%),平均年龄14.46±1.12。汉族学生共359名,回族学生共246名,白族学生共212名,傣族学生共155名,纳西族学生共252名。
2.研究工具
(1)《BEM性别角色量表》(简称BSRI),经由国内学者翻译校核,为性别角色研究的常用工具[6]。BSRI通过形容词评定法编制,总计60项题目,每项采用1~7级记分法。分别计算男性气质得分和女性气质得分。当男性气质得分和女性气质得分均超过中位数时,判断其为双性化;若仅男性气质得分高于中位数,则判断为男性化;仅女性气质得分高于中位数为女性化;两项得分均低于中位数者判断为未分化。
(2)《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编制,主要考察个体对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的适应情况。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0~2三点计分。总分越高代表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有研究表明使用该量表的α=0.702,信效度符合要求[7]。
二、结果与分析
1.民族中学生的性别类型分布情况
民族中学生性别类型总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民族中学生性别类型人数与比例(n,%)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的性别角色中,双性化和未分化所占比例较大,男生男性化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比例,女生双性化比例高于男生。男生中未分化类型所占比例最高,双性化比例低于男性化。女生的双性化类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未分化类型。由此可见,民族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向多样化发展,男生向未分化分流明显,传统性别角色有一定的保留,女生性别角色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明显,传统女性角色保留不明显。
不同民族中学生性别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各民族学生性别类型人数与比例(n,%)
从表2可看出,男生中,回族和纳西族男生的男性化比例较高,汉族和傣族男生的男性化比例较低且未分化类型比例较高,傣族男生的双性化比例和未分化比例均较高。女生中,傣族女生的女性化比例最低,双性化比例最高,纳西族女生和回族女生女性化比例较高,白族女生未分化类型比例最高,双性化比例最低。由此可看出,不同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有差异。回族男女中学生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性别角色,傣族男女中学生性别角色更倾向于双性化和未分化类型,汉族男生和白族女生向未分化类型倾向明显。
2.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社会适应状况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社会适应量表得分见表3。
表3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社会适应量表分(M±SD)
(*P<0.05**P<0.01***P<0.001)
调查结果显示,双性化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分最高,未分化和女性化类型的社会适应分最低。不同性别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量表得分差异极为显著。进一步的t检验显示,双性化与男性化的社会适应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双性化、男性化学生与女性化、未分化学生相比,社会适应分有显著差异。男生和女生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双性化和男性化的社会适应状况良好,而未分化和女性化社会适应较差。
三、讨论
1.各民族的性别气质及性别角色类型分化存在差异
在以往的调查结果中,男女生的双性化程度各有高低,还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向未分化类型偏移[8]。本研究结果显示,总的说来,民族中学生双性化在男、女生的均占较高比例,但未分化的比例也较高,女生双性化高于男生。各民族性别角色的发展中,回族和纳西族中学生保留传统的性别角色类型明显,傣族向双性化和未分化类型分流明显,汉族和白族学生中未分化类型较多。
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与各民族的文化变迁及当地经济活动形式有较大关系。在所调查的白族和傣族聚居地,旅游和贸易逐渐成为主要经济产业,外来文化的冲击、对外交流的需要,都促使男性和女性认同并兼具两性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这必然影响青少年在性别角色发展中向双性化或未分化趋向的现象。回族历来强调遵循本民族的宗教教义,家庭教养子女时很重视传统文化习俗的保留传承,回族学生传统性别角色保留程度较高。纳西族的女性拥有较高地位,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可度较高,这使得纳西族女生的女性化比例相对较高。
此外,女生双性化较高,与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更为匹配有关。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男、女都有机会参与到社会竞争中来,男性特征往往更符合社会要求,也受到更高评价,当女性顺应社会要求表现出相应的个性特征时,就表现出具有了“男性”特征。因而,在性别角色发展中,更多看到的是女性向男性气质靠拢、女生双性化现象,而未看到男性向女性气质靠拢的现象。
2.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类型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社会适应是个体主动调控顺应环境,以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研究显示,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好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个体、特别是双性化女性自我调节能力更好,更受欢迎,社会适应能力更好[9]。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学生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双性化类型学生最好,其次是男性化学生,女性化学生较差,未分化类型学生最差。双性化个体因为兼具了自立、进取、果断、自信等男性特质和理解、善良、合作等女性特质,从而使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适应能力,传统男性特征较符合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使得个体的社会适应良好。
未分化个体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不明显,这种类型学生既不能取另一种性别角色所长补所短,又可能为本性别中的消极特征所累,且容易形成低自我认同,使得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提示,在形成性别角色时,若模糊两种性别角色特征,反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建议
第一,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首先,应让中学生认识到性别不仅指生理上的性别,还包含心理和社会属性上的性别,个体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和行为表现是正常的。其次,应认识到不同的性别也各有优势和劣势。男女平等是基于男、女客观差异顺势而为的平等,是给予男生、女生发挥各自性别优势同等机会的平等。因此,应帮助中学生悦纳自己的性别,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消除刻板印象,开发潜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教育女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克服劣势,发扬优势,让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积极性别特征的性别角色类型,具有孤社会适应能力。应将积极正性的“男性”和“女性”特征,作为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引导男、女生相互学习,长善救失,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另外,回族、纳西族女生的性别气质相对极端,要注意加强引导融入更多的积极男性性别特征。对白族女生的教育,应注意强调和突出不同性别气质中的良好的个性特征。
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中学生良好性别角色的获得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教师和父母应向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性别角色理念和性别期望,指导男、女生恰当的性别行为。学校的环境和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应彰显对良好性别角色的提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同的性别特征的重要作用,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实践另一性别角色良性行为特征,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发展良好性别角色。
————————
参考文献
[1]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BEM,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2).
[3] FOSTERMD,DIONKL.The role ofhardiness inmode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Specific attributions and actions against discrimination.SexRole,2004,51(3-4).
[4] HEILBRUN AB.Sex-basedmodels of androgyny,A further cognitiveelaboration of competence differences.J Pers Soc Psycho,1984,46(1).
[5] 赵田田,王学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与刻板化者的对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3).
[6]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 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
[8]刘电芝.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
[9]JEANNE BG,MELANIE F.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college students' judgments of mental health.SexRoles,1980,6(4).
【责任编辑杨子】
未分化个体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不明显,这种类型学生既不能取另一种性别角色所长补所短,又可能为本性别中的消极特征所累,且容易形成低自我认同,使得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提示,在形成性别角色时,若模糊两种性别角色特征,反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建议
第一,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首先,应让中学生认识到性别不仅指生理上的性别,还包含心理和社会属性上的性别,个体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和行为表现是正常的。其次,应认识到不同的性别也各有优势和劣势。男女平等是基于男、女客观差异顺势而为的平等,是给予男生、女生发挥各自性别优势同等机会的平等。因此,应帮助中学生悦纳自己的性别,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消除刻板印象,开发潜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教育女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克服劣势,发扬优势,让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积极性别特征的性别角色类型,具有孤社会适应能力。应将积极正性的“男性”和“女性”特征,作为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引导男、女生相互学习,长善救失,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另外,回族、纳西族女生的性别气质相对极端,要注意加强引导融入更多的积极男性性别特征。对白族女生的教育,应注意强调和突出不同性别气质中的良好的个性特征。
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中学生良好性别角色的获得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教师和父母应向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性别角色理念和性别期望,指导男、女生恰当的性别行为。学校的环境和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应彰显对良好性别角色的提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同的性别特征的重要作用,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实践另一性别角色良性行为特征,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发展良好性别角色。
————————
参考文献
[1]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BEM,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2).
[3] FOSTERMD,DIONKL.The role ofhardiness inmode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Specific attributions and actions against discrimination.SexRole,2004,51(3-4).
[4] HEILBRUN AB.Sex-basedmodels of androgyny,A further cognitiveelaboration of competence differences.J Pers Soc Psycho,1984,46(1).
[5] 赵田田,王学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与刻板化者的对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3).
[6]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 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
[8]刘电芝.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
[9]JEANNE BG,MELANIE F.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college students' judgments of mental health.SexRoles,1980,6(4).
【责任编辑杨子】
未分化个体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均不明显,这种类型学生既不能取另一种性别角色所长补所短,又可能为本性别中的消极特征所累,且容易形成低自我认同,使得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提示,在形成性别角色时,若模糊两种性别角色特征,反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建议
第一,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首先,应让中学生认识到性别不仅指生理上的性别,还包含心理和社会属性上的性别,个体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和行为表现是正常的。其次,应认识到不同的性别也各有优势和劣势。男女平等是基于男、女客观差异顺势而为的平等,是给予男生、女生发挥各自性别优势同等机会的平等。因此,应帮助中学生悦纳自己的性别,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消除刻板印象,开发潜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教育女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克服劣势,发扬优势,让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积极性别特征的性别角色类型,具有孤社会适应能力。应将积极正性的“男性”和“女性”特征,作为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引导男、女生相互学习,长善救失,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另外,回族、纳西族女生的性别气质相对极端,要注意加强引导融入更多的积极男性性别特征。对白族女生的教育,应注意强调和突出不同性别气质中的良好的个性特征。
第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中学生良好性别角色的获得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教师和父母应向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性别角色理念和性别期望,指导男、女生恰当的性别行为。学校的环境和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应彰显对良好性别角色的提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体验不同的性别特征的重要作用,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实践另一性别角色良性行为特征,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发展良好性别角色。
————————
参考文献
[1]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BEM,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442(2).
[3] FOSTERMD,DIONKL.The role ofhardiness inmode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Specific attributions and actions against discrimination.SexRole,2004,51(3-4).
[4] HEILBRUN AB.Sex-basedmodels of androgyny,A further cognitiveelaboration of competence differences.J Pers Soc Psycho,1984,46(1).
[5] 赵田田,王学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与刻板化者的对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3).
[6]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7] 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
[8]刘电芝.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
[9]JEANNE BG,MELANIE F.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college students' judgments of mental health.SexRoles,1980,6(4).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类型】推荐阅读:
社会实践的报告06-26
暑期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07-01
保安的社会实践报告05-28
工厂的社会实践报告06-16
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6-29
的大学社会实践报告09-29
导游的社会实践报告10-08
假期的社会实践报告10-14
大学社会暑期的实践报告09-14
销售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