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

2024-09-01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共11篇)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 篇1

“酵母菌和霉菌”一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知道酵母菌能够用于发面、酿酒,放久了的馒头会发霉等,但他们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利用这些生活现象设计问题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解答问题的同时学到知识。下面就沿“发面→发面的原理→馒头长毛”这一主线对“酵母菌和霉菌”一节课的教学介绍如下。

1、趣味引言,引起学生注意

利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广告等学生熟知的内容巧设引言,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此我利用1998年春节期间电视广告中的一则关于安琪酵母的广告:“老太太发面不用急,安琪酵母合面里……”来设计引言,学生能流利地将广告词从头到尾说出来。教师跟着提出:什么是酵母?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结构?它为什么能发面?这样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在观察酵母菌细微结构图的同时,总结出其形态、结构特点。

2、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及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已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3、利用生活常识,维持学生的注意

许多学生都知道保留的面肥可以用来发面。教师可以问学生面肥为什么能很快地将面发好呢?启发学生得出发面得有适宜的温度。环境条件适宜,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繁殖的个体多,呼吸旺盛,面很快就发了。取一小块发好的面在阳光下晒干或放入冰箱冷冻室中冷冻保存起来就是面肥。为什么再发面时将面肥与水混合后合入面中就可以了呢?小块面肥中还有酵母菌吗?由此引出酵母菌在条件不适宜时进行孢子生殖,孢子可以渡过不良环境。如果馒头一次蒸多了,没吃完,环境温度较高,湿度又大,2~3d后馒头上就会长出毛来,这毛是什么呢?它们从哪里来的呢?由此引出霉菌以及霉菌的孢子生殖。再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长有青霉和曲霉的桔皮和馒头,比较两者的形态和颜色,通过闻一闻馒头的味道,引导并启发学生总结出霉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4、解决实验问题,延伸学生的注意

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时候,其兴奋与喜悦的程度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可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留给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充分遐想。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粮食、衣物的理想贮存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和保护衣物的教育。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 篇2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因此, 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 通过运用多变的手段、灵活的方法, 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了教学效率。现总结如下:

1. 激趣引新, 激发参与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而多媒体能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地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渲染气氛, 震撼人心, 激活数学课堂的教学。

如教“厘米的认识”时, 我播放了《蚂蚁王国》的课件, 提出了“蚂蚁王国的房子有多高?桥有多长?”等问题, 引发了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的兴趣和欲望, 使学生想学、乐学、好学, 学得轻松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精心设问, 诱发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 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适时, 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 唤起他们的心灵共鸣,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问学生:“今天小红过生日, 看有谁给她送礼物来了?”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步出示小精灵聪聪送的长方体礼品盒及小精灵明明送的正方体礼品盒, 在学生欣赏两个精美礼品盒时, 教师适时引出:“你们知道哪个礼品盒用的包装纸多吗?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很快就投入新知的探究活动中……

3. 合作交流, 激发兴趣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 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反映面, 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 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 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知, 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 思维火花的碰撞。

如教“9加几”时, 在探索具体的算理时, 先让孩子边摆学具、边独立思考有几瓶牛奶, 然后组内交流。各小组充分讨论后, 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最后通过提供的多种策略, 引导学生优化其中的算法, 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4. 联系生活, 激趣探索

生活是个万花筒,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情境创设的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 还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学习“认识钟表”, 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或网上找一找各种钟表的样子, 我自己也在网上找了很多钟表的样子, 给学生欣赏。通过这样的欣赏、观察、查找,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 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篇3

教学情境创设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的新颖性,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在英语教学中,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焦点,不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进行表演,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创设情境的实践性,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同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设置动景,调动学生的多种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创设情境的竞争性,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中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点滴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

英语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手段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目的是引领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愿望。

1.生活情境。教学必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活动中必须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视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用英语,边学习,边运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如介绍交通工具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上学方式、父母的上班方式以及出门旅行的方式,结合生活实际,更好地掌握知识。

2.话题情境。每天一句漂亮的英语,可以是谚语、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一句英语笑话或是学生自己的精彩表达。由学生自己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交流欣赏。做值日报告,为了使每一位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口语,每天课前5分钟可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报告,用英语说出当天的日期、星期几、天气、出勤、新闻等情况。它既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起到课前“热身”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每节课开始时,也可以结合当天所学内容,用几分种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该话题。

3.表演情境。课本中有许多话题可以进行表演: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利用一些实物、面具作为道具,创设一定的场景。如在学《Finding my way》时,我用课桌摆成街道,并挂起种种招牌。如“Hospital”、“Post Office”、“Shop”、“Bus Stop” “Main Street”等,派几名“警察”在十字路口“值勤”,学生可以用英语向他们问路,他们也可以用英语向他们指路。通过表演不仅提高了学生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4.游戏情境。中学生正处于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年龄。他们生性喜爱游戏。每当你把游戏引入课堂的时候,他们就会显得格外兴奋,如学了人体各部分的单词后,教师可快速说出这些单词,学生听到指令便用手触摸这个部位,最快最准的获胜,如学习方位介词后,可以让学生用这些方位介词介绍班级学生的位置。

5.多媒体情境。在学习过程中,现代教学技术也充分地显示出独有的功能。电教媒体擅长于将形、声、色、动画融为一体,使得抽象的概念更为形象化,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可在动态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求知的愿望,点击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灵性,从而进入理想的教学境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在教学情境设置阶段,教师既要全面考察学生、考察教学内容、考察教学资源和技术,也要考察自身的特点,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情境和活动场景。同时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现有教学资源。加强学习,关注生活,广泛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如在学习8B Travelling ,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各地的风土人情,各地的风景名胜,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引发了学习该知识的兴趣。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论文 篇4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拓宽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既要关注社会的需要,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应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一种式是不够的。

第二课堂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力补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益场所,它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因此,本校英语组成立了“开辟第二课堂,拓宽英语知识”课题组,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学习热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1.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是在与他人的交际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2.张思中先生的“心理优势”论认为,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英语,是因为他们怕出错而被人笑话或受到批评,所以有一种心理恐惧,因而产生了一种失败定势。如果在第二课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让他们俩俩对话或小组讨论,没有过多的批评指责或嘲笑,他们就会产生心理优势,从而就能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更好地学习英语。

3.近年来,国外教学理论强调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认为兴趣即自愿的努力才是高效率、好成绩的永动机,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语。

4.语言教学专家Krashen强调,语言学习是习得,而非学得(Learning),即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Long认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才能习得”。

三、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为准则,以张思中教学法理论为指导,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展现其心理优势,实践多元化,趣味化和生活化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防止与克服训练上的失败定势,从而使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成功的把握,建立心理优势。

四、实验目标

1.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习英语成为一种乐趣。

2.提高学生英语素养,增强语言的交际运用能力。

3.培养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全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五、研究方法

2008~2009学年中,本校高二年级的8~14等七个普通班,英语成绩参差不齐,而高二1~7班的英语成绩基本平行,总均分比高二(8)至高二(14)班高出2.6分。

我们把高二(8)至高二(14)七个普通班作为实验班,其他7个班作为对照班,进行“开辟第二课堂,拓宽英语知识”这个课题的实验。

实验时间:一学年:2008年9月~2009年6月

六、实验步骤

1.进行宣传发动,向学生宣讲新《英语课程标准》和“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类英语第二课堂。

2.将这8~14七个班命名为英语实验班,将全体350名学生分为兼顾各种层次的8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30~50个人,民主选出组长,每个小组聘请一名课题组的英语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每次活动由组长牵头,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英语活动。

3.规定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三、四节课和星期日晚自习两节课分别为两个批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星期四以分组活动为主,星期日集中活动。

4.实验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等教学原则。活动分为高二上学期和下学期两个阶段进行。

5.高二上学期主要以激趣为主,指导学生组织一些比较简单有趣的活动。高二下学期,继续扩大活动项目并要求学生在注重量的积累的同时,注意质的提高。

七、各小组实验内容

(一)英语口语小组

口语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利用已学句型确定会话主题,会话的形式有:

1.英语游戏

通过会话做英语游戏,不断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是锻炼口语,巩固词汇,语法和训练发音的有效手段。

2.看图说话

活动时展示图片,学生就图片展开会话。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好。

3.复述课文

让学生事先做准备,然后复述已学课文或表演根据课文改写的对话,评选优胜者。

4.主题发言

事先定好主题,各自做好准备。然后轮流发言,进行讨论评比,最后由教师小结。

5.即兴演说

小组活动开始,现场出题,即兴发言。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6.采访

用英语就某个话题对其他同学进行采访,或者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7.担任导游

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国朋友”介绍我们的学校和学校的英语广场,并随时接受提问,“外国朋友”主要由其它班级的同学和教师担任。

(二)图书阅读小组

该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书刊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板报橱窗小组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编适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健康英文材料,主要是故事、名言、幽默小品、谜语游戏、名人小传、风土人情、英语知识、智力测验等。有的稿件鼓励学生自己动笔写,经教师批改后上板报或橱窗,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展出学生优秀作业和试卷,力求做到版面设计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四)英语歌咏小组

学唱英语歌曲,不但有助于训练发音和单词记忆,而且有助于陶冶思想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选择适合学生的英语歌曲,利用活动时间教唱,既学习了英语,又丰富和活跃了班级学英语的气氛。在每学期的学校文艺汇演中,选派一些优秀歌曲表演者参加演出,让他们展示其英语歌唱才能。

(五)英语戏剧小组

英语戏剧表演实际上是一种交流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该活动不但符合学生活泼、好奇、善于模仿和喜欢交流的特征,而且适于英语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把握好时机,改编一些课本剧和一些名剧片段,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学生英语表演,组织学生自导自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体会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在交流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六)英语广播小组

这个小组由语音语调较好而且对播音和主持节目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在每周的学校晨钟广播台时间里开辟一个EnglishSquare栏目,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每天午饭和晚饭时间向全校作英语广播。广播稿主要从各年级学生中征集,先由广播小组筛选,再经英语教师审阅后,挑选出优秀稿件播出,定期开展评比活动,比稿件、比播音,并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一活动不仅使校园充满了学英语的气氛,而且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听、说、读、写英语的机会。

(七)英语打字小组

我们学校配有四个微机室,因此我们组织了英文打字小组,特邀有关教师专门负责,学习英语打字的基础指法和技能。要求把每次规定打好的文章用e-mail及时发给教师,然后,学生间可以自由地用英语进行文字聊天,调动打字兴趣。并定期举行英语打字比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八)英语帮扶小组

这个小组由英语成绩好的自愿者组成,每周周四下午第三、四节课或星期天晚上,把自愿报名的英语学困生组织起来,由帮扶组成员向他们介绍学习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因为优秀学生用他们的亲身经验帮助学困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实验结果

(一)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积极性。

(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英语第二课堂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第二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五)学生初步认识到了语言在运用上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现代英语教学实际是中国教师教英语,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正规的书面用语,平时缺乏英语语言的应用环境,课堂使用只能是一些日常用语。可是,语言的运用决不止于此。在第二课堂里,可以请一些外教做一些节目,看一些原版英文电影和电视剧,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与实际运用中的语言进行比较,初步领会语言的某些实质,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学习语言。

实验课题实施以来,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全体学生的学英语积极性有了空前的提高,所有学生都拓宽了英语知识面,优生的信心增强了,差生也看到了希望。其次,“尖子”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在活动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个学生获一等奖,另有三个学生获二等奖。在学校的阅读竞赛、单词竞赛、听力竞赛和文娱表演中,有多人获奖。第三,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照班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8~14班的几次统测成绩均分与对照班很接近。

我们将继续实验、扩大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努力探索出一条更加适合农村中学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

参考文献: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 篇5

―――关于激发初中生主动学习语文提高语感能力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中学

[内容提要]:“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是中学JIP实验倡导的核心理念。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贯彻JIP实验及新课程理念,落实JIP“十六字”方针,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情景教学模式与具体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语感   兴趣   语感培养   实践探索

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任务是什么?国家教委在颁布的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曾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在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开宗明义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在新大纲和新课标中得以鲜明体现并提高到新的高度。由此可见,当前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突出语感培养的重要性的同时,新大纲和课程标准还体现了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的转变和新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的确立,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及学生生活之间的有机结合,倡导学生主体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而这些同中学JIP实验倡导的“实施‘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的理念完全契合。随着JIP第三轮实验的深入,“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方针、“主体――合作――创造――发展” 的主题词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以及JIP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认识我们的主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参与型教学。

因此,如何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模式用到语文课中,就JIP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加以利用,以便将新课标和新大纲中关于“培养语感”的新理念落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切实关注、认真思考并努力实施的问题,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 篇6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即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课前设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景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学亿以内的读法前,先出示一组数据: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0人;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面对这一连串的数目,学生顿生疑问:它们是多少?怎样读呢?学生的求知欲高涨,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课本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投影显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设问:现在要求这块草地的面积,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用方格图数出面积到草地不能数出面积,创设了旧知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提出的现实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运用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兴趣

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有趣的情景,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感知事物,引起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问: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正方形行不行?为什么?然后利用媒体放映小动物们乘坐在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上行进时的状态,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学生有了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的?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

三、创设情景,表演实践,提高学生兴趣

表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让学生上台表演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以前学习的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今天我们将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两个物体运动时,会产生哪些情况呢?由学生上台表演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什么是相遇?什么是相对开出?本堂课通过学生表演、自由讨论,既强化了所学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创设情景,巩固练习,巩固学生兴趣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道好的题目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促其思维,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激发其成功的欲望,有效巩固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完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在课堂练习中进行了一些基本题训练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的情景:因旧城改造,小强家拆迁后分得一套新房,出示房屋平面图,让学生分别计算出每个房间的面积,然后又请同学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要求:

1、装修厨房时,如果用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瓷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瓷砖?

2、小强决定在客厅挂一幅山水画,需要做一个铝合金镜框,长4分米,宽3分米,需要多少铝合金条?给镜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通过本节课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也感知了面积与周长的不同点,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篇7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 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 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但是教师巧妙地设计准备题作为铺垫, 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把前面学习的“求多几”的问题, 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 通过启发学生比较, 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 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 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他们不一定能理解, 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 有种种的疑惑, 但此时经过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 启发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这样, 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保护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创新活动的诱因, 又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使学生既感到熟悉, 又要开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例如, 学习“三角形面积”时,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不同类别的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材料、大小完全一样) 。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我们已经学会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面积了。

师: (拿出教具三角形纸板)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有没有办法知道?

生:有, 可以数方格。 (请这位同学数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 (鼓励) 很好!这位同学真聪明!但是这种方法有些麻烦, 让我们找一种简单的方法解决它。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的三角形纸板,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 看能拼出什么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不久, 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

1.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 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

3.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是不是都能计算出自己拼出的图形的面积?如果不会计算图形的面积自己再拼一拼。

引导学生分别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 (出示三角形麦地图) 这块麦地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面积了?

生:只要知道三角形麦地的底和高。

师: (标出底和高) 谁愿意帮老师计算一下?点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 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讲解时对做对的同学大力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竞争的情境, 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篇8

关键词情境兴趣语文能力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在教学中,依据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在创设情境的美感中,使学生感知教材,受到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去认识事物,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使各方面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一、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

《太阳》是一篇介绍自然常识的科普小品文。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阅读教学,往往使学生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感到枯燥单调、兴趣索然。如何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愉悦地阅读?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首先让学生说说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位置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兴趣极浓。我趁热打铁,让太阳公公笑容可掬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投影出示),并热情洋溢地朗诵了诗歌《和太阳比赛早起》,丰富的美感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心中呼之欲出。学生们感受到了我的激情,情不自禁地从轻声应和到大声吟诵。带着对探索太阳奥秘的向往,他们迅速进入了课文的阅读情境。

二、创设欣赏情境,激发学生美感

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教学《燕子》一文,我认为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善待生命”的思想感情。于是,我首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有些什么,并试着给这幅画起个好听的名字。学生兴致顿生,争相起名……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激励导入,让学生看图读文、了解大意后再起名儿。学生们又相机发言:《生机》《聚会》《燕趣》《春天的赞歌》……随后,在亲切活泼的氛围中,通过分组自学,结合看图,品读精妙句段,欣赏燕子外形特点和飞、落之美,感受灿烂春光,有感情地背诵,并动口、动手亲自描绘春景,学生的眼中、心中活现了一幅幅姿态万千、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你们喜爱燕子,还有什么别的理由?”学生们立即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亲眼所见、亲手所触、亲身所历,言出己口,情出己心。这种以美激趣的手法,让学生如临其境,在赏读中身心已融入了课文,融入了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和情感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萌茅。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好奇情趣

教学时,为学生制造悬念,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探究的问题,可以提高其兴趣,激起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找答案的欲望。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首先用课件播放祖国西部风光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白杨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环境,随后,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则《寻人启事》:“小白杨的爸爸到底有什么特征?”带着这样的悬念,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地自主阅读课文,找出了描写白杨外形的语句,并归纳出了白杨的外形特征,最后帮小白杨写完了《寻人启事》。接着,我因势利导,又一次富有趣味地用填空的形式设疑:“小白杨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爸爸身边。一大早,他就带着礼物和感谢信来了。”我在屏幕上打出了《感谢信》的内容。

一看这没有写完的感谢信,学生们立即明白了还要继续帮助小白杨把爸爸与白杨树的共同特点补充出来。于此,学习热情又一次高涨,在“个体读书寻疑——小组质疑讨论

组际交流汇报”的过程中,“爸爸”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越来越丰满清晰,对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在心灵自由的飞翔中,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审美乐趣,个性得以解放和张扬。

四、创设渲染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尤其在课堂上,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通过优秀作品的耳熏目染、潜移默化,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贴心、以神会神,使学生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五、创设游戏情境,增添学习兴趣

教师可利用形、声、光、电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知识信息,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完成学习过程。

无论是趣味性很浓的课文,还是说理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巧妙运用看图、放录音、演示实物、听音乐、讲故事、猜谜语、演小品、做记者、当导游、唱儿歌、配乐朗诵等方法妙解课题或课文内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和探索中。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篇9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一种手段,一般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表达情境,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习作。创设的情境要精心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对比情境

即把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的结果想象出来,加以对比。比如,同学们在打篮球,王明投篮时,不小心碰倒一个人。假如:(1)被碰倒的人是王明的同学;(2)被碰倒的人是学校的大个子;(3)被碰倒的人是王明的老师;(4)被碰倒的人与王明曾经有过矛盾。请学生根据这四种假设,分别想象出王明与碰倒的人在这种情境下,两人当时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特定情境

为表现某一种特定的中心或主题,可以让学生想象设计出符合这一要求的生活情节或场景。如:你的老师对大家既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你能否设计一个具体的生活情节来说明她?试试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喜、怒、哀、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此外,分别、怀念、委屈、后悔、忧伤„„也无处不在。请你回想一下,选择一件印象最深、最想说的事写下来。

连续情境

它是创设一系列前后连续的情境,要学生依次展开想象进行习作。如情境一:班上的同学杨江一连三天就没到校上课。同学们都议论纷纷,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几句话把它写出来。情境二:第四天早上,杨江的父母都来到了学校找老师,杨江依然没有来,这时会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你想到了什么?请写出来。情境三:第五天,杨江也没来,却看见学校来了两位警察叔叔,说是要找杨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猜猜看,写出来。这种连续性的情境作文,用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步步深入地进行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表达能力,同时创设一个个有连续性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

二、推测课文发挥想象

推测,就是在已有的故事内容、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改变原文中的表达方式或内容进行想象作文的一种形式,以推测填补可能产生新的结局。进行这样的作文习作有助于使学生从别人的想象中受到启发,拓展自己的思路,具体方法有:

续写故事

有些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续写出新的结尾。如教完《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想想安娜一家会怎样照顾西蒙的孩子,他们家的生活会怎样。教完《狼和小羊》后,想象一下狼扑向小羊,小羊的结局如何?《坐井观天》中的小青蛙跳出了井口,它所见、所闻、所感会是什么呢?

想象要合理、独特、丰富

(一)想象要合理。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并和奶奶一起飞走。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但是,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读起来觉得合情合理。因为这些想象与现实生活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穷孩子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而且这些事物是小女孩临死前神志不清的情况下看到的,合乎人类生理现象。可见,想象即要大胆,更要合理,才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想象要独特。独特,就是与众不同。要让全班五十多个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各不相同,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在选材下功夫。如指导学生写《龟兔赛跑》续集,我通过课件演示第一次“龟兔赛跑”的情景,然后问学生看了以后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很快地提了许多问题。如:第一次比赛后森林里的动物们会怎样看待乌龟和兔子;乌龟和兔子将如何相处;再进行一次比赛,乌龟和兔子谁会赢,是怎样赢的„„我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问题发挥想象来写《龟兔赛跑》续集。这样,同样的一个题目就有多个了出发点。

再者,同一出发点,还有不同的结果和过程。同是写龟兔的第二次赛跑,就有几种不同的结局:是龟赢,是兔赢,还是一起到达终点,或者是比赛因意外情况发生而终止。比赛的过程更不相同:有的同学写乌龟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装上推进器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有的同学写比赛时下起雨来,乌龟因此取得了胜利;还有一个同学更有创意,写乌龟为了夺得冠军,吃了狐狸给的毒品,比赛时竟然能飞了起来,但最终却毒性发作,从空中摔了下来,当场毙命。

(三)想象要丰富。丰富的想象可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使已有的材料得以充实,甚至突破材料的限制。因此,经过想象展现出来的画面生动、活泼、富有情调、创意;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描绘出的景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那么,怎样才能使想象丰富呢?

1、指导学生综合生活中的直接、间接的知识经验积累,根据作文需要,加以重新组合,然后构思表达。如为了塑造一个优秀人物形象,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想象,综合多件事迹来表现。

2、指导学生编故事情节,使想象丰富、内容具体。所编的故事要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故事中的人物要各具特色。特别是编童话故事,要注意把动物当成人来写。如写《龟兔赛跑》续集的第二次比赛要求做到:①要有完整的比赛过程。比赛前,双方如何做好准备;比赛时,双方如何各显身手;比赛后,各有什么表现。②还要有森林动物们的参加,如山羊当医生、大象当裁判、小鸟作啦啦队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动物们各自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

一、由现在联想到过去,按现代生活的模式构思故事情节。

此种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当推电视连续剧《一脚定江山》,剧中不少情节如月娥的啦啦队赛

场助威、观众买票看球赌球及张俊、柳复生的转社等,无一没有今日足球运动的影子,不过是再加入了一点武侠和言情的调料。甚至可以说,《一定脚定江山》就是把今天的足球搬到了宋朝去踢。所以,对于已经发生的、不曾见过的事情,或者没有生命的东西,例如一块石头、一个玩具,都可以通过想象,让今天的故事在过去的环境里表演,让“死”的东西“活”起来。随着这些故事的演出、“死”物的复“活”,作者想象的双翅也就展开了。如本次练习题一:如果你突然置身于原始社会,遇见一群原始人,你怎么办?关于原始人的情况,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现代人遇到原始人,服饰的不同会让他们有怎样的惊讶,而你的钢笔、手表、收音机等寻常物件更让他们如何的稀奇,还有你的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又令他们何等的佩服,再联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还有什么难写的吗?

二、由现在联想到未来,把假设的内容写成真实的情节。

假设的内容固然是假的,但它在生活中还是有可能出现的,不过是还没有发生罢了。人类天空翱翔在一百多年前还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但今天谁都可以买张飞机票上天一游。所以,根据自己平时观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根据表达的需要,合情合理的展开想象,把假设的内容写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故事,不失为想象写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习作《南极来电》(见河北《少年智力开发报》2001年1月6日)就属如此。作文的大致内容是:“我”在可视电话的大屏幕上看到好友站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便问她是不是在内蒙古,好友说她就站在南极的冰川大草原,在南极给“我”打国际电话,从而引出要保护环境这一主题。三十几英寸的大屏幕电视电话进入普通家庭,在南极冰原上开辟出冰川草原,这些在今天应属可望而不可及,但在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后,事情也许的确就像《南极来电》文中一样,是奇迹更是常事。本次训练的第二题:如果你突然来到了月球,你将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就完全可以采用由现在联想到未来的这种方式来构思。设想一下,你在月球上见识了多少我们现在还不曾有的新产品,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作文不就有话可写了吗。

三、由甲联想到乙,让成语典故俚言俗语为我们旧瓶装新酒。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篇10

一、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上课时教师要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设置情境:讲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的故事:18世纪,在高斯10岁时,他的算式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1~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高斯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听过这个故事,教师这时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奥秘:第一个数和倒数第一个数相加得101,第二个数和倒数第二个数相加得101,…一共有50个101,结果就是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颠倒,两式相加成为……

师再启发:这个结果是原来的两倍(相对于把原来多算了一遍),再把这个结果除以2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这个问题。这样通过这个故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相信:学生会很容易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二、在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学科,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吸收。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怎样才能把这种潜在的创新才能激发出来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其次,要有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每一节课教师要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真正开展创新教育的活动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启发式加上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不是直接的灌输,也不是强化应试的训练,是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核心,不是以结论为核心,是展示思维的过程,不只是简单传授数学知识,要变“直接传授”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充分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在解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解题思路,解题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地反思引申和举一反三,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篇11

下面就将我要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 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 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 (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 , 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是激趣乐学的关键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 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 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 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 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 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这样, 既尊重个性, 体现差异, 又激发活力, 促进发展;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 避免学习时“优等生主动, 中等生被动, 后进生不动”的局面, 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 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成绩的目的。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

寓教学于游戏中,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 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 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 学生十分欢迎, 兴趣更浓, 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

学校的教育还是呵护太多, 替代太多, 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能发展, 它体现着社会意志, 体现着教育的性质, 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与教育理念, 体现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 不是指令, 不是替代, 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在数学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 手脑并用, 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 体验到参与之乐。而且通过亲身参与, 印象更加深刻, 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

即:创设问题的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带着疑问, 在老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 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 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 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 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 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 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 让学生苦中求乐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 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 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 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 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

即, 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通过几年的探索, 我有以下体会:

(1)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 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 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操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把如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上一篇:合肥市桥牌运动协会下一篇:2015冬季自查自纠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