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动性(共8篇)
大学生主动性 篇1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职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即高职学生存在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从众性与依附性;精神状态懒惰松懈,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求知欲、上进心,感受不到学习压力和社会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也将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现结合本人的体会,就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
一、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是导致高职学生动力缺乏的重要原因。如大学生择业机制不健全,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优才优分”的原则有时还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就业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社会制度建设上的不完善,而反映在学生身上,则会使学生觉得读书无用,致使学习动力不足。
另外,教育制度改革中也存在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如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规律。高职生与本科大学生比,其成绩要差些,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也差些,而目前我国的高职课程与大学课程类似,也偏重于理论而脱离于实践,太抽象,可能使学生无法接受,既然不是很懂,所以积极性不高。学校因素
校园文化氛围和教师的教风是影响学习风气好坏的两个最为关键的外部原因。
每所高校本身都有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这一大环境决定着该校学生的学习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既有学校的历史原因,也与学校的教学环境、管理机制和教育基础设施等有关。同时,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高低、学校的纪律约束力强弱、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和考试的难易程度等,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因素。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对学生的继续学习甚至顺利毕业几乎没有或基本没有影响,既不需要交补考费也不需要
认真复习,因为补考肯定及格成为一个事实;即使达到了留级、退学的条件也不会出现留级或退学。因此学生没有任何压力,甚至出现“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差学好一个样”的状态。还有,任课教师在教授完所学的内容的同时往往“喜欢”讲授一下期末考试题,原因是: 首先,学生补考基本是走形式,学生不会自己自觉去复习旧知识;其次,对教师自己而言,补考太多需要拿出很多时间组织出卷、监考和批改试卷而没有什么报酬,补考人数太多反而自己变的非常被动。
对学生晚自习不能形成有效地管理。学生除了例行上课形式外,现在的晚自习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形式(当然不排除其正面作用),因此大部分学生晚自习的主要“功课”是看小说、杂志、聊天和谈恋爱。网吧上网、逛街、游玩逐渐替代了学习成了学生的主要兴趣和工作,而寝室、操场、网吧等场所完全替代了教室成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这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另外,学校的学术氛围及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学术氛围能够熏陶和培养学生对学术孜孜以求的积极态度,而教师为人师表的风范、高超的学术水平、热心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浓厚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反之,一个学术水平有限的教学团队就会直接打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影响学生的进取心。由于没有压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师生互动降低,不会出现学生问问题问倒教师的情况,大大降低了老师授课的成就感同时也使得教师可以“不需要将课备的很完善”,而造成教师本身学习减少,降低教师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造成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在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同时被社会不认可,直接影响学校的名誉。由于我们培养出来的 “产品”不合格,学校的声誉降低使得学校在招生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劣势,而这就造成了学院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出现生源不足等问题。家庭因素
从家庭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看,由小学到初中、高中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进入大学后则会明显下降。对于我国大多学生家庭来说,家长在子女升入大学前,对子女的学习能够给予高度重视; 子女上了大学后,家长也就“功成身退”,很少再过问孩子学习情况。很少有家庭能认识到,在子女读大学期间家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
4.学生自身因素
对学习主体转变的不适应。首先,高职、高专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存在着学科不全面发展,或是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其次,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而高职专业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面对学习主体的转变以及深度、广度都有较大提高的专业学习,他们在知识、能力以及心理上的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的问题也就随之突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迟到、早退以及旷课现象,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同时,上课的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上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再者,考试时存在侥幸心理,搞突击式复习。结果作风越来越涣散,学习越来越被动,甚至走入恶性循环,彻底失去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普遍都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意者,因而信心方面也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就读高职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无可奈何或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他们对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同时,他们还对社会对其的容纳有一种怀疑,这种怀疑直接导致了自信心的不足,由此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措施
1.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针对社会和高职学生自己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应及时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打消对就读学校和专业的种种疑虑和不满,牢固树立就读高职院校同样可以成才的新观念,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学生基于何种原因选择了职校,既然已经进校,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这些工作都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同时要通过讲座形式,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
2.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就会主动去学。在新生入学后要给学生做专业导学,让学生明确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在校期间的基础课是什么,主干课是什么,专业技能课是什么,毕业之后有可能胜任什么工作岗位。这样学生能很快地进行角色的转换,对自己学习的方向有初步的认识。另外通过去公司、工厂参观实习,请专家或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举办讲
座或座谈会,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改变课程及教学内容, 走去以往的偏理论方面,而要理论结合实践,从实践中讲理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学习积极性。
3.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
加强职业观念教育,让他们明白,劳动不分贵贱, 而且读职高一样能取得成功,一样能赚到大钱, 这些都可以以事例来说明及做思想工作,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其次,把学生就业和学习成绩高度结合,建立让学生信服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在学生中形成“优才优分”的良好氛围。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适当对低年级进行就业教育,让学生一方面看到就业的严峻性,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看到希望,变压力为动力,找准自己的职业通道。其次,利用求职练习、求职竞赛或组织参观毕业生招聘会的形式,让他们更早感觉到就业竞争气氛的压力。再次,可以请一些已就业的毕业生回来和在校生进行交流,让老毕业生把自己对社会压力和竞争的亲身体会告诉在校生,促使在校生产生危机意识,用压力来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避免千“课”一律,善于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先想学、继而会学的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好实验、实训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应经常交流和总结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合理的做法应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还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做到了解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改变现有的考试制度和加大对不及格同学的惩治力度。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增加收取补考费制度,在首次补考时可以适当降低每学分的补考费用,二次补考时加大补考费用的收取力度,首先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对考试的重视力度。其次,提高补考教师的补考费用,使老师的劳动得到相应的甚至比较高的报酬。再次,院和各系应该加大惩治力度,严格制定并执行留级和退学体制,以此引起和改变遗留在学生中的错误观念。
航空维修工程系:石日昕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大学生主动性 篇2
了解我校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及特点,是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基本前提之一,笔者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大学生学习主动性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7份,有效率97%。访谈学生103人,记录访谈笔记103份。为使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本文从普洱学院大一、大二两个年级中选取了8个班级的学生开展调研,调研对象涉及文科、理科、艺术等三个大类。
二.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分析
以上三项调查统计显示,在校大学生中,能够自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人数所占比例极小,不到总数的33%。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有24%的学生是抄网络或抄同学的。可见,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厌学心理。这种现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改善,他们将难以顺利完成学业。
2.大学生学习自控性的分析
A.课堂学习表现
从这七项调查中可以看出,上课会玩手机的学生占33%,而不会玩手机的仅占5%;能整堂课认真听课的学生占11%,而能认真听半堂课的学生比例高达70%;对不感兴趣的学科认真学习的占11%,而认为随便学学、及格就好的学生比例高达78%。这表明我校大部分学生课堂学习表现一般。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上课不积极,听课不认真,缺乏学习的责任心。我们必须重视该种情况的存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其教育和引导。
B.逃课情况分析
大学生逃课现象普遍存在。从调查结果看,我校不会逃课的学生占比为54%,但偶尔会和经常逃课两项合占比例高达46%。大学的管理相对中学要松散一些,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对一些自控能力弱、缺乏纪律观念的学生来说,明知逃课是违反学校规定的,但依然故意而为之。这部分学生的示范效应较大,很多学生也会跟着养成逃课的习惯。
逃课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有22%的学生是因为要做兼职,有60.6%的学生是因为想睡懒觉,有17%的学生是因为想出去外面玩,有15.4%的学生是为了打游戏。
另外,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逃课期间用于自学的几乎没有,说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亟需提高。
C.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分析
以上三项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总体水平一般,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较为正面的认识,超过71%的学生认为学习对自己很有用和用处非常大。虽然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但有47%的学生认为这反而能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学习的认识是正面的。但在把思想付诸实践时,有相当多的学生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三.讨论与建议
1.讨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与学生的交谈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A.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把考入理想大学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他们会竭尽全力为目标而奋斗。而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年,不少学生普遍存在“松一口气,歇一歇”的想法。由于没有对自己的整个大学生活及时做出相应的规划,仅把获得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当作上大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很多同学进入了“动力真空带”,产生了无所事事,什么都不想干的无聊心理。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制定出符合大学学习的计划,很多学生都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认为来大学就是混日子,混个文凭,从而造成了不求上进,学习动力不足的局面。
B.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大学的教学模式依然沿袭“满堂灌”、“一言堂”。大学教师最习惯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教学,而大学生最习惯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学习。由于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是被动学习,主动性长期受压制,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会主动学习。要想激起学生久已遗失的主动性,又谈何容易。
C.考试制度不健全
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流行一种说法“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主要原因是现行考试制度主要采取闭卷考的形式,考试命题以反应学生机械记忆能力为主,使得部分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考前借同学的笔记抄抄,临时抱佛脚突击突击,也能轻松过关。如此现象的存在,导致他们认为:大学考试如此轻松,平时又何必专心听讲,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呢?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D.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当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并不是对所有学科都厌学,学生之所以厌学某些学科,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评聘职称以考核教师科研能力为主,并具体为考核公开发表论文的数量。这导致一些教师成天埋首科研,发表论文,在教学上的投入明显不足,甚至对教学敷衍了事。另外,有的教师不注重自我提升,他们讲授的内容与技巧缺乏吸引力,更有甚者照本宣科,教法单一,内容枯燥,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知识老化程度较严重等。由于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满意度不高,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认为所学课程是无用的,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2.对策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养。针对调研结果,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A.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大学新生一进入大学校门,学校就应及时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了学习对于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意义所在,唤起他们内心努力学习的意识,从思想上改变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个文凭的认识。这一时期,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互动,耐心引导他们做好学业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其对学习产生稳定的、积极的动力。
B.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对所选的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影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校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少学生缺乏真正的专业兴趣。他们入学时所选的专业,许多是出于升学的考虑或者对专业不太了解造成了误选。所以,新生入学后,学校首先应该采取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尽早让学生感受专业的气息,并对专业产生好感。其次,可以邀请已毕业的、学有所成的学生回校给新生作报告,让他们了解专业的性质、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及社会意义,也让他们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方面会有哪些要求。第三,加强社会实践。每年让学生有二、三周的时间去对口单位参观、见习、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要想干好工作,就必须在学校扎扎实实的学好专业知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深入的了解,对专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学生才会知道应该学什么、怎样学,才能在学习上充满积极性。
C.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不仅要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还应狠抓教学质量,对教学活动进行严格监管。学校可以把教学水平的高低作为教师评聘职称的指标之一。为保证该项评价的公平、公正,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相关评价制度,具体可以采用教师团队听课评分,所教班级学生对教师教学打分,以及学校抽查等方式进行。通过相关制度的执行,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技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讨论、质疑答辩、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实践课教学等方法,增强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D.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园环境包括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包涵的校风学风,是一种无形的“隐性课程”,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邀请本校和外校的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学校团委、学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生社团组织也应定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还可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科研课题,举办专业技能比赛等。只有为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才能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能够形成这种良好的环境,即使有厌学情绪的人,在其感染下,也会走上恋学、勤学的道路,转变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
E改革考试制度,完善学生成绩评定管理
评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而且要力求做到公正、合理。为了更加科学的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及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革考试制度势在必行。一是改变过去成绩评定注重结果评价的方式,改为注重过程考核,突出成绩评定的多元化。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期中或期末大考外,每个月再进行小考,小考的考核可以包括测验、讨论、答辩、作业等形式。从而扩大平时考核分所占比例,缩减期末一次判分比例,不打照顾分,不送人情分,不拉平衡调整分。二是减少以考察学生死记硬背,再认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增加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的考试内容。三是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应予以淘汰,具体的淘汰规则由学校教务处联合学术委员会制定。通过淘汰制的实施,适当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现状及特点,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普洱学院大学生进行了学习主动性相关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足的原因,并力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永涛,吕家麟.有关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J].科技经济市场,2016(08).
[2]苗军芙.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5).
[3]李群.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4]张杰.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2014(08).
谈当代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学习主动性 学习兴趣 培养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高校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一些改变。据我们近几年的教学情况,参考一些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激情,厌倦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风的建设,提出的建议、措施侧重于加强管理、改善学习环境等方面;二是学习动机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学生在动机驱使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意志力。上述两方面工作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就学生这个主体来说,他们的学习是基于强化的学生管理或某种目的产生的动机,这种学习热情是被动的,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就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专心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去享受。本文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角度,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1.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和能动性两个方面。学习自觉性表现在课后对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消化、巩固等各个环节主要靠学生独立地去完成。学习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对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大学的课程既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还有辅修课程及大量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兴趣,自由选择。第二,高校更加重视学习知识活化能力,即知识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体现着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广博性。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专业性是大学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基于这种特点,专业思想是否牢固以及专业兴趣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专业思想是否牢固关系密切,而与高考入学成绩关系甚小。专业学习要求大学生既要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经典理论,又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非十分理想,就业竞争很激烈。面对这样的形势,要求大学生不光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知识渊博。不能满足于本专业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扩大视野。大学生可以利用学校里良好的学习条件,就各人的兴趣广泛涉猎各门学科知识。大学校园为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3.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中心,学习获取知识的多元化带动了学习方式的变迁。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也可以通过自学、讨论、实习、听学术讲座、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来开拓知识面,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大学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成功之路。在大学里,有的学生能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学习,而有的学生只会听教师讲课。大学生中有这样极少数人,读了四年(或更长时间)的大学,却不知道如何从图书馆里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因此,以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4.学习动机的突出性。发展成才的需要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始终占据首要地位,这是一种内部动机,对学习起到持续有力的推动作用。其次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是一种外部动机。究其原因,在于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并最终由经济决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他们必然受到商品经济文化的影响,反映出思想上更趋现实的特点。高报酬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追求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1.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大学生都是专业定向培养,有相应的学习专业,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然而,当代的一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致不浓。据某学校的一项问卷调查,学生在回答“你对学习是否有兴趣”这个问题上,只有13.56%的学生表示“很有兴趣”,而53.12%的学生表示“只是对某些科目感兴趣”。对“你认为目前学校应着重加强那些课程建设”这个问题的调查,51.17%的学生认为“外语课程”;29.36%的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19.4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专业学习很有兴趣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只是对某些科目表现出兴趣,其中,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表现出一致的兴趣。究其原因,大学生必须要通过外语的国家级考试才能拿到学位,而计算机应用是当代社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2.课余时间不能有效的用于学习。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多,除了每天安排的上课时间外,其余时间自由安排。然而,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据调查,回答“你课余时干什么(可多选)”问题,回答“玩电脑游戏”占42.57%,“上网”占53.25%,“看小说”占57.12%,“打牌下棋”占32.18%,“其他活动”占18.13%;回答“你课余时间花多少时间学习”问题,回答“1~2小时”占61.26%,“2~3小时”占28.68%,“3小时以上”占10.06%。调查数据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上网、看小说等娱乐活动成了课余时间的主要内容。
3.课堂学习不专心,缺乏激情,作业敷衍了事。课堂学习是以教师的带动来完成。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教学。较之其他方式,课堂教学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这种方式尽管传统,但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然而,当代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据调查,上课经常打瞌睡的占35.18%,到课率的情况是低年级稍好,高年级很差。毕业班只有寥寥几个人来上课,平均来看,到课率在80%以上的学生只有59.31%,有10.3%的学生经常不上课。
尽管当代大学生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在学习上。据调查,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学生只有28.61%,多数情况下能完成作业的学生也只有45.93%;从完成作业的方式来看,23.12%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抄袭完成的占36.17%,其他的占9.14%。调查数据显示,相当多学生对作业不够重视,敷衍了事。
4.重修现象极为普遍。每门课程的结业考试没有通过就得重修,相当多的大学生有过重修经历。据调查,被调查学生中,课程经常需要重修的占11.26%,偶尔重修和重修课程没超过两门的学生有31.05%和27.35%,这三项加在一起是69.66%。照此推算,全校大约70%的学生都有重修课程的经历。就导致重修的原因来看,偶尔失误的学生占22.63%,不想学的学生占16.84%,对课程不感兴趣、没认真学的学生占45.81%,认为教师讲得不好的占14.72%。从问卷看,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是学习不好的主导性原因,说明原因主要在学生自身。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根本不怎么学习,只是到了要考试时才突击一下。
三、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缺乏学习兴趣是问题的关键,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养,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举措。
1.引导大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及年度学习计划。大学生学习规划是就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而言,这是一个大学学习的总体规划。规划中应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要对学习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考上某学校某专业的研究生,或者毕业后能够从事某项工作,等等,学习规划是四年大学学习的努力方向。在学习规划基础上要制订年度学习计划,它是对学习规划的具体落实。要合理利用时间,就要善于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对自己有督促作用,计划的每个阶段自己的主攻目标是什么,都应该心中有数。制订学习计划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学习计划要有个性,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来制订;②学习计划要有可执行性,不要好大喜功,贪多图快,要使学习计划可以切实的,具体地贯彻下来;③学习计划要宏观、微观俱到,长短结合。
2.创造向题情境,激发探求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既可以采取用教师设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作业的方式;既可以创设于课堂教学,也可以创设于实验室或课外活动等。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还可以采用课前布置作业,特别是活动性的作业(实地观察、参观访问、调查统计、采集和分析标本、自做小实验、查阅文献资料、课前预习等)。在作业的设计中使之具备一定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疑难,需要在教学中得到解决,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准备,或者课后布置探究性的思考题和作业,作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自行“发现”。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就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3.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探究性活动。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究性,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探究性活动中。探研性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作用和力量。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就会更加努力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每年的两个假期里,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一项社会调查,编写调查报告。开学后上交调查报告,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调查报告进行评定,对优异者进行表彰,实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院系都有一定的探研项目,有一些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进来。作为学校可以开展适合大学生的专题探研活动,激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问题,推动学生主动地去了解情况,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探研活动,在学生中都要形成一定的争做优先的氛围,让参与活动的人有荣誉感、自豪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彰,倡导学习。
4.善于运用反馈原理,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正确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又能通过这种信息反馈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与不足,从而调动起克服缺点、为争取好成绩而努力的积极性。
在运用反馈原理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上,首先要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为主的原则。适当而又实事求是地对学习结果给予鼓舞或表扬能够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所作的反馈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客观、公正和及时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再次,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要善于运用信息反馈的原理来激励和强化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苗军芙.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5).
[2]万志勇,迟宏伟.关于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1):144-156.
[3]刘光辉.“学风建议”问卷分析及措施[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3):144-148.
[4]刘杰,庞岚.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94.
探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篇4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师应不断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关键词:素质教育;主动性;策略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水利论文发表/sllwfabiao/几点
一、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参与学习目标是方向,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满堂灌,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次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开发学生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为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篇5
1. 新颖灵活的课堂导入。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一个有趣新颖的导入就能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背景音乐,背景知识和相关时事设置悬念等方式导入。如在学习Festival Section B 时,可以结合大家熟悉的圣诞节的相关内容导入。在学习healthyeating 时,我结合班上某一学生当天的早餐进行讨论。成功的导入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享受乐趣。我们要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学、在情景中练、在情景中用。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方式。比如在在学习fall down和miss the chair 时,我请了四位同学来玩musical chairs 这个游戏,即让学生围绕一张椅子转动,每当音乐暂停时,大家抢椅子坐,在这之中必有学生因为没抢到椅子而摔倒。学生在玩中学会了fall down 和miss the chair。在学习打电话用语时,我用自制的“ 土电话”来让学生进行对话的操练,或许是对我的“ 土电话”比较好奇,学生表现的相当踊跃。同时我们可以使用简笔画、图片、教学实物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难懂的知识简单化。没有了理解障碍,学生的学习也就更加容易,从而学习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3. 英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填鸭式”“满堂灌”的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21 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因为这种教学观念下催生的只是仅仅能应付考试的“学习机器”,这种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思维,不符合21 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6
[关键词]主动性 动口 动手 动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语文课程这一目标指向促使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如何“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题,也促使大家在思考中实践探索。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强烈感受到:语文学习若是依旧停留在听听、记记、背背这层面,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那么,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只是一句空话。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
(一)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一、努力提高朗读质量。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普遍采用。但是长期以来,朗读已经异化为语文教学的一道程序,枯燥乏味的陈规,有很多学生的朗读成了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念经。
其实,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是从朗读中获得并体现出来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只在于让学生吸收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在于期待学生能在朗读过程中和作品,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
令人欣喜的是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极其适合朗读。教师不妨从范读起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悉心指导,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课内外每一次的朗读练习养成高质量朗读的习惯。练习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出发,读出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读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地读,会增强学生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同时生成阅读的愉悦。
二、设置形式多样的说话练习。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并不被重视,教师的一言堂会阻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说话”的机会。在实践中,我发现口头问答、口头复述、口头解说、口头作文、讨论、辩论、访谈、讲演……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说话练习中,教师除了能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表达的要求:说话时有中心,有条理,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观点要清晰、有理有据,说话考虑对象、场合,学会倾听等等。更可以让他们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共享情感,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语文世界的美妙。教师还能适时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情趣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里举一个例子,在涉及成长这一话题时,我设计了“成长的烦恼”访谈系列活动。首先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烦恼。然后请他们通过采访家长、亲戚、任课老师、学校领导等对象了解成人们在青少年时期的烦恼和现在的烦恼,以及他们对待烦恼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请同学们谈谈对成长烦恼的看法。通过活动,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烦恼,有烦恼很正常。也认识到烦恼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排解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很重要。还有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烦恼颇有几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也有学生在家庭教育上、情感交流上开始体谅父母。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了整个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获得口语交际锻炼,更构筑了健康心理。
三、努力扩大学生的诵读范围。常说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更是学生阅读经验、文化底蕴、情感态度、思想审美等的积累。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建立”只是倚赖教材所列篇目是根本无法达成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诵读:中外文学名著、文化名人散文、优秀报刊等。教师也可以依据教材做一些辐射性的推荐阅读。推荐诵读文章涉及作家的其他代表性作品;对只是作品节选部分的课文,推荐阅读整部作品;推荐课文的相关评论;由课文推荐阅读作者;尤其要注重同题作品和同类作品的阅读推荐。如学习《斑羚飞渡》,我推荐学生阅读了《藏羚羊跪拜》、《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守望藏羚羊的日子》、《狼行成双》等。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深入透彻,也有助于培养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
总之,进行的课外诵读延伸范围一定要广:古今中外、诗词曲赋、文史经哲、报刊杂志,单本套书等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营养。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精神高贵起来。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打下坚实的厚重的文化素养。通过诵读学生还可以汲取思想营养,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教会了学生读书时动口,还要教会学生读书时动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曾给学生讲毛泽东等名人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习惯的培养可以从摘抄、批注入手:让学生把自己赏识的词语、句子、材料作些分类摘抄。我又从散文和诗歌教学入手,让学生圈圈划划觉得运用精妙的词句,在文章的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甚至平淡处加注。在自己与作品产生情感交流或引起思想碰撞的地方记下自己思维的火花;在激起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地方录下自己思维的轨迹……引导学生学习从整体到局部对文章进行一番评论。教师在教学中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思维极其活跃,而且易于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的情感体验,阅读要出情、出意、出新、出彩,重在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新的意境、新的评价、新的问题和新的思维方式。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注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积淀相当有益也极为重要。
二、搜集、整理、汇编资料。身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我们的学生必须拥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搜集、整理、汇编资料的能力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培养,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锻炼机会。学生除了要掌握传统的分类摘抄,更要学习利用索引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阅资料,还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时我在课前将所需资料整理好,保存在某一文件夹下,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相关信息。有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或事件等,由学生去因特网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为此,我设计了“漫游语文世界”,“黄河畅想”,“漫步月球”等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活动。小组成员要合作搜集信息,合作展示活动成果。我告诉学生,现代社会不是谁的记忆力强谁占先机,而是谁能够占有大量信息并能够筛选信息,谁能更好与他人合作,谁更有主动权。每个人都应为着适应去掌握这样的技能。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正有赖于我们平时的语文学习。
三、勤习作。写作是动手能力中的重要一环,它能让学生学会和自己的作品对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可一提作文学生就怕,写作本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事要叙,有情要抒。而眼下很多学生作文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少真情实感。《课标》明确提出写作要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我以为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是勤习作的第一步,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则又是帮助克服惧怕心理的第一步。那么,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因势利导的迁移性练笔是首选。而且教师的及时肯定与鼓励很关键。
在广泛阅读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作品,感兴趣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观点,展开一些联想想象,发表一些评论,提供一两点建议……通过写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借助文字深刻把握作品。变读为写,以写促读,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表达力、创造力。而且教师应及时肯定与鼓励文中的真情,思想的火花,要让他们感受成功,产生兴趣,这对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很有效。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习作也是如此,在一定情境中作迁移练习效果会比较好。如读了《小小的善》,学生开始观察体验反思生活中各类善举,尤其是易为人忽略的小小的善举;读了《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懂得细心体会父母形式各异的爱的表达;读了《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又唤回逐渐远去的童年的记忆……如此情境之下又怎会无话可写?
语文学习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中的动手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学会审视生命。
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达成这个目标的确很值得探讨。我以为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
一、精设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要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等都相当重要。
对《伟大的悲剧》一课的学习,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将这次的南极探险称为“悲剧”?又为什么将这悲剧定义为“伟大”?由这两个问题切入,学生对发生事件、事件的意义、人物、人物的精神都能做深入地思考。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木兰这个形象,我请学生将熟悉的中国古代女子,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如穆桂英、林黛玉、西施、王昭君等)与木兰作些比较,分析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女子共性的一面及她具个性的一面。《丑小鸭》是一篇学生极其熟悉的童话,教学时我请学生看了迪士尼拍摄的同名动画,然后提了三个问题:影片对原作做了哪些改动?你认为这些改动有助于表现丑小鸭这一形象吗?通过比较,对作家塑造的这一形象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如此几问之下学生很快就把握住了形象的关键。
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品质的方法很多,但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对问题的设置。
二、鼓励创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也是在《丑小鸭》这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提出:既然影片的改动损害了原作塑造的形象,那为什么还要改?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提问后,我引导大家就该问题作了些讨论。一番讨论之后,大部分学生对影视作品追求“娱乐性”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一次发问,一次思考提高了大家发现问题的能力,鉴别的能力。我以为教师很多时候不必拘泥于自己课前设下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勇于探究更重要。在漫话探险时,很多同学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表达了敬仰之情,对他们探险产生的深远意义做了充分肯定,也有同学对探险产生了渴望。在一片肯定声中有同学提出余纯顺因为季节选择的错误和不愿携带GPS最终导致葬身罗布泊,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探险绝不是莽撞的匹夫之勇。我们立即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因他,这场讨论向纵深推进了。
爱因斯坦言“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也是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首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愿意承认不确定性,批判的思考等,在让他们的脑动起来的时候,切实发展了思维,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石。
大学生主动性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式选取某高校大学生名作为被试, 并发放问卷, 无效问卷为20份, 有效问卷率为90.9%, 男生人数52人, 女生148人, 独生子女64人, 非独生子女136人, 文科生96人, 理科生104人, 担任班级职务的52人, 非担任班级职务的148人, 恋爱的60人, 非恋爱的140人, 第一志愿100人, 非第一志愿100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学习主动性问卷
本研究采用应佳于2010年编制的《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评量表》[3]。该量表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专家组论证、发放开放式问卷、进行个案访谈等方法编制的, 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项目筛选方式最终形成的, 包含学习归因、学习意义感、学习维持、学习调整和学习效率感五个因子。该量表各因子的信度系数均在0.6-0.8, 且总量表的信度系数达到0.8以上。
1.2.2 大学生专业承诺问卷
采用连榕、杨丽娴和吴兰花 (2005) 所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问卷[4]。此问卷共有27道题, 包括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四个因子。情感承诺共9个题目, 反映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情感和愿望;理想承诺共7个题目, 反映了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 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规范承诺共5个题目, 反映了大学生出于义务和责任会学习本专业, 并认同本专业的规范和要求;继续承诺共6个题目, 反映了大学生出于自己的能力、就业机会和该专业相应的工资、福利和其他经济因素而愿意继续学习并从事该专业。问卷采用Likert五点计分, 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 得分越高表明专业承诺水平越高。量表经检验,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3, 结构效度系数介于0.77-0.89。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关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是否是第一志愿的大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与专业承诺上的差异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志愿的大学生在继续承诺、情感承诺、理想承诺、专业承诺上要高于非第一志愿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研究表明, 第一志愿的大学生在专业承诺上得分均比较高, 同非第一志愿相比在继续承诺、理想承诺、情感承诺上有显著差异, 与李方洲[5]的研究结果相比, 更突出了第一志愿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自己选择的志愿更符合自己的兴趣, 并且自己选择的专业, 自己更愿意为之承担责任, 付出努力。另外, 第一志愿也是自己兴趣的反映,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驱动因素, 所以主动选择的专业会学习主动性高, 同时提高专业承诺水平。调剂志愿的大学生可能兴趣会降低, 并且由于是调剂志愿, 会有一定的倦怠情绪, 对于专业的认同感会降低, 因此为之付出努力的内驱力降低。
结果显示, 在担任班级职务的同学有更高的理想承诺和学习主动性。大学的班级职务一般为自己竞选所得, 所以竞选到班级职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有责任心和理想。这一结果可能由于这一职务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责任, 而使其增加了学习这一行为, 所以有更高的期望, 认为在这一专业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 并且对未来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更看好。同时, 担任班级职务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班级职务一般要求学习成绩较好, 能够感染班级的学习氛围, 调动班级整体学习主动性, 并且班级干部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少, 更会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主动地学习。
结果显示, 男生在专业承诺和学习维持上得分高于女生, 此结果是因为男生对于本专业的前景预测较好, 这与男生积极的情绪有关, 认为留在本专业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学习维持反映的是主动学习, 表现出男生的学习动机更强, 更愿意主动学习, 这可能是由于男生的责任感更强, 以及男性有更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能够更好地面对网购、电视剧、逛街等诱惑, 所以在学习上分配的时间会多于女生。这一结果与程祝亚[6]的研究结果相同, 而与黄颀, 刘电芝[7]的研究结果相反, 其原因可能在于黄刘的研究更注重性别角色的差异而程的研究在于性别差异, 所以会有所不同。另外, 已恋爱的大学生在继续承诺维度上要高于未恋爱的大学生, 继续承诺维度反映的是大学生出于自己的能力、就业机会和该专业相应的工资、福利和其他经济因素而愿意继续学习并从事该专业。这可能是出于对恋爱的责任, 责任感使已恋爱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学习, 为恋爱双方负责, 从而更认同本专业, 为之付出努力, 提高能力。
大学生主动性 篇8
[关键词]主动;参与;创新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提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胜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从小学开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逐步从好胜走向好奇。对大自然的好奇,从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发现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做贡献,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如果学生能够自己产生问题,那么思维的启动源就有了。因而,设计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使内心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状态,就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
二、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错误思维的过程,盲目追求正确率,不矫正错误思维。教师常问学生“对的请举手”,而很少说“错误的请举手”“你是怎样想的”“错在哪里”等。这种过分看重思维结果,偏重灌输,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以及错误思维过程的暴露,必然导致思维训练走过场。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解题还是摸不着门道。曾经听这样一个教例:射线的举例时,学生举出人的头发。对此,教师没有简单的一句“错了,请坐下”。而是反问学生:“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回答是:“如果头发笔直竖起,且能长生不老的话,可以认为是射线。”多高明的纠错方式呀,既纠正了学生回答错误的部分,而且注意肯定了合理的成分,从而保护了学生敢于大胆发言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处理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现在的义务教材新授课较多的采用“复习——新授——做一做——练一练”这一模式。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复习题。本来例题是很有思考价值的,能让学生动动脑筋做做思维体操,但是前面加了一个降低坡度的准备题,使学生学习例题时不需动脑,自然而然很轻松地学会了例题,培养了思维的惰性。
2. 做一做。这些题中的大部分与例题同类型,学生不需动脑,只需套用模式,有的课为了体现联系的层次性,把练习课的很多练习也拉到新授课中来,这实际上也不尽合理。在教师认为教材的编排不适宜学生的学习时,就可以大胆处理,增删教材,适当调整。在新授课中主要让学生学透,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把一部分练习题放到课中学习,甚至可以没有练习,在练习课中就要把该练的练好,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重点是转化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因此,笔者这样设计:
(1)能不能用数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回忆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2)能不能用几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拼成圓?(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3)能不能把圆拼割补成我们已学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前两个问题不能。学生都知道对第三个问题,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这时笔者与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折纸剪纸——利用化直为圆,使学生看到直能变圆,接着问学生:圆能不能剪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都点头说“能”。那么如何分比较好呢?一学生答:平均分成16份(这个学生已经预习过)。另外一学生答: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像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但实际上分不出很多。于是笔者请四人小组为的单位一人平均分成4份,一人平均分8份,两人合作平均分成16份,然后拼成已经学的图形。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有的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拼成近似三角形,有的拼成近似梯形等。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这条线将怎么样?这个图形将怎么样?再多呢,无限多呢?这样的练习虽然练习做得少,但学生对极限思想、转化思想领悟较深。
实践证明,学生学得主动,数学教给他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数学的意识等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学生就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就会创造出思维的火花。
【大学生主动性】推荐阅读: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性09-30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主动公开工作流程10-05
发挥学生主动性09-07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07-29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08-12
让学生主动参与07-23
学生主动积极学习09-13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能力05-25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09-05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