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能力

2024-09-19

艺术创造能力(共11篇)

艺术创造能力 篇1

新课程标准指出, 艺术创造可以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 是学生积累创作经验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和美术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 都能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那么, 怎样在音乐和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 对小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了些思考和探索。

一、创造型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艺术知识与技能获得发展的主要途径, 也是艺术创造力形成的主要阵地, 每一堂课都可以为学生的艺术发展提供用武之地。在音美教学实践中, 增强教师创造意识, 改革音美课堂, 进行创造性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 获得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1.激发艺术兴趣。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前提。小学生对许多艺术知识、典故、故事并非空白, 有时也略知一二, 通过教师的讲解、说明、启发, 学生可尽快获得许多艺术知识, 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 掌握一定艺术表现技能, 再通过一些情感、媒体、表演、绘画等激趣方法, 激发学生产生对艺术的追求和浓厚的兴趣。

2.形成宽容、理解的课堂气氛。创造型的音美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充满着温暖、宽容、和善的气氛, 让学生在思维上、在情绪上是放松的, 心理上有安全感而不压抑, 教师的鼓励、生生之间的探讨, 都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绽放出创造的火花。

3.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音美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 同时教师充分选择和挖掘教材中各项教学内容的创造因素, 如听音乐编动作、绘画音乐、歌唱创编、填词谱曲等, 结合歌曲教学进行抒发音乐情感创造性的活动, 结合美术欣赏教学创造性地回答学生的有关问题等, 使学生对于音、美艺术的学习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创作的欲望。

4.高质量上好音乐、美术课。音乐课中, 教师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把创造教育的思想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激活学生创造潜能和创造动机, 培养创造力。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 如利用变换节奏, 激活创造潜能;引导填词谱曲, 激发创造乐趣;启发歌唱创编, 培养创造能力;设计欣赏体验, 发挥创造才干。让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中积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从而提高音乐素质。美术课中, 教师充分利用手、脑、眼多种器官共用的活动, 训练学生的感觉、想象等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用《画脸谱》《会变的线》等课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学生乐不可支。鼓励学生开放思考、扩散思维, 大胆发表意见, 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 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和思考力, 在想象中发挥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力求做到“三个提倡”, 即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做到敢想、敢说、敢唱、敢画, 在开放的教学中点燃学生心灵中的创新火花。

5.设计学科融合的专题艺术课。学生的艺术创造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素质, 创造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需有大胆的想象、奇妙的构思, 对小学生来讲, 艺术创造主要表现在乐曲演唱、舞蹈编排、书画活动、器乐演奏、工艺制作、美化装饰等方面, 而且不同的艺术创造也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这些能力也只能在音美学科的知识学习、模仿练习、欣赏体验中逐步形成, 教师要尝试把音、美有机融合起来, 设计开展音美融合的艺术课教学。如《画音乐》《哆来咪巧入美术课》等专题艺术课, 大胆尝试用线条、色块、图形来表达音乐感受。把美术的静态性与音乐的动态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使音、美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发挥其整体效应, 让学生产生出强烈的艺术共鸣。

二、创新性的课外活动

音乐、美术课堂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 但课堂上毕竟课时有限, 因此创新性的课外活动是重要的补充和延伸, 可以为发展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艺术天地。

1.艺术创造与兴趣活动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 如合唱团、舞蹈队、管乐队、古筝队、书法班、美术班等。把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与课外兴趣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 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热情高涨, 艺术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感受力、表现力得以增强, 艺术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对艺术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2.艺术创造与少先队、科技活动相结合。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又一锻炼的平台, 如“三八节”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创作”的歌曲献给妈妈;“六一节”时把自己制作富有创意、别具一格的“小卡片”送给师长和同伴;在少先队、科技活动中, 学生把“小发明、小创造”作为锻炼思维、动手动脑、发挥才智的好机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生利用绘画艺术和音乐旋律, 创造性地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八荣八耻》两大内容, 巧妙地用音美结合的艺术形式鲜明地展现在画框里, 创造了学校的墙壁文化,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拓展性的专题活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如利用假期, 集中时间, 集中活动, 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以趣味性、多样性为一体, 设计开展富有创新性、颇具特色的课外拓展性的专题“五个一”系列活动, 即设计一个最有个性的封面;体验一种家乡的民间艺术;了解一首建水的民间小调;展现一样个人的艺术特长;勇闯一道综合活动艺术关。通过走、看、瞧、访、练, 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用他们喜欢的游戏、参观、写生、讨论、表演等活动,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大胆想象, 大胆创作。教师对每个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目的性和针对性, 活动充分结合音、美艺术形式, 发挥音美学科特点, 着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突出活动的目的性;教师根据训练专题的时间、内容、地点的不同, 创设多样的情境, 灵活多样、短时高效地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的训练, 显现活动的灵活性。“五个一”专题训练活动与课内、课外活动互为联系和补充, 音乐与美术内容相互融合, 拓宽了学生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 提高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实践证明, 联系性、互补性和拓展性的专题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欢迎。

艺术创造能力 篇2

浅谈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滨城区小营镇中心幼儿园 赵小梅 霍建功

步入21世纪,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江总书记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重点和核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意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挑战型课题。民间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深受幼儿所喜欢。它那独特的“三点一线”网络式教学使幼儿在语言、动作、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为我们的创新教育活动开拓了新思路,使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方法上有了巨大的转变。那么我们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是如何改变俗套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呢?

一、改变思想,立足创新

新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呼唤创新型教师。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以前一些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特别是自身观念的改变,评价标准的改变。如:在上课时我们原来总是不住的要求孩子“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不说话又怎能表现孩子的想法呢?我们总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方式。教学法也是老一套的讲、问、答。我们在山师学习时,印小青教授曾说:“50个孩子有50个不同的答案,教师的课才称得上是好课”。多少年来,我们却一直把孩子困在一个框框里以我们的处世方法与思维模式强制性的教育孩子。将他们自己的想法洗劫一空。久而久之,他们成为一个又一个“你”的翻版。我们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他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是创作之母,几乎没有一项科学发明不 1

是从想象乃至幻想开始的。所以在上课时,我们不仅仅教会孩子一首歌曲、一个童谣、一幅水墨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发挥想象,通过他们的语言、动作和想象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我们在上民间美术课《好看的葫芦娃》时,我们只教给孩子几种简单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自己剪出和别人不同的图案。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竟然剪出了那么多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漂亮图案。可见,只要有了老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注意培养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为 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各种事物的机会,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创新的动机和意识。如我们在上民间艺术课时,就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土质的异同及其所要塑造的物体的形象,通过孩子自己动手采泥——塑像——上色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再次,注意培养幼儿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针对孩子的特点,教师要因材施教,努力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如上民间音乐课《小兔与大灰狼》时,我们将那些特别调皮的孩子与文静的孩子分到一个组,均衡分配角色来鼓励他们集体表演,不去过分压制他们,放手让他们发挥想象自由表演,效果很好。所以千万不要“看扁了”那些调皮的孩子,他们往往蕴藏着独到的探索创新精神。

最后,鼓励幼儿多做游戏。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儿童会把自己想象成某一角色表演各种情景,这都需要发挥幼儿的想象。一些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丢手绢》、《数蛤蟆》、《老鹰捉小鸡》、《滚铁环》、《过家家》、《模仿游戏》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技能,增长了孩子的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善于引导,注重培养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引导、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首先,切忌把孩子可贵的求知欲扼杀在萌芽状态。孩子刚接触社会,什么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有趣具有吸引力的。他们什么都要问问,什么都要摸摸,什么都想跟着学。对于孩子天真的提问,一定要认真解答而不能没有耐心或不懂装懂。现在,有些家长最讨厌孩子操弄东西。一怕碍事,二怕弄坏东西,最重要的是怕伤着孩子。这样,孩子那珍贵的探索创新意识便在斥责声中荡然无存了。

其次,要善于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变成稳定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具有盲目性、不稳定性,很容易随着孩子的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或消失。如我们在室外上民间音乐游戏《丢手绢》时,开始孩子们对游戏感兴趣,做游戏也很认真,可过了一会儿他们的兴趣就被飞动的小蝴蝶和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吸引走了。因此成人要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该注意的地方。

再次,要为幼儿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求行为的情景,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幼儿绝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里度过,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观察的环境。如在教室里布置民间艺术长廊像“自然角”、“泥塑角”“剪纸风采”、“民族区域”等,让幼儿感受一种原始古朴之美,产生探求的欲望,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各科渗透,创造想象。

对幼儿来说创造并不神秘,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各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功能,以最大的限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在民间文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动作进行表演,还可以通过续编故事、仿编童谣等活动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乐曲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绘画活动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民间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激励幼儿大胆创新,将美术与文学或其他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编成故事、童谣等形式讲给大家听。这样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总之,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好奇心与自信心。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注意从自身做起,改变传 统育子观念与教学模式,放手让孩子去做喜欢做的事,积极鼓励支持他们的各种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要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功能,善于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真正能激发幼儿创新意识,使我们的创新型人才源源不断的涌出来,使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姿

利用民间艺术资源 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句容市边城中心幼儿园 梅晓红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同时也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潜能人皆有之,人在幼儿期已具备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潜 3

能,要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让幼儿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创造性的发展,必须开展幼儿创造教育。

关键词:创设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幼儿

利用区角游戏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利用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创造潜能

中国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我园在水墨画、剪纸、宫灯、鱼骨画四个方面展开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研究,为促进幼儿园创新人格的发展,形成我园特色进行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民间艺术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1、首先,我们教师具备良好的审美情操,十分注意室内外环境的装饰与布置,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情感色彩、民间艺术风味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如在幼儿园走廊上悬挂教师自制的各类宫灯,有动物灯、水果灯、卡通人物灯等。封闭窗上张贴民间艺术剪纸,美术室张贴一些优秀的水墨画佳作,走廊上张贴教师和幼儿的水墨画作品,同时重视幼儿对环境创设的参与,在过道上张贴幼儿的作品,活动室内陈列老师和幼儿的手工制品„„使园内呈现出浓郁的民间艺术教育氛围,让幼儿能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通过园内各类艺术作品的点缀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审美素养。

2、师生携手,共同参与。环境的主人是孩子,教师对环境的装扮固然精致,但离开了主人的稚拙却显得美中不足。在活动中,教师经常鼓励幼儿善于发现和创造,并把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带到属于自己的环境中。如幼儿自己从家中带来精致的喜糖盒,把它做成一串果糖盒灯。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又鼓励了幼儿的大胆创造,利于艺术思维的发挥。因此幼儿对区角活动中的宫灯制作区域的兴趣往往延伸再延伸,陈列柜上,常有孩子带来自己的得意之作供大家欣赏、评价。

二、充分利用区角游戏活动,让幼儿进行体验、实践,发挥其创造力。

每学期在区角游戏活动中,中大班教师都制定了学习水墨画、剪纸、宫灯制作、鱼骨画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由易到难在区角游戏中逐步实施。

1、通过学习水墨画,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水墨画不仅有高雅的欣赏作用,还可帮助幼儿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开发智力、培养情趣的目的。儿童的水墨游戏蕴含着鲜活的墨象认知和愉悦的水墨创造锲机,一管柔软毛笔浸润着水、墨、色,其中含有丰富的意象信息和笔墨趣味。由此,我园教师首先自己积极向专职美术教师学习水墨画的作画技巧,回来后便于传授幼儿。刚开始教学时,有的幼儿不会握笔,不知啥叫运笔,甚至用小手去抹笔毛。侧锋、中锋、浓墨、淡墨更是不懂。当看到老师用水墨颜料组合在一起画出那栩栩如声的小蝌蚪和小蜗牛呈现在眼前时,更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水墨画的兴趣。接下来老师就教小朋友怎样用笔、用墨、用色,每次老师都要示范多次。就这样我们耐心的向幼儿传授水墨画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逐步地掌握巧妙的用

笔方法与变幻的着墨、用色技巧,启迪了幼儿的童心童趣,开创出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画出的作品时,甭提有多高兴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和重点指导,使孩子们的绘画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培养了幼儿水墨画中的表现能力。

2、通过剪纸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剪纸是幼儿期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间上。”的确,动手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有利于萌发幼儿的创造性。剪纸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敢想敢干的精神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大有益处。我们在中班开展剪纸活动,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做起,以游戏的形式或贴近幼儿生活的形式来组织活动。其次,教幼儿正确使用剪刀,让幼儿反复练,用劲使两片剪刀上下一张一闭地动作。再次在选材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剪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到窗花、人物等。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初步的创造力。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在幼儿剪纸时,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纸以外,还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辅助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在剪纸活动中,教师还经常鼓励幼儿拼贴和老师范例不一样的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让幼儿把自己的剪纸作品贴在宫灯上,形成剪纸、粘贴宫灯一条线的流水作业,这样,使幼儿的剪贴兴趣更浓。

3、通过宫灯制作,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与优秀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我园以宫灯为主题,在大、中、小班开展了区角活动。首先,我们利用当地资源——宫灯厂,带领中大班幼儿去参观,了解宫灯的制作程序,激发幼儿制作宫灯的兴趣。由于宫灯厂的宫灯大多是用布来做的,我们考虑到布对于小朋友来操作很难;而且经济上也不允许。于是我们决定用各种纸来做宫灯。刚开始,宫灯制作一直都在大班的宫灯坊区域开展,当时,我们觉得做宫灯需要心灵手巧,而小中班幼儿能力可能有所不及,所以一直都未让小中班幼儿参与,但经过教研室领导的指导,我们的思路顿时开阔起来。制作宫灯除了用现成的模子进行剪、粘贴,还可以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来制作。(如:废纸盒、一次性杯子、糖果盒、卡纸等等都可以制作宫灯),于是我们师生共同收集了许多辅助材料。如用纸剪成灯的形状,在粘贴比较简单,可适合小班幼儿制作;而用各种圆形拼贴成的宫灯,适合于中班。既可以让幼儿剪、画、贴,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幼儿有想象创造的空间。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就这样,两年下来大、中、小班的宫灯制作已开展的丰富多彩了。有布做的宫灯、有一次性杯子做的宫灯、有纸盒做的宫灯、有瓶灯、筒灯、果灯„„幼儿园内处处可见,有时还会听到孩子早上来告诉他们的父母:“这个灯是我做的。”通过三年的流水线制作,制作的宫灯越来越美了;孩子们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我们作为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去动手、去想、去创造。因为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 5

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孩子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的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

4、通过鱼骨画制作,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用鱼骨来进行画面创作,也许在幼儿园很少见。但我们经过尝试后,觉得孩子们是十分喜欢鱼骨拼贴画的。也许有的老师会想这鱼骨又脏又危险怎能让孩子们去动手操作呢?而事实不是想象的这样。我们对鱼骨的积累,取材是有非常严格的程序的,其中后勤工作人员也为我们教学做了很多服务工作。他们先将鱼骨洗净、漂白、晒干、84消毒,然后再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区角游戏活动中去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我们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鱼骨,各自能拼贴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如鱼柱可做成树干;鱼片骨可做成蝴蝶的翅膀;鱼刺可做成各种动物的触须,总之,孩子们自己会发挥想象,发明创造出各种成人意想不到的图案。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创造。到后来有一次通过幼儿的发现:老师,我们可以把蝴蝶的翅膀(白色)变成彩色的吗?当时老师及时给予了鼓励:“当然可以呀。”于是孩子们又忙着给鱼骨上色。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又有了创意:添上油泥来装饰画面等等。就这样从拼贴——上色——油泥装饰——辅助材料装饰,一步一步的创作过程都来自于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幼儿发现了鱼骨画的美,创作出了多幅作品。于是我们把幼儿的鱼骨画作品展示在园内的墙壁上、美术室内,让中、小班的孩子观赏,也激发他们想创作的兴趣,由易到难的去操作。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让美丽的鱼骨永远成为孩子们游戏的好伙伴。

三、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潜力

我们不仅在区角游戏活动中开展学习水墨画、剪纸、宫灯制作、鱼骨画拼贴活动,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开展水墨画、剪纸、宫灯制作、鱼骨画教学。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穿插课题研讨课,教师们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设计出这四方面的教学活动方案,对幼儿进行教学,其中我园纪老师和何老师与课题有关的研讨课《变废为灯》《剪窗花》获得了园内公开课的第一名和第二名。活动过后,教师能及时写好活动反思及活动随笔。如遇到困难在课题组会议中进行交流、探讨。定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我们利用民间艺术资源,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潜能,创造兴趣,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读《民间艺术》一书有感

最近,我学习了吴丽芳教授有关《让儿童在宽广的语境中提高审美经验》讲座,感触颇深。又因自己的喜好阅读了一本关于各地美术工作坊的汇集书刊《民间艺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结合讲座中的内容,我一方面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瑰宝非常的丰富。另一方面我感叹哪些美术工作坊的老师们眼光独具,他们能挖掘出一个独特的点供孩子们无限量的创造,也培养了孩子们独具的眼观来观察周围的生活。除此之外,我也对美术教学引起一些思考:

如何引导孩子摆脱概念画?

引导孩子摆脱概念化的画的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逐渐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使他们大脑中存储的死板的概念化形象转换成生活的记忆。所谓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并不全是指游览、参观或旅行所得的印象;丰富的生活经验更多地是指孩子本身的生活领域:比如,孩子的游戏,孩子对家庭、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孩子与辅导者、朋友的亲密关系等。这一切甚至比游览、参观、旅行更有实际的意义。那孩子充满激情的笔下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儿童画,说白了,真正的儿童画应该是能够反映儿童自己真实情感的作品。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创造力并不只属于有成就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个人以自身的力量使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进步的时候,也可以看作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作为辅导者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 “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您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相 同内容的画相比,看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有了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情趣,从中你不难发现这之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画自己周围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创造力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的画往往具备这种特点,孩子们在画画时并不完全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他们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像照片一样地复制要画的内容,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受。孩子在画对周围事物时,往往自然而然地会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最近,我学习了吴丽芳教授有关《让儿童在宽广的语境中提高审美经验》讲座,感触颇深。又因自己的喜好阅读了一本关于各地美术工作坊的汇集书刊《民间艺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结合讲座中的内容,我一方面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瑰宝非常的丰富。另一方面我感叹哪些美术工作坊的老师们眼光独具,他们能挖掘出一个独特的点供孩子们无限量的创造,也培养了孩子们独具的眼观来观察周围的生活。除此之外,我也对美术教学引起一些思考: 如何引导孩子摆脱概念画?

引导孩子摆脱概念化的画的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逐渐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使他们大脑中存储的死板的概念化形象转换成生活的记忆。所谓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并不全是指游览、参观或旅行所得的印象;丰富的生活经验更多地是指孩子本身的生活领域:比如,孩子的游戏,孩子对家庭、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孩子与辅导者、朋友的亲密关系等。这一切甚至比游览、参观、旅行更有实际的意义。那孩子充满激情的笔下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儿童画,说白了,真正的儿童画应该是能够反映儿童自己真实情感的作品。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创造力并不只属于有成就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个人以自身的力量使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进步的时候,也可以看作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作为辅导者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

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 “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您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相 同内容的画相比,看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有了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情趣,从中你不难发现这之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画自己周围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创造力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的画往往具备这种特点,孩子们在画画时并不完全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他们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像照片一样地复制要画的内容,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受。孩子在画对周围事物时,往往自然而然地会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谈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精品源自大家网步入21世纪,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江总书记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重点和核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意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挑战型课题。民间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深受幼儿所喜欢。它那独特的“三点一线”网络式教学使幼儿在语言、动作、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为我们的创新教育活动开拓了新思路,使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方法上有了巨大的转变。那么我们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是如何改变俗套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呢?

一、改变思想,立足创新

新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呼唤创新型教师。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以前一些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特别是自身观念的改变,评价标准的改变。如:在上课时我们原来总是不住的要求孩子“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不说话又怎能表现孩子的想法呢?我们总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方式。教学法也是老一套的讲、问、答。我们在山师学习时,印小青教授曾说:“50个孩子有50个不同的答案,教师的课才称得上是好课”。多少年来,我们却一直把孩子困在一个框框里以我们的处世方法与思维模式强制性的教育孩子。将他们自己的想法洗劫一空。久而久之,他们成为一个又一个“你”的翻版。我们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他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是创作之母,几乎没有一项科学发明不是从想象乃至幻想开始的。所以在上课时,我们不仅仅教会孩子一首歌曲、一个童谣、一幅水墨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发挥想象,通过他们的语言、动作和想象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我们在上民间美术课《好看的葫芦娃》时,我们只教给孩子几种简单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自己剪出和别人不同的图案。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竟然剪出了那么多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漂亮图案。可见,只要有了老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注意培养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各种事物的机会,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创新的动机和意识。如我们在上民间艺术课时,就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土质的异同及其所要塑造的物体的形象,通过孩子自己动手采泥——塑像——上色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再次,注意培养幼儿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针对孩子的特点,教师要因材施教,努力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如上民间音乐课《小兔与大灰狼》时,我们将那些特别调皮的孩子与文静的孩子分到一个组,均衡分配角色来鼓励他们集体表演,不去过分压制他们,放手让他们发挥想象自由表演,效果很好。所以千万不要“看扁了”那些调皮的孩子,他们往往蕴藏着独到的探索创新精神。

最后,鼓励幼儿多做游戏。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儿童会把自己想象成某一角色表演各种情景,这都需要发挥幼儿的想象。一些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丢手绢》、《数蛤蟆》、《老鹰捉小鸡》、《滚铁环》、《过家家》、《模仿游戏》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技能,增长了孩子的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善于引导,注重培养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引导、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首先,切忌把孩子可贵的求知欲扼杀在萌芽状态。孩子刚接触社会,什么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有趣具有吸引力的。他们什么都要问问,什么都要摸摸,什么都想跟着学。对于孩子天真的提问,一定要认真解答而不能没有耐心或不懂装懂。现在,有些家长最讨厌孩子操弄东西。一怕碍事,二怕弄坏东西,最重要的是怕伤着孩子。这样,孩子那珍贵的探索创新意识便在斥责声中荡然无存了。

其次,要善于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变成稳定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具有盲目性、不稳定性,很容易随着孩子的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或消失。如我们在室外上民间音乐游戏《丢手绢》时,开始孩子们对游戏感兴趣,做游戏也很认真,可过了一会儿他们的兴趣就被飞动的小蝴蝶和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吸引走了。因此成人要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该注意的地方。

再次,要为幼儿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求行为的情景,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幼儿绝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里度过,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观察的环境。如在教室里布置民间艺术长廊像“自然角”、“泥塑角”“剪纸风采”、“民族区域”等,让幼儿感受一种原始古朴之美,产生探求的欲望,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各科渗透,创造想象。

对幼儿来说创造并不神秘,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各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功能,以最大的限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在民间文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动作进行表演,还可以通过续编故事、仿编童谣等活动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乐曲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绘画活动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民间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激励幼儿大胆创新,将美术与文学或其他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编成故事、童谣等形式讲给大家听。这样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好奇心与自信心。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注意从自身做起,改变传 统育子观念与教学模式,放手让孩子去做喜欢做的事,积极鼓励支持他们的各种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要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功能,善于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真正能激发幼儿创新意识,使我们的创新型人才源源不断的涌出来,使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姿。

幼儿的心灵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健康成长摘要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能给幼儿教育带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本文依据艺术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结合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试图从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角度切入探讨如何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关键词 民间艺术 幼儿教育 审美能力 和谐发展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因而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多种审美功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只有让幼儿寻找和体味到民间艺术的美,他们才能真正进入民间艺术的天地。因此,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依据艺术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我们对如何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作初步的探讨。

一、从欣赏、引导入手,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培

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艺术创作的环节上,而忽视了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了解事物的天赋”,“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丧失了”①,我们“天生具有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也沉睡了”②。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民间艺术教育中培养儿童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呢? 1.创设环境,熏陶感染。

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我们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能促进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民间艺术作品种所蕴涵的美的感知能力。如:我们在各班活动室内布置剪纸、蜡染、扎染京剧脸谱等民间艺术作品,在走廊的瓷砖墙上绘制一些反映真善美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插画(神笔马良,女娲补天)等,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民间艺术作品形象,增强对民间艺术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当然,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共同制作作品布置主题墙,如:结合端午节制作香囊悬挂各处;在“过年喽”的主题活动中,可以模仿民间过年的情景,在活动室窗户上张贴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如室内挂红灯笼、中国结,门上张贴对联等。为幼儿营造一个优秀向上的人文环境,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观察、想象、追求美。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2.加强作品选择,拓宽审美视野

歌德曾经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③因此,首先提供给幼儿的应该是本民族或世界上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其次,应该选择那些幼儿易于理解的民间艺术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如: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儿》,民间剪纸、蜡染作品等。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幼儿提供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他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3.教师引导,深化认知领域

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提高其欣赏能力,有助于幼儿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幼儿 10

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民间艺术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品表现的情感);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色彩或表面的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种词语的声调等;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战争或和平的背景。

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做出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例如:以民间美术欣赏活动为例,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民间美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从“你觉得哪里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形式;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民间美术作品的情感;从“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

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感知;从“猜猜这是哪个民间艺人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

教师在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感知,而不是对作品做出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等与人价值和爱好有关的判断和评价。

二、迁移已有审美经验,诱发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幼儿的想象力是

幼儿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民间艺术作品非常注重主观想象、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因此,教师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时,应让孩子们迁移已有的审美经验,大胆地进行想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抒发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1.要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这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基础。

因为婴幼儿时期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动家长在传统节日带孩子上街观看民俗表演,如元宵节上街看花灯以及抬轿、高跷、上盘花鼓等表演。让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参观民间艺术展览,或到各地旅游,感受各地民俗风情。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全面发展,这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2.充分利用民间艺术作品,激发幼儿想象力。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象的民间艺术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民间音乐和美术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可供孩子一些展开丰富想象有益于表现的民间音乐,让孩子根据民间音乐编动作,通过语言表现对民间音乐的理解,让孩子画意愿画、主题画、填充画、涂物画,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画,大胆想象,大胆去试,别出心裁。

在幼儿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民间文学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丰富语言知识,进一步了解民间文化。例如:在引导幼儿欣赏风格各异,造型美观的风筝时,教师可给孩子介绍一首风筝谣:“三月寒食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呀,小张生……”这首风筝谣形象地描述了这项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放风筝活动,加深了

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的理解,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欣赏的过程中,从 11

优秀民间艺术作品中,幼儿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别具匠心的审美创造,从中获取不同程度的启迪,拓展他们表现的空间,对创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潜在的影响即表现为审美感受和审美想象力的质的飞跃。3.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

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活动区域”这一环境,为幼儿提供开放的、丰富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创设特色活动区。如手工区:小班侧重染纸、撕纸,中班侧重剪纸、泥工,大班侧重编织,重视幼儿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有机会用自身特有的方式操作、创造,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另外,教师还应注重给孩子提供创造条件,如:全班合作创编腰鼓队形,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风筝,每人用麦秆编织一个“田螺”等。让幼儿自己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来,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激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创造想象能力发达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还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智力,所以,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三、从情感入手,提高审美理解力 幼儿对艺术的酷爱都是从情感出发的,他们对艺术活动表现出的兴趣都是浅层次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转移、波动。如何将这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一定的深度?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选择一些能体现出意境美、立意美、特色美、整体美的民间艺术作品,充分挖掘其审美因素,然后根据幼儿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水平,设计出活动方式,激发幼儿情感,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力。1.通过对作品分析,让孩子们更好把握作品内涵。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教育前,首先应分析作品,对作品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合理地解释,正确地把握其审美价值和各种情感基调。教师既要掌握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内在的基本结构,如:美工作品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等,又要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情绪风格、象征寓意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艺术作品作出细致地分析和处理,并将其审美价值及潜在的教育价值更为有效地传达给孩子们。如:民间美术欣赏“泥阿福”,教师既要引导幼儿欣赏其憨实、笨拙的外形特征及艳丽的色彩,又应让幼儿了解民间艺人通过其寓意和象征祈求平安吉祥、多子多福的愿望。

2.营造艺术氛围,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从而使幼儿更好理解作品。创设情景指根据艺术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帮助幼儿更好地进入艺术欣赏状态,充分调动幼儿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民乐欣赏《金蛇狂舞》,结合元宵节发动幼儿带来各种彩灯悬挂在活动室,创设花灯会的情景,再利用废旧纸盒制作舞龙道具,让幼儿在欢快、热闹的音乐中亲身体验舞龙的热闹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在高涨的激动情绪推动下,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为更好地理解

让幼儿的心灵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健康成长音乐打下了基础。3.有的放矢的指导,引发幼儿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在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作为艺术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控在与艺术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状态上来,并以自身对艺术的表现能力来调控艺术教育活动,使

教师的艺术表现在情绪上感染幼儿。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作品,教师都要有较强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审视、由衷地赞叹,并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与幼儿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如:为激起幼儿对扎染的兴趣,在展示扎染作品的同时,老师用夸张的表情和语调对此发出由衷地赞叹,“哇,太美了!”“真好看哪!”并假装自言自语地说:“这么漂亮的 12

图案是怎么弄出来的呢?我真想试试!”以此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又如:讲述故事《宝莲灯》时,老师不妨用粗声粗气的语调,张牙舞爪的动作以及凶狠的眼神形象地表现出二郎神艺术形象,以情感染,激发情感,使幼儿感之以形,动之以情,而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理解力的目的。总之,在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活动应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诱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审美理解力的同时,使幼儿内在心灵在美妙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民间艺术在幼儿远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幼儿学习民间艺术能充分体验到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本文通过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创造力、审美能力、民族意识以及智慧潜能的开发进行了阐述,为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法与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民间艺术教育;幼儿;作用;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通过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1.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他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在幼儿园里进行民间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屈原、岳飞”等一个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剪纸、画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经典音乐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妈妈》等。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去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艺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像力非常丰富;在美工区角活动中,他们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鱼”等自己喜欢的作品。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三、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应用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实习看到的一节课《陶瓷艺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在游戏区,可以运用家长、教师收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美术区可以放进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把民间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艺术儿歌等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 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让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学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14

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兰、蔺江如、张赤华、刘娟,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淑妮.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河南幼教.2008

[4]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艺术创造能力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造性思维 影响因素 途径

对学生良好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就是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课新课程标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夯实了基础。目前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在各级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而对设计技能的训l练,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这种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忽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教师,就要对教育手段和教育观念及时进行更新,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这种这种教育理念。

一 创造性思维概述

作为一种高级而又复杂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带有一定的创见性和主动性。它不仅能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进行揭示,同时其创造成果也是独特而又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已经不再受限于经验和知识,同时,也不会对任何传统的方法、权威进行依附或屈从。它可以不受任何的制约,能够举一反三、标新立异,可以上升到任何自由的高度,其特征是敏锐性、灵活性、联想性、求异性和独立性。概言之,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指将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突破,并能产生一定的创新成果。创造性思维结合了多种思维,能够带来创新型成果的思维形式,都可纳入创新思维的范畴。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包括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多种形式。直觉思维是通过高度减缩人们的逻辑思维,并合理顿悟、设想和猜测问题的答案,进而产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它能通过整体判断,迅速理解和识别事物的本质。联想思维是因一件事物的触发,而对另一事物进行联想。其联想物是后一事物,触发物为前一事物。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常规的、反传统的思考模式,它完全背离传统的的思维方向或传统的逻辑。发散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通过对思路的进一步开拓,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思考。灵感恩维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受人直觉的启示,产生于无意识的状态下。它反复叠加了人的潜意识和显意识思维,而多数创造性成果恰恰是来源于人的灵感启发。

二 影响设计师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对未来的设计师进行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宗旨。创造性思维的物化和外化,就是设计师所设计的艺术作品。而教育、环境、非智力因素和个体的智力因素,是对设计师创造性思维带来影响的因素。

智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并运用经验和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而设计师应具备判断力、想象力等多种智力因素,这些因素对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设计师进行创造设计的基础,就是观察力,这是一种凭借视觉,对信息进行获取的能力。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设计师能发现新奇的事物,通过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为设计创新夯实基础。记忆力是对经验和客观事物进行重视、保持和标记的能力。在设计创造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凭借记忆力去识别和搜索,并对有用的设计素材进行加工。而想象力是通过在加工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对新形象进行创造的过程,想象力是设计创新的根本,是设计师必须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在整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贯穿。注意力是集中和指向某种事物的能力,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精力集中和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创造和有所收获。

作为一种判断分析的能力,判断力是设计师对设计方案进行决策、对设计素材进行分析的必备的能力。而对设计师创造性思维带来影响的根本因素,就是智力因素,设计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智力,才能产生较高的创造性思维。非智力因素也是对设计师创造性思维带来影响的重要的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望、情绪情感、意志、兴趣、信念和理想等,它是存在于智力之外的对个体活动进行强化、维持和导向的个性心理。而设计师设计的成功的必备条件,是对设计事业具有顽强的意志、热情的向往、浓厚的兴趣,同时敢于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

三 在艺术设计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需要后天的训l练和培养,而并非与生俱来的。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训l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必须为学生提供有利的环境,同时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使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合理的培养和尽情的发挥自身的智力因素,同时能够科学的引导和适当的保护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加强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成果,将传统的思维定势打破,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和逆向思维,是诸多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中,比较具有突破性特征的。所以要想创新艺术设计创作,就必须要加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1)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打破僵化的认识模式

逆向思维能够实现创新,将传统的思维定势克服,并破除由习惯和经验导致的僵化的思维模式,缺点逆用思维法和反转型逆向思维法是逆向思维的主要方法。反转型逆向思维法是训练学生反方向思考已知事物的结构或功能,如传统观念中,对逆向思维进行训练的方法,穿用是鞋子的主要功能,但在逆向思维中,有学生把鞋子用来种花,所设计出花盆,有着独特的造型。传统盘子有向外舒展的边缘,有学生把盘子边缘向内部中心弯卷,这样盘子既具有挡板的功能,同时看起来和卷曲的荷叶相类似,便于人们用勺子顺利地舀起食物。缺点逆用思维法,是化不利为有利,将事物的缺点向可利用的东西转化。如陶瓷设计中的开片装饰,属于瓷器烧制中的缺点,瓷器釉面自然开裂,但人们通过对开裂规律掌握,而研制出一种特殊装饰,将开片釉却变成瓷器。

(2)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深度

联想思维的特征是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将创造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联想思维进行训练,需要学生能够对周围和身边的事物善于捕捉,并进行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对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的思维,叫因果联想。如由蛋想到小鸡。而由事物的某种形态、形状和外部构造,而引发的对另一个近似事物的联想,叫做相似联想,如由蛋想到球。联想物和触发物之间具有相反性质的思维,叫做对比联想。在艺术设计中,有诸多的例子是运用联想思维进行设计创新的实例。如北欧设计师雅各布森的“蛋椅”、北京奥运会馆“鸟巢”等等。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扩展创造性思维的深度

形态发散、结构发散等,是训l练发散思维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对它的用途尽可能多地进行设想。如在课堂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引导学生就帽子的用途进行思考,而很多学生的创意点是“帽子可以养鱼”,进而对有独特外形的陶瓷鱼缸进行设计。

2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

教师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的创设,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行激发,使之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

(1)创设宽松的设计环境、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

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每一个设计创意进行轻易的否定,应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或者是标新立异。不能简单地否定学生设计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而是对他们的观念予以尊重,对他们有价值的观念给予肯定,并做合理的引导。在对设计命题进行布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解放思维,将传统的思维定势打破,在设计中有所创新。

(2)改革教学内容,注重思维方法的传授

教师不仅仅要对知识进行传授,更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和基础就是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就是掌握大量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传授知识为辅、传授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为主。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使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激发出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通过对设计作品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的方式,将课堂氛围搞活。开展课堂讨论,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提升,还可实现集思广益的效果,使学生进发出灵感的火花。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们设计的作品的分析,互相取长补短,提高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课堂的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

(4)注重引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应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对著名设计大师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独立性给予尊重,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论

艺术创造能力 篇4

音乐教育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反应判断能力、丰富想象力, 还能陶冶优良的品格, 培养高尚情操, 开发智力,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我以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今音乐教学中急需重视的重要问题。

一、要善于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音乐表象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中, 一些老师和家长只盲目追求考级或艰难的纯技巧练习, 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真正含义。对音乐作品的学习, 其实就是学习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新的音乐表象的过程。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 所唤起的音乐表象越丰富、越具体、越准确, 那么他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也就越深刻, 相应地, 他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艺术创造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音乐哲学家玛雷舍夫认为:“音乐表象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 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 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让这些音乐的要素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生动形象的音乐表象, 同样, 通过对音乐作品中表现手法的学习, 可以积累多种音乐表象。我在教学生练习《布格缪勒钢琴进阶2 5曲》时, 就运用各种音乐要素培养出生动形象的音乐表象。布格缪勒实际上还是一些单纯的钢琴技巧上的小练习, 它唯一不同于其他练习曲的就是它给每一首曲子都冠以生动的标题, 比如:忧伤、娇嫩的花、清澈的溪水、烦恼、美姿等等, 它运用的无外乎都是音阶、琶音、小乐句、装饰音等音乐基本技巧。但我充分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理解什么样的情绪是烦恼和忧伤, 什么样的情境是溪水、鲜花和美姿, 并用纯技巧、加上音乐表现力两种方法来演奏同一首曲目, 让他们自己区别作品的不同, 从中欣赏到音乐的美和魔力。值得欣慰的是, 孩子们都能以他们自己的理解, 表现出动听悦耳的音乐。

二、发展敏锐的内心听觉能力, 深化艺术体验

“内心听觉”是指在内心所进行的一系列与听觉有关的音乐活动, 它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内心听觉是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常调动的一种核心的心智活动, 也是发展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在音乐感知过程中, 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音响的物理刺激, 另一方面这一刺激感受与我们的历史体验的相似性原则相互匹配形成某种程度的认识, 进一步归入大脑的记忆机制之内。我们听得越多, 大脑中所储存的音乐记忆也会越多, 当我们再次听音乐时, 它与我们相似性的体验相互匹配;这种积累的相似性的体验越多, 我们就会越容易对刺激我们的音乐作出一定程度的反应。如在歌唱教学中, 学生只知道声音唱出来了, 但不知道唱出的声音是否正确。这就是缺乏内心听觉能力, 是普遍的现象。教师除了自己示范演唱对学生进行声音概念的培养和一些理论的指导外, 还应该启发学生用最容易体会到的情感进行宣泄, 而不要让他把歌唱当做复杂的理论学科和受到各种束缚的枷锁, 要让学生多听、多想、多感觉, 把它当成自己的一种正常的如同喜怒哀乐般的情感表现。这样再让学生没有负担地去做, 让词和曲真正通过他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完美统一地结合, 直到满意为止。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对声音的判断能力, 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 从而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内心听觉在自己的头脑中预先设计音响效果。当学生把声音唱出来时, 就要去判断一下, 是否与设计的声音形象相符。这样让学生想着唱, 唱着想, 用内心听觉指挥自己的大脑, 力求做得完美。这样,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也会是深层次的。

三、培养生动的音乐表现能力, 愉悦体验

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而孩子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 决定了他们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在音乐教育中只训练耳朵脑子是不够的, 人的整个身体都需要受到训练。任何乐曲都可以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所以音乐学习要与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脚、动脑的音乐表演活动中, 享受音乐的愉悦, 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树立了自信心, 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深层体验中, 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 方能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教师要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创设意境, 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细致分析与描述, 层层深入音乐的意境, 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发挥学生创造能力。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收获颇丰。很多学生就是在启发诱导式教育中开发了自己的潜能, 在其他诸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记忆力方面都有了可喜的发现。

创造的艺术史 篇5

3月23日至7月28日期间,这场名为“David Bowie is”的展览将呈现超过300件的展品,包括乐谱手稿、原版演出服、摄影作品、私人信件等珍贵资料,以及知名设计师创作的唱片封面等等,从多个角度解读大卫·鲍伊所带领的艺术潮流。

“你知道,他不只是一位音乐人, 他在舞台表演上做的各种尝试和实践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为其举办过个人展览的纽约艺术设计博物馆馆长曾如此评价过他。不管你是乐迷还是时装迷,或只是想要了解上世纪的文化艺术史,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经典设计都值得一看。

Exhibition at a Glance

云/3月21日—7月1日/奥地利维也纳利奥波德博物馆/此次展览陈列了从1800年至今在欧洲和美国所创作的许多关于云的绘画和摄影作品。自从1800年以来,对云的描绘就成为了艺术家作品主题中一个重要的流派。这些奇怪的,难以捉摸的水、空气和光线组成的集合体常常被艺术家们用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传递信息。

全部的真相/3月22日—9月1日/柏林犹太博物馆/此次展出的目的是为了解答人们心中对犹太教及犹太人所抱有的种种问题。展览通过文学作品和纪录片播放的形式进行,根据不同的解说,游客不会接受简单的“正确”答案,而是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近距离接触犹太人的宗教习俗,日常生活和当代艺术。

街道与店铺/4月14日—8月5日/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克莱斯·奥登伯格用日常商品组合而成的店面装置在1960年代为装置艺术赋予了新意。MOMA此次展览带来了许多奥登伯格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有许多并不常见的装置作品。展览向奥登伯格的独创性表达了敬意。

艺术创造能力 篇6

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艺术课新课程标准为推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在各级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 理论知识传授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大部份都忽视了设计技能的训练。这种“填鸭式”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21世纪的艺术设计教师, 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 并将这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

一、艺术设计与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贵在创造活动与实践。艺术设计, 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 (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 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 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 创造性思维能力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 让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都是通过临摹来完成的, 这样在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临摹中逐渐减弱, 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因此, 当教师设题让学生创作时, 学生会说:“我怎么设计呢”“太难了”, 急着找资料东搬西套。这样发展下去, 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 缺乏个性和想象力的人.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个“艺术工匠”。

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 激发求知欲, 培养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的催化剂, 是比联想更为复杂的一种心理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使人类能够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它不仅能表现客观事实, 更以其创意的力量重新塑造了世界。

“在艺术教育里, 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 而不是一个目标,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 变得更富于创造力, 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 (罗恩菲德语) 这就要求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设计学习, 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 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 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我们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 突破传统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 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 一味模仿, 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固定死板的思维状态, 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活力, 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所以要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第一, 教师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第二, 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考, 发散思维, 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敢于标新立异, 开拓创新。第四, 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考力。

2. 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

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定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因此, 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 趣味性强, 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因此, 当我们的学生对着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发出疑问, 甚至天马行空的改变时, 教师不要蔑视、惊讶, 更加不要阻止, 而应当鼓励帮助他们循着好奇心的指引, 努力寻找答案。

3.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 教师占据了主要地位, 不仅是从知识传授上还是从思维引领上,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自身素质成为了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现在学生在学校中, 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 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反映, 并及时予以反馈,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 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 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

创新性思维灵活地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 才能有所发现, 取得丰硕的成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 但各种途径都离不开教师, 因为教师是培养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自己的思维首先要有创造性, 所以教师应不断学习、勤"换脑筋"、打点"思维提前量", 还要尊重学生、淡化权威意识,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只要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丽华.乜艳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方法浅析[J];赤子, 2012 (15) .

[2]张来源.浅谈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 2008 (08) .

艺术创造能力 篇7

人类艺术创造有着深在的价值诱因和根源性利益驱动。这里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是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的导向和原动力。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上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是指物的实用和物对欲求的满足。

物质层面上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是最基本的。主要表现满足艺术家生存本能的欲求。艺术家的艺术创造首要的目的是谋生, 要谋生就要使自己的作品能够为最大多数的受众所接受。也就是要占领一定艺术市场份额。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艺术市场中获得生存空间。艺术家们不能靠喝西北风生存, 他们都是人, 都有着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欲求。而要实现和满足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欲求才能去谈什么艺术的追求。这样艺术家的创造势必要惟受众的好悟而选取创造方向, 他们需要掌握受众。因为受众才是它们的上帝, 是他们衣食父母。

受众喜欢什么, 艺术家就去创造什么。那么受众不喜欢的, 自然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创造了。这里就有着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艺术家们的面前了, 那就是怎样去迎合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实现自己的最起码的市场生存和市场占有。这就需要艺术家们把艺术产品推向市场和占有受众。

占据市场掌握受众, 首先是在创造和生产的过程就必须要搞清楚市场的需求在哪里, 受众想要的是什么和艺术家能够为他们创造什么?其次就是怎样让受众来喜欢和接受艺术家们的东西。这里就要有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理想与受众的艺术接受心理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当面对这种冲突时, 所有理性的艺术家们都会选择一条与受众相妥协的艺术创造道路。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被受众们所接受和认同, 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艺术市场上谋得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也才能获得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本。

我国当代著名艺术家黄永玉 (沈从文的表弟, 湘西文化名人) 在谈到他的个人创造经验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开始创造时候, 我就是坚持不懈地画, 画久了也便有了受众, 渐渐地, 我的作品的受众也就多了, 该有的也就有了, 想挡也挡不住了。这里他谈到了艺术创造持之以恒值得首肯。但是必须看到一点他的言论忽视了很多关键性的因素。

受众们为什么会去买他的作品, 为什么他的作品就能卖上个好的价钱呢?仅仅是他的作品有独到的想法吗?主要是他把握了受众的心理。是受众这个上帝赋予了他一种令人仰举的光环。

是的, 这里谈到了一个如何要受众接受的问题。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占领市场的营销策略的问题了。营销, 对, 就是营销, 当艺术家的作品落在纸面上而不被人所识的时候, 那么他的作品就死在了纸上。黄永玉的作品好吗?大家会说好。那为什么好呢?没有几个受众能够真正回答这个问题。

肯定一点的是, 黄永玉的艺术创造掌握了受众, 受众们心甘情愿地把口袋里的钱交给他。这些受众们拿出了口袋里的钱买来的仅仅是黄永玉的画吗?不是的。黄永玉的画里有着太多的附加的东西。而这些附加的东西才是这些受众所真正追求的。这就是附加值的价值体现吧!

那么这些附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黄永玉是名人, 是名人的品牌效应了。相信名人效应、品牌效应这些耳熟能详的时尚术语每个人都不陌生了。对正是黄永玉的名人效应、品牌效应成就了他的财源滚滚来, 正如他个人所形容的那样想挡都挡不住的。

人们说, 黄永玉很有品位, 很会享受, 很会玩。其实所有这些都是受众们成就了他。黄永玉所能提供的正是受众所乐于接受的, 这样交易岂不是水到渠成的做成了。受众得到了他们想要的, 而黄永玉也实现了他的所要得到的。

上面以黄永玉的个案分析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实践所涉的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问题。得出来的结论就是,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要为自己谋取很多的物质上的利益的, 这是不可否定, 因为艺术家们得活着。要生存就要占有市场掌握受众, 要占有市场掌握受众就要做出受众们所需要的东西来, 那就是要做出名人效应和品牌效应。而这些都离不开艺术家们匠心独运的营销策略:包装、宣传、必要的鼓吹和批评。这样一来名气有了, 名人效应、品牌效应也就出来了, 艺术创造也便有了受众们所欲求的高附加值了, 这样受众们才会花大价钱对你的创造买单。这样才能实现艺术家的价值欲求和物质利益。

黄永玉也个凡人, 他也有着七情六欲, 他的艺术创造首先也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物质欲求。无论是创造之初还是在他成了名人之后, 他的创造都是为了使自己的东西能为受众接受, 能卖得出去, 并且能卖上一个好的价钱。钱是个好东西, 它本身没有任何丑陋, 那么艺术家去追逐金钱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不可。艺术家们得生存吗!艺术家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也就只有以受众所需求为导向, 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活得滋润、活得有尊严。

这里仅从物质层面上对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根源性利益驱动作了简要的个案分析。要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更加全面就有必要从精神层面上来进一步探讨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根源性利益驱动的问题。

二、精神层面上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

艺术创造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主要指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驱动问题, 特别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

也就是说,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不可避免地要为一定的政治利益集团服务的, 不可避免地去宣传一定的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尽管有些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试图去冲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 但事实是他们大多不能逾越这些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这里可以说是艺术家们有着张扬的生命个性, 但他们却永远无法摆脱那些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的束缚。而且大多数的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是不会背叛他们上帝般的受众的, 因为那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给能够接受它们的受众创造。如果创造没有了受众的接受, 那么创造对艺术家本人来说是一种现实的失败, 尽管也有着后世流芳的创造但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就是一种现实的失败。在艺术史上人们会因为他是一个悲情的失意者而去研究他的现实的失败和后世的流芳。

这里有必要对“政治伦理”、“宗教伦理”、“现实的失败”和“后世的流芳”等概念加以厘定。从感情色彩上讲它们都是中性的;从语义的指向性上来讲, 它们不特指哪个时代, 哪个阶级和阶层, 具有不确定的泛指性。“现实的失败”和“后世的流芳”是一种人本的功利得失观, 是一种定格的历史评价观, 即对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历史功过得失应将其放回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而不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去评价, 否则就会做出有违历史公允的不客观的评价。

“现实的失败”和“后世的流芳”正是艺术家们在艺术创造中进行价值选择的明证。也就是说,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不是没有伦理观念, 不是没利益驱动, 而恰恰是在特定的政治和宗教伦理观念的感召下, 进行艺术创造的, 也就是要表达其所欲的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其所欲的价值观念的促动着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这就是在精神层面上表现出来的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

历史上精神层面上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的实证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比较典型的实证有如孔子的“韶乐”、墨子的“非乐”理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构想中关于艺术的论断等等, 都是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在艺术创造中的有力证明。

无论是在历史上, 还是在现代, 艺术创造过程在精神层面上都是在特定的“政治伦理”和“宗教伦理”的价值观念的诱导下和利益驱动下所为的创造和生产过程。

综上对艺术创造从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层面上分析了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的问题。为能从更高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就不得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理论视角来审视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

三、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与利益驱动

英国的雷诺兹曾经讲过:“艺术使自然更完美。”这里不仅含有深厚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其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挑战自然的主观愿望。人类总是幻想超越自然常规, 幻想自然能为人类所驾驭和为人类所利用, 幻想着征服自然。这样, 在人类的思维习惯中便把人与自然根本的对立起来, 人类一直致力彻底的认识和改造自然, 并为此而不眠不休。照此种逻辑向前推演, 雷诺兹的说法似是顺理成章的。但是, 这种说法的逻辑起点就是大错而特错的。人类不愿意尊重自然, 害怕自然, 面对自然的时候有着很强烈的自卑感, 所以在人类的思想底层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征服和奴役自然。欲使自然能为其所用, 希望自然能满足人类无限的贪欲。人类根本就不想去尊重自然, 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变本加厉的报复自然, 向自然无限地索取。

“艺术使自然更完美”已经承认了自然本来的完美, 但它又说使自然更完美却未必见得。艺术的最高目的是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存状态的“反思”。人类之所为美非自然之自在之美。艺术必是人的行为和人的意识, 必以人的主观意愿为导向, 所表现必是人类的欲求或是追求。总之, 艺术的根本因素取决于人, 所表达的是人的想法和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艺术所要表达的是“人所欲”和“人所欲为”。艺术所要彰显的是人的生命力的无限扩张, 但是人类盲目地无限制地扩张生命力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然的“纲常伦理”。

人类的艺术不能使自然更完美, 却是人类欲使自然人化的意愿的表达, 更多的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人类艺术之于自然无异于洁白的雪地上的一串脚印。这脚印注定是瞬间的辉煌, 它们可能给这宁静的雪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但又破坏了这雪地的纯洁和宁静。

在自然的“纲常伦理”中, 自然是至高无上和不可征服的,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人类可以说是这个星球上最为贪梦的物种。他们有着无限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欲求, 而且这种无限膨胀的欲求就从未曾有过知足, 总是那么贪得无厌。他们不懂得去尊重自然的“纲常伦理”并与之和谐相处。只有在受自然的惩罚的时候才会番然醒悟, 受到了惩罚才去思考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时候的醒悟都显得很迟了。

艺术是人类价值伦理观念的先导, 是人类与自然冲突的前沿阵地。艺术可能是魔鬼也可能是天使, 魔鬼的艺术会带领人类步向罪恶的深渊永不能翻身, 天使的艺术会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 艺术的走向就是人类发展的走向, 是在魔鬼的唆使下步入罪恶的深渊还是在天使的导引下升入天堂类必须作出理智的抉择, 因为人类已经在魔鬼的唆使犯下了罪过, 能否获取自然的宽恕关键在于人类是否真心愿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见, 有着价值欲求、受着价值诱导和利益驱动的人类艺术预示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

综上, 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人与自然关系层面这样三个不同的视角探讨了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这一话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艺术创造的价值诱因和利益驱动及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 人类艺术创造有着深在的价值诱因和根源性利益驱动。正是这种深在的价值诱因和根源性利益驱动改变着自然, 改变着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2)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人类之所为美非自然之自在之美, 善待自然。

(3) 有着价值欲求、受着价值诱导和利益驱动的人类艺术预示着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 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著, 《艺术文化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2].[英]赫伯特·里德著, 王柯平/译, 《艺术的真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创造童趣盎然的艺术世界(节选) 篇8

童话是一种叙事文体, 因此, 叙述的语言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在霞子的童话中, 语言具有简短、节奏性强的特点。 简短的句子在语法结构上更为简约, 适于表达简洁明快、活泼生动的内容, 而且作者容易控制叙述的节奏, 同时也便于少年儿童阅读和接受。 如《酷蚁安特儿奇遇记———飞跃火海的蚂蚁球》中的一段叙述语言:

安特儿拼命闹腾, 拳打脚踢。可它还被包在襁褓一样的卵壳里呢, 力气那么小, 声音那么小, 没人知道它在里面说些什么。安特儿气性大, 一着急, 晕过去了。

这是安特儿在听说自己被安排为工蚁后的强烈反应。它不想当工蚁, 于是提出抗议。但这时有厚厚的卵壳束缚着, 反抗没有收到任何成效。 这里虽然有长句, 但是作者有意把它拆解成几个简短的分句, 既增加了语气上的停顿, 又使得表意更为简洁明快、鲜活灵动。

除了活泼明快之外, 霞子童话的语言还具有突出的幽默风趣的特征。

幽默指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 它既是一种风格, 也是一种能力。 它是作者“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 (林语堂语) 的具体体现, 能够极大地提升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使接受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在霞子的童话中, 幽默风趣是其语言 (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 的突出特点之一, 这集中表现在“酷蚁安特儿”系列作品中。 如《酷蚁安特儿历险记———把大象搬进蚂蚁窝》中安特儿与黑牛儿的一段对话:

“嘁!谁稀罕你的大臭球。”安特儿爬上一棵野菊花, 不屑地说, “我们蚂蚁是吃蜜糖吃粮食吃肉干的高级动物, 才不会吃这么脏这么恶心的臭屎……”

安特儿还没说完, 黑牛儿一下就变了脸, 忽地蹿到安特儿眼前, 大声嚷嚷道:“吃屎怎么啦!吃屎怎么啦!我愿意吃我爱吃, 招谁惹谁啦……”黑牛儿满嘴喷着大粪星子, 乌黑坚硬的独角快触到安特儿的圆脑壳了。

安特儿对黑牛儿吃屎行为的不屑和自觉高人一等的神态, 与黑牛儿面红耳赤地辩解的认真劲形成鲜明的对比, 特别是后者对吃屎行为“坚贞不屈”的辩护和执着, 在读者的笑声中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除此之外, 童话形象的语言也颇具个性化特征。如安特儿常用的语气词“嘁”、驴子白嘴巴的颇具山东方言色彩的口头禅“俺娘哎”等, 既适合儿童的语言水平, 也为作品增添了不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亲切感和趣味性。

(选自2013年第3期《百家评论》, 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本文抓住霞子童话的语言特点———活泼、幽默来进行评论, 作者认为活泼在于句法简约、表达明快, 选用节奏性强的短句;幽默在于有趣可笑、意味深长和个性化。这才是童话文学的生命, 这样的作品才能为少年儿童所接受。

[读有所思]

联系你所读过的某部童话, 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语言特点。 (马树军/设计)

艺术教育与幼儿的创造想象 篇9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 我们意识到, 艺术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手段, 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想象力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幼儿艺术教育是非专业艺术教育, 《纲要》指出, “幼儿美术、音乐教学要教给幼儿粗浅的知识和技能, 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 发展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想象伴随着艺术而发展, 成为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力和组成因素, 而艺术活动力又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化、形象化、具体可见可闻的载体, 这个载体是充分自由的, 又能超越时间、空间和生命, 现实幻想的种种限制, 从而为想象创造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幼儿在载体的交流中很容易通过色彩组合、音调的节奏和弦律、动作姿态和表情等因素产生自由联想, 久而久之想象力不断发展, 如同托着想象的双手, 通过这个载体, 幼儿的想象力才会展开自由的翅膀在广阔的领域里飞翔。

在幼儿时期, 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少, 也就摆脱了成人的定式化作用的影响, 异想天开, 既离奇而又独特, 正是想象力萌发而又十分活跃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又总是溶入纯贞的情感因素。有个孩子画冰箱的时候, 他说冰箱躺在地上, 他想到的是能够取出放在上层的冷饮;有个孩子把奶牛的肚子上画上个自来水小笼头, 他认为喝起牛奶更方便。这就是创造想象的模型, 也是创造性活动的起步。可见, 在艺术教育中, 不能停留在模仿、再造的基础上, 而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他们自由大胆的想象, 把儿童创造性想象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观念的明确固然重要, 更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去做的问题。笔者总结几年来的经验体会到, 实践能否收到良好效果, 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

一教学中幼儿与教师的主体与主导关系的摆正

陶行知先生当年曾针对教育的利弊提出了“六个解放”的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他们从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 给孩子动手的机会;解放儿童的嘴, 允许他们提问题;解放儿童的眼睛, 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多彩的世界;解放儿童的时间,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至今日, 陶先生的思想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 教育是为了发展, 我们必须把孩子摆在主体的位置上,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理解孩子, 给孩子一个心理充分自由的空间, 让孩子自由联想, 这是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位教师在教命名画《鸡妈妈搬家》时, 发现有个孩子把小鸡和小鸡的食物搬到了屋顶上, 通常看来这种奇思怪想近乎恶作剧, 孩子却说这是为了防止别家的鸡来抢食物。我们必须意识到, 往往是这些成人不能理解的奇思怪想正是童心世界中多么可贵的东西, 教师此时的态度是鼓励引导其发展还是否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二丰富孩子的记忆表象

创造性想象尽管是不依常规, 仍是建立在头脑已有表象的综合化、拟人化、典型化的结果。由此看来, 孩子头脑中记忆表象的储存对创造想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记忆表象的获得是感知记忆的结果, 尤其是观察能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 接触自然。陶行知先生主张:“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 与万物为友, 并向古今中外的三百六十行学习。”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 扩大认识眼界, 扩充生活经验。

在活动和游戏中, 通过故事画册、电视节目、乐曲等途径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形象素材, 这都是增大孩子视觉表象的好方法。

三有关的创造想象的形式训练

创造想象的基本方式有这样四种:拟人化、典型化、综合和夸张。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头脑中表象的基础上, 融进个人的理解和情感的自由联想。

如在绘画和泥工课上, 让孩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并设法突出地表现出来, 小猫是胖的、狐狸的嘴是尖尖的、大灰狼巨齿獠牙多凶残, 训练孩子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创造想象。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并在音乐、舞蹈中用动作和表情加以体现, 在命题画、手工制作上引导孩子大胆地去做,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想象。

四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

创造想象力的发展并非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总是和感知、记忆思维等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紧密配合, 相互依托。创造思维的新颖性、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是幼儿进行创造想象的重要条件。艺术课上我们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 善于接受新事物, 并能随客观事物的变化去主动地探索和适应。避免让自己的思维活动被固有的成见、迷信、偏见等层层的裹头布包缠起来, 我们还要努力改变幼儿园教育中一切束缚儿童思想的观念、制度、措施及方法, 把握教育方向, 更新教育观念, 开拓思路, 使儿童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发展。

此外, 儿童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想象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中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艺术教育强大的吸引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独立自信, 尽量少用定性的评价, 而是多肯定、多认同, 逐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人格。

浅谈紫砂艺术贵在创造 篇10

关键词:紫砂艺术;创造;新意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93-1

创新开拓必遇阻力,自古皆然,自不必说。紫砂壶不单只是一件实用的茶器,名人雅士的诗词、书画、金石与紫砂艺术的结合也越来越广泛,紫砂壶也因此更具艺术魅力。“创造”一词的涵义不言而喻,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以创造为先,世界一切事物,没有创造,也就没有发展,体现不出人类的智慧和作用。创造和发展是人们竞争意识的体现,是社会前进的标志。凡是模仿和重复原有的事和物,都不能称之为“创造”。只有走新路,按新意构想而成的新事新物,才能称其为“创造”。

人为什么成能为万物之灵,人类为什么能有今天如此伟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一切源于人类的创造性。紫砂陶艺既然是艺术范畴的一部分,那也不乏“创造”之意,历史上的紫砂艺术品是前辈创造的传统艺术珍品,只能供后辈从业者学习和借鉴,汲取其艺术精华,把前辈的艺术营养演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劳作,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绝不可以以继承传统为由,而一味模仿,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那样只会把紫砂艺术的发展引向误区。

“艺术创造”说来简单,实现却很难,作者要在实际运作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非一日之工也。一定要对事业赋予牺牲精神。“创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素养,而是观念。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人们通过长期的文化学习,深入生活,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扩大审美视野,提高自己的创作胆量而形成的。有了好素养还不够,他们还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创意的艺术观念,没有创意,只注意经济利益的话,作品水平只能在模仿和貌似的低调中回旋,更体现不出作者的个性。

在紫砂这个特殊行业中,具有高艺术素养,追求艺术创造的紫砂艺术工作者是屈指可数的,而一味冒仿,重复滥造,各施妙法,追逐经济利益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为了金钱甚至有一日吞掉紫砂泥,一夜捞完金钱罐的狂梦野想。这是紫砂的悲哀也。紫砂艺术的创造发明同样体现了人类创造性的伟大价值,与科学技术作品发明创造具有同样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紫砂艺术贵在创造。

参考文献:

[1]扁翁,许谦编著.中国当代紫砂鉴赏[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1.

浅谈钢琴演奏的艺术再创造过程 篇11

一、准确理解和认知作品

演奏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基础是作品。要想演奏好一首钢琴作品, 演奏者必须深刻理解作品。约瑟夫·霍夫曼曾说过:“只有细致地研究每一首乐曲, 才能找到其正确的概念与处理的答案……作曲家在写作时已经将他所知道的和所感觉到的一切酝酿在这乐曲之中……因为乐曲中确实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音乐语言。”[1]因此, 要真正诠释作曲家的理念, 准确理解和认知作品是演奏的第一步。

(一) 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不同音乐作品中的具体风格特征只有通过该作品所独具的音乐语言、结构形式和体裁, 以及富有独特性的表现方式才能体现出来。因此, 演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音乐语言的深入分析与研究, 在内心听觉中储备丰富多样的风格表象, 才能在演奏中准确清晰地体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例如,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 由于他早期曾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理论, 据说也听过莫扎特的课, 所以在他早期钢琴作品中都是严格按照古典作曲技法, 符合交响乐四个乐章的结构程式, 甚至有些作品与莫扎特有相似之处, 暗示着他与古典风格的某种联系。但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 社会及一生的动荡不安都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因此作品中充满了希望与绝望、理想与现实、欢乐与痛苦、意志与命运的矛盾斗争。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评论说:“在OP.2.NO.1乐章中一个音符也不像海顿和莫扎特, 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2]

(二) 正确的读谱

读谱时要保证音符、节奏、节拍和表情记号的准确性。音符的准确性, 是对演奏者的基本要求。音符的排列构成旋律、和声等, 作曲家的音乐形象靠旋律来表现。同样, 节奏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 可以说是旋律的骨架、音乐的脉搏。在演奏中, 节奏合乎逻辑, 有组织、和谐、严谨而自如, 就不会影响作品完整性。节拍表示轻重交替的规律, 节奏感的建立首先就是要把节拍数清楚。

表情记号包括力度标记、踏板标记、延长标记、反复标记、高 (低) 八度标记、重音标记等, 还有很多表现符号如连线、跳音、顿音等等, 这些符号都是直接作用于音乐的分句、语气乃至风格的。通过这些提示, 我们能更加有依据地领会乐曲的力度布局、结构形成、逻辑联系。演奏者要深入到作品中去, 对已有的演奏提示进行准确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根据作品的总体基调对不同的演奏提示进行具体的分析, 从而达到应有的音响力度、音色变化及技法处理上的演奏要求。

二、清晰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意境

演奏者在准确的理解和认知作品以后, 对作品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 如乐句、乐段的大致布局, 声部之间的关系, 和声、支体等各方面的大致变化等, 但还未能准确把握作曲家所要表现的音乐艺术形象。在这种情况下, 演奏者需要准确的把握作曲家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和创作意境, 使之成为联系演奏者与音乐家的纽带和作品演奏的依据。

(一) 清晰的音乐形象对标新作品具有无比的感染力

如果演奏者对所弹奏的作品有足够准确地认识, 有较为清晰的音乐形象的把握, 那么他在演奏中就可以围绕这个形象做更多的变化, 产生更多的灵感。例如, 德彪西的《儿童园地》这首曲子给人的形象活泼可爱, 好似儿童在做着各种有趣游戏或与小动物们嬉戏的情景。演奏可据此设计一些儿童的表情、动作, 形象天真活泼, 神态幽默诙谐, 进而围绕这一主题做更多变化和细微的处理。若没有这一形象, 仅追求表面的优美动听和华丽技巧, 就会偏离音乐内涵, 或过于华丽, 或过于深刻, 或过于激情等, 导致音乐表情不当。

(二) 准确的意境将再现真实、感人、永恒的美

准确的意境塑造对再现作品的精髓至关重要, 它能带人回到作品的真实意境中去, 让人去体现曲中情、曲中意。不顾作品原意, 仅把作品音符弹出, 或毫无根据的任意发挥, 都无法让听众领会到真正的美感。如贝多芬的奏鸣曲《月光》, 第一乐章并非曲名表面所折射的舒缓、幽静、水波荡漾式的月光, 隐藏在背后的是一种巨大的悲痛。从贝多芬的传记可知, 当时他正陷入失恋的痛苦中。由于自己地位的卑微, 被对方家庭视为门不当户不对, 致使无法与所爱的人生活。第三乐章则更是充满着愤怒、申诉、抗争的情感, 有着疾风暴雨般的气势。而第二乐章, 李斯特把它比喻为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不了解作品的真实内涵, 就无法准确表现作品。

毋庸置疑, 演奏者对所演奏作品的音乐形象把握得越具体, 意境把握得越清楚, 传达给听众的音乐就越明确, 听众也就越容易理解和被感染。所以, 作品音乐形象和作品意境的把握, 可被看作是作品生动表现的源泉和动力, 是钢琴演奏艺术再创造的重要环节。

三、反复练习和精心演奏

经过前两个阶段, 演奏者对作品有了准确的理解和认知, 对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意境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从而为钢琴演奏艺术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要完成创新, 还必须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最终的精心演奏。

一方面, 在这一阶段演奏者要通过不断地、反复地练习, 熟练掌握作品的音乐形象、演奏方法、演奏技巧。练习的过程是艰辛而又漫长的, 它贯穿于任何一位钢琴演奏家的艺术生活。所以, 长期的、艰苦的练习是成就一位钢琴家的关键。

另一方面, 精心的演奏是完成创新的最终步骤。演奏是演奏者审美及情感体验的表现阶段, 是将前两个阶段所获得技能施放出来的过程, 是一个从理性认识返回到感性认识的阶段。弦乐大师梅纽因曾说过:“音乐的确是多种因素的融合, 因为演奏音乐需要整个身体动作的协调, 包括所有的神经和肌肉。还需要智慧、创造力和灵感。”[3]可见, 钢琴演奏是一个高度系统的艺术活动, 成功的演奏决非偶然, 而是演奏者从生理到心理努力的结果。

结论

演奏者都必须经过以上三个阶段才能完成钢琴演奏艺术的再创造。理解和认知作品越准确, 塔底就越坚实;而第二阶段对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意境的把握, 将塔底的内容进行浓缩而生华成演奏者自身的技能及感受, 从而在演奏中表现出来。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步步升华, 最终完成钢琴演奏艺术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约瑟夫·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克里姆辽夫.《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

上一篇:行为智能下一篇:商务英语词汇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