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创造力

2024-10-12

设计的创造力(共12篇)

设计的创造力 篇1

艺术设计是传统的“男性主导”的领域, 我们不难发现主流设计史、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文本里大都是男设计师的姓名、作品以及基于男性标准的设计评价。相比之下, 获得记载的女性寥寥无几, 许多女设计师成就非凡, 但基本上还是处在其男性合作者的阴影之下。女性主义认为这是由于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女性长期处于从属地位, 同样地在艺术设计领域里女性特征与价值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即便如此, 女性设计师没有停下脚步, 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和自身地位的提高, 她们已经并且还将以多种方式投入到设计中, 平等自信地表达自我, 展现独特的视角、思维和创造力, 为艺术设计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女性设计师的探索与实践

人类最初的发明和设计活动中就不乏女性, 许多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的工艺门类, 诸如纺织、制陶、刺绣等等, 其本质都是妇女在平凡生活中的设计创造。但这些创作大都用于自给自足, 不以商品市场为目标, 其成果往往消耗于岁月流逝之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传统妇女设计行为的关注与评价。

正式意义上的职业女设计师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工业化成为大势所趋, 机器包揽了许多繁重的体力工作, 从而减少了对劳动者生理上、性别上的特别要求, 为女性更多地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机会。再加上女性主义运动推动了教育普及, 接受设计教育进而从事设计工作的女性数量显著增加, 她们扩展了女性设计的范畴和影响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中, 苏格兰“格拉斯哥四人组” (Glasgow Four) 的主要成员马格丽特·麦克唐纳 (Margaret Mcdonald) 和弗朗西丝·麦克唐纳 (Frances Mcdonald) 姐妹在平面设计、室内和家具设计领域自成一格, 她们采用单纯的几何图形、以纵横直线为基本的设计语言, 直接影响到现代主义风格的形成。“文静而意志坚定的独行侠”艾琳·格雷 (Eileen Gray) 使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面貌发生改变, 是把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联系起来的重要人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英格·肖尔 (Inge Aicher Scholl) 创办了德国二战后最重要的设计学府乌尔姆设计学院, 提出理性设计原则、系统设计方法, 为艺术设计广泛地介入工业生产开拓了道路。

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 为女性设计群体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土壤, 她们的设计创新开始得到相应的社会认可与赞誉, 在设计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来自法国的时尚大师可可·香奈儿 (Coco Chanel) 是名副其实的开拓者与佼佼者, 她彻底改变了西方女性对时尚和自我的看法, 香奈儿品牌流行百年至今仍是世界顶级的时尚品牌。2004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颁给了英国的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 她是第一位女性获奖者, 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获奖者。扎哈·哈迪德的创造力不止于建筑, 还涉及绘画、城市规划、产品、家具和室内空间等多个领域, 她敢于冲破固有体系, 大胆运用动态的空间和几何造型, 赋予建筑蓬勃涌动的生命力与未来感。日本的川久保玲也是一位走在时代之前的设计师, 她将东方典雅沉静的气质与夸张的轮廓、犀利的线条、沉郁的色调、不对称堆积式的剪裁相结合, 创造出比流行超前得多的原型和概念服装, 被誉为时尚界的“另类鬼才”。

越来越多的女性以过人的才华、大胆的创意和不懈的努力脱颖而出, 推动艺术设计前进的步伐, 也激励广大女性设计师发掘自身优势, 展现自我风采, 实现职业理想。

二、女性设计创造力的特质

设计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创造力是设计师的核心能力, 直接影响着设计创作的状态和结果。由于女性与男性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 由于千百年来文化所塑造出的两性价值话语与权力结构的差异, 在对待设计创作的问题上也必然有所不同。从设计动机、设计思维、设计动力等方面加以分析, 将性别观念的“差异”而不是“差距”转化为正面的能量, 有利于平等客观地认识女性设计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 女性设计创作的动机——认识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对而言, 女性不像男性那样擅长于构建宏大的价值观体系, 社会性别化的劳动分工及领域划分形成了女性价值与情感取向更倾向于家庭空间、生活细节的传统格局, 她们与日常生活有着特殊亲密的关系。作为女设计师, 既要在设计台上做方案, 也要在家里承担各种家务, 她们的创造力蕴含于天然的生活情趣之中。她们关注造型、功能和技术创新的同时, 更能够理解设计对于生活的意义、对于人的意义。两个方面融合在一起, 呈现出建立在女性视角作用下的设计实践。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江黎女士在谈到她的工作时曾说:“集中在设计的前期行为上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即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探讨人的生活行为、研究不同种群的生活文化等。从人与物的需求关系和人 (设计者) 与人 (使用者) 审美观念的传达出发, 对我们每天都要发生的行为开始设计的思考。”

对生活状态、精神状态或者说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女性设计师普遍存在的特征;是女性设计创作形成的源头, 影响她们设计行为的展开以及对项目的决策和取舍;也是女性设计的责任, 当高科技使许多新产品具有更复杂的功能和操作程序却也因此在消费者眼中变得僵硬冷漠时, 当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却也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 女性的思考和表达成为设计重塑的一种内在力量, 她们坚持自身的独特视角, 不卑不亢、不急不缓地传达源自生活的脉脉温情, 寻求设计生态的最佳平衡点。

(二) 设计中的女性思维方式

从设计学的角度谈到女性思维, 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将女性与偏感性的形象思维联系在一起, 这确实是女性思维的一大特点。除此之外, 有研究表明:女性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层中至少有一个区域比男性大, 连接两个大脑半球的胼胝体至少有一段比男性的略粗, 连接两个大脑半球的前接合处比男性的大约12%。这种生理构造的差异, 解释了女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女性的网式思维更强。

“形象”意味着在场、体察, “网”意味着多触点、多交叉、多方向, 女性思维方式的特长为其设计创作带来更大的弹性和丰富性。首先, 设计工作展开的过程中, 无论是前期的调研、还是方案过程中的推敲、或是产品的最后实施, 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比对和筛选, 以获得最佳思路。如果完全通过严谨的逻辑计算来处理这些信息, 难免产生电脑程序般的规格化的结果, 与创新之路背道而驰。而这时候可以说女性是很好的情景制图专家, 她们头脑中那张思维的网就是一张完整的、动态的立体图纸, 信息与问题各司其位、联动运作, 使复杂的境况与创造情节变得层次清晰且富有情趣。其次, 女性设计师倾向于把设计看作网络型的关系结构, 把判断和选择视为关系中的理解和对话。她们善于解构体系, 模糊学科门类间的藩篱, 建立跨界的、多元的设计视野, 并且尝试在不同元素、题材之间构建联系, 敏锐地提出各种潜在的可能性, 从诸多制约因素中寻求更新创意的灵感, 从而实现突破与创新。欣赏英国室内设计大师凯莉·赫本 (Kelly Hoppen) 的作品, 她擅长平衡东西方美学, 能够将原本冲突的几种风格统一于室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些以往不受重视或不易发现的环节经她之手往往成为空间中的点睛之笔, 这些都是女性设计思维融会贯通于设计中的体现。

(三) 女性设计创作的动力——通过“自省”沟通需求与设计

众所周知, 女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个人思考时, 往往呈现一种自言自语、自问自答的状态, 在自我找寻中逐渐形成独立的话语系统。研究者将这种“自省”归结为女性对于生命周期的特殊体验、内心情感的表现冲动和理想化生活的塑造与追求。这样的创作方式同样出现在女性设计师当中, 她们往往把自己设定为第一受众, 将审美对象幻化成自己或者身处的场景, 形成理解自己从而理解他人的独特形式。与男性设计师冷静理性的旁观者的身份标签不同, 女性设计师设身处地地考察不同人群的需求, 通过“自省”沟通设计主体 (设计者) 与客体 (使用者或消费者) 的体验和感受, 努力使双方的自我价值和个体理想共同依附于设计产品得以实现。林徽因先生的侄女、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的华盛顿越战纪念碑, 将内涵沉重的纪念碑建筑设计成“大地上的一道伤痕”, 以普通民众的角度叙述记忆、反思和疗伤。当观者走进在草地上裂开的空间, 并沿着镌刻有死难者名字的黑色石墙下行的过程中, 会感到周边事物全都隐退, 冰冷光洁的黑色花岗岩反射出自己的影子, 生者与逝者、生者与自己的影像在这里紧密交融, 带给人们悲悯怀念的亲历感。女性创作的越战纪念碑经由自我追问对历史事件融入个体意识的阐释, 赋予设计新的外延与内涵, 比高大雄伟的史诗性纪念碑更加具有震撼力。

总体而言, 女性在设计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特征是值得重视的创意资源。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资源的价值, 关注她们对设计的理解, 这比简单地强调男性女性孰优孰劣更多了一份对“人”的深层次的尊重, 将为高素质的女性设计人才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有利的发展动力和外部环境。更多的女性以独立自信、充满活力的姿态参与竞争和选择, 不断拓展设计范围、深化设计内涵、提升设计品质, “女性创造的设计”将在更广阔的领域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英) 彭妮·斯帕克, 李信, 黄艳, 吕莲, 于娜译.设计百年——20世纪现代设计的先驱[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袁熙旸.当设计史遭遇女性主义批评[J].装饰, 2012 (1) .

[3]熊嫕.女性创造力与女性设计行为 (节选) [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1 (4) .

[4]江黎.由“坐”引发的设计思考[J].中国美术馆, 2007 (9) .

[5]黄春晓.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设计的创造力 篇2

【摘要】:创造力一般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指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而动物不能。”“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而在新时代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研究。

【关键词】:质疑、发现、鼓励、创新。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而是思考力的培养者。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肩负起历史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才能使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创造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的超越。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谓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是“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力有所不同,学生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教师引导下,以课程教材(间接经验)为认识客体,其具体方式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发明”。因此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1、巧妙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沉浸于课间活动,不易集中于学习活动中。如果在短时间内学生能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将对

第 1 页 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上课伊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雪花》一文时,先让一朵朵小雪花“飘满”黑板,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我趁热打铁,学生上黑板“添砖加瓦”——画画小雪花。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还使学生的记忆、思维进入了最佳活动状态。

2、精心提问,点燃思维火花

教师精恰合理的“导”能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上游和下游分别在什么地方?水是怎么流的?即使小羊弄脏了水,狼会喝到吗?通过思考、讨论,结合板书,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纷纷提出了许多小羊对付狼的好建议,这些建议闪烁着学生创新的绚烂火花。

二、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他们“移情”的机会,使学生融入角色,设身处地去领会、去感悟,让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土壤中生根长叶。如教学《认识标志》一课时,认识了左转弯和右转弯标志后,学生模仿驾驶员,看到标志转动手中的“方向盘”。学生在操作体验过程中,对标志有了深入而全新的认识。并做创造性的练习,设计一个“儿童赛车场”的标志。同时,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切不可只注重发展发散思维,而忽略了聚合思维的培养。并且,创造思维是大脑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从创造思维的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灵感”产生期间,右脑的功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左脑的利用和训练,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增加一些左侧肢体的活动,挖掘右脑潜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第 2 页

三、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和课堂教学相比,课外的时间多,空间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思维自由驰骋,更易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也指出: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对此深有感触,因此常常广劈领域,给学生创新的机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1、尽情玩耍 丰富感知

玩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孩子去野外钓龙虾、挖野菜、吹草叶……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学生保持愉快开朗、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从而激活大脑思维,提高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为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学科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了生活的经验,小学生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处着手,无话可写了。例如,班队活动组织钓鱼后,一个学生在写《一件有趣的事》时,有一段这样写道: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到钩子上有动静,用力一甩,没想到钓起来一只鞋子。真气人,怎么鱼没钓到,钓到了一只鞋子。这时,从鞋子里爬出一只龙虾,我顿时兴奋起来……生活成了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玩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动手实践 体验乐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特别乐于动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解放他们的双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体验了乐趣,还培养了能力。例如,《动手试一试》一课,科学家做了两个实验,并下了一个结论。那么科学家说得正确吗?请小朋友动手做做实验,自己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践,引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对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入了催化剂。

3、自由发挥 弘扬个性

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一句话,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需要去体会、去感悟。课文中插图只能欣赏,难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第 3 页 自己动手画一画,效果就大相径庭了。如《云房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教师要求学生把这情景画下来,并发挥自由想象,出人意料的是,有的学生竟然画上了飞翔的小鸟,七色的彩虹,放飞的风筝……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自然美,还表现出了丰富的创新潜能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创造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身边。爱迪生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跟她母亲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从点点滴滴做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如涓涓细流,日积月累,终将汇入滔滔大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能使学生爱学语文,进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最后,用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尔德《创造性与心理成长》

2、布鲁纳《教学过程》。

3、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4、《新课程标准》

设计的创造力 篇3

一、以趣促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创造,首先是一种思维的创造。所以要想上好设计课,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创造性思维往往来自于人的灵感,没有创造灵感的出现,就没有创造的实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拥有创造性思维,而这种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美术课上,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1.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敢想精神

想象是创造的催化剂,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敢于想象,就是人类创造之源。美术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可以运用想象画、命题画、创作和默写等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既成的结论要敢于怀疑,大胆否定,打破传统的做法。不但敢于想象,而且要想得开,想得远,让创造性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独创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强调统一的标准。从规范学生的学习入手,每提出一个要求,都要学生达到同样的目标。这样,每个学生画出的是同样的画,呈现出的是相同的风格。这难免会抑制学生的审美个性,限制学生独创性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生的美术创造潜能。创造本身是一处追求自由的活动,体现学生 “自我实现”的冲动,具有一定的个性表现。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和独特的表现手法,鼓励独创出新。

3.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好奇心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重视兴趣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好奇心。美术课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大自然为他们提供了活动的场所。作为美术课就是在广阔的自然中,以有趣的事物吸引学生去观察,去想象,使他们对这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广泛的好奇心。多看才能多想,多想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

4.鼓励讨论,扩展创造性思维

我们知道,讨论可以激发想象力,可以扩展创造性思维。美术课教学中广泛的讨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交流,能使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再者通过讨论,不同意见的交锋,各种看法的碰撞,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固有的思维习惯。使每个同学都感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是最有发言权的人。这样,创造性思维才会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现代美术教育注重优化个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素质的角度去思考,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1.转换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录像等丰富的内容,让学生产生想学的愿望,由教师被动地讲变为学生主动地学。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动手,自己找出答案。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完全摒弃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以实践为主,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己努力进行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教学活动。

2.竞争进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集体荣誉

美术设计的内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学生完成设计的过程中,我常常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看看谁的作品的质量高,谁的作品数量多,接着评出优胜队和个人。看似平常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组织得当,不但可以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并在班集体中形成凝聚力。

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很广泛,所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加强美术方面的素养,具有创造能力,学会做一个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加强教师自身艺术素质,把握好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关键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往往来源于教师的启发,学生的灵感往往得益于教师引导。作为教师,首位的应该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厚积而薄发,只有自己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提高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把提高自己艺术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广泛阅读艺术教育书籍,以美术理论为主,兼涉其他艺术,如文学、音乐、戏剧、影视等。在学校开展课外小组活动和给学生讲课时,我尽量用自己的作品,有时和学生同堂设计,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也能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当然,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中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设计作品的好坏,有很重要的作用,进而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谈形象设计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4

形象设计, 更准确地说即是“人物形象设计”或“人物造型设计”。它是研究人的外观与造型的视觉传达设计;它综合了轮廓、造型、质地、色彩以及风格等因素的表现效果;它是使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包含服装、服饰、发型、化妆、体态具体内容, 还包括了精神、文化等因素, 使衣、形、神和谐统一;它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构思与计划, 以及把这种构思与计划通过一定的手段完成的过程。形象是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等的具体表现, 并以此引起他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它就像一种介质存在于人的主体和客观的环境之间。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形象让他人认识自己, 而周围的人也会通过这种形象对你做出认可或不认可的判断, 这种形象不仅包括人的外貌与装扮, 而且包括言谈举止、表情姿势等能够反映人的内在本质的内容[1]。

随着信息时代、图片时代和新经济时代的接踵到来, 社会在科技的进步中高速发展, 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仅有几所高校有这个专业, 而且招生人数极少, 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几百个影视制作单位, 上千个电视台的人才需要。而人物形象设计的范畴还远不仅局限在舞台和影视行业, 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 政府部门的首脑、公关、营销部门的员工等等, 都需要很好的形象设计。加入WTO的中国经济进入国际市场, 为了积极参与竞争, 无论是政府、企业, 还是他们的代表或法人, 都需要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和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因此, 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用人市场是非常美好和广阔的。

1 形象设计的行业背景

在现代社会, 形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比较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人们形象的效果对于择业、工作、生活社交等活动均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对美好形象的追求, 不仅会使每个人充分挖掘自我形象的潜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魅力, 更重要的是, 它让人自信并漂亮起来, 这是人们热爱生活、注重自我、尊重他人的体现, 也是个人的自我表达、企业和国家向外界传递重要信息的手段。

形象是物的外在形态和相貌, 设计就是计划和创作。形象设计的定义就是艺术加工物像的计划和创作行为。形象的设计涉及面广, 与工艺美术、服装、饰品、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密切相关。

形象设计起源很早, 自从有了人类的文明, 就产生了形象设计。远古人类劳动的工具制作就是一种形象设计。人类进入到信仰时代, “图腾”的产生是另一种形象设计。形象设计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形象设计随人类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发展。形象设计在近代社会受到关注。人类进入商品社会, 竞争除了导致商品的外在形象的变化外, 也导致了对人的形象由内到外的塑造, 于是形象设计有了更多的需求。

通常所说的形象设计主要是针对人或物的外表进行包装和塑造。形象设计分类主要包括了个人形象、群体形象 (含城市形象、企业形象、国家形象) 和以人为核心的外在景观。

单以个人形象设计来说, 设计师通过对个人进行包装和塑造后所呈现的整体效果为个人形象设计。这主要包适个人的发型、化妆、服饰及仪态的设计。个人形象设计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而不断攀高, 需要设计师与时俱进。人的审美进程由最初对人的第一特性的崇拜发展到对人的第二特征的欣赏, 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提高, 又注重人的第三特性的追求———即对气质和品味的追求, 这种追求尤其表现在现代人的审美观上。个人形象设计的本质是对个人形象的完善和提升, 帮助个人提高自信, 追求品味, 找到自我, 而不同于文学艺术形象的塑造, 也不是模仿和复制。

2 形象设计是门综合性艺术

个人的形象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主要表现在发型、化妆、服饰及仪态等方面, 具有知识的多学科性和多技能的专业性;又因个人的形象又是千差万别的, 受个人的生理性和社会性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变化等条件所制约, 这就决定了形象设计要求以生理性和社会性相结合, 把握动态的多样性原则, 合乎一般美学原则。生理性表现在人的自然本色, 要扬长避短, 做到形象要合体;社会性表现在人的社会活动范围, 做好角色变换, 形象要合适;动态性表现在环境的变化, 形象要与之和谐。

个人形象设计主要借助形式美和情感美来实现。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是对自然美加以分析、协调、利用;它也是形态化了的反映, 从本质上讲就是变化和统一的协调;同时是贯穿个人发型、服饰、化妆、造型众多艺术形式之中的法则。主要有色彩、造型、比例、均衡、视错、节律和强调等几方面的内容。情感美的基本原理是求真求善, 合乎社会道德准则。其基本法则是强调仪态与道德的协调性, 使个人振作起来, 自信起来, 积极行动起来, 成为一个社会的鲜活的形象。

统一和协调是形象设计的灵魂。没有统一和协调是不可能让形象生动起来的, 要想个人形象生动起来, 就要做到形象的由内到外的统一和协调, 如果脱离形式美和仪态美, 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设计。

形象设计的最高境界为自然, 最高标准为形神兼备, 最终目的为满足社会与人的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个人形象设计的审美也随之发生变化, 对形象设计的要求将呈现多元化。随着形象设计事业的发展, 一个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的生动局面将随之逐渐形成,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个无比美丽的世界。

形象设计既抽象, 又具体, 需要我们学习相关理论和掌握相关技能。一个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艺术工作既美好又艰巨, 需要我们一代人的努力。

形象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适合个人特点的发型、化妆和服饰, 那些为了拍摄艺术人像照片甚至为了饰演影视角色而塑造的形象, 都不是为了人的社会需要而设计出的形象, 是人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等的具体表现, 并以此引起他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它就像一种介质存在于人的主体和客观的环境之间。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形象让他人认识自己, 而周围的人也会通过这种形象对你做出认可或不认可的判断, 这种形象不仅包括人的外貌与装扮, 而且包括言谈举止、表情姿势等能够反映人的内在本质的内容的形象。而人的形象设计的目的则应是为现实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这一点与企业CI设计十分相似, 都是为了长远未来的发展。因此, 它的内容包括外在形式, 如服饰、化妆等, 而且也包括内在性格的外在表现, 如气质、举止、谈吐、生活习惯等等。从这一高度出发的形象设计, 决非化妆师或服装设计师的能力所能完成的。形象设计是通过对主体原有的不完善形象进行改造或重新构建, 来达到有利于主体的目的。虽然这种改造或重建工作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但是客观环境对于主体的新形象的确认则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国外, 形象设计是一项很普通的服务, 它的消费者主要来自政界、企业界或演艺界的公众人士, 除了因为它的费用不菲外, 还由于公众人物的形象对其事业和未来人生道路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巨大。在国内, 真正意义上的形象设计也已有多年的历史, 但它一直局限在演艺圈, 并俗称为“包装”。对演艺明星的包装其实就是形象设计。

形象设计往往会被人们误解就是发型、化妆或是服装、服饰的设计, 这种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形象设计不仅包含服装、发型、化妆几项具体内容, 它还含有精神、文化等多种因素。形象设计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构思与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思与计划, 通过一定的手段完成的过程。在整个形象设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怎样培养形象设计的创造力成为我们将要面对的新课题。

3 形象设计中的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指的是什么?创造力是设计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 它并不是一种神秘的现象, 也不是少数极富天赋的人的专利, 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的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只不过需要适当的方法将其开发出来。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莎艾曼贝尔明确地指出:“虽然不同的人有着大为不同的创造活动的潜能, 但是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人的创造性。当我们在形象设计过程中, 有意识地开发创造力, 使创造性在设计作品中形成核心, 将会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富于新意, 更加富于活力, 也更加富于个性, 因为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创造力的形成, 主要取决于设计者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方式,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要打破一般习以为常的感觉模式, 从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去感受对象;

要放弃通常的思维方式, 避开常用的思维途径, 另辟新路;

随时保持思维的活跃, 不要受经验和常规的束缚;

保持思维的广阔性, 从多方面观察事物和对象, 要在一般人看起来没有任何关联的资料信息中, 发现相关的联系;

思维角度要多观点, 采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和地位来感受对象;

要及时放弃旧的构思设计, 尽快纳入新的设想;

删烦就简, 善于从众多的思维中, 抓住感觉最突出的构思设计。

创造性思维是一件出色的设计作品的原动力, 它会赋予设计作品生命的色彩。大部分人的思维都具有一种既定的模式, 喜欢先入为主。这是由于长期的思维习惯而形成的。对于设计者来说, 这是非常不利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突破习惯束缚, 突破常规顾忌。打破这种思维模式的一种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是———否定思维。即对给定的设计主题进行表象否定, 通过这种否定让你的思维脱离既往形成的思维习惯, 踏入一片新的思维空间。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创意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头脑风暴法,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于1939年创立使用。近代人多发展为文艺沙龙、科技沙龙。提案人要打破常规、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 以抓住瞬间灵感来得到新的构思。发言人自由热烈, 不受约束, 气氛轻松。这种方法突显集体智慧, 在思想的碰撞中再集思广益。这种方法应用到课题教学中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

激发创造欲望法。兴趣的产生是创意思维的基础, 通过理论及可视作品对兴趣进行不断培养, 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 特别是研究优秀作品和名家大作的设计和思维的形成过程, 通过可视形象的不断激发, 让脑细胞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 创造欲望不断得以激发, 达到创意思维空间的无限拓展及大脑的高速运转, 闪出灵感火花。[4]

联想思维训练法。可从两个方面训练:一方面从一命题出发罗列出所有相关的事物 (可以是相似、部分相似或部分相关) , 由这些事物引发对命题的思考;另一方面从命题出发罗列出所有与命题相反相矛盾的事物, 从而对原命题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动出灵感。引导学生在天马行空思考问题时, 及时抓住脑海里浮现的各种想法, 用草图或者用文字应及时记录下来。重视草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4 结语

形象设计中创造力的培养一定要重视系统思维的创造能力培养, 它有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 同时以系统观念统领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 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过伟敏.走向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5.

[2]余达淦.创造学与创造性思维[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03.

[3]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设计 篇5

武夷山市兴田中学 赵良兴

一、教材分析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题: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都江堰也编钟都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也创造。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本课的重点: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型编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勇气和对美的追求。

本课的难点:了解都江堰的结构与动作,引发学生对宝贵历史财富的认同感和由衷的自豪感。

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是七上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文化史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题材。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缺乏感性认识,但对一切事物有一定的兴趣,借助于这点,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并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聪明和创造的典范。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把握识别历史舆图的基本技能,进步空间想像力。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进步阅读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及修堰的竹笼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进步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留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聪明,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熟悉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进步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四、设计教学方法

基于自主、合作、探究背景的历史教学创新设计研究;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等方法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的准备工作:积极认真的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编写导学案等

其他的准备工作:搜集、准备必要的资料、资源;制作必备的课件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准备工作:启发学生制作都江堰模型以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程度;激励学生做好课件以提高学生对搜集到的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深度。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预习导学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54-55页“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①、建造者:都江堰是 时期秦国太守 父子建造 ②、建造地点:

③、构造:都江堰由“ ”“ ”“ ”等部分组成

④、功能: 和

⑤、影响:它代表了我国当时 的先进水平,是古代 的智慧结晶。(2)神奇的编钟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56页“神奇的编钟”一目的内容,回答2-3题: ⑥、铜钟是周朝贵族在、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为。

⑦、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是在 出土,编钟出土的意义是:它表明,两千年前我国的 已达到很高不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教材-----有目的地“读”、带着问题“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教材时要预先设计好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智力水平又要关注到问题的有效性,问题的设计尽量做到有“层次性、梯度性和探究性”,为学生的自学发挥“导”的功能。

2、学生展示与教师指导

小组展示介绍本组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以此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利用学生课后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竞赛);突出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介绍分水鱼嘴进三丈,退三丈都不行,元明时曾铸造铁牛重达100多吨还是被冲走了;飞沙堰调节水的作用和清沙作用以及名称的由来;宝瓶口的进一步的滤沙过程;看图找出编钟的神奇之处(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进行启发疏导,解决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师的梳理方法应突出在“启发”这两个字上,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循循善诱,使抽象性的理论通过内化形成感性的知识,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3、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1)根据右图,动手画“都江堰示意图”并对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进行演示和讲解。

(2)都江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多媒体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加强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探究、拓展、延伸,不仅能有效地巩固知识体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充分运用知识结构中的情感价值观因素,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4、课堂检测

(1)兴田中学为迎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举办了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是“我国闻名世界的古代防洪灌溉工程是什么?”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

A.都江堰 B.赵州桥 C.通济渠 D.永济渠(2)都江堰位于今天的()

A.广东省 B.广西省 C.四川省 D.陕西省(3)都江堰的作用是()

A.防洪排水 B.防洪蓄水 C.防洪灌溉 D. 蓄水防旱(4)“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这句话赞美的是()A.李白

B.李耳

C.李斯

D.李冰

(5)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所以在教师为学生“解惑”后,对知识进行固化,让学生动手练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能固化知识点,还能在训练中培养创新的火花。从另一个角度讲,历史课在课堂中完成必要的练习,尽量不留课后作业,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六、教学设计反思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 篇6

1.以情景创设为基础,通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思考、探究和获得知识,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动口、动情、动脑、动笔,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提供必要的资料,弥补学生生活阅历的不足,组织好一个丰富、有序的课堂,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学法指导

1.学生自学法。提前编制适合学生能力的学案,让学生预习基础知识,并学会初步构建知识框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小组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在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和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出示视频和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

2.时事教学法。通过对当前宣传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的讲授,吸引学生注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对时事人物的分析和评论,并最终内化为自己进步的动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4.讨论教学法。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生生合作中解决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1)什么是《经济生活》中的价值概念?

(2)什么是《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概念?

(3)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如何评价一个人?

(4)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口述已学知识,泛读本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

强化学生记忆,巩固已学知识点,并了解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

环节二:导入情景,积极思考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靠卖羊肉串捐资助学的好巴郎——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阿里木江·哈力克”“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思考阿里木江和杨善洲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学生活动】

杨善洲退休以后,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阿里木江以烤羊肉串为生,8年间先后捐赠10多万元。他们都在努力劳动着,奉献着。

【教师活动】

教师总结: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多媒体展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设计意图】

让学生领会,劳动使人品尝幸福,奉献使人生获得快乐,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就应该是奉献的人生,是以劳动为荣的人生。为学生选择人生道路树立榜样。

环节三: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

人生价值的实现能不能离开社会?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

楊善洲植树造林,不仅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工人们对他的帮助。复员后的阿里木江曾经走南闯北,靠卖羊肉串为生,吃过很多苦,也因此永远忘不了那些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所以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不能离开社会提供的条件的,人在创造价值时离不开他人和社会。我们要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教师活动】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多媒体展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设计意图】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脱离社会,脱离他人,是无法真正实现奋斗目标的。

环节四:再创情景,内化感悟

【教师活动】

请看视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思考:有人认为,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你怎么看?从人生价值的角度来看,在袁隆平的事迹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哪些道理?

【学生活动】

人生价值的实现的确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教师活动】

对。结合材料,谈谈具体有哪些主观条件?

【学生活动】

袁隆平数十年深入田间地头,克服重重困难,大胆假设,细心实验求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一次次实现新的突破,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骄傲。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和自强的精神。

【学生活动】

1960年,袁隆平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1973年10月,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他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学生活动】

袁隆平淡泊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已经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和学习,主动感悟,内化为自身奋斗的动力,知道精神、理想信念、素质等主观因素对人生价值实现的影响,从而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环节五: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教师活动】

本框题分为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价值——人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努力奉献,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第三目讲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学生活动】

学生在黑板上构建本节课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在学案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活动,课前让学生先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再于课堂中逐步升华。但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思考和探讨。尤其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每个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

设计的创造力 篇7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比较具体的事物元素或者是通过对一些抽象词语的利用,来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散,尽可能地把学生传统的惯性思维打破,把学生的灵感充分地激发出来。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用来启动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是能把放射性思维进行具体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对于思维导图的思考过程来讲,它其实和发散性思维的扩散过程是差不多的,两者都是通过放射性思考的方法来进行的。客观事物之间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表象、意义、性质、感觉、相似以及对立等的方式实现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就是联想的纽带,对于联想这一过程来讲,在思维出发点的选取上,可以从相近、类似以及对比等方面来展开联想,在设计创作当中,设计者所能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横向知识都是有限度的,而通过联想,可以把每一个点的知识逐渐发展成为纵横相交的知识网络。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比较具体的元素或者是抽象的概念,以此作为中心,让学生按照这一中心,通过图形的方式来进行发散性思维联想。这一联想的途径可以是从形状、材质、概念、文字以及功能等等分类实行一级扩散,并且可以把每一个扩散点再作为中心,让学生继续进行思维扩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呈现出丰富的联想。

二、通过循环联想进行设计训练

在艺术设计当中,虽然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使得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连续性以及灵活性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学生也可能会出现思考的结果和主题相偏离的现象,因而使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大打折扣。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在进行思考的过程当中能够建立起一种逻辑性的推理方式,这一方式是把逻辑思维作为基础,围绕这一基础和中心来实行排他法的取优论证,这一方法也就是循环思维联想。所谓的循环思维联想,它主要是把逻辑思维作为基础的,并在概念之间实行转换,通过一系列的推演,能够最终回归到原来的设计当中。

那么,在循环思维联想这一训练环节当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之上,并且要把默写式的智力激励法也灌注于学生循环思维的联想设计当中并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法来把设计完成好。这一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敏捷,也可以使个人思考当中容易出现的思维定势现象得到避免,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够在彼此的相互激励当中,促进交流和合作。学生在思考所要联想的范围的时候,可以结合原有设计当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因素充分地考虑,并给小组当中最后把任务完成的学生留有足够的回到原位的联想空间。例如,在上课的时候,将班级所有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品,在做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思维过程口述出来,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得出作品方案。而后,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方案的联想过程,相互取长补短,吸收他组精华,结合自己的方案,进行二次加工,经过这样反复的思维联想形成最终方案。

三、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设计训练

对于逆向思维来讲,它是把正向思维的规律予以打破,并在此基础上从事物的性质以及事物形态的反方向不断地观察,并展开思考,把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彻底地打破,让学生的思路反其道而行,这样,通常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艺术设计的教学当中,要想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最简单的反义词的知识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从反义词的训练当中来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相对性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在设计创意的时候,把逆向思考的方法也纳入到自己的思维范畴当中,从而不断地设计创新。

教师可以从课题的设置入手,之后再进行词组概念的分析,在词组概念分析完之后,根据这一概念来对事物的形象进行联想,那么,学生就能够按照分析的范围,把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进行有机结合,来展开具体的形象联想,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所联想到的形象来讲,应该让他们把词组的含义充分表达出来,最后,让学生通过所设计的图形来表达出来。

通过这样的方法,在学生进行设计创意的时候,能够更多地站在事物的反方向的角度上,能够从矛盾的对立面来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得学生的设计所表达出来的意义更加生动形象。

四、结语

总之,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必然要求,掌握创新设计思维的方法也成了艺术设计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对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研究,希望能在艺术设计教学当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抽象观察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对设计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之上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训练,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设计意识。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创造出和大众消费相适应的作品, 因此, 创造性思维训练就成了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运用思维导图来实行设计训练、通过循环联想来实行设计训练以及采用逆向思维来实行设计训练这三个方面来对创造性思维训练在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训练,艺术,设计,思维导图,循环联想,逆向思维

参考文献

[1]刘恋, 李博超.关于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7) .

设计的创造力 篇8

网络广告所具有的优势在许多方面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它不但能够体现文字、声音、图像、音乐、动画、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功能, 实现完美的统一, 还可以在视觉、听觉, 甚至触觉方面给消费者以全面的震撼。而且网络广告可以承受任何天气变化的影响, 通过互联网把广告信息全天候、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设计艺术的核心是创造性, 网络广告的创作也不例外。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媒体、广告、产品等极度扩张, 缺乏创造力的网络广告作品是没有竞争力的, 也不可能达成预设的营销目标, 因此, 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是创作优秀网络广告作品的基石。

1 创造力培养在网络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创意”作为“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定语, 指明了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网络广告设计是文化和创意产业众多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力对网络广告创作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创意包含了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内容。创造力是观念、思维, 创新力是创造力的实现和表达。网络广告设计渴望在动态发展中赢得主动和先机, 创意无疑是核心要求。网络广告设计的核心已不是技术与方法, 而是整合了知识和技能的创意能力。网络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诞生至今已近二十年, 从当年的简单文字广告、旗帜广告, 已然演化成集动画、图形、声音、文字、虚拟视觉等高度综合化、复合化的广告媒介。网络广告设计领域也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 高水平的创造力方能获得优秀的创意和高效的市场价值。

2 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的培养

2.1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异于习惯定势的思维方式, 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等组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动下, 通过发散思维, 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借助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 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 形成新的结论的过程。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的培养就是要突出创造性、创新性, 突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网络广告作品, 达到广告营销的目的。

网络广告设计领域, 较常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主要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思维训练以获得艺术的升华;应用发散思维法, 培养广告思维的灵活性;采用收敛思维法, 培养思维的整合性;通过逆向思维法, 培养广告思维的独创性。只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才能造就优秀的网络广告作品。

2.2 通过艺术素养的积累, 为网络广告设计创造力提供灵感的动能

创造力需要借助灵感来点燃, 而灵感是经验积累、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升华的结果。除了生活积累, 艺术素养的积累是最重要的, 它能为网络广告设计师提供产生灵感的原始素材。研究中外美术史论、美术作品、优秀网络广告作品、图形、影视文学作品, 甚至是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领域的作品, 都是下一步进行创新组合的素材, 在艺术素养积累过程中所传达的文化因素是点燃创意灵感的不竭源泉。艺术素养的积累, 在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之后, 可以使网络广告设计师从开始的模仿, 从图形、动画创意, 到文案, 到整个作品的独创都有了根基与依托。丰富多样的网络广告创作语言也将成为设计师进行网络广告作品创作突破的起始点和创造力的源泉。

2.3 注重创造过程的研究, 充分挖掘网络广告的创造力潜力

有关创造思维过程的研究, 当推创造学家华莱士 (Wallas) 和约翰福·罗斯曼 (Joseph Rossman) 的成果。早在1931年, 约翰福·罗斯曼 (Joseph Rossman) 研究了700多名富有创造力的发明家, 提出了以下一套创造发明的过程:1) 需要感 (迫切感) ;2) 系统地提出问题;3) 全面地评述资料;4) 系统地寻求问题的答案;5) 批判性地验证问题的答案;6) 系统地提出新的想法;7) 验证和接受新的想法。

华莱士 (Wallas) 则认为创造性思维由四个阶段组成:1) 准备阶段 (Preparation) :收集资料;2) 酝酿阶段 (Incubation) :无意识性的工作;3) 明朗阶段 (Iiiumination) :突然出现问题的答案、想法等;4) 验证阶段 (Verification) :评价和验证问题的答案、想法等。

人们都普遍同意这样则观点, 即足够的资料是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 虽然资料不是创造性活动的充分条件, 但是收集资料 (准备阶段) 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首要阶段。在网络广告设计的过程中, 前期收集资料的准备阶段非常重要, 是网络广告设计语言的储备阶段。

当准备阶段完成后, 有意识的思维没有出现完满的结果时, 他与出现创造性想法之间有一个间隙期, 例如明朗阶段, 或称之为酝酿阶段、酝酿阶段是创造性思维中比较集中的阶段。从表面上看, 就个体而言, 并没有发生什么活动, 但在酝酿期间或酝酿之末常常会出现一刹那的明朗, 产生解决问题的答案或突然出现新的想法。在这个阶段, 网络广告设计语言在酝酿、在融合, 创造的灵感在瞬间得以迸发。

最后阶段是将完成的创意结果进行验证和反馈, 使网络广告作品的传播效果及营销目标达到最大化。

3 网络广告设计领域几种创作方法的研究

创造力最终是要转化为创作方法和创意灵感融入到作品之中, 这样才能获得优秀的网络广告作品。

3.1 直接展示法

这是一种最常见, 运用最广泛的网络广告创意方法, 使受众直接面对网络广告所传达的产品信息, 从而对所宣传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这种创意方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受众面前, 因此要十分注意画面上产品的组合和展示的角度, 应着力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和受众产生共鸣的部位, 运用色光和背景进行烘托, 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 这样才能增强网络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3.2 突出特征法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 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 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 使受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 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 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

在网络广告表现中, 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 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 (下转第31页) (上接第20页) 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

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 是突出网络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 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

3.3 合理夸张法

借助想象, 对网络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 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 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 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 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

按其表现的特征, 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 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 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 为网络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3.4 对比衬托法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 借彼显此, 互比互衬, 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 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 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

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 可以说, 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 不仅使网络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 而且饱含情趣, 扩大了网络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 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 展示了网络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3.5 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案中各不相同, 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 “以此物喻彼物”, 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 因而可以借题发挥, 进行延伸转化, 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 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 有时难以一目了然, 但一旦领会其意, 便能给人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3.6 谐趣模仿法

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 别有意味地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式, 把世间一般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品和社会名流等作为谐趣的图像, 经过巧妙的整形履行, 使名画名人产生谐趣感, 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 以其异常、神秘感提高网络广告的诉求效果, 增加产品身价和注目度。这种表现手法将网络广告的传播力、诉求力, 寓于一种近乎漫画化的诙谐情趣中, 使人赞叹、发笑, 让人过目不忘, 留下久远的回味。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网络广告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 大有替代传统广告媒体的趋势, 也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参与到网络广告的创作和设计中。然而, 网络广告设计的核心是创意, 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网络广告作品的成败, 因此, 注重创造力培养成为网络广告设计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彭泽立.设计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林家阳.图形创意[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4.

[3]潘鲁生.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4]李巍.现代广告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6.

[5]陈放.创意的革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设计的创造力 篇9

一、艺术设计中造型基础课程概述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综合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其考察维度也随着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变动。艺术设计, 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能力素质 (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 的体现。它首先是为人服务的, 艺术设计应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 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 反过来有作用于生活。而作为一门学科, 艺术设计又是根植于基础造型课程之上的。

造型基础课程是艺术教育初级阶段基本素描、色彩课程的统称。在艺术设计中, 造型基础课程中的“基础”不仅指造型基本技能, 而应是造型技能、造型理念、造型素质的结合, 其目标在于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型”指人们是指人们根据客观实在, 为满足人类生活、精神需要而创造、制作出艺术产品和生活用品。造型又分为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动态造型。而基础和造型又都以艺术设计为最终目标。造型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

二、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因此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创造力是建立在观察、想象、实践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艺术设计中的创造力也就表现为对事物基本情况掌握基础上的一种再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说, 艺术设计需要在创造性环境下, 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得出创新性的成果。

首先,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创造性的环境。创造性环境的培养, 需要我们放松对艺术创作的限制, 给予创作主体自由的环境, 能够包容地看待创作主体的想法和行为以及创作成果, 鼓励创作主体按自己的想法认识自由创作。而从艺术设计教育来看, 要打破传统按部就班的模式, 展开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采用多种教育形式。

其次, 艺术设计中创造力的体现是一种基于基础知识的高层次综合运用。创造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 也即是说, 创造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基础知识的“地基”。所以,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 以及从具象到抽象的能力。

第三, 艺术设计中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力其实是行为主体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基础上对原始材料进行能动性加工, 将个人的想法、灵感以及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融合到设计成果当中去, 产生新颖独特的新产品。

综合来说, 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是艺术设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艺术设计创造力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设计创造力的提高需要有创造性的环境、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创造性的实践。

三、造型基础课程对提高艺术创造力的作用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 造型基础课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提高艺术创造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造型基础课程为提高艺术创造力做好了完善的配套准备。创造性构想是设计的源头, 创造性实践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而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是一个践行设计思维的完整过程。

首先, 造型基础课程形成的创造性环境有利于艺术创造力的提高。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 造型基础课程逐渐形成了鼓励释放学生个性、推动创新、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环境, 这实际上是在为提高艺术创造力打好基础, 促进创造性氛围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创造性环境的形成有利于艺术创造力在实际教学及社会生活中自主发展, 形成一种积极发展的体系。

其次, 造型基础课程从教学理念上促进艺术创造力的提高。艺术设计的造型基础课程强调分析与创造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将学生的概括思维和扩散思维相结合, 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造型基础课程中学习在艺术设计时基于基础知识积极主动地去想, 去自由发挥。当前的艺术教学, 将表现技能和审美素养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 教学观念和方法与时代先进文化相结合, 追求艺术设计的创造理念。艺术设计中的基础课程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而着重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已成为了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教学的核心理念。

第三, 造型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上影响着艺术创造力的提高。基础课程包括素描和色彩课程, 而这些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现实的观察能力, 进而在此基础上培养抽象、想象能力, 最后强调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力, 而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正好体现了创造力。在观察中的新发现、新感悟, 创作中的灵感, 以及灵活的运用能力, 都是创造力提高的具体表现。因此, 造型基础课程通过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影响着艺术创造力的提高, 为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第四, 造型基础课程的多种教学方法促进艺术创造力的快速提高。现在的造型基础课程已经突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室教授、学生模仿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 形成了情景教学、过程教学等多种方法, 并注重与先进科学技术的结合, 开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 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 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增加了创作性灵感的来源, 也增加了学生对艺术创造的领悟能力和热情。

同时, 造型基础课程的应用性还促进了学生将艺术创造力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将艺术创造力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开创艺术创造力和社会实践双向互动、共同促进的局面, 将艺术创造力与社会生产力进行有效的转换, 形成有利于提高艺术创造力的健康模式, 促进艺术创造力的持续快速积极发展提高。

综上所述, 造型基础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 在艺术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影响创新环境、创造性理念、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促进着艺术创造力的提高。艺术设计作为艺术教育中与社会生产力结合最为紧密的环节, 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对造型基础课程的重视则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的创造力, 有利于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发

回顾反思展望拓新

——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研讨会

刘凤梅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400000)

2011年5月26日, 由教育部主办, 西南大学、上海音乐出版社承办的全国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和声学教育教材教学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会议由张友刚主持, 王安国、崔延强、叶荫、郑茂平等教授出席并做了简短发言。包括西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厦门大学在内的四十五所高校代表参加了会议。

自2006年11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至今, 高师音乐的和声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 和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继的课程。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材的修订及试点院校使用情况的说明来引导现阶段和声教学改革的新思考、新启示、新发展。会议的召开对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专业学术的发展以及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短短的一天时间里, 会议内容紧凑充实。上午, 王安国教授做了题为“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工作与《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材教程的解读”的主题报告。回顾了我国近十年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 他讲到高师音乐教学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后的平稳进行期, 过去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前进、倒退、曲折中前进的总趋势。他指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中中小学校存在的问题有:1.不到位——音乐教育在基础学科教育中的地位极其脆弱。国家相关规定中明确规定音乐课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占百分之四, 但是各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开课情况却极其令人担忧, 许多学校不开课、少开课。2.不作为——音乐教学质量不高、内涵不充实;缺乏对有效音乐教育知识的认识;缺少对“音美育人”最根本的哲学内涵的深刻理解。

他同时指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最集中的表现在于促进学科建设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学位点与重点学科的资格申报和评审而不是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核心动力。他强调一个合格的高校作曲理论课专业的高校音乐教师应具备对所教授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及对学生教学的责任心和爱心两方面的基本素质。他认为高校作曲技术理论课应具备的四个基本知识要点包括:两种基本调式 (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 内自然和声材料基本形态、音响特性、功能定位及应用常规及相互关系;清晰乐段概念;建立在盲点结合的协和关系及音线的时空关系之上的复调对比二声部关系;为适用非规范乐队而使用三到五行表达的乐谱形式简化功能谱。

下午的报告会针对王安国教授所提出的现象和问题, 刘之、张碚、张友刚三位教授分别从和声、作品分析、复调三个方面对教材的修订做了相关说明;汪高原、潘琳、张立三位青年教师从自展, 因此, 基础造型课程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必须注重造型基础课程, 力争培养出更多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促进艺术和社会的更快发展。

身教学角度出发对现阶段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做主题报告。

刘之教授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修订说明, 针对高师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将参加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 增加了调式的综合与扩展、歌曲旋律的和弦选配等相应的内容。同时刘老师提出, 针对四声部和声织体的训练在我们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训练时间太长、学生多专注于复杂的声部进行原则、训练过程中付出的时间与结果不成正比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以钢琴作为载体来实现和声从理论知识到具体实践的转换?张友刚、张碚教授分别从复调及曲式分析方面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做了修订说明。针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试点院校在使用中出现的困惑, 张友刚做了题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考”的报告。他指出, 我们在音乐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意创新性与传统型、整体性与个体性、有机性与独立性、连贯性与交叉型、综合性与单一性的结合。

接下来, 汪高原、潘琳、张立三位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了报告。汪老师通过对中学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现阶段大部分毕业学生存在高理论低技能的情况, 不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通过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开设, 课程加强了学生对钢琴伴奏和配奏的训练, 改变了以往以四声部和声写作为主体的模式;加强了和声分析和欣赏方面的训练。张力老师从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改革面临的挑战两方面做了报告。他讲到, 高师音乐课程普遍将四大件 (复调、和声、曲式分析、配器) 做为基本课程, 而这一课程设置与我们的现状和教学目标是不相符的。现阶段课程面临的挑战:综合性、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综合性是要把四大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堆积在一起;实践性、多声部音乐分析和写作在教学中具有更强的教学性;基础性、基于高师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音乐教师, 课程应更注重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实践的结合。

大会最后进行了分组讨论, 各高校代表各抒己见, 对“怎样将四大件更好的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如何选择教材?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王教授最后指出我们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为我国高师音乐教学贡献一点力量。最后请允许我引用张力老师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任何一个改革, 上至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 下到我们教育事业的改革都是一个观念上的改革,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有缺陷我们就弥补、有不足就改正、有失败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坚持下去, 我们的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作者简介:

刘凤梅, 女 (1985-)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作曲技术理论与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崔爱武.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初探.教育与职业, 2008年33期.

[2]陈辉.造型基础课程探究.美术大观.2011年03期.

[3]陆斐然.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改革探析.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0年10期.

[4]王英珏.李禹.对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5]付敏.艺术设计教育创造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中国成人教育, 2009年16期.

[6]李雪飞.论艺术设计教育中创造力的开发.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年02期.

[7]曹瑞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初探——谈2l世纪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4) .

模特形象设计的创造与表现 篇10

关键词:服饰,魔模特,设计,创造

模特也就是“模型”, 其英文是Model。模特最开始是在商品推活动中使用的, 后来慢慢的演变, 也就是现在的“活动的衣架”。因此, 模特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一些不同的产品和类型进行表演创作, 因此也就和艺术、广告以及一些时尚产品联系在一起。服装模特是模特中的一种, 其主要是进行品牌以及服饰进行展示, 进而实现宣传的作用。因此, 对于以下几个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文化、气质、身高、相貌以及体型。此外, 展示能力也不可或缺。这些都是必备条件, 而一定的感悟能力也是必须的, 比如:对服装设计的领悟、对时尚的敏感、熟悉制作的面料以及制作流程以及舞台灯光。

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 艺术形象更是如此。艺术形象通常指的是一个别艺术形象或者是各个艺术形象组成的整体。而服装艺术模特属于一种形象额塑造, 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别服装。这个现象既融合了表情、神态、体型, 又夹杂着模特的语言表达。

一、服装模特的形象定位

服装模特的形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模特的自然现象。可以说我们可以很直接的观察到模特的自然现象, 比如:技能、表演的风格、相貌、身材以及个人的特点等。 (2) 模特的道德现象。如果说模特的自然现象是直观、感性的话, 那么模特的道德现象则是含蓄的、理性的, 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察。通常来说, 模特的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模特对待周围人的态度、对于工作的看法、在面对个人以及公众时的修养等。

模特气质的差异和个人的性格、体型以及五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名出众的模特, 不仅要有非凡的气质, 更要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一种最佳的状态。以下是关于模特的形象分类: (1) 纯。纯适合的模特群体是:上庭比较长、走路时步伐比较轻盈、脸部比较圆润, 此外目光也要明澈。具有以上特征的模特比较娇羞动人, 天真烂漫、清纯可人。 (2) 雅。雅就是温文儒雅, 具有一种高贵的气质, 既有小家碧玉的内涵, 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雅适合的模特群体是:谈吐和气质都比较优雅、动作如弱柳扶风、含蓄内敛, 面部也比较平和。因此, 可以看做是传统模特的典范。 (3) 媚。媚是一种女人味, 是风情万种, 因此这类模特的特点是:无论是体态还是举手投足之间都妩媚多姿, 娇美无限, 可以说是婀娜多姿、充满了性感以及魅惑的味道。 (4) 酷。酷代表了一种独立不羁、桀骜不驯以及张扬的性格, 这类模特的五官很清晰分明, 比较我行我素, 在走秀时动作幅度比较大。

二、模特形象设计的创造与表现

模特的形象是无声的, 也代表了模特的语言, 融合在表情、形体以及神态之中。在服装表演中, 观众是通过这几个因素来对产品的形象进行感知的, 才会去关注产品、领会产品要表达的意蕴。因此, 模特形象具有感染力、吸引力以及持久力。模特形象和自身创作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服装的风格会受到设计师风格、消费者的导向以及大众的穿戴习惯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其中, 设计师的设计目的、风格、渊源以及构思也是千奇百怪, 无所不有。因此, 模特需要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 提高自己对服饰的鉴赏以及理解力, 这样才能将服饰的形象以及个性完美的展现出来。

服装的款式是多变的, 可以说是风情万种, 这就要求模特具有丰富的语言。如果只用一种僵化的风格、形态以及面孔去面对服装, 这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对表情、形体以及神态进行多重组和。因此, 模特的技能很高, 这和我们平时的想象不一样。模特形象是一门艺术, 其是用无声的语言创造的。服装艺术是空间的艺术, 这是因为服装的形态、色彩、比例、大小以及构成都在空间中展现的。此外, 也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的伴奏让其更加淋漓尽致的将风度、气质以及韵律展现出来, 因此服装艺术将空间和时间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人是服装的对象, 因此服装模特的主要任务是对人体进行展现。然而, 人的审美千差万别, 对于审美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难以接受嬉皮以及朋克的服装, 但是有的人却对这种独特的艺术审美大加赞赏, 情有独钟。可见, 对于美的诠释以及创造也是服装模特的艺术性之一。这就要求模特在T台上找寻和创造独特的艺术形式。

服装模特的核心任务是对服装的艺术风格以及主题进行展示, 因此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对以下几个因素进行掌控:姿势的变换幅度、变换大小以及力度。简洁大方式职业类服装的特征, 因此对于模特来说, 在展示时跨度要小, 步态扎实、洒落干练, 要果敢、自信。举个例子, 礼服类服装设计。这类服装在设计时要注重贵族气息, 将人体的端庄、典雅以及淑女气质展示出来。在表演时, 要集中精力, 动作幅度小, 眼神要高傲, 注重人体曲线的造型和彰显。运动类服装主要体现青春活力, 可以使用跑跳步走台, 要活泼, 热烈, 动感强。而家居、休闲类服装追求轻松、舒缓, 表演可用生活化的行走、漫步等方式。

结语

模特形象设计的创造与表现是一门艺术, 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模特和服饰的魅力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李俞霏, 田宝华.论中国服装模特发展中的不足与提升途径[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12 (23) .

[2]马一婷.中国时装模特职业素质培养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12 (3) .

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篇11

一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1基础知识缺少创新性,重技能轻创意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课和工艺课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目前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课知识缺乏创造性,并且老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只重视教育学生掌握熟练的技法,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进行艺术创造,与国外的艺术教育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重视学生的自由发挥,学生创作不受限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是按照规定的模式进行教育,不寻求新的创作,这样不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艺术设计教学质量不高,教育思想观念滞后

我国高校对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明显不如国外,虽然国家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好好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的执行力度以及监管力度都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教学水平不高,导致教学质量偏下,学生对艺术设计不得要领,创新性思维有待加强。在教学方面,主要是教学老师的教学模式和自身的技能掌握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只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之创造性地学习艺术设计,才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1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模式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重视教学,忽略科研。我国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不仅是为了满足我国自身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在国际发展中赢得一席地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制定有效的课程教学规划,同时也要构建合理的理论框架,进行实际的训练活动。在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国际上艺术发展的方向,进行产、研、学一体化。目前我国学生的艺术创造性以及实践能力还处在非常低下的水平,所以要针对我国学生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计划设计,要让学生在学会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进行实际的练习,然后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将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出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艺术设计发展。

2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跳出定势法。所谓的跳出定势法,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使学生跳出思维定势,摆脱传统经验带来的思维束缚,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要打破常规,获得大部分人得不到的东西或思想,就必须逃离旧模式的范围。在教学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应该独立思考,不断地跳出原有的解决方法,跳出常规,进行创新。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的思考和实践。

(2)头脑风暴法。所谓的头脑风暴法,也就是召集一些人,让其在一起就某一件事情进行共同讨论,只要是能够想到的、无论对错都说出来,以此来产生创新想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好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谈论和发言,把每次学生的发言内容都记录下来,整理好,由老师把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的想法进行最后的汇总,然后把各种观点和想法公布出来,最后让所有的学生针对整理好的观点进行优缺点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

(3)综摄法。综摄法是1944年威兼·戈登提出来的开发人们创新力的一种方法,也被称作类比创新法或群辩法。所谓的综摄法,就是对已经存在的事物或者实践证明可行的实验结果进行改进,以此引导参与者,分解该课题的组成部分,在探讨过程中碰撞灵感,得出更为创新有效的想法。老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分组,然后找一些与要讲的主题相关的知识资料给学生,不公布讲课主题,让学生自己通过资料进行自由联想和发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让小组之间进行整理和发表,选择风险最小的想法。综摄法与头脑风暴法有点类似,但是不同的是,综摄法一开始不直接公布讨论的主题,而是在讨论之后公布,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心智图法。心智图法是一种全面开拓思维的方法,它能够很大程度地让人在脑子里进行基础知识回顾,并想出创新概念,然后迅速地产生图像并进行思维定向。所谓的心智图法,首先是找一张能够画很多东西的图纸,然后把自己头脑中的中心概念画在中间最重要的位置上,然后不断地思考和研究,由这个中心概念不断地向外延伸,产生更多的关联概念,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以中心概念为基础的记忆树,各种图形、文字和线条会将有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幅心智图。在这张心智图中所产生的问题的解决答案就是最后的解决方法。

3构建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

为了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创新,使其能够很好地理解艺术理论,同时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开发自身的思维,构建创造性思维。

(1)培养好奇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众所周知,只有对某事物具有好奇心,才能推动人们更加热情、积极地探索某事物,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该学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积极地学习艺术设计,并寻求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艺术,进而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我国主要是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来进行艺术设计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照搬书本进行知识讲解、照搬传统模式进行教学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习艺术设计,改变我国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就问题进行讨论,让其自由地进行发挥,同时老师也应该安排一些创新的环节,创设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有动力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目前的学校艺术教育中,学生有选修和必修的课程选择,在选择之前,应该让学生了解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了解之后进行选择,而不是强制学生选择课程,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学校产生信任,老师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更好地学习。

(2)培养独创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独创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老师在开发学生的独创性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地让学生进行模仿和重复。目前的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氛围非常不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总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思想去创作,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3)培养设计兴趣。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艺术时并不会对艺术产生兴趣,这时,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并进行创造性创作。兴趣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以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

(4)培养冒险精神。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之所以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是因为有时候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看法和思维会限制一个人的冒险精神。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有时候一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标准与整个社会的不同,这个时候不能够为了迎合大众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应该开发自己的冒险思维,这样才能够推陈出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挑战。

总之,加强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不仅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与国际的艺术变化相适应,不断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使其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开拓自身的思维范围,这样才能够有利于艺术作品生命力和爆发力的产生。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跳出仅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杜美佳.浅谈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美术大观,2009(11).

[2]宗世英.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8(3).

论舞台设计的空间创造与利用 篇12

关键词:舞台,设计,空间,利用

一、创造动作空间

舞台设计对于舞台动作空间的创造是最基础的,也是戏剧舞台中必不可少的。这种对于舞台动作空间的创造,自戏剧诞生时期便产生了。然而,早期的动作空间没有设计的概念,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表演空间。直到古希腊戏剧时期,剧场格局固定化以后,才出现了一个相对人为设计过的动作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舞台设计突破了原有建筑的舞台动作空间,对动作空间进行了创作,使得舞台美术进一步发展。舞台设计大师李明觉作品中很多楼梯的运用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舞台技术的飞速发展,舞台的动作空间已经跃出了舞台台面的空间限制,走向了“空中”。在百老汇演出的由舞美大师乔治·西平设计的音乐剧《蜘蛛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蜘蛛侠的动作空间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的舞台台板上,可以延伸直观众席的上方空间,这一创新不仅使观众耳目一新,而且能够更好地表现自由与科幻。

二、创造审美空间

舞台空间不仅是一个演员的表演空间,也是一个“符号空间”。正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符号,才使得舞台空间具有审美的特征。舞台空间就像是艺术馆的展台一样,任何一件物品一旦被艺术家放到了展台,并有人观赏它,它就成为被打上符号印记的艺术品了。换句活说,舞台空间中的任何事物一旦进入了舞台空间并被观众看到,它便有了其独特的意味。而舞台设计师的任务是将这种意味有意识地加强并且统一组织起来,削弱其无关或繁冗的部分,留下并加强设计师所要表达的部分。在越剧《大道行吟》中,设计师将舞台设计成一个巨型的马车形状,演出几乎全部都是在马车上进行。它不单单只是马车,还是一种情感的语汇——漂泊。《大道行吟》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其中“漂泊”这一情感从这辆巨型马车上得以完美体现。在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剧目《宝岛一村》,其舞台设计也值得一提,整个舞台被创作成一个巨型的旅行箱,开场前,旅行箱是关合的,待开幕时,旅行箱打开,并一步步翻开里面的行李,一个个宝岛台湾的生活场景逐一展开。毫无疑问,旅行箱表达的是一种游子的情感,这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都寄托在旅行箱上,这时它不再只是“旅行箱”,而是被赋予了一种思乡的情感。

三、创造交往空间

自从打破“第四堵墙”的表演方式,在戏剧演出中产生并被大家所认同接受的时候,交往空间的创造必然成为了舞台设计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所谓交往空间,是指以演员和观众作为戏剧交往的共同参与者为中心而形成的空间。在某些戏剧创作中,舞台设计师不能光盯着舞台上的事物,台下的事物也不能放过,或者说不用把舞台和观众席分得那么明确。安排观演方式是舞台设计的一个重要设计内容。大家所熟知的舞台形式有这么几类,即镜框式、伸出式、包围式以及多样式。特定的剧目需要特定的观众效应和互动,需要特定的观演方式来创造可能性,而特定的观演方式跟舞台的设计方案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确定不同的观演方式是舞台设计的重要内容。再者,由于戏剧多样性的发展,环境戏剧可谓是异军突起,这与服务于观众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四、舞台空间的独特性

网络技术对于提升整体表演效果起到重要作用,不再需要设立过多的物件,比如立柱、背景板等,通过显示屛就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图案,以配合表演的内容,但是并不是说不需要再思考舞台空间的问题。对于舞台方面,要求不追求过分华丽和所谓的“美”,应该以提升表演的效果和抓住人们的注意力为主要方向,所以在这样的新形势中,舞台空间更加独特,一是空间可以随意更换,通过升降装置、背景显示屏、水台、威亚、灯光变化等,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舞台展现,甚至利用三维立体化处理,人们会进入特定的情境,有更深的感受;二是艺术层面色彩更浓厚,通过设计和技术,利用舞台空间,变化灯光、背景图案等,使得表演内容更加有美的感觉;三是更加真实,因为在舞台之中,运用各种技术、背景图案甚至是道具,可以相对真实地表现真实的感觉。

舞台表演具有较高难度,无论是戏剧还是歌舞,基本上都是无实物或者是部分实物表演,想要让观众进入到表演内容的情境中,需要利用舞台的空间。在新形势要求下,不能过分追求空间的华丽感,而是要合理利用,所以编导需要仔细研究。

参考文献

[1]魏松云.小剧场话剧舞美设计探析[J].艺术评论,2016(8).

上一篇:体检莫忽视细节下一篇:司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