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造力(通用12篇)
美术创造力 篇1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之一, 美术教师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双表现美、创造美的手, 要成为和谐美育育人环境的创造者。
创造和谐的美育育人环境, 主要包括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教学方法、情景与教学目标、内容的和谐, 课内与课外活动的和谐, 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 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 教师要时时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初一美术第一册第3课《中国画的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时, 笔者觉得书中的例画小且少, 不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就事先放大了画, 又临摹了其他名画, 还把自己创作的、发表于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的画和得奖作品拿来当范画, 让学生欣赏, 还有事先安排学生拿来的花鸟画挂历, 及所辅导学生发表于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的画及得奖作品, 再加上自己的讲解及当堂作画, 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绘画知识, 还明白了画与人生的道理:画家通过创造富有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 表露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和生活观念。不少同学说:“先光觉着像, 好看, 真没想到与生活还有这么大关系。”就连听课的体育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得跟着当堂作起画来, 课堂气氛出人意料地既活跃、热烈, 又平静、恬淡、和谐。看着课堂上的学生和老师们, 自己心里真像灌了蜜一样, 真是如沐春风、如临春雨, 大大超过了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陶冶情操。
在课堂上, 要时时注意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 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以教师的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 以及环境的美、情景的美和艺术的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使学生人人都成为美的天使。创造良好的环境, 选择优美的情景和典型的艺术形式, 营造健康的氛围, 来熏陶和感染学生。
3. 形象思维。在课堂上, 还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
细致的观察力及活跃的想像力, 从而增强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初三美术第五册第5课《美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时,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个角度来塑造这个形象?《秋思》的作者为什么会发现秋天树上的疤痕象人沉思的眼睛?为什么《粉笔生涯》的作者会选取前手拿书、后手拿粉笔、头发花白的老教师的侧面来塑造形象呢?然后展开讨论, 最后举手发言。学生们发言的气氛十分热烈、活跃, 竞相发言, 语意惊人。这样使学生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了教育, 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
4. 创新思维。
教师要精心设计美术欣赏课。可充分利用美术教室, 给学生放映著名画家们是怎样作画的。如从电视上转录的李可染大师所画牧童和牛, 向学生展示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和得奖作品, 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以及成就欲望。
另外, 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初二美术第三册最后有:课外美术活动建议———征集校运动会会徽和班徽, 笔者对学生说:“快要放寒假了。寒假后, 学校是不是要举办全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从现在开始, 在全校范围内征集运动会会徽, 以班为单位征集班级代表队的班徽。让自己亲手设计的会徽、班徽出现在全校运动会的运动场上, 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同学们情绪高涨, 准备在假期中进行设计。有的同学等不得开学, 寒假里就开始创作。笔者在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设计的基础上, 只对他们的构图、背景、色彩运用等作一些简单地指点。在此基础上大胆尝试让学生设计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还真有学生把区旗、区徽底色设计成象征和平的绿色 (据说在数以千计的设计图案中, 只有一幅设计的底色为绿色的, 而这一幅恰被最终定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底色) , 主体为红五星及三瓣莲花象征的澳门三岛, 背景为M形的澳凼大桥与波浪形的桥下之海水———真是巧合极了!笔者给这个学生发了奖: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这是创造能力、创造精神的结晶!■
美术创造力 篇2
秀屿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林秀平
【内容摘要】
幼儿美术创造力是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基于兴趣的更高层次创造性思维的审美体现。兴趣和思维进展水平是对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评判标准。本文依据幼儿年龄和个性特点,提出培养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基本途径,包括:培养、引导幼儿绘画的兴趣;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寓美术教育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鼓励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理解、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会欣赏,理解幼儿的作品,并给予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 创造力培养 幼儿美术学习创作过程 【正文】
一、引言
在观摩过园内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之后,陈园长为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怎样上美术课》的讲座。我从一个个实例中中了解到《纲要》与《指南》中艺术教育目标的异同之处;儿童美术欣赏的四个不同的阶段;儿童画解读的理论以及儿童画评估的参考维度。并在之后在一次次的学习、参观与实践中,我懂得了美术活动的艺术元素和情感态度是合二为一的,在美术活动中不能用技能来束缚孩子,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此,我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方面有一些思考,希望能和大家交流交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培养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提升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已是时代所趋。幼儿学前期是个人一生思维最为活跃,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创新教育应从学前期开始抓起,从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抓起。美术教育是在观察、理解、记忆、想像和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手的具体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创造表现的过程,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树立幼儿自信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美术是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美术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并且直观、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幼儿的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关注、认可。事实上,幼儿的日常生活很大不同程度上涉及美术领域,例如教孩子认识图形,或者是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中,感受绚丽的色彩等,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如果适当融入具体化的是生活内容,能让幼儿形成对事物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
二、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幼儿艺术学习的特点。
幼儿的艺术感受是指幼儿被周围环境、生活中美的事物、艺术作品等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从而激发情感的一种艺术能力。也就是说,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在对象审美属性诸如色彩、线条等直接刺激下,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各种常规的约束,自由的展开想象,产生一种以情感愉悦为主调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幼儿自身的审美感受。而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是指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审美心理意向,并利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艺术的工具和材料将他们重新组合,从而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的能力。幼儿的这种能力首先表现为自发性,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自由涂鸦活动几乎发生在每一个适龄儿童的身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怎样以《指南》为宗旨,根据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更好地开展幼儿的各种活动呢?
(二)支持幼儿自主创作的策略。1.培养、引导幼儿绘画的兴趣。
兴趣,科学上讲,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直接联系,也是人的一生中带有目的性、趁向性的一种心理特征。而兴趣是创造力的最直接催化剂。当个人对事物产生兴趣,而学习愿望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没有了这种环境,学生的兴趣、意愿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美术活动中应采取各种方式去调动,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例如,可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游戏,利用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进一步激起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游戏的难度,有针对性地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要多称赞,多鼓励,不断提高幼儿对美术学习持续的兴趣。
2.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幼儿的情感因素包括其喜欢绘画的积极情绪和对所画内容的真实感受。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对不同事物的兴趣,通过广泛的爱好激发幼儿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绘画作品。幼儿画画,既是内心的表达,也是情感的抒发,在美术作品中,情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情感,技巧再好也不会画出真实动人的作品。因此,只有通过丰富的情感引导才能激发出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只有重视幼儿情感因素的发展,才能唤起幼儿想画爱画的兴趣。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要注意对幼儿绘画情感的培养,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美术的基础元素和造型规律,有效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幼儿的绘画情感,就要从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教师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条条框框,鼓励幼儿多提问,多尝试,评价时提出多种创造性解决方案并展开讨论,鼓励幼儿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出利于幼儿绘画潜能发挥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3.寓美术教育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玩不仅是幼儿的天性,更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法和创造的大舞台。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想象力丰富,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启发幼儿的创新活动,更还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信、勇敢、坚定和不屈不挠的创新品质。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这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探索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活动材料和主题,主动投入到游戏活动之中,使幼儿在生动的内容和愉悦的气氛感染之下,产生强烈的美术创造欲望,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唤起幼儿的创作灵感,引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在大胆想象和自由思索的过程中,以最大的热情去尝试自己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幼儿的创造潜力得以升华。通过这种方式,变注入式教学为探索式教育活动,变模仿为创造,使幼儿在涂涂抹抹,剪剪贴贴,学学做做,添添画画的游戏活动过程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美术活动,促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提高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和热情,使幼儿在创造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把幼儿培养成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4.鼓励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创新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所谓的“泛灵论”的心理特点,允许他们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倾入生命和热情。同时,还要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喝彩,鼓励全体幼儿为他们自己敢想、敢画的创新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批评,扫除了幼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欲望,传统的教育总是喜欢让孩子适应成人的世界,要让幼儿依样画葫芦,孩子的想象受到束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和信心。美术教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上课就应该像是带着幼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精神旅游,不拘形式,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创作。
5.理解、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条件不同,遗传因素,禀赋天性各异等原因,幼儿在绘画方面有着天生的个性差异,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这一阶段通过美术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先天和后天影响对幼儿形成的独特性,包括不同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创造潜能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对某事物的不同看法,发现他们对事物的情感。随着这份情感的引导,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分组,将个性不同的幼儿安排在一组,本着近似性,互补性,协作性,自愿性的原则,将幼儿组合成具有活力的差异化的小组,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完成作品,发挥自己绘画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不同个性幼儿绘画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用“耳朵”读懂幼儿的作品,耐心去听取幼儿描述他们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对幼儿的作品提出进一步的建议,这样一方面既尊重幼儿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把符合美学特征的绘画技巧传授给了幼儿,既考虑到幼儿个性发展特点,又促进了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绘画是孩子的天性 并且个性,差异性比较大,我们应根据幼儿个体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幼儿发挥其个性特点,利用幼儿对那些五颜六色颜料强烈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自己所画作品进行情节性的语言描述,可利用儿歌,故事,谜语,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和画中找到乐趣,增加兴趣,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也可以就幼儿所处的不同环境,选择适合幼儿的绘画手法和技巧,如体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泥塑,剪纸等,授课中教师要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绘画成果,感受自己的与众不同,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信心,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参与作画,从而摆脱幼儿绘画表现方法单一的状态,画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
6.学会欣赏,理解幼儿的作品,并给予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
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评价作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作品,画的虽然不美观,却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评价幼儿的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每次活动结束,将幼儿全部的作品展览,让孩子互相审视、交流,教师欣赏每一幅作品却不必给作品打分,不给作品下结论。但是老师应在心里记下每个幼儿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因材施教。孩子们经过审视、交流、观摩和学习,他们心理明白谁的颜色配得好,谁的构思有主次,谁画的新鲜有趣,自己有哪些不足„„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信心会逐步提高,他们的创作情趣会更强烈。创造的火花一旦被点燃,课堂就成了一个喷发的火山,图形光怪离奇,颜色五彩缤纷,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涂鸦,这时你会发现这一刻是我们美术教师中最幸福的时刻。
总之,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应尽量让幼儿体验多种媒介材料,对不同材料的性质、用途、用法等要有感性认识,对丰富多彩的美术形式有充分的理解和感受,为幼儿的美术表达与表现拓宽渠道;其次,教师要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或欣赏艺术作品,并在使用不同媒介材料、运用不同表现形式的过程中,让幼儿大胆尝试、发现美、表现美。这样幼儿才会有细腻的感受和大胆的表现,开拓美术创作的思路,为日后灵活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开展美术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对于幼儿如何画、如何做或者画什么,做什么不予以严格要求,我们要以倾听与欣赏的方式来传递尊重,而非以特定的标准来挑剔和纠正。如此,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才能真正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专注于如何用眼前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挥想象力、发挥潜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三、结束语
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阶段,幼儿的许多想法都蕴含着明显的创新色彩,创新教育必须从富有幻想和好奇心的幼儿抓起,但幼儿的创新活动也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就如同一棵棵小树苗,还有待园丁的精心培育。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是幼儿充分展示个性,表现其创造性的最佳形式,幼儿需要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吸收充足的养份并自由自在的成长。因此,幼儿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情境,开展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为幼儿插上艺术飞翔的翅膀。【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2、土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3、刘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4、刘晓东:《儿童精神析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曹丽莉.浅谈美术绘画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教师,2010(10)
6、南国晓.浅谈儿童时期美术教育的价值及科学规律[J].集宁师专学报,2003(06)
7、郑益乐.创新能力从幼儿抓起 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华民族教育,2010(06)
8、陈铿.影响3-6岁幼儿绘画中多维空间表现的因素及其对幼儿绘画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
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3
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呢?
1.引导幼儿善于观察,积累创造素材。好奇心是创造的原始动力,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幼儿身边的一切美好东西都是教师引导他们观察的对象。首先,要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总结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同时教师要对观察细致、想象大胆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其次,为幼儿提供直接接触生活和自然的机会,增进他们的感性认识,让幼儿通过嗅、味、视、听、触等感知觉,直接感受不同的事物,加深对事物的印象。这样,幼儿才能做到眼中有事,心中有情,笔下有画。
2.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多种思维方法促进幼儿发展。思维是创造的前提,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训练他们顺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绘画的过程已形成基本模式,限定题目、题材,出示范画,教师严肃的传道,孩子毕恭毕敬的听课,作画时讲坐姿、讲笔法、讲布局、讲结构、讲颜色,过分注重技能技巧,结果是谁画得最象范画,谁往往就会得到最多的夸奖。久而久之,儿童已习惯了这种模式,并产生了依赖感,甚至不看范画就画不出来。对此,我们在新的绘画活动中要让幼儿充分自由地绘画,这种画,画技不一定好,却可以表达幼儿思维活动过程。
例如:在组织幼儿创作《飞翔的翅膀》这节课中,我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进行创作。为幼儿提供刷子、稀释颜料、水粉笔、皮球、各种树叶、枝条,再把选择同一种材料的幼儿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工合作,在一张大铅画纸上共同完成一幅作品。起初,孩子们是小心翼翼的,继而,他们开始活跃,最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疯了”!在欢快而富有节奏的音乐声中,孩子们有的奋力喷刷,有的拍打滚动涂满颜料的皮球,有的用树叶和枝条沾上颜料,和着音乐节奏一下一下打在纸上,有的印出一串串五颜六色的脚印和手印……不管选择的材料是什么,每一组孩子都是那么投入,情绪饱满兴高彩烈。他们身体自由了,舒展了,富有一定力度;他们心灵自由了,放松了,伴着惊喜、兴奋和忘我的情绪体验,他们潜在的艺术本能调动起来了,创造的热情充分显现了,创造力也格外旺盛了。
幼儿的想象是丰富的,灵感却又是突发的。记得在组织幼儿作命题画时,有个幼儿画了一辆汽车长翅飞在空中,而这辆车的下面还有许多辆车。问他为什么这么画,他说地下交通堵塞,他的车就伸出翅膀升上天空,从空中飞过去。类似这种幼儿意愿画能更多地表现幼儿的创造性。对此,教师要适时启发、恰当引导,使幼儿的想象创造不被埋没和压抑。
3.鼓励启发幼儿运用鲜明的色彩。在绘画的过程中,儿童在颜色的运用上往往受限于固定的模式:天一定是蓝的,树一定是绿的,太阳一定是红的,人物的头发一定是黑的。我曾经目睹过这样一件事:一节绘画课,一位小朋友创造性地把人物的头发涂成绿色,可当他满心欢喜地把自己的作品拿给老师看时,老师却象发现异端一样,严厉地责问:“你家人的头发是绿的呀!赶紧给我改过来!”孩子遭到棒喝,只好怏怏回到座位上,拿出彩笔慢慢地把绿头发改成了黑头发。我敢说以后在这位教师的课堂上,这位小朋友绝不会再越雷池了。而同时,孩子的那种宝贵的创造力也被无情地扼杀了。
因此,在绘画过程中,我们应大胆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运用色彩,赋予色彩以生命,还色彩以灵性。
4.让幼儿大胆表述,体验创造成功的快乐。幼儿每完成一件作品,都等于进行了一次思维练习。以成人的眼光评价这些作品,可能会觉得它们形状粗糙、模糊,甚至不美。其实幼儿的最初创造都是无比灵动的。有一次,一名幼儿在一个人物的头上画了许多类似椭圆形的圈圈儿,我觉得奇怪,小作者则告诉我说,这是小朋友在发火,火气很多。原来如此!成年人哪能揣摩出孩子的创造意图呢?所以当幼儿完成一幅画后,都应让其对自己的作品充分大胆地发言讲述,在讲述中感受自己作品的画面效果,体会作品的“画外音”。其他的孩子,通过听别人的讲述,也能欣赏别人创新作品,并以此获得启发、联想,发挥想象,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和欲望,从而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篇4
1.灵活把握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 这就决定了其创造能力的不同。在上一、二年级美术课时, 有时让学生自由发挥, 做小创作训练时, 发现他们画中多是太阳、房子、飞鸟、白云、飞机、动物等他们熟知的事物, 这说明他们的创造力还没完全挖掘出来, 只能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简单重复和模仿。教师就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对事物的观察和模仿写生, 对图画资料进行画面组合或添画情节, 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进行多种再造想象。三、四年级学生的画中多出现动物园、童话故事、星球大战、机器人等有趣的活动,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比较活泼、喜欢幻想。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 利用语言描述与形象相结合的方式, 启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将幻想以形象再现。五、六年级学生画中的内容, 又多是再现现实生活的, 如节日活动、好人好事、学校文体活动等, 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绘画处在写实期, 其思想逐步由幻想世界回到现实, 教师要引导他们对生活注意观察, 启发他们再现现实生活, 巧妙构思多种形象, 让组合画面更富有变化。
2.不断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
(1) 借助文学作品, 启发创造思维。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故事、寓言、记叙文等都是创作的好题材, 要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事物, 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认识, 达到再造想象的效果。如, 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中有几种常见的景物, 从上到下, 或由远及近, 勾勒出一幅美学韵味的画面, 艺术地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 学生可以想象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历史背景等, 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绘画创作。
(2) 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 激发创造性。插放歌曲、乐曲、音乐故事等, 让学生根据其中情景来创作成生动有趣的画。如, 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是一幅多么美的色彩画呀!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塑造美术形象, 通过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美, 激发创造力。
(3) 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学生在想象中启发创造性思维。如有一次, 试着给学生上自编课:手形联想, 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你们谁会玩手影, 上来试一试表演一下。”好奇心驱使几个学生鼓起勇气, 学生的手在投影仪上做成了各种图像, 这些手影图像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很快就说出了手影是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一时间每个人都在摆弄、研究自己的手, 想象和生活中哪些东西相似。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 很多作品就被“创造”出来了。
二、利用“激励”因素, 培养创造性思维
1.鼓励———增强创造的自信心。学生在绘画的时候, 有时会表现出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没有信心。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 增强创造的勇气和自信。如, 在教学生创作时, 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画了又擦, 再画再擦, 总是责备自己画不好;还有的学生每次走到他的身旁时, 总是把画藏起来或用身体挡住, 生怕被教师看见了认为自己的画不好, 当出现这些问题时就要对他们的作品加以肯定的评价:“你画得不错啊。”“你很有想法。”“你的画很有个性, 要继续画下去。”然后再进行启发:如果在画上加些什么或用什么颜色效果就会更好点等等。在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后学生的心理就发生了变化, 认为自己还行, 信心油然而生, 接着就更认真、更大胆地画了下去, 也不怕被教师和同学看到他的画了。
2.激趣———寻找创造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 要从激发兴趣着手, 精心安排教学程序, 让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知的主人, 以兴趣做向导, 引导学生独辟蹊径, 获得全新的创造。如在上《可爱的小动物》一课时, 运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一段兔子、小鸡、小鱼、白马的动画片, 中间插播音乐, 学生欣赏后都陶醉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 师问:“听了这段动物圆舞曲你们有什么感想?”生答:“音乐很美。”“好像是在和小动物们跳舞呢。”“仿佛是在森林里听小鸟们开演唱会。”这时学生已经想要画小动物了, 借此情景推波助澜, 在黑板上当场示范画一幅可爱的小动物图画, 学生们更加兴致勃勃了。在教师的鼓舞和指导中, 学生画出了一幅幅情趣可爱、形态万千的动物图, 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重视“记忆”作画, 发展创造性思维
记忆画创作有利于促进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记忆形象, 逐渐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 提高观察能力, 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把看到过的物象或经历过的事情, 凭借记忆默画下来。具体包括实物记忆画:要求学生在写生之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观察, 默记实物的形象特征, 然后抛开实物进行默画;情节记忆画:要求学生先观察默记生活中的人物动态、情节变化、场面道具及印象最深的情节, 然后凭借记忆创作成一幅画。如, 观看一次文艺表演、一种游戏、一种比赛等;参与记忆画: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某种活动, 活动结束再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这种活动。如, 亲自参加了一种游戏, 或一种文体活动, 或某种劳动, 然后凭借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行绘画创作;回忆画:就是把时隔较长看到过的或经历过的形象或情节, 凭借回忆创作一幅画。
四、破除“思维”围墙, 拓展创造性思维
1.鼓励学生的“与众不同”。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创新, 要求不能与他人相同, 引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活动。如, 让学生给日记本封面设计时,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或学生之间的启发之下, 画出各不相同的组合, 创作出独特的设计, 不断鼓励表扬创新的学生, 结果学生都基本能设计出有自己想法和个性的封面。这种教学创新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活跃, 创作出多种多样的图案, 逐渐形成创造的兴趣, 创造的意愿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浅谈美术区域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5
浅谈美术区域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姓名:李玉军
所在单位:户县玉蝉镇中心幼儿园联系方式:邮
编: *** 710300
浅谈美术区域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西安市户县玉蝉镇中心幼儿园
李玉军
【摘要】: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可正规美术活动往往是教师预设大于幼儿生成,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度把握不够准确。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根据自己需求自主的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创造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掘。【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艺术创造的潜能,幼儿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我们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幼儿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根据自己需求自主的选择材料进行活动,创造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掘。结合我园的区级课题本学年我尝试了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1、宽容理解幼儿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二、为幼儿创设求异创造的物质环境
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美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自主的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所以,只有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才能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活动,更大程度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1、开放活动区的环境,拓展幼儿创造的空间活动区的环境要开放,我精心的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让活动区环境处处成为幼儿求异创造表现的天地。壁面环境“超级变变变”是幼儿求异创作的成果。幼儿大胆利用废旧光盘装饰或制作成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有小鸟、螃蟹、牛、蜘蛛、熊、大象等。“创意架”上全是幼儿的创造。很多是用牛奶盒和食品包装盒制作的“变形机器人”,用乐百氏奶瓶和玻璃瓶制作的瓶娃娃,用多种废旧材料装饰的镜框,还有长着挂历纸头发、橡皮泥条头发、绒线段头发、丝带头发、竹饭炒脸蛋、穿着各色塑料薄膜裙子的“漂亮妈妈”,虽没经过精细的加工,但无不透露出幼儿思维的新奇。灯管也是活动区环境的一份子,经过细心创设也成为一处创意作品的风景线,餐碗动物、信封民族娃娃、材料各异的服装秀悬挂其上。总之,创设开放的活动区环境并充分利用发挥了幼儿求异创造的能力。
2、提供丰富变化的物质材料,诱发幼儿求异创造幼儿的求异创造离不开物质材料,只有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的材料才能保证幼儿活动的质量。我在提供材料上吸引幼儿共同搜集,因为幼儿自己搜集的材料更易引发幼儿的创造。老师提供的材料不能过分精细和复杂,应使幼儿不用太复杂的技巧就可以获得满足感,材料要富有变化性能吸引幼儿更多的直接参与活动,颜色鲜亮、小巧、易折、形状易引发想象的材料很受幼儿欢迎。总之,在材料提供上大至纸箱,小到纽扣、绿豆,但凡是就要丢进垃圾筒的干净废品都要考虑是否可以进幼儿的“百宝箱”。这些材料都会让幼儿感到如获至宝,均可成为触发幼儿创造灵感的触点。幼儿的创造一般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模仿经验内化后的改变。而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正是幼儿创造的特点。丰富合适的材料使幼儿饱满的创造欲望一触即发,在经验—材料—成品之间,思维在对材料直观感受的刺激下,伴随着创造的冲动走向联想,并在经验的土壤里孕育出花朵:大小不一的瓶盖组合成了不倒翁娃娃、可爱的熊猫等。就这样,丰富变化的材料环境成为幼儿的创造乐园。
三、适时介入,促使幼儿创造力发展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扮演好观察者的角色。我们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及时分析,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
1、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的创造火花。活动中幼儿的创造火花是稍纵即逝的,所以老师要细心的观察捕捉。我观察到一个孩子把蟹壳拿在手里反复看了好半天,然后颇费了一番力气在上面粘了两根麦管感觉不满意失望的将其丢在一旁。我及时的问他:“为什么不做下去?”“因为我觉得不像小兔子的耳朵。”原来聪明的孩子把蟹壳当作兔子的脸,在装耳朵时遇到了麻烦。我引导说:“小兔的耳朵这么长,打个弯吧!”孩子看着看着,眉宇舒展了。他重新燃起了创造的火花,飞快的在壳上剪贴了眼睛和三瓣嘴,一个活灵活现的兔子就做成了。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他一气呵成制作了“小猫头”、“小狗头”、“小猪头”。可以看出,老师细心的观察和适时点拨可以重新点亮孩子的创造火花,保证幼儿的创造顺利进行。
2、教师要适时介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中班上学期,在剪纸区里,幼儿会用走公园的方法围着白纸有进有出的剪出形态各异的“雏形”。但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幼儿只会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创造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我觉得有必要适时介入以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一个孩子说:“老师,我剪了一个小乌龟。”“确实象乌龟耶!多怪的一张纸呀,转过来看看象什么?侧过来看看又象什么?”旁边的小朋友急切的说:“老师,反过来看还象小兔呢!”幼儿在惊讶的同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他们积极的投入了对“雏形”纸的“改造”,变出了不同的动物。后来,幼儿又由此及彼的对废报纸及边角料进行“改造”,形成了一次小小的创造热潮。
四、进行一些创造力训练,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
1、美术区域活动内容广泛丰富,包罗万象,为创造力训练提供了有利因素。我针对幼儿思维及年龄特点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一些创造力训练,譬如:想象力、联想能力、扩散思维、推理判断等方面的练习。
2、想象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一种形象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形象思维。幼儿常常能由一个简单的形状想象出无数的象形物。-借形想象符合幼儿具象思维和善于想象的特点,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形式。幼儿通常会就某一形状在自己已有的表象认识中积极“搜索”象形物并动手“发明”。
五、正确把握评价的度,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
1、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老师还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讲评时,一个平时沉默寡语的孩子手拿自己的作品(糖盒、烟盒、饼干盒简单的粘贴在一起),目光里满含着期待。面对其他孩子举得高高的精美创意品,我有点漠视其作品,可又不忍回避孩子期待的目光,于是请他介绍自己的作品。原来,下面的饼干盒是爸爸妈妈的房间和大家吃饭看电视的地方,上面的糖盒是自己的房间,而那个扁平的烟盒是家里的大阳台,孩子还说多晒太阳身体才会健康。这么不起眼的组合却被孩子说的如此美好,我及时的报以这个孩子热烈的掌声,共同为这幢房子取名为“阳光别墅”。我想:这不就是孩子的创造思维吗?我庆幸刚才没有漠然视之。所以,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幼儿分成等级或追求某种成果,而是看活动过程中有无童趣,有无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2、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释放孩子的创造激情我们评价时要屏弃教师一言堂的做法,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造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时,幼儿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我们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的创造思路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下一次的创造。
经过一学年的探索,我认为美术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幼儿来说,这种活动形式宽松,幼儿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积极的进行表现和创造,创造能力易于提高。对老师来说,这种活动区别于集体的正规活动,老师可以及时充分的观察和了解到每个幼儿的状况,及时的进行引导和帮助幼儿生成,利于各种层次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现有水平,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陶醉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中,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媛媛;;浅析操作材料与教学活动的关系[J];成才之路;2008年14期
2、杨丽;;在科学活动中如何选择和提供操作材料[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
3、郑保如;;浅谈数学操作材料的投放[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7期
4、张秀珏;;幼儿园3—6岁年龄段幼儿“做中学”活动的材料投放[A];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2012年
5、周静;;小“科学”,大“味道”——大班科学区环境创设初探[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篇6
一、教师要学会以幼儿的视角解读其创作
教师需要明白,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不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传授和机械的训练,而是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知识、技能传授的有机结合。一次美术活动成功与否,并非以幼儿是否掌握了某种技能来衡量,而着重看幼儿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是否细心观察、积极探索;有没有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幼儿还没有完全习得成人世界的各种规则与约束,其美术表达思路反而天马行空、极其开阔,幼儿的创造力常常隐含在那些成人眼中荒诞离奇、不“符合”实际的绘画作品中。教师在美术活动中,不能以成人所谓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作品的优差,而要善于发现幼儿各种美好的追求,学会倾听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解读,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微小、有创意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例如,在“下雨了”绘画活动中,有一个孩子画了红红的太阳,他对这幅画的解释是“太阳在和小雨说悄悄话”,尽管这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却符合幼儿内心对太阳和小雨美好情谊的想象,内含着幼儿对美好的人际关系的理解,也是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如果教师此时只是刻板地认为下雨天不可能有太阳,并告诉幼儿以后不能画这种不符合“科学常识”的画,则表明教师没有解读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及时肯定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则幼儿可以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教师的两种态度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二、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美术刺激
感受美是表现美、创造美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美术刺激,这主要是指为幼儿提供开展创造性活动所需的场所和材料。优美的活动环境及丰富多彩的、操作性强的半成品、自然物、废旧物等,为幼儿提供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和材料,这样,便于幼儿观察,启发幼儿想象,有利于幼儿的再造性操作。
例如,在“小白兔”绘画活动中,活动室布置了各种有关小白兔的图片,教师还与孩子一起饲养了几只小白兔,引导孩子观察小白兔是怎样吃东西的,还可以摸摸小兔身上的毛。这样,既增强了幼儿对小白兔的感性认识,又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
同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如布片、小棒、树叶、豆类、废旧的盒子、瓶子等材料及半成品,让幼儿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效果很好。
三、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合适的教育内容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天赋,都有潜在的创造力,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教育观,避免只重培养少数有天赋的孩子而忽略大多数孩子的需要。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谈话,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兴趣和发展水平,灵活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活动等形式,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每个孩子参与活动,给每个孩子提供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还可以制定高、中、低不同水平的发展目标,使每个幼儿能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例如,在我们班的“折青蛙”手工活动中,对于同一个班的孩子,我们就提出了不同层次的三个标准:中等水平的孩子,我们要求其独立折出青蛙,并粘贴在画面上;较高水平的孩子,则要求其折出青蛙,并进行装饰,添画上小河、水草等,创作出一幅完美的画面;水平较低的孩子,则允许孩子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作品。这样分层次安排的教学活动,可以避免儿童的畏难情绪,提升其创造的自信心。
在瑞吉欧所倡导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图像语言备受推崇,它对于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培育和开发,对儿童的人文教育、美育的价值远未被充分地认识和发掘。这需要我们幼儿园教师不断改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美术教育的新天地。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篇7
一、学前儿童的创造教育
什么是创造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目标是要起“引爆”的作用,旨在释放人类的潜能,并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创造教育所关注的是创造素质,这种素质在当代和未来人才的各种素质中具有统治作用和最大的适宜性。创造素质包括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等因素。
学前儿童的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对幼儿体智德美的一个前期引导。学前儿童时期的幼儿的学习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新形势下的创造教育要从幼儿抓起!
二、张开创新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活动实例:在一个添画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请孩子们活动前注意观察生活中圆圆的东西。活动中,教师带孩子们去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圆的东西,认识它们的名称。然后让他们在一个圆圈上添上几笔,使其变成一样新的圆的东西。孩子们对此兴趣很高,有的画成小闹钟,有的画成大西瓜,有的画成了一个足球,还有一个小朋友画了一个绿色的大太阳。太阳怎么画成绿的呢?教师请这个孩子说一说为什么要画绿太阳,他说:“夏天红色的太阳照得人多热呀!小花,小草都被它晒得去没力气了,多可怜呀!我画个绿色的大太阳,想让它变得凉快些。”这就是孩子最简单的想法。
三、给予创新的土壤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开放鼓励的教育环境中,能孕育幼儿的创造性,促使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口、动手。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绘画活动中,重视他们的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例如:“你的房子真是太有趣了,我也想住在里面。”“你折的小鸟真漂亮,愿意与小朋友一起欣赏吗?”“你画的色彩很鲜艳,用了像彩虹一样漂亮的颜色。”……这些简单的鼓励就像是肥沃的土壤,能给幼儿的活动兴趣提供更大的营养!
四、体会创新的手段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活动主体会随着活动内容、活动环节的变化而转变。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绘画兴趣。为此,“启发”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我们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美术活动中,可以比较多地运用故事、诗歌、猜谜语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又如教幼儿画圆和感受色彩的美,可以把绘画内容编成有趣的故事,让他们在喜悦的心情中感受一些基本的枯燥的线条所蕴含的不一样的感觉。此外,教师也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将录音、幻灯、电脑、录像等多媒体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用录像把真实的宇宙空间展示给幼儿,那他们笔下的“未来宇宙”将是多么的奥妙和神奇!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重经验迁移。
五、感悟创新的乐趣
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提高幼儿的认识,既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当幼儿完成他的创作之后,应该让幼儿大胆评价同伴的作品,然后尽可能地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在作品中发现优点。教师要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被赞美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肯定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而更富有创造的激情。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8
一、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却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条件, 是幼儿求知的动力。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机, 它作为潜在力量只能引导, 不能代替。幼儿接受审美教育的程度, 是以发展他们的情绪、兴趣为前提的。采取适合幼儿能力的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 使幼儿快乐地参加美术活动。教师鼓励他们进一步树立大胆尝试的自信心, 使他们对美术活动越来越有兴趣。
例如:三岁左右的幼儿绘画多属“涂鸦阶段”, 其特点是造型夸张、变形强烈、构图罗列、不分主次, 针对这些特点, 我们应从玩入手, 结合手工 (如:玩染纸、棉签画、拓印画) 进行。
开展绘画活动, 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到四五岁左右, 幼儿绘画发展到图式的再现阶段, 这时要画他们喜欢的事物才能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如男孩感兴趣的汽车、飞机、机器人, 女孩子喜欢的公主娃娃、童话故事。有些儿童绘画倾向写实阶段, 这时画贴近生活的题材, 如可以画“老爷爷打门球”, “生气的爸爸”, 以及轻松愉快的外出写生和绘画日记都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好办法。
二、提供创造性活动所需的环境
一个宽松自由的创造性环境, 可以给幼儿激趣激情, 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一) 创造性物质环境的营造
幼儿进行美术活动, 离不开材料的支撑, 离不开物质环境的创设。孩子进园后的活动空间主要以教室为主, 我们为幼儿设立美工区, 提供各种颜色手工纸、剪刀、毛线、糖纸、彩笔等等充足的材料, 并鼓励孩子自主选择、自由创造。和孩子们一起创设富有特色的美工区环境, 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 对幼儿创造力发展是非常有意的。
(二) 创造性激励环境的营造
幼儿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 教师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 多启发诱导, 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发挥各自的潜能, 让幼儿在鼓励和表扬中获得创作的兴趣和成功的体验, 激发他们再创作的信心。切忌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不要轻易指责孩子, 面对幼儿看似“出格”的行为, 教师需要进行换位思考, 宽容理解, 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三) 创造性表现环境的营造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要给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想象空间, 多使用启发性提问, 引导幼儿开阔思路, 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孩子具有好表现的天性, 一旦他们的表现被其他人赞赏, 便能转化为创造力。在活动室和角区的设计中不妨让孩子们参与进来, 既能提高孩子对环境装饰的构建能力, 也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而, 提高了幼儿对艺术美的感知和创造力的发展。
以上三种环境的营造是融为一体的, 物质是支撑, 激励是动力, 表现是目的。让孩子们充分地自由地表现才是我们美术活动所追求的。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机会
(一) 结合讲故事创作
在听完环保故事“不愿降落的小雨点”后, 幼儿画出了绿绿的山坡, 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小鸟在空中自由得飞翔, 还有郁郁葱葱的森林, 多么静谧优雅的环境。每一幅画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都是孩子们对美的想象。幼儿的想象极其丰富, 又超乎寻常, 而小心呵护孩子们想象的小幼苗, 激发思维的火花, 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职责。
(二) 先命题再创作
在命题创作中, 我们力求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让孩子愉快的表现童真与美好。如在我们按季节制定的命题中, 春天系列有“春天的颜色”“大树的衣服”“春天的梦”等;夏天系列有“我的夏装”“海边”“雷雨”等;秋天系列有“丰收的喜悦”“切开的果实”等;冬天系列有“堆雪人”“冬天玩什么”等等。在命题画“摇啊摇”中我们启发幼儿想一想, 什么东西会摇, 在哪儿摇。结果有的画蚂蚁摇树叶小船, 有的画摇月亮船, 有的画妈妈怀抱里晃动的酣睡的婴儿……表现内容丰富、奇特、富有创意。
(三) 结合音乐作品创作
让幼儿把对音乐的感受用画来表示进行再创作。例如:欣赏完乐曲“春天来了”, 老师用语言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美丽的春天到了,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 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 迎春花吹起了小喇叭, 哒哒哒……仿佛在喊“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小蚂蚁听到了, 小蜜蜂、小蝴蝶、小花、小草都听到了, 启发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 联系平时从日常观察、故事、电视里获得的知识, 创作出一幅幅童趣盎然的生动画面。
四、注重保护幼儿点滴创造性思维
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来讲即是学习, 也是一种思维创造的实践活动。“儿童画”则是幼儿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它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幼儿的生理、心理均处于稚嫩阶段,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向闪现的火花, 稍纵即逝, 作为教师要有捕捉幼儿点滴创造性思维的慧眼与心智, 并善于把捕捉的幼儿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幼儿创造性表现与进行新的创作性思维的动力。美术活动中画画是主要的活动, 孩子的思维通过画画表现出来, 老师在画画的过程中, 应仔细观察, 即使有些“画坏”的画中, 也蕴含着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画坏的原因可能是孩子感知体验的偏离;也可能是孩子画画的技巧不当;也可能是孩子在无意中造成。作为老师应从“偏离”“技法不当”“无意识”中去寻找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蛛丝马迹,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例如:让幼儿画出一只正面的小兔子, 他却画了一只没有眼睛、嘴巴的兔子, 教师就可以借机问幼儿, 是在画一只背面的小兔子吗?那正面的怎么画?胖兔子怎么画?瘦兔子怎么画?小兔子的一家怎么画?小兔子的村庄怎么画?或者教师讲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看看幼儿怎么表现它?等等。不要把幼儿的思维只限制在一个事物上。由于尊重了幼儿的创作意识, 因此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
生活是发展学生美术创造力的沃土 篇9
1. 在生活中观察, 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为“艺术思维”, 是艺术创作过程主要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的形成依赖于生活中可感知的客观事物, 所以,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 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生活为师, 不断从生活中获取灵感, 受到启发。例如, 教学“风”时, 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风”这一大自然所馈赠的礼物。这时, 如果学生在平时没有对生活中的“风”现象进行必要的观察, 体验其所带来的各种感受, 没有产生过“风”的表象, 体验过“风”对自己所带来的情感反应, 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陷入一团迷雾之中, 没有丝毫的灵感。相反, 如果学生有一颗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的心, 无论是微风、暖风、清风, 还是飓风、狂风, 在脑海中对其产生一定的表象记忆, 在小学美术课堂创作上只需对这些存储的记忆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升华, 就能产生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所以, 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 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品质的基础和前提。
2. 在生活中思考, 擦出创造火花
创造力本身就是一种智能体现, 是大脑对客观表象不断加工、处理和升华的结果, 而这里面最为重要的环节就在于激发学生善于思考的意识和动机。例如, 教学“风筝”时, 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造型结构和基本特征, 以及风筝的飞行原理, 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放风筝时的场面情景和心理感受。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情境的基础上, 而后进行必要的思考和升华。例如放风筝并非只是单纯地将风筝放飞到天上, 而要思考风筝到底是怎样做成的, 它的构成原理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等;相信每一个儿童放风筝时都是非常兴奋的, 在放完风筝后, 应当以日记或汇报的形式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将自身的想法及时地记录和保存下来, 当课堂创作开始时, 学生自然就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思考、再组合、再加工, 将当时的感情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出来。
3. 手脑并重, “教学做”合一
实践是创造力的来源和动力, 更是创造力实践的核心平台, 小学美术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学生要不断地观察和思考生活, 在实践中实现手脑相连、手脑并重, 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思考和改进, 产生新的创作灵感, 再实践, 再思考, 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品质。例如, 教学“老房子”时, 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很多老房子都被钢筋水泥所取代, 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难见到老房子的真正面容, 这就更加需要学生拥有一颗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的心, 将这种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实践性的东西, 在实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 增强学生对“老房子”这一具体表象的认知和了解。教师还可以以户外写生的形式带领学生现场观察, 现场思考, 现场创作, 实现“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连结自己的手和脑, 创作出自己满意的美术作品。
运用美术教学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篇10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创造能力
促进幼儿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是当前幼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创新人才是社会的财富,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因此,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鼓励幼儿创造性地思考,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
一、创造源于生活经验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幼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明显的差别。”幼儿幼小的心灵像一张白纸,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是个关键问题。比如,教大班幼儿画“马路上的车”时,我先引导孩子描述坐车时的心情,启发他们回忆在马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根据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争先恐后地说:看到了好多车(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还能说出多种车的特征),看到了好多树,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听到了小鸟的叫声,等等。幼儿作画时,我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各样漂亮的车,有的孩子还在马路上画上了斑马线和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在路的两旁画上了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停在树上唱歌的小鸟。又如,教小班幼儿画“下雨了”这一内容时,我将三四张全开铅画纸贴在墙上,将幼儿分成四五个组,每组集体在一张大纸上作画。我说:“打雷了,下雨了。”幼儿就集体画雨丝。因为纸很大,幼儿可以将雨丝画得很长、很多。我说:“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幼儿就停止画画。我说:“又下雨啦,雨越下越大了。”幼儿就又开始画大雨。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既完成了一幅五彩的“大雨图”,又通过画雨点、雨丝,增进了对大雨、小雨、毛毛雨的感受和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绘画热情。通过设立相应的情境,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作画欲望,并向孩子们提出需运用思维想象的问题,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记忆和想象作画,效果令人满意。孩子们的绘画过程不但给予了他们动手操作的乐趣,而且是一种快乐的创造。
绘画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它能使幼儿发现生活的美、创造生活的美,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二、有兴趣才会有创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感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动力,有了兴趣,幼儿才能在美术活动中感到愉快。比如,在实施主题活动“春天”时,我们带领幼儿到公园里去春游,切身感受春天的变化。回来后,引导幼儿在观察、认识春天的过程中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时,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有的孩子还给柳树添画上了眼镜和蝴蝶结,用以说明是“爸爸”和“妈妈”。孩子的这种创造是拟人化的初级创造。又如,综合活动《汽车》中,幼儿掌握了不同的汽车特征之后,在延伸活动中,我让幼儿用纸盒制作汽车,经过孩子们的装点,一个个废旧的纸盒完全改观了,一辆辆能“装货”、能“开动”的汽车跃入眼帘。他们的好奇、他们的想象、他们的愿望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终于实现了,既打破了盒子的习惯用法,又实现了其另外的功用。创造贯穿在所有的美术活动之中,对幼儿来讲,只要不是照抄临摹或手把手一笔一划地画,每次制作或绘画他们就都会表现出一些新的东西,或多或少都有些创造的成分。
三、积极引导,点燃创造的火花
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始终贯彻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明确美术活动不单纯是一种艺术活动,更是幼儿的一种创新活动。教学关注点不是幼儿作品的像与不像,而是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身心愉悦。
1. 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
带领幼儿欣赏大自然的景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帮助幼儿努力寻找、发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使幼儿对一些事物的外形、结构、色彩和基本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2. 在引导幼儿发现、感知后,着重培养幼儿美术的综合技能。
采用恰当的方法启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按照个人意愿创造性地进行美术活动,保护幼儿创新的火花。《纲要》提出要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美术活动给了幼儿很多的自由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通过创作过程和作品表现出来。成人要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欣赏幼儿的作品,要肯定他们的创作,要给他们正确的评价,给他们鼓励。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是结果,通俗地说就是重在参与。
3. 重视幼儿操作过程中的引导。
当幼儿遇到困难、产生疑虑时,及时启发和点拨,作出必要的讲解,指导出问题的关键。通过具体的演示,引起幼儿表现美的兴致与愿望。比如,在一次做树叶拼贴画的活动中,我拿出一片枫叶,说:“小朋友,你们看这叶子的形状像什么?”我随手又在叶子上添了几点,幼儿看到大喊:“这是猫头鹰。”“那你们再看这像什么?”我又找了另外的几片叶子拼接起来,幼儿又大喊:“老师你拼的是金鱼,老师你拼的是小鸟,你拼的是小花猫……”我拼了各种小动物,幼儿看后很兴奋,这时我问:“你们想不想学习拼贴?”有的幼儿说:“老师,你不教我也会。”“老师,我也会。”“老师,我想学,你教我吧!”幼儿们有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自然就会兴致勃勃地进行美的创作了。
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篇11
幼儿期培养创造力,不仅对当前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作用,也可为将来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美术活动是促进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幼儿阶段,教师如何在这方面实现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
一、创设一个宽松的集体环境
美术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幼儿而言,来自现实生活并且经过创造者亲身体验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有效。一般的教室由于空间等条件的限制,难以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进行创造活动所需的物品和空间,因此教师要利用参观、郊游等方式带领幼儿欣赏园林、田地……来丰富幼儿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其次,教师要给幼儿一定的自由,让幼儿想像作决定,如泥工课上,教师教幼儿用橡皮泥捏小兔,有的小朋友捏的东西看似“乱糟糟”,在我们看来,幼儿没有达到我们预设的目标,我们不要去批评他们,更不能加以惩罚,使孩子恐惧,这种做法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我们可以仔细问问孩子:“你捏的是什么呀?给老师讲讲吧!”当幼儿绘声绘色地描绘时,你会发现他们的想法很有趣。
二、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刺激
让幼儿与身边的事物积极接触和交往,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色彩斑斓的动物羽毛,品种多的植物根、茎、叶、果实,都是幼儿开展手工的好材料。教师可根据材料与幼儿一起创造作品。活动中,幼儿面对自然材料,有意识展开联想,这样既能让幼儿与原材料充分接触,了解材料的性质,引发联想,又可激发幼儿创造力。新《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所以,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创设各种感官接触事物,发挥他们的感觉。鼓励幼儿多听、多看、多摸、多想。
三、正确对待幼儿提问
提问是幼儿对事物感到好奇、探究问题结论的思维活动,也是幼儿思维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所以教师应正确对待幼儿提问,耐心答疑解惑,使幼儿掌握粗浅的知识技能。美术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积极提问,并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幼儿好奇心强,想像里丰富,我们对幼儿的提问要做到及时性,对解决不了的提问时,可对幼儿说:“让我想想吧,等一会儿想好了告诉你吧!”当幼儿提问没完没了时。可以运用孩子容易接受的回答:“我也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也许等你长大了你就会知道的”。
四、激发幼儿想像能力
幼儿的想像力是培养其创造性的基础,幼儿期是想像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出示范画,家长认为孩子画得越像越好,其实绘画的根本在于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老师、家长要尽量给幼儿自由,让幼儿更多地、创造性地表现自我。没有规则的约束,没有死板的框子,孩子可以依据自己的愿望和想像去构思和创造,可以不断画出新作品。有时候孩子的创作热情会感染家长,家长们也会纷纷参加到创造活动中,当看到孩子用不起眼的材料做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家长们无不惊叹。
五、给予孩子自由活动机会
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幼儿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活动是推动幼儿创造力的一个途径,使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幼儿期的活动表现在许多方面,幼儿喜欢玩水、喜欢用河蚌壳玩沙,只要允许他们玩,他们会忙得不亦乐乎,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河蚌造型,你会发现幼儿创作热情高涨,想像丰富,所创作品各不相同,有花篮、游艇、蝴蝶……孩子们也在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为以后开展美术活动作好心理准备。
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篇12
1 创造力相关概念
从概念上来说, 创造力指的是产生新思想, 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中外对创造力的认知和概念范畴有所不同。国内在创造力方面更注重的是在现有事物上的创新和完善, 寻求如何通过创造和创新把现有事物改造得更好;而国外在创造力方面注重的则主要是从无到有, 寻求的是发明和创造新事物的渠道。对创造力的认知不同也导致了在教育方面对创造力的引导和教育方式也不同。
2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创造力的缺失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说:“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 它要受到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影响”。幼儿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已经被人们所认同, 但当前美术教育中也存在一起问题, 这些问题甚至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现将问题总结如下:
2.1 美术教育思维僵化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思维僵化, 还停留在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在于幼儿能否将一个物品画得“很像”的思维上。例如画一个苹果, 能画出红色或者绿色, 比较圆的苹果, 并且画面比较整洁就算是幼儿学得不错, 老师教得不错。假若幼儿画出了黄色、紫色的苹果, 甚至可能苹果的形状是棱角分明的, 就无法得到认可。幼儿美术教育陷入过度注重技能而忽略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 最终导致的是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 (1)
2.2 模式化教学阻碍对幼儿创造力的引导
现在的幼儿美术教育过度受限于教学的流程和模式, 一般的授课模式往往是教师讲解, 示范, 引导联想, 幼儿模仿, 教师指导修改。 (2) 固化的流程, 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在引导联想的环节, 教师往往会告诉幼儿月亮像船、像镰刀, 像香蕉……幼儿对月亮的联想也局限在有限的事物范围内。本应该最能够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引导过程, 反而成为最限制幼儿创造力的环节。
2.3 家长教育思想落后, 扼杀幼儿发散思维发展
除了社会和教师的思想误区以外, 幼儿家长往往在教育目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代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一部分家长来说, 自己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可以让自己“脸上有光”, “有面子”。抱着这样的想法让幼儿参加美术课程, 于是注重的就是幼儿绘画是否“专业”, “像真的一样”, 而忽略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甚至有的教师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强调用色、构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还会引起家长不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积极性, 并且扼杀了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萌芽。 (3)
3 借助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3.1 教师角度
(1)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做好铺垫。最适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课堂师生关系是能够实现教师与幼儿共同发散思维的关系。当前一些有前瞻性的美术教师采取主题式教学, 即以一个词语、一个场景作为一次课程的主题, 例如某种动物、植物, 某个季节, 某种食品等等, 不附加任何限定, 由教师与幼儿一起实践, 甚至可以加入音乐和游戏的元素, 让幼儿自己根据对主题的理解进行绘画, 从而塑造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幼儿创造力。
(2) 拓展幼儿的联想能力, 为培养创造力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分为幼儿发散创造力提供适当的氛围。例如一件事物的理解, 不应先向幼儿讲述应当如何记忆和理解, 而是要先了解幼儿的联想, 并在幼儿联想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引导幼儿自己去进一步思考和联想, 甚至产生主动创造的愿望。 (4)
(3) 兴趣为主导, 激发幼儿创造力。在美术实践过程中, 要推动幼儿用眼观、用耳听、动手练, 引导幼儿尽可能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去接触和感受外部世界, 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将这些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由于幼儿的记录大多是以绘画为主要模式, 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幼儿有目的地将所见所闻画下来, 既能够加深印象, 又能够培养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4) 转变单一教学模式,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幼儿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多元化的, 并且这个过程中应当以幼儿为主体, 基于幼儿的角度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幼儿多观察, 多思考, 多时间,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不同的措施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 并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 在课堂上挑选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 多媒体合理运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 可以借鉴投影仪、录音机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仪器, 帮助幼儿通过感知、感觉了解外部世界, 使幼儿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更加立体化, 更加生动。 (5)
(2) 情境化的教学。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打通思维与现实世界的通道, 美术教师可以创设与幼儿所学习的内容相似的情境, 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建立构图和绘画的意识。
(3) 小班化教学。考虑到成人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幅度, 而幼儿往往又活泼好动, 因此要尽可能采取小班化教学, 使每一名幼儿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 有足够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 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5) 故事引导, 创设想象情境。对幼儿来说, 故事比现实更有吸引力, 因此对幼儿来说, 以故事方式呈现的教学内容也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感知。此外, 故事还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更加愉悦, 学习效果也更好。
(6) 教师思想的解放。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创造氛围, 并依赖于幼儿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因此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幼儿教师要有更为开放的思想, 对幼儿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并通过广泛接触新鲜事物, 了解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从而能够在课堂上带给幼儿更为新鲜的内容。
3.2 家长和社会角度
(1) 提高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认识。从家长层面来说,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不能完全依赖幼儿教师, 而是要求家长与幼儿教师通力配合也要不断更新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对幼儿参与美术教育不能只寄望于幼儿画得像才算画得好, 而是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联想和创造, 才能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培养。
(2) 拓宽社会教学资源。就社会来说,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最终仍是以服务社会, 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为目的, 因此, 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应当不断增加可用于幼儿美术教育的资源, 使幼儿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能够有更大的空间, 而不是局限于教学的教材。通过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应用于教学中, 才能最终实现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4 结论
幼儿是我们的未来,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影响着未来我国创造性人才在人力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对幼儿美术教育来说, 由于其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理应更多地负担起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职能。通过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借助教师不断的努力, 一定能够使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需要在幼儿阶段就为他们打下良好基础, 使他们具有初步创造的能力, 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不断发展自身的创造力, 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本文讨论的内容是如何将创造力培养融入美术教育中, 分析了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并探索了未来如何着眼于幼儿美术教育本身提高教育过程中的创造力培养, 也探索了作为教师、社会等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应当如何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
注释
11 区成云.浅谈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J].祖国, 2013 (3) :109.
22 朱家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高教教育出版社, 2012:145-165.
33 滕宇, 汪薇.谈抚顺市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67-68.
44 张琳.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美术创造力】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07-12
美术创造技能07-25
浅谈美术区域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12-03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想象创造力12-20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创造力08-13
初中美术创造性教育08-24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08-03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谈创造教育与美术教学07-03
创造性思维与电脑美术11-21
让创造教育贯穿于美术活动中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