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创造性(精选11篇)
发展创造性 篇1
现代心理学表明,创造性不限于极少数的天才,而是几乎所有人都有的一种心理能力。除了在智力上有病理学问题的人外,每一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创造性,换句话说,这是作为人生来就具有的能力,只是发掘与否或深浅的问题。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处于高等教育学习时期,这个时间段的创造,虽然也产生了有意义的产物,但大多并不属于人类历史的首创,只是就个人的历史而言具有首创性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创造活动直接推动了大学生个体的发展。研究表明,大学生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潜能,这是潜在于他们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
1 大学生创造活动的特性
大学生的创造性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必须先了解大学生创造活动的一些性质、特点,在本质上,大学生创造活动也属于创造活动。创造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创造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是创造力。既然,创造力在于人们取得某种新产品、新成果,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产品、成果具有创造性呢?有些学者认为,创造性的本质在于它的新颖性。也就是说当创造主题独立构思出新的概念,或者做出了新的发现、发明,他就是完成了一次创造性的过程。可是,一个作品具有新颖性是否就能说明它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产品呢?大多数学者认为,新颖性只能作为衡量一件产品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侧重从心理过程来解释创造力的心理学家认为凡属此过程的任何产物,都可以成为创造性的产品;从创造目的的侧面来定义创造力的说法倒是很少见,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的本质就在于其目的性,例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等人通过实验研究,提出:同简单的,适应性的活动不同,创造性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有明确的目的。这不仅表现在科学创造,也表现在艺术创造和日常生活的创造中。
2 影响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清楚制约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因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条件。制约大学生创造性发展分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制约其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内部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对创造活动能否起积极的作用,取决于它的强度是否适中,中等强度的创造动机能使大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能使其大脑皮层的兴奋集中得到加强,有效地诱发动机,使有关感受器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提高其学习的创造性;大学生情感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品质优良的情感能提高大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对创造活动起着始动和维持等作用;大学生的创造也是一种意志活动,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通过有效的教育,大学生可能形成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对现实能持比较一贯的态度并具有稳定的行为方式,这是其性格的主导方面。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创造活动,还常需要种种意志努力!
3 高校对于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衡量一个创造性人才的首要标准是,看他是否愿意、是否能够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凡是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不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着想,道德品质败坏,违法乱纪的人,即使他有某些专长,也不能称之为创造性人才。高等学校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是单方面进行的,而是与其他许多方面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同德育的联系就十分密切。因此,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着重点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是,即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了并不一定就可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如果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充分的发展,却没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则其所有作为,可能不是造福人类,而是危害社会。用高等教育内在的价值尺度来衡量,这样的思维发展,还称不上创造型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是,必须特别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上文详细地阐述了大学生创造活动的特性和影响其因素,以及创造性发展必不可少的个人品质,现在总结一下如何有效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肯定是受大学生内部心理因素影响,上文有详细介绍,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种种因素都达到最佳状态时,就是最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其次,就是所有的外部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良好的局面也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其中教育环境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启迪。就高等教育的涵义而言,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不难发现,不同大学的毕业生在创造性水平方面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同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往往也有创造性高低之分,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创造性发展方面也常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或者差别表明:每一个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都不充分,尚可通过教育进一步的发展。那在教育环境中,高等学校应该做到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如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不可忽视的一点,教师的素质也能影响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个性品质的修养。如果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要求,则大学生创造性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摘要:创造性,与文明相辉映,与进步相关联。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以培养该机专门人才为目标。本文将从大学生创造活动的特性,有利于创造活动的条件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力求联系到如今教育实际,探寻如何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并使分析具有一定准确性。
关键词:创造力,心理因素,教育环境
在绿色手工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篇2
关键词:幼儿;手工;创造性;废旧
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是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段,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创作的火花了。所以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儿园可以将幼儿的发展与社会现状相结合。本文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利用绿色环保的废旧材料在手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一、充分的活动准备
首先,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请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干净、卫生而且安全的废旧材料,并且要将收集好的材料进行分类。例如,可以将材料分为瓶子类、纸质材料类、纸盒类、光盘类等,并且要放在合适的、小朋友们方便挑选的地方,比如可以制作一个专门放废旧材料的“百宝箱”“废旧环保车”等,并且分类回收,这样既美观又环保。
其次,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不同美术工具和材料,创设动手制作的环境和氛围,准备多种材料工具,给幼儿探索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材料或相应的选择一些辅助材料进行制作活动,让幼儿在自我选择和自主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可以将小制作活动渗透在玩水的活动中,在玩水活动前可以让小朋友制作各种各样的小船,比如,小纸船、饮料瓶帆船、小竹筏、泡沫船等。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想法不一,对于小船的功能和装饰也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小朋友的情感价值观和创造力,在玩水活动中小朋友把自己小制作展示出来,不仅使他们对自己的创作作品充满成就感,而且整个活动过程都会变得充满欢乐和喜悦,比用现成的玩水工具来玩水更加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还可将小制作活动渗透在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例如:在“无车日”那天就可以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环保车。在活动前可以让孩子们收集各式各样的玩具车模和图片,先认识各种各样的车,观察各种不同的车的造型、结构,有哪些零部件组成,比如:轮子、方向盘、标志等,在幼儿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就为动手制作奠定了基础,在制作活动中幼儿自己的依据想法来设计,因为本来就是设计环保车,这样的话可以天马行空,孩子的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可以碰撞出很多的火花。
另外,环保制作活动肯定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我们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各种小制作活动竞赛,并设立多种奖项,让每个孩子在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且还树立了创作的自信心。
三、相互合作的活动氛围
在幼儿园环境装饰活动中,需要幼儿动手制作,可以和幼儿讨论,制定环境装饰的内容,让幼儿分工合作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考虑怎么样共同完成这个任务,怎样共同地解决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有的小朋友在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的,就可以带动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小朋友可能比较擅长另外一个方面的制作活动,这样分工合作,活动效率也高了。比如,幼儿可以共同完成一个小制作作品或一幅画,使得幼儿在共同完成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一起进步。每次这样的活动大家总是意犹未尽,对自己作品充满了成就感。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学会了合作。
四、自主探究的创作意识
首先,探究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孩子天生就是一个探究者,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比如,在一次制作“小小降落伞”活动中,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很多塑料袋、各种颜色的布料、不同质地的纸张等,让孩子们自己探究“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降落伞才能飞得时间更长”,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自己商量好了之后就分工制作各种材料的降落伞,有的小组用塑料材料做,有的小组用纸质的材料等,在放飞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来用不同材料制作的降落伞飞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得出的结论是:用同样大小的材料,塑料袋制作的“降落伞”飞得时间最长。这是孩子自主探究的结果,这就是孩子自发地、不由自主的探究活动。
再如,在一次“快乐圣诞节”的活动中,创设了一个“礼物展览会”,为了能够让孩子自己探索、自主操作,就特别设置了一个与活动情境相符合的礼品包装区,孩子们在这个活动区自由地选择各种包装材料,有废布、毛线、彩绳、纽扣、糖果包装纸等操作材料,将自己的礼物包装得尽可能地好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亦乐乎,产生了很多种包装的方法,礼物的形状更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而且都充满了童趣,有的是小动物的形象、有的充满公主风的粉色系、有的是男孩子喜欢的洗车造型等。大家在这里不断地探索、尝试、再创新,还可以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创新能力。
五、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
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仍然比较脆弱,可能老师一个小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评价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幼儿的创新制作活动中我们总是坚持肯定、鼓励、接纳、欣赏为主的态度。对于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缺点或者错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要对他们耐心地矫正,始终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幼儿更应如此,要不断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在指导过程中,只要孩子坚持完成了一个作品,就应该及时评价说“你做得很好”“真的不错”“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等等,你还把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其他的小朋友欣赏。对于比较有创造性的作品,就说“你真的很棒”“你的作品真的很有创意”“大家可以向他学习”等。对于那些一时完不成作品或碰到难困做不下去的小朋友,就鼓励说“你再仔细地想一想”“谁可以帮他一下”“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自己的作品”等。让幼儿感到教师是孩子的大朋友,他们对自己的作品非常的感兴趣,即使自己做错了,制作得不是那么成功,也不会受到批评,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这不仅能够激发孩子创作的欲望,而且能够培养孩子强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的创作欲望是由内而外的,因此自主选择的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动机,老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更能促成孩子的创作成果。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动手制作中共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思考、表达、交流、合作等能力。在所有的创作活动中,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提示、展示、提出要求外,其他都应该是孩子自由操作的时间,在活动内容、材料、方法、合作伙伴等方面教师不加干涉,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波.如何利用废旧材料开展幼儿园特色活动[J].新课程研究,2011(7).
[2]刘静.教育幼儿进行废物利用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在绿色手工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篇3
关键词:幼儿,手工,创造性,废旧
心理学研究表明, 3-6 岁是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段, 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 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创作的火花了。所以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儿园可以将幼儿的发展与社会现状相结合。本文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利用绿色环保的废旧材料在手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一、充分的活动准备
首先, 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 请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干净、卫生而且安全的废旧材料, 并且要将收集好的材料进行分类。例如, 可以将材料分为瓶子类、纸质材料类、纸盒类、光盘类等, 并且要放在合适的、小朋友们方便挑选的地方, 比如可以制作一个专门放废旧材料的“百宝箱”“废旧环保车”等, 并且分类回收, 这样既美观又环保。
其次, 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提供不同美术工具和材料, 创设动手制作的环境和氛围, 准备多种材料工具, 给幼儿探索空间, 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材料或相应的选择一些辅助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让幼儿在自我选择和自主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可以将小制作活动渗透在玩水的活动中, 在玩水活动前可以让小朋友制作各种各样的小船, 比如, 小纸船、饮料瓶帆船、小竹筏、泡沫船等。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的想法不一, 对于小船的功能和装饰也各不相同, 充分体现了小朋友的情感价值观和创造力, 在玩水活动中小朋友把自己小制作展示出来, 不仅使他们对自己的创作作品充满成就感, 而且整个活动过程都会变得充满欢乐和喜悦, 比用现成的玩水工具来玩水更加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还可将小制作活动渗透在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 例如:在“无车日”那天就可以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环保车。在活动前可以让孩子们收集各式各样的玩具车模和图片, 先认识各种各样的车, 观察各种不同的车的造型、结构, 有哪些零部件组成, 比如:轮子、方向盘、标志等, 在幼儿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之后, 就为动手制作奠定了基础, 在制作活动中幼儿自己的依据想法来设计, 因为本来就是设计环保车, 这样的话可以天马行空,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 可以碰撞出很多的火花。
另外, 环保制作活动肯定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 我们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各种小制作活动竞赛, 并设立多种奖项, 让每个孩子在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 而且还树立了创作的自信心。
三、相互合作的活动氛围
在幼儿园环境装饰活动中, 需要幼儿动手制作, 可以和幼儿讨论, 制定环境装饰的内容, 让幼儿分工合作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制作过程中, 孩子们需要考虑怎么样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怎样共同地解决产生的问题和矛盾, 有的小朋友在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的, 就可以带动其他的小朋友, 有的小朋友可能比较擅长另外一个方面的制作活动, 这样分工合作, 活动效率也高了。比如, 幼儿可以共同完成一个小制作作品或一幅画, 使得幼儿在共同完成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一起进步。每次这样的活动大家总是意犹未尽, 对自己作品充满了成就感。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还学会了合作。
四、自主探究的创作意识
首先, 探究是孩子的一种本能, 孩子天生就是一个探究者,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比如, 在一次制作“小小降落伞”活动中, 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很多塑料袋、各种颜色的布料、不同质地的纸张等, 让孩子们自己探究“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降落伞才能飞得时间更长”, 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自己商量好了之后就分工制作各种材料的降落伞, 有的小组用塑料材料做, 有的小组用纸质的材料等, 在放飞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原来用不同材料制作的降落伞飞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得出的结论是:用同样大小的材料, 塑料袋制作的“降落伞”飞得时间最长。这是孩子自主探究的结果, 这就是孩子自发地、不由自主的探究活动。
再如, 在一次“快乐圣诞节”的活动中, 创设了一个“礼物展览会”, 为了能够让孩子自己探索、自主操作, 就特别设置了一个与活动情境相符合的礼品包装区, 孩子们在这个活动区自由地选择各种包装材料, 有废布、毛线、彩绳、纽扣、糖果包装纸等操作材料, 将自己的礼物包装得尽可能地好看。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不亦乐乎, 产生了很多种包装的方法, 礼物的形状 更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 而且都充满了童趣, 有的是小动物的形象、有的充满公主风的粉色系、有的是男孩子喜欢的洗车造型等。大家在这里不断地探索、尝试、再创新, 还可以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创新能力。
五、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
首先, 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 在幼儿阶段, 孩子的自我意识仍然比较脆弱, 可能老师一个小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评价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 在幼儿的创新制作活动中我们总是坚持肯定、鼓励、接纳、欣赏为主的态度。对于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缺点或者错误, 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 要对他们耐心地矫正, 始终坚持表扬、鼓励为主, 特别是对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幼儿更应如此, 要不断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在指导过程中, 只要孩子坚持完成了一个作品, 就应该及时评价说“你做得很好”“真的不错”“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等等, 你还把他们的作品展示给其他的小朋友欣赏。对于比较有创造性的作品, 就说“你真的很棒”“你的作品真的很有创意”“大家可以向他学习”等。对于那些一时完不成作品或碰到难困做不下去的小朋友, 就鼓励说“你再仔细地想一想”“谁可以帮他一下”“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自己的作品”等。让幼儿感到教师是孩子的大朋友, 他们对自己的作品非常的感兴趣, 即使自己做错了, 制作得不是那么成功, 也不会受到批评, 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 这不仅能够激发孩子创作的欲望, 而且能够培养孩子强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的创作欲望是由内而外的, 因此自主选择的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动机, 老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更能促成孩子的创作成果。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成功的喜悦, 同时在动手制作中共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幼儿的思考、表达、交流、合作等能力。在所有的创作活动中, 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提示、展示、提出要求外, 其他都应该是孩子自由操作的时间, 在活动内容、材料、方法、合作伙伴等方面教师不加干涉, 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波.如何利用废旧材料开展幼儿园特色活动[J].新课程研究, 2011 (7) .
发展创造性 篇4
——退休教师座谈会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
您们好!
在2010年元旦,春节即将来临之际,首先我代表工会班子成员,向您们拜个早年,祝您们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家庭幸福美满,安康如意!今天我们这次座谈会一是向您们汇报近年来学校工作及工会工作情况;二是听取各位的心声,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使工会工作开展得更有声有色,使我们的老同志生活得更开心,年年益寿!
下面,我就近年来的工会工作向您们作一个汇报,如讲的不到之处,请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工会的基本情况
1、工会班子情况
现届工会领导班子,刘一荣任工会主席,向其友任工会副主席兼管工会纪检工作,龙文任工会文体和宣传委员,鲍辉任工会出纳,唐冬梅任工会会计兼任管妇女工作(现调中兴学校)此工作由杨香春同志代理。
2、工会会员情况,全镇现有会员117人,其中女会员14人,内退的会员8人(其中女4人)退休的会员有46人(其中女14人)。(1)退休会员46人中,80岁以上的3人(廖美武、潘翠英、杨德宪)身体状况不太好,70岁—80岁之间的有7人,65周岁—70岁之间的有13人,从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关心、爱惜这些珍贵的宝;(2)在岗的63名会员中50—55之间的会员有14人,45至50岁之间的会员有9人,40岁至45岁之间的会员有12人,满40岁以上的会员计35人,占在岗会员中的55.6%,占了在岗会员中的一半以上,处于老龄化状况之中。
二、工会工作情况
1、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1)加强了工会班子建设,按上级要求,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的领导下、教代会的选举下,产生现届新的工会领导班子,使学校工会工作更有活力的开展。
(2)深入开展“师德建设年”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会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了广大会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开展师德承诺活动,努力规范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大力宣传了先进教师事迹,发挥先进典型教育的辐射作用。今年由于上级县教育局、学校推荐、会员们的积极投票,高昌斌同志荣获“湖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为我县、市争了光,为我校增添了光彩。
(3)加强了工会领导成员的自身学习,正确认识了工会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维护会员们的合法权益,如我校蒋张云同志遭到社会上的人欺负时,学校与工会出面维权、调解,得到了解决,维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进一步做好校务公开,加强了工会维权机制。(1)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根据上级要求,做好了校务公开工作的自查。
(2)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批示,做好新调进的教师的入会工作,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继续加强对学校财务的监督工作和工会财务管理和经审工作。一是在加强对学校的财务监督工作上,每学期选会员代表对学校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查帐、查帐的结果进行公示,让会员们监督;二是做好了工会经费的计拨和上交工作;三是做好会员会费,互助互济会费的收取工作(内退、退休会员不收)并做到了公开;四是管好、用好、有限的工会经费;五是做好一年一度的经费审查工作,由会员代表审查,审查结果进行公示,让会员们监督。
3、维护教师利益,引导教职工在教育工作中建工立业。(1)充分发挥工会的协调监督作用,在教职工聘任,晋级、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方面做好了协调监督工作,创设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干群关系的环境,在这方面,无一人上访。
(2)进一步实施“送温暖工作”,努力做好教职工的有心人、知心人、贴心人,努力地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如我校杨贤忠老师,由于家庭和个人的原因,得了间隙性精神病,住进了医院,学校领导和工会及时主动去看望、慰问,并打电话安慰,了解病情的状况,并主动积极地帮助他解决困难,并做好开导工作。
(3)坚持以服务为主线,以维权为重点,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一是为高昌斌是否定工伤一事,高昌斌同志在本校检漏时不幸摔伤,学校和工会积极主动去为他咨询法律援助,收集各种资料,上级各种材料,这一事,鲍校长出力最多,费心最多,忙跑于各部门给予解决。二是为防止教职员工的万一发生情况。近几年来,为在岗教职工每人投了一份108元的意外伤害保险,这些工作的开展,排解了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抚慰了教师心灵。
(4)继续开展好教职工的文体活动,增加了教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凝聚力。今年一是“三八”妇女节期间组织全体女教职工到北海考察学习,扩大了她们的视线;二是进行了兄弟学校的篮球联谊赛,促进了兄弟学校感情的升级。三是在全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时,我校举行了爬河比赛、篮球赛、羽毛球赛、象棋赛等,为教师缓解了工作疲劳和释放精神压力提供机会和平台,增强了凝聚力和奋发向上的活力。
(5)做好老龄工作,使我们的老同志老有所乐,老有所余,一是我校成立了老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鲍孝军,副组长刘一荣、邓序跃,成员向其友、鲍辉、高传良、龙文、唐冬梅,使老龄工作开展得更有起色;二是感谢老同志参加学校关工工作,继续发挥余热。在老领导唐宠祯的带动下,在中完操坪旁栽了一棵常青的桂花树,倾注了老同志对下一代的一片厚望,意义深远,向其虎老领导积极为学校排忧解难,做了大量的工作,减轻了学校各方面的压力;三是工会在学校校委会的领导下,做了一些慰问老同志工作。今年09年春节慰问金2750元(包括内退人员),慰问39.1—41.5期间出生的老同志,慰问金及礼品共计1392.00元,09年教师节慰问金2750元,09年期间慰问住院的老同志及家属计1662元,虽然学校的每次慰问金少,但我们的老同志从不责怪学校及工会,从中还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还时时关心学校的发展前景。
三、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代会制度不够完善,教代会质量不够理想。
2、教代会民主评议监督权不够落实好,未真正做好评议学校领导干部工作。
3、关心爱护老教师及全体教职员工力度不够,互相沟通太少。
4、争取解决退休教师、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还欠能力。
5、开展退休教师和教职员工的文体活动不够广泛。
四、工会工作的措施
1、加强工会领导成员的自身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开拓创新,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主动、积极与学校领导老同志,全体教职员工沟通,交流思想,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3、作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勇敢地面对工会工作中存在问题,并决心改正。
4、带领工会班子成员切实做好参与监督、协调、维护等工作。
5、继续加强好工会资金的管理,争取工会经费逐年提高,开展好老同志的各种活动。
总之,要实现民主管理,维护教职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和发挥好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学校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难中之难,但在上级领导的英明决策下,学校党支部和校委会的领导,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坚信工会工作会开展得更有创造性,会使广大会员更满意!
发展创造性 篇5
一、游戏化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1.设置有趣的活动情景。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小班阶段的幼儿更要用各种游戏、玩具来吸引他们。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较难集中,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绘画能力也比较差,为了提高画兴趣和绘画水平,因此美术活动一定要好玩。在《积木印画》这一活动中,我设置情景为小熊开了一家毛衣店,可是小熊店里的衣服都是白色的,请小朋友们帮忙把毛衣变漂亮。情景中“小熊开毛衣店”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但却把孩子带进来故事的世界,能够很快的吸引幼儿,“请小朋友们帮忙“又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有效的情景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增强孩子对美术活动的愿望。这样一个情境。告诉幼儿盒子里睡着许多的蜡笔小人,要请他们出来时,把他们的小床轻轻地抽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请,不能全部倒出来。画好后,要检查宝宝有没有睡好,再把他们的小床推进盒子里。幼儿很快就学会了正确取放蜡笔,为今后开展美术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2.生活教学的绘画题材。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取材于生活,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调动孩子的好奇心,提供他们更丰富的新经验,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下雨啦》和《报纸印画小雪花》选材的下雨和下雪均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见过下雨,知道雨水的特点是细细的、短短的线组成的,还知道雨伞下面是没有雨的,这些都能直接体现在幼儿的画中。《报纸印画小雪花》是在下过雪之后完成的,孩子们看过雪、玩过雪,知道雪花是白白的,像花一样的,又发现报纸揉过后印出来的白色图案也是像一朵花,才会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二、游戏化教学材料,创设多重绘画环境
小班孩子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
1.丰富常见的绘画材料。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和材料,例如我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条让幼儿揉成纸团进行压印,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提供水彩笔让幼儿进行点画还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来进行手指点画等,幼儿被这些丰富有趣的材料所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美工区里,为幼儿提供画纸、彩纸、各种彩笔、颜料、以及多种辅助材料,引导幼儿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创意美术活动,通过画、折、剪、粘、撕、吹、滚等多种方法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胆地想象,每个幼儿都在自由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变化多样的绘画材料。
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创意更是丰富多彩的,有创意的绘画活动才会趣味无穷的。比如一颗青菜切开来,蘸上颜料就可以印出一朵花;一块积木缠上毛线,蘸上颜料就可以印出一件漂亮的衣服;一张报纸揉一揉,蘸上白色颜料,就可以印出漂亮的雪花。又如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提供毛线拖画,提供吸管吹画等。如美术活动《小汽车的旅行》,让幼儿蘸上颜料在白纸上开来来去,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可见绘画离不开创意。
三、游戏化教学语言,提高幼儿绘画信心
1.指导用语的游戏化。
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绘画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就要运用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们认为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趣使活动过程成为一种享受。教师可以去对他说:“你的香蕉是不是坏了呀?坏香蕉吃了可会肚子痛的哦。”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赶紧重新画一张,陷入一阵埋头重画中。
2.教学评价的游戏化。
教师在辅导幼儿画画时,要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潜移默化地引领。同时可以进行小组比赛的形式,手把手教他,再放手让他在自己去尝试操作,提起孩子的自信心。画得不好也没关系。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采取富有童趣的评价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 “筑篱笆”活动后,我让“大灰狼”来检查哪边的篱笆歪了可以挤进来,哪边的篱笆短了可以跳进来,从而指导幼儿马上补插“篱笆”。这样的评价既有趣,互动性又强,幼儿充满了期待,提升了幼儿的绘画兴趣。
绘画和游戏是孩子自发的活动,让孩子和艺术做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用艺术的眼光看幼儿绘画,美术活动不仅要模仿,更要重视创造性,要讲技巧,更要重视孩子的创造性,就让孩子手中的画笔自由自在的表达心智和情感吧。
影响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因素及对策 篇6
(一) 创造性的水平差异。
创造性即创造力, 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现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创造性人皆有之, 但水平有高有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 创造性乃是一个健康人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人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 都在以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水平思维着。原因是, 好奇、探究、创造乃是人类的本性, 人类都有认识的需要, 推动着人类无时不在发掘新事物, 思考新观念, 尝试新联合, 探寻新关系, 获得新理解和新发现。所以, 创造性对于人来说, 是一个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连续体, 人和人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和水平的区分, 而不是全有或全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洛弗和布鲁宁认为, 创造性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颖和有价值, 而这两个特征根据不同的参照系会有不同的评价。他们认为有三种参照系:一是个人参照, 二是同等群体参照, 三是社会参照。据此, 他们提出人的创造性可分为三种水平, 即个人水平、同等群体水平和社会水平。个人水平的创造性是指某一行为对于自己是新颖的和有价值的;同等群体水平的创造性是指某一行为对于同等的一类人 (如某一班级、某一集体、某一行业等) 是新颖的和有价值的;社会水平的创造性是指某一行为对于全社会、全人类是新颖的和有价值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新颖做法, 如讨论问题时发表的新见解, 写作中的新颖立意, 独特构思, 解题过程中使用的新方法, 以及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 均可以从群体的角度对其创造性水平进行评价。这种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的创造力, 是人人具有的, 而且它又是发展高水平创造力的基础。
(二) 创造性的构成。
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表述, 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即创造性是由有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应的创造性思维技能和工作动机构成的。
1.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
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可以看成是一套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或从事某项特定工作的认知途径, 途径越多, 产生新东西和形成新观念的方法就越多。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在问题解决者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是专业领域中各种活动的基础, 决定着创造性行为发生的总方向。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是必须熟悉该领域的实际知识, 如事实、原理、各种争论和学术思潮、范例、解决该领域问题的通常的行动方案以及标准等;二是应该掌握为某一特定领域所需要的专门技能, 如实验技术、写作技巧等;三是需要具备有关领域的特殊天赋。这个成分的发展, 依靠于先天的认知性的和动力性的潜能, 以及后天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开发。
2.创造性思维技能。
具备了有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 只是具备了从事相应领域活动的基础, 还不能保证必然在该领域里提供创造性成果。提供创造性成果, 需有要创造性思维技能。一个人是否具有有关的创造性技能, 决定着这个人的成果或反应能否越过该领域中以前的成果或反应水平。
(1) 有利于创新的认知风格对创造性思维技能的形成非常重要。
这种思维风格的特征是能轻松理解复杂事物, 在解决问题时能打破背景的束缚。例如, 打破知识背景、打破认知背景、理解复杂性、长时间地保持选择反应的自由、延迟评价、广泛地审视、精确回忆、摆脱行动方案和创造性地理解等。所有这些, 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思维。
(2) 创造性思维技能还包括有助于创造性产生的工作风格。
如长时间集中努力和注意的能力;有正当理由时, 放弃无新意的研究策略而暂时将棘手问题搁置一边的能力;不断正视困难;能力水平很高, 有顽强的工作意愿, 从头到尾有大量的新思想产生等。
(3) 创造性技能的发展, 依赖于教育训练、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
同创造行为息息相关的个性特征, 对创造性技能有重大贡献。这些特征是:自作主张、延迟奖赏、百折不挠、独立判断、容忍不同解释、高度的自主性、没有性别偏见、愿意承担风险、高水平的自我的旨在出人头地地工作。特别是独立行事、在思想上不屈从他人和不依赖社会认可等个性特征, 对创造性有十分稳定的积极影响。这些特征, 也是创造性的个性倾向。
3.工作动机。
在组成创造性的三个成分中, 有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有关创造性的思维技能, 决定着一个人能做什么, 而工作动机则决定着这个人将做什么。从创造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 工作动机乃是创造性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激励人去达到行动目标的主要原因。动机表现了个人对工作的基本态度, 即在特定条件下, 他对自己从事工作的理由的认识。动机也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能接受的工作的理解。动机有内部、外部之分。内部动机有助于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工作动机的发展, 依赖于对工作的内部动机的初始水平、外部压力的大小以及个人在认识上化解外部压力的能力。内部动机指向工作本身, 在这种情况下, 创造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目的。而外部动机则指向工作以外的目标, 如物质奖赏、他人的评价、外部压力、监督、期限等。外部动机对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有时表现为促进作用, 而有时则表现为破坏作用。外部动机对创造性的促进表现为:一是在内部动机不足的情况下, 外部动机对维持创造活动是必要的。二是外部动机对掌握领域技能有帮助, 从而可以对创造性的发挥做积极贡献。三是当个体内部动机水平很高时, 如果个体不把外部诱因 (如奖赏、评价等) 看成是一种“控制”和“摆布”, 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肯定性信息的话, 那么, 外部动机就不一定有损于创造性。四是外部动机对解决 “规则式问题”是有帮助的。但很多时候, 外部动机表现为对创造性的破坏。外部奖赏的破坏效果主要出现在所奖励的只不过是完成任务本身, 而不是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当人们屈从于外界压力, 会诱发各种与创造过程不相协调的动机。外部动机还会使人们的注意范围变窄, 只关心结果, 忽视任务的过程。摆脱外部强制, 将促进创造性思维。
二、影响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因素
(一) 从思维能力的培养看。
1.传统教育重视聚合思维, 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根据思维目标指向的不同, 可将思维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类型。聚合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正向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聚合思维强调指向唯一正确的目标, 即要求思维内容、思维成果应集中、统一到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上来, 否则视为错误或异端;而发散思维则强调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应与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不同, 甚至相反, 其思维目标事先不能确定, 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从思维的目标指向这一要求, 对人类思维过程进行指引。总之, 发散思维只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 (朝哪个方向进行思考) , 而不解决具体如何进行思维。尽管如此,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 发散思维仍有其不容低估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确定方向与目标, 方向若搞错了, 花再多精力也是南辕北辙, 劳而无功。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如此。聚合思维由于要求思维内容、思维成果都要集中、统一到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上来, 所以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学习, 有利于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其弊端则是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 以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 教师讲的都是真理, 不敢提出半点怀疑。所以只讲聚合思维, 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 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为了创新, 必须强调发散思维, 没有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 , 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在教育中, 更多地强调聚合思维的培养。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 对于固定的教育内容来说, 是一种挑战, 因而不被重视。教育中重视聚合思维, 忽视发散思维的思维培养方法是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
2.传统教育对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重视不足。
根据思维的材料和思维加工的手段, 人类思维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基本形式。我国学者何克抗指出, 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属于空间思维形式, 这种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及相互关系。形象思维是以反映事物属性的视觉表象作为思维材料 (即思维加工对象) , 直觉思维是以反映事物之间结构关系的表象作为思维材料。而逻辑思维则属于时间思维形式。作为逻辑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 其实质都是运用线性符号序列 (语音符号序列或字形符号序列) 来表示思维内容 (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既然是线性符号序列, 就有时间上的顺序性与持续性问题。换句话说, 在运用基于语言符号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时, 只能是按照不同词语符号出现的先后顺序, 一步一步地进行。显然, 这种判断、推理过程要持续较长的时间, 所以效率是比较低的。而且, 语言的直线性使逻辑思维难以真实地反映动态的事件和视觉情景。逻辑思维是将三维立体空间的视觉景象, 转换成为一维时间轴上展开的一个个活动时间序列来实现的, 也就是以牺牲效率作代价换来的。这种转换确实是有效的, 因为它确实解决了很多难题。但在要求对当前事物在瞬间做出整体把握 (比如需要随机应变的情况) , 或是要求对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尽快做出重大决策的场合 (比如面临困境或险境急需摆脱) , 上述线性顺序的逻辑思维将显得无能为力。而这时基于表象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则正好能在这类场合发挥重要作用, 从而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可见,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三者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形式, 彼此之间只有思维材料和思维加工方法的不同, 不能互相取代, 彼此也不分高低, 只能相辅相成, 才能相得益彰。
从创造性活动考虑, 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由于具有整体性、跳跃性, 而不是像逻辑思维那样具有直线性、顺序性, 所以往往比逻辑思维更适合于探索和创新的需求。事实上, 创造性活动中关键性的突破 (即灵感或顿悟的形成) , 常常是靠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 而不是靠逻辑思维。但在教育中, 有这样一种观点:只有逻辑思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可以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感性提升至理性;而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只能使我们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 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必然是重视逻辑思维而轻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由于这三种思维之间事实上存在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关系, 因此片面强调逻辑思维的结果, 不仅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被大大削弱, 就是逻辑思维本身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对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 也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多年来只能培养出大批应用型人才, 而很少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原因之一。
(二) 从动机的培养看。
创造活动和所有的活动一样, 需要动机来激发和维持。但创造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活动, 它是一种产生新观念的特殊性活动, 个体进行创造活动要比一般活动付出更大的代价, 花费更多的精力, 需要更强的自制力。而要做到这一点, 个体没有强烈并且适当的动机是根本不可能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 动机直接决定着儿童从事创造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 并进而影响着其从事创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由此可见, 动机在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 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动机因素也常常被认为是影响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可以成为激发和维持儿童创造活动的创造动机, 然而, 许多研究证明, 内在动机更有利于儿童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有关研究结果发现, 内部动机使儿童更喜欢有挑战性的、有乐趣的工作, 而外部动机则使儿童倾向于简单的、容易的工作。因此, 内部动机更有助于儿童进行创造活动, 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心理学家艾曼贝尔以实验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因此, 与外部动机相比, 内部动机更有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的提高。究其原因, 具有内部动机的儿童主要受好奇心、兴趣、满足感等驱动,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往往就会对问题更敏感, 就会不计代价、更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而具有外部动机的儿童则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取得外部奖赏或避免惩罚上, 这常常会分散儿童的精力并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内部动机, 从而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然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成绩被视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把分数作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他们所追求的学习目标是如何获得好成绩, 以取得在班上引人注目的地位和博得教师的厚爱, 而不是学习知识本身。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 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 从学习环境看。
权威式教育来自外部的压力束缚过多, 学生很少独立自主, 心理自由, 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 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之下, 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当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主、他人评价居于次要地位的时候, 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信心才能得到促进。而传统教学有几个特征:教师是权威, 是知识的拥有者, 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有服从, 是知识的容器, 无权选择课程与教师;考试与讲课是教学的核心;师生之间相互不信任, 顶多是学生对教师学识的钦佩;随着年级的增高, 学生的好奇心日益受到限制, 而恐惧却与日俱增。
三、促进创造性发展的对策
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 除个人努力外, 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 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不良的甚至恶劣的氛围, 可以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为此, 学校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要正确认识并正视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是必须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 把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
(一) 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因此,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坦诚开放, 教师应信任与接受儿童, 尊重儿童的创新。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和管理, 推行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 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 这样学生才会增强自主意识, 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 促进自我发展。这些都是创造意识及动机前发的前提和基础。
(二) 改革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 我国教师传统的方式是演绎式, 例如, 在日常的教学中, 许多数学教师或物理教师常常是先讲定理、定律, 再依照定理讲解实例;英语教师在讲时态或句型时, 也往往先把结构或公式列出, 再举例说明。这种演绎式教学在中小学是司空见惯的。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 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归纳式教学法则刚好相反, 它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 有益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可见传统的“演绎式”教学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非常不利, 这也是我国学生创造性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采取以归纳式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式。同时, 在教学中, 注意在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同时, 加强对直觉思维的培养。
(三)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鼓励儿童的内部动机的发展。
内部动机更有助于儿童进行创造活动, 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育中, 应致力于学生真正的内在好奇心、求知欲及兴趣的培养, 并鼓励培育儿童的批判精神, 允许儿童自由发表看法;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 允许儿童犯错误, 鼓励冒险, 尽量减少外部的限制、监督、评价。
摘要:创造性是健康人普遍具有的心理能力, 但人们在创造性的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创造性是由有关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应的创造性思维技能和工作动机构成的。影响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因素包括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机的培养及学习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 而学校可以通过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 改革教学方式,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鼓励儿童的内部动机的发展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创造性,学习动机,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T.M.艾曼贝尔.创造性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
[2].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3].周国韬.教育心理学专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7
[4].段继扬著.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9
[5].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A].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发展创造性 篇7
在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协同学创始人哈肯等自组织理论大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自觉运用于城市领域的基础上,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也纷纷关注城市自组织发展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明确的学术观点是:城市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巨系统,其演化发展本质上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无论东方城市抑或西方城市概莫能外。自组织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着城市的演化发展[1]。本文关心的问题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与城市自组织演化发展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人类是如何通过创造性活动来推动城市的自组织演化发展的?
一创造性活动与城市的自组织发展
(一)城市发展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城市既非人造系统,也非自然系统,而是人造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综合体,是人工-自然复合系统。因此,在城市发展中既表现出自组织性,也存在着他组织性。城市发展的自组织主要表现为城市不受人为控制的影响,而是按照城市本身固有的发展规律演化发展。城市发展的他组织则主要表现为城市的各规划建设管理职能部门,总是试图通过刚性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控制手段,通过政府力量的外界介入和强制性干预等手段来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学界对于城市演化发展存在着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种方式,几乎没有分歧。但是,在城市发展本质上是自组织的结果,还是他组织的产物这一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的观点很明确:就某些局部组成(比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和某些特定发展时期(比如受灾重建时期)而言,城市发展确实存在着他组织为主的现象,但是,就城市整体和整个发展过程而论,其演化发展无疑是以自组织为其基本形态的。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组织、安排城市的发展,人为地从外部构建城市环境、结构、布局以及主导未来城市的走向,使得城市的发展深深打上人类主观意志烙印。纵观城市发展史,城市并不是按照城市的建筑师、规划师的主观意志或规划设计演化发展的,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仅仅是参与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演化发展总是超出了人的想象,在大尺度上城市的演化发展是不可能被规划设计的,总的说来,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组织的[2]。有些城市虽然曾经经过规划设计,但之后随即便卷入到了日常生活秩序和诡异的历史变化之中。即使有明确计划性的再造性活动对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影响,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长远看再造性活动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是次要的。为什么呢?首先,有人参与的城市复杂系统中的他组织作用主要发生在城市系统内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不将人的意识及其作用看成是“外力”,可以将其视为推动城市演化发展的内部因素,视为影响城市自组织演化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3]。其次,在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系统中,人的意识也不是完全独立的、理性的,它也会受到城市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非理性和局限性。因此,城市作为复杂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虽然是由有目的地进行规划、建设、管理活动的人组成,但又有其超越个人意愿、超越个人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第三,在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下,城市系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自适应和进化能力。城市不但可以自然生长、自我改造,还会复制和修补自身。在人类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城市通过主动行为而获取信息、通过相互作用而交换信息,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而能“自我学习”并主动地改变自身。换句话说,城市可以对自身的变化加以一定的调节,显现出主动的自我调节功能。在更多情况下,城市系统会由于具有自稳定和自重组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得因外部干预所形成的内部涨落被城市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而抵消、平息,进而呈现有序或达到新的有序。
(二)自组织与人类的创造性
自组织理论的基本结论是,自然界以自组织的方式演化发展,这种演化发展不断地涌现出原来没有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并自发地寻求和实现自身的优化。在自组织理论看来,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由大量具有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征的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自组织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其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存在形式,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原有的面貌,表现出明显的创新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组织意味着创新,自组织的实质就是创新[4]。
人作为自然界自组织演化的最高产物,由生物的刺激反应性逐渐发展出来的人类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由此引起的自由自觉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动物重复性行为的创造性活动。对此,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5]人类这种特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外部世界与人的关系的融合的过程,是主体的非重复性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日新月异,不断推陈出新的根本原因。据此,我们大胆假设: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与人类社会,特别是城市系统的日新月异具有相似性,二者都表现出不断涌现新质的自组织特点,差别在于自然界自组织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其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人类社会的日新月异则主要归功于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活动。
(三)创造性活动是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负熵”之源
在城市自组织演化的过程中,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人是负熵之源”。根据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对于一个与外部环境不存在任何交换的“孤立系统”而言,其归途只能逐渐走向无序。然而对于一个与外部环境存在某种交换的开放系统,整个系统的熵的改变(dS)可以表示为两部分之和:dS= deS+diS,如图1所示。
当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负熵流(deS)大于系统内部产生的熵(diS)时,系统的总熵便小于零。这就意味着系统的总熵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减少,系统可以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此可见,开放系统完全有可能通过从外部环境获得的负熵流来抵消系统本身内部的熵的产生,使系统得以进化发展。照此推论,城市系统出现有序化的根源应该在于外部环境向系统输入的负熵。但是,当我们考察城市系统的自组织时,就会发现情况有所不同,单由外界输入的负熵不足以长期维持城市的有序,维持城市长期有序的主要力量只可能来自城市系统内部,来自于人类及其活动。也就是说,城市系统的总熵,除了城市内部的“熵产生”以及外部环境输入城市系统的“熵流”之外,还有一项人所提供的负熵。人之所以能成为城市系统内部负熵之源,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作为一种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类存在物”,人类的各种活动皆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就是使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秩序化”。为此,人类在肯定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同时,还不停地将所碰到的各种新事物再行秩序化[6]。另一方面,人与动物等物种不同,人具有“创造性”,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不受自身物种的限制而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因此,人使周围世界秩序化的“本能”以及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是使周围世界和自身所处的城市有序化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为此,在把握城市自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时,就应该既注意城市的开放性,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负熵,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城市内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须从两方面着手来推动城市不断地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
二创造性活动推动着城市系统的自组织演化
(一)人类创造了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开放性、非平衡、涨落
1.决定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城市系统只有对环境开放,同外部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才能生存和发展。开放得越充分,越有利于城市的生存发展。反之,城市的发展受影响,严重时能使城市处于病态或解体。对城市系统的开放性起决定作用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的力量,而是也只能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城市系统中的人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开拓精神,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新的渠道,创造尽可能好的开放条件。“改革开放”、“设立特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等皆是人类开展创造性活动、促进城市全方位开放的现实例证。因此,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决定着城市系统的开放程度。
2.推动城市系统走向远离平衡态
对于城市的自组织进程来说,城市非平衡状态的造成固然与外部环境对系统的控制和刺激有关,但主要作用来自于系统中的人。人的内在需要、进取心、信念、欲望、求知欲等引发人的各种行为,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机制以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造成城市非平衡的重要因素。对此,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生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在一种无所顾忌的创造冲动下,充分挖掘欲望的生产本性,开展各项城市建设,力争在城市竞争中崭露头角。可以想象,在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冲动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3.积极地造成有利涨落
涨落是对系统宏观状态量的偏离。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其内部以非线性作用为主,在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之下,涨落可能被迅速放大到系统整体范围,导致已有秩序的瓦解,催生一种新的秩序并稳定下来,最终形成新的宏观有序组织。此时涨落被赋予新的意义,即成为一种起建设性作用的积极力量,同时也是新生成宏观有序组织的“基核”或“胚胎”。然而涨落被放大成为“基核”或“胚胎”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正如普利高津及其合作者所说:“当一个新的结构出自某个有限的扰动时,从一个状态引向另一个状态的扰动大概不会在一步之内就把初始状态压倒。它首先必须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把自己建立起来,然后再侵入整个空间:这里有一个成核机制。”[7]因此,在城市系统涨落发生的期间,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既可以积极地造成有利于某种相变的涨落,也可以积极地促使这种涨落扩展为巨涨落或阻止涨落的放大。
虽然耗散结构的出现是自发的、无法预见的,人类也无法创造耗散结构。但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可以创造城市系统出现耗散结构的条件,使城市得以形成自组织。其方法论要点是:通过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创造条件,开放系统,加强物质、能量与信息输入使得城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得以产生;激励城市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制造和调节有利于某种涨落的相变,推动城市产生新的整体模式和功能,进而创造有序演化发展的良机(图2)。
(二)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城市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竞争与协同
与耗散结构理论所不同,协同学主要探讨了系统内部子系统间的竞争以及由竞争导致的协同等系统自组织动力机制问题。由于系统内部或子系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实现各自目的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导致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竞争。竞争将会导致秩序、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更新和更替。如果只有竞争没有协同,这些新秩序、新结构等将无法稳定。因此,哈肯指出,各种系统“都以其集体行为,一方面通过竞争一方面通过合作,间接地决定自己的命运。”[8]对系统而言,竞争可以促进系统要素及其子系统的差异化,从而使要素、子系统保持活力;而协同可以节约系统资源,实现要素和子系统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要素的创造力,使竞争在更高层次上展开,并维持系统新的秩序。竞争和协同的相互依赖形成了具有整体性的矛盾体系,使系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三结语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有着自身内在的系统结构,这就决定了城市自组织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维的、单向的,而是来自各层次、各子系统上的力量在非线性作用中汇成的整体效应。但在这个整体效应中,决定城市系统自组织发展趋向的根本力量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我们要看到,人类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在城市发展史上,人们已经作出许多值得称道的贡献[10]。正是这一强大的、系统内在的创造性活动,在推动着以人为主体的城市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螺旋上升。城市的自组织演化发展历史就是人类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人类创造能力不断发挥以及人类个性不断解放的过程。城市是内在于人的发展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人的。源于人类创造性冲动背后的“人类的意志和人类的愿望才是城市产生的动因”[11]。因此,城市的进步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城市的终极使命也是尽可能地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去参加宇宙和历史的进程。为此,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城市应该是以人为主体,以人化的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人类创造性的发挥进行生产和交往活动。而每个人的神圣使命是:在前人和他人的创造性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 “道前人所未道,做前人所未做”的创造性活动,积极参与并推动城市的自组织发展,并在这一伟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城市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文章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为科学依据,在揭示自组织本质是创新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揭示和阐述了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与城市自组织演化发展的关系及其在城市自组织演化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系统,自组织,城市演化,创造性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彦光.中国城市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与判据——为什么说所有城市都是自组织的[J].城市规划,2006,30(8):24-30.
[2]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
[3]杨家本.有人参与复杂系统自组织——组织合作原理[C]//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23-127.
[4]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40,14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51.
[6]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74.
[7]普利高津,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35.
[8]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戴鸣钟,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9]黄雯.城市——在混沌与秩序的边缘[EB/OL].[2003-09-14]http://www.abbs.com.cn/bbs/post/view?bid=36&id=1894558.
[10]吴良镛.世纪之交——论中国城市规划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1998(3):4-8.
发展创造性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性格特征
现代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形成能力的内部因素是性格,教育是外部因素,它必须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国外有人对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教育学家安南耶夫指出:“能力和性格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培养数学能力的过程也是发展性格的过程,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性格特征对数学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明确指出:“像一般能力一样,全面深入地发展数学能力的可能性,也完全依靠性格特征的发展水平。”
当前,家庭教育出现的“四过”:过分保护、过度溺爱、过高要求、过大期望,以及学校教育中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而发展学生性格特征,则是关键所在。培养能力,除了要注意外部因素的改善(精心组织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还应充分注意内部因素的改善(发展学生优良的性格特征),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不断地协调平衡和统一,是形成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的保证。
发展学生优良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性
这是形成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他们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数学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在解题和创造性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孜孜不倦地学习,克服前进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主动性是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的源泉,它来自对数学学习的强烈需求和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洞察力
即对数学的敏锐感受力、审美感和发现能力。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都源于他们突出的洞察力。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高斯十岁时计算“1+2+…+99+100=?”等许多故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球面上有四点P,A,B,C,且PA,PB,PC两两垂直,且PA=PB,PC=a,计算球的面积。
这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一道常规题,在考试中只有少数学生能解出此题,但大都走了弯路,只有极少数学生给出了此题的简洁解答:
PA,PB,PC是以a为边长的球内接正方体的三条棱,正方体的对角线()即为球的直径,故得球面积
这个解法体现了学生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审美能力。可惜有这种能力的学生太少了,怎么在教学中培养这种能力,值得研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要急于先把结论抛给学生,而应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进行发现式教学,是培养洞察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是一道课本习题:
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f(n)=(n-2)π,(n≥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教学时,我把它改为:求凸n边形的内角和(不给出结论)。先启发学生对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进行观察、分析,然后自己发现规律,得出一般性结论f(n)=(n-2)π,(n≥3),再让他们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挑战性
即不盲从,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数学上的许多新发现,都是数学家向旧观念挑战取得的成果。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挑战性的重要手段,要敢于对书本、对教师讲的内容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堂数学公开课上,老师给出一道分式方程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演算。学生一上去便变分子相等,这时,站在一旁的老师马上“提醒”解分式方程首先是去分母,结果学生只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按老师的指引去做。课后的评论中一致认为:这是老师的一个重大失误,如果让学生变分子相等来解,是更简便的方法。
在教学中,不要扼杀学生的不同想法,不要牵着学生走,而是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想法有错,也应让他充分发表,然后通过讨论,统一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挑战精神的培养。
四、独创性
有创新精神,有别出心裁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方法,勇于弃旧图新,别开生面,这是创造性数学思维的核心。
一道普通的数学应用题:父亲和儿子从家里步行到工厂,父亲用40分钟走完全程,儿子只需30分钟。如果父亲比儿子早5分钟出发,问:儿子用多少时间赶上父亲?一位学生不用课本介绍的方法,而是别出心裁:父亲早5分钟出发,则他将比儿子晚5分钟到,因此儿子在中点赶上父亲,用了=15(分钟)。
这是独创性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发现鼓励培养这种独创性格,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摆脱思维的保守状态为发展独创性提供锻炼的机会。
五、变通性
即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对于疑难问题能产生较多的思路和见解。“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佳话,就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在当时表现出的敏捷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令人佩服。这些故事在我国早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田忌赛马”、“诸葛亮草船借箭”等许多故事,无不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打破常规,寻求从多角度、多方向去思考问题,是培养变通性的有效途径。数学解题中的一题多解,代数问题的几何解法,几何问题的代数解法,对于培养变通性有着实际意义。
一道不等式的证明题:a,b,c,d均为实数,求证:此题用代数法解较为繁琐,若用几何法解则较为简洁:设A(a,b),B(-c,-d)为直角坐标平面上两点,连OA、OB、AB,则O、A、B三点共线或构成一个三角形,于是
六、自信心和坚韧性
学生要深信自己的能力,对获得成功充满信心,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有坚强的毅力与意志。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者都具有这种优良性格,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理论当时不能被人们接受,受到人们嘲讽,他甚至受到迫害。但他坚持自己的正确理论,至死也不改变,他的理论终于在他死后被公认。又如华罗庚幼时在生活上遇到不少挫折,一度辍学,但他以顽强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学习,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数学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当前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自信心是建立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基础上的,前面提到的科学家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在学生中大力提倡。
自信心绝不等于骄傲自满,有些智力较高的学生自以为聪明,无需特别用功,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这种思想会影响他们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入发展,使他们停滞不前,思维僵化。教师和家长必须对他们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指出只有勤奋、坚持、刻苦,才能不断前进,同进也应创造条件,让他们体会到坚持不懈取得成果后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从而变“苦”为“甜”,使勤奋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七、想象力
即思维活跃,善于进行猜想和联想,能经常提出新观点、新形象。在教授新知识,解答新类型习题时,注意启发学生的这种能力很有好处。
在高中数学讲到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时,当b2-4ac≥0时,设x1和x2是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则显然有。这时有学生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如果b2-4ac<0,此时方程有没有根,如果有根的话,是否也有的结论成立?事实证明,这样的猜想和联想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会丰富发展,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因势利导,发展和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
克鲁捷茨基在《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一书中强调指出:“一个人必须始终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他的个性。如果除数学知识外对任何事物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纵然从‘单方面’去发展数学能力,是不能使数学活动有所成绩的。”
发展创造性 篇9
一、高校必须辩证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崇高气节、和善情感等传统美德和精神追求融入教书育人实践,这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中指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价值,结合当今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此过程中,高校承担着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科学剖析、全面解读的重要任务,以达到高校学生礼敬中华文化的最终目的。
(一)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辩证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恢宏,内容丰富,以其鲜活而顽强的生命力绵延至今,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命脉。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在适应时代发展、解决时代问题、与其他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孕育出镌刻时代烙印的特色文化。在当今时代,应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辩证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中国近千年私有制社会生成的,为统治阶级私利服务的封建传统价值观,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从四德”“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带有鲜明的封建时代烙印,属于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应当摒弃。第二类是经过实践检验凝练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如“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华民族遭遇外敌入侵、西方文明欺凌、民族命运存亡之时,提供了刚强坚毅的精神支撑和自立自强的思想武器。时移世易,这些内容已成为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焕发出时代光芒,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第三类是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其在传统文化中占较大比例。如封建社会的“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曹娥投江”等故事中的极端做法有违常理、违背常识;谈及孝道,古语中“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显然早与当今社会观念不符。今天的“孝”更多地表现为关心父母、关爱长辈,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部分文化随着时代发展,正不断充实内容、改变形式、拓展外延、深化内涵并被赋予了新意,使中华文明真正实现古为今用、革故鼎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的关联和矛盾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逻辑基础,应在化解冲突、解决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实现两者的科学对接和辩证统一。这要求高校辩证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专业研究是一回事,传统文化教育是另一回事”,[2]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让高校学生全文背诵国学经典,也并非让每个学生都去研究古文,成为国学研究者,而是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取精去糟的鉴别能力,将优秀精神力量融入个人文化追求和发展血脉,用传统文化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礼记·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数千年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中华文化时,指出“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实紧密结合,充分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赋予其全新的表达方式,使政治的理想方向深刻体现在文化的基因之中。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深度结合。一方面,核心价值观囊括并阐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底蕴。如国家层面上,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富足安康自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利益诉求,《管子·形势解》中“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正是此意;社会层面上,《论语·季氏》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将平等置于重要位置,核心价值观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上处于平等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的特权;个人层面上,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汉纪·惠帝纪》“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晋书·刘聪传》“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均有记载。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标准,要把丰富的思想素材用活,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理念和精神财富。如国家层面上,《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民本”思想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仍是站在帝王的角度约束自身思想行为,当代民主思想则是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力;社会层面上,《庄子·逍遥游》为自由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自由”更多被解释为“不由外力,只由自己”,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我国后,民主与自由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现实相融合,核心价值观倡导让人民充分享受人权和自由,实现了数千年来中国传统自由观的创造性转变;个人层面上,“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中华传统美德,当代将敬业解释为个人对待工作和职业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升华到精神层面上,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只有将传承与创新并重,才能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与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相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包含灌输和启发两种形式的教育类型。灌输是指通过系统的传授,使受教育者接受已有的知识;启发是指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3]人才的培养建立在受教育者对已有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之上,系统、完整地建构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是首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德育规律,根据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接触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等,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筛选和凝练,使之与高校教育教学实际对接,使受教育者吸取前人知识、智慧、经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论语·述而》中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要将灌输和启发这两种对立统一的教育形式相结合,要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要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产生创新欲,将吸收知识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将知识转化为智力,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高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责任担当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威斯康星思想”,即高校要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性地打破了高校和社会的界限。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应当贯穿于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之中,这是对高校人才培养价值取向阐释的升华。[4]在高校这一客观社会体系中,对文化知识传承、辨析、延展和创新的职能始终如一,此职能并非与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平行,因为文化与三者都无法分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重任,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按照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其内涵赋予新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规范完善,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感召力。
(一)找准“文化+”模式和高校教育的结合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模式是指以文化为主体或核心元素的一种跨业态的融合,即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互联网等结合,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5]这种富有时代精神和现代表现形式的新模式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机,是高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有效手段。
1. 融入高校教学育人实践领域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谈到,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明确了通识和专识两者的关系,何为干,何为枝,如若无干,枝何以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传播知识的主阵地是课堂,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这些通识类课程是文化传承的实践手段,更是挖掘深层文化根源的基础。通识课程将文化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普及性的文化教育,为学生提供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当然,传统文化教育并不局限于通识课程,也应融入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每一门学科专业都有其历史演变、发展过程和文化特色,这些知识的获取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见识,也有利于专业课程讲授的深入和延展。同时,在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其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面对的经济问题、道德问题、社会伦理问题等,也可以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并树立起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正确价值观。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中有云“圣人教人,只是就日用处开端”,就是说文化要贯穿高校育人始终,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校园环境对学生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应打造文化景观,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如建造文化长廊,让师生在现实的长廊里追随历史的足迹;种植梅兰竹菊、桃李松槐等具有传统人文气息且寓意师生青蓝相依的植物,美化校园、陶冶师生情操;塑造古人先贤或杰出校友雕像,让学生感受中华优良传统和校友留下的宝贵财富等。育人环境除了静态的场所建设,动态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教职员工要将文化育人理念融入与学生接触的全过程,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示范和教育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诚信友善”“乐善好施”“惠爱仁爱”等理念充分体现出来,润物无声地影响和引导学生。
2. 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实践领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包罗万象。高校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大量的优质学生、多元的思想意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稳定的交流场所,是文化资源的聚集地。将零散资源合理有效地系统整合,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创造性转化,需要高校在校园文化领域践行创新。传统文化资源历来重历史、重知识、重艺术,相较而言,缺乏趣味性、实用性和互动性,与富有时代气息、充满青春活力、思维敏捷、个性鲜明的大学生群体的诉求有一定差距。因此,高校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关注前沿潮流,在重视文化属性的同时,迎合大学生群体与日俱增的文化需求和对文化品质的追求,在保留经典活动的基础上聚焦创新元素,结合网络、创意、构思等内涵,开启新思维、寻求新载体,使高校文化符号更现代、更个性、更多元。如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以“礼敬中华优秀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读百部好书”,包含中华经典诵读会、名著名片赏析、中国故事创意设计、文化大讲堂、读书沙龙、鸟巢书屋、书香寝室等项目,涵盖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工程实践、就业教育等方方面面,承载教育、教学、管理、文体活动等诸多功能。品牌活动在形成长效机制后,内容要与时俱进,形式要求新求变,要在把握传统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探索现代表达方式,以求文化品牌创意的多元呈现。如加入“扫一扫”掌上阅读、微书评、人文经典网络阅读平台等项目,由资深学者、专业教师向学生推荐书目,以专业评述为学生导读,带领学生鉴赏书籍,学生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自由分享个人对阅读的看法与感悟等;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将线下文化资源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的平台,把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艺术形式等中华文化遗产通过多元的网络载体输出。通过学生期望、活动参与度、收效与文化品牌更新升级的互动,缩短传统文化和实际学习、校园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实感受和正确理解校园活动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3. 融入高校与地方文化资源互动实践领域
大学文化衍生于大学,与大学所在地的地方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6]高校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是提升地方文化品质、层次,为地方文化注入活力和激发创造力的载体;地方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进行新的文化创造的重要素材。高校与地方互为依托、良性互动,可培育文化品牌传播土壤,使高校文化、地方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特色文化,实现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全方位融合。高校要充分汲取地方文化的精髓,利用文化馆、博物馆、学术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文化遗产,与此类公共文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高校文化育人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听取学术报告会,进行现场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接触社会、认知社会、了解社会。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以无锡惠山泥人为例,它源于明朝,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代表性的“大阿福”造型更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所以微电子、机电为强项的无锡高校将惠山泥人制作技艺引进校园,请惠山泥人制作大师为学生开设课程,在传授工艺技能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惠山泥人的文化历史和独特魅力。惠山泥人制作的全过程是地方文化记忆“活”的显现,让学生用新的视角、新的介质触摸和解读地方文化,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用现代性思维激发了新理念、拓展新空间。地方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双向进入”模式需要高校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找到两者关联点的基础上,提升其符号辨识度和思想价值,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高校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现实作用。
(二)探寻高校与社会、行业、企业的文化交汇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需要高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对其实践形式加以创新和转换,使其与当今社会相协调、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受力和认知力,更要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主体意识,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1. 受众需求为导向,推动高校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社会文化是高校的文化源泉,高校是知识和智慧的聚集区,是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为社会文化提供丰富的养料。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文化领域的普及和深化,需要从精神入手,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渗透力和实效性。高校师生在社会文化的推进和辐射过程中,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拥有者,也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新型文化内容的供给主体。“全民阅读”活动在我国已开展近十年,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日益浓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此类活动为创新点,作为高校与社会文化联系的纽带。高校在师生中招募政治素养高、文化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的全民阅读导读员,由高校牵头组织导读员培训,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为主题,走进社区、村镇,开展导读、阅读活动。选择国学文化、励志文学、名人传记等包含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由导读员引领,设定主题,与居民交流,以写作、朗诵等多种形式分享学习感悟、心得体会。组织开展师生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体验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探寻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传统文化。高校与社会的文化互动也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契机,没有一成不变的供给双方,知识流动也并非单向,居民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社会的理解深度、审美观念、民俗文化的地方性表现等文化或文明积累,都会使学生获益良多。高校师生在向居民传递传统文化共有的价值取向、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应研究双方的沟通方式和手段,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将获取到的“碎片化”知识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递向“智识”传播的转变。
2. 创新精神为核心,促进高校与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
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创新人才基地,创新人才的培育需要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核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择善而从之,不善而改之”,提高创新因子含量,挖掘潜能、激发活力。2016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工匠精神”一词,体现的不仅是凝结在工匠身上的对产品精心打造的理念,更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所有人在学习和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和开拓创新的态度。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工匠精神”早已孕育形成,《周礼·考工记》中“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将其凝练为独具一格的精神特质,衍生发展到“心传身授”“体知躬行”的实践教育,“君子强学而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娴熟的技艺并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而是通往提升综合素质、实现终身发展的途径。《庄子·养生主》中梁惠王夸赞庖丁解牛技艺精湛时,庖丁回复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从“游于艺”的状态发展到“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工匠精神”为高校育人目标注入了最本质的文化内涵,为企业文化嵌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了内涵支撑。高校与企业之间历久弥新的“交情”是学生能实践、会思考、能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高校要创新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在“真枪实弹”的演练中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独立分析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将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植入脑中,将企业建在校园,利用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发挥合作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一种使命和信念,完成高校学生从坐而论道、空谈理论到学识深广、自主创新的“时代工匠”的华丽转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这是中国人内心追求的做人标准,也是中国人积极争取渴望获得的“理想人格”。[7]高校育人要以中华文化为精神内核,指引教育过程,培养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践行者。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5-04-17:5.
[2]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5-07-03:1.
[3]韩华球.文化视域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反思[J].教育学报,2014(2):68.
[4]赵明.儒家素质教育观的历史反思[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9.
[5]续庆慧.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创造性转化[N].光明日报,2016-04-16:6.
[6]谭甲文.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功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3(7):58.
发展创造性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创造性;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状况: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在这种师生间只有灌输、缺乏交流的学习环境下怎能使学生乐学呢?学生的创新能力怎能得以发展呢? “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乐学、爱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了解学生认知,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经验系统的重新组织和改造,而这种重组和改造决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他们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是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完整的生命体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最主要的环节,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然而教学内容的选取除完成规定任务之外,还应依学生的认知需要而进行。
故而,教师备课要到学生中间去,不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师怎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山、石、田、土、井”这几个字对一年级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已非常熟练地读出字音,很显然,字音已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然而,有一位青年教师在课上竟然用了7、8分钟时间带着学生读字音,浪费了学生有意的学习时间,又何时何处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可见,教师教什么应源于学生的认知需要。
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学生会的——少讲或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自讲或互讲;学生一知半解的——点讲;学生真正不会的——精讲”。学完了《草原》一课,学生发问:“我想知道现在的草原什么样?”这就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主动探究,这不乏也是创造力的表现吧!
二、融洽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学生爱学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融通的过程,把师生关系应看成是具有陶冶性和培育性的实践交往。教师要善于“摆位”,脱下威严的外衣,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
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你真行”“请树立信心”“老师特别爱听你发言”等平和、挚诚的话语。有的教师课上让学生当老师向他人阐明自己的观点时,还亲切地称呼他:“老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平等、民主、和谐。当然,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还应不乏幽默。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他爸爸的神态时说:“爸爸善于思考,在家看书时总是低锤着头,紧皱双眉……”这个学生把“垂”写成了“锤”,教师十分惋惜地说:“糟了,一锤子下去,你爸爸的脑袋还不开花?”学生们哈哈大笑。善意的玩笑纠正了学生的错别字,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引发学生以学为乐,学生学得生动轻松。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怎能不积极投入?怎么不动脑思考,表达观点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呢?由表及里,我们感到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挖掘教材的魅力去引导学生;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去感染学生。有情的世界造就有情的人。
三、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件礼物来接受。”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绪不断地发生变化。有兴趣而产生积极情绪,无兴趣而产生消极情绪。前者对学习有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后者反之。有的教师总埋怨自己的学生激而不发,其实,魏书生老师说得好,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袋里都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教师能否点燃兴趣。
例如:《草原》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中一篇课文。作者以他精湛的笔墨向我们介绍了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及欢腾的场面,读后真叫人如醉如痴,留连忘返。然而,学生对大草原很陌生,他们无法感知,更无法体会其广阔美丽。为此,我采取让学生边读边画——再读补画——画中品词赏句的方法学习课文。学生画得高兴,学得愉快,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课下,我走访了全班同学,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老师这样上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高境界。在堂课中,要让学生达到这一境界,要求教师要善于“煽情”,能演绎教材内蕴的情感,用富有感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内潜的情感,情感激发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四、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这就决定着课堂教学应具有层次性。应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层次上有提高,都能品尝成功的效果。作为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教师要承认差异的存在,正视差异,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去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这就要因材施教。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战胜创新能力发展的三大敌人,即:自卑、畏缩、懒惰。培养学生活泼向上,坚毅的健康心理,并利用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的丧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自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愈是自信,愈是成功,愈是成功,愈有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原则: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做人。成功是靠成功推动的。
总之,课堂上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注意尊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让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活起来。“乐于学习”是学生活起来的前提;“思维活跃”是学生活起来的核心。“积极主动”是学生活起来的外在表现。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创造性 篇11
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外提出了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根本” (1) , 新一届领导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高度重视, 让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开发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另外一重意义上说, 将富含中国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又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不断推送到世界舞台之上, 也是打造另一种意义上的中华文化传播话语体系, 努力扩大“中国梦”国际影响力的尝试和努力。
将文化资源大国优势转化为未来的文化强国优势, 需要选择恰当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资本化开发。但是, 传统文化资源活化开发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沉淀, 蕴含了一个民族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阐释、价值认知和应对智慧, 属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并不属于哪个特定的机构或者个人, 而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和资本化运营的前提条件就是内在市场化激励体系的完善。现代文化经济学认为, 文化产品以商品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是文化产业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而现代版权制度通过私权的授予将作品私有化, 赋予权利人在一定时间内对作品进行独占的支配性地位, 这是构筑文化产业创新活力的制度性源泉。文化资源资本化的过程起始于相关资源的资产化、产权化, 明确的产权归属和基于产权的关联权利保护是进行资产交易和资产证券化等后续金融运作的前提。现代金融体系提供的并不仅是资金, 更重要的是通过“融资”“融制”“融智”三位一体的运作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传统文化资源“准公共财产”的属性与资本化运作的确权需求及版权作为“私权”属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内生悖论。
二、创意设计与科技提升——以独创性元素注入实现版权区隔的有效路径
面对前述内生性悖论, 我们需要引入新的思路。传统文化资源的精髓是构成我们当代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根本要素之一, 但现代科技的发展却可以不断为文化精神体系提供新的展示载体和展示形态。通过创意元素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让传统文化元素与时代精神在交融交汇中实现融合性创新, 这是对作为准公共财产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差异化开发和版权区隔的有效路径。在这一点上, 国外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法国的时尚产业举世闻名, 与其政府立足于法兰西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扶植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移民国家, 本身并没有太多历史文化资源积淀, 但非常重视版权保护体系的建设, 政府通过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追责制裁手段保护创造性劳动的合法收益, 鼓励各类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移植借鉴他国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本土化开发和运营。光是取自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动画大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就为好莱坞带来丰厚的票房收入, 而且在票房收入之外基于版权的相关衍生品开发也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反观我国,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开发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作坊式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上, 造型缺乏创新而千篇一律, 因而难以获得较高的品牌溢价, 包括我国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的产品构成也还是以纸扇、灯笼、瓷器等传统工艺品为主, 属于劳动密集而创意含量低的产品类型, 真正在核心版权贸易这一块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更有甚者, 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等, 被日韩数十家公司分别注册为游戏商标, 中国企业要开发此类游戏, 需支付巨额使用费。版权保护意识的薄弱让我们在未来全球性的文化产业竞争格局中处于相对劣势。
近年来, 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2008年, 国务院下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把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2014年3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提出“依托丰厚文化资源, 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 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 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 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这对于根植于版权保护的创意经济发展可谓又一重大利好, 也为以创意元素注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版权区隔提供了政策空间。
三、版权评估、集约化运营与资本化运作——推动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的三大关键因素
进入新千年以来, 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迅猛发展, 跨介质、跨领域的全版权运营成为大势所趋, 基于版权价值开发的全新商业模式渐露曙光, 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也应该顺应大势寻找自身的发展轨道与模式, 版权评估、集约化运营和资本化运作成为推动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的三大关键因素, 这三个方面又彼此深度关联, 互为犄角。
版权确权和价值评估是进行集约化运营和资本化运作的前提。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曾经表示, “版权集约化运营是当务之急, 推动版权集约化运营平台的发展, 是促进市场规范化、效益规模化的有效方式, 是促进文化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 是突破传统模式发展瓶颈的革新手段,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 。与此同时, “寻求版权产业链上下游的开放平台和分享收益的机制, 是真正实现版权集约化运营的关键要点” (2) 。而受益分享机制的构建与资本化运作成效密切相关。
同属知识版权, 版权不同于专利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版权资产的价值可以通过有效市场运作不断获得倍增, 而金融资本杠杆的使用则是通过运作放大版权资产价值的有效途径。再回归过来, 版权资本运作的前提是其作为金融性资产的基础信用——亦即其在未来所能获得的现金流收益和相关权益保障。以版权资产证券化为例, 这是“以募集发行证券的形式, 将具有未来收益前景、有证券发行价值的版权项目为对象, 进行证券化运作过程, 或以尚未形成版权形态的版权创意与半成品为对象, 在证券资金的投入下完成版权创造、产生收益及回馈资金投入的证券化运作过程” (3) , 先要有基于未来可预期的现金流收益, 才能够进行结构化安排, 对基础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组合。恰恰是在这一点上, 基于传统文化无形资源的版权资产评估面临一定的困境, 针对这一领域的具体估值体系建构迄今仍处于相对空白状态。
目前较为主流的版权价值评估模式包括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和现行市价法三种, 三种版权估值模式各有其优劣势。重置成本法是基于历史成本而非未来收益, 对投资人来说难以有较强说服力。收益现值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版权资产未来价值实现的不确定性, 尤其对于当下中国而言, 文化消费面临着结构性升级和主体消费人群的代际转换, 基于传统文化资源的版权资产必须与未来文化消费主体人群的偏好相适应, 当代文化消费潮流脉动的不确定性使其未来价值实现存在更大的风险。此外, 对全版权运营时代版权资产价值的多层次开发空间潜力和认知分歧和操作实践中具体实现程度的差异也成为收益现值法评估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至于参照类似产品版权交易价格的现行市价法, 因为独特性和差异化是创意类产品的本质特征,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只能大致作为估值镜鉴, 也不能完全依赖之。有学者基于大数据和计量经济学对既往类似版权产品进行回归分析, 基于分析结果梳理影响同类版权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各因子所占比重, 以这些结果作为预测未来同类版权产品价值的基础参照, 但在“同类版权产品”的类别界定和研究采样上也存在操作中的分歧。作为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 可以综合采纳以上各种版权估值模式, 通过加权方式得出相对比较均衡的最终评估方案。
由上述分析可见, 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政策红利期, 同时也处在错综复杂的整体变革环境中, 在实践操作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 需要我们综合法学、经济学、金融学和资产评估学的多元视角来审视传统文化资源相关版权产品价值评估及流转运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 归纳总结影响其版权价值评估和实现的众多复杂因素尤其是特殊性因素, 合理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 厘清和平衡好版权评估、集约化运营和资本化运作之间的内在关联。
摘要:[摘要]十八大以来, 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从版权经济的视角, 对推动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的意义价值、手段途径、现实困境与解决思路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 以期为业界和学界同仁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版权经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注释
11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北大讲话,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 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 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21 新华网北京频道2013年3月4日《版权集约化运营成未来行业发展新方向》, 记者孙晓胜。
32 新华网北京频道2013年3月4日《版权集约化运营成未来行业发展新方向》, 记者孙晓胜。
【发展创造性】推荐阅读:
幼儿创造性发展11-04
儿童创造力发展08-26
企业文化创造持续发展09-15
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08-28
开始发展能够创造业绩的销售能人06-30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教学设计11-29
HR生存发展之道:改变观念,创造价值05-10
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辉煌08-09
儿童创造力发展与学校教育论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