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

2024-07-13

创造性人才(通用12篇)

创造性人才 篇1

纵观人类历史, 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 就没有进步。没有创造, 人类将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造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还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切创新活动都需要具有科技文化素养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来承担, 这个承担者就是创造性人才。[1]缺乏大批创造性人才, 势必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建设, 势必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江泽民同志十分关注和重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要加快知识创新,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关键在人才, 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一、创造性的定义

对创造性的定义, 林崇德教授的界定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它的实质是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 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 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 知识系统性越强, 减缩性越大, 迁移性越灵活, 注意力越集中, 则创造性就越突出。

二、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

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性格[2]。心理学家将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称之为创造性人格[3] 。它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如挑战性、灵活性、自信心、冒险性、敏感性、独立性等都是创造性人格的主要特征。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 是指在对问题情境觉察分析和重新界说的基础上, 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发散性检索, 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将其结合起来, 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等创造性成果的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是衡量创造性思维水平的三个指标。有关研究表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对于其创造性思维有着显著的影响, 特别是其中的挑战性、自信心、冒险性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较高。因此我们应着重从创造性人格方面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教师只有认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才能科学地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4]。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尊重呵护创造性人格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使其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所以我们就要给他们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认识到, 教育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才能让学生学有长进, 兴趣盎然。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试卷中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多难 ( ) , 大多数学生都填“ 兴邦”, 但有一位小朋友则填“为情”, 老师不但给扣了分, 并且挖苦这位学生说“你有多难为情啊”。第二天这位学生把家里的报纸、辞典拿到学校来, 告诉老师说辞典和报纸上都有“多难为情” 的例子, 可老师恼羞成怒, 大吼一声“那你回家看报纸好了, 不必来上课”。这位学生伤心地哭了。这将有害于他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 要给学生言论的自由, 特别是问的自由, 只有多问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要鼓励学生自由争辩, 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完善自己的认识, 感受民主和谐的愉快;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相互激励, 而不随波逐流。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还要容许学生出问题, 犯错误, 他们正是在一个个错误被纠正、一个个问题被解决的过程中, 磨练成长的。在宽松自由的民主氛围中, 学生往往更乐于同中求异, 更善于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更敢于表现出个性的优势, 更容易展现独特的思维方式, 更能够探索出与众不同的问题答案。因此, 我们在教学评价时, 要尽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解除学生担心失误的心理负担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 而应给以耐心的帮助, 善加引导, 要尊重学生 珍视呵护学生新颖多问的求异思维, 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 大胆思考。这样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够得到发展。

2.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推动促进创造性智能

不同创造类型的学生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外, 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人格特征。比如, 艺术类创造性学生表现为思维敏捷, 具有多方面的兴趣, 早期表现出超常的艺术才能;比较情绪化自然科学类创造型学生表现为具有高度的自控能力, 求知欲望强烈, 喜欢抽象思考, 喜欢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 情绪比较稳定。因此, 我们的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除为他们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外, 还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 因势利导, 推动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开展创新活动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因为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广泛、强烈的好奇心, 这正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设想, 并通过动脑动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创造性品质。学生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希求于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要坚持渗透性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新人格的培养, 增强创新能力的提高, 这也有助于创新人格的形成。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千千万万的创造性人才。而要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 我们不仅需要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加强人格的教育和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人类的文明史昭示人们:创造性是人格力量的真正显示, 只有具备健全的创造性人格和勃发的创造性思维, 方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创造。

参考文献

[1]张永宁, 赵青.知识经济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2) :102-103

[2]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河南教育, 2000, (1) :11

[3]许燕.人格——绚丽人生的画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081

[4]张文新, 谷传花.创造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创造性人才 篇2

思维是人的高级的理性的心理要素,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最高级的部分,是产生创造性学习成果和研究工作成果的主要加工器,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然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一名指导者的角色,学会科学运用思维,调动起学生们的思维主动性,引导他们培养好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一个质性跨越的教育目的。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多著名的研究者如。。在发现创造性思维培养上有很高的成效)

(三)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应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载体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舞台,使其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引用文献:《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江泽民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方法的探索 》国家督学、天津市教科院院长 张武升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设计出了一种“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精密性和独创性品质,以及创造性个性的好奇性、想像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品质。该模式由10种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教学策略构成:

1、发散与集中教学策略:就是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再进行比较鉴别,集中选优的教学策略;

2、定势打破教学策略:就是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供特殊的变异,既可用前面的思路解,也可用更好的新思路解,关键在于打破前面形成的定势,使思维变得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

3、反思教学策略:就是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4、创造过程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创造性作品或定理、公式时,不仅讲其知识内容,也要讲其创造产生的过程,以使学生从中悟出创造奥妙的教学策略;

5、创造主体教学策略:就是在讲创造性作品时,不仅讲其知识,也要讲其创造者(主体)其人其事,见物见人,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教学策略;

&

6、容忍教学策略:就是容忍、甚至支持学生提出令人尴尬、甚至错误的问题,以创造民主宽松教学气氛的教学策略;

7、辩论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正、反方进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的教学策略

8、科际整合教学策略:就是将不同的学科整合在一堂课中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教学策略;

9、类比教学策略:就是通过类比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策略;

10、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就是组织学生扮演所讲知识内容中的各种角色,通过身临其境、身为其人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创造力水平的教学策略。

这一创造性教学模式经过在天津、河北、山东、上海、四川等地数百所学校的多年实验,证明对

创造性建设班级 培养创新人才 篇3

一、先声夺人,建立与众不同的班级氛围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要达到让学生一点就通,心领神会的结果,首先从课堂开始树立良好形象。笔者曾经带过的一个低年级班,学生比较活泼好动,从英语课入手,以一定的兴趣导向为目标,笔者尽量多使用一些有效手段,活泼语言,小道具,灵活的技巧,激发学生对课、对老师、对班主任的信任与喜爱。不管笔者带哪个班级,第一节课必定先做三件事:其一,英文的自我介绍和手机号码英文听写训练,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手机号码写在书上,方便以后学生随时联系或者与家长的沟通;其二,事先准备好英文名字卡片,对第一节课表现好的学生当场派送,作为一个特殊礼物的奖励,学生都是十分自豪的,从此也有了英文名字,与众不同了;其三,课堂常规的英语用语训练与规定,比如不小心迟到了,可以在教室外用“May I come in?”征求大家意见,其余学生则用“Come in ,please!”作为回答允许进入教室上课,既符合英文中的礼貌用语,又显示对学生的尊重和提醒。

二、循序渐进,营造耳目一新的班级环境布置

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环境布置方面,“让每一面墙说话”:班级照片展览,优秀书法作品欣赏,还有别具一格的树叶贴画,小制作展览。如果要体现班级英语特色,在教室卫生角,有清晰的标语:Dont litter!保持清洁!Be quiet!保持安静!黑板上有值日On duty等标语。专属个人比赛的有:通告栏里的表扬班干部、三好学生、特长生、进步学生等,有照片文字介绍,号召大家相互学习。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这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当各种条例班规在不知不觉中运作起来后,各种奖励和惩罚都可以通过此形式公布。从一开始的班级公约,佳作赏析,到班级一分钟跳绳比赛结果,班干部选拔,英语背书比赛,积分比赛等一系列海报的张贴都在无形中带动班级积极向上,奋发拼搏的良好氛围。原本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比赛,当逐渐融合贯穿在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都努力为之奋进,从而带动一个班级集体的良好上进氛围。

三、追根溯源,班干部管理规范职责到位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有优秀的榜样示范带动全班并驾齐驱,“一花引得百花开”,“小先生团”的带头作用必不可小觑。为此可以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这种形式主要让班干部形成规范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听听他们各自管理的一些做法,互相交流学习,学会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表率作用,带动整个班集体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以班长、学习委员和劳动委员三大核心,为班级建设与管理做出了很多示范与榜样作用。

四、旁征博引,运用多种资源开展创造性的特色活动

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应该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参与有效的活动,真教真学的结合。活动可以给学生深刻教育意义,体现民主和谐班风。坚持做个有心人,利用手机和照相机,记录学生在校生活的点滴。如在家长会上,可以用自己制作的照片和录像,配以相应的音乐衬托。还可以拍一些学生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或者操场,食堂,体育馆,春游等不同场面。如果要注重更长期的班级舆论效果,可建立班级博客,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浏览评论留言,或者下载照片和视频,创造性的班级活动除了要像上述例子符合时代气息,也要有生活气息,内容贴近学生,又灵活好操作。比如在每年“六一”来临前夕,为了让学生明白“看好书交益友”的道理,笔者先鼓励全班同学积极捐赠图书,登记后放在班级的书架中,互相传阅。同时在班中开展“10元钱看51本书的绿色节约”活动,5月底的时候每位同学只需上交10元钱,就可以在儿童节那天得到一本属于自己的图书。因为通过网购的方式,这些挑选的图书价格便宜且品种多,而且都是适合他们看的。对高年级的特色创造活动,应更注重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如怎样减轻毕业前夕紧张焦虑情绪?怎样抵制网吧电视诱惑?可以由班主任写“给即将毕业的你(学生)的一封信”,“给家长的一封信”,找出自己需要改变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扬长避短,不断改进。

在实践中,让我深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用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动力。做一名创造型教师,这对当前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小学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 篇4

从一定意义上说, 人类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创造的历史。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 推动着历史不断进步。没有第一件生产工具创造, 人类就不能同猿相区别;没有冶铁技术的创新, 人类就不能进入农业文明时代;没有蒸汽动力和机器工作机的创造, 人类就不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 使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文明时代;现代的繁荣也正是靠万物之灵的人类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来支撑的。

实验小学应注重从哪几方面培养创造性人才呢?一是要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并养成不断学习、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志和习惯。二是培养他们具有积累、运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能力。三是培养他们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 培养他们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鼓励他们发表独到的见解。四是培养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求异的思维品质。五是培养他们具有自信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创造性人才依赖于创新教育的培养, 作为实施创新教育排头兵的实验小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如何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呢?

第一, 要有观念上的转变。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 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实验小学和其他学校一样, 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主要表现在:重视培养少数学科成绩好、升学有望的学生, 轻视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重视智育, 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学校内部的教育工作, 轻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过程中的重要育人作用。具体表现为:1.教育体制封闭, 教师为教而教, 学生为学而学, 教学活动形成“读书—考试—升学”的僵死结构;2.教学内容和手段陈旧;3.功利导向过强, 忽视德的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的提高;4.视各具个性的学生为一律, 把主要目标放在文化知识的传授方面,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顾学生的天赋, 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特长, 人为地加重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负担, 使学生陷入“上课—复习—作业—预习—上课—死背—考试”的沼泽地。所有这些, 都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影响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就必须转变观念, 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克服上述弊端, 从教育和教学体制上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第二, 要打破创新的神秘感。有些人一提到创新就觉得深奥莫测, 高不可攀。究其原因除了他们对创造力感到神秘之外, 还对创造力存在着模糊认识。所谓创造力, 简而言之, 就是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我们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创造力并非指智力, 它包含着许多非智力因素;创造型学生不是指智商高的学生, 而是智力正常的非智力因素品质优秀的学生;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培养成创造型的学生。基于这些, 我们就应该树立信心,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 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和谐育人环境, 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同时, 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些, 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 非要有新的科学理论、发明创造才叫创新, 那就高不可攀了。我认为, 只要有点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 就可以称得上创新。

第三, 创造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氛围和条件。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要破除“规矩”教育中的禁锢。必要的规矩当然是需要的, 可惜我们大多教育者却过分地要求孩子“听话”, 一切遵师长所嘱循规蹈矩。师长说的、书上讲的, 全如“圣旨”, 不可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 导致孩子的自主意识、创新欲望在禁锢中磨灭。一切都唯上、唯书本。按老规矩行事, 跟别人走路, 岂能成为创新人才?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激发学生爱学、乐学, 营造和谐的探求氛围, 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 促其自主发展。三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采用讨论、操作、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主探究的条件。四是要教学生学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创造中有法可依。同时, 要珍惜“童真”, 对于儿童“不合常理”的思维, 要加以指导和鼓励, 绝不可一棍子打死。否则, 学生连想都不敢想, 还谈得上什么创新?

第四, 提高教师素质, 适应创新教育。实验小学的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 也存在着缺乏创新的问题。因而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本身就应该充满创造性。实验小学的教师决不能简单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也不能照本宣科地演示教材, 而是通过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性思维与创造劳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创造意识, 必须有投身改革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同时, 教师要重视科学研究, 以研究者的心态去对待教育教学;也只有自觉地投入科学研究, 才能不断进取,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只有潜心于科研, 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找到新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使自己的劳动充满创造性。

让职业教育为社会创造人才红利 篇5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一个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

二、如何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三、如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

软件人才如何创造? 篇6

6月,又是一年的毕业季。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管

系电子商务班2010届毕业生尹国鹏拿到了惠普的Offer。和他一样,7月,将有3000多名学生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毕业,绝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工作。据了解,今年仅英特尔就从这所学校要了十几名学生去做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其他的“订户”还有惠普、SAP、NEC、东软等多家知名IT企业。

今年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立10周年,10年来,这里总共培养了1.7万名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都超过90%。

一个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为何能够深受IT名企的青睐?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专访时,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表示,这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IT应用型大学定位大有关联。

高校要扛起大旗

中国的软件人才缺口巨大早已是业界不争的事实。有数据表明,未来10年,国内每年软件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但是由于大学教育体制的原因,培养出来的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与业界脱节”,企业对大学应届毕业生普遍“不感冒”。“现在70%以上的企业都认为,不经过一定的培训,大学毕业生难以尽快融入工作岗位。”IT教育专家、计算机世界大学副校长金鹏指出。

据了解,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大量需要的是基础性软件开发程序员,这些员工在公司中的比例最大,需要规模化培养。温涛认为,大学是规模化培养人才的一个基地,应该承担培养大量中低端软件技术人才的职责,只靠企业是不行的。

目前,东软、文思创新、软通动力、海辉软件等外包企业都针对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在培训之前,这些企业往往通过合作机构、大学挑选一些优秀的大学生。“企业一般根据岗位需求来确定人才标准、地域、人才数量,作为人才服务机构,再划定目标院校的层次、范围和专业,通过相关的高校组织选拔准人才。”金鹏说道。

一般来说,企业进行人才培训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技术培训,针对不同业务类型、不同岗位进行培训;二是相关工作规范的培训,如文档编写格式;三是外语培训;四是职业规划的培训。这样的培训短的需要1个月的时间,更多的需要3~5个月的时间。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并且,企业在人才培训上的更多精力是着眼于内部员工。因为企业需要建立其人才梯队,要选拔培养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IT培训机构曾经在弥补高校IT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发展到了现在,IT培训机构更多是“拉大旗,作虎皮”。学费昂贵、宣传忽悠成分高、学习效果不佳等不利因素让IT培训的路越走越窄,在人才培养上越来越边缘化。

以北京某知名IT培训班为例,学制10个月,学费1.69万元,办毕业证还要另交4000元。这相当于一所普通大学四年的学费。不仅收费昂贵,很多时候还无法保证内容。有些机构的“对日软件外包培训班”,在半年的培训时间里,有四个多月在学日语,教的技术却只是皮毛。

“培训机构如果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做好长期的规划,不短视,那么它在整个软件人才培养环节中还是大有可为的。”金鹏指出。

金鹏还强调,在软件人才培养上,大学、人才服务机构、企业这三者之间可以扮演互为辅助的作用。大学需要挑大梁,进行基础性的通识教育,服务机构更适合针对特定的方向进行招聘的组织及拓展培训,企业则是为本身的员工或潜在员工建立成长通道。

创新教育模式

大学的IT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这个现象已经是个人人皆知的事情。虽然许多大学也通过与企业交流、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大学等方式积极适应社会需求,但是效果却始终差强人意。有业内人士指出,很多高校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都“有名无实”,企业更多的是借它来做品牌宣传,而人才培养几乎是空谈。

这一点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似乎有所不同。依托于东软集团这个软件外包的龙头企业,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得以与企业进行“亲密接触”。据悉,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英特尔、IBM、SAP、惠普、思科、微软、东芝等企业共同设计学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开发、资源建设,这使得整个教学能够跟得上业界的节奏,毕业生能够适应IT产业的需求。

温涛表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既是东软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又是大连软件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而现在这两个方面的比例在发生变化。据了解,现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每年3000多名毕业生中,大约只有100人最后会到东软工作。

另外,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所有的专业设置都与IT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EHR为重点,电子商务专业以软件开发为优势,就连日语和英语等语言类专业也要用两年的时间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应用。这样的设置既是学院定位为IT的需要,也让学生学习了多元化的知识,不像国内很多高校在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明明是工科强,却死活要发展文科,以图综合大学的名气。

当然,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最负盛名的还是它的TOPCARES-CDIO教学方式和SOVO(Student Office & Venture Office,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国际上最新的工程教育改革成果—CDIO基础上,东软的TOPCARES-CDIO包含了8大指标体系,分别为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应用创造社会价值。而于2002年创建的SOVO有30余家学生虚拟公司,由学生自己管理运营,这在很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行业人士指出,SOVO能够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问题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

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人才 篇7

一、爱心是潜能开发的“开拓者”

美国科学家发现, 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量十分惊人, 通常我们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可以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 那么他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 背诵整本教科书, 拿12个博士学位。人在专心投入某一事物的学习和研究时, 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是难以预料的。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学校教师认为“愚笨”, 而失去了在正规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可是, 他在母亲的帮助下, 经过独特的心脑潜能的开发, 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发明大王”, 一生完成2000多种发明创造。他在留声机、电灯、电话、有声电影等许多项目上进行了开创性的发明, 从根本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爱迪生曾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 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 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人无穷无尽的潜能。试想, 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也和学校老师一样认为他没有前途, 无药可救, 不对他施以耐心、细致的教育, 爱迪生会对人类做出那么大贡献吗?所以说, 爱心是潜能开发的“开拓者”。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的特点, 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成绩平平, 甚至有的科目不及格, 但在艺术方面却有很高的天赋;也有的学生解题能力很强, 表达能力却很差;还有的学生记忆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 但一见到计算题就无从下手……我们面对每一个个性特征、基础不同的学生,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特殊的才能, 每个人的大脑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只要用我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将他唤醒, 使学习的潜能像原子堆里的原子那样充分释放出来, 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创新的一代。

二、质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 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 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开发学生的潜能, 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

人类认识史表明, 已经有的许多学说、理论和实物, 很难说是完美无缺的。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偏见, 存在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可能性。在科学态度的指引下,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是开发潜能、进行发明创造的先导。

在科学界享有崇高威望的牛顿认为, 线是由一道直线运动的粒子组成, 即所谓的“微粒说”。虽然这个学说在事实上遇到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 但由于牛顿的盛名, “微粒说”在科学界统治了百年之久, 以致光学理论在整个18世纪几乎没有进展。19世纪初, 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勇敢地站了出来, 他说:“尽管我十分仰慕牛顿的大名, 但我并不因此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 我遗憾地看到, 他有时也会弄错, 而他的权威有时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正是由于托马斯·扬没有被牛顿的权威吓倒, 敢于质疑, 才使停滞了100年的光学理论得以发展。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 由思而断, 追根寻底, 释疑求真, 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如教学王维写的《鹿柴》时, 对首句“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开始没有人提出疑问, 而让学生再去读, 并想一想这句话有没有问题时, 学生读后, 有的就发现这句话前后矛盾, 既然“不见人”, 怎么会“人语响”呢?这一连串充满神奇色彩的质疑, 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浓厚兴趣, 而且使课堂气氛“疑趣相生”。

与此同时, 我还提醒学生, 你们信任老师, 尊重知识, 不等于迷信书本和权威, 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转, 应大胆地向老师发问和质疑, 因为老师也会犯错误。敢于发问、大胆质问, 在“向来如此”“大家都这样认为”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合理的东西, 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 是创造和创新的起点, 也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三、激励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

激励虽然是一种外力, 但它是通过激发人内心的潜能来发挥作用的, 因此是一种持久的动力。如果通过激励, 帮助学生建立了积极的心态, 建立了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自信心, 外力就会变成内力, 学生就能永远前进。

积极的心态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美国学者查尔斯12岁的时候, 画了一幅菲力猫, 它是大家所喜欢的喜剧连环画上的角色。当查尔斯把画拿给父亲时, 他的父亲非常认真地看着这幅画, 说:“棒极了, 这是你徒手画的吗?”“是的。”父亲仔细地打量着画, 点着头表示赞赏:“你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 坚持下去。”查尔斯在一边激动得全身发抖。从此, 他看见什么就画什么, 把练习本画得满满的。在经济大萧条那段最困难的时期, 父亲去世了。17岁的查尔斯只好离开学校寻找工作, 他想起父亲说过的话, 画了三幅画, 寄给了当时的《多伦多环球邮政报》, 报社的体育编辑第二天便雇用了他, 那是查尔斯的第一份工作。

这个故事说明, 当我们一方面以积极的心态去激励学生的时候, 同时还不要忘记告诉学生:希望不等于成功, 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古人云“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积极的心态可以激发潜能, 但只有实践才能将潜能转变为现实。如果查尔斯不是“看见什么, 就画什么”, 他永远不可能在绘画上有所建树。

沃尔特·迪斯尼在《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看到, 你就能做到。”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世界, 今天我们能够想到的东西, 未来在我们学生的手中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重视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创新人才 篇8

一、形成学生的创造性阅读需要学生去多形式地读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感悟乃至于创新性的感悟,读应当永远是其基础。我们可以完全这样去说,课堂上解决了我们低年级学生多形式读的问题,那学生是能够得到创新阅读感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的。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诗歌,就是要让低年级学生能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能逐步建立起向往美好大自然的意识,在一定意义上体会到亲近自然的愉快。教学中,我试着让学生静心聆听配乐朗读,孩子们虽然小,但那乐曲声似乎也让他们进入了朦朦胧胧的艺术境界,似乎也让他们看到“我”想变成大大荷叶的美好愿望。继而我又让学生去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他们读得十分卖劲儿,把自己看作是“雨滴”“小鱼”“蝴蝶”“蝈蝈”……他们也似乎感到自己就变成了荷叶,充满着无限的快乐。我还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对读。学生们就像在对唱着山歌那样无限地投入着,这也为他们后来的迁移训练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最后指名读,让学生进行欣赏性朗读,他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价呢!教学中我似乎看到了小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过程,也就是所有学生都能获以创新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感悟,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让他们进行迁移训练,“夏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变成什么?又怎么样呢?”孩子们先是悄悄地告诉周围的小伙伴,然后是趾高气扬地告诉全班同学,虽然老师就站在身旁,他们也似乎是旁若无人,因为他们道出了自己的真正而又略有创新意义的感悟。

二、形成学生的创造性阅读需要学生去多方面地感受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比较贫乏的,阅读方面的感受以及感悟也比较缺乏,应当说这是低年级学生创新阅读感悟的最大拦路虎。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去比较切实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创新阅读肯定是形成不了比较理想的局面。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许多同行虽然也在做着让孩子去阅读抑或是创新性的阅读感悟,但又往往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目的。剖析其原因,我以为是小学生的阅读感悟未曾能够让其成为真正的主人,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着亦步亦趋的“创新阅读”,殊不知学生在亦步亦趋地走着,虽然是十分的安全,但他们永远是飞不高而且也是跳不远的。所以,在低年级学生的创新阅读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去围绕文本内容进行多方面的阅读感悟,同时也尝试着让他们去进行着自己意向性的阅读感悟。因为我们比较有意义地发现,低年级的阅读文本虽然大多篇幅比较短小,但既有四季风光的描写,也有学生多彩生活的呈现;既能让学生从文本中知道真善美,也能让学生知道假恶丑;更有意思的是低年级学生业已开始涉猎到一定的相关人物杰出的思想品质;更有可能的是低年级课本中也开始有了借物喻人的传神作品,虽然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所描写的则是我们所要弘扬的相关意义上的民族传统。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学生为什么要去变成大大的荷叶?我们又为什么要做“我也要变成大大的荷叶”的迁移训练,这就不仅仅是语言训练的问题了,随之而起到理想目的的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启迪。

三、形成学生的创造性阅读需要学生去多渠道地悟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提纲中这样阐述过理想的智育:“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先生独到的见解给我们以极深刻的启迪意义。小学低年级的创造性阅读也完全必须促使学生走向智慧,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创造性的走向智慧则必须赖于其感悟的渠道开阔。有学者曾对阅读教学做了一定层面上的剖析,即阅读教学应当含有三大层面:表层意义上的阅读、内层意义上的阅读、深沉意义上的阅读。如此意义上的表述,对于我们低年级学生的创新阅读来说也必须去循着这样的路径由浅入深地走,从这个意义上讲,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也不能光让学生去读、去背、去抄、去写,读背抄写的学生“气喘吁吁”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在平时的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能够自主而又创新地解决由浅入深的阅读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必须是由易到难的。平时学生的阅读,对文本坚持让学生以自己的思想、经验、积累去进行属于自己的感悟,尤其注意对学生类似这样的现象进行大加赞赏———“冰雪融化后是春天”。同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开始建立一定意义上的智力品质,多让学生去观察、去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创造性人才 篇9

1.1 何谓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人才, 就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所谓创造性, 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 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标准和独有特质, 创造性人才可以通过3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 创造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 它是相对于模仿而言, 其结果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 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第二个层面, 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造活动和创造过程中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一种活动, 它主要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2种形式构成, 其中前者更为主要;第三个层面, 创造性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创造能力和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换一个角度说, 创造性人才, 一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知识, 知识面广, 治学严谨, 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 崇尚科学, 追求卓越, 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人类科技进步的开拓者。

创造性思维以智力因素为基础。而创造性人格则是以非智力因素为依托, 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由此可见, 要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 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 即智力因素, 而且要特别注重创造性人格的训练, 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塑造, 只有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将人自身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开发和挖掘出来。

1.2 创造性人才的评价标准

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和特质是创造性。目前国际上关于创造性人才评价的基本指标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众所周知, 人类的任何智慧行为, 归结起来都是2种心理因素参与的结果:一种是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在内的智力因素;另一种就是非智力因素。我们经常会看到, 有些人智力水平一般, 但求知欲却很强烈, 学习刻苦而终于大有作为;而有些人本来聪慧颖悟, 但缺乏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智力发展往往不很理想, 很难成就任何事业。这种不同的发展趋向和结果反映出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才以及事业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2 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燕国材教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 是指除智力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 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5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 它的组成因素主要有12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 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任务。它对认识过程的直接制约表现在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主要包括情感、意志、个性、气质等。一般认为, 情感是一种对智力与能力活动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所以, 在增进智力与能力的同时, 必须提高情感的稳定性, 抑制冲动性, 否则提高智力与能力是有困难和局限的。

3 情商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3.1 情商的内涵及功能

情商, 又称为“情绪智力”, 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于1990年首先提出。情商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力以及忍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郭德俊教授认为情商具有以下三大功能: (1) 情商具有评价和表达功能。情绪智力首先表达为对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识别、评价和表达。这种能力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它使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能够在内心具备亲自体验这种情绪的能力。 (2) 情商具有调节功能。人们在准确识别自我情绪的基础上, 能够通过一些认知和行为策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摆脱忧虑、烦躁、焦虑等不良的情绪。 (3) 情商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在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其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策略采取的方式等会产生系统影响。研究表明, 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 情绪的波动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未来, 思考各种可能的结果, 帮助人们打破思维定式, 或受到某种原型的启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情绪茫然的时候, 不仅仅是打断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 而且可以利用这些情绪来审视和调整内部与外部的要求, 重新分配相应的注意资源, 把注意力集中在情景中最重要的刺激上, 更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解决问题。同时, 情绪是一个基本的动力系统, 它具有动力的作用, 能激发动机解决复杂的智力活动。

3.2 情商的潜质

卡耐基的成功理论认为, 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少部分归属于智商, 大部分归属于情商[1]。这表明,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事业的发展, 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 同时受到健康情绪的激励, 高尚人格的引导, 坚强意志力量的支配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驱动。智商和情商, 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科学实验证实,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并不相同。情商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事业的成功起着独特的作用, 并且是不受其他基本因素的制约而独立发挥作用的。情商是开启心智的钥匙, 是影响个人命运和事业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3.2.1 情商有利于挖掘和释放自身的创造性

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将智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而现代研究表明, 创造性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 不仅仅是智力因素, 还有非智力因素, 即情商。科学研究证实, 创造性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是存在于人身上的一种潜能。也就是说人人具有创造性, 人人都具有可以成长为创造性人才的潜能, 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能够有所作为并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士却少之又少, 而能够做出创造性行为和结果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在于,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人们的事业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 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获得成功。

3.2.2 情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经说过:“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突破, 总是由某些杰出的科学家完成最关键或最后一步的, 他们之所以能超过前人和同时代人, 做出划时代的贡献, 并不在于他们比别人的知识渊博, 重要的在于他们富于科学革命精神和高度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才的一个特质就是具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 以综合性、独特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它追求思维方向的求异性;追求思维结构的灵活性;追求思维表达的新颖性;追求思维进程的飞跃性[2]。因此, 创造性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1) 思维具有新颖性, 它贵在创新,

蒉蒉蒉蒉

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2) 思维具有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 人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

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先天条件和后天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开展情商教育对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情境中充分表现自己, 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 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 养成富于创造的习惯, 形成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兴趣, 培养学生质疑、探奇、求解的精神。其次, 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肯定的需求, 教师对学生适当的称赞、表扬, 能激励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获得情感满足并形成内部情感需要,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多加保护, 因为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观察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

3.2.3 情商有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性格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贯穿于人的全部社会行为之中, 调节着人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是事业成功、家庭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受社会生活制约, 是态度和行为方式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中国学者高玉祥认为健全人格的特点包括:第一, 内部心理和谐发展;第二, 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发展友谊;第三, 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运用到可以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中。性格制约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也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就水平。积极的性格包括进取、勤奋、谦虚、勇敢、自信和细致, 它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学习以及走向社会后工作和事业的成功。心理学家研究认为, 创造性人才具有某种特殊的人格特质, 主要包括独立判断、自信心、对困难的兴趣、审美倾向和冒险性[3]。

创造性与某些人格特征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2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4]。创造不仅显示出个体的智力特征, 而且体现了人格特征。一个人能否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不仅取决于广博精深的知识, 更取决于是否对人类、对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是否对真理具有强烈的追求精神, 是否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摘要:非智力因素包括情商、个性、意志力和气质。情商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由于情商与创造性人才之间的高相关性成为教育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任何一个创造性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 都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 如何面对并摆脱各种消极情绪的影响, 把情绪、心理和精神调整到积极状态, 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做好的, 只有具有坚韧不拔毅力和持之以恒精神的人, 才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和收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因此, 情商成为创造性人才必备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才,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快乐人生[M].汕头:汕头出版社, 2009.

[2]辛雅丽.创造性人才特征分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3 (8) :37~39.

[3]Barron F, Harrinton D M.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1 (2) :439~476.

创造性人才 篇10

关键词:再生技能,创造性技能,项目教学法

创造性技能是现金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当前社会的发展更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同时也迫切需要既有技术同时又具备才思敏捷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只具备守成不具备创造的人才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新。而职业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直接劳动者, 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技能能力的意义尤为重要。

欲培养学生再专业实训中的创造力, 本人结合本校钳工专业学生在实训时,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 谈谈心得。

1 创造性技能的重要性

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英国教学理论家罗米索斯基将技能从另一种角度, 再分为再生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再生性技能的特征是在技能活动中具有重复性质。当在各种情景中运用时。没有较大变化, 体现的是一种固定程序或运行方式, 如打字、刨平面、车工对刀、钎焊等。创造性技能的特征是在技能活动中要制定一定的计划并运用某种理论策略做出决定, 在执行任务过程时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如工艺流程设计, 数控加工编程, 控制系统调试, 机械设备的改进等。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 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 即创造性技能。创造性技能指的是与纯粹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 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 它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 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所具有的关键能力依然存在, 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及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 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新获得的职业技能与知识。

机械专业毕业生, 他们将来要面对的设备工艺生产方式大多是高新设备、先进的加工理念, 简洁明了的工艺、而在这些岗位只恩呢该内涵的组成中, 创造性智力技能占有较大的比重, 包含创造主体的动手能力, 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造性的能力。创造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样, 只有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

2 辩证地处理基本技能与创造性技能培养在实训中的关系

在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也应认识到, 首先, 再生性技能是创造性技能的基础, 即“熟能生巧”;其次, 熟练技能的培养从模仿开始, 正确的模仿是关键;在强调创造性智力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辩证地处理再生性技能培养与创造新智力技能培养的关系。这也是整个实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合我们学生在实训中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辩证地处理再生性技能培养与创造性智力技能培养的关系。在我校钳工专业学生实训中,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钳工实训理论平台、再生技能训练平台、创造性技能训练平台。

按技工学校的教学大纲要求, 设置钳工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 包括钳工专业公共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是整个专业发展的基础, 是以后学生进行再生性技能的必须, 为创造性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然后进行再生性技能训练。其中包括了一些相关工艺及技能课程的训练教学, 如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电工学、电子电气学、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软件的运用、掌握一般常用社会的运用及相关专业的了解等等。

在专业课方面除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外, 还能够胜任一般难度工件的加工制作。编制工艺及其创新改进。力求寻找技能工艺方法等创新点。三个过程时相辅相成的过程, 是一个由易到难递进的过程, 是再生性技能培养与创造性智力技能培养在钳工实训中辩证处理的过程。绘制图表如下:

3 采用行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法, 增加学生在钳工实训中的创造性思维的机遇与意识

在行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法中,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从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注意的不是最终的结果, 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实训中, 有效地利用行为驱动的“项目教学法”,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增长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中, 提高技能;让学生在自我作品的自我评估中, 享受技能给他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项目教学法”项目真正实施过程中, 认识生产第一线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真正体现实践-理论教学一体化。

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意识。结合行为导向于项目教学法, 有效地进行了创造性技能培养。实施过程如图所示:

3.1 确定项目任务、授课信息 (课题)

项目课题的选择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个桥梁, 也是实训教学的起始环节。选题时要注意题目要适中, 难度要适当, 内容要适宜。注意创造性技能的培养和启发。传统的方法都是在资料中选择“死”课题,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从计算绘图测试, 从书本到工艺方案的确定, 自始自终都在教师的指导安排下完成的。学生从不需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只是“仿抄”。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今后是不能适应学前企业对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的。为了更好地贴近社会, 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教学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贴近社会, 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教学的效果,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即创造性技能的能力。在确定实训课题内容时要以加工工艺, 工作及恩呢该岗位需要等方面考虑。选择形式上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采取集中选题和分散选题相结合。

3.2 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过程时师生共同探究完成项目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既定的项目任务确定项目的工作流程和加工工艺和组织形式的过程:

学生必须根据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条件下, 从材料、工具、工艺等不同角度对同一工件的几种不同方案进行比较, 从而选出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案进行加工。通过讨论, 寻找学生在不同的工艺方案比较, 工艺流程确定过程中的创新点、创造点。在仿真软件检验程序中, 学生可以从各自制定的方案的正确性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初步验证创新点的合理性, 并适当改正。老师一方面引出问题, 形成“台阶”。同时必须通过理论对创新点进行引证, 逐步优化方案, 并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交往的能力。

3.3 实施计划

在工件加工阶段, 指导学生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学生按照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并提供明确的活动记录, 最终加工出工件。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体会到从设计到加工, 最后成为产品的喜悦, 即保证了再生技能的落实与熟练, 同时又针对不同工件不同材料不同设备, 不同条件下的要求与适应, 有个充分的人士与体会。

在教师实验指导下寻找一些创新,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激发了进一步搞好实训的自信心、积极性。这样即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用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又为其今后走出社会, 奠定了良好基础。

3.4 成果展示、学习评价

在项目教学中, 主要是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目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 合作能力, 成果及创新点等进行评价。同时结合产品标准、时间标准、操作标准和安全标准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衡量。既要注重学生的再生性技能的掌握情况, 又要特别注意引导表扬学生的创新, 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重点把握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项目或案例为载体, 带动教学。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及恩呢该渗透到项目的实践过程中, 创设生产实践情景。在教师适时引导和推动下, 积累工作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导航”作用。抉择、推动和矫正具体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创造、深究和发展, 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从而认识“一般规律”, 达到内化知识、技能和经验, 即增加学生创造性的机遇, 培养了创造力又形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的目的。

训练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才 篇1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境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语文这一门普通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工具学科,应该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激疑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质”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明代陈献章:“前辈谓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爱因斯坦对牛顿原理产生怀疑建立狭义相对论,由此可见,“以科学批判力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培养创新上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在讲解中设置台阶,创设情境。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在划出五壮士痛恨敌人,英勇顽强的动作的词时,有一位同学划出了“砸”,马上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枪砸了?我认为不该砸,这是战斗武器,砸多可惜!被他这么一提,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两派,有的认为该砸,有的认为不该砸。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了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我曾看过一幅漫画,大意是学生入校时很有个性,但当这位学生毕业时已是千人一面。这幅图很形象地说明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端-扼杀学生的个性。这样的学生怎么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怎么能适应“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要呢?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个性,使学生丧失独立性。没有个性的學生,思维方式单一,怎么迎接这千变万化的社会挑战呢?创造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它以创新教育为灵魂,作为教师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即在课堂中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又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深思质疑,并通过交流讨论去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现在大家来想一想,这个坐车人能不能到达楚国?

生:能。只要制止他,告诉他楚国在南面,请他调转马头向南走,就可以达到楚国。

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已有人三次提醒他,他都不听,执迷不悟,所以他到不了楚国。

生: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这个人能到达楚国。因为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如果他绕地球一周就可以到达楚国,只是时间漫长。

生:这种观点也不十分正确。因为当时的交通工具一点也不发达,没有飞机、火车,也没有轮船,单靠马车想要绕地球一圈,那比登天还难……

此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水到渠成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积累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当然,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它必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即首先进行句段的写作训练,然后再进行篇章的写作训练。

想象是创新与发明的前奏,指导学生写作结构完整的想象作文,是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特别自创自编寓言故事,一次作文课上,布置以“水”为题材,联系现实,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水”人格化,把“水”当作一个有思想灵魂,有血肉情感,有喜怒哀乐,有思想追求的“人”来看,然后写一篇能体现生活真谛和哲理的寓言故事。

3.在观察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就是一本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书本,一位学者说过:“谁能倾听大自然,谁就能获悉真理。”善哉,斯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只局限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头活水。学生常常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大自然,来发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人才 篇12

1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的人才群体,具有高层次、创造性和社会贡献突出等特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主要包括:(1)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有知名度的高级专家(指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技术带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3)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主要科技奖励的获得者;(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领军人才;(7)知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扩大我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的规模并优化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学科结构、地域结构与年龄结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包括人才引进与集聚政策、培养与使用政策、激励政策等内容,对于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规模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明确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增强政策实施效果,就必然要对政策机制的效果进行评价。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将指标体系设计分成四层。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评估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2.2 评价指标的含义

2.2.1 政策效应B1

政策效应指的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的实施对我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才规模C11

人才规模主要从总量上和增量上阐述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6个三级指标:

——两院院士密度D111。其计算公式为:两院院士人数÷人口总数。

——长江学者密度D112。其计算公式为:长江学者人数÷人口总数。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密度D113。其计算公式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数÷人口总数。

——两院院士增长率D114。反映的是两院院士连续两次评选的增加数占基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本届院士人数-上届院士人数)÷上届院士人数×100%。

——长江学者增长率D115。其计算公式为:(本届长江学者人数-上届长江学者人数)÷上届长江学者人数×100%。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增长率D116。其计算公式为:(本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上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上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100%。

(2)人才结构C12

人才结构主要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的区域和行业结构反映人才队伍建设的合理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指标:

——地区人才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D121:反映的是地区人才数量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地区高层次人才总量÷地区GDP)÷(全国高层次人才总量÷国家GDP)。

该指标大于1表明该地区人才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行业人才量与行业发展的协调性D122:反映的是某行业人才数量满足该行业发展的需要程度,其计算公式是:(我国该行业高层次人才总量÷该行业总产值)÷(全球该行业高层次人才总量÷全球该行业总产值)。

(3)创造性成果C13

——国家级科技奖励数目D131: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项。

——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重点实验室数量D132: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率D133:指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量占科研成果总数的比率,反映的是科技成果的质量,其计算公式为: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科技成果总数×100%。

——相对引文指数(排除自引)D134:为目标国家或地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被引用次数(排除自引)占其全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的百分比,其含义是论文被引用的频率。相对引文指数是反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指标值越大表明目标国家或地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论文被引用的频率越高,论文的质量越高,其计算公式为:(论文被引次数-自引次数)÷论文总数。

——拥有三方授权专利数D135:三方指的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由于不同国家专利法之间的差异,使得运用该指标测度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时情况变得复杂,为此,统一采用考察各国在美日欧申请专利的情况的方法。

——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数D13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社会效益C14

社会效益指的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三级指标:

——对外贸易独立度C141: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能力,值越大表示国家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越强。

——科研成果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C142:指科研成果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

——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D143: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及竞争力,是体现一个国家高技术领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2.2.2 政策效率B2

政策效率反映的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的成效、反映政策体系本身的运行效率,具体包含以下指标:

(1)政策的指向性C21

主要包括:

——政策的目的性D211:反映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政策的制定目标是否明确。

——政策的需求性D212: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政策的制定要明确高层次人才的特质,满足其自身发展的相关需求,达到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2)政策的计划性C22:

——政策的连续性D221: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政策的连续性主要指在不同阶段政策保持连贯性、接续性、相对稳定性,以产生持续效应。

———政策协调性D222:各种政策要素在空间的分配、重组、展开和运动中保持同步性和协调性,使各种政策形成合力。

(3)政策实施性C23

——相关部门的执行力D231:政策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对政策贯彻、落实的力度,及与其他部门相互协调的能力。

——相关办法文件的完善程度D232:针对该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同级别的部门对促进政策实施工作而制定的规章、管理办法、意见等文件[2]。

——政策推介力度D233: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政策制定后首先要对政策进行推介,使得各实施主体以及最终受众都能理解政策,常用的推介方式包括公共推广、网站推介和海外推介等方式。

——政策实施的配套措施D234: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政策实施的配套措施指的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措施。

(4)政策反馈情况C24

政策反馈指基层部门、统计部门、执行部门、上级政府派驻调研人员、舆论和公众等对政策执行效果的检测,向政策制定者提出对政策执行的改进意见,促进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政策执行更加准确、有效[3]。具体可采用政策执行度D241来衡量,即政策执行人员和政策实施对象对现行政策的满意度、支持度和对未来政策实施的拥护度。

3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效果评价的方法

3.1 指标权重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该方法是一种实用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具有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能够有效的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向结合起来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政策分析。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3.2 综合评价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评价的过程是通过建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的指标体系,统计各项指标的历史数据,用灰色预测法计算各指标的预测值,分析各指标在政策未实施时的预测值与政策实施之后的实际值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政策实施后该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再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判定政策实施后的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异,若实际的总加权分大于预测加权分则表示该政策是可行的,反之则应立即终止该政策的执行。

4 结论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评价是人才政策建设的重要环节。完整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除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执行外,还需要对政策执行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且政策机制的评价是决定该政策是否继续实行、修正或终止的重要依据。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效果评价属于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且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相关统计数据较匮乏,政策产出又具有复杂多样性。本文结合我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现状,从政策效应和政策效率两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既考虑到政策体系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同时也对政策体系制定、运行和实施进行了度量。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研究。该体系适用于各地区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以推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的建设。□

摘要: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从政策效应和政策效率两方面建立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机制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关键词:高层次,创造性,政策机制,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吴爱军.高层次人才政策问题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6(1):133.

[2]崔向雨.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成效分析及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成智.公共政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107.

[4]李群,董守义,等.我国高层次人才发展预测与对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2):15:130.

[5]刘玲.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田园.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效果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李素矿,林文姣.湖北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2):102-103

上一篇:全厚皮片下一篇:动物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