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探究(精选11篇)
创造性探究 篇1
应试教育背景下,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分数为本、以解题正确为纲的倾向, 如何贯彻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理念, 成了我们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话题。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足够宽松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灵动多变的课堂设计与教学生成, 笔者对此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灵动性”课堂的内涵与要求
(一) 以情感和乐趣为核心
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情感上获得学生的认同, 学生才能把自己的内在情感体现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上, 认真、努力地学习数学。在触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后, 教师还要用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丰富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兴趣,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把情感和乐趣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以综合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方法、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标, 即提高教学效果, 且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一最终目标而展开的。而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是达成最终目标的前提,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他各方面的基本能力提高了, 最终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 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没有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是盲目的, 甚至会走错方向,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 把提高综合教学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毋庸置疑的。
二、小学数学灵动性课堂的构建
(一)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程式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程式,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使教师树立起多元化的教学意识。教师拥有了多元化的教学意识和观念, 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寻并实践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所谓多元化, 就是指教学方式要具有多样性, 不能只是单纯地重复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程式, 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如开展各种各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活动;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小组进行互相讨论和研究;设计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当下最流行的人和事进行举例说明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对这些多元化的教学程式适时进行轮换, 这样不仅可以会让学生对学习有新鲜感, 还有助于他们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进而得到许多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二) 趣味与知识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只有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 是数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前提, 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之后, 教师再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教学。如可以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以学生所熟知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作为教学案例, 赋予知识趣味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把数学知识同趣味性有机融合到一起, 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不断的培养和锻炼, 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概率问题”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预先准备五个小纸条 (一红四白) , 放置在密闭的口袋中, 随机抽选五个学生上台抓阄, 并告知他们抽中红色纸团的回答问题。待抓阄结束, 请抓到红色纸条的学生回答自己抓阄的概率为多少。参考《开心辞典》的办法, 如果学生不能够回答, 可以现场求助。在快乐地结束这个环节之后, 教师再进行概率知识的讲解,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热情, 还能够构建直观的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对概率知识产生立体认知。
(三) 开展灵动的教学评价
评价机制对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做到扬长避短。教学评价除了要科学合理以外,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灵动性, 灵动的教学评价具有不拘一格、简单明了、精准正确、赏罚分明等特征,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学生展开评价, 能让学生通过灵动的教学评价来正视自己, 并使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 创新自己的学习方式, 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以学生课堂上的错误回答为例, 过去我们总是倾向于指出某个学生的错误并让下一个学生来回答, 进而得出正确答案。事实上, 回答错误的学生为什么这样想, 他的思维过程发生了什么偏差, 正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何况, 错误回答的背后也许有其独特的思维魅力, 正确的回答却未必一定使用了科学高效的思维策略, 这些都值得教师在评价和分析时加以注意。
总而言之, 小学数学灵动性课堂的构建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作用,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灵动性课堂要以情感和乐趣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是其最终目的。因此, 我们的教学程式不能太单一, 要赋予其多元性, 要把趣味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采用灵活的教学评价模式, 使小学数学课堂动起来,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灵动性课堂要以情感和乐趣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是其最终目的。要构建灵动性课堂, 教学模式不能太单一, 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法, 要把趣味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并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灵动课堂,思维,探究
参考文献
[1]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下) , 2011 (8)
[2]张亚莉.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2 (12)
[3]吴翠霞.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中旬) , 2013 (5)
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场创设探究 篇2
关键词: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场;创设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4ZC252)和2014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4C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G613.7
游戏对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游戏场的设计也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文中所论述的游戏场系指幼儿园户外的游戏场地,是幼儿园整个游戏场的一部分。
创造性游戏场在提供幼儿游戏机会和激发高品质游戏行为方面得到高度评价,因此创造性游戏场是什么以及如何创设值得研究。本文基于对创造性游戏场特点的分析,来探讨创造性游戏场创设原则。
一、创造性游戏场的特点
通过梳理不同类型游戏场的特征,以及分析创造性游戏场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来揭示创造性游戏场的特点。
1.游戏场的类型
(1)传统游戏场。特征是在宽阔的水泥地面上放置若干大型的固定不动的铁制游戏设施,并支持大肌肉游戏和运动游戏,游戏设施经久耐用且无需太多保养,缺点是游戏缺乏连续性,且不利于幼儿社会性游戏开展。
(2)现代游戏场。其也称为“设计者游戏场”,主要由设计者或专业建筑师设计,游戏设施是由昂贵的木质组合而成,地面上铺有舒适的人工草皮,强调具有高度美感品质,采用多功能设备来吸引幼儿游戏动机,提供多样化经验。缺点是造价太高,且设计者的设计与使用者的需求有差距。
(3)混合型游戏场。主要指传统游戏场和混合现代及创造性游戏的特征,也就是在传统游戏场中多增加一些塑料或木质的综合游戏设备及沙坑,而其它设施则保留传统式游戏场特征,如铁质的设备。
(4)创造性游戏场。其结合传统、现代和冒险游戏场的优点,地面铺有短而舒适的青草,或根据游戏设施的种类铺设适宜的地面材质,如软垫、泡沫或沙土。游戏设施有木质的综合游戏设备和多样化的游戏区域,如沙水区、种植区、动物区、小车专用车道等,还有储物间供收纳游戏材料。
2.创造性游戏场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
对于游戏行为的分类方式,研究者各有差异,其中帕顿(Parten)提出的社会性游戏分为无所事事、旁观、独自、联合和合作游戏,其中联合和合作游戏被帕顿称为高层次的社会性游戏。而斯米兰斯基(Smilansky)的认知性游戏分为四类:功能、建构、戏剧及规则游戏。[1] 对儿童的游戏行为的观察常采用以上两种游戏分类方式。
研究表明,较低品质的游戏环境,幼儿从事较多重复性及功能性的游戏,而在较高品质的游戏环境中出现更多的建构性游戏。 [2]
虽然不同类型的游戏场各有各的特色和优缺点,但创造性游戏场在以下方面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首先是创造性游戏场上有许多开放的低结构的游戏器材,其次是能给予幼儿不同难度的挑战,并获得多样性的游戏经验,进而促进幼儿建构和假装游戏等高层次的认知性游戏等。
基于对不同类型游戏场的比较和对创造性游戏场之于幼儿游戏行为影响的分析,创造性游戏场的特点可概括为统整性、多样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安全性等。
二、创造性游戏场创设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创造性游戏场设计的整体性可从活动区域安排、器材摆放方面来考虑。在活动区域安排方面,游戏场需要进行分层,即划分为若干个“关键区”,如沙水区、建构区、攀爬区、戏剧表演区、种植区、小车区等,幼儿可在这些“关键区”开展各种活动。这些关键区域可通过游戏器材、景观、通道等衔接起来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在这里,通道走向显得尤其重要,这既要考虑幼儿游戏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考顾及活动区域的近便性,还要适当安排幼儿可驻足停留、休息的地方。在器材摆放方面,应注意到器材摆放的地点和器材之间的衔接,以此增进幼儿游戏选择的机会,促进游戏的自然流动,如建构区设计在戏剧表演区附近,便于幼儿将建构作品融入到表演区的情节中去,增加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提高幼儿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的机会。
2.发展性原则。创造性游戏场创造着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器材和玩具的类型、结构和尺寸应符合幼儿身体、智力和社会性不断发展的特点。在幼儿身体发展方面,幼儿的身体动作和运动能力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因此游戏场的器材的复杂度和难度也要不断变化。在幼儿智力发展方面,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把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三个阶段,所以游戏场活动区域的安排和器材的投放要能满足幼儿这三个阶段游戏的需要。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根据帕顿提出的社会性游戏分类,游戏设计时应考虑为4岁前幼儿提供丰富的个人化的游戏器材,如塑料小马、滑梯、秋千,以及可独处的小空间,如大水泥管子、小木屋,还有可旁观的平台和座椅。为5岁以后的幼儿提供联合和合作游戏的器材、场地,如跷跷板、球场、表演平台、赛车场(道)等。
3.创造性原则。这体现在创造性游戏场设计本身就要有创造性,才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可从造型奇巧、功能多样化来考虑。首先,在造型奇巧方面,这包括游戏器材、道路、景观等游戏场上一切的元素在外形构造上要新奇、别致。简而言之,游戏场一切元素在外形上有方圆、大小、宽窄的区别;在场地上有高低、干湿的差异,这样方显出场地新奇感、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如象鼻的滑梯、码头型的平台、奇特的小屋。其次,多功能性方面。游戏器材要尽量是弹性的,即玩法不固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想象力,自由地摆弄、组合、拼装、变更,从而探索并玩出各种花样。因此,积木、木板、沙土(附带工具)、水管、小车、球等是创造性游戏场上材料投放较好的选择。为了收纳可搬动的游戏材料,活动区域有必要配置收纳柜和储藏间。
4.安全性原则。幼儿的游戏动作有奔跑、跳跃、摇晃、冲撞等,冲击力较大,游戏器材应经久耐用,而且要注意大小和高度等尺寸适合幼儿,器材中和连结处无尖锐线角和夹缝,幼儿易冲撞和跌落的地方装上防护垫。所有的器材和植物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另外,游戏区和游戏器材要有明显的分区,视觉穿透性要强,不能有观察的死角等,这样便于指导教师在旁督导,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探究 篇3
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 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 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
1.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 正确地说, 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 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 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 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 创造力再高, 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 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 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 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必须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 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等, 这是因为它们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般性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 教师创造性地教, 学生创造性地学, 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从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掌握和教学规律的运用来说, 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转化来说,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 单凭教师的灌输, 学生的认识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 而没有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认识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 因为它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前提。实施主体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活动量,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 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 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 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大胆联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 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因为,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 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造成了置学生于被动地位, 只能形成对讲授传播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无法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 没有求异思维、驰骋想象的机会, 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儿童本身存在着创造潜能, 需要亲历大胆怀疑、多方设想、探索发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才能将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实施探索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
3.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 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组织有效的练习,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原则是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创造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而创造力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 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 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积极参与实践, 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实施实践性原则要注意:在教学中要把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质疑、想象、动手;特别要注意, 凡是学生能自己想出来的、能讲出来的、能做出来的, 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创造性探究 篇4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已经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我国教育名家陶行矢¨先生早已倡导和实践过。我幽1如火如茶进行的中小学新课程改草中的物理教学改革,旨在通过物理教学J: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1.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物理学习中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知识的选择、消化和重组lh重组就是一种创造,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更是一个创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物理创造性思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不满足于教材中介绍和老师的演示方法而另辟蹊径和创新方法;
(2)在书本知识的基础f: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3)以独特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将基础知识进行“物化”,从而在实验、设计和制作中表现出实际操作的创新力;
(4)对多种知识进行渗透、整合,从而悟出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观点和巧妙的方法;
(5)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质疑;
(6)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在物理教学中应多联系生产、生活、科研和州防实际,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使学生从中也受到良好的爱同主义教育。
2.2精心构思、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力求做到教学理念先进,课堂结构合理,媒体运用可行,演示实验直观,板书设计规范,语言表达简洁,学法指导对路,思维流向灵活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是看教师是否尊重思维的主体性地位。
以“串联分压及其应用”为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案设计案例:教师首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有12 v的电源,如何使额定电压为6v的灯泡正常发光?先让学生思考并面出设计电路图;教师利用投影对学生的各种设计方案共同进行论证评价;然后按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发现问题并设法在实验中解决;由师生合作交流,对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总结;最后让学生发散推广:观察口常生活中的分压电路。同时,如果教帅经常设计这种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不仅能对课堂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还能对此知识点进行发散性的思考与研究,课后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比如,有的学生探索了自己家中节能灯的原理与结构,有的学生利用网络来拓展所学知识点。这种课堂教学方案,不fFl能让学生学到书奉E的知识,而日.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的办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刊的能力。
以“电磁感应现象”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案例:将教师课堂演示(j)改为学生随堂分组探究实验,教师先作适当铺垫后,计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得出产生感应I乜流的条件。通过探索,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或改变实验条件,怎样选择仪器,如何南诸多现象v1纳得出“只要穿过闭合嘲路的磁通最发生变化”的本质结论。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案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日.能较快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思维意识比较强,在观察实验和探索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许多联想或突发奇想,激发小制作、小创造的心想火花。
2.3加强物理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对物理习题的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巩吲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日.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陀和创新性。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方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意识增强。
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应变性思维。把物理习题通过条件变换、因果变换等,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通过多题归一,培养学生的收敛性思维。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优秀结合。因此,收敛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诚然,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物理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实质相同,如能对这些“猁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住共同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弄通一题,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从而摆脱“题海”的束缚。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创新精神,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创造气息的氛闱。为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卜大胆发问,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试验,置学生于灵活多变且民主和谐的环境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3] 叶弈乾、祝蓓里:《心理学》
探究创造力的真相 篇5
希斯赞特米哈伊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他的书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脑类激发类书籍,而是对牛人们的真实生活进行解析。希望读过此书,大家通过“心流”体验,可以迎来灵光一现的时刻。
【基本信息】
书名: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作者:【美】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图书品牌:湛庐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是“心流之父”、积极心理学大师希斯赞特米哈伊历时30年潜心研究的经典之作。他访谈了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分析他们的人格特征,以及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流”体验,总结出创造力产生的运作方式,提出了令每个人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充盈的实用建议。
创造力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来自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以及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对于创造力的观点、产品或发现,这三者都必不可少。
【作者介绍】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心流"理论提出者、积极心理学奠基人、造力大师。他的著作包括《创造力》、《心流》和《自我的进化》等世界级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名人推荐】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很少有人的名字可以代表一场运动,代表一个学派,代表一个领域。“希斯赞特米哈伊”就是具有这种影响力的少数名字之一。
《芝加哥太阳时报》
让我们感觉更好、拥有最佳状态的最根本方法是向内看……希斯赞特米哈伊的书令人鼓舞,非常值得一读。
《纽约时报书评》
幸福的方法不在于无心的享乐,而在于有心的挑战。
【书评】
“我们的基因构成98%与黑猩猩相同,但语言、价值观、艺术表达、对科学的理解以及对技术的研究让我们与众不同,它们都是个体创造力的结果。这种创造力受到认可和奖励,并通过学习得以传递。如果没有创造力,还真的很难区分人类和黑猩猩。” ——题记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愿景,那就是总想为那些改变世界、推动人类进步的牛人们总结出一些共同点,以供自己和后来人借鉴、模仿。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伟人大凡性格各异、背景不同,他们的成功轨迹无法遵循,也不好复制。如果说他们真有些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他们都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就是一位潜心于研究创造力的心理学家。他关注创造力大师们“灵感一现”的心理机制和社会环境,也关注这些大师们富有创造力的人生背后有着怎样的生活品质。事实上后者在米哈里看来可能更为重要。米哈里的这本《创造力》,主要内容取材于作者和学生在芝加哥大学对91名富有创造力的卓越人士进行的录像访谈,然后提炼、整理、加工而成。
这本书虽然是讲创造力,但主体内容不是关于器物层面的小创意小发明,也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脑力激发类书籍——试图提出一套激发创意的万能公式。作者所关注的,是能够在人类文化的某个领域引起巨大变革的那种创造力。
米哈里在书里力图还原关于创造力的真实情况。创造力事实上来源于领域、学界和个人三个因素之间的互动。“领域”即创造力能够发挥作用的对象域,通常是包含特定符号规则的文化领域,比如数学、物理、艺术等等;“学界”由该领域中被认可的、能证实创新的专家组成;“个人”不用多说,就是做出创造性成果的某个人。由这三个因素可推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最起码得具备这么几种能力:
1能够接触到领域(真的没有巴布亚人能对核物理做出贡献?);
2拥有深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能够出新(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前提是你要对该领域的知识烂熟于心);
3能够得到学界的支持,并且自己有很强的判断力,能直觉出什么会得到学界的赏识和认可。
有太多半吊子民科提出过很新奇的想法,但碍于专业知识不够,这些想法只能停留在臆想层次,进一步对其进行严格检验的话,只能被淘汰掉,这就说明他们在上述的第二点上是不足的。也有很多人,严重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创造力成果,从而没能及时获得学界及时而公正的评判,他们在上述第三点上栽了跟头。
总之创造力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任何单一条件都不足以导致创意的生成。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不会立马变成一位能够改变世界的创造力大师,但是深入了解书中那些牛人们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肯定会对你思维习惯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有所助益。事实上这也正是希斯赞特米哈伊从事这项研究的本意之一,作者提出的“心流”理论在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中同样能够得到印证。那些牛人们在从事创造力活动时,常常能够沉浸在“心流”之中:事情进展顺利,几乎毫不费力,像自动发生一样,而意识却高度集中。当工作结束,他们从这种状态中出来的时候,又会体验到巨大的愉悦和满足。所以在作者看来,富有创造力的人生,实在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课创造性教学探究 篇6
一、思想政治课创造性教学的概念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最基本手段, 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特别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思想政治创造性教学的概念界定如下:思想政治教师能结合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 总结现有教学的成功经验,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在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基本观点的同时,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创造能力和形成创造性人格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它是对思想政治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位。
二、创造性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创新教育, 既是高校政治课教学自身改革的需要, 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大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输出者, 更是知识技能的生产者, 在当今走向学习化的社会中, 更应着重培养的是使学生具有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 具有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仅只是满足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简单树立, 但更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挖掘人的创造潜能。传统教育培养的是唯唯诺诺的顺从者, 但是在未来社会中, 只有那些勇于开拓, 锐意创新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卓越的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人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三、思想政治课创造性教学实施的若干策略
创新是一种理念, 创新是一种思路, 创新也是一种行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应该基于以下思路展开:
1、实现教学理念的创造性
实现创造性教育, 首先要有创新观念, 一个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和给予创造力很高地位的精神环境更可能带来高的创造力。但是从社会、家庭的观念宏观环境来看,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及其长期浓厚的封建影响使我国没有形成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的观念氛围。再从微观的学校环境而言, 学校或教师大都希望学生循规蹈矩, 以服从为天职, 只需其吸纳知识, 无需学生自己想象与发挥, 标新立异。长期的影响和熏陶, 使学生变成了一只只驯服的绵羊, 呆板、顺从, 缺乏朝气、缺乏闯与创的精神。因此, 无论从宏观的社会环境而言, 还是从微观的学校环境而言, 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所以必须改变整个社会陈腐观念, 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氛围。在培养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过程中, 学校应该率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育教学观、人才观、育人观, 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就应转变角色,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鼓励提倡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研究问题。能够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不唯书, 不唯师, 具有自己认识的独立性, 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锐意进取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教学准备的创造性
中反映了教师的设计构思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是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展示。最主要的是改变过去传统备课模式, 进行探索一种创新性备课模式。思想政治课的备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构成这一工程的每个环节自然有其科学性, 因此必须按照科学性的要求, 追求每一个环节的优化, 使各个环节承载其相应的任务, 这是必须遵守的备课基本规则。但遵守这一规则的前提下, 应努力追求在某一个环节上, 在某个内容上寻找新的突破, 在这具有新意的突破点上做足文章, 或反映出设问的独创, 或反映出构思的巧妙, 或体现出语言的魅力, 或表现出伏笔和悬念的力量, 使整个备课过程遵循科学性创造性要求。
3、教学内容的创造性
在教材分析中寻找创造性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是教师备课的基本素材, 是必须传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它是一定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也是社会科学、文化、技术、教育发展的成果。其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 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快捷之时, 教材内容难以及时吸纳和反映最新的成果和最新的变革, 这种特点为教师发挥教学中的创造性提供了条件。为此, 教师要以敏锐的触觉和思维, 寻找并捕捉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最新成就, 及时吸纳到教学内容中去, 使整个教学内容呈现出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反映教师分析教材的创新感知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
4、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1)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把自己放在组织者、指导者、解惑者的地位对学生进行讲授和指导。讲, 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但要精要地讲、启发地讲、创造地讲;导, 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但要指导在学生迫切需要指导或学生不解、费解、难解的关键时刻, 犹如画龙点睛。这实质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师德素质、文化素质、科研素质、能力素质等, 才能承担起育人的艰巨任务。 (2) 完善健全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就是使学生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通过亲身实践,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也可以使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直接参与社会变革, 有助于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理论, 树立崇高的理想, 坚定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决心。实践教学是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过程, 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四、结语
总之, 思想政治创造性教学是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它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吸收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优秀成果, 提高理论修养, 转变观念, 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潜能。同时, 还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加强教学实践探索, 特别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特点, 采取灵活高效的教学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课创造性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燕.论人类文化的原创精神[J].哲学研究, 2002 (7) .[1]李燕.论人类文化的原创精神[J].哲学研究, 2002 (7) .
创造性探究 篇7
21世纪初,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对培养英语人才的需求,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英语这一科目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 并同时提出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知识和词汇讲解的现状, 强调要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语言情境体验来习得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但由于我国英语课堂大多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 重视英语的书面作业而忽视学生在真实语言交流环境中的语言习得, 所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后的效果与当初的期望之间仍然是大相径庭, 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现象仍然存在。
1950年, J.P.Guilford在美国心理学年会的讲演中提出了creativity概念, 认为创造力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倡导必须加强“创造力”方面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关于“创造性”方面的研究逐步受到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然而, 各个国家的培养人才的效果却并不如人们所愿。由于我国对“创造性”的研究相对较晚, 但经过艰苦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其中, 国内创造教育的主流培养模式为赵承福教授所构建的“一体两翼的创造教育模式”。
纵观这大半个世纪以来已有的关于创造性培养的研究成果,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当代关于“创造性”的研究理论体系已大致形成, 但对于“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则比较匮乏。
二、英语课堂“创造性”教学设计要求
由于在小学阶段, 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英语的教学设计应该把孩子们从老师乏味的知识点讲解和课后作业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让他们在快乐和具体的情境中习得英语。因此, 小学英语课堂“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要达到下列要求:
1.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生 (6-11岁) 正处于Eriksson人格发展理论中的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 而这段宝贵的时间正是小学生正式开始学习知识, 掌握方法, 并且形成对自己成功的认同的一段过程。学习说到底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再优秀的教师也无法代替。Sukhomlinskii说:“人的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中进行的。”因此,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并且教师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尊重他们的主体性, 使学生能充分展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增加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各种有利途径。因此, 看一名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 绝不是看教师的课堂“表演”是否成功, 而要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
2. 教学设计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上世纪80年代初, Krashen提出的“监控理论”指出:把习得和学习当作一对对立的概念。他认为掌握外语的唯一渠道就是习得, 而习得又只能在自然的语言情境之中才能产生。因而, 在小学英语课堂“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设立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 以帮助小学生习得英语。并且, 根据心理学家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我们在创设语言情境时, 情境要有一定难度和可接受性。即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又要能根据学生的最近区给学生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使他们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学习情境的形式有很多, 如活动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并且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 不要创设一些纯理论的、没有一丝实际意义的情境。
3. 鼓励学生课堂合作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合作学习而不是变相竞争, 并且英语教师们也要培养小学生们“自信、独立”等创造性人格特征, 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行为举止, 多培养小学生们独立思考、自我认识的能力, 尽量避免对学生们进行恐吓性的批评。比如在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说:“你要是答不出这个题目, 你就给我罚站2小时”。这样的恐吓性的批评只会挫败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在学生答不出问题的时候, 多鼓励他们合作解决问题, 使学生们保持一颗带着兴趣与信心学习英语的心。也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想法, 强化他们的理性沟通与判断的能力, 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正确英语知识。
三、英语课堂“创造性”教学设计方法
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创造性教学模式旨在使受教育者主动、生动地发展, 使其积极健康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 以达到具有创造性素质的目标。根据教学设计研究专家R.Mager提出的教学设计程序的理论, 总结其他各国的研究成果, 小学英语“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主要分为下列几点:
1. 树立“创造性”教学设计理念
小学英语课堂中, “创造性”教学设计理念的塑造首先要有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创造条件和机会来培养教师的创造性。如让教师多聆听前沿的教育生态理论, 教师才可能在教学理念上有所更新, 有所转变;在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营造出充满生态的创造性教学氛围, 教师才有充足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 合理开展课堂的创造性教学;学校定期的教研活动中, 开展创造性教学课堂生态的经验交流, 通过聆听他人, 弥补自己的不足。
“创造性”教学设计要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 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着眼于学生动态全面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围绕学生的英语学习来展开, 只有通过这样, 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建立“创造性”教学设计理念。
2. 使用“创造性”教学策略
考虑到现有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创造性”教学模式还很陌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应选择了在传统教学中嵌入“创造性”教学, 尽力突出“创造性”教学作用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黑板、CAI课件、实物等来辅导教学。但我们对于教学媒体的选择应有一定的原则, 不能大家都一窝蜂地追求现代化。如在一堂英语常规课当中, 为了节约时间, 我们可以采用直接导入法, 不一定要用过多的PPT或者实物的展示;而在精讲课文中, 教师不必通讲全篇课文, 而是只需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重点的疑难词句, 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该课文中的情感目标。在这“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中, 教师要注意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遵循启发式的教育教学原则, 使师生之间进行充分交互,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支持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新观念, 即使是不适当的观念, 也不要立即否定, 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它,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 并且都能表现出创造性。
3. 运用“创造性”教学评价
一堂成功的课堂中, 教学评价绝对不止是老师们的专利, 尤其是在师生互动非常强的小学英语课堂上。因此, 在课堂中要多运用“创造性”的教学评价, 其首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反馈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其次评价还要为家长提供关于学生成长、行为的清晰反馈, 这种反馈要以可靠的信息为基础, 注意将“因人而异”贯彻整个“创造性”教学评价的过程。
在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方面,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可能比标准化的水平测验更有帮助。强调唯一“正确”答案的标准化测验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倦英语错误观念。只有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运用更多的“创造性”的评价方法, 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 更好的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四、总结与希冀
通过这一次的探究, 我们对于“创造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推广中, 要想使教师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必须以全新的、符合“创造性”教学根本思想的教育方针为指导, 相应的教育政策为保证, 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上级领导的要求等为基础和动力。同时, 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育, 创造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而传统教育在知识传承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因此研究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如何实现传统教育与“创造性”教学的最佳结合上。
总之, 面对今天势不可挡的“创造性”教学大潮, 找出一种适用于“创造性”课堂教学、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设计模式, 将成为当今教育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小学英语教师要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必须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工作, 使用创造性方法, 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 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 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从小学打好英语的良好基础, 努力发展好我国的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肖爱芝.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1) .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7.
创造性探究 篇8
一、创设适合幼儿交往的宽松的游戏环境
开放的环境应该是一种轻松、随意、无拘束的氛围。在这个环境中, 我们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幼儿多交往, 让他们自己找伙伴, 一起玩玩具, 让孩子们自主
地进行游戏、活动, 从而
产生交往、观摩、学习、互助的行为, 引导他们友好相处。现在幼儿园里普遍都采用的方式就很好, 比如, 通过幼儿班级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幼儿交往, 一方面在自己班级搞活动时, 邀请兄弟班级或者高年级的小朋友来参与活动, 或者观摩活动, 给孩子的表演提供更大的舞台, 使幼儿慢慢消除害怕的情绪, 让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另一方面在其他班级搞活动时, 幼儿教师可以带领班级幼儿去参加活动, 在小朋友的互动中, 增进交流, 增强了幼儿交往的勇气。这些互动既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交往空间, 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 更能通过交往, 使孩子们懂得交往的快乐, 懂得了交往中必须相互帮助、相互配合。
二、教给幼儿适宜的人际交往的技能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爷爷奶奶及父母身边, 往往一切问题均由长辈代为解决, 不需要他们出面, 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打交道。进入幼儿园过上集体生活后, 他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此时, 孩子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 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如何处理幼儿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交往技能。掌握了交往的技能便于很好地处理交往中的各种矛盾问题, 保障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能更好地使幼儿感受到交往的快乐, 激发幼儿交往的积极性, 对性格的培养、品质的塑造都是有好处的。如果不具备好的交往技能, 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矛盾问题, 使得交往不欢而散, 就会使幼儿害怕交往, 不敢正视和小伙伴之间的冲突, 以至于回避交往, 封闭自己, 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活动时间, 设定各种不同的角色游戏, 在各种交往中, 学会礼貌用语的运用, 协商语言的应用,
培养合作意识
和分享意识。比如在游戏中,
可以让孩子分别扮演客人和主人的角色。
当客人来做客的时候, 小主人打开房门要给客人说:“你好, 我叫XX, 欢迎来我家做客。”小客人也要说:“你好, 我叫XX, 很高兴认识你。”幼儿教师还可以教给幼儿在交往时的表情、态度、动作等, 如对方相互问好时应面带微笑。
三、正确处理交往中的矛盾问题
在游戏中, 同伴间难免会发生争执、争吵、哭鼻子等突发事件。幼儿园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备受呵护和宠爱, 这种矛盾问题也许会更突出。如何在游戏中化解这些矛盾, 保障游戏的顺利进行, 是游戏中需要处理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一方面, 要引导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另一方面, 游戏时可以尽可能地给幼儿们制造公平的机会, 如轮流上台、均分玩具等, 保证幼儿之间的平等, 避免因分配的多寡而产生矛盾。
如果各种措施都做好了, 仍然不能避免矛盾问题的发生, 教师要参与协调, 适当做出暗示、提出建议或制止打闹, 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做过分干预, 尽量启发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做到双方都满意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要用“冷处理”的方式, 等孩子们心情平静下来以后再给予调解评判, 让他们说明原委, 让孩子们心服口服, 承认各自的错误。对于部分孩子, 让他适当承受冷落、不受欢迎的压力, 在压力下, 迫使他反思和改变自己的交往方式, 避免极端行为。
实践中, 我们深深地感触到创造性游戏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还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角色游戏, 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模仿能力, 促使幼儿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结构游戏, 提高了幼儿对周围物体观察的兴趣, 发展了思维的概括力。在拼插、搭建过程中, 幼儿彼此之间可以互相交谈、讨论。幼儿只有在交往过程中, 才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我们需要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帮助其获得交往技能, 使他们尽快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 成为适应社会, 能和别人愉快合作的人。
创造性探究 篇9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 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依据这一目标, 自2005 年起, 江苏省采用了全新的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牛津高中英语》。此套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模块1~5 为必修课程, 6~11 为选修课程。该教材对于教学时间的分配也提出了建议:模块1~5 每册各有三个单元, 每一单元建议用10~12 课时, 模块6~11 每册各有四个单元, 每一单元建议用8~10 课时。此套教材使用至今一直存在课时不够的问题, 导致教师有时为了赶进度, 有些部分不得不略教或是直接跳过。
尽管“课时不够”由多种因素造成, 但是教师未能合理地利用教材也是这一问题最大的诱因。随着教材的相对稳定和成熟, 教师对教材处理的问题容易被忽视。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 死守教材、机械使用教材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机械地使用教材开展教学不仅无法展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而且会导致“课时不够”的问题, 更难以提升语言教学质量 (程晓堂2002) 。
笔者从2005 年开始使用这套教材, 对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 有一些心得和感悟。
二、教材使用的原则及策略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 它可以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 比如课本、补充练习、录音带或教师自己编写设计的材料等, 也就是说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在英语教学文献中用material一词指代, 此处笔者所要讨论的是狭义的教材, 即教科书英语文献中的textbook或者coursebook, 它是指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所编写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
教材使用是指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中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整合和内容讲解。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对于教材使用提出了如下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具体包括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 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 调整教学顺序, 调整教学方法和总结教材使用情况等策略。
三、对于《牛津高中英语》的解读和分析
《课标》对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即“英语教材要以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指导思想, 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教材内容应尽可能灵活多样,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学生用书》 (以下简称《牛津高中英语》) 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指导思想, 即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个性发展, 优化英语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跨文化意识以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等 (教育部2003) 。此套教材的模块设计具有整体性和科学性,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地道, 并且将学习策略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为了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这套教材, 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 笔者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解读并得出如下观点。第一, 本套教材共11 个模块, 每个模块即每本书都有一个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 例如学校生活、当代社会、自然之谜、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科学研究、各国风俗、时尚潮流、人生规划、广告、体育、商业等。第二, 《牛津高中英语》1 至5 册共有15 个单元, 每册3 个单元, 6 至11 册有24 个单元, 每册4 个单元, 各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例如, 第一模块的主题是Teenage experiences, 其中所包含的单元内容分别为School life;Growing pains;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 第三, 每单元分别包含7 个板块: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and usage, task, project和self-assessment, 各板块之间联系密切, 将话题、功能、任务、结构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完成听、说、读、写等任务。第四, 同一板块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模块间呈阶梯型, 这是与老版教材最大的不同点, 也是让许多教师觉得教学内容琐碎的地方。例如, 对于语法这个版块的内容, 以往的教材往往是将一个语法知识在一个单元中进行集中教授的, 而现在的语法则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各个单元中分别教授, 例如, 定语从句的教学贯穿了三个单元, 这一编写方式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支架”理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强调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的介入区域。依据“支架”理论, 学生需在教师的帮助下, 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并逐步构建整体概念, 所以教师在教授语法知识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构“支架”, 分段教授复杂的语法知识, 化整为零, 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语法知识。
四、创造性地使用《牛津高中英语》
对《牛津高中英语》的解读和分析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但是我们还必须学会对教材进行整合, 即在通读教材数遍后, 尽量做到前后融会贯通, 在突出每单元的重难点的前提下, 优化教材的使用、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对教材的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加、替换, 对教材设计的语言活动进行拓展、调换, 对教学方法的调整, 往往会涉及教学活动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调整等。教材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师要把握英语课程标准, 把握教材结构与体系, 了解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准确定位师生的教学目标, 应超越经验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为提高教材的系统性, 教师可以进行模块间跨单元或板块间的整合, 将某个话题、技能项目或语法等作为切入点, 对某个板块内部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结合各种教学因素, 整合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没有任何一种教材可以不经过改写、修整就可以完全适合不同的学生个体或群体 (Tomlinson, B & Masuhara 2007:13) 。”笔者对《牛津高中英语》 的创造性使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 坚持使用《牛津高中英语》
本套教材是由英语教学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 体现了《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它是一套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教材, 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极大的便利。这套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活动灵活多样的教材可以为教师节省很多备课的时间和精力, 为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蓝本。
(二)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
教材内容的删减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 删减内容的比例不宜太大, 删减不应影响教材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更不能根据教师的个人偏好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Project, 从编写角度来讲, 这一部分很好地体现了“活动中学英语 (do to learn) ”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 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英语, 提高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因为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 学生不可能每个Project都尽心做好。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选择了部分单元的Project, 而有一些则选择删去。
(三)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全面, 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 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潘正凯2013) 。例如, 笔者讲到第三模块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关于fog这一话题时, 雾霾天气比较多, 而且人们很关注PM2.5 的问题, 所以笔者先让学生阅读一篇有关雾霾的新闻, 介绍了smog这个词, 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时, 教师也应当注意内容不宜过多, 以免造成喧宾夺主或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负面影响。
(四) 调整教学内容
例如, 第四模块第二单元的标题为Sports events, Reading部分则是有关于奥运会的, 在教授此单元时, 笔者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 而是将Welcome部分和Wordpower部分结合起来作为整个单元的导入。另外, 尽管定语从句的教学分布在三个单元中, 但是我们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第一单元教学时, 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课文过程中对定语从句形成比较强的感性认识, 而没有进行语法部分的教学, 而是在第二单元教学结束后才进行。笔者认为学生对定语从句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
正确理解教材有利于教师理清教材和教师的关系, 即教师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 而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教师可以在对课程目标、学生需求、教材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当下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调整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优化, 以期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
参考文献
程晓堂.2002.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用自主、探究、合作创造高效课堂 篇10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这个理念,在课堂上积极采用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是因为它体现了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突破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多层面多角度地体现了“新时期”课堂本应具有的活力。
一、自主学习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1.兼顾整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概念: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一步步来、一步步摸索。
2.自主并非放任,自主亦非严管。自主的本意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与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教给他们方法,启发他们自己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3.自主要注意取精用宏,宽取窄用。宁愿多些能力,少些应试。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来了,考试是不用担心的。
二、教师应如何组织探究式学习
1.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并做精心准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遷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保证探究时间,把握介入时机。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可我们的老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却老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常常过早的介入甚至草草收场。有时是看到学生讨论许久也不进入正轨,就急,然后提示一下;有时则是没过多久就有个别学生得出方案,老师一高兴立即请该团队的学生展示方案。这样一来,还有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同时,它还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所以,在学生做自主探究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并在教室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的加以思考:该不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等,对此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及时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确保探究课能够取得预期的目的。
3.组织好自我展示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来分享并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探究课的精彩所在,探究课的高潮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的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案,不论正确与否,不论繁琐与否,都要给予热情的积极的正面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还应对探究结果进行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在探究式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较慢的学生尚未充分思考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打断了思维较慢的这部分学生的自主思考,剥夺了他们探究的权利,久而久之,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惰性,最终沦为课堂的旁观者。这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所以,老师要在每一节课里,都要着力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鞭策。一方面,在分组时就要特别关照小组长要带着这类学生一起讨论,用集体的力量把他们拉入正题;另一方面,也要求老师在深入小组时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鞭策他们一起参与讨论,可考虑在展示时随机抽取组内成员展示成果,使得他们不得不动脑,不得不一起探究和交流。
三、对合作学习的实践反思
合作学习的有效运行,从实践层面必须解决好以下几对关系:
1.合作与学习。合作学习的重点是“合作”还是“学习”?我们认为,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态度,合作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为此,一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二是要让学生公开承认别人的劳动,三是要让他们学会为别人着想。合作不仅仅要促进学习,更要培养合作型人格。没有合作学习的意愿和品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合作与竞争。排除竞争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要抑制、排除恶性竞争,把恶性竞争转化为良性竞争,使竞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
3.合作与独立。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如无源之水。
4.教师和学生。合作学习的中心在学生,在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那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愿,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提出或生成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其次,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注重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帮助;再次,要鼓励成员特别是小组发表独立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全班同学集体的智慧。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也是体现师生价值观、焕发师生生命力的最好舞台,教师要真正理解并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课程研究:专题研究·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瑛.对新课标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创造性探究 篇11
一、重视阅读的根本——“积累性阅读”
积累性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根基,它通常指“以积累感性语言材料和自然、社会知识为基本目标的语文阅读,是形成以语感为中心的较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人们最初阶段的阅读,首先应该是积累性阅读。现代中小学阶段的阅读也主要是积累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汲取读物中的知识营养,即“积学以储宝”的过程。
创造离不开积累,它是一个学习、准备、酝酿、积累的渐进过程。阅读是一种心智技能,其熟练程度与阅读量呈正比。阅读量不够,熟练的阅读技能何以形成?此外,读物内容的广度和难易程度也是来考虑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要求“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总目标,这是对积累性阅读提出实质性的要求。语文学习只是狭义上的积累性阅读,而广义的积累性阅读泛指一切知识和文化的积累性阅读,它包括课内和课外、有人指导和自主选择,纸本读物和非纸本读物等等。丰富的阅读感悟可以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积累。生活中,我们通过丰富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积累阅读感悟,从而促进创造性阅读的生成。
二、传授创造性阅读的方法,提供个性化阅读的空间——“理解性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正餐式的经典阅读逐步被快餐式的时尚阅读所代替。快餐式的阅读的视角有的新颖荒诞,有的具有大量的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如卡通、科学幻想、生活幽默等等,借此博得人们轻松一笑。因而,这种快餐式阅读让人们忽略了阅读品位和质量。
理解性阅读首先要把握文本的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有怎样的思路,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着重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文本义,从而达到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的目的。
理解性阅读主要运用求同思维。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作者与读者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陆游诗云:“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后之视今犹视古,吾书未泯要有取”读者与作者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面临的客观环境有相似点,会激起相近的情感。
三、重视拓展研读,深入研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较阅读”
如果说理解性阅读主要是读者与作者在“对话”中求同,那么比较阅读不仅要求同,而且要辨异。它是创造性阅读必不可少的前提。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是按照同类比较来划分的,有的按题材分,写落日、故乡或沙漠的分为一个单元;有的按照内容分类,都是反映小人物的;有的体裁相同,都是诗歌;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异中求同,在同一类型中寻找基本规律,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同中求异,辨析每篇文章的特色。比较阅读的范围可大可小。微观比较可以品味字词语句,如古人就“僧敲月下门”或“僧推月下门”做过探讨。宏观比较则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比较,比如唐诗与宋词的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诗词内容风格的比较等。
四、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探究性阅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创造性阅读还需要我们具有质疑、探究的精神。探究的角度可以是多层面的,比如小说文本,可以就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表现的各个层面进行探究。陶渊明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是探究性阅读的典范。创造性阅读的前提是提出问题。
探究性阅读的思维有其多向性,赞美、批判,肯定、否定皆可。要珍爱学生的各种见解,支持他们对文本提出各种疑问,从而将质疑性阅读进行下去。
五、收获创造性阅读的果实——“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阅读的最终实现,还要依靠批判性阅读。这既有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否定和反驳,也有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肯定和补充,但着重在于评判。创造性阅读的思维特征是独创性和批判性。批判是科学前进的不竭动力。
在阅读教学中巧架桥梁,引“读”入胜。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阅读需要深厚的积累,有了牢固的阅读基础,阅读审美认知的效果就越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德成.阅读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